如何解析2023高考I厂新课标I卷作文题目?

2023-06-08 11:38
来源:
新作文杂志社
题回放:2023年新课标I卷作文题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好的故事,可以帮我们更好地表达和沟通,可以触动心灵、启迪智慧;好的故事,可以改变一个人的命运,可以展现一个民族的形象……故事是有力量的。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作文分析
“好的故事”的三重思考
章浙中

在解读“好的故事”之前,有必要明确,何为故事?常见的辞书解释是,一种文学体裁,“通过叙述的方式讲一个带有寓意的事件,或是陈述一件往事”。但细细品咂今年的作文题目中的“故事”,它不仅指文学体裁,还可以是生活中某一事件。而这事件,可以是自己的,也可以是别人的。
了然题目中的“故事”后,再来看“好的故事”。“故事”要冠以“好”,不仅需要语言的生动、情节的曲折、人物的鲜活,更需要内容上的特定意义,用作文题目中的话,就是“有力量的”。而所谓“有力量的”,题目中的解释是,“好的故事,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表达和沟通,可以触动心灵、启迪智慧;好的故事,可以改变一个人的命运,可以展现一个民族的形象”。“帮助我们更好地表达和沟通”,是说“故事”的交际功能;“可以触动心灵、启迪智慧”,是说“故事”的情感渲染、智慧开启;“可以改变一个人的命运”,从某种意义上说,就是“触动心灵、启迪智慧”,只是影响更大、觉悟更透、程度更深而已。而“展现一个民族的形象”,相对于上述“故事”是基于个体、小众的力量,这里是“故事”对于国家民族的力量。
原本“故事是有力量的”一句,似乎也可作为作文题目,但“力量”一词,既费解,又多解,故而以四个“可以”,对它予以解释。这种解释,就是搭就理解支架,同时,明确彰显命题者的价值取向,契合教育的立德树人。

新高考Ⅰ卷的作文命题形式,在往年浙江省单独命制的作文题目中,能找到轨迹。
2021年,“有人把得与失看成终点,有人把得与失看成起点,有人把得与失看成过程”;2019年,“有一种观点认为:作家写作时心里要装着读者,多倾听读者的呼声。另一种看法是:作家写作时应该坚持自己的想法,不为读者所左右。假如你是创造生活的作家,你的生活就成了一部作品,那么你将如何对待你的读者”,等等。它们与今年的作文题,多是呈现对某一问题或现象的若干种看法。如果说,要细究它们的差异,就在于,前者的看法之间,是对立矛盾的,少以相容;而后者的看法之间,并列层进,是可相容的。
这样的一种命题形式,何以频频出现在高考试卷中?首先,是因为高考作文的普适性。从理论上说,高考作文,必须要让所有的考生都有话可说,都能找到适宜自己写作的角度或观点。列举若干种相容或不相容的观点,即是为此。其次,学生面对题目所列举的看法或观点,就有一个选择生发的过程。选择,体现学生的生活积累、写作智慧;而在已有的看法之余,再生发新的观点,更是体现学生的思维品质。
就今年作文而言,四个“可以”,都可以“联想和思考”,或是其中一个,或是其中若干个。在四个“可以”之外,还可生发新的“可以”,只要它合乎“故事是有力量的”。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在“学业水平考试与高考命题建议”中指出,“表达与交流侧重考查叙述表现、陈述阐释、解释分析、介绍说明、应对交流等内容。”“可命制侧重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梳理与探究某一方面的题目,也可命制整合了三个方面实践活动的综合性题目,让学生在复杂情境、多种角度和开放空间中充分展示其富有创造性的个性化的学习成果。”
细细对照,可以发现,今年的全国新高考1卷的作文题,还具有明显的开放性,充分体现了课标的要求。
(一)体裁开放性。“以上材料引发了怎样的联想和思考”,即是考查“叙述表现、陈述阐释、解释分析”。从表达方式看,考生可以写议论类文章,也可以写叙述类文章,每个人都能以自己最适宜的方式,表达自己的观点或情感。
(二)角度开放性。虽然“表达与交流”,与“阅读与鉴赏”“梳理与探究”没有整合,但在“好的故事”和“有力量”上,设置了“多种角度和开放空间”,以便学生“充分展示其富有创造性的个性化的学习成果”。
发生即成过去。在我们津津于2023年的高考作文题目之余,更要认真反思我们的日常语文教学,而反思的标尺,就是《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要想学生在试场上写好“好的故事”,先要在我们的语文课堂上,教好“好的故事”。
章浙中,浙江省特级教师,正高级教师,浙江省龙游中学特级教师工作室主持人。
下水作文
以事通心,写就时代华章
李红叶
世界著名剧作家罗伯特·麦基说:“我们为世界创造的,世界要求于我们的,是故事。”故事为何如此重要?人类学家尤瓦尔.赫拉利在《人类简史》中的观点,可谓平地惊雷:智人之所以能征服世界,是因为他们拥有讲故事的能力。好的故事,于己而言,可以涵养内在,澡雪品格;于国而言,能继往圣绝学,写就命运与共的时代华章。
何为好故事?好故事,有春水一般清澈的言辞,有拨动人心弦的语言张力。好的故事,在内容上,起承转合、条分缕析、脉络分明,让我们怦然心动之时,又感受到逻辑的力量。埃德加·斯诺的《红星照耀中国》一书,在循循善诱、引人入胜中,让我们领悟中国革命走向胜利的必然之“道”。好故事之所以能够经久不衰,绝不仅仅在于它清晰地表达,更在于它能引领读者向人类情感的更深处漫溯。阅读李零《丧家狗》,才懂得圣人亦有平凡心;阅读《明朝那些事》,才懂得王阳明“吾心光明,夫复何求”来之不易。好的故事,基于真实的表达,着力于坦诚的沟通;或许唯有这样,才可能画出作者与读者的最大同心圆。
好的故事,绝不是给读者感官上一时快感,以满足肤浅的猎奇心理;好故事,可以疏瀹五藏,澡雪精神,悦纳心灵。好故事如《诗经》,让读者感叹“发乎情,民之性也;止乎礼义,先王之泽也”,让人内心醇厚平和,感受温良恭俭让的中和之美;好故事如《庄子》,寄理于寓,借寓言理;让人“得意而妄言,得鱼而忘荃”,感受内心通达的潇洒;好故事如《坛经》说法,当头棒喝,直至人性,让我们拥有“夜来一笑寒灯下,始是金丹换骨时”的顿悟。写就好的故事,一定是以传统文化作为出发的起点,用微妙的笔端写就灵魂拔节的历程。
好的故事是一种向上的力量,让我们情飞扬、志高昂,让我们在未来某个时刻遇见更好的自己。马云说,我18岁时,仅仅是蹬三轮车的零工,是《人生》故事中青年人的拼搏精神的激励,改变了我的人生;埃隆·马斯克说,我12岁读特斯拉的传记,泪流满面,我想,如果有朝一日我拥有了改变世界的发明,一定把它命名为“特斯拉”。好的故事,是人一生的灯塔,它总能激发人“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的思想活力,滋养“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浩然之气,好故事让我们以更积极的姿态为人处世,更加坚定的脚步前行。
以文化人,更能凝结心灵;以事通心,更易沟通世界。会讲故事,是人类进化中的积极性基因,讲好故事人类走向未来的决胜法宝;身处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当下,如何讲好中国故事,亦是中国走向世界的必然选择。从与美国苹果公司首席执行官蒂姆·库克对话的“老师好我叫何同学”,到在海外视频网站拥有千万订阅者的李子柒,再到作为文化符号的《丝路金桥》等等,一批批中国青年正用自己的方式,讲述着中国好故事,赋能着中国文化,在与时代同频共振中,以真情与真实的和弦,奏响新时代的最强音。
夤夜青灯,朝暾夕月,时代青年,当以传统文化为墨,以时代为平台,以自己的青春奋斗为笔端,写就自我与时代的精彩。擘画蓝图襄盛世,奋笔疾书写新章。
李红叶,湖北宜昌金东方高级中学高二年级主任,原衡水中学教学主任,语文中心教研室副主任,从事高中语文教学11年,对于高考作文有独到研究。
相关链接:
2023年全国高考各卷区作文题目
启事
第二届“新作文杯”高考作文同题竞写大赛
【活动推介】第三届“文章杯”高考语文“下水作文”比赛 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2023全国高考作文试题及解析来了!
2023年高考全国统一考试,教育部教育考试院命制语文作文试题共4道。试题文字简洁,不在审题立意上设置门槛;贴近考生生活实际,鼓励考生个性化表达;坚持价值引领,引导学生坚定理想信念、关注社会生活;考查高阶思维品质,助力拔尖创新人才培养。
高擎思想大旗,坚定理想信念。统筹设计,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有机融入试题。一是直接引用习近平总书记原著原文;二是体现习近平总书记相关系列讲话精神,如“讲好中国故事”“提升思维能力”“做青年朋友的知心人”等。
立足学生生活,鼓励个性表达。作文题与考生生活息息相关,每道题可书写的空间与切入角度都相当多,学生既能紧扣时代脉搏书写重大主题,也能结合个人生活与学习,从身边具体事例谈起,表达个人成长中的感悟与思考。
精选思辨材料,提升思维品质。全国甲卷思辨型作文材料文字精到,启人深思,引导学生结合情境观察、归纳相应现象,并凝练成鲜明的观点,增强思维的深刻性、敏捷性、灵活性、批判性和独创性。
阅读写作关联,引导深度学习。新课标II卷是读写结合类新题型,根据本试卷其他模块的阅读材料,生发出相关写作话题或写作任务,引导学生在读、思、写之间转换,做到深入阅读、延伸思考、个性写作。
2023年高考四道作文试题合理布局,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深学细悟笃行。试题精心选材、精心设问,题面简洁但意蕴丰富,启人深思,切实发挥了高考立德树人、服务选才、引导教学的核心功能。
全国甲卷
试题内容: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人们因技术发展得以更好地掌控时间,但也有人因此成了时间的仆人。
这句话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与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设计思路:
“时间”是这道写作试题材料的重要关键词,时间的有限性、不可重复性,构成了探索人生意义的基本前提。人与时间的关系是永恒的主题。如何安排时间、驾驭时间,是人类自我意识的彰显。生活中,对时间的计划、安排与体验,就是时间观念的具体表现;这是考生立意行文时感受与思考的起点,也是入手写作一个最直接的切入点。
“技术”,是材料里的另一个关键词。在人与时间的关系中,“技术”是一个重要变量。怎样通过技术更好地掌控时间?利用像编写计划单、任务书、行程表等一些技术,我们得以更好地规划日程、安排学习;利用工业革命诞生的一些技术,如机器生产、交通工具,我们得以扩大交往范围,拓宽时空界限;利用信息技术及互联网,如智能手机、智能家居、智能物流等,我们得以让经历的时间变得更有质量。
材料中“时间的仆人”是个比喻,指在时间面前没有了自我,本想掌控时间却事与愿违,反倒被时间所左右,丧失掉自己的主体地位。这种情况并不鲜见。因为依赖技术,生活变得机械、刻板,例如拘泥于时间计划表,忽略灵活性、自主性;受日程支配,疲于赶进度,没有自己的独处时间。这的确是不少高中生的备考学习状态,在高中的最后阶段,触及这个话题并不敏感,有必要重新审视人面对时间的态度,“一张一弛”“博观约取”并不是奢侈的想法,是现实中很多好学生已有的学习品质。在知识获取的同时,适度地有一些“放空”的时间,在沉潜思考中去形成自己的思想才是学习的要义。
从材料中,考生可以提炼出“技术发展在人与时间的关系中所起的作用”这样一个论述主题。考生可以围绕这个论题,结合个人体验情境,或社会生活情境,或学科认知情境,观察、梳理相应的现象,通过分析思考,形成自己的认识与观点;考生也可以围绕“技术、时间与人”之间的关系进行探究,思考技术给掌控时间带来的便利与遗憾,还可以就人在时间流逝过程中的主动与被动,以及人掌控时间的方式方法等等进行阐释论证。当然也可以择取一个现象、一个故事、一段经历写记叙文;如有学生能写出富有想象力的科幻小品,也在立意的范围之内。
这道作文题文字简洁,意蕴丰富,给考生写作留下充分的思考空间。它不同于以前限制了写作指向的命题式作文,不同于给定了情境任务的写作,也不同于以往的材料式作文,简洁的导引文字推动学生自己去想象生活中的现象,形成明确观点或相对凝练的感受,并以记叙、抒情、议论等不同方式表达出来,避免面面俱到然而却浅尝辄止或简单罗列正反两面现象然而却没有主见的写作。联想与归纳、实证与推理、批判与发现这些高度综合的思辨能力,在写作过程中得以体现。“解题”的过程正是思维展开的过程,也是学习的过程,考试与教学也就这样统一起来。
全国乙卷
试题内容: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吹灭别人的灯,并不会让自己更加光明;阻挡别人的路,也不会让自己行得更远。
“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如果世界上只有一种花朵,就算这种花朵再美,那也是单调的。
以上两则材料出自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以生动形象的语言说出了普遍的道理。请据此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认识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设计思路:
2023年3月1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出席中国共产党与世界政党高层对话会,并发表题为《携手同行现代化之路》的主旨讲话;2014年3月2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作《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主题演讲。本作文题的两个材料,分别出自上述两个讲话,针对的是国际关系、文明互鉴等时代命题,揭示的道理却是普遍的,语言生动形象,蕴含着大智慧。
材料一,吹灭别人的灯、阻挡别人的路,看起来抢了一时的“先机”,实则为人不齿,终将被他人排斥。生动朴素的文字中所蕴含的为人处世之道启人深思。材料二,借“一花”和“百花”阐述了部分和整体的辩证关系,“一花”和“百花”相互联系,“一花”之美是在“百花”中得到凸显的,而“百花”之春又是建立在“一花”的基础上的。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不同国家之间的联系、人与集体及社会的关系,莫不如此。材料一与材料二并举,构成了一组对话关系。材料一说的是不应怎样,材料二提供了行动思路。
学生在把握这两则材料的内涵、关系基础上,可写的空间与切入角度是相当多的。熟悉政治、了解国际大事的同学可以就一些重大问题发表自己的见解,例如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文明的多样性、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等,也可以结合当下核心技术领域“卡脖子”困境的解决去探讨科技发展中的自力更生与借鉴学习。“情者文之经,辞者理之纬”,在语文卷出现这道题,与政治卷中的作答是不一样的,“认识与思考”不是在讲立意和结论本身,重点在于立意与结论的形成过程。前述对作文材料的立意阐释,在文章写作中应转化为对鲜活事例的展现、对丰富事实的分析。那些事实材料在心中涌现,得以筛选并经语言文字外化的过程,也是内在思维的碰撞过程、情感的激荡过程。少一些空泛议论,多一些典型事例,多一些真情实感,立论才有依托,文章也才能真正打动人。
从材料字面回到生活与成长,也能写出很好的议论或记叙文章。如果学生能结合个人生活与求学经历,从身边具体事例谈起,通过生动的细节描写能让读者返回“现场”,写活场景中的人与事,写透对材料的认识,这不只是考场上令人满意的作文答卷,也是学生对中学时代提交的思想认识与生活总结,正是学生语文核心素养发展阶段的具体表现。两则材料都“以生动形象的语言说出了普遍的道理”。如果学生能够从这两则材料出发,联想到更多的语用典型案例,阐释出阅读鉴赏、表达交流的普遍规律,也可谓独辟蹊径的好文章。
语文是立德树人的独特载体,其育人价值是在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中体现出来的。这道写作试题所涉及的考查意图与目标,既是普遍的,也是个性的;既是抽象的,也是鲜活的;既是主题教育的,又是语言文字的。所谓“经正而后纬成,理定而后辞畅”,语言是表达思想的工具,文章要立得住,要对每则材料各自的观点、两则材料之间的联系有充分的认识,并能有丰富的延展。寓思政于语文之中,以语文体现思政的道理,正是试题的初心。
新课标I卷
试题内容: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好的故事,可以帮我们更好地表达和沟通,可以触动心灵、启迪智慧;好的故事,可以改变一个人的命运,可以展现一个民族的形象……故事是有力量的。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设计思路:
材料列举了“好的故事”在不同情境和场合发挥的不同作用,最后一句话“故事是有力量的”是材料的主旨。考生可以根据材料所列举的代表性场景内容,展开丰富的联想和深入的思考。
远在原始时代,人类就通过讲述神话和传说,团结部族,形成合力;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常通过寓言等故事阐发学说;秦汉以来,故事变得日益丰富,成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和喜闻乐见的表达方式;当代社会,各类故事层出不穷,像我们熟悉的革命英雄的事迹、春天的故事……极大地丰富了我们的精神生活。大多数考生成长过程中都有听故事的经历,对各类故事的力量都有着或多或少的真切感受,因此本题题材范围很广,贴近考生生活,考生可以根据材料列举的内容,展开联想和思考,选择最有创意也最适合自己的题材写作。
关于什么是好的故事,可以有不同的评判标准。有的故事胜在情节曲折,有的则胜在人物生动;有的故事优点在通俗易懂,有的故事优点在思想深刻……一般来说,从故事的内容着眼来判断故事的优劣,是考生比较熟悉的方式,至于故事的讲述方法,是对故事力量的进一步理解,是对故事艺术的进一步认识,自然也是题中之义。
故事的力量如何发挥,在何种情境下发挥,可以想象的空间非常广。生活中,好的故事可以增进人们相互之间的理解和认同,帮助我们更好地表达和沟通;好的故事可以触动心灵,激发我们战胜困难的勇气;好的故事,可以拓展我们的视野,赋予我们应对各种复杂局面的智慧;个人的命运可以通过一个好的故事改变轨迹,国家的形象可以通过好的故事得到充分展现。考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经验、想象和思考选择合适的角度来立意,既可以从自己的经历中,选择印象最深的部分,讲述故事如何发挥力量;也可以自行设计情境,讲述故事所带给人的力量,带给社会的能量,或带给时代的影响。
这个话题各类不同文体均有可以发挥自身文体优势的地方。考生可以记叙自己或他人生活中的故事和感悟;可以对某个现象进行综合分析,对某个论题加以充分论证;也可以探讨怎么讲故事才能让故事更有力量等问题。既可以书写日常生活中的微观方面和个性感触,也可以思考如何讲好中国故事与中国形象等宏观问题。本题审题难度不大,也体现了对考生的友好。
新课标II卷
试题内容: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本试卷语言文字运用II提到的“安静一下不被打扰”的想法,在当代青少年中也不鲜见。青少年在学习、生活中,有时希望有一个自己的空间,放松,沉淀,成长。
请结合以上材料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设计思路:
这是一道读写结合类型的作文题。读写结合类型的作文题,是根据试卷内其他模块的材料,衍生出相关的作文话题,写作与卷内其他模块材料有一定的关联性和对话性。为避免写作受到阅读因素的制约,选择了关联相对浅显的语用材料。
作文试题,通过语言文字运用II的材料中提及的“安静一下不被打扰”的想法,引出“青少年在学习、生活中,有时希望有一个自己的空间”的话题。材料所说的“自己的空间”,可以指现实中的空间,也可以指向虚拟的空间。“希望有”是一个意愿,值得肯定。青春期的高中生处于少年向青年的过渡期,生活中面临着自我发展、青春友谊等各种困惑,也面临学习任务繁重、求学压力大等问题,有时会表现出一些稍显自我的情绪,让长辈担心,甚至被认为“谁也不爱”,这种定性反而可能会把青少年推向封闭的自我空间。而试题以“放松,沉淀,成长”定位,就是命题者对青少年成长需求的一种换位思考,是就“安静一下不被打扰”“希望有一个自己的空间”所做出的善意表达,意在理解青少年,激励青少年健康成长。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我们要主动走近青年、倾听青年,做青年朋友的知心人。”作文试题呼应了这一要求。
对于青少年来说,“自己的空间”具有独特的精神价值,是放松心情、安放心思、积蓄力量、为继续成长加油充电的地方,那里有自己的烦恼与愿望,以及朋友的友谊、社会的关切、未来的想象等等。考生可以通过对自己空间内容的介绍,或就怎样打造“自己的空间”立意行文,展示自己的成长故事;可以就为什么想有“自己的空间”倾诉心声,与父母师长对话,告诉他们,对于我们想有“自己的空间”不必过虑,这是成长过程中的正常现象;可以思考“自己的空间”的存在意义,比如通过自己的空间可以暂时得到放松,可以沉淀自己的情绪、思考和想法,让自己得以更好成长;还可以反思“自己的空间”的局限性,避免只是从自身角度、单一视角来认识和理解世界。语言文字运用II中提到的戴耳机只是一种方式,这个信息起提示作用,考生可以由此联想到其他方式,如阅读、写日记、做剪报、独自跑步等,都能为青年营造一个自己的空间。
作文试题贴近考生实际,引导考生思考“自己的空间”的意义内涵及相关问题,正面引导青少年勇敢面对成长过程中的困惑与问题,激励青少年建康成长。话题内容明确,选题立意简易,便于考生展开思考与联想,写出具有真情实感的文章。
来源:人民日报客户端 版权归属原作者,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③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高考I厂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