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的德育理论和实践受到是指教育者培养受教育者()。

1
《德育原理》复习题
一、解释概念5/3选择9/21.德育
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或阶级)的要求,对受教育者施加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系统德育影响,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一定社会(或阶级)所需要的人活动。
2.德育学原理:德育学原理是研究德育现象和德育问题,揭示德育规律的科学。3.个人本位德育目的论
德育目的在于提升个体的生存价值和生命质量,使之成为自主自由的道德主体。4.社会本位德育目的论
德育目的只能根据社会的需要来制定,培养符合一定社会准则的公民。5.德育目标
德育目标是指在德育目的指引下,各级各类教育在思想品德培养方面制定的具体质量标准和规格要求。
6.德育目的
德育目的有广狭义之分:广义的德育目的指的是对个体思想品德发展的期望或设计。狭义:通过德育把学生培养成为具有什么样的思想品德的人的总要求,它规定着所培养人才在思想品德方面的质量规格。
7.德育过程
德育过程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或阶级)的要求和受教育者思想品德形成的规律,对受教育者施加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德育影响,通过受教育者能动的认识、体验和践行,从而形成受教育者良好思想品德的过程。
8.陶冶教育法
有目的地利用环境或创设良好的情境,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品德的方法。9.知行统一原则
是指进行德育工作时要把思想政治法纪观念和道德规范的教育与参加社会生活的实际锻炼结合起来,把提高学生的思想认识与培养道德行为习惯结合起来,把认识付诸行动,使学生做到言行一致,知行统一。
10.品德
品德是从个人的行为整体中表现出来的比较稳定的、一贯的心理特点和倾向。11.品德发展
随着时间和年龄的递增,在各种主客观因素的影响和制约下,个体在品德诸方面所发生的积极运动变化过程。
12.尊重学生与严格要求相结合原则是指进行德育工作时,要把对学生的思想和行为的严格要求与对他们个人的尊重信任结合起来,使教育者对学生的影响和要求易于被学生接受并转化为学生的品德。
13.德育理念
德育工作者在长期德育实践活动中,经过亲身体验和理性思考而形成的关于德育本质、规律及其价值的根本性判断和思想观点。
11.人本化德育理念:道德是人为的,道德是为人的,道德是由人的。14.德育价值
德育价值是作为客体的德育活动及其功能对德育主体需要满足的一种属性。15.德育方法
德育方法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为完成德育任务、实现德育目的而采用的方式和手段的总和。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我国的德育理论和实践受到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