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个于成威有没有想到偷别人的孩子,那是拐骗儿童,像这种无情无义做什么事都不顾后果的人?


1
明兰垂着头,坐在抢救室门外的椅子上发呆,她怎么也不能相信,昨天老公还搂着她说:“老婆,等我弟弟把这房子盖上,我就再也不管他了。你放心,我就回老家两天,回来之后带你去吃你最爱的西餐。”
可是今天他就躺在了抢救室里,生死难料。
老公说要回老家的时候,她不肯答应:“你不是给过钱了吗?你又不会盖房子,回去干嘛呢?”
“他明天上梁,上梁可是大事儿,必须要家里有身份的人主持。我爸爸不在了,我就是家里的顶梁柱,这种事情,须得我出面才行。”老公解释说。
“什么要有身份的人?他们还不是想让你再拿些钱给他们。”她撇撇嘴。
“你不要这么世俗好不好?不要总拿金钱衡量亲情。”老公有些不耐烦了,“我们日子好过了,手里又不差那几个钱,就帮帮他又怎么了?他是我弟弟啊,他是我的亲人。”
她便闭了嘴不说话了,她能说什么?说他们有两个孩子要养?说他们每个月有五六千的房贷要还?
有的时候,她真的很羡慕小叔子,他有什么为难的事情可以来找他哥哥,他哥哥便用他那并不强壮的肩膀,帮他一次次地挡风遮雨。
可自己呢?每个月工资还没拿到手,每笔钱的去处就拿小本本计算好了,一分也不敢多花。外表看着光鲜体面,其实内里一塌糊涂,她多么希望有人也能帮帮她啊。
“这是最后一次,你放心,我以后肯定不会再给他钱了。”老公满脸赔笑地向她保证。
她想说些什么,可最终只是一声叹息:“你早去早回吧,自己注意安全。”
如果,当时自己再坚持一些,如果,自己就那么无理取闹地撒泼,老公会不会就留下来,不回老家了呢?
2
“高位截瘫……颈椎骨折……神经严重受损,”大夫的话震得她脑袋嗡嗡响,“目前国际上还没有有效治疗方法……”
她听到婆婆一声绝望的哭喊:“大夫,您可要救救我儿子啊,他还有两个年幼的孩子要养……”
“我们会尽力的,你们家属也要做好思想准备,”大夫说,“他这种情况,最好的结果也就是保住性命。”
“我儿子,还能站起来吗?”婆婆小心翼翼地问。
“说不好,目前病人头部以下没有知觉,都不能动。”大夫说。
“谁是病人家属?来签个字,病人需要转入重症监护室。”大夫又问,“你们要有心理准备,病人的医疗费用,不是个小数目,估计在五十万左右。而且,你们要做好人财两空的准备,他这种情况,随时都会有生命危险。”
听到治疗费用,小叔子两口子对望了一眼。
婆婆忙说:“我们无论如何不会放弃治疗的,我儿子在大公司上班,在城里买了大房子,他有本事,能挣钱……”
她的脑子里却一片空白:五十万……人财两空……
3
老公转入重症监护室的第三天,五万块的押金没有了,大夫通知去缴费。
小叔子看了看弟媳妇儿,弟媳妇儿翻了个白眼:“你看我干啥?咱们家里就那几个钱,送大哥来医院的时候不都花了吗?欠盖房子工人的工钱还没给。”
“你说的这是什么话?咱哥要不是为了给咱上梁,他能从城里赶回来?要不是你说大梁要有身份的人帮忙抬上房顶才吉利,大哥能上房?他不上房能掉下来摔伤吗?”小叔子红着眼睛朝弟媳妇儿吼着。
“你也别跟我吵,反正我是没有钱,房子也才盖了一半,出了这种不吉利的事情,继续盖下去也没人敢住。你也不用和我吼,愿意离婚就离婚,老娘还不跟你受这份儿穷了呢。”弟媳妇儿说完,头也不回地走掉了。
“嫂子……你看……”小叔子看着她,欲言又止。
她心里明白,老公看病的钱,没有人会帮她出的。
她从包里拿出银行卡,默默地去缴费了……
4
老公情况总算有所好转,从昏迷中清醒过来,大夫说,下午的时候可以让她探视半个钟头。
她心里略略宽慰了一些,现在医学这么发达,老公能多挺一天,就多一分希望,也许有一天就会有奇迹发生呢?
为着这半个钟头的探视她特意回家一趟,她想,不能让两个孩子看看爸爸,那就拍一段两个孩子的视频给老公看吧。
自从老公出了事儿,她便把孩子送到了父母家,孩子还小,大宝儿六岁,二宝儿还不到三岁。他们并不理解家里发生了什么事情,他们只知道,爸爸妈妈有事情忙,这段时间要乖乖跟着姥姥。
“怎么样?孩子他爸情况有没有好转?”
对上母亲那关切的眼神,一时间,她感觉全身的力气都被抽空了:“可能……也就这样儿了,高位截瘫,目前,咱们市医院没有更好的办法。”
“那……转院呢?去首都的大医院?”
“大夫不建议转院,因为颈椎骨折是很危险的,转院路上,无论什么突发情况,对他来说都是致命的。”
“那怎么办?”
“只能先看看他自我恢复的情况……也许……也许就这么熬着,能熬几年或者几十年,也许……总之不确定。”她摇着头。
母亲便沉默了,过了好一会儿,才叹了口气:“怎么会这样儿呢?还不如……唉~他自己也遭罪,家里人也跟着着急。”
5
当她录好了儿女的视频,一路飞车赶回医院的时候,大夫告诉她,婆婆进去探视过了,由于病人的病情不是很稳定,每天只能一个人进去。
她望着重症监护室那道冰冷的密码门,心里忽然就升起了一股巨大的无力感,门里面,是她亲爱的老公,是风风雨雨陪她走过了七年的人,是她两个孩子的爸爸……
“说好的我进去看他……”她满眼泪水地质问婆婆,“为什么不等我?”
婆婆低着头坐在重症监护室外面的椅子上,她只看到她满头苍白的头发:“他……他是我儿啊!我怎么就不能看看他?”
婆婆抹着眼泪:“我从那么一点点把他抱大,我多想……多想里面躺着的人是我啊!让我儿好好儿的,哪怕我现在就死掉也无所谓啊!只要我儿没事儿……”
一旁有病人家属听得黯然泪下,便劝婆婆:“老姐姐,想开些,现在医学这么发达,总会有办法的。”
又有人对她说:“你也不用急,明天下午还有半个小时的时间,明天你进去看不就得了?老人家,儿子出了事情,你也要多理解理解,都是为人父母的……”
她便不说话了,是啊,都是为人父母,如果……自己……不!不能想,想到儿子或许也会遇到这样的危险,她的心就像被谁狠狠地踩了一脚。
她无力地靠在铁门上,任由眼泪汹涌而出:老公!老公!你可千万要挺住啊……
6
大夫和他们商量,老公的颈椎要不要做复位手术。
“病人的颈椎骨折,这个手术虽然很简单,可是,有很大的风险。病人的脊髓神经本来就严重受损,所以,不排除病人做这个手术的时候,下不了手术台。”大夫说。
“这个手术对他的病情有什么好处吗?”她问。
“好处就是病人好护理一些,颈椎复位以后,靠颈托就能固定住。他是颈椎神经断裂了,目前,还没有哪个国家的医疗水平可以修复。不过,世事无绝对,也许会有奇迹。”大夫说得很委婉,可她还是明白了其中的意思。
这个手术做还是不做?她望着那扇冰冷的铁门,内心纠结无比。
“大夫,我们做……我们做手术,哪怕有一线希望,我们也要试试。”她下定决心。
“不能做,”婆婆反对,“你没听大夫说吗?会有危险,也许,下不来手术台。”
“可是,不做手术就一点希望也不会有!”她试图和婆婆沟通,“不做手术,人同样会有危险,随时会有……”
“你就是希望我儿子早点死!你早就不想给他看病了,他死了,你就解脱了!”婆婆忽然就爆发了,“你这个恶毒的人!”
小叔子赶紧拉住婆婆:“妈你冷静点,出了这样的事情,我们心里都不好受,嫂子肯定比我们谁都难受,我们慢慢商量,总会有办法的。”
不管怎么说,婆婆死活不同意老公做这个风险极高的手术。
于是,她们之间爆发了老公住院以来的第一次争执……
7
她终于进到了重症监护室里,她才知道,那道铁门只是第一道门,进到第一道门里之后,要经过消毒,穿上探视专用的防护服才能进到第二道门里。
进到第二道门里,扑面而来的是一股压抑和巨大的绝望感,病床上的病人,身子插满各种管子连接着各种仪器,他们或闭了眼,一动不动,不知道是昏迷还是睡着了,或睁着眼睛,眼神呆滞而涣散。
这里面,随时都会有人离开,受完他们在人世间的最后一段折磨……
是的,折磨,望着那些病人,她能想到的只有这个词儿。
老公在最里面的二号床位,她来到他床前的时候,他闭了眼睛躺在那里,身上只盖了一层蓝色的床单,他的双臂和上半截身子都裸露在外面,可以看出,他并没有穿着衣服……
进来的时候,她曾告诉过自己,不要哭!
可是,面对着这样的老公,她怎么也忍不住内心的酸楚,老公是那么骄傲的一个人,可是,现在他要在陌生人面前裸露身体,任人摆弄,这样的没有尊严,他怎么能受得了?
人啊,有时候就是这么的可怜,生命尚且顾及不过来,又谈什么尊严呢?
她用手紧紧捂住嘴巴,她怕自己会哭出声来,一旁边的小护士拍了拍她的肩膀,要她克制自己的情绪。
老公似乎有所感应地睁开眼睛,朝她看过来。
她忙背转身去,飞快地用手抹了一下眼睛,再转过身来时,她已是满脸的笑容:“老公……”出事儿的一个星期后,她终于又见到他了。
老公嘴角微动,眼睛瞬间就亮了起来。
她坐在他的床边,用消毒湿巾轻轻擦拭着他的手臂:“大夫说,你恢复得很好,等你再好些了,我就能接你回家了。你可要听大夫的话,好好配合治疗哦。”
她尽量让自己的口气轻松一点:“我们的女儿参加了全市的少儿书画比赛,还拿了二等奖,老师说她才六岁就能画出这样的画儿来,很有天赋,让我们好好培养呢。”
“二宝儿这些日子很乖,自己吃饭,也不挑食了……”她擦去老公眼角溢出来的泪,“老公,你一定要加油,快点让自己好起来,我和孩子们都在等你回家……”
8
听其他病人家属说,首都军医院在老公这个病症上,有全国顶级的专家。
她在网上预约了专家号儿,自己带了老公的病历和资料,开了一夜的车赶往首都。
一路上,她一次又一次地给自己鼓劲儿:一定会有希望的,一定会有希望的……
“病人的这种情况……我不建议手术。”专家看完老公的病历和资料之后,对她说,“病人不能自主呼吸,只能依靠呼吸机维持,手术风险极大,对病情也没有什么好处,就算手术成功,看他的情况,也出不了重症监护室。”
“这个手术,在您这里做也会有风险吗?”她不甘心地问。
“颈椎复位手术并不是什么高难度手术。一般的三甲医院都可以做,风险在于病人的实际情况,和在哪里做,由谁做这个手术关系不大。”
“难道……一点希望都没有吗?”她小心翼翼地问,她好怕专家会给她个完全肯定的回答,她怕,怕自己心里撑着的那根弦会突然之间断裂开来,她怕,怕自己会在这个陌生的环境里,在陌生人面前崩溃掉……
“希望总会有的,”专家安慰她,“不排除有奇迹的出现。”
是的,希望总会有的,老公,你是我的丈夫,是孩子们的爸爸,是婆婆的儿子,是家里的顶梁柱,是这许许多多人的希望!你可一定要战胜病魔让自己尽快好起来啊!
9
大夫又一次地催缴费,她翻弄着手里的几张卡,半个月的时间,老公病情没有一丝好转的迹象,他们手里仅有的十几万存款却花得一干二净了。
“你快去交钱啊。”婆婆见她只是站在那里不动,不禁催她,“大夫说,再不交钱就要停药了。”
“没有……钱了。”她艰难地吐出这几个字来,眼泪也随之滑落。
“怎么可能?我儿子一个月挣那么多钱,怎么就没钱了?你是不是以为我儿子好不了,把钱都转移到你妈那里去了?”婆婆颤抖的手几乎要指到她脸上。
“没有,我们没有钱,就这一点钱还是留着给二宝上幼儿园的。每个月的钱,房贷五千,大宝幼儿园两千,大宝两个兴趣班两千,我们还要穿衣吃饭,哪儿有那么多闲钱呢?”
她搓着手,嘴上和婆婆说着,心里却暗暗盘算着,是不是跟娘家妈借些钱,解解燃眉之急呢?
“那你就把房子卖了吧。”婆婆手一挥,“省得每个月还得往那个黑窟窿里面扔钱。”
“房子是贷款买的,买的时候房价正高,现在房价跌得这么厉害,这套房子还别说一时半会儿卖不出去,就算卖出去,恐怕也是拿不回什么钱来的。”她叹了口气,其实,她早就动过卖房子的念头儿了。
“你骗谁?你大房子住着,小汽车儿开着偏偏就给我儿子救命你没有钱?”婆婆怎么也不能相信,付了那么多首付,又一年好几万地供了五年的房子,卖出去会拿不到钱?
她们之间,爆发了自老公住院以来的第二次争吵。
最后还是她哥哥赶过来,帮忙交了五万块钱。
哥哥走的时候,对她说:“这么多天了,妹夫的病,你要有个心理准备,以后的路还长,两个孩子从今以后就要靠你了,你自己要有个打算。钱,我还有一些,只要你说用,我随时可以给你拿过来,你自己掂量着办吧。”
她如何不明白哥哥的意思?可是,她能怎么办呢?于她来说,只要老公有一口气在,自己的孩子就还有个完整的家,不是吗?
10
老公的情况略有好转,可以通过鼻饲进食一些易消化的流食。
她的心里略略安慰了一些,总算是有些希望了,不是吗?
虽然没有谁主动开口,可她和婆婆之间达成了一个共识,既然每天只有下午允许一个人探视,那么就一人一天好了。
今天是她进去探视的,看到老公的一刹那,她没有忍住,眼泪又落了下来,原来,所谓的鼻饲,就是把食物打碎了,通过鼻管输进胃里。
管子直接插进鼻子里,老公该是有多难受啊!
老公看到她,嘴角动了动,对她笑了一下。
她把耳朵凑近老公的嘴巴,听到他微弱的声音:“老婆,你辛苦了。”
她轻轻抚摸着他消瘦的脸颊:“说什么呢?我们是夫妻啊。”
“老婆,放弃我吧……”老公眼睛里闪着泪花,“我自己的身体,自己知道,别再为我浪费钱了,放弃我吧……”
“你胡说什么呢?”她佯怒着,“大夫都说你有所好转,很快就能转入普通病房了。”
“老婆,别骗我了,我大学的时候,勤工俭学在医院做过护理,我知道自己的情况。”
“老婆,我太难受了,求你了,放弃我吧,带我回家。”
“老婆,我想死在你的怀里,不想在这个都是陌生人的病房……”
“老婆,让我多叫你几声好吗?老婆……老婆……老婆……”
“老公,你要坚强,我们还有孩子……”她不知道自己该说些什么,她多想冲出病房,躲在没人的地方痛痛快快大哭一场啊,可是,她又怕,怕自己这一转身,就再也见不到老公了……
11
老公由于气管深处的痰不能及时排出,引发肺部感染,要做喉切。
她用颤抖的手在手术单上签了字。
可是,大夫刚刚要安排手术的时候,婆婆却在小叔的陪同下匆匆赶来,死活不同意做手术。
“太危险了,”婆婆说,“我昨天来的时候,大夫都跟我说了,这个手术太危险了,把喉咙切开,他就不能再说话了。”
“可是不做这个手术,他肺部的感染也足以致命。”她和婆婆解释。
“你别以为我不知道,我昨天进去看我儿子的时候我都问过他了,他说钱都在你手里,你拿着钱,不肯给我儿子看病,还不就是希望他早点死?你把我儿子的喉管切开了,他什么话都说不出来了,还不是你说什么就是什么?”
婆婆的话惊呆了她:“你儿子还在病危中啊,你进去探视怎么能问他这些乱七八糟的问题呢?你就不怕刺激他的病情?”
“我就是要他知道,你是有多么的恶毒,让他把钱和你要出来,给自己看病。”婆婆说得理直气壮。
这一刻,她忽然什么都不想和婆婆说了,她和她,根本就是站在两个立场上,虽然,她们的共同目的都是为了他能好起来。
“你爱怎么想怎么想吧,这个手术必须做。”她冷冷地说。
“还说没钱了,怎么做这种整治我儿子的手术就有钱了呢?”婆婆仿佛看穿了她,一脸的鄙夷。
最后,还是在大夫和小叔的劝说下婆婆才勉强同意了做这个手术。
手术过后,她又面临着让她最头疼的事情,住院费所剩无几,又该缴费了……
12
她去母亲家里看孩子,自从老公住院,她每日奔波忙碌,只偶尔回来看看孩子。
大宝到底比二宝大了几岁,已经能察觉出家里发生了什么不同寻常的事情了。她一见妈妈来了,便扑过去紧紧抱住了妈妈的腿。
“妈妈,我可乖了,我画的画儿老师都说好,还说我是小画家。”大宝望着她的脸色,小心翼翼地说,“我和弟弟都乖,你不会不要我们了吧?”
她心里酸酸的,可是眼眶却干干涩涩的,这些天,她流了太多的泪。
母亲担忧地看着她:“你也要多注意身体啊,看你瘦的……”
晚上,喝完母亲精心为她熬煮的鸡汤,她和母亲提出来要借些钱。
母亲叹了口气:“傻孩子,妈手里是有几个钱,你想用,也谈不上借不借的,拿去用就是了。可是孩子,你想过没有?就算把我和你哥手里的那几个钱都花进去,还能坚持几天?”
“大宝她爸爸单位没有公费医疗,他自己也没有保险。你们欠了这么多的钱,以后的日子怎么过?你还有两个孩子啊。”
她低头不语。
“孩子他爸这个情况我们也找人问过,你心里要有最坏的打算。如果到最后,只是人财两空的结果,你……怎么办?”
“我……我不想放弃!”她抱着母亲放声大哭起来,“我真的不想放弃……可是,您没有见过,他太受罪了……太受罪了……我多想,躺在里面的人是我啊,如果是我自己,我宁可死也不受这份罪!”
13
她到底从母亲那里又拿了些钱,给老公续交了住院费。
大夫又下了病危通知,老公的腿部出现了血栓,情况十分危险。
婆婆崩溃了,她跪在大夫面前苦苦哀求着:“大夫,求求你了,救救我儿子吧,你们一定有办法的。”
大夫忙弯下腰扶起她来,可是,她却不肯起来,那满是白发的头就那么磕在了地上,婆婆瘦了,瘦得厉害,跪伏在那里只小小的一团。
“大夫,我求你了,给我儿子用最好的药吧,不是有进口药吗?给我儿子用进口药。”
“你要是担心我老婆子没钱,你们医院不是给人换肾吗?可以用我的,我的肾卖给你们,只要你们可以给我儿子看病,我身上的什么器官都能卖给你们。我老婆子是活够了,可我儿子他还年轻啊……”
谁都不是铁石心肠,她心里虽然怨恨婆婆,可这一刻,她也忍不住转过头去抹了一把眼泪。
婆婆求过大夫,又转过身来求她:“媳妇儿,求你了,你就把房子卖了,把车卖了,给我儿子看病吧,房子车子以后可以再买,可人没了就什么都没了。”
“你别听大夫说情况危险,他们还不是想多要钱?植物人都有治疗好的,我儿子他还能说话,怎么就不能治好呢?只要你肯拿出钱来,就没有看不好的病。”
她苦笑了一下,房子是卖不掉的,车子她已经卖了,钱早就交了住院费了,可那一点点钱又管什么用呢?
也许,是该放手的时候了,这样坚持下去,能有什么意义呢?只能是他在重症监护室里面煎熬着,自己在外面煎熬着。
心里虽然这么想,可是,那一声放弃又怎么说得出口呢?
14
如果是以前,听到这个消息她会高兴得不得了,要知道,这家幼儿园可是市里为数不多有外教的幼儿园啊。
可是现在,五万块钱就意味着老公可以在重症监护室里煎熬五天。
她咬着自己的手指,直到嘴里感觉有丝丝的腥甜,可她仍然感觉不到疼痛,随着老公的住院,渐渐麻木的,不只是她的心。
“我决定放弃治疗,出院吧。”她终于说出了这句话。
“你说什么?”婆婆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你疯了?出院对他来说就意味着死亡,你怎么能这么狠心?”
“继续治疗死亡也是迟早的事情。”她平静地说。
她想,至少,她还能满足他最后的要求,让他平静地在自己怀里离世,让他走之前,可以再亲手摸一摸自己的孩子……
“怎么就一定会死?你不试试怎么知道我儿子就坚持不到最后呢?只要你肯拿钱出来,就一定能治好的。”婆婆如何肯依?
“我没有钱,孩子上幼儿园都没有钱了。”
“还穷讲究什么呢?命都保不住了,孩子还上那么好的幼儿园干嘛呢?不上幼儿园就不能上学吗?你们城里学费太贵,一个幼儿园,一年好几万,你把这钱给我儿子看病行不行?孩子不上幼儿园又不会死。”
“孩子怎么能不上幼儿园呢?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啊。”
“他们的爸爸都快没命了,还穷讲究什么?就算孩子将来只能回村儿里放牛,也是保住他们爸爸的命要紧。”
“我的儿子,不会回村儿里放牛的……”她冷冷地说,内心也是一片的冰冷……
15
在她决定放弃治疗的那天,婆婆和小叔去她家里把门砸开,搬空了屋里所有的东西。
面对她的质问,婆婆同样冷冷地说:“有我儿子在,你和我是一家人,没有我儿子在,你不定进谁家的门儿呢,我不会让你用我儿子辛辛苦苦挣来的钱去养别的男的。”
她无力和她争吵什么,话都说到这个份儿上,所有的争吵都已经没有了意义。
“我们问过律师了,你别以为我们乡下人就什么都不懂,我们知道找律师。律师说了,如果我儿子不在了,你这房子我是可以分一份儿的。”
“你别以为。稀里糊涂整死了我儿子,你就可以独吞他的家产了。”
“你把房子卖了,该给我的给我,不然我就去起诉你,让人们都知道,你是有多么的恶毒!”
“把你们拿走的东西送回来,把房子给我恢复成原来的样子,我要让他在自己家里,在自己熟悉的环境里安静地离开。”她用恳求的口气说,“等他走了以后,什么都可以给你们。”
“别说得好听了,有你这样的老婆,我儿子能安静地离开?你怎么不去死呢?”婆婆扑过来撕打着她,“别痴心妄想了,东西我们都卖了,想让我儿子等死,门儿都没!房子我们也会找人卖掉,我儿子一天不咽下这口气,我就一天不会让他离开医院!”
她感觉到头发被婆婆抓住了,可她不想挣扎,也不想还手,她想:就这么打死我吧,也许,死了就真正地解脱了……
16
老公转入无菌病房,她只能在玻璃窗外看着他,看着那些粗的细的管子插进他的身体里,维系着他的生命。
也许,他现在已经感觉不到疼了吧?大夫说,他这些天一直深度昏迷着。
“老公,原谅我,我放弃了。我想带你回家,可是你妈妈不让,所以,我要走了。”她用手抚摸着玻璃窗,“原谅我的懦弱,我实在不忍心看你这么煎熬着,我也没有勇气面对你毫无希望的治疗……”
“我不能把宝宝的未来也赌在里面,他们要有他们美好的人生,如果我背负太多的债务,他们的人生肯定会受影响……”
“老公,原谅我的自私,我实在是无能为力了……”
她手指一点一点划过玻璃窗里那张曾经熟悉,现在却憔悴得不成样子的脸:“老公,如果有来世,我希望你能找个有本事能挣钱的女子,那么,她就可以承担起你的一切美好……”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选择擅长的领域继续答题?
{@each tagList as item}
${item.tagName}
{@/each}
手机回答更方便,互动更有趣,下载APP
提交成功是否继续回答问题?
手机回答更方便,互动更有趣,下载APP
被拐卖的人好一点的是被卖做别人家的儿女,虽然没能在亲生父母身边,但至少没有身体与精神的摧残,不会饿着肚子,生活还是一样过着。相反,大部分人被拐卖就会经历一些悲惨遭遇了。人口贩卖离我们并不遥远1、被致残以乞讨有的人贩子,拐卖孩子后,为了引起别人的同情心,甚至将孩子弄成缺胳膊缺腿的,让孩子去沿街乞讨,变成他们的赚钱工具。2、被取走身体器官有的孩子被人贩子拐卖后,那些丧心病狂的人贩子,就会取走孩子身上的器官,用作交易换取金钱。如果孩子被取走的是重要的器官的话,那么几乎没有生还的可能,但是要是取得不是特别重要的器官的话,就会继续“圈养”,下次继续。3、体力劳动有的孩子被人贩子拐卖后,就会被送去一些偏远的地方当苦力,每天日复一日干着活,吃也可能吃不饱,住的地方杂乱不堪,人身安全无保障。4、被卖去偏远山区尤其是女生被卖给给不孕不育的人延续香火,还有一部分女童会被作为贫困地区做童养媳,如果贩卖到不幸的家庭,可能每天要遭受各种暴打。无论如何,被拐卖的孩子都是不幸的,他们没有了正常的生活,父母也会因此很伤心劳累,原本幸福美满的家庭变得支离破碎,人贩子是非常可恶的,因此我们要坚决打击人口拐卖,对一切人口贩卖行为进行举报、严惩不贷!坚决杜绝这种行为!一、在路边乞讨经常在人流量大的地方,会看到很多让人心疼的孩子,在路边进行乞讨,理由也是各种原因,而这些孩子大部分都是因为被拐后没有下家买,而人贩子又不想白养,所以会逼着幼小的孩子出去乞讨,令人更加可恨的是,为了引起别人的同情心,甚至将孩子弄成缺胳膊缺腿的。二、碰瓷儿人贩子最终目的就是为了盈利,如果没有人高价收买孩子的话,人贩子就会让孩子成为碰瓷儿,冒充孩子的父母,在各种路口制造“意外”,将孩子放在马路上进行各种碰瓷,专门用来敲诈司机。通常情况下,在碰瓷当中有受伤的孩子,都不能去医院救治,最多是给他们包扎伤口,只因避免人多口杂。
关于孔融让梨的故事(通用45篇)  孔融让梨是中国古代东汉末文学家孔融的真实故事,教育人们凡事应该懂得谦让的礼仪。下文是整理收集的关于孔融让梨的故事,供大家参考。  孔融让梨的故事篇1  孔融小时候家里有五个哥哥,一个弟弟。  有一天,家里吃梨。一盘梨子放在大家面前,哥哥让弟弟先拿。你猜,孔融拿了一个什么样的梨?他不挑好的,不拣大的,只拿了一个最小的。爸爸看见了,心里很高兴:别看这孩子才四岁,还真懂事哩。就故意问孔融:“这么多的梨,又让你先拿,你为什么不拿大的,只拿一个最小的呢?”  孔融回答说:“我年纪小,应该拿个最小的;大的'留给哥哥吃。”  父亲又问他:“你还有个弟弟哩,弟弟不是比你还要小吗?”  孔融说:“我比弟弟大,我是哥哥,我应该把大的留给弟弟吃。”  你看,孔融讲得多好啊。他父亲听了,哈哈大笑:“好孩子,好孩子,真是一个好孩子。”  孔融四岁,知道让梨。上让哥哥,下让弟弟。大家都很称赞他。  孔融让梨的故事篇2  今天我和妈妈读了一篇故事,名字叫《孔融让梨》。  故事里面讲的是,孔融家有七人,孔融排行第六。他四岁一天,邻居家送来一筐梨,孔融挑了一个最小的梨,把大的梨让给哥哥们。大家都好奇的.问他,你为什么挑小梨吃,而不挑大梨吃呢?孔融回答,哥哥们比我大,应该吃大梨,我是小弟弟,应该吃小的啦。大人们听了都称赞孔融是个懂事谦让的好孩子!  这个故事并不是叫我们让一个梨,而是教我们怎样做人。我们应该学会谦让,要多关心别人,不要光想着自己。我决心以后要做一个像孔融一样有谦让精神的,有爱心的人。  孔融让梨的故事篇3  《孔融让梨》这个故事千古流传。今天,我翻开《修雅集》看到了小孔融拿着梨送给爸爸的图片,我迫不及待地读起了《孔融让梨》故事。呵,孔融是一个非常有孝心的孩子!四岁的一天,小孔融的妈妈从集市上买来了许多金黄的鸭梨,她让孔融先吃一个,可是孔融在篮子里挑了许久,却捡了一个最小的留给自己。原因是自己年纪小,应该吃小的,大的应该留给哥哥姐姐吃。  读到这里,我才知道,“年纪小,应该吃小的”,说得太好了,我很赞同小孔融的做法。以前,我总觉得,我是小孩子,应该多吃点。每次妈妈让我选吃的,我总会比了又比,选了又选,哪怕只大一点点,也是好的啊!但是从现在起,我决定向小孔融学习,因此我逐步改正了自己的缺点。每一次餐桌上有什么好菜,我就先夹给妈妈,对她说:“妈妈,请吃!”每次爸爸从上海回来带一大推零食回来时我总是迫不及待地递给妈妈,对她说:“妈妈,你吃吧。”直到看着妈妈吃下,我才放心地离开。每天晚上,我总是把热水袋冲足电,交给妈妈,对妈妈说:“妈妈,请你捂脚。”  在我表姐十岁生日的宴会上,服务员端上了一大盘烤鸭。我拿起一块面,夹了一些鸭肉和葱,蘸了酱,把两头裹起,卷好。大家都眼巴巴地看着我。我想:你们可别以为我是个“馋嘴猫”,我可不是做给自己吃的!我放下筷子,用双手将烤鸭递给妈妈,大声地说:“妈妈,您吃!”在众目睽睽之下,妈妈接过我递给她的烤鸭,脸上洋溢着幸福的微笑。一桌的叔叔阿姨、爷爷奶奶都赞不绝口,说:“黄浩洋真孝顺啊!”“我也要让我的孩子向浩洋学习。”我听了,心里美滋滋的:看来,我已成为大家学习的`“有孝心的好少年”的榜样了,我一定要做得更好!  现在,我才知道,孔融四岁时就懂得谦让,而我已经九岁了,这么做也是完全应该的。孟子说:“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今后,我要用一颗善良的心去关心、爱护身边的每一个人,要做一个当代的小孔融。  孔融让梨的故事篇4  今天,我读了一本《懂礼貌的故事》书,其中有一篇叫《孔融让梨》,这个故事是:在东汉鲁国时期,有一个四岁的孩子叫孔融,有一天,叔叔送来一筐梨,爸爸让孔融给大家分梨吃,他把大的让给了爸爸、妈妈、哥哥们,自己留了一个最小的。大家都夸他有礼貌。  我读到这里被孔融的行为感动了,四岁的.孔融都知道要做一个懂事又有礼貌的好孩子,可是我以前很自私,吃东西都是我先吃,玩也是先自己玩,从来都没有想别人。我读了这个故事觉得很羞愧,从今以后我要做一个懂礼貌又懂事的好孩子,吃东西一定先让长辈们吃,玩玩具也一定要懂得谦让他人,只要有人需要帮助,一定伸出援助之手,做一个心中永远装有他人的好孩子,不再是一个自私自利的孩子。  孔融让梨的故事篇5  字文举。鲁国(今山东曲阜)人。东汉末年文学家,“建安七子”之一,家学渊源,是孔子的第19世孙,太山都尉孔宙之子。少有异才,勤奋好学,与平原陶丘洪、陈留边让并称俊秀。汉献帝即位后任北军中侯、虎贲中郎将、北海相,时称孔北海。在任六年,修城邑,立学校,举贤才,表儒术,经刘备表荐兼领青州刺史。建安元年(196年),袁谭攻北海,孔融与其激战数月,最终败逃山东。不久,被朝廷征为将作大匠,迁少府,又任太中大夫。性好宾客,喜抨议时政,言辞激烈,后因触怒曹操而为其所杀。  孔融能诗善文,曹丕称其文“扬(扬雄)、班(班固)俦也。”散文锋利简洁,代表作是《荐祢衡表》,其六言诗反映了汉末动乱的现实。原有文集已散佚,明人张溥辑有《孔北海集》。  孔融让梨的`故事篇6  谦让是我国传统的礼仪。前不久,我看了一篇〈孔融让梨〉的故事,主要讲:孔融,聪明好学,才思敏捷,巧言妙语。孔融4岁时,一日,父亲给他和他的哥哥买了一些香梨,父亲给他了一个最大的香梨,可是,他却拿了一。最小的香梨,父亲看了非常惊喜、高兴。  记得有一次,我和姐姐上街去玩,我们乘上了车,坐到了位子上,第2站,一位白发苍苍的老奶奶上车了,老奶奶没有位子,只能站着,第3站,一些人下车了,老奶奶刚要坐下,一群年轻人跑过来,把老奶奶推开,自己坐下,老奶奶差点儿摔倒,看到着一幕,我心里真不是滋味,拉了拉姐姐的衣角,轻轻地说道:“姐姐把我们的位子,让给那位白发苍苍的老奶奶,你看她没有位子坐,多可怜呀!”  “妹妹难道你想站着,不想坐着吗?”姐姐疑惑的问道“不是的,姐姐你想呀!孔融4岁能让梨,我现在是10岁,你现在16岁,难道我们这些都不懂吗?我们把座位让给老奶奶!这样也算助人为乐呀!”我认真地说道。“妹妹,妹妹你说的.太有理了,让我实在太佩服了,那我们现在就开始让座吧!”“OK。”我回答到,说着我把老奶奶搀扶了过来,又让老奶奶坐下,老奶奶笑眯眯地连声说:“谢谢,谢谢呀!”“没什么这是我应该做的。”我站着,偷偷的看着老奶奶,老奶奶舒服的做在凳子上,我偷偷地笑了。  孔融4岁都会让梨了,作为我们一定要向孔融学习,做一个学会谦让的小学生!  孔融让梨的故事篇7  大家一定熟悉孔融让梨的故事吧?它说的是:东汉学者孔融小时候,每当家里买来又香又甜的梨子,总是拣小的吃,把大的留给哥哥。这里,再讲一个孔融与哥哥争刑的故事。从这一“让”一“争”中,我们可以看出他的美德。  孔融十六岁时,朝廷宦官专权,迫害异已。有一个名叫张俭的官吏触犯了宦官头子侯览。侯览怀恨在心,便谎称张俭谋反朝廷,下令逮捕他。张俭考虑到与孔融的哥哥孔褒是老交情,便躲到了孔家。孔融深深同情张俭的.不幸遭遇,亲自动手,打扫干净一间密室,把他藏了起来。  后来,侯览不知怎么听说了张俭躲在孔家,便差人前来搜捕。然而,孔融和哥哥已在前一天夜里悄悄将张俭打发走了。差人扑了个空,只好将孔融兄弟带走了。  审讯时,孔融面无惧色地说:“张俭是我藏的,也是我放的,如果有罪,我一人承当。”  孔褒马上抢着说:“张俭是我的朋友,完全是奔我而来的,与弟弟无关。”  地方官见兄弟两人争着受刑,一时不知该如何处置,便将案情上报侯览。  后来,侯览下令杀了孔褒。  孔融让梨的故事篇8  孔融小时候聪明好学,才思敏捷,巧言妙答,大家都夸他是奇童。4岁时,他已能背诵许多诗赋,并且懂得礼节,父母亲非常喜爱他。  一日,父亲买了一些梨子,特地拣了一个最大的梨子给孔融,孔融摇摇头,却另拣了一个最小的梨子说:“我年纪最小,应该吃小的'梨,你那个梨就给哥哥吧。”父亲听后十分惊喜,又问:"那弟弟也比你小啊?"孔融说"弟弟比我小,我也应该让给他.'孔融让梨的故事,很快传遍了曲阜,并且一直流传下来,成了许多父母教育子女的好例子。  孔融小时候,不仅学习勤奋,而且善于思考。父亲外出拜客总是带着他去。10岁那年,他随父亲来到洛阳。正逢洛阳太守李膺大府内走。这时守门人忙把拉,问道:“你是哪家小孩,到一边玩去!”孔融严肃地回答说:“请你们进去通报,山东孔融来访。”守门人见他一本正经,也不知是什么来头?笑着问:“小公子,可有红贴?”孔融说:“我家和你家主人世代交往,又有师生之谊,无需红贴,只管通报。”守门人怕慢待贵客,只好进去通报。这时李膺正和许多文人雅士交谈,听了通报,一时想不起这位孔融和自己家庭是什么关系,只好哈哈:“请进!”小孔融兴冲冲走进大厅,一边向主人问候,一边拱手招呼各位来宾,态度不亢不卑。李膺一边让座,一边打量着这位俊才少年,心里好生奇怪:这小孩从未见过面,而他为何自称通家呢?于是,李膺问道:“小公子,你说我们两家世代交情,我怎么想不起来啊!”孔融微笑着说:“500年前孔子曾经问礼于老子,孔子姓孔,老子姓李,说明孔、李两家500年就有师生之谊。今你姓李,我姓孔,也是师生关系,我们两家不是累世通家吗!”  孔融语出惊人,在座客人无不暗暗称奇。太守李膺不禁哈哈大笑起来:“小公子真神童也。”唯有太中大夫陈韪不以为然,冷冷地说:“小时候聪明的人,长大后未必有作为。”面对挑战,孔融笑着说:“这样说来,先生小时候一定很聪明。”这一巧妙对答,弄得陈韪面红耳赤无言回对,暗暗坐在一旁生气。孔融则目不斜视,装着大人模样,一本正经地喝着茶,引得众人哈哈大笑。  孔融让梨的故事篇9  我们的生活是五彩缤纷的,随着时间的流逝,大家一定经历了很多事情,留下了难忘的印象,从我小的时候到现在经历过许多事,有高兴的、悲伤的、难忘的、有趣的……从书本上也看了许多感人的故事,但是最让我感动的是《孔融让梨》的故事,他是值得我们每一个人去学习。  故事是这样的孔融小时候聪明好学,才思敏捷,巧言妙答,大家都夸他是奇童。4岁时,他已能背诵许多诗赋,并且懂得礼节,父母亲非常喜爱他。一日,父亲买了一些梨子,特地拣了一个最大的梨子给孔融,孔融摇摇头,却另拣了一个最小的梨子说:“我年纪最小,应该吃小的梨,你那个梨就给哥哥吧。”父亲听后十分惊喜。孔融让梨的故事,很快传遍了曲阜,并且一直流传下来,成了许多父母教育子女的.好例子。  我读完后,想起自己前天为了一个苹果和弟弟吵架的事情,我真是惭愧的无地自容。所以我要向孔融学习。  昨天下午,我和妈妈去赴约,当端上“北京烤鸭”大家说开吃的时候,我赶紧拿了一张蒸饼,夹上一块鸭肉,又放了点葱,我在做的时候听见有好多人都说我没礼貌,当我把蒸饼给妈妈的时候,他们才焕然大悟,原来我的给妈妈的,他们都夸我是个孝敬长辈的好孩子。  今天早上,我乘着公交车去奶奶家玩,车上的人可真多,我好不容易找了一个位置坐下,还没坐多久,就看到上来了一位老奶奶,车上人比较多,老奶奶只能站着,我看到老奶奶年岁已高,站在那里摇摇晃晃,本来不想让座,可是以想到孔融,我连忙起身过去吧老奶奶扶到了我的座位上,老奶奶笑着对我说:“你真是个好孩子。”车上的人也夸我是个懂得尊老爱幼的好学生,我听了心里乐滋滋的。  通过这个故事,我懂得了:做人要懂得谦让,不能自私,尊师重教。这样才会向孔融一样成为大家学习的好榜样。  孔融让梨的故事篇10  今天,我读了一篇故事,名叫《孔融让梨》,我读后很有感触。这个故事说的是:东汉鲁国,有个叫孔融的小男孩。他非常聪明,也很懂事。在他四岁时,有一次,爸爸拿回来一袋梨,给孩子们吃。爸爸让孔融来分梨,孔融把最大的给了爷爷奶奶,把比较大的.给爸爸妈妈,把其他的给了哥哥弟弟,而把最小的给了自己。大家都夸他懂事。  看到这里,我的敬佩之情不禁油然而生:一个仅有四岁的小孩竟那么懂事!想到这儿,我的脸上一阵发烧,不禁惭愧不已:我和他竟形成天壤之别!怎么回事?听我慢慢道来。  我天生喜欢读书,我家也正好在少儿图书馆附近,我便有事没事就到图书馆借书,但我一般喜欢有人和我一起去。去年有一次,我急着要去借书,便缠着爷爷跟我去,但爷爷因为在烧开水,而且弟弟一人在家,需要有人照顾,所以爷爷烧完开水就要去照顾弟弟。但我却不懂事,一个劲地缠着爷爷。爷爷非常生气,批评了我,我还不服气,也小声嘀咕了几句。唉,现在想起来多后悔啊!爷爷是多么疼爱我啊,我却那么不尊重他老人家。再看看人家孔融,人家四岁就懂得尊老爱幼,我十岁了还那么不懂事,惭愧啊惭愧。  尊老爱幼,是多么伟大的美德啊!它能让每个人都对你刮目相看,快学会这一种美德吧!这样才会让你的生活更加的丰富多彩、让你的生命更加有滋有味。  孔融让梨的故事篇11  这天,我受邀给洛杉矶一所小学的学生们上一堂关于“礼让”的主题课。  课上,我引用了“孔融让梨”这个故事,我引导孩子们说:“孔融四岁就知道让梨了,我们要向他学习,做一个懂得礼让的人,大家说好不好?”  让我意外的是,下面只有寥寥数声说“好”。  这时,有个小男孩站起来说:“陈老师,我不打算向孔融学习,我觉得他做错了!”  我一听,感到十分诧异。  男孩略带质疑地说:“孔融是先拿了小梨,然后把大梨让给哥哥和弟弟,可如果他真的.打算让梨,为什么要先拿梨呢?为什么不最后一个去拿呢?”  我困惑地问:“先拿后拿有关系吗?”  “当然有关系!我觉得他的哥哥弟弟也有可能会让梨,但因为孔融抢先拿了小梨,他们没有了表现让梨的机会。孔融不仅抢走了让梨的机会,还让人们产生了一种只有他才会让梨的错觉。事实上,他的哥哥弟弟也有可能会让梨的。”  说到这里,男孩显得有些激动,他接着说:“我觉得孔融的做法完全不值得提倡,如果让哥哥弟弟先拿梨,然后他们剩下什么孔融就吃什么,或许这才算是真正的礼让。”  我完全怔住了。  客观地说,这个孩子的解读是对是错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我在讲台上站了15年,却从未见过有学生提出与老师不一样的想法来。这是为什么?或许这个问题的答案,远比孔融究竟是在“让梨”还是在“抢机会”更值得我们思考!  孔融让梨的故事篇12  孔融小时候,他聪明、求知欲强、思维敏捷、用词聪明。大家都称赞他是个奇怪的孩子。当他4岁时,他能背诵许多诗歌和诗句,懂得礼仪。他的父母非常爱他。  有一天,我父亲买了一些梨,专门为孔融摘了最大的一个。孔融摇摇头,挑了最小的`一个说:“我是最小的。我应该吃一个小梨。把你的梨给我哥哥。”“我父亲非常惊讶。孔融让梨的故事很快传遍曲阜,并一直流传下来。这已经成为许多家长教育孩子的好榜样。  孔融让梨的故事篇13  从前,有一个孩子叫孔荣。他家有六个兄弟。他排名第六。大家都叫他小刘儿,因为他活泼随和。每个人都喜欢他。虽然家里有很多兄弟,但他们的父母对他们每个人都很好。要求非常严格:努力学习,对人有礼貌,说话友善,不管怎样,兄弟们应该互相谦逊,不要只考虑自己,当他们遇到困难时,别人需要帮助。孔融虽然年轻,但他清楚地记得父亲和母亲说过的话。他喜欢做事。他总是扫地,端碗。他很讨人喜欢。  孔融四岁时,有一天,他父亲的一个学生来看他的老师和母亲,带来了很多梨。客人请孔融与大家分享梨。父亲点头同意后,小孔融站起来把梨分发给大家。他先把最大的梨带给客人,然后给爸爸妈妈选了两个大的,然后把大的分发给他的兄弟们。最后,他把最小的一个放在一堆梨里。客人问孔融为什么自己挑最小的。孔融回答:“我是最小的。当然,我应该吃最小的客人听了孔融的.回答后称赞了孔融。爸爸满意地点头。  在那之后,我父亲的学生写了一篇文章,讲述孔融分梨和让梨的故事。所以我们把它从古到今传播开来。  孔融让梨的故事篇14  小朋友们一定认识梨子吧,今天老师就给大家讲一个关于梨子的故事,小朋友们可要认真听哦!  古时候呀,有个小朋友他叫孔融,他呀是一个和小朋友们一样聪明又可爱还非常懂礼貌的乖孩子。孔融小朋友每次见到长辈和老师都会主动地问好,也非常喜欢和其他小朋友玩耍,而且还照顾比自己小的孩子。小朋友们说,孔融是不是很乖啊?嗯,老师希望大家向孔融小朋友学习,做一个又乖又懂礼貌的孩子。  有一天,孔融的爸爸买回来一袋梨,孔融的妈妈洗好了之后就叫孔融和他的哥哥弟弟们来吃,爸爸让孔融选一个梨。小朋友们猜猜他会选一个大的,还是小的呢?就让老师来告诉你们吧!孔融呀,他选了一个最小的。小朋友们是不是要问:为什么孔融要选一个最小的啊?,他爸爸也是这样想的,爸爸就问:,孔融,这么多梨子,你为什么挑一个最小的啊?孔融回答:哥哥平时总是教我学习很多知识,为我解答问题,所以我应该把大的梨子留给哥哥,而弟弟比我小,我自然要爱护弟弟,把好的东西留给弟弟啊,所以我就挑个最小的'梨啊。这就是孔融让梨的故事。  好啦,故事讲完啦!小朋友以后都要向孔融小朋友们学习哟,平时在家里吃美味的食物要想着你的哥哥姐姐,弟弟妹妹;在幼儿园玩玩具的时候不要抢,要谦让,也可以和别的小朋友一起玩。好啦,小朋友们一定要记得老师给你们讲的故事,然后回家讲给爸爸妈妈听哟!  孔融让梨的故事篇15  东汉鲁国,有个名叫孔融的孩子,十分聪明,也非常懂事。孔融还有五个哥哥,一个小弟弟,兄弟七人相处得十分融洽。  有一天,孔融的妈妈买来许多梨,一盘梨子放在桌子上,哥哥们让孔融和最小的弟弟先拿。  孔融看了看盘子中的'梨,发现梨子有大有小。他不挑好的,不拣大的,只拿了一只最小的梨子,津津有味地吃了起来。爸爸看见孔融的行为,心里很高兴,心想:别看这孩子刚刚四岁,却懂得应该把好的东西留给别人的道理呢。于是他故意问孔融:盘子里这么多的梨,又让你先拿,你为什么不拿大的,只拿一个最小的呢?  孔融回答说:我年纪小,应该拿个最小的,大的应该留给哥哥吃。  爸爸接着问道:你弟弟不是比你还要小吗?照你这么说,他应该拿最小的一个才对呀?  孔融说:我比弟弟大,我是哥哥,我应该把大的留给小弟弟吃。  爸爸听他这么说,哈哈大笑道:好孩子,好孩子,你真是一个好孩子,以后一定会很有出息。  孔融让梨的故事篇16  大家一定都听过这样一个故事吧:有一个名叫孔融的孩子,他有四个哥哥,一个弟弟,在分梨时,孔融拿了最小的那个,把大的留给了哥哥弟弟们。  我读完了这个故事,不禁想起了发生在我身上的事。记得有一次,外面下着瓢泼大雨,就在雷声轰鸣,雨下的最猛烈的时候,放学的铃声敲响了,同学们走出教室排好路队,不一会儿,整个校园里便开满了五颜六色的`小伞花。我班的几个同学没带雨伞,他们有的在走廊里焦急的来回踱步,有的已冲出走廊,雨水打在脸上顺着脸颊向下流……尤其是我的同桌王贝贝,书包都淋湿了,我见了脑海里闪过一个念头:今天我向她借小尺她都不借给我,我要不要和她共伞呢?又转念一想,毕竟是同学嘛,应该互帮互助。  我不加思索,连忙冲过去,将伞举过他的头顶,他转头一看,十分惊讶,刷的一下脸红了,对我说:“谢谢你!”我什么话也没说,和他手拉着手,穿过倾盆大雨,将她送到公交车站,直到她乘上了回家的汽车,我这才走向我要回家的车站。这时候,雨渐渐地停了,太阳公公微微的露出了笑脸,我收起手中的雨伞,抖了抖上面的水珠,坐上了回家的班车。  坐在车上,我想了许多,无论在家里,还是在学校,都应该互相帮助,懂得谦让,这样我们才能生活在和睦的大家庭中,愉快的度过每一天!  孔融让梨的故事篇17  这个故事告诉人们,凡事应该懂得谦让的礼仪。这些都是年幼时就应该知道的道德常识。古人对道德常识非常重视。道德常识是启蒙教育的基本内容,融于日常生活、学习的方方面面。  曾经有一位老师将孔融让梨的故事讲给学生听,让学生交流这个故事的感受,学生们大多都说孔融具有谦让的美德、要如何学习云云。唯独一名学生,语出惊人:如果孔融不让梨,他的哥哥们会揍他。这是他不得已的选择。也许在他哥哥们的眼里,他这不是谦让,而是一种屈服。  细细分析故事的`本身:兄大弟小,兄之于弟是强者,弟之于兄是弱者;梨有大小,大梨乃大利者,小梨乃小利者。强者占大利,弱者占小利,何来谦让?要是强者将占据大利的机会让给弱者,这才叫谦让(因为强者本来就有力占据大利)。  孔融让梨的故事篇18  东汉鲁国有一个叫孔融的孩子,非常聪明懂事。孔融还有五个兄弟和一个弟弟。这七兄弟相处得很好。  一天,孔融的母亲买了许多梨,并把一盘梨放在桌上。兄弟俩让孔融和他的小弟弟先把他们带走。  孔融看着盘子上的梨,发现梨又大又小。他没有选择好的或大的。他只拿了最小的梨,津津有味地吃了起来。看到孔融的'行为,父亲很高兴,心想:虽然孩子才四岁,但他知道应该把好东西留给别人的道理。于是他故意问孔融:“你为什么不拿大的,只拿最小的呢?”孔融回答:“我还年轻,所以我应该拿最小的,把大的留给我哥哥。”爸爸接着问道:“我不知道;你弟弟不比你小吗?根据你的说法,他应该选择最小的一个;我比我哥哥大。我是兄弟。我应该把大的留给我的弟弟。  爸爸笑着对他说,好孩子,好孩子,你真是个好孩子。你将来一定会有希望Rdquo  孔融做梨的故事让我明白:我们从小就应该向孔融学习,养成尊老爱幼的习惯,并告诉人们要互相宽容,而不仅仅是想着自己和别人。  孔融让梨的故事篇19  〔原文〕兄道友,弟道恭,兄弟睦,孝在中。财物轻,怨何生?言语忍,忿自泯。  〔译文〕作为兄长要善待弟弟,作为弟弟要尊敬兄长,兄弟之间和睦相处,这也是对父母的一处孝顺。与人相处时把财物看得很轻,哪里还会产生怨恨呢?与人说话时做到互相忍让,愤恨自然就消失了。  〔故事〕孔融让梨  汉朝时,有个叫孔融的孩子,十分聪明。孔融有五个哥哥,一个弟弟。有一天,家里吃梨。一盘梨放在大家面前,哥哥让孔融先拿。你猜,孔融拿来了一个什么样的梨?他不挑好的,不见拣大的,只拿了一个最小的。爸爸看见了,心里很高兴:别看这孩子才四岁,还真懂事。就故意问孔融说:“这么多的梨,又让你先拿,你为什么不拿大的,只拿一个最小的呢?”孔融回答说:“我年纪小,应该拿个儿小的',大的留给哥哥吃。”父亲又问他:“你不是还有个弟弟呢,他不是比你还要小吗?”孔融说:“我比弟弟大,我是哥哥,我应该把大的留给弟弟吃。”你看,孔融讲得多好啊。父亲听了,哈哈大笑:“好孩子,好孩子,真是一个好孩子。”孔融才四岁,就知道让梨。上让哥哥,下让弟弟。大家都称赞他。  孔融让梨的故事篇20  我诵读过很多中华国学经典,印象最深的是出自《三字经》里的一句话,“融四岁,能让梨。弟于长,宜先知。”意思是说:“汉代人孔融,四岁就知道要把大的梨给哥哥吃,尊敬和友爱兄长的道理,这是每个人从小就应该知道。  有一次,妈妈在水果店里买回了三个梨,让我挑一个,另两个给姐姐和妈妈吃。我沉思片刻选哪个好呢?我决定把最小的留给自己,把那两个大的分给姐姐和妈妈吃。妈妈笑着说:“真乖。”我说:“孔融四岁就能让梨,我都八岁了,我觉得孔融比我乖一百倍,我还要多多学习。”妈妈听了,笑的更甜了。  读了《三字经》我感悟深刻,不知不觉书中人的'言行举止已刻在我心中了。  孔融让梨的故事篇21  大家都听过《孔融让梨》的故事吧!在孔融四岁时,有邻居人给他家送来一筐梨,孔融把个大的梨子让给哥哥比自己年幼的弟弟,自己只拣了个最小的。在旁的人问他为什么这样做,他说:“哥哥比我大,应该吃大梨;弟弟比我小,应给他吃,我吃剩下的。”得到了旁人的连连称赞。  《孔融让梨》这个故事在中国可谓是家喻户晓。我们小时候,应该都听过这个故事,爸爸妈妈也常教育我们,应该尊敬家长,有谦恭礼让的优良品格。  有一次,我乘6路车打算去书店买书。那是一辆人并不多的车,因为临近终点站,难免会在车上呆太长时间,我就站在后面靠门的位置上。随着公交车不断前进,上车的人也愈来愈多。先是一位白发苍苍的老人上了车,他看起来精神很好,他一手扶着青年小坐的背座,一手拎了一袋吃的,身子还不停随着车摇摆而晃动着。接着有上来了一个背行李的中年大伯,他为了方便,把自己的一包行李放在门口,上车的人很艰难地跨过大包,才能慢慢向后移动。这时,上来了一位老奶奶,老奶奶很矮,腿脚又有些不便,她摇摇晃晃上了车。在离我不远的地方,有一个刚坐上座位的大姐姐站了起来,她把老奶奶扶到座位边,“奶奶,您坐!”她笑了笑,有扶了扶肩上的背包。接下来,车上站的.大多数都是年过六十的爷爷奶奶们。我望了望坐在座位上的叔叔阿姨们,他们有的睡着了,有的耳朵里塞着耳机听歌,还有的不时向远遥望。我又看看站在那里的爷爷奶奶们,他们有的手拄着拐杖,有的腿脚不便,还有的因够不着扶手而苦恼……我的心都要凉了。老人到了晚年,不想在争些什么,也不想再计较些什么,但我们是不是应该给他们一些关爱呢?快到站了,在我下车前,还是没有人再让座了。接着,车上响起了“请您让座”的声音,可人们依然无动于衷……  孔融四岁时,把梨子让给兄长,四岁的小孩都懂得谦之礼。叔叔阿姨们,尊老爱幼是传统美德,有时候一个小小的行为也可以反映出你们的品质。中国是“礼仪之邦”,文明礼仪应从我们每个人做起,从自己做起。  孔融让梨的故事篇22  我们中华民族被称为礼仪之邦,我们中华礼仪的故事都在民间流传,流芳白世。孔融让梨这个故事就是一个鲜明的例子。  这个故事讲述的是:从前有一个小孩叫孔融他聪明好学并懂得礼节,父母十分疼爱这个孩子。一天父亲买了一些梨子,特意拣了一个最大的梨给孔融,可是孔融却拣了一个最小的梨说:”我年纪小应该吃最小的,大的还是给哥哥吧!“父亲又问:”那弟弟比你?“孔融说:”那就更应该让给他。“父亲听了十分高兴。  孔融让梨的故事正体现出了我,我们中华人民谦让的美好品质,但是这种美好的品质为什么不能人人拥有。坐公交车时有老人站着大家是不是都能让个坐,毕竟这一种谦让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礼仪,那为什么会比外国都不如,是不是我们自己做的不够呢?还是?但是这只要从我做起注重礼仪那么中国就会成为一个名副其实的礼仪之国,礼仪之邦!  孔融让梨这则故事虽体现出了中国的礼仪面貌,但是却指出了现在生活中的缺点。  孔融让梨,不正是先人留下的启迪吗?  孔融让梨的故事篇23  读了一个星期的书,好不容易等到了周末,本来想和爸爸妈妈一起去登山放松放松心情,呼吸呼吸新鲜空气的,可是却被一场春雨打乱了计划。没办法,只好乖乖地呆在家里看书了。  于是我就拿起了《孔融让梨》这本书。这个故事说了四岁的孔融在吃梨的时候挑了一个最小的梨给自己吃,大的留给五个哥哥和一个小弟弟。爸爸问他为什么这样做,得到的'回答是:哥哥比我大,所以要吃大梨。弟弟比我小,我是哥哥,应该把大的让给弟弟吃。孔融的一举一动,再加上他那惊人巧妙的回答,显得他特别的懂事、礼貌,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看看书里的孔融,这么小就知道尊敬兄长,爱护幼小,真不简单啊!再想想自己,都长这么大了,不仅没有把好的东西留给小弟弟,还经常跟他抢东西吃。有时爸爸妈妈吃了一点我喜欢吃的东西,我就大吵大闹,认为家里好的东西应该都是属于我的就不由的脸红了。  以后我要好好向孔融学习,做一个尊敬师长、礼貌待人的好孩子。  孔融让梨的故事篇24  有一个”孔融让梨“的故事,读了以后很让我感动。  孔融是东汉文学家,”建安七子“之一。他从小不仅聪明机灵,而且做人的人品也很好。有一天,孔融家里有一些金灿灿的嫩梨,父亲让孔融来分梨,他将大梨依次分给父母和哥哥姐姐,把最小的'梨留给了自己。  孔融懂得尊敬父母,先人后己,而且不因为自己聪明就骄傲。这真是令人羡慕的品德。  我是爸爸妈妈唯一的孩子,平时在家里,有什么好吃的东西,爸爸妈妈总是留给我,爸爸妈妈爱我,我也要爱爸爸妈妈,好东西我们要共同分享,并尊敬父母和其他长辈。在班级对待同学要友善,作为一名班长,要时时刻刻做好老师的小帮手,尊敬老师。以孔融为榜样,做一个勤学好问、知书达理的孩子。  孔融让梨的故事篇25  今天我读了一个名叫《孔融让梨》的文言文小故事。  这个故事说的是:古时候一个名叫孔融的小男孩,他才四岁,就很懂得谦让。有一天他和哥哥们一起分梨吃,大家都拿个头大的梨,只有孔融独自选择最小的'梨。父亲问他,为什么要选小梨吃。孔融说:“我最小,应该把大梨留给哥哥们吃。”这个故事让我深受启示。记得我六岁时,奶奶烧了一大盆鸡,奶奶对我说:“我把这只鸡的两个大鸡腿,都分给你吃。”我心想:“两个大鸡腿,不能我一个人独享,应该先给姐姐吃。想着,我就把鸡腿放进了姐姐的碗里。奶奶问我:”你那么喜欢吃鸡腿,为什么你不吃,反而给姐姐吃呢?“”因为我年纪小,不能独享,应当先给姐姐吃。“大家听了我的话,都纷纷赞扬我。  这篇古文让我明白了,每个人都应当学会谦让,学会与别人分享,这样才能与人和平相处,永远快乐。  孔融让梨的故事篇26  这个暑假,我妈妈教我复习背诵《三字经》。  当我背到“融四岁,能让梨,弟于长,宜先知”这句话时,我想到了去年寒假我和妹妹一起玩的时候,就是因为懂得了这句话的真正含义,才能和妹妹相处得那么好。以前,我只是简单的背背,可是妈妈说,我长大了,应该了解这些话的含义,才能学得更好。妈妈买来了漫画版《三字经》故事,当我看到这句话后附着的故事时,我才知道原来这简单的几个字时含着不简单的意义,那就是“爱”。孔融四岁的时候,就知道要尊敬兄长,宁愿自己吃小的梨子也不愿让兄长吃,其实这小小的梨子却隐藏着他对兄长的深深的爱。而要做到这些,却真的不容易,那要有多大的胸怀呀。  可是我呢,想想以前从没有好好地和妹妹相处过,总是又打又闹的`,妈妈说妹妹远在他乡,来一趟很不容易,怎么能留下遗憾呢。而这一次,我心里暗暗下定决心,一定要好好和妹妹相处,让妹妹对我这个姐姐刮目相看。我主动要求把自己的房间让给姨娘和妹妹住,还答应妈妈带好妹妹,让姨娘舒心地过个春节。  盼呀盼,总算在机场接回了妹妹,看到她长得像洋娃娃一样的小脸,我开心极了,我每天带着她一起写作业、教她弹琴、一起游戏。特别是有一次,妈妈不在家,姨娘正好有事也要出门,就嘱咐我和妹妹两人在家,要我带好妹妹。为了怕妹妹想妈妈,我和她一起看动画片、玩玩具,千方百计地逗她开心。结果,姨娘回来时,她还在专心地玩,都不知道她妈妈回来了呢!  春节过后,姨娘带着妹妹要回去了,妈妈和姨娘都说以前送别是“吵架送别”,而这次却是“泪眼送别”,都说我真的长大了。  我要多多复习《三字经》,说不定还有更大的收获呢!  孔融让梨的故事篇27  今天是星期二有一节自习课,老师说要给我们讲故事听。我们大家高兴极了。这个故事很好听。晚上,我又把这个故事讲给了爸爸妈妈:  有个四岁的孩子叫孔融。在他们家他有五个哥哥,一个小弟弟,他们几个相处得非常好,从来不打架。有一天,妈妈买来许多梨放在桌子上,哥哥们让孔融和最小的弟弟先拿。孔融看了看,只拿了一只最小的梨吃了起来。这时爸爸感到很奇怪,问:“这么多的梨,又让你先拿,你为什么不拿大的,只拿一个最小的呢?”孔融回答说:“我年纪小,应该拿个最小的,大的应该留给哥哥吃。”爸爸又问:“你弟弟不是比你还要小吗?照你这么说,他应该拿最小的一个才对呀?”孔融说:“我比弟弟大,我是哥哥,我应该把大的'留给小弟弟吃。”爸爸听他这么说,哈哈大笑。  妈妈,听完老师讲的这个故事,我觉得我平时做的很不好,知道妈妈为啥生气打我了。孔融四岁,就知道让梨。上让哥哥,下让弟弟。我现在上一年级了,还不知。我觉得自己和孔融相比,差得太远了。经常跟弟弟争东西,自己少吃一点就生气。我以后再也不会这样啦,这样做太自私了。我要向孔融学习,和弟弟好好相处,做一个好姐姐。  孔融让梨的故事篇28  今天,我读了《孔融让梨》这篇寓言故事,故事讲的是孔融小时候,有两个梨,他把大的给了哥哥,小的留给自己,爸爸走过来,问:”你为什么不吃大的呢?“孔融说:”我年龄小,应该吃小的,大的应该给哥哥吃。“孔融长大了,妈妈拿过来两个梨,他把大的梨给了小弟弟,小的`留给了自己,妈妈问:”你怎么不吃大的呀?“孔融笑着说:”弟弟是小孩,应该吃大的。“  我想:孔融真像黄香(香九龄,能温席)尊老爱幼,总是为别人着想,为别人奉献。在想想我自己,总是和弟弟抢东西,不像当姐姐的样子,总是被妈妈批评。我想:我不仅没有把弟弟都照顾好,还老是把弟弟弄哭,真的很惭愧。我要向孔融和黄香学习,当一个好姐姐,做一个好榜样。  孔融让梨的故事篇29  孔融小时候聪明好学,才思敏捷,巧言妙答,大家都夸他是奇童。4岁时,他已能背诵许多诗赋,并且懂得礼节,父母非常喜爱他。  一日,父亲的朋友带了一盘梨子,父亲叫孔融他们七兄弟从最小的小弟开始自己挑,小弟首先挑走了一个最大的,而孔融挑了一个最小的梨子说:“我年纪小应该吃小的梨,剩下的大梨就给哥哥们吧。”父亲听后十分惊喜,又问:“那弟弟也比你小啊?”孔融说:“因为我是哥哥,弟弟比我小,所以我也应该让着他。”孔融让梨的故事很快传遍了曲阜,并且一直流传下来,成了许多父母教育子女的好例子。  小知识  孔融让梨是中国千百年来流传的一个道德教育故事,这个故事告诉人们,要懂得谦让,养成尊老爱幼的习惯,也告诉人们,要互相忍让,不要只想自己,不想别人。凡事应该遵守公序良俗。这些都是年幼时就应该知道的道德常识。古人对道德常识非常重视。道德常识是启蒙教育的基本内容,融于日常生活、学习的方方面面。同时这个故事还是中国古代东汉末文学家孔融的真实故事,教育人们凡事应该遵守公序良俗。《三字经》中"融四岁,能让梨"即出于此。  读后思考  通过《孔融让梨》的故事,小少年们在平时生活中该如何学习孔融的优点?是如何谦让的呢?谦让这一家风对家庭来说有多重要呢?  比如在日常生活中,在公交﹑地铁上给“老弱病残孕”等特殊乘客让座;过马路的`时候“宁停三分,不争一秒”;排队的时候也可以给有要事紧急的人优先。梅之所以赢得“梅花香自苦寒来”的赞叹,是因为它对于冰雪的谦让;荷之所以赢得“出淤泥而不染”是因为它对于污泥的谦让;竹之所以赢得“千磨万击还坚劲”的美誉,是因为对于陡崖的谦让。家风是家庭的一种道德标准,就如同粮食一般,是一种必不可少的成分。和睦家风福泽长,相互谦让,家庭和睦。父母们的谆谆教诲、积极引导,将谦让之风深深根植在孩子们心中。谦让不仅代表优良家风的座右铭,更是家风的一种精神,引领着家庭往更美好的方向走去。  孔融让梨的故事篇30  在很久以前,有个小孩儿名字叫孔融,他从小知书达理,聪明好学。他有五个哥哥,一个弟弟,兄弟七人相处得十分融洽。有一天,父亲的朋友来家中玩耍,带了一盘梨。孔融拿了一只最小的梨,其余按照长幼顺序分给哥哥和弟弟。  父亲问孔融为什么给自己挑了最小的`梨。孔融回答说:“我的年纪最小,所以应该拿个最小的,大的应该留给哥哥吃。”父亲接着又问孔融:“弟弟年龄比你更小,最小的梨应该给弟弟。”孔融说:“我比弟弟大,我是哥哥,我应该让着他,所以大的梨应该留给弟弟吃。”父亲听后甚为欣喜。孔融虽然才四岁,却懂得将最好的东西留给别人。  故事道理: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做人应该懂得谦让,只有善待他人、学会礼让,才能够树立起良好的道德情操。我们要学会孝亲敬老,懂得尊重,不要自私自利,才能成为大家的好榜样。  孔融让梨的故事篇31  孔融,东汉末年人,建安七子之一,但你可知,他还有一个非常出名的老祖宗!!!对!没错,他就是孔子的二十世孙。厉害吧!  我们最早了解孔融,想必是根据孔融让梨这个典故了解的他吧,孔融让梨说的是他四岁时候,与兄弟一起吃梨,但他一直拿最小的梨吃,父亲奇怪地询问他,他回答说:“我是小孩子,按理应该拿小的。”  在《三字经》中就有“融四岁,能让梨”之语。  在这么小的时候,孔融都那么的礼让,在现在来看就是一个非常懂礼貌聪明的小朋友。  但是,我们只了解了孔融让梨这一个典故,这一个片段,但是你们知道孔融让梨这个典故中,得到大梨的这些个人怎么样了呢?  孔融16岁的时候,中常侍侯览密令州郡捉拿名士张俭,张俭与孔融兄长孔褒是好友,于是逃到孔褒家中,孔褒却不在,孔融自作主张把张俭藏在家中,后来东窗事发,孔褒、孔融则被逮捕入狱。  最后官员要找一个人担责任处死,孔融,孔融母亲,孔融兄长孔褒都争相赴死。但是百因必有果,小时候孔融给孔褒让了梨,这次就该孔褒了,所以最后官员判处孔褒处死。  孔褒无辜的死了,没有人记住他,但是活着的孔融又在一次闻名于世。因为这件事,孔融再一次名声大噪。所以说好事永远是给胜利者的啊!(坏事也能成好事)  等孔融长大后,他就更了不起了,虽然做过许多的大官,写了许多的著作,被评价为建安七子。说明他也是一个才华的,但是……这个才华也是分地方滴。  建安元年,孔融任北海相国时,被袁谭攻打,被打的只有老孺病残几百人,都在进行巷战了,孔融却还在对酒当歌,凭几读书,谈笑自若。然后,就没有然后了,他抛下了妻子儿女,让他们成了俘虏,自己独自逃跑了。(可能是怕逃跑路上辛苦,他就一个人跑)  其中还有一件趣事,就是孔融担任北海相国时,有一天在路上看见一个人在坟墓边哭自己去世的父亲,孔融觉得他哭的不憔悴,然后就把那个人杀了。(可能他觉得那个人不孝顺吧,但是,你管他人的,这算不算杀人如麻)  说起孝顺,跟孔融还是很息息相关的,在孔融13岁时,他的父亲过世,他哭的.都不能走路了,被当时的人好一阵的宣传。(当时当官还是举孝廉)  但是最后你们猜孔融是怎么死的?当时曹操以“不孝”把他赐死了,旁人也没人为他求情。(这算不算百因必有果,不知他杀害那个路边男人时,有没有想过这个结果!)  但是不可否认的是,孔融也是汉末一代大儒,继蔡邕为文章宗师。  孔融让梨的故事篇32  孔融让梨的故事主要说的是当时只有四岁的孔融,在父亲让他和其他兄弟选梨子的时候都会选择最小的那一个,孔融的父亲感到很奇怪,就问孔融原因。孔融说我最小,应该拿最小。父亲笑着说弟弟比你还小,应该让他吃最小的。孔融认真地说,弟弟比我小,我应该照顾他,所以把大的梨子给他。父亲很满意地笑笑,心想这孩子长大了肯定会有才能。  孔融让梨的故事告诉大家要懂得尊老爱幼,懂得礼仪。孔融让梨的故事其实非常简单,但是其中的寓意非常深刻,这个故事告诉后人,要尊老爱幼,不争不抢。孔融在四岁的时候就会让梨,说明的不仅仅是他尊老爱幼,更多的是他的聪慧。孔融年幼便能懂的这样的道理,也难怪他的父亲会说他日后成就不小。  不过孔融让梨的`故事并不能完全的代表孔融的品性,熟知历史的都知道孔融日后并算不上一个品德好的人,不过孔融让梨的故事还是说明了孔融的本性并不坏。只是在日后的成长中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让孔融成为了之后那个不太负责任的人,甚至连累了幼子,全家都死在了曹操的手中,不得不说也是非常可惜的。  孔融让梨的故事篇33  孔融是东汉时期的名士,出生于鲁国,是孔子的后人,同时也是建安七子之首,与平原陶丘洪陈留边让并称“俊秀”。  对于孔融这个名字,我们并不陌生。小时候家长为教育孩童要懂得谦让,便会以孔融让梨的故事为例。告诉我们要向孔融学习,养成尊老爱幼,尊长的习惯。也许是因为家族世代书香,孔融自小便特别好学,很小的时候就能诗善文。孔融虽然小,却非常聪明。十岁的时候,孔融跟和父亲去洛阳想要拜访当时的司隶校尉李元礼。而当时的李云礼威望非常高,能见他面的.都不是普通人,并且还得有亲戚关系。  而孔融巧妙的运用自己先祖曾拜李云礼先祖为师的这条关系链证明了他们之间有世代友好的亲戚关系。而后又突遇太中大夫陈韪刻意刁难“小时了了,大未必佳”,言语间尽显讽刺之意。孔融闻言却并不生气。以智相对。“想君小时必当了了”轻描淡写的一句话却巧妙的化解开了陈韙的刻意刁难。让陈韙顿时觉得哑口无言。如果他当时承认了自己小时候很聪明。那就相当于应了那句“小时了了,大未必佳”证明了他自己如今已是个愚钝之人,却也不亚于当场打脸。对其声誉必会带来极大的影响。孔融的思维不可谓“不机敏灵便”从孔融妙对中告诉我们:要时刻的保持着头脑清醒,面对别人突如其来的发难时要懂得随机应变,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  孔融让梨的故事篇34  孔融被收出自于《覆巢之下安有完卵》这一篇文言文,其实通篇讲述的主人公并不是孔融,而是孔融并没有留下名字的儿子。  当时孔融因为触犯了曹操的禁忌,被曹操抓捕,抓捕的时候孔融希望曹操可以放过他的妻儿,而孔融当时年纪尚且还小的儿子说了一句流传千古的话,就是覆巢之下安有完卵。孔融被收其实主要是因为孔融名气过大,却又不收敛,有人慕名去他府上讨教他也都欣然接受,经常在家里设宴款待这些名流,并且毫无顾忌的谈论时政,导致了曹操的猜忌。  孔融被收的结局是注定的,曹操本就多疑,自然留不得孔融这样得人心的人,况且孔融自己在言语上也不收敛,多次触犯了曹操的'禁忌,曹操自然不可能留他。  孔融被收这个故事主人公其实在于孔融的儿子,反映了孔融儿子的聪慧。孔融向曹操求情,不过是因为存了一点希望,但是他的儿子却明白,孔融一旦逝世,留下的幼子又怎么可能安然无恙的活下去,毕竟孔融所谈论的时政得罪的人不只曹操一个,所以孔融的儿子才没有选择苟且偷生。  而孔融被收当时的情况也表明了孔融儿子想法的正确,曹操并没有打算放过孔融一家,他由始至终都是想要将孔融一家赶紧杀绝的。通过这一故事,可以看出孔融儿子的聪慧,但却因为父亲的行为在历史上连个名字都没能留下来,着实可惜。  孔融让梨的故事篇35  从前,有位叫孔融的小朋友,他有五个哥哥。因为孔融年纪最小,所以哥哥们都特别疼爱他。有一天,孔爸爸带回来一篮子新鲜的梨,梨子又大又好吃。于是,孔爸爸让孔融先选,孔融看了篮子里的梨,最后,他选了一个最小的梨。开心的说到:我要吃这个。  孔爸爸在一旁笑着问孔融:这么多的.梨,你为什么拿一个最小的呢?孔融回答说:我年纪最小,应该吃最小的,大的留给爸爸妈妈和哥哥们吃。只有四岁的小孔融就懂得谦让,大家都夸他是个懂事的好孩子。  这个故事告诉人们,凡事应该懂得遵守公序良俗。这些都是年幼时就应该知道的道德常识。古人对道德常识非常重视。道德常识是启蒙教育的基本内容,融于日常生活、学习的方方面面。  孔融是东汉末年一代名儒,继蔡邕为文章宗师,也很擅长诗歌。魏文帝曹丕十分欣赏孔融文辞,在他死后曾悬赏征募他的文章,把孔融与王粲、陈琳、徐干、阮瑀、应玚、刘桢六位文学家相提并论,列为“建安七子”。孔融的散文讲究辞藻的华美和字句的对称,具有浓重的骈俪气息,这是孔融有别于同时其他作家的地方。  孔融让梨的故事篇36  东汉末年的文学家孔融(153208年),小时候非常有礼貌,而且聪颖过人。他6岁让梨的故事早已家喻户晓,被后人传为美谈,但孔融巧思分梨的故事恐怕很少有人知道。  一天吃完午饭,孔融便自觉到书房去读书写字了。  这时老管家进房传话说:“小主人,在外地的伯伯、叔叔、婶婶和六个堂兄妹都来了,夫人叫你到前庭去见见他们。”  孔融高兴极了,说实在的,伯伯、叔叔长年在外地做官,孔融长到6岁还没见过他们.特别是六个堂兄妹不知长个桑佯。  于是,孔融没等老管家赶到前庭回话,已飞也似地先到了。  在父母的介绍下,孔融一一给伯伯、叔叔、婶婶和六个堂兄妹见过了礼,大家都夸孔融有礼貌。  这时,母亲叫丫环端上一盘梨来,玲珑剔透的盘中放着六只又大又香又嫩的鸭梨,母亲又叫孔融把鸭梨分给六个堂兄妹吃。  孔融正要分梨,却被父亲止住了:“慢!融儿,你把梨子送给堂兄妹,每个人一个,而且盘子里还要留一个,你能分好吗?”  父亲知道孔融很聪明,有意想夸耀一下孔融,谁知题目太难,反倒把孔融给问住了。  伯伯、叔叔、婶婶们,也觉得这事连他们都难以办妥,何况一个6岁的稚童呢?  六个堂兄妹更是束手无策,面面相觑,心里在琢磨着:“这样分梨,我们六个人中总有一个人吃不到梨子呀!”  孔融拧着眉头苦思,他为难地看看母亲,母亲慈祥地对孔融说:“融儿,动动脑筋呀!梨子分来一个不少,你一定能分好的。”  孔融的眼珠子急速地转动着,他瞧了瞧盘子又望了望梨子,忽然,脸上露出了欢欣的.喜悦,他拍着小脑瓜儿说:“有办法了。”  只见孔融拿起盘中五只梨子分别递给五个堂兄妹,盘中剩下一只梨子,可还有一个堂妹没有分到梨子,这个堂妹感到很委屈。  伯伯、叔叔和婶婶说这个办法不灵。  孔融微微一笑,把剩下的一只梨子连同盘子一起递给了这个堂妹。  父亲高兴地说:“融儿!你分得很对.能不能给大家讲讲为什么要这样分?”  孔融脆生生地说:“每人分一个,说明六个堂兄妹都得分着;盘子里还要留一个,这也可理解为只要有一只梨子放在盘子里就行,所以我这样分是符合题意的。”  大家恍然大悟,连夸孔融聪明过人,父母亲也开心地笑了。  孔融让梨的故事篇37  有一天,孔融父亲的朋友带来一篮梨子,他父亲让他分给兄弟们吃,但是他却挑了一个最小的,父亲问他缘由,他说他是年纪小,要把大的让给哥哥,又说自己是哥哥,要把大的让给弟弟,引得父亲连连夸赞。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从小就要有谦让的美德。  孔融从小便聪明好学,才思敏捷,大家都夸他是神童。他家里有五个哥哥和一个弟弟,有一天,他父亲的朋友带来了一篮梨子,让小孔融分给兄弟们吃。  孔融没有挑大的,也没有挑好的,反而挑选了一个最小的,他父亲看了,心里非常高兴:别看孔融年纪小,但是还是非常懂事的,接着他故意问孔融:“这么多的梨子,让你先选,你怎么不拿大的,只拿了一个最小的?”  孔融认真的回答到:“我年纪小,应该要拿小的`,大的要给哥哥们吃。”父亲又问了:“那你还有个弟弟啊,是不是要把最小的给他?”孔融说:“我比弟弟大,我是哥哥,所以要把大的让给弟弟吃。”  父亲听了之后哈哈大笑,不住点头称:“好孩子,好孩子,你真是一个好孩子!”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年幼的时候就应该懂得谦让的美德,遵循公序良俗。  孔融让梨的故事篇38  中国,是一个具有五千年历史的国家;是一个具有传统文化的国家;中华自古以来都传承着礼让的传统美德,在暑假里,我读了《孔融让梨》这个故事。让我感受到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礼让,在古代的小孩都懂得礼让,我们现在新时代的小学生更加要学习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孔融让梨的故事主要讲的是——在古时候,有一个小孩,名字叫做孔融,在他四岁的那年,有一天,他家里来了客人,并带来了一大堆梨。客人让孔融把梨分给大家吃,孔融在爸爸的同意后,就起来给大家分梨。他先拿了个最大的梨给客人;然后挑了两个大的给父母;再把大的一个一个分给了哥哥们;最后,他才在一大堆梨中拿了一个最小的给自己。客人问小孔融为什么拿一个最小的给自己呢?孔融回答说,我年纪最小,当然应该吃最小的。客人听了孔融的回答连连夸奖他。  对比我们现代社会的小孩,特别是独生子女,家里的`大人都围着转,长辈有好吃的、好玩的都会毫不犹豫给小孩,无比地溺爱,生怕自己的`小孩受一点点委屈。  在我还小的时候,爸爸妈妈对我呵护有加,千依百顺,有好吃的、好穿的都是第一时间想到我,我也心安理得的享受父母给的爱,但是我从来也没有想过要回报,也从来没有想过爸爸妈妈工作的辛苦,直到我进了幼儿园、然后又进了小学,在老师的教导下,在与同学的相处中,我慢慢的懂得了,礼让是人与人相处必不可少的一种美德,懂得礼让才能和同伴和睦相处,才能受同学们的欢迎。在我成长中,我也慢慢地体会到了爸爸妈妈对我的付出,在假期里,我尽量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比如:拖地板、洗碗、擦桌子等,给爸爸妈妈下班以后多得一些时间休息。我的表现让父母得到欣慰。  我们要向古人学习,与人相处要懂得礼让,不要你争我夺,不怕吃亏,人与人之间的相处才会和睦,才能继续传承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礼让!  孔融让梨的故事篇39  三字经这篇称为三大国学启蒙读物。今天,我迫不及待地翻开看看,读着便琅琅上口。其中,我看到“融四岁,能让梨,悌于长,宜先知”这句话,我刨根问底,终于查到。  原来,孔融是一个四岁,有孝心的孩子。一天,和蔼可亲的爸爸面带笑容从市场上买来一带黄澄澄的鸭梨。他让孔融先吃,他左挑细选,拿了一个小鸭梨,大人们都疑惑不解,孔融说自己年龄小,应该吃小的。看着文中的孔融,我不禁惭愧起来。他才四岁,就知道自己年龄小,就应该吃小的。多么一个孝顺的孩子啊。看我四岁时,我每天都撒娇地跟爸爸妈妈要这样要那样,每回去饭店吃饭,也是自己先吃。想到这儿,我不禁叹了口气。于是,我下定决心,要做向孔融一样的孩子。每天早饭时,我总把大的鸡蛋剥了壳,开心地给了妈妈,妈妈欣慰地点点头。晚上,我打开电视,摇了摇妈妈喜爱看的电视剧,和她坐在一起有说有笑,对电视上的人物指指点点,妈妈笑得好似一朵绚烂多姿的花朵。  哥哥生日会上,服务员端着一盘我情有独钟的烤鸭卷盘。我眼疾手快,拿了一个面饼,这时妈妈踱了踱自己的高跟鞋,脸色阴沉,可我不管不问,拿起筷子,到了一片又大又脆,香喷喷的烤鸭,放上几根小葱,井井有条地包了起来,妈妈的脸好似一只凶猛的老虎,差点想把我“咬了”。我把包好的`烤鸭卷递给妈妈,妈妈顿时烟消云散,差点露出了泪花,开始不紧不慢地吃了起来,我的心里甜滋滋的,在场的人都说我很孝顺。  现在,我好像一名小孔融,孝顺父母亲,给他们带来温暖。关心一下身边的人。孟子说的好:“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以后,我要成为一名真正的小孔融。  孔融让梨的故事篇40  一天,我在弟弟的书柜中看到了《孔融让梨》这本书,便很感兴趣的看了起来。文中写到:在春秋鲁国,一位名叫孔融的四岁小孩非常懂事聪明。一次母亲端上一盘梨子来,叫孔融先拿,而孔融却拿了个最小的,父亲问他为什么要这要做,孔融说:“哥哥比我大,大梨当然应该给他吃。弟弟又比我小,我当哥哥应该给他吃大梨,父母又是长辈,吃大梨理所应当,我应当吃最小的。”听完他的回答,父母向他投去赞许的目光。  读完之后,一种倾佩之感涌上我的心头,在我心中油然而起。我想:一个仅有四岁的小孩竟这么懂事,他的一举一动,精灵巧妙的回答深深打动了我,实在令我印象深刻,过目不忘啊!这种简单的话语,却蕴含了尊老爱幼的精神。我不禁想起了孟子的名句: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孔子是我们模范的对象,他的'故事家喻户晓。比起孔融,想想自己四岁的时候与他简直是天壤之别,一个天,一个地啊!孔融四岁的时候已经这么懂事了,我四岁的时候才刚懂事呢!一件事在我脑海中飘荡着。我那时也是四岁,妈妈正在看电视剧,我一把就把遥控器抢了过来,换成了动画片,妈妈有点想抢回去,却又不敢似的。那时还没有电脑,电视里天天都可以放动画片,电视剧却一集一集的放着,不会有重播了,妈妈一直都在准这部剧,从第一集直到现在,由于对我的宠爱,便默默地走开了。如果回到当初,我一定会把电视让给妈妈的。因为我现在明白了尊老敬幼使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有促进家庭和睦,社会和谐,也是每个人都应具备的基本修养。尊老爱幼的事情在我们身边也有发生,比如公交车上给年迈体弱的爷爷奶奶们让个座,给瘦弱幼小的小朋友让个座……  让我们严于律己、宽以待人,形成团结互助,尊老爱幼的社会风气吧!让社会充满温馨与和谐,给我们希望和力量!  孔融让梨的故事篇41  孔融,字文举鲁国。东汉末年的文学家,“建安七子”之一,是孔子的第二十世孙。大家都很熟悉他,就是从一个关于他的典故“孔融让梨”,指的是孔融小时候把大梨给哥哥的故事,以此来教育孩子懂得礼貌。正因为如此,他从古至今一直是中国儿童的好榜样。当然也记录在《后汉书本传》和《融家传》。孔融让梨的故事是真的吗?其实可以从孔融的言行来看他的性格。  当孔融10岁的时候,李膺,一个著名的男人,在他的家里建立了一个名人沙龙。他的聚会要求很高,就是不允许任何名人和家人朋友进入。孔融大摇大摆地走进来。李膺很困惑。这是从哪里来的?孔融说:“我的祖先孔子和你的祖先李老君(老子)曾经是师友,当然我们是世交。”李膺心里很难过,但由于脸色不好,他什么也说不出来。当一个叫陈韪的名人看到这一幕时,他冷冷地评论道:“我的妻子又小又聪明,但这并不奇怪。”。孔融立即反驳道:“那我想你小时候一定很棒。”陈韪被他回绝了,羞愧得满脸通红,久久说不出话来。这一事件不仅反映了孔融的足智多谋,也反映了他在尖酸刻的拙劣演讲。  建安元年,孔融任青州刺史时,军阀袁绍的儿子袁谭,率军围攻青州城。此时城内只剩下几百名士兵,形势极为危急。而虚荣狂野的孔融,害怕破坏冷静的名人形象,依然故作镇定。他从不通过饮酒和写诗来监督战争,这使守城的士兵愤怒和恼火。直到敌人攻破城池,他才在秦冰的`掩护下逃离,无情地留下妻儿,以身殉国。这里显示的是他是一个羽翼丰满的故作姿态、虚伪狡猾的人。  后来,孔融遇到了祢衡,两人一见如故。祢衡吹捧孔融是仲尼的复活,而孔融则形容祢衡是颜回的重生。孔融把祢衡介绍给了曹操,但祢衡,是一个正义的人,他脱下衣服“敲鼓,骂曹",这几乎没有激怒曹操。曹操说喝酒是个错误,他不得不发布禁止令(酿酒是浪费食物)。他反驳道:“美貌更麻烦,那么人类是否应该被禁止做爱和结婚?”让曹操再次丢面子。孔融把反对曹操作为自己的主要兴趣和爱好,只是为了赢得“好辩”的称号。  孔融让梨真正的意思其实是一种臣服,不是谦让,而是他最后的选择。如果不让梨,兄弟们可能会找机会欺负他。如果他把梨给了软弱的弟弟,那就可以称之为谦让。与其说孔融从小就聪明,不如说他当时既聪明又知道什么是弱肉强食。我们研究历史,就是要从线索中寻找线索,从茧中找出历史的真相。  孔融让梨的故事篇42  在很久很久以前,有一个小孩儿名字叫做孔融。他从小性情活泼、为人随和,大家都很喜欢他。虽然家里的兄弟多,但爸爸妈妈对他们每个人的要求都很严格:要求他们勤奋读书、对人要有礼貌、说话要和气,无论什么事,兄弟之间都要互相谦让,不要只想着自己,当别人有困难要给予帮助。孔融年纪虽小,但是爸爸和妈妈的话,他都记得清清楚楚。他在家里,总抢着扫地呀,端碗,非常讨人喜欢。  有一天,父亲的朋友带了一些梨子来他家,父亲叫孔融和他的兄弟们开始自己拿梨吃,小弟首先挑走了一个最大的。孔融看了看盘子中的梨,发现梨子有大有小。他不挑好的,不拣大的,只拿了一只最小的梨子,津津有味地吃了起来。爸爸看见孔融的行为,心里很高兴,心想:孔融这孩子虽然才刚刚四岁,却懂得应该把好的`东西留给别人的道理呢。  于是他就问孔融:“盘子里这么多的梨,你为什么不拿大的,只拿一个最小的呢?”  孔融回答说:“我年纪小,应该拿个最小的,大的应该留给哥哥吃。”爸爸接着问道:“你弟弟不是比你还要小吗?照你这么说,他应该拿最小的一个才对呀?”  孔融说:“我比弟弟大,我是哥哥,我应该把大的给小弟弟吃。”  孔融让梨的故事,就这样一直流传下来,成了许多父母教育子女的经典故事。  三字经中的“融四岁,能让梨。”就是出自这个故事。  孔融让梨的故事,告诉我们从小就要养成尊老爱幼的习惯,也告诉人们,要互相忍让,不能只为自己着想,更要多想想别人的感受。  孔融让梨的故事篇43  “孔融让梨”是一则历史故事。内容如下:孔子的20世孙孔融4岁时,与兄长共食梨。孔融拿了最小的那个,人们问他原因,孔融答:“我是小儿,应该拿最小的。”  这则故事经改编后收录小学教材,意在培养小孩子的谦让精神。寓意不错,但这则故事的真实性令人怀疑。如果把真、善、美建立在一个可疑甚至虚假的故事上,它的说服力要大打折扣。比如华盛顿的“落樱神斧”、爱迪生的“镜子无影灯”,都曾收入教材,但它们都成了笑话。“孔融让梨”会不会也是一碗“假鸡汤”?  必须要说明,“孔融让梨”的故事并不存于正史。唐朝高宗之子李贤为《后汉书》作注,引用了《融家传》的一则故事,也就是“孔融让梨”。《融家传》是本什么书,何人所作、何时成书,现在无人知晓。只从这名字看,是孔家后人所修的家传。这种家传,没有权威性。那么从孔融的事迹看他有没有可能让梨呢?  有文才却做不成事  孔融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志大才疏、不通事务。《三国演义》中诸葛亮舌战群儒所说的一番话正是为他量身订做:“坐议立谈,无人可及;临机应变,百无一能”、“笔下虽有千言,胸中实无一策”。简而言之,是个腐儒。  志大才疏  孔融志大才疏并非我说的,而是《后汉书》的作者范晔所说。原文是:“融负有高气,志在靖难,而才疏意广,迄无成功。"这里的才,自然不是文才,而是处理事务的能力。孔融为北汉郡太守。孔融在北海郡“收合士民,起兵讲武”,好像要大干一场的.样子。但是黄巾军从冀州至北海郡,孔融带人截击,被黄巾军击败,收拾残兵退守朱虚县。  不久后,黄巾军又来,孔融屯兵都昌。黄巾军把都昌困,孔融束手无策,只能派太史慈去请刘备。刘备派三千人过来击退黄巾军。这可以看出孔融带兵打仗的能力实在就是个渣。  不通事务  刘备离开之后,袁绍的儿子袁谭又来进攻。激战之后,孔融的部下只剩下数百人。袁军箭矢如同雨点射来,将士在浴血拼杀。而此时,孔融在做什么?在读书谈笑。半夜,袁军破城,孔融逃走,妻子儿女都被袁军俘获。  大敌当前,谈笑自若,不是胸有成竹,就是没心没肺。孔融显然是后者。如果把事务安排的井井有条,闲暇时间读书谈笑,那叫领袖气度;可是明明束手无策,将士前方拼命,自己后方读书谈笑,只能说做作且冷血。  腐儒  志大才疏、不通事务,不就是腐儒的标志吗?自以为只要读通“圣人经典”就无所不能,看不起实际做事的人。就似后世的东林党,看似大义凛然其实误国害民。这些腐儒有一个共同点,就是非常非常在意“圣人所言“、”经典所书“,而不知变通。这种性格的养成和家庭环境有很大关系,他小时候父母必然教他学习”圣人经典“。孝悌,正是圣人所推崇;《孝经》是儒家十三经之一。从这点看,孔融在父母的教育下4岁让梨倒是很有可能。我们再从孔融的家庭看是否如此。  一门争死  孔融15岁时,他哥哥孔褒的朋友张俭得罪宦官侯览,又被乡人诬告,遭到通缉。张俭来到孔融家中躲避,正好孔褒不在家。张俭因为孔融年幼不告诉他实情,孔融看到张俭神色慌张,便说:“兄长在外,难道我不能做主?”于是留下张俭。后来事情泄露,张俭逃掉了,孔融和孔褒被逮捕。收留张俭的人是死罪。孔融说:“是我收留的,应该连坐我。”孔褒说:“张俭是来求我收留,不关弟弟的事,应该杀我。”他们的母亲也来了,说:“我是家长,应该杀我。”一门争死,郡县官员不能决断,朝廷下诏,杀了孔褒。  这种家庭,非常符合儒家兄友弟恭、父(母)慈子孝的标准,教育出4岁让梨的孔融也不奇怪。所以孔融让梨的故事虽然不存于正史,但还是很可能真的发生过。  孔融让梨的故事篇44  孔融小时候聪明好学,才思敏捷,巧言妙答,大家都夸他是神童。4岁时,他就能背诵许多诗词,并且还懂得礼节,父母亲非常喜爱他  一天,父亲的朋友带了一盘梨子,给孔融兄弟们吃。父亲叫孔融分梨,孔融挑了个最小的梨子,其余按照长幼顺序分给兄弟。孔融说:“我年纪小,应该吃小的梨,大梨该给哥哥们。”父亲听后十分惊喜,又问:“那弟弟也比你小啊?”  孔融说:“因为弟弟比我小,所以我也应该让着他。”孔融让梨的故事,很快传遍了汉朝。小孔融也成了许多父母教育子女的.好榜样。  出处:《世说新语笺疏》。  原文  续汉书曰:“孔融,字文举,鲁国人,孔子二十世孙也。高祖父尚,钜鹿太守。父宙,泰山都尉。”融别传曰:融四岁,与兄食梨,辄引小者。人问其故。答曰:“小儿,法当取小者。”  《后汉书·孔融传》李贤注“《融家传》曰:‘年四岁时,与诸兄共食梨,融辄引小者。’大人问其故,答曰:‘我小儿,法当取小者。’由是宗族奇之。”  孔融让梨的故事篇45  和曹冲称象、司马光砸缸相比,孔融让梨的故事是最容易讲错的。  孔融让梨主流有四个版本,第一个版本是『融家传』里记录的:  四岁的孔融和兄长们吃梨,他拿了最小的一个,并说:“我是小朋友,按理应该拿小的。”家人都非常惊讶。  这里的“理”(原文为“法当取小者”),是现行的习惯、规矩,即尊敬长辈、尊敬兄长的规矩。家人所惊讶的,是年仅四岁的孩子便知道了习惯和规矩。故事体现了孔融自幼聪明懂事。  或许是认为这个故事重点不够突出,后世出现了一篇孔融让梨加强版,故事讲:  父亲(一说母亲)给孔融一袋梨,让他分给家人。于是他按照家人年龄和梨的大小进行分配。最大的给爷爷,最小的给自己。问他为什么要这么分,孔融说:尊老敬长,为人之道也。  这个版本堪称完美。孔融以孝悌观为指导,组织开展物资分配,展现了领导力。这个故事讲的是伦理以及如何践行伦理。  到了现代,某教材对故事做了修改,在此称作教材版,故事变成:  四岁的孔融和兄长们吃梨,哥哥让孔融先挑,孔融挑了最小的。他说,哥哥大,拿大的,我小,我拿小的。爸爸点明主题说,融融真是谦让的好宝宝。  故事主旨由尊长变成了谦让。哥哥谦让弟弟,弟弟谦让哥哥。这也是不错的品质。不过细想想,哥哥谦让弟弟,他有二分之一的`几率拿到大的;弟弟把大的让给哥哥,自己拿到小的。看来,还是哥哥聪明一些。  有人说故事就是故事,要把握精髓,没有必要吹毛求疵。持这种观点的人不妨看看流传更广的版本。在这个版本里,幼小的孔融成为了一个精神病患者:  四岁的孔融兄弟七人吃梨。孔融排行老六,他拿了最小的梨。他说,哥哥比我大,应该拿大的。弟弟比我小,我作为哥哥应该让着他。爸爸再次点明主题说,融融真是谦让的好宝宝。  在这个故事里,孔融不仅有着矛盾的世界观,并表现了一种愚蠢的狡黠。为了展现聪明而吃亏,到底还是不是聪明?改编这个故事的作者,如果不是智商低下,就是用心险恶。  综上,孔融让梨的故事,值得给孩子讲,但是要讲究角度和方法。  前两个版本,讲了一个遵守伦理的故事。伦理之所以能够成为伦理,在于它符合大多数人的利益,在于它相对公平。以分梨来说,公平不是每人分到一样大的梨,而是每个人都吃到符合自身食量的梨。遵守公序良俗,不仅是美德,还是一种智慧的体现。如果孩子能比同龄人更早地意识到这一点,我们会说,这孩子比较懂事,比较成熟。我们讲孔融让梨,就要讲清,大人吃的多,小孩吃的少,大人吃大的,小孩吃小的,大家都吃得饱,不浪费。  在后两个版本中,这种智慧并不存在。谦让作为一种美德,并不是总是值得鼓励的。  第一种是,在一个零和游戏中,牺牲自己,成全别人。  如果牺牲个人可以保护甚至提升集体利益,比如在战争中流血牺牲,保家卫国,这种牺牲是有价值的,是值得尊重的!但是,如果牺牲了个人利益,只满足了某些人,这种牺牲是不值得的。比方说,孩子在竞争一个保送名额,大家都想要,这种时候要谦让吗?答案不言自明。神经病版的故事中,令人疑惑的就是,孔融的兄长在干嘛?他们为什么不让?  第二种是,处于弱势地位,还要穷大方。  我们从小接受的教育里,最糟糕的就是,家长把价值观作为工具来使用,有时仅仅是为了满足他们的社交目的。我们小的时候,被教育尊敬大的,大了以后被要求谦让小的。这里我干脆说一条原则,年龄与谦让无关。处于强势时,我们可以谦让弱者。处于弱势时,我们无需谦让。在神经病版故事里,孔融没有必要把大梨让给弟弟的原因就在于,他也是弱势的,他没有必要这么做。  我讲一个真事。我两个大学同学,一个家里打鱼,一个家里种地,日子都很紧。一年两个人申请奖学金,一个看另一个可怜,主动撤回了申请。结果呢,他俩都没戏。一个弄虚作假的学生会干部抢到了奖学金。这种谦让的意义在于什么呢?所谓谦让,是我抢到了以后再跟你分。  谦让是美德,但是要讲原则。你有听说过哪个有着惊艳谦让史的伟人或名人吗?恐怕那些本可以成为伟人或名人的,把机会都让给别人了吧。  本来可以讲一个关于分配的智慧故事,千万不要讲成一个假道学的故事。【孔融让梨的故事】相关文章:传统故事-《孔融让梨》的故事10-08孔融让梨的故事图片11-24孔融让梨小故事11-24孔融让梨的故事简介11-24孔融让梨的故事内容11-24孔融让梨的故事视频11-24儿童故事孔融让梨解读12-09孔融让梨成语故事10-22寓言故事孔融让梨的道理12-09儿童成语故事:孔融让梨10-31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悍匪小孩是什么剧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