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思想政治理论课上,同学们在开展关于“宪法的概念效力”的热烈讨论。下列学生的观点错误的是:


  【导读】华图鹤壁人事考试网同步华图教育发布:历年安阳河南公务员考试各县区招录人数,详细信息请阅读下文!如有疑问请加【交流群汇总】 ,更多资讯请关注鹤壁华图微信公众号(hebihuatujiaoyu) 。  2022河南省考公告预计2月份公布,在河南省考公告未发布之前,小图为大家准备了历年河南公务员招录及报名及分数线数据分析,详细如下:  一、历年安阳河南公务员考试各县区招录人数    二、备考试题  [单选]在思想政治理论课上,同学们在开展关于“宪法效力”的热烈讨论,下列学生的观点错误的是:A
. 甲:宪法的效力覆盖国家所有领域 B
. 乙:在一定条件下外国人可享受某些基本权利 C
. 丙:宪法不适用于定居国外的中国公民 D
. 丁:宪法修正案与宪法具有同等效力   ---------------------------------  参考答案:C  ---------------------------------  [华图教育参考解析]:本题为宪法常识。第一步:分析考点定居国外的中国公民称即华侨。《宪法》第50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保护华侨的正当的权利和利益,保护归侨和侨眷的合法的权利和利益。C选项说法错误,本题选非,当选。第二步:分析选项A选项:宪法是我国的根本大法。《宪法》第5条第3、4、5款规定,一切法律、行政法规和地方性法规都不得同宪法相抵触。一切国家机关和武装力量、各政党和各社会团体、各企业事业组织都必须遵守宪法和法律;一切违反宪法和法律的行为,必须予以追究;任何组织或者个人都不得有超越宪法和法律的特权。说法正确,本题选非,排除。B选项:《宪法》第32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保护在中国境内的外国人的合法权利和利益,在中国境内的外国人必须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法律。中华人民共和国对于因为政治原因要求避难的外国人,可以给予受庇护的权利。由此可见,在一定条件下,外国人可享受某些基本权利。说法正确,本题选非,排除。D选项:修改宪法必须考虑宪法的稳定,宪法修正案与宪法具有同等法律效力。说法正确,本题选非,排除。故本题选C。【2015-吉林上乙级-006】
  以上是历年安阳河南公务员考试各县区招录人数的全部内容,更多关于河南省考分数线,河南省考报名人数快讯信息敬请关注鹤壁人事考试网频道。
本文标签:
(编辑:华小图)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大纲&nbsp&nbsp总&nbsp&nbsp&nbsp学&nbsp&nbsp时:36学时&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学&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分:2学分&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课&nbsp程&nbsp类&nbsp别:公共必修课&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适&nbsp用&nbsp专&nbsp业:全院本科各专业&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一、课程性质与目的、要求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是全国高等学校本科生必修的公共思想政治理论课。该课程主要讲授中国近代以来抵御外来侵略、争取民族独立、推翻反动统治、实现人民解放的历史,帮助学生了解国史、国情,深刻领会历史和人民怎样选择了马克思主义,怎样选择了中国共产党,怎样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该课程着重揭示近现代中国社会发展和革命发展的历史进程及其内在规律性,从历史教育的角度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理论教育。二、教学内容及学时分配本课程的教学内容共分十章,另外,还有上编、中编、下编综述。&nbsp上编综述:风云变幻的八十年&nbsp&nbsp&nbsp2学时一、鸦片战争前的中国与世界1、中国灿烂的古代文明中国曾经创造过灿烂的古代文明,对世界科学和文化的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2、中国封建社会由昌盛到衰落中国的封建社会前后延续了两千多年。到了鸦片战争前夜,它与新兴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拉开了很大的差距。3、世界资本主义的发展与殖民扩张&nbsp&nbsp&nbsp&nbsp正当中国还处于封建社会晚期的兴衰更替之时,欧美各主要国家先后确立了资本主义制度,并向东方进行殖民扩张,使古老的中国面临着极其深刻的生存危机。二、西方列强入侵与近代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半封建性质1、鸦片战争:中国近代史的起点1840年,英国发动了侵略中国的鸦片战争。1842年8月29日,清政府与英国签订了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鸦片战争成为中国近代史的起点。2、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半封建性质鸦片战争以后,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3、社会阶级关系的变动随着近代中国从封建社会逐步演变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社会的阶级关系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动,不仅旧的阶级发生了变化,还有新的阶级产生出来,这就是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三、近代中国的主要矛盾和历史任务&nbsp&nbsp&nbsp&nbsp1、两对主要矛盾及其关系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主要矛盾是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而帝国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是最主要的矛盾。2、两大历史任务及其关系两大历史任务:一个是求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一个是实现国家繁荣富强和人民共同富裕。前一任务是为后一任务清扫障碍,创造必要的前提。&nbsp第一章:反对外国侵略的斗争&nbsp&nbsp&nbsp&nbsp2学时第一节:资本—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nbsp&nbsp&nbsp1学时一、军事侵略1、发动侵略战争,屠杀中国人民在历次侵华战争中,外国侵略者大肆屠杀中国人民。2、侵占中国领土,划分势力范围资本—帝国主义列强割占中国大片领土,在中国设立租界,划分势力范围,破坏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3、勒索赔款,抢掠财富通过不平等条约,资本—帝国主义列强向中国勒索巨额赔款。&nbsp&nbsp&nbsp&nbsp二、政治控制1、控制中国的内政、外交鸦片战争后,西方列强逐步干预中国的内政,它们在中国享有领事裁判权,把持中国海关。2、镇压中国人民的反抗资本—帝国主义列强还勾结清政府镇压中国人民的反侵略反封建斗争。3、扶植、收买代理人资本—帝国主义列强先后扶植清政府、北洋军阀作为它们在中国的代理人,维护其在华利益。三、经济掠夺1、控制中国的通商口岸鸦片战争后,通商口岸成为列强在中国进行侵略的工具。2、掠夺中国的关税自主权从19世纪50年代起,外国人逐步控制了中国海关的行政权。3、实行商品倾销和资本输出资本—帝国主义列强先后向中国实行商品倾销和资本输出。4、操纵中国的经济命脉帝国主义控制了中国的海关,垄断了中国的金融、航运等,牢牢掌握了中国的经济命脉。四、文化渗透1、披着宗教外衣,进行侵略活动帝国主义的文化渗透活动,有许多是披着宗教外衣、在传教的名义下进行的。2、为侵略中国制造舆论外国教会的某些势力在中国办报纸、杂志,翻译、出版各种书刊,为帝国主义侵略制造舆论。第二节:抵御外国武装侵略&nbsp争取民族独立的斗争&nbsp&nbsp&nbsp&nbsp0.5学时一、反抗外来侵略的斗争历程1、人民群众的反侵略斗争&nbsp&nbsp&nbsp&nbsp从第一次鸦片战争期间广州三元里人民的抗英斗争到义和团运动,中国人民表现出不屈不挠的反侵略、反压迫的坚强意志和斗争精神。2、爱国官兵的反侵略斗争在历次反抗外国侵略的战争中,爱国官兵表现了英勇顽强的战斗精神,并在一些战役中取得了胜利。二、粉碎瓜分中国的图谋1、边疆危机和瓜分危机19世纪70至80年代,中国陷入“边疆危机”,中国面临被帝国主义瓜分的危险。2、义和团运动与列强瓜分中国图谋的破产帝国主义列强没有实现瓜分中国的图谋,根本原因是由于中华民族进行的不屈不挠的反侵略斗争。帝国主义列强之间的矛盾和互相制约,也是一个重要原因。第三节:反侵略战争的失败与民族意识的觉醒&nbsp&nbsp&nbsp&nbsp0.5学时一、反侵略战争的失败及其原因1、社会制度的腐败鸦片战争期间统治中国的清王朝,从皇帝到权贵,大都昏庸愚昧,不了解世界大势,不懂得御敌之策。2、经济技术的落后近代中国反侵略战争失败的另一个重要原因,是国家综合实力特别是经济技术和作战能力的落后。二、民族意识的觉醒&nbsp&nbsp&nbsp&nbsp&nbsp1、“师夷长技以制夷”的主张和早期的维新思想&nbsp&nbsp&nbsp&nbsp林则徐是近代中国睁眼看世界的第一人。在《海国图志》中,魏源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19世纪70年代以后,王韬、薛福成、马建忠、郑观应等人不仅主张学习西方的科学技术,同时也要求吸纳西方的政治、经济学说。2、救亡图存和振兴中华&nbsp&nbsp&nbsp&nbsp孙中山1894年11月在创立革命团体兴中会时就喊出了“振兴中华”的口号。中华民族进一步觉醒。&nbsp第二章:对国家出路的早期探索&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3学时第一节:农民群众斗争风暴的起落&nbsp&nbsp&nbsp&nbsp&nbsp1学时一、太平天国农民战争1、金田起义和太平天国的建立1851年1月,洪秀全率会众在广西省桂平县金田村发动起义,建号太平天国。1853年3月,占领南京,定为首都,改名天京,正式宣告太平天国农民政权的建立。2、《天朝田亩制度》和《资政新篇》太平天国颁布了《天朝田亩制度》、《资政新篇》两个重要纲领。3、从天京事变到太平天国败亡1856年9月发生的天京事变成为太平天国由盛转衰的分水岭。1864年6月,洪秀全病故。7月,天京被湘军攻破。太平天国起义失败。二、农民斗争的意义和局限1、太平天国起义的历史意义太平天国起义沉重打击了封建统治阶级,强烈撼动了清政府的统治根基,把中国旧式农民战争发展到最高峰。2、太平天国起义失败的原因和教训太平天国的失败,具有客观和主观原因。它的失败表明,农民阶级不能担负起领导反帝反封建斗争取得胜利的重任。第二节:洋务运动的兴衰&nbsp&nbsp1学时一、洋务事业的兴办从19世纪60年代起,封建统治阶级中的部分成员为了挽救清王朝的统治危机,主张学习西方的武器装备和科学技术,兴起了洋务运动。二、洋务运动的历史作用及其失败1、洋务运动的历史作用洋务运动在客观上对中国早期工业和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起了某些促进作用。同时,它传入国外新的知识,打开了人们的眼界。洋务运动冲击了封建观念,有利于社会风气的改变。2、洋务运动失败的原因由于洋务运动具有的封建性、依赖性、腐朽性,最终不能避免失败的命运。第三节:维新运动的兴起和夭折&nbsp&nbsp&nbsp&nbsp1学时一、戊戌维新运动1、维新派倡导救亡和变法的活动19世纪90年代以后,资产阶级的改良思想迅速传播开来,逐步形成变法维新的思潮。1895年康有为、梁启超等发起“公车上书”,揭开了变法维新运动的序幕。2、维新派与守旧派的论战当时,维新派与守旧派之间,展开了一场激烈的论战。3、昙花一现的百日维新在维新派的积极活动下,自1898(戊戌)年6月11日至9月21日止,在103天里维新派通过光绪皇帝发布了一百多项新政命令,史称“百日维新”。变法维新运动最终失败。二、戊戌维新运动的意义和教训1、戊戌维新运动的意义戊戌维新运动是一次爱国救亡运动,也是一场资产阶级性质的政治改革运动,更是一场思想启蒙运动。2、戊戌维新运动失败的原因和教训戊戌维新运动的失败,主要是由于维新派自身的局限和以慈禧太后为首的强大的守旧势力的反对和维新派本身的局限性。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旧中国,企图通过统治者走自上而下的改良的道路,是根本行不通的。&nbsp第三章:辛亥革命与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nbsp&nbsp&nbsp3学时第一节:举起近代民族民主革命的旗帜&nbsp&nbsp&nbsp&nbsp1学时一、辛亥革命爆发的历史条件1、民族危机加深,社会矛盾激化20世纪初,帝国主义列强对中国的侵略日益扩大。而清政府日益成为“洋人的朝廷”。2、清末“新政”及其破产为了摆脱困境,清政府于1901年4月宣布实行“新政”。&nbsp1911年5月,“皇族内阁”的成立,宣告清末“新政”的破产。3、资产积极革命派的阶级基础和骨干力量19世纪末20世纪初,民族资产阶级及与它相联系的社会力量有了较大的发展。这正是资产阶级革命派形成的阶级基础。资产阶级革命派的骨干是一批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二、资产阶级革命派的活动1、孙中山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开始1894年,孙中山到檀香山组织兴中会,并筹划发动反清起义。2、资产阶级革命派的宣传与组织工作20世纪初,各种宣传革命的书籍报刊纷纷涌现,民主革命思想得到广泛传播,资产阶级革命团体在各地相继成立。三、三民主义学说和资产阶级共和国方案1905年11月,在同盟会机关报《民报》发刊词中,孙中山将同盟会的纲领概括为三大主义,即民族主义、民权主义、民生主义,后被称为三民主义。四、关于革命与改良的辩论1905年至1907年间,围绕中国究竟是采用革命手段还是改良方式这个问题,革命派与改良,展开了一场大论战。第二节:辛亥革命与建立民国&nbsp&nbsp&nbsp&nbsp1学时一、封建帝制的覆灭&nbsp&nbsp&nbsp&nbsp1、武装起义与保路风潮&nbsp&nbsp&nbsp&nbsp1911年5月,清政府宣布“铁路干线收回国有”,激起了湖北、湖南、广东、四川四省的保路风潮,其中以四川为最烈。2、武昌首义与各地响应1911年10月10日晚,驻武昌的新军工程第八营的革命党人打响了起义的第一枪。起义军一夜之间就占领了武昌,取得了首义的胜利。二、中华民国的建立&nbsp&nbsp&nbsp&nbsp1、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宣告成立&nbsp&nbsp&nbsp&nbsp1912年1月1日,孙中山在南京宣誓就职,改国号为“中华民国”,成立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南京临时政府是一个资产阶级共和国性质的革命政权。2、中华民国临时约法1912年3月,临时参议院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法典。3、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辛亥革命结束了统治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资产阶级共和政府,使民主共和的观念开始深入人心,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第三节:辛亥革命的失败&nbsp&nbsp&nbsp1学时一、封建军阀专制统治的形成1、袁世凯窃国,辛亥革命流产&nbsp&nbsp&nbsp&nbsp&nbsp1912年3月10日,袁世凯在北京就任临时政府大总统。4月1日,孙中山正式卸去临时大总统职务。随后,临时参议院议决将临时政府迁往北京。2、封建军阀的专制统治袁世凯窃取辛亥革命的果实之后,建立了代表大地主和买办资产阶级利益的北洋军阀反动政权。中国重新落入黑暗的深渊。&nbsp&nbsp&nbsp&nbsp二、旧民主主义革命的终结1、挽救共和的努力及其挫折辛亥革命后,孙中山先后领导了二次革命、护国运动和护法运动,但都失败了。它表明,中国民族资产阶级再也不能领导中国革命前进了。2、辛亥革命失败的原因和教训辛亥革命失败的根本原因,在于它的领导者资产阶级革命派本身具有的软弱性和妥协性。中编综述:翻天覆地的三十年&nbsp&nbsp2学时一、中国所处的时代和国际环境1、第一次世界大战和俄国十月革命后的世界1917年11月7日俄国爆发的十月社会主义革命,开辟了人类历史的新纪元。中国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成了世界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的一部分。2、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及其胜利1939年9月1日,德军入侵波兰。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开始。在各国人民不屈不挠的斗争下,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取得了胜利。3、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后国际格局的深刻变化战后逐步形成分别以美、苏为首的帝国主义和社会主义两个阵营的对立。美国政府采取了扶蒋反共的政策。二、“三座大山”的重压1、外国垄断资本的在华扩张外国资本在华急剧扩张,把国民党统治区的经济推向了绝境。2、占优势地位的中国封建经济在残酷的封建压迫和剥削下,中国农村的经济日益陷入绝境。3、官僚资本的急剧膨胀官僚资本是利用政权的力量,依靠帝国主义,通过掠夺广大劳动人民和兼并民族工商业而发展起来的。4、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状况及其艰难处境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受到了多方面的阻碍,在中国整个资本主义经济中不占主体地位,发展缓慢。民族资产阶级是带两重性的阶级。三、两个中国之命运1、三种政治力量,三种建国方案在1921年中国共产党诞生至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前的时期,中国存在着三种主要的政治力量,分别提出了三种不同的建国方案。2、两种基本的选择,两个中国之命运中国共产党的建国方案最终成为中国人民的共同选择。&nbsp第四章:开天辟地的大事变&nbsp&nbsp&nbsp&nbsp3学时第一节: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nbsp&nbsp&nbsp&nbsp1学时一、北洋军阀的统治北洋军阀的专制统治和割据、纷争乃至混战,给人民带来无穷灾难。二、新文化运动与思想解放的潮流1、新文化运动的兴起新文化运动是从1915年9月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开始的。2、新文化运动的基本口号《新青年》提出的基本口号是民主和科学。3、反封建的思想解放运动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提倡民主、科学,反对专制和迷信,对封建礼教进行了猛烈的冲击,在社会上掀起了一股思想解放的潮流。4、五四以前新文化运动的局限五四以前新文化运动仍然是一场旧民主主义性质的思想文化运动。三、十月革命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在十月革命以后、五四运动前后的中国思想界,产生了一批赞成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具有初步共产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李大钊成为中国的第一个马克思主义者。四、五四运动: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1、五四运动的爆发1919年5月爆发的五四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一个划时代的事件。五四运动的直接斗争目标得到了实现。2、五四运动的历史特点五四运动具有旧民主主义革命所不具备的一些新的历史特点,成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第二节:马克思主义进一步传播与中国共产党诞生&nbsp&nbsp&nbsp&nbsp1学时一、中国早期马克思主义思想运动1、早期马克思主义者的队伍中国早期马克思主义者的队伍,主要是由三种人组成的。2、早期马克思主义思想运动适应中国社会发展和革命发展的需要,早期马克思主义者在中国掀起了一场研究、传播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运动。3、新文化运动的发展五四以后的新文化运动已经发展到了一个新阶段,马克思主义开始逐步地在思想文化领域中发挥指导作用。二、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1、中国共产党的早期组织1920年8月前后,陈独秀在上海创立共产党早期组织。随后,北京、武汉等地也成立了这样的组织。2、中国共产党的早期组织的活动共产党早期组织成立后进行的一系列活动,促进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的传播及其与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三、中国共产党的创建及其历史特点1、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1921年7月23日,中国共产党第一次代表大会在上海举行。党的一大正式宣告了中国共产党的成立。2、中国共产党成立的历史特点和意义中国共产党一开始就是一个以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为基础的党,是一个新型工人阶级革命政党。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是一个“开天辟地的大事变”。第三节:中国革命的新局面&nbsp&nbsp&nbsp&nbsp1学时一、制定革命纲领,发动工农运动1、制定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1922年7月召开的中国共产党第二次代表大会,第一次提出了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为中国人民指出了明确的斗争目标。2、发动工农群众开展革命斗争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推动下,工农运动蓬勃发展。二、实行国共合作,掀起大革命高潮1、国共合作的形成1924年1月,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广州举行,标志着第一次国共合作的正式形成。2、大革命的准备与进行1926年7月,以推翻北洋军阀统治为目标的北伐战争开始,中国形成了历史上空前广大的人民解放运动。3、大革命中的中国共产党在这场革命中,中国共产党起着独特的、不可替代的作用。没有中国共产党,不会有这场大革命。4、大革命的意义、失败原因和教训大革命的历史意义是不可磨灭的。大革命失败的原因,客观上是由于反革命力量的强大,主观方面,是由于陈独秀为代表的右倾机会主义错误。&nbsp第五章:中国革命的新道路&nbsp&nbsp&nbsp3学时&nbsp&nbsp第一节:对革命新道路的艰苦探索&nbsp&nbsp&nbsp&nbsp1学时一、国民党在全国统治的建立1928年12月,张学良在东北宣布“服从国民政府,改易旗帜”,国民党在全国范围内建立了自己的统治。国民党政府的统治依然是地主阶级和买办性的大资产阶级的统治。二、土地革命战争的兴起1、大革命失败后的艰难环境在国民党的统治下,白色恐怖笼罩着全国城乡,中国革命转入低潮。2、开展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斗争随着南昌起义、秋收起义和广州起义的爆发。中国革命发展到了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三、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1、对中国革命新道路的探索毛泽东集中了党和人民的集体智慧,开辟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新道路。这标志着毛泽东思想初步形成,中国革命开始走向复兴。2、反“围剿”作战与土地革命毛泽东、朱德等指挥红军实行了一整套行之有效的战术,粉碎了国民党军队的前四次“围剿”。同时,在各根据地开展土地革命。第二节:中国革命在探索中曲折前进&nbsp&nbsp&nbsp2学时一、土地革命战争的发展及其挫折1、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建设在苏维埃政府的领导下,农村革命根据地呈现出生机勃勃的景象。2、土地革命战争的严重挫折由于王明为代表的左倾教条主义错误,红军在第五次反“围剿”作战中遭到失败,不得不退出南方根据地,实行战略转移——长征。二、中国革命的历史性转折1、遵义会议遵义会议集中解决了当时具有决定意义的军事问题和组织问题,成为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2、红军长征的胜利1936年10月,红二、四方面军先后同红一方面军在甘肃会宁、静宁将台堡会师,至此,三大主力红军的长征胜利结束。三、总结历史经验,迎接全国性的抗日战争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共中央对党的政治路线、军事路线和思想路线进行了拨乱反正,从思想上、理论上武装了中国共产党人。&nbsp第六章: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nbsp&nbsp&nbsp&nbsp&nbsp5学时第一节&nbsp:日本发动灭亡中国的侵略战争&nbsp&nbsp&nbsp1学时一、日本灭亡中国的计划及其实施1、从九一八事变到华北事变1931年9月18日深夜,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开始了变中国为其独占殖民地的阶段。1935年,日本在华北制造一系列事端,这就是华北事变。2、卢沟桥事变与日本的全面侵华战争&nbsp1937年7月7日,日军制造卢沟桥事变。日本全面侵华战争由此开始。1945年8月15日,日本天皇发表终战诏书,日本侵华战争最终遭到彻底失败。二、残暴的殖民统治和中华民族的深重灾难1、日本在其占领区的残暴统治日本在台湾和东北进行了长期的残暴的殖民统治。2、侵华日军的严重罪行侵华日军在中国犯下了空前严重的罪行,给中华民族造成了极为深重的灾难。第二节:从局部抗战到全国性抗战&nbsp&nbsp&nbsp1学时一、中国共产党举起武装抗日的旗帜在中华民族处于生死存亡的危机关头,中国共产党率先举起了武装抗日的旗帜。二、局部抗战与救亡运动1、抗日救亡运动的兴起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工农红军和广大的工人、农民是抗日救亡运动的中坚力量。&nbsp2、共产党人与部分国民党人合作抗日共产党人与部分国民党人如李杜、冯玉祥等合作抗日。三、停止内战,一致对外1、一二九运动与中共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新政策一二九运动标志着中国人民抗日救亡运动新高潮的到来。中共中央在瓦窑堡会议上,提出了在抗日的条件下与民族资产阶级重建统一战线的新政策。2、西安事变及其和平解决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成为时局转换的枢纽,十年内战的局面由此结束,国内和平基本实现。四、全国性抗战的开始1、国共合作,共赴国难国共两党领导的抗日军队,分别担负着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的作战任务,形成共同抗击日本侵略者的战略态势。&nbsp2、全民族同仇敌忾,奋起抗战全国各界民众以不同形式参加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投入全民族抗战。第三节:国民党与抗日的正面战场&nbsp&nbsp&nbsp&nbsp1学时一、战略防御阶段的正面战场&nbsp以国民党军队为主体的正面战场,担负了抗击日军战略进攻的主要任务。二、战略相持阶段的正面战场国民党由片面抗战逐步转为消极抗战,制造了多次的反共“磨擦”事件,激起了大后方人民对蒋介石集团的严重不满。第四节:中国共产党成为抗日战争的中流砥柱&nbsp&nbsp&nbsp1学时一、全面抗战的路线和持久战的方针1、实行全面的全民族抗战的路线1937年8月,中国共产党在陕北洛川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制定了抗日救国十大纲领。2、采取持久战的战略方针毛泽东深刻指出:抗日战争只能是持久战,最后胜利将是属于中国的。二、敌后战场的开辟与游击战争的发展1、敌后战场的开辟和发展到1940年底,人民抗日武装部队发展到50万人,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根据地拥有1亿人口。2、游击战争的战略地位和作用在抗日战争的初期和中期,游击战被提到了战略的地位,具有全局性的意义。三、坚持抗战、团结、进步的方针&nbsp1、统一战线中的独立自主原则中国共产党强调,必须在统一战线中坚持独立自主原则,既统一,又独立。2、坚持抗战、团结、进步,反对妥协、分裂、倒退1939年7月,中国共产党明确提出“坚持抗战到底,反对中途妥协”、“巩固国内团结,反对内部分裂”、“力求全国进步,反对向后倒退”三大口号。3、巩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策略总方针中国共产党制定了“发展进步势力,争取中间势力,孤立顽固势力”的策略总方针。四、抗日民主根据地的建设1、三三制的民主政权建设抗日民主政府在工作人员分配上实行“三三制”原则,即共产党员、非党的左派进步分子和不左不右的中间派各占1/3。2、减租减息,发展生产根据地内普遍实行减租减息政策。毛泽东发出了“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的号召。3、文化建设与干部教育中共中央及时作出大量吸收知识分子的决定,一批干部学校和专门学校创办起来。五、推进大后方的抗日民主运动和进步文化工作&nbsp1、抗日民主运动的开展1944年9月,中共参政员林伯渠在国民参政会上提出废除国民党一党专政、召开各党派会议、成立民主联合政府的主张,得到社会各界的热烈响应。2、抗战文化工作的开展文化界各抗敌协会相继成立,成为文化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建立的重要标志。六、中国共产党的自身建设&nbsp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命题的提出1938年9月至11月,中国共产党在延安举行了扩大的六届六中全会,毛泽东明确地提出了“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这个命题。2、新民主主义理论的系统阐明毛泽东系统阐明了新民主主义理论,标志着毛泽东思想得到多方面展开而达到成熟。3、整风运动和实事求是思想路线在全党的确立整风运动是一场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在全党范围确立了起来。第五节:抗日战争的胜利及其意义&nbsp&nbsp&nbsp1学时一、抗日战争的胜利1945年9月2日,日本天皇和政府的代表签署向同盟国的投降书,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结束。9月3日,成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二、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的地位1、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中国是全世界参加反法西斯战争的五个最大的国家之一,是在亚洲大陆上反对日本侵略者的主要国家。2、世界反法西斯力量对中国的援助苏联、美国、英国、法国等国向中国提供了经济援助或军事合作。三、抗日战争胜利的意义、原因和基本经验1、抗日战争胜利的意义捍卫了中国的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弘扬了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维护了世界和平。2、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中国人民巨大的民族觉醒、空前的民族团结和英勇的民族抗争,是抗日战争胜利的决定性因素。&nbsp3、抗日战争胜利的基本经验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加强民族团结,宏扬爱国主义精神,提高综合国力。&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第七章:为新中国而奋斗&nbsp&nbsp&nbsp4学时第一节:从争取和平民主到进行自卫战争&nbsp&nbsp&nbsp1学时一、中国共产党争取和平民主的斗争1、战后国际国内政治形势战后的政治形势,总的说来,对中国人民实现建设新中国的目标是有利的。2、中国共产党争取和平民主的方针1945年8月25日,中共中央在对时局的宣言中明确提出“和平、民主、团结”的口号。3、重庆谈判和政治协商会议1945年8月28日,毛泽东、周恩来、王若飞赴重庆与国民党当局进行谈判。10月10日,双方签署《政府与中共代表会谈纪要》,确认和平建国的基本方针。4、维护和破坏政协协议的较量中国共产党争取和平民主的努力,使得各界群众增强了对中国共产党的了解。二、国民党发动内战和解放区军民的自卫战争1、全面内战爆发1946年6月底,国民党军以进攻中原解放区为起点,挑起了全国性的内战。2、以革命战争反对反革命战争中国共产党估计了国内外形势,坚决认定,我们必须打败蒋介石,而且能够打败他。3、以自卫战争粉碎国民党的军事进攻中共中央指出,在政治上,必须在党的领导下建立最广泛的人民民主统一战线;在军事上,必须采取集中优势兵力、各个歼灭敌人的作战原则。第二节&nbsp:&nbsp国民党政府处在全民的包围中&nbsp&nbsp&nbsp1学时一、全国解放战争的胜利发展1、人民解放军转入战略进攻1947年6月底,刘邓大军实施中央突破,千里跃进大别山,人民解放战争战略进攻的序幕由此揭开。2、提出“打倒蒋介石,解放全中国”的口号1947年10月10日,中国人民解放军总部发表宣言,提出“打倒蒋介石,解放全中国”的口号。二、土地改革与农民的广泛发动1、从《五四指示》到《中国土地法大纲》1946年5月4日,中共中央发出《关于清算、减租及土地问题的指示》,提出“耕者有其田”的政策。1947年7月至9月,中国共产党制定和通过了《中国土地法大纲》。2、土地改革运动的热潮经过土地改革运动,到1948年秋,一亿人口的解放区消灭了封建生产关系。三、第二条战线的形成1、国民党统治区的政治经济危机国民党政府抗战后期在大后方已经严重丧失人心。2、学生运动的高涨为反对国民党内战政策,爱国学生一次又一次地掀起反抗斗争的浪潮。3、人民民主运动的发展随着人民民主运动的高涨,国民党政府已经处在全民的包围中。第三节:中国共产党与民主党派的合作&nbsp&nbsp&nbsp1学时一、各民主党派的历史发展中国现存的八个民主党派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爱国统一战线的重要组成部分。二、中国共产党与民主党派的团结合作中国各民主党派都主张爱国、民主,从成立的时候起,大多同中国共产党建立了不同程度的合作关系。三、第三条道路的幻灭1、第三条道路的主张抗日战争胜利后,某些民主党派的领导人物鼓吹“中间路线”,提出了资产阶级共和国方案。2、国民党当局对民主党派的迫害国民党当局不断以暴力对民主党派施行迫害。暗杀民主人士,解散民盟。3、民主党派历史上的转折点1948年1月,民盟在香港召开一届三中全会,标志着民盟站到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立场上来。其他民主党派也明确表示了参加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立场。四、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政治协商格局的形成1949年1月22日,民主党派的领导人和无党派民主人士联合发表《对时局的意见》,表明他们自愿接受了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拥护建立人民民主的新中国。第四节:人民共和国——中国人民的历史性选择&nbsp&nbsp&nbsp1学时一、南京国民党政权的覆灭1、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三大战役共歼灭国民党军队的有生力量154万余人,国民党赖以维持其反动统治的主要军事力量基本上被摧毁。2、人民解放军向全国进军1949年4月23日,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宣告延续了22年之久的国民党反动统治的覆灭。二、人民政协与《共同纲领》1、为新中国绘制蓝图中共七届二中全会的决议和毛泽东的《论人民民主专政》,为新中国绘制了蓝图。2、人民政协会议的召开与《共同纲领》的制定1949年9月21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在北平召开,会议通过了《共同纲领》。《共同纲领》在当时是全国人民的大宪章,起着临时宪法的作用。三、中国革命胜利的原因和基本经验1、中国革命胜利的原因&nbsp广大人民的大力支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国际无产阶级和人民群众的支持。2、中国革命胜利的基本经验建立广泛的统一战线;坚持革命的武装斗争;加强共产党自身的建设。&nbsp下编综述:辉煌的历史征程&nbsp&nbsp&nbsp2学时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标志着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结束和新民主主义社会在全国范围内的建立。二、新中国成立以后的历史进程新中国成立至今的历史,经历了以下几个发展阶段:1、基本完成社会主义改造的时期(从1949年新中国成立到1956年社会主义革命基本完成)2、开始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十年(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到1966年“文革”前夕)3、“文化大革命”时期(1966年5月到1976年10月)4、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1978年12月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至今)三、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历史性成就从新中国成立到现在,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50多年的历史昭示我们,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才能发展中国,才能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nbsp第八章&nbsp: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中国的确立&nbsp&nbsp&nbsp&nbsp&nbsp&nbsp2学时第一节: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开始&nbsp&nbsp&nbsp0.5学时一、新民主主义社会的性质1、新民主主义社会的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的基本完成和社会主义革命阶段的开始。2、中共中央对新民主主义社会的分析建国前夕,中共中央分析了新民主主义社会的经济状况和基本矛盾,提出社会主义革命的任务。二、开始向社会主义过渡1、开始采取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实际步骤新中国成立后的最初三年,在着重完成民主革命的遗留任务的同时,社会主义革命也开始了。2、对新民主主义社会过渡性认识的深入新民主主义社会不是一个凝固不变的、独立的社会形态,它本身具有过渡性。第二节:社会主义道路——历史和人民的选择&nbsp&nbsp&nbsp0.5学时一、工业化的任务和发展道路1、提出国家工业化的任务进行经济建设,首先要把中国从一个落后的农业国变为一个先进的工业国,实现国家的工业化。2、选择社会主义工业化的道路近代以来的历史表明,资本主义工业化的道路是走不通的。中国必须走社会主义工业化的道路。二、过渡时期总路线反映了历史的必然性1、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提出中共中央在1952年底开始酝酿并于1953年正式提出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2、实行社会主义改造的国内外条件当时的中国具备了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国内外条件。第三节:有中国特点的向社会主义过渡的道路&nbsp&nbsp&nbsp1学时一、社会主义工业化与社会主义改造并举社会主义工业化是当时的基本任务,社会主义改造是围绕着社会主义工业化的任务进行的。二、农业合作化运动的发展1、农业合作化任务的提出面对农村中的贫富分化,中共中央下发了《关于农业生产互助合作的决议(草案)》。2、农业合作化的基本方针充分发挥农民的积极性,坚持自愿互利,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的农业合作化道路。3、农业合作化的发展和基本完成到1956年底,农业合作化基本完成。但是由于要求过急,以致在长期间遗留了一些问题。4、手工业合作化的实现由手工业生产合作小组、手工业供销合作社到手工业生产合作社,逐步实行对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三、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赎买政策的实施1、经过国家资本主义走向社会主义国家资本主义是改造资本主义工商业和逐步完成社会主义过渡的必经之路。2、和平赎买政策的实现中共中央《关于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问题的决议》对赎买政策作了规定,在实行全行业公私合营的时候,国家为资本家安排了工作,许多人担任了一定的领导职务。四、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全国的全面确立1、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1956年,随着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社会主义的基本经济制度在中国全面地建立起来。2、在社会主义条件下推进工业化、现代化社会主义制度的全面确立,为中国以后的进步和发展奠定了基础。&nbsp第九章: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nbsp&nbsp&nbsp2.5学时第一节:良好的开局&nbsp&nbsp&nbsp&nbsp&nbsp0.5学时一、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开端1、提出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实际的“第二次结合”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第二次结合”的思想,为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提供了基本的指导原则。2、在社会主义制度下保护和发展生产力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为进一步保护和发展生产力创造了更有利的条件。二、早期探索的积极进展1、《论十大关系》的发表《论十大关系》提出建设社会主义的基本方针,中国共产党人开始探索自己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2、中共八大路线的制定中共八大正确分析了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后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和主要任务,为中国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和党的建设指明了方向。3、《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的发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创造性地阐述了社会主义社会矛盾学说,对中国社会主义事业具有长远的指导意义。4、整风运动和反右派斗争面对极少数资产阶级右派分子的进攻,坚决反击是必要的,但是反右派斗争被严重扩大化了。第二节:探索中的严重曲折&nbsp&nbsp&nbsp1学时一、“大跃进”及其纠正1、“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发动中国共产党力图迅速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力,但忽视了客观规律,使“左”倾错误严重泛滥开来。2、初步纠正“左”倾错误的努力毛泽东等觉察并实际纠正“左”倾错误,但是由于继续坚持“三面红旗”,带有很大的局限性。3、庐山会议与纠“左”进程的中断1959年的庐山会议,打断了纠“左”的进程,使阶级斗争扩大化的理论和实践进一步升级。4、国民经济的调整面对严重困难局面,中共八届九中全会决定实行“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5、“七千人大会”的召开“七千人大会”恢复和发扬了党内的民主精神和自我批评精神,在三年调整时期具有关键性作用。二、“文化大革命”的十年1、“文化大革命”的发动毛泽东发动“文化大革命”的主要论点,既不符合马克思主义,也不符合中国实际。2、全面内乱的形成“一月革命”后掀起了“全面内战”的狂潮,为了稳定局势,毛泽东采取了一系列非常措施。3、粉碎林彪反革命集团毛泽东领导全党进行了粉碎林彪反革命集团的斗争,但是不允许从根本上纠正“文革”的错误。4、挫败“四人帮”“组阁”图谋四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决定周恩来为总理、邓小平等为副总理,挫败了江青等的“组阁”图谋。5、1975年整顿和“文化大革命”的结束1975年,邓小平着手对各方面的工作进行整顿,形势开始有了明显好转。三、严重的曲折,深刻的教训1、错误的性质是中国共产党寻找自己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过程中发生的错误,是依靠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完全可以纠正的。2、犯错误的原因社会主义运动的历史不长,加上中国共产党过去长期处于激烈的阶级斗争的环境中,习惯于大规模疾风暴雨群众性斗争的方法和经验等原因,造成了10多年的严重曲折。3、对错误进行科学分析中国共产党虽然犯了错误,但是其性质和宗旨没有改变。在此期间,社会主义建设的各项事业仍然取得了举世公认的重大成就。第三节:建设的成就&nbsp&nbsp探索的成果&nbsp&nbsp&nbsp&nbsp1学时一、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的基本建立基本建设了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根本上解决了工业化中“从无到有”的问题。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与文化、医疗、科技事业的发展保障人民基本生活需要;提高人民的文化素质和健康水平;取得一批重要的科技成果。三、国际地位的提高与国际环境的改善随着中美关系的正常化,中国外交格局发生重大变化。四、探索中形成的建设社会主义的若干重要原则在探索刚刚起步时,毛泽东就论述了并阐明了建设社会主义的基本方针。&nbsp第十章:改革开放与现代化建设新时期&nbsp&nbsp&nbsp2.5学时第一节:历史性的伟大转折和改革开放的起步&nbsp&nbsp0.5学时一、伟大的历史性转折1、在徘徊中前进和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为实现历史性的转折作了思想理论准备。2、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伟大转折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重新确立了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二、改革开放的起步1、拨乱反正的推进和国民经济的调整拨乱反正的推进为实现改革开放和开创现代化建设的新局面奠定了基础。2、农村改革的突破性进展经济体制改革,首先在农村取得突破性的进展,取得了很好的效果。3、对外政策的调整与美国、日本实现外交关系正常化,为中国进行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提供了有利的外部条件。三、拨乱反正任务的胜利完成1、阐明必须坚持四项基本原则1979年3月30日,邓小平提出四项基本原则,为保证现代化建设的顺利进行提供了政治基础。2、全面总结新中国的历史&nbsp&nbsp&nbsp&nbsp科学评价毛泽东和毛泽东思想1981年6月,中共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科学地评价了毛泽东和毛泽东思想的历史地位。第二节: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新局面的展开&nbsp&nbsp&nbsp&nbsp0.5学时一、改革开放的全面展开1、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宏伟纲领的制定十二大提出党在新时期的总任务。大会强调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社会主义的重要特征。2、改革重点从农村转向城市中共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使经济体制改革以城市为重点全面展开。3、多层次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逐步形成了多层次,有重点,点面结合的对外开放格局,促进了社会主义各项事业的发展。4、整党和精神文明建设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宪法的概念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