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试2020年社保政策变动每年都在变化,易考必过app是否做出了一些应对2020年社保政策变动的方案?

各位淀粉们晚上好,昨天推送了易考易错政治史部分,今天小编将易考易错经济与文化部分奉上,文末有提供PDF版本哟,另外小编提醒下:高中历史的学习是以记忆为基础的,所以需要不断的回顾以前所学的知识和对新的历史知识进行思考是很有必要的,这样不仅能增强记忆,还能锻炼解决问题的能力。经济史必究的28个易错易混点1.井田制在西周时期就已松动,春秋战国时期进一步瓦解商代已有文字记载曾实行井田制,但其真正流行是在西周时期。国王将土地分封给诸候,这些土地不能买卖,所以被称为“公田”,井田制下周王实际上是全国土地名义上的最高拥有者。西周中期,出现奴隶主占有井田的现象,还出现了土地交易。春秋后期,鲁国实行初税亩,实际上承认了土地私有的合法性,井田制逐渐瓦解。战国时期,商鞍变法废除井田制,以法律形式确立了封建土地私有制。综上所述,自然经济侧重于生产目的,小农经济侧重于经营规模,自耕农经济侧重于生产资料的占有形式。三者都具有自给自足、精耕细作的特征。3.均田制并未从根本上触动地主阶级利益均田制属于封建土地国有制。均田制下,政府只是将手中掌握的大量无主荒地和部分官田进行分配,其推行有利于荒地的开垦和农业的恢复发展,且一定程度上可以抑制土地兼并,地主阶级的土地并不属于均田范围,即这一制度并未从根本上触动地主阶级的利益。4.宋代土地利用效率得到提高宋代统治者继承了传统的重农思想,在土地政策上,采取“不抑兼并”的政策,实施租佃制以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在农业技术上,推广优良作物,扩大复种面积,提高水田抗旱能力。这些举措使得土地利用效率大大提高,农业经济获得更大发展。5.佃农在封建社会并非始终没有自主性随着社会的发展,佃农对地主的人身依附关系逐渐松弛,成为具有自主性的农民。佃农自主性发展的过程体现在三个方面:(1)地租演变:佃农所交地租主要经历了实物地租、定额地租、货币地租的演变。实物地租下,土地种植的收成越多,地主所得地租就越多,所以地主往往监督、干预佃农的生产经营,佃农基本没有自主权;定额地租下,佃农按契约规定交租,地主不再直接监督和干预佃农的生产经营,佃农有了一定的自主权;货币地租下,只要佃农交够租金,地主就不会干预佃农的生产经营,佃农拥有了更大的自主权。(2)缔结租佃契约:唐宋时期缔结租佃契约已相当普遍。对佃农来说,契约基本保证了他们在租佃期内对土地的耕作权,以及契约期满之后退佃的自由。(3)户籍地位:战国和魏晋南北朝时期,佃农户籍被列入地主家籍,到了唐宋时期,政府将他们列入独立户籍。从此佃农与地主之间的依附关系逐渐减弱。6.明清时期江南地区粮食不能自给是因为经济结构的变化江南地区曾是我国古代重要的粮食供应区,但到了明清时期,江南地区出现了粮食不能自给的情况。这是由于当时江南地区经济作物的种植面积扩大,粮食作物种植面积相对减少,经济结构发生变化。7.古代中国的官营手工业并非与市场毫无联系虽然古代中国官营手工业的产品一般不进入市场,但其并非与商品经济毫无关系,实际上官营手工业在一定时期内、一定行业中对商品经济的发展是有一定积极作用的。虽然官营手工业的产品主要是为了满足皇室、贵族和各级官吏的需要,但是随着封建经济领域内商品经济的不断发展,官营手工业与市场的联系逐渐加强。8.辩证认识西汉盐铁官营政策(1)积极影响:①将盐铁之利从工商业主手中转移到国家,极大丰富了财政来源。②打击了富商大贾势力,加强了中央集权。(2)消极影响:取消盐铁业的竞争,不仅使大量商贾流亡,也产生了不少产品质量低劣、价格昂贵,强迫民众购买及强制民众服役等弊病,加重了百姓负担。9.中国古代存在惠商政策“重农抑商”是中国封建社会长期奉行的经济政策。统治者将农业视为社会生产和生活之本,而把商业视为农业发展的障碍。但在封建社会的某些阶段,封建统治者也会因形势变化对该政策作出调整,一定程度上放宽对商业发展的限制,甚至表现出“惠商”的一面。如明中期以后,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分工的进一步扩大,商业资本增殖迅速。统治者认识到,扶助商业可使社会经济繁荣兴旺,对保障民生以及提升国力都具有重要意义。因此,明代由初期的“重农抑商、全面海禁”逐步转向后期的“惠商恤商、开放海禁”。10.中国古代城市功能的变化中国古代的城市在隋唐以前主要以政治功能为主。到了宋代,城市的经济功能显著增强,商业发展突破了时空限制,工商业城市迅速崛起。11.古代朝贡贸易有一定积极影响朝贡贸易有利于中国发展同周边国家的睦邻友好关系,增强中国的国际影响力。中国以“天朝上国”自居,周边诸国向中国“称藩纳贡”,通过朝贡贸易进行一定规模的经济文化交流,这也有利于促进周边国家和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12.鸦片战争至新中国成立前夕自然经济一直占主导地位随着列强侵略,洋货大量输入中国,农产品商品化程度不断提高,民族工业发展,自然经济逐渐解体。但整体而言,新中国成立前,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一直占主导地位。13.外国资本主义入侵客观上推动了民族工业的发展外国资本主义入侵,促使近代中国自然经济逐渐解体,客观上为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提供了商品市场和必要的劳动力。此外,外资在中国设厂,一些华商依附于外资企业,这客观上也有利于中国民族工业的产生和发展。14.洋务企业中也存在私人资本洋务企业中存在私人资本,比较典型的是“官督商办”企业。“官督商办”是洋务运动时期政府招募私人资本创建中国近代民用企业的一种形式。其中,“官督”是政府职能的行使,以督察企业内部的矛盾,并对企业加以扶持和保护;“商办”则是由商人出资认股,参与企业的经营管理且自负盈亏。官督商办是历史的选择,有其产生的必然性,也是在当时特定历史背景下官与商相互妥协的产物。它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中国近代工业化的进程。但后期随着“官督”的加强,官督商办企业已不能适应新的经济环境,并逐渐被商办企业取代,退出了历史舞台。15.洋务运动失败不等于洋务企业破产甲午中日战争的失败表明,洋务派自强、求富的目标并未实现。从这个意义上讲,洋务运动是失败的。但洋务运动的失败并不意味着洋务企业破产。事实上,甲午中日战争后,原有洋务企业仍在继续开办,有的还有新的发展。16.清政府放宽对民间设厂限制是为了解决财政危机面对《马关条约》的巨额赔款,清政府为解决财政危机,扩大税源,放宽了对民间设厂的限制。于是,19世纪末出现了兴办工业的热潮,民族资本主义得到初步发展。17.正确认识北洋政府统治时期民族工业的发展北洋政府统治时期,中国政局动荡,但这一时期政府采取的鼓励私人资本主义发展的政策,大大激发了民间资本投资建厂、振兴实业的热情,新的民办企业如雨后春笋般出现,中国民族工业获得了快速发展。18.一战对中国民族工业发展有双重影响一战期间,西方列强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中国民族工业获得快速发展。纺织、面粉、卷烟、火柴等轻工业发展较快。由于当时中国重工业刚刚起步,大量的金属原料和机械设备依赖进口。一战爆发后,西方国家的生产受损,且生产主要服务于战争需要,出口减少,这使中国重工业发展所需要的金属原料和机械设备进口日益困难,制约了中国本土工业的发展。19.抗日战争时期民族工业内迁对工业布局的影响抗日战争时期,国民政府组织沿海企业大量内迁,这为持久抗战奠定了物质基础,使工业布局得到一定程度的调整,内地尤其是西南地区的民族工业数量增多,工业化进程加快,但工业布局不平衡的局面并没有得到根本改变。20.“包产到户”在1978年前已经存在1978年后我国在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将土地产权分为所有权和经营权,所有权仍归集体所有,经营权则归农民所有。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下,以家庭为单位自主经营,具体形式为包产到组、包产到户。但要注意,“包产到户”不等同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20世纪五六十年代,一些地区也曾尝试“包产到户”。如1956年5月,中共永嘉县委在雄溪乡燎原社进行农业生产产量责任制的试验,在中国首创“包产到户”。21.农村和城市经济体制改革都扩大了自主权(1)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实行以家庭联产承包为主要形式的农业生产责任制,发展乡镇企业和非农产业,相对于原来的人民公社体制,农民有了生产的自主权。(2)城市经济体制改革把单一的公有制发展为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经济,把高度集中的管理体制改变为以间接管理为主、宏观调控的管理体制,企业有了生产和经营的自主权。22.西、葡两国通过殖民掠夺得来的财富并未在本国转化为资本西班牙和葡萄牙通过殖民夺得来的财富并没有在本国转化为资本,也没有促进两国资本主义的发展。西、葡两国将掠夺来的大部分财富用于购买其他国家的奢侈品和偿还外债,而不是用来扩大再生产。23.新经济政策存在一些问题俄共(布)是在特殊的环境下被迫实施新经济政策的,故新经济政策从一开始就显得先天不足。尤其是农业方面,俄共(布)在实行新经济政策时没有完全走出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限制,对农民只是一定程度的解绑。例如,对合作社等经济模式只是进行有限度的支持,一旦认为其发展超出限制便进行严厉控制,对有资本主义倾向的农业发展进行严厉打击等。24.斯大林模式曾发挥很大作用斯大林模式的形成同苏联当时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相适应,在确立初期和反法西斯战争时期曾发挥巨大作用,使苏联迅速成为强大的社会主义国家。在这一模式下,国家可以按照统一计划调配人力、物力、财力资源,在较短时间内实现经济的快速发展。这种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和新型的工业化模式是苏联在社会主义建设中的探索和创新,对二战后社会主义国家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产生了深刻影响。25.胡佛也对经济进行了一定程度的干预面对经济大危机,胡佛在奉行自由放任经济政策的同时,也部分采取了干预经济的措施:一是成立复兴金融公司,向大银行、大企业、大农场提供贷款,并允许复兴金融公司向各州发放贷款,进行救济。二是签署紧急救济与工程建设法,扩大公共工程项目等。胡佛的有限干预措施虽未能扭转经济额势,但在一定程度上延缓了社会矛盾的激化,并为后来的罗斯福新政提供了经验和借鉴。26.罗斯福新政的实施是为了维护资本主义制度罗斯福新政的主要目的在于通过政府的干预来克服经济危机,而不是要全面提升美国人民的生活水平。从根本上来说,罗斯福新政的实施是为了维护资本主义制度。27.马歇尔计划并非单纯的经济援助计划马歇尔计划并非一个单纯的经济援助计划,其自始至终都有着鲜明的政治目标。马歇尔计划以经济手段把复兴西欧和遏制苏联结合起来,利用经济援助复兴和控制西欧,共同对抗苏联。28.经济全球化vs文化多元化经济全球化与文化多元化构成了当今世界的一对基本矛盾。一方面,经济全球化打破了各种文化之间彼此隔绝的封闭状态,使人们在日常生活和大众文化层面的联系日益密切;另一方面,不同文化之间在深层的精神价值方面的差异和冲突也在经济全球化的过程中显得越来越突出,从而使得“全球价值观”与“本土价值观”处于尖锐的抵牾之中。但是,全球化决不意味着全球文化单一化,而只是表示不同文化在更加广阔的基础上获得了多元发展的可能性。世界经济全球化步伐的加快也促进了多元文化之间的交融、并存和互补。思想史必究的18个易错易混点1.诸子百家既相互批驳又相互融合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既在各个学派之间,也在同一学派的不同流派之间,论辩的议题非常广泛,既有不同政治主张的阐释,又有对社会其他问题之思考。经过春秋战国几百年的思想发展和“争鸣”活动,每一种学说的优劣表现明显,战国晚期的思想家在坚持一种学说的同时,必然会尝试消除本学派理论的不足之处,借鉴吸收其他学派的优点和长处,因此融合是思想文明发展的必然趋势。2.儒学独尊≠儒学独存“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是汉武帝时期确立的封建思想统治政策,是儒学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确立统治地位的标志。但是,儒学独尊地位的确立并不意味着其他学派的思想就此消亡。董仲舒新儒学中吸收了其他学派的某些思想,例如,“君道无为”是对道家学说的借鉴,“德主刑辅”是对法家学说的借鉴,“天人感应”是对阴阳五行家学说的借鉴,等等。唐朝时,道家一度受到统治者的重视。3.三教合一并非佛、道、儒合为一个整体三教合一并不是说佛、道、儒三教合并为一体,而是三教在发展过程中互相借鉴。魏晋南北朝时,中国本土宗教道教在民间广为传播,外来宗教佛教在中国盛行,作为主流统治思想的儒学吸收佛教和道教的精神,有了新的发展。这一时期,道教受到儒学的影响,主张“贵儒”和“尊道”,佛教也吸收儒学的精髓,渐趋中国本土化。隋朝时,儒学家提出“三教合归儒”的主张,又称“三教合一”,主张以儒学为主,调和并吸收佛教、道教的理论。4.程朱理学中存在积极因素程朱理学成为官方哲学后,维护封建专制等级秩序,压抑、扼杀人的本性,产生伦理异化,制约了人和社会的和谐发展,其负面影响是不容忽视的,但其还有诸多积极因素。(1)程朱理学在培养气节操守、加强道德修养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2)程朱理学以儒家思想为主,吸收了佛教和道教的一些思想,带有包容性。(3)程朱理学带有不同于以往的哲理性、思辨性,尤其是理学经常探讨人生宇宙,开阔了人们的思路和眼界,客观上也促进了宋代自然科学的发展。5.陆王心学有思想解放的倾向王阳明强调人的主体精神,认为“心即理”,天地万物之理只在我心;人只要去除一切私欲,回复已心固有的良善本性,则“人皆可以为尧舜”。他这种思想有利于发扬独立思考的自由精神和提高主体的自我意识,激励人们冲破传统束缚,起到了解放思想的作用。6.明清之际的进步思想是对儒家思想的发展明清之际三大思想家的思想不是反儒学思想,而是儒学的趋时更新。政治上,三大思想家认为明朝灭亡与实行君主专制有深刻关联,他们从儒家民本理念出发,批判君主专制:经济上,商品经济发展,新的生产关系出现,故其主张发展工商业;思想文化上,心学空疏,他们从传统儒学中吸取营养,发扬经世致用的实学。7.清代主流社会思潮仍旧是理学清代,理学处于衰落阶段,总体上逊色于宋、明时期。然而,由于社会诸方面因素的作用,理学在清代基本处于主流地位,是封建主义政治制度的理论基础,也是封建家族制度、宗法社会制度的支撑,为普通民众所尊奉。仅就广大基层民众而言,纲常学说及教条化的理学已渗入他们生活的各方面。文化教育、道德伦理、风俗礼仪、乡规民约、族谱家祠等都未摆脱理学的印迹。8.古代中国国家力量对科技发展的支持从整个古代中国科技发展的历程看,“重道轻器”的传统观念不利于科技发展,但有些科技成就是在国家力量的推动下取得的。(I)国家的统一带来社会的稳定,从而为科技的发展提供了条件。中国古代的许多重大科技成就产生于国家统一时期。(2)统治者的重视功不可没。如封建统治者认为自己“受命于天”,必然和自然协和,因此历代王朝莫不设立专官观测天象,修改历法。(3)统治者对外实行开明的文化政策,这有利于科技文化的交流和发展。9.地主阶级内部有识之士曾认识到西方政治制度的积极意义随着中国民族危机的不断加深,地主阶级内部的有识之士逐渐认识到只学习西方器物挽救不了中国,他们突破“中体”的束缚,逐渐认识到西方政治制度也有可取之处。10.革命派vs维新派从目标来看,资产阶级革命派主张革命,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而维新派主张改良,建立资产阶级君主立宪制国家,二者都主张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制度。从影响来看,维新变法虽然失败,但维新派宣传了西方的社会政治学说和自由平等观念,这有利于资产阶级革命思想的传播和资产阶级革命派的壮大。11.康有为尊孔与陈独秀反孔的本质相同康有为把西方资本主义的政治学说同传统的儒家思想相结合,目的是利用孔子的权威来论证维新变法的合理性,为维新变法思想创造历史依据;而以陈独秀为代表的资产阶级激进派为宜传民主和科学,把批判的矛头指向儒家传统道德,为新文化运动的开展扫清了思想上,道德上的障碍。两次运动中的尊孔和反孔在实质上是一致的,都服务于宣传资产阶级思想文化和发展资本主义的宗旨。12.新文化运动中的一些知识分子对儒家的思想是肯定的新文化运动中的全盘西化只是部分思想家提倡的,还有一些思想家对传统文化持肯定态度。例如一些知识分子对儒家论述的“德”持赞成、认可的态度等。13.人文主义并非古代希腊的主流思想古代希腊是西方人文主义思想的发源地,然而人文精神并不符合古代希腊统治阶级的根本利益,未能得到统治阶级的推崇,因此人文主义思想不是古代希腊的主流思想。以神为本,强调神权至上,研究自然,探求自然规律,才是当时希腊人关注和研究的重点。14.文艺复兴vs宗教改革文艺复兴与宗教改革都反对封建教会压制人性,搜刮人民,但并不要求人们放弃宗教信仰。文艺复兴借用宗教题材的作品揭露教会的腐朽、罪恶,主张发展人的个性,肯定人的价值,但对教会势力还是抱有和解的态度;宗教改革反对教会的烦琐仪式和教皇的特权地位,并未完全否定基督教神学思想的统治,二者都带有一定的宗教色彩。15.启蒙运动并非理性主义的开端理性主义是启蒙思想家反封建的旗帜,但启蒙运动并非理性主义的开端。古希腊时期的学者、罗马法学家、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者都曾调理性,只是侧重点不同。16.牛顿力学体系vs爱因斯坦的相对论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只否定了牛顿力学的绝对时空观,没有否定整个牛顿力学。牛顿力学是相对论力学在低速状态下的一个特例。牛顿力学是近代力学的基础,至今仍指导着我们的物理学思想。相对论发展了牛顿力学,否定了传统的绝对时空观。17.进化论并不完全适用于人类社会进化论是生物学领域的理论,属于自然科学范畴,不完全适用于解释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它虽然成为激励弱小民族和国家发愤图强的理论武器,但社会历史的发展有其特殊规律,用进化论来说明社会历史现象,必然会否定阶级斗争,否定社会的质变,从而为近代西方殖民者美化侵略、现代西方大国推行强权政治和霸权主义提供理论根据。18.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都表现出对现实的不满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都表达了对现实的不满。但浪漫主义注重对内心世界的描写,具有主观性,注重对理想的描写和歌颂,构思奇特,手法夺张;现实主义注重以客观真实的生活作为描写的对象,具有写实性(典型再现社会风貌,深入剖析社会生活本质)。END好啦,今天的内容就到这里啦~~如果大家想要什么干货,欢迎留言区告诉我们。如果觉得这份干货非常有用,那就快快转发给你身边的同学吧!想要 PDF 版本,在“历史如何考高分”对话框回复“易考易错经济与文化部分”即可领取!
  一、总体情况  1.国家实施高考综合改革的背景和意义是什么?  答:考试招生制度是国家基本教育制度。恢复全国统一高考40多年来,伴随着我国政治、经济及教育体制改革的步伐,高考招生制度不断改进完善,初步形成了相对完整的考试招生体系,为学生成长、国家选才、社会公平作出了历史性贡献,成功走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基本符合中国国情的人才选拔道路。这一制度总体上符合国情,权威性、公平性得到社会的普遍认可,但也存在着社会反映强烈的问题,主要有简单“唯分数论”影响学生全面发展,“一考定终身”使学生学习负担过重等现象。  新一轮考试招生制度改革作为党中央确定的重大政治任务,是党中央、国务院直接领导和推动的重大改革。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对高考综合改革作出了全面、系统的部署,明确要求推进考试招生制度改革,探索招生和考试相对分离、学生考试多次选择、学校依法自主招生、专业机构组织实施、政府宏观管理、社会参与监督的运行机制,从根本上解决“一考定终身”的弊端。  2.我省《实施方案》是怎样出台的?  答:《决定》对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作出了全面部署;2014年9月,国务院下发《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以下简称《实施意见》),并确定上海市、浙江省为首批高考综合改革试点省市,新一轮高考综合改革正式拉开帷幕。2017年,北京市、天津市、山东省、海南省启动第二批高考综合改革试点。2018年,河北省、辽宁省、江苏省、福建省、湖北省、湖南省、广东省、重庆市实施第三批高考综合改革。2021年,吉林省、黑龙江省、安徽省、江西省、广西壮族自治区、贵州省、甘肃省实施第四批高考综合改革。2022年,山西省、内蒙古自治区、河南省、四川省、云南省、陕西省、青海省、宁夏回族自治区实施第五批高考综合改革。  国务院《实施意见》出台后,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把推进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并作为促进教育公平、深化教育改革的重要抓手进行全面部署。在省委、省政府坚强领导下,省教育厅组织专门力量,认真学习领会中共中央 国务院《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国务院《实施意见》和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新时代推进普通高中育人方式改革的指导意见》精神,积极借鉴改革先行省份的经验做法,充分考虑我省原有高考模式、基础教育发展水平、高等教育和学科专业布局等因素,深入开展系统调研,召开系列调研座谈会、专家论证会等,广泛征求教育系统及社会各界的意见建议,最终形成了《实施方案》。《实施方案》经省委深改委会议和省政府常务会议审议研究通过,由省政府报教育部审核备案后印发实施。  3.我省高考综合改革从哪一年开始实施?  答:根据教育部总体安排部署,我省作为第五批启动高考综合改革的8个省(区)之一,从2022年秋季入学的普通高中一年级学生开始实施高考综合改革,到2025年建立基于统一高考和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参考综合素质评价(简称“两依据、一参考”)的普通高校考试招生模式,即2025年开始“新高考”。此前,我省已就相关工作进行了安排部署,正在有序推进。  4.我省高考综合改革的总体要求是什么?  答: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遵循教育发展和人才成长规律,从有利于促进学生健康发展、科学选拔各类人才和维护社会公平出发,统筹推进教学、考试、评价、招生综合改革,实现学生成长、国家选才和社会公平的有机统一,为更好服务国家战略需求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人才支撑。  从2022年秋季入学的普通高中一年级学生开始,实行基于统一高考和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参考综合素质评价的普通高校考试招生模式;进一步完善高职院校分类考试招生制度。到2025年,初步形成分类考试、综合评价、多元录取的考试招生模式,进一步健全促进公平、科学选才、监督有力的考试招生体制机制,构建顺应时代要求、符合教育规律和我省省情的普通高校考试招生制度。  5.我省高考综合改革主要内容是什么?  答:我省这次高考综合改革是对高考招生制度的整体设计,是一次综合、系统、全面的改革,主要包括四个方面内容:一是完善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制度,主要包括考试类型、科目设置、考试内容、考试对象、考试时间和成绩呈现等;二是健全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制度,主要包括评价内容、评价管理和评价使用等;三是改革统一高考招生录取制度,主要包括统一高考科目设置、考生总成绩构成、招生录取等;四是进一步完善高职院校分类考试招生制度,坚持把分类考试作为高职院校招生的主渠道。  6.改革后,我省普通高校考试招生基本模式主要有哪些?  答:按照国务院《实施意见》总体要求,我省高考综合改革实施后,普通高校考试招生主要包括普通高校统一考试招生和高职院校分类考试招生。  普通高校统一考试招生的招生院校为在我省具有招生资质的省内外普通高校,包括本科、专科层次,实行“两依据、一参考”的考试招生模式。  分类考试招生院校以省内高职院校为主,实行“文化素质+职业技能”的考试评价方式,分类考试作为高职院校招生的主渠道。  二、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  7.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是什么?  答: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是根据国家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和教育部有关规定,由省级教育行政部门组织实施的国家考试,主要用来衡量学生达到国家规定学习要求的程度,是保障教育教学质量的一项重要制度。  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分为合格性考试(以下简称合格考)和选择性考试(以下简称选择考)。合格考成绩是普通高中学生毕业的主要依据;选择考成绩计入普通高校统一考试招生录取的考生总成绩(以下简称考生总成绩)。  8.完善和强化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制度的目的是什么?  答:一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引导学生认真学习每一门课程,避免严重偏科现象,全面提高综合素质。  二是促进学生个性发展。计入考生总成绩的选择考科目,学生可根据自身兴趣、志向、优势和高等学校招生要求,扬长避短自主选择。  三是促进普通高中教育质量提升。通过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制度改革,引导普通高中落实课程方案,开足开齐课程,提高办学质量。  四是促进高校科学选才。高校可以针对专业人才培养需要,通过合理设置招生录取科目要求,提高选拔人才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9.合格考包括哪些科目?内容范围是什么?  答:合格考覆盖国家普通高中课程方案规定的除劳动教育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外的所有科目,包括语文、数学、外语、思想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学、信息技术、通用技术、音乐、美术、体育与健康等14门科目。  合格考内容范围为普通高中学科课程标准规定的必修内容。  10.合格考的考试对象是哪些?  答:普通高中在校学生均须参加合格性考试,高中阶段其他学校在校学生和社会人员也可报名参加合格性考试。  11.合格考如何组织考试?  答:合格考科目中的语文、数学、外语、思想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学、信息技术由省级统一组织考试,通用技术、音乐、美术、体育与健康由省级统一制定考试要求,各地负责组织,学校实施考查。  合格考内容范围为普通高中学科课程标准规定的必修内容,考试安排在相应学科必修模块课程结束后进行。  12.合格考成绩如何呈现和运用?  答:全省统一组织的合格考科目成绩分ABCDE五个等级,以“合格/不合格”呈现,ABCD为合格等次,E等为不合格等次。合格考各科成绩合格,是普通高中学生毕业的主要依据。合格考成绩纳入学生综合素质档案,同时也是普通高中学校课程管理和教学质量监测的重要参考依据。  13.选择考包括哪些科目?内容范围是什么?  答:选择考科目包括思想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学6门科目,学生可根据自身兴趣、志向、优势和普通高校招生要求,选择3门参加考试。其中,物理、历史为首选科目,考生须选择1门参加考试;思想政治、地理、化学、生物学4门科目为再选科目,考生从中选择2门参加考试。  选择考科目考试命题以各学科国家课程标准为依据,范围为必修和选择性必修内容。  14.选择考科目选择组合有哪些?  答:选择考科目理论上有12种组合,考生须根据自身兴趣、志向、优势和普通高校招生要求进行选择,具体组合如下:  15.考生如何确定选择考科目?  答:一是根据个人志向、兴趣爱好、自身优势等因素,按照对各科的喜好程度进行选择。  二是结合报考院校相关专业选考科目要求进行选择。  三是根据所在普通高中的特色优势等进行选择。  考生可从以上三个方面综合考虑,同时征求家长、老师的意见,科学选择。  16.选择考科目什么时候确定?  答:选择考科目由学生在合格考结束后选择,在高考报名时最终确定。高考报名前可以更换所选择的科目,高考报名结束后不可以更改。  建议学生慎重修改选择考科目。一是无论哪一学科的学习,随着内容难度的增加,都可能会遇到困难,有时成绩还会暂时下滑,这属于正常现象。二是选科后,各学科就开始学习所选科目选择性必修内容,如果一段时间后再更换科目,已经进行的课程很难补课。  17.选择考如何组织考试?  答:从2025年起,选择考每年组织1次,与当年全国统一高考同期进行,全省统一命题、统一考试、统一评卷、统一公布成绩,考试成绩当年有效。  18.选择考科目的成绩如何呈现和运用?  答:选择考科目中首选科目物理或历史以原始分呈现,并计入考生总成绩;再选科目成绩按照转换办法以等级转换分呈现,并计入考生总成绩。  19.为什么物理和历史按原始成绩计入考生总成绩?  答:我省《实施方案》确定,在录取时选考物理和选考历史的考生将分别排队录取。因此,选择物理(或历史)的考生将使用同一物理(或历史)试卷,考试群体相同,成绩具有可比性,可以使用原始分计入考生总成绩。  20.为什么思想政治、地理、化学、生物学考试成绩要实行等级赋分?  答:首选科目相同的考生,可以在思想政治、地理、化学、生物学科目中,根据个人兴趣特长和高校招生选考科目要求,选择不同选考科目计入高考总成绩。由于再选科目中不同学科试题难度差异和报考相应学科的考生群体不同,选考科目的原始分不具有可比性。如,考生甲选考思想政治,考生乙选考化学,两人都考了80分,考生甲排在所有选考思想政治考生的第100位,考生乙排在所有选考化学考生的第1000位。若简单将他们各科成绩相加计入高考总成绩并进行比较,既不科学也不公平。因此,需要将不同科目的原始分按照一定规则通过转换得到等级转换分(转换后考生选考科目成绩排队顺序不变),以解决选考科目的原始分不具有可比性的问题。  21.等级赋分优点是什么?  答:一是能够较好解决再选科目之间分数不等值、学生选考科目分数不能直接相加参加高校招生录取的问题;二是等级区间比例依据我省考生的实际状况划定,符合我省省情;三是能够保持考生每门学科成绩排名顺序不变,确保成绩转换的公平公正;四是能够最大限度保证考生的成绩具有良好的区分度,满足普通高校人才选拔需要。  22.合格考和选择考的区别是什么?  答:合格考与选择考主要有以下五个方面的区别:  一是考试目的不同。合格考目的是检查全体高中学生是否达到了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规定的基本学业要求,可以称为“强化基础”;选择考目的则是在“强化基础”的前提下,凸显不同高中生在学业修习上的学科特长,可以称为“突出个性”。  二是考试科目不同。合格性考试覆盖国家普通高中课程方案规定的除劳动教育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外的所有科目。选择考是学生根据自身兴趣、志向、优势和高等学校招生要求,在“物理、历史”中必选1个科目、在“思想政治、地理、化学、生物学”中自选2个科目,共计3个科目组成选择考科目。  三是考试范围不同。合格考范围为各学科课程标准确定的必修内容;选择考范围为各学科课程标准确定的必修和选择性必修内容。  四是成绩呈现不同。合格考科目成绩分为“合格”和“不合格”。选择考中,首选科目成绩以原始成绩呈现;再选科目成绩以等级转换分呈现。选择考成绩当年有效。  五是考试时间和考试机会不同。根据国家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全省统一组织的合格考在相应科目必修模块课程结束后进行。合格考科目成绩合格的,不允许再次报考,未合格的科目可补考1次。选择考从2025年开始实施,每年组织1次,时间安排与当年全国统一高考同期进行。  三、普通高考  23.全国统一高考的考试科目有哪些?  答:自2025年起,全国统一高考的考试科目为语文、数学、外语3门,不分文理科,成绩当年有效,每年按国家统一安排进行。其中外语科目考试由听力和笔试两部分组成。条件成熟时,外语提供两次考试机会。全国统一高考的考试科目均由教育部统一命题。  24.参加普通高校统一考试招生录取的考生(文化)总成绩是如何组成的?  答:考生(文化)总成绩由全国统一高考的语文、数学、外语3个科目成绩和考生选择的3门普通高中学业水平选择考科目成绩组成,满分为750分。其中,统一高考科目语文、数学使用原始成绩计入考生总成绩,每门满分150分;外语科目满分150分,其中听力部分30分、笔试部分120分,2025年、2026年仍延续现行计分办法(听力成绩暂不计入外语成绩,外语成绩以考生外语笔试成绩的1.25倍计入),从2027年起,听力成绩计入外语成绩总分。选择考中首选科目物理或历史使用原始成绩计入考生总成绩,每门满分100分;再选科目思想政治、地理、化学、生物学(从4门中选择2门)以等级转换分计入考生总成绩,每门满分100分。以上即通常所说的“3+1+2”模式。  25.考生确定选考科目时,为什么要在物理或历史中选1门,在其余4门中选2门?  答:我省《实施方案》规定,考生在确定普通高中学业水平选择考科目时,须在历史、物理2门首选科目中选择1门,在思想政治、地理、化学、生物学4门再选科目中选择2门。这样设置的主要考虑:  一是体现高校人才培养需要。高校、普通高中和学科专家普遍认为,在高校人才培养中,物理是自然科学类专业的基础性学科,历史是人文社会科学类专业的基础性学科。高中阶段学习物理或历史科目是大学阶段学习自然科学类专业或人文社科类专业以及其他交叉学科专业的重要基础。因此,将这两个科目作为首选科目,有利于考生为进入大学开展专业学习奠定扎实基础,有利于高校相关专业对学生的培养。  二是符合我省普通高中教育教学实际。我省各地普通高中办学条件存在一定差异,将物理或历史作为考生首选科目之一,既可以与现有师资、教室等条件有效衔接,又能够引导不同地区、不同普通高中的学生从实际出发合理选择学习科目,科学规划学业生涯,为进入大学继续深造奠定坚实的专业基础。  三是有利于学生多样化成长发展。学生可从4门再选科目中选择2门参加选择考,理论上有12种组合。相比改革前文理分科的两种学科组合方式,不仅扩大了学生的选择范围,而且促进了文理交融,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学其所好、考其所长的原则,更加符合教育发展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为学生成长成才提供更多机会。  同时,为了便于投档录取,高校在安排招生计划时,将分物理和历史两个类别分别编制;在录取时,也将按照选物理的考生和选历史的考生两个序列分别排队录取。也就是说,同一名考生无法同时在物理和历史两个队列中排队录取,因此考生只能从物理和历史中选择1门参加选择考。  26.普通高考实施“3+1+2”模式和传统的文理分科有何区别?  答:“3+1+2”的模式和传统的文理分科有着本质上的区别。  一是目标导向不同。“3+1+2”的模式既体现了物理、历史学科的基础性作用,突出了高校不同学科专业选才的要求,也更加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二是选择科目组合不同。“3+1+2”模式下,学生可根据个人兴趣特长、拟报考学校和专业的招生要求,在12种组合中自主选择,扩大了考生的选择面。而传统文理分科仅有2种固定的组合供考生选择,其中,文科考生只能选择思想政治、历史、地理1种固定组合,理科考生只能选物理、化学、生物学1种固定组合。  三是考试内容不同。“3+1+2”模式下,学生参加全国统一高考的语文、数学、外语3个科目考试时不分文理,所有考生的考试试卷完全一致;而传统文理分科的数学考试科目,试卷的内容和难度则是有区分的。  四、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  27.为什么要建立并规范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制度?  答: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是客观反映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情况的系统评价,是培育学生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促进学生健康发展的重要手段,是深入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举措。开展综合素质评价,有利于促进学生自我认识、自我完善,积极主动地发展;有利于把握学生成长规律,从过于关注学生成绩向更加关注学生发展过程转变,切实转变教育观念和人才培养模式;有利于促进评价方式改革,改变以考试成绩为唯一标准评价学生的做法,为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录取提供重要参考。  28.综合素质评价的主要内容有哪些?  答:综合素质评价内容主要包含思想品德、学业水平、身心健康、艺术素养、劳动与社会实践等内容,主要考察学生爱国情怀、遵纪守法、创新思维、体质达标、审美能力、劳动实践等。  29.通过什么方式记录学生综合素质发展情况?  答:采用真实记录方式,客观记录学生综合素质发展各方面情况。普通高中学校通过省级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信息化管理平台,为每一名学生建立个人成长电子档案。在教师指导下,学生自主记录个人主要成长经历及突出表现;按照省教育厅统一要求,学生在每学期末整理、遴选具有代表性的记录材料形成学生成长纪实报告;高中毕业时,根据评价系统原始记录中有代表性的典型材料,生成学生综合素质档案;其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学分和体质健康测试成绩等,由学校、教育行政部门等相关单位统一导入。  30.综合素质档案材料如何应用?  答:一是由普通高中学校用于学生教育。普通高中学校利用综合素质档案材料,分析把握学生成长过程,全面优化课程建设,引导学生发现自我、做好自我成长规划,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成长。二是作为普通高校招生录取的重要参考。普通高校按照教育部规定,制定综合素质档案评价使用办法,把评价结果作为招生录取的重要参考。  31.如何确保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档案材料的真实可信?  答:普通高中学校要建立公示制度,畅通举报渠道。建立检查制度,对档案材料真实性进行抽查核实。建立申诉与复议制度,对有争议的结果重新进行审核确认。建立诚信责任追究制度,对弄虚作假者,按照《普通高等学校招生违规行为处理暂行办法》等有关规定给予严肃处理。  五、普通高校统一招生录取  32.普通高校招生录取方式有什么变化?  答:从2025年起,普通高校招生依据统一高考和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参考综合素质评价,实行“院校专业组”平行志愿分类投档录取。以“院校专业组”为投档志愿。高校将按照首选科目物理、历史两个类别,分别编制招生计划,分别划定录取控制分数线、分别投档录取。  33.普通高考招生录取志愿设置有什么变化?  答:高考综合改革后,普通高考招生录取志愿设置将主要采用“院校专业组”的组合方式,一所院校一个招生专业组为一个志愿,实行平行志愿分类投档录取。自2025年起,本科段招生除提前批次外,实行同一批次录取。具体批次设置、志愿数量及部分特殊类型招生志愿设置等将另行公布。  34.什么是“院校专业组”的志愿组合方式?  答:传统的志愿设置是以一所学校为一个志愿单位,每个学校下可以填若干个专业志愿和是否服从专业调剂志愿;实行“院校专业组”的模式后,则以“院校专业组”为一个志愿单位。“院校专业组”指的是某普通高校对考生选择性考试科目要求相同的专业(类)的组合。一所院校可设置一个或多个“院校专业组”,每个专业组内可包含数量不等的专业(类)。同一专业组内各专业(类)对考生的选考科目要求相同。  35.“院校专业组”的志愿设置模式有何优势?  答:一是有助于提高考生志愿满意度。考生根据自己所选的选择性考试科目填报相应的专业组志愿,专业组内可能是一个专业,也可能是多个专业,考生按专业组投档后,符合录取条件的,在该专业组内确定录取专业,提升了考生的兴趣志向及与最终所录专业的契合度,达到“学其所好、录其所长”的效果。  二是更好满足普通高校选拔和培养人才的要求。普通高校根据专业人才培养对学生学科专业基础的要求以及学校自身办学的需要,设置选择性考试科目要求。按“院校专业组”投档录取,能提高考生选考科目与普通高校招生专业选考要求的匹配度,使学校招录到有相应学科特长和兴趣的考生,有利于进校后的人才培养和学校自身发展。  三是有助于引领基础教育健康发展。促使普通高中关注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兴趣特长和专业志向,更多关注学生的综合素质发展,促进学生的个性特长发展。  36.普通高校招生专业对选考科目有何要求?  答:普通高校结合自身办学定位和专业培养目标,认真研究本校专业人才培养对普通高中学生学科专业基础的需要,对每个具体专业提出选考科目要求。举例如下:  例1:某高校某专业要求首选科目为“历史”,再选科目未提要求,则表示考生首选科目只要为历史,就可报考该专业。  例2:某高校某专业的首选科目要求为“物理”,再选科目要求为“化学或地理”,则表示考生首选科目必须为物理,再选科目中选择化学或地理中的1 门,即可报考该专业。  例3:某高校某专业的首选科目要求为“物理”,再选科目要求为“化学和地理”,则表示考生首选科目必须为物理,再选科目中必须选择化学和地理2门,才可报考该专业。  我省将汇总各招生高校所提的选考科目要求,并及时提供考生参考。  37.普通高校招生计划如何编制?  答:普通高校将严格按照已公布的本校拟招生专业的选考科目要求,并根据人才培养要求,按照首选科目为物理或历史两个类别,分别编制招生计划。如果某一专业首选科目要求为物理或历史均可,高校仍须按照首选科目为物理和历史两个类别分别编制招生计划。  38.为什么要合并本科一批、本科二批录取批次?  答:一是体现了国家改革的总体方向。国务院《实施意见》明确要求“创造条件逐步取消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录取批次”。二是顺应全国高考综合改革的趋势。大多数高考综合改革省份都明确合并本科一批、本科二批录取批次。三是通过合并批次,可以进一步扩大考生的选择范围,有利于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平等就业,促进高等教育公平发展。  六、高等职业教育分类考试招生  39.为什么要实行高职院校分类考试招生?  答:《职业教育法》规定:“职业教育是与普通教育具有同等重要地位的教育类型,是国民教育体系和人力资源开发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多样化人才、传承技术技能、促进就业创业的重要途径”。实施与普通高校考试招生相对分开的高职院校分类考试招生,既是落实国务院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重要举措,也符合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选拔培养规律,同时还为广大考生提供了升学成长发展的多样化选择。  我省坚持把分类考试作为高职院校招生的主渠道,同时保留考生通过参加普通高校统一考试招生进入高职院校学习的通道。也就是说,未被高职院校分类考试招生录取的考生,可以继续参加普通高考,仍有机会被普通高校录取。  40.高职院校为什么要实行“文化素质+职业技能”的评价方式?  答:高职院校是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主要阵地,高职院校人才选拔更注重考察学生职业发展所需要的科学文化与专业知识、技术技能等职业综合素质。高职院校分类考试实行“文化素质+职业技能”的评价方式,既符合职业教育发展规律,也有利于应用型、技能型人才选拔和培养,还有利于推进现代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转变,形成鲜明的职业教育类型特色。  七、高中教育教学  41.为什么要实施选课走班?  答:实施普通高中选课走班教学是普通高中人才培养的必然要求,是适应高考综合改革的举措之一,是一项旨在尊重学生个性差异、扩大学生学习自主选择权、满足不同潜质学生学习需要的重要举措,是因材施教、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发展、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教学方式改革。  42.如何开展选课走班教学?  答:一是严格执行国家颁布的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开齐开足必修课程,创造条件开好选择性必修课程,积极开发精品选修课程,努力满足学生学习需要。  二是着力加强队伍建设。通过公开招聘、政府购买服务、推进“县管校聘”等多种措施,缓解部分学科教师结构性缺编问题。加强教师培训,加大对富余学科教师的转岗培训。  三是着力改善办学条件。通过新改扩建部分高中、严格执行招生计划等措施,消除普通高中大班额。加强智慧校园建设,充分运用信息技术,逐步实现选课、排课、管理、评价等管理活动智能化。  四是着力加强选课指导。针对我省选择考科目12种组合,省教育厅指导各地各学校因地制宜编制选课指南,指导学生进行合理选课。加强与学生家长的沟通交流,共同指导学生合理选课,减少选课的盲目性和功利性。学校不得强制学生选课。  五是着力完善管理制度。探索与选课走班教学相适应的学校教学管理制度,构建行政班与教学班、班主任和导师制有机结合的班级管理制度。加强与选课走班教学相适应的教学管理和质量监控,认真探索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监测评价的科学方法。  43. 为什么要做好学生发展指导?  答:高中阶段是学生健康发展、个性形成的关键时期,也是学生选择未来人生发展方向的关键时期。加强学生发展指导工作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是构建符合教育规律、体现时代特征、具有中国特色的人才培养体系的必然要求,是适应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必由之路,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重要举措。做好学生发展指导工作有利于促进学生全面认识自我、学会选择、明确未来发展方向,实现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有利于推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提高普通高中综合育人水平,实现多样化特色化发展。  44. 普通高中学生发展指导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答:普通高中学生发展指导主要包括理想信念指导、自我认知指导、学业发展指导、健康生活指导、生涯规划指导、专业报考指导等。  45.如何做好学生发展指导?  答:一是构建特色课程体系。学校加强学科融合教育,将学生发展指导渗透到各个学科,充分挖掘各学科的发展指导因素,积极开发校本课程,丰富课程资源。二是加强专业队伍建设。学校建立以专职教师为骨干,班主任、学科教师共同参与、互相配合的学生发展指导教师队伍。三是开展多元主题活动。学校通过知识讲座、情境模拟、案例探讨、团体辅导、心理训练、艺术实践等方式,增强学生参与实践、自我探索、知识应用等能力,做好自我规划。四是拓展丰富职业体验。学校组织开展丰富多样的职业体验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增强学生的职业认知和体验。五是应用科学评价系统。学校利用技术与资源对学生的人格特征、兴趣偏好、职业倾向等进行测量评估,指导学生认识自我以及职业发展倾向。  八、改革实施条件保障  46.我省如何保障高考综合改革顺利实施?  答:高考综合改革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经费保障、基础设施建设、人员编制、宣传引导、安全保密等方方面面。省政府成立了高考综合改革工作领导小组,加强对全省高考综合改革的组织领导,统筹协调相关部门共同研究解决改革过程中出现的困难和问题。各地要成立相应领导协调机构,深入研究解决改革中面临的突出问题。省级教育督导部门要强化对市、县政府履行相应职责的督导。  《实施方案》分别从加强组织领导、强化条件保障、推动配套改革、营造良好氛围等方面提出了明确要求,特别是提出各级政府要建立高考综合改革基础条件保障长效机制。进一步加大普通高中教育经费投入,加快改善普通高中办学条件;大力加强普通高中教师队伍建设,健全普通高中教师培养和补充机制,加强统筹调剂,满足走班教学需要;加快推进省级命题基地和命题队伍建设,加强招生考试机构、招生信息化和标准化考点建设,提高试题命制与考试管理的专业化、科学化水平。要落实普通高中新课程标准,有序推进普通高中选课走班,建立健全学生发展指导制度。普通高等学校要遵循人才选拔和培养规律,加强招生选拔机制建设,改革完善人才培养方案,深化人才培养模式,加强与高考改革的有机联动,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47.我省保障高考综合改革的配套改革有哪些?  答:一是推进新课程改革。认真落实普通高中国家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明确课程设置、课程管理、师资培训、教研工作和学校条件保障等。  二是推动普通高中教学管理模式改革。有序推进选课走班,合理安排教学进度,探索建立行政班与教学班并存、班主任和导师制结合,学科学业评价与综合素质评价、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并举的教学管理模式。  三是加强学生生涯规划指导。引导学生根据自身兴趣、志向、优势,理性选择学科和课程组合。  四是完善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依托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系统,真实、客观、准确记录学生综合素质发展情况,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48.我省如何强化考试安全和诚信制度建设?  答:我省将加强普通高校考试招生安全管理,进一步做好报名、考试、评卷和录取各项管理工作,完善公示公开、举报和申诉等各方面的制度,建立公平、有序、高效的考试招生制度,努力构建科学、规范、严密的教育考试招生安全体系。加强对考生、教师及考试工作人员的诚信教育和评价管理,健全学校、个人考试诚信档案,积极营造诚信考试、公正选才的良好环境。加强对高中阶段学校综合素质评价工作的指导,建立综合素质评价学校信誉制度及相应的奖惩机制。  49.我省高考综合改革如何确保公平公正?  答:我省将继续深入实施招生“阳光工程”,完善学校招生章程制定和公布制度,强化招生政策、招生计划、实施过程和录取结果等信息公开。建立责任追究制度,严肃查处考试招生中存在的违规行为,及时公布处理结果。进一步加强行政管理,引导学校健全自律机制,充分发挥社会监督作用,共同维护考试招生秩序,保证公平公正。  九、总结  50.改革前后高考政策主要有哪些变化?  答:通过以上介绍,可以总结出,我省新高考与改革前相比,在考试和录取方面主要有以下方面的变化:
责任编辑:安艳鸽

编者按 又到一年中考时期,离2022年中考还有一个多月时间,为了帮助我市广大中考考生更好地进行应考复习,考出理想的成绩,本报特别邀请盐湖区教育局组织教研室教师为广大考生提供考前复习策略。由盐湖区教学研究室组织的全区初中各学科精干力量、教研组资深教师从历年中考的实战出发,总结了考前这段时间里各学科复习的注意事项和要点,以及在考场上如何积极应考,希望能帮助全市广大考生考出理想成绩。
语文:研读课程标准 进行专项复习
盐湖区教研室初中语文教研员 任最利
临近中考,越来越多的老师、考生、家长进入焦虑状态,究其原因:语文试题越来越灵活,情境化试题越来越多,探究性越来越强;知识性考查越来越少;指向高阶思维能力的试题也是越来越多……凡此种种,让语文复习的策略和建议显得尤为重要。为此,盐湖区教研室给出翔实的语文备考策略和建议,给教师们提供复习抓手,指明方向,以缓解家长和考生的压力,让大家轻松备考。
一、了解文件精神,把握命题方向
在教育部出台的关于初中学业水平考试和教育评价方面的文件中,强调“试题命制既要注重考查基础知识、基本技能,还要注重考查思维过程、创新意识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减少机械记忆试题和客观性试题比例,提高探究性、开放性、综合性试题比例,积极探索跨学科命题”“防止偏题、怪题、超过课程标准的难题”等,这些文件精神给语文复习指明了方向,明确了考查的重难点以及设题的情境化,便于教师做到心中有数,方向明确。
二、研读课程标准,掌握备考尺度
课程标准是中考命题的依据,研读课标,便于把握命题范围和考查尺度,有利于准确定位,避免盲目性和随意性。考查内容要参照课标中的“学段目标”,根据“识字与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五个方面的要求,把握好复习的“广度”和“深度”;参照课标中的“评价建议”,了解考查方式。这样,便于掌握复习尺度,做到考查“标准”了然于胸。
三、精研中考试题,知晓命题特点
要加强对山西中考试题的研究,归纳中考的命题特点,即横向分析当年试卷——找共性;纵向分析历年试卷——找走势;研究历年来相同考点试题——找规律;研究不同题型试题——找变化;比较相关题群试题——找特点,给复习提供抓手,确保复习的针对性。
语文试卷分为“读·书”“读·思”“读·写”三个板块,各板块分值分别为12分、38分、70分,满分120分。其中材料类型丰富,生活情境多样。以书法题为例,2016年—2021年,分别考查了直接抄写书法作品、对联形式的书法作品、书法作品的字体、书法作品中的短语及阅读顺序等,复习时不仅要关注书法的表现形式、阅读顺序、字体书体,还要关注名碑名帖、各种书法的代表人物等,真正让学生感受书法作品的风格、情趣等内在之美。
四、进行专项复习,突破重点难点
目前复习,要在第一轮全面复习的基础上进行专题探究,掌握题型特点和解题规律;对各种思维方法、分析方法、作答方法等进行专项训练,突破重难点,以求融会贯通,熟练运用。
图文转换题,要提前搜集漫画、徽标、表格、柱状图、饼状图、曲线图、结构图、流程图等,厘清答题思路,归纳答题方法,形成思维模式,便于学生准确、快速作答。
赏析题,要以教材为“主阵地”,探究答题方法。首先要明确赏析角度,如语言表达、人物形象、主题思想、结构特色、材料选择、写作手法等,抓住重点“语言表达”“人物形象”“写景特点”等强化训练;其次要把握赏析标准:角度明确,观点鲜明;有理有据,分析透彻;思路清晰,语言规范。
通过训练,掌握基本的鉴赏文本的知识,学习规范而富有文采的表达。如:朱自清的《春》,写景很有特点,画面感极强。如“春花图”中既有对春花颜色“红”“粉”“白”的视觉描绘,又有对春花甜味的嗅觉感受,色味结合,表现出春花的多姿多彩,香气诱人;花下蜜蜂“闹”、蝴蝶“飞”,让静态的春花图有了动感,动静结合,表现出春天的勃勃生机;作者从树上写到树下,再写到周围的野花,高低结合,俯仰生姿;作者由眼前的花想到满树的果,由实景到虚景,虚实相生,表现春花繁茂,春意盎然。这样写景,使人仿佛置身于春花烂漫的美景之中,喜爱之情油然而生。
对于议论性的微写作,首先要读懂文章,理解正确,在此前提下作答。这类题,学生们都知道结构为“总—分—总”,思路清晰,但得分率不高,究其原因:要么材料积累太少,证据不足;要么材料与观点不一致,生拉硬凑。所以,教师要引领学生在“爱国”“梦想”“拼搏(奋斗)”“勤劳”“恒心”“惜时”“宽容”等方面下功夫,高度概括出两个示例,背诵两句名言,丰富学生的素材积累,确保论证更充分。
非连续性文本阅读,要关注时代热点,关注科技发展,关注社会进步。复习时教师要引导学生掌握读懂材料的方法,学会提取关键信息,整合多种材料,提升其信息处理能力。
作文,是中考的“重头戏”,占35分,其中卷面书写5分,表达30分。首先,要学会审题,抓住“主题词(中心词)”,挖掘它所蕴含的思想、感情,进而明确表达主旨,思考如何让立意更高远;其次,下笔之前要拟写提纲,考虑选用哪些材料、怎样组织材料以及怎样连贯文章等,简明扼要地突出文章每一部分的要求,然后在写作过程中进一步落实;再次,选材要真实,要有真情实感;最后,语言要优美,富有文采,给人眼前一亮之感。
五、运用勾画批注,正确审题作答
对于题干,要标注出关键信息,抓住关键词和限制性词语,弄清题目要求。对于文章和材料,要即时批注,标明理解和感受,便于快速作答。对于主观题,要注意一审文章,理解主题;二审题干,明确指向;三审分值,弄清赋分点。对于作文,审题时要思考写作意图、文章立意、材料选择、结构安排和语言表达。
六、规范答题要求,作答标准先行
学生在做每一类型题时,教师要先出示标准要求,便于学生规范作答。如,古诗文默写前,出示标准:每空1分,共10分,出现错字、别字、添字、漏字等,不得分。议论性微写作前出示标准:1.观点要鲜明;2.论证要充分;3.选材要新颖;4.过渡要自然;5.思路要清新;6.结尾要有力;7.概括要简练;8.语言要流畅。写作文前,注意书写要求:书写规范、工整、美观,卷面整洁,标点使用规范。
七、进入模拟演练,提前适应中考
模拟考试要在做对的基础上尽量做快,提高做题速度,追求做题效率。要精选试题,根据学生的层次,提出不同的要求,优等生,要重点训练指向高阶思维能力的试题,做到“吃好”;中等生,重点做整卷,做到“吃饱”;后进生,重点做基础题,训练答题思路和方法,做到“吃少”。模拟考试还要注意锻炼学生的心理适应能力,缓解对中考的紧张,调适迎考,提升应考能力。
八、回归教材内容,充满信心迎考
考前一两周,要跳出题海,回归教材,关注易错点的训练。积累材料,以备写作的需要。发现学生情绪不稳定,要及时联系班主任、任课老师和家长,多方沟通,消除其不良情绪,适时鼓励,提高学生的自信心,使其调整心态和生物钟,进入良好的考试状态。总之,语文复习要系统科学规划,优化整体设计,注重复习策略,即知识体系是基础,阅读思考为抓手,能力突破做主线,关注时代是常态,以此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语文素养,为中考打好基础,作好铺垫,最终取得优异成绩。
化学:“三段”复习计划 专题训练突破
运城力行中学化学教研组 寻春娟 解坚冰
古语有云:路虽弥,不行不至;事虽小,不做不成。面对即将到来的中考,考前的策略和建议就显得尤其重要。教师的方向指引会让学生不迷路,不盲从;教师的精准施策会让学生收获信心,效率翻倍;教师在探索的路上迈出一小步就会带领孩子们向成功迈出一大步。教师责任重大,道阻且长,行而不辍,未来可期。
根据山西省中考命题“一核·六维·四手段”的指导思想,依据新课标以及中考化学命题的方向,总结历届学生中考总复习的成功经验,特制定以下备考策略及复习建议。
一、科学制定复习计划
第一阶段:整合教材,构建网络
依据《课程标准》,以课本为核心,对课本中“空气和氧气”“碳和碳的氧化物”“水”“金属”“酸、碱、盐”等重点知识进行归类、整合,建构知识网络,将分散、零碎的知识系统化、结构化,让学生体会各部分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严抓课堂落实,夯实基础知识,为下阶段复习打好基础。
第二阶段:专题训练,突破重点
按照“生产应用”“科普阅读”“物质组成与变化分析”“科学探究”“定量分析”五个专题进行训练。通过专题训练,突破重点和难点,掌握题型特点和解题规律,注重阅读、提取信息、综合分析、知识迁移等能力的培养;将时事热点与化学紧密联系,培养学生在情境中解决问题的能力,提升学科素养。
第三阶段:模拟测试,提高能力
分析近三年中考试题,关注中考变化,把握考试方向;精选试题,进行中考模拟训练,通过训练,弄清中考着重考查的知识点,重点知识点怎么考,并可以发现学生存在的问题,如实验题、计算题的一些具体要求。通过省适应性训练、百校联考等大型考试,提高学生规范答题、精准把控时间、调整应考心理等多方面的应试能力;回归课本,仔细研读“化学·技术·社会”“资料卡片”“家庭小实验”“图表”等,夯实基础;汇总学生的错题,及时查漏补缺;同时鼓励学生细化、升华知识,科学复习,静心备考。
二、复习备考教学建议
1.开阔视野,创设情境
提升学生的能力和素养,首先教师要不断学习,开阔视野,关心社会热点、积极改革创新。时下“无情境不课堂”已经是山西中考的一大亮点,所以在教学课堂中,针对学生的学习,教师要创设有价值的真实任务情境,精心设计问题并不断变化设问角度,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发散性,提升学生合理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教学中除了要解决“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等知识性问题外,还应研究“从哪里来”“怎么来”“到哪里去”“如何去”等研究性问题,进而促进学生理性思考。
2.开展活动,体验乐趣
学生都应该是课堂的主人,每一次的模拟训练后的习题讲评课,首先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进行讨论交流,之后主要由学生讲评试题并互相评价质疑,最后进行总结、反馈。而教师的任务就是帮助学生拓展延伸和落实查漏。
选取有价值的活动主题,让学生参与方案设计、动手实践、分组调查、合作探究等活动,体验化学学习的乐趣,积累化学活动的经验,不断提升实践能力、探究能力和化学学科素养。
3.加强复习,提高效率
从第一阶段复习开始,根据学情采取分层教学的方式进行复习。
为基础知识薄弱的学生提供学法指导和提供相应的资料,重点是增加兴趣、鼓足信心、多补基础、降低要求、小组互助、合作学习。在考试前一周,用基础题进行强化训练并总结一些考试方法及技巧。
对基础知识稍好的学生,适当地安排一些解题的训练,重点解决会而不得分的问题,切实提高解题的速度和正确率,拿到应拿的分数,做到“该得的分一分不能少,能得的一分不能丢,不能得的尽量想办法”。
对基础知识好的学生从思想、学习方法等方面进行个别辅导和鼓励,培养化学学科的特优生,多练点知识的广度、深度、热点考题。
三、规范答题减少失误
1.认真审题,滴水不漏
养成试卷中的所有内容都要认真阅读的好习惯。阅读时,笔随题走,划出所有题干、图、表和问题中的全部关键词和小括号。
2.有根有据,联系实际
选择题中每一个选项的判断,都要用所学知识作为判断依据,不能出现“觉得正确”的想法,一定要逐项较真。比如有关金属置换反应的题目,一定要把金属活动性顺序写在题边,严格按照活动性顺序分析,不能靠感觉。特别注意,不能看了一个选项或两三个选项就“自信”地确定答案,导致犯经验性错误,一定要静下心来,在四个选项分析完后,认真比对,反复论证,再确定最合适的答案。对于生活生产应用题和科学探究题一定要做到既要灵活运用知识,又联系实际生活,力求答案的真实性和科学性。
3.合理规划,先易后难
考试中要合理安排答题时间,切不可草草完成试卷,等做完了再检查再修改,而要提高一次答卷的准确率,稳中求快。也切不可在某一道题目上过度耗费时间,导致整份试卷无法完成,而要先跳过不会做或不能确定答案的题目,一定要做上记号,最后再返回来做。
4.对号入座、卷面美观
不论填涂选择题,还是作答非选择题,一定要看清题号和要填涂的答案,一定要找准填写空格在答题卡上的对应位置,切不可错位。由于中考评卷速度较快,卷面是否清晰美观必然会影响评卷教师对学生答案的快速判断和打分,所以在书写答案时,切不可书写得太潦草、涂改得太随意,而要认真对待,规范答卷,确保答题字迹清楚、卷面整洁。
5.认真检查、分分必争
做完试卷后,要抓紧时间检查,不浪费每一分钟,始终保持“多拿一分,就多一分成功”的态度。检查时,重点研究开始不会做和不确定答案的有标记的题目。检查其他题目时,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①检查题中的关键词、小括号是否注意到,是否有问东答西的情况;②要检查答题内容和步骤是否完整、规范,是否符合实际情况;③化学方程式要检查化学式、配平、条件;化学计算要检查方程式、质量关系计算的准确性,数据是否用全,步骤是否完整;④要检查试题是否全部答完,有无漏答。
每一个平凡而踏实的一天,总会因为努力而发光。每一个45分钟,每一周,每一个学期,会因为我们的努力和坚持变成群星璀璨的美丽星空。道阻且长,行则将至。我们相信全体化学教师,定会以奋发昂扬的姿态,以扎实的专业素养,做孩子的指路明灯,踔厉奋发,笃行不怠。
盐湖区涑水联合双语学校物理教研组 姜百艳
物理:准确把握节奏 注重专项训练
今年中考最后复习阶段,要想在短时间内取得良好效果,就必须深入研究和探索。中考即将来临,在“双减”政策和新课程标准变化的双重改革下,如何构建新教学体系,如何进行有效复习?为此我们将《课程标准》和中考命题“一核·六维·四手段”指导思想有机结合,确定如下备战策略及复习建议。
一、制订方案,准确把握节奏
1.以“课标”为抓手,夯实基础
今年,新的课程标准方案已经出台,中考方向会不会变?怎么去变?老师的应对措施是什么?作为一线老师,我们认真研读了《课程标准》及变化点,以教材为主线,以章节为单元,抓好基础是关键,明确中考内容的能级要求、变化情况、考试新动向,厘清知识线,构建框架,将分散、零碎的知识全面化、系统化。
第一轮复习是总复习最重要的部分,通过精读课本,帮助学生理解、记忆基本公式、定律、重要实验,面向全体学生,重点是让基础差的学生有所收获,基础好的同学有所提高。
2.以“专练”为突破点,强化培优
第二轮复习为专题复习,紧扣中考考点,围绕声、光、力、热、电(磁)五大板块内容,突出重点,狠下功夫,寻规律,找共性。
一方面,我们重组精编,攻克重点和易错题型,提高答题技巧和答题准确度。另一方面,深入挖掘真实情境中的应用价值,关注社会热点,注重一题多变,从不同角度引发思考,培养学生分析、评价、解决问题的能力,切实注重核心素养的考查。主要集中在热点、难点、重点内容上,通过估测、作图、简答、阅读材料、实验、综合计算等题型,提高学生学习能力。
3.以“综合”为导向,查缺补漏
加大教研力度,细化教研内容,仔细预测中考试题走向,精选模拟试题,大胆删减,精选,不让学生盲目刷题,给学生留充分反思时间,做到弄懂弄透。
讲评时,抓典型、择要点,做到精讲精析、适时延伸,激发学生探究、鼓励学生质疑。通过测试往年中考题、百校联考等试题,以考代练,综合训练,培养学生审题、分析应用能力及信息处理能力。
4.以“五问”为措施,全面提质
经过反复实践,我们总结出符合学情的以问题为导向的“五问”物理思维教学模式。具体说,“五问”指的是提出问题、认识问题、讨论问题、反思问题、再生问题。以问题为导向的“五问”思维教学,深度聚焦传统课堂教学中对学生创新潜能激发的短板,改变物理教师传统授课方式,创新教师观念,创新教学行为。
“五问”思维教学实验有效地促进了学生创造性思维发展,让学生们在研究中找到了学习的快乐,提升了学习兴趣,满足了学习期望,深入到学习研究之中。同时,对有效落实“双减”政策,切实减负提质增效,促进学生思维发展等方面起到了积极有效的作用。
二、找准方向,明确培养目标
新课程的基本理念: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这是中考命题的指导思想。山西省物理中考试题,全部情境入题,注重对核心素养的考查,联系实际,贴近生活。复习中,我们坚持做到:
1.注重真实情景,紧密联系实际生活
集思广益,深入挖掘真实情境中的应用价值,培养学生评价、解决问题的能力,真正让孩子觉得身边处处是物理,物理与生活密不可分。
2.注重实验考查,系统把握实验过程
手脑并用,注重新情境实验的考查,在平时要注意实验方法、实验设计、实验表格、实验结论和实验建议等规律的总结。实验设计和小制作要以课标为基础,落实课标中的活动建议,这类试题是对物理方法和思维的考查。
3.注重专项训练,培养学生发散思维
长远发展,关注科普阅读和开放性试题,在平时的复习训练过程中,要敢于让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拓宽学生的视野,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和想象力。
4.注重时政热点,营造浓厚学习氛围
素养提升,我们和学生们一起关注科技前沿和社会热点问题,比如北京冬奥会、5G网络、俄乌冲突等其中包含的有关物理情景,物理原理和知识。
三、减负提质,提高复习效率
考试临近,时间短,任务重,气氛紧张,学生焦虑,为帮助学生减压、凝聚意志、调适心态,我们老师们坚决杜绝题海战术,坚持做到减负提质,提高课堂效率。
1.纠正不良习惯,培养过硬素质
一是及时总结经验。学生平时考试失分的原因:有一部分是审题不清,粗心大意,做题不规范,时间把握不好。针对这种情况,在复习训练时要采取一定的措施,把培养良好的应试习惯作为一个关键来抓,要做到认真审题,看清题目,把不良的习惯纠正过来,做到会的题,一定不能失分,把失误降低到最低。二是学会答题。勤于思考,查缺补漏,对于解题过程要坚持做到能够简明、清晰地体现物理思维过程,坚决不能跳过必要的步骤,直接去写结论性公式。杜绝不良习惯,培养过硬心理素质。
2.针对个体学生,做好心理疏导
良好的心理素质对于应考作用很重要。有的学生平时学得挺好,一到大考就发挥失常,主要的原因是心理作用,心理压力过大,太过紧张,导致思路不清、思维混乱。针对这种情况,也要在平时以考代练的环节中重点培养,老师和学生要面对面交谈,疏通学生的心理障碍,必要时可以请心理辅导老师进行疏导。
3.切实精选习题,做到分层教学
一是不能过繁、过多。我们坚持遵循宜精不宜多的原则,避免学生陷于厌烦状态,使他们做到触类旁通、知识迁移。二是具有梯度性、层次性。坚持循序渐进,分层施教,要求不同学生完成不同层次练习,确保各层次学生都能获得相应提高,避免出现后进生吃不了、优生吃不饱的问题,调动全体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蓄势待发,筑梦远航,打好2022物理中考之战,我们所有物理人凝心聚力巧施策,火力全开迎中考。让我们一起同心护航,共赴美好。
历史:构建思维导图 注意复习分层
盐湖区历史教研员 田彦丽 侯 敏
一、心中有标——研读课标,把握方向
根据历史课标要求,历史课程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课程,注重培育学生的核心素养,把学生培育成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我们必须认真研读课标,把握考改方向,理解历史学科的五大核心素养,并将它们与近五年的中考真题联系起来,逐一解读分析。事实证明,每年的中考历史真题都可以在前几年的试题中找到影子。通过做真题,我们会发现和摸索出很多中考命题的思路和角度,找出其中的规律,从而更好地去强化训练、高效复习。
二、目中有人——关注学生,精准复习
历史教师普遍认为学生存在审题能力差、基础知识不扎实、缺乏专业性语言等问题。背后透露出来的是课堂教学效率,学科思维未得到提升。
1.设计复习任务。复习课,要思考是否设计有助于学生自主复习的任务,复习问题的设计是否能够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这些因素直接决定了复习效果。
2.构建思维导图。学生以教材为主,资料为辅,教师引导学生依据复习提纲回顾再现所学知识,帮助学生在头脑中建立完整的知识结构体系,形成条理清晰的思维导图,提升学生对知识的识记、理解和运用等方面能力。
3.注意复习分层。针对不同学情的学生,要安排不同的复习任务。要在复习过程中体现不同学生的能力需求,复习任务和题型布置都要符合梯度要求。要让优等生“吃好”,中等生“吃饱”,学困生“吃少”。
4.检查形式多样。以多种形式检查学生的复习效果,如知识点填空、重要事件默写、问题接龙回答、小测验等,加深学生对知识的记忆和积累。
三、手中有法——强化训练,提升技巧
(一)选择题
选择题要掌握正确的做题技巧。首先,阅读材料时,要标注关键词(时间或者表示时间的句子、空间、人物、句子语法结构、最后设问的关键词等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题干所要考查的内容。其次,要注意标点符号的作用,如省略号后面的文字往往都是与答案有重要关联的信息;分号可能表明并列、转折、递进等信息。再次,要关注逻辑与关联词,它们有可能会体现出转折、假设、因果、递进、否定、肯定、赞扬、贬抑等方面的意思。最后,分析四个选项:是否符合史实,是否符合题干信息,是否符合逻辑,是否绝对化、片面化。通常情况下,语言比较绝对的、在材料里没有体现的,大部分情况下都是错的。经过这四方面的筛选,很快就能得到正确答案。
(二)简答题
简答题考查的知识点涉及的领域比较多,有科技、建筑、思想、文学、艺术等能够体现人类文明发展的成就,通常从价值、内涵、背景(原因、条件)、作用等方面考查。教师必须教会学生理解社会风貌、艺术价值、文学价值、时代价值、历史价值等概念。
(三)材料题
1.读——读懂读透材料
先读问题,后读材料。先读问题,搞清楚是几个问题,读懂题目问什么,带着问题有目标地去读材料,找到解答的关键。特别注意问题中的定向词,确定答案来源:题干中出现“根据材料回答”,答案肯定在材料中,这种设问不受教材束缚;题干中出现“根据所学知识回答”,答案肯定在教材中,材料只不过是“引题”;题干中出现“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回答”,答案一定在教材和材料中,结合材料有效信息和教材结合点回答;题干中出现“综合上述材料回答”,答案肯定在设问间的递进关系中,根据前面的设问和答案得出认识和结论。
读材料要做到“四读”:读标题、读题引、读正文、读出处。
①读标题:题目的标题是本题的主题,确定本题的答题范围。②读题引:题引是对本专题主题的解读,往往与本题的最后开放性的问题有关,可就此展开。③读正文、读出处:概括材料观点的题型,先看材料的头尾,材料是总分或分总结构的,可从首尾把握材料的大意;根据材料辨别事件的题型,要注意找到材料的背景、时间、国别、作者以及材料中的高频关键词,还有出处有时会给解题一定的暗示和启发;解读加引号句子的题型。要在材料中找到加引号的句子,结合上下文进行解读。带着设问有重点地阅读,提取有效信息并养成在材料中做标注的好习惯。
2.答——有效答题才能得分
①注意答好“第一问”:一题多问并且问题之间有联系的,“第一问”答题的准确性影响着“第二问”的作答;问题中带“分别”的,一定要根据设问顺序回答。
②注意设问分值:根据分值,确定答案的采分点。2分题,通常不会只答一个事件或一个方面,要多角度回答;3分题,不能确定哪一问2分,就都按2分答,防止失分;启示类,尽量从不同层面回答,避免失分。
③注意答题规范:运用历史术语,要求言简意赅、条理清楚、逻辑严谨,问什么,答什么,问原因标明原因,问表现标明表现等。注意书写工整。
另:归纳几类题型的答题方式
1.影响、评价、作用类
①此题型一般要一分为二,答正、反两个方面,积极+消极,或进步性+局限性,除非题目明确要求只答正、反其中一个方面。②问历史事件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思想等方面的影响时,要灵活运用所学知识。
2.关系、联系类
①两者之间的关系:相互之间有联系的,可答二者“互为因果”“互相促进”“相辅相成”等;单方面的关系(如A对B有什么作用),积极的则答A推动了B,消极的则答A阻碍了B。②三者及三者以上的关系:A决定了B,B影响了C等。
3.启示、认识类
①扣紧本道大题的主题,将关键词展开,可参考读标题、读题引。②答案内容:一般情况下分为“重要性”和“怎么做”两个内容层次。
(四)小作文
要注意写好标题,分清段落,谋篇布局。首段解释题目,中间段选三个事件,根据要求阐述事件的背景、内容、结论或者影响、意义、作用等,做到史论结合。最后升华对主题的认识。字数不能超出范围,也要写够150字。
四、冲刺建议
1.强化选择题的训练,建议每天利用10分钟做10道选择题。(必须限定时间,同时要求划出关键词、图表中的关键信息)
2.考查高频主题和隐性热点主题。(长效热点、周年热点、时政热点等)
3.研读真题、精选优质试题训练,掌握规律学法;不做偏题怪题。
4.搜集整理课本中能体现“五育”并举、跨学科融合的知识,如与历史主干知识相关的体美劳方面的试题,2022年考前适应性训练17题中用服饰的变化,考查人们的审美追求。
5.注重项目化学习、大单元整合、由零碎知识到整体化的关注、训练。
6.依据课标、回归课本,注意图表、图文、教材研读的考查。
7.对于常考点,要反复训练、识记。
总之,万变不离其“宗”,万变不离其“标”。只要心中有标、目中有人、手中有法,通过脚踏实地的行动就能让复习更有效。
英语:钻研教材夯基础 梳理知识补短板
盐湖区英语教研员 郭红霞
2022年中考,是国家“双减”政策实施后的第一次中考。为了切实提升学校育人水平,每一位教师都应该肩负起“双减提质”的任务,所以,作为教师,我们更要清醒地认识到聚焦课堂,提高课堂时效性、创新复习的重要性。下面结合近年来山西中考英语试题谈谈自己的几点建议。
一、更新理念,钻研教材,夯实英语基础
英语试题改革虽然由过去的注重知识考查转变为注重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考查,但是我们应该清醒地认识到能力高于基础,考查能力并不意味着削弱对基础知识的要求,因此要夯实英语基础知识,包括词汇、语法、句型等。
相比语法、句型而言,词汇教学在复习阶段更是基础中的重中之重。认真研究山西中考试题,不难发现,对词汇的显性考查(单词拼写能力)主要集中在听力第四题(5分)、阅读D篇(10分)、词汇题(10分),共计25分,隐形考查则遍布整个试卷。复习词汇时需要注意几个问题:
1.可以按照字母表顺序复习单词,有利于学生辨别形似、音似的单词,方便记忆。
2.对于课标要求的重点单词要进行拓展延伸,如词形变换、一词多义、一词多性、一词多用等。
3.对于学生易混淆的单词,建议进行创意教学,比如绕口令、造句子等。请看这个绕口令:Betty bought some butter, but the butter was bitter so Betty bought some better,butter to make the bitter butter。“better”这样的词汇教学,既有趣又实用。
二、梳理知识,掌握语法,正确使用句型
语法是语言的经脉,没有基本的语法体系框架,便不可能顺利理解语篇,复习中一定要引导学生梳理知识,帮助他们形成知识网络,在厘清基本概念,掌握语法规则、习惯用语等基础知识的基础上,逐步提升学生灵活运用英语知识的能力。
对于重点句型要加强积累并引导学生正确使用。纵观试卷,书面表达是最能考查学生运用英语自我表达能力的试题,所以在教学中,可以从以下方面做起:
1.用发散思维复习教材中的重点句型。比如:新课标八年级下册Unit7 Self-check的写作部分出现了An interesting fact is that……的句型。这里可以引导学生创造很多优美的句子,例如:A shocking/pleasant/exciting/surprising fact is that……
2.引导学生摘抄积累课外好词好句。教师除了教会学生使用教材中的重点句型,还要引导学生摘抄、背诵试卷中以及课外阅读刊物中遇到的好词佳句。在复习阶段,各种教辅资料琳琅满目,但作为教师应该清楚,它们不仅是测试工具,更是学习资源。
三、做好听力训练,补足英语短板
山西省中考英语听力试题由四部分组成,即听对话选图片、听对话答问题、听语篇选答案、听语篇写单词。其中,学生在听对话答问题和听语篇写单词板块容易失分,主要原因在于:
1.听力反应速度慢;
2.理解语言深层含义的能力不足;
3.语境中筛选同音词或发音相似单词的能力不足。
所以在复习备考阶段应该从以下方面做起:
1.坚持每天听读,尝试加快音频播放速度;
2.训练在听中获取信息和观点的能力。比如学生易错的题有:
What does the speaker mean?
What’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two speakers?
What can we learn from the passage?
What’s the purpose of the passage?
3.养成边听边记录信息的习惯;
4.训练辨别语音的能力;
5.掌握并熟练应用做听力试题的方法,即快读——预测——精听——巧记——细选。
四、增强语篇意识和综合意识,提高综合运用能力
纵观山西省中考英语试题,从完形填空到词汇题共有7篇文章,占到70分,都在考查学生阅读理解水平和能力。所谓“得阅读者得英语”也凸显了英语阅读理解的重要性。
阅读理解试题通过不同体裁,不同题材,主要考查如下能力:
1.找出文章的主题,理解故事情节、预测故事情节的发展和可能的结局;2.根据上下文和构词法,推断理解生词含义;3.理解段落中各句子之间的逻辑关系;4.运用简单的阅读策略获取信息。
因此,在备考中要切实加强学生对语篇阅读能力的提升训练。在教学中建议从以下方面尝试:
1.限时阅读。在规定时间内完成相应篇目的阅读任务。在阅读速度方面,要以较快的速度从大量材料中捕捉相关信息,而不是逐词阅读,而是按意群扫视、连贯阅读,阅读速度加快,理解的准确率才会提高。
2.明确学生的阅读障碍。比如学生可能在文段中的长句、难句理解上有困难,那么教师就应该在复习中重点帮助学生掌握后置定语、状语从句、定语从句、of词组、时间地点状语等知识点的阅读技巧,引导学生将它们从句子中提出来先翻译,再理解整句的意思。
3.将技巧教学渗透在复习备考中。技巧是在短期内提高初三学生英语学习效率的基本条件,也是保证学生答题正确率的重要支撑。可以说,如果初三学生可以掌握英语答题技巧,那么他们的做题效率便可大大提升。
以阅读理解为例,西方人的思维习惯比较直接,具有明显的写作特色。只要能够准确把握西方人的写作思路,便可以迅速提取有效信息。西方人喜欢直接的表达,所以常会直接点明文章主题,且会在首尾段、段落的首尾句与标题处点明主旨。学生需解答段落概括、全文概括等题目时,可直接从这些内容提取有效信息。
同时,教师还必须教会学生分析语篇的能力。如:what—知道它的主题和内容,why—了解作者的意图、情感态度或价值取向,how—文体特征、内容结构和语言特点等。
五、做好学情分析,组织分层教学
教师要对每一位学生进行认真分析,帮助其树立明确的学习目标,让学生了解自己的优势和劣势,调整学习方法,进行分层教学。让优秀生学深、学透;让后进生学会、学准,决不轻易放弃任何一个学生。对于中等生,教师要帮助他们总结易错点,比如任务型阅读题要格外注意人称、时态、指代、英汉差异等问题,引导他们树立“分分必争”的信念。
六、加强英语课外阅读,提高信息素养
英语知识的获得与能力的提高是在不断的听、说、读、写训练过程中逐步形成的,而教材和课堂所能提供的训练还是比较有限的,课标要求五级学生除教材外,课外阅读量应累计达到15万字。因此,要加强语篇理解能力的训练,增强英语语感。
总之,在“双减”背景下,我们每位教师只要不断优化教学方式,强化教学管理,提升学生课堂学习效率,牢固把握好课堂主阵地,严格按课程标准组织教学,并谋划好有效的英语备考活动,我们就一定能决胜中考!愿老师们所有的付出都不被辜负!愿同学们所有付出都能得到优异成绩的眷顾!让我们一起加油向未来!
道德与法治:研究政策明方向 依标扣本细落实
盐湖区教研室道德与法治教研员 张丽丽
道德与法治学科是中考作为义务教育阶段评价学生思想素质和综合素养的重要手段之一。试题命制源于课标,着眼生活,题在课外,理在课内。通过创设真实任务情境,设置有思维含量的问题,考查学生阅读能力、创新能力、交流表达能力、质疑探究能力、解决问题能力,引导课堂教学改革,提升学生综合素质。
目前经过第一轮的全面复习,学生已储备了系统的学科知识,掌握了一些基本的解题方法。现阶段复习的重点就是通过专题复习强化学生对核心知识的理解运用、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通过综合训练和限时训练提高学生适应中考的能力。复习中力求做到夯实基础与培养能力相结合,做到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相结合,做到反复巩固与创新变革相结合。
一、研究政策,明确方向
4月6日,教育部发布了《关于做好2022年中考命题工作的通知》,要求“减少记忆性试题,增加探究性、开放性、综合性试题,坚决防止偏题怪题,促进有效考查学生综合素质;强化学科试题的政治性审查,重点审查试题选材的价值导向,确保试题正确的政治方向”。从中可以看出,今年的试题坚持课标导向、正面导向、素养导向、育人导向;力求减少背记型试题,增多探究性、开放性、综合性试题。每位教师要仔细研读最新政策,领悟命题改革的变化趋势,把握考改方向,科学引导复习。
二、依标扣本,突出主干
教师一方面要研读课程标准,对教材内容进行归类整合,削枝强干,梳理出教材重点知识。另一方面,研究近五年山西中考真题,准确把握核心考点和命题特点。把教材重点知识、试题核心考点,结合命题特点总结成专题,强化主干知识的巩固和理解。教材重点内容有宪法知识、法律常识、国情国策、心理道德、全球治理等;高频核心考点有情绪调控、青春期变化、诚信交往的品德、优秀传统文化、创新精神、红色文化、生命价值等。专题宜小不宜大、宜简不宜繁,关键是重点突出、搞清易错易混点。
课本小栏目中的材料和图片,经常是中考命题的素材来源。复习时,教师们需要特别注意。教学中可通过转换观察角度、进行材料加工、提出新的问题等方式将其改编成模拟试题,对课本资源进行充分利用,对重点知识和核心考点进行再训练。
三、联系生活,以用促学
真实任务情境是山西中考“四大手段”之一,在中考试题中占比高达70%以上。教学过程中要联系生活创设真实具体的情境,在情境中进行知识的巩固和能力的提升。情境素材的选取要把握“两个标准”:一是关注党和国家的重大事件,如“十九届六中全会”“2022年全国两会”“北京冬奥会”等。二是聚焦社会生活和学生生活的热点事件,如“双减”“家庭教育促进法”“基层民主治理”等。情境的创设要真实、典型,有生活气息和时代特征,能激发学生的兴趣。
对于时政热点和社会焦点,师生要一起解读。解读时应做到以下三点:一是教学设计中既要创设真实的情境,又要设置科学的问题;二是教学过程中必须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给学生留足思考的空间、搭建交流展示的平台,引导学生概括主题词,提炼主要观点,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交流能力;三是让学生用纸笔进行总结,培养书面表达能力。
四、精选试题,限时训练
复习阶段,模拟训练卷应接不暇。许多老师以考代练,的确起到了不错的效果。但值得注意的是:考试只是检验学习效果的手段,通过考试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提升学生能力才是最终目的。对于考试,要有理性、科学的态度,首先需要精心选择试题,可整份试题全做、可圈画重点试题做、可几份试题组合成一份试卷做等,切忌不加选择大搞“题海战”。其次,测试形式上以单题型测试(微测试)为主,全卷测试为辅,二者交叉进行,相互促进相互补充。微测试时间短、反馈快,既对知识进行了查缺补漏,又提升了解题能力,有利于实现考、批、改“当堂清”。再次,考试时间分配上:建议选择题15分钟、简答题20分钟、分析说明题10分钟、实践探究题15分钟,10分钟完善检查。每次测练后,必须重视对错题的整理和再练。教师要分析学生出错的原因,并对原因进行分类辨析,再通过反复训练达到熟练掌握。
五、掌握方法、规范作答
科学合理的方法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日常教学中,要善于总结解题方法。
选择题作答要“一审二排”。“一审”指审题干、材料和选项,审题干和材料时抓关键词、限制性词语,弄清材料的规定性和题干的指定性;审选项,看其观点本身是否正确、是否符合题干要求。“二排”指排除本身观点错误的、排除不符合题干指向的和材料主旨无关的选项。
主观题作答要“先审后写”。审题时一审分值、二审设问、三审材料。通过审分值,大致确定应该要回答几个要点;通过审设问,明确回答的角度(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做)、考虑答题要求(是否加序号、语境等);审材料时,圈画关键词语,提取有效信息,对应相关课本知识点。特别强调:逐字逐句审,不仅要关注材料所包含的知识点,而且要特别注意细节、注意背景、情境,牢记“材料当中无废话、句句都是提示语”。
组织答案时注意:一要有理有据,理据结合,不能简单罗列观点。二要明确交流情境,注意表达内容的完整及方式的合理,做到有礼有理有节。三要多角度作答,可以是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生态;可以是国家、社会、政府、个人(单位、企业);可以是心理品质、道德规范、法律;可以是意义、危害等等。需要强调的是:分析说明题需选用正确的思维模式,分三段阐述,组织化答题,反对要点化、序号化。
规范、整洁的答案书写,会关照阅卷老师心理,获得阅卷老师的印象分。平常教学中,老师要严格要求,注重培养学生的书写习惯和用词规范。要求做到书写字迹工整、清楚、美观,不写错别字;注意学科术语的运用,语言要科学、全面、准确、完整,反对口语化、碎片化,从而降低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影响,减少答题失误。
最后希望大家简单的事情重复做,重复的事情用心做,用心的事情坚持做,祝福大家在2022年中考取得好成绩。
数学:落细教研看方向 分段措施有保障
盐湖区东康中学数学教研组
今年是落实“双减”政策提质增效的第一年,也是2022版新课标颁布的第一年,再加上今年4月13日全国首次中考命题工作中提出2022年中考数学试题可能会适当降低难度,避免出现偏题、难题、怪题,更加侧重于考查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思维能力,即侧重于考查学生的综合素养。在此基础上,应该如何复习,积极备考呢?
一、强化复习落实教研
通过分工协作、集思广益,由个体优势转化为群体优势,把教研工作落到实处。
1.整理每份试题,责任到人,深度探讨,采取针对性的教法、学法。
2.每周两次大教研(建议在周一和周三):
(1)周一教研结合各班学情,倡导“日清、周结”,剖析不同层次学生的问题,精准施策。(2)周三教研研讨重组基础题、专题,精选精练精讲,使学生理解知识、熟练方法、提升能力。
3.教研着重方向:(1)每周教研解决讲解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查缺补漏,理试题考核项、列试题知识点、析试题考核点。(2)老师及时了解学情,反馈交流,集思广益。(3)研讨把握最新中考动向,及时调整复习思路,在讲练中渗透学科核心素养。(4)研究试卷讲评课注意事项,认真分析每次测试中学生的学业水平,对暴露出的问题,精准施策。比如:要把易错知识类比练、专题练,同时注意细化、类化、强化、深化。注重学生基础的落实和能力的提升,如运算能力,构建模型意识。
二、强化保障分段措施
复习阶段分层合理规划:
(一)一轮复习——撒网:走教材、打基础、建体系、抓规范
1.复习时间:3月1日—5月初重在夯实基础,建立知识框架。
2.指导思想:精耕细作、点点过关、理顺体系、错改过关。
3.复习内容:分八大块整合复习:数与式、方程(组)与不等式(组)、函数、三角形、四边形、圆、图形与变化(尺规作图)、统计与概率。
4.复习效果:在复习完数与式、方程(组)与不等式(组)、统计与概率、三角形相关知识后,要求90%的学生答题准确,每周穿插一次限时训练和考试检测,全批全改,面批面改,及时了解学生掌握情况,能更好地查缺补漏夯实基础,能更好地对学困生进行有效的训练,更能直接抓住分数,实现基础满分。建议复习中可以利用思维导图或知识导图让零散的、片段的知识条理化,系统化和结构化,对解法进行思维层次的创新分解,一题多解、一题多思、一题多变的思维变换条件和结论多层设问,做到用中学,学中用,构建严密的逻辑思维。
(二)二轮复习——突击:击要害、练专题、强三度、抢分数
1.复习时间:5月初—6月初重在专题训练好易错题的攻关与突破。
2.指导思想:专题巩固、精讲精练、点面结合、突出能力。
3.复习内容:分八大类专题训练:数学思想与文化、实际应用类型、与三角形四边形有关的计算、阴影部分面积计算、最值问题、阅读材料题、综合与实践、综合与探究。对某些题型进行深度分析、归纳总结,提炼模型,通过抓题型、建模型、求答案的三步骤,简捷、快速、准确地帮助学生解答试题。
专题选题原则,方向性:符合中考方向,直击中考;针对性:突出重点,关注热点,防范冷点,诊断弱点;类型性:类型问题和类型解法,有迁移性;层次性:基础性、综合性和创新性。
4.复习效果:精讲精练,强三度(整合度、延展度、练习度),促进学生养成良好的解题习惯。要求学生能准确解答山西中考试题第17、18、19、20题,出错率不能高于15%。每一个大专题根据中考的热点和难点分成若干个小专题,其复习的基本方法分为三步:归类讲解——专题训练——讲评升华。要科学分配讲练时间,了解分析每一位学生的学习水平,及时采取措施,对知识点逐点落实;强调的能力要求要有针对性的专题辅导。建议对必考重难题型,精细分类,精准训练,每节课解决1个—2个实际问题。通过一个个小专题的复习,给学生理出一条知识主线,最终形成鲜明的知识网络,同时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真正做到由知识—能力—素养的提升,实现高分突破。
(三)三轮复习——冲刺:做套题、模中考、补缺漏、重回归
1.复习时间:6月初—6月17日重在模拟训练,仿真中考,考前一周回归课本,调整心态,衔接中考。
2.指导思想:理顺基础、查缺补漏、规范解题、调整状态。
3.复习内容:最后一周回归课本,对基础知识查缺补漏,每一个知识点在中考中所占的分值比例、出现形式与往年有何变化要了如指掌。还要加大对学生的解题速度和准确性训练,加大考前10天复习方法的指导和心理调整,使学生能以最佳知识储备和应考状态迎接中考。
4.复习效果:学生达到基础知识比较牢固,驾驭试卷的能力增强,对中考试卷的题型、赋分、难度、布局明白了解,答题规范,符合中考阅卷要求。确保知识死角比少,临考心理状态好,应试能力大大增强。建议注重学生的三练:练速度、练规范、练感觉。
三、细化规范减压增效
1.解题的规范:会而不对,对而不全,都是学生容易出现的问题。用好错题本,重视书写规范,抓住关键点,注重推理。解题时逻辑严密,仔细计算,重视过程。
2.限时训练学生的解题速度和准确率,夯实基础提升能力。
3.要有计划地安排好考生学习、休息的时间,临考前适当放松,保持良好的心态和充沛的精力。
4.考试注意事项。(1)整体上安排要坚持“两先两后”:一先览后做;二先易后难。(2)解题中要坚持“两快两慢”:一审题要慢,答题要快;二计算要慢,书写要快。(3)不同题型,区别对待:选择题灵活做;填空题仔细做;中档题认真做;高档题分解做;新型题转化做。(4)整卷答题流程:第一轮答题要敢于放弃,敢于休息30秒;第二轮查缺补漏;第三轮换思路解题。(5)考试“五不”箴言:沉着开考心不乱,似曾相识心不急,题目陌生心不慌,稳步计算心不烦,阅读文字心不躁。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好用的政治刷题小程序 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