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大会堂是哪一年建成的?

1959年9月10日,在天安门广场的西侧,一座气势恢宏的议政大厅展现在了世人眼前,成为令人惊叹的艺术瑰宝。这座建筑由毛主席亲自命名,即后来为人们所熟知的“人民大会堂”。毛主席一生牵挂人民,从这座“殿堂”的名字当中,就能体会毛主席的心情。早在1949年,毛主席看到宏伟的故宫,就曾经发出感慨,告诉身边的周恩来说:“我们也要修建一座‘豪华客厅’,一座属于人民的‘豪华客厅’。”图丨人民大会堂在建国初期,由于国力尚未恢复,再加上各种复杂的事务,毛主席的这一心愿一直没能得到实现,久久未能动工。但随着我国综合实力的不断恢复和发展,位于首都的北京,越来越需要这样一个能够展示国家综合面貌的大楼。当人民大会堂建成之时,毛主席非常满意,对工作人员连连称赞。看到天花板以后,毛主席更是频频点头。那么,天花板究竟有怎样独特的构思?这座宏伟的建筑,又是如何建成的?图丨毛主席民众心目中的精神信仰时至今日,人民大会堂仍然吸引着很多民众前往参观,这一建筑的恢弘气势,放到现在依旧令人叹为观止。除此以外,它象征着新中国不断建设与发展的历程,具有非常重要的历史价值,指引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继续前进。但在历史上,人民大会堂却不是始终对外开放的。追溯它不断开放的历程,也可以看出我国不断发展的缩影。人民大会堂最初建立,专门用于各种重大政治事务的商议与讨论。出于政治安全的考虑,这里一直戒备森严,进出都需要经过严格的审查。在那个时候,普通民众只能在外边远远地看上一眼,根据新闻的报道,了解内部精美的设计与建筑。图丨人民大会堂1979年,我国的春节联欢晚会在人民大会堂举行,更多的普通民众得以走进了这一场所,亲身探索它内在的气韵。这对晚会的工作人员来说,无疑是一个很大的吸引,他们常常在休息时间聚在一起,眼睛忙碌地四处欣赏,同时和周围的同伴连连称赞。人民大会堂内部的富丽堂皇,很快就传到了更广的范围,吸引了更多民众的兴趣。也让更多民众心中有了渴求:什么时候能有机会进去看看?在民众普遍的呼声当中,人民大会堂正式宣布将会向公众开放。图丨1979年春节联欢晚会不到两周的时间,人民大会堂外面的警戒线,已经陆陆续续地被拆除完毕了,各种相关政策与规定,都在紧锣密鼓地筹备当中,所有新的动向都牵动着民众的心。半年后,人民大会堂正式对外开放,这一消息传出,全国的民众都欢欣鼓舞,很多人不远外来,为的就是来这里参观一次。为了限制人数,当时的门票定价是两毛钱,这也在普通民众的接受范围之内。一时间,来参观的人络绎不绝,大家都非常兴奋。来参观的民众不仅来自大陆各地,更有来自港澳台的同胞,以及外国的民众,大家齐聚一堂,观赏我国的伟大建筑,同时了解建筑背后的历史与文化。图丨门票后来,伟大的人民领袖毛主席离开了人间,在他逝世以后,人民英雄纪念碑旁边,建立了一座毛主席纪念堂。放眼望去,毛主席纪念堂的两侧都各具特色,东侧是中国革命博物馆与中国历史博物馆,西侧则正是人民大会堂。这些建筑并立在一起,诉说着我们这个民族和国家的历史,一路风雨、一路艰辛,却永不停歇、不断奋进。人民大会堂以其精美巧妙的建筑风格,成为我国一道靓丽的风景线,但人们对它如此钟爱的原因,则离不开它背后的历史文化意蕴。走进大厅,能够看到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被高高悬挂,以及金光闪闪的国徽,象征着中国人民的智慧与辛勤。就在这个大厅内,曾经见证了中华民族的各项重大事务。1972年,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盛大的欢迎宴会正是在这里举行。2019年,申纪兰、屠呦呦等人在这里接受国家主席的嘉奖,获得“共和国勋章”以及“友谊勋章”的最高肯定。除此以外,我国每年都会定期举行的人民代表大会,也在这里按时召开着。正如“人民大会堂”这一名字所诉说的,这是党与人民共同商量国事的地方。这个地方虽然富丽堂皇,却并不让人民感到疏远,恰恰相反,它象征着对民众的包容与开放,更代表着对于全体劳动人民的尊重与热爱。我国始终坚持人民的主体地位,我们的党也一心为人民付出,这是我们这个国家能够持续发展与繁荣的根基。回顾人民大会堂建设之初,毛主席有哪些嘱托呢?在人民大会堂的建设过程中,又经历了哪些不为人知的努力?图丨人民大会堂毛主席多年未能实现的心愿1954年,党的第七次代表大会在延安召开。此时,尚且没有一个足够大的礼堂,能够让所有的参会代表坐在一起。会议地点选在杨家岭,当党中央进入这里的时候,这里还只是一个落后且贫穷的小乡村,整个村子里的人不过十多户,但生活十分艰难。为了改变当地农民吃不起饭的现状,毛主席提出“自己动手丰衣足食”这一口号,号召全体共产党人与八路军共同努力。在全体成员的辛勤付出下,当地百姓的吃饭问题很快得到了解决,党中央也顺利完成了到这里来的第一个任务。图丨杨家岭中央大礼堂但就即将召开的党的第七次代表大会而言,却需要更多的努力,当时时间紧、任务重,再加上物资并不充足,这一任务实在是不简单。就在这时,党中央看重了一名叫做杨作材的建筑学家,将这项艰巨的任务交给了他,杨作材没有犹豫,立马开始了准备工作。此前,杨作材曾在我国建筑学取得学位,具有丰富的理论基础,党在延安时期的多个建筑物,都由他主持设计。虽然经验丰富,可杨作材还是遇到了难题,此地的物资并不丰富,如果想要从其他地方调运,那么时间可能来不及。此外,杨作材知道此次会议的重要性,所以他希望,能够修筑出相对较为精美的建筑,也能够供以后使用。图丨杨作材在多方考虑之下,杨作材夜以继日地工作,积极调动各种人力物力,实现资源的最优化使用,从而在短时间内完成这项艰巨任务。最终,在会议召开之前,大礼堂如期竣工,朱老总激动地说:“我们终于有了一个自己的礼堂,可以坐在这里开会了!”尽管参会代表都很满意,但大礼堂的实际修建情况却还是不尽理想,屋内的桌椅都十分简陋,一旦有人动弹,就会发出很大的声响。当时的条件非常窘迫,开会开到晚上,只能借助昏暗的煤油灯照明,使得一些重要文件的宣读与传阅都十分困难。图丨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在这种情况下,毛主席不免有些感慨,他主动鼓励参会人员说:“同志们,咱们现在的条件有限,等革命胜利以后,我们要建造能够容纳上万人的礼堂,到时候,大家入座都能很轻松。”这句话让很多参会代表都印象深刻,大家都对革命胜利以后的前景充满了期待。新中国成立以后,国家的各个工作部门都集中在中南海,使得这里日常都显得非常拥挤,大家日常行动都不是特别方便。在此之后,人大常委会也落在了这里,使得这里的空间显得更加拥挤。毛主席敏锐地把握到了这一点,主动向时任建筑工程部部长的刘秀峰询问道:“按照我们的力量,可不可以建成一座足够容纳一万人的大礼堂?”图丨毛主席和周总理刘秀峰做出了肯定的答复,表示就技术与工具等方面,我国都具备了建造的可行性。不过这一项目并没有立刻动工,当时,我国社会尚且处在普遍恢复过程中,需要投入人力物力的项目还有很多。党中央把民生工程放在首位,于是会堂的建设计划一拖再拖,被放置到了次要的地位。1958年3月,毛主席在成都主持会议,席间讨论到了北京城的改造与建设工作,也将万人大礼堂的建设工作提上了日程。经过第一个五年计划,我国各行各业都得到了普遍的恢复和发展,各项民生事业都恢复了活力,民众的生活也越过越好。因此,在此时开始建造大礼堂,时机正好合适,既不用像过去那样担心资源紧张,同时也为往后的各种活动提供了准备条件。图丨毛主席由于此前我国尚未有过相关经验,在接到这一任务以后,北京市规划局特意派了专人,前往莫斯科进行考察与学习。同时,由周恩来亲自担任总指挥,北京副市长万里担任副总指挥,按照中央的会议要求,此次建造任务至关重要,务必要在十周年庆典之前全部完工。就建筑风格而言,不仅要能够展示,我国这些年所取得的科技进步与实力,更要突出中国传统文化的特色。在动工之前,有些同志就表现出明显的担忧,当时距离十周年庆典的时间还不到400天,大家等于是从零开始,这真的来得及吗?万里当即就给大家打了一剂强力针:“一些国家觉得我们不可能建成现代化国家,甚至在他们眼中,我们什么都做不成。他们越是这么认为,我们就越是要争口气,用实际的行动,来证明我们的力量。”图丨万里北京市委决定集中全国的资源,集中力量办大事,他们很快就将全国各地的建筑学家,纷纷召集到了一起,让大家一起出谋划策。大会堂的建筑规模首先被顺利确定了下来,总共的空间是37800㎡,长度在270m左右,宽度则在140m左右。可接下来该怎么做,却让全国各地的建筑学家都迟迟拿不定主意,他们谁都没设计过这么庞大的大会堂,只能凭借先前的经验,摸索着前进。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建筑学家们一共交上了150多个设计方案,但事关重大,国家的评选程序非常严格,经过7轮评选,这些方案最终全部被淘汰。图丨建筑学家们在讨论此时,梁思成、杨延宝等顶级建筑学家也都在北京,为大会堂的建设出谋划策,每个人都尽心竭力,但仍然没有太多成效。之所以出现这种状况,最主要的原因还是思路没有打开,很多建筑学家都习惯了我国的传统建筑建造方式,对于创新没有太多思路。周总理得知此事以后,也非常关心,他特意与众多建筑学家面谈,告诉他们:要取西方的建筑长处,与我国的传统优势结合。同时,周总理还建议,让更多年轻的建筑学家参与到此次设计,发挥他们的灵活性,有任何想法,都可以拿出来讨论。在周总理的鼓舞下,很多建筑学家渐渐打开了思路,决定大胆地尝试与讨论,一些新的想法融入其中,一些思考的火化逐渐点燃了众人。图丨周总理参与人民大会堂设计投入建设的人民大会堂就这样,原本迟迟没有进度的建造计划,现在变得更加顺利,在众多讨论好的方案当中,有一个方案经过了层层筛选,最终到达周总理的手中。周总理考虑到众多因素,并且亲自咨询了有关专家,最终认可了这一方案的设计理念,并很快推动这一方案进行具体实施。按照建筑学家的构想,大会堂最主要的是政治地位,因此需要显得恢弘大气,展示我国的大国气概。因此,中央大厅位于东西、南北两个轴线的交汇处,整个大厅的面积非常庞大,这样不管是参会人员的日常休息,还是重大活动的举办,都具有充足的空间。这套方案集中了众多专家的建议,吸收容纳了各种文化的精华,既彰显出我国科技文明发展的迅速,同时又具有耐人寻味的古典美。图丨毛主席和周总理在讨论建筑方案即便是细节方面,大会堂也做得完全不容挑剔,考虑到北京的气候,建筑物的顶部特意做了防雷处理,这样能够最大程度保持其完好性。设计方面已经筹备完毕,可在实际建设过程当中,工作人员却又预见会有一个新的问题,做好了“啃硬骨头”的准备。由于大会堂选在非常繁华的位置,这就意味着很多当地的民众都需要搬迁,这不仅意味着他们要离开长期生活的地方,同时也意味着他们将搬到更为偏远的郊区地段。可当机关同志将这件事情告诉民众的时候,大家却显得非常通情达理,听说要修建如此宏伟的大礼堂,民众们纷纷表示非常高兴,愿意配合拆迁工作。不仅如此,很多民众都自发地寻找房子,希望能够加快工程建设的进度,也让北京这座城市能够变得更加美丽。图丨大会堂施工现场大礼堂要动工的事情传到了更多人耳中,一些民众甚至自发来工地上帮忙,表示不需要工钱,只希望自己能够出一份力。在最开始,工程建设尚且面临“用工荒”的问题,可到后来,甚至人多到需要排队登记,等里面的人出来了,才能进去帮忙的盛况。正因如此,大会堂的建设离不开人民群众的努力和贡献,这正如我们国家建设的历程,是人民一砖一瓦努力的结果。尽管大家热情高涨,周总理还是对工程的质量与安全问题提出了极高的要求。一方面是要保证施工人员的生命安全,另一方面是要保证建筑物的质量。图丨大会堂施工现场周总理指出:“大礼堂的寿命起码要比故宫长,不能够少于350年的使用期。”很多建筑学家亲自到达施工现场,紧盯工程的质量问题,对其中的每一个环节都严格把关,不容许有任何失误。当时实行计划经济,钢筋不足,很有可能影响到工程进度,周总理立马向全国各地的建材工厂发起求助,希望他们能够支援北京的建设计划。没过多久,来自全国各地的钢筋涌入北京,及时保证了项目的进展顺利。因此,大会堂的修建离不开全国民众的配合与支持。图丨专家们在工地视察此时正逢建国十周年之际,中央同时计划建造历史博物馆、科技馆等建筑,丰富首都的城市建设,也作为建国十周年的庆祝。因此,万人大礼堂的实际建造时间仅仅为10个月,在这么短的时间内,能够完成如此巨大的工程量,确实十分让人惊叹。相较而言,联合国的总部大厦一共修建了7年的时间,悉尼的歌剧院更是耗时长达14年之久。正因如此,看到修筑好的建筑,毛主席非常激动,尤其是大礼堂顶棚的满天星灯,吸引了毛主席的注意。只见顶棚中心是一颗巨大的五角星,周围则围满了星星,当工作人员把灯全部打开时,棚顶显得非常宏伟。图丨人民大礼堂的星灯毛主席很高兴地询问:“这个设计很好,是谁的主意?”站在一旁的万里同志回答:“这是周总理的建议,设计师采纳了他的原理。”听到这话,毛主席高兴地点了点头,正如过去数十年与周总理并肩工作一样,他们两人在设计理念上也不约而同。正中的五角星灯象征着党中央,满头的星灯则意味着各个民族的国家,紧紧团结在党中央的周围,成为一个强大的集体。时至今日,人民大会堂的满天星灯依然灿烂,象征着我国光辉美好的前程与未来。
“伟大的事业不是靠力气、速度和身体的敏捷完成的,而是靠性格、意志和知识的力量完成的。”去过北京天安门广场的人应该不会不注意到旁边的人民大会堂,它的庄重宏伟的建筑外表令见过的人都震撼不已。人民大会堂建筑面积约15万平方米,是党和国家举行重要政治活动的地方,很多人都进去参观过它,或者在电视上见过其里外样貌,但是对它的了解却并不多。世人如今称赞其是古代与现代艺术的结合,却不曾知道,人民大会堂的建造过程被称为是一个世界建筑史上的奇迹。这样一个艺术品般的建筑物在物资匮乏的年代,甚至在开工前连建筑钢筋都不够,但是它仅仅只用了10个月的时间就完成了,那么人民大会堂到底是如何在如此艰难的情况下,在短时间内建成且被称之为奇迹呢?01时间紧迫,任务艰巨建国前,领导人就曾有建设一个能容纳万人开会的地方的想法。直到1958年,建国十周年庆前,中央终于敲定建设一座万人礼堂的计划,想要将存在于脑海中的想象付诸于实践。这项任务在全国引起高度重视,但在还未施工前就有诸多问题。首先,就是建设工期太短。此时距离建国十周年庆还有十个月的时间,借鉴当时世界上的大型建筑物的建成时间,短则几年,长则十几年。可是以国内以往的建筑速度,想要在十周年庆前的短短十个月内完成这样大型的建筑项目基本不可能。其次,就是人民大会堂的建设意义极其特殊,人民大会堂的建成代表了新中国的精神面貌,是对全国人民和世界重大展示,这样伟大的事业即使放在如今也是具有特殊历史意义的。所以,人民大会堂的设计既要保证建筑的各项性能过关,也要展现新中国自身的建筑艺术。最后,初期的样式设计敲定就持续了一个多月的时间,虽然初期设计稿繁多且筛选时间长,但是如果没有最初严格的方案审定,也不会有今天震撼海内外的人民大会堂的建设。人民大会堂的建造在初期就体现出中国人民不畏困难,严格谨慎的特性,所以能够完成建筑奇迹也绝不是偶然的事情。02施工期间困难重重即使方案设计已经基本敲定,但是在实际施工过程中却困难重重。其实遇到困难和挫折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丧失了继续的志气和勇气。面对挫折和困难,全民族同舟共济、上下一心才是唯一的出路。人民大会堂的建造也正是证实了这一点。建造人民大会堂的地方原来是一片居民区和商业区,建造前需要搬迁原本的居民和商店,这是个大工程,不仅要安置好群众,还不能让群众有负面心理。但是当地群众知道自己的住处要建设人民大会堂时,都积极相应号召,全都自发地带着一家老小搬离居住地,大大减少了政府的搬迁工作。可见伟大的事业离不开人民群众的支持与理解。人民大会堂的建造并不是一帆风顺的,甚至在开工不久就遭遇了停工。因为人力不足、物资匮乏。建造人民大会堂是一个庞大的工程,对于刚成立不久的新中国来说,无论是从聘用大量建筑工人上来说,还是使用大量的钢筋建材上来说,都是不小的挑战。面对重重困难,中国人民并没有放弃。随着大批建筑义工的加入,和全国建材工厂不分昼夜的支持,停工的局面并没有维持多久,很快便恢复了。据不完全统计,当时加入到人民大会堂建设的人员大约有30万人,据说还有很多人没有选上。建造人民大会堂更像是一场令人骄傲的爱国运动,每个人都想着能够来添砖加瓦,贡献自己的力量。在人民大会堂的建造中,所有的建材当初都坚持使用国货,即使进口建材更方便也没有使用。放在如今的社会,各国科学技术更加发达,面对日益激烈的竞争,我们对国货应该要更加地支持,这不仅是对国家的热爱,更是对国家的肯定。人民大会堂的建造,谁也无法预知到有多少困难和挫折,唯一能做的就是咬牙不放弃,也正是这份精神才建造出如今的人民大会堂。一项伟大事业的成功,离不开大局的指导,离不开精心的设计,更离不开群众的力量。每一个群众也许只是普通人,做着最普通的事,但是普通人汇聚在一起所做的事就不一定再是普通的事。在建设人民大会堂遇到的种种问题面前,中国人民展现出了不屈不挠、永不放弃的精神,人民群众的理解和支持是党建设美好未来最大的动力。03“星空顶”的建设所有的伟大和辉煌,一定伴随着挫折和跌倒。人民大会堂最著名的星空顶棚也是在这挫折中建造出来的,那漫天星辰的穹顶仿佛可以照亮一切黑暗,让见过的人都称赞不已。当初星空顶棚的样式虽好,但是把设计的图纸建造出来根本没有普通人想的那么简单。一是这么大的穹顶不能出现柱子,否则的话会破坏星空的意境和设计。二是穹顶又不能太低,太低的穹顶无法展现出万人礼堂的恢弘气势。问题源源不断,但是没有挫折,哪里来的伟大。好在设计团队并没有放弃,决定采用桥梁代替柱子,且这批桥梁是硬度超强的特殊钢梁。当时的沈阳桥梁厂接下了这个艰巨的任务,将桥梁中的钢制梁用作人民大会堂顶棚的钢梁,这就解决了顶棚的支撑材料问题。然而一波刚平,一波又起。顶棚建设在经历了三次失败的吊梁之后又陷入了僵局,,最后,一名工程师提出用“土办法”才在第四次起吊中成功完成。在全国人民的共同努力下,人民大会堂的建造中出现的一个又一个难题被攻破,在1959年8月底,人民大会堂顺利完工。1959年十周年国庆以前,大会堂正式投入使用。04小结人民大会堂的建造成为世界建筑史上的一个奇迹,中国人民仅仅用了10个月的时间,完成了其他国家几年的工程,这就是“中国速度”。在那个物资匮乏的年代,甚至开工前1吨钢筋都没有的年代,一个看似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在中国人民的齐心协力之下保质保量地完成了。人民大会堂的成功建造不仅向全世界展示了新中国超高的建筑生产能力,也鼓舞了全国人民的自信心,向全世界人民展示了中国人民群众的团结一致和不畏艰难的精神。
前言二十大刚开完没多久,我党的代表大会基本都是在人民大会堂召开的。那么人民大会堂是什么时候建的呢?又是谁提出要建的?建的时候,又发生了哪些事?实际上,人民大会堂不开会的时候,算是北京的一处旅游景点,只不过不如故宫、长城受欢迎罢了。实际上,如果从现代建筑美学的角度来解读,人民大会堂是一座辉煌宏伟的建筑,设计的精巧用心不比悉尼歌剧院差多少。我们就一起来看看建设人民大会堂的前因后果和来龙去脉!一切还要从延安说起1945年,中国共产党第七次代表大会在延安召开。延安条件艰苦,党中央刚刚达到延安那段时间,很多人连个像样的房子都没有,更别说专门开会的地点了。杨家岭中央大礼堂实际上,一般我们党中央的小型会议,一般就是在毛泽东居住的窑洞中。稍微人多点,天气好的时候,大家就搬些凳子椅子,在院子中开会。不过这次毕竟是党代表大会,不仅人多,场合也非常正式,因此开会的地点选在了杨家岭中央大礼堂。杨家岭大礼堂也是党中央到达延安之后建的,规模不算大,最多能容纳千人。整个大礼堂建设得很简单,和普通的教室陈设有些相同,不同的就是要宽敞明亮很多。不过这一切并不影响我们党内领导人开会讨论事情的热情,毛泽东更是七大会议上,做出了一番精彩绝伦的演讲。讲话结束,台下响起了雷鸣般的掌声。毛泽东讲完话走下台来,他环顾了一圈礼堂,总觉有些遗憾。周恩来见了走上前来,问毛泽东有什么不妥,毛泽东只是有些感慨地说:“等革命胜利建立了新的政府,我们一定建一座大点的礼堂,让更多党内领导人可以和群众一起开会。”从这个时候开始,毛泽东心中就有了这个念头,只不过一直没有时机实现。周恩来很理解毛泽东的想法,主席是想和更多干部和群众一起开会,好更了解下面的想法。两位领导人想法不约而同,但只能暂时搁置,等待以后再去实现了。新中国成立前夕,党中央召开中共七届二中全会,这次中央驻地从延安迁到河北西柏坡,开会的地点则选择在西柏坡的中央小礼堂。这个礼堂的面积也不算大,毛泽东站上台讲话,建一个新的的大礼堂的想法再次冒了出来。不过这都是后话了,当下正是中国共产党的关键节点,革命胜利在即,必须要警惕外界的“糖衣炮弹”,坚持党内一贯谦虚谨慎、朴素务实的工作作风。毛泽东在讲话中重点强调了这一方面,不过会议结束后,毛泽东又提出了建一个大会堂的想法。建国后,毛泽东建大会堂的想法被列入中国第一个五年计划。只不过大会堂的建设面临很多困难,首先就是选址,肯定是要在靠近北京中轴线的位置上,而且和政府办公地点不能距离太远。天安门广场附近是最好的选择,但50年代的北京,天安门广场附近还居住着不少居民,搬迁是一项大工程。毕竟无论怎样的建设计划,都要保证群众居民的利益不受损害。所以第一步是对天安门广场先规划扩建。而且在广场上建人民英雄纪念碑的事情已经确定下来,这些工程建设都需要时间,所以建大会堂的计划就被推延了。1956年,彭真先将天安门广场的改造意见拿给毛泽东看。毛泽东看过之后,提出了自己的意见,他认为中国这么一个人口众多的大国,集会的广场太小了恐怕不行,广场的宽度大概要500米才够用,最好能两边直通到护城河。后来事实证明,毛泽东的意见是很有远见的,直到今天,天安门广场的规格依旧够用。当时北京市政府也采纳了毛泽东的意见,重新确定了广场的范围,并天安门广场前的榆树和槐树全部拉走,换成了油松。这一改造,广场立马变得更宽敞起来。而人民大会堂的建设,直到1958年才最终确定下来。因为1959年刚好是新中国成立10周年,所以中央决定让大会堂成为新中国成立10周年的贺礼。这样一来,工程就十分紧张了。1958年,毛泽东在中央工作会议上谈到大会堂的建设,明确提出大会堂要能容纳一万人一起开会。北京市规划局早就派人去苏联考察,并给出了大致的建设规划。毛泽东十分关心大会堂建设的进展,因为拆迁工作需要在一个月的时间完成。他还专门找来工程部的负责人刘秀峰询问:“我们自己设计和建造,能不能盖起来一座万人大礼堂。”当然是可以,只不过要在明年国庆之前完工,确实是一个很大的挑战。万众瞩目,方案终成型,建设终完成大会堂建设的具体事宜,是由周恩来总理亲自督促的,毛泽东、刘少奇、朱德等中央领导人也多有关心和询问。从1958年10月开始准备,最初的设计方案就出了好几种,一直到12月,开了好几次工程会议,才确定大会堂的顶高为45米,净高33米。这些还是最简单的数据,为了能够接纳万人开会,建筑的内部结构复杂繁琐,设计师们不知付出了多少心血。彭真甚至说,对于大会堂能否建好,能否按时建好并不确定。还是周恩来稳定所有工作人员的信心,给大家打气,说一定要做好这项工作,依靠国家自己的力量,将大会堂建好。1959年1月,处理完工作的周总理在中南海的家中休息,躺在床上却始终无法入睡,心中担忧大会堂的建设情况。实在睡不着,周总理就又找来大会堂的设计图查看,最后深夜中打电话叫来项目负责人万里同志。见面之后,周恩来也没有客套,直切主题地叮嘱了工程的安全问题。毕竟工程时间紧张,周恩来最担心的就是为了赶进度,建设过程中偷工减料,最后弄成了“花架子”、“豆腐渣工程”。周总理的原话是:“大会堂的建设,材料质量和施工质量一定要保证,确保建筑的安全性。你要明白大会堂的重要性,一旦出了问题,在国内国外都会造成很大影响。”万里同志当然明白大会堂的重要性,他坚定和周总理保证,一定督促好建设,保证不出问题。即便如此,周总理还是不能完全放心,1月20日专门主持召开了一次会议,会议上再次强调了要保证工程的质量。各个负责的部门都做了保证,表示请周总理一定放心,偷工减料的事情绝对不会发生。会议的最后,周恩来提出一个要求:大会堂的寿命要比故宫长,不能低于350年。万里同志大家都知道,我国现在规定的大红本住宅年限是80年,实际上,房子住上五、六十年,就已经非常老了,超过100年都称得上古董房了。就算像大会堂这种用途特殊的建筑,寿命想要超过350年,是很有难度的。参加会议的人心中都明白,如果要达到周总理这个要求,工程建设方面必须做到兢兢业业、一丝不苟。大家互相看了看,都没有随意开口,还是彭真主动站起来说:“请主席和总理放心,一定达到要求。”到1959年9月10日,大会堂全线竣工,从正式开工算起,一共经历了10个月的工期,这个速度是很令人惊叹的。必须赞一句,咱们中国人正儿八经搞工作,真是既有质量又有速度。整个工程先后有30多万人参与,有国内优秀的建筑学家、设计学家,也有普通的劳动者。虽然大家分工不同,但都为这项伟大的建筑工程奉献了自己的力量。期间克服的种种难关,无法一一细数,我们挑几个具有代表性的一起了解一下。第一个遇到的问题是铺设地板、地砖,这是房屋装修中最常见的问题,铺地板并不是什么难题,但很费时间,尤其不完成铺地板的工作,其它工作就很难开展推进。大会堂占地15万平方木,即便在工人充足的情况下,铺地板也需要45天,建设中的难题就是要缩短这个时间。最终还是负责铺地板的一线劳动者想出一个好主意,就是“推车式”铺地板。这种方法可以减少工人弯腰挪动地板的工序,提高工作效率,同时还能保证工程的质量,大会堂的地板仅仅用了一个星期就完成了铺设。大会堂能提前完工,正是得益于“推车式”铺地板的方法。另一个难题是大门的设计,设计方案中大门做成了现代化柱廊式,是根据中国古代文化和现代文化结合设计出的。大门部分一共有194根圆柱组成,柱子的材料是浅黄色的花岗岩,上端装饰有黄色的雕刻花纹,下端则是普通的基座。大门的难题是材料,花岗岩国内不少,但要选品质上乘的浅黄色花岗岩就不容易,而且还要花功夫运到北京来,也颇费了一番波折。后来大门成型之后,无论设计者建设者,还是来参观的领导人们,都非常满意。大门是一个建筑的门面,而大会堂的大门,不仅雄伟壮观,还很好地展现了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和民族风格。当然,还有电路铺设、电梯安装等等难题,不过都在工作人员的共同努力下完美解决。8月底的时候,大会堂就已经完成了建设,就剩下一些收尾工作。工人们自己都很有成就感,工程建设虽然困难重重,但结果和收获很喜人。周恩来、陈毅等中央领导人听说了消息,怀着激动的心情来视察。大会堂面积很大,要从里到外转一圈怎么也要一个多小时,周总理为确保没有问题,很有耐心地看了个遍,除了一些小问题,总体也很满意。毛泽东来视察大会堂,指着天花板赞叹:真不错周总理回到中南海后,马上就和毛主席说了大会堂的情况,毛泽东听了非常高兴,计划也去看一看。9月9日早上,毛泽东在一些人的陪同下视察了大会堂,这一天大会堂已经完全竣工,不少工作人员见毛主席来了,都很兴奋。毛泽东先和一圈工人一一握手,然后才在工作人员的带领下进行参观。主席没在宴会厅过多停留,直接进了大礼堂,并穿过众多座位,走到了主席台上。整个礼堂中光线柔和,主席台上视野开阔,毛泽东点点头感觉挺满意。他突然问身边的工作人员:“现在能抽烟吗?”工作人员一听就笑了,和毛泽东开起来玩笑:“已经完工了,当然可以抽烟,您这算是检查消防吗?”话刚说完,大家都哈哈笑起来,毛泽东心情也很好,伸手从口袋中掏烟。还没等点烟,他抬头的瞬间被天花板吸引,不由仰头认真看了看。天花板上是星星点点的葵花向阳灯,中间是一个巨大五角星灯,不知什么原因,看起来梦幻极了,宛若星空大海一般迷人。毛泽东也不点烟了,指着天花板赞叹:“这是谁的想法,真不错!”工作人员答:“主席,这是根据咱们总理的想法设计出来的。”毛泽东和周恩来共事多年,看到天花板的设计之后,心中就已经猜测像是周恩来的意思,这样的心思和设计,也就总理想得出来了。细细端详,天花板上的群灯,处处都是精巧心思。周总理接到最初设计图纸的时候,看了很久始终觉得不满意,他和设计师沟通:“会场太大,传统的灯光显得很压抑。能不能设计出一种海边的感觉?让是大家有自身渺小、宇宙浩瀚那种感觉。”设计师受到周总理的启发,才重新设计出了现在的天花板灯光。尤其最中央那个巨大的五角星有机玻璃灯,就和结合了周总理的要求设计出来的。五角星灯四周则点缀着500个圆点灯光,平时平平无奇的灯光,通过天花板的水波环设计,通过特殊的位置排列,形成了众星拱月的神奇美感。每一个来到大会堂的人,大概都会被这样的穹顶灯光震撼。看过了大礼堂,毛泽东开始往外走,边走边和身边的工作人员聊天。毛泽东问:“墙上准备挂什么?”工作人员指着过道的墙壁说:“这里准备挂一幅巨幅画,以《沁园春·雪》为创作主题,由画家傅抱石与关山月合作画出来的,叫《江山如此多娇》。”这幅画两位画家也颇费了一番功夫,画了整整2个月,整个画作足有7米宽、5米高。毛泽东听了点点头表示知道了。接着毛泽东又问这里有名字了吗?万里同志回答:“周总理的意思是让您来起个名字。”毛泽东想了想又问:“你们现在怎么叫这里?”万里同志答:“我们一般叫大会堂或者人民宫。”聊到给这个新落成的建筑起名字的事,大家明显活跃起来,七嘴八舌地给主席提供思路。毛泽东最后总结了大家的意见说:“我们党就是要为人民服务的,这里就叫人民大会堂吧。”见毛泽东拿定主意,大家也都觉得是个好寓意,高兴地鼓掌表示赞同。毛泽东一向有自己的一套起名哲学,就比如我们国家的军队叫人民解放军,我们的法院叫人民法院,我们的召开的会议叫人民代表大会等等。为了庆祝人民大会堂的落成,著名文豪郭沫若先生还专门做了一首诗:十月完成大会堂,千秋独步颂声扬。国风浩浩功无古,文采泱泱乐未央。郭沫若先生不过最初能见识到人民大会堂恢宏气势的人并不多,由于用途特殊,这里建成后一直都戒备森严,除了开会和工作需要,不允许随意进出。1979年,这种情况出现转折,那一年的春节联欢晚会在人民大会堂召开,时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的邓颖超同志向大家透露,人民大会堂即将对外开放。随着社会环境越来越稳定,人民大会堂向普通民众揭开了它神秘的面纱。这次的开放,让人民大会堂逐渐成为北京一处景点,当时门票才两角钱一张,不少人为了满足心中的好奇心,都专门跑去参观。后来门票价格一直在变化,但这座建筑却经久不衰,经历住了时间的考验。走过60多年的风风雨雨,人民大会堂依旧是我国许多重要会议和国宴的第一选择,希望它能像周总理要求的那样,寿命超过350年。到时候,也算给后代留下新的古董建筑了。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纪念性建筑人民大会堂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