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上中国农业大学不想去想考上研可以不去当兵吗怎么办

作者:  来源:  发布日期:2022-09-21  浏览次数:寄语:你我一生遇不上几件痛彻心扉的梦想,既然有了,就请你,全力以赴。之前在微信上与一个在军队的哥哥聊天,我每次跟他说话都会很激动,也很谨慎。激动是因为我对军营长久以来的倾慕与向往,而谨慎,则是因为我不知道哪句话他突然就听不懂了,或者突然正经起来。就像那天,不知怎的,他突然说:“你们的青春还在自己这儿,而我们的青春早就给了这山河。”我怔了怔,竟有些哽咽,但还是淡然地回了一句,“我也想把青春给这山河啊,可是山河它没要我……”是的,2018年第一次应征,山河没要我。“……”2020年,我又来了,我终于把自己“交出去”了。我家里没有人当兵,我也不知道心里这颗种子是从哪来的,但仿佛已经生根发芽了好久,我就想成为这样的人,我想把一腔热血挥洒军营,我想用自己的力量为国家贡献一丝微弱的光芒,我就想成为那个能为他人负重前行的人。也许这话说出来让别人感觉有些不真实,但我心里真真切切是这样想的,看电影追剧从来不哭的我,面对阅兵仪式、征兵宣传片却会热泪盈眶。2016年高考志愿填报之时,那会儿的自己还没有报考军校的念头,我根据个人喜好报考了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农学院,2017年当兵的念头开始萌芽,但不够坚定。大一暑假,第一次打开全国征兵网填写应征信息时,就因为自己竞选了班主任助理而放弃应征入伍。其实当时自己也清楚地知道,就算离开对于整个迎新工作来说不会造成什么影响,但那是一份责任,自己只是单纯地想把这个小小的工作做好。“木兰”从军记:新“木兰”从军记——山河,我终于走向了你2018年暑假,我又一次打开全国征兵网,这次终于毫无挂念地填写了应征申请,我焦急地等待着,一个半月过去了却迟迟没有收到体检结果,于是,我便打电话问体检中心。我清晰地记得,从实验室悄悄地去洗手间拨通电话的我,在听到医生反馈后失落的心情,那种对自己熬夜影响身体检查的悔恨,对未来的迷茫,对努力许久的事情却以失败告终的失望。暑期的宿舍静悄悄,只有我一个人,眼瞅着假期也即将结束,科创实验不停地失败又重复,迟迟没有进展;玉米地里的杂草拔得不如长得快,已经比人都高了;加上征兵未成,体重回增……瞬间感觉所有的事情都被我搞砸,整个人生失败至极。那一晚,我任凭它们像魔鬼一样啃噬五脏六腑,直到最后自己心力交瘁、遍体鳞伤。我想,等它们吃完了,也就该走了。明天长出新的,就又是新生的自己。生活那么美好,阳光温柔,和风可爱。我想,我一定还会再来的。2019年大三暑假,面临着人生的抉择,考研、工作还是继续去追逐那个军营梦,我考虑了很多,最后分析各种利弊决定选择考研。2020年,我如愿以偿地考入中国农业大学,但22岁的我,仍旧感觉生活不完整,我毅然决然地选择再次应征,完成自己这个爱极了的梦想。终于,在经历了减重、网上报名、初审初检、体检、面试、政审等一系列动作后,9月14日我终于拿到了应征入伍的录取通知书。从2013年中考考入高中实验班,2016年参加70万人的山东高考,201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2019年参与341万人的2020考研,到2020年从山东参与应征,每一场打的都是硬仗。作为一个山东人,似乎已经习惯了这些千军万马的战斗,接下来的,更是硬仗。2020年对于中国来说是载入史册的一年,对我来说也是人生中的里程碑,6月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毕业,拿到了毕业证和学士学位证,8月收到中国农业大学的硕士录取通知书,9月以硕士新生的身份通过层层考核终于实现梦想,拿到自己最希望拿到的那一张红色通知书。学业事业,两红两绿。接下来的路还是要一个人去走,一个全新的从未接触过的环境、一场从未接触过的战斗,还有我心中那个始终没有触及的童话,都要到来了。童话,是的,一个独一无二的童话故事,主人公就是我自己。里面没有公主也没有王子,有的是迷彩和热血,但我想带着童话般的纯真和热烈去书写这本全新的“日记”,我的第11本日记,我想叫他《迷彩童话》。也许不是那么高大上,但它寄托了我全部的赤诚。父母的期盼,亲朋的嘱托,都沉甸甸地从耳蜗充斥到心头,脸上一如既往挂着微笑,心里做好了充足的准备去面对伤感的别离和未来的艰险。我会成长、成熟,一切都会慢慢地进行。我剪掉长发、脱下长裙上交国家,我会尽快去适应军旅生活;尽快让自己成为那个可以替他人负重前行的人;尽快让自己的光环对得起小家的付出,对得起祖国大家的培养。原来,世间最美好的感觉,是历尽千帆到达彼岸,然后云淡风轻地说一句:“不过是运气好罢了。”感谢我生在这个时代,长在这个时代,赶上了2020的机遇浪潮,也感谢所有过往经历留下的勋章……山河,我终于走向了你。作者简介:宫欣宇,中共党员,农学院农学专业2020届本科生。在校期间担任团支部书记、新媒体干事,获得专业二等奖学金,杨凌示范区李台街道优秀志愿者,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优秀记者、优秀学生干部、优秀团员、口才之星、社会实践标兵、三好学生、优秀班干部等荣誉。2020年9月保留研究生入学资格应征入伍。
[人物名片]王怀义:曲周县第四疃镇王庄村人,1973年至1981年任村党支部书记,1988年至1992年曾在曲周实验站工作,2012年,在石元春院士支持下,建起中国农业大学王庄生物质燃料基地。吕增银:曲周县白寨镇北油村人,2009年,中国农大在白寨镇设立科技小院后,他积极与农大师生接触,20亩承包地不断获得高产,被中国农大师生誉为最忠实的“农民朋友”。走在曲周的城乡原野,你不时被这里所呈现出的乡村振兴新气象所感染:整齐划一的田野、规划有序的园区、懂技术爱农业的新农民……这里不仅留下了中国农大扎根曲周科学为民的一处处踪迹,更留下了农大师生与曲周农民相濡以沫的一个个故事。曲周县第四疃镇的张庄与王庄两村相距6公里,这也是46年前王怀义几乎每天要骑车奔走的路程。1973年,时年34岁的王怀义任王庄村党支部书记。面对村里的一穷二白,他首先想到的是办企业。经过努力,一家小型橡胶厂办起来了。有一桩活计是为一家矿山生产机械配件,对方拿来一件样品说:“如果你能造出来这个,我们高价付款。”没有图纸,如何把产品生产出来,这可难坏了王怀义。走投无路之际,他忽然想到,能否找正在张庄村改土治碱的农大老师们给设计一下?这是王怀义第一次骑车到张庄去,在那里,他见到了石元春、辛德惠等几位老师,他们看上去都是三四十岁的样子。当他把自己的困难说出来时,老师们热情地说:“行,我们试试吧,三天后你来拿。”三天后,当他再次骑车来到张庄时,图纸已经设计好了。回到王庄,拿到机械设备上一试,相当成功。也就是从那时起,一种对于农大老师的信任与尊敬在他的心中油然而生。与农大老师渐渐熟识了,王怀义又提出了新的想法:“你们能给张庄治碱,能不能也给王庄治治呢?王庄的地比张庄还碱呢!”老师们问他:“王庄想治碱,动力是什么?”从部队复员回来的王怀义拍着胸脯说:“我们要治碱,是希望为国家作贡献。”被他的诚心所打动,老师们说:“那就先改500亩试试。”这年冬天,一场浩大的生态治理工程在王庄的盐碱地上开始了。开沟挖渠、排水压盐,农大老师管测量、放线,王庄群众负责实施,农大老师和村民吃在一起、住在一起、干在一起……第二年春天,王庄群众惊喜地发现,昔日寸草不生的盐碱滩第一次出苗了。这之后,王庄的改土治碱范围从500亩扩大到3000亩。“冬天干,夏天干,一年干,两年干。”1980年,王庄向国家上缴粮食8万公斤;1981年,缴纳粮食13万公斤;1982年,缴纳粮食18万公斤。昔日“废壤”,变成了米粮川。今年64岁的吕增银是白寨镇北油村人,身材不高,一双眼睛炯炯有神,曾在部队当兵6年。可能得益于那段当兵的经历,吕增银做什么都要做到最好,种地也一样。吕增银曾承包了20亩地,但无论怎么用心,产量总是偏低。“收入刨去浇地、施肥的成本,几乎留不下什么钱”,回忆之前的种地经历,吕增银叹了口气。2009年春天,中国农大选择在北油村建设200亩示范田,并在白寨镇建立了科技小院。“农大免费把技术送咱家门口了,可得利用好!”得知消息,吕增银十分激动,却又有些怀疑。为了验证农大高产高效技术的效果,他把其中的两亩地交给科技小院的学生曹国鑫种,而剩下的农田则由自己倾心耕种。“多浇水多施肥,小麦长得肯定错不了”,抱着这个传统观念,吕增银“偷偷”在地里施了很多氮肥,水也比那两亩地多浇了一次。没想到几个月过去了,收获时一实测,他种的小麦亩产量竟比曹国鑫种的低100多斤。“施肥的时候不对,量也多,麦秆长高了,反倒引发倒伏,影响了产量。”曹国鑫耐心细致的讲解,让吕增银第一次有了“科学种地”的概念。没事就到地里观察粮食长势;发现问题后及时向“老师”咨询;晚上还积极到大学生们开办的田间学校去听课……很快,吕增银掌握了科学的种植方法,小麦亩产一下从300公斤增长到了600多公斤。北油村有3400多口人,村里的农民多以种植玉米、小麦为主。在小院师生的指导下,不仅吕增银的田地获得了高产,全村人的种植观念也都发生了变化:小麦种植密度减少了,种植时间以最恰当的时节为准;小麦以前浇水都在年后,现在则提到了年前;玉米、小麦施肥也都比之前量少、精准……“别看水肥种子用得少了,产量还高了。现在农民都外出打工了,但我在家一人种100亩收入也不低!有农大师生们做后盾,我干啥都有劲儿。”吕增银自豪地说。在王怀义生活的王庄村,中国农大的影子无处不在:科技长廊、田间学校、测土配方工厂,农田里不仅家家户户实现了测土配方和水肥一体化管理,村民们哪怕是禾苗枯黄了一片叶,或者植株意外长高了一截,都会跑到村里的科技小院来询问。村里还成立了小麦专业合作社。“因为有了农大的帮助,我们这里才发展得这么好!”街头坐在小板凳上的老人笑眯眯地对记者说。在王庄村外,有一座小小的工厂:中国农业大学王庄生物质燃料基地。王怀义说,这是2012年石元春院士为解决当地农民秸秆焚烧和冬季燃煤污染而设立的,由中国农大提供设备,王庄村负责生产经营。工厂运营一度出现资金紧张时,是石元春院士个人捐款20万元维持了它的运转。多年来,中国农大老师一直关注着吕增银,而吕增银也始终与小院师生保持着联系。面对记者,吕增银指着手机中的通讯录说:“曹国鑫在小院住了6年,离开时已是博士了,如今他在广东工作;张福锁院士、李晓林教授,只要他们来曲周,我们总会找时间见上一面。有他们这些高科技人才做后盾,我心里面可踏实呢。”(记者赵书华、乔宾娟)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考上研可以不去当兵吗 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