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山村里的传说民间故事精选100篇


琅琊拍客
2023-05-03 20:25
·山东
0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视频
费县故事
安家沟村的传说 (航拍家乡
费县安家沟村 摄制: 任广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费县安家沟村 图:任广东)距离费县东蒙镇北四公里远的地方,有个天蒙村,是由几个村合并而成的一个大行政村。这个村处于云瀑洞天景区附近,是一个比仙山还要优美的好地方。其中有一个小山村,叫安家沟村,村后被点灯山、大光崖、大石棚山等大山环绕,村前被没粮山和南山阻隔,整个小村分散居住在一道狭长的山沟两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费县安家沟村北的点灯山 大光崖 大石棚山 图:任广东)这个村以安姓最早在此居住,因此叫安家沟村。后来杨家迁移过来,现在仍然以安姓和杨姓村民为主。那么,最早来此居住的是什么人呢?点灯山、大光崖山、大石棚山、没粮山是怎么来的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费县安家沟村西没粮山 图:任广东)传说很久以前,这里并无人居住。有一年,东海龙王的儿子带着迎亲的队伍去玉皇顶迎娶玉皇大帝的第七个闺女,称作七仙女的。可是,花轿来到蒙山前,却传来不好的消息,说是七仙女已经与董永私定了终身。龙王的儿子是个痴情汉子,就把花轿停放在山头上、住在山顶的石棚里耐心等待,希望七仙女能回心转意。可七仙女也是个痴情女子,冲破重重阻力,誓死和董永在一起。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费县安家沟村沿街商铺 图:任广东)龙子迎不到新娘,心灰意冷,便遣散了迎亲队伍,在山上的石棚里住了下来。玉皇大帝感到有些愧对痴情的龙子,就想方设法帮助他。玉皇大帝先是送了一盏灯给他。这盏灯是一盏神灯,虽然碗里只有很少的油,可灯盏日夜亮着,灯油一直不见减少。玉皇大帝又赠送了一个粮囤,粮囤里的粮食,无论怎么吃,都不会减少。龙子在山上,吃喝不愁,还和两条泥鳅、一只燕子和一只青蛙成了好朋友。后来,龙子被玉皇大帝点化,变成了一尊佛留在了山上,由于龙子喜欢穿黄衣服,人称黄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费县安家沟村沿街商铺 图:任广东)现在,黄佛仍然挺立在点灯山前一个小山头上,成了一尊黄石佛。身后,是他养的一只燕子、一只青蛙。那两条泥鳅呢,趴在身前和身后的沟里,人称大泥鳅沟、小泥鳅沟。粮囤在身前另一座小山头上,人称神囤。那顶花轿,变成了石轿,留在大石棚山东侧的一座山岗上,成了村民上山阴天躲雨、晴天乘凉的好地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视频
费县故事
安家沟村的传说 (费县点灯山 摄制: 任广东)有一个美丽的传说,就有一些让人奇怪的现象。一是点灯山。点灯山在战乱年代,被村民建成了山寨,用来躲避土匪。这里有个奇怪的现象就是,只要进了山寨,外面是伸手不见五指的黑夜,而寨里面,不用点灯,却灯火通明、亮亮堂堂。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点灯山的石头 图:任广东)据说山顶那根柱子一样的巨石,就是当年玉皇大帝赠送的神灯,一直到现在还亮着。还有人说,站在费县钟罗山口北望,看到蒙山深处有一个亮着灯光的地方,就是点灯山。曾经,土匪围困点灯山山寨三年,山上躲藏的村民全都活了下来,都说与黄佛保佑有关。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费县安家沟村西没粮山 图:任广东)另一个现象是,这里有大光崖、没粮山,村子西南侧有个小山,山上的土地瘠薄,种粮食十年九不收,人们称没粮山。村后一座山,整座山被一块大石头覆盖,几乎看不到石头缝隙。山上光秃秃的,几乎没有几棵草。有三两株松树,也都长在几道窄窄的石缝里。但村民每年都有吃不完的粮食。据说与神囤有关。现在,安家沟村民仍然过着闲适、清净的生活,他们也在细细呵护着村前村后的山,他们相信,只要山在,他们的幸福就在。(作者:葛文峰 编辑配图:任广东 如转发请注明出处并按原文转发)作者:葛文峰,男,山东费县人,中国作协会员,山东省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散文学会会员,中国作协重点联系的网络作家。曾在《山东文学》《当代小说》《时代文学》《故事会》以及17K小说网、搜狐读书、连诚读书网等发表小说、散文、故事等400余万字。获齐鲁文学年展最佳作品奖,网络文学大赛二等奖,沂蒙精神文学奖,沂蒙文学奖二等奖等。“我爱费县视频号”上新啦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一)乾隆皇帝来费县系列故事4.5.(二)费县地名系列故事17.18.19.20.21.22.23.24.(三)费县民俗系列故事2.4.5.6.7.8.9.10.
特别声明:本文为网易自媒体平台“网易号”作者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观点。网易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
贵州故事广播·茅台之声
2020-05-02 11:57
贵州之美在于山河秀丽,在于风情多姿,也在于人文文化的精彩纷呈。咱们节目为此特别为大家定制了一趟贵州的“文化之旅”。
你不知道的贵州
00:00 / -花溪风光今天咱们旅行的目的地是贵阳城南方向。说到贵阳城南的旅游好去处,大家一定会选花溪,花溪风景优美,到处都有休闲放松的地方。咱们今天要说的这个地方就在花溪水库北岸,距花溪仅十一公里,是游览天河潭风景区必到的一个景点,它就是镇山村,属少数民族民俗文化村。镇山村建于明万历年间,据《李仁宇将军墓志》记载:明万历二十八年(即1600年),明朝对遵义杨氏土司进行“平播州之役”的时候,江西吉安府卢陵县的副将李仁宇将军率军进入贵州,屯兵在安顺。等到黔中地区局势平稳了,安顺至广顺州粮道开通,李将军就调防到了石板哨屯兵,他在这里选了一座半边山修建屯堡,称为镇山。镇山处在合棚堡至党武的便道,也是石板哨的左翼要塞。入堡后不久,李仁宇的夫人就病逝了。之后,李将军入赘班家。这个班氏是当地的布依族,她与李将军结缘后生了两个儿子,大儿子随父姓李,小儿子随母亲姓班。镇山村风光这个屯兵驻守的镇山是临河靠山,屯堡石头垒砌,半边山巍巍然如同卧于水边的野兽,雄峻有余,可惜就是半边山。关于这个半边山,有个传说,相传秦始皇灭了六国之后,为抵御外族蛮夷入侵,实现江山永固,就从全国征招了几十万民夫去修筑万里长城,民夫们运石挑砖,从早到晚地劳作,得不到休息,年轻力壮的还能忍受一时,年迈老弱的就惨了,动作稍微慢一点就要被鞭打,苦不堪言!有一天,观音娘娘云游路过,见此情形,非常同情民夫,于是,就化作一个穷苦的老太太向民夫们乞讨,民夫们虽然自己也吃不饱,但是还是把饭分了点给老太太,老太太就说:“我也没有什么能报答你们,每人送你们一根红丝线,把它系在扁担上,担子就不重了!”说来也怪,第二天监工看到民夫们挑的担子都是轻飘飘的,像是一点重量都没有,感到很奇怪,就偷偷地探听,费了一番周折后,最终知道了红丝线的秘密,于是就上报给了官长,官长又层层上报,很快神奇的红丝线就传到了秦始皇的耳朵里。话说当时,秦始皇一门心思地想着怎样才能长生不老,曾先后派了许多人去海中蓬莱岛求仙,结果都是一去不复返,当他得知红丝线的法力时,心想,一根丝线竟有如此法力,如果我把它们全部收集起来,做成一根鞭子,不就可以把山赶到海中,铺一条通往仙山的路吗?镇山村风光于是,秦始皇就下令将所有的红丝线都收上来,做成了一根鞭子,那红丝线做的鞭子果然厉害,只要轻轻一挥,便地动山摇,附近大大小小的山都陆陆续续地被赶到海里。可是秦始皇赶山过程中,镇山所在的这座山很是顽劣,被秦始皇一鞭打去半边,一半留在了花溪,另一半则甩到了云南。于是,当地百姓就称呼这座山叫半边山,屯兵的屯堡则叫镇山寨。寨分上下两寨,上寨姓班,驻屯堡区;下寨姓李,靠河而居,有良田百亩。村户以石板建屋,石基、石墙、石盖,连天井也是石板铺垫。屯墙于清咸丰年间补修,依山势围建。东段和南段以悬崖为屏障,全长七百多米,有南北两座石拱门。镇山屯墙镇山村有村户一百五十余户,四百多年来遗风犹存,布依族村寨原始结构保存完好。花溪水库积水后成环岛状,集真山真水、民族民居、历史遗风为一体。1998年10月,国家文物局、中国博物馆学会与挪威王国合作,将其列为中挪文化合作国际项目。2000年签字建成“中国·贵州花溪布依族生态博物馆”,博物馆由文化遗产区、资料信息中心、村民新区和传统农耕四个功能区组成。镇山村风光一键转发,为贵州点赞!资料来源:《贵州地名故事》,谢红生主编。图片均来源自网络。
编辑: 黄石明 王青
责编: 石右 编审: 王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一个小村庄的故事阅读理解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