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平时说话不用播音腔是天生的吗?是因为平时随意就行吗?

2020.8.1更着实没有想到我的一篇回答会引起这么多小伙伴的兴趣,播音其实是一门很深的学问,不经过系统的学习,大部分人真的很难把其中的原理说出来,就比如我们大一学习发声知识的时候,是会学习人体口腔构造的,比如什么甲状软骨、杓状软骨、会厌、真假声带等等,一般人不经过系统的学习其实很难理解这些,就怕我的措辞让大家听不懂或者产生歧义,恐误人子弟,所以这也是我一直没有更新的原因。不过这段日子里陆续收到大家的喜欢,盛情难却,我就针对几个问题进行回复。问题一:播音不压喉头,你怕是学了个假播音吧?答:压喉头伤嗓子,不信你长时间压嗓子进行稿件播读,不出一年声音必废问题二:如何学播音腔?答:可能很多人不知道。人的声音是独特的且不可改变,训练方法只能美化声音,不能改变声音(声音自己弄废了的当我没说),因此没有所谓的播音腔,这是个伪概念。如果你想说的是央视主持人的声音,天分60%+努力学习40%,得看你有没有那个天分。问题三:声乐可以自学播音吗?答:可以的,我觉得学过声乐的人比普通人更容易接近播音,因为播音和声乐在发声上有异曲同工之妙,如果感兴趣的话推荐学习。问题四:网上的播音课程可信吗?不推荐相信那些网上什么“9块9教你学播音”,那些人说的内容千篇一律,大致都是鼓吹什么简单几个小训练方法,就可以改变你的声音,像这种的一般没有什么营养价值,学了也是白学,学习播音一定是日积月累,循序渐进的。不然人人7天都能学会播音了,还要我们播音主持专业的学生有什么用?(狗头护身)总结:请记住,声音一定是只可以美化,而不可以改变的(把嗓子弄废的当我没说),练习首先要从字词练习,再逐步过渡到语句短文。人和人都是不一样的,播音并不是一定要像央视的主持人一样才好,那样的声音有局限性,基本只适合庄重的场面,不信你让他在娱乐节目去配一个小朋友的声音?想到什么再更,谢谢大家的喜爱
答主也是一名在校播音生,个人认为播音腔之所以叫播音腔,在于它本身的发声方法、部位都与常人不同,在播音里面,我们讲究气息、调值、吐字归音,提打挺松,而在日常生活当中正常人肯定不会讲究那么多(答主如果买瓶水都用播音腔说话怕会被打X﹏X),所以要想让一个普通人有播音腔其实很简单,如果你是选择了艺考培训机构的那当我没说,如果是想自学的,那我认为得坚持做两件事: 一、发声系统的训练:
播音在大学的课程全名叫做播音与主持艺术,之所以叫艺术,是因为播音生要有异于常人的表达能力,同时要将纸面文字转化为具有情感张力的话言,所以播音属于一门有声语言艺术学科,而要想做到这一点,前提是你得有良好的发声基础,最基本的就是练早功,俗话说得好,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在答主所在的学校,我们每天早上六点半左右就要起床到山顶的操场练早功,早功内容稍稍与网上流传的有些不同,但是关于口部操的练习是基本相同的,所以楼主如果想要让自己口腔状态达到一个很好的状态,就得天天去练口部操,因为这都是为后续的声音创作做铺垫,关于口部操的内容楼主可以去自行搜索,我这里主要讲一下发声,普通人包括部分播音生经常会有一个误区,就是为了模仿电视当中的新闻播音腔,刻意的去压低喉头,以使自己的声音更浑厚磁性,实际上这是一种损害自身声带的行为,很多人练着练着就发现自己声音毁了、不好听了,就是因为没有练习正确。播音里面绝对不讲究压低喉头,正确的做法应当是用气息托住声音,让自己的声音通过气息的带动发出来,要记住播音的发声是能够长时间工作且不耗费声带的,而不是讲几句就开始喉头发紧,嗓子冒烟,所以掌握正确的发声习惯,不但能帮我们美化声音,还能够持续高效的让我们的嗓子保持一个好的状态,那接下来我就列几个简单的发声气息练习:1、慢吸慢呼:20秒、30秒各一次2、慢吸快呼:三次3、快吸慢呼:20秒、30秒各一次4、长“啊”音:30秒
两次5、长“一”音:30秒
两次6、膈肌弹发训练:两次
这一套训练方法是入门级的,没有经过培训或不是从事相关专业的人员可以参考以上几种方法进行训练(记住前面几个呼吸方式是练习气息的,当普通人掌握了气息的运用时,训练的才算有作用,记住不一定时间越长越好,够用就行。)二、学正确的发音
由于考虑到楼主可能是自学,身边没有专业老师进行指导,那么推荐楼主多看看《新闻联播》,一般央视里面的主持人普通话都是一级甲等(一级甲等很厉害的哦,是普通话测试的最高水平),不用学他们语速那么快,只要学习他们的语音调值就好,调值掌握了,那么你的播音腔就不远了
总之呢,我也只是一个在校的播音生,论学术水平、实战水平,肯定和专业人士还是有很大的差距,上面的一些意见也是我自己的一些总结,但是值得说明的一点就是,学播音腔最好还是要有老师带,普通人即便掌握了训练内容,但是不知道怎么去发声,没有人去纠正自己,这些都是阻碍,所以隔行如隔山,但楼主如果还是想学播音腔,记住这几点:1不要压喉咙
2在练习气息时要去体会气流从你的腹部慢慢上升到达你的喉部那个传递的过程,去体验那个感觉,掌握气息走向
3勤练,我记得我们专业老师和我们说,学艺的,不练怎么能行,这是我们未来的吃饭本钱,所以专门学这个的都尚且如此。普通人想要学会播音腔更应该坚持每天学
以上的内容呢,如果大家觉得我哪里说的不对,欢迎找我探讨,有我也会及时改正的,这是我第一次在知乎上面回答问题,没多少经验,,希望能够给楼主和其他人一些建议作为参考
平时生活中带播音腔为什么让人反感_360问答温馨提示:该条问答的文字/图片中可能存在外站链接、联系方式和其他风险信息,请注意识别,谨防上当受骗!1个回答满意答案因为播音腔本身就是一种不对的方式,不管是朗诵还是新闻播报都讲求一种自然。播音腔则是拿腔拿调,和我们平常说话的状态360问答有很大不同。通常会感到很做作,不自然,让人反感也是有可能的。您可能感兴趣的内容广告相关问题一根稻草压倒一头骆驼这句话其实是个寓言,但并不是说一根稻草就把一匹骆驼压倒了,而是说因为骆驼身上本身带的东西太重了,最后有人再加上了一根稻草一根稻草压死一头牛你有没有听说过:一根稻草把一头牛给压死了?你若不信,我给你讲讲,这里面学问还大着呢?
首先,力是可以叠加的。这种叠加不21.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一根稻草丢在大街上是垃...21.提示:人生是一个选择过程,人生最重要的选择,就是选择和谁在一起。选择和谁共事,选择和谁交朋友,选择和谁结婚,选择向谁学习...压倒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是什么意思1、直接从字面上理解的话,那就是之前放再多的东西都么把骆驼压倒,可就是放上最后一根稻草后,事件就不同了,骆驼被压垮了;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是什么意思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意思是一只骆驼已经不堪重负,这个时候只要在它身上放一根稻草,就会压死它。
1、从字面上理解,那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什么意思这句话的意思是:一根稻草,并不重,但是如果不断增加,到了一个骆驼所能承受的重量的临界值,最终总有一根稻草会把骆驼压垮。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 具体故事一个主人有一匹老骆驼,它一天到晚任劳任怨地干活,有一次主人想看看这个老骆驼到底还能拉多少货物,于是不断地加、不断地加,但查看更多点我做任务,抽手机哦
恭喜完成日常任务“天天助人1” 10金币奖励已发放
继续做任务
任务列表啊哦,你还是无名氏 登录登录做任务,奖励多多,还可抽手机哦~返回顶部侵权投诉意见反馈微博恭喜您升到级!获得Lv升级宝箱,快开启吧!开启宝箱 暂不开启
亲爱的同学你是否有以下问题?1、 轻重格式呆板。 2、发声(共鸣)位置单一。 3、调值、动程不灵活。 4、习惯性断句。 5、僵化“提打挺松”。 6、重音不出自内容,无法形成语流语势。 7、吐字发音口型千篇一律,“所有的字要送到观众耳朵里”。下面分别讲解,看你中招了木有?篇幅所限,无法深入展开,点到为止。1、轻重格式呆板原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播音指导杨曼老师曾说:“普通话大部分词要遵循中重格式,但在语流中要根据语意。语意就是语句的目的,也就是我们说的重音。重音的定义是:为表达语言目的着重强调的词和词组。”先举例子,这个例子就发生在上个月。在一集讲汉字“郭”的纪录片里说,“郭”在古代是“城”的意思。其中一句解说词这样说的:“可是,东郭先生真的不姓郭,而是因为他住在东城。东郭,就是东城。”这句话里有两个“东城”,“东城”这个词是典型的“重中结构”。在我们听到送来的大量样音中,大部分也都是这样读的。放在这里,第一个“东城”读做“重中结构”也没问题,但是第二个“东城”,则必须要读成“中重结构”,要强调“城”。因为这集片子,讲的就是个“郭”字,必须把“郭”和“城”在逻辑上联系起来。至于第一个“东城”为什么读成“重中结构”也没问题,请自行体会。在《实用播音教程·普通话语音和播音发声》(2005年8月第七版)一书第107页,最下面一段中:“词的轻重格式只是一种约定俗成,它不是绝对的、不变的,词的轻重格式要受语句目的的制约,所以在预留中我们往往会遇到原来的轻重格式被打破、被改变的现象,这也是正常的、必然的。”在实际应用中,到底是“中重”还是“重中”,相关因素有很多。如个人风格、文字意思、前后句衔接等等。可能死板地遵守“格式”的朋友,忽略了上述教材里的最后一段话。或者,这套书再版的时候,能够把这段话放到这一章的最开始去?2、发音共鸣位置单一新闻播音,强调胸腔、咽腔、喉腔、口腔、鼻腔等共鸣。当然,也有业内人士认为,其中有一些共鸣是理论上的、感受上的,并没有物理上的意义。日常交流的时候,发音共鸣位置其实是根据身份、语言内容、当下情绪、讲话目的不同处于不断变化中的。如果所有的字词都用同样的共鸣位置,就会犯“师傅,给我来两个馒头”那样的笑话。3、调值、动程不灵活我们都知道,按照普通话标准,四个声调的调值分别为55、35、214、51(还有无调值的轻声)。但在专题纪录片里,我们触碰5音的机会往往没那么多。在一句话里,可能也就一两个字会强调,以建立前后句意的关联。除了重音以外,其他的5音一般也就到4或者4.5,甚至更低。重音有的时候还会超过5,达到5.5或更高。举例说明。纪录片《天下妈祖》第一集第一句解说词:“这是位于中国最北部的妈祖庙之一”。其中的“之一”二字,都是55音,但它是导演基于纪录片的严谨而“不得已”的用词,不是这句话的重音。故这两个55音的字,就不得读成55音,而是要下降到2甚至是1。动程也是在设定重音的时候经常使用的方法,它也是制造语言节奏很重要的工具。让重点字的动程更完整,会形成更明显的重音提示,并具备独特的语言节奏。并非所有的动程都应完整标准,也并非所有的动程都应缩短,而是需要根据目的和内容设定不同的动程长度。比如上面例子中的“位”字,如果动程完整,就很别扭了。4、习惯性断句断句,是语言中使逻辑更加清晰的工具,在长句或复合句式中尤为重要。但每个断句应该有充分理由、有目的性,而非基于习惯惯性。甚至有些人因为断句的固化,而形成了“官腔范儿”,或者叫“麦克风病”——平时说话没问题,一到麦克风面前就端起来了。断句,就是这种“麦克风病”的主要现象。较常见的习惯性断句包括:主谓语之间断句、副词后断句、短语内断句等。举例说明:(斜线处为错误断句点)“上世纪/四十年代后期,……”“公元前/486年,……”“这座/声音博物馆的建立者,……”“这/就是声音的力量,也是/秦思远的梦想。”基于长句播读需要,断句是必不可少的。但断句的灵活、有理地使用,以及断句位置前后的关联性,会成为形成语言风格(个人风格)的重要组成部分;僵化、习惯地断句,会形成“固定的强调”和“麦克风病”。在这里加一句我的个人创作感受:创作的每一处,都应基于需要,而非习惯,都应深思熟虑,多次演练。另外,相近相邻的地方(离的不远的地方),处理方法尽量不要相同,这样会大大增加语言的节奏感和吸引力。5、僵化“提打挺松”考虑到有些朋友并非播音专业毕业,在此先简单解释什么是“提打挺松”。这里摘自百度。提颧肌,刚开始的时候练习微笑,以后会形成习惯;打牙关,张开嘴让牙关完全打开,坚持一会,会感觉到酸疼,然后保持说话的时候后齿不闭合;挺软腭,感觉就像打哈欠一样,软腭完全被撑起来,并且要一直保持这个状态;松下巴,下巴要完全放松,可以左右摇动下巴来帮助放松。这种方法属于基本功,是为增加口腔的灵活度和肌肉可控性而设置的训练方法。但这些方法对于纪录片解说实操来说,则是无益的。下面诸个分析:提颧肌——观众会通过你的语言,听得出你的表情。那么,为什么要笑着播读纪录片呢?你读抗日壮士题材纪录片的时候,是不是也提颧肌?所以方法要灵活运用。打牙关——口腔开合度取决于你的解说稿内容,而并非是一个固定值,很多人将它误解了。有的片子整体情绪水平较高,则开合度大一些;有的片子较低沉,则开合度应小一些。挺软腭——挺软腭虽然会让你的声音显得“浑厚”且有“立体感”,但直接结果是声音靠后,语言发闷,像错误的美声唱法一般。如果你天然声音不够厚,挺了软腭的厚也不是正常的厚。在纪录片解说领域,这是严重脱离自然表达的一种做法。松下巴——这本来是很好地做法,让下巴获得自由,能增加你的口腔控制力,让语言在各种不同的目的下产生灵活多变的效果。但绝不是一味地张大嘴,并非每个字都发音到最饱满的口型。需要根据语流的设计,根据重音的不同位置,采用不同的唇部张开程度。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播音腔是天生的吗 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