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家孩子怎么训练一年级专注力力很差,在家训练效果也不好,有没有合适的机构推荐?

父母方法对了,会好;父母做法不当,就不会。送孩子上了一年级,每对父母都希望孩子从此一路好成绩。但很快,一些父母的满腔热望就会被浇上一瓢凉水——孩子不但没有每次考试都拿双百,而且成绩势头很不妙,名次总在班级最后晃荡。这时,父母通常会着急上火地围绕“学习”本身找原因——是不是不够聪明啊,是不是不会学习啊,是不是不开窍啊?有的父母还会肯定地认为,孩子根本就不是学习那块料。从孩子的整个学习生涯来看,最基本的逻辑当然是学习能力决定学习成绩,但对刚上一年级的孩子来说,另一项能力——适应学校生活所必需的社会能力,对学习成绩的影响很可能比学习能力还大。但很可惜,它经常被忽视。不能适应学校生活的一年级孩子,很难有好成绩一年级功课并不难,智力正常的孩子,只要上课专心听讲,达到中等、中上水平,并不困难。很多成绩很差的孩子,是连上课认真听讲都做不到。一些父母认为孩子不能专心听讲,是专注力不够好,会想办法给孩子做各种“专注力训练”。其实这样的孩子,未必是专注力有问题,更可能是社会能力不足,缺乏必要的规则意识。他们不能理解课堂规则,很难约束自己不搞小动作、不和同学说话,听课质量当然堪忧。因为缺乏规则意识,课堂之外,他们也很可能还有其他让老师头疼的表现,比如和同学争执不断、经常制造一些小麻烦,于是又要花好多时间和精力,应对老师的批评或者准备应对老师的批评。很多父母在孩子上学前,都太着急让孩子赶快多学些知识、才艺了,能不能适应学校生活,根本就无暇考虑。孩子整天都在“学习”,却连怎么才叫好好上学,都没有人告诉他。知道孩子学习不好可能不是因为不会学,对一些父母来说,是个好消息,但孩子的成绩会不会一路差下去,还得看父母能否用适当的方法来引导孩子。不当的方法:负面期许+过度补习一年级孩子成绩不好,很多父母的第一反应是生气,批评责骂孩子,给孩子贴上“笨”、“不用心”“学习不好”的标签。这是最容易让孩子成绩好不起来的方法。孩子是越变越好,还是越变越差,有一个重要的机制在起作用,那就是他从父母这里得到的是正面期许还是负面期许,或者说是积极期许还是消极期许。正面期许——我相信你很棒,也相信你会越来越棒;负面期许——我觉得你很差,而且很可能会越来越差。孩子总是得到负面期许,很快也会对自己丧失信心。自己都不相信自己能学得好,成绩怎么可能会好起来呢?生气之后,一些父母会马上送孩子去补习,把孩子的课余时间排得没有一点空隙,认为补习跟上了,孩子的成绩就能“补”上来。但这样很可能会让孩子的学习陷入一个恶性循环:学校的课还上不好呢,又需要去上更多的课;学校的作业还不能保质保量呢,又增加了很多课外班的作业。于是,孩子的压力越来越大,学习兴致越来越低,学习状态越来越差,成绩就很可能真的一路差下去。更好的方法:不看成绩,先教规则如果说一年级的好成绩和坏成绩都是假的,可能有点夸张。但作为父母,我们一定得知道,一年级的成绩确实还不能代表什么,也不会决定孩子未来的成绩,一年级孩子回回考试得双百,父母不必欣喜若狂,暂时成绩不佳,父母也不必失望透顶。我们需要做的是充分关注把注意力暂时从成绩上移开,认真想想,孩子是否在适应学校生活上遇到了困难,如果是,就努力帮助孩子改善。这个任务听起来好像很大、很难,其实要做的事并不难——只要就事论事,把孩子遇到的每一个小麻烦都给他解释清楚,让他能约束自己以适应学校生活,就足够了。你可能会想,“我经常跟孩子说啊,根本就不管用!”不管用的原因,是父母在跟孩子说话时,经常犯一个技术错误:用指令替代因果关系的解释,孩子根本就没弄明白,为什么某件事能做,为什么某件事不能做。比如,要求孩子上课认真听讲,不少父母都是简单地告诉孩子:“上课好好听,别走神,别搞小动作”。这是指令,不是解释。要想这些要求真正奏效,父母需要把为什要好好听、为什么不能搞小动作跟孩子讲清楚,帮助孩子建立对因果关系的认知。你不必找一个最好、最标准的答案,尽自己所能,把一个成人的基本理解分享给孩子,就能帮到他。比如,关于专心听讲,你可以告诉孩子,专心听讲,你才能听明白老师在讲什么,才能顺利完成课后的作业,平时作业做得足够好,知识才能掌握得扎实,考试才能考出好成绩。关于不搞小动作,你可以先给孩子解释清楚,什么叫小动作——自己低头玩文具、跟同学说话、跟同学斗闹都是,然后告诉孩子,这些小动作有什么影响——你低头玩,会影响你自己听课;跟同学说话,会影响同学听课;你做这些小动作,老师就得分心来看你,会影响老师讲课。这些,都是对学校生活最基本的理解,没有人告诉他,孩子不会天然就知道。但对诸如此类的学校生活细节的理解,又是孩子遵守学校规则、适应学校生活最基础、最具体的部分,会直接影响到孩子在学校的学习状态,然后影响到学习成绩。所以,父母做好这个工作,比着急花钱送他去补习,重要得多。
我家现在二年级,一年级下学期后半学期时候状态和你家的很像,不知是不是刚上学的新鲜劲儿过了以后,都会有这么一段烦躁厌学的阶段。通过二年级上学期的调整,已经恢复了好好学习天天向上的状态,所以来分享一下经历。我从几个方面来调整:学习习惯、学习内容的调整和安排、心理上的暗示和激励。1、学习习惯这段时间的特点是坐不住、心不定,一是时间上坐不到半个小时就受不了要玩,二是学习时候不专心,学习时如果不盯着,就摸摸这个玩玩那个,盯着就一直跟我讲话。我要求她桌上没用东西整理干净,关上门坐在她旁边也学习点东西,告诉她大家一起学习,谁也别打扰谁。旁边放一个小闹钟,先从坚持专心学习20分钟开始,专心学20分钟休息15分钟,慢慢过渡到每学50分钟休息10分钟,如果某天坚持得好,给一点奖励。培养她能够坐的定,心思专注。另外我试过到时间就不让做了,好像没啥大用。后来我每天学习前和她一起制定好当天学习内容和每项内容估算时间,如果认真完成,是还有一点自由玩的时间的,如果磨磨蹭蹭,什么时候做完什么时候睡觉。坚持几次之后,她就知道今日事必须今日毕,我不会通融,就会努力去完成了。2、学习内容的调整和安排她们学校的课业比较繁重,回来以后我还给她安排不少家庭作业,当时还有语数英课外班和课外班的作业,以及画画和跆拳道班。从幼儿园轻松的氛围一下子变成从早到晚不停歇地学习,确实一下子有点适应不了,产生逆反心理也可以理解。建议和孩子一起讨论分析一下当前的学习内容和时间上的安排,找出可能的问题点进行调整。比如当时我女儿语文和英语成绩还可以,数学就很差,明明上课外班做了那么多题。我和她一起把每周每项功课的内容和时间拆解细化,并和她一起做了分析,发现数学课外内容上得过多,疲于奔命地外出上课和做课后作业,看起来学了三四套教材,其实每套都没有掌握透,反而在三门功课中占用了最多的时间。我立刻停掉了奥数班,这样每周可以多出来五六个小时,把这个时间用在先专心把两套偏基础的数学教材反复吃透,有余力和假期的时候自己教一套学而思的计算专项和应用题专项,感觉效果好很多。基础打扎实后眼看着数学成绩慢慢上来了,期末时很考得很好,她自信心也上来了,觉得有余力时候还会主动要求去学课外的数学教材。每天的学习任务安排上,我的经验是要有容易的也有难的,每项任务在半小时上下,如果时间长的话拆解到半小时,而且不能安排得太紧,要给孩子留出一点自由时间,完成一项勾掉一项,比较有成就感。3、心理上的暗示和激励我女儿那段时间对考得好不好也好像无所谓,说她,她就说不好就不好呗,后面还有几个人的。但我觉得更多的是因为考不好故意装着无所谓。我就不特别在意每次测试的成绩,而是关注每次出错的点,暗示她其实这种题型其实是会的,以前做对过,或者说这种错误只要我给你一讲,再做几道同类题下次肯定能作对。然后下次她就会很注意,真做对了会很高兴来邀功,自己觉得很有成就感。随着一种题型一种题型的攻克,成绩慢慢上来,自信心也上来了。其实考好了孩子肯定也是非常高兴的,而且会想下一次考得更好。不要着急,慢慢培养孩子的自信心和学习动力。然后我设置了一个临时奖励机制的框架,让她自己去定义,比如一次计算、默写全对给1个奖励币,小测验考到什么程度几个币,期末考到什么程度几个币(如班级前1/3,中1/3),积攒的币自己定义多少个币换什么奖励,然后打印出来吸在冰箱上。她每天走来走去经常在盘算什么奖励还差几个币,然后努力去挣,那段时间还蛮有动力的。不过长期物质激励也不好,她现在学习步入正轨了,我就跟她说那是临时激励,学习是你自己的、长期的事情,不要再每次和具体物质奖励挂钩了。一段时期学习习惯和成绩都不错的话,就买点想要的东西,带出去玩玩。每个孩子情况不一样,一定要花心思和她平等地沟通,发现问题点所在,一起来讨论如何来改变现在的状态,特别是引导孩子自己来制定改进措施,可以收到更好的效果。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怎么训练一年级专注力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