遴选真的很难吗公务员难度怎么样?

遴选的难度从来没有小这一说。外人看来的体制内风平浪静,喝茶看报,无欲无求,静等退休。实际上的体制内,内卷,一直卷,他卷你,你卷他,为一个名额卷到昏天黑地。更别提能改命的遴选。不过之前和几个参加遴选的朋友聊天,发现好多人根本不知道自己为什么参加,只是单纯的觉得自己够资格了,想去尝试一下,与其说是在给自己争机会,不如说是想靠命运,就像大学时期的四六级,明知道自己没能力考过,但就是想报名试一试。那对他们来说遴选肯定是难,特别难,他们说题目难,面试难,考察难,总之就是一切的难。其实并不是,遴选的难不在于这些,更或者说,这些是难,但靠自己很容易能克服,最大的难在于“卷”,在于竞争对手的未知,题目本身反而没那么大难度。为什么我一再强调难的是竞争而不是题目本身,因为我参加遴选时30岁,孩子刚一岁会走路,距离考试也只有五六个月,总之,不管是哪种情况,我的先天学习条件就不是很好,但我还是拿下了遴选,上岸了。市直遴选一定是所有级别的遴选中竞争最大的。中央的遴选绝大部分人想都不敢想,省直单位遴选考虑省会生活压力大,离家远,只有市直不一样,既有高层单位的晋升空间,又有基层单位的生活成本,加上市直题目难度没有其余两者难度大,成了绝大多数基层干部的首选。但题主有一个先天优势就是县级单位与市级单位的工作内容直接挂钩,就算不在同一系统下,在各种工作内容的辐射之下也能受到影响,加上县级是市级单位的“传声筒”,能直接接触到上级单位的工作内容,这对遴选来说无异于雪中送炭。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遴选笔试标准是测查考试运用新思想指导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重点测查用新思想指导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里的新思想就是指目标单位的思想,所以遴选成功的硬性条件就是具备从基层工作思路转向高层工作思路的能力,但如果对目标单位有一定了解,那这个过程就相对而言没那么痛苦。思路的转换对绝大多数基层公务员而言都是一个巨大且艰难的任务,长期在前线奋斗使他们的工作能力在于执行力强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突出,对高层政策实施和颁发完全无接触、不了解,更别提做到思路灵活转换。这是绝大数基层公务员遴选失败的原因,但恰好是题主的优势所在,比最基层公务员有条件接触到目标单位。不过思路转换接触过不代表就能转换成功,只不过比别人少走这一步了解的路罢了(如果目标单位是个完全不了解的单位,甚至称得上八竿子打不着那种类型,那这一步路还是需要重新走)转换思路主要分两步,第一步:看自己遴选岗位的真题答案,对照答案和自己答案的差距,在思路和层次上有什么不同,但这种方式难点在于真题难寻,答案难找,同一岗位不会每年都有遴选,能找到的有可能是几年前的,只能作为辅助。第二步:看透潘战遴选全课,重点是看透课里讲的高层机关单位工作人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这种方式是最稳妥最高效的。把自己基层工作内容跟老师分解的高层机关工作思路相结合,在老师的讲解过程中把自己往目标机关的用人标准上靠,带着高层机关的角度去思考写出质量高的内容。达到让单位认为自己的思路和单位要求在同一水平线上,更容易成为上岸的人。再者就是县级到市直的遴选,领导不一定同意。级别跨度不是很大,领导很有可能因为以两者相差不大,两地距离不远等理由委婉拒绝,事实上,不管是何种级别的遴选,领导这关都需要“过”一遍。参加遴选毕竟是想离开,突然说要考走,工作谁来做?如果是单位骨干,那领导肯定会掂量单位人才流失、业务水平下降、管理效果打折扣。如果直接给领导服务的,他也比较认可,那领导肯定是更不好接受。这个时候更要做好本职工作。不要因为准备遴选耽误本职工作或更卖力图今后好说话,工作质量、效率、状态都要保持稳定,不要急转弯。不要突然变更好、变差,过于明显的“讨好和疏离”对遴选备考来说绝对不是个好事。尝试私下找机会加强和领导的私下感情联系,方式上根据情况来。如果离领导近接触机会多,除了工作外,有机会多聊聊生活、家庭。观察下领导的兴趣爱好,自己多了解,把握开会间隙、乘车、调研、请教讨论材料等等时机。而且对领导提出要参加遴选时注意沟通技巧。不要直接说想参加考试请领导同意。看领导心情好的时候,表达自己想去试试遴选考试,通过参加遴选考试也加强下学习、提高工作能力,也不会影响本职工作等等几个方面的意思。一般来说,领导会有心胸和素质的。当然,特殊情况也有,遇到了就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了。另外要降低自己的可替代性。不要让你所在的岗位离不开你,比如说你负责给领导写材料,如果你是部门负责人就可以开始物色培养一个写材料的,如果不是部门领导,可以找准时机跟单位领导、部门领导表达下工作或生活中的困难,希望能有个帮手或能协助的人。公文写作能力短期内难以提升。绝大多数在职人员都没有写作的习惯,更何况是写难度较高的政治类作文,而备考时间大多数是在半年左右,更有甚至两三个月,在这么短的时间里很难让备考有成效,这就需要将前者提到的思路转换与写作联系起来,提高自己的工作认知,让自己有“下笔”的地方。以公文写作、文章写作为例,遴选里考察的多是文字表达能力,这一部分能力的提高需要对照标准,多加积累。公文写作最基本的底线要求就是格式标准,格式错了,其余的一律别想,内容再完美也救不回来,《党政机关公文格式与写作》可做参考。这本教材上各类的公文格式的要求和注意事项需要清晰地了解,牢固地记忆,平时练习的时候对照这本书来规范自己的写作格式,达到一定的练习量之后就非常熟练了。对于文章更高一层次的要求是深度和丰富性,需要多积累写作素材,《求是》、《半月谈》的文章不论是深度还是形式都是我觉得与遴选最匹配的。单位报纸、上级文件亦或是政府网站,都是积累理论知识的免费渠道,这些不管是自己私下找时间,还是在上班的空闲时间,都是可以用来反复看反复琢磨的。《求是》杂志上面的文章对于提升自身政治素养,学习行文风格、框架式比较有用的。《半月谈》更多的是对时事热点的了解和对观点的摄取,更多积累的是增加文章丰富性和说服力的素材。素材的积累不仅要关注途径,更要关注方法。我个人经验,阅读文章首先要明确自己的需求。是搜集热点信息、了解政策方向、还是积累素材?这个需求一定要明确。根据所需的内容针对性阅读,比如,半月谈我的重点放在头版和评论版,能满足我90%以上的阅读需求。迅速阅读相关版面,抓取对自己有用的信息。要工作,还要准备遴选,要看书做题,还得积累,时间非常紧迫,中学时那种细度、摘抄的赏析式阅读不适用于遴选备考,查找素材要注意效率。这个能力是可以训练的,求是、半月谈基本上都有小标题目录,看上一遍基本上就清楚有哪些内容,之后再结合自己的需求,有针对性地阅读。对优秀文章进行深入研究。积累一方面在于话题的广度,另一方面在于深度,每种类型的文章至少要精读一篇,把文章掰开了揉碎了分析,看看作者是如何引出论点,用什么方法论证,最后又是如何总结提炼升华的。我之前是每周选出来两篇文章来进行深度研读,学习文章的写作思路,尝试着进行临摹,收获还是比较大的。无形的难度在于明知道真题重要,但不会利用真题。遴选真题之珍贵完全不用赘述,同系统--同级别单位--同单位--同岗位,真题试卷数量依次减少,这也是前面提到的为什么真题只能用来辅助却没办法当备考中转换思路的重心的原因,数量太少,以至于达不到量变产生质变的标准。因为少,就更应该合理利用,真题作为最快了解目标岗位办事高度和准则的方式,每一道都需要琢磨透彻,并且通过真题练习转换思路是最快的方式。在我看来真题最有效的利用方式一定是先看答案再做题。遴选考的是思路,考的是方法,这与常规考试本质上就有区别,对遴选来说,平时看《求是》《半月谈》的过程就是看“答案”的过程,先有标准,再根据标准写答案不仅能提高正确率,更能提高理解能力。至于很多人关心的“看完答案了再做题不都背住答案了吗,做题还有什么意义”的疑问,我敢肯定,这一定是没有备考过遴选的老兄提出的,很简单, 你平时刷完一条新闻,除了几个关键词,能完整叙述出来吗?格式标准记得住吗?办事流程记住了?对遴选来着,这绝对是个短期内就能看到成效的方式,做完题后,着重关心错题(已经看过具体答案了,对于怎么回答心里肯定有一些大方向上的内容存在了,这时候错的一定是思路转换上的小细节,及时检查更正,很容易就达到一劳永逸)。先将错题做整理与摘录,定期分析与检讨错误原因。晨读、熟读每一套试卷的文章、题目与选项。再次像第一遍那样去做题目,总结出题意义以及自己的应对策略。当然,答案已经非常清楚了,这里只是让你再次体验一下真题的“魅力”所在。总结出题意义并不是让你将来有可能去出题目,只是再次深化贴近出题人思路方式,争取达到自己在看题目之前就大致知道题会出在什么地方。关于遴选的难度其实包含很多,但上面这些都是难度较大,错误点较多的一些。小县城到市级的遴选题目自身不会有很大难度,主要就是看谁的写作写的流畅,工作思路转换的自然,抓住这两点,脱颖而出拿到高分基本没意外,加油。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遴选真的很难吗 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