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大学真的考上大学能改变命运吗吗?

教育的目的是让个人拥有更好的理解能力,能够让自己去建立更好的人际关系,从而构建更加美好的生活环境;随着接受教育的时间越长,个人受到的良好熏陶也就越多,内在的品格越健全,自然也就会减少很多不必要的麻烦和冲突,自身的利益也就得到了相应的保障。随着时间的推移,个人的年龄越来越大,所接触的事物越来越复杂,接受的教育也越来越深奥,很显然大学教育便是这种良好教育的有效体现。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这儿的大学虽然和现在所说的大学不同,但是其内在所要体现的教育观念却是相同的;这儿的大学之道指的是如何成为一个好的领导者,他的方法首先是明确先贤传承下来的那些言语教诲中的美德增强自身的内在素养和能力,其次便是了解百姓内心的真实需求,然后去完美地去解决这些问题。现在的大学大家更注重的是培养专业化的人才,大家更注重的是个人外在专业能力的好坏,而这样的结果往往很容易完成内外的失衡,最终的结果也就可想而知了。大学的教育是将个人培养成为一个有开拓性的人才,从而更好的去造福他人,创造更多的价值,当大家都忙于提升自己的专业能力,而忽视对未来发展的规划时,多数人便只能从事相应的工作,成为激烈竞争者中的一员。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接受教育的认知越来越多,大家的专业技能越来越趋同的的时候,个人所需要面临的竞争压力便越来越大,在这样的情况下个人想要从中脱颖而出的难度之大可想而知。竞争越激烈对个人的要求便越高,个人需要投入学习的时间、精力便越大,但多数人很显然无法去长久的保持这样的状态,最终的结果也就被注定了。在当下读大学的目的更多是为了能够拥有更多选择的机会,能够相对的拥有更多的自由,其他的想法能否实现取决于自己是否能够无怨无悔的坚持付出和努力。
问中国每年有那么多大学生前往学校报道,他们真的会靠读书能改变命运吗?答我们把时间拨回到30年前,事实证明,恢复高考的前10年,那代人几乎全部靠知识改变了命运。在那个录取率极低的年代,学历的稀缺程度不亚于黄金,如果你是县里、村里的大学生,哪个邻居都要和你亲近亲近,要是你大学考到北上广这样的大都市,逢年过节都会有人去你家走动走动,他们的潜在意思是:今后若发达了多帮衬帮衬邻里街坊们。这是那个年代大学生的真实写照,上大学是一份家族荣耀,子孙们能出一个本科全家人都跟着吃香。“三本退学,复读考上985,进入世界500强”我们经常会在身边听到一种说法就是学历不重要,公司看的都是工作经验。但实际上去公司面试的时候,首先看的就是学历的高低。求学的经历是看一个人对于事物判断的正确与否,我们不能把学历看做简简单单的一张纸。所以说,学历就是一把开门的钥匙,学历越高能够开的门就越多。首先学历是我们入职私企首要的门槛。普通工薪家庭的孩子,没有什么钱和背景,我们有的就是一个信念和一个刚刚拿到的毕业证。这正是用人单位所第一要看的,不是他们对学历要求多高,而是现在学历泛滥,他们的要求就会提高。那么在这个学历越来越多的时代,读书还能改变命运吗?小编告诉你的答案是:能!原因很简单,因为你没有别的出路现在去问身边的年轻人,没有钱你怎么生存,他们会轻描淡写的说:我有父母呀!我可以创业呀 !我可以去大企业做高管呀!成为职业经理人!那小编问你:“父母不会老去吗?指望父母给你打拼,为你留下财富至多不过20年,当他们老了,你没有本事(能力),怎么在这个竞争激烈的社会生存?““再说创业,你创业能有马云当年那样豪华的班底阵容吗?你能找到像孙正义那样的天使投资人吗?你能在这个各个行业红利已经枯竭的时代分一杯羹吗?““我们再说去企业当高管,工作经验5-10年这是现在大公司高管的基本限制,本科以上学历,有的甚至清一色硕士、博士学历,这样的标准你符合哪一个?”入职国企,学历是个软实力,门槛更高,因为国企待遇、福利等都很好,可以说是一个十足的铁饭碗,而且不用担心被解雇。所以,要求也是很高,你可以暂时没有能力,但是不能没有学历。有个亲戚,去年的时候小孩读高三。小孩属于不认真读书但是很聪明那种,去了一所三流大学,在读了一年后发现与周围人格格不入,不想混日子,于是重新高考。最终考上985,现在在500强工作。而如今时代已经不同了,拼资本红利,普通创业者没有任何优势,拼想法创意,信息对等的时代太多同质化的想法,即使你能想出差异化,那些财富庞大的公司已经开始分这杯羹,你只能远远的看看。你可以拼的只有读书,拼你的年轻,拼你的努力,只有这样你才会在这个时代与不对等博弈,因为,在教育面前,人人是对等的。所以,小编认为,这个时代读书和学历,仍然是你改变命运的唯一选择,不论你赞不赞同,它都客观存在。最后,趁着自己大好年华,多读读书,多吸收养分,提升下自己的学历,为自己的职业规划做好顺利铺垫,说不准,下一个时代的机遇就属于你。

在中国,能让我们举国瞩目的日子,除了节日,大概就是高考。
每年 6 月开始的这几天里,不出门的随便刷一下社交媒体上的段子、文章,出门的稍微留意一下街上的交通,都知道这话说的不假。
虽然都是举国瞩目的日子,但高考可没节日那么喜庆,取而代之的是紧张带来的大量肾上腺素。特别是对于那些有考生的家庭来说,高考是一局定输赢、事关孩子人生、甚至家族命运的重大事件,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年年都过的节日根本不能相提并论。
被媒体封为“亚洲最大高考工厂”的毛坦厂中学,每年高考前夕都会迎来一个特殊的日子,“送考节”。有关万人送考大军的报道年年都会在高考期间出现在各大媒体平台上。
纪录片《高考》
毛中被当地居民称作“畸形的航空母舰”,衡水中学的军事化管理被网友指责“反人性”,到底为什么人们会把高考看得这么重要?
自一千三百多年前科举制被实行以来,这种通过统一考试选拔人才(官吏)的方式就一直被世人视为打破血缘世袭和世族垄断,让社会中下层有能力的读书人进入社会上层的一种阶级上升机制。
封建社会被推翻以后,我们引进了西方的学校考试制度,依靠传统的思维和价值以及现代的模式与手段,以高校自主命题招生的现代高考制度诞生了。然而就当时的社会环境来说,有机会接受教育的人仍然集中在地主、富农、资产阶级以及富裕中农的子弟当中。
新中国成立以后(具体是在 1952 年),为了满足中国启动工业化建设的人才需要,也为了让广大农民、工人的子弟能够更加公平地享有高等教育,国家废除了高校自主命题、招生的资格,我国正式开始实行“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也就是如今所说的“高考”。
然而由于文革的原因,高考制度从 1966 年开始被废除。当时为了响应“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的口号,大批城市中学生被送往农村开始了“上山下乡”运动,这一运动就是十年。我们或多或少都知道这场运动的结果,整整一代人的教育被耽误了,经济、生产力与国力的发展都遭受了严重的阻碍。
via 人民网日期:1977年10月21日 版面:人民日报第一版 作者:新华社
自 1977 年高考宣布恢复之日起,摆在这些曾经“插队落户”的青年面前最紧迫的事情便是:
通过高考回到城市里来,通过高考拿回“城里人”的身份。
与此同时,高考这一上升机制的重新开启,也使那些出生便是农民的孩子找到了进城的途径。
在 40 年前,考上大学就意味着获得城市户口和包分配的铁饭碗工作,高考就是底层人民一步登天的阶梯。
这种“知识改变命运”的经历深刻地影响了几代人的价值观。而这些人又把同样的价值观传递给了自己的子孙。
然而在大学毕业等于失业的今天,高考好像失去了它的光环,上了大学也并不能保证一定会有光明的未来。也正是如此,“读书无用论”有了生长的土壤。
昨天我们写了欢乐颂背后的毒鸡汤“穷即是原罪”,其实这种趋势已经开始反映在教育领域了。
《高考,社会公平的最后一块遮羞布和致幻剂》,作者 赵皓阳
不要说上层家庭里的孩子已经不参与高考竞争了,即便参与了、输了,也并不会对他们造成任何实质性的损害:生活水平不会受到任何影响,未来的工作就业也大可依靠家里安排,最不济就是自费留学、投资移民、拿父母的钱创业,哪条不是康庄大道前程似锦?
@咪蒙
虽然咪老师的故事无法验证真假,但不得不说它在一定程度上确实反应了某种现实。
而最需要靠知识改变命运的穷人家孩子,一旦高考失利,接下来将只剩下两种选择:家里能支持的就咬牙再复读一年重新应考;家里再也无力负担的,只能走向社会变成千千万万的打工者之一,然后将改变命运的希望接力到再下一代身上。
毛坦厂中学 2017 年复读收费标准,第一学期最高一档收费达到了 48000 元。
由于教育资源分配不均、高考政策倾斜等原因,在应试教育中来自底层家庭的孩子已经处于劣势,然而在庞大的中产阶级群体聚居的大城市中,人们早已先一步来到了素质教育时代。
在强者愈强、弱者愈弱的马太效应驱使之下,底层人民凭借教育改变命运的前路也将被逐渐堵死。
如果不再靠拼书本上的死知识分高下的话,那些用尽全力才能在九年义务教育之后继续完成高中学习的孩子,还能靠什么去跟所有人竞争?
@人民日报
这是前天刚刚结束的 2017 年高考语文科目「全国卷 I」中的作文题目。
「全国卷 I」适用范围包括:福建、河南、河北、山西、江西、湖北、湖南、广东、安徽
2012 年国家扶贫办发布的“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名单”,「全国卷 I」适用省份在全国 592 个重点扶贫县中占到了 190 个名额。
via 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官方网站
来自这 190 个贫困县的高考生,不知道他们要如何解答这道“帮助外国青年读懂中国”的作文题。
被应试教育培养起来(折磨过)的人都觉得素质教育很美妙,但这种中产阶级式的理想主义,在当下的底层人民面前还是显得过于残忍了。
前面明明说过“上大学改变命运”在当今社会中可能已经失效,反正命运就是这样了,为什么还要上大学?
纪录片《高考》 毛坦厂校友返校答谢老师,在谢师宴上聊起了现在的大学生活。
其实当人们在说“上大学改变命运”的时候,都忽略了这中间最重要的一环。上大学的直接目的不是改变命运,上大学的直接目的是获得知识,而知识才是真正能改变命运的东西。
这里说的知识不一定是微积分、统计学这类具体的学科知识。
知识应该是一种独立思考的能力,它帮助你认识世界、认识自己。
奇葩说有期节目出过这样一道辩题:「没有上进心,我错了吗?」
看过这期节目的人都会发现,辩论中产生的精华内容其实已经跟“上进心”没多大关系,因为大家对“什么才是上进”的定义实在太不一样了。
高考生们眼中的上进心也许是“考高分或者上大学”:
辩手中却有人觉得上进心应该是“KPI”、“发展”、“融资”和“影响力”:
又或者是“我要赢”:
还有人觉得上进心就只是“用尽全力过平凡的一生”:
而对于屏幕前的你来说,上进心又是什么呢?
生活是多元化的,任何发自内心的自由选择都不应该被旁人指责。如果说在面对“人生”这个课题时,上进心真有什么统一的标准的话,微在君认为,它应该是:
找到那件会令你感到幸福的事,然后去做。
也许你的现实处境并不理想,但你要尽最大努力让自己可以常常接触到这件事,或者至少能够离它更近。
我们可以通过一篇《我是范雨素》的文章认识初中毕业的育儿嫂,出身农村又天生残疾的余秀华成为了当代中国最具知名度的女诗人之一,他们都没有上过大学但却拥有知识,名气可能也没有提高他们的社会地位或改变他们的生活环境,但他们的日常却能够被自己喜爱的事情所包围,你说他们的命运改变了吗?
在毛坦厂陪读的每一位家长都能深切地体会到“没文化”为生活带来的苦难,“没文化”令他们在孩子面前无能为力,但即便对“没文化”这件事如此痛心疾首,他们也会在每天求神拜佛与多读一本书之间毫不犹豫地选择前者。
是他们懒吗?当然不是,懒惰的劳动人民生存不了。他们只是从来都有意识到自己还可以变得“有文化”起来,又或者可以通过什么途径变得“有文化”起来。
这就是缺乏知识为个体带来的局限性。
可能有人想说,我并不知道会令自己感到幸福的事情是什么?
那是因为你还不具备足够的能力来认识自己,而帮助你自我意识觉醒的力量,就是知识的力量。
读不读大学,都要想办法获取知识,想办法获取思考的能力。
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考上大学能改变命运吗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