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子温如玉什么意思适合小学生看吗?

多看书,以下是关于君子的书,看完就了解怎样才是君子温如玉。历史上,君子教育的思想与实践,自孔子时就一直是教育的主流,虽然缺少专题研究,但是君子教育的相关研究一直是中国学术研究和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儒学人才培养观、伦理道德教育观的根本所在。特别是《孝经》(君子之教始于孝)、《论语》(君子之学的奠基之作)、《孟子》(以“四端说”丰富“仁德”君子理论)、《荀子》(以性恶论阐述礼法君子)与君子之教的传统经典《五经》形成之后,君子教育的相关研究须臾没有停止,甚至包括对儒家思想的批判时期。历史上,君子教育的相关研究主要表现在对君子教育相关经典的研究,以及历代学者的教育经验总结与研究成果两个方面。 首先,对君子教育相关经典之作浩如烟海的“考证”、“注疏”、“正义”、“译注”。君子教育思想主要蕴涵于《六书》、《五经》、《四书》等儒家经典之中,对这些经典的考证、注疏的同时,也包含着君子教育的相关研究。如,由汉代班固撰写的《白虎通义》是我国由官方主持儒学各家各派共同研究制定、经汉章帝亲自裁决的首部各类儒学经典与各家各派学术观点的资料汇编,是上自天子下至儒生的学术共识与学习研究的主要依据。《四库全书总目》对其评价是:“方汉时崇尚经学,咸兢兢守其师承,古义旧闻,多存乎是,洵治经者所宜从事也。”《白虎通义》一书中就对“君子”的含义达成了共识,指出了该词的德性内涵。再如,关于《孝经》和《论语》的研究。《孝经》由子思成书之后即成为历代学者学习和研究、注疏的重要儒学经典,其中唐玄宗、清顺帝等帝王亲为注疏;君子之学的奠基之作《论语》成书之后,对其进行研究的文献达三千多种(依据日本学者林泰辅的《论语年谱》),保存到现在的有东汉郑玄的《论语注》、三国曹魏何晏的《论语集解》、唐代陆德明的《论语音义》、宋代朱熹的《论语集注》(与《大学》、《中庸》、《孟子》合称为《四书章句集注》)、清代李宝楠的《论语正义》等。民国以来,这方面研究成果亦是层出不穷,如程树德的《论语集释》、钱穆的《论语新解》、李泽厚的《论语今读》,等等。而汉代形成的《五经》、宋代形成的《四书》更是中国学术研究的主要内容,也是君子之教与君子教育相关研究的主要载体。有关《四书》、《五经》的研究成果更是汗牛充栋,中国历代学人多以此为本,阐发自己的思想,如宋代的程颢、程颐以其理学思想对《周易》进行研究,形成了宋明理学的奠基之作《周易程氏传》,其中贯穿了二程“学以至圣”的君子教育思想。 其次,历代学者,特别是儒学之师对君子之教的实践经验总结与理论研究的开拓。继孔孟荀之后,汉代硕儒们进一步发展了君子教育,如董仲舒进一步发展了儒学,使君子教育上升为国家主导的教育模式,在其著作《春秋繁露》中对君子教育的相关内容进行了阐发,如以五行学说为依据。对“孝”的论证,并逐步形成了“五常”之君子教育和中国人伦教育的核心内容。再如扬雄提出了不同于孟子、荀子的人性观,认为人性善恶兼具,并以此为基础认为只有发挥个人的主观能动性修身、从学才能成为真正的君子。在其著作《法言》中,记载了扬雄对君子教育的研究与论述,特别是提出辞赋对君子的审美教育作用等。唐代的王通、韩愈、柳宗元等也对君子教育有所研究,体现在他们的著作之中。如王通的《文中子》、韩愈的《原道》、《原性》、《师说》以及柳宗元的《断刑论》、《天爵论》,等等。其中,韩愈的“师论”与柳宗元的“才德君子论”对君子教育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宋代教育名家簇拥而出,他们对君子教育均有所研究并付诸于实践之中。其中张载、二程、朱熹尤为突出。关学创始人张载所撰《经学理窟》、《张子语录》、《正蒙》、《横渠易说》等著作中均蕴含了君子教育思想,而著名的横渠四句⑩更是对君子社会担当精神的凝炼与高扬。程朱理学奠基人二程,提出了学以至圣的教育思想,对君子修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并把其付诸于书院教育、帝王教育等教育实践之中,其相关研究蕴含于后人编订的《二程集》中。理学集大成者朱熹在集前代研究的基础上,在教育内容、教育方法、教育管理等方面对君子教育的研究与发展均做出了重要贡献,相关成果包含在其《四书集注》、《朱子语类》等著作之中。明代王阳明以“心学”为理论基础是对传统君子教育实践与研究做出最大贡献的最后一位教育家,其相关研究蕴含于后人编订的《王阳明全集》之中。明清之际的黄宗羲(其作《明夷待访录》、《南雷文案》、《南雷文约》等)、王夫之(其作《读四书大全说》、《黄书》、《张子正蒙注》、《读通鉴论》、《俟解》、《思问录》等)和明末清初的颜元(其作《彦习斋先生言行录》、《四书正误》、《存学篇》等)等人开启了对传统君子教育改革的先声。鸦片战争之后,张之洞在其《劝学篇》中提出的“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可说代表了当时相当一部分学者的研究观点,是清朝对域外先进文化的接纳与对传统文化固守的结合物,使君子教育研究进入了新的研究视域,君子教育也正式注入了新内容。另外,我国历史上非常重视家庭教育,《家训》、《家范》等是其教育经验总结与理论研究的主要载体,其中也蕴涵着君子教育的相关成果,如颜之推的《颜氏家训》、司马光的《温公家范》等,这也是中国古代君子教育研究文献的重要组成部分。 君子人格专题研究。这方面著作主要有 2 部。一是廖建平的《君子人格论》(中国文联出版社,2001),该书从君子人格的内涵、君子人格与轴心时代、君子人格的品德、君子人格的外观、君子人格的境界、君子人格的培养路径、君子与政治、君子与天命等方面进行了论述,最后作者呼吁大家要做一个具有传统君子的优点、同时具有现代社会需要的全部特征的现代君子。该书作者认为,现代君子应该具备的基本特点是:能坚持民主原则,具有强烈的法制意识、具有进取精神和创新精神、具有全面的价值理念。二是王宏亮的《儒家君子人格初探》(山西人民出版社,2008),该书从君子人格的历史沿革、理论基石、内质与外观、塑造方法、历史影响等方面分析了君子人格。者认为,儒家君子人格是儒家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人文精神的重要体现。儒家君子人格对中华民族的凝聚与中国人道德生活的支配均产生了重要影响。 其二,君子哲学与君子文化的研究。这方面的著作主要有 5 部。一是李洪峰的《中国古代的君子文化》(紫禁城出版社,2011)。该书从《周易》之君子气象、《论语》之君子风范、《大学》之君子修养、《中庸》之君子境界、《孟子》之君子故事、《荀子》之君子理念等几个方面对中国古代君子文化进行了梳理与解读。作者认为,中国古代君子文化创始于《周易》,形成于《论语》,提高于《荀子》、《孟子》,它是中国古典经典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今天的社会生活仍有着积极意义。二是任福申的《中国君子文化》(线装书局,2009)。该书首先对君子文化、君子精神、君子风范,以及君子群体的发展历程进行了介绍,然后依据先秦时期的儒学经典《四书》、《五经》以及《老子》、《庄子》等其他学派典籍对君子之道、君子之志、君子之学、君子之才、君子之智、君子之风、君子之德、君子之孝等进行了分析,而后又分析了《尚书》、《春秋·左传》、《易经》、《诗经》等各典籍对君子的论述等。任福申认为,君子的人格境界是高深学识、高强能力与高尚道德的统一。任福申研究分析了“君子”的涵义在历史发展中的演变。他认为,整个君子史大体可划分为三个阶段,传承的核心特征是“高尚道德”,三个阶段的突出特征依次是“高贵”、“高明”、‘高尚’。15三是谭长流的《君子哲学》(九州出版社,2011)。该书从《大禹谟》中的君子、君子的早期轮廓、实指的君子、君子看世界与君子的心声、怎样成为君子的问答、君子的成长路线、君子必需的元素、关于君子的辩论、变异中的君子、关于君子的更高追求和真正的君子、君子架构的完善、君子在礼中徜徉、由赤子到君子的伟大历程等方面分析君子哲学。作者认为,一部《论语》都是为君子作注的,几乎所有的先秦史也多是为君子作注的。君子文化是中国的根基文化,它绝无有任何的外来之物的糅杂,希望人人都走上正人之路。四是余秋雨的《君子之道》(北京联合出版公司,2014)。该书是一部散文随笔,作者以“君子之道”为切入点讲述中国传统文化。有关君子之道,该书先论述“君子怀德、君子之德风、君子成人之美、君子周而不比、君子坦荡荡、君子中庸、君子有礼、君子不器、君子不耻”等君子之道的基本内涵,然后从君子之交、君子之名、君子之伪、君子之狱几个方面分析了中国君子之道、君子人格。作者认为,中国文化没有沦丧的最终原因,是君子未死,人格未溃。五是陈俊明的《君子论》(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1993)。该书认为,君子是中国封建社会最典型、最完善、最有影响力且影响至今的理想人格。而理想人格“就是道德教育中的典型或榜样。”该书从不同方面对君子进行了剖析,内容包括“各色君子与道德君子、君子要有君子相、君子的言行、君子的处世与交友之道、君子之学、君子之修身、君子的人生观、君子的心态录、君子与其伦理支撑、君子的负面形象小人、君子的变形和人格分裂、域外的君子等。 其三,君子语句整理与阐释。这方面研究的主要著作有 2 部。一是高喜田的《君子之道——中国人的处事哲学》。该书以“君子之道”为切入点,以当代视角,逐条解读了《论语》中有关君子的言论,具体包括 9 个方面:一仁:君子人格的道德根基;二义:君子人格的价值尺度;三礼:君子人格的行为规范;四知:君子人格的科学态度;五信:君子人格的操守准则;六道:君子人格的目标追求;七宽:君子人格的胸襟境界;八文:君子人格的修养风范;九不器:君子人格的独立精神。二是陆宝根的《历史名人论君子》(同济大学出版社,1996)。该书从 100 多种古籍、其他 90 多位历史名人著述,以及民间谚语(百余条)筛选出有关君子的论述 1700 多条,内容涉及道德情操、谦恭礼敬、功名利禄、治国、教育诸多方面。 其四,从优良社会秩序的构建研究君子。这方面的研究成果主要是姚中秋所著《美德·君子·风俗》(浙江大学出版社,2012)。该书的宗旨是构架儒家式社会建设理论,形成优良的社会治理秩序与维系机制。作者认为,优良社会秩序的基础是美德,君子是传统中国社会治理的中心。该书“君子”部分论述了“君子或绅士中心的秩序”、“共和国与绅士:理论与历史”、“美国的绅士与宪政”、“大革命已去,绅士当登场”、“从精英提升为绅士”、“新绅士阶层正在兴起?”“从知识分子到新绅士”、“君子式官员:以维持秩序为己任”、“商人的君子之道”、“寻找君子式法律人之典范”、“专家的失落与自我救赎”、“医生的君子之道”、“教养君子者须先成为君子”、“最重要的是驯化精英”等 14 个方面的内容。作者认为,儒学就是君子养成之学。孔子之后传统中国社会的君子,是平民社会中较为强烈之道德理想主义精神和较高治理技艺之积极公民。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君子温如玉什么意思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