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年级数学总结上册数学第85页 第三题怎么写答案?

小学数学《百分数的认识》教案(通用10篇)  作为一位杰出的老师,通常需要准备好一份教案,借助教案可以让教学工作更科学化。那么大家知道正规的教案是怎么写的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小学数学《百分数的认识》教案,欢迎阅读与收藏。  小学数学《百分数的认识》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理解百分数的意义,知道百分数在实际应用中的重要性,并能正确地读、写百分数。  2:总结百分数的意义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和分析比较能力。  教学重难点:  重点:正确理解百分数的意义。  难点:结合生活实际理解百分数的意义。  课前准备:  师:多媒体课件、橡皮筋  生:搜集生活中的百分数  教学过程:  谈话:学生自我介绍,教师表演小魔术。  一:创设情景,生成问题  师:由魔术你会想到谁?  生:刘谦。  介绍刘谦资料呈现:天才=99%的汗水+1%的灵感  关于百分数你想了解哪些知识?  二:探索交流,解决问题  1:初始信息,形成认知矛盾  篮球比赛,选高手参赛,有三位老师参加预赛,情况如下:  投篮总次数投中次数  张老师20xx  王老师107  李老师2  521师:如果你是小评委,会选哪位老师参赛呢?  学生说答案,意见不统一。  小组内交流(师巡视指导)  小组汇报,写成分数形式。  师:写成分数形式就能一眼看出选哪位老师了吗?  引生说出“通分”并计算。  理解90/10070/10084/100的意义  2:呈现90%70%84%,初步感知,学习读、写。  3:理解90%70%84%的意义,如果生说不出来,可引导学生结合90%  70%84%来理解  4:总结百分数的意义  一个数  师板书:――百分之几  另一个数  明确:百分数又叫百分比、百分率  三:巩固应用,内化提高  1:理解生活中的百分数  师随机板书分子是小数的百分数  2:理解老师搜集资料中的百分数,并说一说自己的联想。  3:游戏  要求:(1)限定时间内写10个百分数  (2)书写规范,美观大方。  用百分数说一句话,让同学猜一猜你写了几个百分数。  老师一个也没写,你能用百分数表示吗?  如果老师写了12个呢?你也能用百分数表示吗?  随机板书:0%12%  师:观察这些百分数,说一说你的发现。  5:理解百分数与分数的区别。  6:说出下列成语中的百分数,并说出你是怎样理解的?  白发白中平分秋色半壁江山  白里挑一十拿九稳一箭双雕  四:回顾整理,反思提升  用百分数说一句话,说一说自己对本节课的满意情况,并说一说本节课的收  获…….  师:关于百分数还有更多的知识等待着我们去探索,老师相信只要我们付出  99%的汗水再加上1%的灵感就会有100%的收获!  板书设计:  百分数(百分比、百分率)  90%2.5%0%120%一个数  ――百分之几另一个数  小学数学《百分数的认识》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在教师所创设的情境中感受为什么需要产生百分数,理解百分数的意义;学会正确地读写百分数,理解百分数与分数之间的联系与区别。  2.在解决实际问题过程中,体验百分数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数学意识,培养良好的数感。培养学生积极思考、敢于质疑的良好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理解百分数的意义。  【教学难点】百分数意义的理解及百分数数感的培养;理解百分数与分数的联系与区别。  【课前准备】师:多媒体课件。生:搜集生活中的百分数。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初步感受百分数  1、出示袁隆平相片,让同学猜他是谁。猜一猜,你们认识这位爷爷吗?出示资料同学们看来行行出状元,在农业上作研究也能做出伟大的成就来,你们要努力长大后成为有用人才,为祖国建设作贡献。现在袁爷爷有一道题想考考大家,你们能接受挑战吗?  出示课件:师:同学们你认为哪个品种的发芽发芽情况最好?与同学进行交流。小组合作并列式解答要过程。汇报用除法求出发芽种子数占种子总数的几分之几。得出三个分数,那如何比较这三个分数的大小呢?通分得出三个分母是一百的分数,再改写成百分数,读出来,引出课题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百分数,板书课题。从而得出,三号种子发芽情况最好。  2、问:你发现百分数有什么好处了吗?下面老师又带来一组信息,世界杯比赛如果你是巴西队教练你该派哪位队员罚点球?  说一说你的理由,并与同学进行交流。  ①学生独立思考,选出一名队员。  ②与同学进行交流,说出自己的理由。  ③教师点名提问,全班同学共同评价。  队员罚点球次数罚中次数罚中次数占罚点球次数的几分之几  七号2018罚中次数占罚点球次数的18/20  三号107罚中次数占罚点球次数的7/10  五号2521罚中次数占罚点球次数的21/25  因为:18/20=90/1007/10=14/10021/25=84/100  90/100>84/100>14/100  从而得出派7号队员去罚点球比较合适。  3、百分数的意义。  教师:通过以上练习,你有什么体会?把你的体会说出来,和同学进行交流。(都化成分母是100的分数,就很容易比较大小。)而像92/100、90/100、86/100像这种分数我们也可以写成92%90%86%这样的数就是我们今天要来认识的数――百分数。  4、介绍百分数的写法和读法。  你觉得他写得对么?写得好么?他是怎么写得?%是什么?(教师亲自示范写%)。你觉得写百分号时要注意什么呢?  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先写分子,再写百分号。  你会读这个数么?读作什么?读作“百分之几”而不是“一百分之几”。  5、过渡:你能说说黑板上百分数是什么意思么?  二、知识的拓展与延伸  1、请同学们随意的写出几个百分数。  观察学生写的百分数,出示几个让学生明白,百分数的分子可以大于100,也可以小于100,可以是整数,也可以是小数。  实物展示过程:  a.上面的百分数有没有错误的?百分数的分子可以是小数么?100%就是多少?该怎么读?  b.找出一个比一大的百分数,这个数和100%相比更大了吧?可以这样写么?  (把比较的标准量平均分成了一百份,与它相比较的量可能是这样的一份,两百份,0.5份,或是其他的数。)  2、看书,学习书上的概念和知识。刚才同学们写出了很多百分数,其实我们的数学书上有一些关于百分数的知识,我们一起来研究研究。  生汇报:百分数又叫百分率,又叫百分比。  师:那你觉得百分数是个怎样的比呢?这个比有个什么样的特征呢?  生:百分比的后项始终都是100。  那你又能举出你在生活中遇到过哪些百分率么?  百分数意义调查研究表  摘录  这个百分数是()和()比较的结果。  这个百分数表示()是()的()。  三、学生交流,正确构建百分数的意义  生交流、展示  师:欣赏了这么多的研究成果,你知道百分数表示什么了吗?  板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的数,叫做百分数,  师:这句话中有几个数?(两个)对,其实百分数表示的是两个数之间的一种关系,是一种倍数关系。百分数又叫做百分率或百分比。(齐读概念)  四、基本练习,全面理解百分数的意义  师:认识了百分数的意义,我们一起来看这样几道题如何解决。  1、练一练:下面每个大正方形都表示“1”,图中涂色的部分和没有涂色的部分各占“1”的百分之几?  2、试一试:根据下面每个百分数的意义填空。  ①学校合唱队中,男生人数是女生的45%。男生人数是女生的;男生与女生的人数比是()?100。(沟通百分数与分数、百分比的关系)  ②六年级一班学生的近视率是20%。(沟通百分数与百分率的关系)  ()的人数占全班人数的20%。(通过这句话你还想到了什么百分数由此及彼)  ③一本书已看了40%(开放性)  ()是()的()%。(还可以怎么填?)  3、练习  1)读百分数,观察这些数有什么特点?  2)写百分数集体订正。  3)下面做一个小游戏猜成语的意思用百分数表示出来。  4)小比赛,在20秒内页10个百分数,时间到时把完成情况用百分数说出来。  五、找异同,深刻理解百分数的意义  动画演示:认识了百分数的意义,欢欢和迎迎两个同学发生了争论。  1米长的绳子,用去了,还剩下39%米。(一个说对,一个说错)  师:你赞成谁的意见?为什么?  讨论得出分数与百分数的联系与区别  分数百分数是特殊的分数既可以表示两个数之间的倍数关系,也可以表示具体数量。  百分数只表示两个数之间的倍数关系,并不表示具体的数量。  六、提高练习,充分体验百分数的意义  1.选择合适的百分数填空。  108%45%98%99%100%55%2%  ①小明的爸爸是个著名的牙科医生,经他主治的牙病治愈率达到()。  ②一个工厂从一批产品中抽出200件,经过检验,有198件合格,合格率是()。  ③某车间经过技术改良,现在每月的产量是原来的()。  (问:为什么选择108%?其它百分数合适吗?)  ④一本书已经看了(),还剩下全书的()。  ⑤我国神舟飞船从神舟一号到神舟七号发射全部成功,发射成功率是()。  2.甲:我们学校的女生人数占49%;乙:我们学校的女生人数也占49%。这两个学校的女生人数一定相等吗?为什么?  3、下面做一个小游戏“石头、剪子、布”听清要求再汇报。  小结:这节课马上就要结束了,你们高兴吗?这节课你一定与老师一起兴奋过、紧张国、还有一些遗憾,你能用百分数告诉大家你这三种情绪所占的百分比吗?愉快()%、紧张()%、遗憾()%,百分数无处不在,他就在我们身边,最后老师送你们一句话我们共勉:天才=1%灵感+99%汗水。  小学数学《百分数的认识》教案 篇3  课前准备  PPT课件  教学过程  ⊙谈话揭题  上节课我们复习了小数,那么小数与分数之间、分数与百分数之间又有怎样的区别和联系呢?希望通过本节课对分数、百分数的相关知识的复习,你们能找到正确的答案。[板书课题:分数(百分数)的认识]  ⊙回顾与整理  1.分数的意义、分数单位及分数与除法的关系。  (1)师:什么是分数?什么是分数单位?  明确:把单位“1”平均分成若干份,表示这样的一份或者几份的数叫做分数,其中的一份叫做分数单位。  (2)师:分数与除法有着怎样的关系?  预设  生1:除法中的被除数相当于分数中的分子,除数相当于分母,除号相当于分数线。  生2:因为0不能作除数,所以分数的分母不能为0。  2.真分数、假分数的特点。  (1)真分数的分子比分母小,真分数的分数值小于1。  (2)假分数的分子大于或等于分母,假分数的分数值大于或等于1。  3.分数的基本性质、约分和通分。  (1)师:什么是分数的基本性质?  分数的分子和分母同时乘或除以相同的数(0除外),分数的大小不变。这叫做分数的基本性质。  (2)师:什么是约分和通分?  预设  生1:把一个分数化成同它相等,但是分子、分母都比较小的分数,叫做约分。  生2:把异分母分数分别化成和原来分数相等的同分母分数,叫做通分。  (3)师:什么是最简分数?  分子和分母是互质的分数,叫做最简分数。  4.小数、分数、百分数的互化。  (1)小数、分数、百分数的互化。  ①小数化成分数。  原来有几位小数,就在1的后面写几个0作分母,把原来的小数去掉小数点作分子,能约分的要约分。  例如:0.7=1.25==  ②分数化成小数。  用分子除以分母,能除尽的就化成有限小数;有的不能除尽,不能化成有限小数,一般保留三位小数。  例如:=3÷4=0.75=3÷25=0.12  =3÷7≈0.429=4÷9≈0.444  ③小数化成百分数。  只要把小数点向右移动两位,同时在末尾添上百分号即可。  例如:0.23=23%1.7=170%  ④百分数化成小数。  只要把百分号去掉,同时把小数点向左移动两位即可。  例如:120%=1.285%=0.85  ⑤分数化成百分数。  通常先把分数化成小数(除不尽时,通常保留三位小数),再把小数化成百分数。  例如:≈0.143=14.3%  ⑥百分数化成分数。  把百分数改写成分数,能约分的要约成最简分数。  例如:85%==  (2)师:谁能举例说一说什么样的分数能化成有限小数?  预设  生1:一个最简分数,如果分母中除了2和5以外,不含有其他的质因数,这个分数就能化成有限小数。  例如:=0.65,分母中只含有质因数2和5。  =0.8125,分母中只含有质因数2。  生2:如果一个最简分数的分母中含有除2和5以外的其他质因数,这个分数就不能化成有限小数。  例如:≈0.056  分母中除质因数2以外,还有质因数3。  小学数学《百分数的认识》教案 篇4  教学内容:北师大五年级下册第64页―65页的《百分数的认识》。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让学生经历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百分数的过程,体会引入百分数的必要性,理解百分数的意义,会正确读写百分数。  (2)过程与方法:让学生经历材料收集与,比较、分析、交流、表达的过程,促进学生个性化的数学理解和表达。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理解百分数的含义,体会百分数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及在生活中的广泛运用。  教学重点、难点:理解百分数的意义,会正确读写百分数。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揭示课题:  1、同学们,姚明是大家非常熟悉的篮球巨星,篮球打得相当棒;我发现我们班的韦江华同学投篮也很不错,我统计了一下他投中的个数和姚明在一场球赛中投中的个数(出示投球比赛记录)  姓名  投进球数  韦江华  17  姚明  14  韦江华投进了17个,而姚明只进了14个,我认为韦江华比姚明还厉害,你认为呢?为什么?(关键要看投球总数)  师:好,我们来看一下投球总数(出示投球总数)  姓名  投进球数  投球总数  投进球数占投球总数的几分之几  命中率  韦江华  17  50  姚明  13  20  问:有了这些数据,你可以怎样判断出两人投球谁厉害?  韦江华和姚明投球命中率各是多少?  (四人小组讨论,汇报)  引导学生写出表示命中率的分数并通分,从而比较出命中率的高低。  师:看来姚明确实比韦江华厉害,不过我相信韦江华如果能得到专业的训练,也会有不错的成绩。  老师这里还有一个问题,不过这次有难度了,有信心吗?  2、出示:科技小组所做的黄豆种子发芽的实验记录表  问:你认为哪个品种的发芽情况最好?  (四人小组讨论,并完成填空)  让学生讨论如何比较出发芽率的高低,并进行汇总,把表示发芽率的分数通过通分都写成分母是100的分数。  师:刚才我们把分数都写成了分母是100的形式,这种分数还有一种更简洁的方式,就是我们今天将要学习的百分数。(板书课题)  二、探索交流,获取新知:  1、认识百分数  像刚才同学们说的这些数,还可以分别:25%、28%、22%,分别读作:百分之二十五、百分之二十八、百分之二十二。  像25%、28%、22%、117.5%……这样的数叫作百分数。  2、认识百分数的读写方法  示范书写:我们在书写百分数时,一定要规范,先写分子,然后在右上角画上一个小圆圈,接着画上斜线,最后画上另一个小圆圈,这个符号叫做百分号。  3、读写练习  (1)出示百分数,要求学生读一读,先读给同桌听,再全班齐读。  25%12.5%0.25%121.5%  180%0.12%500%10.1%  (2)老师读,学生写出来。(写在草稿本上)  百分之五百分之八十三百分之二十三点五  百分之一百八十七百分之三点一二  百分之三十点二五  4、探究百分数的意义  师:我们已经明确了百分数的读法和写法,那么,百分数表示什么意思呢?  我们再来看前面解决的两个问题。  (1)分析第一题(投篮)中百分数的意义  这两个百分数表示什么意思呢?独立思考,交流。你能用一句话概括出这两个百分数的意义吗?  :投中球数占投球总数的百分之几。  (2)分析第二题(发芽率)中百分数的意义  提问:你能也用一句话概括出这三个百分数表示的意义吗?  :发芽的种子数占实验的种子数的百分之几  (3)概括百分数的意义  提问:通过我们大家对前面的,那到底百分数表示什么意思呢?请你先自己想一想,然后同桌交流一下。谁能说一说?  板书:百分数表示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  (4)师:百分数指的是两个数的比率关系。所以百分数还有两个名字(百分比,百分率)  四、练习巩固:  1、课本65页“读一读,说一说”。  2、找找生活中的百分数,并说明百分数的意义。  五、妙解成语:  请你根据成语,说出百分数,看谁说得又对又快。  半壁江山百里挑一百发百中十拿九稳  六、本课:  有一位伟大发明家,他有0多项发明,你们知道他是谁吗?老师送你们一句爱迪生的名言:天才=99%的汗水+1%的灵感,课后请同学们思考一下,这里的百分数表示什么意思。  小学数学《百分数的认识》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使学生知道储蓄的意义,明确本金、利息和利率的含义,掌握计算利息的公式,百分数应用-利息。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能够利用公式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搜集整理资料的能力。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的投资意识和节约爱储蓄的好习惯。  内容分析  1、重点:使学生明确本金、利息、利率的含义,掌握计算利息的公式。  2、难点:理解本金、利息、利率的做含意以及三者之间的关系,会利用利息计算公式解答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  1、学生上网去查寻或向父母了解有关的储蓄知识;  2、银行定期存款凭条;3、教学课件。  教学策略质疑解疑,合作探究,学会搜集整理资料  教学模式导入依提纲自学小组交流自学体会师生补充说明  教学程序  一、启发谈话导入新课师:同学们,你们知道爸爸妈妈每个月的工资都做什么用了吗?剩下的暂时不用的钱呢?把钱存入银行有什么好处?那么怎样计算存款的利息呢?今天我们就来研究这问题。(板书课题:利息)学生自由谈。检查学生课前的调查情况。  二、自学教材领悟新知  三、小组讨论解决疑难  四、排疑解难学后测查  A:排疑解难师:下面请同学们依据自学提纲,独立自学教材38――39页的内容。屏幕显示自学提纲:1、存款的意义2、存款的种类和形式3、本金、利率和利息的含义4、存款的利息计算公式5、小丽整存整取的年利率为2.25%,年利率2.25%的含义6、利息的多少是由什么决定的?教师巡回指导,并让学生在读书过程中把重点的地方画下来。师:大家在自学过程中都学到了一些新的知识,也可能会遇到一些解决不了的问题。下面就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依据自学提纲把自己自学所获得的知识及遇到的问题带到小组进行交流,讨论解决。若还不能解决的问题请暂时保留。(教师巡回指导。注意倾听学生提出的新问题及解决办法。理解有误的与同学们商讨解决。使学生从悟中学。)针对学生在自学中、小组讨论中遇到的疑难发现的新问题,师生共学生自己读书。学生自己解决问题。学生画。小组合作交流,共同探讨。学生提出解决不了的问题。锻炼学生的自学能力。锻炼学生独立思考和质疑解疑的能力。培养学生会读书的能力。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精神。锻炼学生质疑解疑的能力。锻炼学生通过自己查找  B:屏幕出示:C:认识存款凭条,填写定期存款凭条。D:汇报上网查询到的相关资料。五、加强反馈巩固新知六、总结深入强化新知七、课后作业:同商量,研究解决。(也可利用学生上网查找的资料来共同解决)师:下面老师想检查一下大家的自学情况,看屏幕小红1999年10月1日在银行定期存了200元钱,如果存整存整取二年期的年利率是7.92%,到2001年10月1日小红一共能得到多少元?(读题,给学生思考时间,谁能说一说你的想法。学生上前板演,其他人在练习本做)1、拿出存款凭条,仔细观察,你发现了什么?2、指导学生填写并算出你将获得的利息。(选几个放展示台展示)师:你还知道存款的哪些知识或常识?1、基本练:选择题(略)2、提高练:应用题(略)3、思考题(略)依自学提纲进行总结复习,说说本节课你有哪些收获。略学生说出自己的想法。学生自己做。学生观察。学生自己填。汇报搜集到的资料。学生自由说。资料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检测自学情况。锻炼学生把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的能力。锻炼学生的观察能力。锻炼学生搜集整理资料的能力。检查学生的学习情况。突出本节课的重难点。锻炼学生的社会调查能力。  板书设计:百分数的应用――利息利息的计算公式:利息=本金×利率×时间200×7.92%×2×(1-20%)+200  课题一:利息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l~2页及“做一做”中的题目,练习一的第1、2题。  教学目的:使学生了解有关利息的初步知识,知道“本金”、“利息”、“利率”的含意,会利用利息的计算公式进行一些有关利息的简单计算。  教具准备:将例题写在小黑板上,活期储蓄、定期储蓄的存款凭条和取款凭条。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教师提问:  “如果你家中有一些暂时不用的钱,将怎么办?”让几个学生说一说,当有学生说要把暂时不用的.钱存入银行时,接着提问:  “为什么要把钱存入银行呢?”多让几个学生发表意见。  教师肯定学生的回答,再指出:把暂时不用的钱存入银行有两个好处:一是国家可以把这些钱集中起来,用在建设上,所以说储蓄可以支援国家建设;二是参加储蓄的人用钱更加安全和有计划,还可以得到利息,所以说储蓄对个人也有好处。  “你们知道利息是怎样计算的吗?”  教师: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些有关利息的知识。板书课题:“利息”  二、新课  出示例题:小丽1998年1月1日把100元钱存入银行,存定期一年。到1999年1月1日,小丽不仅可以取回存入的100元,还可以得到银行多付给的5.67元,共105.67元。  先请学生读题,然后教师再说明:题目中有“存定期一年”表示什么呢?一般来讲,储蓄主要分定期存款、活期存款、大额存款等方式。所谓活期存款是指储户可以随时提取的一种储蓄方式,定期存款是有一定期限的一种存款方式。现在银行的定期存款有三个月、六个月、一年、二年、三年、五年、八年的等等。小丽存的是“定期一年”,即小丽在银行存的100元在一般情况下要在银行存一年;如果有特殊情况也可以提前提取。  教师:在银行储蓄要弄清三个概念:本金、利息和利率。小丽在银行存入100元,也就是说她的本金是100元。板书:“存入银行的钱做本金”  存款到期时,小丽到银行取回105.67元,银行多付给小丽5.67元,这是100元定期一年的存款所得到的利息。板书:“取款时银行多付的钱叫做利息”  这5.67元的利息是根据什么给小丽的呢?是银行的工作人员根据利率计算出来的。板书:“利率就是利息与本金的比值”这是由银行规定的。利率有按年计算的,也有按月计算的。小丽存的是定期一年的存款,年利率是5.67%,也就是说如果存100元,在银行存一年可得100元的5.67%的利息,即5.67元的利息,再加上本金100元共105.67元。  根据国家经济的发展变化,银行存款的利率有时会有所调整。1997年10月中国工商银行公布的定期整存整取一年期的年利率是5.67%,二年期的年利率是5.94%.三年期的年利率是6.21%。五年期的年利率是6.66%。  按照上面的利率,如果小丽存300元钱定期存款二年,到期时她应得利息多少元?提问:  “二年期的定期整存整取的年利率是5.94%是什么意思?”(到期取款时每100元可得5.94元的利息。)  “小丽的本金是300元,到期时她每一年应得利息多少元?”(300元的5.94%。)学生口述,教师板书:300×5.94%  “二年应得利息多少元?”学生口述,教师接着板书:×2  小丽的存款到期时可以得到的利息是35.64元。  “想一想,存款的利息应该怎样计算呢?”先让学生说一说,教师再板书:利息=本金×利率×时间  “小丽的存款到期时,她可以取出本金和利息一共多少元?”(335.64元。)  如果有条件可以让学生看一看活期储蓄、定期储蓄的存款和取款的凭条。  三、巩固练习  做第2页“做一做”中的题目和练习一的第2题。先让学生独立做,然后再共同订正。  订正练习一的第2题时,可以先让学生说一说:活期储蓄每月的利率是0.1425%,表示什么意思?再引导学生分步说出:280元每月可得利息多少元?6个月的利息是多少元?本金和利息一共多少元?  四、作业  练习一的第1题。  百分数应用-利息  小学数学《百分数的认识》教案 篇6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了解百分数的意义,会正确读写百分数。  2、指导学生在理解百分数也是表示两个量间的倍数关系的同时,认识事物间的相互联系及发展变化规律,培养学生分析、概括能力。  教学重难点  分数与百分数的意义之间的联系和区别。  教学工具  课件  教学过程  一、活动(一)猜谜语导入  课件出示谜语:  1、这个东西你100%见过。  2、这个东西的使用期限大概有80年。  3、这个东西现在就在教室里。  4、他(她)和我们当中大约50%的人的性别是一样的。  5、他(她)比你们的年龄都大。  学生猜出谜语后导入新课。  二、活动(二)探究新课  1、某小学六年级的100名学生中有三好学生17人,五年级的200名学生中有三好学生30人。六年级三好学生占全年级的几分之几?五年级三好生占全年级的几分之几?17/100、3/20分别表示两个量之间的什么关系?  (1)提问:根据所得的数,你能一眼看出哪个年级三好生人数的比例高吗?你能直接比较它们的大小吗?为什么?  (2)讨论:怎样做才容易比较这两个分数的大小呢?根据什么?  (3)小结:像这样分母不同的分数进行比较时,一般要进行通分,使分母相同。尤其是在日常生活、生产、科研中,通常把分母化成是100的分数,这样便于比较。  下面我们把这两个数变成分母是100的分数。思考:17/100和15/100都表示什么?  2、练习。  一个工厂从一批产品中抽出500件,经过检验,有490件合格。合格的比率是多少?思考并计算这批产品的合格率是多少?改写成分母是100的分数是多少?说说98/100表示什么?  3、概括百分数的意义。  通过以上的练习说一说17/100、15/100、98/100都表示什么?  (1)提问:什么是百分数?百分数表示两个量之间什么关系?  (2)小结:表示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的数叫做百分数,百分数也就叫做百分率或百分比。  (3)提问:百分数表示两个数之间什么关系?应不应该有单位名称?  4、学习百分数的读法和写法。  提问:百分数和分数比,相同点和不同点是什么?百分数应该用什么形式表示呢?  (1)写法:写百分数时,通常不写成分数形式,而采用(%)表示。写百分数时,去掉分数线和分母,在分子后面添上百分号。  (2)读法:读百分数时,只要把百分号看作分母是100,百分号前面的数看作分子,就可以和分数一样读了。  5、百分数与分数的联系和区别。  三、活动(三)巩固练习  1、第105页“做一做”,  2、练习十八的第3、4题,  四、活动(四)课堂总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哪些知识?你知道人们在日常生产和生活中都在什么时候用百分数吗?百分数的应用十分广泛,所以希望同学们学好百分数并学会在实际中应用。  五、作业  练习十八的第1、2题  课后习题  练习十八的第1、2题  小学数学《百分数的认识》教案 篇7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引导学生认识百分数和掌握百分数的写法。  2、过程与方法:  让学生通过任务条读取进度和衣服吊牌明白百分数其实就在身边,引导学生主动发现百分号的特点,弄清百分数的意义,掌握百分数的写法和读法。  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  理解百分数的意义,掌握百分数读法和写法。  2、教学难点:  百分数的意义。  教学工具  多媒体设备  教学过程  1、教学重点及课程引入:  1、学习百分数的意义  百分数的意义:结合主题图说说百分数的意义。(课件出示)(出示生活中的实例进行检测)  百分数的意义和分数的意义进行比较(课件出示)  利用两个例子对比发现  学生讨论:上传文档显示已上传20/100个文件,可不可以说“已上传文件20%”?  让学生先说说他们找到的不同之处:百分数只能表示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表示两个数之间的倍比关系,因此百分数也叫做百分比。分数不仅能表示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分之几,而且能表示一个具体的数量。如20/100个,也就是说,分数后面可以带单位名称,也可以不带单位名称,百分数的后面不可以带单位名称的。  辨析:分母是100的分数就是百分数,这句话对不对?(学生举例说明)  讨论:4/6和46%的区别与联系  2、自学百分数的读写法  要求学生先自己阅读课本内容,再说说写百分数时要注意什么问题?  14%读作百分之十四  33、3%读作百分之三十三点三  120%读作百分之一百二  (课件出示练习题)  3、小组合作探究百分数与分数的区别  (1)小组合作填表格。  (2)小组派代表汇报,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课件逐条出示表格内容。  2探索新知  (一)理解百分数的意义  哪杯牛奶最浓?  【课件出示图片,板书5/20=15%,10/50=20%,14/100=14%】  师:那百分数表示什么意思呢?谁能说说黑板上的15%、20%、14%表示什么意思?  生1:15%表示把第一杯牛奶看成100份,奶粉占15份。(或奶粉占牛奶的15%)  生2:20%表示第二杯牛奶中奶粉占牛奶的20%。  生3:14%表示第三杯牛奶中奶粉占牛奶的14%。  师:我们来看看,这三个分数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生:分母都相同,都是100。  师:这个100是不是表示每杯牛奶都重100克呢?怎么理解呢?  生:把每杯牛奶看成100份。  师:假如按照奶粉质量占牛奶质量的20%来算,我要冲一杯200克的牛奶,需要奶粉多少克啊?  生:40克  师:这些百分数既不说牛奶情况,也不说学生近视情况,你能用一句话把百分数的意义概括出来吗?(板书)  师:刚才我们借助百分数,帮助我们解决了“哪杯牛奶最浓的问题”。在我们的生活中百分数随处可见。我们的课本中就提供了一些百分数的知识,请看,这是一条学生近视情况的信息,小学生18%,初中生49%,高中生64、2%。  师:谁来说说这是什么意思?  生1:小学生的近视人数占全市小学生的18%。(或把全市小学生看做100份,小学生的近视人数就占18份。)  生2:初中生的近视人数占全市初中学生的49%。  生3:高中生的近视人数占全市初中学生的64、2%。  师:从这组数据中,你能看出哪个阶段近视的学生人数最多吗?(高中生)你们同意吗?是怎样比出来的?我看还有很多同学想说,请拿出你们课前收集到的百分数,同桌之间互相说一说。  表示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  师:这句话中提到了多少个数?(或百分数都是几个数比较的结果啊)(2个)因此它的另一个名称是……(百分率或百分比)。  (二)用百分数进行说话练习  1、写数比赛。在一定的时间内学生写百分数。  2、用百分数知识进行说话练习。  师:你能用刚学的百分数来说明你完成任务的情况,让大家来猜猜你写了几个吗?有没有写10个的?超额完成的有吗?(师:假如我写12个呢)  3巩固提升  练习一:  两个篮球爱好者遇到一起,相互和对方吹嘘自己的投篮技术,老高说他5投3中,二黑说他6投4中,他们两人的命中率各是多少呢?谁的命中率高呢?(命中率指的是投中的次数占投篮次数的百分之几)  60%<66。7%  所以二黑的命中率高。  1、读信息,说说下面哪些分数可以写成百分数的形式:  (1)一块布长85/100米,用去它的85/100。  解:布长85/100米不能写成百分数,用去它的85/100可以写成85%  (2)在全国每年的意外死亡统计中,车祸约占37/100。  解:车祸约占37/100可以写成37%  (3)我国某地六月降水量为351/100毫米。  解:降水量为351/100毫米不能写成百分数  (4)我国人口约占世界人口的22/100,但人均水资源占有量只有世界人均占有量的25/100。  解:占世界人口的22/100可以写成22%  (5)今天我们班的出勤率是98/100。  解:出勤率是98/100可以写成98%  在实际生活中,像上面这样常用的百分率还有许多。如学生的出勤率、绿豆的发芽率、产品的合格率、小麦的出粉率、树木的成活率等。  2、成语中的百分数。  师:是啊,百分数在我们的身边无处不在,就连我们祖先遗留下来的文化经典成语中也蕴含着百分数呢,你相信吗?请看:(课件)  (1)看成语猜百分数:  百战百胜(100%)十拿九稳(90%)百里挑一(1%)  3、判断  (1)12/100米是百分数。…………………………………。(×)  (2)百分数的意义与分数的意义完全一样。………(×)  (3)把1千克糖平均分成100份,每份是1%千克。……。(×)  (4)甲数是乙数的1/5,也就是说甲数是乙数的20%。……。(√)  练习二:  ?春蕾小学的一项调查表明,有牙病的学生人数占全校人数的20%。春蕾小学共有750名学生,有牙病的学生有多少?  方法一:750×20%方法二:750×20%  =750×0。2=750×(1/5)  =150人=150人  师:方法一是将百分数换化成小数在进行计算,方法二是将百分数换化成分数进行计算,这两种方法都是可行的,百分数与小数,分数之间的相互转化有利进行计算。  4总结结课  这节课学习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小组说――组内总结――组间交流)  除数两位看两位,  两位不够看三位。  除到哪位商哪位,  余数小了商就对。  课后小结  本课通过实际的问题(衣服配料表和进度条问题)引导学生了解和认识生活中的百分数,然后举例子让同学们进一步了解百分数,认识百分数的意义(百分数表示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学会书写百分数的百分符号%和正确的读百分数,在教学中,学生始终以积极的态度投入每一个环节的学习中,通过师生互动教学,引导学生结合生活感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等学习方式,让学生主动参与教学的全过程,从而对百分数的意义有了具体的认识、深刻的理解。  除数两位看两位,  两位不够看三位。  除到哪位商哪位,  余数小了商就对。  小学数学《百分数的认识》教案 篇8  【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第十一册P31-33  【教学目标】  1、通过练习,加强百分数的应用,能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2、进一步了解和掌握百分数的意义。  【教学重点】  进一步提高学生运用百分数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体会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具准备】  课件。  【学具准备】  【教学设计】  教学过程教学过程说明  一、谈话引入。  同学们,我们学习了百分数的应用,现在来看看遇到这些问题,你会不会用所学知识去解决。  二、基础练习  1、P31练习二和第1题  让学生先填表,然后指名说得数,集体订正。  2、第2题  解方程,挑选几题有代表性的题目,与学生一起探讨解题的方法。  3、练习二第3题  (1)10月份比9月份节约用水百分之几是什么意思?  (2)需要知道什么量?  4、练习二第4题  学生自主完成,集体订正  师:什么叫孵化率?  孵化率是95%是什么意思?  不能孵出的占单位1的百分之几?  1-95%=5%  24005%=120(只)  5、练习二第5题  (1)先说题意,再独立完成。  (2)集体订正  三、提高练习。  1、(自主学习天地)  请学生完成智慧树的题。  再分题集体订正,并说出解题思路。  2、课本练习二第11题  (1)先让学生看统计表  (2)分小组讨论完成题目  (3)指名小组代表解答。  3、P33思考题  师:要想知道哪个超市买更合算,先得求出分别到甲、乙超市买5瓶油的价格,再进行比较。  甲:124=48(元)  买四送一,只需花4瓶的价格就可以买到5瓶油。  乙:1250.85=51(元)  每瓶12元,八五折  师:八五折是什么意思?  比较:4851  所以选择去甲超市  先让学生自主选择比较,再选择去哪个超市合算。  4、练习题(出示课件)  学生独立完成。  四、课堂总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五、作业  学生自主完成,让学生用自己所学知识去解决问题。  让学生了解孵化率的知识,从而理解95%的意思。  要知道哪个超市合算,就必须先进行比较,让学生把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去。  小学数学《百分数的认识》教案 篇9  一、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百分数。  2、了解百分数的意义。  3、会写百分数。  4、区分百分数与分数的不同。  5、让学生在各种活动中,培养比较、分析、分辨的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  理解百分数的意义  三、教学过程:  (一)、引出百分数,教学百分数的读法。  1、百分数的引出  师:近年来,我们学生的近视率引起了大家的高度重视,根据去年年底的统计,我市学生的近视情况如下(媒体出示)  师:这里出现了三个新的数,它们分别读作:百分之十八,百分之四十九,百分之六十四点二,你还在什么地方见过上面这样的数呢?  2、揭题  生展示他们找到的百分数。  师有选择的板书并小结:看来生活中这样的数确实挺多的。数学上把这样的数,叫百分数。那么什么是百分数的意义?百分数怎么写?还有哪些跟百分数有关的知识呢?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一下。  (二)、凸显百分数的优点,教学写法  1、比较中凸显百分数的优点  师:大家都在关心我们学生的近视情况,作为老师当然更要关心我们学校同学的近视情况。下面是老师调查的二、三年级的近视情况(出示表格)  年级总人数近视人数近视人数占总人数的近视率  二年级202  三年级253  师:二年级的近视人数占总人数的多少呢?三年级呢?哪个年级的近视情况好些呢?你是怎么比较的?可以先在草稿本上写写算算。  学生反馈:可能会出现通分成分母是50的,也可能是100的。  师挑选通分成分母是100的提问:为什么把分母都通分成100呢?(便于比较)  2、教学写法  师:二年级近视人数占总人数的10/100,又可以写成二年级近视率是10%。(媒体出示再板书)我们写百分数的时候在分子10的后面加上百分号。看看我们写百分数的时候要注意什么呢?(百分号的小圆圈写小点)那么三年级近视人数占总人数的12/100,可以怎样写呢?生写在草稿本上,指名一生板演。  (三)、百分数意义、  1、指导着说百分数的意义  师:三年级的近视率12%指的是哪两个数之间的关系?  师:也就是说三年级的近视率12%表示?(三年级近视人数是总人数的12/100)(板书)  师:那么二年级的近视率10%又表示什么?(二年级近视人数是总人数的10/100)(板书)  2、生自主说  师:那么谁能说说我市小学生的近视率18%,中学生的近视率49%,高中生的近视率64。2%分别表示什么意思呢?自己轻轻地说一说。  生反馈说,师选择小学生近视率表示意义板书。  师:看到这些信息,你想说什么呢?  3、小组内说  师:通过这些百分数的呈现,我们大家简洁明了的看到了学生近视情况的严重性,其实在生活中百分数的应用非常广泛,同学们刚才也找了很多,你能把你找到的百分数所表示的意义在小组内说说吗?  生反馈,师挑选组的代表说,并板书。  4、小结百分数意义  师:说了那么多百分数的意义,那么到底百分数表示什么呢?  师小结:刚才同学们都已经说的都非常接近了。百分数就表示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板书意义)  (四)、辨别百分数与分数区别  1、辨别  师:我们来看看下面的百分数是表示谁是谁的关系呢?  出示:  鸡的只数是鸭的75%  一根绳子的长度是一根铁丝的51/100。(51/100可以改写成51%吗?)  出示:  一堆煤重87/100吨。(看看下面这个分数可以改写成百分数吗?为什么?)  2、师小结:分数可以表示一个具体的数,也可以表示两个数之间的关系,而百分数只能表示两个数之间的关系,后面不能加单位。  3、加深理解进行判断  (1)一段绳子长29/100;  (2)一段绳子长29%米;  (3)分母是100的分数都是百分数;  (4)百分数的分母都是100  (五)、巩固练习  师:简单回顾一下,我们这节课学习了哪些知识?你会写百分数了吗?  1、写出下面的百分数  百分之一百分之二十八百分之零点五  2、读出下面百分数,想想下面的信息给了你哪些启示?  (1)一次性筷子是日本人发明的,日本的森林覆盖率高达65%,但他们一次性筷子全靠进口;我国森林覆盖率不到14%,却是出口一次性筷子的大国。  (2)地球总储水量中只有3%是淡水,而这些淡水中可以直接饮用的只有0。5%。  (3)今天我们班同学的出勤率是100%。  四、教学结束:  课堂总结  师: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呢?其实爱迪生说过天才=99%的汗水+1%的灵感  同学们对于学习也要付出努力,不怕辛苦。  小学数学《百分数的认识》教案 篇10  单元目标:  1、理解百分数的意义,了解它在实际中的应用,会正确地读、写百分数。  2、能够进行小数、分数和百分数的互化。  3、理解折扣、纳税、利息的含义,知道它们在生活中的简单应用,会进行这方面的简单计算。  4、在理解、分析数量关系的基础上,使学生能正确地解答有关百分数的问题。  单元重点:  百分数的意义,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的应用题。  单元难点:  比较复杂的百分数应用题。  1、百分数的意义和写法  教学目标:  1、结合学生生活实际,借助学生的生活经验,使学生理解和掌握百分数的概念,知道百分数与分数之间的区别,会正确读、写百分数,会解释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百分数。  2、在理解百分数的意义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分析比较能力和抽象概括能力。  3、通过搜集学习材料并进行一系列的讨论和研究,使学生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联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理解和掌握百分数的意义。  教学难点:正确理解百分数和分数的区别。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回答:(1)7米是10米的几分之几?  (2)51千克是100千克的几分之几?  2.说出下面各个分数的意义,并指出哪个分数表示具体数量,哪个分数表示倍比关系。  (1)一张桌子的高度是米。  (2)一张桌子的高度是长度的。  (引导学生说出:米表示0.81米,是一具体的数量;表示把长度平均分成100份,桌子高度占81份,表示倍比的关系。)  二、新授  1、教师举几个百分数的例子:这次半期考,全班同学的及格率为100%,优秀率超过了50%;体检的结果显示,我校的近视人数占全校总人数的64%......像100%、50%、64%这样的数叫做百分数。  2、同学们能举出几个百分数的例子吗?说说在生活中你们还在哪些地方见到百分数?  3、举例说说百分数表示什么,并归纳出百分数的意义。(表示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的数,叫做百分数,也可以叫做百分率或百分比。)  4、讨论百分数和分数的联系及区别:分数既可以表示一个数,又可以表示两个数的关系。而百分数只表示两个数的关系,它的后面不能写单位名称。  5、教学百分数的写法:通常不写成分数形式,而是在原来分子后面加上百分号%来表示。如:百分之九十写作:90%;  百分之六十四写作:64%;  百分之一百零八点五写作:108.5%。  (写百分号时,两个圆圈要写得小一些,以免和数字混淆)  6、教学百分数的读法:百分数的读法和分数的读法大体相同,也是先读分母,后读分子。  三、练习  1、完成P78做一做第二题:读出下面的分数。  2、完成P78做一做第一题:直接在书上的横线上写出对应的百分数。  3、P79练习十九第4题:读出或写出报栏中的百分数。  4、做一做第四题: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说说分数和百分数在意义上有何不同。  四、布置作业  练习十九第1~3题。  教学追记:  本堂课,我从三个层次入手。第一层:联系生活实际引出百分数;第二层:理解百分数的具体含义;第三层:教学百分数的读写。三个层次,思路清晰,教学层次明显。其中,我把教学重点放在理解百分数的具体含义上,并及时与分数做了比较,教学结构较为严谨。【小学数学《百分数的认识》教案】相关文章:小学数学百分数的认识教案10-12小学数学百分数的认识教案12-17小学数学百分数的认识说课稿04-12小学数学百分数的认识说课稿03-12小学数学百分数的认识说课稿模板06-29小学数学百分数的认识教学反思07-30小学数学百分数的认识说课稿范文04-10小学数学《秒的认识》教案10-08小学数学《倒数的认识》教案10-11
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总归要编写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既然教案这么重要,那到底该怎么写一篇优质的教案呢?这里我给大家分享一些最新的教案范文,方便大家学习。人教版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及反思篇一(1)认识刻度尺,初步认识长度单位厘米cm,借助实物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2)初步学会用刻度尺测量物体的长度,并通过估测,形成初步的估测意识。2、过程与方法:经历统一长度单位的过程,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在测量活动中,体验合作学习的乐趣,养成做事严谨、认真的习惯。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掌握1厘米的长度单位,用厘米尺测量物体长度教学难点:用度尺测量物体长度的正确方法教学工具课件、数学课文、铅笔等教学过程1.情景导入提出问题。教师:同学们,比一比这两本书,哪本长,哪本短呢?两本书到底有多长,有多短呢?大家想不想知道?今天我们这几课就学习这个问题。2.探究新知学习第2页例1.提出问题:a同学们,你们知道我们的课桌有多长吗?小组讨论。b交流汇报:刚才同学们想了很多方法,大多用铅笔、铅笔盒、课本做为工作测量。下面每4个人为一组和老师一起用手测量课桌的长度。c动手操作,合作完成。汇报:相同的课桌为什么测量的结果不同呢?学生的五拃长,老师的三拃长。因为选用的是不同的手,结果一定会是不同的。归纳:要想得到相同的答案,应选用同样的物品作为标准进行测量。学习第3页例2a请同学们拿出自己的直尺,看看上面都有什么?指名回答,教师总结,数字 小格 大格 厘米.尺子上的线有长有短,我们叫它刻度线。0在最左端,尺子上的0表示起点。b我们身边有哪些物品是1厘米?拿出课前准备好的图钉、田字格本,小组合作,共同操作。学习第3页例3a发一张课前准好的彩纸,请同学们先估量一下它的长度,然后动手操作量一量。b请一名同学上前操作,看看是否正确,然后同学评议。教师:一定要把彩纸的左端对准直尺上的刻度0,然后看右端在哪个数字上,就是几厘米。3.课堂练习学完测量的方法和注意的事项,让学生试着测量准备好的铅笔等物体。教师提出要求:a正确准确的测量自己准备好的物体(铅笔、橡皮、小刀等)b先独立测量后小组交流c小组合作探究。师巡视指导,引导学生注意直尺要水平放,物体的左端要对准直尺上的“0”刻度。4.巩固提升1、用直尺测量自己的数学课文的短边。为了照顾理解能力差点的孩子,巩固提升也是由易到难的安排。2、课件出示两种测量方法,让学生判断哪种是正确的,这样的练习目的也是为了让学生更好更准确的掌握测量的方法。课后小结a提问: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b教师总结1、厘米是最小的长度单位,在里面尺上,每相邻两个数之间是1厘米。2、用厘米作单位测量物体时,要把直尺的“0”刻度对准物体的左端,再看物体的右端对着刻度几,就是几厘米。板书认识厘米和使用厘米测量1. 认识刻度尺2. 认识1厘米 从刻度0到刻度13. 认识几厘米4. 把尺子上的刻度0对准纸条的左端,纸条右端对着数字几,就是几厘米。人教版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及反思篇二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引导学生经历认识线段的活动过程,会描述线段的特征,会画线段。过程与方法:结合情景了解线段的画法和意义,掌握线段使用的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能与他人交流自己的思维过程和结果,在动手操作中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增强数学体验意识,联系学生生活的实际,培养学生初步的空间观念,感受生活与数学的密切联系。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认识线段的特征,通过操作能折、画出线段。教学难点:线段表象的建立,以及通过线段的特征来判断个图形的线段和线段数量。教学工具每人一根毛线、一张彩纸。铅笔两根(一曲一直)、毛线一根、课件。教学过程一、 创设情境,引入新课1、师:请小朋友每人拿出课前准备的细线,同桌相互比比两根线的长短。学生动手操作,教师巡视。交流结果。2、师:现在请小朋友来介绍介绍你们是怎样比的?生:我是先把细线的一端对齐,然后把线拉直,再看另一端。教师板书:拉直;一端对齐。师述:我们把这根细线拉直以后,就可以看成是一根线段。【设计意图】: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以学生感兴趣的“比一比谁的线长”导入新课,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和积极性。为学生主动构建新知识,做好了知识、能力与心理上的准备。1.拿出一根线,贴在黑板上.(要贴成弯弯的)2.再拿出一根线,贴在黑板上.(要贴成直直的)3.问:这两根线有什么不同?(这两根线的形状不同,一根是直的,另一根是弯的)4.在生活中,有许许多多向这样的的线.(指着直的线段说)5.分别用一本厚书、一个长方体的盒子比着,在黑板上各画一条线段.6.将黑板上的几条线段圈起来,说:“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样的几何图形,这种图形叫做线段.”师:老师让你们猜一个谜语(课件出示谜面):“一条条,一根根,编制衣物少不了,有时直来有时弯,缝缝补补要用着。”学生指名回答:毛线师:今天老师就带着大家从毛线中去学习一些数学的知识和本领。(板书课题:线段)二、自主探究,学习新知1、认识线段。(1)教师在黑板上画一条线段。(2)教师说明:一根线段有长有短,说明线段是有一定长度的。当一根线段单独在一起的时候,为了表示它有两个端点,而且不变形,我们在画的时候要给它装上两个标志(在端点处画一短竖),用这个特殊标志来表示它就是线段。【设计意图】:经过身边实物、同桌比较二个环节,学生的学习兴趣已经被调动起来,并积聚了大量的线段表象,在此基础上进行新知教学,学生的学习欲望强烈,接受状态饱满。由趣促习,能够很好地保存学生的注意力,真正的由要我学转为我要学。此外,由教师介绍两个端点,加上很形象的两个小竖,避免了传统教学中端点问题的歧异。2、寻找线段师:我们身边的物体也有很多线段,比如数学书的这一条边可以看成一条线段(演示)你知道这条线段的两个端点在哪里吗?请小朋友们也拿起自己的数学书,找一找它的哪条边可以也看成线段? 这条线段的端点在哪?提出要求:找一找,还有哪些物体的边也可以看成线段?师:孩子们真了不起,拥有一双会观察的小眼睛。交流:指一指你最喜欢的图形的线段分别是哪几条小结:我们发现每个图形的一条边就是一条线段,并且它是几边形就有几条线段,虽然这些图形中线段的两个端点没标出来,但我们要知道它们是存在的。(1)师:请小朋友拿出课前准备的长方形纸,放平在桌子上。师述:像长方形纸的四条边就可以看作线段,尺子的边也可以看作是线段。(2)师:小朋友观察一下,在我们周围还有哪些也可以看作是线段?(观察、考虑两分钟)(要求:要说完整话。比如:什么的边缘是线段。)生1:电风扇风叶的边缘可以看作线段。生2:黑板的边可以看作线段。生3:窗户的边可以看作线段。生4:课程表的框边也可以看作线段… …(以上的回答是在教师的引导下说完整的。)【设计意图】:数学来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在本环节中,由教师介绍周围的线段到学生自己寻找身边的线段,面对眼前熟悉的情景却要寻找全新的朋友,学生的探究愿望和学习兴趣一下被激发了,在他们的潜意识里产生了明确的学习需求。3、画线段教师示范,学生模仿。师:谁来介绍一下线段有哪些特点?生1:线段是直的。生2:线段还有两个端点。生3:画线段时还要装上两个特殊标志。4、折线段(1)师:现在老师把这张长方形纸对折,然后展开,你发现了什么?生:我看到中间有条线段。师:对了,中间的这条折痕我们就可以看作线段。(2)初步感知线段师:我们已经了解了把线拉直,两手之间的一段可以看成线段,现在谁愿意上台来指一指哪儿可以看成线段。提问:线段是怎么样的?小结并板书:线段是直直的。竖着拉,斜着拉,这样能把两手之间的一段看成线段吗?小结:不管怎么拉它们都是直的,可以看成线段。(3)感受线段的“两个端点”课件出示图片:两手捏住毛线的两端,叫做线段的“端点”。提问:线段有几个端点?小结并板书:有2个端点。请学生上台指一指毛线的两个端点在什么地方?(4)认识线段的示意图(课件出示),建构线段模型。(介绍线段的两个端点可以用两条小竖线表示)(5)小结特征:请小朋友闭上眼睛想一想线段的样子,你认为线段有哪些特点?和你的同桌说一说(6)完成“想想做做”第1题(认线段)。师:你们说得真好!小朋友们已经认识了线段,现在请大家来当小判官:你能判断下面的哪些图形是线段吗?交流:让学生说说为什么是线段或者不是线段?引导学生从线段的两个基本特征来说明。(7)小结:把线拉直,两手之间的一段可以看成线段。线段的两个特点:1、线段都是直的。2、线段有两个端点。交流自己对线段的看法。三、动手操作,认识线段(1)你会画线段吗?1.我们已经认识了线段,那你能自己画一条吗?2.交流:你用的什么工具,怎样画的?3.你能画一条比刚才更长或者更短的吗?课后小结这节课我们认识了线段,你能说说线段有什么特点吗?特征:(1)线段是直的;线段有两个端点(2)线段可以量出长度对本节课的学习做一个简单的回顾整理,形成基本的知识网络,整理学习思路,明确线段的特征和画法。板书认识线段特征:线段是直的线段有两个端点线段可以量出长度人教版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及反思篇三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学会两位数加两位数(不进位加)的计算方法,能熟练的进行竖式计算。1.2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主动探索知识的精神和认真计算的良好习惯。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生对确定现象和不确定现象的体验,体会数学和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教学重难点21 教学重点:掌握两位数加两位数(不进位加)的笔算方法,能正确的计算。2.2 教学难点:掌握两位数加两位数(不进位加)的笔算方法,能正确的计算。教学工具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一、情境引入师:小朋友们想不想参观参博物馆啊?生:想。师:就让我们和这些同学一起出发吧!二、新知探究(一)1、观察情境图,从图中你知道了那些数学信息?学生回答后可用表格的形式出示。2、根据这些信息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生小组内交流,然后汇报,师选择性的板书例1的问题。(二)学习例1(1)班学生和本班带队老师一共多少人?1、学生列出算式:35+2师:为什么用加法?只要学生用自己的话说出“求一共有多少人,就是把二(1)班学生和本班带队老师数合起来”就行,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2、怎样计算35+2=?借助手里的小棒试一试。生独立完成。组织汇报:你是怎样计算的?生1:我先算5+2=7,再算30+7=37生2:我是通过摆小棒算出来的,先摆3捆和5根,再摆2根,5根和2根合起来是7根,7根与原来的3捆合起来就是37根。3、学习竖式师生一起拿出计数器,师一边操作一边讲解竖式的写法,师:你认为应该从什么数位开始计算?同桌的小朋友开始议一议。生说自己的看法。小结:为了以后计算进位加法,我们在竖式计算时,都从各位开始计算。个位上是5+2=7,7应该对齐个位,十位上的3要写在横线下面,对齐十位。小组讨论加法竖式计算时,应怎样对齐?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表达。明确个位对个位,十位对十位,可以归纳为相同数位上的数对齐。(三)学习例21、课件出示情境图。师:因为博物馆比较远,我们给小朋友们准备了能乘坐70人的大客车,大家想一想应该哪两个班做一辆车呢?如果我们让二(1)班和二(2)班同学合乘一辆车,二(3)班和二(4)班同学合乘一辆车可以吗?我们先来看看二(1)班和二(2)班同学可不可以合乘一辆车,请列出算式。(板书:35+32)2、同学们,能不能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计算一下。学生自由算,老师巡视,适时帮助学困生。生可能有以下几种算法:生1:口算法。生2:摆小棒法。3、合作解决竖式师:刚才同学们利用口算和摆小棒算出了35+32的结果。真棒!现在,我们可以用竖式计算一下。小结:个位对个位,十位对十位,可以归纳为相同数位上的数对齐。三、巩固新知(一)基础练习课本第12~13页“做一做”(二)综合练习课件出示练习题。课后小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学会了计算两位数加两位数(不进位加)时,个位对个位, 十位对十位,相同数位要对齐。板书两位数加两位数(不进位加)个位对个位,十位对十位,相同数位要对齐。人教版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及反思篇四1、知识与技能:(1)认识刻度尺,初步认识长度单位厘米cm,借助实物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2)初步学会用刻度尺测量物体的长度,并通过估测,形成初步的估测意识。2、过程与方法:经历统一长度单位的过程,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在测量活动中,体验合作学习的乐趣,养成做事严谨、认真的习惯。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掌握1厘米的长度单位,用厘米尺测量物体长度教学难点:用度尺测量物体长度的正确方法教学工具课件、数学课文、铅笔等教学过程1.情景导入提出问题。教师:同学们,比一比这两本书,哪本长,哪本短呢?两本书到底有多长,有多短呢?大家想不想知道?今天我们这几课就学习这个问题。2.探究新知学习第2页例1.提出问题:a同学们,你们知道我们的课桌有多长吗?小组讨论。b交流汇报:刚才同学们想了很多方法,大多用铅笔、铅笔盒、课本做为工作测量。下面每4个人为一组和老师一起用手测量课桌的长度。c动手操作,合作完成。汇报:相同的课桌为什么测量的结果不同呢?学生的五拃长,老师的三拃长。因为选用的是不同的手,结果一定会是不同的。归纳:要想得到相同的答案,应选用同样的物品作为标准进行测量。学习第3页例2a请同学们拿出自己的直尺,看看上面都有什么?指名回答,教师总结,数字 小格 大格 厘米.尺子上的线有长有短,我们叫它刻度线。0在最左端,尺子上的0表示起点。b我们身边有哪些物品是1厘米?拿出课前准备好的图钉、田字格本,小组合作,共同操作。学习第3页例3a发一张课前准好的彩纸,请同学们先估量一下它的长度,然后动手操作量一量。b请一名同学上前操作,看看是否正确,然后同学评议。教师:一定要把彩纸的左端对准直尺上的刻度0,然后看右端在哪个数字上,就是几厘米。3.课堂练习学完测量的方法和注意的事项,让学生试着测量准备好的铅笔等物体。教师提出要求:a正确准确的测量自己准备好的物体(铅笔、橡皮、小刀等)b先独立测量后小组交流c小组合作探究。师巡视指导,引导学生注意直尺要水平放,物体的左端要对准直尺上的“0”刻度。4.巩固提升1、用直尺测量自己的数学课文的短边。为了照顾理解能力差点的孩子,巩固提升也是由易到难的安排。2、课件出示两种测量方法,让学生判断哪种是正确的,这样的练习目的也是为了让学生更好更准确的掌握测量的方法。课后小结a提问: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b教师总结1、厘米是最小的长度单位,在里面尺上,每相邻两个数之间是1厘米。2、用厘米作单位测量物体时,要把直尺的“0”刻度对准物体的左端,再看物体的右端对着刻度几,就是几厘米。板书认识厘米和使用厘米测量1. 认识刻度尺2. 认识1厘米 从刻度0到刻度13. 认识几厘米4. 把尺子上的刻度0对准纸条的左端,纸条右端对着数字几,就是几厘米。人教版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及反思篇五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引导学生经历认识线段的活动过程,会描述线段的特征,会画线段。过程与方法:结合情景了解线段的画法和意义,掌握线段使用的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能与他人交流自己的思维过程和结果,在动手操作中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增强数学体验意识,联系学生生活的实际,培养学生初步的空间观念,感受生活与数学的密切联系。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认识线段的特征,通过操作能折、画出线段。教学难点:线段表象的建立,以及通过线段的特征来判断个图形的线段和线段数量。教学工具每人一根毛线、一张彩纸。铅笔两根(一曲一直)、毛线一根、课件。教学过程一、 创设情境,引入新课1、师:请小朋友每人拿出课前准备的细线,同桌相互比比两根线的长短。学生动手操作,教师巡视。交流结果。2、师:现在请小朋友来介绍介绍你们是怎样比的?生:我是先把细线的一端对齐,然后把线拉直,再看另一端。教师板书:拉直;一端对齐。师述:我们把这根细线拉直以后,就可以看成是一根线段。【设计意图】: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以学生感兴趣的“比一比谁的线长”导入新课,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和积极性。为学生主动构建新知识,做好了知识、能力与心理上的准备。1.拿出一根线,贴在黑板上.(要贴成弯弯的)2.再拿出一根线,贴在黑板上.(要贴成直直的)3.问:这两根线有什么不同?(这两根线的形状不同,一根是直的,另一根是弯的)4.在生活中,有许许多多向这样的的线.(指着直的线段说)5.分别用一本厚书、一个长方体的盒子比着,在黑板上各画一条线段.6.将黑板上的几条线段圈起来,说:“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样的几何图形,这种图形叫做线段.”师:老师让你们猜一个谜语(课件出示谜面):“一条条,一根根,编制衣物少不了,有时直来有时弯,缝缝补补要用着。”学生指名回答:毛线师:今天老师就带着大家从毛线中去学习一些数学的知识和本领。(板书课题:线段)二、自主探究,学习新知1、认识线段。(1)教师在黑板上画一条线段。(2)教师说明:一根线段有长有短,说明线段是有一定长度的。当一根线段单独在一起的时候,为了表示它有两个端点,而且不变形,我们在画的时候要给它装上两个标志(在端点处画一短竖),用这个特殊标志来表示它就是线段。【设计意图】:经过身边实物、同桌比较二个环节,学生的学习兴趣已经被调动起来,并积聚了大量的线段表象,在此基础上进行新知教学,学生的学习欲望强烈,接受状态饱满。由趣促习,能够很好地保存学生的注意力,真正的由要我学转为我要学。此外,由教师介绍两个端点,加上很形象的两个小竖,避免了传统教学中端点问题的歧异。2、寻找线段师:我们身边的物体也有很多线段,比如数学书的这一条边可以看成一条线段(演示)你知道这条线段的两个端点在哪里吗?请小朋友们也拿起自己的数学书,找一找它的哪条边可以也看成线段?
这条线段的端点在哪?提出要求:找一找,还有哪些物体的边也可以看成线段?师:孩子们真了不起,拥有一双会观察的小眼睛。交流:指一指你最喜欢的图形的线段分别是哪几条小结:我们发现每个图形的一条边就是一条线段,并且它是几边形就有几条线段,虽然这些图形中线段的两个端点没标出来,但我们要知道它们是存在的。(1)师:请小朋友拿出课前准备的长方形纸,放平在桌子上。师述:像长方形纸的四条边就可以看作线段,尺子的边也可以看作是线段。(2)师:小朋友观察一下,在我们周围还有哪些也可以看作是线段?(观察、考虑两分钟)(要求:要说完整话。比如:什么的边缘是线段。)生1:电风扇风叶的边缘可以看作线段。生2:黑板的边可以看作线段。生3:窗户的边可以看作线段。生4:课程表的框边也可以看作线段… …(以上的回答是在教师的引导下说完整的。)【设计意图】:数学来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在本环节中,由教师介绍周围的线段到学生自己寻找身边的线段,面对眼前熟悉的情景却要寻找全新的朋友,学生的探究愿望和学习兴趣一下被激发了,在他们的潜意识里产生了明确的学习需求。3、画线段教师示范,学生模仿。师:谁来介绍一下线段有哪些特点?生1:线段是直的。生2:线段还有两个端点。生3:画线段时还要装上两个特殊标志。4、折线段(1)师:现在老师把这张长方形纸对折,然后展开,你发现了什么?生:我看到中间有条线段。师:对了,中间的这条折痕我们就可以看作线段。(2)初步感知线段师:我们已经了解了把线拉直,两手之间的一段可以看成线段,现在谁愿意上台来指一指哪儿可以看成线段。提问:线段是怎么样的?小结并板书:线段是直直的。竖着拉,斜着拉,这样能把两手之间的一段看成线段吗?小结:不管怎么拉它们都是直的,可以看成线段。(3)感受线段的“两个端点”课件出示图片:两手捏住毛线的两端,叫做线段的“端点”。提问:线段有几个端点?小结并板书:有2个端点。请学生上台指一指毛线的两个端点在什么地方?(4)认识线段的示意图(课件出示),建构线段模型。(介绍线段的两个端点可以用两条小竖线表示)(5)小结特征:请小朋友闭上眼睛想一想线段的样子,你认为线段有哪些特点?和你的同桌说一说(6)完成“想想做做”第1题(认线段)。师:你们说得真好!小朋友们已经认识了线段,现在请大家来当小判官:你能判断下面的哪些图形是线段吗?交流:让学生说说为什么是线段或者不是线段?引导学生从线段的两个基本特征来说明。(7)小结:把线拉直,两手之间的一段可以看成线段。线段的两个特点:1、线段都是直的。2、线段有两个端点。交流自己对线段的看法。三、动手操作,认识线段(1)你会画线段吗?1.我们已经认识了线段,那你能自己画一条吗?2.交流:你用的什么工具,怎样画的?3.你能画一条比刚才更长或者更短的吗?课后小结这节课我们认识了线段,你能说说线段有什么特点吗?特征:(1)线段是直的;线段有两个端点(2)线段可以量出长度对本节课的学习做一个简单的回顾整理,形成基本的知识网络,整理学习思路,明确线段的特征和画法。板书认识线段特征:线段是直的线段有两个端点线段可以量出长度人教版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及反思篇六教学目标1、使学生掌握用竖式计算连加、连减的方法和竖式的简便写法。2、能正确地进行计算。3、培养学生认真的学习态度,计算细心,书写整洁的学习习惯。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正确掌握用竖式计算连加、连减的方法。 教学难点:能正确计算连加、连减。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明确问题。出示26页“摘西瓜”的情境图,请同学们认真观察画面,说说图中的小朋友在干什么? 二、自主探究,合作交流。1、教学例1(1)引导学生找出图中的数学信息和数学问题(2)引导学生列出算式(写在练习本上) 指名学生回答,师板书:28+34+23=(3)学生讨论:你是怎样计算这道题的?同桌互相说说计算方法,然后在练习本上算出来。(4)引导学生按照运算顺序,分步列两个竖式计算。(5)指名学生板书:28 62+34 +23------ --------62 85(6)师:为了写起来方便,可以把两个竖式连写,边说边板书:28+34------62+23------85(7)引导学生写明答案和单位,让学生分析一下这种写法和原来的写法有什么不同,简便在什么地方。(8)课件出示:练习:让学生完成26页做一做,46+25+17=要求学生用竖式计算。订正。2、教学例2。(1)测试课本27页“运西瓜”的情境图,引导学生观察,找出图中的数学信息和数学问题。(2)让学生列出算式,老师板书:85-40-26=(3)师:为什么这样列式?(4)师:你是怎样计算这道题的?请写在练习本上(引导学生根据连加的竖式写法类推出连减的竖式写法)(5)展示学生的连减竖式师:除了这个竖式写法,还有不同的写法吗?如果学生想不出来,引导学生看书本27页小男孩的算法和写法:第一步:85-40=45可以口算,不用写算式。第二步: 45-26 (要求学生能口算的尽量要口算,口算有困难的可以用笔算)
(6)学生讨论:除了用85-40-26这种方法进行计算,还可以用其他方法进行列式计算吗?(7)学生回答(师引导学生还可以用另一种方法;先算一共运走多少个?再算还剩多少个?)(8)师板书:40+26=66(个)85-66=19(个) 课件出示。(9)把例1例2进行对比,让学生发现算式的特点(连加连减),并板书课题。(10)练习:27页做一做第1题54+20+16=90-58-24=三、实践运用、拓展思维。练习五第1题,车上原来有67人,现在有多少人?试一试56+34-20=78-24+39=练一练:星星合唱队原有52人,有9名同学毕业了,新加入15人,合唱队现在有多少人?填一填,跳绳比赛,(1)前两次比赛结束时,小聪共跳 下,小明共跳下,小亮共跳 下。(2)第三次比赛,小聪跳 下,小明跳 下。(3)小亮获得第二名,他三次跳的总数可能是多少?他第三次可能跳了多少下?四、课堂小结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学生畅谈,师小结。知识应用:把每一横行、每一竖行和每一斜行的三个数加起来。附:板书设计人教版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及反思篇七教学目标1、创设情景,引导学生从生活中发现数学问题,逐步培养学生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2、鼓励学生进行算法探索,掌握两位数减两位数的笔算方法。3、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和探究精神。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学生进一步理解相同数位对齐的意义,探索并掌握两位数减两位数的不退位减法的计算方法。教学难点:掌握不退位减法的计算方法,理解笔算中的“对位”问题。教学工具ppt课件教学过程一、复习:1、 出示口算卡片,口答。2、 出示加法,指名说说怎样算的?(可以多种算法)3、 笔算加法应该注意什么?二、 情景导入,激发兴趣1、出示主题图。2、指名说说从图中了解到的信息。3、根据这些信息,你能提出什么问题?会解答吗?[设计意图]:通过观察情景图,从而使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激发解决问题的兴趣。三、 合作交流,探究算法1、教学例1.仔细地观察图。怎样解决问题?指名回答,板书算式:36-23,先独立思考计算方法,在练习本上试算。小组交流算法。指名汇报。2、小棒、圆片演示算法,学生回答其它算法,如:口算,笔算。(合理即可)教师板书。[设计意图]:在尝试、交流中掌握计算方法初步体会算法的多样化。四、 巩固练习,实践应用1、课件出示练习,学生汇报结果及算法。2、思考交流讨论:笔算减法应注意什么?笔算加法和笔算减法的异同。学生先自己归纳,再得出: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开始减,个位减个位,十位减十位。3、学生看书,质疑问难。4、完成第18页做一做,学生独立完成。。汇报结果及算法。5、完成练习三第1、2题。五、 课堂总结:通过今天的学习,我又学会了什么?教师引导学生梳理。学生先互相说说再回答: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减起。
三年级上册数学第三单元教案(精选17篇)  作为一名老师,通常需要准备好一份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准确把握教材的重点与难点,进而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那么优秀的教案是什么样的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三年级上册数学第三单元教案,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三年级上册数学第三单元教案 篇1  一、教学内容  吨的认识。(教材第31~32页例7、例8)  二、教学目标  1、认识质量单位吨,通过积极的探索活动建立吨的概念。  2、理解吨与千克之间的关系,知道1吨=1000千克,会进行简单的换算。  3、通过实践操作、观察比较、猜测推算等活动,培养学生的估算能力。  三、重点难点  重点:建立质量单位“吨”的概念。  难点:“吨”与“千克”之间的单位换算。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说说我们学过哪些表示物体质量的单位,并举例说明它们在生活中的应用。  2、填空。  1千克=()克  4千克=()克  1000克=()千克  6000克=()千克  师:你们知道世界上最重的动物是什么吗?它的体重大约是多少呢?(课件出示蓝鲸资料,以千克标记体重)  师:克、千克是我们已经学过的质量单位,刚刚同学们也举了一些生活中用克、千克为单位的物品的例子,想想看,蓝鲸的体重用千克作单位合适吗?  师:的确,像蓝鲸这种比较重的物品再用千克来计量就不太合适了。今天我们就来认识一种更大的质量单位——吨。(板书课题:吨的认识)  师:吨是比千克大的质量单位,计量较重的或大宗物品的质量,通常用吨(t)作单位。(板书)  二、学习新课  1、教学教材第31页例7。  (1)认识吨。  师:杨叔叔有一批货物要运送,可以选择集装箱和火车运送两种方式,你知道它们分别能装多少吨货物吗?(课件出示教材第31页例7上图,点名学生回答)  (2)吨与千克之间的关系。  师:刚才这个问题让我们对吨在生活中的应用有了初步的认识,究竟1吨有多重我们还不太清楚。那么,现在就让这堆大米告诉我们答案吧!  师:说说看,你是如何计算的。(课件出示教材第31页例7中图,点名学生回答)  师:10袋大米重1000千克,也就是1吨,因此我们有1吨=1000千克。(板书)  (3)体会1吨有多重。  师:如果同学们对用10袋100千克装大米计量1吨感知还不够清晰,我们再举一个身边的例子体会下。  师:同学们都有量过体重吧,你知道自己的体重吗?(学生小组交流)  师:图片中的这名同学体重是25千克,你能算出10名这样重的同学大约重多少千克吗?40名呢?(课件出示教材第31页例7下图,点名学生回答)  师:还记得千克和吨的`关系吗?1吨等于多少千克呢?(学生齐答)  师:40名这样重的学生大约等于几吨呢?(学生齐答)  师:正确,就是1吨。大家算一算,多少个和你一样重的同学体重等于1吨呢?(学生小组交流)  2、教学教材第32页例8。  师:我们已经知道1吨就是1000千克,那吨与千克这两种质量单位如何换算呢?我们来看下面这道例题。(点名学生回答,老师板书)  师:同千米和米之间的换算一样,吨与千克之间的进率是1000,将吨转换成千克,数字末尾添上3个0;将千克转换成吨,数字末尾去掉3个0。(板书)  三、巩固反馈  完成教材第32页上方“做一做”,下方“做一做”。(点名学生回答)  上方做一做第1题:①很重物体的质量,如:大象,鲸鱼……②运输工具的载质量,如汽车,轮船,火车……  上方做一做第2题:210204  下方做一做:65000  四、课堂小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对质量单位吨有哪些认识?  板书设计  吨的认识  吨是比千克大的质量单位,计量较重的或大宗物品的质量,通常用吨(t)作单位。  教学反思  1、利用生活情境,建立直观认识。  让学生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感受并了解了1吨有多重。教材用了四个生活情境引导学生探究并感知,教师用课件加以呈现,使学生有了直观、形象的认识。  2、知识联系生活,激发学习兴趣。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将所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紧密联系起来,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  3、我的补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年级上册数学第三单元教案 篇2  教学内容:  教材P105、106页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练一练”,练习二十三第1—4题。  教学目标:  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初步建立长方形和正方形的概念,发展学生初步的空间观念。  教学重、难点:  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  教学具准备:  长方形纸片2张,正方形纸片1张;直尺1把,三角尺1块。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新  1、下面图里哪些是线段?为什么?(出示小黑板)  2、比一比,下面图里哪些是直角。(出示小黑板)  指出:要知道是不是直角,可以用三角尺上的直角去比一比。  3、引入新课。  我们认识了线段和直角之后,就可以来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了。  (板书课题)  二、教学新课  1、引入长方形和正方形。  (1)让学生观察数学书的封面,要求学生跟老师一起用手指沿封面的边指一周。  提问:课本的封面、黑板的面都是什么形状的?(板书:长方形)  让学生观察黑板的面,教师指一指。  (2)出示:长方形纸片。提问:这张纸片的面是什么形状?  提问:长方形由几条线段围成?  (板书:四条线段围成的图形)  (3)提问:平时你看到的方桌的桌面是什么形状?(板书:正方形)  你能举出日常生活当中有哪些物体的面是正方形的`。  出示正方形纸片。  提问:正方形也是由几条线段围成的。  齐读:长方形和正方形都是四条线段围成的图形。  2、认识长方形。  (1)数一数,长方形有几条边,几个角?(板书:四条边四个角)  (2)引导学生对折。先说明“对边”,并让学生自己指一指哪些边是对边?  学生对折,得出:对边相等。(板书:对边相等)  用尺量一量,长方形纸片上4个角都是什么角?  提问后板书:都是直角。  (3)你能总结出,长方形有什么特点吗?  学生回答同时,教师把长方形贴在黑板上。  (4)说明长方形的长和宽。让学生指一指。  3、认识正方形  (1)让学生拿出一张长方形的纸片,跟着了老师折一折。  (2)观察一下正方形纸片,正方形有几条边和几个角?  (3)请同学们拿出直尺量一量,四条边有什么关系?用三角板比一比,四个角有什么特点。  (4)你能总结出正方形有什么特点吗?  你见过哪些物品的面是正方形。  板书:四条边,四个角都相等,都是直角。  说明正方形的边长。提问:正方形的边长有什么关系。  4、总结特征。  (1)我们已经认识了长方形和正方形,谁来告诉大家,长方形有什么特点,正方形有什么特点?  (2)长方形和正方形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三、课堂作业  练习二十三第4题。  三年级上册数学第三单元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1、基础知识目标。  结合学生日常生活和学习环境,使学生认识东、西、南、北四个方向,能用给定的一个方向辨认其余的三个方向,并能用这些词语描述物体所在的方向。  2、基本技能目标:使学生知道地图上的方向。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辨认方向的意识,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  教学重点:  认识东西南北四个方向。  教学难点:  对东西南北等方位概念的形成。  教学过程:  室外部分  一、导入  师:今天有许多老师来听课,其中不少老师还是第一次来到我们纬二路小学呢!对我们学校不是很了解,大家能不能先当个小导游领着老师们参观一下我们的学校?时间的关系我们只参观前院四周的情况,介绍时注意使用正确的方位词。能当好小导游吗?(能)下面就分小组请老师们去参观吧!  (学生分小组进入操场向参观的老师们介绍校园)  二、认识东、西、南、北  1、认识东、西、南、北。  学生集合汇报。  师:同学们是怎样向老师们介绍的?  (学生用以前学过的前后左右来介绍校园的情况)  师:为什么几位同学有的说他的前面是教学楼?有的`说他的前面是幼儿园楼呢?  (两位同学站的方向不一样,所以他所面对的事物就不一样。)  师:看来用我们以前学过的前后左右来描述,有局限性了。怎么办呢?你还知道其他描述方向的方法吗?  (可以用东西南北来描述)  师:你知道哪是东吗?(太阳升起的方向就是东方)  知道了东还能知道那个方向?(西方,东与西相对)  剩下两个方向是什么?(南和北)  哪是南?哪是北?你是怎么知道的?  2、巩固东西南北。  师:看大家是不是认清了东西南北,咱们来做几个小游戏。  教师说方向,学生转向那个方向。(速度适当加快,增加娱乐性,使学生在游戏中熟练辨别东西南北。)  一学生说方向,其余学生指出相应的方向。  用方位词再来介绍一下我们的学校。  3、知识扩展。  师:在学校同学们都已经熟练地辨别出东西南北了,出了学校还分得出来吗?老师要考考大家,东图书店在我们学校的哪个方向?聚丰德呢?泉城广场呢?  师:你的家大约在学校的哪个方向?  室内部分  4、方向的相对性。  师:回到电教室,你调向了吗?文化墙在操场的哪边?办公楼呢?教学楼呢?幼儿园楼呢?  师:现在在多媒体教室里,我在同学们的哪边?门呢?那幼儿园楼在我们的哪边?哎?刚才有同学说幼儿园在操场的南边,可现在幼儿园又在我们的北边,这是怎么回事呢?  (不是幼儿园在动,而是我们站的位置不一样了。)  师:看来我们再叙述方向时,要说明谁在谁的什么方向。  三、认识地图上的方向  师:老师这儿有一张我们学校的平面图没有完成,同学们能将“文化墙、教学楼、办公楼、幼儿园楼”及它们的方向填在操场四周并把这张平面图完成吗?试试看!  学生绘制,展台前展示,介绍绘制情况。说说为什么这么画。  师:同样的校园,有的同学把“东”画在了上面,有的把“北”画在了上面,如果不标出东西南北四个方位,别人还能清楚地看懂我们的示意图吗?怎么办呢?  (我们可以统一一个画图的标准)  师:对了,根据地理知识,在地图上通常是按上北下南、左西右东来绘制的,(板书)为了使大家知道我们是按这个标准画的就在图的右上角画一个向上的箭头写明“北”。  师:请同学们修改一下你的示意图。  展示。  四、看图辨方向  1、游乐园。  师:春天就要到了,我们该去春游了,我们一起去儿童乐园玩好吗?(出示)  师:介绍一下公园的情况。(如果没用上方位词可引导学生“用上我们今天学到的知识来介绍”)  师:你怎么知道花坛的北边是喷泉的?  我们先去哪儿玩?(学生自主选择进入并介绍情况)  2、北京。  师:去过北京吗?老师有几张北京的照片想不想看看?  出示,学生欣赏。  师:这儿有一张—广场的照片,同学们能根据左下角的平面示意图找到你想去的地方吗?  变换不同的位置让学生说说四周的情况。  五、小结  今后我们再出去旅游就可以运用我们今天所学的知识顺利地找到自己想去的地方。  三年级上册数学第三单元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1、理解面积的意义。  2、认识常用的面积单位平方米、平方分米、平方厘米,初步形成这些单位实际大小的概念。  3、学习运用观察、重叠、数面积以及估测等方法比较面积的大小。  教学重点:  1、从物体表面的大小和平面封闭图形的大小两个方面理解面积概念。  2、理解统一面积单位的必要性。  教学难点:  1、从物体表面的大小和平面封闭图形的大小两个方面理解面积概念。  2、理解统一面积单位的必要性。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边长1厘米的正方形、等边三角形和直径1厘米的圆,两个长方形。  教学过程:  一、学前准备  1、引导学生看教材第60页的图。  提问:从图中看到了什么?  2、引出新课,出示课题。  同学们刚才观察到的物体都有面,而且通过操作我们还发现面是有大小的,今天这节课,我们所学的内容就和面的大小有关。  二、探究新知  1、教学面积的意义。  (1)认识物体的表面有大小。  教师谈话引入。说明:黑板面和国旗面的`表面的大小相差比较大,靠观察就能看出。  (板书:观察比较)  (2)认识平面封闭图形的大小。  出示两组图形,这些是平面封闭图形,怎样比较它们的大小?  由学生的操作活动,引出重叠比较与数方格比较的方法。  (板书:重叠比较,数方格比较)  (3)总结面积的意义。  提问:物体的表面或封闭图形的大小叫做什么呢?看看书上是怎么说的。(板书课题的前半部分:面积)  2、认识面积单位。  (1)出示教材第61页例2。  引导:请同学们用手中的学具来帮忙。  比较三种方式,得出数正方形个数是最合理的方法。解决了设疑中提出的问题,通过数正方形个数得出大小之分。  (2)认识统一比较的重要性。  教师出示一个正方形,通过重叠确认它的面积比前面出示的。两个长方形大,教师翻开正方形反面的格子只有9个格,激起学生的疑问。  提问:这是什么原因呢?你有没有办法来证明呢?  (3)带着问题自学。  提问:  ①常用的面积单位有哪些?  ②说说每个面积单位的大小是怎么规定的?  ③各自比一比,哪个手指甲的面积最接近1平方厘米。  ④同桌两人互相比画1平方分米的大小。  ⑤在黑板上贴出一张1平方米的纸,先估计能放下几本练习本。翻出反面,数一数,实际能放下几本练习本。  三、课堂作业新设计  1、如图,每一个方格代表1平方厘米,用红笔涂出8平方厘米的一个图形,再用绿笔涂出面积为12平方厘米的另一个图形。  2、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单位。  (1)电视屏幕的面积是25()。  (2)一块橡皮上面的面积是9()。  (3)学校操场的面积大约是500()。  (4)教室的面积大约是40()。  四、思维训练  1、下图中每一小格是1平方厘米,请你写出每个图形的面积是多少平方厘米。  2、动脑筋:先估算哪个图形的周长比较简便?算一算。(单位:厘米)  三年级上册数学第三单元教案 篇5  教学内容:课本19页——21页,练习五3——10题  学情分析:  本单元的教学内容包括三个部分,即加法、减法和加减法的验算。根据《标准》的要求,笔算加减法限定于三位数加减三位数,因此本单元主要讲解三位数的加减法。本单元是在二年级下册“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一)”的基础上来进行教学的,学生在此之前已经学习了几百几十的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本单元主要介绍三位数加减三位数中连续进位和连续退位减,这是学生学习笔算加减法的难点。  教学目标:  1、采用小组和合作学习方式,熟练掌握三位数加三位数的计算方法。  2、通过多种形式练习,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高计算能力。  3、培养学生养成认真审题的`好习惯。  教学重点难点:掌握三位数加三位数连续进位的计算方法。  教学准备:口算卡、投影片  教学方法:谈话、讲授、练习法、合作学习法  教学过程  一、设置情境、揭示内容  师:海上有许多的帆船,每艘帆船上都装有两箱物品,要知道船上一共装有多少物品应该怎么办呢?  (把两箱物品加起来)  师:今天我们来复习万以内连续进位加法的复习,请打开课本19页,在没有准确计算船上的物品数目之前你能不能大概地说出哪艘船转的东西最多?哪艘船装的东西最少呢?你是怎么看出来的,能不能将你的想法告诉大家?  师:请你动手列竖式算一算,这六艘船的排列顺序是不是和你估计的一样?  二、课本第19页,直接在表格中写出上下两个加数的和。  师:有什么办法即不用在稿纸上列竖式有能够将上下两个加数的和算得准确呢?  三、京广中心大厦是北京目前最高的摩天大楼,楼高209米,它比中央电视塔矮196米,你知道中央电视塔有多高吗?  问:在这道题目中哪座建筑高?我们应该怎么考虑问题?  四、算出玉米上算式的得数  五、开锁游戏  锁头上有得数,钥匙上有算式,请将算式和相应的得数连起来。  六、判断,课本20页第7题,判断各题有无错误,说说错在哪里。  七、536、915、351、85、464、208、649、873、792、127  上面哪两个数加起来得1000?说说你是怎么想的?  八、共同分析21页第9题。  三年级上册数学第三单元教案 篇6  教学目标:  1、在具体情景中学会用“第几排第几座”、“第几层第几号”、“第几组第几个”等方式描述物体在平面中的相对位置,或根据平面位置确定物体。  2、体会生活中处处有教学,产生对数学的亲切感,朋友初步的空间观念。  教学重点:  确定位置的方法。  教学难点:  描述物体的位置。  教学准备:  电脑课件,学生操作材料。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动物王国举行运动会,许多小动物都高高兴兴地参加了,你们看,都有谁呢?你喜欢哪一个小动物,能说说它的位置吗?(出示电脑图片)  二、学习新知。  小朋友都有自己喜欢的动物,可是它的位置却没有表达清楚。第几排是怎样确定的,第几个又是怎样的呢?让我们来听听小猴是怎样说的?  播放电脑媒体课件:小猴(我在第一排第一个)小乌龟(我在第二排第三个)  听了它们的'话,你能找一找哪儿是第一排吗?哪儿是第二排吗?哪儿是第二排吗?哪儿是第三排?第四排呢?那么第几个应该从哪边开始数呢?指着图看看。  从上面的这幅图上,我们知道了排数一般从前往后的,个数一般从左往右数,要讲清楚一个小动物的位置,就要说明它在第几排,第几个?(同时出示媒体课件)  三、试一试  1、小动物的位置讲清楚了,那你自己的位置呢?同学们,从右往左数,可以这样确定,第一小组,第二小组,第三小组……第几个一般从前往后数。  谁来试试说说自己的位置?  ()在第3组第2座?()做在第4组第4座?  2、师里来了新同学,请同学们来帮他们找找位置?  根据给出的信息确定自己的位置,在相应的位置上打“√”。  A同学:第3组第2座  B同学:第2组第5座  C同学:第4组第3个  电脑课件展示,集体校对。  四、闯关练习  1、电脑出示题目一:根据题目给出的消息,要求正确说出小动物所在的位置。出示电脑课件,学生观察图片。  2、怎样才能很快找到座位,在小组交流。出示小朋友的电影票(第几排几号),学生回答正确后,进行表扬鼓励。  3、找图书。(帮图书管理员来找图书)说出什么书在第几层第几个,正确说出它们的位置。  4、找金币。(出示翻板,回答正确后,给出寻宝提示。)  在给出的藏宝信息后,自己贴金币制作寻宝图,然后在寻宝区展开寻宝活动。  三年级上册数学第三单元教案 篇7  一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四边形的特征,进一步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初步认识平行四边形。会在方格纸上画长方形、正方形和平行四边形。  2.使学生知道周长的含义,探索并掌握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计算公式。会计算长方形、正方形等图形的周长。  3.使学生能估计一些物体的长度,并进行测量。  4.通过多种活动,使学生逐步形成空间观念和估算意识,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二教材说明  本单元是在前面“空间与图形”的基础上教学的,内容包括:四边形和平行四边形的初步认识,周长的含义,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计算公式的探索和应用,对实物的估量等。  本单元分三段编排。第一段主要教学四边形、平行四边形的初步认识。第二段主要教学周长的含义及计算。第三段主要讲一些物体长度的估量,目的是培养学生的估计意识和能力。具体安排如下页表。  在编排上,教材一方面注意挖掘几何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另一方面提供了大量与空间观念密切相关的素材,并遵循儿童学习数学的规律,选择了活动化的呈现方式,目的是加强有关空间观念的内容。  具体内容及要求:  主题图  校园场景图。丰富学生对四边形的感性认识。  四边形  从各种图形中区分出四边形,认识四边形的特征。  平行四边形  结合生活情境和操作活动让学生感悟平行四边形易变形的特性,以与其他四边形的联系和区别,初步建立平行四边形的表象,并在方格纸上画平行四边形。  周长  利用实物和一些图形,说明周长的含义,并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进一步加深对周长的理解。  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  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在探索活动中发现并掌握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计算方法。  估计  通过画一画、剪一剪、估一估、量一量等活动,让学生估量一些物体的长度。  三重难点  1区分认识四边形,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  2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的计算方法,并解决实际问题。  3能准确估计一些物体的长度,建立空间观念,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关系。  四教学建议  长期以来,关于“几何”的课程内容和目标,在小学阶段主要侧重于长度、面积和体积的计算,较少涉及三维空间的内容,使学生的空间观念、空间想像力未能得到很好的发展。《标准》将以往的“几何”拓展为“空间与图形”,是对我国传统数学课程内容的一次重大变革,符合数学课程改革的国际趋势。为此,小学阶段的教材削弱了单纯的平面图形周长、面积、体积等的计算,加强了与学生生活经验的联系,增加了图形变换、位置的确定等内容,加强了几何建模以及探究的过程。这样,把课程内容与学生的生活经验有机地融合,与数学课程中各个分支进行整合,其目的是为了更好地体现“空间与图形”的教育价值,使学生更好地认识、理解和把握自己赖以生存的空间,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和推理能力。因此,在这一单元的教学中,必须注意以下几点:  1.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提供丰富的感性材料。  如上所述,促进学生空间观念的发展是小学数学几何教学的重要任务。而学生生活的世界和所接触的事物大都和空间与图形有关,他们的生活经验是发展空间观念的宝贵资源。教材选择了许多与学生生活息息相关的题材作为教学素材,如把校园体育运动场景作为单元的主题图,用一个小朋友移推拉门的情境作为平行四边形的导入材料,等等。教学时,要充分发挥这些素材的作用,注重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将视野从课堂拓宽到生活的空间,并引导他们去观察生活,从现实世界中发现有关空间与图形的问题。  2.注重数学实践活动,突出几何探究过程。  空间观念是在活动的过程中逐步建立起来的。回忆生活经验、观察实物、动手操作、想像、情境描述等都是培养和发展学生空间观念的途径,也是学生理解抽象的数学的重要手段。因为几何初步知识,无论是线、面、体的特征还是图形特征、性质,对于小学生来讲,都比较抽象。教材在提供大量的、形象的感性材料的同时,采用了许多活动化的呈现方式,如量一量、折一折、比一比、画一画、摆一摆、拼一拼等。教学时,教师就应根据低年级学生的特点,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和空间从事数学活动,让他们通过观察、操作、有条理的思考和推理、交流等活动,经历从现实空间中抽象出几何图形的过程,探索图形性质及其变化规律的过程,从而获得鲜明、生动和形象的认识,进而形成表象,发展空间观念。  3.了解教材编排特点,恰当把握教学要求。  学生对一些知识的理解往往不是一次完成的.,需要有逐步深化、提高的过程。因此,教材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及认识能力,采用了逐步拓展、螺旋上升的结构,把“空间与图形”的内容均衡地安排在不同的的学段中,每一学段都有相应的目标。这样,既突出每个年级的学习重点,又注意前后连贯。如平行四边形的认识,教材就分两段编写。本单元是第一次出现,只要求学生能够从具体的实物或图形中识别出哪个是平行四边形,对它的一些特点有个初步的直观认识即可。第二次将在第二学段出现,要求学生理解:两组对边平行而且相等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可见,同一内容在不同的阶段有不同的教学要求。  另一方面,教材在不同的年段采用不同的表达形式。就拿常见的数学概念来说,在小学阶段,尽管描述式和定义式是最主要的两种表示方式(定义式是用简明而完整的语言揭示概念的内涵或外延的方法,描述式是用一些生动、具体的语言对概念进行描述),但低年级采用描述式较多,中年级逐步采用定义式。在整个小学阶段,大部分概念没有下严格的定义,而是从学生所了解的实际事例或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帮助他们感悟概念的本质属性。本单元教材的编排也是如此,对四边形、平行四边形、周长等都没有下严格意义上的定义,如周长,只要学生能结合具体的物体或图形说明周长的含义即可。对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计算,教材也没有分别概括出相应的计算公式(长+宽)×2和边长×4。目的是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对计算的方法有一个独立思考、不断感悟和比较的过程,避免死套公式的现象。  因此,具体教学时,要认真研读《标准》,仔细分析教材,恰当把握教学要求。防止任意拔高要求,或者让学生去死记硬背概念、公式等。  4.本单元可用6课时完成。  三年级上册数学第三单元教案 篇8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过程,学会用列表的方法整理实际问题中的信息,分析数量关系,寻求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初步体会用列表的方法整理相关信息的作用。  2、使学生进一步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增强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获得解决问题的成功经验。  教学重点:用列表的方法整理各种可能的方案。  教学难点:分析数量关系。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1、完成下列填空  2×()+3×()=18  (1)括号里可以填哪些数?其中一个括号的数确定了,是否另一个括号里的数就能确定?  (2)如果前面括号里填3,后面括号里填几?  (3)如果后面括号里填2,前面的括号里填几?  2、导入。  谈话:在日常生活和数学学习中,为了解决实际问题,常常需要运用各种策略。今天这堂课,我们一起运用策略来解决一些问题吧!  二、探究新知。  1、理解题意。  (1)从图中我们获得了哪些信息?  (2)要求的问题是什么?  谈话:求怎样派车恰好把8吨煤运完就是求载质量2吨的车、载质量3吨的车各安排运几次,使得这两辆车运载煤的总质量等于8吨。实际上可以用式子2×()+3×()=18表示。要求出满足这个条件的所有情况该怎么办呢?  2、探索方法。  (1)学生在小组内交流,自主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  (2)汇报交流。  师:如果用“载质量2吨”的车子装煤,最多运几次?  生:在不用“载质量3吨”的车子装煤时,次数最多,最多8÷2=4(次),刚好装完。  师:通过这个计算,我们知道“载质量2吨”的.车子只可能运0-4次,运4次时符合条件,如果安排这样的车运3次,那么,“载质量3吨的车”应该运几次才能把煤运完呢?  生:“载质量2吨”的车运2次,能运煤2×2=4(吨),剩余4吨需要“载质量3吨”的车运2次才能运完,但是同样的它们的总运量不能恰好等于8吨。  师:如果1次呢?0次呢?学生独立完成。  (3)列表法解决问题。  师介绍用列表的方法把各种方案列举出来,这样更好的简便、直观。列表如下:  派车方案载质量2吨载质量3吨运煤吨数  14次0次8吨√  23次1次9吨  32次2次10吨  41次2次8吨√  50次3次9吨  可以看出方案1和方案4符合条件。  3、回顾与反思。  (1)我们在列举的时候应注意什么?(按照一定的顺序)  (2)如果可能的方案无限多,适合用列举的方案吗?(不适合,在能列举出所有方案的情况下选择用列表法列举)  (3)检验一下方案1和方案4是不是恰好可以运完8吨煤。学生自我探究。  三、巩固练习  1、完成第33页“做一做”。  (1)由题中我们获得了哪些信息?师明确要求怎么付钱,就是求30元里面有几个5元和几个2元,同时需考虑到5元和2元的张数各自只有6张,即最多只能取6张5元或2元。试问如果没有这个条件,怎么做,加上这个条件后怎么做?这样有什么区别?  (2)学生在小组内讨论,用列表法把各种可能的方案列出来然后选择合适的方案。  (3)汇报交流结果,集体订正。  2、完成“练习七”第7题。  (1)求“每条船都坐满,怎样租船?”就是求什么?(学生自由发言)  (2)求“哪个租船方案最省钱”怎么做?(学生把每一种合理的租船方案分别按照大船10元,小船8元计算价格,然后比较大小。  四、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解决问题的策略,你有哪些收获?在题中的条件和问题比较多的情况下,我们可以用列表的方法来列举出所有可能的方案,然后选择符合条件的解决问题的方案。对于这堂课的学习,你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吗?  板书设计  解决问题  第1、4两种方案正好运完8吨煤。  1、“载重量2吨”:4次“载重量3吨”:0次  2、“载重量2吨”:1次“载重量3吨”:2次  教学反思:、使学生经历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过程,学会用列表的方法整理实际问题中的信息,分析数量关系,寻求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初步体会用列表的方法整理相关信息的作用。  三年级上册数学第三单元教案 篇9  教学目标  1、通过具体的活动,认识方向与距离对确定位置的作用。  2、能根据任意方向和距离确定物体的位置。  3、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教学重点  用方向和距离描述物体的位置。  教学难点  对任意角度具体方向的准确描述。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生成问题  春季是运动的时节,我们同学们都很爱好运动,不久我校就会举行一次越野比赛,现在老师将越野图展现给大家。  二、探索交流解决问题  1、出示越野图的起点和终点位置。  2、如果你是一名运动员,你将从起点向什么方向行进?(方向标)加方向标有什么好处?为什么方向标画在起点的位置?(以起点为观测点)  3、自主探究,小组讨论,合作交流  例1的学习是让学生明确可以根据方向和距离两个条件确定物体的位置。教学时,可以与主题图的教学结合进行,通过情境使学生明确需要方向和距离两个条件才能确定物体的.位置。活动中确定方向的具体方法可以让学生小组合作进行探索。  知道在出发点的东北方向就可以出发吗?如果这样会发生什么情况?这样确定方向准确吗?怎么样走会更加的准确?  准确的可以说是东偏北30°,那可以用北偏东60°这样表示吗?在说具体位置时,一般先说与物体所在方向离得较近(夹角较小)的方向。——靠近哪个方向就把那个方向放在前面。  (距离1千米)如果没有距离又会怎样?  1号点在起点的东偏北30°的方向上,距离是1千米。你学会表示了吗?  三、巩固练习内化提高  做一做呈现了小明家附近几处建筑物的位置示意图,通过方向与距离的确定,使学生进一步明确确定方向的具体方法。  练习三第1、2题是相应的在地图上确定方向的练习。  四、回顾整理反思提升  我们可以根据题目提供的方向和距离这两个条件来确定物体的位置。首先要确定方向标。  三年级上册数学第三单元教案 篇10  单元导学:  本单元的主要内容有:三位数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运算,用三位数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运算解决有关的实际问题。  三位数的加减法是《数学课程标准》数与代数领域“数的运算”中的重要内容,也是本册教材的重点和难点,是小学生应该掌握的一项基本技能。  学生在以前的学习过程中已经掌握了三位数加减法的运算,并能应用相关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本单元在此基础上教学万以内的混合运算,有助于提升学生的计算能力,培养学生细心计算的好习惯。  内容:  捐书活动(1课时)→三位数连加的计算方法  运白菜(1课时)→三位数连减的计算方法  加与减:  节余多少钱(2课时)→三位数加减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和计算方法  里程表(一)(1课时)→借助直观图和线段图解决起点为0的里程问题  里程表(二)(1课时)→借助直观图和线段图解决起点非0的里程问题  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掌握三位数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运算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进行计算。  2、会借助直观图和线段图分析数量关系,并能运用三位数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运算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过程与方法  1、在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体会连加、连减运算的.意义,感受连加、连减、加减混合运算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2、经历与他人交流各自算法的过程,能有条理地表达自己的思考过程,逐步积累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经验。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在与他人的交流中,逐步养成认真倾听、勇于表达、反思质疑、细心计算、及时验算的学习习惯。  2、进一步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对数学的美好情感。  重难点:  重点  1、掌握三位数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运算的计算方法。  2、能运用三位数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运算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难点  运用三位数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运算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三年级上册数学第三单元教案 篇11  教材分析  长方形周长计算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内容,是在学生对四边形的特征,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有了初步的认识,并且能很直观和形象地描述出一个平面图形的周长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教材在编排上非常突出的一个特点是注意呈现知识的形成过程,注意让学生动手操作,亲身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因此本节课在教学设计的思路上给学生充分提供了多角度的数学活动(动脑思考,动眼观察,动手实践)的机会,让学生通过多种形式的活动进行分析、观察和交流,感受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并对后面学习正方形的周长做了重要铺垫。  学情分析  1.本节课是在掌握长方形的特征的基础上来探究其周长的。估计学生对四条边相加的方法求周长和长乘2加宽乘2的方法求周长易于探究和掌握,而对(长+宽)×2的方法求周长不一定能探究出来,因为学生的理解能力在这里还是有一定的困难。因此,在学生探究时,师应注重引导和指导,注重学生对其方法的理解,这样在解决问题时学生才会灵活运用。  2.作业和练习时,学生在运用公式时易犯的`错误就是忘乘2,因此,教学时注重指导,加强学生理解,引起学生注意。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1、理解并掌握计算长方形周长的方法,会计算长方形的周长。  (2)2、通过量一量、算一算、议一议的活动,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观察比较能力、创新能力。  过程与方法:  经历长方形周长计算方法的形成过程,体验由特殊到一般的思维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张扬学生的个性,体验探索成功的快乐。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  (1)1、掌握长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能正确计算长方形的周长。  (2)2、通过抽象长方形的周长的计算方法,培养学生观察、操作、概括的能力。  教学难点:  长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的探究与抽象。  三年级上册数学第三单元教案 篇12  教学内容:课本19页——21页,练习五3——10题  学情分析:  本单元的教学内容包括三个部分,即加法、减法和加减法的验算。根据《标准》的要求,笔算加减法限定于三位数加减三位数,因此本单元主要讲解三位数的加减法。本单元是在二年级下册“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一)”的基础上来进行教学的`,学生在此之前已经学习了几百几十的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本单元主要介绍三位数加减三位数中连续进位和连续退位减,这是学生学习笔算加减法的难点。  教学目标:  1、采用小组和合作学习方式,熟练掌握三位数加三位数的计算方法。  2、通过多种形式练习,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高计算能力。  3、培养学生养成认真审题的好习惯。  教学重点难点:掌握三位数加三位数连续进位的计算方法。  教学准备:口算卡、投影片  教学方法:谈话、讲授、练习法、合作学习法  教学过程  一、设置情境、揭示内容  师:海上有许多的帆船,每艘帆船上都装有两箱物品,要知道船上一共装有多少物品应该怎么办呢?  (把两箱物品加起来)  师:今天我们来复习万以内连续进位加法的复习,请打开课本19页,在没有准确计算船上的物品数目之前你能不能大概地说出哪艘船转的东西最多?哪艘船装的东西最少呢?你是怎么看出来的,能不能将你的想法告诉大家?  师:请你动手列竖式算一算,这六艘船的排列顺序是不是和你估计的一样?  二、课本第19页,直接在表格中写出上下两个加数的和。  师:有什么办法即不用在稿纸上列竖式有能够将上下两个加数的和算得准确呢?  三、京广中心大厦是北京目前最高的摩天大楼,楼高209米,它比中央电视塔矮196米,你知道中央电视塔有多高吗?  问:在这道题目中哪座建筑高?我们应该怎么考虑问题?  四、算出玉米上算式的得数  五、开锁游戏  锁头上有得数,钥匙上有算式,请将算式和相应的得数连起来。  六、判断,课本20页第7题,判断各题有无错误,说说错在哪里。  七、536、915、351、85、464、208、649、873、792、127  上面哪两个数加起来得1000?说说你是怎么想的?  八、共同分析21页第9题。  三年级上册数学第三单元教案 篇13  教学目标:  1、探索并掌握两位数乘一位数的口算方法,经理多种算法交流的过程,并能正确地计算。  2、结合具体情境,能用乘法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感受数学在实际生活中的运用。  教学重点:  能计算一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  教学难点:  经历与他人交流各自算法的过程。教具准备:挂图、幻灯、小黑板。  教学设计:  一、情境导入:  暑假里,有三个小朋友,来到了美丽的大海边。出示挂图:同学门自己观察这幅图把你看到的说给同桌听一听。  二、探索新知:  1、描述情境图,并根据图提出问题。  2、小组交流各自的问题,并试着解决问题。  3、引出:买3个游泳圈需要多少钱?  (1)列式计算,小组交流。  引导学生根据问题独立列出乘法算式:12×3=(2)全班交流算法。  组织学生交流计算方法,学生们可选择自己喜欢的算法。  4、解决问题:买3个球需要多少钱?  每个学生先独立列出乘法算是,尝试解决,再交流、汇报。  5、引导学生说一说怎样口算两位数乘一位数。  三、拓展应用:  1、13×370×524×215×331×334×224×413×52、  ⑴、一共有多少块饼干?  ⑵、每个小朋友15块,分给6个小朋友,够分吗?  四、小结  在这节课中,你学会了什么?要注意什么问题?  五、作业:作业本中的相关作业。  三年级上册数学第三单元教案 篇14  教学目标:  1.通过练习,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和掌握两、三位数乘一位数(连续进位)的笔算方法并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2.通过不同题型,引导学生理解算理,掌握算法。  3.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4.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理解连续进位的算理,掌握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理解连续进位的算理。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口算练习(练习三第1题)。  6×7+4=2×8+6=7×9+5=  5×5+3=3×9+7=8×6+4=  2.提问:两三位数乘一位数连续进位的'乘法计算顺序是什么?在竖式计算时需要注意什么?  二、分层练习,巩固提高。  1.练习三第2题。  43×8=7×44=39×5=75×6=  3×284=9×263=6×724=355×8=  学生分组计算,教师巡视指导,注意连续三次进位的题目,指名回答时要让学生说清楚千位、百位、十位各是几,是如何得到的。  2.练习三第3题。  (1)出示题目中条件,让学生自主提出问题。  小云有5本相册,每本96张照片;小兰有4本相册,每本126张照片。  教师根据学生回答,板书:  小云有多少张照片?  小兰有多少张照片?  (2)学生独立解答,指名回答,集体订正。  3.练习三第4题。  (1)出示情景图,让学生观察,说说你获取到了哪些信息?你打算怎样解答这道题?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2)学生独立解答,指名回答,集体订正。  4.练习三第5题。  (1)出示情景图,让学生观察,说说你获取到了哪些信息?你打算怎样解答这道题?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2)学生独立解答,指名回答,集体订正。  5.对比练习(练习三第6题)。  13×3=2×14=24×2=  16×3=4×14=24×3=  先让学生观察每组中上下两道题,说一说有什么不同?你是如何发现的?再动手计算。  三、全课小结  通过本节课学生,你获得哪些解决问题的经验?  三年级上册数学第三单元教案 篇15  教学目标:  1、探索并掌握一位数除整十、整百、整千数的口算方法,并能正确地进行口算,提倡算法的多样化。  2、经历与他人交流各自算法的过程,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会合作学习。  教学重点:  探索并掌握一位数除整十、整百、整千数的口算方法,并能正确地进行口算。  教学难点:  算法的多样化;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会合作学习。教学用具:挂图、数字卡片、小黑板。  教学设计:  一、情境导入:  同学们,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科学技术水平也在迅猛的发展。我们先进的社会,科技水平到底发展到什么程度?还有哪些领域还有待我们继续开发?你们想了解吗?今天老师就带你们到科技馆去参观。  二、探索新知  1、读题,求“平均每辆车坐多少人?”可以怎样列式,并说说你是怎样想的?  2、学生列出“60÷2”的算式后,引导学生思考怎么计算。  3、组织学生交流各自的想法。(提倡算法多样化)  三、拓展应用  1、60÷3200÷5240÷8120÷4560÷7900÷3180÷6270÷92、一包糖共80块。分给2人,平均每人……人数平均每人分到的块数248  80÷2=  你发现了什么?  3、这本书共170页,我已经看了90页。  ⑴、还剩多少页每看?  ⑵、剩下的书,要在4天内看完,平均每天看多少页?  四、总结:通过前面的学习你学会了什么?  五、作业:作业本上的作业。  课后反思:  三年级上册数学第三单元教案 篇16  【教学内容】  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70页到74页“面积和面积单位”的内容。  【教材解读】  《面积》属于空间与图形领域,被安排在三年级下册第六单元。这一单元具体包括:面积和面积单位,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计算,面积单位的进率,常用的土地面积单位四部分。本课是这一单元的起始课,它的教与学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长度和长度单位,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及其周长计算的基础上进行的。学生从学习长度到学习面积,是从一维空间向二维空间转化的开始,是空间形式“由线到面”的一次飞跃。学好本课,不仅是学习面积计算的基础,更是小学阶段几何教学的基础知识。  为了帮助学生建立面积概念,教材在编写上非常重视展现面积概念的形成过程、注重常用面积单位表象的形成、注重在直观操作和形式多样的活动中体验。教材按照先认识面积(包括物体表面的大小和封闭图形的大小),然后归纳面积的概念,再认识常用的面积单位(包含统一面积单位的必要性),为什么用边长是“1”的正方形做面积单位,以及认识常用的面积单位(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  【教学目标】  (1)通过指一指、摸一摸、比一比等体验活动,使学生理解面积的含义。  (2)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使学生感受建立面积单位的必要性,初步理解面积单位的建立规则。(3)认识常用的面积单位: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和平方米,并在活动中获得关于它们实际大小的空间观念,形成正确的表象。  (4)培养学生观察、操作、概括能力,使学生体验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并服务于生活。  【教学重点】  使学生理解面积的含义,掌握常用的面积单位并建立正确的表象。  【教学难点】  在操作中体会引进统一面积单位的必要性。  【教学过程】  一、充分感知,理解面积的含义  1、通过物体的表面感知什么是面积  ⑴情境导入  老师手中有两张纸,想请两名同学来进行涂色比赛,看谁涂的快一些,如果是你,你会选择哪一张?为什么?  生可能回答,选择小的那张,因为它小,就涂得快。  师:其实刚才同学们说的,这张纸小,是指的它的面小,这张纸大,是指的他的面大,其实每一个物体都有自己的面,有的面大,有的面小。  请你摸摸数学课本的封面在哪里,桌子的面在哪里,你感觉谁的面大一些  生可能说桌子的面大一些。  再摸摸椅子的面,看看黑板的面,你感觉谁的面大?  ⑵、教师小结:刚才我们通过摸和看知道物体表面是有大有小的,我们就把物体表面的大小叫做它们的面积、(板书:物体表面的大小就是它们的面积)  出示课件:课本封面的大小就是课本封面的面积,钟表表面的大小就是钟表表面的面积。谁还能举例说一说?  2、、通过封闭图形理解面积的含义  我们已经知道了什么是物体表面的面积。现在老师把这几个物体的面给大家请下来,请同学们仔细观察。现在同学们看到的就是长方形、三角形、圆形。像这样,首尾相连,密封起来的图形就是我们学过的封闭图形  它们有大小吗?谁大?谁小?(生交流方法)  像刚才我们研究的这些封闭图形的大小也叫面积。  板书封闭图形  长方形的大小就是长方形的'面积,不规则图形的大小就是不规则图形的面积,圆形的大小就是圆形的面积。你还能举例吗?如:正方形的大小就是正方形的面积等等。  3、小结归纳面积的含义  谁能来说说,什么是面积?  师:物体表面或封面图形的大小就是它们的面积  补充板书:或  二、动手操作,建立面积单位表象  (一)认识统一面积单位的必要性  1、设疑。  出示两个长宽各异,但面积相同的长方形纸,它们相比较,谁的面积大?(生交流)同学们意见不统一了,用观察法更无法确定谁大谁小,用重叠法试一试。也不行,怎么办?谁来想个好办法?  2、请学具帮忙:那就借助学具袋中的学具在这两张纸上摆一摆,比出它们的大小吧!动手操作要求:请同桌两人,每人选择一个长方形,任意选一种学具来测量长方形的大小,比比看哪个长方形大?  (1)全班汇报交流:学生可能出现的情况:  A:同桌两人,一人用正方形摆,一人用圆形摆,但由于原形没有全部覆盖整个长方形,不能确定哪个图形大,哪个图形小。  B:同桌两人,一人用正方形摆,一人用长方形摆,由于所选的图形大小不一样,也不能根据小长方形或正方形的个数来确定两个长方形的大小。(关键是两人的标准不一样)  C:可能有的同桌都选用正方形来测量由于所选的图形大小一样,所以能根据正方形的个数来确定两个长方形的大小。、  D:形状相同,但大小不同的正方形或长方形  师质疑:为什么不用圆形?  生展示时,教师不做评价,让学生交流,质疑。(如果学生没有用到大小不同的正方形,或长方形,师可质疑,为什么大小不同的正方形或长方形没混着用呢?)  3、师小结:大家都认为要用同样的学具,也就是要统一标准。有的小组用长方形作为标准,有的小组用正方形作为标准,都比较出了这两张纸面积的大小!  到底使用哪种标准比较方便呢?人们习惯上用正方形的面积作为面积单位。  学到这里,让我们不禁想起了长度单位,常用的长度单位有哪些?  (二)认识面积单位:  1、为了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国际上也规定了一些常用的面积单位。有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板书)  2、请同学们自学课本内容  3、汇报学习收获:  师:你们学会了吗?老师来考考你  (1)1平方厘米到底有多大?数学上是怎样规定的?(生交流)从学具中找出1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用尺子量一量,它的边长是一厘米吗?用手摸一摸它的大小。再闭上眼睛想一想它的大小?  找找哪个手指甲的面积接近1平方厘米?  如果让同学们用1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量一量你的橡皮有多大,能不能量出来?如果让你用它去量你的课桌呢?请同学们试一试?  感觉怎样?太麻烦了?那么有没有更大的面积单位适合量课桌呢?(一平方分米)  (2)一平方分米在数学上是怎样规定的呢?(谁来说)  在学具中找出1平方分米的正方形,量一量它的边长是不是一分米?  摸一摸它的面,闭上眼睛,想一想1平方分米的大小。用1平方分米的正方形,同桌两人比划1平方分米的大小  找生活中哪些物体的面是一平方分米  量一量课桌的面大约是多少平方分米?  (3)如果让你拿这张一平方分米的正方形去量一量我们的教室,你感觉怎样?(太麻烦了)老师这儿还准备了更大的面积单位?  出示一张一平方米大的纸贴到黑板上,想一想1平方米的大小。  想一想生活中哪些物体的面接近1平方米?  估计我们的黑板大约是几平方米?  三、表象运用,形成技能  1、做课本76页第1题,做完后交流。  2、做课本76页第4题  在括号里填上适当的单位名称  黑板长4()一枚邮票的面积是4()  小明身高128()一块手帕的面积是4()  小华腰围6()一块黑板的面积是4()  四、全课交流,知识提升:说说你这节课印象最深的地方?  板书课题:面积和面积单位。  一节课马上就要结束了,我们对面积和面积单位的研究却刚刚开始,老师给大家留下个课下小调查:除了今天学的,还有哪些其他的面积单位?把你的调查结果与同学和你的数学老师交流。  三年级上册数学第三单元教案 篇17  教学内容:  千米的认识  教材分析:  “千米”是一个常用的长度计量单位,在学生的生活中经常会听到、看到有关千米(公里)的使用信息,建构效果的好与坏,将直接影响到学生对于这部分知识正确观念的形成。由于“千米”是一个较大的长度单位,“直接性”和“可视性”的体悟或者从感受经验比较抽离,对学生来说比较抽象,学习过程中千米概念的建立比较困难,是本课学习的难点。  学情分析:  学生在一、二年级已经认识了长度单位米、厘米、毫米,日常生活中也会在走路上学、乘车旅游、参加运动会等生活经验中接触到千米(公里),这就使得本节课很容易和学生的生活经验结合起来。考虑到学校学生的具体情况,在帮助学生建立1千米实际长度概念时选用学生熟悉周围环境,这样既能有效化解难点,又能让学生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千米,初步建立1千米的观念,知道1千米=1000米,并能进行相应的换算。  2、通过实践活动,亲身体验“1千米究竟是多长”,形成对“千米”的量感。  3、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认识千米,让学生感受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  教学重点:  认识千米,知道1千米等于1000米。  教学难点:  通过体验,形成对“千米”的量感  教学关键:  通过亲身体验充分感知1千米究竟有多长。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练习纸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我们之前已经学过了关于长度的单位,说一说,你学过哪些长度单位?你能不能把它们从大到小排列一下?  板书:米(m)厘米(cm)毫米(mm)  请说一说它们之间的进率。  板书:1米=100厘米1厘米=10毫米  下面的括号中填什么长度单位合适?  课桌的长度约是100()上海环球金融中心492()  学校运动会比赛跑200()一枚一元硬币的厚度约是2()  (说明:既复习了旧知,又为探索新知做好铺垫,同时使学生感受到知识之间的系统性。)  3、师:国庆节,老师从上海出发到南京,指示牌显示距离南京还有268(?),后面应该是哪个长度单位呢?  4、揭示课题:用米、厘米都太短了。上海到南京的距离比较远,我们需要用更大的长度单位来测量,今天我们就来认识一个新的长度单位——千米。(板书)  板书:千米的认识  (说明:从现实生活出发让学生产生认知上的冲突,使学生感受到认识千米的.必要性。)  二、探究  (一)导入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见过“千米”,如:  1、出示图片。  图1:路标。  图2:限速。  师:你还在哪些地方见过或听过“千米”?(让生答)  小结:表示铁路、公路等比较长的距离时,通常用千米做单位。千米又叫做公里,可以用“km”表示。  板书:(公里)km  (二)新课展开:  1、初步建立“千米”观念:  师:各位同学,请大家看运动场的跑到图,它的环形跑道一圈是200米,这样跑几圈刚好是1000米?(5圈)  我们可以写成  1千米=1000米(指导学生朗读:用不同的停顿来区分)  练一练:  2千米=()米(让学生说想法)  想:2千米就是2个1千米,即2000米  5千米=()米  想:5千米就是5个1千米,即5000米  2、再次建立1千米的长度概念  师:1千米到底有多长?  出示学校周边地图:这是我们学校周围的地图,从校门口出发,你认为走到哪里是1  千米呢?(学生讨论,交流,反馈)  (说明:以情激趣,使学生感到生边处处有数学,由抽象的“千米”形成正确的表象,从  而加深对“千米”的认识。)  三、练习巩固  1千米在你们头脑中已经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下面让我们来做一些练习,看看同学们的掌握  情况。  1.填空  8千米=()米4千米400米=()米  3千米25米=()米2750米=()千米()米  让学生独立尝试,加深对千米的认识。  (2)交流反馈。  2.选择题  鸵鸟是世界上最大的鸟,身高约4(),每小时能跑40()  A.厘米B.米C.千米  海拔最高的大河位于我国西藏自治区的雅鲁藏布江,平均高度约为海拔4()  A.厘米B.米C.千米  四、联系生活,学会应用  1、十一期间,小丁丁没有选择出门旅游,他在少年宫参加完活动准备去图书馆,请问,有几条路可以选择?  620m  620m  小丁丁觉得路太远了,他决定打车,请你任选走法,计算一下长度,如果选择出租车,你的选择起步价够吗?  五、课后实践:  1、实地走一走1千米的路。  2、估一估走一千米需要多长时间。  (说明:千米的实际长度的感知,只有通过学生的实践活动,才能有更为深刻的认识)  六、板书:  千米的认识  千米(公里)km米(m)厘米(cm)毫米(mm)  1米=100厘米1厘米=10毫米  1000米=1千米【三年级上册数学第三单元教案】相关文章:数学《第三单元分数除法》教案04-06五年级数学上册第三单元教案09-30五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教案09-13人教版五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教案08-27五年级数学第三单元教案11-18新人教版三年级下册数学第三单元 统计教案07-28八年级政治上册第三单元教案11-25人教五上数学第三单元教案《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09-27三年级上册数学第六单元教案(精选15篇)10-28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二年级数学总结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