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给宝宝喝药的正确方法分药?

  如何将一颗药片均分为1/3甚至更小?给孩子喂药时,不少家长会遇到类似的难题。  事实上,“剂量靠猜、分药靠掰”导致的分不准、不安全等问题,一直以来都是儿科用药痛点。专家指出,儿童并非“缩小版的成人”,若照搬成人药物使用方法,可能会成为一种安全隐患。  “儿童酌减”太宽泛  “估摸”分药凭感觉  最近,徐宁正为孩子吃药的事情犯愁。3岁多的女儿有些咳嗽,想到家里有蜜炼川贝枇杷膏,大人吃着效果不错,就打算也给孩子试试。“说明书上写的是成人每日3次,每次一汤匙(15毫升),小儿减半。可这个‘小儿’界定得也太宽泛了吧,3岁和10岁差别那么大,难道都是一半?”  同样被说明书难倒的还有6岁孩子的妈妈丁冉。“很多说明书上压根儿没有明确标注儿童的用法用量,顶多一句‘儿童酌减’,可究竟该减多少,实在很难判断。”  事实上,即便有了明确的用法用量,还是有不少家长被分药这件事卡住。前不久,由于孩子食欲不振,程薇带着10个月的儿子去了趟医院,医生检查后开了复方胃蛋白酶散助消化。“按照说明书上的用法用量,周岁以下一次0.75克,一袋的规格是3克,意味着每次只能倒出来四分之一的量。可家里也没有这么精确的天平能称重,包装袋又不透明,每次只能凭感觉估摸着来,结果不是多了就是少了。”  为了尽可能精确,程薇索性把一袋全都倒出来,分成大致相当的四份。可吃完一份,余下的三份如何保存又成了难题。“这么弄完总感觉不卫生,也容易受潮,担心药效会受影响。”  对此,刘彤的做法显得颇为豪迈——每次只吃分出来的部分,其余的不要了。“浪费一点,总比失了药效强。”胶囊类的药物,她也是将胶囊打开,约摸着分出需要的部分装回胶囊服用,剩下的直接扔掉。  而对于片状药物,分装的难度在于药片太小,很难用手固定位置。有的药片中间还有鼓起,材质也并非适合切割。往往一刀下去,稍偏一点就会大小不均,甚至碎裂成更多小块。“要是这样的话,我就只能把它压得更碎,再估摸着分拨给孩子吃了。”  隐患  能不能分有讲究  存好用对难保证  对分药感到“头大”的家长们,转而去网络寻求解决办法,琳琅满目的分药“神器”应运而生。记者以“分药器”为关键词在网络平台进行搜索,出现大量形态、色彩各异的分药工具,基本针对的都是最难分切的片状药品。  细看这些分药工具,有的呈扁平小盒状,内有多个分格。有的则呈竖直药瓶状,上下多层结构彼此可以拧动分开。除了能否收纳药品、是否自带微型水杯以方便服药等区别外,这些分药器最核心的部件即为内置在底部的夹子,以及内置在盖子上的刀片。分药时用夹子将药片固定,按下盒盖,刀片就会以类似“铡刀”的方式,将药片切为两半。  原理很简单,宣传图也展示得颇为完美,但从买家评论看来,分药器仍存在不少局限性。例如药品只能分成两半,如果进一步切割,因其形状不均很难固定。此外,太大太小的药片都不好切,有糖衣的药片也容易碎掉。  “带刀片的盖子松,并且刀片也不能把药切成两半”“做工不好,切药片直接变成碎渣渣”“切割药片的盖子特别松,分割大一点的药片盖子就歪了,药片也不是分成两半,直接粉碎了”……以一款已有近万人购买的四合一分药器为例,评论中不乏“难用”的声音。  即便分药器成功将药片分成了两半,想要继续分切的话,很可能“神器”也无能为力。来自中国药学大会暨第十三届中国药师周论文集的一份研究表明,用手工、剪刀、刀片、切药器四种分劈方法分别对7种不同大小的药片,进行对半和四半分劈;参考欧洲药典半片分剂量评价标准测评本次药片分劈情况。结果显示,7种药片的分劈测试中,有5种通过了切药器分劈半片测试,而分劈四分之一片的片剂用四种分劈方法均未通过测试。  “一些家长尝试在家自行分药,可能造成许多用药安全隐患。”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药学部主任药师、北京市医院管理中心总药师赵志刚指出,哪些药物能分、哪些药物不能分,需要专业药师来判断。有的药一旦分开,就会破坏原有结构,影响药物本身的疗效。比如缓释片,如果分开服用,缓释机制便可能受到破坏,药物突然释放,导致中毒。  “即使是能分的药物,家长也很难确保分得准、存得好、用得对。”赵志刚称,不同年龄段的儿童个体差异很大,用药剂量不能简单依靠家长感觉酌情减半。另外,不同药物单位也不同,有的是毫升,有的是毫克,家长一旦弄混,导致用药过量,后果也会非常严重。此前,有研究发现,中国儿童用药不良反应发生率接近成人的2倍,其中新生儿用药不良反应发生率更接近成人的4倍。  建议  丰富剂型添选择  专业分药增服务  国家食药监总局南方医药经济研究所等发布的《2016年儿童用药安全调查报告》数据显示,176652条国产药品批文中,仅有3517条为专用于儿童的药品(儿童专用药指通用名中明确说明儿童用药的药品,不包含用于儿童但通用名中未说明是儿童用药的药品),占比仅为2%。从品种来看,3500多个常规药品中,儿童专用品种只有60多种。  赵志刚认为,目前我国儿童用药在供给方面存在不均衡的问题。其中,治疗常见病的非处方药数量明显增加,部分领域甚至出现过剩的现象,但治疗肿瘤、神经系统疾病及罕见病等所需的处方药严重不足,主要表现为缺少适合儿童的品种、剂型、规格,绝大多数药品说明书缺少儿童的适应症和用法用量。“由于儿童临床试验匮乏,相关研究数据不足,医生往往只能事先与患儿家属说明情况,再结合用药经验,在成人剂量基础上,按照体重或年龄等指标换算儿童所需的剂量。”  然而,分药具有一定的技术要求。赵志刚认为,应出台相应规范,制定具体的操作标准,由专业药师来完成,在确保卫生条件达标的情况下,用天平等精密仪器进行称量,并予以妥善保存,明确保存期限。  在这一方面,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儿童医院作出了较为积极的探索。其药剂科设置了一个专门的药品分包岗位,每天两名专职药剂师于此碾磨药片,按从三分之一到十六分之一不等的规格,装入小巧的分装袋中。再用不同颜色的记号笔标注分包日期,最后摞成一沓后放到密封盒里,供该院住院的儿童病人使用。当然,开展分装工作的耗材以及人员成本,暂时只能靠科室和医院来支撑。  “分药这项工作本身需要投入人力和物力,在许多发达国家都会通过单独收费的方式对药品调剂服务进行补偿,一般儿童用药调剂费比成人还高,因为调剂需要精准分剂量,更加复杂。”在赵志刚看来,要想解决儿童用药短缺的问题,应当从多方面着手。“儿童用药研发不可能一蹴而就,比较现实的做法是在现有药物基础上生产更多便于分装和使用的剂型,如液体剂型、颗粒剂型等,同时提供适合儿童使用的规格(如微型片剂),并尽快落实药学服务补偿机制(儿童用药调剂费),把专业的事交给专业的药师来做,从而让儿童用药安全更有保证。(记者 魏婧 宗媛媛)${sum}`
tempindex = index+1
$list.append(html)
})
//普通
data.list.map((item, index) => {
var newindex = index+tempindex
if (newindex > 6) return
var sort = `0${1 + index}`
if (index 0${1 + index}`
}
var icon = ''
switch (item.hot_icon_type) {
case '1':
icon = '新';
break;
case '2':
icon = '荐';
break;
case '3':
icon = '热';
break;
case '4':
icon = '沸';
break;
}
var text = item.title
if (text.length > 14) {
text = text.substr(0, 13) + '...'
}
var sum = item.hot_val
sum = (sum > 999999) ? parseInt(sum/10000)+'万' : sum
var html = `${sort}${text}${icon}${sum}`
$list.append(html)
})
})

太过于瘦弱的话会减少体内激素的分泌,同样会妨碍女性的排卵,受孕了的女性可能会因为激素分泌量不足而引起流产。每对期待成为父母的小夫妻都在积极地进行造人计划,然而在怀孕之前,你是否已经做好怀孕前的准备了呢?孕前准备是至关重要的,哪些事该做,哪些事不能做,备孕的你都应该了然于心。大家都想生出聪明又健康的宝宝,那么怎么备孕才能真正地优生优育呢?想要生下高智商的宝宝,在备孕时就最好看看这四大纪律了。
目 录
生高智商宝宝四大纪律要记牢
口腔护理误区夺走宝宝健康
让宝宝乖乖吃药的方法
宝宝禁用药品清单
12个小方法巧妙应对宝宝不吃奶瓶
1生高智商宝宝四大纪律要记牢  遵守备孕四大纪律,怀上聪明宝宝:  1、向烟酒、咖啡说NO。  虽然小编认为烟抽起来没什么意思,酒喝起来没什么味道,咖啡还苦苦的,你肯定会认为是小编太没品位了,不懂生活。不过,如果真要备孕,还是奉劝大家还是少抽烟喝酒饮咖啡为妙。  吸烟损害卵巢功能  烟和咖啡这些含咖啡的东东是不折不扣的卵子杀手。香烟中的有害物质会损害卵子,造成卵巢老化,曾有研究显示,35岁的女烟民和42岁的女烟民的卵巢功能相差无几。吸烟会导致女性的生育能力下降,卵巢功能差的话,别说生聪明宝宝了,就连怀上也很艰难呢!  喝酒会降低受孕几率  喝酒会降低女性的生育能力,虽然有专家说偶尔喝一杯葡萄酒有利于健康,但是要注意哦,专家说的是偶尔喝一杯葡萄酒。所以,如果你喜欢喝其它酒,果断禁了;葡萄酒也别天天喝;每次也不要超过一杯哦!  2、补叶酸,但别过量。  许多备孕的夫妇早早地就开始补叶酸了。补叶酸是没错,也可以说是比较必要的,但是可千万别过量哦!  备孕时也需要补叶酸  叶酸是维生素B复合体之一,有促进骨髓中幼细胞成熟的作用,人类如缺乏叶酸可引起巨红细胞性贫血以及白细胞减少症,对孕妇尤其重要。  叶酸是胎儿生长发育不可缺少的营养素。孕妇缺乏叶酸有可能导致胎儿出生时出现低体重、唇腭裂、心脏缺陷等。如果在怀孕头3个月内缺乏叶酸,可引起胎儿神经管发育缺陷,而导致畸形。因此,备孕夫妻最好在备孕时就开始补叶酸,以防小宝宝来报到时,自己还没做好准备,措手不及。  叶酸不要补过量  备孕的时候每天服用400微克叶酸就足够了,凡事过犹不及,叶酸并非多多益善,补过量了也是不好的,因为如果过量服用叶酸的话,会容易导致缺锌,这样即便备孕成功怀上宝宝了,也会让胎宝宝营养不均衡。  3、改善饮食营养与睡眠。  备孕时夫妻二人的体质情况也是很重要的,身体健康,精子与卵子的质量就高,怀上的胎宝宝也会更优质,将来生下来聪明健康的几率自然也就更大了。  改善饮食,避免太胖太瘦  太胖太瘦都不利于受孕,虽然说女性受孕需要一定的脂肪储量,但是太过肥胖的话会危害身体健康,让体内激素分泌过剩,妨碍了排卵过程,可让女性的排卵周期出现紊乱,从而降低了受孕率。太过于瘦弱的话会减少体内激素的分泌,同样会妨碍女性的排卵,受孕了的女性可能会因为激素分泌量不足而引起流产。  保持充足的睡眠  睡眠对任何人都很重要,如果备孕的时候你就能养成良好的睡眠习惯,早睡早起,不熬夜,就能保持充沛的精力,从而迎接好孕。据说,每天肆意喝酒并再喝一杯以上咖啡的女性,受孕几率会降低50%,而且即使受孕成功,也会影响胎儿哦!  4、别让你老公抽烟酗酒  男性吸烟酗酒偏食等不良生活习惯都会降低和损害精子的数量和活力。男性通常要3个月的时间才能产生新的精子。而且,抽烟喝酒据说还容易生下脑瘫儿。所以,最好在3个月前就让家里那位把不良生活习惯通通纠正了吧!2口腔护理误区夺走宝宝健康  1  宝宝“口臭有因”,妈妈必看“Q&A”!  很多宝宝容易有口臭,而且在早上和晚上臭味更重。当宝宝出现口臭时,妈妈先别担心,及时找出宝宝口臭的问题所在,对症下药即可改善。妈妈不妨先从以下几个常见诱因查起:  1 Q1:宝宝口内有食物残渣?  A:食物碎屑如果残留在宝宝口腔中,会被口腔内的微生物分解为蛋白质、肽和氨基酸,并产生有刺激气味的含硫气体,这种挥发性硫化物是导致口臭的重要原因,因此妈妈在睡前要先清洁宝宝的口腔。  2 Q2:宝宝出现消化不良?  A:由消化不良导致的口臭被称为“积食型口臭”,一般是由于宝宝胃里的食物难以消化导致的。含脂肪较多的肉类与含蛋白质较多的乳类食物都比较难消化,妈妈在喂食前要保证食物煮烂、易消化。  2 Q3:宝宝患有口腔炎症?  A:口腔炎症导致的口臭对宝宝危害最大,而且鼻炎、鼻窦炎,龋齿、牙龈炎,以及气管炎、肺炎、肺脓疡、支气管扩张等都会导致宝宝口臭,如果妈妈认为宝宝患有身体炎症,要及时带宝宝看医生,进行有针对性的治疗和药物调理。  4 Q4:宝宝出现口腔溃疡?  A:口腔溃疡引起的口臭容易被察觉,妈妈只需检查宝宝的口腔内是否出现红肿、白色溃疡等症状,口腔溃疡一般在一周内可以自行好转,不需要带宝宝看医生,但在宝宝的饮食方面就应避免吃酸、辣及太咸的食物,可适量食用水果,如苹果、梨等,做到营养均衡、粗细搭配。  5 Q5:宝宝口腔干燥缺水?  A:如果宝宝的口腔干燥,唾液分泌量减少,口腔自洁功能就会降低,口腔内的挥发性物质则随之增多,产生臭味。妈妈不妨让宝宝多喝温开水,以保持口腔湿润,促进新陈代谢,减少口臭的产生。  2  需警惕!宝宝“积食型口臭”最爱找上门!  与成年人相比,宝宝的消化器官发育还不完善,消化液分泌也不充足,一旦饮食不当,就容易损伤肠胃,导致肠胃蠕动减少,对食物的消化能力大大降低。当食物积滞于宝宝的胃脘,往往先发生口臭,也就是“积食型口臭”。“积食型口臭”多发于6岁以下的宝宝,因此,妈妈应尤其注意宝宝的饮食与喂养方式,呵护好宝宝的肠胃。  1 规律饮食:  这是避免出现胃部积食的重要方法,妈妈除了给宝宝选择易消化吸收的食物,每次喂食要控制摄入量,以七分饱为最佳状态;  2 正确用药:  当宝宝出现积食型口臭时,妈妈可在医生指导下,选用助消化及收敛药物,如胃蛋白酶、多酶片、乳酶生等,口臭严重的宝宝还可用抗生素治疗。  3 餐具消毒:  宝宝所用的食具、奶具等要经常清洁消毒,减少致病菌的感染,防止胃肠和口腔等疾病的发生。  4 清洁口腔:  1岁以下的宝宝在哺乳后、入睡前应用纱布蘸温水清洁口腔,1-2岁宝宝可用淡盐水漱口或用手指牙刷,2岁以上的宝宝可在妈妈的帮助下学会自己刷牙。  3  五个常见口腔护理误区夺走宝宝健康!  宝宝口臭与口腔护理不当密切相关,妈妈错误的护理方式既容易导致宝宝产生口臭,也会让口臭症状加剧。日常生活中,很多妈妈易犯的口腔护理误区有哪些?各位妈妈看看你中招没!  误区1:宝宝进食后喝点水就行了?!  喝水虽是宝宝清理口腔的有效方式,但还远远不够。尚未萌牙的宝宝除了喝水还需借助纱布、棉签等外力清洁口腔,宝宝萌芽后就更应通过刷牙来扫除齿缝的食物残余,此外,宝宝的舌头也应适当揉捏,防止滋生细菌。  误区2:宝宝用餐时间长一点有助消化?!  产生口臭与食物接触牙齿的时间是有密切联系的,因此,妈妈要控制宝宝的用餐时间,并且养成在固定时间、固定地点用餐的习惯,以确保口腔健康,从而预防口臭。  误区3:宝宝口臭只是护理不当并非生病?!  偶尔口臭可以认为是护理不当所引起,但妈妈可以通过宝宝口中的具体气味判断是否生病,比如,腐败性臭味与口腔炎症有关,臭鸡蛋味与肝脏功能受损有关,烂苹果味则与糖尿病有关,有这些疾病都应带宝宝到医院就诊。  误区4:带宝宝到牙科照X光线对身体有害?!  定期到医院牙科检查口腔状况是宝宝口腔护理的重要一环,但很多妈妈认为,以牙科专用X光线检查口腔会让宝宝受到辐射伤害,实际上,牙科专用X光线器械产生放的射线极其有限,不会对宝宝的健康产生不利影响。  误区5:宝宝口臭给TA吃口香糖?!  口香糖是成人的“口腔清新剂”,对宝宝却并不适用,而且口香糖治标不治本,最多只能达到15分钟的清新效果,更危险的是,含口香糖容易造成宝宝的误吞。  4  预防宝宝口臭,妈妈还需要做好这4件事!  宝宝口臭不但影响身体健康,也给妈妈的护理工作带来不便。要让宝宝远离“小臭嘴”,最关键还是在长期护理过程中做好预防。下面几个方法对于预防宝宝口臭非常有效:  1、 重视口腔健康“从娃娃抓起”  培养宝宝从小重视口腔卫生的习惯,做到饭后漱口、早晚刷牙,尤其是吃完肉类、乳制品等蛋白质含量高的食物后要清洁口腔。  2、室内放个加湿器  加湿器可以增加室内湿度,避免宝宝在室内活动时口腔过分干燥,产生口臭,这个方法尤其在天气干燥的冬季非常实用。此外,室内栽培绿萝、万年青等绿色盆栽植物也是保持湿度的好办法。  3、 睡前禁止吃甜食  睡前吃过多甜食,尤其是黏性较大的糖果,容易导致细菌在口腔内大量集聚,产生口臭。所以宝宝睡前最好不要吃甜食,即便是母乳喂养的宝宝,在吃奶后也应适当清洁口腔。  4、 喝“无糖酸奶”也很管用  酸奶中的“细菌”可以抑制口腔中导致口臭的“腐烂菌”活动,使舌苔数量减少,从而让口腔臭味减轻。所以,对于6个月以上的宝宝,妈妈可以适当给TA喝点不加糖的天然酸奶,既补充营养,又促进口腔健康。  让宝宝长出一口整齐、健康的牙齿是每个妈妈的心愿,但现实生活中,很多宝宝的牙齿不是出现龋齿化,就是长成难看的“地包天”,这种牙齿畸形的情况最好在6岁前得到矫正。3让宝宝乖乖吃药的方法  喂药准备  清洁喂药工具  低龄宝宝大多不能直接吞咽药物,家长需要借助各种工具,比如药杯、勺子、滴管、奶瓶或专门的喂药器。  这些工具在使用前后,都要进行彻底的清洗和消毒,以免细菌侵染宝宝和残留的药物变质。  家长最好专门为宝宝准备一套喂药工具,不要和宝宝吃饭的餐具混用,更不能直接使用大人的勺子、杯子。  合理取量药物  药物的剂量和人的年龄、体重有直接关系,宝宝用药的剂量和成年人差别较大。过量服用药物可能会出现头晕、呕吐、腹泻、嗜睡等毒副反应。  因此家长在取量药物时要计算清楚,或根据医嘱给宝宝喂药,不要认为吃得多就会好得快。  喂药技巧  糖浆·水剂类  糖浆是含有药物的浓糖水溶液,口感较甜,性状黏稠。大多数糖浆带有水果香味,掩盖了药物的苦味,即便是怕吃药的宝宝也能把糖浆当做饮料来喝。  宝宝5岁之前服用的大多为这类药物,常见的有止咳糖浆、生血糖浆等。  水剂类药物有多种喂食方法,家长可以根据宝宝的具体情况选择使用。  勺子:取正确的剂量,把糖浆倒在小勺子上,将小勺子轻轻放入宝宝口中,让他(她)喝下,但不要放得太深。  滴管:用滴管吸取糖浆,轻轻伸入宝宝口中,一滴一滴地进行滴喂。注意滴管不要碰到宝宝的口腔。  奶瓶:家长可以把糖浆倒入奶瓶,让宝宝像喝奶一样服药。但这种方法通常只适用于新生儿,稍大的宝宝容易因此对奶瓶产生抵触情绪,从而拒绝喝奶。  药杯:1岁以上的宝宝大多已经学会吞咽,家长可以用药杯给他喂药。要注意不能让他直接从药瓶中喝药,不但容易过量,还可能使糖浆变质。  手指:如果宝宝对以上方法都比较抗拒,家长还可以用手指给宝宝喂药。喂药前,要先仔细地把手清洗干净,然后蘸一些药剂,让宝宝吮吸手指。  特别提醒:糖浆的量取  糖浆一般会有配套的药杯,药杯和瓶身上都标有刻度,家长查看刻度时,目光要与刻度处在同个平面,否则容易产生误差。  蔗糖的比重大于水,所以糖浆浓度一般是下层高于上层。所以家长在取量糖浆前,要先把瓶子摇一摇,让药物分布均匀,以免出现取量不准确的问题。  药粉·颗粒类  粉状、颗粒状的药物一般都比较苦,让宝宝难以下咽。因此,家长需要多花些工夫,采取和饮料、食物混合的方法提升口感,让宝宝顺利服药。  家长取出适合宝宝服用剂量的药粉,加入少量糖水,调制成稀糊状,然后用勺子慢慢地喂宝宝。也可以多加一些糖水,把药粉稀释成液体,采取和喂糖浆一样的方法,用勺子、吸管或杯子给宝宝喂药。  需要注意的是,药粉溶于糖水后,会随着放置时间越变越苦,药效也会降低。家长用温开水调好药之后,要尽快让宝宝服下。  特别提醒:不适合和药粉混合的饮品  开水:热水会破坏药物的有效成分,调和药粉应该使用温开水。  牛奶:牛奶中含有钙、铁、磷等多种无机盐,会和某些药物发生作用,从而影响药物的吸收,降低药效。牛奶中的脂肪和蛋白质也会对某些药物产生影响。  蜂蜜:如果宝宝未满1岁,家长最好不要用蜂蜜水稀释药粉。蜂蜜在酿制过程中可能会感染土壤和灰尘中的肉毒杆菌。而低龄宝宝抵抗力弱,肠道微生物生态不稳定,肝脏的解毒能力又差,极微量的肉毒杆菌毒素就会使他中毒,出现迟缓性瘫痪、哭声微弱、吸奶无力和呼吸困难等症状。  药丸·片剂类  对还不具备吞咽能力的宝宝来说,吞药片比较困难,具有一定的危险性。如果宝宝需要服用药丸、片剂类的药物,家长应该用碎药机把药片碾碎后,采用和药粉同样的方法喂宝宝喝下。  小贴士  喂完药后,家长要多给宝宝喝些温开水,冲淡他(她)口中的药味。然后,让宝宝保持站立或坐着的姿势2分钟左右。也可以将宝宝竖直抱起,轻轻拍打他的背部,排出胃里的空气,以免打嗝时将药液吐出。  如果宝宝吐药,家长不要慌张。宝宝吐的量不多,或服用后30分钟才吐,说明药物大部分已被吸收,家长不必给宝宝补吃;如果服药后很快就吐出,说明药物没被吸收,家长应该过10~20分钟再让宝宝补吃一剂;如果宝宝每次吃药都会吐,最好去医院请医生诊断原因。4宝宝禁用药品清单  孩子的肝功能、肾功能都比不上成人,解毒、排毒的能力也比较弱,所以在使用药物时应该多加注意。有些家长一直错误地认为,只要按照体重的比例给孩子用药就即可,但事实上很多成人药都不适合给未成年人使用。因为有些药在大人身上只会出现轻微的副作用,但是对于孩子来说就有可能会出现毒性反应。下面就是一些不能给孩子使用的药物:  1.含氨基糖甙:可损伤孩子的肾脏,引发耳聋问题。  2.含喹诺酮:可能会出现耳软骨生长不健全的情况,同时还可能影响肾脏健康。  3.含磺胺:可能会对孩子的肾脏造成伤害,也可能使孩子患上黄疸。  4.含氯霉素:可能会使孩子出现白细胞数量减少或者患上灰婴综合征(呼吸不畅、出现紫绀等)。  5.含有镇定、安眠功效的产品:除百服宁以外的解热镇痛药、泻药、滴鼻净等。  6.一部分成人药物:银翘片、康必达、一些速效感冒药等。  7.风油精、清凉油:虽不会对孩子产生副作用,但是容易被孩子擦进眼、鼻、口中,因此在使用时也应当注意。  · 不要随意用药  当小孩生病时,家长应该先咨询专业的医务人员再服用药物,即便是遇到与上次相同的症状,在使用相同的药品时也要多加注意。同样的症状,不代表孩子患上了同一种病,因为许多疾病的症状都非常类似。比如很多传染病在发病初期所表现出来的病症与感冒相似,家长容易误判为感冒,但专业的医生就能鉴别出不同,及时对症下药。512个小方法巧妙应对宝宝不吃奶瓶  1、挑选仿真的硅胶奶嘴,不防多准备几个,找到对宝宝来说,最接近母亲乳头的奶嘴;  2、可以把母乳挤在奶瓶里试着让宝宝喝;  3、用奶瓶喂水或奶粉时,适当地添加一些葡萄糖,以增加甜味,勾起宝宝吸吮的欲望。  4、不要将瓶嘴放入宝宝的口中。而是把瓶嘴放在旁边,让宝宝自己找寻瓶嘴,主动含入嘴里。  5、试着用不同的姿势给宝宝喂食。有些宝宝吃奶瓶时,喜欢喂他的人把脚抬高;有些则不喜欢看着保姆的脸,喜欢背向着保姆的胸前时较愿意吸奶瓶。  6、试着抱抱他、摇摇他、走一走等,使他安静下来。  7、在宝宝睡着的时候,把奶瓶放入他的嘴中。  8、奶温要适当,如果一次不小心将宝宝烫伤,宝宝会产生吃奶惧怕的心理,以后都很难让他接受奶瓶了。  9、在给宝宝吃奶前做好准备工作,先把尿,不要喂了一会,又去干别的事,总是这样折腾,宝宝也没什么心情吃奶了。  10、及时添加辅食:2个月,就能喝果汁了,到了4个月,就能吃辅食了,米粉、蛋黄、肝粉鱼粉、果泥逐渐到菜肉粥、烂面条等,能吃辅食后,就好多了,至少能从其他方面吸取营养。  11、在她面前吃吃喝喝:到了一定阶段,宝宝会对外界很新奇,看到你在吃什么会很馋,也想要尝尝。  12、将宝宝的进食时间分为早、中、晚三段。在中间的时段先进行尝试,这时的宝宝较容易接受新鲜事物。可以先用奶瓶逗他,然后喂他吃几口,让他熟悉奶瓶。接着在他情绪稳定的时候多用奶瓶给他喂食。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给宝宝喝药的正确方法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