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患得患失,可令读心理学,因求索而知自我怎么 翻译

第一章 道可道(可以语言交流的道), 非常道(非真正意义上的道); 名可名(可以明确定义的名), 非常名(非真正意义上的名)。 无名天地之始(天地在开始时并无名称), 有名万物之母(名只是为了万物的归属)。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因此常用无意识以发现其奥妙), 常有欲以观其徼(常用有意识以归属其范围)。 两者同出异名(两种思维模式同出自一个地方但概念却不相同), 同谓玄之又玄(这就是玄之又玄的玄关窍)。 众妙之门(它是打开一切奥妙的不二法门)。 第二章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天下皆知美之所以为美), 斯恶已(是因为丑恶的心灵在作崇); 皆知善之为善(皆知善之所以为善), 斯不善已(是因为不善的意念在作怪)。 故有无相生(因此而产生了有无相生)、 难易相成(难易相成)、 长短相形(长短相形)、 高下相倾(高下相倾)、 音声相和(音声相和)、 前后相随(前后相随等各种患得患失的主观意识)。 是以圣人(但是圣人), 处无为之事(处于无区别心之无为境界), 行不言之教(教化众生于不言之中), 万物作焉而不辞(顺应万物的发展规律而不横加干涉)。 生而不有(生养万物而不据为己有), 为而不恃(竭尽全力而不自恃已能), 功成而弗居(功成业就而不居功自傲)。 夫为弗居(正因为他不居功自傲), 是以不去(所以他不会失去什么)。 第三章 不尚贤(不刻意招贤), 使民不争(使民众不去争名); 不贵难得之货(不稀罕难得之货), 使民不为盗(使民众不为盗)。 不见可欲(不见引发欲望的根源), 使心不乱(就不会产生动乱的动机)。 是以圣人之治(所以圣人的治理方法是): 虚其心、实其腹(普及虚心、养身的道理), 弱其智、强其骨(宣传弱智、强骨的好处),【注:弱者道之用】 常使民无知无欲(常使人民深刻感悟无知无欲的益处), 使夫知者不敢为也(使那些自作聪明的人无用武之地)。 为无为(以无为的境界处理政务), 则无不治(国家就没有治理不好的理由)。 第四章 道冲(道似一个器皿), 似万物之宗(好像万物的根源), 渊兮(它浩瀚无边啊), 而用之或不盈(永远取之不尽)。 挫其锐(压制锋芒), 解其纷(解脱纷扰); 和其光(和顺光辉), 同其尘(混同尘垢)。 湛兮(高深莫测啊), 似若存(好像无处不在)。 吾不知谁之子(我虽然不知它的来源), 象帝之先(但它却先于上帝)。 第五章 天地不仁(天地超越仁的概念), 以万物为刍狗(任凭万物像草狗那样自生自灭); 圣人不仁(圣人超越仁的概念), 以百姓为刍狗(任凭百姓自作自息)。 天地之间(天地之间的一切生命), 其犹橐龠乎(犹如风箱一样), 虚而不淈(虚空但无穷尽), 动之愈出(越动付出愈多)。 多言数穷(言多必然有失), 不如守中(不如抱心守一)。 第六章 谷神不死(掌握采集大道能量的方法就可以长寿), 是谓玄牝(就好比掌握了复制生命的方法)。 玄牝之门(复制生命的不二法门), 是谓天地根(是与天地同寿的根本)。 绵绵若存(绵绵不断的生命形式就是这样存在的), 用之不勤(大道的能量是用之不竭的)。 第七章 天长地久(天长地久)。 天地之所以能长且久者(天地之所以能长久), 以其不自生(因为它不为自己而生), 故能长生(所以能长生)。 是以圣人(因此圣人), 后其身而身先(因为谦让反而获得人民的拥戴), 外其身而身存(置之身外反而让人民依赖他的存在), 非以其无私邪(难道不是这种无私的精神)? 故能成其私(反而成全了圣人的理想吗)。第八章 上善若水(上等的善就如水一样)。 水善(水善的表现形式是): 利万物而不争(滋养万物而不争功), 处众人之所恶(甘居众人之所唾弃), 故几于道(所以水最接近于大道)。 居善地(起居善于选择吉地), 心善渊(心态善于融入平静), 与善仁(交流善于把握仁爱), 言善信(言语善于表达诚信), 正善治(政见善于治理国家), 事善能(处事善于发挥能量), 动善时(行动善于把握时机)。 夫唯不争(惟有像水这样不争), 故无尤(所以才能万事无忧)。 第九章 持而盈之(财物执持盈满), 不如其已(不如适可而止); 揣而锐之(铁器磨得锐利), 不可长保(不可长期保存); 金玉满堂(金玉堆满堂屋), 莫之能守(不知谁人能守); 富贵而娇(富贵而生骄横), 自贻其咎(那是自找麻烦)。 功成身退(功成名就身退), 天之道(才是自然之道)。 第十章 载营魄抱一(精神与形体统一), 能无离乎(能永远不分离吗)? 专气致柔(结聚精气以致柔和), 能婴儿乎(能像初生的婴儿吗)? 涤除玄监(洗涤心灵之镜), 能无疵乎(能没有瑕疵吗)? 爱民治国(爱护百姓治理国家), 能无为乎(能顺应自然吗)? 天门开阖(感官自然开启), 能无雌乎(能不被引诱吗)? 明白四达(理事明白通达), 能无知乎(能没有成见吗)? 生之畜之(创造并养育万物的大道), 生而不有(创造万物而不占为己有), 为而不恃(无所不能而不自恃有功), 长而不宰(左右万物而不任意宰割), 是谓玄德(这就是恩泽天下的玄德)。 第十一章 卅辐共一毂(卅根辐条围成一个轱辘), 当其无有车之用(因为中间有空车才能行进)。 然埴以为器(燃烧粘土使其成为器皿), 当其无有器之用(因为中间有空器皿才能容纳)。 凿户牖以为室(开凿门窗建造居室), 当其无有室之用(因为中间有空居室才有光明)。 故有之以为利(有形的东西之所以被人们利用), 无之以为用(是因为看不见的无形在起作用)。 第十二章 五色令人目盲(贪图美色令人看不清丑恶); 五音令人耳聋(喜闻顺音令人听不到忠言); 五味令人口爽(美味佳肴令人品不了疾苦); 驰骋田猎令人心发狂(驰骋田猎令人心狂意躁); 难得之货令人行妨(难得之货令人图谋不轨)。 是以圣人之治(因此圣人治理国家), 为腹不为目(重视内在的充实而放弃表面的愉悦), 故去彼取此(所以知道如何舍得)。 第十三章 宠辱若惊(宠辱若惊), 贵大患若身(贵大患若身)。 何谓宠辱若惊(什么叫宠辱若惊)? 辱为下(把荣辱看得比生命都重要), 得之若惊(得到了无比惊喜), 失之若惊(失去了无比惊恐)。 是谓宠辱若惊(这就叫宠辱若惊)。 何谓贵大患若身(什么叫贵大患若身)? 吾所以有大患者(我所以有强烈患得患失的心态), 为吾有身(因为我有自我的观念), 及吾无身(如果我抛开自我), 吾有何患(我还有什么理由患得患失)。 故贵以身为天下(所以重视自身为天下的人), 则可寄于天下(才可以把天下寄于他); 爱以身为天下者(爱惜自身为天下的人), 乃可以托于天下(才可以把天下托付给他)。 第十四章 视之不见(看不到图象), 名曰夷(称着夷); 听之不闻(听不到声音 ), 名曰希(称着希); 抟之不得(触不到形体), 名曰微(称着微)。 此三者不可致诘(此无色、无声、无形之物无法用语言描述), 故混而为一(只能称它为阴阳未判之混元一气)。 其上不谬(它的上面不见光明), 其下不昧(它的下面不见黑暗), 绳绳不可名(实在是无法给它下定义), 复归于无物(还是把它复归于无物吧)。 是谓无状之状(这应该是无状态之状态), 无物之象(无物象之物象), 是谓恍惚(这就是似无似有的恍惚), 迎之不见其首(往前追溯不知何时开始), 随之不见其后(往后跟随不知何时结束)。 执古之道(掌握上古的自然之道), 以御今之有(以驾御今天的生命之有), 以知古始(以感知上古的来龙去脉), 是谓道纪(这就是自然之道的纲纪)。 第十五章 古之善为道者(古时善于修道的人), 微妙玄通(见解微妙而深远通达), 深不可识(给人一种高深莫测的感觉)。 夫唯不可识(夫惟恐言不达意), 故强为之容(故努力为之形容): 豫兮若冬涉川(开始学道者谨慎的象严冬过河), 犹兮若畏四邻(尤其惧怕邻里的干扰), 俨兮其若客(严肃的好象虔诚的客人)。 涣兮若冰之将释(继而他的性格会变的洒脱无羁涣然冰释), 敦兮其若朴(品质会变的敦厚诚恳朴实无华), 旷兮其若谷(心胸会变的旷达开朗虚怀若谷), 浑兮其若浊(意识会经历浑浊及混乱的考验)。 孰能浊以止(如何将这种混乱的杂念止住呢)? 静之徐清(把心静下来漫漫就清澈了)。 孰能安以久(什么方法能保持安静状态长久)? 动之徐生(感悟静极生动带来的生机)。 保此道者不欲盈(保持这种方法修道的人不会骄傲自满), 夫唯不盈(正因为他不会骄傲自满), 故能敝而新成(所以才能敝弃陈旧获得更新)。 第十六章 至虚极(修道进入虚无至极的意境), 守静笃(安守宁静气定神闲)。 万物旁作(万物在时空的隧道中行进), 吾以观其复(我可以反复观察他们的循环)。 夫物芸芸(天地万物芸芸众生), 各复归其根(各自都要归于它们的因果)。 归根曰静(看到因果可以说是静的作用), 静曰复命(只有静才能了解生命的真谛)。 复命曰常(生命的真谛就是变化的规律), 知常曰明(了解变化规律才算通晓明白)。 不知常(如果不知道变化规律), 忘作凶(妄作非为自然带来凶险)。 知常容(知道变化规律才能包容一切), 容乃公(包容一切才能公正豁达), 公乃全(公正豁达才能完整周全), 全乃天(完整周全才能符合自然), 天乃道(符合自然就是遵循大道), 道乃久(遵循大道才能长治久安), 没身不殆(终身都不会感觉到不妥)。 第十七章 太上,不知有之(最好的统治者,人民并不知道他的存在)。 其次,亲之誉之(其次的,人民近而赞美他)。 其次,畏之(再次的,人民畏惧他)。 其下,侮之(更次的,人民轻蔑他)。 信不足焉(信用不足的君主), 有不信焉(自然有不信任他的臣民)。 犹兮其贵言(谨慎做到不随意发号施令), 功成事遂(帮助人民实现心愿), 百姓皆谓:"我自然"(百姓都说:"我们本来就是这样的")。 第十八章 大道废(大道废除), 有仁义(自然出现仁义); 智慧出(智慧频出), 有大伪(自然混杂大伪); 六亲不和(六亲不和) , 有孝慈(自然彰显孝慈); 国家昏乱(国家昏乱), 有忠臣(自然产生忠臣)。 第十九章 绝圣弃智(崇高的圣贤志士不用奸诈治国), 民利百倍(人民自然可以获得百倍的利益); 绝仁弃义(崇高的仁爱之士不搞义气用事), 民复孝慈(人民自然能恢复忠孝仁慈之心); 绝巧弃利(崇高的能工巧匠不去争夺名利), 盗贼无有(盗贼自然不会刻意打他的主意)。 此三者以为文不足(仅此三者作为法则是远远不够的), 故另有所属(所以另外还须心有所属): 见素抱朴(保持纯朴的心态), 少私寡欲(减少自私的欲望)。 绝学无忧(这就是崇高而快乐无忧的学问)。 第二十章 唯之与阿(真理与谬误), 相去几何(相差多少)? 美之与恶(真善美与假恶丑), 相去何若(相差又在那里)? 人之所畏(人们所畏惧的东西), 不可不畏(也畏惧人吗)? 荒兮(浩瀚的荒漠啊), 其未央哉(又有多少悬而未决的道理)。 众人熙熙(众人都喜欢熙熙攘攘凑热闹), 如享太牢(比如去参加盛大的祭祀活动), 如春登台(比如春天登临楼台远眺美景)。 我独泊兮其未兆(我们确淡泊恬静好象未开窍), 如婴儿之未孩(如婴儿刚出世还没有学会笑)。 乘乘兮(随风漂泊啊), 若无所归(仿佛找不到归宿)。 众人皆有余(众人都希望自己富贵有余), 而我独若遗(而我们却希望自己扔掉包袱)。 我愚人之心也哉(我们这种愚人的心灵啊), 沌沌兮(多么象混沌无知啊)。 俗人昭昭(世俗之人看上去都能明明白白的事情), 我独昏昏(惟独我们得道之士仿佛昏昏沉沉)。 俗人察察(世俗之人看上去都能清清楚楚的事情), 我独闷闷(惟独我们得道之士仿佛蒙在鼓里)。 众人皆有以(众人皆有远大的志向), 而我独顽且鄙(惟独我们冥顽不化而且鄙陋寡闻)。 泽兮其若海(沉静啊就像地平线上的大海), 飂兮若无止(却有着无法遏止的生命动力)。 我独欲异于人(我们与众人不同的理由), 而贵食母(是因为推崇从道中得到养份)。 第二十一章 孔德之容(天人合一的通道可以容纳万众的意识), 唯道是从(只有符合大道才能被认从)。 道之为物(道作为未知世界的事物规律), 唯恍唯惚(只能以恍恍惚惚的形式存在)。 惚兮恍兮(在这种亦真亦幻的意境中), 其中有象(能看到万物的景象); 恍兮惚兮(在这种似有似无的意境中), 其中有物(能感知万物的本性); 窈兮冥兮(意识深远冥灭自性), 其中有精(就能把握其中的精华)。 其精甚真(其精华的真实程度毋庸置疑), 其中有信(这就是你确信无疑的感悟)。 自古及今(从古至今), 其名不去(这种悟道的方法就没有失去过), 以说众甫(用它可以了解众生万物的规律)。 吾何以知众甫之然哉(我何以知道众生万物的规律)? 以此(就是用这种方法感悟的)。 第二十二章 曲则全(弯曲形成了最完美的世界), 枉则直(大的弯曲则象是一条直线), 洼则盈(身置低洼处才会获得盈满), 敝则新(鄙弃旧观念才能推陈出新), 少则得(爱好越少越容易获得感悟), 多则惑(爱好越多反而会感到迷惑)。 是以圣人抱一(所以圣人悟道会专一致志), 为天下式(这样才能成为天下的榜样)。 不自见故明(不自持己见反能明白事理); 不自是故彰(不自以为是反能是非彰显); 不自伐故有功(不自负蛮干反能获得成功); 不自矜故长(不自认圣贤反能成为首领)。 夫唯不争(正因为你与世无争), 故天下莫能与之争(所以天下反而没人与你相争)。 古之所谓"曲则全"者(古人所言"曲则全"者), 岂虚言哉(怎么会是虚言呢)? 诚全而归之(诚信此道者天下将归属他)。 第二十三章 希言自然(少发号令也是符合自然的)。 飘风不终朝(狂风不会坚持一上午), 骤雨不终日(骤雨不会坚持一整天)。 孰为此者(谁会这样大发雷霆)? 天地(这是天地的杰作)。 天地尚不能久(天地的狂暴尚不能长久保持), 而况于人乎(又何况于人呢)? 故从事于道者(所以生活在自然规律中的人们), 道者同于道(修道者喜欢同道在一起); 德者同于德(有德者喜欢同德在一起); 失者同于失(失落者喜欢同失落在一起)。 同于道者(于道相同的人), 道亦乐得之(道也愉快地接纳); 同于德者(于德相同的人), 德亦乐得之(德也愉快地接纳); 同于失者(于失落相同的人), 失亦乐得之(失落也愉快地接纳)。 信不足焉(诚信不足的人), 有不信焉(自然有不信他的人)。 第二十四章 跂者不立(脚不粘地不晓立者感受), 跨者不行(骑人肩膀不知行者甘苦)。 自见者不明(自我成见不能明白事理), 自是者不彰(自以为是不能彰显智慧), 自伐者无功(自我蛮干只能无功而返), 自矜者不长(自恃圣贤不能成为首领)。 其在道也(这样的人如果混入道中), 曰余食赘行(必然犯余食赘行的毛病)。 物或恶之(有人或许厌恶这种观点), 故有道者不处(但得道者会超越这种境界)。 第二十五章 有物混成(有一种物质混然而成), 先天地生(先于天地产生)。 寂兮廖兮(寂静啊无形啊), 独立而不改(独立存在而永恒不变), 周行而不殆(周而复始而不会殆尽), 可以为天下母(可以认为它是天下万物的本源)。 吾不知其名(我不知它叫什么名字), 字之曰 "道" (就送它一个字叫"道" ), 强为之名曰"大" (勉强为它起了一个名叫"大" )。 大曰逝(它可以说是遥不可及的过去和未来), 逝曰远(遥不可及的过去和未来也可以说是无比深远), 远曰反(知道它的深远是因为能了解它周而复始的缘故)。 故道大(所以说道是伟大的)、 天大(天是伟大的)、 地大(地是伟大的)、 人亦大(人也是伟大的), 域中有四大(宇宙中有四个伟大), 而人居其一焉(而人也占居其中之一)。 人法地(人尊循于地的法则), 地法天(地尊循于天的法则), 天法道(天尊循于道的法则), 道法自然(道尊循于自然的法则)。 第二十六章 重为轻根(稳重是飘然的根基), 静为躁君(宁静是狂躁的主宰)。 是以圣人(所以圣人), 终日行不离辎重(终日行进而不离载重车辆)。 虽有荣观(虽有豪华生活), 燕处超然(却能超然物外)。 奈何万乘之主(无奈有一些拥有万辆马车的国主), 而以身轻天下(只知满足自身欲望而轻天下社稷)。 轻则失本(因轻浮而失去道德跟本), 躁则失君(因狂躁而失去主宰地位)。 第二十七章 善行无辙迹(善于行动不会留下痕迹), 善言无瑕谪(善于言谈不会留下话柄), 善数不用筹策(善于算术不用筹码工具), 善闭无关楗则不可开(善于关闭无需门闩顶杠也无法打开), 善结无绳约则不可解(善于捆绑不用绳索制约也无法解脱)。 是以圣人(因此圣人), 常善救人(常常善于拯救世人), 故无弃人(所以没有人被遗弃); 常善救物(常常善于拯救万物), 故无弃物(所以没有物被遗弃)。 是谓袭明(这是传承大道之明)。 故善人者(所以善于拯救世人的人), 不善人之师(是不善于此道者的老师); 不善人者(不善于此道者的人), 善人之资(是善于此道者的资源)。 不贵其师(不尊重这样的老师), 不爱其资(不爱惜这样的资源), 虽智大迷(虽有智慧却身在迷中)。 是谓要妙(这是善人之道的要妙)。 第二十八章 知其雄(知道阳刚的雄健), 守其雌(却甘愿安守雌柔), 为天下溪(好比天下的溪流)。 为天下溪(成为天下的溪流), 常德不离(自然之德陪伴左右), 复归于婴儿(这样就能回复婴儿般的纯真自然)。 知其白(知道光明在那里), 守其黑(却安于暗昧之处), 为天下式(这是天下人的榜样)。 为天下式(成为天下人的榜样), 常德不忒(自然之德不会失却), 复归于无极(这样就能回复到最初的无极状态)。 知其荣(知道荣耀的珍贵), 守其辱(却能守得住谦卑), 为天下谷(就像天下的虚谷一样)。 为天下谷(天下的虚谷容纳万物), 常德乃足(自然之德才能富足), 复归于朴(这样就能回复到返朴归真的境界)。 朴散则为器(这种品质的人到哪里都是成大器者), 圣人用之(圣人如果用他), 则为官长(会让他做领导), 故大制不割(所以美好的制度不会割舍他的)。 第二十九章 将欲取天下而为之(将征服天下定为人生的目标), 吾见其不得已(我预见他不可能获得成功)。 天下神器(世界是神圣的), 不可为也(不可能让人为所欲为)。 为者败之(为所欲为者必败), 执者失之(执迷不悟者必失)。 故物或行或随(万物有独行的也有群随的), 或嘘或吹(有热血的也有冷血的), 或强或羸(有强大的也有羸弱的), 或载或隳(有天上飞的也有水中游的)。 是以圣人去甚(所以圣人去除一切极端的念想), 去奢(去除一切不切实际的奢望), 去泰(去除一切过度的要求)。 第三十章 以道佐人主者(以道辅佐人的主观意识), 不以兵强天下(不以武力强行征服天下), 其事好还(这样的结果有好报应)。 师之所处(因为军队驻扎之处), 荆棘生焉(田地荒芜杂草丛生)。 大军之后(大的战役结束之后), 必有凶年(必定带来凶灾之年)。 善者果而己(善于把握结果者会适可而止), 不敢以取强(不敢用武力去强硬获取胜利)。 果而勿矜(达到目的不要自夸自大), 果而勿伐(达到目的不要盲目自负), 果而勿骄(达到目的不要骄傲自满), 果而不得已(达到目的要认为这是不得已的), 果而勿强(达到目的不要肆意逞强)。 物壮则老(事物发展到壮盛则是衰老的开始), 是谓不道(这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规律), 不道早已(不遵从这个规律难免会过早衰亡)。 第三十一章 夫佳兵者(最好的军队), 不祥之器(是国家预防不测的机器)。 物或恶之(有人或是厌恶这种说法), 故有道者不处(所以有道者会超越凡人的境界)。 君子居则贵左(君子平时会强化士兵战斗的意志), 用兵则贵右(而在战争时却会强调冷静)。 兵者(军队), 不祥之器(是国家预防不测的机器), 非君子之器(不是君子一个人的机器), 不得已而用之(只有在不得已时才被迫使用)。 銛袭为上(依仗锋利的兵器偷袭为上), 胜而不美(即使是赢得胜利也不光彩)。 而美之者(而喜欢用这种战术赢得胜利的人), 是乐杀人(往往是乐于杀人的刽子手)。 夫乐杀人者(一个乐于杀人的刽子手), 则不可以得志于天下(是不可能实现统一天下的志向的)。 吉事尚左(喜报可以鼓舞士气), 凶事尚右(厄报可以冷静思考)。 偏将军居左(偏将军的使用应当侧重勇猛), 上将军居右(上将军的使用应当侧重冷静), 言以丧礼处之(战斗的动员令要站在视死如归的高度)。 杀人之众(面对阵亡的众多将士), 以悲哀泣之(要以悲哀的心情来缅怀他们)。 战胜(取得战争的胜利之后), 以丧礼处之(要以办丧事的礼节来庆祝胜利)。 第三十二章 道常无名(大道常在无有之间)。 朴虽小(淳朴的本源虽然微小), 天下不敢臣(天下却没有力量能臣服它)。 侯王若能守之(统治者若能坚持这个真理), 万物将自宾(天下万物必将自然归顺他)。 天地相合以降甘露(天地之气相合以降甘露), 民莫之令(不可能顺从于谁的命令), 而自均(而它自己确能分布均匀)。 始制有名(万物开始时就有了秩序和名分), 名亦既有(名分既然以有), 夫亦将知之(就应该知道它的自然规律), 知之所以不殆(知道它的自然规律所以不会有危险)。 譬道之在天下(譬如道在天下的自然规律), 犹川谷之与江海(好象溪流之水汇集与江海)。 第三十三章 知人者智(知道别人的优缺点是智慧), 自知者明(知道自己的优缺点是贤明)。 胜人者有力(能战胜别人的人有一定的实力), 自胜者强(能战胜自己的人坚强无比)。 知足者富(知道什么是满足的人富裕), 强行者有志(克服困境勇敢前行的人有志气)。 不失其所者久(不迷失自己前进方向的人能够长久), 死而不亡者寿(形体消失而精神永存的人才叫长寿)。 第三十四章大道泛兮(大道广泛的能量啊), 其可左右万物(可以左右万物)。 恃之以生而不辞(但它恃侯万物之生却不宣扬), 功成不名有(功成名就之后不图虚名), 衣养万物而不为主(护荫万物而不思主宰)。 常无欲(常用无欲的方法获得智慧), 可名于小(就可以小有名气); 万物归焉而不为主(万物归顺之后而不思主宰), 可名为大(就可以获得大成功)。 是以圣人终不为大(所以圣人始终不自以为大), 故能成其大(因此能成就其伟大的事业)。 第三十五章 执大象(拥有符合大道自然之象的地方), 天下往(是天下人向往的地方)。 往而不害(在她那里不会遭到自然的伤害), 安平泰(是因为她具备了安详、平和、舒泰的条件)。 乐与饵(快乐的民风与诱人的环境), 过客止(可以留住匆匆过客的脚步)。 道之出口(这些优点如果用语言来表达), 淡乎其无味(那就平淡无味了)。 视之不足见(因为你看到的不是她的全部), 听之不足闻(听到的也不是她的全部), 用之不可既(但享受起来却受益无穷)。 第三十六章 将欲翕之(将欲马上收敛的), 必固张之(必是原有张之过度的); 将欲弱之(将欲逐渐削弱的), 必固强之(必是原有强制过头的); 将欲废之(将欲立即废除的), 必固兴之(必是原有兴奋超前的); 将欲夺之(将欲重新夺取的), 必固与之(必是原有被迫给予的)。 是谓微明(这是微妙简明的道理), 柔弱胜刚强(柔弱胜过刚强)。 鱼不可脱于渊(鱼儿离不开水), 国之利器不可以示人(镇国之宝不可以示人)。 第三十七章 道常(道的常识), 无为而无不为(无为的境界造就无所不为的功绩)。 侯王若能守之(统治者若能遵守这个规律), 万物将自化(万物将自然归化)。 化而欲作(在归化的过程中难免欲望发作), 吾将镇之以"无名之朴" (这时可以用我的"无名之朴"去除杂念)。 镇之以"无名之朴" (用我的"无名之朴"去除杂念), 夫亦将不欲(他们就会克服欲望), 无欲以静(没有欲望就可以静下心来), 天下将自定(这样天下将自然安定)。 第三十八章第三十八章 上德不德(品德高尚的人没有德的概念), 是以有德(这是因为他从来没有离开德)。 下德不失德(品德一般的人表现形式上的德), 是以无德(实际上是一种没有德的表现)。 上德无为而无以为(品德高尚者顺应自然而不自以为然), 下德为之而有以为(品德一般者做了什么就以为了不起)。 上仁为之而无以为(大仁爱者表现的仁爱是不自觉的), 上义为之而有以为(义气用事的人就有明确的目的性), 上礼为之而莫之应(行大礼者如果得不到对方的相应), 则攘臂而扔之(则恨不得抓住胳臂使人强从)。 故失道而后德(所以失去大道的人应该遵守德之规范), 失德而后仁(失去德之规范的人应该具有仁爱之心), 失仁而后义(失去仁爱之心的人应该讲点道义), 失义而后礼(失去道义的人应该懂得社会的礼节)。 夫礼者(如果连社会的礼节都失去了), 忠信之薄(忠信之薄就可想而知了), 而乱之首(它是引发一切动乱的罪魁祸首)。 前识者(有先见之明的人), 道之华(知道社会上一旦礼节繁多), 而愚之始(那么愚昧也就随之而至)。 是以大丈夫处其厚(因此大丈夫宁愿处于敦厚淳朴之乡), 不居其薄(不愿居住于忠信浅薄之处)。 处其实(宁愿于朴实无华者为邻), 不居其华(也不愿居住在礼节繁多的闹市)。 故去彼取此(所以有智慧的人知道如何取舍)。 第三十九章 昔之得一者(昔日获得阴阳未判混元一气者): 天得一以清(天得到混元一气可以清澈); 地得一以宁(地得到混元一气可以宁静); 神得一以灵(元神得到混元一气可以有灵性); 谷得一以盈(川谷得到混元一气可以盈满); 万物得一以生(万物得到混元一气可以生生不息地繁衍); 侯王得一以为天下正(统治者得到混元一气可以号令天下)。 其致之也(因此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 天无以清将恐裂(天没有清澈必将崩裂); 地无以宁将恐发(地没有安宁必将动乱); 神无以灵将恐歇(元神没有灵性必将休亡); 谷无以盈将恐竭(川谷没有盈满必将枯竭); 万物无以生将恐灭(万物不能生息必将绝灭); 侯王无以高贵将恐蹶(统治者失去高贵必遭颠覆)。 故贵以贱为本(所以贵以贱为根本), 高以下为基(高以下为根基)。 是以侯王自谓孤寡不谷(所以侯王自称"孤"、"寡"、"不谷" ), 此其以贱为本邪(以此来表明他以贱为本的态度啊)。 非乎(难道不是这样的吗)? 故至誉无誉(所以最高的荣誉无需赞誉)。 不欲琭琭如玉(不要认为自己是一块美玉), 珞珞如石(把自己看成一块石头)。 第四十章 反者(物极必反), 道之动(是运动的规律)。 弱者(能把握规律的弱点), 道之用(是对道的理解与应用)。 天下万物生于有(对天下万物的认知产生于有形的运动), 有生于无(而有形的运动开始于无形的积蓄)。 第四十一章 上士闻道(上士闻听悟道的方法), 勤而行之(会勤奋学习马上行动); 中士闻道(中士闻听悟道的方法), 若存若亡(会将信将疑是懂非懂); 下士闻道(下士闻听悟道的方法), 大笑之(会嗤之以鼻哈哈大笑)。 不笑不足以为道(这种人不笑不足以证明大道的可贵)。 有建言者(有《建言者》记载): 明道若昧(光明的大道好似昧暗), 进道若退(前进的大道好似后退), 夷道若堆(平坦的大道好似崎岖)。 上德若谷(上德的境界好似虚谷), 大白若辱(最洁白的好似有暇疵), 广德若不足(最广大德恍似不足够), 建德若偷(修德的过程好似怠惰), 质真若渝(质朴纯真好似不坚定)。 大方无隅(远大的目标落实于障碍的跨越), 大器晚成(贵重的器皿成型于精细的雕琢), 大音希声(动听的音乐来源于单声的组合), 大象无形(伟大的形象形成于无形的感化)。 道隐无名(大道隐藏在无名事物中), 夫唯道(只有遵循大道规律的人), 善贷且成(才能善始善终并且成功)。 第四十二章 道生一(自然生就阴阳未判一气混元), 一生二(一气混元激活了时间与空间), 二生三(在时间与空间中产生了能量), 三生万物(能量的互相转换产生了万物)。 万物负阴而抱阳(万物都有负阴而抱阳的特性), 冲气以为和(阴阳互动是走向和谐的根本)。 人之所恶(人们所厌恶的), 唯孤寡不谷(莫过于"孤"、"寡"、"不谷" ), 而侯王以为称(而侯王却把它作为自己的称谓)。 故物或损之而益(因此万物或是因为减损反而获得增加), 或益之而损(或是因为增加反而导致减损)。 故人之所教(前人的谆谆教导), 我亦教之(我们也用来教育后人)。 强梁者不得其死(努力培养栋梁之才的人精神是不死的), 我将以为教父(我们将以他们作为学习的榜样) 。 第四十三章 天下之至柔(天下最柔善的), 驰骋天下之至坚(驾御天下最坚毅)。 无有(无形有质的), 入于无间(进入不开窍的空间), 吾是以知无为之有益(我从这里感知无为的益处)。 不言之教(无法用言传的教育方法), 无为之益(无为状态所带来的益处), 天下希及之(天下是很少有人明白的)。 第四十四章 名与身孰亲(虚名与生命哪样更亲)? 身与货孰多(生命与利益哪样贵重)? 得与亡孰病(贪得名利与放弃生命哪样是病态)? 甚爱必大费(过于爱惜虚名必定大费其神)。 多藏必厚亡(过于收敛财物必定大伤其身)。 知足不辱(知道满足便不会受辱), 知止不殆(适可而止便不会遭殃), 可以长久(这样才可以保持长久)。 第四十五章 大成若缺(完满的东西似有欠缺), 其用不弊(但它的作用不会衰竭); 大盈若冲(充盈的东西似有空虚), 其用不穷(但它的作用不会穷尽)。 大直若屈(正直的东西似有弯曲), 大巧若拙(灵巧的东西好似笨拙), 大辩若讷(卓越的辩才好似木讷)。 躁胜寒(运动可以战胜寒冷), 静胜热(宁静可以战胜炎热), 清静为天下正(清静无为可以治理天下)。 第四十六章 天下有道(天下拥有自然和谐之道), 却走马已粪(就会看见快马在田间劳作); 天下无道(天下失去自然和谐之道), 戎马生于郊(就会看见戎马在郊外生产)。 祸莫大于不知足(最大的灾祸莫过于不知足), 咎莫大于欲得(最大的危害莫过于贪得无厌)。 故知足之足(所以以知足为满足的人), 常足矣(永远是满足的)。 第四十八章 为学者日益(学习有一个日渐结累的过程), 为道者日损(证道有一个日渐淡忘的过程)。 损之又损以至于无(当你的意识无需依赖任何提示的时候), 为无为(这种境界就叫无为), 而无不为(它凝聚着无所不能的大智慧)。 取天下常以无事(这样的人赢得天下是自然的), 及其有事(如果依然放不下学习过的知识), 不足以取天下(就不足以赢得天下)。 第四十九章 圣人无常心(圣人没有自己的成见之心), 以百姓之心为心(以百姓的心愿为自己的心愿)。 善者善之(善良的人用善心去对待), 不善者亦善之(不善良的人也用善心去对待), 德善(从而收获善良的果子)。 信者信之(诚信的人用诚信去对待), 不信者亦信之(不诚信的人也用诚信去对待), 德信(从而收获诚信的果子)。 圣人在(有圣人的领导), 天下翕翕(天下必然和顺) 。 为天下浑其心(为天下调和统一的精神), 百姓皆注其耳目(百姓都会注视他的声音和目光), 圣人皆孩之(圣人也把百姓当作自己的孩子)。 第五十章 出生入死(从生到死), 生之徒十有三(活人有四肢九窍); 死之徒十有三(死人有四肢九窍); 人之生动之死地(活生生的人死于非命), 亦十有三(也有四肢九窍)。 夫何故(区别在哪里)? 以其生生之厚(就是对生命的感悟境界)。 盖闻善摄生者(传说善于把握生命的人), 陆行不遇兕虎(在陆地上行走不会遇到犀牛和老虎), 入军不被甲兵(进入军队不用被上盔甲和带上兵器)。 兕无所投其角(犀牛没有目标用它的犄角), 虎无所措其爪(老虎没有目标用它的利爪), 兵无所容其刃(敌人没有目标用他的兵刃)。 夫何故(为什么有这样的结果)? 以其无死地(就是他没有进入必死之地)。 第五十一章道生之(大道规律创造了生命),德畜之(大德规范维护了发展), 物形之(物种的差异形成了各自的特点),势成之(团队的优势是它们成功的关键)。是以万物(所以万物的本能意识),莫不尊道而贵德(莫不尊崇大道而且器重大德)。道之尊(大道被尊崇),德之贵(大德被器重),夫莫之命(不是听谁的命令),而常自然(而是自然的规律)。故道生之(所以大道自然创造了生命),德畜之(大德自然维护了发展)。长之育之(道生长万物德培育万物),亭之毒之(道丰满万物德成熟万物),养之覆之(道滋养万物德维护万物)。生而不有(它们生育万物而不占为己有),为而不恃(无所不为而不自恃有功),长而不宰(统领万物而不任意宰割),是谓玄德(这就是恩泽天下的玄德)。第五十二章天下有始(天下万事都有它们的初始),以为天下母(可以说是天下万事的起点)。既得其母(既然知道天下万事的起点),以知其子(就能知道天下万事的结果);既知其子(既然知道天下万事的结果),复守其母(再反过来印证万事的起点),没身不殆(这样做一生都不会有闪失)。塞其悦(堵塞感官之窍),闭其门(封闭欲望之门),终身不勤(终身不会疲惫)。开其悦(开启感官之窍),济其事(增添纷扰之事),终身不救(终身不可救药)。见常曰明(能预见规律可以说是圣明),守柔曰强(能保持柔和可以说是坚强)。用其光(用其所掌握的智慧之光),复归其明(复归万事万物光明的前景),无遗身殃(就不可能给自己留下祸殃),是谓袭常(这是传承下来的悟道方法)。第五十三章使我介然有知(假若我们稍微有一点智慧),行于大道(就会知道行于大道的人),唯施是畏(最畏惧的就是走上邪道)。大道甚夷(大道是那样的平坦),而民好径(而人们却偏行邪经)。朝甚除(朝政腐败已极),田甚芜(农田十分荒芜),仓甚虚(仓库非常空虚)。服文彩(还穿着锦衣华服),带利剑(腰佩锋利的宝剑),厌饮食(厌烦过饱的饮食),财货有余(贪得过多的钱财货物),是谓盗夸(这就是大强盗做法)。非道也(多么无道啊)。第五十四章善建者不拔(善于建立德性的人坚毅不拔),善抱者不脱(善于抱持大道的人永不松脱),子孙以祭祀不辍(这是子孙得以祭祀不绝的榜样)。修之身(用这样的榜样来修身),其德乃真(他的德行就会返朴归真);修之家(用这样的榜样来齐家),其德乃余(这个家庭的德行就会充实有余);修之乡(用这样的榜样来建乡),其德乃长(这个乡的德行就会传颂久长);修之国(用这样的榜样来治国),其德乃丰(这个国家的德行就会丰富盈满);修之天下(用这样的榜样来平天下),其德乃普(天下的德行就会像阳光那样普照万物)。故以身观身(所以从一个人的身上可以观察一个人的德行),以家观家(以一个家庭的德行可以观察一个家庭的情形),以乡观乡(以一个乡的德行可以观察一个乡的情形),以国观国(以一个国家的德行可以观察一个国家的情形),以天下观天下(以天下的德行可以观察天下的情形)。吾何以知天下然哉(我凭什么知道天下必然的结果啊)?以此(就是以此推断的)。第五十五章含德之厚(含德深厚的人),比于赤子(意境犹如婴儿)。毒虫不螯(毒虫不会螯他),猛兽不据(猛兽不会扑他),攫鸟不搏(禽鸟不会抓他)。骨弱筋柔而握固(骨弱筋柔但能握紧拳头),未知牝牡之合而朘怒(不知道男女交合但生殖器却能勃起),精之至(这是精气充足所至)。终日号而不嗄(终日号哭但不会造成嗓音沙哑),和之至(这是和气充足所至)。知和曰常(知道中和的道理称其永恒),知常曰明(知道永恒的道理则是圣明),益生曰祥(用和气益生可以说万事吉祥),心使气曰强(有心硬要达到目的可以说是逞强)。物壮则老(万物强行壮大必然加速衰老),谓之不道(可以说这不是大道自然规律),不道早已(不合规律的事不能长久)。第五十六章知者不言(心灵深处的感悟真正明白的人是不妄言的),言者不知(妄言的人不是真正明白的人)。塞其悦(堵塞其感官之窍),闭其门(关闭其欲望之门),挫其锐(不露锋芒),解其纷(解脱纷扰),和其光(顺和光辉),同其尘(混同尘垢),是谓玄同(这就是与道大同的玄妙)。故不可得而亲(因此既不可能得到他特别的亲爱),不可得而疏(也不可能得到他特别的疏远);不可得而利(既不可能得到他特别的利益),不可得而害(也不可能得到他特别的危害);不可得而贵(既不可能得到他特别的敬重),不可得而贱(也不可能得到他特别的排斥)。故为天下贵(所以这样的人是天下的贵人)。第五十七章以正治国(以正大光明的政策治理国家),以奇用兵(以出奇制胜的方法用兵打仗),以无事取天下(以自然无为的意境赢得天下)。吾何以知其然哉(我何以知道应该这样做呢)?以此(是根据以下推断的):天下多忌讳(天下禁令越多),而民弥贫(民众就会越穷);民多利器(民众多有利器),国家滋昏(国家治安昏乱);人多伎巧(人多故弄玄虚),奇物滋起(怪物就会滋起);法令滋彰(频频颁布法令),盗贼多有(盗贼多有产生)。故圣人云(因此圣人说):我无为而民自化(我们无为民心自然归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们清静民心自然纯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们无事民心自然富裕);我无欲而民自朴(我们无欲民心自然厚朴)。第五十八章其政闷闷(执政者的政策宽厚),其民醇醇(人民自然富贵和睦);其政察察(执政者的政策苛刻),其民缺缺(人民自然缺其所缺)。祸兮福所倚(灾祸中倚藏着福祉);福兮祸所伏(福祉中伏藏着灾祸)。孰知其极(谁能彻底明白端倪)?其无正(没有标准参考)。正复为奇(正直为何变的诡诈)?善复为恶(善良为何变的恶毒)?人之迷(人们为此感到迷惑),其日固久(时间已经久远了)。是以圣人(所以圣人),方而不割(方正而不生硬),廉而不刿(锐利而不伤人),直而不肆(耿直而不放肆),光而不耀(光明而不炫耀)第五十九章治人事天(治理人民要像祭天一样),莫若啬(莫过于知道什么叫珍惜)。夫惟啬(你惟有知道什么叫珍惜),是谓早复(才能早日顺从自然之道)。早复(早日顺从自然之道),谓之重积德(才能不断积累道德)。重积德(不断积累道德),则无不克(则战无不克);无不克(战无不克),则莫知其极(则没有人知道他的能量极限);莫知其极(没有人知道他的能量极限),可以有国(就可以把国家托付给他);有国之母(有了治理国家的雄厚基础),可以长久(就可以长久保持安定的局面)。是谓深根固蒂(这就是那根深蒂固),长生久视之道(生机蓬勃长久不息的大道)。第六十章治大国若烹小鲜(治理大国就像烹饪鲜美的小鱼)。以道莅天下(以这个道理治理天下),其鬼不神(鬼怪就不灵验了)。非其鬼不神(不是鬼怪不显灵了),其神不伤人(而是显灵也伤害不了人)。非其神不伤人(不但鬼怪伤害不了人),圣人亦不伤人(圣人亦不去伤害人民)。夫两不相伤(双方和睦两不相伤),故德交归焉(所以德性相融归入本源)。
今年是孔子诞辰2569年今天和大家一起重温先贤智慧,传承中华文化孔子孔子孔子,子姓,孔氏,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陬邑人(今山东省曲阜市)。中国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与弟子周游列国十四年,晚年修订六经,即《诗》《书》《礼》《乐》《易》《春秋》。孔子被后世统治者尊为孔圣人、至圣、至圣先师、万世师表、大成至圣文宣王先师等。其儒家思想对中国和世界都有深远的影响,被列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如果有一部书,在塑建民族文化心理结构的历史过程中起了无法替代的重要作用,它深刻地影响了这个民族的文化精神、是非观念、价值取向、思维方式等等,那么,这部书就是这个民族必读书。而《论语》就是这样一部不可不读的书。《论语》以语录体为主,叙事体为辅,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与《大学》《中庸》《孟子》并称“四书”,与《诗经》等“五经”,总称“四书五经”。全书共20章、492篇,首创 “语录体” 。是中国现代传扬并学习的古代著作之一。人们读莎士比亚常说“一千个人眼里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同样一千个人读《论语》,会有一千多个不同的味道。今天我整理出一份《论语》语录精华,以及它所凝聚的成语,反复阅读,终生受益。内容较多,建议先收藏再阅读。1、人无远虑,必有近忧。一个人没有长远的考虑,一定会有眼前的忧患。智者却是能不为眼前得失所羁绊,目光长远,判断敏锐。2、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的快乐,就像水一样,悠然安详,永远是活泼泼的。仁者之乐,像山一样,崇高、伟大、宁静。3、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自己不愿承受的事,也不要强加在别人身上。这句话所揭晓的是处理人际关系的重要原则。孔子所言是指人应当以对待自身的行为为参照物来对待他人。人应该有宽广的胸怀,待人处事之时切勿心胸狭窄,而应宽宏大量,宽恕待人。4、与朋友交,言而有信。交朋友,一定要言而有信。对于诚信的人,人们都会尊重他,也会信任他,也会把最重要的事情托付与他,因为诚信的人能够说到做到,如果做不到的话他就会谢绝。所以我们每一个人在作出承诺之前都要想一想,你的承诺是否能够兑现?千万不能信口开河,一定要做个诚实守信的人。5、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君子和谐而不同流合污,小人同流合污而不和谐。感悟:君子能够容忍不同的想法、意见,与人赤诚相见、肝胆相照。小人或是隐瞒自己的思想,或是根本就没有自己的思想,阳奉阴违。当然,在实际学习工作中,要做到“和而不同”并非易事,稍有不慎就会落得一个“刺头”的雅号而成为圈内不受欢迎的人。6、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君子合群而不与人勾结,小人与人勾结而不合群。孔子在这一章中提出君子与小人的区别点之一,就是小人结党营私,与人相勾结,不能与大多数人融洽相处;而君子则不同,他胸怀广阔,与众人和谐相处,从不与人相勾结,这种思想在今天仍不失其积极意义。7、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君子懂得的是义,小人懂得的是利。8、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君子心胸宽广,能够包容别人;小人爱斤斤计较,心胸狭窄。9、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君子成全别人的好事,不帮助别人做成坏事。小人与此相反。10、君子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君子不单凭语言来荐举人,也不单凭人来废除他的言论。11、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有益的朋友有三种,有害的朋友也有三种。与正直的人交朋友,与守信的人交朋友,与见多识广的人交朋友,是有益的。与谄媚逢迎的人交朋友,与两面三刀的人交朋友,与花言巧语的人交朋友,是有害的。12、道不同,不相为谋。立场不同、观点不同,也就不要相互商议谋划了。13、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既温习旧知识,又不断了解新知识,这样就可以做教师了。14、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知道的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就是智慧啊!对于文化知识和其他社会知识,人们应当虚心学习、刻苦学习,尽可能多地加以掌握。但人的知识再丰富,总有不懂的问题。那么,就应当有实事求是的态度。只有这样,才能学到更多的知识。15、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孔子谈到季氏说:“他用天子的舞蹈阵容在自己的庭院中舞蹈,这样的事可以容忍,什么事不能容忍呢?”16、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时光的流逝就象这河水一样!日夜不停地流去。17、四海之内,皆兄弟也。天下之大,走到哪里都有朋友啊!18、德不孤,必有邻。有德的人不会孤立,一定会有志同道合的人与他为伴。19、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杇也。形容一个人,像腐朽的木头一样无法再雕琢,象粪墙一样不能再粉刷了,一般是对这个人比较失望了。20、听其言而观其行评判一个人的时候,要看他说的话,观察他的言行举止,才可全面了解。21、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聪明而且好学,不把向比自己地位低、学识比自己浅的人请教认为是可耻的事,任何一个能如此作为的人,怎会不能成才?22、三思而后行。遇事总要思考三次,然后才行动。遇事不察,是为人不够谨慎的表现,是处世不够明智的表现。23、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一个人的质朴要是超过他的文采,就未免有些粗野;文采要是超过他的质朴,又未免有些浮华。只有文采和质朴结合的匀称均衡,那才称得上大雅君子。24、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对任何事业知道它的人不如爱好它的人,爱好它的人,不如以实行它为快乐的人。25、巧言令色,鲜矣仁。花言巧语,一副讨好人的脸色,这样的人,是很少有仁德的。26、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默默地记住所学的知识,学习不觉得厌烦,教人不知道疲倦,这对我又有什么难得呢?27、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用不符道义的手段得到财富和地位,对于我像浮云一样,绝不会去取它。28、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一个小群体里,一定有可以作为老师的人。选择他的优点向他学习,对于他的缺点,就反省自己加以改正。29、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有志者不可以不心胸开阔,意志坚强,因为担子沉重而且道路遥远。30、不在其位,不谋其政。不揽,不谋,不是事不关己的冷漠,而是行事恪守本分。31、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广泛学习钻研,坚定自己的志向,恳切地提出问题并且联系实际去思考,仁德就在其中了。32、三军可夺师也,匹夫不可夺志也。一国军队,可以夺去它的主帅;但一个男子汉,他的志向是不能强迫改变的。33、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到了天气寒冷的时候,才能看出松柏是最后凋零的。孔子认为,这就好比人的意志力,在经受任何艰难困苦时,仍然不改本色,而唯有这样才能表现出一个人的坚强的意志。一个人也只有具备了松柏般这种不畏严寒的坚强的意志,才能获得人生永远的成功。34、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一个有志于行道的士,却以自己吃不好饭穿不好衣为耻,那就不值得和他说什么了。35、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为别人做事有没有尽力,和朋友交往有没有不真诚,教别人的东西自己有没有研习好。这是每天必须反省的三件事啊!36、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自身正了,即使不发布命令,百姓也会主动去做;自身不正,即使发布命令,百姓也不会服从。37、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不要求快,不要贪求小利。求快反而达不到目的,贪求小利就做不成大事。38、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已经过去的已无法挽回,正在到来的还可以补救。39、以约失之者鲜矣。用礼来约束自己,再犯错误的人就少了。40、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习并且不断温习,是件愉快的事情,有远方的朋友来做客,是件让人快乐的事,人家不了解我,我也不怨恨,不也是君子呀!41、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古代的人学习是为了提高自己,而现在的人学习是为了给别人看。42、见利思义,见危授命。见到财利时,能想到道义;见到国家有危难时,愿付出生命。才是大人物。43、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精致的学问可以不断切磋,不断琢磨,这是没有止境的。44、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孔子说:“我十五岁立志于学习;三十岁能够自立;四十岁能不被外界事物所迷惑;五十岁懂得了天命;六十岁能正确对待各种言论,不觉得不顺;七十岁能随心所欲而不越出规矩。”45、道听而途说,德之弃也。听到传闻不加考证随意传播,就是抛弃了道德。46、朝闻道,夕死可矣。早上明白知晓了真理,晚上死去,也是值得的。47、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见到贤人便应考虑怎样才能向他看齐,见到不贤的人便应在内心反省,看自己有没有同样的缺点。48、贫而无怨,难;富而无骄,易。贫穷却没有怨恨,很难;富贵却不骄傲,倒容易做到。49、巧言乱德。小不忍,则乱大谋。花言巧语会败坏道德,小事不忍耐,就会坏了大事情。50、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不怕别人不了解自己,只怕自己不了解别人。51、 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聪明的人不会迷惑,有仁德的人不会忧虑,勇敢的人不会畏惧。52、众恶之,必察焉;众好之,必察焉大家都厌恶他,一定要考察;大家都喜欢他,一定要考察。53、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不到他努力想弄明白而不得的程度不要去开导他;不到他心里明白却不能完善表达出来的程度不要去启发他。如果他不能举一反三,就不要再反复地给他举例了。54、近者悦,远者来。使近处的人高兴,使远处的人归附。55、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足,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君子有三种戒忌:年少的时候,血气尚未稳定,要戒女色;到了壮年,血气旺盛刚烈,要戒争斗;到了老年,血气已经衰弱,要戒贪得无厌。56、忠告而善道之,不可则止,毋自辱也对于朋友,要忠诚地劝告并和善地引导,实在不行就算了,不要自取其辱。57、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做官还有余力的人,就可以去学习,学习有余力的人,就可以去做官。58、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财富如果可以求得,就是手执皮鞭的事情,我也去做。如果不可以求得,还是做我应该做的事吧。59、苗而不秀者有矣夫;秀而不实者有矣夫!庄稼出了苗而不能吐穗扬花的情况是有的;吐穗扬花而不结果实的情况也有。60、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父母年迈在世,尽量不长期在外地。不得已,必须告诉父母去哪里,为什么去,什么时候回来。并安排好父母的赡养。除了金句频出,《论语》也堪称一部成语宝典,出自其中的成语有115个之多,它们充满了智慧,值得一读再读,烂熟于心。A1. 哀而不伤【解释】哀:悲哀;伤:伤害。忧愁而不悲伤,形容感情有节制;另形容诗歌、音乐优美雅致,感情适度。比喻做事没有过头也无不及。【出自】《论语·八佾》:“子曰:‘《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B2. 饱食终日,无所用心【解释】终日,整天。整天吃饱饭,什么事也不关心。【出自】《论语·阳货》:“饱食终日,无所用心,难矣哉!”3. 北辰星拱【解释】北辰:北极星;拱:环绕。北极星高悬不动,群星四面环绕。旧时比喻治理国家施行德政,天下便会归附。后也比喻受众人拥戴的人。【出自】《论语·为政》:“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4. 比而不周【解释】搞帮派,但是不团结。结党营私。【出自】《论语·为政》:“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5. 屏气凝神【解释】屏气:抑制呼吸;凝神:聚精会神。形容注意力高度集中。【出自】《论语·乡党》:“摄齐升堂,鞠躬如也,屏气似不息者。”6. 博施济众【解释】博:广泛;济:救济。给予群众以恩惠和接济。【出自】《论语·雍也》:“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7. 博文约礼【解释】博:广泛;约:约束。广求学问,恪守礼法。【出自】《论语·雍也》:“君子博学于文,约之以礼,亦可以弗畔矣夫!”8. 不耻下问【解释】乐于向学问或地位比自己低的人学习,而不觉得不好意思。【出自】《论语·公冶长》:“敏而好学,不耻下问。”9. 不得其死【解释】指人不得好死。也表示对恶人的诅咒。【出自】《论语·先进》:“若由也,不得其死然。”10. 不舍昼夜【解释】舍:放弃。不放弃白天和黑夜。比喻夜以继日。【出自】《论语·子罕》:“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11. 不亦乐乎【解释】用来表示极度、非常、淋漓尽致的意思。【出自】《论语·学而》:“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12. 不在其位,不谋其政【解释】不担任这个职务,就不去过问这个职务范围内的事情。【出自】《论语·泰伯》:“子曰:不在其位,不谋其政。”C13. 察言观色【解释】察:详审。观察别人的说话或脸色。多指揣摸别人的心意。【出自】《论语·颜渊》:“夫达也者,质直而好义,察言而观色,虑以下人。”14. 成仁取义【解释】成仁:杀身以成仁德;取义:舍弃生命以取得正义。为正义而牺牲生命。【出自】《论语·卫灵公》:“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人,有杀身以成仁。”15. 成人之美【解释】成:成就。成全别人的好事。【出自】《论语·颜渊》:“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16. 从心所欲【解释】按照自己的意思,想怎样便怎样。【出自】《论语·为政》:“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D17. 大动干戈【解释】干戈:古代的两种武器。大规模地进行战争。比喻大张声势地行事。【出自】《论语·季氏》:“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业;而谋动干戈于邦内。”18. 待价而沽【解释】沽:卖。等有好价钱才卖。比喻谁给好的待遇就替谁工作。【出自】《论语·子罕》:“沽之哉!沽之哉!,我待贾者也。”19. 箪食瓢饮【解释】一箪食物,一瓢饮料。形容读书人安于贫穷的清高生活。【出自】《论语·雍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20. 当仁不让【解释】原指以仁为任,无所谦让。后指遇到应该做的事就积极主动去做,不推让。【出自】《论语·卫灵公》:“子曰:‘当仁,不让于师。’”21. 道不同,不相为谋【解释】走着不同道路的人,就不能在一起谋划。比喻意见或志趣不同的人就无法共事。【出自】《论语·卫灵公》:“道不同,不相为谋。”22. 道听途说【解释】道、途:路。路上听来的、路上传播的话。泛指没有根据的传闻。【出自】《论语·阳货》:“道听而途说,德之弃也。”E23. 恶衣恶食【解释】恶:粗劣的。指粗劣的衣服和食物。【出自】《论语·里仁》:“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24. 耳顺之年【解释】六十岁时听别人言语便可判断是非真假。指60岁的代称。【出自】《论语·为政》:“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F25. 发愤忘食【解释】努力学习或工作,连吃饭都忘了。形容十分勤奋。【出自】《论语·述而》:“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26. 犯上作乱【解释】犯:干犯。封建统治者指人民的反抗、起义。【出自】《论语·学而》:“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27. 肥马轻裘【解释】裘:皮衣。骑肥壮的马,穿轻暖的皮衣。形容阔绰。【出自】《论语·雍也》:“赤之适齐也,乘肥马,衣轻裘。”28. 斐然成章【解释】斐、章:文采。形容文章富有文采,很值得看。【出自】《论语·公冶长》:“吾党之小子狂简,斐然成章,不知所以载之。”29. 分崩离析【解释】崩:倒塌;析:分开。崩塌解体,四分五裂。形容国家或集团分裂瓦解。【出自】《论语·季氏》:“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30. 父母之邦【解释】指祖国。【出自】《论语·微子》:“枉道而事人,何必去父母之邦。”G31. 刚毅木讷【解释】刚:坚强;毅:果决;木:质朴;讷:说话迟钝,此处指言语谨慎。孔子称颂人的四种品质。【出自】《论语·子路》:“子曰:‘刚、毅、木、讷,近仁。’”32. 割鸡焉用牛刀【解释】杀只鸡何必用宰牛的刀。比喻办小事情用不着花大气力。【出自】《论语·阳货》:“子之武城,闻弦歌之声。夫子莞尔而笑,曰:‘割鸡焉用牛刀。’”33. 各不相谋【解释】谋:商量,计义。各自按照自己的意思办事,不互相商量。【出自】《论语·卫灵公》:“子曰:‘道不同,不相为谋。’”34. 恭而有礼【解释】恭:恭敬;礼:礼节。恭敬又有礼节。【出自】《论语·颜渊》:“君子敬而无失,与人恭而有礼。”35.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解释】器:工具。要做好工作,先要使工具锋利。比喻要做好一件事,准备工作非常重要。【出自】《论语·魏灵公》:“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居是邦也,事其大夫之贤者,友其士之仁者。”36. 攻乎异端【解释】指钻研和实行儒家以外的主张,也指斥责异端。【出处】《论语·为政》:“子曰:‘攻乎异端,斯害也已。’”37. 过犹不及【解释】过:过分;犹:像;不及:达不到。事情做得过头,就跟做得不够一样,都是不合适的。【出自】《论语·先进》:“子贡问:‘师与商也孰贤?’子曰:‘师也过,商也不及。’曰:‘然则师愈与?’子曰:‘过犹不及。’”38. 怪力乱神【解释】指关于怪异、勇力、叛乱、鬼神之事。【出自】《论语·述而》:“子不语怪、力、乱、神。”H39. 后生可畏【解释】后生:年轻人,后辈;畏:敬畏。年轻人是可敬畏的。形容青年人能超过前辈。【出自】《论语·子罕》:“后生可畏,焉知来者之不如今也。”40. 患得患失【解释】患:忧患,担心。担心得不到,得到了又担心失掉。形容对个人得失看得很重。【出自】《论语·阳货》:“其未得之也,患得之;既得之,患失之。苟患失之,无所不至矣!”41. 诲人不倦【解释】诲:教导。教导人特别耐心,从不厌倦。【出自】《论语·述而》:“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42. 惠而不费【解释】惠:给人好处;费:耗费。给人好处,自己却无所损失。【出自】《论语·尧曰》:“因民之所利而利之,斯不亦惠而不费乎?”J43. 见义勇为【解释】看到正义的事,就勇敢地去做。【出自】《论语·为政》:“见义不为,无勇也。”44.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解释】欲:希望;勿:不要;施:施加。自己不愿意的,不要加给别人。【出自】《论语·颜渊》:“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邦无怨,在家无怨。”45. 既往不咎【解释】咎:责怪。原指已经做完或做过的事,就不必再责怪了。现指对以往的过错不再责备。【出自】《论语·八佾》:“成事不说,逐事不谏,既往不咎。”46. 见贤思齐【解释】贤:德才兼备的人;齐:相等。见到德才兼备的人就想赶上他。【出自】《论语·里仁》:“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47. 尽善尽美【解释】极其完善,极其美好。指完美到没有一点缺点。【出自】《论语·八佾》:“子谓《韶》:‘尽美矣,又尽善也。’谓《武》:‘尽美矣,未尽善也。’”48. 敬而远之【解释】表面上表示尊敬,实际上不愿接近。也用作不愿接近某人的讽刺话。【出自】《论语·雍也》:“务民之义,敬鬼神而远之。”49. 举一反三【解释】反:类推。比喻从一件事情类推而知道其他许多事情。【出自】《论语·述而》:“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K50. 侃侃訚訚(yín)【解释】形容和悦而从容不迫地谈话。【出自】语出《论语·乡党》:“朝,与下大夫言,侃侃如也;与上大夫言,訚訚如也。”51. 空空如也【解释】空空:诚恳,虚心。原形容诚恳、虚心的样子。现形容一无所有。【出自】《论语·子罕》:“有鄙夫问于我,空空如也,我叩其两端而竭焉。”L52. 理屈词穷【解释】屈:短,亏;穷:尽。由于理亏而无话可说。【出自】《论语·先进》:“是故恶夫佞者”宋·朱熹集注:“子路之言,非其本意,但理屈词穷,而取辩于口以御人耳。”53. 乐山乐水【解释】乐:喜爱,爱好。有人喜爱山,有人喜爱水。比喻各人的爱好不同。【出自】《论语·雍也》:“知者乐山,仁者乐水。”54. 乐以忘忧【解释】由于快乐而忘记了忧愁。形容非常快乐。【出自】《论语·述而》:“发愤忘食,乐以忘忧。”55. 乐在其中【解释】喜欢做某事,并在其中获得乐趣。【出自】《论语·述而》:“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56. 良师益友【解释】良,好;益,有帮助。使人得到教益和帮助的好老师和好朋友。【出自】《论语·述而》:“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季氏》:“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M57. 苗而不秀【解释】苗:指庄稼出苗;秀:庄稼吐穗开花。指庄稼出了苗而没有抽穗。比喻人有好的资质,却没有成就。【出自】《论语·子罕》:“苗而不秀者有矣夫!秀而不实者有矣夫!”58. 敏而好学【解释】敏:聪明;好:喜好。天资聪明而又好学。【出自】《论语·公冶长》:“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59. 敏于事,慎于言【解释】敏:奋勉,慎:小心。办事勤勉,说话谨慎。【出自】《论语·学而》:“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60. 鸣鼓而攻之【解释】比喻宣布罪状,遣责或声讨。【出自】《论语·先进》:“非吾徒也,小子鸣鼓而攻之可也。”61. 名正言顺【解释】名:名分,名义;顺:合理、顺当。原指名分正当,说话合理。后多指做某事名义正当,道理也说得通。【出自】《论语·子路》“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利。”N62. 内省不疚【解释】指自我反省,内心并不感到惭愧不安,即没有做有愧于心的事。【出自】《论语·颜渊》:“内省不疚,夫何忧何惧?”63. 能近取譬【解释】能就自身打比方。比喻能推己及人,替别人着想。【出自】《论语·雍也》:“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64. 年富力强【解释】年富:未来的年岁多。形容年纪轻,精力旺盛。【出自】《论语·子罕》:“后生可畏”宋·朱熹注:“孔子言后生年富力强,足以积学而有待,其势可畏。P65. 匹夫不可夺志【解释】比喻即使对一个普通的人,也不能随意改变他的志向,也指意志坚定,不可动摇。【出自】《论语》: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66. 披发左衽(rèn)【解释】左衽:衣襟向左掩。披头散发,衣襟左开,借指异族入侵为主。【出自】先秦·孔子《论语·宪问》:“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Q67. 轻裘肥马【解释】穿着轻暖的皮袄,骑着肥壮的好马。形容生活阔绰。【出自】《论语·雍也》:“赤之造齐也,乘肥马,衣轻裘。”R68. 人无远虑,必有近忧【解释】虑:考虑;忧:忧愁。人没有长远的考虑,一定会出现眼前的忧患。表示看事做事应该有远大的眼光,周密的考虑。【出自】《论语·卫灵公》:“子曰:‘人无远虑,必有近忧。’”69. 任重道远,死而后已【解释】任:负担;道:路途。已:停止。担子很重,路很远,责任重大,经历长期的奋斗,死了以后才肯罢手。形容为完成一种责任而奋斗终身。【出自】《论语·泰伯》:“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S70. 三复斯言【解释】三复:多次反复;斯言:这句话。反复朗读并体会这句话。形容对它极为重视。【出自】《论语·先进》:“南容三复《白圭》。”朱熹注:“《诗经·大雅·抑》之篇曰:‘白圭之玷,尚可磨也;斯言之玷,不可为也。’南容一日三复此言。”71. 三十而立【解释】指人在三十岁前后有所成就。【出自】《论语·为政》:“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72. 三月不知肉味【解释】三个月之内吃肉不觉得有味道。比喻集中注意力于某一事物而忘记了其它事情。也借用来形容几个月不吃肉。【出自】《论语·述而》:“子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73. 杀身成仁【解释】成:成全;仁:仁爱,儒家道德的最高标准。指为正义而牺牲生命。后泛指为了维护正义事业而舍弃自己的生命。【出自】《论语·卫灵公》:“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74. 色厉内荏【解释】色:神色,样子;厉:凶猛;荏:软弱。外表强硬,内心虚弱。【出自】《论语·阳货》:“色厉而内荏,譬诸小人,其穿窬之盗也与。”75. 善贾而沽【解释】贾:通“价”。善贾:好价钱;沽:出卖。等好价钱卖出。比喻怀才不遇,等有的赏识的人再出来做事。也比喻有了肥缺,才肯任职。【出自】《论语·子罕》:“有美玉于斯,韫椟而藏诸,求善贾(价)而沽诸?”76. 生荣死哀【解释】活着受人尊敬,死了使人哀痛。用以赞誉受人崇敬的死者。【出自】《论语·子张》:“其生也荣,其死也哀。”77. 生死有命,富贵在天【解释】旧时指人的生死等一切遭际皆由天命决定。常用作事势所至,人力不可挽回之意。【出自】《论语·颜渊》:“商闻之矣,生死有命,富贵在天。”78. 升堂入室【解释】古代宫室,前为堂,后为室。比喻学识或技能由浅入深,循序渐进,逐步达到很高的成就。【出自】《论语·先进》:“子曰:‘由也升堂矣,未入于室也。’”79. 手足无措【解释】措:安放。手脚不知放到哪儿好。形容举动慌张,或无法应付。【出自】《论语·子路》:“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80. 是可忍,孰不可忍【解释】是:这个;孰:那个。如果这个都可以容忍,还有什么不可容忍的呢?意思是绝不能容忍。【出自】《论语·八佾》:“孔子谓季氏,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81. 食无求饱【解释】饮食不要求饱。指饮食要节制。【出自】《论语·学而》:“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82. 逝者如斯【解释】用以形容光阴如流水一去不返。【出自】《论语·子罕》:“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83. 述而不作【解释】述:阐述前人学说;作:创作。指只叙述和阐明前人的学说,自己不创作。【出自】《论语·述而》:“述而不作,信而好古。”84. 死而后已【解释】已:停止。死了以后才罢手。形容为完成一种责任而奋斗终身。【出自】《论语·泰伯》:“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85. 驷不及舌【解释】驷:古时由四匹马拉的车;舌:指说的话。一句话说出口,四匹马拉的车也追不回。比喻一句话说出来,再也无法收回。【出自】《论语·颜渊》:“夫子之说君子也,驷不及舌。”86. 四海之内皆兄弟【解释】世界各国的人民都象兄弟一样。【出自】《论语·颜渊》:“君子敬而无失,与人恭而有礼,四海之内,皆兄弟也。”87. 四体不勤,五谷不分【解释】四体:指人的两手两足;五谷:通常指稻、黍、稷、麦、菽。指不参加劳动,不能辨别五谷。形容脱离生产劳动,缺乏生产知识。【出自】《论语·微子》:“丈人曰:‘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孰为夫子?’”88. 斯文扫地【解释】斯文:指文化或文人;扫地:比喻名誉、信用、地位等完全丧失。指文化或文人不受尊重或文人自甘堕落。【出自】《论语·子罕》:“天之将丧斯文也,后死者不得与于斯文也。”清·徐坷《清稗类钞·三十四》:“巡检作巡抚,一步登天;监生作监临,斯文扫地。”W89. 温故知新【解释】温:温习;故:旧的。温习旧的知识,得到新的理解和体会。也指回忆过去,能更好地认识现在。【出自】《论语·为政》:“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汉·班固《东都赋》:“温故知新已难,而知德者鲜矣。”90. 文质彬彬【解释】文:文采;质:实质;彬彬:形容配合适当。原形容人既文雅又朴实,后形容人文雅有礼貌。【出自】:《论语·雍也》:“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91. 无为而治【解释】无为:无所作为;治:治理。自己无所作为而使天下得到治理。原指舜当政的时候,沿袭尧的主张,不做丝毫改变。后泛指以德化民。【出自】《论语·卫灵公》:“无为而治者,其舜也与?”X92. 小德出入【解释】小德:小节;出入:偏离标准。指不必严格要求的一些小节。【出自】《论语·子张》:“大德不逾闲,小德出入可也。”93. 血气方刚【解释】血气:精力;方:正;刚:强劲。形容年青人精力正旺盛。【出自】《论语·季氏》:“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94. 学而优则仕【解释】优:有余力,学习了还有余力,就去做官。后指学习成绩优秀然后提拔当官。【出自】《论语·子张》:“子夏日:‘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95. 循序渐进【解释】指学习工作等按照一定的步骤逐渐深入或提高。【出自】《论语·宪问》:“不怨天,不尤人,下学而上达,知我者其天乎?”朱熹注:“此但自言其反己自修,循序渐进耳。”96. 循循善诱【解释】循循:有次序的样子;善:善于;诱:引导。指善于引导别人进行学习。【出自】《论语·子罕》:“夫子循循然善诱人。”Y97. 言必信,行必果【解释】信:守信用;果:果断,坚决。说了就一定守信用,做事一定办到。【出自】《论语·子路》:“言必信,行必果,硁硁然小人哉。”98. 言必有中【解释】中:正对上。指一说话就能说到点子上。【出自】《论语·先进》:“夫人不言,言必有中。”99. 言不及义【解释】及:涉及;义:正经的道理。指净说些无聊的话,没有一句正经的。【出自】《论语·魏灵公》:“群居终日,言不及义,好行小慧,难矣哉!”100. 言而有信【解释】说话靠得住,有信用。【出自】《论语·学而》:“与朋友交,言而有信。”101. 一言既出,驷马难追【解释】一句话说出了口,就是套上四匹马拉的车也难追上。指话说出口,就不能再收回,一定要算数。【出自】《论语·颜渊》:“夫子之说君子也,驷不及舌。”《邓析子·转辞》:“一言而非,驷马不能追;一言而急,驷马不能及。”102. 一言以蔽之【解释】蔽:遮,引伸为概括。用一句话来概括。【出自】《论语·为政》:“《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103. 一以贯之【解释】贯:贯穿。用一个根本性的事理贯通事情的始末或全部的道理。【出自】《论语·里仁》:“子曰:‘参乎!吾道一以贯之。’曾子曰:‘唯。’子出,门人问曰:‘何谓也?’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104. 以德报怨【解释】德:恩惠。怨:仇恨。不记别人的仇,反而给他好处。【出自】《论语·宪问》:“或曰:‘以德报怨何如?’子曰:‘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105. 以直报怨【解释】直:公正、正直。以公道对待自己怨恨的人。【出自】《论语·宪问》:“以直报怨,以德报德。”106. 因人废言【解释】因为那个人不好或地位低下,就把他正确的言论也否定了。【出处】《论语·卫灵公》:“君子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107. 用行舍藏【解释】任用就出来做事,不得任用就退隐。这是早时士大夫的处世态度。【出自】《论语·述而》:“用之则行,舍之则藏,唯我与尔有是夫。”108. 有教无类【解释】类:类别。不管什么人都可以受到教育。【出自】《论语·卫灵公》:“子曰:‘有教无类。’”109. 欲罢不能【解释】欲:想;罢:停,歇。要停止也不能停止。【出自】《论语·子罕》:“夫子循循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110. 愚不可及【解释】愚:傻,笨,及:比得上。愚蠢得别人比不上。形容极其愚笨。【出自】《论语·公冶长》:“宁武子,邦有道则知,邦无道则愚。其知可及也,其愚不可及也。”111. 怨天尤人【解释】天:天命,命运;尤:怨恨,归咎。指遇到挫折或出了问题,一味报怨天,责怪别人。【出自】《论语·宪问》:“不怨天,不尤人,下学而上达,知我者其天乎!”Z112. 择善而从【解释】从:追随,引伸为学习。指选择好的学,按照好的做。【出自】《论语·述而》:“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113. 知之为知之【解释】为:是。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是聪明的。指做学问态度要端正,也指做人要诚实。女:同“汝”,你。【出处】《论语·为政》: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114. 众星拱辰【解释】比喻众人拥护,围绕着一个他们所敬仰的人。【出处】《论语·为政》:“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拱)之。”115. 中庸之道【解释】指不偏不倚,折中调和的处世态度。【出自】《论语·庸也》:“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自知之明英语翻译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