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孩是否可以到毛主席北京纪念堂个人网上预约去


  日前,由北京建藏援藏工作者协会组织的以乡村振兴和民族团结为主题的第二批西藏基层干部赴京参观学习交流活动正在进行中。
  10月19日,来自西藏自治区森布日那曲高海拔生态搬迁安置点的30名西藏基层干部一行来到天安门广场东观礼台观看升旗仪式,到毛主席纪念堂敬献花篮,并参观了中国国家博物馆。通过参加活动,基层干部们更加深入了解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2年来的辉煌历程,感悟到各族人民齐心协力建设伟大祖国的智慧和力量。
  图为部分西藏基层干部在天安门广场合影留念 摄影:柳文婷
  在中国国家博物馆参观“屹立东方”馆藏经典美术作品展时,干部们第一次看到1949年10月1日开国大典上使用过的五星红旗、话筒、礼炮、国徽等,了解到背后的故事。“看完这些,我感觉到非常骄傲、非常自豪。”来自那曲市双湖县嘎措乡的次珠桑旦说,“祖国首都是我非常向往的地方。这次能来到北京,感到非常幸福,也一定珍惜这次进京参观学习的机会。”
  图为西藏基层干部参观开国大典上使用过的五星红旗 摄影:王茜
  图为西藏基层干部拍摄展品 摄影:王茜
  图为西藏基层干部观看文创产品 摄影:许娜
  参观“古代中国陈列”展览时,很多基层干部对涉及西藏的历史非常感兴趣,纷纷驻足观看,表示为中华民族所取得的辉煌成就和对人类文明所做出的伟大贡献感到非常自豪。
  据了解,赴京参观学习的西藏基层干部第一批30人于10月6日圆满结束参观学习后,已顺利回到了西藏。第二批参观学习团活动于近期展开,他们将到红色教育基地、新农村、知名企业等地参观学习。下一步,还将组织第三批基层干部进京参观学习。
  据北京建藏援藏工作者协会相关负责人介绍,建党百年之际,北京建藏援藏工作者协会发挥自身优势,分批安排100名基层干部进京参观学习,旨在为进一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出贡献,同时,希望通过活动帮助西藏基层干部更好地了解国家的发展成就以及“十四五”规划和产业行业发展动态,更深入地学习好基层建设和管理经验,更全面地领略国家在新时代高速发展的伟大成就。(中国西藏网 记者/王茜 许娜)(责编:旦增卓色、吴雨仁)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2023-12-03 15:27
来源:
红史发布于:山西省
1989年,就任国家主席的杨尚昆收到一封来自江西的信件,是朱旦华寄来的。
朱旦华,是毛主席的弟媳,毛泽民的前妻,方志纯的妻子。朱旦华此次来信,提到她与毛泽民的儿子毛远新,希望毛远新能到南昌去。
事实上早在两年前,1987年,朱旦华就曾致信中央,提出让毛远新到江西南昌去。这次朱旦华再次提出这一要求,杨尚昆主席会如何批示?
1976年10月上旬,毛主席逝世不到一个月,毛远新失去自由。狱中,他得到很好的照顾,一日三餐,平时可以读报纸、看书。王震将军还曾亲自去探望他。
毛远新的母亲朱旦华远在江西南昌,1987年朱旦华给中央写信,希望毛远新能转到江西南昌。
朱旦华的这个请求很快得到中央的同意,于是毛远新便被安排到了南昌。在南昌,他有自己单独的住所,可以读书、看报、看电视,让他得以了解国家事务的最新消息,母亲朱旦华也可以时常去看他,享受母子团聚的温馨时光。
但这种时光并没有持续多久,不到一年时间,毛远新又回到北京。
毛远新的母亲朱旦华、妻子全秀凤等家人们都牵挂着他,1989年,朱旦华再次鼓起勇气,给杨尚昆写了一封亲笔信,提出能让毛远新到南昌来。
考虑到毛远新是毛主席的侄子,朱旦华是从革命历程走来的老党员了,再加上她的要求并不算过分,杨尚昆很快做出批示:“同意”。
工作人员去询问毛远新:“你什么时候走?”
毛远新已经迫不及待地想见到亲人了,被询问的第一时刻,他便毫不犹豫地回答:“明天就走。”
他很快踏上南下之路,从北京来到江西省公安厅招待所,母亲朱旦华听到儿子的消息,马不停蹄地赶来。
母子二人许久未见,眼泪纷纷夺眶而出,毛远新克制自己的情绪,目光中闪出笑意,叫着:“妈妈,您来了。”朱旦华的泪水不停往下掉,嘴里嗫嚅着:“远新,远新......”
毛远新留在了南昌,母亲朱旦华随时都能去看他。这个昔日在毛主席身边备受关注的风云人物,正过着无比低调的生活。甚至有许多人不知道,他在南昌。
毛远新来到南昌后,他的妻子全秀凤原本在上海工作,也被调到南昌来,被安排在江西省图书馆工作。
毛远新来到江西南昌的第二年夏天,就收到毛远志病重的消息。
毛远志,是毛泽民和王淑兰的女儿,也是毛远新唯一的亲姐姐。建国后,毛远志先后在江西省妇联、中南军区司令部工作,1954年调到北京。
毛远志晚年在北京生活,她缅怀逝去的毛家父辈,每逢毛主席的诞辰、忌日,毛远志都会去毛主席纪念堂瞻仰伯父的遗容,离休后毛远志还致力于编写关于父亲毛泽民、母亲王淑兰的传记。
毛远志晚年身患癌症,她与病魔坚持作斗争,1990年夏天,毛远志的病情已经非常严重了,病危之时,她向党组织提出的唯一要求就是:最后见弟弟毛远新一面。
突闻消息,毛远新和妻子全秀凤迅速从南昌赶赴北京,前往北京301医院,毛远志在这里治疗。病床上,毛远志身上插满了大大小小的管子,身体已经非常虚弱。
看到许久未见的弟弟,毛远志的情绪激动起来,泪水一下子涌满眼眶,她费力身处自己的右手,紧紧拽住毛远新,以微弱的声音说道:“远新......你......真想你!”
毛远新沉重地点点头,一旁毛远志的丈夫曹全夫也充满悲伤地表示:“远志终于见到你了。”
这一面,就是毛远志与毛远新姐弟俩的最后一面。毛远新夫妇到北京没多久,1990年7月6日,毛远志便在北京301医院溘然长逝。
后排左起:曹全夫、毛远志、王海容、毛主席、李敏、孔令华
在京期间,毛远新陪伴了姐姐毛远志生命里的最后一程。而且,他还在妻子全秀凤、姐夫曹全夫等人的陪同下,前往毛主席纪念堂。
毛主席纪念堂在毛主席逝世一年后对外开放,只可惜,毛远新没能看到毛主席纪念堂动土竣工的过程,更没有在毛主席纪念堂落成的第一时间,进入瞻仰。
在毛主席逝世的14年后,毛远新和其他普通百姓一样,在毛主席纪念堂前排起长队,走进毛主席纪念堂,瞻仰伯父的遗容。
纪念堂里毛主席的塑像面前,他肃然起敬,心中是对伯父的无限缅怀;站到毛主席的遗体前,他再也无法克制思念的情绪,泪水唰地流了出来,在毛主席的遗体面前放声大哭。
毛远新1993年恢复自由,在此之前,毛远新与妻女、还有姐夫曹全夫等毛家后人一同回了家乡韶山一趟,为了安放姐姐毛远志的骨灰,同时看望韶山的亲人们。
那是毛远志病逝的那一年,1990年冬天,毛远新回到韶山,得到毛泽连、毛岸平等亲人的热情招待。
毛泽连是毛主席的堂弟,毛远新唤他为堂叔,毛岸平是毛泽连的儿子,毛远新夫妇回到韶山,毛泽连夫妇早早为其做了红烧肉,这也是毛主席极其偏爱的一道菜,看着吃了不少苦头的毛远新,年迈的毛泽连将红烧肉夹到他碗中,关切道:“孩子,你要多吃肉,身体要壮起来呀!”
毛主席跟乡亲们合影,前排右一为毛泽连
韶山的亲人们给了毛远新真挚的关怀,这种情意,在毛远新从韶山回到南昌后,仍念念不忘,感慨不已。
那些深居简出的日子里,幸得有亲人们的惦念与挂怀,他的母亲朱旦华、妻子全秀凤、姐姐毛远志、还有毛家的亲人们,这些支撑毛远新走过了黯淡的几年。
1993年,毛远新恢复了自由,他没有继续留在南昌,而是进入上海汽车工业质量检测研究所工作,他与家人也定居在上海生活。
研究所里,没有人知道他的身份,没有人知道他的过往。
惟有所长、书记了解他的情况,刚到研究所时,所长是如此介绍他的:“李实同志是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毕业的高材生,毕业后一直在空军工作,1989年转业到江西省公安厅工作,考虑到长期夫妻两地分居,现在调到上海,来我们所工作,请大家欢迎。”
李实,正是毛远新,此后他一直以李实的名字示人,为人低调。
毛远新有时间常常回韶山,有时和妻女一起,有时是和年迈的母亲朱旦华一起,到了1995年以后,他几乎每年都会在毛主席的诞辰那天回到韶山,与父老乡亲们一起,缅怀已逝多年的伯父毛主席。
韶山的百姓们称他是:“主席家的娃儿......”
他也常回南昌去,方志纯1993年逝世后,母亲朱旦华一个人在南昌,每逢节假日,或有闲暇时间,毛远新总会带着妻女回南昌,看望母亲朱旦华,这座城市,也有他太多过往的回忆。
2001年,毛远新退休,与家人过着低调平凡的日子。2010年,母亲朱旦华在南昌病逝,毛远新不得不再次经历失去亲人的悲恸......
如果您喜欢我的文章,可以点个【关注】,每天第一时间收到文章推送,了解那些年真实的动人的历史!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 点击上方“现代教育报”即可关注我们
桃花红雨英雄血
清明时节祭英烈
为缅怀革命先烈
激发同学们的爱国主义情感
近日,京城多所中小学开展各类
“清明祭英烈”主题教育活动
传承红色基因
活动
01
上岗!24位首都少年清明站首班先锋岗
4月5日一早,来自北京市京源学校的24名少先队员来到天安门广场,为站立首都少年先锋岗做最后的准备工作。9时许,第一班少年先锋岗队员准时上岗,6名少先队员佩戴鲜艳的红领巾,手戴白手套,高举中国少年先锋队队旗,迈着坚定有力的步伐走向人民英雄纪念碑,在2022年清明节当天,以红领巾的名义,为人民英雄站岗。
首都少年先锋岗是由共青团北京市委员会、天安门地区管理委员会、少先队北京市工作委员会在1986年共同创办的具有浓郁首都特色和富有特殊教育意义的重要活动,是首都少先队员表达对革命先烈怀念之情的重要仪式。活动开展至今,已吸引30多万名少先队员参加站岗。
据介绍,为喜迎党的二十大,庆祝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成立100周年,进一步引导首都少先队员缅怀革命先烈,传承红色基因,2022年首都少年先锋岗活动于3月底启动,并将持续至10月13日,共计193天。届时,将有来自全市的千余名积极向团组织靠拢的优秀少年队员在人民英雄纪念碑前站岗,用实际行动表达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的朴素情感。站岗结束后,队员们还将参观毛主席纪念堂,瞻仰毛主席遗容,继续接受爱国主义教育,持续深化教育效果。
02
缅怀!他的教育理念影响至今
近日,北京市第二十二中学、第二十一中学联盟校在安定门校区孙维刚老师雕塑旁,开展了以“涵养高尚师德、潜心立德树人”为主题的纪念孙维刚老师逝世20周年系列活动。
孙维刚老师1938年生于山东海阳县,他锐意改革教育教学,直到63岁才结束教书育人的生涯,于2002年1月因病去世。这位全国人大代表、中国数学会理事,一生曾获全国劳动模范、全国十佳师德标兵、“人民教师”称号等诸多荣誉。有人认为,他80年代开始的大循环教改实验经验及其体现出的教育思想,即便在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仍有着重要的意义。
神圣的课堂永远安静,明亮的教室永远干净。岁月轮转、日月变迁,虽然孙维刚老师已经离开了20年,但他的精神和谆谆教诲依然被师生铭记在心。
“长大后我就成了你。”中学特级教师李红老师是孙老师86届的学生。受孙老师影响,李红立志要当像孙老师一样治学严谨、敬岗乐教、无私奉献的数学教师。如今,李红用实际行动在教学一线践行着自己曾经的承诺。“20年来,学校师生一直坚守着孙老师的信仰、教育理想以及对教育事业的奋斗。”李红说。
北京市第二十二中学、第二十一中学联盟校高宇军校长介绍,学校每年都会在孙维刚老师雕塑前举行纪念仪式。“孙老师用自己高尚的师德、精湛的技艺培养了一批又一批的优秀学子,他是我们的榜样, 是22中的骄傲,更是教育人的骄傲!”高宇军说。
03
4万余名少先队员童心向党寄哀思
清明节前夕,北京市大兴区少工委组织全区4万余名少先队员开展“清明共守先锋岗,童心向党寄哀思”文明祭英烈主题活动。引导少先队员学习英模事迹、继承先烈遗志、传承红色基因、弘扬优良传统。
少先队员们用标准的队礼表达对烈士崇高的敬意。参与站岗的少先队员精神饱满、动作规范,用行动向革命先烈致敬。他们以挺拔的身姿、坚定的目光展现着当代少先队员昂扬的斗志和积极向上的精神面貌。
在嘹亮的队歌声中,各校少先队大队召开了隆重的大队会。少先队员代表介绍“英烈先锋岗”展示的英雄人物事迹。在这其中,有参加过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老红军,有为新中国的和平建设而献出生命的民族英雄,也有永远活在人们心中激励少先队员不断成长的雷锋叔叔……鲜活的故事、感人的情怀打动着队员们,激发了他们牢记历史、努力自强的决心与信念。
04
献鲜花 寄哀思 职校师生“网上祭英烈”
一年一清明,一岁一相思。平谷职校以清明节为契机,组织开展了“清明祭英烈 传承爱国情”主题教育系列活动,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自制小白花,学先烈、敬先贤、忆先人,缅怀革命先烈的丰功伟绩,感恩今天的幸福生活。
同学们纷纷登录“网上祭英烈”专题页面,了解先烈们的英雄事迹,献上一束鲜花、寄托一份哀思;在网站下面留下自己的祭奠感言,表达对先烈、先贤、先人的敬意和立志报国的鸿鹄之志。
同学们精心设计和绘制的板报和手抄报作品充分体现了中华民族礼敬祖先、慎终追远的人文精神。
“清明祭英烈 传承爱国情”主题教育系列活动的深入开展,使同学们在学习文化知识的同时,把爱国爱家乡的高尚情怀融入到自觉行动中,为平谷区争创首都文明城区做贡献。
05
中小幼多学段联动 赓续红色血脉
密云区大城子学校有幼儿园、小学与中学三个学段的学生。学校落实党组织领导的校长负责制,创新党组织领导德育工作的途径和形式。中学、小学、幼儿园各学段教师精心设计微课程,以清明节为主线,了解祭奠的意义、走进人物年代、了解典型人物故事,画人物形象,品人物精神,赓续红色血脉,做有信仰的学生。
同学们来到大城子镇苍术会大队“四十八烈士墓”,聆听家乡革命英雄的事迹,把亲手制作小白花敬献在烈士墓前。有14名小朋友在这个特殊的时刻加入了少先队组织,成为了少先队员。
与此同时,密云区大城子学校和香山革命纪念馆联合举办“弘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 礼赞百年党史立鸿鹄志”清明节主题活动。邀请香山革命纪念馆的同志到学校通过“云讲堂”为中学部、小学部、幼儿园三学段学生讲述革命传统故事,进行革命传统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
06
童眼看“清明” 萌宠也有情
清明节又叫踏青节,是缅怀先人,寄托哀思的传统节日。清明寄托哀思,不同学段有不同的表达方式。对于幼儿园的孩子来说,儿童是如何理解清明节的呢?延庆区第三幼儿园以清明节为契机,为幼儿提供爱护动物,懂得尊重和珍惜生命的教育。
新学期开始,延庆区第三幼儿园小十一班孩子们对隔壁班的芦丁鸡充满兴趣和渴望,于是,为了满足孩子们的好奇心和探究愿望,老师为孩子们请来好朋友——柯尔鸭。
初见鸭鸭,孩子们异常的兴奋,他们争着给它喂食物、喂水、试着用小手摸摸它的羽毛,对它充满了好奇和喜爱。接下来孩子们给鸭鸭起名字、亲自给它洗澡。
当孩子们发现鸭鸭最爱吃面包虫了,就亲自养面包虫,每天数出10只虫子来喂鸭鸭。孩子们还亲自用石磨把大块的米粒碾碎给鸭鸭做精细的食物,每天记得照顾鸭鸭给它喂食、喂水。
以节日为契机开展教育活动,孩子们不但学会了如何照顾它们,更学会了关心、关爱,懂得了尊重生命、珍惜生命!
每年的清明节
总有一个话题不能回避
那就是生死
如何分年龄段跟孩子进行生命教育
引导孩子正确看待生死
懂得珍惜生命、积极生活
不妨一起去学学
分析
针对幼儿
让生命教育回归生活
特邀观察员
邹平
北京市第五幼儿园园长,北京市特级校长
“妈妈,什么是病毒啊?”“感染了病毒就会死吗?”孩子们的问题折射出在他们眼中对这场持续了两年多的疫情的困惑,也许这正是生命教育的好时机。
幼儿生命教育的核心和基础是认识生命的可贵。其中既有对人的基本权力——生存权的尊重,也有对追寻生命意义的教导。幼儿在众人齐心协力抗疫、不放弃对每一个生命的保护和救助的情境中,感悟我们这个社会对生命的尊重。日常教育中幼儿通过种植植物、饲养动物,看到生命成长的不易;从认识自我的高矮胖瘦、身体长大的变化,到辨思自己的爱好兴趣,再到评价自身的性情特点、表达对成长的追求愿望,发现每个个体的异同。幼儿对自我和他人生命的认识渐渐深入,开始懂得生命的价值和享受生命的精彩。
死亡也是生命的一部分。幼儿一般4—5岁就会对死亡产生好奇与疑问,如果得不到正确教导,反而容易产生错误或片面的认知,笼罩在对死亡的恐惧和不安中。因此正确积极的死亡教育,表面上看是谈“死”,实际上是帮助幼儿学会理性地应对生活中的不幸,教他们处理自己的哀伤情绪、宽慰他人,并通过死亡事件明白生命的可贵。比如给班级饲养的小鱼办一场“葬礼”,让幼儿与小鱼朋友好好告别;阅读有关死亡话题的绘本,委婉地向幼儿传递生命和死亡的意义;在清明节带幼儿扫墓、缅怀亲人、纪念英雄,树立正确的生命观。
此外,性教育、运动健康也是生命教育的一部分。可以通过绘本介绍孕育生命的起点,将小沙包系腹部体验妈妈怀孕的不易,帮助幼儿了解他们最为好奇的“我从哪里来”的问题;带领幼儿积极参与阳光体能锻炼,关注疫情下的心理健康。
针对青少年
提升责任感和价值感
特邀观察员
余婉婷
北京市第一七一中学心理教师
随着年龄的增长,青少年对生死有了一些理解和体会。身体的发育、心理的变化,孩子对生命和人生产生了好奇和思考。所以对待青少年的生命教育,家长应正视并重视,引导孩子感受到生命的美好,树立珍爱生命的意识,找到自己的人生方向。
首先,正面回应有关生命诞生、生理知识、死亡等问题,给予科学严谨的回答。父母可以给孩子讲讲他出生前后的故事,让孩子体会生命的来之不易。不妨直接说明死亡意味着什么,让孩子理解生命的发展规律,认识到生命的可贵。同时教会孩子自我保护的相关知识,让孩子有远离危险的意识和基本的自救能力。
有时,青少年会思考“既然都会死亡,生命有什么意义?”也许会让家长觉得不好回答,但不要因此否定孩子的问题。这就是人对于生命意义发自内心的追问,对人生发展是非常重要的。应抓住这些与孩子交流的机会,引导孩子找到自己的人生目标。
其次,创造机会让孩子获得丰富的人生体验,感受到生命的美好:带孩子接触大自然,感受多样的生命;鼓励孩子参与社会实践,与不同的人相处,看到不一样的人生;支持孩子去体验不同的事物,找到自己的兴趣和特长,发现自己独特的价值。
再者,带孩子开展社会服务、分配家务给孩子,培养孩子的责任意识。对待成长的青少年,父母要学会“放权”,给孩子更多自主权,是给孩子负起责任的机会。父母可以带孩子体验职场,去社区、敬老院、孤儿院做义工,引导孩子发现自己除了学生之外,还有子女、公民等人生角色,获得价值感,提升责任感。
最后,用尊重和接纳的态度,陪伴孩子解决成长中的困惑,让孩子感受到更多的爱。青少年面临学习、人际交往等多方面的压力。家人的理解和支持,是孩子面对困难的底气。可以给孩子讲讲自己的人生经历,介绍自己的经验。优化环境,让孩子多有亲情和友情的体验,进而获得价值感和存在感。
支招
多维度开展生命教育
特邀观察员
袁卫星
深圳市新安中学集团高中部校长,新教育研究院新生命教育研究所执行所长
在认知层面,首先得告诉儿童什么是死亡。对于死亡现象,有调查显示,认为“人死了,生命就停止了,不会再活过来”的小学生过六成。而近三成的小学生认为死亡是“在这个世界消散,去了另一个世界”。有过一成的小学生视死亡为“睡觉、做梦”。甚至认为人能“死而复生”。显然,对于死亡,有些孩子在认识上是有偏差的。我们需要着重告诉孩子的是:生命只有一次,每个人的生命都是唯一的。他有他的珍贵性,他有他的特殊性,他有他的发展性。而死亡,就是生命的终结。这种终结无可逆转。
在行为层面,从儿童自身的视角,我们需要引导儿童远离死亡。全国每年至少有10万儿童因意外伤害而死亡,40万儿童因意外伤害致残。溺水、交通事故、跌落、动物损伤、烧烫伤是造成儿童意外伤害和死亡的主要原因。因此,风险防范,是死亡教育中的必修课。特别要在儿童心理出现危机时,让他们学会自救:相信自己拥有解决自身问题所需的能力;运用正向焦点思考;寻找例外的经验;肯定“小改变”的价值;获得正向的回馈……
在情感态度、价值观层面,我们要通过教育,让儿童认识到人生的无常,学会“真正地活着”,活出健康的身体、积极的生活、意义的人生。近年来,造成青少年选择自杀来结束人生的直接原因有很多,从自杀者留下的大量遗书来看,他们反复提到的人生感受就是“找不到活下去的理由”“没脸活了”“活在这世界上完全是多余的”“活着没有意思”等。由此可见,正是这种无意义感导致了自杀者下定决心走上人生的不归路。
可以结合儿童的亲身经验谈论死亡。儿童第一次接触死亡概念,可能是看到鱼缸里一条鱼浮在水面上,不动了;可能看到一次交通事故的新闻报道,被撞倒在地的人,不动了;也可能是家里老人躺在床上,不动了。结合已成、已见的事实谈死亡,能使孩子们对死亡的理解更直观、更全面。
有条件的家庭还可以开展“临终关怀”志愿活动。学校也可以邀请医务工作者开讲座,从专业角度讲述生命健康、安全的重要性,领会个体生命的过程性;开展情境活动,触动孩子们对生命的珍视,自觉地规划人生,树立向死而生、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
在阅读中领悟生命的珍贵
特邀观察员
鲍铁燕
北京教育学院附属大兴实验小学校长
清明节,总引起人们太多哀思,总会自然地和死亡联系在一起。人属于自然界的一部分,生老病死,如花开花谢一样,让孩子们懂得,死亡是很自然的事情。人从出生开始即是向死而生的,没有死亡则生命无意义。这样教育的目的,是不让孩子对死亡产生过度恐惧。
生命是无法重来的,所以每个人都要爱护生命,人生随时可以从头开始,而生命却是只有一次,好好地活着,既是对自己的负责也是对家人的负责。
可以和孩子一起通过阅读来认识生命,了解死亡。读一读朱自清先生的散文——《匆匆》,在品读美文的过程中,感受岁月的匆匆,感受生命的短暂,从而理解每一天都该珍惜,每一天都该过得有意义。对低龄儿童,可以通过绘本帮助他们认识死亡。比如,《汤姆的外公去世了》《爷爷有没有穿西装》《老鼠爷爷的告别信》《爸爸的桥》等读物,都可以帮助孩子升华对死亡的认知,增强孩子心理自助能力。在《活了100万次的猫》绘本中,在此前的99万次的活着,它都仅仅是道具,没有自我。而一旦有了爱的觉醒,则通过爱赋予了自己的生命价值。有爱的人生,一次就够了。引导孩子关爱他人,在爱人爱己爱社会中找到生命的价值。针对孩子的年龄特点,进行正面的死亡教育,教孩子们正确认识生命,知道生命的独特性,让孩子们认识到生命的美好,珍惜生命的可贵,知道生命的真相后,相信孩子们会更加热爱生命。
策划:常悦 李继君 王小艾 郝彬 何文洁
编辑:何文洁
编审:郝彬
终审:王宇 苏金柱 鲍丹禾
关注教育的人都在看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北京纪念堂个人网上预约 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