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大多数人只听懂自己的母语是什么语言?

2019-05-23 17:50
来源:
英语秀儿
相信有很多英语学习者,在学习英语的过程中,互然的就会发现自己能够看懂英文了。或者每天坚持听英语,有一次听到老外之间的对话,竟让能够听懂大概意思。遇到这种事的时候,心理就会莫名的激动和感慨,感觉这么长时间的努力终有成果了。那么为什么每天听英语忽然就听懂了,原因究竟是怎么样的呢?
1. 词汇量达到了一定的程度
因为每天都在坚持练习听力,词汇量一定累积了不少。想要学好英语,听懂英语词汇是至关重要的,因为词汇是语言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记得越多,就像你认识的字一样,就能够懂得更多。就比如最近非常火的一首歌“生僻字”,里面有很多的字大家都不认识,所以很多人只懂曲调,不明白到底在说什么。所以词汇量积累的越多,能够听懂得就越多。
2. 英语思维的形成
每天坚持听英语英语能够很好的锻炼的英语思维,英语思维就是英语语言的载体,当我们看到某一样或者听到某一样的事物时,大脑第一反应给出的答案肯定是母语吧。英语思维就是让你看到一件东西时,第一反应就是英语。这与别人进行交流时非常的重要,就是在和外国人对话时,你想说的话不再需要经过大脑进行中英互译,直接就能够轻松明白对方的意思,你也直接用英语进行沟通。
3. 熟悉了英语的语法
要说英语思维是英语语言的载体,那么语法就是英语的组织架构了。英语语法和汉语语法用法上是截然不同的,比如汉语的“你好吗?”主语放在了第一位,而英语“how are you?”主语的位置就不是第一位了。所以精通了英语语法,自然而然就能够明白外国人讲话的大致意思了。所以经常听英语就能够学到外国人的讲话方式,慢慢就能够知晓语法该如何使用了。
4. 发音标准
发音可是英语最重要的了,中国的英语教育最失败的就是英语发音了,老师的音发不准确,也会导致学生们的发音出现误差。所以中国普遍的现象就是,每个人都有一个自己的英语圈,自己说的英语英语偶尔几个和别人接轨,但大多数人都听不懂自己的英语。而经常听英语,就能够听到最标准的英语发音,所以就也能够听清具体说的是哪些单词。
【文章来源】:久伴英语 【原文链接】:https://www.nicekid.com/method/30308.html
以上就是为什么很多人英语突然就能够听懂的原因,毕竟每个人的英语天赋都不是与生俱来的,都是需要一点一滴的去不断的累积,掌握好的学习方法,厚积薄发,就如新生的婴儿一般,不断的成长,从而开口说话。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谢谢邀请。首先告诉你,这是可以做到的,熟练度与练习时间成正比。看了一些人的发言,说着说着就说到口语去了。听力要想解决问题,最重要的是天天听,如果每天一个小时,起码听一年!这里说一年是指能够考过4级。至于说还要更加熟练,那就是无止境地努力,无止境地练,因为人家母语者最少都是无干扰练习了一年吧?比如说周岁的幼儿。这个和练口语一样。还有人说到了用英语思维,而且我们经常听到英语老师说“用英语思维”。但是这样说的人知道自己在说什么吗?思维只可能是母语(这里要用多一点惊叹号!限于时间,使用三个算了,不然的话,要破吉尼斯纪录了)!!!也就是说,“使用英语思维”是不科学的说法!希望大家告诉世界上所有的外语老师,再也不要使用这个误导性的词汇了!因为除了母语以外,其他语言学得再好也不可能成为思维的工具!这个和心理学有关,不在此阐述了,别说是外语,即使是用普通话来思维也是一件很痛苦的事!谁会扔掉一个很顺手的工具去拿起一个不顺手的工具?而且思维时使用母语是下意识的,任何干预都会失败,所以所有外语学习者都无法理解什么叫做“英语思维”。告诉你一个真实的故事,我在学校工会去领节日实物福利时,工会负责分发的人计算当天的数量时开始时是用普通话,后来不顾我们在场,或者是忘了别人在场,用大家都不懂的家乡话很快就算完了。这是典型的发声思维,即使是静默思维也是一样,只有母语才是思维工具。我们外语专业工作者有时候表现得就像是目标语的国民一样,交流时会让对方完全感觉不到你是外国人。这是用外语思维吗?不是!这是熟练使用替代语言!只是因为很熟悉这种语言才会在说的时候和母语者一样,但思维的时候绝对会更换回来。不过外语能够如此程度的人也已经到了外语思维的临界点了,但是仍然不会有有意义的或者下意识的外语思维的行为。再举个学习者自身的例子吧,学习者在某些表达上也会有和目标语国家的国民一样的熟练程度,即使是母语国家的人也听不出来是外国人在说他们的语言。这些表达即:再见和你好之类。即使是有个外国情人离开时你远远看着起步的车用外语在心中说“再见”也不是下意识的,所以不叫“思维”而是“默念”!所以,我们要学好外语,不要再被误导去用外语思维,而是要经常使用所学的那门外语,让自己熟悉这种语言以达到脱口而出的熟练程度。
就像手语中的方言,相信你也能看懂很多一样!如果想在生活中找到另一种世界多样化的证据,只需要结交一位掌握手语的朋友。很难说世界上有多少种方言,但可以肯定的是结果远比我们想象中更复杂,大部分时候换个角度探索,就已经可以扩展自己的知识储备。只要保持足够的好奇心,很容易会发现一些公开的秘密,比如手语里的方言可比口语里的丰富多了。要想走入这种语境之中,先得解放自己的想象力,一旦从根源上摆脱枷锁,即可充分发挥人类原生的解构能力。各地手语显然都在这个领域完成了各自的进化,代表着民间智慧某个方向上的终点,不管是思路还是具体手法,都早已进入了多元宇宙的范畴。图片来源:视频号@手语乐园有位会手语的朋友表示,自己很多年前就曾在其中认识到客观存在的地域差异, 光是“北京”他就见过三个人打出了三种不同的动作,并且每个都跟自己的不一样。“我们那里北京这个词要打长城的样子,有一次跟外地朋友交流,对方打出的动作是两根手指从一边的肩膀向下滑到另一边的腰部,有点懵。”“之后交流了一下,发现很多词都有区别,要是对方使用频率高的话,估计不少都看不懂。”“爷爷”跟“祖父”有不同打法也有广州朋友透露自己以前在北方上大学,跟当地同学聊天时打了一个“幸灾乐祸”的手语,结果对方问他是不是胳膊不舒服。自己就是在那个时候理解了信息传递的重要性,不自主开始思考之前到底有多少对话是准确的。有时大概就是这种感觉他说到外地的时间越长,就越会发现各地手语的差别,本质上跟口语里的方言没什么不同,好比自己打“假如”的时候也被别人误会成了“说谎”。在这样的语境中,任何人都有机会多角度体验一下具体的南北差异。据说南方这种星期一的打法,意思是用神父腋下夹着的圣经代表礼拜,再用数字表达日期“有的地方打‘钱’字是比成数钱的动作,有的地方是用拇指食指捏成小圆圈,看起来有点像硬币。”“要是见过开会这个词的打法,你就知道各地手语有多大区别了,他们使用的每一种都能精准表达意思。”连云港朋友对开会的一种打法重庆朋友对开会的一种打法北京朋友对开会的一种打法吉林朋友对开会的一种打法宁波朋友对开会的一种打法云南朋友对开会的一种打法以上图片来源:快手@白衣晶雪【手语友】这就像是每个地方自然生长出来的文化果实,除了实用性之外,也包含某些本地特色。要知道几乎全国各地都有自己的手语方言,甚至一个地方都可能存在好几种。“不只山东,南京南边的手语和北边的还不太一样呢”其中更进一步的带有相当明确的时代特征,有知乎网友说自己所在的地方,用手语打的“日本”是先用拇指和食指在鼻子下面轻划一下,表示著名的卫生胡,然后再比一个“欺负”的手势。这足以证明民间智慧的生命力永远都会超越个体想象,他们早就筛选出那些最容易理解的特征,并且完美运用在了生活里。“欺负就是用一只手的大拇指代表人,另一只手拍到大拇指上,象征拍了一下头”不同的生活环境带来不同的发展方向,手语方言同样遵循了这种规律,你可以将其理解为地区专属的“口音”。而这类手语都被称为“自然手语”,属于当地日常交流中自然形成的一套语言体系。使用者们对交流的理解更贴近本源,讲究直观高效,很多词汇通俗易懂,基本看一次就能记住了。当然,手语也是有普通话的。根据媒体报道,除了自然手语,还有国家制定的通用手语,跟前者有很大区别。这种手语曾依照汉语的表达方式,将一个句子中的汉字词语逐一表达,使用汉语语法,类似直译。过去播新闻的手语老师都打这种,也被称为“文法手语”或“手势汉语”对于一种语言来说,最重要的就是用来交流,不然就丧失了根本意义。但在一些社交平台上可以发现,有时候可能该看懂的人也看不懂。“我看不懂新闻里的手语,感觉有点像机翻英语,一般都当作千手观音来欣赏。”“现在看电视都是把手机语音输入法打开,播音员普通话标准,识别率很高,相当于自己给自己整了个字幕。”“没有系统学习过这种手语的人是看不懂的,需要先把手语转换成普通话,再把普通话用自己的思路消化”事实上手语本身就是一种独立的语言,不同于任何其他有声语言,也不从属于汉语,它拥有自己的语法和语序。比如动词后置,疑问词后置等等,所以有时你会发现,以手语为母语的朋友,写汉语句子可能会和别人有点区别。“如果遇到写句子很通顺的聋人朋友,那是他们努力学习的成果”图片来源:小乌讲手语方向、速度、力度、手型、身体姿态都是手语的必要组成部分,表情同样重要,拥有语气的功能, 也就是说除了没有声音,它能表达一切东西,还有人会用手语说梦话。“它不是逐字翻译文字,而是把文字用手语的形式表演出来,使用者都有相当敏锐的观察力。”“见过两个聋人朋友聊天,眉毛一勾就完成交流,我都看傻了。”过去的官方手语很难在使用者中推广,它使用汉语语法,编写的人大部分也不是聋人。经过长久研究和调查,2018年国家推行了《国家通用手语常用词表》,替换大量专门和汉字对应的手语词汇,从实用角度出发完成整合。“在编辑词表时,如果南北方差异较大,不能用一个地方的打法替代另一个地方,就将这两种打法并列收入。”“我们减少了表音的成分,因为对于使用者来说,形象是最重要的。”现在手语都能考普通话证书了手语不是口语的视觉转化,而是特定情况下自然产生的语言,相当于一门外语。在很多报道中,你可以发现手语能表达的情感相当丰富,能写诗,能唱歌,需要的时候也能搞点摇滚。某位金属乐现场的手语翻译,在6个小时里,她和其他两人轮流上岗完成了演出有个学习手语的朋友表示,掌握手语之后玩“你画我猜”基本无敌,由于需要用到表情,每个使用手语交流的朋友都真诚且专注,不会边看手机边说话。而当他们开始说唱,谁都能感受到其中蕴含的热情,思路要在,手速要快,视觉押韵,他们有自己的flow。可以说聋人朋友们拥有自己的文化,跟口语文化一样也在与时俱进着。当然首先要知道,在他们看来“聋人”才是正确称呼,与之对应的是“听人”。大部分聋人朋友经过学习都是能说话的前苏联语言学家马尔认为,人类最初只有“手的语言”,后来才被有声语言代替。一些研究表明,全世界至少有142种手语,其中还可以细化到各种方言,甚至有的家庭里都会产生自己的手语动作。语言是思想的外化,也是相互了解的必经之路,而只有注重实用,深入交流,才能共同架起沟通的桥梁,这是一位聋人朋友告诉我的。他说聋人小朋友从父母那里学习手语的过程,和听人小朋友学习口语的过程相同,只是方向不太一样。两者都被用来传递信息,一个通过视觉,一个通过听觉。但手语是靠光线传播的,理论上讲,它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比口语可快多了。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母语是什么语言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