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和妈妈说话口气很冲怎么办最近说话特别冲,听着让人非常不舒服要怎么去引导纠正?

2020-11-10 10:25
来源:
居家的小男人
你见过不尖叫的小孩嘛?尤其是 1~3 岁的娃。
反正我是没见过。
这个行为可能从婴儿阶段就开始了,原来闲来无事只能咿咿呀呀的娃,突然从某一天就开始喜欢尖叫,当然有的时候是他不爽、抗议,这也算个好理由,但是玩高兴了也尖叫是怎么回事?
更有甚者,闲着无聊了也要吊嗓子玩,这娃耳朵是聋嘛?他难道不会觉得吵到自己吗?
但是这种行为一般会在四五岁之后开始减少并逐渐消失,说明这是属于学龄前幼儿的一个年龄特点。
那么学龄前的婴幼儿为啥这么喜欢尖叫呢?原因有 4 个:
发泄情绪
这个不用多说了,大人不爽了,或者太兴奋了也很想尖叫,只不过小孩子不像大人那样在乎面子好不好看,直接放飞自我,想叫就叫了。
可以成功地引起你的注意
你有没有发现,小孩乖乖一声不响的时候,反而会失去父母的关注,一旦尖叫制造一下噪音,大人就立即围上来了,百试百灵啊有木有!
所以小娃没事爱尖叫,很可能只是想告诉你:“哎,快来看我!”
探索自己声音的极限
小孩就是很好奇的,喜欢探索和探险,譬如他会尝试看看自己能爬多高,能把东西扔多远,能把家里弄多乱,等等等等。
探索自己声音的极限,也是他的日常探索之一。他会想知道,自己究竟能叫多大声,能达到多高频率,用多大力气嗓子会哑,叫到什么程度会把父母搞到抓狂……
进化遗留
有一种人类学的说法是,进化会让那些爱使劲尖叫的孩子更多地生存下来。
因为在远古时期,一个很弱小的人类孩子,当他遇到危险的捕食动物的时候,如果他尖叫的声音很响,存活下来的可能性更大,因为尖叫一般可以达到两个目的:一是把大人喊来保护他;二是吓跑捕食者。
虽然没有得到证实,但是还是觉得好有道理啊!我们之所以存在,原来是因为我们的老祖宗都喜欢尖叫啊!
当孩子又制造魔音的时候,很多父母会直觉性地跟孩子大吼一声:“不许叫!”
但这样的方式不但不会吓退孩子,而且会让他们的这种行为越来越严重,因为你就是用“吓人的音量”这种简单粗暴的方式来解决问题的,他会继续模仿你这种行为,越来越爱叫唤!
那么这“噪音病”是不是就没法治了呐?
还是有一些办法的,就是需要很多耐心,悄悄地把宝贝尖叫的欲望,扼杀在萌芽当中。
掌握好孩子的作息
孩子什么时候喜欢尖叫?
一般都是太累、太饿,或者不太舒服的时候,这些生理上的不适会让他们心情烦躁,更加想要用尖叫来发泄,捎带手把大人召唤来哄他。
所以,一定要搞好孩子的作息,让他饿了的时候正好有吃的,困了的时候正好有床,也就没有什么必要尖叫了。
不要在过于安静的公共场合里待着
带孩子出门,诸多不便,孩子尖叫几乎是难免的,尽量带他去一些稍微嘈杂些的公众场合,譬如说超市、儿童游乐园、大众的餐厅等等。
至于图书馆、高级饭店这种地方,会比较安静,孩子随便叫一声就会特别得刺耳,带孩子的父母会觉得丢脸,动作容易变形。
要么就不顾一切地给各种奖励让孩子安静下来,要不然就会不由分说地惩罚孩子一顿,不管哪种处理方式,都会强化孩子大声喊叫的行为。
如果孩子在比较嘈杂的环境里,叫个一两声也不打紧,你可以比较从容地应对这件事,父母的心态平稳了,才能有效地管教孩子。
请孩子用“房子里的声音”
有的时候孩子尖叫只是因为很高兴,那么就要给孩子定规矩。
但是这个规矩要用孩子能听懂的语言,而不要笼统地说:“小点声”。孩子并不知道小点声,是要多小声。
告诉孩子,我们有两种声音:一种是“房子外面的声音”,只要你能看到天空,就没有限制,使劲喊没问题;如果你看不到天空,也就是头上有屋顶的时候,就要用“房子里的声音”。
“房子里的声音”具体有多大呢,就是妈妈平时说话这么大声。
当孩子在尖叫的时候,不要急于制止或者批评,可以做一个“嘘”的手势,然后用压低一些的声音和孩子说话,孩子为了听清你在说什么,会停止发出噪音的,听你说话的。
让他一次喊个够
有一次我带毛头兄妹俩去科学馆,科学馆有一个测音量的小屋,走进小屋,发出你最大的声音,机器会告诉你数字,因为房间隔音做得好,外面几乎听不到里面人的尖叫。
这俩娃可过瘾了,进去使劲地叫,看着数字乱蹦,真的超开心,叫到口干舌燥了才停止。然后,他们整整一个下午都再也没尖叫过了,估计是刚才把“尖叫”的血槽都给清空了。
所以呢,父母们要经常让孩子放放电,多带他们到室外,大自然当中,使劲地疯跑,喊一喊,喊够了,回家也就不想喊了。
游戏力
可以和孩子做个游戏:哇喔,你刚才的声音好大,像个狮子在吼一样,那你知道猫猫怎么叫嘛?
如果娃儿吃你这套,你可以再推荐一些比较安静的动物让他学,譬如说蛇、猫头鹰、老鼠、企鹅、长颈鹿……
承认孩子的感受
很多时候,孩子爱尖叫是因为心中不爽,或者失去耐心,尤其是当你排队的时候,或者急切地想要一个东西的时候。
碰到这种情况,要先接纳孩子的感受。
我知道你不喜欢这个地方,人太多太挤了,但是妈妈要买菜,再等几分钟就好了。
我知道你想要吃饼干,饼干很好吃,但是我们需要结账才能吃哦!
这样说孩子不光会得到安慰,而且也会逐渐地学得像你一样,懂得将自己的感受用语言表达出来,以后才会更少用尖叫来表达情绪。
让他别太闲
有的时候孩子尖叫纯粹是因为太闲,那就得给他找点活做。
你可以一边做事情,一边不停地和孩子说话,问他这个,问他那个。
也可以让孩子帮你做一些事情,譬如在超市的时候,你可以让宝宝帮忙从货架拿东西,或者识别辨认一些货物。
或者和他一起唱他熟悉的儿歌。
当然了,零食和玩具永远都是搞定娃的利器,所以我很喜欢逛那种送试吃样品的超市,娃吃完一圈,我也正好买完,完美!
其实,如果孩子在家里尖叫,只是吵家里人也不算难忍受,最受不了的是孩子在公众场合尖叫,路人纷纷侧目的那个瞬间,真是想和熊孩子划清界限。
这个时候当家长的要皮厚一点,不要太在意那些目光,其实绝大多数人只是想看看发生了什么事情,而不是对孩子或者家长有意见。
不要只是因为不相干的人,就恼羞成怒地当场“表演”管教孩子,也不要用什么好东西收买孩子,这些对改变孩子的行为只会起反作用。
小孩子么,噪音发射器就是他们的天然属性,不管他们高兴还是不高兴,总是要吵的,安静下来的时间实在是非常少。
等他们长大了,会用丰富的语言来表达自己了,自然就不那么喜欢尖叫了,他们小时候,不要过于苛责他们,及时地提醒,及时地离开,让孩子知道这种行为不受欢迎就好。
真的要立即消除所有尖叫行为,也不太现实,顶多就是在你的提醒下有所收敛,已经是不容易了。
真正要让尖叫的行为完全消失,还是要等娃长大些,比较会交流和控制情绪了才行。
当妈以后,真的不知道清静为何物了,孩子啊,虽然你很可爱,但是实在太吵了,还是快点长大些吧~~
本文由居家的小男人原创,欢迎关注,带你一起长知识!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手机游戏网瘾
段京京
心理咨询师
青春期
1、概述手机成瘾又称手机滥用综合征,手机综合征、手机焦虑症等,区别于对手机的依赖,是指个体因为使用手机行为失控,导致其生理、心理和社会功能明显受损的一种痴迷状态。手机成瘾是一种与药物成瘾既有相似指出有有很大差别的行为成瘾方式,是心理上对手机的依赖,包括手机关系成瘾,手机娱乐成瘾,手机游戏成瘾,而手机成瘾中以游戏网瘾最为常见,个体由于对手机游戏的过度使用,且无法对该中行为控制导致社会功能受损,带来心理和行文问题的一种行为成瘾。中研网在2019年报道打游戏男性所占比例为70%,女性比例占30%;其中未成年人占比55%,成年人45%,二者基本各占一半。在被调查者中,学生占比70%,占比较高,其中初中生最高,占比28%。在这些手机游戏玩家中,18岁以下的未成年人占据了大半江山,占比高达58%。我国青少年网民达到2.77亿人,占青少年人口总体的79.6%,我国青少年网民过度依赖网络情况发生率为6%-14%。病理性使用互联网在心理学中被称为“网络成瘾”,属于行为成瘾的一种。2、表现(1)游戏失控具体表现为,不能控制玩游戏的时间,不间断的玩游戏,甚至废寝忘食。(2)游戏优先如果经常放下手头必须完成的学习,工作等重要的事情而去玩游戏,那么也是网瘾的一个显著特征。(3)精神萎靡具体表现为不玩游戏就情绪低落,做其他的事情也是心不在焉,会表现出烦躁不耐烦的情绪。(4)人际交往失常语言表达能力随着日益沉迷于网络而急速下降,人际交往很容易出现障碍。在日常人际交往中遭受挫折转而更加地封闭自己,将自己的一腔热情都付诸网络。日复一日,形成恶性循环,生活中的正常交往都已无法完成,自信心更加消退。(5)睡眠质量很差因为一直在玩电子产品导致的睡眠质量很差,而且是没有任何的规律性,有时候会觉得精力很充沛,做什么事情都充满干劲,有时候又觉得很疲劳,做什么事情都没有动力,一旦离开网络世界,放下手机的时候就会出现很烦很苦闷的感觉。(6)专注力差当放下手机电脑的时候原本的专注力,原本的操作力执行力都会等价的下降,而且明显的会减退自己的记忆力,总数记不住事情。(7)烦躁焦虑若出现意外情况,不能上网之类的事情的时候,会明显的产生烦躁,焦虑等情绪。3、原因(1)信息化时代随着科技的发达,网络无处不在。学生的上网情况,从电脑发展到了手机。很多学生不能分清网络有利的一面和有弊的一面,无节制地上网,染上了沉迷网络。在上网学生的传染下,沉迷网络会像瘟疫一样传染给别人,引诱更多的学生上网玩游戏;他们的行为带来的恶劣影响。(2)在网络游戏中寻找自我孩子对学习缺乏兴趣,情绪低落,缺乏追求和抱负,希望他人接纳和认可,但由于学习成绩不理想,不被老师和家长认可,产生挫败感,在现实生活中找不到存在和价值感,然后,转向玩手机和游戏,从虚拟的游戏世界当中找到自我价值。(3)孩子在游戏中得到成就感以弥补现实的失落在网络游戏中的成就感是指,练级练到一定的程度,或者通关了、或者得分高了、或者说你把一个人物养成到某个阶段了,就会得到赞美和鼓励,这一种成就感可能是对一些孩子来说,在日常生活当中很少得到的。这也是为什么经常会看到一些,就是在学校里面成绩平平,没有什么特色的孩子往往是非常容易迷恋游戏的。因为对他们来说,如果在现实社会当中很难体验到那种自我成就感的话,在游戏当中经常可以对这一部分去进行一个弥补。但是这种弥补背后也都是有各种各样的代价的。(4)青春期的影响青春期影响。求助者的心理发展处于不平衡状态,由青春期发育导致出现了一些心理问题,自我意识增强以及心理发展不平衡等使他感到痛苦而迷茫。当他无法获得相应知识,解决青春期困惑时,他就会通过网络这一途径去获取这方面的知识。(5)孩子缺乏缓解压力的方法孩子承受着现实的压力,社会对求助者提出了更多更高的要求,升学、就业、家长期望、榜样等都给他带来很大压力,危机意识、生存意识明显增强。但社会、家长和学校都不能帮助他调整心态,有效缓解和释放种种压力,他就会通过网络逃避问题、转移压力。(6)孩子和家长沟通不畅社会在不断的发生逐渐变化,思维活跃的求助者了解最新的互联网知识技术,其家长的网络知识和技术素养却不高,使家长的权威受到极大的挑战,阻碍了孩子与父母之间的心理沟通和情感交流,导致他通过网络寻求情感支持。4、解决方法(1)多跟孩子沟通交流父母多注意与其沟通交流,不要采用说教模式,这样会引起他的反感。最好采取朋友式的聊天模式,有利于和孩子沟通。常常和孩子聊聊网络,既有助于获得孩子的信任,成为孩子的“大朋友”,也有助于以此为契机走进孩子的内心,真正地了解孩子,了解孩子沉迷游戏的原因,从而更好地引导孩子,最终找到解决孩子网瘾严重问题的方法。俗话说,身教大于言传,父母在孩子跟前要减少玩手机的时间,要给孩子起一个榜样的作用。父母千万不要去跟孩子抢手机,或者以玩游戏作为条件跟孩子交换,这两种方法会让孩子的责任感丧失。(2)充实生活建立现实中的人际交往状况这个时期家长可以鼓励孩子多参加一些兴趣活动和集体活动,培养孩子的各方面兴趣和能力,充实孩子的生活内容,填满孩子的精神空虚。家长在青春期开始时,就要正确的引导孩子,学生就该以学业为重,不能避重就轻。而且这个事情家长也可以多抽出时间带这孩子活动,多接触外界事物,分散孩子的精力,转移孩子的主力已。(3)家人和朋友监督家长和朋友监督,少发短信或删掉多余的手机应用程序,针对孩子过度使用手机功能的具体特点采取一定的措施。(4)心理辅导家长是孩子最好的心理辅导老师,因为家长对自己的孩子最清楚,了解。家长要让孩子知道,每个时期的人都是有不同的责任和生活的,学生时期就是学习,毕业了就要工作,到了年龄就该恋爱、结婚、生孩子。这些是人的生活规律,是不能违背的。如果发现孩子还不能走出误区,可以通过寻求专业的心理医生帮助。5、真实案例13岁男孩浩浩(化名),是一名初一的学生,根据妈妈描述,浩浩性格内向,从四年级开始一步步深陷游戏,父母没有及时正确关心和引导,每天玩手机的时间都超过2小时,随着年龄的增长,沉溺手机的时间也越来越长,父母忙于工作也没太留意,慢慢上课经常走神,睡眠也越来越少,这种现象越来越严重,脾气变的急躁,学习状态和成绩也开始直线下降。根据对孩子的观察和沟通,我们制定了一套躯体训练方案加大脑提升训练,同时也给家长进行了三次亲子沟通指导。经过我们和妈妈的共同努力,第一个疗程后孩子的玩手机现象明显的减少了。第二个疗程后上课已经可以完全跟随,成绩也随之回升。浩浩也回到了正常的学习生活中。(文章来自“有来心理”公众号,关注可获取更多科普。)
青春期叛逆
段京京
心理咨询师
青春期
1.概述青春期是指由儿童阶段发展为成人阶段的过渡时期,是人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一般女孩10~18岁,男孩12~20岁。青春期可分为三个阶段,即青春早期、青春中期和青春晚期。青春期叛逆,是指青少年进入青春期后发生的一段心理的过渡期,是其独立意识和自我意识日益增强,迫切希望摆脱成人(尤其是父母)监护的表现。他们反对父母把自己当小孩,而以成人自居。为了表现自己的“非凡”,他们也就对任何事物都倾向于批判的态度。正是由于他们感到或担心外界忽视了自己的独立存在,叛逆心理才因此产生,从而用各种手段、方法来确立“自我”与外界的平等地位。美国著名“沟通之父”托马斯.戈登博士认为:青春期孩子反叛的不是其父母,而是对抗父母的权力,以及基于这份权力的言行方式。如果父母从孩子出生起就能更多地依赖非权力的方法来影响孩子,那么,孩子在进入青春期的时候也就没什么可反叛的,也就没有了所谓的叛逆期。2.表现叛逆心理虽然说不上是一种非健康的心理,但是当它反应强烈时却是一种反常的心理。青春期叛逆的孩子常常以自我为中心,不喜欢被人从头管到脚,喜欢和家长老师唱反调,特别容易冲动,有很强的虚荣心,会早恋,会厌学,做事不考虑行为后果,容易走极端。青春期叛逆主要有三个阶段:①早期阶段(9-13岁):反叛通常开始于中学早期,孩子的叛逆动机,主要是为了摆脱曾经的自我定义,为将来更成熟的重新定义扫清道路。这个年龄段的孩子的内心独白是:“我不再是小孩子,不要再把我当成小孩!②中期阶段(13-15岁):在中学后期和高中早期,大多数的反叛是为了创造必要的差异来突出自己,让明自己独一无二的存在价值,也期待别人能够肯定其独特性。这个年龄段的孩子的内心独白是:“我是与众不同的,请不要用任何人的标准来对待我。”③后期阶段(15-18岁)︰在高中的中后期发生,通常是由青春期的延迟而发生的,主要是为了把自己从对父母的依赖中解放出来,以获得相对独立。这个年龄段的孩子的内心独白是:“不要总是对我啰里啰嗦的,我有能力照顾好我自己。3.成因①生理快速发育的必然产物。青春期是人的一生中生理发育最为显著的一个阶段,各项内分泌和身体激素水平空前提升,但大脑神经结构和功能发展还不够均衡,这容易导致孩子形成情绪波动较大、自控能力不足、行事冲动易走极端、时而烦躁不安、时而忧虑苦闷的性格特质。这些特质被很多家长看来,自然是问题多多,然而身体的本能反应又如何能被区区几句啰嗦和训斥所压制,一来二去,孩子便被冠以叛逆"的罪名。②心理人格发展的必然阶段。青春期孩子的自我意识、自我认知、自我评价、自我价值体系逐渐形成,开始深入地思考“我是谁”、“我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我有哪些价值”等问题,并结合这些问题在现实中不断地探索、尝试和确认,逐渐感知“我"与世界之间的界线。同时,在这个探索和确认的过程中,逐渐建立起自信、自尊和自爱等心理素质。这个过程中,他们的内心世界和外在表现往往都充满矛盾,对待家长时,反抗性和依赖性会同时存在,如果家长不能理解,双方就很容易发生冲撞。③压力过大造成的应激反应。青春期的孩子,一直面临学业、人际等方面的压力,如果没有得到家长和老师的恰当引导,就很容易在认知、理解、运用等环节产生技能和心理上的障碍,进而触发潜意识中的对抗情绪,对外界采取抗拒行为,形成逆反心理。④家长无效的教养方式所引发的对抗。家长的过多干预、过度操控,常常会让青春期的孩子感受到不被信任和尊重;反之,家长的情感忽视、放任自流又会让他们感受到不被关注和重视,使双方因为缺乏理解,而冲突不断、矛盾重重。4.解决方法①给予孩子尊重:让他们能在一定程度上和相对范围内运用、实施自己的权力。家长要逐渐放权。②给予孩子信任:要尽量允许孩子自己完成任务,并对其中做到的部分进行及时的肯定。家长要给予甚至是制造一些让孩子独立决定、独立完成事情的机会,并想办法让他能够做好,使他获得更多的肯定,这个过程也是培养孩子自信的最佳途径。③倾听并保持好奇心:父母要学会适时闭嘴,用心倾听孩子的信息(知)、情绪(情)、需求(意)。保持好奇心,促进良好的沟通。④共情理解孩子:站在孩子的角度看问题并共情孩子,孩子会更容易接受父母的建议。⑤多用鼓励,避免羞辱孩子,尊重孩子的隐私,与此同时,可以表达父母自己的看法。批评孩子不要当众,避免伤害孩子的自尊心。⑥关注于解决问题,就事论事,不埋怨,不拿别人家的孩子做对比。⑦定期召开家庭会议:尊重孩子的想法,和孩子定期举行家庭会议,充分相信孩子自我解决问题的能力,带着爱放手,给孩子独立成长的空间。⑧引导孩子确定人生目标:叛逆期的孩子内心会迷茫,不知道人生的方向。引导孩子找到自己的目标,孩子才会有动力。5.真实案例初二,男孩,从初二上学期开始,发生了非常大的改变,用妈妈的话说“就像变了个人一样”,父母说他什么都不听,还经常跟父母顶嘴、冲撞,学习成绩直线下降,玩手机打游戏、看电视,父母说破了嘴皮也没有丝毫效果,依然我行我素。老师反映在学校里孩子表现得很有礼貌,就是不爱学习。跟孩子父母深度沟通发现,父母很强势,从小对孩子学习要求很高。小学成绩名列前茅,初一在班里中等水平,父母认为是孩子不努力学习,经常批评指责甚至是辱骂。父母了解了青春期的孩子心理发展特点,调整自己的期待,接纳了孩子目前的情况,先从生活上关心孩子,尊重孩子,陪伴孩子运动,赢得了与孩子的沟通机会,了解到孩子升入初一后成绩排名不如从前,内心很受挫,父母理解共情孩子的难处,与孩子平等交流,听取孩子的心声,共同寻找原因并和孩子一起制定了学习生活规划表。孩子脾气逐渐收敛,再次恢复阳光的笑容。(文章来自“有来心理”公众号,关注可获取更多科普。)
青少年早恋/性教育
段京京
心理咨询师
青春期
1、概述早恋是一种比较普遍的现象。尤其是初中阶段的孩子,大多数的家长如果知道了自己的孩子有了男女朋友,都会比较担心和着急,甚至如临大敌。耶鲁大学的研究人员曾经做过专门的研究,他们发现在孩子10岁的时候,45%左右的男生和60%的女生都会对异性的身体和性产生兴趣。所以,这是孩子生理发育成熟的结果。这个年龄阶段的孩子正处于对异性的吸引期,也充满了对异性的好奇。在未成年阶段的青少年与异性发生性关系的现象也频繁发生,特别是少女未婚怀孕呈现逐年上升和低龄化趋势。《2011年中国未成年人性事大调查》表明:50%的青少年在15岁之前就接触了性话题,37%的人不仅有性行为,而且在发生性行为时没有进行避孕措施。2、表现大部分孩子进入初中后,心理和身体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父母不仅非常担心他们的学习状况,还有“早恋”这一问题也常常让父母担心,这被认为是导致孩子成绩下滑的首要因素,所以早发现孩子是否早恋,就能够更好的找出解决办法,孩子早恋的表现有:(1)经常看着手机偷偷笑现在有些家长为了孩子更方便的联系到自己,从小学开始就给孩子配备了手机,当孩子的自制力不强的时候,常常会迷恋上手机上的一些小游戏。如果孩子放弃了打游戏的时间,用来聊天,说明正在和他聊天的这个人对他蛮重要,一般这种学校的恋爱因为有学业要完成,所以实际上两个人接触的时间比较少,需要靠手机上的聊天来完成情感的联系。如果父母发现孩子总是忍不住看手机,在键盘是上敲敲打打,还时不时情绪起伏比较大,偷笑或者皱眉冷脸,都可能是早恋的表现。(2)注意自己的仪容仪表,可能有一些情侣物件一般情况下,孩子开始注意自己的仪容仪表,就可能是有在乎的人了,尤其对男生来说。在学校期间,因为有穿校服的要求,以及他们的审美还没有完全发展成熟,所以没有特别多的人在乎自己的外貌、穿着等,当开始注意自己的仪容仪表时,很明显就是想要吸引人的关注了。尤其是注意孩子的校服上是否有签名、字母,书包周围是否开始有挂饰,又或者手机壳突然换了等许多细节,都有可能表明孩子早恋了。青春期的孩子对于感情的定义还很浅薄,又比较有表现力,所以常常会在一些小细节方面做出改变,从而证明“我和她是一对”,所以发现孩子在这方面有变化,父母就要警惕了。(3)出现明显的反常行为如果孩子的性格突然大变,那么很可能是在学校遇到了一些事情,其中就有一条是因为早恋了。一般情况下,内敛的孩子突然变得话很多,更乐于分享自己的心情;活泼好动的孩子突然变得安静了很多都可能是受早恋影响的。这时他们会花大量的时间自己待着,所以可能会早早的关上房门,或者找各种理由出门,有时他们花钱更大手大脚,因为两个人待着需要更多的花销。3、原因当孩子步入青春期,对异性的冲动是无法避免的。这个时候,就需要老师和家长引导孩子确立正确的婚恋观。当孩子们都能对恋爱和婚姻当中蕴含的责任和尊重正确看待,甚至能进一步把这份青春激情转化成认真学习和积极上进的动力,青少年从青春期开始,下丘脑垂体性腺系统会分泌各种激素,性器官迅速发育成熟,开始出现第二性征,此时青少年在生理上会产生急剧的变化。在性特征出现的动力作用下,青少年对异性更加向往,他们很想接近异性、追求异性。同时,青少年的心理发育还不成熟,自我控制能力较差。所以,很容易因为一时的感情冲动而陷入早恋。另外,性教育的缺乏和不良的社会媒体的影响也是一个原因。目前,对于青少年的性教育虽然引起了社会的重视,但是在现实中很难落实到位。有的学校和家长可能没有资源和方法对孩子进行这方面的教育,甚至采取回避的态度。这样的做法反而会强化孩子对异性的好奇心,从某种程度上促进了他们早恋的发生。青少年不能从正规渠道学习到性教育的有关知识,内心又充满好奇,这样就催生了一些不良的信息广泛充斥于网络、电影、视频等媒介当中。很多内容关于性知识的宣导是不健康的,它们不能帮助孩子形成科学的认识,却成了很多青少年陷入早恋的催化剂。主要有以下几点引发早恋和性行为的心理原因:(1)爱慕,青少年儿童中间因为爱慕另一方而发生的早恋状况。依据爱慕目标的不一样,又可分成:仪表盘型,便是因为爱慕另一方外在的仪表盘而发生的早恋;特长型,便是由于爱慕另一方的工作能力特长而发生的早恋;品行型,便是因为爱慕另一方的优异品行而发生的早恋。(2)好奇心,因为对异性的求知欲而发生的早恋状况。对异性造成明显的求知欲,是青春发育期的青少年儿童伴随着性心理的进步而当然发生的一种心理过程。青少年儿童因为生理方面生长和发情,非常容易造成性兴奋,对异性越来越很比较敏感,期盼掌握异性的心里和生理学,掌握异性对自身的心态。为了更好地达到这类求知欲,就想结识异性盆友,创建恋爱关系。(3)效仿,由于效仿其他人的方式而发生的早恋状况。效仿的目标关键来源于社会发展,影视剧和报刊书籍。(4)从众心理,迫不得已周边人的负担形成的早恋状况。周边人就是指扮演的同龄人群。(5)愉快型,即为了更好地得到愉快的情感体验而发生的早恋状况。青春发育期男人和女人的紧密相处,通常会给彼此产生愉悦的感受,这类开心的感受会进一步推动青少年儿童中间的紧密相处,慢慢转化为早恋。(6)补偿性,即为了更好地得到情感赔偿和缓解挫败的情感而发生的早恋状况。情感赔偿就是指青少年儿童在学习上或情感层面遭受挫败时,出自于心高气傲的心理状态,或是为了更好地解决情感外伤,一些青少年儿童就想要早恋的方法排解挫败的心态,从异性那边得到情感赔偿。(7)叛逆,因为青少年儿童在男女相处中遭受他人不得当的干涉所造成的早恋状况。最常见的也是心理状态便是你们不能我这种做,我硬要那样做。在青春期叛逆的效果下,一切正常的异性相处会快速向早恋关联发展趋势。4、解决方法了解过青春期孩子发生早恋的原因,父母既要对孩子的行为表示理解,又要对他们进行必要的指导,把这段美好的经历变成孩子两性情感能力的成长机会。(1)尊重孩子很多家长在发现孩子早恋后都会在第一时间和孩子谈话,然后去学校找老师,希望老师找对方的孩子和家长谈谈,一起制止孩子的行为,并要求孩子之间不能再有任何接触,弄得满城风雨。这样对孩子的影响很坏,本来这是孩子的个人极其隐私的事情,却被弄到公堂之上,让孩子觉得颜面尽失。会使孩子的自尊心受到严重的伤害,而且日后在学校中也很难抬头。这个时候的家长要冷静,看清事情的起因,可以与自己的孩子多加沟通,向孩子说明早恋的原因和利弊,帮助孩子找到问题所在,充分信任和理解孩子,尊重孩子。往往这样做会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2)充实生活这个时期家长可以鼓励孩子多参加一些兴趣活动和集体活动,培养孩子的各方面兴趣和能力,充实孩子的生活内容,填满孩子的精神空虚。家长在青春期开始时,就要正确的引导孩子,学生就该以学业为重,不能避重就轻。而且这个事情家长也可以多抽出时间带这孩子活动,多接触外界事物,分散孩子的精力,转移孩子的主力已。(3)沟通是关键家长和孩子的沟通,在这个时期尤为重要。只有家长在了解孩子,孩子对家长充分信任的情况下,才会顺利的度过青春期。家长要让孩子在家得到关心,加强孩子的亲情感,多安慰鼓励孩子,让孩子从家里获得内心的满足。(4)心理辅导家长是孩子最好的心理辅导老师,因为家长对自己的孩子最清楚,了解。家长要让孩子知道,每个时期的人都是有不同的责任和生活的,学生时期就是学习,毕业了就要工作,到了年龄就该恋爱、结婚、生孩子。这些是人的生活规律,是不能违背的。如果发现孩子还不能走出误区,可以通过寻求专业的心理医生帮助。很多时候孩子之间还是很单纯的友谊关键,却被紧张过度的家长误认为是早恋现象。场面闹到不可收拾的地步,同时伤害了两个家庭和两个孩子的成长,这是得不偿失的。所以家长在处理早恋问题的时候,一定要多留心,多观察,冷静和理智的处理解决问题。不要盲目的处理,会严重影响孩子的心理。(5)加强性道德方面的引导性道德内容主要包括青少年性态度、性道德价值观的引导,家长要帮助其建立积极的态度与符合社会规范的性道德价值观。(6)分辨是非引导孩子学会在开放多远的社会和网络中分辨是非,把握正确的方向,消除媒体中的不良信息对孩子的影响。5、真实案例14岁男孩明明(化名),是一个初二学生,与同班一女生“坠入了爱河”,他们经常形影不离,一起上下学,好像总有说不完的话,一到周末两人就千方百计从家里跑出来,逛公园、看电影、去游乐场。可是好景不长,两人很快就分手了,从此之后明明一蹶不振,无心学习,不光成绩下降,也不太爱和异性交往。我们制定了一个心理疏导的方案,也和家长进行了两次亲子沟通指导,经过我们和妈妈的共同努力,第一个疗程后孩子的情绪明显好转,开始逐步回归学习,第二个疗程后,明明恢复了正常的社交中,逐步回到正常学习生活中。(文章来自“有来心理”公众号,关注可获取更多科普。)
儿童青少年焦虑
段京京
心理咨询师
青春期
1.概述焦虑症被称为焦虑性神经症,以焦虑情绪体验为主要特征。可分为广泛性焦虑(generalizedanxiety)和急性焦虑,即惊恐发作(panicattack)两种形式。会出现如:心悸、手抖、出汗、尿频等,及运动性不安。注意区分正常的焦虑情绪,如焦虑严重程度与客观事实或处境明显不符,或持续时间过长,可能是病理性的焦虑。今年来,随着学业压力和电子产品的普遍使用,导致儿童青少年出现焦虑的情况越来越多。国外的一些大型的流行病学调查研究显示,儿童青少年焦虑障碍患病率是10%到20%。我国的一些儿童青少年相关研究发现青少年焦虑症是11%,广泛性焦虑是2.8%,强迫症8.3%,分离焦虑0.5%。儿童焦虑障碍患病率14.4%。其中广泛性焦虑为2.7%,强迫症为8.6%,分离性焦虑为2.5%。2.表现(1)身体紧张,自己不能放松下来,全身紧张,面部绷紧,表情紧张,唉声叹气。(2)自主神经系统反应过强,交感和副交感神经系统常常超负荷工作。患者出汗、晕眩、呼吸急促、心跳过快等。(3)对未来过度担心,过分机警。(4)分离焦虑,不愿意离开父母,哭泣、辗转不宁。(5)睡眠障碍(6)上课思想不集中,学习成绩下降、不愿意与同学和老师交往。3.成因(1)遗传因素:如果父母有焦虑症,那么对孩子的态度也会很焦虑。如果孩子们在这样的环境中长大,就很容易导致焦虑。焦虑症有一定的遗传倾向,但不是一种遗传性疾病。此外一些质量因素,即非遗传因素,如神经衰弱也会导致焦虑。(2)生理因素:植入的神经系统活动增加,如焦虑持续时间长,肌肉张力增加,伴有一些紧张或反复剧烈运动。(3)心理因素:过度的内部冲突也会导致焦虑症,童年的时候心理体验被压抑,遇到这种应激就会出现焦虑,焦虑体质易焦虑、不安全、缺乏自信、依赖性强、过分关心自己的健康、谨慎和不稳定。(4)社会因素:亲属死亡或事业失败也是直接原因,良好的家庭条件、富裕的经济、任性以及从小被宠坏也会带来一些负面影响,不恰当的教育方法和对孩子过于严格的控制也容易使孩子产生焦虑。(5)家庭环境紧张,导致孩子在紧张的氛围中生活而引起的持续紧张感觉。4.解决方法(1)改善家庭和学校环境,创造有利于孩子适应的环境,减轻压力。(2)通过对孩子的运动以及大脑进行训练,减轻神经焦虑的影响。(3)遵从精神科大夫的药物治疗。(4)减少孩子的学业压力。(5)提升孩子的人际社交能力,引导孩子学会沟通,正向的人际交往能帮助孩子更好的融入集体,减少社交恐惧。(6)寻找专业的心理帮助。5.真实案例王胜名,15岁男孩,高一期间发现心慌、手抖、焦虑,无法安然入睡,影响学习和正常作息,为了弥补学习,妈妈每周都请家教老师专门为他补课,但是孩子因为睡眠问题,加深了心慌、焦虑症状,非常紧张。在接受二十次的心理咨询过程中,咨询师与父母良好沟通,把孩子的补课暂时延缓。同时通过对还自己进行放松训练,躯体训练,正念冥想练习提升孩子的神经调节能力,通过心理咨询和辅导,引导孩子正确面对学习的压力和人际关系,最终帮助孩子取得明显改善。(文章来自“有来心理”公众号,关注可获取更多科普。)
“低声教育”是对孩子最大的尊重
段京京
心理咨询师
青春期
有一位姑娘讲了自己的经历。从小,我就习惯了爸爸的高嗓门,他无论和谁说话,都是大眼睛一瞪,声如铜铃。伯父和人说话也是,貌似天生的大嗓门。用我妈妈的话来说,这哥俩和人说话,永远像是在吵架,就不能声音小点,慢慢的,清楚地说吗?到后来我长大,嫁人,有一天我突然发现,公公婆婆之间的说话方式很有意思。他们从来没有大声说过话,日常间的柴米油盐,都是慢慢的,和和气气地说。我才明白,正常的说话方式就应该是这样的。又联想到平日里我们教育孩子,总是说着说着,不知不觉就提高了音量,带上了情绪。逼迫孩子看我们的脸色行事,让他们根据我们音量的高低,来判断事情的严重性。当孩子犯错时,你愤怒地大吼大叫,结果无非两种:孩子被你吓住了,满脑子的恐惧感,根本没心思去思考为什么错了,只盼着你赶快结束训斥;孩子被你激怒了,大吼大叫回击你,也不考虑错在哪了,只想着如何跟你对着干。但是,当你压低声音、语调平静、严肃地跟孩子谈话时,你会在孩子眼里变得“不怒自威”,孩子对你也就没有那么多的恐惧和抵触,这时候你再跟孩子讲道理、辩对错,效果就会好很多。说话是一门艺术。我们要教育孩子如何说话,就更需要自己身体力行,以身作则给孩子树立个好榜样。希望家长们和孩子说话的时候,教育孩子的时候,也能把这一点教给他:急事,慢慢地说;大事,清楚地说;小事,幽默地说;没把握的事,谨慎地说;没发生的事,不要胡说;做不到的事,别乱说;伤害人的事,不能说;讨厌的事,对事不对人;开心的事,看场合说。何谓“低声教育”?低声教育,是与教育孩子大喊大叫相反的一种教育方式。很多家长常常为管教孩子效果不佳而束手无策,不管你是嚷嚷不休地说服教育还是大喊大叫地命令式教育,孩子全然不理你。如果经常对做错事的孩子高声斥责,不仅收不到效果,反而对孩子的性格养成、心理健康有不利影响。这时候就要考虑改用低声教育的方式了。心理学家对表达哪些事情该用怎样的声调进行了研究。发现处理同一件事情,不同的声调会收到不同的效果,大人批评孩子,用低声调孩子更容易接受。这是因为:低声调可以使人理智一些、情绪平和一些,也可使孩子抵触、逆反的心理防线有所松弛,有利于沟通。低声调可以赶走愤怒。父母是孩子人生中,任教时间最长的老师。大人的言行对孩子的影响最大,遇事暴躁,不冷静,开口大声责骂的父母,肯定对孩子的性格有潜移默化的作用。那么,如何做到低声教育呢?1、批评孩子要降低声调。低声批评孩子,不仅可以集中对方的听力,而且也可以先发制人,不让孩子使用高声调。生活中常看到大人高声责骂孩子,孩子反抗的声音也不低,双方情绪越来越激动,最后惹得大人一肚子气,孩子也不服气。2、运用正确的语气和措词。对许多父母来讲,控制自己不去批评孩子是很难的,因此,说话前请三思,运用恰当的语气和措词,效果会很好。比如“我爱你,但是你的行为我不能接受”,这种话初听会觉得很生硬,但过一会儿,孩子很自然就会明白你的意思了。3、把你的期望解释给他们听。比如带孩子逛超市,告诉他不要乱动商品,并警告如果违反的后果将是什么。你要从头到尾贯彻到底,无需大声威胁。4、不要伤害孩子自尊心。就事论事,不要随意发泄对孩子的情绪,不要使用伤害孩子自尊心的语言。每个孩子都希望得到别人包括爸爸妈妈的尊重,而这种尊重、信任,会使孩子产生自信,是他们前进的重要动力。每一个爸妈都盼望自己的孩子成龙成凤,但是打骂教育绝对不是最好的办法,一时起到的作用也不会长久。平和的心境、冷静处理事情的能力,不是嘴上说说就能有的,这需要健康的爱好、良好的生活规律做铺垫。一个常读书、勤运动的妈妈,内心更阳光开朗,也就更容易控制住自己的情绪,跟孩子良好沟通。跟孩子低声说话,降下的不止是声调,还有那颗浮躁的心。(文章来自“有来心理”公众号,关注可获取更多科普。)
哈佛医学博士:语言暴力改变大脑结构,对孩子影响太可怕了!
段京京
心理咨询师
青春期
过早承受压力,不仅不能提高孩子的心理素质,还会让孩子变得过于谨慎、胆怯等等,而且,这样的改变,终身不可逆。前不久,在综艺《少年说》中,有一幕让我十分痛心。一个女孩哭着大声控诉自己的妈妈:“你怎么总是拿我跟其他同学比较,为什么我的努力,你从来都看不到?”结果,她妈妈冷冷地回应说:“其实我一直在不断打击你,以你的性格,不打击会飘。”当女孩一边抹眼泪一边表示,自己的性格不适合打击的时候。妈妈却依然坚持自己的想法,“当你很强的时候,我觉得我要拍一下,当你很弱的时候,我觉得要推你一把。”女儿发现,无论自己再怎么说,都无法劝服妈妈,于是哭着走下了台。很快,这段对话登上了微博热搜,许多网友纷纷表示:“在这个女孩身上,看到了当年的自己。”多少孩子,就是这样,被父母从小打击到大。著名心理专家马歇尔·卢森堡说:“也许我们并不认为,自己的谈话方式是暴力的,但语言,确实常常引发自己和他人的痛苦。”不少父母总是忽略了这点,他们肆无忌惮地对孩子打击、嘲讽甚至谩骂。却不曾想,语言暴力虽然不攻身,但攻心,伤害指数还特别惊人。你满目狰狞,让孩子懦弱自卑相信绝大部分的父母,都是真心爱孩子的,这不容置疑。但绝大多数时候,他们满嘴是爱,却表现得满目狰狞。根据美国爱荷华大学一项研究显示,父母每天对孩子说的话语中,只有不到20%的表述是积极和充满鼓励的。每个孩子平均一天会得到超过400条的负面评论,而正面评论却只有30多条。“你怎么这么笨?”“这点小事都做不好!”“为什么别人能做到你就做不到!”“你脑袋里装的是什么?”“这么简单的题目都不会!”“别哭了,再哭就不要你了。”这些,都是父母责骂孩子的常规用语。有些父母不是不知道这些话会伤到孩子,也不是控制不住情绪要发泄。只是想当然地认为,不能对孩子说太多好话,要是说几句就承受不住,以后出来社会还怎么生活?全球儿童安全组织Safekids曾发布过这样一则海报。一个失落的孩子,拿着26分的考试卷。他眼角下垂,神情紧张,看起来十分害怕的样子。身上刻的,是父母对他说的话:“你脑子让猪吃了吗?”“考成这样,还有脸回家?”孩子不小心弄碎了花瓶,低着头,不知所措。还没等开口认错,父母难听的话语,如往日一般,席卷而来:“天天毛手毛脚,你上辈子是闯祸精啊?”“家里有你,真倒大霉了!”还有一个小孩抱着足球回家,他刚刚踢了一场超有趣的足球赛。还没来得及跟父母分享喜悦,就开始被嫌弃:“没见过这么脏的孩子。”“你是从垃圾堆里捡出来的?”海报的制作人,把每一句话深深刻在了孩子身上,就像伤疤一样。希望警示家长,语言暴力对孩子的严重伤害。但仍有不少人对此不以为然,认为只是哗众取宠罢了。语言暴力怎么可能伤害到孩子身体呢?但以下两项研究,可能会让你对语言暴力的伤害有新的认知。1、情绪伤痛和身体伤痛的脑回路是相同的根据密歇根大学的伊森·克罗斯博士的一项实验:当一个人受到语言暴力攻击,他的情绪疼痛在大脑区域反应,和身体疼痛极为相似,神经系统能体验到了几乎相同级别的疼痛。也就是说,当父母辱骂自己孩子的时候,孩子情绪上遭受到的创伤,和身体受到伤害的疼痛程度不相上下!2、语言暴力能改变大脑结构哈佛大学医学院马丁泰彻博士发现:言语暴力最容易影响的大脑区域是胼胝体(主要负责两个大脑半球间传递动机、感觉和认知信息的区域),海马回(负责管理情绪的大脑区域),和前额叶(负责思考和决策的大脑区域)。孩子的大脑尚在发育中,若他们总生活在苛责、匮乏的环境中,他们的大脑为了适应环境会发育成“求存模式”的结构,形成懦弱自卑型人格。所以我们能看到,诸多童年贫穷、家庭不幸的人,即便成年后生活环境出现了极大的改善,也还是很难改变自己的思维模式。过早承受压力,不仅不能提高孩子的心理素质,还会让孩子变得过于谨慎、胆怯等等,而且,这样的改变,终身不可逆。你的语言里,藏着孩子的未来美国著名儿童学家阿黛尔·法伯说过:“永远都不要低估你的话对孩子一生的影响力。”要知道,孩子处于不知事的年纪,父母作为孩子最亲近的人,他们的话就是真理。家长的一言一行,乃至一个表情,都会对孩子的性格塑造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记得我小的时候,邻居张姨家经常传来打骂孩子的声音。有次去她家做客,妈妈给她女儿琪琪买了双新鞋,当时琪琪正在睡觉,被张姨火急火燎地喊了起来。兴许也是起床气正浓,一副懒洋洋不愿配合的样子。张姨说:“你转个身”,琪琪转身。“动动脚,合脚吗?”“还好吧。”“颜色还行吗?”“还好吧。”“款式还行吗?”“还好吧。”看女儿这样敷衍,张姨怒火蹭地就上来了。“你是死人吗?就没有自己的主见吗?”女儿听了,低下头不说话。“别人送你东西,问你喜不喜欢呢?哑巴啊,说话啊。”见琪琪还是不说话,张姨当着我们的面,狠狠地戳了下她的头。“我在说你呢,听到没?”琪琪眼里有点湿润,狠狠地白了她妈一眼,啪地关上了房门。“你还甩脾气,教也教不好,我怎么会生出你这种蠢货?”“说话又不会,人也没礼貌,难怪读书那么差!”一句句责骂声中,我和妈妈在一旁尴尬不已。从那以后,我们再也没去张姨家玩。几年后,他们搬走了,听说琪琪连高中都没有考上,后来去发廊做了洗头妹,因为态度不好还被解雇了。也许你会觉得,琪琪从小就是个无心向学的坏孩子。但其实,在小学的时候,琪琪的成绩并没有很差,虽不算名列前茅,但也有个中上水准。后来随着张姨的恶言恶语,琪琪的学习开始一落千丈,换来的,更是变本加厉的打骂从此,琪琪的生活进入了恶性循环,慢慢地,连课都不愿意去上了。心理学的暗示效应告诉我们,父母的否定、打击、批判,会给孩子消极的心理暗示,并转化为孩子“内在的批判声音”,形成强大的“反自我”意识。他们会习惯性地自我批评和否定,觉得自己一无是处,即便成年后批判你的那个人已经不存在了,这种批判态度还会保留在心里,时常苛责自己。正如苏珊·福沃德教授在《中毒的父母》一书中说:“小孩总会相信父母说的有关自己的话,并将其变为自己的观念。”所以,你随意的几句话,却是孩子心目中最扎心的评价,孩子的生活积极还是负面,全在父母一念之间。你的肆意批判,将葬送孩子一生知乎上有一个问题:被父母骂得想自杀是种什么体验?其中高赞回答让人痛心且绝望。“在我伤心难过得哭到虚脱的时候,我妈却看着我说:发什么神经。”“那一刻我感觉,这辈子都不会原谅她了。”心理学家武志红说:“语言暴力有可能会变成一把凶器。”除了上述提到的懦弱自卑型人格,语言暴力还有可能把孩子推向另一个极端。就是把情绪转化为强烈的攻击性,杀自己,或者杀别人。2014年,谢勇导演的戛纳国际创意节银奖作品《语言暴力》,就讲述了语言暴力和暴力伤害的关系。影片中,他采访了沈阳市少管所的几位少年犯。他们从小被父母语言暴力对待“猪脑子”“废物”“丢人”“你怎么不去死”。谢勇把这几个与语言暴力相关最具代表性的关键词,做成了“武器”。在多年的谩骂和埋怨中,这些孩子受尽了心理上的折磨。他们长大后变得暴戾、心狠手辣。有抢劫赌场,开枪杀人的;有用斧子,砍死对方的;还有用水果刀,见人就捅的。有调查显示,40%以上的青少年罪犯,都遭受过父母语言上的伤害。这些孩子的父母用一句句暴力语言将孩子的未来断送,也给其他人、其他家庭带来不可逆转的伤害。有人说,这些孩子扎在别人身上的凶器,是父母亲手递过去的。你的不假思索,却葬送了孩子的一生。正确的沟通,都是非暴力的很多时候,培养一个健康的孩子,远比修复一个破损的成人容易得多。每个孩子都希望得到肯定、认可,特别是来自父母的。当父母懂得考虑孩子的感受,多一些接纳和爱的时候,孩子必然能够更加积极面对生活。著名心学家马歇尔·卢森堡在《非暴力沟通》一书中,就提到了一种和谐的亲子沟通方式:1、观察观察,是非暴力沟通的第一步。父母要对孩子们的行为进行详细的观察,说出观察的结果。做好观察的第一步就是不要对孩子的行为下定义。比如当老师告诉父母孩子没交作业,不要对孩子说:“你怎么又不写作业了?”只要父母对孩子的行为有评判,就会引起孩子心中的逆反情绪。不带评论的观察是“你为什么不写作业?”这是客观的疑问,孩子就会说出,因为作业太难、太多,或者不喜欢老师等原因,父母就可以进行下一步的教育引导。2、感受不少父母喜欢急于求成,却忽略了孩子的心情。比如,父母叫孩子打扫房间,孩子有情绪,洒了一地的水,就会对孩子说:“你怎么这么笨,这点小事都做不好?”这对孩子的感受是极大的伤害,也许孩子只是想偷懒,却被冠以笨、无能的标签。这个时候,父母和孩子都应该说出各自的感受,父母是为了锻炼孩子的自主能力,教育孩子不要那么懒,要是孩子还是不愿意,态度可以适当强硬点,但不能胡乱指责。3、了解感受产生的原因大部分父母听到一句不中听的话时,会有三种反应选择。比如当孩子对妈妈说:“妈,你做的饭不好吃。”第一种是愤怒,“辛辛苦苦给你做饭,还敢嫌弃饭难吃。”第二种是推脱,指责对方——“那我不做了,你们自己做吧。”第三种是用心体会和了解孩子们的需要,看看孩子是不是不舒服,如果一切正常,就要考虑提高一下自己的烹饪技术了。父母不要总是意气用事,多通过沟通来发现孩子的真正需求。4、提出具体的要求清楚地告诉孩子,希望他们做什么。比如孩子出门磨蹭,妈妈通常对孩子说:“你能不能快点呀,总是磨磨蹭蹭,每次都得催你,让人等你。”这不是具体的要求,而是一种变相批评,也是一种利用孩子内疚心理的道德绑架。孩子一般听到这些,会有很强的逆反心理,继续慢慢悠悠。在这种情况下,妈妈应该对孩子说:“我们快要迟到了,五分钟后出门吧。”这才是对孩子提出具体的要求。与孩子进行良好沟通从来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毕竟孩子和父母有着多年生活经验的差距。很多在父母看来很容易事情,对孩子来说却非常困难的。这就需要父母多一些耐心,认真观察孩子的行为,仔细感受孩子的心理,分析其原因,然后对孩子提出具体的要求。当你做到了以上几点,就会发现,孩子并非不骂不成材,春风化雨的教导,也同样能使他茁壮成长。(文章来自“有来心理”公众号,关注可获取更多科普。)
在家的时间,真正拉开孩子差距的,不是智商而是这14个字!
段京京
心理咨询师
青春期
1、拖延拖延的孩子,抱着能拖一天是一天的心态,内心永远想着:“明天再说!”寒假作业,总是等到最后一天才开始写;老师布置的任务,总是拖到最后一刻才提交;让他整理下房间,磨磨蹭蹭不愿意动。......看电视玩游戏没有节制、起床吃饭都要催、熬夜、睡懒觉、饮食不规律,他们在娱乐的事情上浪费大量时间。对喜欢拖延的孩子来说,快乐的事永远是第一位,最重要的事情被排到了最后。短暂的愉悦之后,带给孩子的是对过去的懊悔和对未来的盲目乐观。知乎上有这样一个问题:你最深刻的错误认识是什么?最高赞的回答是:以为自由就是想做什么就做什么,后来才发现自律者才会有自由。尤其是小学阶段的孩子,拖延不仅仅是因为自控力差,还因为缺乏时间观念,对要做的事没兴趣或不知道怎么做。这个时候唠叨、催促反而会起到反作用,让孩子懂得轻重缓急,才能真正地让他自觉起来。不如帮助孩子认识时间的价值,分解面前的任务,从简单的开始,同时让孩子承担拖延带来的后果。拖延是很差的习惯,一定要让孩子规避它。2、运动在平时,有的父母不重视对孩子运动习惯的培养,认为做两道题远比花时间在外面跑两圈重要得多。但是,受到新冠肺炎的影响,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运动的重要性,知道先有好身体,才有免疫力,才能抵挡病毒的侵袭。不管是大人还是孩子,坚持运动一段时间,整个人看起来都精神许多,不仅如此,运动也会让人变得更有耐力、更自信。一个孩子,如果能将运动的精神贯穿一生,不管是身体上还是精神上,都将是一件受益终生的事情。突如其来的假期,也会带来一些健康隐患。比如饮食不规律引起的消化道疾病;看电视、玩手机引起的近视问题;每天熬夜导致精神萎靡等,运动在这个时候显得更加重要。虽然宅在家里,但运动也不是一件奢侈的事情,即使是简单的家务也是运动。就有家长每天带着孩子做健身操。运动的形式不重要,重要的是不要总是让孩子在家久坐久躺、看电视、玩手机。3、阅读受疫情影响,孩子们取消了户外活动,在家里的这段时间,正是培养孩子阅读习惯的好时候。阅读往大了说,在孩子未来面对生活中的迷茫和痛苦时,内心会多一份从容与豁达,看待问题的方式也会随之改变。阅读构建起来的是孩子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往功利上说,阅读是很多科目学习中最基础的能力。阅读能够帮助孩子的语文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培养一种文字逻辑性,积累素材,写出好的文章,甚至还能帮助孩子更好地理解数学题。从长远看,阅读可以说决定孩子这一生的精神世界是贫瘠还是丰厚,甚至能够改变一个人的命运。一个孩子如果阅读量上去了,学习对他来说不是难题,退一步说,即使现在孩子成绩平平,但有阅读的习惯,未来也是潜力巨大。孩子读的那些书,汲取的那些智慧,都会藏在他们的脸上,气质里,谈吐上。即使以后没有富庶的生活,仍有富庶的生命。和别人做着同样的工作,却有不一样的心境;有着相似的家庭,却有不一样的情调。假期是孩子阅读课外读物很好的机会,用阅读来丰富精神世界,也是孩子独处时最好的选择。4、坚持后台有家长留言说:“孩子英语不好,我就和她一起在app上打卡背单词,前两天还好,还能耐心背几个,这几天又不想学了.......这孩子学什么都没有耐心。”孩子学习的拦路虎,除了拖延、不专心,没有耐心和三分钟热度也是很大的问题。不管是阅读、运动、早睡早起这样的好习惯,还是学习,想要有个好结果,必须要忍受得枯燥,沉下心,专注于眼前的事情。拿练字来说,最近这段时间,很多老师和家长要求孩子在家练练字,而练字这件事并非几天就能看到效果的。练字的过程中,是在磨练孩子的耐心、毅力,直到能写出一手工整漂亮的好字,坚持就有了意义。起点差不可怕,可怕的是不够坚持,学习是没有捷径的,唯有坚持,才能让孩子越走越远。5、自律最近各地陆续开始进行网上学习,不少家长反映说孩子隔着屏幕学不进去,看到同学们发弹幕感觉很新鲜,时不时就想走神,完全感觉不到在校学习的那种氛围;还有的学生在假期开始斗志满满,给自己制定了严格的学习计划,坚持没几天,就把注意力转移到了电子产品上,刷着刷着时间就过去了。这些孩子们的经历各有不同,却都有着同样的结果:因为不自律,他们浪费了学习的时间。而那些自律的孩子呢?每天强迫自己早睡觉,睡眠质量有了改善,上课的注意力更加集中;每天阅读半小时,腹有诗书气自华;每天坚持预习和复习的习惯,学习效率事半功倍;每天坚持运动,精神面貌焕然一新。自律的孩子对自己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有一个很清楚的概念,明白在该好好读书的年纪,就不应该在消遣娱乐的事情上浪费大量时间。他们未来的道路也会因此变得越来越清晰,进入理想的轨道,让自己慢慢变得有能力去获得想要的一切。6、高效每个班里都会有这么一群学生,他们看起来很努力,每天学习很长时间,课间也在埋头苦读,熬夜在小台灯下兢兢业业地复习做题,可是成绩偏偏就是和付出不成正比。为什么呢?因为这些孩子都陷入了一个学习误区,以为在学习上花费的时间越多,成绩就越好。他们看起来很努力,其实大部分时间并没有集中精力,只是在漫无目的、心浮气躁地“磨洋工”。决定成绩的并不是孩子在学习上花了多长时间,而是这些时间是否高效,是否都能集中注意力。比起一口气学几个小时,分散式学习效果最好。把一次集中学习打散,拉开每次的学习间隔,散散步听听音乐,让脑子休息放松一下,然后再回过头来埋头苦思。这样不但总的学习时间更短,而且记忆留存时间更长。所以,重要的不是努力的时间,而是努力的方式!7、认真以上所有,必须有“认真”加持,不然一切都免谈。认真的孩子做什么都很认真,不论在学校还是在家里,不管是学习还是生活,都会全力以赴,有始有终。上课认真听讲,回家认真写作业,就是做手工、运动、玩游戏,也都比较认真,不轻易中途岔开或放弃。请告诉孩子,如果对待学习对待生活,是一种敷衍了事的态度,那生活回报给你的便是一事无成;如果始终抱着一颗认真赤诚之心,生活也将回报以歌。(文章来自“有来心理”公众号,关注可获取更多科普。)
控制型父母对孩子的伤害有多大?
段京京
心理咨询师
青春期
上周末,我和闺蜜一起带着两个孩子去沙滩玩。我们坐在一旁吃着水果闲谈人生,同时关注着孩子们的动向。他们懂得自我保护,也玩得很专注,于是我们悠哉悠哉……等他们渴了饿了,会自己跑过来,跟我们一起吃些喝些,再继续他们的探索之旅。不远处也有两个妈妈。其中一位冲她的孩子喊到:“仔仔,你快过来,妈妈数到3,如果你还不过来,妈妈的爱会减少哦,1……2……,爱在减少哦!”小朋友就三步两回头地跑过来了。这位妈妈立即换上一副爱意无限的面孔,殷勤地往这个约摸六七岁的男孩嘴里塞了几口面包,嘴上也没停着:“哦!我还没有数到3,爱没有减少,来吃面包,你看,面包是小麦做的,香香的,是不是?”孩子念念不忘他玩了一半的沙子,才跑出去几步,妈妈又喊起来了:“你任务还没完成怎么就跑了?妈妈现在数到5,1……2……”这回,孩子竟然自己数着“3”又屁颠颠地跑了回来。惹得她身边的另一个妈妈羡慕不已:“哇,还没数到3就回来了,你的孩子好乖啊!”“是啊,他很乖!”这个妈妈扬起眉毛自豪地说。接下来,她开始跟身边的妈妈传授育儿经,那些她引以为傲的驭儿之道。这是一位典型的“控制型”母亲。我瞬间无比同情那个孩子。也对虚心“求教”那位妈妈和她的孩子感到担忧。“控制型”家长的画像【斑鸠型父母】正如鸠占鹊巢,不过这类型的家长时刻想控制的是孩子的头脑,代替孩子做决定。大到为孩子挑选课外兴趣班,小到孩子每天的生活起居、洗漱、作业、玩乐时间……都不让孩子自主做决定。“斑鸠型父母”希望孩子按照自己的想法和意志行事。美其名曰:“我都是为你好!”、“小孩子家家的,你懂什么?听我的!”“我是你妈,还能害你吗?”而这份“为你好”背后所裹挟的控制和强迫却在传递着另一种信息:你不行!没有我们来指导你,你什么事也干不好!【遥控型父母】帕萃斯·埃文斯在《不要控制我》一书中提到:有一天,我和朋友正在一家咖啡馆喝咖啡。一位女士贝蒂和她的女儿苏茜,一起走了进来。女儿7岁左右。他们看着玻璃柜台下的各种冰淇淋。“你要哪种冰淇淋?”贝蒂问女儿。“我想要香草的。”苏茜说。“有巧克力的。”妈妈说。“不,我要香草的。”“我觉得巧克力的更好一点。”“不,我就要香草的。”“你不应该要香草的。我知道你喜欢巧克力的东西。”“我现在就想吃香草的。”“你怎么这么倔,真够怪的。”贝蒂说。这位母亲一直在否认女儿的感受,不断地告诉女儿:“你的判断是错的。”并且一直将自己的判断强加在女儿头上。她就是对女儿宣告:你内心的想法、你自己的选择、你自己的判断,全都是错的。你不要再反抗了,要听话!因为你不知道你的感受,只有我知道。而事实上,有谁能比我们更清楚自己的感受呢?【包办型父母】“包办型父母”,既部分代替孩子进行思考,又部分代替孩子做一些孩子的事。就像文章开篇提到的那位母亲,六七岁大的孩子,是否渴了?饿了?他是有自主感觉的。但母亲大概认为如果不是自己的“悉心”照顾,孩子一定要忍饥挨渴?其实,让孩子专注的做一件事何其重要?可她却不惜一次次打断孩子专注的玩乐过程,甚至以“爱”为要挟,将孩子拉到身边。这是她在炫耀驭子有术的滑稽表演,从孩子的配合程度来看,就像动物园里被长年驯化的动物一样,听到某项指令便条件反射地配合“驯养员“完成表演,获得“驯养员”的奖赏,收获一些不明所以的人的艳羡。“控制型”父母的内因相信绝大多数父母的初衷,都是希望自己成为一个好家长。可遗憾的是,很多人都努力错了方向。“控制型”父母在想要操控孩子的愿望背后,其实是为了实现自己的愿望:我想成为一个好家长!这种爱看起来无私,但其实也许只是出于父母满足自己愿望的目的,本质上是对孩子的个体独立性认知不足,源于自己内心的焦虑。孩子挑食,妈妈会(表现出)焦虑、悲伤,因为孩子的行为让她感到自己不是一个好妈妈,她没有尽到“让孩子饮食健康”的责任。而孩子听话,则成就了她作为一个好母亲的目标。亲子关系天生赋予了家长掌控主动权,但正是家长们“努力让自己成为完美父母”的焦虑感,有时候会跳出来操控教养的方向。剥夺了孩子的自主权,在思想和行为上干扰孩子的成长和发展,最终会影响孩子的人生。英国有一所出名的学校——夏山学校,创办于1921年,是现代教育史上最著名的学校之一,被誉为“最富人性化的快乐学校”。创办者尼尔在他所著的《夏山学校》中说:“绝对不要帮助孩子做他自己能做的事,当一个孩子想爬到椅子上的时候,急切的父母便会帮忙,因而把他最大的快乐——克服困难的快乐——给剥夺了。”控制型父母,会对孩子的成长产生极大的负面影响:【缺乏自信,过度自我批判】控制型父母,习惯性否定孩子的需求和想法,甚至在孩子不听话时,贬低斥责孩子,造成孩子对自我失去信心。有些父母甚至用所谓孝道对孩子进行道德绑架,若不顺从,即是不孝,父母会因此伤心难过,让孩子深深自责,活在过度的自我批判中。【懦弱或暴力】同学小Q曾经交往过一个男友,对她唯命是从。相恋之初,她以为那是爱的迁就。时间久了才慢慢发现,他就是缺乏主见,没有决断力,尤其遇到重大决策,总是依赖小Q拿主意。后来见了家长,小Q见识到了未来婆婆极其强势,对孩子的大小事情一律包办,不容置疑。尤其是在筹备婚礼的过程中,婆婆总是独断专行,不顾小两口的意愿。为此小Q没少与男友抱怨,可偏偏男友是个没有主心骨的妈宝男,总是劝小Q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反正有母亲操持,也乐得清闲。小Q终于看清妈宝男的背后,都是因为站着一个强势的母亲。她深知在今后漫长的岁月中,如果丈夫是一个不能与其共进退,只能一味缩在母亲和媳妇身后的巨婴,那是何其悲哀。思前想后,小Q提出了分。后来听说,那位巨婴先生无法接受这种结果,甚至闹过自杀。他始终不明白,自己事事听从讨好,女友怎么就为了置办婚房时与母亲的一些小争执,便狠心离开?他既不明白问题的本质出在哪儿,也无法承受失恋的一时之痛,选择自我伤害来换取同情,期望小Q回心转意。不能说不悲哀。【无法承担责任】父母一心为子女考虑,但愿他们少走弯路,因而事事替代。就像上面故事中的男主人公,从小到大一直是遵从父母的要求,等到长大成人之后,在面对人生重大抉择时,也很难有决断,也承担不起自己的人生责任。“自主产生动力。”——丹尼尔·平克《驱动力》拥用“自主”的权利,方能呼吸“自由”的空气。作为父母,还要让孩子明白,“自由”需要源于一定规则下的“自律”。教养孩子,就应该将他培养成为个体独立、精神自由的人。(文章来自“有来心理”公众号,关注可获取更多科普。)
孩子“该打就要打”?李玫瑾教授关于惩罚的解释,是听过的最好的答案
段京京
心理咨询师
青春期
前段时间,在合肥中铁国际城小区,发生了一件说大也大,说小也小的事儿:一个“熊孩子”,不知道是因为无聊还是好玩,从28层向下扔了15个啤酒瓶。孩子家长得知后,瞬间急疯了:索性是没有造成人员伤亡,但后果还是不堪设想!于是,家长连忙在业主群里郑重向邻居们道歉,反思自己平时没有对孩子进行高空抛物危险性的教育,同时,还晒出了暴打孩子的照片!对于熊孩子的行为,这一次罕见地,没有看到有人说,不能打孩子,要好好教育。反而有很多人支持父母的行为,孩子该打就要打,不打他,以后还不知道做出什么事。一位资深的教师在多年的教育中发现了一个问题。如果去小学看看,会发现有些孩子,面部表情呆滞,学习成就也不好,上课不听讲,考试的卷子都不做完;他们没有什么疾病,父母也很健康,符合优生优育,但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情况呢?这位老师把原因归结为,这些孩子从来没有挨过打。是不是很奇怪?但是老师的理由似乎很站得住脚,经常挨打的孩子,他就会闪躲,眼神变得很机警,身体也变得非常灵敏。当父母打孩子,孩子会竖起耳朵听父母在讲什么,仔细观察父母的眼神,他们学会察言观色,会主动接受信息,搜寻信息,灵敏地保护自己。而孩子长期不挨打,只是对他讲道理,而他不想听大道理,就会故意走神,屏蔽父母的声音,不跟你讲话。慢慢养成习惯后,就会在课堂上表现出一系列的问题,上课心不在焉,表情呆滞,木讷迟钝,这跟太平过久,军纪涣散是一个道理。有没有道理?不是完全赞同,但也有一定的说服性。这里不是提倡父母去故意打打孩子,而是告诉父母一个道理,孩子该有的惩罚中,如果只有说教,显然是不够的。过去老私塾中先生的戒尺,并不是悬在那里图好看的,只要孩子犯了错误,直接就是打手心,所以孩子们很敬畏老师,也的确能够学出成绩。打孩子一定都是负面的吗?而是当今的环境,故意夸大了打孩子的种种负面作用,从而形成了一种风气;只要是打孩子,就不是好父母,而关于惩罚的问题,李玫瑾教授也不止一次提到过。最近,公安大学教授李玫瑾在《圆桌派》中说的一席话,正好能解释这个观点。她说:“人的成长过程中,要形成一些东西,除了爱之外,还要有敬畏。如果孩子违法了,惩罚实际上是一种保护,让他知道怕,知道后悔,以后再也不敢了,真的让他不敢了才是保护他。”言下之意,正是在强调要让孩子知道怕,知道规矩不能违背。如果孩子犯了错,唯有惩罚能让孩子清醒时,作为教育者,我们不能姑息。而这不是李玫瑾教授第一次强调敬畏,她在此前分析青少年犯罪行为时也曾多次提到过,人犯罪的原因是没有敬畏之心。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没有敬畏要遭灾殃。我们教育孩子也是如此,要让他们知敬畏,守规矩,只有这样才能让孩子得到真正的成长。教育成本的上升,换来的却是效率的降低,这一点该让我们反思。在现在的教育环境中,并不提倡打孩子,即使一个小小的问题,父母要掰开了揉碎了讲给孩子听。对于这种教育,当然是提倡的,但是如果车轱辘话翻来覆去的说,孩子把它当成一种噪音,是不是也要换一种方式?举个例子,小时候的我从来不害怕老爸,他从来没有打过我,所以每次犯了错误,都是先告诉他;如果这件事老爸也兜不住,老妈知道后拿起鸡毛掸子要打我,我的大脑就会高速运转,感觉那一刻度日如年,心中的悔恨无以复加;此后的很长时间,都不会犯类似的错误,什么心理产生阴影,痛恨父母,感觉自卑胆小;这些统统不存在,因为我确实犯了错误,自己知道这顿揍跑不了,还想什么其他的?现在的父母,当孩子出现各种问题,会先看看书怎么说,考虑很久才会做出决定。换做二十年前,父母上来两个嘴巴子,孩子啥问题也没有了,虽然粗暴,但是效率高超,我们永远都会长记性(现在当然是不提倡的)。但这种对比也会给我们反思。为什么过去经常挨打的孩子,什么心理问题也没有?我们会经常反思这样的问题,在80后90后小时候,是经常挨打的,经常的场景就是被父母打出门。自己跟着小伙伴在外面晃荡到晚上,回到家看看爸爸妈妈气消了吗,然后弱弱地问一句,妈妈,饭做好了吗?然后一家人开始吃饭,谁也不提刚才的事情,大家都跟没事人一样了。而现在的孩子,打一下就受不了了,孩子受到了很大的打击,家长存在愧疚心理,孩子还会出现种种的问题,为什么同样是挨打,两代人出现了如此截然相反的情况?1、现在孩子的抗压能力太弱现在的孩子,都是蜜罐里泡大的,一大家子人围着一个孩子打转,孩子从小就娇生惯养,什么风雨都不会经历。父母都已经提前做好了一切,所以孩子的童年是很快乐的,但是他终究会长大。面对学习的压力,面对社会的压力,心理承受能力是很差的,过去的孩子挨打是常有的事,父母一招呼,就知道赶紧跑;现在的孩子呢,父母说一句“我要打你了”,就先受不了了,觉得自己被父母抛弃了。归根结底,是抗压能力太弱,说不得,受不了苦,别说打了,连骂都成了罪过。2、不经常挨打的孩子,更受不了偶尔的挨打现在的孩子挨打很少,所以在偶尔挨打的时候,他们不知道如何反应;身体不灵活,也不知道躲,而大人下手不知道轻重,也不知道如何收场,所以这样的情况是孩子受到了很大的打击,家长也有愧疚心理。如今,还有很多家庭是打孩子的,不过父母也是在孩子真的犯了错误时,雷声大雨点小的动动手;这是有技巧的,父母一个抄家伙的动作,孩子就吓得跑远了,不一会回家了,就会老实好几天。这种打其实更倾向于一种“吓唬”,让孩子知道这件事很严重,触犯了底线,学会反省和畏惧。这样的孩子,心比较大,也比较皮实,长大后受到挫折,也不认为是多大的苦;别人说一句不好听的话,也不会难受好几天,他嘻嘻哈哈就过去了,心理承受能力很强。打孩子不是目的,让孩子有所怕,有所敬畏,才是最重要的。过去有句话,大丈夫有所为有所不为。这其实是做人的一种底线,这种底线的形成,跟家庭教育脱不开关系。人有很多界限是不能触碰的,而很多时候,这种观念的形成,是靠惩罚来完成的。捷克教育教夸美纽斯说,犯了过错的人应该受到惩罚,但是他们之所以受到惩罚,不是因为他们犯了错,而是要让他们日后不去犯错。人生有些错误,孩子犯了无伤大雅,说说就过去了,但是有些错误,一生犯一次就够了;这种错误就要惩罚,这是在保护他们,建立正确的是非观,学会遵守和适应规则。但,最好的惩罚方式不是打骂,这一点我深信不疑,但暂时没有更好的惩罚手段时,“打”算不算一种有效的方式呢?(文章来自“有来心理”公众号,关注可获取更多科普。)
父母必读:抚摸孩子哪些部位能化解情绪?
段京京
心理咨询师
青春期
情绪怎样伤害我们的身体?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各种情绪得不到很好的流动和疏导,就被积压在体内,做父母的该如何做才能最大限度的帮助孩子疏导?这就需要父母拥有柔软的爱,可以通过身体来疏导,方法很简单,但经常做,对孩子来说将会有相当的好处,下面就详细的介绍。当我们受到惊吓、感到恐惧或者被批评时,我们就会下意识地处在一种“紧绷”的状态——整个身体都绷得紧紧的,肌肉变得僵硬,眼睛会瞪得很大,抿着嘴唇,紧握拳头……与此同时,我们的心灵也会处于紧张的防御状态,不再具备开放性。(动物有一种装死或被称为冻结的状态,人在面对极度恐惧等情绪时,也会如此,即把自己冻住,以完全放弃应对来应对。)面临威胁和危险,成人如此,那孩子该怎么办?强烈的情绪如果不能及时排解,会转化成物质形式留驻在身体里面,让肌肉、关节、韧带等变得僵硬,甚至出现各种各样的疼痛和疾病。身体不仅受头脑控制,也受潜意识支配,身体感受并记忆情感的能力,大于头脑3000倍以上。情绪感受通常是通过身体,最为真实地表现出来。比如说,容易生气的爸爸,他的肩颈部位就是硬邦邦的;容易自责的妈妈,她的腰背部位经常酸痛;容易抱怨的奶奶,很可能有消化方面的问题……这些都是身体僵硬的表现,而这种僵硬又是情绪能量淤积导致的。化解情绪的伤害很简单中医理论认为人的情绪与脏腑、经络相通,过当的情绪能量会成为身体的阻碍,不通则痛,身体的失衡由此而来。“喜伤心”,“怒伤肝”,“忧伤肺”、“思伤脾”,“悲伤心”,“恐伤肾”,“惊伤胆”。简单说,情绪在人体内的流动是通过神经、经络、体液或其他传导组织来实现的,如果受到突然的、强烈的或者持久的情绪刺激,在身体中就会出现一股很大的能量传导,超过人体本身的正常生理活动范围,从而导致紊乱,发生淤滞。表现在身体上,就会有各种异常反应——疼痛、憋闷、腹泻等,甚至会引起疾病。情绪冲击导致身体的异常反应,在小孩子身上表现得尤为明显:当孩子受到惊吓、感到不安或者持续地处于压力状态下时,就有可能会发烧、会腹泻,甚至出现一些难以查明原因也难以治愈的病症。化解方式其实也很简单,因为孩子的心灵和情绪其实是简单、透明的。对他而言,最大的负面情绪就是恐惧——害怕分离(尤其是与父母的分离),而最大的需求就是安全感。因此只要给予足够的爱的抚慰就可以了,甚至都不需要专业的按摩师和专业的按摩手法,妈妈的手与充满爱意的抚触,是最有效的。年幼的孩子尚未能完全理解复杂的语言,周围人说话的语调、身体的姿态等,对他们的影响更为重要,肢体的碰触,远胜于语言的沟通。因此,时常把孩子拉到怀里,抱抱他、抚摩他,哪怕只有短短5分钟,哪怕什么都不讲,都能让他感觉到爱,让他放松下来。这样抚摸效果佳腰为肾之腹,是产生生命的地方,抚摩此处,可以为孩子增加能量。每天花上一点时间,把孩子抱在怀里,温柔地抚摩他的肚子和腰部,可以帮助他舒缓情绪,让孩子感受到爱与温暖,更有安全感。还可以揉捏孩子的胳膊、腿的内侧,以及手心与脚心,这样也有助于打通情绪通道,于孩子的心理能量多有补益。当孩子受到突然的惊吓时,僵化的恐惧能量会淤积在体内。此时不妨沿着脊椎左侧、肩胛骨之间的一条竖线,横着拨动韧带和经络,让这个位置重新变得柔软,就可以了。也可以按摩胸口,也就是膻中穴的位置,顺时针揉捏,帮助宣泄情绪。当孩子感到悲伤时,把充满关怀和爱的手放在大椎穴(即颈椎第7椎,约颈肩相连处),即使孩子一个劲儿地哭泣,手也不需要动,妈妈温暖的手的轻柔抚触,自然就可以将僵化的能量化解开。这样做还能让孩子感觉到背后有一股支持的力量,这对他们也是很重要的。如果孩子哭得太厉害,则不妨把手放在他的背部,从大椎穴沿着脊柱往下,大片大片地按摩,抚摩范围可以波及到脊柱两侧的膀胱经,直至命门穴(即腰椎处),能有效排解情绪能量。当孩子感到恐惧时,把手放在孩子的颈部,当他感觉到被支持时,恐惧感就会减轻。同时,可以把另一只手放在他的小腹处(即肚脐下方、耻骨上方),慢慢揉动。这个部位通肾,恐惧情绪通常在这里郁结。当这份恐惧随着揉动向上顶出,孩子可能会以哭喊等方式将它释放。如果孩子处于神经高度紧张的状态,比如因为白天玩得太疯到了晚上安静不下来、无法入眠,妈妈可以把他拉到自己怀里,把手放到他的颈椎和后背之间,只要放在那里就可以了。然后对孩子说:“你深深地呼吸,和妈妈在一起,感觉妈妈的手在给你能量,有热传进去……”较之以“不要皮了!”“快去睡觉!”,用心和他在一起,给予陪伴,才是最好的。脊柱上的每一个部位,对应着一个特定的年龄段,也对应着一些特定的情绪能量。有针对性地进行按摩,会获得更好的效果。●0-3岁骶骨。这也是储存恐惧的地方,当孩子感到害怕时,可以抚摩他的屁股,会有神奇效果。●5-6岁腰部。抚摩此处,也有助于让孩子感受到爱、支持与关怀。●7-14岁腰椎第1节、胸椎8-9节。每天抚摩这个部位,能帮助孩子释放他在成长经历中积蓄的情绪。想要给予孩子柔软的抚触,爸爸妈妈也要让自己的身体变得柔软起来。不仅负面情绪会造成身体的压力,过度的正面情绪其实也会有同样效果。因此,问题的关键不在于情绪是什么,而在于如何对待它。当强大的情绪之流经过身体时,压抑往往是不足取的,如果它们被拦截、被困顿,就会留驻在体内,形成身体的障碍,相反,如果让它们潺潺流动,来了又去,就不会留下负面的影响。因此,如果想大哭,就哭出来,因为哭并不是情绪,而是帮助我们排解哀伤情绪的方式,当我们畅快淋漓地将哀伤都发泄出来,身体就不会受到多大的损伤;同样的,如果想笑,就开怀畅笑,如果愤怒,就高喊出来……用自己喜欢的、觉得舒服的方式,将情绪释放、清空,就是对身体最好的保护。这种顺应而不抗拒的态度,就是一种柔软的爱,我们由此得到的,也将是一个柔软的身体:经络通畅、体态匀称、行动矫健、肌肉充满弹性。任情绪自由进出,身体便不再因积郁、阻滞而坚硬板结。(文章来自“有来心理”公众号,关注可获取更多科普。)

2023-07-15 09:20孩子说话直白伤人怎么办孩子说话难听,也不太顾及别人的感受,很多时候家长并没有意识这样做的不良后果,导致孩子养成了习惯。所以改变这个情况,我们首先要意识到说话难听的不良后果,发现了这样倾向要立刻制止。孩子说话直白伤人怎么办1、千万别全当真。人激动的时候为了充分表达情绪,什么解气说什么,这时候只有那个激动是客观的,其他都不重要。青春期的孩子说话做事更容易冲动。如果父母就那些语言本身较真儿,就把自己下降到青少年的认知水平了。只要知道他现在很激动就行了,然后从成人的角度考虑如何应对这种情绪,而不是自己被深深带入坑里,两人挣扎一团。2、认真听话外音。不把孩子说的狠话当真,并不是不听,而是要先处理麻烦的现场,再努力理解那些话背后的意思。比如,为什么生我这样的质疑,可能需要了解和讨论最近遇到什么难以解决的问题,让孩子怀疑生命的意义,而不是陷入“我生你养你还有罪了!”的忿忿不平里。每个人的情绪都不是凭空产生的,孩子不会理清和表达,我们要帮助他。交流中,最重要的是情感的流动,跟青春期孩子互动更是如此。阅读全文>>12岁孩子说话口无遮拦怎么办12岁的孩子已经有了自主意识,拥有了一定的是非观,知道哪些话该说,哪些话不该说,可是在现实生活中,依旧有些青少年不懂得说话的技巧,总是口无遮拦,让父母非常苦恼。12岁孩子说话口无遮拦怎么办1、换位思考。想让孩子知道什么话说出来会让人尴尬的方法就是,让孩子站在他人的角度体验他人的感受。说话不顾后果的人通常都以自我为中心,不在意倾听者的感受,所以要培养孩子的同理心,让他们学着换位思考,才能从根本上避免孩子口无遮拦。2、父母要多给孩子一些耐心。在生活中,很多大人也没有掌握好说话的技巧,更别提孩子了。因此,对于培养孩子“在什么场合说什么话”的过程中,父母一定要有耐心,不能操之过急,甚至希望孩子一两天就能学会。父母要多给孩子一些时间,让孩子慢慢去成长。平时孩子与别人交流的时候,如果说错了话,父母事后要指出来提醒孩子,让孩子明白,为什么不能说这句话,会引起哪些不良后果。当然,如果孩子做得很好,没有任何不恰当的地方,父母一定要及时夸奖孩子,让孩子明白自己是对的。这样,孩子慢慢就学会“选择性”地说话了。阅读全文>>叛逆期孩子说话特别难听怎么办叛逆期的孩子有着非常强烈的自主意识,常常会为了跟父母对着干,而做出一些让父母生气的行为,尤其在与父母沟通时,因为不接受父母的建议,会说出许多伤父母心的话。叛逆期孩子说话特别难听怎么办1、避开锋芒,改变沟通模式。责备、说教是青春期孩子最反抗的事情。他们迫切想自主,又敏感地爱面子,所以千万不要和他们比较。如果把他们当成孩子一样继续训斥,逼迫他们承认错误的话,孩子一定会变得更反抗。压抑住心情,直到说话为止。2、适度放手,提高对孩子的容忍度。青春期孩子的心里充满了矛盾。他们希望自己独立,但是不需要依赖。希望交往,但是敏感封闭。所以,他们总是做一些奇怪的“笨蛋”的事情。比如,突然关闭了自己,沉迷于某个偶像,穿着奇怪的服装,很失落。此时,接受和放手是青春期孩子对应的关键词。对于非原则性的问题,闭上嘴尽情尝试吧。孩子需要这些探索和试行错误,才能发现真正的自己。3、理解孩子,尊重孩子,相信孩子。学会尊重和理性的交流是接近青春期孩子的第一步,你能给他们的,是你的爱。不是你的想法,而是他们自己有自己的想法。阅读全文>>孩子说话不尊重父母怎么办尊重是相互的,所以家长想要得到孩子的尊重,首先就需要尊重孩子,如果你在对孩子的教育中,出现不尊重孩子的行为,孩子感受不到尊重,自然也不会去尊重父母,这点家长一定要注意。孩子说话不尊重父母怎么办1、要建立合理而正常的家庭关系。父母和孩子之间首先是民主、平等的关系,要使家庭成员和睦相处,家庭内部的人际关系必须摆正。孩子应该明白自己与父母是这样一种关系:父母是自己的长辈,是家庭生活的主导者。我们主张尊重孩子,多听孩子的意见,但并不是颠倒主次,任孩子在家里作威作福,想怎样就怎样,更不是他闹得越凶父母就越让步。父母作为孩子生活的供养者和引路人,自然应当负起教育子女的任务,在家庭中保持较权威的地位。现在比较普遍的现象是家长过度溺爱孩子,对孩子明显的错误也不加纠正,这就为孩子形成“以我为中心”的小霸王性格提供了土壤。自然,孩子也就不会把父母放在眼里了。所以,要纠正孩子不尊重父母的坏毛病,摆正家庭关系是前提条件。2、一点一滴培养孩子尊重父母的习惯。父母应当从日常生活细节抓起,让孩子树立这样一种观念:父母养育了我,我应该为他们多做些事。要教育孩子把父母的教导落在实处,把父母健康放在心上,不给父母添乱,并把这些要求变成孩子在日常生活中的一种习惯行为。阅读全文>>叛逆期的孩子说话不算数怎么办诚实守信是一个孩子必须要拥有的良好品德,但是在现实生活中,却有一部分孩子总是说话不算话,这让父母非常苦恼。对于这种情况,家长一定要多跟孩子沟通交流,引导他们认识到守信的重要性。叛逆期的孩子说话不算数怎么办1、尊重,不过分刁难孩子。虽然他们说话不算数,对于他们的行为,父母特别生气,但也要默默尊重孩子,最起码不过分的刁难。当然,这一切都是建立在规章制度上,遵循张弛有度的教育理念。要知道,孩子们的叛逆心特别强,而且跟年龄无关。家长越是逼得紧,他们越是想要反抗,倒不如先顺其自然,减少孩子心中的抵触情绪。何况,尊重都是相互的,他们感受到父母给予的尊重,自然也会回应父母。2、稳定情绪,倾听孩子的想法。当孩子改变主意,或者否定自己的说过的话时。父母一定不能发脾气,如果孩子比较大的时候,可以让自己冷静地问孩子改变主意的原因,耐心地听孩子的说话,完全理解孩子的意图后,父母才能正确地判断和处理这样的问题。孩子的想法,有时候并不是父母认为的那样,容易造成父母的误解,所以充分沟通非常有必要,年龄较小的孩子,可能还不能完整地表达自己,可以鼓励孩子表达自己的意图,以便了解孩子的思维,同时也可以提高孩子的心理沟通和情绪表达的能力,这一点对于孩子来说是非常有益的。阅读全文>>叛逆期孩子说话不算数怎么办现在的孩子都比较早熟,很多想法和家长都不一致。因此会经常出现和家长顶嘴或者说话不算话的情况,这个时候家长不要直接训斥,要学会和孩子讲道理,摆事实。叛逆期孩子说话不算数怎么办1、好好交流。做父母的一定要多花点心在他身上,要多观查多引导,他总是说话不算数一定是有原因的。是不是你做父母的太强势了或是他想掩盖什么,你一定要好好和他交流引导,注意自己的说话方式及语气。2、站孩子的角度沟通。可以和他去讲道理的这个阶段的,孩子可能正处于青春发育期,可能会有点叛逆,所以你应该站在孩子的角度,以平等的身份来和他交流。应该告诉他是应该说话算数的,既然能够答应别人的事情就一定要做到,一定要讲诚信。3、给予引导。面对这种问题的时候,家长应该引导孩子,然后家长也应该告诉孩子不能说话不算数,必须要让孩子说话算数,这样的话才是最正确的。家长在生活中就应该给孩子制定家规,也应该告诉孩子,在生活中应该做一个信守承诺的人,也应该做一个有规矩的人。4、以牙还牙。当孩子对于自己说的话不遵守的时候,我们可以尝试以牙还牙。比如答应他给他买玩具,结果不给他买。他一定会说你说话不算数,你就告诉他这个习惯是和他学的。让他体会说话不算数带来的后果。阅读全文>>孩子说话不自信很小声怎么办孩子说话不自信很小声可采取的办法:1、家长要引导孩子多与同龄人玩耍,逐渐培养孩子的社交能力;2、在孩子面前不要吵架,要积极给孩子营造和谐欢乐的氛围;3、家长不要指责孩子,要不断锻炼孩子大声说话;4、要给予孩子更多的鼓励,同时也要允许孩子犯错。孩子说话不自信很小声怎么办1、让孩子多和同龄人玩小孩子天真烂漫,想象力丰富。有时候大人很难理解小孩子的想法,不明白他们怎么会有那么多过于稀奇古怪的念头。所以小孩子的某些行为在大人看来有些单纯幼稚。小孩子长时间的和不同于他们年龄层的人一起玩,情感上无法达到共鸣,小孩子会变得越来越沉默,越来越不爱与人交流。而时常和同龄人一起玩,更能玩到一块去。受到同龄人的感染,孩子也会变得越来越自信,越来越开朗。2、积极给孩子营造和谐欢乐的氛围一个家庭是否幸福,对于孩子的成长是至关重要的。经常吵架的父母,带给孩子心灵上的伤害是很大的。现在生活压力都很大,难免会把工作上的情绪带到家里,一言不合就吵架,尤其是在孩子面前吵。孩子就会害怕,就会陷入恐慌,从而变得内向,不敢与人交流。所以,有什么问题父母要好好沟通,千万不要在孩子面前大肆争吵。有什么问题可以到外面解决。阅读全文>>上一篇:孩子偷钱应该怎么教育
下一篇:孩子说父母偏心怎么去沟通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孩子和妈妈说话口气很冲怎么办 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