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试考砸了父母的责骂对孩子的影响责骂我是辣的还是酸的?

2019-01-11 10:00
来源:
桑尼国际教育
考试过后,几家欢喜几家愁,如果孩子考得不好,家长们该如何正确引导孩子呢?
最近,我的一个闺蜜很苦恼,打电话给我诉苦。她儿子现在上小学三年级,刚刚期中考试结束,考砸了,数学考了个不及格,她说才上小学就不及格,以后怎么办啊!
我反过来劝她:孩子才上小学,以后的路还长啊,有的是机会逆风翻盘啊!
这件事让我想起来前段时间的一个新闻,宜宾一名三年级小学生考试考了0分,害怕被父母知道后责骂不敢回家。无处可去的他,沿着学校外的公路走了足足8公里,走到码头的时候竟然迷路了。
因走投无路,他坐在江边大声哭泣,被附近的居民发现。居民报警后,警察马上赶到。
可小男孩不仅说不出家里住哪,连父母的名字都说不出来了。
民警只好在孩子的书包里找线索,从书本上找到了孩子老师的联系方式,再由老师联系到孩子的家长,终于得知男孩的家庭住址之后,民警将男孩送回了家中。
父母重视教育无可厚非,但是只重视分数并不明智。其实,孩子一次考试考砸了没什么。未来的路还很长,只要家长发挥一下大人的智慧,多一点耐心陪伴和引导,走上逆袭之路并不难。
换个角度引导,有别样的惊喜
考试考的差,大部分家长会鼓励孩子努力取得好成绩,“你得努力啊,考一百分!”但有位爸爸,就非常懂得抓住孩子的心理,反其道而行。
他就是著名作家刘墉,刘墉的儿子刘轩,在上中学的时候开始叛逆起来,崇拜赛手舒马赫,变得不爱学习,考试成绩一直是“C”。
有一天,刘墉找儿子谈话:“舒马赫考了零分,能当上赛车手。可是你从来没考过零分,每次都是C啊,有本事你也考个零分给我看看。”
刘轩觉得真是太可笑了,考高分不容易,考低分这有何难:“好,我就考个零分给你看看”。
刘墉笑道:“既然是考试就要遵守考试规则:试卷必须答完,不能交白卷,不能留着题目不答。”刘轩满口答应下来,以为很轻松就能赢。
可是,第一次考试就以失败而告终,还是拿了个“C”。第二次考试,结局还是一样。
渐渐地,刘轩发现只有自己知道正确答案是什么,才能故意填错,这样就不会乱蒙。于是为了得0分,他竟然开始努力学习起来。
一段时间后,刘轩发现自己考试的时候,有把握做错的题目越来越多了,一年以后,他成功地考了一个0分!
那一天,刘墉亲自做了一桌好菜祝贺儿子:“恭喜你,刘轩,你终于考到了零分!只有有能力考到A的同学,才有能力考出0分。”
儿子恍然大悟,原来爸爸是换了一个法子激励自己学习。在成功考取0分后,刘轩发现以前的爱好再也不能吸引他了,他还是继续努力学习,最终他以优异的成绩考入了哈佛大学。
很多家长教育孩子,就是把“好好学习,天天向上”挂在嘴边,毫无新意,听多了孩子早已经不以为意。尤其在叛逆期的时候,还会产生逆反心理,给你来个“我就偏不”“你说东,我就要朝西”的态度。
聪明的家长不妨换个方式、换个角度教育孩子,打破惯性思维,不用旧式的固定思维,逆向思维一下,“反其道而思之”,也许会得到意想不到的结局。
不放弃,才有更多选择
孩子,现在的不放弃,是为了未来拥有更大的选择权。
孩子考试成绩差,不一定是学不会,有可能是不喜欢那个学科,尤其是数学,跟其他学科比起来显得非常枯燥,很多孩子都没有兴趣学。
有的孩子就会问家长:“妈妈,我不喜欢学数学,我可以不学吗?”
这时候,我们父母的反应和引导就极为重要。聪明的家长会这样说:
"孩子,我知道你不喜欢,但是不可以不学,只有跨过了不喜欢的路,才能赢来喜欢的世界。”
台湾著名漫画家蔡志忠的女儿上小学后,很喜欢美术和手工课,但是数学成绩非常差劲。有一次,数学考试居然得了个0分!
蔡志忠不但没有责备女儿,反而请女儿吃大餐。吃饭时,蔡志忠问女儿数学是否很难,女儿说,其实一点都不难,只是自己不喜欢而已。
蔡志忠说了这样一番话:
"有时候,狼在荒野里找不到其他合适的猎物,实在是饿得很了,连土鼠这样恶心的东西也得吃。如果不吃的话,狼就没法存活下来。这时候,就不是喜不喜欢的问题了,而是必须那样做。人也是一样,有时候必须做好一些自己不喜欢的事情,来积蓄力量和资本,让自己以后可以做喜欢的事情。”
后来,蔡欣怡再没有偏科,最终留学美国攻读室内设计。
家长告诉孩子,不喜欢某个学科很正常,但是每个学科背后都有一条路,现在就把不喜欢的学科抛弃的话,这条路就永远的封死了,以后可走的路就越来越少,你的世界也越来越小。幸福的世界是需要有一片广阔的天地,这需要你从小就打好基础。
还记得龙应台给儿子安德烈写过这样一段话:
"孩子,我要求你读书用功,不是因为我要你跟别人比成绩,而是,我希望你将来会拥有选择的权利,选择有意义、有时间的工作,而不是被迫谋生。当你的工作在你心中有意义,你就有成就感。
当你的工作给你时间,不剥夺你的生活,你就有尊严。成就感和尊严,给你快乐。”
努力考试不是单纯为了分数,是给人生多一种可能。孩子,不要求你门门功课都优秀,但是不可以随意放弃一门功课。现在就放弃可能性,长大了就得面临失去选择权的人生。
别把分数看太重
别把分数看太重,父母之爱是无条件的爱。
身边有很多家长,把分数看的太重。曾经有位小学生在一篇作文里这样写道:我爸妈整天嚷嚷着分!分!分!考高分!我感觉,分才是他们的孩子一样。
家长过分看重分数,孩子会觉得,父母爱的是成绩,不是孩子。父母之爱不应该与考试成绩挂钩。
《无条件养育》一书中写到:父母给予孩子的爱,它是一个礼物,是所有孩子都应该得到的礼物。爱孩子不是因为他考了好成绩,而仅仅因为他是我们的孩子啊。
最近,同样是孩子考试没考好,一名网友妈妈的做法,让我非常触动。这位妈妈看到孩子心烦,网上搜索“鼓励孩子的话”,试图给孩子力量,被孩子发现了。这个孩子一定确信,不管分数高低,妈妈都是真心爱他的。
孩子考试成绩不理想,内心都是非常沮丧的,而且很迷茫。接下来的路,孩子需要心灵上的呵护和指引。如果父母只是恐吓或者训斥,除了给孩子带来二次伤害,一点帮助也没有。
父母若得知孩子成绩不满意后,先平复自己的情绪,再与孩子心平气和地沟通,尝试走入孩子的内心,让他说说自己为什么考试没考好,还有哪里可以做得更好。
也许,家长会发现其实是情有可原的,可能是孩子一时疏忽大意,没有发挥出实际水平,或者不是学不会,是不会学,没有正确的学习方法,努力也没有得到期望的结果。
这样的沟通,不但能找到成绩差的原因,以便家长对症下药有效的给出意见和建议。同时也会释放孩子很多负面的情绪,让孩子有一个积极的精神状态。这才是孩子不断进步的良好基础。
每个孩子都有不足之处,更不可能每个孩子都考第一名。孩子的学习之路不可能是一帆风顺的,有些挫折再所难免,即便是学霸也有发挥失常的时候。
无论成绩高低,家,永远都是孩子温暖的港湾。孩子考试考砸了未必是坏事,父母正确利用这个机会,掌握一些技巧,与孩子一同战胜困难,便可助力孩子奋发向上。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作者:贝帅哥
来源:超级育儿师(ID:supernanny-ipcn)
近日一则新闻引起热议。
两名小学生因为考试“失败”没过90分,不知道如何向父母交代,于是结伴离家出走。
孩子不见了,父母报警找回,才惊慌发现孩子对考试的失败已如此恐惧。
无独有偶,近日邯郸交警在公路上“捡”了个小学生。
有群众举报“前面公路上有个小男孩年龄不大,可能遇到了什么烦心事,一个人步行去往邯郸市……”。
原来是孩子考试成绩不理想,与家人闹矛盾。他想逃离学校,且不敢回家,情绪崩溃之下独自踏上公路,离家出走。
一次考试失败,竟让孩子崩溃出走?但更可怕的,是放弃生命。
有人发问:仅因考试成绩不佳就出走轻生,孩子的抗挫折能力未免太过脆弱!
也有人说:是父母的期望太重,要求太高,压弯了孩子希望的最后一根稻草。
期末考试即将到来,面对这场挑战,父母和孩子究竟该怎么做?
是孩子太脆弱,还是父母说错了话?
每年高考后,因为对分数不满意选择轻生的孩子并不少见。
很多人评论,“现在的孩子不经风不经雨,实在太脆弱了!”
其实孩子考试失败,他内心的难过不会比父母少。凡是付出了哪怕一点努力来学习的孩子,都不愿意看见自己的努力付诸东流。
而父母的两类回应,却会成倍加重孩子考试失利的挫败感:
第一类:“我早就知道你会考不好。”
有的父母看到孩子的分数,有的暴跳如雷,有的冷嘲热讽,更有的甚至打击: 我早就知道你这个样子,考不出什么好成绩。
对于孩子来说,最失望的不仅仅是努力后没有结果,还有自己最亲近的人,对自己努力的全盘否定。
考试失利,孩子已经心怀忐忑,如果他知道回去肯定会面对父母的严厉指责甚至冷嘲热讽,那么本能的就会逃避“考试失败”这个事实。
第二类:“要努力啊!否则下一次就……”
某学校期末考试后表彰前50名。
尖子班有40个人,35个学生都上了领奖台,只有5个学生尴尬地坐在座位上,因为他们没有进前50名。
于是老师找家长“谈话”,家长们回家把门一关,就把孩子摁下来谈心:
首先帮助孩子进行分析这次考试的得与失,
然后回顾前阶段学习与生活的松懈之处,
最后强调一下学习方法、学习态度、努力程度......
正当孩子默默点头时,父母一句很轻声的话语让他胆颤心惊:要努力呀,下次月考如果仍然不能上领奖台,将进入普通班!
一切的感动都化为乌有!
一次考试,让孩子的心情由失落,到感动,再到害怕。像这样的情况,经常出现在每一次考试后。
我们总怪孩子考得不好就出走甚至轻生,但是否意识到或许不是孩子太过脆弱,而是父母寄予的希望太沉重,压得孩子喘不过气来。
孩子无法面对失败,更无法面对失败后的父母,没有出口之下就会逃避,甚至选择走上绝路。
孩子考试失利,父母如何正确对待?
有人说,批评孩子也不是,鼓励孩子也不是,难不成孩子考个试,都是父母的不是了?
俗话说“成败成败”,对于考试这件事,我们往往太过强调“成”,而刻意去摈弃“败”。
暴怒与讥讽,不如客观的表达感受
面对孩子考试失利,父母暴跳如雷或出演讥讽,都是为了表达自己激烈的情绪。
情绪,可以理解,但这种表达方式往往会给孩子带来严重的打击,但是父母也不必刻意压抑自己。
孩子考得不好,父母最好的情绪处理方式就是直接客观地表达感受,但也仅仅只表达感受,比如:
比起“我对你很生气!你就是个窝囊废!”,不如直接说“你的考试成绩,让我很难过”。
比起“你这种成绩,我真的很失望!”,不如直接说 “看到你的分数,我确实很焦虑”。
“难过”是描述自己的心情,而“愤怒”则是攻击孩子。
“焦虑”是针对孩子的成绩,而“失望”则是针对孩子。
如果我们不想让孩子把“一次考试的失败”等同于“人生的失败”,那么对于孩子的成绩,我们可以针对结果发表意见,但不要针对孩子本身去下结论。
比起“相信你”,不如说“没关系”
出于“不能给孩子增加压力”的想法,很多父母往往故作冷静、安慰孩子。但对于敏感或者青春期的孩子来说,任何一点“伪装”都会给他们带来很大的心理包袱和负罪感。
我们总是鼓吹一切希望,告诉孩子如果考好了怎么庆祝。却从未和他们说过,如果没考好,我们该怎样去面对。
曾看到这样一幅漫画:
一个孩子在房间里哭,他考砸了,但他爸妈一直在安慰他说: 没事,下次会考好的,我们相信你。
事实是,孩子已经“习得性无助”,他内心在喊: 求求你们别相信我了,我真的考不好,我不行啊……
心理学上,把经历了漫长且重复性的失败后形成的极度不自信甚至自卑的心理状态,称作“习得性无助”,这是一种觉得自己无论如何努力也不会有成果的绝望心态。
这时孩子需要的,是身边人的爱与支持,而不是一句依旧带着期望的“我相信你”。
期望=目标,鼓励=要求
孩子会对“继续努力”产生排斥与恐惧,进而屡次失败。比起“我相信你”,他更需要听到的其实是“考得怎样,我都爱你”。
转换视角,考试失利也是机会
美国作者乔纳森·海德特说:“在生活中,成长的关键,并不是乐观本身,而是从可怕的经历中吸取意义,这样才能够推动积极作用的发生。”
如果仅仅把目光局限在考试的失败上,父母与孩子都会灰心丧气。
但是如果反过来,从挫折中看到成长,那心底里就会涌出满满的力量。
有哲学家说,如果我们认为这是一件坏事,大脑就会马上找出这件坏事的原因。那如果我们将它看成一件好事呢?——大脑也会马上列出这是件好事的佐证!
面对考试失利,如何教孩子转换视角呢?
沮丧的视角
期末考试失败,可能进入普通班
我这么努力,也才进步了5分
老师又找我谈话了,可能要对我失望了
转化为机会的视角
这恰好能锻炼我能上能下的心态与绝处逢生的能力
看来只要努力,就会有回报
老师一直在关注我,她其实是在想办法帮我
比起考试失利,孩子更害怕的是父母的失望、对未来失去期望与掌控,以及这场失败等同于整个人生的失败。
美国心理学家阿尔伯特.班特拉提出过“自我效能”理念:比起愤怒的责骂与毫无共情的鼓励,帮助孩子从另一个视角看待这场“失败”,逐渐养成“我可以”和“失败了还可以再来”的心态,才能透过挫折建构积极意义的人生观。
考试失利,是孩子在童年即青少年期经历的第一场刻骨铭心的失败。
而教会孩子从这场失败中寻找积极意义,则是父母能引领孩子所共渡的一场修行。
考试失败不等于人生失败,别让失败与父母的言行一起,让孩子陷入绝境。
-作者-
本文转自知名母婴育儿领域媒体“超级育儿师”(ID:supernanny-ipcn),作者贝帅哥。
免责声明:文章所有图片均来自网络,我们尊重原创,但因无法查明来源故无法标注,如有侵权请联系处理。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近日一则新闻引起热议。两名小学生因为考试“失败”没过90分,不知道如何向父母交代,于是结伴离家出走。孩子不见了,父母报警找回,才惊慌发现孩子对考试的失败已如此恐惧。无独有偶,近日邯郸交警在公路上“捡”了个小学生。有群众举报“前面公路上有个小男孩年龄不大,可能遇到了什么烦心事,一个人步行去往邯郸市……”。原来是孩子考试成绩不理想,与家人闹矛盾。他想逃离学校,且不敢回家,情绪崩溃之下独自踏上公路,离家出走。一次考试失败,竟让孩子崩溃出走?但更可怕的,是放弃生命。有人发问:仅因考试成绩不佳就出走轻生,孩子的抗挫折能力未免太过脆弱!也有人说:是父母的期望太重,要求太高,压弯了孩子希望的最后一根稻草。期末考试即将到来,面对这场挑战,父母和孩子究竟该怎么做?是孩子太脆弱,还是父母说错了话?每年高考后,因为对分数不满意选择轻生的孩子并不少见。很多人评论,“现在的孩子不经风不经雨,实在太脆弱了!”其实孩子考试失败,他内心的难过不会比父母少。凡是付出了哪怕一点努力来学习的孩子,都不愿意看见自己的努力付诸东流。而父母的两类回应,却会成倍加重孩子考试失利的挫败感:第一类:“我早就知道你会考不好。”有的父母看到孩子的分数,有的暴跳如雷,有的冷嘲热讽,更有的甚至打击:我早就知道你这个样子,考不出什么好成绩。对于孩子来说,最失望的不仅仅是努力后没有结果,还有自己最亲近的人,对自己努力的全盘否定。考试失利,孩子已经心怀忐忑,如果他知道回去肯定会面对父母的严厉指责甚至冷嘲热讽,那么本能的就会逃避“考试失败”这个事实。第二类:“要努力啊!否则下一次就……”某学校期末考试后表彰前50名。尖子班有40个人,35个学生都上了领奖台,只有5个学生尴尬地坐在座位上,因为他们没有进前50名。于是老师找家长“谈话”,家长们回家把门一关,就把孩子摁下来谈心:首先帮助孩子进行分析这次考试的得与失,然后回顾前阶段学习与生活的松懈之处,最后强调一下学习方法、学习态度、努力程度......正当孩子默默点头时,父母一句很轻声的话语让他胆颤心惊:要努力呀,下次月考如果仍然不能上领奖台,将进入普通班!一切的感动都化为乌有!一次考试,让孩子的心情由失落,到感动,再到害怕。像这样的情况,经常出现在每一次考试后。我们总怪孩子考得不好就出走甚至轻生,但是否意识到或许不是孩子太过脆弱,而是父母寄予的希望太沉重,压得孩子喘不过气来。孩子无法面对失败,更无法面对失败后的父母,没有出口之下就会逃避,甚至选择走上绝路。孩子考试失利,父母如何正确对待?有人说,批评孩子也不是,鼓励孩子也不是,难不成孩子考个试,都是父母的不是了?俗话说“成败成败”,对于考试这件事,我们往往太过强调“成”,而刻意去摈弃“败”。暴怒与讥讽,不如客观的表达感受面对孩子考试失利,父母暴跳如雷或出演讥讽,都是为了表达自己激烈的情绪。情绪,可以理解,但这种表达方式往往会给孩子带来严重的打击,但是父母也不必刻意压抑自己。孩子考得不好,父母最好的情绪处理方式就是直接客观地表达感受,但也仅仅只表达感受,比如:比起“我对你很生气!你就是个窝囊废!”,不如直接说“你的考试成绩,让我很难过”。比起“你这种成绩,我真的很失望!”,不如直接说 “看到你的分数,我确实很焦虑”。“难过”是描述自己的心情,而“愤怒”则是攻击孩子。“焦虑”是针对孩子的成绩,而“失望”则是针对孩子。如果我们不想让孩子把“一次考试的失败”等同于“人生的失败”,那么对于孩子的成绩,我们可以针对结果发表意见,但不要针对孩子本身去下结论。比起“相信你”,不如说“没关系”出于“不能给孩子增加压力”的想法,很多父母往往故作冷静、安慰孩子。但对于敏感或者青春期的孩子来说,任何一点“伪装”都会给他们带来很大的心理包袱和负罪感。我们总是鼓吹一切希望,告诉孩子如果考好了怎么庆祝。却从未和他们说过,如果没考好,我们该怎样去面对。曾看到这样一幅漫画:一个孩子在房间里哭,他考砸了,但他爸妈一直在安慰他说:没事,下次会考好的,我们相信你。事实是,孩子已经“习得性无助”,他内心在喊:求求你们别相信我了,我真的考不好,我不行啊……心理学上,把经历了漫长且重复性的失败后形成的极度不自信甚至自卑的心理状态,称作“习得性无助”,这是一种觉得自己无论如何努力也不会有成果的绝望心态。这时孩子需要的,是身边人的爱与支持,而不是一句依旧带着期望的“我相信你”。期望=目标,鼓励=要求孩子会对“继续努力”产生排斥与恐惧,进而屡次失败。比起“我相信你”,他更需要听到的其实是“考得怎样,我都爱你”。转换视角,考试失利也是机会美国作者乔纳森·海德特说:“在生活中,成长的关键,并不是乐观本身,而是从可怕的经历中吸取意义,这样才能够推动积极作用的发生。”如果仅仅把目光局限在考试的失败上,父母与孩子都会灰心丧气。但是如果反过来,从挫折中看到成长,那心底里就会涌出满满的力量。有哲学家说,如果我们认为这是一件坏事,大脑就会马上找出这件坏事的原因。那如果我们将它看成一件好事呢?——大脑也会马上列出这是件好事的佐证!面对考试失利,如何教孩子转换视角呢?比起考试失利,孩子更害怕的是父母的失望、对未来失去期望与掌控,以及这场失败等同于整个人生的失败。美国心理学家阿尔伯特.班特拉提出过“自我效能”理念:比起愤怒的责骂与毫无共情的鼓励,帮助孩子从另一个视角看待这场“失败”,逐渐养成“我可以”和“失败了还可以再来”的心态,才能透过挫折建构积极意义的人生观。考试失利,是孩子在童年即青少年期经历的第一场刻骨铭心的失败。而教会孩子从这场失败中寻找积极意义,则是父母能引领孩子所共渡的一场修行。考试失败不等于人生失败,别让失败与父母的言行一起,让孩子陷入绝境。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父母的责骂对孩子的影响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