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长和家长与班主任沟通重点都需要谈什么?

我的朋友小段,最近心事重重,老是拿着手机欲言又止。原来,她儿子马上要上一年级,她加了班主任的微信,想先联系一下,说说孩子的情况。可又担心会不会打扰老师,会不会说错话给老师留下不好的印象。这种感觉,就像要上学的人是她而不是她儿子,紧张而纠结。其实,新生家长,和老师保持良好交流是很有必要的,能够让老师了解孩子,了解家长的想法,教育时候能有的放矢。那么,和老师交流的时候,有哪些注意事项呢?现在就来为大家揭秘。01 家长要正确、真诚地表达感受,避免负面情绪老师也是人,有吃喝拉撒、七情六欲,所以和普通人交流的那些法则,也是通用的。当一位家长真诚地和老师沟通,老师是可以感受到这种真诚的。一年级新生家长很容易焦虑。孩子在适应期难免会有问题,家长急于帮孩子解决却无从下手,焦虑就产生了。焦虑一旦产生,就会引发负面情绪。我遇见过一位新生妈妈,她女儿内向安静。同桌则是一个活泼好动的男生,经常捉弄她女儿。开学一周后,女儿哭着不肯去学校,说同桌会欺负她。妈妈一听就生气了,一方面很心疼,另一方面觉得老师怎么给我女儿安排了这样一个同桌。她就打电话给老师说,同桌不好,会影响孩子学习,能不能换一个。老师表示同桌都是按照身高、视力等方面综合安排的,一般一学期换一次。这位新生妈妈更生气,心想这老师怎么这么不靠谱,我女儿都哭着不肯去学校了,还不解决。如果妈妈继续这样和老师沟通,势必带着情绪,认为老师不负责任。后来,她听了我的建议。放下对老师的成见,就事论事,说了女儿和同桌交往中存在的问题,女儿回家后的情绪,真诚地表达了一位妈妈对孩子的担心。第二天上学,老师关注了她女儿和同桌的沟通情况,找同桌谈话。原来,同桌很活泼,好几次和女儿说话,女儿都不回应,所以他会动动她的头发,扯扯衣服来引起她的注意。老师做了适当的干预,同桌俩的沟通好了很多。女儿开心地上学了,妈妈也放心了。她给老师回了电话,说之前自己太着急了,生怕女儿吃亏,才会直接要求换座位。所以,家长首先要学会正确地表达想法,真诚地去沟通,一旦发现自己带有情绪了,就要暂时停止。
要知道,如果家长的负面情绪滋生,容易和老师产生矛盾,不管矛盾是否激烈,受到影响的,一定是我们的孩子。 02 关注具体的事情,积极反馈结果本文开头提到的我的朋友小段,犹豫着要不要和老师沟通。我建议她先想清楚,沟通的目的是什么,最想让老师了解孩子的是什么。如果我们担心孩子,却说不出具体原因,和老师联系只能说“希望老师多照顾”之类的话,老师也会摸不清头脑,她只能告诉你,我会尽己所能,照顾好全班。小段仔细梳理了一下,她担心的是,儿子学习节奏挺慢的,在幼儿园和其他孩子一起做手工,玩游戏,总是会慢半拍。但优点是,就算比较慢,也会专注完成。她怕到了小学,孩子学得慢,老师会不耐烦。厘清了自己的想法后,小段坦然地给老师打了个电话,老师表示非常理解,孩子的学习节奏存在个体差异,需要成年人给出更多耐心。小段心里踏实了。这样具体有目的的沟通,既表达了家长的担心,也让老师对孩子有了初步的了解,是积极有效的。比空洞的一句“老师您多照顾”更有力量。等孩子开学后,也要和老师保持积极沟通。人的注意力有限,孩子的问题也可能不止一个点。尽量一次只专注一个问题,并给出持续反馈。比如,如果孩子的数学学习出现问题,课堂作业错误率很高,这往往是由多种因素造成的,比如听课效率,学习习惯等等,有一个改进的过程。和老师沟通的时候,可以一次聚焦一个点,这次是课堂听课情况,改进一周后反馈给老师,下次再专注课后学习习惯,持续地沟通,会让老师明确时间段内的关注点,减轻老师的负担。时间长了,老师会感受到,这是位用心、很淡定的家长,他很看重老师说的话,一直在配合学校教育。03 保持适当的距离,不要过度打扰有些家长希望和老师打的火热,而这种“火热”通常带着刻意,因为我的孩子在你手里,所以我拼命奉承你。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一旦带着刻意,就会不舒服,容易给老师带来困扰。老师和家长是以孩子为基点的关系,对老师来说,“工作关系”多过“私人情感”。要尊重这样的交流属性,成就健康的“家校关系”。小新妈妈是个热心的全职妈妈,平常空余时间也多。经常邀请孩子的老师周末逛街,吃饭。老师每次都拒绝得很有礼貌。小新妈妈就东想西想,是我的孩子不够优秀,老师不肯出来吃饭?是我太热情,吓到老师?可能,老师只是觉得想要适当保持距离,太过刻意的交往也会让老师不舒服。顺其自然的私人交往,积极配合老师的工作,发自心底的真正的尊重,才是我们对老师的正确态度。最后,不要占用老师太多时间,毕竟老师要面对的是一个班40多位孩子和家长;不要在不恰当的时间联系老师,比如深夜或其他休息时间;学会换位思考,管理好情绪,不要让无效沟通消耗双方的精力。写在最后老师是除了父母之外,对孩子影响最大的人。父母和老师的沟通,是可以直接影响到孩子的学习和成长的。所以,真正的沟通秘籍,就是真诚,正确表达,不带负面情绪;聚焦具体的事情,持续给出反馈;尊重老师,不需要刻意拉近距离。希望可以帮助父母,和老师建立良好的沟通关系,为孩子的成长营造良好的氛围。让家庭和学校之间流淌正能量,成为孩子健康成长的良好助力。
家长跟班主任沟通  沟通的基本模式  语言沟通  语言是人类特有的一种非常好的、有效的沟通方式。语言的沟通包括口头语言、书面语言、图片或者图形。  口头语言包括我们面对面的谈话、开会等等。书面语言包括我们的信函、广告和传真,甚至用得很多的E-mail等。图片包括一些幻灯片和电影等,这些都统称为语言的沟通。  在沟通过程中,语言沟通对于信息的传递、思想的传递和情感的传递而言更擅长于传递的是信息。  肢体语言的沟通  肢体语言包含得非常丰富,包括我们的动作、表情、眼神。实际上,在我们的声音里也包含着非常丰富的肢体语言。我们在说每一句话的时候,用什么样的音色去说,用什么样的抑扬顿挫去说等,这都是肢体语言的一部分。  我们说沟通的模式有语言和肢体语言这两种,语言更擅长沟通的是信息,肢体语言更善于沟通的是人与人之间的思想和情感。  家长跟班主任沟通  沟通是人们分享信息、思想和情感的任何过程。这种过程不仅包含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也包含形体语言、个人的习气和方式、物质环境——赋予信息含义的任何东西。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家长跟班主任沟通相关内容,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大家!  家长跟班主任沟通1  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有人把塑造学生的工作比喻为塑造一块大理石,认为有六个雕塑家共同雕着这块大理石,其中主要的两个就是学校和家庭。因此,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是相辅相成,两者在教育学生成才的目标上是一致的。家长把孩子送到学校来是希望学校把他们培养成有用之才。“望子成龙”是每个家长的心愿,而班主任是学校教育最直接的组织者、教育者,在思想上、学习上、生活上积极地教育和引导学生。正因为如此,班主任与家长“联手”教育学生,已经成为教育学生工作一个不可缺少的环节。成功的“联手”能调动家长参与教育的积极性,促进学生的学习与品德的进步,使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形成互补关系,保持学校和家庭对学生教育的一致性和协调性。  而目前在校学生的家长,普遍缺乏教育学和心理学方面的知识,最棘手的是独生子女的教育问题,因为家长没有教子经验的积累,对孩子的成长规律认识滞后,对孩子的教育力不从心,甚至有许多错误做法,况且在教育观念和方法上也与班主任存在着分歧。这些就给班主任与家长的“联手”设置了重重障碍,是否能克服这些障碍,在很大程度上就取决于班主任如何顺利实现与家长的良好沟通,主要取决于班主任的沟通艺术。只有双方真正沟通好了,班主任与家长“联手”教育学生才能真正发挥出一加一等于二甚至是大于二的成效。那么,良好的沟通如何实现呢?  一、以第一次联系、接触为出发点,奠定沟通的良好基础。  当班主任接到一个新班时,最好在开学二周内给全部家长打一次电话,并主动告诉家长自己的联系方式,并说一些“您今后有什么事情需要老师做,您有特别需要老师帮助的事情,您有什么想法,我们可以多多谈谈,都是为了孩子好。欢迎您经常联系,及时沟通…”。让家长感觉到班主任是出自真心在关心他的孩子,家长对自己会有一个良好的印象,在以后的沟通中,会更容易更愉快也更加信服。  班主任和家长第一次见面时,双方的心情是一样的,都想了解对方。班主任是想看一看家长的情况,而家长也十分关心他们的孩子的新班主任是个怎样的老师,以便确信他们的孩子是否能更好的学习与生活。因此接班后与家长的第一次接触格外重要。作为班主任,与家长的第一次接触,一定要让家长们相信自己是位好班主任;让家长们相信自己是可以令他们信任的;要比较清晰地阐述了自己对本班学生的教学、教育设想及准备进行的一些活动;另外要向家长提出明确要求,以求得家长最初的配合和理解。只有家长对班主任产生初步的信任,他们才会在今后的教育教学中积极配合班主任。  二、以时刻关心学生为突破点,赢得家长的充分信任。  在日常的班务管理和与学生交往的过程中,班主任要努力让学生感受到自己是关心他们的,这一点非常重要。并不是要表明班主任有多伟大,而是这种感情的投资,不仅是日后开展班主任工作的基础,而且还是班主任跟学生、跟家长取得互信的基础。因为学生们回到家里通常会跟家长们说,他们的班主任怎样怎样,特别是一些平常很少得到老师关心的学生,他们很可能会在家长面前像邀功一样,说老师怎样关心他,以此来证明他在学校的表现正在进步着。这样,我的感情投资就不仅收回了成本,还得到了一笔利润,那就是引起了家长对班主任的信任,使他们主动想与我联系,而不是在学生出现了情况以后,才被迫向家长投诉,然后企图把家长拉拢过来,跟班主任一起去对付他的孩子。  另外,班主任跟家长沟通时要注意适当表达自己对学生的关心,让家长知道你对他的孩子特别重视。那么事前就要充分了解学生,包括学习成绩、性格特点、优点和缺点、家庭基本情况以及你为这个孩子做了哪些工作等,最好拟一个简单的提纲。这样在与家长交流时,就能让他产生老师对他的孩子特别重视的感觉以及班主任工作细致、认真负责的好印象,从情感上就更容易沟通。再譬如学生病后的一个问候电话,学生家庭有困难后的一次家访等等,家长往往会很受感动,感激班主任对他孩子的关心,彼此之间可能出现的隔膜自然也就消除了,家长的信任和支持自然就产生了。  三、以平等公正为立足点,架设双方的沟通桥梁。  家长之间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学历、职位、性格均有所不同。无论家长间存在什么样的差异,从他将自己的孩子送到学校的那一天起,家长与班主任就开始了共同的历程——教育好孩子。因此,班主任应该学会与每一位家长交流,让每位家长都能感受自己的关注或重视。也就是说,班主任不能人为地把学生和家长分成“三六九”等。特别是碰到学生问题且涉及到双方家长,班主任在接待家长时绝不能带着世俗的功利色彩,以貌取人,以权度人,以财量人。教师应一碗水端平,亲切热情、礼貌待人,是非分明。平等公正地处理问题,不仅能使问题得以顺利、愉悦地解决,也能拉近班主任与家长的距离,有利于教育学生,也能提升自己在家长心目中的形象,从而使班主任、学校具有广泛而积极的.社会影响。  事实证明,只有诚心诚意,才能打动家长的心,使他们愉快地与班主任合作。有些家长,与班主任交谈会感到拘束、不自在,因此,班主任就应注意营造轻松的气氛,不以教育者居高临下的姿态和家长交谈,不用“必须”、“应该”等词语要求家长怎样做,孩子的错更不会责怪家长,而是尊重家长,积极接纳每一位家长,把家长当作是自己的朋友,多倾听家长的话,引导家长提出宝贵建议,答应家长只要自己能办到的事一定会尽力而为,如果不能办到的我也坦然相告争取家长的谅解。在与家长提出共同促进孩子发展的措施时,采用商量的口吻,征求家长的意见,常用的句式是“您看这样行不行”、“您觉得这样好不好”等。这样,让家长感觉到得到班主任的尊重,更从感情上拉近了距离,与家长的谈话自然就轻松多了,家长也就会经常愿意主动和班主任联系和沟通了。  四、以灵活有效的沟通方法为着眼点,区别对待不同类型的家长。  学生来自不同的家庭,每个家长的文化水平,素质、教养不同,难免会遇到一些“护短”的粗鲁的家长,那就必须讲究语言的艺术。多数学生在学校作了错事之后是不会向家长坦白的,反而说别人怎样错,老师又如何袒护那些同学,这往往引起家长的误解。所以班主任应该在家长心平气和的情况下,在实事求是的基础上,用征求意见的态度,与家长共同研究解决问题的办法。驾驭好批评的艺术,用爱心感化家长,使他能理智地与老师一起解决问题,工作起来就容易得多了。事实表明家长能理智地中肯地教育好子女,那么,他的子女在学校的表现也会相对较好。所以,班主任应重视与学生家长的沟通,更要讲究语言的艺术。  另外,班主任应对学生家长的文化修养、职业背景以及他们对子女的期望水平有所了解,然后根据这些信息,及时、客观、全面地向家长反映其子女的表现情况。在谈情况时,要克服对优生家长谈优点,对差生家长谈缺点的习惯,也要防止报喜不报忧的老好人心理。对于学生目前存在的问题要说全面,说透彻,指出其危害性,并表示出想与家长共同商量解决办法的意愿。在与家长进行心理沟通时,还要注意耐心地听取家长的意见,对学生家长的意见要做出合情合理的解释,以便与学生家长达成共识。“沟通无限”,方法不拘一格。但无论采用何种方法、技巧,你都要出于真诚,并力求有利于学生的长远发展。  班主任与学生家长沟通是班主任工作的基本功之一,也是增强班主任与家长之间凝聚力的一种良好形式,是做好班级工作极为重要的一环。与学生家长沟通既是一门学问,也是一门艺术。事实证明,当班主任同家长架起一座沟通的桥梁时,才能赢得家长的尊重、理解和合作,才能充分发挥家庭教育的重要作用,双方互通情报、互递信息、相互启发、相互补充,使教育形成“合力”和“向心力”。作为班主任,应以与时俱进的精神去学习、总结、融合他人的成功经验,以创新思维来指导自己的工作,在工作上形成新的思路,开创新的局面。  家长跟班主任沟通2  一、发生误会争吵的原因。  有时候,个别家长把孩子的学习成绩差、行为不端怪罪到学校身上,怪罪到班主任身上,有时也怪罪到孩子身上,但他们一般不会考虑自身因素。其实孩子身上多数的习惯,无论是好的坏的,都是做父母的有意无意培养出来的。我们做班主任的,原本便在这些学生身上投注了大量的时间和心血,听到家长怪罪的话,当然会不高兴,便也埋怨家长没水平,同时还急于为自己辩解,家长又认为老师不够耐心,这样家长和老师的关系就容易闹僵,就会出现不愉快的局面。  二、调整好自己的心态。  学生家长有些埋怨的话也是脱口而出的,并不一定就是责怪教师没有教好自己的孩子,教师应从学生的生理和心理变化的角度与家长共同分析,并把自己所作的努力在适当的时候告知家长。即便家长说了些自己认为不当的话,教师也应有博大的胸怀。其实,班主任与家长的关系是“同一战壕里的战友”,家长所期望的也是我们班主任所期望的,因为我们与家长的利益、目标是一致的,所以更应有共同语言。但许多家长因文化水平、职业、性格、处世态度等原因,在教育子女的问题上出现力不从心或教育方式、方法不当,这就需要我们班主任调整心态,多理解,多宽容。  三、了解学生家长及家庭情况。  学生的许多品质是在家庭的熏陶中形成的。因此,我们在决定对学生如何进行教育之前,必须充分了解学生的家庭情况。通过与家长沟通,可了解家庭成员、经济状况、家庭氛围、家教状况、家长的文化水平、职业、性格、处世态度等。这为做好学生的思想工作及与学生家长沟通奠定了基础。  四、经常与家长交流。  交谈时,要引导家长尽量讲一些教师想知道的情况,内容要集中。家长很在意班主任对其子女的评价,在向家长介绍学生的在校情况时,教师心里要“装着”学生,认真选择内容,充分考虑到某些内容反馈给家长后可能会产生的一些副作用,而不是光讲学生的学习,成绩和错误。  五、设身处地为学生和家长考虑。  现在的家长也忙,可以利用接送孩子的时候,和他们沟通,平时可以用电话的方式来交流,当学生取得进步或在学校有突出表现时,及时给学生家长打个电话,家长和学生都很喜欢这种简单有效的方式。  六、巧妙地开好家长会。  把家长会变成老师、家长、学生之间的讨论会和交流会,变成学生的成果展示会。例如:有的班主任老师在开家长会之前,会宣布学生一项特殊的作业:每一位同学都要给家长写一封信,说说自己的心里话,要求学生学会说:“爸爸、妈妈你们辛苦了!”“爸爸、妈妈我爱你们!”“我长大了,我懂事了,我会努力的···”好多家长看了信后都很感动,看着部分家长湿润的眼眶,收到了家长会的很好的效果。还可以通过介绍优秀家长的经验以及反映学生心声等方式,利用家长会讲解当前的素质教育,帮助家长提高家教水平。  七、以礼待人。  1、礼节周到热情。家长来访时要热情有礼貌,这样就会为彼此间的交流奠定良好的基础。  2、谦虚诚恳。家长有时对我们不理解,我们要克制自己的怨气,不和家长争执,更不要挖苦讽刺学生而伤及家长,脸上要充满微笑。  3、良好的沟通都是听出来的。班主任要认真耐心听家长倾诉,表现出对家长心情的理解,坦诚地与家长交流。要尊重家长,讲究语言艺术,不使用“你应该”“你必须”这样命令性的字眼,多用些“我认为”“你认为怎样”这些婉转带协商性质的词语,这样家长更乐意也更容易接受教师的建议。当然也不能过于谦虚,在确定无疑时,语气应该十分肯定,让家长相信教师的意见是不容置疑的。  八、以情动人。  1、让家长知道班主任对他的孩子特别重视。事前要充分了解学生各方面的情况,包括学习成绩、性格特点、优缺点、同学交往情况以及班主任为这个孩子做了哪些工作等,最好拟一个简单的提纲,这样在与家长交流时,就能让他产生教师对他的孩子特别重视的感觉以及我们工作细致、认真负责的好印象。  2、让家长对自己的孩子充满信心。不要用成绩这一标准来否定学生,而是尽量发掘其闪光点,语气热情,有力度,要让家长看到孩子的长处,看到孩子的进步、孩子的希望。对孩子的缺点不能不说,但不要一次说得太多,语气要舒缓婉转,不言过其实,更不要说“这孩子很笨”这样的话。只有家长对自己的孩子有了信心,他才会主动地与班主任交流,更好地配合班主任的工作。  总之,不论运用何种方式、何种技巧与家长沟通,最为关键的是要以诚待人,以心换心,同时注意细节,努力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和理论水平,与家长处理好关系应该不难。  家长跟班主任沟通3  一、利用接孩子的时间可以做短暂的口头交流沟通  一年级的孩子是需要接送的,一般情况下,在放学后班主任基本上会带着学生在校门口等候家长来接。这时,家长可以与班主任进行短暂的口头交流沟通。当然,要记住的是,班主任的事情很多,因此,家长要控制好交流的时间,询问孩子情况一定要具体,并且最好是当天的一些情况。比如:上课表现如何?听课情况怎么样?  不过,现在接送孩子的任务一般老人比较多,因此,年轻的家长要多和老人沟通,让老人适时地向孩子的班主任了解孩子的情况。  二、采用便条留言和作业本留言的方式  这种方式随时智能手机的出现,用得是越来越少了,但确实也是一种较为有用的方式。家长可以就孩子回到家里的表现捕捉在学校的表现信息,以便条的方式可以谈自己的看法。这种方式除了与班主任沟通交流外,也可以与其他科任老师进行沟通。另外,运用这种方式可以对沟通内容斟酌得更详细到位。  三、电话/手机短信/微信交流  这是现在最为常用的沟通方式。这种方式可以就某一天孩子的情况进行沟通,也适合于一段时间对孩子的情况进行沟通。如果采用这种方式,家长要注意的是要避开老师忙碌的时间段,毕竟,老师一天到晚从晨读、上课、“两操”、批改作业、午餐跟踪……真的是很忙的。  四、约定时间当面交流  这种方式一般情况下用在孩子长期出现某些较大问题或者就老师的某种教育教学方式有建议,而感到不得不与老师沟通的时候使用。采用这种方式要注意的是,约见面谈需要提前说明,让老师有心理准备,不要太突兀地提出“老师,我想跟你谈谈”,容易让老师不知所措。这种方式如果运用得不好,或者时机不对,很容易引起老师的反感。  五、家长需与老师沟通的内容最好是具体明确  前面说到,老师很忙,时间很紧,因此,当家长与老师沟通的时候,沟通交流的内容越具体越明确,老师越容易回答,对家长而言,也有利于家长获得有效信息。比如:孩子近期的情绪、完成作业的情况、学习的积极性、孩子近期的家庭表现、存在的问题等。至于有关教师的教育理念、本学期的学习任务、培养目标等。这些内容可以利用家长会或者孩子的作业本,与老师及时沟通,或者找个合适的时间,就具体问题单独与老师沟通。【家长跟班主任沟通】相关文章:1.跟班主任聊聊作文2.家长与老师沟通的话3.家长怎么和孩子沟通4.班主任要做好与学生、家长的沟通工作5.浅谈我和家长的沟通班主任工作心得6.班主任跟家长沟通后的体会2篇7.班主任家长会上发言稿 ——沟通 理解 双赢8.与家长沟通的心得总结9.家长会沟通理解合作
家长如何和老师沟通  有些家长对于孩子在学校受欺负、作业太多等等状况有疑问时,为了避免生事,不想和老师沟通,但不沟通常会造成误会。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家长如何和老师沟通,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一、 要尊重老师,才有效果  1、端正对老师总体的看法:不论你对老师怎么看,而是要考虑你的目的是教育孩子。  2、发自内心尊重老师:概念化的老师 ――所有教我们知识的人,指的是群体。老师的素质未必都能到你的要求,尊重老师实质是尊重自己。  3、不要事事依靠老师:要不看成神,要不就白痴,就以为摊上个好老师就好了,孩子关键取决于自己和家庭的学习氛围。老师按学校模式来做,没有超能力来管理到几十个学生。把所有希望寄托在老师是不实际的。如你的孩子在学校遇到了问题,“xx老师,不好意思打扰您,我是xx的家长,我常听到孩子谈到您的一些教法,我非常敬佩,真是非常谢谢您这么认真的教孩子,今天孩子回到家里,说他在学校里发生……(把事件长话短说),我想这问题得请教您,看我们做家长的应该如何配合……”之后,耐心的倾听老师的说明。  二、要正确定位,真诚交流家长与教师,都是孩子成长路上最重要的引导者,两者之间是目的一致的同盟者。因此,孩子在学校遇到问题,如果家长需要教师协助帮助孩子解决,则必须及时告知教师,及时进行交流。家长与教师的交流,都要先对双方进行正确定位:是朋友而非敌人;是协作者而非雇佣者;是责任共负而不是互相推诿。正确定位之后,心态自然就会趋向冷静、理智;理智的交流,就不会因孩子在校遇到问题而愤然偏激。而是会真诚地把孩子遇到的问题、以协作者的态度告知教师,并提出自己的看法或疑问;接着,耐心地听听教师的解释,全面了解教师的教育目的及教育风格。如果双方的意见不一致,双方可针对孩子的个性特点,选择对孩子来说最适合的教育方式。  [镜头一]课间休息时,几个男同学在操场上愉快地玩耍,另一个小男孩也想参加,可并不被大家接纳,双方争执不休,动起手来,其中一个男孩鼻子受伤流血……  第二天早上,流鼻血的孩子的母亲来到学校,找老师了解具体情况并提出建议:“老师,我们做家长的也是讲道理的人,我们知道同学相处难免会有摩擦,平时在家我们也告诉孩子在学校不要和同学打架,就算别人先动手,也先忍者把事情告诉老师,请老师处理。昨天孩子放学回家,我们知道他流了鼻血,因为不知道怎么回事,心里挺担心的,所以才来向您了解情况。我的第一个孩子七个月大就死在腹中,所以全家对这个孩子特别重视和疼爱,我希望以后再发生这种情况,请一定给我们打个电话告诉一声,我们也好放心。”  家长语重心长的一席话,让老师倍受感动。面对如此坦然和宽容的家长,老师诚恳表示了自己的歉意,承认自己工作上的疏忽。并和家长探讨了如何让孩子学会与同学交往的问题。  三:积极主动,及时沟通  在这个问题上关鸿羽教授说的好:“在家庭与学校的配合方面家长应该主动一些,应该多向学校靠拢,多向老师请教。这是因为,学校是专门的教育机构,有专业教育工作者,在教育理论方面往往比家长高出一筹。而我们当家长的多数人不搞教育工作,没那么多时间看教育理论的专业书籍;教师教育过的孩子成百上千,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而我们家长一辈子才养活一个孩子,眼界难免狭窄;教师能够从几十个学生的比较中鉴别孩子的优缺点,而我们家长却只看到自己的孩子,对孩子的估价往往容易偏颇。  作为学校往往比较强调老师要家访,而作为家庭,应该强调家长主动去拜访老师。这是因为现在教师负担很重,不可能对每一个学生家庭都经常访问,而我们当家长的只有一个孩子,完全有时间去拜访老师。【(家长注意:)家长最好一个月左右到学校去一次,了解一下孩子的情况。】只靠家长会了解是不够的。开家长会时,那么多家长都在等着,老师不可以能对您孩子的情况谈很多。别人不去的时候,您去访老师,可以细谈,从学习到纪律,从思想到生活,细致了解一下。您想,全班几十个孩子,哪个孩子的家长经常去学校访问教师,教师自然就得多观察、多了解这孩子,不然家长来了说什么,这无形中就督促教师多关注您的孩子了,这不是很好吗? 家长千万不要等问题成了堆再去和老师联系。要想发现微小的变化,必须与老师经常联系。  另外,家长如果主动和老师联系,要注意几个细节:  1.看时间表:不要选老师午休时间,如果是在工作时间打电话或面访,先问问老师方不方便,这是一种最基本的尊重;  2.看场合,家长来学校接孩子,有时想跟老师面谈,要看老师是否正在开会或是否正有紧急的事要处理,如果是,最好不要打扰;  3.如果家长对老师处理某件事的方式不太满意,可以提建议,但不要命令教师怎么做;  4.如果孩子与班上同学发生冲突,家长可以转告老师协商处理,但不要直接到学校去找某个同学理论,这样做,也会将问题激化。(举四小的例子)。  四、家长要有好心态 有的家长一旦被老师叫到学校来,心里就会有种惶恐的心理,认定孩子又在学校犯错误了,又要到学校挨老师批评了。见到老师以后,常常不问青红皂白,先把孩子训一顿再跟老师点头哈腰赔不是,再说一堆保证以后会如何管教的话。这样是家长把孩子在校犯错等同于自己犯错,遇事先道歉赔礼,而不是先跟老师了解问题及问题的根源再对症下药,这样的沟通显然是无效的。  有的家长很反感老师把自己请到学校,认为这样即浪费时间又丢脸,觉得老师喜欢小题大做,遇细风说暴雨,这样的抵触心理很明显不利于教育的顺利进行。  有的家长被老师叫到学校以后,不是认真追寻问题的根源,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而是把一腔怒火带回家中,对孩子进行责骂批评。如果刚好当天因为别的事情不顺利不称心如意,那孩子的遭遇会更惨,家长会把一切问题都归责于孩子,惩罚随心,只会增加孩子的恐惧心理和逆反心理,于事无补。  五、多配合常联系  多配合,老师的教学是需要家长配合的,要一起帮助孩子导入正确的方法。一是配合教师及时纠正孩子的不良习惯与毛病,经常关心孩子的喜怒,了解他(她)的心理,促其成为“三健”人才(健康的身体、健康的心理、健全的个性)。二是平日里要注意督察孩子作业。重要的是要让孩子养成一个自觉完成作业的习惯。  常联系。与老师联系,要注意有话则长无话则短。联系的方式可以是面对面交流,也可以电话或短信交流。交流的主要内容:一是了解孩子在校的综合表现。诸如学习态度、体育锻炼、参加活动等等,切不可一味关注孩子的学习成绩,也可以把孩子在家的表现反馈给老师。但不要告孩子的状,那样活着会认为家长出卖自己,而产生逆反心理。二是提出教育教学建议。如果发现孩子的任课教师在某方面存在一些问题,务必及时反馈给老师,如果不好直接与老师说,可以通过班主任进行转达。但是,记住一点,作为家长一定要多信任老师,要学会分享孩子成长中的喜悦,以健康的心态对待孩子的成长。  六、只有沟通,才是解决问题的前提  孩子在学校遇到了问题,回来告诉家里人,就是想得到一种倾诉,一种宣泄,一丝安慰。这应该是好事,他这是和你在沟通,他没有把任何事都埋在心里,然后终于在某一天来个不良情绪的大爆发。如果这个时候,你用心地倾听完孩子的诉说,适时抱抱孩子,轻轻地拍拍,轻言细语地安慰几句,再给他擦擦流下的眼泪,比什么都强;等孩子静下来的时候,再给老师打个电话问问情况或者和老师约见一下,具体作个了解都是行之有效的方法,而且说不定第二天一到学校还没等你处理孩子已啥事都没有了,说不定昨天打架的同学今天又勾着肩膀喊好兄弟了。  如果一听孩子受欺负了,就跳起来骂老师骂其他的孩子,然后冲到学校去理论,那么以后这个老师的课你孩子不用上了:我爸(妈……)都说这个老师不好,我还上他课干什么;老师呢,也不用和那孩子交往了,说不定再和对方的家长干上一场,后果不堪设想。  家长与老师的沟通渠道有家访、面谈、电话联络等。不同的沟通方式,对于不同性格的孩子,会产生不同的效果。在孩子的心目中,家长和老师是既“怕”又“爱”的矛盾统一体。对于性格“叛逆”的孩子,可能会因为出了问题,老师即时向家长反映,就反感老师“打小报告”,所以最好家长不要当着孩子的面说老师说你怎么这么了(举我的例子)。对于性格比较温驯的孩子,出了问题,无论家长与老师怎么沟通,都不会引起孩子的'反感。因此,家长与老师的沟通方式采取“热处理”还是“冷处理”也是要十分注意的细节。  家长和老师之间的沟通技巧:告诉家长应该要做的事情  第一,改变传统教子观念。家长要改变传统观念,加强社会责任感,树立为国教子的思想,克服把孩子当成自己私有财产的心理,认识到孩子是未来事业的接班人,他们的成长关系到国家的兴旺、民族的发展,按国家对人才培养的规格去做,这样才能站得高、看得远、放得开、收得拢。  第二,鼓励参加集体活动。鼓励孩子参加集体活动,让他(她)多与同龄的同学一起活动,用群的功能弥补独的缺陷。通过集体活动过程中的冲突,使孩子反省自己,知道不能恣意妄为,必须同时为别人考虑。因此,如果孩子(尤其是低年级小学生)喜欢和同学们一起活动,教师和家长不应予以抵制,而应让他们玩个痛快。倘若过度保护孩子,担心他们会吃亏或被人欺负,孩子日后将难以适应社会。如果孩子不喜欢和同学玩,教师和家长就有必要作适当的引导,鼓励孩子大胆地走出教室、走出家门,避免他们形成孤僻的性格。  第三,避免自我中心意识。家长要摆正独生子女与成人的关系。孩子一出生,家长就要注意不把他置于家庭的特殊地位,避免孩子形成自我中心的意识。平时孩子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不应使其产生特殊感,让孩子明白他虽然是家中的独子,但是没有特殊的地位和特殊的权利,和家庭成员一样平等。做到这一点,关键在于从日常小事抓起。例如,家里吃饭,要使孩子懂得让大人先坐;吃东西时,要让孩子养成分份的习惯;看电视时,不要让孩子一人独占座位;家里来了小朋友,应教育孩子把玩具给大家一起玩。  第四,坚持协调一致。不论是家长还是教师,对孩子的要求都应该坚持不懈,坚持一致性和连贯性原则。如果孩子感到教育的坚决性、合理性,就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教师与家长、家长与家长之间要协调一致,最好不要发生矛盾。实在存在分歧时,应在孩子不在场的情况下表露出来,并进一步商讨,统一认识。  第五,舍得孩子吃苦。在实际生活中,要让孩子吃一点苦,消除他们身上的娇气。比如在孩子的物质生活方面,不要提供太好的条件,吃要保证营养,但不要太多、太精;穿要整洁、大方、舒服,不要豪华、艳丽;玩要益智、耐用,不要总是买新玩具或学习用品,让孩子养成勤俭朴素的好习惯。提醒家长应督促孩子多做一些家务,特别是自己的事。另外,可以开展适当的挫折教育,增强孩子的耐挫力。  家长和老师之间的沟通技巧:避免错误的沟通方式  1、太相信孩子的一面之词  当孩子抱怨老师时,有的家长不分青红皂白直接站在孩子一边,向老师“发难”:“你昨天为什么在课堂上训斥我的儿子?”我们不是说孩子的话不可信,不过家长们该了解一点,孩子们在向家长描述一件“不快乐”或“不光彩”的事情时,往往带着色彩,为自己辩护开脱找借口,甚至会编造谎言。所以这时家长首先要从老师那里了解事实真相。  2、经常联系不上  有时老师发给一些家长的信息石沉大海;有时给家长打电话却被告知号码错误,因为家长已经换了新的电话了。联络方式改变要及时告诉老师,保证在孩子有问题时老师可以随时找到你。  3、有问题越过老师找校长  家长对老师有意见,认为老师对自己的孩子不公平。这是经常发生的,可是有的家长却“一怒之下”直接找校长。有时候家长认为的错误和不公可能是老师失误造成的,也可能是有什么误会,在与老师面对面的沟通中很容易解决。找到校长那里应该是与老师沟通失败之后的下策。  4、只在出现问题时才与老师联络  有些家长尽管有老师的联络方式,可是平时都是沉默状态。只有当孩子在学校里有“不好”的事情发生时才突然出现“质询”。任何一种人际关系都需要感情投入,家长与老师之间的关系也是如此。在节日里可以问候下老师。这样,当孩子出现问题,家长需要与老师沟通时,双方的态度都会是积极的。  5、校外跟老师讨论孩子的问题  有的老师抱怨说,自己在超市购物或饭店里吃饭时偶遇家长,结果被家长拉住“聊天”,家长要么评论抱怨其他老师,要么不停地追问自己孩子的成绩和课堂表现。校外那是属于老师和家人的私人时间和空间,偶然相遇互相打招呼问候一下就好了,真的要认真谈问题,请和老师提前约时间。  上面几种错误的沟通方式,如果你是老师,相信你一定遇到过不少;如果你是家长,不妨对照一下,尽量避免。因为我们都知道,老师和家长之间的良好关系会在孩子的学校教育中发挥积极的作用。【家长如何和老师沟通】相关文章:老师和家长如何沟通06-15老师如何和家长沟通07-26家长该如何和老师沟通09-01老师应该如何和家长沟通06-16有关家长如何和老师沟通06-21家长如何和老师良好沟通08-11如何和家长沟通05-10老师如何与家长沟通07-18家长如何与老师沟通09-10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家长与班主任沟通重点 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