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我觉得南方人交流起来容易些,北方人和南方人得三高几率不讲逻辑?

我在天津上学的时候非常流行听相声。那是郭德纲德云社的崛起阶段。而当时我一个江苏的同学跟我说,他喜欢听徐德亮,不喜欢郭德纲。但说实在的,许多像我这样的北方听众,对徐德亮的感官就是,能听,但水平一般,基本功不够扎实,嗓音条件不太好。所以我就挺纳闷儿的,因为在我眼中徐德亮的水平比老郭差远了,居然有人喜欢徐德亮不爱听老郭?后来我发现南方同学里这样的人还不少(本身南方听相声的就不算多,所以相对来说爱听徐德亮的比例就很高了)。后来就试着分析原因,大致总结出以下两点:1,徐德亮虽说嗓音条件不算好,基本功也一般,但就是因为这些原因,导致他语速相对较慢,吐字就更显得清晰,老北京话较少,更接近标准普通话。如此一来,能让南方听众更容易听懂。2,徐德亮在相声这方面的专业技能一般,但不代表人家别的能力差。好歹也是北大的高材生,还是中文系的。在创作一些文艺作品这方面还是有些优势的,再结合自己的虽然不高,但够用的相声技能,就可以实现自己创作一些比较符合当下时代特色的相声段子。而他创作的这些相声段子,最大的优势就是没有地域限制。这点上来说,传统相声段子比不了。传统相声段子的适应范围,好一点儿的,能覆盖北方大部分地区,差一点的可能就京津冀了。举这个例子应该能看出来,一个作品,想让全国所有人都笑,就要找出文化上的共同点,让所有人都知道这个笑点是怎么回事儿。就好比爱因斯坦评价卓别林,全世界都看得懂摩登时代,所以卓别林才是世界上最伟大的艺术家。那举个不太恰当的反例,赵佩茹批评高英培,你要是改不了用天津话抖包袱的毛病,这辈子就困在天津了。虽说后来高英培先生努力改正,进步巨大,但这个毛病终其一生也未能完全改掉。所以像我这样的,都是在天津生活一段时间后才喜欢上高英培的相声。而当年的老一辈艺术家是怎么做到找出这个文化共同点的呢?四个字:时代特色!比如赵本山,就将目标对准城乡差异,以及农村和农民的发展变化。因为这个是全国普遍存在的现象,发展得再慢的地区,也是在发展的。陈佩斯就瞄准了那个时期的青工以及待业青年对前途的迷惘,这也是个全国普遍存在的现象。马季,姜昆,唐杰忠,牛群,冯巩等相声演员则瞄准时事热点,这也是全国关注,普遍讨论的。至于南方演员有吗?当时是有的!比如广东的赵世林老师。瞄准的是当时人们对广东人的偏见与误解。因为广东是改革前沿,所以对于一些在当时思想比较保守的人,就不太看的惯广东,觉得他们只认钱。还因为早期广东人最早出来做生意,好人出来了,坏人自然也跟着出来了。以至于当时各地遇到骗子时,外地骗子来自广东的概率就比较大了。其实骗子哪都有,只是广东的骗子出省的比较多而已。最终,由于幸存者偏差,社会上就流行起了一个观点:广东人坏,只认钱不要良心。而赵世林和高秀敏合作的那个小品就是要为了给广东人正名!广东也是热心肠的好人多!那个小品在当年的反响相当不错。更早的还有严顺开,后来的还有广东的陈昶,湖南的奇志大兵等。可以说,那个时候,南方笑星是有一席之地的。可惜在市场经济的冲击下,被抛弃了。一方面,相声小品没有演戏唱歌来钱儿快。所以都去搞选秀,拍电影去了。这点上来说,南方北方都受影响。只不过北方在相声小品这方面底子厚一些,所以能抗的时间长一些罢了。吃枣药丸!早晚的事儿!再加上广东等部分地区因为自身有钱了,所以瞄准了本土市场,不重视对外输出了。时间稍长,就形成了新的地域间的文化隔阂,难以突破了。另一方面,信息爆炸,社会热点来的快,去的也快。很难再形成那种全民讨论一整年的热度了。再加上网民多了,网上的事儿逼也多了。是人是鬼都能大声说话了。早期赵本山讽刺一把轮子,都能被骂侮辱残疾人。赵世林为广东人正名,就因为一口广谱绵羊音,如今都有人在弹幕里说这是刻板印象,是在侮辱广东人!如今?一个“大家一起包饺子”能吵得沸反盈天。今年春晚我从头到尾看下来,就没听到过类似的话。镜头里唯一一次出现饺子,还是梦之蓝的广告。反倒是小品里出现了螺蛳粉。之前贾冰是喊过这句话,但那个小品的故事背景就是在东北地区的高速公路服务区,不喊包饺子,难道还要找几个朝鲜族过来给你拿着木锤打年糕吗?包饺子,不行!螺蛳粉,行!?创作环境都快被被这群事儿逼搞死了!就这,还天天怪审核,说不让出讽刺型作品?对于“面向本土地区”的作品,我再补一个例子吧。多年前一个四川团队的的小品叫《啰嗦》。作品中最大的笑点就是男主人公被骂“瓜娃子”后,反复回应的那句“我瓜是瓜,可我有妈妈”。川普,全国大多数地区都听得懂。可这句话,除了西南地区的观众哈哈大笑之外,其他地区的观众根本就不知道笑点在哪里。这就是面向本土化之后导致的地域限制。而现如今一个地区的创作者虽说不见得全都选择面向本土化,但轻易不敢塑造其他地区的角色。因为非常容易踩雷,被骂刻板印象,歧视之类的。影视剧还好,相声小品之类的,调侃内容肯定少不了。可偏偏又有太多人就跟迫害妄想症一样,总把调侃当讥讽。比如当年巩汉林演了几回上海人,演了几回广东人。演广东人还好,没啥太大争议。演上海人可就被骂惨了。长此以往,北方团队就演北方事儿,南方就演南方事儿。隔阂就这么形成了。所以,我觉得要想创作环境好。要想打破地域隔阂。有些观众就别那么玻璃心,别总把调侃当讥讽。一副别人欺负你的嘴脸让人看着真心难受!这不,又有说春晚虽然没有饺子,但电视台一整天都是饺子。我不知道你看的哪个电视台?中央台的春晚倒计时,一年又一年等节目,可是全天从南到北介绍在介绍各地风俗的。几乎谁也没落下。可有些人就是先入为主的觉得自己被代表了。电视里介绍南方:a省汤圆,b省年糕,c省春卷……北方:d省饺子,e省饺子,f省饺子……于是abc省的某些人就觉得,哎呦,你看看,这节目出现那么多次饺子,我们省的汤圆/年糕/春卷都成了边角料啦!我们被北方人代表啦!……明明每个省都介绍了一次,可在他眼里,就是“自己省的食物只出现了一次,而饺子出现了N次!”。节目组已经尽量照顾所有人的情绪了,都在这儿玩儿平均主义了。可还是被抱怨,被骂,被抵制!就这种驴入的还得加上扑街的创作环境,还特娘的他老木的能有好?能犀利?2023.02.10新回答里有人质疑,说不存在地域间的文化差异,否定我举得高英培的例子。理由是,天津话接近普通话,全国大多数地区都能听懂。这个问题我在原回答里也举过例子了,川普同样全国大多数地区都能听懂,但不了解这些语言名词背后的文化含义,就是笑不出来。同理,高英培的相声里的许多包袱,不了解天津文化的,就是听不出响来。比如:“二他妈妈,给我烙仨糖饼”。再比如:“坐地炮”在天津代表了什么样的人?为什么好笑?还有一些,觉得就是创作者和表演者水平不行,和地域间的文化差异无关的,能不能别那么二极管?水平不行当然时很重要的一个原因,但文化差异真的不存在吗?那些举例赵本山的,我不知道你们看没看原回答,还是上来就先预设立场。我在原回答里已经说了,赵本山之所以能不受地域限制,很重要的一点就是他瞄准了城乡差异和农村农民的进步等时代特色。而这些时代特色是全国性的,跨地域的。而且,你们所说的那些受所有人喜欢的赵本山小品,都是被”无地域限制“这一条件筛选后才能大范围传播进而保留下来的你们知道吗?不信给你们放个《麻将豆腐》试试?你试试有多少南方人爱看?恐怕有些地区的人连啥叫“幺鸡”啥叫“会儿”都不知道。别把“麻将豆腐”听成“麻酱豆腐”就不错了!你觉得赵本山的作品易懂好笑,那是因为只给你看了易懂好笑的!那些好笑但不易懂的没拿出来给你看而已。还有举美国电影电视剧的,说看字幕也能笑出来的,之所以你能笑出来,恰恰就是因为其内容”没有地域性文化限制“!另外也别忽略了翻译人员的心血。比如《黑豹》里那句”猫妖怪“,以及复仇者联盟3里大量的本土化翻译。我没否认过如今的创作者水平不如当年,而且我也试着找出原因了,没有拍电影唱歌搞选秀赚钱,所以投入资金和精力的人少了。北方底子厚(因为相声是北方人发明的,小品一开始也是北方人搬上舞台的),所以北方相对来说比南方能扛一些,死的慢点儿罢了。这些观点我在原回答里都写过。但题主问的是“为什么北方人和南方人互相get不到对方的笑点?”。因此我就要根据题目来回答问题,解释“为什么”。所以麻烦有些人看东西就看全,别一上来就预设立场,看到一句不符合你心里想法的话就开始反对。很没意思!
作为一个伪装成国家的世界,中国各地地域差别大挺正常的。个人感觉,在计划经济时代,由于全国一致的社会结构、生活方式,其实各省老一辈人的共性颇大。改开以后各地的文化、为人相处方式、价值观变得越来越有个性。到了互联网时代,共性重新越来越重,地域差别让位于年代差别。说回正题。我国主要的大地域差异是南北差异,因为气候和地形是南北之分的,北方是温带季风气候+大平原大高原开阔地形,南方是亚热带季风气候+丘陵山区盆地河谷三角洲地形。个人以为北方人之间的共性更多,而南方各省由于地理分割,其实相互之间的差异未必比和北方之间的差异来的小。一般环渤海这边,京津东北山东,看待南方人还是比较有心理距离感的,南方人具有极高辨识度的口音,和北方人情社会相异的行为模式和价值观,都让北方人感到陌生,陌生带来很多固化的刻板印象:比如南方人做生意很厉害,南方人抱团,南方人小气、算计、斤斤计较,南方人矮,南方人眼睛大皮肤好,好吃的多等等。私以为见到的南方各省的比较有地域特性的文化/性格/外貌特征有:江浙沪人口音比较鲜明,很容易辨认,是南方版本的“京城百姓”,嘴皮子很6。明显更聪明/精明,口才也好,并且也崇尚这个,城市化水平高、公民素质高,持有优越感,方言独特难懂,常见抱团排外现象,人际关系比较冷漠、势利、算计,勾心斗角烈度高,交心难度不小,普通人相处起来很累心。不过产出很多很多的精英,无论是商界还是知识政治精英,很多有格局的大佬。江浙新一代年轻人知识水平和视野很多比较给力,比其他地区更早有独立思考,比较有未来感。安徽是个南北杂糅省份,没有统一形象。不过长期以来比较低的经济地位,使得安徽人多以务工人员、小生意人的形象出现,多年来一直被江浙沪邻居鄙视。坊间传闻安徽装修师傅做活儿细致,天下第一,可见是踏实认真的。福建人一直存在感很低,北方人很少能接触到福建人,他们一般都在默默做生意,到处开店开医院,大量生儿子,却奇迹般地很少跟当地人接触,就像他们在全世界所做的那样,所以福建人在北方人的概念里存在感是极为模糊的。相较而言,福建人看起来脾气比较好,口音软软的,较洒脱、不容易上头,可谓和气生财,不过抱团排外也很有名。广东由于一直以来的影响力,是最有存在感的南方人群体,口音也十分好辨认,北方人对广东人的印象多受影视娱乐影响,跟实际偏离较大。私以为广东人较同样发达的江浙人更粗犷质朴些,多些江湖气。不过总是遇到广东人加微信咨询问题,过后就删的奇怪现象,想来价值观是很不同的。西南人,或者说主要是四川重庆人,跟南方沿海人完全不同,方言也介于南北之间,说着平翘舌不分的儿化音。在北方人眼里主要以出产美女、辣美食、个很矮,享受生活为主要印象,多持正面看法。介于东南和西南之间的湖北湖南,文化上更像西南一些,性格上介于东西之间。不过总体来说在北方人的语境下存在感不高。个别省会在省内素有素质很差的形象,以至于远在北方都能被听说到。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北方人和南方人得三高几率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