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列各句中诗文引用古诗的一句话[b]不恰当[ b]的一项是

“宇宙少女郑采妍”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12篇《查尔斯》阅读原文及答案,这里小编给大家分享一些《查尔斯》阅读原文及答案,方便大家学习。篇1:《查尔斯》阅读原文及答案《查尔斯》阅读原文及答案查尔斯雪莉·杰克逊劳瑞上幼儿园那天起,我心里明白生活从此要发生些变化了。他回家时把前门砰的一声推开,帽子先扔了进来,嗓门变得粗声粗气:“有人在家吗?”午饭时他出言不逊,又打翻了小妹妹的牛奶。“幼儿园里怎么样?”我故意漫不经心地问道。“还行”。“你学到什么东西了?”丈夫问。劳瑞冷冷地翻了丈夫一眼,说:“没有学任何东西。”“但是老师打了一个孩子的屁股。”我问:“这孩子是谁呀?”“查尔斯,”劳瑞想了片刻回答,“他淘气。老师打了他的屁股,还罚他站。哦,他太淘气了。”“他干了什么啦?”我追问道,但是劳瑞已经爬下椅子拿起一块饼扬长而去。第二天吃午饭时劳瑞一坐下就宣布:“查尔斯今天打老师了。”“天哪!他又挨打了吧?”“他当然挨打了,”劳瑞转向他父亲,“瞧这儿!”他父亲抬起头:“干嘛?”“往下看——看我的大拇指!唉,你真是个大傻瓜。”他哈哈大笑起来。我赶紧岔开:“查尔斯干嘛打老师?”“老师要他用红蜡笔画,查尔斯偏用绿的,他就打老师了,老师就打他屁股了。老师还不让别的小朋友跟他玩,可是别的小朋友还是跟他玩。”第三天,查尔斯在玩跷跷板时把一个小女孩的头撞出血了,课间休息老师不许他出去玩;星期四查尔斯又被罚“立壁角”,因为他在故事课上不停地拿脚跺地板;星期五查尔斯乱扔粉笔而被剥夺了写黑板的权利。星期六我同丈夫商量说:“把劳瑞放在幼儿园里看来并不好,这个叫查尔斯的孩子,听上去可对他没什么好影响。”“没事,”丈夫安慰我说,“世界上总有像查尔斯这样的人,晚碰到不如早碰到。”星期一,劳瑞回家比往常晚:“查尔斯今天给留下来了,所以大家都回来晚了。”“这个查尔斯长得什么样?”丈夫问。“他个子比我大。他没橡皮。他从来不穿外衣。”星期二,劳瑞突然告诉我们:“有个人今天来看老师。”“是查尔斯的妈妈吧?”丈夫和我不约而同地问道。“哪儿啊,”劳瑞不以为然地说,“是个男的,老师请来教我们做体操,教我们用手碰脚尖。”他爬下椅子,蹲下,手碰了碰脚尖:“看,就这样。”他又坐回椅子上,拿起叉子,变得严肃起来:“查尔斯连体操也没做。”“查尔斯连体操也不愿做吗?”“哪儿啊,查尔斯跟老师的朋友捣乱,老师不让他做了。’“你说他们会拿查尔斯怎么样?”丈夫问他。劳瑞煞有介事地耸了耸肩:“开除他,我想。”星期四,劳瑞吃午饭时严肃地报告说:“查尔斯今天可真不错,老师奖给他一个苹果。”丈夫小心翼翼问了一句:“你是说查尔斯?”“对。他帮老师分蜡笔,收本子,老师说他是个好帮手。”“怎么会呢?”我满腹狐疑地说。“他帮了老师的忙,就这么回事。”劳瑞耸了耸肩。当晚我问丈夫:“你相信吗?查尔斯真能改邪归正?”“你等着瞧吧,”丈夫讽刺地说,“像查尔斯这样的孩子,还不定又要使什么坏呢。”丈夫似乎没有言中。又一星期过去了,查尔斯还是老师的帮手,他每天分东西收东西,再也没有小朋友因为他而被放学后一起留下来了。我和丈夫都想见查尔斯妈妈,问问查尔斯怎么会变好的。但就在那个星期的星期五,查尔斯的老毛病又犯了。他因为讲脏话,被老师洗了一脸的肥皂水。星期六的家长会上,我坐立不安,急切地想见到查尔斯的妈妈。环视着周围那些安详的脸,但是谁看上去都不像是家里有个查尔斯的样子。会后我认出了劳瑞的班主任,她手里拿着一杯茶和一块巧克力饼,我手里拿着一杯茶和一块水果糕,我们慢慢向对方走去,微笑着。“我一直想见见您,我是劳瑞的妈妈。”“我们对劳瑞都很感兴趣。”“哦,他真的很喜欢幼儿园,他回家老说起幼儿园里的事。”“开始的那两个星期他有些不习惯,”班主任认真地说,“但他现在表现不错,是老师的小帮手了。当然了,有时他也还会犯点小错误。”“劳瑞一向挺能适应环境,我想他是受了查尔斯的影响。”“查尔斯?”“是呀!”我笑着说,“有查尔斯这样的调皮的孩子在幼儿园里你一定忙得不可开交吧?”“谁是查尔斯?我们幼儿园里没有叫查尔斯的呀!”(有删改)(1)下列对这篇小说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劳瑞煞有介事地耸了耸肩:“开除他,我想。”这里可以看出劳瑞也非常不喜欢查尔斯,希望学校开除他。B.小说擅长人物描写,作者正面刻画的劳瑞与侧面表现的查尔斯形象均生动、鲜明,给读者留下了深刻印象。C.我十分想见见查尔斯的妈妈,想问问查尔斯是如何变好的,所以家长会上我坐立不安,到处寻找。D.小说采用明暗线结构,构思精巧,意味深长;生动传神的对话描写使小说的情节显得简洁紧凑。E.“我们对劳瑞都很感兴趣。”这表明老师很关注劳瑞,老师后面对他表现的评价也是客观公正的。(2)“查尔斯”在幼儿园中的表现一直牵动着“我”的感受,请概括这一感受的变化过程。(6分)(3)劳瑞这一形象有哪些特点,请简要分析。(6分)(4)“谁是查尔斯?我们幼儿园里没有叫查尔斯的呀!”小说这一结尾匠心独运,请结合全文谈谈结尾在情节和主题上的作用。(8分)参考答案:(1)答D给3分,答E给2分,答B给1分。(A“非常不喜欢”“希望学校开除他”错误;C“想问问查尔斯如何变好”错误,查尔斯老毛病又犯了,我此时更担心他对劳瑞的影响,想见见他的妈妈;I3劳瑞的形象,不仅通过正面刻画,也通过班主任的讲述得以侧面体现。)(2)①查尔斯总是淘气被罚,引起了我的担心,怕劳瑞受他影响;②查尔斯成了老师的小帮手,引起了我的好奇,让我想了解他的变化原因;③查尔斯偶尔又犯了一些小错误,又让我更加担心起来,急切地想见他妈妈。 (每点2分,共6分)(3)①淘气,调皮。在幼儿同淘气被罚,在家也表现调皮;②知错能改,但白控力不强。后来成为老师的小帮手,但偶尔又犯小错;③机灵,内心丰富。虚构查尔斯这一形象来讲诉白己在幼儿园的表现。 (每点2分,共6分)(4)情节上:①明线暗线交汇,情节突转;②与上文情节中的伏笔相照应,产生了“意料之外,情理之中”的艺术效果。主题上:①引发思考,突显主题;②引导我们关注孩子在成长过程中的自我认识与自我适应能力,了解孩子内心世界的丰富与隐秘。篇2:学无止境 原文阅读答案15. 刻苦、勤奋16. 学习是永无止境的(1) 世界是发展的,知识也是不断发展更新的。(2) 世界是互相联系的,任何门类的知识都不可能孤立地存在。(世界是充满矛盾的,事物之间的联系常常是错综复杂的扣一分)(3) 未知世界的无限性和个人认知能力的有限性之间是存在矛盾的,人类在解决矛盾中获得新知。17. C18. (1)论证学无止境的原因(为什么)(2)探讨解决的方法(措施、手段)(怎么办)19. 面对无垠的未知,我们要勤奋学习刻苦读书。篇3:雪雕原文阅读答案(1)一个无雪的冬天,会令人感到尴尬。该冷的时候不冷,四季不再分明,大自然也写出了荒诞的一笔。(2)下雪吧,让洁白的绒毯铺盖大地,以这个节令独有的方式去温润人心、安定人心。(3)雪可以擦洗世界,所以你总是能够在雪后看到一方更加碧蓝的天空。一只狗走向原野,小鸟在落满雪粉的枝丫上俏立。大地恬然入睡,万物陷于默想。姑娘歌唱了,红色的围巾松松地包在头发上。你相信雪的下边是一片翠绿吗?紫色的地黄花儿将开放,墨绿的叶面上留着雪痕。一个干练的老人拄着拐杖走过,呼出了白气,那白气像他写出的一行诗;他的头发也是银白的,他的黑尼大衣多么庄重。(4)雪的世界,一个多么适合思索和回忆、追忆和遐想的世界啊!浑浊的思绪被沉淀了,人心像白雪一样安静。我们的流逝的时光,我们的没有留下痕迹的一串连一串的脉音,这时一齐涌到眼前、耳畔。(5)你见过人们借助一副滑雪飞速穿越雪地的情景吗?那有多么帅气。还有,迷人的雪雕、娃娃们的同样稚拙的雪人……这一切奇迹都被白色的调子统领、概括了。(6)人在最危急的时刻,在有了病痛的时刻,往往被抬进医院――那里有什么特征?那里会有一群群身着白色长衣、头戴白帽的人,有白色病床、白色被子……他们以这样的颜色挽留生命,唤起对生命的记忆。白色究竟在多大程度上参与了缓解与诊治,又给了人多少安慰和信任呢?白色,白色,活动着、沉默着的白色……它与雪的联想,它与一个生命的关系的联想,就这样发生着。(7)下雪吧,下雪吧。(8)可不巧的是我们又走进了一个无雪的冬天。(9)大雪哪儿去了呢?问爷爷们,他们也在摇头。大雪到底哪儿去了呢?如果连我们这个湿润的半岛也缺雨少雪,其他大陆又怎么熬?下雪了,下雪了,下了浅浅一层,一脚踏出泥底,可怜人。下雪吧,下雪吧。再让人骄傲地头戴翻皮帽走上一遭吧,再让真正的寒冷像过往的大雁一样降落一次吧。这样,我们就会知道,太阳和地球在挺好地运转,一个接一个的明天还没有尽头。我们会信任时光、日月这一类永恒的东西,安然自如而不是匆忙慌促地去干手头的事情。(10)在这个干燥的、裸露着泥土的冬天里,人们不由得去追寻根底。不错,现代科学已经告诉了大家,人类对大自然无节制的开发,严重破坏了生态平衡,毁掉了正常的自然循环。因此我们要忍耐一个又一个无雪的冬天。空中烟尘弥漫,人们咳声不绝。仰望天空,立刻有一粒微尘落入眼内。只有雪才可以擦掉这么多的尘埃,而我们拿出家中千万片抹布也做不到。下雪吧,下雪吧。大雪是老天爷手里的抹布,它一会儿就能把天空擦得瓦蓝锃亮。(11)下雪吧!19.作者开篇为什么先从无雪的失望写起?(4分)20.结合文意,理解加点语的含义。(4分)①下雪吧,让洁白的绒毯铺盖大地,以这个节令独有的方式去温润人心、安定人心。②如果连我们这个湿润的半岛也缺雨少雪,其他大陆又怎么熬?21.试具体分析作者对待大雪的情感思绪的起伏波动。(4分)22.第(6)段中,作者由雪花的洁白联想到医院里的白色,试探究作者笔下“医院里的白色”都有哪些丰厚的精神内涵。(6分)答案19.作者开篇先写无雪的失望,能够引起下文,引起读者注意,引导读者继续阅读;并且和后面的热情执著地呼唤大雪的降临构成因果关系,更加突出了对大雪的呼唤与期盼之情。20.①在这里,大雪已不再单单具有其物理意义,而是被作者染上了主观色彩,大雪涤荡了世间的肮脏污秽,同时也仿佛拭去了人们心上郁积已久的烦恼尘埃,使心灵得以轻松、得以安定。②作者将“大陆”拟人化,用一个“熬”字,很是形象,突出了对现实中缺少大雪的苦恼,同时也体现了对大雪的热切呼唤。21.面对现实中的“无雪”,作者情绪低落沉缓,而开阔的想象一旦打开,作者即激情洋溢地描绘想象中的雪落大地,作者经由了唤雪、忆雪到思雪的过程,情绪愈加欢快畅朗,昂扬向上,最后复又回到现实,心情重又变得沉重。整体上看作者心怀无雪的落寞,但并不颓丧、感伤,而是虔诚地期盼、执拗地呼唤。22.①医院里的白色象征了对生命的挽留,能唤起对生命的记忆,喻示着一次新生的开始。②医院里的白色参与了缓解与诊治,带给人安慰与信任,成为一种与生相联系的色彩。1.心与手阅读原文答案2.爱之链阅读原文答案3.王翦传原文阅读答案4.《小名》原文阅读答案5.丑娘原文及阅读答案6.《他要感谢那只手》阅读原文及答案7.卖油翁原文和阅读答案8.《善待挫折》原文阅读答案9.邻居阿麻阅读原文及答案10.母亲的心原文及阅读答案篇4:学弈阅读原文及答案学弈阅读原文及答案阅读《学弈①》一文,回答下面问题。弈秋②,通国之善弈也。使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③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为是其智弗若与?吾曰:非然也。注释:①弈:下棋。②弈秋:秋,人名,因他善于下棋,所以称为弈秋。③鸿鹄:天鹅1.下列句中划线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 ]A.使弈秋诲二人弈:教诲B.惟弈秋之为听:只C.思援弓缴而射之:援助D.虽与之俱学:一起2.翻译:为是其智弗若与?吾曰:非然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本文通过学弈这件小事,作者意图在说明一个什么道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参考答案:1.C2.能说这是他的聪明才智不如前一个人吗?我说:不是这样的.。3.阐明了学习必须专心致志,才能有所收获的道理。(意对即可)篇5:经典文言文阅读答案及原文经典文言文阅读答案及原文阅读下文,完成11-14题(12分)有曹太守其人,新屋落成欲图其楹庑,搜罗画家,里人疾周①者,入其姓名。隶往摄之②,周曰:“毋惊老母,旦夕往画不敢后。”客人颇不平曰:“太守不知先生,何贱先生于此?谒贵游③可勿往。”周曰:“往役,义也,谒贵游,不更辱乎!”卒供役④而还。【注释】①沈周,明代杰出书画家。疾,恨。②隶,差役。摄,这里是“传唤”、“征召”的意思。③谒,拜见。贵游;泛指显贵者。④供役,当差,服劳役。10、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4分)(1) 不更辱乎( ) (2)卒供役而还( )11、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注意加点词的含义(3分)太守不知先生,何贱先生于此?12、下列分析与文意不符的一项是( )(3分)。A、沈周的书画造诣颇高,太守慕名召他前去。B、沈周请差役不要吓到母亲,可见其孝顺。C、客人认为,凭借沈周的声名本应得到礼遇。D、沈周将太守的征召当作一次差役来接受。13、客人和沈周对“谒贵游”的态度不同,以下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2分 )A、客人的建议是为了拒绝太守的征召。B、客人的建议是要借助显贵者的权势。C、沈周的拒绝是不愿多事去得罪太守。D、沈周的拒绝是根本不想攀附显贵者。参考答案10、(1)又/另/还 (2)最后/终于11、太守不知道先生/您,怎么能轻视先生/您到这种程度呢?12、A 13、 C篇6:换伞原文阅读答案换伞原文阅读答案早晨,天下着雨,街边的一家点心店门前挤满了人,我也撑着伞,排在买早点的行列中。好容易轮到我买了。我收下雨伞,靠在柜台边,买了点心,匆忙间顺手抓起柜台边的一把雨伞抽身退了出来,撑开伞,扎进了雨帘。我正在匆匆赶路,忽然听到有人在喊:“等一等!”雨声夹喊声,是喊我吗?回头一看,一把黑布伞穿过透明的雨丝,向我急速地移动着。雨伞移到我身边便停住了,伞一斜,露出一张秀气的脸。 大哥哥 你把伞拿错了 这把才是你的 我这才发觉自己的伞在她的手里——那是前不久才买的。“大哥哥,我的伞面已经打补丁了,给。”甜甜的声音有点醉人。我撑着自己的伞继续赶路,一滴雨点落在我的唇边。呦,甜滋滋的,像蜜一样甜,一直甜到我心里。1、在第四自然段的空白处加标点:(2分)2、这篇短文主要讲的是 ,是按照
顺序写的。先写 ,再写
, 最后写 。(5分)3、短文的第一、二自然段抓住了“我”的( )进行描写。(1分)A:肖像 B:动作 C:语言 D:神态 E:心理活动4、短文中作者重点对( )这个人物进行了描写,表现了这个人物
品质。(2分)5、文中破折号的作用是( )(1分)A:声音的延长 B:解释说明 C:意思的转折6、文中最后一段话的.含义是什么?把你自己的见解写下来:(1分)参考答案:1、:“,。”2、放伞 取伞 换伞3、(B)4、换伞的小姑娘 不贪便宜,没有私心,替他人着想的高尚品质。5(B)6、被换伞的小姑娘的行为所感动,从她的语言神情让我看到了一个没有私心,不贪便宜,替他人着想的小姑娘的形象。某句话作用开头句子的作用:1、开篇点题;2、总领下文或统领下文;3、引起下文,为下文作铺垫;4、设置悬念,引起读者的兴趣或思考。中间句子的作用:1、单独成段起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2、段末起总结作用(总结上文,引出下文)。结尾句子的作用:1、篇末点题;2、总结全文,深化中心;3、首尾呼应,照应开头或照应题目;4、点明中心,升华中心;5、另人深思,给人惊醒(启示)或留有思考的余地。助词知识点附加在词、短语、句子上起辅助作用的词。助词可以分为三类。一类是结构助词,它们是的、地、得、所、似的;一类是动态助词,它们是着、了、过;一类是语气助词,如啊、吗、呢、吧、呐、呀、了、么、哇。篇7:《兰亭集序》阅读原文及答案《兰亭集序》阅读原文及答案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群贤毕至,少长咸集。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虽趣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古人云:“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悲夫!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选自《晋书·王羲之传·兰亭集序》)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 其次:它的旁边,指曲水之旁B.俯察品类之盛 品类: 指自然界的万物C.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 相与: 互相赠与D.或取诸怀抱 怀抱: 胸怀抱负5.下面全都属于作者感到“信可乐也”原因的一项是(3分)① 暮春之初,修禊事也 ② 群贤毕至,少长咸集 ③ 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 ④ 无丝竹管弦之盛 ⑤ 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 ⑥ 天朗气清,惠风和畅A. ① ③ ⑤ ⑥ B. ② ③ ⑤ ⑥C. ① ③ ④ ⑤ D. ② ③ ④ ⑤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第一段写兰亭聚会,畅叙幽情。描绘兰亭周围的山水美景,暗示它可以引发与会者的诗兴,从而有了“一觞一咏”的作诗情形。B.第二段情景交融,以景托情。写与会者的主观感受,先用美景烘托,由此说到“俯”“仰”之所见,再归结为“游目骋怀”之“乐”,顺理成章。C.第三段兴感抒情,发挥议论。先说躁者“悟言一室之内”;静者“放浪形骸之外”;接着指出不管怎样不同,人总要死,从而提出“死生亦大”的观点。D.文章借题发挥,立意高远。从一次游宴活动谈到了作者的生死观,并以此批判了“一死生”“齐彭殇”的“虚诞”“妄作”。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⑴ 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⑵ 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参考答案:4.(3分) C (相与,相交往)5.(3分) B (①是交代时间、事件,④指当时不具备的`条件。二者都不是“信可乐”的原因)6.(3分) C (应为:静者“悟言一室之内”;躁者“放浪形骸之外”)7.(4分)⑴(这可以)用来纵展眼力,开畅胸怀,极尽视听的乐趣。(“所以”1分,大意1分)⑵ 本来知道把死和生看作一样是虚妄荒诞的,把长寿和短命看作相等是没有根据的。(“一”1分,大意1分)篇8:桃花源记原文阅读答案桃花源记原文阅读答案一、见渔人…“不足为外人道也”1、下列句中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①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②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B、①遂与外人间隔 ②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C、①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 ②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
D、①停数日,辞去 ②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2、文中能表明桃花源中人听了渔人的话后,虽“叹惋”但仍想继续在桃花源里生活的一句话是3、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译:二、林尽水源…“不足为外人道也”1、解释下面句中加点字词的的含义(1)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
)
(2)悉如外人(
)
(3)余人各复延至其家(
)2、下面加点词的意思和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
)A、仿佛若有光
B、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C、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D、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1)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译文:(2)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译文:4、“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余人各复延至其家”表现了桃花源中人们 的特点;他们在送渔人离开时嘱咐他“不足为外人道也”是因为5、世外桃源寄托了陶渊明怎样的社会理想? 答:三、阅读甲、乙两篇文言文 (10分)(甲)晋太元中…并怡然自乐(乙)陶潜,字元亮,少怀高尚,博学善属文,颖脱不羁,任真自得,为乡邻之所贵尝著《五柳先生传》曰:“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其自序如此,时人谓之实录甚亲朋好事,或载酒肴而往,潜亦无所辞焉每一醉,则大适①融然②时或无酒,亦雅咏不辍性不解音,而畜③素琴一张,弦徽④不具,每朋酒之会,则抚而和之,曰:“但识琴中趣,何劳弦上声!” (节选自《晋书》)[注]①适:满足②融然:和悦快乐的样子③畜:同“蓄”④弦徽:琴弦与琴徽,琴徽即琴弦音位的标志。1、解释下列句子加点的词(2分)⑴渔人甚异之(
)
⑵阡陌交通(
)⑶颖脱不羁 (
)
⑷时或无酒,亦雅咏不辍 (
)2、请从[乙]文中摘录出与“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麻之属”所表现的理想生活形成强烈反差的句子(1分)3、 从[乙]文看,陶渊明的琴没有琴弦,他本人也不会抚琴,但也朋友相聚,他却“抚而和之”他真的是在抚琴吗?结合全文看,这反映了他怎样的性格?(3分4、翻译下列句子(4分)⑴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译文:⑵但识琴中趣,何劳弦上声! 译文:四、读下面文言文(17分)晋太元中…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1、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4分)(1)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2)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2、本文的线索是什么?围绕这一线索,作者写了哪几件事?(4分)3、用原文语句作答:(3分)(1)渔人“欲穷其林“的原因是:(2)文中描写桃花源中人精神状态的句子是:(3)桃花源中人的祖先定居桃花源的原因是:4、文中哪些话表明桃源人听了渔人的话之后,仍想继续在桃花源中生活?他们为什么不愿离开?5、陶渊明生活在政治黑暗、战乱频繁、民不聊生的时代他笔下的“桃花源“其实并不存在那么,陶渊明描写这一世外桃源有什么用意呢?(3分)五、(甲)阅读下文,回答问题(10分)晋太元…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1、本文作者陶渊明是东晋时期著名诗人,《
》是他的著名诗作之一(1分)2、解释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2分)(1)阡陌交通(
)
(2)便要还家(
)3、陶渊明在《桃花源诗》中有“嬴氏乱天纪,贤者避其世”的诗句,文中哪句话与其表达的意思相近?4、作者生活的时代,赋役繁重,战乱纷起,但文中描绘的却是另外一番图景,这寄寓 什么样的愿望?5、本文是一篇流传千古的美文,作者在文中用简练的文字写出了桃花林的绝美景色请你用自己的语言形象地将桃花林的美景描绘出来(至少运用一种修辞手法)(3分)六、阅读文言文(13分)〔甲〕见渔人…皆叹惋〔乙〕房玄龄①奏:“阅②府库甲兵,远胜隋世”上③曰:“甲兵武备,诚不可缺;然炀帝④甲兵岂不足邪!卒亡天下若公等尽力,使百姓乂⑤安,此乃朕之甲兵也” (选自《资治通鉴》)〔注〕①房玄龄:唐太宗时任宰相②阅:查看③上:指唐太宗④炀帝:指隋炀帝⑤乂(yì):安定。1、用自己的语言回答:甲文村中人来到桃花源的原因是 ;乙文唐太宗论述治国更需重视民生时举的事例是 (2分)2、解释下面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4分)(1)便要还家 要:(2)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绝境:(3)诚不可缺 诚:(4)卒亡天下 卒:3、用现代汉语说说下面句子的意思(4分)(1)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译文:(2)若公等尽力,使百姓乂安,此乃朕之甲兵也4、甲乙两文都传达着使百姓安居乐业的愿望如何实现这一愿望呢?选一个角度具体说说你从古文学习中获得的启示(3分)〔帮帮你〕可回忆《治水必躬亲》、《捕蛇者说》、《岳阳楼记》、《邹忌讽齐王纳谏》、《陈涉世家》等文章内容七、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问题【甲】复行数十步…辞去(节选自陶渊明《桃花源记》)【乙】负者歌于途…太守醉也(节选自欧阳修《醉翁亭记》)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3分)(1)悉如外人 悉:(2)无论魏晋 无论:(3)临溪而渔 渔:2、翻译下面句子(4分)(1)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2)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3、根据选段内容,在下面的空格处填入适当的成语(4分)欲脱尘网,陶渊明志寄□□□□;□□□□,欧阳修情醉滁西琅琊4、【甲】【乙】两段文字都描写了人们的日常生活,请说说它们所表现的生活有哪些共同之处(4分)八、(甲)阅读《桃花源记》,回答问题(10分) 晋太元中…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1、《桃花源记》的作者是 (朝代)著名诗人 (1分)2、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文中的意思(2分)①芳草鲜美(
)
②屋舍俨然(
)
③便扶向路(
)
④寻病终(
)3、成语皆言简意赅,许多成语都语出有典,如成语 ,就是浓缩本文的故事而来,意思是4、留白,是绘画艺术的一种手法,文学创作中也不乏“留白”,它给读者留下了许多想象的空间,你认为本文何处运用了这种手法,试简要分析(2分5、渔人偶遇桃源,“处处志之”,最终却“不复得路”,其中寄寓了作者怎样的思想?(3分)十、阅读《桃花源记》中的'两段文字林尽水源…“不足为外人道也”1、哪两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或用法相同?(4分)(
)A、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行道之人弗受(《孟子》)
B、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曾不能损魁父之丘(《愚公移山》)C、余人各复延至其家 更若役,复若赋(《捕蛇者说》)
D、不足为外人道也 以咨诹善道,察纳雅言(《出师表》)E、遂与外人间隔 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陈涉世家》)2、下面各句括号中是补出的省略部分,哪一项不正确?(
)(2分)A、此人一一为(桃花源中人)具言所闻,(渔人)皆叹惋
B、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马)也(《马说》)C、一鼓作气,再(鼓)而衰,三(鼓)而竭(《曹刿论战》)
D、旦日,客从外来,(邹忌)与(客)坐谈(《邹忌讽齐王纳谏》)3、用现代汉语翻译“林尽水源,便得一山”(2分)4、“黄发垂髫”分别指代什么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展现出一幅怎样的生活图景?5、陶渊明的“世外桃源”其实并不存在,郭沫若的“天上的街市”也只是诗人心中的“桃花源”,古今文人描写这些想像中的世界有什么相同的用意?(2分)十一、阅读下面两则文言文(13分林尽水源…“不足为外人道也!”1、从选段中理出“渔人”的行踪,在括号处填入短语(2分)发现桃花源——(
)——(
)2、在选段中找出与下列加点字意思相同的词(2分)⑴悉如外人(
)
⑵便要还家(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3分)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4、第一段中表现桃花源优美环境的句子是


;表现村中人快乐生活的句子是5、如此美好的“世外桃源”,寄托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2分)十二、林尽水源…“不足为外人道也”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实词(4分)(1)屋舍俨然:
(2)鸡犬相闻:
(3)咸来问讯:
(4)皆叹惋: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字意思完全相同的一项是(2分)(
)A、①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②奇山异水,天下独绝B、①问今是何世②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C、①不复出焉 ②出则无敌国外患者D、①设酒杀鸡作食
②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两个句子(4分)(1)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2)不足为外人道也4、下列诗(文)名句所表达的人生追求与本文明显不同的一项是(2分)(
)A、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苏轼《记承天寺夜游》)B、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李白《行路难》)C、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陆游《游山西村》)D、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陶渊明《饮酒》)十三、晋太原中…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1、下列语句中朗读节奏停顿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A、武陵人/捕鱼为业
B、问/今是何世C、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D、后遂无问/津者2、对下面语句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A、遂与外人间隔(隔断,隔绝)
B、阡陌交通(互相通达)C、乃不知有汉(副词,竟,竟然)
D、不足为外人道也(介词,对、向)3、下面对所选文段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A、本文第一段着眼于“异”字,为下文描写更令人惊异的桃花源作了铺垫B、文章第二、三段是全文的重点,无论是写桃花源人们的生活环境还是写人物的交谈,都有一些生动可感的细节,使人如临其境,如见其人C、文中真实地描绘了桃花源中人们的生活场景,生动地展现了一个人人劳作、生活安定、风气淳朴的现实社会D、这篇文章记叙层次清楚,一环套一环,一气呵成,结构非常严谨4、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文言语句的大意(4分)(1)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2)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5、作者在本文中描写的世外桃源有何用意?(2分)十五、文言文阅读(15分)【甲】林尽水源,便得一山…【乙】孔子过泰山侧,有妇人哭于墓者而哀夫子式①而听之,使子路问之,曰:“子之哭也,壹②似重有忧者”而曰:“然!昔者吾舅③死于虎,吾夫又死焉,今吾子又死焉”夫子问:“何为不去也?”曰:“无苛政”夫子曰:“小子④识之,苛政猛于虎也”【注释】①式:同“轼”,车前的扶手横木,这里用作动词②壹:真是,实在③舅:公公古代以舅姑称呼公婆④小子:古时长辈对晚辈或老师对学生的称呼1、解释下面加点的词语(4分)①阡陌交通:
②便要还家:
③子之哭也:
④苛政猛于虎也: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各句(4分)①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②今吾子又死焉3、从表达方式看,甲乙两文都运用了 (填2字);从艺术表现手法看,甲文主要运用了
(填2字)的手法寄托作者的理想,乙文主要运用了
(填2字)的手法突出主题(每格限填1字)(3分)4、桃花源人、泰山妇人为什么都不愿意离开他们各自生活的地方?(用自己的话回答)参考答案:一、1、D2、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3、(他们问现在是什么朝代,竟然不知道有过汉朝,更不用说魏晋了二、1、(3分)(1)类(2)全 ,都(3)邀请( 每词1分 )2、(2分)A( 古义 ;B 交错相通 :c 与世隔绝的地 方 ;D 不用说,更不用说、今义略)3、 (4分)、 (1分)老人和孩干们个个都安闲快 乐,或:老人和小孩都充满喜 悦 之情、显得心满意 足 (“黄发垂髻 ”1分 ,“怡然自乐”1分)(2 )渔人把自已听到的事-一详细地告诉了他们或 :这个人为( 他 们)详细 地介绍了自己所听到的事(“具言”与“所闻” 各1分, 其中“ 所闻 ” 译成“ 知道的”或“见闻的”都得1分 )4、(2 分)热情好客;他们害怕世人来破坏他们与世隔绝的和平安宁的生活(意合即可〕5、(4分)表达了作者对和平(没 有 战 乱)的向往 , 对平等和谐自足的幸福生活的追求 意合即可 〔 “和平”与“平等和谐自足 ”两点每点各2 分 )三、1、⑴对……感到惊异 ⑵交错相通 ⑶ 束缚,约束 ⑷停止(2分)2、 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1分)3、不是,他只是作出抚琴的样子(1分)这反映了他无拘无束,本性率真,面对穷困的生活,自得其乐的性格(意对即可)(2分)4、①老人和小孩,都和悦幸福,自得其乐四、1、(1)领着妻子儿女和乡邻们来到这个跟人世隔绝的地方,不再出去,因而跟外面的人断绝了来往
(2)问现在是什么朝代,竟然不知道有过汉朝,更不用说魏、晋两朝了2、第一问:渔人的行踪第二问:逢桃林、访桃源、寻桃源3、(1)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
(2)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3)避秦时乱4、第一问:不足为外人道也第二问:(1)源中生活安宁,(2)能安居乐业,(3)和睦相处5、表达诗人的理想,即追求一种没有剥削压迫,没有战乱,人人劳动,和乐富足,宁静淳朴的和谐生活环境五、(甲)(10分)1、饮酒(归园田居)(1分,只要是陶渊明著名诗作即可)2、(1)交错相通(互相通达)(2)通“邀”,邀请(共2分,每小题1分)3、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2分,抄写全句也可)4、围绕“没有剥削压迫,没有战乱,生活安定富足”回答即可(2分)5、围绕第一段中描写桃花林景色的语句,运用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描绘即可(共3分,结合作品内容1分,修辞手法1分,语言生动形象1分)(乙)(5分)6、告诉(1分)7、围绕“屋漏,日晒雨淋,读书自若”或“家人埋怨环境艰苦,读书自若”回答皆可(2分)8、结合陶渊明品行高洁、安贫乐道和他的诗文流传千古、影响深远,围绕“读书人若无高洁品格,一定不会写出好作品”回答即可(共2分,理解1分,结合陶渊明其人及作品1分)六、1、桃花源中人说自从祖先为了躲避秦时的战乱,带领妻子儿女及乡邻来到这与人世隔绝的地方,就再没有从这里出去 炀帝甲兵岂不足邪!卒亡天下2、(1)同“邀”,邀请
(2)与外界隔绝的地方
(3)确实
(4)终于3、(1)竟然不知道有个汉朝,更不必说魏朝和晋朝了(2)如果你们尽心竭力,使老百姓安定,这是我的武器装备(或盔甲兵器)4、示例1:我认为关注民间疾苦可以使百姓安乐《捕蛇者说》中蒋氏等人的悲惨遭遇说明了“苛政猛于虎”减轻赋税,关注民生,这是使老百姓安居乐业的关键示例2:我觉得为官者亲历亲为、廉政爱民可以使百姓安居乐业《治水必躬亲》一文中海瑞在治理水患时亲临现场,风雨无阻,不苛扣百姓钱粮,像他这样才可以真正造福于百姓七、 1、(3分)(1)“全”或“都”
(2)“不要说”或“更不必说”
(3)钓鱼(每小题1分)2、(4分)(1)村中的人听说有这样一个人,都来打听消息(2)背着东西的人在路上唱歌,走路的人在树下休息(每小题2分)3、(4分)世外桃源与民同乐(各2分)4、(4分)共同之处:①人民生活安逸②民风淳朴③人与人和乐相处(答出两点就得满分,意思对即八、 1、晋代(东晋)、陶渊明2、①鲜艳美丽②整齐的样子③沿、顺着④随即,不久3、世外桃源比喻不受外界影响的地方或理想中的脱离现实的美好场所或境地或环境幽美的地方4、只要所选之句为读者留下了一定的想象空间,并能对此句作简要分析即可示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具言”的内容和“叹惋”的内容文中都没有具体体现,但读者结合文章可以想象到“具言”和“叹惋”的是桃源外世事变迁,人们饱经战乱之苦5、此题只要能围绕作者的矛盾思想来答,语言表述清晰流畅即可示例:寄寓了作者对美好的理想社会的追求,以及在当时社会条件下理想无法实现的矛盾思想“桃源”即代表了他心目中的理想社会,文中的渔人虽“处处志之”,但终“不复得路”,暗示了桃源并不存在,这样的理想无法实现九、1、(2分)⑴整齐的样子(1分)⑵同“邀”邀请(1分)2、(6分)(每小题译出大意给1分;①小题“黄发垂髫”“怡然”能正确译出给2分;②“妻子”“绝境”能正确译出给2分)⑴老人和小孩都高高兴兴,显得心满意足
⑵(他们)带领妻子儿女及乡邻来到这与世隔绝的地方十、1、A、B(A项:走;B项:指示代词,这;C项:副词,相当于“又”/恢复;D项:说/道理;E项:隔开/偷偷地)2、A(“渔人”应为“桃花源中人”)3、桃花林在溪水发源的地方没有了,(在那里)就看见一座山4、“黄发垂髫”分别指代老人和小孩“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展现出一幅和谐安宁、自得其乐的幸福生活图景5、陶渊明描绘桃花源这样一种没有剥削、没有战乱、自给自足的社会,与当时社会现实形成鲜明对照,是作者不满现实的一种精神寄托,表现了他对理想社会的追求郭沫若写牛朗织女的幸福生活,也表现出诗人对当时黑暗现实的憎恶和对自由美好生活的向往在这一方面两者是相同的十一、1、访问(进入)桃花源离开桃花源2、(1)咸(皆)
(2)延3、(他们)问起现在外面是什么朝代,竟然不知道有过汉朝,更不用说魏和晋了4、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5、寄托了作者对美好生活、和平社会的向往之情十二、1、(4分,每处一分,意思对即可得分)(1)整齐的样子(2)听到(3)都(4)惊讶,惊奇2、(2分)答案:D3、(4分,每句2分)(1)竟然不知道有过汉朝,更不必说知道魏、晋两个朝代了
(2)不值得对外面的人说啊!4、(2分)答案:B十三、1、D(“问津者”是一个具有独立意义的语言单位,中间不能停顿)(2分)?2、B(交通:互相通达)(2分)?3、C(桃花源的生活场景是虚构的,展现的是理想社会而不是现实社会)(2分)?4、(1)渔人觉得非常奇怪(1分),又继续往前走,想找到林子的尽头(1分)
(2)这个人一一给(他们)说了自己知道的(1分),(听的人)都长叹表示惋惜(1分)5、表达了对理想社会的热烈追求(1分),同时也含蓄地表达了对社会现实的不满(1分十四、1、答:(渔人)到了郡城,去拜见太守,报告了(自己发现桃花源的)这番经历2、答:欲穷其林 怡然自乐 处处志之 不复得路3、 提示:要从四个角度来考虑:一、环境方面(优美);二、物质方面(富足)三、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和乐);四、能避乱,无战乱(没有压迫、剥削)十五、1、(4分)①交错相通 ②通“邀”,邀请 ③你 ④繁重,使人难以忍受(各1分)2、(4分)①(他们)竟然不知道有过汉朝,更不必说魏朝和晋朝了(2分)②如今我的儿子又被老虎咬死了(2分)3、(3分)记叙(描写)虚构(想象) 反衬(对比)(各1分)4、(4分)桃花源与世隔绝,远离战乱,没有繁重的赋税和无尽的徭役;环境优美,民风淳朴 人们安居乐业,祥和幸福(2分)虽然一家祖孙三代死于虎口,但是泰山妇人深知山下世间苛政带来的灾难远比山中的虎患更为惨烈,更令人不堪忍受(2分)篇9:《透明》阅读原文及答案《透明》阅读原文及答案透明纳兰妙殊衰老像夜晚一样徐徐降临,光并不是一下子就散尽,死神有惊人的耐心,有时他喜欢一钱一钱地凌迟。壮年时的余晖犹在,八十岁时,姥姥的食量仍是阖家之最。她独个儿住在老房子里,自己伺候一个蜂窝煤炉子,自己买菜做饭,虽是颠着一对小脚,行如风摆杨柳,但还利索得很。她对大家都很有用,儿女的孩子尚小,都得靠姥姥帮忙看管。六个外孙、孙女、外孙女,都经她的手抚养。于是她是有实质的,有威信,说话一句算一句,小辈们都不敢不认真听,稍有点嬉皮笑脸,姥姥脸色一沉,扬起一只大手,“打你!”喉咙里冒出不大不小的一个霹雳,威风凛凛。不听话者难免心头一凛,收敛起嬉皮笑脸,承认错误。后来她越来越老了,城池一座一座失守,守军一舍一舍败退,退至膏肓之中。她不能再为家人提供帮助,只能彻底地索取,因此她逐渐透明下去,世界渐渐看不见她了。她的威严熄灭了,儿女们上门的脚踪逐渐稀了,孙儿辈异口同声地说工作忙,好像都在同一家公司。春节团聚的时候,敷衍地拎一箱牛奶,进来叫一声姥姥或奶奶,这就算交差。她记忆漫漶得很了,一个孙女站在眼前,她要把所有孙女名字都叫一遍,才牵带得出正确的那个。除了行动能力,在最后十年中,她也渐渐失掉正常交流谈话的智力。与人说话,一句起,一句应,一句止,她就很满足了,慢慢点着头,像回味这次对话似的,眼睛若有所思地转向别处。有时,她想主动与人沟通,就拿手去碰触身边的人,叫着,嗳,嗳。脸色有点巴结地笑,郑重地问出一个问题,比如:我有点不记得,想了半天了——你今年多大?这当然是可笑的。被问的.人和旁边的人对此都有默契的认识,他们面面相觑,嬉笑着,拿不认真的嗓音说,您看我多大了?她却仍认真的,我想你是十九,还是二十?被问的人呵呵大笑,姥姥,我都三十五啦。然后人们继续自管自说话,不再看她。剩她独个儿咂摸那一点愕然,并陷入喃喃慨叹,哎呀,我外孙三十五了?当初我带你的时候,你整天哭,搁不下,只能一只手抱你,一只手捅炉子炒菜……人们都同意跟她说话只要敷衍过去即可,谁让她活到这样老,老得跟世界文不对题。“衰老不是一场战争,而是一场屠杀。”菲利普·罗斯说。除非你幸运地蒙召早退,逃出这环链条。后来她的听力不太好了,人间把她又推远了一步。有时她会陷入沉思状态,陷得很深。盘腿坐着,小脚放在腿弯折叠处,手撑着额角,眼睛盯着墙,浑浊的眼珠停滞了,犹如哲学家整理胸中哲思。大家围坐在她旁边的沙发上,以这个行动表示孝敬。所有人当着她的面议论她,毫不避讳,也不用压低声音,就像她是一座标本。生命和岁月交给她的能力,最终按原本的顺序一样一样还回去。五年前,很难出门了,用轮椅推到外面花园里,还能搀着别人的手走两步,走到池子边看人用馒头喂金鱼。后来不再出屋,不过还能从这间屋走到那间屋。再后来彻底不能行走,但还勉强能站立。再后来站起来也不能了,三年里整日只倚枕坐着。她的食量逐渐减少,食谱逐渐缩短,需要多费牙齿之力与肠胃之力的美味一项一项与她道别。本来她还能喝几口黄酒,后来终至一喝酒就腹泻。筛子眼越来越细,兴致、乐趣都被筛出去了,日子唯余越来越纯粹的萧索。最后半年,她吃得像个初生婴儿,粥,牛奶,一点点肉糜。到临终两个月,粥和牛奶亦被肠胃拒绝了,只剩了饮水,蜂蜜调制的水,糖水。再让她喝两口牛奶,下午就泻了一床。仅余的生命力,负隅顽抗,又把这座孤城苦守了两个月,直至弹尽粮绝。最后一次回家看她,她的精神已不够把眼皮撑足。眯缝眼看我,仍笑,喊我乳名,声音又虚又小,像一片揉烂的纸条。阳光照着她,能透过去。我拉起她的手,攥一攥,又放下,然后做了一次从没跟她做过的动作:握着她硬邦邦硌手的肩膀,嘴唇碰着她颧骨,轻轻一吻。那皮肤薄得像一层膜。她眼皮下闪出一星欣慰和快活,低声说,哟。然后问,你回来呆几天啊?我说,明天就走,你等着我,我再来看你。她半迷蒙的一笑,代替回答。倒数第二样能力,吞咽。除了每天几口水,她无力吞咽更多东西,再多就累着了。到世上来学会的第一样本领以及丢掉的最后一样,都是:呼吸。初夏的上午,她咽下最后一口呼吸。(选自《人民文学》第11期,有删改)16. 理解文中画线句的含义。(5分)⑴衰老不是一场战争,而是一场屠杀。(2分)⑵筛子眼越来越细,兴致、乐趣都被筛出去了,日子唯余越来越纯粹的萧索。(3分)17. 文章开头出现的姥姥是怎样的一个人?写这样的姥姥在文中起什么作用?(6分)18.“透明”作为文章的标题,意蕴丰富,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理解。在你的生活中,有没有这样的“透明”,试举一例加以阐述。(5分)19. 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4分)A.本文以时间为序,叙写姥姥的身体机能一项一项地丧失直至死亡的全过程,提出了关爱老年人的重大话题。B.文章第一段说死神“喜欢一钱一钱的凌迟”是说死神对人残忍侵害到了一分一毫也不放过的地步。C.文中加点词“巴结”是贬义词褒用,写出了姥姥对亲情的渴望,宁可牺牲尊严也要去迎合他人。D.文中小辈们对姥姥的漫不经心与姥姥始终牵挂儿孙的态度形成鲜明对比,产生了震撼人心的效果。E.本文的叙述娓娓道来,表达质朴,虽都是生活琐事,但物我两真,情事两佳,所以显得真切动人。16. ⑴ 人们面对必然到来的衰老,根本没有抗争的能力,而只能被动的接受这一现实(1分),写出了人的无可奈何(1分)。⑵ 岁月就像筛子(1分),慢慢剥夺掉人们生活的兴致、乐趣(1分),老人们的生活越来越越平淡乏味(1分)。17. 文章开头的姥姥身体硬朗,干活儿利索(1分),对家人有威严也很“有用”(1分),引出下文关于姥姥的身体不再健康、威严不复存在、对家人不再“有用”的描写,(1分)开头写这样的姥姥与下文作对比,(1分)突出表现衰老对人一点一点的摧残,(1分)以及亲人对老人的逐渐疏远。(1分)18. 标题“透明”既指老年人身体的衰老单薄(1分),生活的平淡乏味(1分),更是指老年人被亲人忽略,漠视而缺少关爱的生存状态(1分)。第二问略(2分)。19.B C(B项“一钱一钱的凌迟”是说死神对老人的残酷侵害是缓慢而悄然进行的。C项“巴结”一词不是“贬义词褒用”,也不存在牺牲尊严的问题,“巴结”表现了姥姥渴望与亲人沟通却又不被亲人理解的窘迫。)篇10:父亲原文阅读及答案⑴儿子事业有成,但其对金钱的追求程度真到了别无所求的地步。一天,父亲给一向标榜自己心算能力很强的儿子出了一道题:“一辆载着457名旅客的列车驶进车站,这时先下来98人,又上去103人。”⑵儿子紧张的情绪松弛了下来。⑶“在下一站下去73人,又上去132人。”⑷儿子的嘴角挂了一丝微笑,开始把左腿压在了右腿上。⑸“在再下一站下去91人,上来67人。”⑹父亲拿着本子的手有些抖,念的速度也在加快。⑺“再下一站下去84人,上来65人;再下一站下去114人,上来37人;再一站下去52人,上来97人。”父亲念得飞快并努力使每个发音都清楚。⑻儿子有些心疼起老父,关怀地问:“完了吗?”⑼“没有,你听仔细了!”父亲摇晃着那已经没有几根头发的脑袋接着说:“列车继续往前开。到了下一站,这是个小站,只下去10个人,又上来8个人;下一站也是个小站,下去6个上来9个。”父亲的态度很认真,儿子却觉得该结束了。⑽“再下一站又下去101个,上来18个;再下一站是终点站……”⑾还没等父亲说完,做儿子的就站起来:“您是想马上就知道车上一共下来多少人吗?”儿子的口气中透着一股得意。⑿“不!”父亲微笑着说:“我只想知道这趟车究竟停靠了多少次站台?”⒀儿子一下子懵了。⒁父亲的语气变得严肃而沉重:“人的一生不要只计算一辈子能积攒多少钱,一辈子做金钱的奴隶,钱再多死的时候也不带走。应该留意人生的每一个站台:哪个站台付出的少,哪个站台得到的多;哪儿有欢乐,哪儿有痛苦;……。认真地体会人生的每个细节,这样你才算拥有实实在在的生活,才不枉活一世。”父亲拉着发呆的儿子的手说:“不要太计较金钱的得失,而忘了做人的真谛!”《父亲的考题》记叙文阅读题目1、在⑷段中,在刻画人物时采用了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的描写方法,所起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在⑾段中,儿子“得意”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3、考题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父亲的良苦用心表现了___________________。4、从⒁段父亲的话中,你能看出父亲的人生态度是什么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父亲的考题》记叙文阅读答案1、神态 动作(细节) 表现儿子十分自信的样子。2、认为自己立刻就能准确地回答出父亲的考题答案。3、为引导儿子正确地认识人生,明白做人的道理。对儿子人生态度的关注及对儿子真挚的爱。4、不过分计较得失,实实在在地生活。(意思对即可)篇11:父亲原文阅读及答案(二)我的父亲爱迪生①爱迪生在他的实验室里踱来踱去,一撮乱发覆盖着前额,锐利的眼睛亮亮的,皱了的衣服尽是污痕和被化学药品烧破的洞,全不像一位改革家。他也不充什么派头。有次一位要人来访,问他曾否获得许多奖状,他答:“唔,有的,家里有两瓶酒,是妈妈奖赏的。”“妈妈”是指他的太太,我的母亲。②可是在我们这些和他朝夕相处的人看来,他显得超凡入圣。虽然他对人类的贡献非常伟大,但最使我们念念不忘的,并非那些卓越的贡献,而是他无比的勇气、想像力、决心、谦逊和机智。有时候他也很调皮。③父亲通常每天工作十八小时以上。他对我们说:“工作有成就,是人生惟一的真正乐趣。”大家都传说他能每天只睡四小时,绝非夸张。他认为:“睡眠有如药物,一次服用太多,头脑就不清醒。你会浪费时间,活力减少,错过机会。”④爱迪生一生有1093项发明,他的成就无人不知,他三十岁发明留声机,把声音录在唱片上;他发明的电灯泡照亮了全世界。扩音器、复印机、医学用的荧光屏、镍铁电池和电影,都是他发明的。他也把别人的发明――电话、电报、打字机――改进为实用的商品。有些人问:“他从来没有失败过吗?”当然失败过。他时常碰到失败。⑤父亲曾把过去的大部分时间用于试验镍铁电池,但未能成功,结果弄得经济拮据。实验室全靠电影和唱片所获得的利润维持。我特别记得1912月间一个严寒冬夜。那个晚上,工厂里忽然传出狂喊声:“失火了!”顷刻之间,包装材料、做唱片用的赛璐珞、软片和其他可燃物品,忽啦一声,全部着火。附近八个城镇的消防队来灌救,但是火势太猛,水压又低,消防水管好像也无济于事。我到处找父亲也找不到,十分担心。他有没有出事?全部财产已经烧光了,他会不会心灰意冷呢?他已经六十七岁,不能再从头做起了。后来我在工厂院子里看见他正朝我跑来。“妈在哪里?”他大声喊到,“去把她找来!叫她把朋友也都找来!这样的大火,百年难得一见!”⑥第二天早晨五点半钟,火势刚受到控制的时候,他召集全体职工宣布:“我们要重建。”他派一个人去把附近地区所有的工厂都租下来,又派另一个人去借伊利铁路公司的救险吊车。然后他好像忽然想起一件小事似的补充一句:“唔,有谁知道可以从哪里弄些钱吗?”“人往往可以因祸得福,”他说,“旧厂烧了也好,我们可以在废墟上建起更大更好的厂。”⑦父亲从没退休,也不怕老。在八十高龄,他还开始研究一门以前未曾研究过的学科――植物学,想在当地植物中找出橡胶来源。他和助手把一万七千种植物加以试验和分类之后,终于研究出从紫菀科植物抽取大量胶汁的方法。⑧八十三岁时他还拉母亲去热闹的纽华克机场“看一个真正飞机场的实际情形。”他第一次看到直升机的时候,笑逐颜开地说:“我一向的想法,就是这个样子。”于是他又开始设计,对于那架不大为世人所知的直升机,提出许多改进的意见。⑨到了八十四岁,他终因患尿毒症危在旦夕。数十位新闻记者前来探访他的病情,整日守候。医生每小时向他们宣布一次消息:“灯火仍然在照耀着。”到1931年10月18日上午3点24分,噩耗终于传来:“灯灭了。”⑩举行葬礼之日,当局为了向他表示哀悼和敬意,本来预备把全美国的电流切断一分钟,但是考虑到那样做所付代价太大,而且可能产生危险的后果,所以只把一部分灯光熄掉片刻。(11)进步之轮是片刻不停的。爱迪生泉下有知,一定也同意这样做。(16分)(查理斯/文)(有删改)小题1:.说说①段中“爱迪生在他的实验室里踱来踱去”一句在全文中的作用。(2分)小题2:. ②段画线处“超凡入圣”的“入圣”换成“脱俗”好吗?请简要说明理由。(2分)小题3:.爱迪生一生有1093项发明,对这些文章只是一笔带过,而把写作重点放在了写爱迪生的失败上。请说说作者这样选材的意图是什么。(3分)小题4:. 将⑦段中“从没退休”与“不怕老”调整一下语序好不好?为什么?(3分)小题5:.为什么⑨段中说“灯灭了”,而不能说“巨星陨落了”?说说你的理解。(3分)小题6:. 删去(11)段画线处“进步之轮是片刻不停的”好吗?为什么?(3分)参考答案:小题1:①划定人物所处的典型环境,说明了人物的主要经历。②勾勤出人物的总体形象,暗示了人物取得杰出成就的原因。小题2:“脱俗”只能说明人物不庸俗、与众不同,但不能说明人物的伟大。“入圣”既能说明人物与众不同,又能说明其伟大与杰出。小题3:①突出人物无比的勇气和决心。②告诉人们成功来之不易。(人们往往只看到伟人辉煌的一面,而忽略了其奋斗挫折的一面,而正是奋斗挫折才更能体现人物超人的勇气以及与困难作斗争的不屈精神,更能激励启发他人。)小题4:“从没退休”强调的是爱迪生一直“坚持工作”,这是原因、是重点;“不怕老”是说爱迪生还保持着良好的心态,这是前者的结果、是次要;调换之后主与次、因与果就颠倒了,人物形象也就打折了。小题5:①同:“灯灭了”、“巨星陨落了”都是象征委婉的用法,既突出了爱迪生的伟大,同时又表达了人们的惋惜之情。②异:“灯灭了”内涵更丰富,指爱迪生贡献之大(特指灯的发明),与前文相照应。③一语双关,表明了作者独特的构思与表达。(答对三个要点加3分)小题6:①这句话说明爱迪生的贡献对以后科技进步产生的巨大影响。②表明了爱迪生的追求与愿望。③间接说明了爱迪生谦逊宽阔的胸怀和处事风格。(每答对一个要点加1分)略篇12:父亲原文阅读及答案阅读文章,回答问题。父亲,你是座耸立的山①小镇的汽车站到了。父亲放下肩上一直背着的我的行李,说道:“到学校给家里写信。”这是走了十几里山路后父亲说的第一句话。我答应了声,木讷的父亲就再没开口,只是默默地看车来的方向,手中拿着我简单的行李。我从侧面看了一眼父亲,内心一阵酸楚。父亲太苍老了,但我却要离家远行去读大学,他那已经布满皱纹的脸上又不知要爬上几道皱纹了,我这长子能给这个家带来什么,弟妹小,母亲身体又不好。父亲肩上的担子……我忍不住又看了眼父亲瘦小有些干枯的身体,我担心他会被艰辛的生活压垮。车来了,我跳上汽车,父亲在扎得结实的行李上又仔细地察看一遍,挨个儿拍了拍,才递给我。我站在车门口,等着父亲还有什么话,但他只是眯着眼睛,看了我几眼,终于没说一句话。车开了,父亲还站在那儿,直到变成了一个黑点,被汽车掀起的漫天尘土裹住。②放寒假了,又回到了熟悉的山村熟悉的家。山村的生活依然重复单调,平平静静。父亲去山上干活还没回来,母亲正在屋内张罗着给鸡喂食。我没有听从母亲的话坐在屋里,找了把锄头上山去找父亲。③村子四周都是山,山上向阳的一面开垦着许多梯田。我忘了问父亲在哪座山上,只得一个个山去寻找。我爬上一道山梁,站在高处向四周张望,见对面一个山脊上有一个人正躬着腰。那背影是我十分熟悉的,远远看去,父亲显得那么瘦小,要不是正挥着锄头,真疑心那不过是山上的一棵树,―块石头,一点也不起眼。我走过去,父亲直起腰看清是我,笑着问:“回来啦?”“回来啦。”“回去吧?”“不,锄一会儿吧。”父亲便没再坚持,我又像从前在家一样跟在父亲旁边锄起地。山坡上很静,我们都没有说话,像从前干活一样,能听见有节奏的锄地声。④天渐渐黑了,山脚边的村子里炊烟袅袅,传来女人唤鸡和狗吠的声音。父亲站起身,抹了抹额头上的汗,拍拍身上的尘土,说道:“回去吧。”我扛起锄头,沿着小路,慢慢向山脚走去。父亲走得很慢,头上的咖啡色毡帽上有些尘土,我几次想替他掸去,但终于停住了手,我不想打搅正在专心走路的父亲。⑤几年过去了,到了四年级,研究生考试开始报名了。但我却犯起了踌躇,左思右想总下不了决心,眼前老是晃动着父亲那双疲惫的眼睛,还有几个年幼正在上学的弟妹的满是热切盼望的眼睛,然而放弃多年的心血……我有些濒于绝望了,但我终于决定回家去征求父亲的意见。父亲对我的突然回家只略微有些惊讶,却没有问。吃过晚饭,收拾好后,父亲和我坐在厨房里的桌边,母亲在一旁纳着鞋底,小弟弟坐在旧桌边做他的作业。我艰难地开口了:“我想读研究生,特地回家来商量,我只是担心……”我没有说下去,看着眼前苍老的双亲,看看古旧被烟熏得昏暗的墙壁,我突然想骂自己。父亲长时间地沉默着,脸上仍是那平静的表情,母亲停止了纳鞋,一会儿看看我,一会儿看看父亲,嘴张了几下终于没说。屋子里一阵凝固般地寂静,我的心悲哀起来,为父亲也为自己。⑥父亲打破了沉默,声音很安详:“考吧,别担心家里。”我刚想张嘴,父亲又说:“读书是好事,不能误了。坐了一天车,早点歇吧。”母亲纳鞋的声音又响起来了,屋内又沉默了。我没有再说什么,站起来向里屋走去。⑦第二天父亲送我上路了,我们一前一后走着,和第一次送我上大学一样,所不同的是,没背行李,但我却多了份重压。车来了,父亲道:“到学校好好考。”我使劲点点头。车已经开得老远了,我还能看见父亲仍站在那儿。⑧父亲,回去吧。问题:1.第①段中哪两个细节表现了父亲真挚的爱子之情?2.在第⑤段中哪些文字说明了“我”的踌躇和开口的艰难?3.怎样理解“母亲停止了纳鞋,屋里一阵凝固般地寂寞”,“母亲纳鞋的声音又响起来了,屋内又沉默了”?4.文中说父亲“木讷”,怎样理解木讷的父亲“是座耸立的山”呢?答案1.①到学校给家里写信;②在扎得结实的行李上又仔细地察看了一遍。2.“眼前老是晃动着父亲疲惫的眼睛,……盼望的眼睛。”3.通过母亲纳鞋的声音的停、响,来反衬这件事的难度,表现父亲的难处和爱。4.“木讷”和“山”在此是如此协调,山之无语,但山之巍峨,正如父亲一样崇高。《查尔斯》阅读原文及答案相关文章:★ 《放生》阅读原文及答案★ 人民大会堂阅读原文及答案★ 《虹》阅读原文及答案★ 天窗阅读答案(附阅读原文)★ 古文阅读答案及原文翻译★ 《短歌行》原文翻译及阅读答案★ 《西江月》原文赏析及阅读答案★ 生之喜悦原文及阅读答案★ 《皮影戏》阅读答案与阅读题原文★ 蚕的阅读原文与答案
2018成人高考高起点《语文》仿真试题及答案3  ?、基础知识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每对读音都不相同的一组是( )  A.剥削/生吞活剥 识别/博闻强识 粗犷/旷日持久  B.湍急/惴惴不安 讳言/经天纬地 勘察/堪称一绝  C.箴言/缄默无言 模仿/装模作样 蠕动/耳濡目染  D.朝圣/朝令夕改 提防/提心吊胆 绿茵/绿林好汉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 )  A.诀别 声讯台 目不暇接 明人不说暗话  B.驰骋 顶梁柱 震耳欲聋 真金不怕火炼  C.问侯 高架桥 疾风劲草 吉人自有天象  D.受理 原生态 粗制烂造 在其位谋其政  3.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上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①就此事件,我新华社 发表声明。  ②她就是这部小说中女主人公的 。  A.受权 原型 B.授权 原形  C.授权 原型 D.受权 原形  4.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项社会调查显示,如果丈夫的收入低于妻子,一部分男性难免会感到自惭形秽,甚至无端地对自己进行心理折磨。  B.滥挖天山雪莲现象日益猖獗的原因之一是,违法者众多且分布广泛,而管理部门人手不足,因此执法时往往捉襟见肘。  C.今年头场雪后城市主干道上生车辆拥堵现象,在这种秩序井然的背后,包含着交通部门未雨绸缪的辛劳。  D.老王家的橱柜里摆满了多年收藏的各种老旧钟表,每当他向慕名来访的参观者介绍这些宝贝时,总是如数家珍。  5.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  A.天津东临渤海,华北诸河汇流海河,东流出海,是沿海各省通往京城和华北腹地河流交通的枢纽。  B.让老百姓吃饱、吃好、吃得安全,永远是农业发展的根本任务,它并不随着农业自身发展阶段的变化而有所改变。  C.为了使这项住房政策真正受惠于低收人家庭,香港政府制定了非常严格的申请程序,一旦发现诈骗,处罚极其严厉。  D.近来,有些地方发生了利用短信诈骗银行卡持卡人的案件,且欺诈手法多样,出现了借口中奖、催款、退税等为名的新型欺诈。  6.填入下面横线处,与上下文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你的话语应该是一缕包含早春气息的柔风, ;你的表白应该是田野爆裂的豆荚, ;你的辩答应该是凭借原则的盾牌 ;你的呐喊应该是仰仗正义的力量, 。  ①迎承谈判桌上的唇枪舌剑 ②构思并阐述金色的成熟  ③弥合朋友之间人为的小隙 ④澎湃青春的热忱和血液  A. ③④①② B.②①③④ C.③②①④ D.④①③②  7.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长沙、株洲、湘潭城市群建设的启动,对道路、交通、媒体、通讯等行业提出了新的要求,与此相关,长沙商业圈无疑也将面对重新洗牌的机会。  B.引起世界关注的甲型流感病毒虽然不易致命,但传播速度快,如果不想办法找到它的演变原理,病情很容易迅速蔓延,给人类健康带来巨大威胁。  C.该集团的资金大都是外界筹措,利息之高令人难以想象,然而高额利息使该集团在资金运转上所承受的压力越来越大。  D.强台风袭击这座海滨城市时,呼啸的狂风夹着密集的雨点哗哗地下了起来,一小时后部分地段积水便深达60厘米,交通一度陷入瘫痪。  8.填入下面横线处,与上下文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人生总是与苦难同行, 。  ①在苦难中奋起②有的人甘于沉沦③而有的人不甘沉寂 ④最终获得了成功⑤苦难成了他们抱怨命运的理由。  A.②③⑤①④ B.⑤②③①④  C.③①④②⑤ D.②⑤③①④  9.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全都相同的一组是( )  A.棘手 际遇 极乐鸟 集腋成裘  B.侍奉 嗜好 试金石 适逢其会  C.钦羡 倾情 青云志 轻车熟路  D.丽质 溺爱 逆时针 销声匿迹  10下列词语中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  A.浮躁 冶炼 汹涌 不落窠臼  B.桀骜 授予 勖勉 提纲挈领  C.浏览 扫瞄 搪塞 沽名钓誉  D.赔偿 延宕 睿智 中流砥柱  二、阅读下面的现代文,完成下面题。  蚂蚁的确太像人了,这真够让人难堪的。它们培植真菌,喂养蚜虫作家畜,把军队投入战争,动用化学喷剂来惊扰和迷惑敌人,捕捉奴隶,使用童工,抱着幼体像梭子一样往返窜动,纺出线来把树叶缝合在一起。它们不停地交换信息,它们什么都干,就差看电视了。  最让我们不安的是,蚂蚁似乎都过着两种生活。它们既是一些个体,做着今天的事而看不出是不是还想着明天,同时又是蚁冢、蚁穴这些扭动着、思考着的庞大动物体中的成分。我认为,正是由于这一层,我们才最巴不得它们是异己的东西。我们不愿看到,可能有一些集体性的社会,能够像一个个生物一样进行活动。即使有这样的东西,它们也决不可能跟我们相关。  不管怎么说,这些东西还是存在。野地里一只独行的蚂蚁,不能设想它头脑里想着很多。当然,就那么几个神经元,让几根纤维串在一块儿,想来连有什么头脑也谈不上. 更不会有什么思想了。它不过是一段长着腿的神经节而已。四只或十只蚂蚁凑到一起, 围绕着路上一头死蛾,看起来就有点意思了。它们这儿触触,那儿推推,慢慢地把这块食物向蚁丘移去,但这似乎还是瞎猫撞着死老鼠的事。只有当你观看聚在蚁丘边的、黑鸦鸦盖过地皮的数千只蚂蚁的密集群体时,你才看见那整个活物。这时,你看到它思考、筹划、谋算。这是智慧,是某种活的计算机。白蚁在有一个方面更为奇特:群体变大时,其智慧似乎也随之增加。两三只白蚁,会衔起一块块土粒木屑搬来搬去,但并没有什么结果,什么也没有建造起来。随着越来越多的白蚁加入,似乎达到了某种临界质量或法定数,于是思维开始了。它们开始把小粒叠放起来,霎时间竖起一根根柱子,造成一个个弯度对称的美丽拱圈。正在建造一根柱子的白蚁们知道何时停止工作,全队转移到一根毗邻的柱子,而时候一到,它们又会把两根柱子合拢。使它们不再把材料搬来搬去转而着手集体建筑的刺激物,也许是在它们的数目达到特定阈值时释放的外激素。它们像受了 惊一样作出反应,它们开始骚动、激奋,然后就像艺术家一样开始工作。  11.对第一段中“蚂蚁的确太像人了,这真够让人难堪的”一句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  A.因为蚂蚁具有人的顽强意志,所以让人感到难堪  B.因为蚂蚁具有人的社会行为,所以让人感到难堪  C.因为蚂蚁具有人的善良品质,所以让人感到难堪  D.因为蚂蚁具有人的创造精神,所以让人感到难堪  12.作者认为“蚂蚁似乎都过着两种生活”,对此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  A.一种是个体生活,一种是集体生活  B.一种是宁静的生活,一种是喧闹的生活  C.一种是无所事事的生活,一种是有意义的生活  D.一种是能够独立思考的生活,一种是盲动的生活  13.下面对第三段中画线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就那么几个神经元”:用轻蔑的口气表明单个蚂蚁不大可能有“思想”  B.“瞎猫撞着死老鼠的事”:比喻蚂蚁在觅食中简单协作的成功还存有偶然因素  C.“你看到它思考、筹划、谋算”:句中的“它”是指一个活跃起来的蚂蚁  D.“就像艺术家一样开始工作”:形容蚂蚁在工作中十分投人,充满激情  14.下面对文意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认为,庞大的蚁群就是一个“整体活物”  B.作者认为,庞大的蚁群有着严密的社会组织  C.作者认为,蚁群越大就越表现出智慧的因素  D.作者认为,蚁群的集体协作是受惊后的反应  阅读下面的现代文,完成下面题。  精美的艺术世界,是一个令人神往的奇妙世界。在这个世界中,相同时代和地域,或者不同时代和地域的作者与读者,都可以按不同的社会倾向和审美趣味,交换着对社会人生的体验,进行着心的交流。莎士比亚笔下的王子复仇,可以刺激东方的读者去思索世界的罪恶与正义;曹雪芹笔下的荣国府的盛衰,可以启迪今世的读者去体会人生的过去与未来。通过精美的艺术品,素不谋面的作者和读者足可以进行思想感情的传递和共鸣的。艺术,这精神世界中的一条流泻千里的大运河,可以沟通江、湖、海,可以沟通古、今、来。  艺术品的永恒魅力在于它可以使世世代代的欣赏者根据作品的形象和本人的素养,进行层出不穷的审美再创造。能够在艺术天地中,深切地领略那些伟大的心灵的人们,是幸福的。但是,并非人人皆有这种厚福,诚如马克思所说,“对于不辨音律的耳朵说来,最美的音乐也毫无意义。”一部《红楼梦》,已经流传了200余年。200年来,不同身份、不同眼光的读者对这部巨著发表了或是正确,或是隔膜,或是荒谬的五花八门的意见。当人们尚未掌握现代的科学的文学观念的时候,情形确实如同鲁迅所描述的那样:“单是命意就因读者的眼光而有种种:经学家看见《易》,道学家看见淫,才子看见缠?,革命家看见排满,流言家看见宫闱秘事……”。鲁迅在这段话的后面加了 一串省略号,这就意味着这些话既没有把以往的种种意见囊括无遗,更无法穷尽今后将会大量出现的新的见解。  正因为一部艺术杰作产生之后,往往存在着这种读者与作者之间、读者与读者之间的矛盾,所以我国古代颇为重视高明的艺术欣赏,把它说成是知心、赏音、解味。刘勰的《文心雕龙》专设一章论述文学的鉴赏和批评,题为“知音”,一开头就感叹不已:“知音其难哉!音实难知,知实难逢。”中外艺术家皆期望知音的出现。法国雕塑家罗丹把艺术比作竖琴,通过琴弦的拨动引起世人的共鸣。我国人民更是把艺术创造者和艺术欣赏者这  种声气相求、心心相印的关系,想象化和理想化为传颂千古的“高山流水”的故事。春秋时代的晋国上大夫伯牙学琴三年不成,跋涉千里,到东海蓬莱,闻海水澎湃、群鸟悲鸣之声,心有所感,乃援琴而歌,自此琴艺大进。但是,艺术家的创造主要不是为了和自然交流心绪,而是要和人交流心绪,他们需要他人理解,需要他人分享愉快,需要他人与他们同哭同笑,同爱同憎,同思同慕。因此,当伯牙遇到钟子期的时候,他用琴弦表达对高山的思念,子期赞道美哉洋洋乎,大人之意,在高山也。”他用琴弦表达对流水的赞美,子期又赞道:“美哉汤汤乎,志在流水。”他把这种知心之言,当成自己艺术创造的极好的报偿和满足,遂与子期结为异姓兄弟,到子期逝世之时,便碎瑶琴于他的祭案之上,流露出一种“斯人不重见,将老失知音”的难以慰藉的伤痛,难以平息的怅惘。音而有知,是艺术家的幸福;音而能知,是欣赏者的幸福。这种幸福的创造、再造和转让,构成了艺术世界的心的交流。  15.文中所引鲁迅的那段话,涉及对《红楼梦》命意的不同见解,在鲁迅和本文的作者看来,这些见解是否正确?为什么?  16.作者在第三自然段中,分别引用了罗丹对艺术的看法和“高山流水”的故事,意在证明什么?(用原文语句作答)  17.“他们需要他人理解,需要他人分享愉快,需要他人与他们同哭同笑,同爱同憎,同思同慕”这句话中“他们”与“他人”分别指代的是谁? “他们”与“他人”之间存在着一种什么样的关系?  18.作者在第二段的开头说道:“能够在艺术天地中’深切地领略那些伟大的心灵的人们,是幸福的。”在第三段的结尾处又说道:“音而有知’是艺术家的幸福;音而能知,是欣赏者的幸福。”这两种说法的着眼点有什么不同?这种幸福感是由什么造成的?  阅读下面的现代文,完成下面问题。  从湘西回来,和朋友们说起黑妮;说起在凤凰的偶遇,说起跟她去苗寨跑了一天,看她做的种种事,感慨的很;说想起一句记不全的俗语,“什么什么像针挑土,什么什么像水推沙”,黑妮就是在针挑土;黑妮!黑妮……  一说起黑妮,脑子里一边浮现她朴素清瘦的样子,不知为什么有隐隐的心疼。凤凰是她的故乡,但和我们这些外人在一起,倒是她有几分害羞腼腆。黑妮如今工作、居住在意大利,做湘西扶贫工作的时间不短了。最初是一帮一地助学,先后帮了几十个孩子。 前些年申请到一笔经费,设计了“湘援游”这个项目。如今每年都会回来几趟,带来游人,带来捐款;关键是,耐心地、口苦婆心地,教苗族妇女如何保存她们优美的刺绣艺术。“负责任的旅游”,听黑妮说,这一旅游概念正在欧洲兴起,它强调旅行者对目的地生存和文化的责任,在旅游资费中,捐出一部分作为扶持当地可持续发展的基金。  黑妮就在其中做穿针引线的工作。  她在大山里找出苗族传统文化仍保持良好的村寨,从房屋构造、村寨形态、人伦礼仪……最后落实到妇女们的苗绣――这是可以直接带来经济效益的活计。传统苗绣缤纷五彩,灵动是情,但如今在慢慢地退化、消失,机器绣品在泛滥。黑妮,就要跟她们一遍遍地讲,什么是好,什么是不好,不要跟着外面转,要相信你们的祖母和母亲,看着眼前的山水,怀着美好的心愿,做自己创造性的苗绣。  那天,我们上午去的是老家寨,一路颠簸,开了一个多小时,我已经在揪着心开始晕车了。最后步行20分钟进寨。在山间步行其实是美好的,暖暖的冬阳,弯弯曲曲镶嵌在田野中的蛮石路,清新的空气,收割干净的田野……老家寨的妇女已得黑妮要来,身着节日服装的她们已经聚集等候,先用快乐的迎客歌在院子里欢迎,然后进屋拿出各自的绣品,等黑妮来评判。  看样子情况不乐观。黑妮没有面露喜色,也没有愠色。她还是那么一字一句、认真地批评她们:“这个不好,一看就是跟机器学的。”“这个线不好,要用棉线。我们这次带了些来。”……  黑妮,你这是在做什么?我站在院子里看着这一幕情景,有点发懵。她从那么远跑来,又跑了这么久的山路,就是想通过几句温和的话塑造她们对美和丑的观念吗?堂屋壁板上贴满各种画片,是这个家的装饰墙,也好似所有外来影响的象征:正中一张有些陈旧的毛主席像,把一个更陈旧的大红双喜字贴去了一大半,左边是海南风光照,右边是明星李小龙的赤身拳照,两个胖娃娃图片,一幅小小的西洋画《泉》。  下午去另一个苗寨,又是近两小时车程。“这一个绣得比较好,就是村寨的形态不如老家寨,建了些新房。”黑妮对一个个目的地都很了解。等到回程,太阳已经有倦容了。  晚上我们在沱江边吉夫开的咖啡馆休息聊天。吉夫是湘援游志愿者,今天一路一直是他提着大包的棉线。黑妮的湘援游,就是靠这些当地的志愿者,不取一毫地付出,才运作起来。今天开车的“李万通”,也有自己的公司。  咖啡馆的壁挂上有一个插页,取下一看,是凤凰手绘地图,封面图案取自传统苗绣,那五彩灵动的喜鹤,我看得呆了一下,原来这样好。地图10元一份,买下可算对湘援游的支持,还可得一枚徽章作奖励。我想了想,红着脸买了四份,说回去送朋友。素静的黑妮眼睛亮了。老天!  这有什么用!我心里说。  有没有用,真不知道,但我忘不掉他们。我查了针挑土的俗语,原来是这样说的:“成家好似针挑土,败家好似水推沙”,“赚钱好似针挑土,花钱好似水推沙”,一下把我的心挑亮了!既然世世代代,要成就一件事都这样难,从来就这样难,那么,以难易成败来衡量黑妮们的行为,有什么意义呢?且写下这一短文,送上对她的祝福吧^  19. “黑妮就在其中做穿针引线的工作” 一句单独成段,联系全文,谈谈作者这样写的用意,以及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20. 解释下列两句话在文中的含义。  (1) 等到回程,太阳已经有倦容了。  (2) 素静的黑妮眼睛亮了。  21. 文中反复出现的“针挑土”有哪些丰富的内涵?  22.面对黑妮的“针挑土”行为,“我”表现出怎样复杂的情感态度?文中的相关笔墨起到了什么样的作用?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问题。  卫懿公好禽,见?①牛而悦之,禄其牧人如中士。宁子?曰:“不可。牛之用在耕,不在?。?其牛,耕必废。耕,国之本也,其可废乎?臣闻之,君人者不以欲妨民。”弗听。 于是卫牛之?者,贾十倍于耕牛,牧牛者皆耕而教?,农官强能禁。 邶②有马,生驹不能则善鸣,公又悦而纳诸厩。宁子曰:“是妖也,君不司,国必亡。夫马,齐力者也;鸣,非其事也。邦君为天牧民,设官分职,以任其事,废事失职,阙③有常刑,故非事之事,君不举焉,杜其源也。妖之兴也,人实召之,自今以往,卫国必不多不耕之夫,不织之妇矣。君必悔之。”又弗听,明年,狄④伐卫,卫侯将登车,而和御失其辔;将战,士皆不能执弓矢,遂败于荥泽,灭懿公。  【注】①?(dǐ):碰撞,相触。②邶(bèi):周代诸侯国,在今河南汤阴县南。③阙:犹“乃”。④狄:我国古代北方民族名。  23 .把文中画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24.从全文哪些语句可看出卫懿公的私欲给卫国带来了民穷国危的后果?  25.卫懿公的灭亡具有怎样的历史教训?(用原文语句作答)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问题。  厉王虐,国人谤王,召公告曰:“民不堪命矣!”王怒,得卫巫,使监谤者。以告,则杀之。国人莫敢言,道路以目。  王喜,告召公曰:“吾能弭①谤矣,乃不敢言。”召公曰:“是障之也,防民之口,甚於防川。川壅②而溃,伤人必多,民亦如之。是故为川者决之使导;为民者宣之使言。故天子听政,使公卿至於列士献诗;瞽③献曲;史献书;师箴;瞍赋;蒙诵;百工谏;庶人传语;近臣尽辨;亲戚补察;瞽史教诲;耆艾修之;而后王斟酌焉,是以事行而不悖。民之有口,犹土之有山川也,财用於是乎出;犹其原隰④之有衍沃也,衣食於是乎生;口之宣言也,善败於是乎兴。行善而备败,其所以阜财用衣食者也。夫民虑之於心,而宣之於口,成而行之胡可壅也。若壅其口,其与能几何?”  王弗听,於是国人莫敢出言。叁年,乃流王於彘。  【注】①弹:消除。②壅:堵塞。③瞽:乐师。④隰:低地。  26.最后被流放到彘的是谁?  27.把文中画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28.这篇文章的主旨是什么?(用原文语句作答)  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下面问题。  渡 江  张 弼  扬子江头几问津,风波如旧客愁新。  西飞白日忙于我,南去青山冷笑人。  孤枕不胜乡国梦,敝裘犹带帝京尘。  交游落落俱星散,吟对沙鸥一怆神。  29.“客愁”在诗中表现在哪些方面?请加以概括。  30.请指出“吟对沙鸦一怆神”中“沙鸥”意象的作用。  五、作文  31.有一个波斯商人出海,一路上,总是哭哭啼啼,战栗不已。大家百般安慰他,他仍继续哭闹。船上有一个哲学家自告奋勇地说道:“让我试一试,我可以使他安静下来。”哲学家二话没说,立刻把那波斯商人抛到海里去。在他沉浮了几次之后,人们抓住他的头发把他拖回船上。上船以后,波斯商人坐在一个角落里,不再作声。见此,有人问哲学家:“你这方法奥妙何在?”哲学家说:“原来他不知道灭顶的痛苦,体会不到坐在船上的可贵。一个人,总要经历过忧患才能知道安乐的价值。”  当然,这只是一个寓言故事,不过从中说明了 一些道理。一个人的忧患经历、忧患意 识与事业的成功是否存在着一定的关系呢?又是怎样的关系呢?你是否有所经历,是否有所见、有所闻、有所感呢?  请以“一个人的忧患经历、忧患意识与事业成功的关系”为话题,写一篇不少于600 字的文章。立意自定,题目自拟,文体自选(诗歌除外)。  参考答案  ?、基础知识题  1. D 2. A 3. A 4. D 5. B  6. C 7. A 8. D 9. B 10 .C  二、现代文阅读  11. B 12. A 13. C 14. D  三、现代文阅读  15. 不正确。因为提出这些见解的人都没有掌握现代的科学的文学观念。  16. 中外艺术家皆期望知音的出现。  17. “他们”指代的是艺术创造者(或艺术家);“他人”指代的是艺术欣赏者。两者之间是“声气相 求、心心相印”的关系。  18. 前者是单就欣赏者说的,后者是就艺术家和欣赏者两方面说的。这种幸福感是由“艺术世界的 心的交流”造成的。  19. 用意:①总括上下文的相关内容;②突出这句话在文中的重要性。  理解:黑妮组织的“援湘游”,在外来游客和湘西苗族之间穿针引线,促使苗族妇女更好地传承 优美的苗绣艺术;②黑妮以“负责任的旅游”概念推动“援湘游”,聚集当地志愿者,为湘西生态 和文化的可持续发展作贡献。  20. (1)―语双关,既以拟人手法交代回程时天色巳晚,又点出当天行程紧张、工作辛劳。  (2)①低调、单纯的黑妮为“我”对“援湘游”的支持,高兴得眼睛都亮了;②暗示“援湘游”进展 得并不顺利,而黑妮能沉静、乐观地面对;③黑妮从“我”的支持之中,看到了“援湘游”逐步向前 推进的曙光。  21. ①黑妮工作状态的写真:从一点一滴做起,持之以恒,积土成山。②“援湘游”现状的隐喻:苗绣 传统文化正慢慢消退,要促使湘西生态和文化可持续发展,如针挑土。③水滴石穿、永不言败的 精神象征:“成家好似针挑土”,“赚钱好似针挑土” ,“世世代代”,生生不息。  22. 既敬佩,又心疼,内心存疑,更满怀祝福。  文中的相关笔墨起到的作用有:①以“我”的见闻和感慨组织文章,更显情真意切、感人至深;② 见证了艰难,彰显了精神感召力,丰富并深化了主题;③抒情、议论和叙述、描写转换自如,使行 文灵动生姿。  四、古代诗文阅读  23. 宁子劝谏说不能这样,牛的用途在耕田,不在能顶角,让那些牛都去顶角,耕地就必然荒废。 农耕是国家的根本,怎么可以荒废呢?我听说有这样的话:作为君王的人不应该因个人的爱好 妨碍百姓。”卫懿公不听从。  24. 牧牛者皆耕而教?。士皆不能执弓矢。  25. 君人者不以欲妨民。非事之事,君不举焉,杜其源也。  26. 厉王  27. 人们认为好的就尽力实行,认为失误的就设法预防,这才是增加衣食财富的途径啊。  28. 为民者宣之使言。  29. 表现在:奔波忙碌(“几问津” “忙于我”),孤身在外(“孤枕”),思念家乡(“乡国梦”),朋友零落 (“交游落落”)。  30. 以到处飞翔的沙鸥衬托作者的孤单漂泊。  五、作文(略)扫描/长按二维码可帮助成人高考通关
获取2018成人高考答案获取10页精华点题讲义获取2套仿真内部资料
获取2018成考成绩查询成考万题库下载丨微信搜索"万题库成考"  编辑推荐:  2018年成人高考高起点语文冲刺试卷及答案汇总  2018成考高起点《语文》专项练习汇总  2018成考高起点《语文》精选现代文阅读练习汇总  2018年成人高考高起点《语文》古诗提分题汇总
一、现代文阅读(35 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 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 题。材料一"差序格局"是费孝通先生对乡土中国社会结构的精准概括,对于这个概念,《乡土中国》一书中的表述如下我们的社会结构本身和西洋的格局是不相同的,我们的格局不是一捆捆扎清楚的柴,而是以"已"为中心,像石子一般投入水中,和别人所联系成的社会关系,不像团体中的分子一般大家立在一个平面上,好像把一块石头丢在水面上所发生的一圈圈推出去的波纹一般,一圈圈推出去,愈推愈远,也念推愈薄。个人都是他所在社会影响所推出的社会圈子的中心。被圈子的波纹所推及的就发生关系。每一个人在某一时间某一地点所动用的圈子是不一定相同的。在费孝通先生看来,"差序格局"理论是对中国传统乡土社会结构的凝练,其内涵不仅停留在人际关系上,而且包含了更大范围的社会结构。"差序格局"中的"差"指的是《乡土中国》中提及的类似波纹向外推的横向结构。阎云翔对"差序格局"理论结构的认识值得借鉴,他指出"差序格局是一个立体的结构,包含有纵向的刚性的等级化的'序',也包含有横向的弹性的以自我为中心的'差'。"(摘自方楠《互联网时代的"新差序格局"》,有删改)材料二差序格局在公私、权力和权利维度奠定了乡土社会的基本结构和互动规范,而互联网对差序格局的重塑也势必作用于以上三个方面。一、具体来讲,网络空间中公私结构的剧变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民众进入公域的门槛降低,途径增多。乡土社会中的公共领域被设置了较高的准入门槛。但随着信息技术的日新月异,计算、通信和储存成本的下降 ,使世界人口的可观部分获得了从事信息和文化生产的物质手段,个人可以有效地在公共领域中开展传播活动,由被动的读者和听众转变为发言者和对话的参与者。互联网击碎了与传统身份相勾连的"准入资格",公共领域渐而具有了真正意义上的大众性。二是网民"由私向公"的意愿逐步增强。在差序格局中,"爱无差等"的理念无法在乡土社会中落地生根,"自我主义"不仅使得人们"公私不分",更令"由私向公"的转换难以实现。而随着社会化媒体普及,个人间能够凭借互联网进行远距离的沟通和经验传递,并且私人生活也越发地能在网络上获得完整的展示,个体的情感、困惑以及利益诉求也因此可以迅速地引发关注、热议甚至是声援。二、在网络社会中,差序格局所产生的权力受到了根本性的挑战。随着微博和微信的出现,读者不光可以通过传统的"书写"来发表评论,他们更能以"转发"或"点赞"的形式来再造文本并重塑意义。实际上,"转发"或"点赞"既是信息的接力和重新编码,又发挥着颠覆权威叙事的功能。有时候,一些"不合常理"的点赞其实是网民以"戏遮"的方式来解构差序式的权力,通过破坏"权威与庶民"之间的传统情境和互动秩序,以获得网络社会中的"另类"话语权。这种"另类"的话语权即"信息权力"。网络社会无疑更加看重信息的流动。于是,信息超越了知识和经验的地位,构成了权力的主要来源。具体而言,信息权力是"不在场的网民通过观点发布、消息传递、时事评论等行为在交流沟通中展现的权力",它赋予了每一位网民发言的机会和针硬时事的能力,由此增强了他们的话语权。信息权力制造出了"众声喧哗"的去中心化力量,摧枯拉朽式地瓦解了权力的差序格局。近年来,各级政府和职能部门纷纷开通"政务微博"和"政务微信",也直观地反映了信息权力对传统权威的直接挑战及其效果。三、网络公民权利的成型与危机。差序格局下的中国社会,缺少的是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中普遍而平等的公民权利体系。人们的权利被"纲常"做了差别化的抑制或放大,个人所拥有的权利往往是根据其所掌控的权力而灵活地进行伸缩。所以,权利与个人所掌握的社会资源存量相关,却得不到法律的平等保障。互联网的大规模普及,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差序式的公民身份。一方面,网络提升了公民的权利意识。另一方面,互联网也促进了公民权利保护机制的完善和深化。截至 2008 年10月,我国有14个部门已推出60 余部与互联网相关的法律法规,李永刚说,"我国成为了全球该领域法律法规最多的国家,这种覆盖面极广的恢恢法网,无疑反映了我国网民权利保障机制的日益健全"。网络社会呈现出了较为明显的公民性,这主要归功于权利取向的网络舆论对非正义权力的制约,而这反过来又加深了网民对公民权利的体悟和学习。但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不同的是,我国现实的公民社会发育仍不够充分,其严重滞后于网络公民社会的发展。正如刘学民所言"在西方,网络公民社会仅仅是现实公民社会的一个补充,而在中国,网络公民社会已经成为中国公民社会发展的新生力量,尤其是围绕网络事件而产生的网络舆论,对政府的影响有些远远大于现实中的公民社会。"从某种程度上看,互联网在我国也就不仅是一种生产与生活的工具,它更充当了公民权利的"培养皿",倒通着国家逐步调整其与社会间的关系,以打开更多的"机会窗口",继而创造出不单局限于互联网的多元公民权利。摘自王斌《网络社会差序格局的崛起与分化》,有删改)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 分)A.阎云翔认为,差序格局是一个含有纵向的等级化的"序"和横向的以自我为中心的"差"组成的立体结构。他的理论认识比费孝通的理解更深一层。B.传统乡土社会中的公共领域被设置了较高的准入门槛,不具备真正意义的大众性。其"准入资格"与传统身份相勾连,普通民众常被排斥在公共领域之外。C.各级政府和职能部门纷纷开通"政务微博"和"政务微信"的举措,表明权力中心屈服于信息权力制造出的去中心化的摧枯拉朽般的巨大力量。D.在我国,互联网使国家逐步调整其与社会间的关系,从而创造出不单局限于互联网的多元公民权利,因此它不是一种生产与生活的工具。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A.费孝通把西洋的社会结构比喻成一捆捆扎清楚的柴,是团体格局,团体中的分子一般大家立在一个平面上,而中国社会结构是以"己"为中心。B.差序格局从公私、权力和权利等三个维度奠定了乡土社会的基本结构和互动规范,互联网的普及改变了差序格局,但这种作用依然要从上述三个维度去理解。C.在网络社会,处于权力中心之外的网民们只能通过破坏"权威与庶民"之间的传统情境和互动秩序的方式,获得网络社会中的"另类"话语权。D.材料二认为,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具有普遍而平等的公民权体系,公民权利能得到法律的保障,而差序格局下的中国社会个人所拥有的权利往往与其所掌控的权力相关。3.下列例子中不能证明"互联网从公私、权力和权利三个维度重塑差序格局"这一观点的一项是(3分)A.微信中,有以血缘、地缘、抑或是亲属关系组成的微信群,如"我爱我家";也有因学习、工作等社会关系建立的微信群,如"××班同学群"。B.2012年的诸如"与父母合影""带着外公去旅行"等微公益事件,是由个人率先发起,后经由网络的信息传播和网民接力而获得全民慈善效果。C.微博的兴盛成就了具有海量粉丝和拥趸的网络"大V",他们比普通网民握有更强的议价能力,其更容易形成一种普遍影响网民的话语权。D.福州小伙儿赵宇见义勇为踹伤施暴者反被刑拘 14天的新闻引起网络热议,众多网民质疑刑法制度不合理,57 天后赵宇收到检察院的不起诉决定书。4.请根据材料一的相关内容,给差序格局简要下一个定义。(4 分)5.材料二中,一、二、三方面各用了什么论证方法?请简要分析。(6 分)(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 4小题,16 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6~9 题。苍穹的遗址傅 菲①时光夹裹着无际的黑暗而来,缓慢而磅礴,深深塌在祖父的脸上。这是祖父的另一种沦陷。他脸上堆叠着时间的皱褶,呈波浪形,覆盖了他灰白色的记忆。他明白,人生终究是一次单程旅行,路上众人喧哗,而最终的旅程是孤身一人。他躺在厢房的平头床上,睁起凹陷的眼睛,看着黑褐色的瓦垄。祖父已经卧床两年,背上长出了褥疹。厢房光线黯淡,一扇木格窗对着一片田园,馥郁青葱的植物气息浮在空气中,被一阵微风带进祖父虚弱的鼻息。这时,祖父会对我说,你扶我到后院去坐坐。②后院有两棵枣树,一棵柚子树,有两排瓜架搭在矮墙上。南墙是南瓜架,北墙是黄瓜架,初夏时节,肥厚宽大的南瓜叶和细长粉黄的黄瓜花给院子增添了闹意,与院子毗邻的是禾苗连涟的田园。祖父坐在枣树下,有了复苏的感觉,枣花粉白粉白,压在树丫上,一层叠着一层,像一顶编织的花冠。每天傍晚,祖父都会在后院里小坐。晚霞褪去了鲜红,化为一片缠绕飘忽的白云,不远处的山密青黛如眉,天空澄篮如洗,爆出三两颗星星。祖父的衰老是从两条腿开始的。他是萝筐腿,过了八十岁,双腿已经不能承受身体的重量。他说,人的衰老就像一栋倒塌的旧房子,屋漏一阵子,墙颓败了,柱子坍塌,荒草从厅堂里长了出来,整个儿成了一片纪墟。③是的,祖父平静地迎接自己身体的坍塌,在卧床的两年时间里,他从不呻吟,也从不抱怨。他慢慢等待沉寂时刻的到来。有几次,祖父一个人在厢房里,突然爆出一句质问∶"你是谁,为什么站在我的床前?"我听到质问声,连忙跨进厢房,只见灰尘在木格窗的光线里悬浮,密密的,闪着恍恍惚惚的光泽。祖父说,刚刚有一个穿黑衣的人站在床前,高高大大,手上拿着桃木手杖,不说话,咧嘴笑着。我说,那是你的幻觉,我们村里没有拿桃木手杖的人。这让我惊惧而诧异。祖父说∶"噢,你去拿酒来,我想喝一口酒,我好几天都没喝了。"我说,你早餐还喝了小半碗呢。④烧酒、麻子课、肥肉、辣椒,是祖父一生的挚爱。麻子保我吃不了三个,他却能吃一大盘。一块巴掌大的炖肉,两口吃完。他的嘴巴把肉包住,一口咬下去,肥油从嘴角两边扑哧溅出来。在后山的菜地,他种满了朝天椒。我吃朝天椒,嘴唇都辣肿起来,祖父却一口一个。新谷归仓了,他选上好的谷料挑到酒坊里,对酿酒的师傅老四说,出酒的时候叫上我啊。⑤打开后院的柴扉,拐过两条田埂,弯过一个荒家,就到了酒坊。酒坊围在一座宅院里,乌黑黑的苍蝇在宅院的上空嘤嘤嗡嗡,酒糟的香气四散。出酒的那天,祖父肩扛一个大酒缸,我手提两个大锡壶,早早到了酒坊。锡壶是装头酒和尾酒的。我坐在石灶前,负责添火。大铁锅上罩着一个两米多高的木甑,木甑上压着一口盛满水的铝盆。一根细长中空的竹管从木甑顶端的切口上,连接到酒缸。祖父端来小圆桌,摆上腌辣椒、酱蒜头、南瓜干等小菜,坐在酒缸边,喝一口酒,摇一下头,说,辣口,辣口,这样的酒喝下去,再辣的太阳也扛得了。蒸汽弥漫了整个酒坊,酒香引来四邻的酒客,小桌围满了人,有的站着,有的坐在灶墩上,品着刚出炉的热酒。祖父酒量大,很少醉。假如他说话有些结舌了,脸色酱红,不时地摸自己光光的脑门,手势略显夸张,他已经微酸了。⑥矮小、强壮、宽厚的脊背像一堵墙。这是我年幼时记忆中的祖父。吃过午饭,祖父端一条板凳坐在屋檐下,叫我∶"给我刺刺水泡。"每到夏天,他的脊背上冒出密密麻麻的酒疹(对酒过敏引起)。酒疹有一个个细小的水泡,水泡破裂,疹水流过的皮肤会在第二天冒出珠泡。我用酒在他的背上抹一遍,再用竹签把珠泡剔破。酒疹渍烂,有腥臭味。但我不怕,刺水泡仿佛是我的一种乐趣。我并不知道,祖父终身都被酒疹所折磨。他差不多有半年的时间是打赤膊的,穿一条宽大湛青色短裤,光着脚,腰上别着一个油亮亮的布烟袋。他坐在板凳上,躬起身子,像一面牛皮鼓——我认识了男人的身体,饱满如牛,厚实如泥,浑身有瓷缸的釉色。⑦有一天,我祖父对我说,你把酒缸搬到你父亲房间去吧。我说,这个酒缸在你身边有五十多年了,还是放在你这儿吧。祖父说,酒一点味儿都没有,倒像一把刀子,割人。我把手按在祖父的上腹部,说,你可能胃受寒了。他戒酒没几天,整个人完全失去了知觉。他躺在床上,瘪着嘴巴,眼睛蒙上一层灰白色的瞬,额头冰凉。我们叫他,他喉结蠕动,好像他的声音千里迢遵赶来,汇聚在喉管里,再也走不了,彼此扭结,形成洪流,却冲不出那道闸门,被堵着。他厚重的眼睑包裹着一个旷阔邀远的星空,星光细雨般撒落。瓦蓝深邃的星空,他反反复复地梦见它,他变得越来越轻,一缕光一般与整个苍穹融为一体。(有删改)6.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A.文章第一段"一扇木格窗对着一片田园,馥郁青葱的植物气息浮在空气中",写出了后院田园景色优美且富有活力。B.文章"人的衰老就像一栋倒塌的旧房子",表现了祖父对死亡的平静和理性态度,表达对时光无情的无可奈何之感。C.文章叙写祖父"肩扛一个大酒缸""坐在酒缸边,喝一口酒",突出其酒量大,意在塑造祖父粗犷豪放的性格特点。D.文章描写祖父叫"我"将酒缸搬到父亲房间,暗示祖父出于对身体健康的考虑,幡然醒悟,终于明白了酒对身体的危害。7.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A.文章以"时光"开头,以有限视角作为全文的写作角度,用第一人称叙述时光在记忆中刻下的印迹,显得真实可信。B.文章叙述祖父呵斥黑衣人的故事,虽然是祖父出现的幻觉,有玄幻性,但也暗示了祖父面对死亡也有焦虑,为后文祖父去世埋下伏笔。C.文章用"打开""拐过""弯过"等词语描绘到酒坊的过程,既写出了作者对乡土环境的熟悉,也使文章充满了乡土气息,耐人回味。D.文章结尾采用白描,叙写祖父去世时的场面,描摹出祖父去世时的身体和心理状态,并通过化虚为实,细腻地展现出生命即将逝去时的感受。8.本文第 6段花大量笔墨回忆祖父"刺水泡"一事,请简要分析其作用。(4 分)9.赏析文中画线部分的语言特点。(6 分)二、古代诗文阅读(35 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 5 小题,20 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10~14 题。①夏鲁奇,字邦杰,青州人也。初事宣或军为军校与主将不协递归于庄宗以为护卫指挥使从周德威攻幽州燕将有单廷佳元行钦时称胰更鲁责与之斗两不能解,将士皆释兵纵观。幽州平,鲁奇功居多。晋已下魏博,梁将刘界军于渔水。庄宗以数百骑觇敌,深入致师,郭设伏于魏县西南葭芦中。庄宗不满千骑,汴人伏兵万余,大噪而起,围庄宗数重。鲁奇与王门关、乌德儿等奋命决战,自午至申,俄而李存审兵至方解。鲁奇持枪携剑,独卫庄宗,手杀百余人,乌德儿等被擒,鲁奇伤痰遍体,自是庄宗尤怜之,历磁州刺史。中都之战,汴人大败,鲁奇见王彦章,识之,单马追及,枪拟其颈,彦章顾曰;"尔非余故人乎?"即擒之以献。庄宗壮之,赏绢千匹。王彦章守中都,庭隐在其军中。及彦章败,庭隐为庄宗所获,将以就戮,大将夏鲁奇奏曰∶"此楚也,其材可用。"遂释之。梁平,授郑州防御使。四年,授河阳节度使,为政有惠爱。天成初,移镇许州,加同平章事。②鲁奇性忠义,尤通夹道,抚民有术。及移镇许田,孟州之民,万众遮道,断登卧辙,五日不发。父老诣阙请留,明宗令中使谕之,方得离州。明宗讨荆南,鲁奇为副招讨使,顷之,移镇遂州。夏鲁奇禀朝延之命,缮治甲兵,将图蜀。孟知祥与董璋谋先取鲁奇,令仁罕攻遂州。董璋之叛,与孟知祥攻遂州,蜀师围夏鲁奇于遂州,唐师来援,剑门不守,肇领兵赴普安以拒之,唐师不得进,援路断绝。旬月救兵不至,城中兵尽食穷,鲁奇自制而卒,时年四十九。帝闻其死也,恸哭之,厚给其家,赠太师、齐国公。(节选自《旧五代史·后唐》)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 分)A.初事宣武军为军校/与主将不协/遂归于庄宗/以为护卫指挥使/从周德威攻幽州/燕将有单廷佳/元行钦/时称骁勇/鲁奇与之斗/两不能解/B. 初事宣武军为军校/与主将不协/遂归于庄宗/以为护卫指挥使/从周德威攻幽州燕将/有单廷佳/元行钦/时称骁勇/鲁奇与之斗/两不能解/C.初事宣武军为军校/与主将不协/遂归于庄宗/以为护卫指挥使/从周德威攻幽州/燕将有单廷佳/元行钦/时称骁勇鲁奇/与之斗两不能解/D.初事宣武军为军校/与主将不协/遂归于庄宗/以为护卫指挥使/从周德威攻幽州燕将/有单廷佳/元行钦/时称骁勇鲁奇/与之斗两不能解/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A.申,十二地支之一;古代将一昼夜分为十二时辰,申时指下午一时至三时。B. 致师,挑战之意;古代战争发生之时,先让勇力之士到敌人阵前挑战决斗。C.节度使,唐代开始设立的地方军政长官,受职之时朝廷赐以旌节,可全权调度。D. 太师,古时"三公"之首,多为重臣加衔,作为最高荣典以示恩宠,无实际职权。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A.夏鲁奇骁勇善战,忠心保卫君主。他在庄宗误入埋伏被围困之时,与王门关、乌德儿等一起拼死保卫庄宗,坚持到援兵来方才解围。B. 夏鲁奇爱才惜才,积极举荐人才。中都之战王彦章战败后,庭隐被庄宗俘获,将要被杀戮,夏鲁奇上奏赞赏其是人才,最终庭隐被释放。C.夏鲁奇抚民有术,深受百姓爱戴。他奉命调任许田,孟州的百姓拦道挽留,拉住马橙躺在路上不让他走,五天都未能离开孟州去赴任。D.夏鲁奇忠义刚烈,死后君主痛惜。他在遂州失守时自刎而死,年仅四十九岁;庄宗为之痛哭,重赏其家人,追封他为太师、齐国公。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 分)(1)鲁奇见王彦章,识之,单马追及,枪拟其颈,彦章顾曰∶"尔非余故人乎?"(4分)(2)顷之,移镇遂州。夏鲁奇禀朝廷之命,缮治甲兵,将图蜀。(4 分)14.请简要说明夏鲁奇"自刎而卒"的原因。(3 分)(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 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 15~16 题。书巴丘①事陈与文②三分书③里识巴丘,临老避胡初一游。晚木声酣洞庭野,晴天影抱岳阳楼。四年风露侵游子,十月江湖吐乱测。未必上流须鲁肃④,腐儒空白九分头。【注】①巴丘;今湖南岳阳,历代兵家战略要地,在长江上游。②陈与义∶北宋末年、南宋初年杰出的诗人。③三分书∶《三国志》。④须鲁肃;《三国志·鲁肃传》写周瑜于巴丘病重,上书孙权举鲁肃以自代。15.下列对本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 首联点出《三国志》,照应题目,交代写作缘起。中原沦陷的局面,为尾联"抒怀"埋下伏笔。B. 额联运用比喻的手法,写眼前之景,上句写秋冬风急天高的声势,下句把景物收结于岳阳楼。C.颈联的"风露"既指自然界的风餐露宿,也指仕途上的坎坷;"洲"前着以"乱""字,隐喻世事之乱。D.全诗由叙事起,中间两联寓情于景,意境开阔,最后以议论、感叹收结。声情跌宕,沉郁蕴藉。16.诗的尾联有何含义?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6分)(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 分)(1)韩愈《师说》中"____、____"两句,揭示了士大夫之族不愿从师的原因。(2)李密《陈情表》中"____、____"两句,生动形象地刻画了成年后的李密孤苦无依的惨境。(3)王安石《桂枝香·金陵怀古》一词中,上阕登高望远,"_____"一句,描绘长江澄明,逶迤如象;下阕怀古抒情,"__"一句,感喟历代登高者空叹历朝兴衰。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小题。虽然战争是残酷的,②____。就像这栋位于瑞金叶坪的伟人住过的古民居,无论是它瓦檐上苍郁自针菲,还是泥墙上被风雨剥蚀的苔痕;无论是它天井里潮润的细沙,还是瓦脊上等待炊烟的雨燕,给予我的都是恬淡的乡村牧歌式的画面。住在这样的房子里,面对数十倍于红军的敌人的"围剿",毛泽东指挥若定,他以浓得化不开的战场硝烟为墨,写下这样的诗句∶"赤橙黄绿青蓝紫,谁持彩练当空舞?"18.下列各句中的破折号,和文中破折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3 分)A. 他纳闷了——究竟是计算的什么方法失误,还是运用不到家?B."可怜的妈妈,"箍桶匠说,"你不知道我多爱你。——还有你,我的儿!"C. 你买这本吧——这本比那本好。D.三只五只的白鸥轻轻地掠过,翅膀扑着波浪——一点一点躁怒起来的波浪。19.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可以改写成∶"被春雨洗亮的阳光,比田间的蛰声更为轻盈的鸟鸣,填满了叶与叶未间的缝隙。"从语义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为什么说原文表达效果更好?(4分)20.请在文中画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 15个字。(4分)21.下面文段有四处语病,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4分)将关心老年人使用智能手机问题提上日程,①并非是小题大做,②老年人使用手机问题是日益困扰老人、家庭乃至社会的真问题。③第 45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④截止2020年3月,⑤我国网民规模达9.04亿左右,⑥其中60岁及以上网民群体占比6.7%。⑦这就意味着老年人有相当一部分比例,⑧因为没有智能手机而成为"社会局外人"。⑨积极应对这些特殊群体的正常需求,⑩不仅是智慧生活患及更广泛群体的必然要求,也是应对老龄化社会到来的客观需要。(1)_ (2)_(3)_ (4)_22.请对下面这段新闻报道的文字进行压缩,要求保留关键信息,句子简洁流畅,不超过60个字。(5分)为进一步规范高等学校命名工作,教育部日前印发《高等学校命名暂行办法》,强调高等学校命名要坚持名实相符、准确规范,体现办学理念,突出内涵特色,避免贪大求全。暂行办法对高等学校名称中使用地域字段、学科或行业字段、英文译名等提出明确规范,强调原则上不得冠以"中华"中国""国家"国际"等代表中国及世界的惯用字样,也不得冠以"华北""华东""东北"西南"等大区及大区变体字样。据了解,暂行办法适用于发布之后的全日制大学、独立设置的学院、高等职业学校(含本科层次职业学校和专科层次职业学校)以及高等专科学校的命名事项。四、写作。(60分)23.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写作。(60 分)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司马光治国经邦,人才为急。——孙中山实施人才强国战略,确立人才引领发展的战略地位,努力建设一支矢志爱国奉献、勇于创新创造的优秀人才队伍。"天下事莫不成于才",党的十八大以来,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已经成为党和国家的一项长期方针。本学期,育才高中文学社拟举办一个以"我的人才观"为主题的座谈会,现邀请你作为与会嘉宾写一篇发言稿,阐述你的观点与思考。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 800 字。1.【答案】B 【命题意图】本题考查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能力。【解析】A 项与原文不符。他的理论认识比费孝通的理解更深一层"错,原文是:阎云翔对.差序格局"理论结构的认识值得借鉴。C项.表明权利中心屈服于信息权力制造出的去中心化的摧枯拉朽般的巨大力 量"错,这是国家调整与公民关系的表现,而不是.屈服于"。D 项因果关系错误,不符合原文。.因此它不是一种生产与生活的工具"错,原文是.互联网在我国也就不仅是一种生产与生活的工具"。2.【答案】C 【命题意图】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本信息的能力。【解析】网民们只能通过破坏"错,原文:有时候,一些.不合常理"的点赞其实是网民以.戏谑"的方式来解构 差序式的权力,通过破坏.权威与庶民"之间的传统情境和互动秩序,以获得网络社会中的.另类"话语权。3.【答案】A 【命题意图】本题考查理解文本中重要内容的能力。【解析】A 项微信中的这些微信群还是体现传统乡土社会的差序格局特点,即以.己"为中心形成不同关系的圈子。B项证明公私维度中网民由私向公的意愿逐步增强。C项内容可证明网络中出现拥有信息权力 的新阶层,是从权力维度考虑。D项内容可证明互联网促进了公民权利保护机制的完善和深化,侧重于权利维度。4.【答案】差序格局是以自我为中心、按与自己距离的远近来划分亲疏关系、具有等级化和弹性特点的社会格局。或者:差序格局是以个人为中心,按亲疏关系和利益关系形成的人际圈子和社会结构。10.【答案】A【命题意图】本题考查文言断句的能力。【解析】夏鲁奇跟从周德威攻打的应是幽州,而不应是燕将,并且燕将若划到前句,导致后句主语变为夏鲁奇,与文意不符,排除B项与D项;"鲁奇与之斗两不能解,若不断开,意为夏鲁奇和他们激战两次不能解决,表面通顺,但与后文"将士皆释兵纵观,逻辑上不合,激战两次不能解决,将士为何皆释兵纵观,故排除C项与D项。11.【答案】A【命题意图】本题考查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知识的能力。【解析】文化常识的积累有助于解读文言文,文化常识一般包括官职、宗教礼仪、科学教育、年龄称谓、有特殊意义的专有名词等,学习过程中要注意准确积累。"下午一时至三时,错,应为"下午三时至五时,。12.【答案】D【命题意图】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解析】根据原文"明宗讨荆南,鲁奇为副招讨使,顷之,移镇遂州,可知,夏鲁奇死后,追赠他的是明宗,因 此"庄宗痛哭,的说法有误。另"遂州失守时,不切。13.【答案】(1)夏鲁奇见到王彦章,认得他,单独骑马追赶他,用枪做要刺他脖子的样子(用枪抵住他的脖子),王彦章回过头对他说:"你不是我的老朋友吗?,("拟,"非..乎,各1分,句子大意2分,共4分)(2)没多久,(他就)调任镇守遂州。夏鲁奇领受朝廷的命令,修缮盔甲兵器,将要图谋蜀国。("禀,"缮治,各1分,句子大意2分,共4分)【命题意图】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言语句的能力。【解析】解答文言翻译题,要结合全篇,准确译出,得分点是重点实词、虚词和特殊句式。14.【答案】①遂州被围,兵尽粮绝。②援兵被阻旬月,解围无望。③为人忠义,不愿接受被俘的屈辱。【命题意图】本题考查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解析】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清题干,明确题干要求;然后整体把握文章内容,分析、概括传主的品行和 事迹;最后根据题干问题,有针对性地组织答案即可。此题题干为"请简要说明夏鲁奇·自刎而卒,的原 因,,有些原因,原文能直接找到;有些原因,只能通过人物、事件本身去分析其背后的信息。15.【答案】B【命题意图】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思想内容、情感表达技巧的能力。【解析】本题错误项考查学生对诗歌表现手法的鉴赏能力,解答此类题需首先明确诗歌所选用的意象,并明晓其表达效果及抒发的情感,答题时一定要注意仔细辨析。B项.比喻"错,.抱"是人的动作,这里用来写日影,应该是拟人的手法。16.【答案】①镇守长江上游不一定非用鲁肃不可,只可惜我这个读书人却空自焦急头发几乎全白了。②诗人 反用.未必".空白",想要说明巴丘是边防要地,须得鲁肃这样得良将才能把守。③运用典故以鲁肃自况, 委婉含蓄地表达了诗人报国无门的哀叹,忧国伤时的情怀。(每点2分,共6分,其他合理答案酌情给分)【命题意图】本题考查鉴赏诗歌语言、思想内容、表达技巧的能力。【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语言的能力,考查审美鉴赏与创造的学科素养。设置问题为简要分析.含义",含义侧重浅层内容和深层情感。解答此题先理解诗句,再剖析思想内涵。17.【答案】(1)位卑则足羞 官盛则近谀(2)茕茕孑立 形影相吊(3)千里澄江似练 谩嗟荣辱【命题意图】本题考查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解析】本题的重点字.谀、茕、孑、澄、谩。18.【答案】D【命题意图】本题考查标点符号辨析的能力。19.【答案】①改变了句间关系.改句缺少关联词,显得平铺直叙﹔原句的.不仅……更……"体现了一种递进关系,重点强调.比田间的蛰声更为轻盈的鸟鸣"﹔②与语境衔接不力.改句把.填满了叶与叶之间的缝隙"放在最后,与前文语境脱离﹔原句.填满叶与叶之间缝隙的"与上文话题一致,衔接得当。【命题意图】本题考查句子的表达效果。【解析】回答时,定位原文语句,从内容、效果、修辞、句式等多方面进行赏析。本题可以从句间关系、话题意识两个角度进行分析。20.【答案】①那是怎样的一棵樟树②但战场上的风景往往如诗如画【命题意图】本题考查语言表达连贯的能力,考查语言建构与运用的学科素养。【解析】解答此类题目,先通读语段,理清内容层次,再聚焦两个空处,结合上下文分析句间关系。第一个 空处为总领句,第二个空处为呼应句。句间关系弄清之后,结合文段内容,即可推导出答案。21.【答案】(1)①,并非是”改为,并非”或,并不是”(2)④,截止”改为,截止到”或,截至”(3)⑤,达9.04亿左右”删,左右”(注意:不能删,达”)(4)⑦,老年人有相当一部分比例”改为,有相当一部分比例的老年人”【命题意图】本题考查辨析并正确修改病句的能力。【解析】①,并非是”表述赘余;④,截止”用词不当,,截止”意为,(到一定期限)停止”,它的后面不能直接跟时间宾语;⑤,达9.04亿左右”删,左右”;⑦,老年人有相当一部分比例”,这种表述使得主语不明确。22.【答案】为规范高校命名,教育部日前印发《高等学校命名暂行办法》,该办法规定全日制大学等高校原则上不得冠以,中华”等字样。【命题意图】本题考查压缩语段的能力。【解析】材料共有三句话。第一句是新闻的核心所在,考生可提取出新闻的核心要素。第二句介绍《高等学校命名暂行办法》的具体内容。第三句对《高等学校命名暂行办法》的适用对象进行说明。整合三句, 提取核心信息,即可推导出答案。23.【写作指导】作文命题深人贯彻立德树人的教育根本任务,注重情境设置,引导学生关注党的十八大以来,国家关于如何识才、爱才、育才、用才,以及人才工作体制机制改革等问题的新思想、新要求。作文命题由三部分组成:一是阅读材料,二是情境任务,三是基本要求。这些形式考生都很熟悉,有 亲和感。名为发言稿,本质上还是一篇以议论说理为主的文章,要求学生注意发言稿的格式。【参考立意】人才安邦,人才强国,创新发展呼唤人才。中学生要树立有爱国情怀、时代责任感的人才观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引用古诗的一句话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