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泗洪县界集镇有名字叫袁雪华有多少人?

2019-08-01 17:17
来源:
ideal工业区
每一个老兵,
他们的名字都值得被铭记。
每一个老兵,
都有一段荡气回肠的故事。
军人,不仅是荣誉与自豪,更是责任与牺牲。
无论是在战争还是和平年代,
他们都是离死亡最近的人,
他们永远守护的是大义,
舍弃的是小我 。
1950年10月,中国人民志愿军将士,肩负民族期望,高举保卫和平、反抗侵略的正义旗帜,奔赴朝鲜战场。他们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同朝鲜人民和军队一道,历经两年零九个月舍生忘死的艰辛奋战,夺得了抗美援朝战争的伟大胜利。
在嘉定工业区娄东村,也有一位抗美援朝老兵,名叫袁雪华。在他平和慈祥的沧桑面容下,很难相信老人曾经经历过一段可歌可泣、荡气回肠的峥嵘岁月。
袁雪华出生于1929年,那时国家正处于战火纷飞的年代,加之老人祖祖辈辈都是地道的农民,家境非常贫寒。亲身经历了战争的动乱和忍饥挨饿的贫穷生活,从小就向往光明和平。1951年,二十二岁的他报名成为一名志愿军,赴朝鲜抗美援朝。
90岁的袁雪华记性不好,但他仍旧清晰地说出自己所在的部队是23军67师201团,自己曾经是一名扛机枪的步兵。当时作为一名“新兵蛋子”,在连队里,首先是学习文化知识、军事理论,一边也要操练本领。
不久便到了真正上战场的时刻了。回忆起六十几年前的战场上的场景有一些细节,老人仿佛都还历历在目:“那时候打仗在零下三十度的天气,一待就是几个月,首先就是严寒、饥饿……条件非常艰苦。武器装备上他们也比我们强多了,每次战斗都是飞机先轰,然后炮弹又炸。我们的武器差,拼不过人家。白天打不过人家,只能待在战壕里。我们就只能发挥我们的长处,我们打他们不喜欢的夜战和雨战,还有就是近战,凭的是人的勇敢。”
袁雪华说最惊险的一次,他离敌军大概只有五十米距离,他用机枪扫射,靠着和战友默契的配合,打退了敌军的进攻。
在朝鲜的三年的时间里,袁雪华在枪林弹雨中穿梭,也看见无数的战友为了和平而抛头颅洒热血。打仗时刻伴随着伤亡,上阵前,战士们会把写有自己名字的纸条塞在子弹筒里。如果不幸牺牲了,可以让世人知道自己的姓名。那时埋牺牲战友的时候,是用一丈二尺长的白布把人一裹,挖个坑,把人放在坑里。再用土一盖,土堆上再插上一块写着名字的木牌。因为战火不断,只能暂时简单埋葬。
在战场上,炮弹也在袁雪华身边爆炸过,所幸炮弹的碎片只是划开了他的右腿的小腿处,留下了一条伤疤。问及他受伤的事情,袁雪华不愿多说,只轻轻地说了一句:“我的很多战友献出了自己年轻的生命,我这点伤不算啥。”
参战三年,由于袁雪华机智勇敢,表现出色,立下了三等功,并被授于朝鲜人民民主共和国军功章及证书。同时,他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老人拿出了保存完好的两枚奖章,分别是抗美援朝纪念章和抗美援朝军功章。“军功章”呈圆形,银质,正面镌刻有一名持枪战士,背景为朝鲜国旗和旭日光芒,背面刻有一行朝文。
1954年,袁雪华随部队从朝鲜回国,并从部队转业来到宝鸡当地的石油机械厂工作了三年,随后回到家乡,成为自来水厂的一名普通职工直至退休。
如今袁雪华已是耄耋老人,却精神矍铄。娄东村的村干部告诉小编,袁雪华虽然已经九十岁了,腿脚有些不便,但村里每月的党员活动,他还是会很积极地参加,大部分时候,老人家都是自己直接坐上孙女给他买的电动轮椅就来了,在村民们眼里,他一直就是这样一个乐观开朗的人。
英雄就是见过战争的残酷,还能够热爱生活的人。那头顶的一抹朝阳、耳畔的一缕清风、菜场的喧嚣热闹、膝下的含饴弄孙,和平年代这些普通人的幸福,都曾是逝去的英雄们所渴望和期盼的。英雄无言,大音声希。他们的故事会镌刻在历史的丰碑上,世人永远不会忘记那些为和平而战、为正义而战的军人。
责编:朱雅君
撰稿:周虹
编辑:周虹
摄影:周虹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泗洪县界集镇 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