湿疹是湿气重引起的吗体质宝宝可以吃小皮米粉吗?


按:家长如果怀疑宝宝出现食物过敏,应该如何科学应对?
儿童尤其是婴幼儿过敏问题,往往令家长心疼不已,焦虑难安。
过敏是临床上较为常见的现象,因其导致的过敏性疾病在全球皆有发生。有资料显示,我国局部地区儿童食物过敏患病率高达3.8%~7.7%,并且呈上升趋势。这使得过敏相比其他问题而言,普通大众的知晓度更高。
不过,大众尤其新手父母对于过敏更多是“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当宝宝出现类似过敏症状时,家长应该怎么办?是自行判断还是寻求医生专业意见?一旦婴幼儿出现不适症状是否不宜添加辅食?怎样正确挑选低敏辅食?如何科学地理解过敏?……通过收集家长经常遇到的问题,本文在查阅相关文献和综合专家观点的基础上,将为广大家长进行科普,如何正确分辨和对待食物过敏。
“宝宝吃了米粉之后,第二天脸上身上就长了红疹子,是不是过敏了?”
“我宝宝总是容易拉肚子,辅食都不敢尝试新的食物,会不会营养不够呢?”
“湿疹一直没有断根,不经意间又出现了,是因为妈妈没有彻底忌口吗,要停母乳吗?”
......
通过观察小红书、百度、抖音等平台上的发帖,许多新手家长碰到宝宝出现起疹子、拉肚子、便秘、皮肤红肿或发痒等症状时,往往会首先怀疑是过敏了,不会第一时间就医寻求专业判断,而是自己在网上搜索套症状、询问其他人的判断。
知名母婴类社区平台宝宝树发布的《2022母婴人群抗敏白皮书》显示,有24%的宝妈并不清楚引起宝宝过敏的具体原因,有23%的宝妈还处在自主判断过敏原的误区。
儿科专家崔玉涛在发布《2022婴幼儿防敏认知调查》时指出,“有些家长看到孩子身上有个小红点、小红包,就会怀疑过敏,草率地改变喂养方式。”此份调查显示,有64%的家长表示会自行学习、查资料及咨询他人。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妇幼保健中心儿童保健部副研究员王硕表示【1】,部分家长可能在阅读了一些书本信息或网上信息后,自行给宝宝诊断为食物过敏,盲目“转奶”或饮食回避。
由此可见,通常家长更多地是大概知道有过敏这回事,但对于食物过敏缺乏科学、系统的认知,尤其是新手妈妈由于经验少,易被不同信息影响,存在盲目焦虑的心理。
实际上,宝宝出现的过敏症状很可能与食物无关。
“大部分的婴幼儿过敏并非食物引起,织物、洗护用品、尘螨、花粉等也是常见导致过敏的原因。但相当多的家长会首先怀疑食物,尤其是刚开始添辅食的时候。”科信食品与健康信息交流中心主任钟凯表示【2】。
按照过敏原与宝宝的接触途径,可以将过敏分为食物过敏、吸入性过敏和皮肤接触性过敏。
食物过敏就是吃了某种食物产生过敏症状,过敏原是食物;
吸入性过敏是过敏原通过呼吸道进入人体,进而产生症状,过敏原包括花粉、尘螨、霉菌、动物皮屑等;
皮肤接触性过敏是指皮肤直接接触某些物质后,引起的以瘙痒、水肿为主要特征的皮炎,过敏原有金属、紫外线、织物等。
另外,宝宝出现的一些类似过敏症状甚至不一定就是过敏引起的,比如常见的湿疹。
“湿疹不等于过敏,特别是单纯的婴幼儿的湿疹,往往跟食物过敏真的关系不大。”北京营养师协会理事、注册营养师顾中一建议【3】,“家长不要将食物过敏和湿疹(特异性皮炎)或者其他疾病引起的一些胃肠道反应,比如轮状病毒感染引起的腹泻之类的混淆。”
首都儿研所儿童营养研究中心主任王晓燕表示【4】,湿疹是一种皮肤的炎症反应,发病机制还不明确,多认为是由内外因素综合作用所致。
“1岁以内的小宝宝特别爱出湿疹,但随着年龄的增长,大多数宝宝的湿疹就会减轻或者彻底好转。所以,婴幼儿早期的皮肤结构发育不完善,皮肤的屏障功能不全是主要原因,并不是过敏反应,也不需要盲目地回避很多食物。”王晓燕在文中解释到。
钟凯也建议家长,在宝宝出现一些类似症状后,不要盲目怀疑食物过敏而回避食物,也不要在网上看了点百度、知乎、小红书后就自行诊断。
如果宝宝对某种食物过敏,是不是意味着以后都不能摄入这种食物又或者需要同时避免摄入类似的食物呢?
《中国儿童食物过敏循证指南(2022)》提到,食物过敏是指由某种特定食物引起的对人体有害的免疫反应,这种反应在接触这种特定食物时可重复发生。
食物过敏有两个特点,一是需要特定的食物,即食物过敏原,常见的八大过敏原包括鸡蛋、牛奶、花生、坚果、鱼类、贝类、大豆和小麦;二是食物过敏引起的有害症状可以重复发生,这些症状的发生不是偶然的。
图片来源:图虫创意
“对于食物过敏的宝宝,膳食回避是目前治疗食物过敏的唯一有效方法。”王晓燕表示,“但不恰当的过敏判断,盲目回避多种食物,致使可食用的食物种类减少,有可能影响孩子能量、蛋白质和微量营养素的摄入,导致其出现营养不均衡,严重的可致营养不良。”
另外,由于过度担心宝宝食物过敏,也有部分家长迟迟没有给宝宝引入一些辅食,这种做法可能适得其反。
“近年多项研究证实,推迟易致敏食物并不能减少过敏。相反,及时添加辅食才能够降低过敏风险。约6月龄时添加辅食是最佳时机,不早于4月龄、不晚于1岁,中国营养学会的新版膳食指南也将这一建议向公众做了推荐。”王硕表示。
《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22)》建议,辅食添加宜从富含铁的泥糊状食物开始,其中,米粉就是非常符合这一建议的辅食之一。
那么,家长应该如何挑选适合宝宝的第一口米粉呢?可以把握以下几个原则:
配料表成分简单,只有大米一种食材;
富含宝宝所需的营养元素,尤其是铁含量需要较高,且属于能被人体吸收的二价铁;
米粉质地细腻,冲调后易于吞咽。
下面以一款销量靠前的“Little Freddie(小皮)有机大米粉”为例,具体说明挑选过程。
△ Little Freddie(小皮)有机大米粉
△ Little Freddie(小皮)有机大米粉配料表及营养成分表
从配料表看,Little Freddie(小皮)有机大米粉(以下简称“小皮米粉”)的配料非常简单、干净,食材只有98%的大米粉,其余是食品营养强化成分,未添加牛奶、麸质、豆类、蛋类等常见过敏原,不含糖、盐、香精、甜味剂、色素、防腐剂等对宝宝健康不利的成分;
从营养成分表看,小皮米粉能为宝宝提供足够的碳水化合物之余,含有多种维生素(A、D、B1)和矿物质(钙、铁、锌),其中,铁含量高达5.8mg/100g,达到了“富含”的标准,按照食品安全国家标准中以奶冲调米粉的要求,每天两餐小皮米粉可满足宝宝近90%铁需求。
另外,小皮米粉采用全链“有机”,即从种植、生产、包装、储存与运输,都是以“有机”的方式进行管理,并获得中国、欧盟有机双认证,是一款品质标准更高的“有机食品”。有机产品不使用化学农药、化肥、化学防腐剂等合成物质,也不采用转基因及其产物,对于婴幼儿来说,是更加安全、环保、富营养的生态食品。
总结来说,小皮米粉是一款健康、营养、低敏的婴幼儿辅食,非常适合作为宝宝的第一口米粉。
在添加辅食的时候,家长还需要注意什么?
添加辅食要遵循“种类由单一到多样,量由少到多,形状质地由稀到稠、由细到粗”的原则;对于易过敏的宝宝,添加辅食顺序上要从不易过敏的单一食物开始添加,然后再开始尝试添加致敏性高一些的食物。
在饮食卫生方面,家长也要多加留心,许多时候可能由于不注意烹饪卫生而导致宝宝肠胃疾病。
家长平时烹饪可以参考世界卫生组织推荐的食品安全五大要点:
保持食物清洁;
生熟分开;
完全煮熟;
确保未食用完食物的安全温度;
使用安全的水和原材料。
添加辅食是宝宝通过接触各种食材来丰富味觉、摄入营养的时期。通常来说,宝宝在添加任何新食物时,都会有一段适应过程,但因个人体质差异表现有所不同,不能把简单地把这些差异表现的原因归结为食物过敏。
顾中一表示,婴幼儿接触新的食物可能出现的消化道不适,不一定是过敏,哪怕和食物有关也可能是食物不耐受。
根据定义,食物不耐受是指对摄入的食物或者食物添加剂的异常生理反应,属于非免疫反应所致,它常与食物过敏混淆。
临床上常见的食物不耐受主要包括:乳糖酶缺乏症(也称乳糖不耐受)、果糖吸收不良(也称果糖不耐受)、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缺乏症、短链可发酵碳水化合物不耐受等。
乳糖酶缺乏症(也称乳糖不耐受)表现为摄入乳制品中的乳糖后出现腹胀、胃肠气胀、腹绞痛和或腹泻等症状。
果糖吸收不良(也称果糖不耐受),表现为摄入水果或水果甜味剂后出现腹胀、胃肠气胀或腹泻。
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缺乏症,即蚕豆病,表现为摄入蚕豆、红酒、豆科植物、蓝莓、或某些药物(呋喃妥因)后出现溶血反应,男性多见。
短链可发酵碳水化合物不耐受,即摄入含有可发酵寡糖、双糖、单糖和多元醇的食物后出现胃肠气胀、腹痛、腹胀或腹泻等症状,在肠易激综合征患者中更为常见。
食物不耐受往往只影响消化系统,引起的症状也都不太严重。只是,当过敏反应也表现为消化道症状时,有些人分不清到底是过敏还是不耐受。
那么,家长们如何简单科学地辨别食物过敏和食物不耐受呢?
“其实,比较简单的区分办法就是看出现症状时的摄入量。免疫系统很敏感,如果是过敏,只吃一点点也会‘启动’过敏反应,症状严重甚至可能危及生命。”顾中一表示,“如果是对某种食物不耐受,你还是可以吃一些而没有任何症状的,只有当超过一定量时才可能出现胃肠道症状。”
辅食添加过程中排敏也很重要,所谓排敏是指给宝宝引入新食物时,应该做到每次只引入一种新食物,每次少量添加,让宝宝适应2~3天,密切观察是否出现呕吐、腹泻、皮疹等不良反应,适应一种食物后再添加其他新的食物。
图片来源:图虫创意
家长如果怀疑宝宝出现食物过敏,应该如何科学应对?
食物过敏相关症状有很多种,有比较轻微的口腔过敏综合征,也有比较严重的全身反应,消化道、呼吸道和皮肤都可能出现一些症状。
“过敏就是人体的免疫系统将外来的抗原性的物质,主要是把一些蛋白质判定为入侵者,身体开始使出各种解数对其进行攻击,想把这些抗原物质给清除掉。但是这个清除的过程可能过于激烈,反而对身体带来了一些伤害。”顾中一解释到。
王硕建议,家长首先不要焦虑、也不要轻易地“对号入座”,记录好饮食日记,通过正规医疗途径诊断面对宝宝出现的疑似过敏症状。
“此时的食物只是‘嫌疑人’,查清真相的关键是确定症状的出现与进食的食物是否真的有因果关联。如果能够记录好患儿饮食日记(如母乳喂养还需记录妈妈每日饮食),既有助于家长自己理清线索,也能在就医时为医生诊断提供很大的帮助。”王硕解释到。
日记记录的内容具体可包括以下方面:
可疑食物和摄入可疑食物的量;
摄入食物到出现症状的时间(精确到分钟或小时);
在其它时间进食相同食物是否出现相同症状;
最后一次出现症状距现在的时间;
症状出现的频率;
有无食物污染或变质的可能性;
是否有其他可能的诱发因素,如运动、药物等。
另外,医生和医院是如何诊断和检测宝宝是否为过敏的呢?
“过敏反应有两种截然不同的表现,速发型反应出现快,症状明显,容易被诊断。而迟发性反应出现症状的时间长且不固定且较长,很难确定。”王晓燕表示。
王晓燕解释,医生还需要仔细了解宝宝的病史、喂养的情况、以往过敏的治疗方案等,还要对宝宝的体格和器官进行检查。最后,排除其他疾病后,高度怀疑过敏的可能。
而医院目前也有许多检测方法来帮助诊断宝宝过敏,包括外周血嗜酸粒细胞浓度、血清特异性IgE检测、皮肤点刺试验、口服激发试验、肺功能检查、呼出气一氧化氮测定和消化内镜检查等。
“但所有的检测、检查手段也不是百分之百覆盖过敏原和特异性。”王晓燕表示,“最终诊断还需要进行试验性膳食回避加上口服食物激发实验。”
食物回避和激发实验是目前诊断食物过敏的“金标准”,这种科学的方法也是家长可以比较容易掌握的方法。
那么,具体是如何进行操作呢?
宝宝吃了一段时间某种食物后出现了过敏症状,如果停止食用后症状马上消失,那么就说明回避实验阳性;
当再次食用这种食物时,又激发了过敏症状,就说明激发实验阳性。
针对这种食物的回避实验和激发实验均呈阳性,那么基本可以确定宝宝是因为食用这种食物而发生了过敏。
不过,要提醒家长的是,当怀疑宝宝对某种食物过敏时,千万不要反复地试探,避免激发更加严重的过敏反应。
王硕提醒,如果怀疑孩子过敏,应该寻求专业医生的指导。此外,家长应详细了解疾病的病因、危险因素、自然进程以及可能造成的危害,正确理解过敏性疾病慢性和复发性的特点,以及可能对儿童体格生长、学习能力、生活质量等造成的影响。
*参考文献:
【1】王硕,《宝宝食物过敏了吗?》
【2】钟凯,《婴幼儿食物过敏能否预防?》
【3】 顾中一,《湿疹 = 食物过敏?食物不耐受又是什么?》
【4】王晓燕,《这真的是过敏吗?》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中国网财经12月12日讯(记者 叶加)婴幼儿的发育和成长,牵动着家庭和社会的关注。随着宝宝成长到6月龄左右,已经可以开始独坐,也意味着进入了婴幼儿时期的重要阶段——辅食添加时期。  △家长通常让宝宝坐在餐椅上喂辅食  尽管在育儿经验上,家长们都有自己的见解和方法,但初为父母往往对孩子的第一口固体食物格外谨慎。辅食添加顺序是怎样的?如何选择第一口米粉?吃完新食物之后长疹子、拉肚子是不是过敏?翻看社交平台及母婴社区上的发帖,家长们都在表达着相似而近乎焦虑的关切。  家长过度焦虑 自报过敏远超实际过敏群体  尽管85后、90后家长对科学喂养的意识越来越高,但新手爸妈对孩子入口的食物则尤其小心翼翼,其中最突出的则是担心食物过敏问题。据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妇幼保健中心“城市婴幼儿过敏流行病学调查项目”统计,我国0-24月龄婴幼儿家长自报曾经或正在发生过敏症状的比例为40.9%。然而,家长自认为宝宝过敏的群体,远超经医学确诊过敏的群体。据《中华儿科杂志》数据显示,0~2岁儿童食物过敏检出率为5.6%~7.3%。在常见的食物过敏原中,牛奶蛋白是3岁以下的婴幼儿最常见的过敏食物。中国医师协会儿科医师分会儿童消化专业委员会数据显示,流行病学统计牛奶蛋白过敏发生率在2.0%~7.5%。这反映出,家长对于宝宝的食物过敏问题存在着过度焦虑的心理。  过敏虽然是世界范围内较常见的一种情况,但很多家长只是大概知道有过敏这回事,对于食物过敏(尤其是牛奶蛋白)缺乏科学、系统的认知。尤其是新手妈妈,在给宝宝初尝新食物后发现红疹、腹泻、便秘、哭闹、夜醒等情况,就自以为是食物过敏反应。  巨大的偏差形成了新手父母的各种不安。  坚持母乳喂养的山东的刘女士对此深有感触,“因为担心宝宝可能会过敏,从出生后我就一直忌口,每隔两三个小时就要把宝宝全身观察一遍,看到皮肤有些红也会紧张,加辅食之后还会担心得睡不好觉。”  宝宝树发布的《2022母婴人群抗敏白皮书》指出:母婴用户对过敏问题关注,在过去三年内呈现持续上升趋势,有24%的宝妈不清楚引起宝宝过敏的具体原因,23%的宝妈还处在自主判断过敏原的误区。  “大部分的婴幼儿过敏并非食物引起,织物、洗护用品、尘螨、花粉等也是常见导致过敏的原因。但相当多的家长会首先怀疑食物,尤其是刚开始添辅食的时候。” 科信食品与健康信息交流中心主任钟凯表示 ,“毕竟食物是看得见的,而环境致敏物往往更隐蔽”。  坚持科学喂养 4至6月龄及时添加辅食  如何能帮助新手父母减轻焦虑心理?专家建议,首先,家长应坚持科学喂养,学习辅食添加原则,避免因为喂养方式不当而增加宝宝肠胃负担、出现不适反应。  现有的科学研究表明,及时添加辅食,有利于降低过敏风险。钟凯建议,早于4个月或晚于6个月,都会增加过敏风险,家长要抓住刚开始添加辅食的这段“脱敏”关键窗口期。  中国营养学会编制的《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22)》指出,常见的过敏原有牛奶、鸡蛋、花生、大豆、鱼虾类、贝类等等。而添加辅食首先应从肉泥、肝泥、强化铁的婴儿谷粉等富铁的泥糊状食物开始,逐渐过渡到固体食物,并逐渐增加辅食频次和进食量。相比其他食物而言,大米并非易过敏食物,再加上符合亚洲人的饮食习惯,添加了铁元素的婴儿米粉成为主流的第一口辅食。  钟凯指出,给孩子购买食品时,注意看标签上面的配料和过敏原信息,初添加的辅食配料简单一点好。以电商平台上销量第一的“Little Freddie(小皮)有机大米粉”(以下简称“小皮米粉”)为例,配料表显示食材只有大米一种,单一食材更不容易过敏;除了98%的大米粉,其余为符合婴幼儿生长发育需求的营养素,包括人体可直接吸收的富马酸亚铁(俗称二价铁),营养成分表显示铁含量为5.8mg/100g,若依据国标建议以婴幼儿配方奶粉来冲泡,每天两餐小皮米粉可满足宝宝近90%的铁需求。  △Little Freddie(小皮)有机大米粉配料表及营养成分表  包括米粉在内,辅食添加原则为“从少到多,从稀到稠”。中国妇幼保健协会儿童营养专业委员会青年委员王硕建议 ,每次只引入一种新辅食,每次少量添加,让宝宝适应2~3天,密切观察是否出现不良反应,适应一种食物后再添加其他新的食物。添加成功的辅食要保持日常摄入以维持其耐受性,逐渐达到食物多样化。  湿疹≠过敏 出现不适应及时就医  家长应正确看待食物过敏,不宜盲目判断或自行下结论。若宝宝身体出现异样或有较严重的不适反应,则需要通过正规医疗途径,及时寻求专业医师诊断。  北京的张女士今年成为了一名新手妈妈,最令她担忧的是宝宝经常长湿疹,甚至怪罪于食物,她在小红书上抱怨道,“吃完米粉第二天,宝宝的湿疹就又复发了,脸上和身上都是红色的小疹子,都是米粉惹的祸,害我宝宝过敏了,再也不吃了。”  北京营养师协会理事、注册营养师顾中一表示,湿疹不等于过敏,特别是单纯的婴幼儿的湿疹,往往跟食物过敏真的关系不大。  “宝爸宝妈们发现1岁以内的小宝宝特别爱出湿疹,但随着年龄的增长,大多数宝宝的湿疹就会减轻或者彻底好转。”首都儿科研究所附属儿童医院儿童营养研究中心主任王晓燕表示 ,“婴幼儿湿疹的主要原因是早期的皮肤结构不完善,皮肤的屏障功能不全,并不是过敏反应,也不需要盲目的回避很多食物。这时要做的是好好润肤,帮助宝宝的皮肤锁住水分,同时抵挡外界的刺激。”  在儿保问诊与咨询中,如张女士这样错把湿疹当作食物过敏的情况不在少数。王晓燕认为,预防过敏固然重要,但也不能夸大过敏的判断和范围。不恰当的过敏判断,盲目回避多种食物,致使可食用的食物种类减少,有可能影响孩子能量、蛋白质和微量营养素的摄入,导致其出现营养不均衡,严重的可致营养不良。  △专家表示,不能夸大过敏的判断和范围,以免造成营养不良  值得提醒的是,如果宝宝在添加新食物后身体出现不适,对于不具备专业医学背景的家长来说,不宜在网上搜索套症状、盲目“对号入座”。  王硕认为有些常见的误区,例如部分家长可能在阅读了一些书本信息或网上信息后,自行给宝宝诊断为食物过敏,盲目“转奶”或饮食回避;有的家长则把症状看作“胎毒”、“上火”,认为无需处理,宝宝会慢慢自己痊愈,或者寻找一些“解毒”、“祛火”的食材、药方喂给宝宝吃。  “此时的食物只是‘嫌疑人’,查清真相的关键是确定症状的出现与进食的食物是否真的有因果关联。”王硕建议家长,如果能够记录好患儿饮食日记(如母乳喂养还需记录妈妈每日饮食),既有助于家长自己理清线索,也能在就医时为医生诊断提供很大的帮助。  参考资料  [1]钟凯.《婴幼儿食物过敏能否预防?》  [2]王硕.《宝宝食物过敏了吗?》  [3]顾中一.《湿疹 = 食物过敏?食物不耐受又是什么?》  [4]王晓燕.《这真的是过敏吗?》
(责任编辑:畅帅帅)版权声明:1.凡本网站注明“来源:中国网财经”的所有作品,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2.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及作者”。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湿疹是湿气重引起的吗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