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物质条件好了幸福感降低越来越发达,人类越来越不幸福?

价值体系决定了存在意义,失去了存在意义,幸福从何谈起——作者当今社会,生存的困难在于我们无法满足的欲望和很难填满贪婪的沟壑。精神世界的低迷与物欲和财富的剧烈膨胀;以一种无形的枷锁束缚着人们的行为、并在不断压榨着我们生存的空间。有了财富、会让你光芒万丈;没有了财富、仿佛瞬间就成为苟活的蝼蚁。似乎这是唯一的、也是最无奈和卑微的选择,这就是现实!我们不拒绝财富,但那不是生命的唯一。幸福真的是一种无以言表的感受吗?我看未必!幸福的轨迹来自于存在的价值和生活的意义。当商品价值大于生活目地时;人的存在价值会同幸福感一起渐渐地消失。试想一下,当一个被沦为商品奴隶的人、幸福从何而言?奢侈会给人带来幸福吗?物质和财富的满足在一定时间内会给人带来精神上的愉悦,那是建立在自由消费和可利用基础上。无论你有多少财富,你一生所花在消费上的功夫和时间是非常有限的。当一种喜悦的心情和快乐的感受瞬间即逝,马上又投入到下一轮的人生角逐中去的时候;除了紧张的情绪、害怕失败了的恐惧和对成功的渴望、自我价值的实现,最后剩下的只是疲惫。如此这般周而复始的人生,幸福从何而言。现代社会,给人们带来太多的担心、恐慌和忧虑。将被家庭与现实淘汰和遗弃的老者们的担心;中年人对现行生活状态与前景的恐慌;年轻人面对商业社会无所适从的忧虑。如此形成的一种生存状态,幸福的感觉从何谈起?有存在感、才会找到幸福感;没有了存在感,幸福也就无从说起。到底什么是存在感?存在感并不是我们所认为的个人在社会中的地位,而是被社会认可的一种普民哲学。“工人阶级领导一切”的时候,当你成为他们中的哪怕是普通一员,会让你觉得自豪,会让你觉得满足,也会让你从心底里洋溢岀幸福与甜美的感觉。当“工业学大庆”、“农业学大寨”、“全国学解放军”的时候,无论怎样的艰苦,你羡慕并崇拜它们,希望能够成为他们中的一员、并会为之骄傲而倍感幸福。当这一切都成为历史的时候,现实告诉你的是;你现在只是一名工人,除了为生存而努力以外,不仅一无所有,而且连起码的尊严都已荡然无存,你的幸福感又从何而来?当土地只是老人们守望的家园而已经不是土地主人们赖以生存的希望时,幸福从何谈起?现在人已经少有了存在感,那是因为有太多的失落感。精英社会与普民哲学相对立,成功似乎是人生唯一的选择,太多的人找不到生活的意义,幸福也就无从谈起。除了“金钱”与“利益”具有强大的发言权和感招力以外,似乎任何的语言和理论都是多余的,并且已经失去了应有的价值和效应,人们也因此少了许多正常交流的兴趣。重新构建价值体系;到底应该构建一种怎样的价值体系,已经不是个人和团体问题,而是社会发展的大问题。
丰富的物质并不能让灵魂得到短暂的休憩,灵魂渴望的是成长和获得而不是享受。虽然外在的物质可以让我们衣食无忧,但是想要轻松的享受今天的生活,一定要有一个丰满的灵魂,而我们大多数人的灵魂是千疮百孔的,我们在用慢镜头式的动作拆解我们恐怖的生活,直到我们看清了我们的生活,这才是我们真正需要解决的难题。我们都知道现今社会没有一个人是被饿死的,也没有一个人是被冻死的,我们越来越多的人感受到了生命的虚无,我们不得不寻找更加刺激的活动,来刺激我们的灵魂,我们铤而走险在道德的边缘,我们渴望那些新鲜的东西,可是当我们的灵魂,一次又一次扼住我们命运的咽喉的时候,我们就被现实所束缚,我们在现实中苦苦挣扎,最后我们跌入了深渊。丰富的物质带来的是更多感官的刺激更多未来的享受更多外在的诱惑,我们没有时间去关照灵魂,我们随着时代的洪流大步向前,直到有一天我们冷静下来,这些都是自己的人生才发现自己泡在热水中,已经感受不到水的温度。我们吃的食物不会给我们带来幸福的感觉,我们穿的衣服不会给我们带来幸福的感觉,这些感觉只能短暂的停留于我们,我们又会被下一个目标所俘获。轻松享受现在的生活,一定要拥有一个丰富的灵魂,一个真正丰满的灵魂是不会被任何险峻的环境所压倒的,他能够看到一个更好的自己,在追逐这个更好的自己的过程中,他一次次战胜了困难,他没有放弃自己的责任,他知道这是时代对他的召唤,虽然他也会遇到挫折,但是挫折并不会把他打倒,反而他会愈挫愈勇,在这样一次又一次的激烈斗争中,他感受到了生命。春节,一大家子团聚,我问孩子们什么时候返程,A妹回道,1月26日返程,27日、28日参加公司在某酒店的培训,各个区域销售交流市场数据和分析,29日消化历史数据完成报表和PPT,30日参加公司季度业绩会议。A妹满脸焦虑,“我的假期都被这些数据毁了,我做梦都在做PPT,上次报告错了两个数据,被总监兜头兜脸骂了一顿。”“你是你们公司的中央处理器,总监报告就靠你了。你的数据是不是这样呈现的?一系列预算数据,一系列实际数据,预算和实际的对比,还有环比和同比,然后是各种分析解释,接下来怎么样追平、超越……,换句大白话就是,去年打仗打输了,分析原因,今年第一季度如何扳平,甚至乘胜追击,看看粮草、兵马够不够,要么就是裁掉一批吃饭不干事的冗员,节省销售成本。”“啊哈,和阿姨说得一模一样。本来我想好好享受假期的,吃阿婆婆做的好吃饭菜,昏天暗地睡几天,和初中同学玩通宵,一家人热热闹闹看春晚,结果就被这些工作上的事搅和了,连春晚都没有好好看。”“妞妞和你一样,她的假期也被一堆作业、阅读笔记、作文毁了,一个假期,她既没心思玩耍,也不好好做作业,在堕落、内疚、躺平、奋发中摇摇摆摆,叫她出去耍,她也不肯出去。妞妞已经问了好几次,她的假期余额还有多少。你们是两个被未来的压力弥漫着的难姐难妹哈……”嘻嘻哈哈中,一家人去了大广场遛弯。看着她们风一样追来追去,给她们拍照片,一年一个样,光和影定格了她们的身姿。我发现自己和A妹、妞妞那般年纪,不会有如此这般的焦虑。很明显,我们的生活节奏一直在加速,我和她们对时间的感知不一样。小时候看小说,小说里对时间的描述是这样的,一炷香功夫,一袋烟功夫,一晌贪欢,一眨眼功夫,饮宴至暮、尽醉方散,窗外日光弹指过,西江花影坐前移…….过去用事件、行为计时,当然也参照万物生长、日月星辰的变化,现在用精确的时钟刻度计时。斗转星移,人类对时间的观感大大不同。有意思的是,人类的生理机能在过去的十五万年中几乎没发生过什么变化,被设计得可以很好地应对周遭的环境,但是那是古早的环境。而今,计算机的运算速度和存储在加速进化,信息传送的速度在加速进化,交通工具和交通设施在加速进化,令到我们生活的世界和我们身体这古老的生物机器越来越膈应。现代科技和技术的进步奖励人们更丰富的物质,更多自由和闲暇的时间,回馈我们的是更深入、更广泛的竞争,更难于驾驭和面对得变化。因此过去“活在当下”的时间观念,更多地被“未来导向”的时间观念取代。以未来为导向的时间视角没有什么不好,中国的谚语和箴言中,关于未来导向的时间视角往往是正面的,例如,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未雨绸缪,有备无患、为寒积薪,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居安思危、高瞻远瞩、深谋远虑……不好的地方在于过犹不及,既难于在过去的记忆中汲取乐观和坚韧,也不能尽情地享受和体验当下,而获得前进的即时奖励。尽管知道时间重要,但是未必清楚无意识中的时间态度原来对生活影响如此深远,也未必清楚环境和文化如何塑造着我们的时间态度。我是 @邓岚 ,微信公众号:岚子的天空,欢迎关注。
2019-11-04 20:10
来源:
南昌孝谦
本文系《心若向阳》系列课程的第一集和第二集
希望拥有幸福,是包括动物在内的所有生命最终极的目标。
在过去,按照绝大多数人的逻辑与先天自生的思维方式,会认为:只要我有钱,就一定会很幸福,没有理由不幸福。随着启蒙运动的大力倡导,西方人开始接受了一种理念,那就是:幸福不在于精神,而在于物质,如果到内在的精神上去寻找幸福,就等同于是在没有幸福的地方去寻找幸福,无异于缘木求鱼。受到这种文化的影响,人们更是把发展的焦点转移到外在物质的极大丰富等方面。
但是,随着300年前近代文明的诞生,200多年前英国工业革命的爆发。到今天为止,现代文明一方面给我们创造了非常丰富的物质生活,但是,同时也让我们面临着很多新的危机——哪怕物质越来越丰富,知识越来越多,文化水平越来越高,但我们却越来越不会做人,伦理道德的底线也越来越低,甚至沦丧到没有底线的地步。尽管很多人不仅解决了温饱问题,而且拥有庞大的财富,但很多人还是不幸福、不快乐、不开心。
现代文明基本不重视内在的充实,只知道一味往外去寻找幸福,因为方向错了,所以最后只能是空手而归、一败涂地。物质方面虽然获得了空前的成功,发达程度超越了以往的任何一个时代,但心灵危机也是过去任何一个时代都无法比拟的。
60年代的时候,欧洲与美国的科学家,开始研究人类的幸福指数这一课题。自从有了这个比较可靠的科学数据以后,人类的幸福指数却一直都在下滑。
美国从上个世纪的60年代到2000年之间的40多年中,他们的收入翻了三番,但离婚率却翻了两番,青少年自杀率增长了三倍,犯罪率增长了四倍,监狱里的服刑人员增长了五倍,抑郁症患者增长了十倍……而且,初次罹患抑郁症的患者平均年龄,也从29岁下降到14岁;不仅成人会患抑郁症,连儿童都开始罹患抑郁症。抑郁症不但赶走了人们的幸福生活,而且还让人生病甚至死亡。据世界银行和世界卫生组织预测:“在不久的将来,抑郁症将成为全球公众健康的最大问题”。
人与人之间的信任度也一直在下降。60年代的时候,西方曾做过一个调查,题目是:“你能够信任大部分的人吗?”有58%的美国人和英国人投了肯定票。但到了1998年,在回答同样问题的时候,能给予肯定答案的人只有30%。现在大部分的美国人认为:“现在我们没有办法知道谁是真正靠得住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越来越冷漠。竞争、攀比、互不信任、互不沟通、勾心斗角、尔虞我诈,一切都为自己着想,导致了无穷的压力,从而导致了抑郁症的高发率。
2003年的《光明日报》报道:中国每年的自杀人数为20万,也即是说,每年都有差不多两个汶川大地震的死亡数字源于自杀,其中80%的自杀者患有抑郁症。据专家介绍,随着社会竞争的加剧,轻度的精神疾病,如抑郁症、孤独症、焦虑症等心理障碍病人将像感冒一样普遍。
针对于此,专家推荐了一个快乐的处方:每天要保持开心的心态。
当然,每个人都知道,如果每一天都能开开心心,当然不会去自杀,不会去跳楼,但怎么样能够每天都开心呢?面对激烈的竞争,巨大的生活压力,怎么能保持愉悦的心态呢?
所以,以后的课程里,我们会一起探讨、研究一下:为什么拥有了财富还是不幸福?有什么办法能解决这个心灵危机?该用什么方法让我们更自由、更健康、更幸福呢?
什么是痛苦和幸福?痛苦和幸福的本质是什么?这是一个人生科学与哲学上的重大课题。虽然有些哲学问题与我们的生活没有太大关系,但这个问题却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有人说:有稳定的收入是幸福;有些人说:有一个和睦的家庭是幸福;有人认为:周游全世界是幸福……其实这些都不是幸福的本质。虽然有稳定的收入,就有安全感,在安全感的基础上,有可能产生一种短暂的幸福感,但收入本身却不是幸福,而只是产生安全感的一种客观因素而已。同样,和睦的家庭、旅游等等虽然可以暂时缓解工作压力,使人忘却感情的挫折,让我们得到比较舒适的感觉,但其本质却不是幸福。
那么,幸福到底是什么呢?幸福根本就不属于物质的范畴,而是一种内在的感受。这种内在的感受,有些时候和物质有关,有些时候和物质根本没有关系。痛苦也是一样,比如说,有些穷人就活得非常开心、非常幸福,很自由,很轻松。
现代医学通过脑部扫描发现,很多压力过高的人,比如企业老板、高级官员等等,他们脑部的很多部位,出现了断层。可见,在高度的压力下,人是没有办法幸福的,因为幸福是一种内在的感受,存在于我们自己的小空间当中,很多时候与外界没有关系。无论痛苦还是幸福,都无法与别人分享,也无法让别人替代。
所以,美国《新闻周刊》杂志曾提出一个问题:金钱和幸福,哪个最重要?
我想,对全世界70亿人口中的每个人来说,它都是一个巨大的问号。按照过去的理念,有钱就是幸福,没有钱就是痛苦。但无数活生生的生活经验与科学数据告诉我们:如果我们选择金钱最重要,终将很难用金钱获取幸福。所以,我们曾有的经验与观念都错了,虽然我们自以为是地认为自己掌握了很多的现代知识,却无法超越古人的智慧和经验。
本来每个人都是为了幸福而活着,怎样过一个比较有价值、有意思的生活,对当今时代来说是十分重要的课题。倘若忽略了精神上的营养,而仅仅注重物质单方面的发展,就会导致上述一系列的问题。当然,如果温饱问题解决不了,肯定很难有幸福感,这是肯定而不用质疑的。但二战以来,欧美和其它许多国家开展了154次问卷大调查。所有调查都得出了同样的结论:“金钱能够带来满足,但效果是最小的”。
尤其是到了一定的时候,物质财富与幸福是没有任何关系的。
本文根据明辉老师《心若向阳》课程整理编辑,全部课程内容,请点击阅读原文。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物质条件好了幸福感降低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