迫切想知道,在弘时硕博教育上课,真的有机会获得清华大学清华美院美术学博导院的教授和导师的直接指导和推荐吗?


2023-04-13 08:59
来源:
弘时教育发布于:山东省
中央美术学院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直属的唯一一所高等美术院校。它诞生于1918年,初名为国立北京美术学校,中国历史上第一所国立美术教育学府,也是中国现代美术教育的开端。而它的艺术史论专业主要培养具备中外艺术史与艺术理论等方面的基础知识,能在各级文化单位、美术馆、博物馆、文化公司等单位工作的复合型人才。
2005年7月“中央美术学院实验艺术工作室”正式成立。
2014年9月4日,设立实验艺术学院
2017年1月14日,中央美术学院主办、实验艺术学院承办的“教学相长——第三届学院实验艺术文献展”暨“第二届中国学院实验艺术教育大会”在央美美术馆开幕。
2017年6月8日,实验艺术学院“走进中科院,走近科学家”系列研学计划在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正式启动。
实验艺术学院拥有12个专业硕士研究生方向:
(1)传统语言转换方向;
梳理传统语境,培养历史意识,丰富非文物激活的探索实践,是我们的职责所在。 在消化、吸收和创新传统文化资源方面,在重视民族民间资源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强对中国传统文化中传统文人资源的研究和创新开发。
导师:邱志杰教授、章燕紫研究员、邬建安副教授
(2)艺术表达的物质化呈现方向;
“物化呈现”课程的教学与实践,是以国际当代多元文化艺术和中国深厚的传统文化为基础的教学目标,以“学术、学术、理性”的思想为工作理念,以实验艺术教学的变革为指导,以当代艺术表现形式的多样性和表现载体的独立性为依托,以“学术、学术、理性”为核心的教学与实践, 注重艺术的基础知识,探索物质媒介材料的规律,从局部和个别项目入手,逐步通过材料的改造、生产、测试等训练过程,总结出一些实用有效、具体化艺术表现的可能性,努力拓展当代实验艺术教学的表现空间。
导师:张国龙教授、王郁洋副教授
(3)影像语言方向;
致力于一个集社会观察,影像记录,视觉创作多元化的艺术实验课堂,强调社会概念与影像艺术、影像媒介的应用与表达。以影像艺术对社会题材的关注,建构具有社会评价性的影像创作方向。在多媒体互联网开放性的结构下,实践多种影像相关媒介,尝试不同的媒介应用环境,注重媒体手段与思考方法的结合,引入电影、文学、戏剧与哲学,对当代文化进行辩证式的思考。
导师:曹斐教授
(4)图像与符号语言方向;
如果一个对象仅指被感知,而不存在含义和概念的话,它就不能成为一个符号,只有当被感知的东西同时具备概念和含义的时候,它才成就为符号。图像与符号涉及到非常古老的人类交流模式,而这种交流模式在进入二十世纪之后获得了不同于之前时代的解释,并且在新的解释的基础上形成了一个很庞大的学术系统,这个学术系统就是我们现在谈的比较多的符号学。在符号学的系统里面,它把人类的几乎全部行为都纳入到了自身的解释框架之中,从而变得异常庞杂,也极其丰富,能够贯穿古今,联通东西。在艺术学院开设专门的图像与符号研究的学术方向,开展系统的教学,是促进艺术教育发展的有效手段,也是激荡艺术创作生态的鲜活路径。
导师:邬建安副教授
(5)公共空间与社会雕塑方向;
导师:徐震教授、王郁洋副教授
(6)总体艺术与跨界研究方向;
本课题将对中国现代化进程中乡村和小城镇中传统生产生活模式的变迁、公共文化和文艺观念的变迁进行历史研究与梳理;对社会转型过程中呈现出来的新的城乡关系、新的公共文化现象展开调查,举凡社区传统、记忆载体、人际互动、节日、景观、民艺、游戏等乡镇公共文化事务,都在研究范围之中。努力建设推进城乡的社区文化发展。强调“社会即现场”的观念,以文化研究、社会调研为基础,推进美术院校“下乡采风”模式改革,建立社会调研的常态教学机制,发展“新地方志”、“新民间文化”、“新公共艺术”等视觉文化项目。
导师:志杰教授
(7)未来媒体方向;
导师:张尕教授
(8)展览策划与艺术创作方向;
“展览策划与艺术创作”早已成为长久的艺术热点,国内的艺术高校大多开设了近似的课程或近似的专业。实验艺术专业自成立初期就确定了一门重要的课程“展览策划与艺术创作”,是将艺术创作实践与展览策划及艺术理论相结合的课程。这门课程跟随实验艺术专业从工作室到成为学院已有十余年之久。“展览策划与艺术创作”它将不断成为艺术院校教学的必然。聘请著名国际策展人、艺术批评家、教授侯瀚如先生来作为我们实验艺术学院的研究生导师工作室负责人,是一个难得的、必要的开拓,这将极其有效的推进实验艺术学院教学的发展,成为在全国乃至全世界艺术教育中的领先专业。
导师:侯瀚如教授、邱志杰教授
(9)光艺术研究方向;
(10)方法论叙述与表演
(11)影像叙事与空间表达
(12)科技艺术
考试科目
初试
1101思想政治理论
2202俄语或203日语或204英语二或241德语或242法语
3725造型、媒介语言
4825创作方案
复试
美术史论
面试
参考书目
相信这样的一篇文章下来
各位同学已经对央美时装设计考研有了初步了解
俗话说考研就是靠信息
赢得信息是考研成功的垫脚石
如果五分钟满足不了你
还想知道更多
欢迎来弘时考研咨询
这里有超多央美的研究生学长学姐啦
学长学姐们的成功经验将是你成功登岸的敲门砖哦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2023-04-14 09:24
来源:
弘时教育发布于:山东省
2023年考研已经过去
2024年的考研大步向我们走来
历年的考研人数都在不断增加
如何能在众多专业中选择一个最合适自己的专业?
如何能在同一个专业的不同方向中把握自己的走向?
这是考研小伙伴们必定要面对的问题
接下来小编带你细数
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画专业的具体情况
中国画专业发展
中国画院于1918年由国立北京美术学院国画系前身,1922年更名为国立北京美术专门学院国画系。1928年至1929年更名为国立北平美术学院国画系,新中国成立后1954年成立的中央美术学院彩墨画系,1958年改名中国画系最终在2005年更名为现在的中国画学院。
中国画院师资力量雄厚,学科门类齐全。 也是中国最重要的中国画创作、研究和教育学术机构之一。
中国画院坚持以国画、书法、写生、文史为主导。 以传统创新和中西融合两种教学理念和方案,形成了传统、生活、创作三位一体、临摹、写生、创作紧密结合的教学特色,培养了大批热爱祖国。 能适应社会各种需求的专业国画人才。
专业招生情况
专业初试科目
水墨人物画研究专业考试科目:素描、专业写生、创作、书法、面试
导师:李洋、刘庆和、毕建勋、王晓辉、林彬、刘庆和(廖勤)
工笔人物画研究专业考试科目:素描、专业写生、创作、书法、面试
导师:徐华翎、刘金贵、金瑞、刘金贵(张猛)
山水画研究专业考试科目:速写(人物)、传统笔墨创作、创作、书法、面试
导师:陈平、丘挺、冯海涛、刘荣、贾云娣
花鸟画研究专业考试科目:速写(人物)、白描写生(工笔)、创作(写意)、书法、面试
导师:于光华、岳黔山、谢青、陈相锋、岳黔山(张弓)
书法艺术研究专业科目考试:书法创作、书法史论、篆刻创作、面试
导师:徐海、蔡梦霞、祖彦飞
每年都会出现考生
因为初审不通过、忘记现场确认等等原因
无法参加最后的考试
因此熟悉流程也是备考的重要一步
希望各位考生尽早准备,尤其是注意几个关键的时间点,搞清美院初审与研招网报名、现场确认的时间等等。预祝大家2024年考试顺利,如愿来到中央美术学院深造学习。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选择擅长的领域继续答题?
{@each tagList as item}
${item.tagName}
{@/each}
手机回答更方便,互动更有趣,下载APP
提交成功是否继续回答问题?
手机回答更方便,互动更有趣,下载APP
“学生过重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家庭教育支出和家长相应精力负担1年内有效减轻、3年内成效显著,人民群众教育满意度明显提升。”近日,中办、国办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并发出通知,要求各地区各部门结合实际认真贯彻落实。今年秋季学期是中小学全面落实“双减”有关部署要求的第一个学期。截至目前,包括北京、上海、广州等城市在内的全国多个地方已经出台了相关细则,迈出了第一步。在“双减”重大改革部署落地后,培育综合素养再次被视为重中之重。在其中,美育不仅是贯穿传统与当代的骨干,更成为一种社会创新的力量。从概念上讲,美育是普及性的通识教育,以培养全体大众具有普遍的艺术素养为目标。而艺术教育既是美育的重要载体,也是提高美育质量与水平的重要依托。但在网络上随意一搜,琳琅满目的艺术教育培训良莠不齐,而各大艺术院校的考前班,却大都存在着高举应试教育旗帜,重技巧、轻艺教的问题。于是,艺术教育往往被简单地理解为美术班与艺术高考,虽有“艺术”之名,走的却依旧是“千军万马闯独木桥”的应试之路。无论是幼时考证书、参加比赛、获得特长生资格,还是以艺术生身份接受集训参加艺考,都在某种意义上与“艺术”的初衷愈行愈远。那么,改革开放四十年的背景下,到底如何可以让真正的艺术教育不只是停留在理论或技术层面,而是真正通过对美的实践,进而促进对于这个世界的更好体验?美育与重塑▲ “美育与重塑——传统走近,实验走远“学术论坛北京现场,凤凰中心9月5日,一场题为“美育与重塑——传统走近,实验走远”的学术论坛,于北京凤凰中心以及厦门鹭潮·鼓浪屿美院连线开讲。中央美术学院、清华大学美术学院、中国人民大学艺术学院、福州大学厦门工艺美术学院、厦门大学艺术学院等高等艺术教育学科的领头人、专家们在这里共同探讨在新时代,美育、艺术教育如何发展,如何以美育重塑社会,重塑未来的话题。▲ 凤凰艺术全媒体总编辑、凤凰卫视领客文化副总裁肖戈主持“美育与重塑——传统走近,实验走远“学术论坛,凤凰中心7月,“传统走近,实验走远——中央美术学院教学研究展·版画系”展览于鹭潮·鼓浪屿美院的园区举办。展览策展人之一、中央美术学院版画系副系主任、版画系第六工作室主任、博士生导师冯梦波教授此次来到凤凰中心,进行主题讲座《媒介考古学的观念与实践》。▲ 学术论坛上的主题讲座《媒介考古学的观念与实践》,主讲嘉宾为中央美术学院版画系副系主任、中央美术学院版画系第六工作室主任、博士生导师冯梦波教授,凤凰中心冯梦波是中国最早关注和运用数字技术的艺术家,早在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初,他就开始了互动艺术的创作,尤其是以运用电子游戏进行创作而闻名。他从个人经验出发进行了分享,让我们了解到由他主持的中央美术学院版画系第六工作室的研究方向和教学理念,多元化的课程设置,同学们所呈现的丰富多彩的作品,由此可以看出冯梦波教授对版画教学发展的创新性思考。▲ 论坛北京现场,专访中央美术学院版画系副系主任、中央美术学院版画系第六工作室主任、博士生导师冯梦波教授,凤凰中心版画在中国具有着悠久的文化和历史传承,距今已有上千年。1931年起,由鲁迅倡导的新兴木刻开启了我国版画创作的新时代。从新兴版画诞生那天起,便与中华民族的解放事业紧密相关。▲ “美育与重塑——传统走近,实验走远“学术论坛北京现场,从左至右:肖戈、冯梦波、王华祥、祝延存(彦春)、张战地,凤凰中心在首场圆桌讨论中,中央美术学院副院长、中央美术学院研究生院院长、博士生导师,中国美术家协会版画艺委会主任、北京市美术家协会副主席苏新平教授;中央美术学院造型学院副院长、中央美术学院版画系主任、博士生导师,国际学院版画联盟主席、中央美术学院国际版画研究院院长、中国美术家协会版画艺委会副主任、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版画院副院长王华祥教授;中央美术学院版画系副主任、中央美术学院版画系第六工作室主任、博士生导师冯梦波教授;中央美院版画系第二工作室教师祝彦春教授;中央美院版画系第二工作室教师张战地副教授共同讨论版画教学的传承与创新。▲ “美育与重塑——传统走近,实验走远“学术论坛线上现场,中央美术学院副院长、中央美术学院研究生院院长、博士生导师,中国美术家协会版画艺委会主任、北京市美术家协会副主席苏新平教授以虚拟人物形象参加论坛▲ 论坛北京现场,专访中央美术学院造型学院副院长、中央美术学院版画系系主任、博士生导师、国际学院版画联盟主席、中央美术学院国际版画研究院院长、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版画院副院长王华祥院长,凤凰中心▲ 论坛北京现场,专访中国人民大学艺术学院党委书记、院长、博士生导师张淳教授,凤凰中心▲ 论坛北京现场,专访中央美院版画系第二工作室教师祝彦春教授,凤凰中心▲ “美育与重塑——传统走近,实验走远“学术论坛北京现场,专访清华大学美术学院陶瓷艺术系主任、博士生导师,中国美术家协会陶瓷艺术委员会主任白明教授,凤凰中心随后,中央美术学院造型学院副院长、中央美术学院版画系主任、博士生导师,国际学院版画联盟主席、中央美术学院国际版画研究院院长、中国美术家协会版画艺委会副主任、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版画院副院长王华祥教授; 中国人民大学艺术学院党委书记、院长,兼任中国人民大学公共艺术教育中心主任、博士生导师、张淳教授;清华大学美术学院陶瓷艺术系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美术家协会陶瓷艺术委员会主任白明教授;福州大学工艺美术学院博士生导师刘玉龙教授;厦门大学艺术学院美术系硕士生导师谷瑛副教授等嘉宾参与第二场圆桌论坛,讨论艺术教育与社会化的美育重塑。▲ “美育与重塑——传统走近,实验走远“学术论坛北京现场,从左至右:肖戈、白明、张淳、王华祥,凤凰中心▲ “美育与重塑——传统走近,实验走远“学术论坛厦门现场,福州大学厦门工艺美术学院博士生导师刘玉龙教授,厦门大学艺术学院美术系硕士导师谷瑛教授,鹭潮·鼓浪屿美院五位嘉宾从不同角度解读了版画教学的传承与创新。这不仅是对鹭潮·鼓浪屿美院园区举办的 “传统走近,实验走远——中央美术学院教学研究展·版画系”这个展览的总结,也让人们看到经历了“1.0”与“2.0”革新的版画与鼓浪屿在时代的浪潮中再次相遇;同时,这次来之不易的会首既包含着对这片土地的尊重与回顾,也象征着艺术将在鼓浪屿重新启程。▲ “美育与重塑——传统走近,实验走远“学术论坛厦门现场,鹭潮·鼓浪屿美院数字时代的云端沉浸▲ “美育与重塑——传统走近,实验走远“学术论坛线上现场2020年起,全球新冠疫情迫使人们将大量交流和工作放置于云端,线上的会议成为日常。此次“美育与重塑学术论坛”创新性地采用“沉浸式虚拟会议中心”,让厦门、北京多地的重磅嘉宾和观众相会在虚拟世界里。有兴趣的观众也可以从世界各地参与其中,实现科技与艺术的融合,让在线变为“在场”。▲ “美育与重塑——传统走近,实验走远“学术论坛厦门现场,福州大学厦门工艺美术学院博士生导师刘玉龙教授发言,鹭潮·鼓浪屿美院▲ “美育与重塑——传统走近,实验走远“学术论坛厦门现场,厦门大学艺术学院美术系硕士导师谷瑛教授发言,鹭潮·鼓浪屿美院国外艺术教育学者们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已经发现,由于科技的进步,尤其是网络的发展将信息的收集与交流渐渐结为一体,在不同的屏幕上可以实现对于艺术的体验与学习。著名经济学家与教育学家米尔顿·弗里德曼在2000年出版的著作中认为,美术馆及相关类似的机构需要渐渐转型为信息的提供者,以不同的方式将艺术作品展示出来,并让观众们在其独立自由的时间与地点(own place and time)以其独立自由的选择(free choice),去进行自主学习与体验(free choice learning)。三十年过去了,数字化生存时代的境况已然愈加合理、自然。尤其自疫情以来,通过线上与线下结合的方式学习、讨论、呈现和传播艺术的现象和机会也愈加普遍,同时也更容易被接受和使用。而在借助着数字网络的便利时,我们同样也需要重新思考新时代背景下关于艺术自身的种种命题。在不断推进的政策背后,一方面我们不能因美育要被纳入升学考试才开始重视,也同样不能因“双减”而完全走向另一个方向,而是应该从小就重视培养年轻一代的艺术兴趣、艺术素养以及艺术能力。即使不通过艺术教育来达到考试的目的,这种艺术熏陶也能培养其品行和气质,更能在潜移默化中传承中国文脉、艺术脉络,提升文化软实力。同时,接受美育的场所也同样不应仅限于专业的课堂之上。无论是美术馆还是艺术机构,亦或是更为广阔的社会场所,只要其中生长着艺术,艺术也必然可以无处不在地感动我们,让我们时刻接受着来自艺术的沁润。无论是专业美育亦或通识教育,在发挥自己的创造力,表达自己对世界的认识和感悟时,人人也都可以是“艺术家”。艺术品,其实不一定是绘画、雕塑等实物,从根本上看更是一个人的思想和状态,当他们在日常生活外,以艺术为媒介自由表达和感受的那一刻,就成了艺术家。于是,在外界的纷杂变化中,文化遗产和艺术媒介如何寻求当代传承与表达的可能性,并在保持着自身文化属性的基础上,进行再一次的变革和发展,本次论坛也在这样的探索实践中给了出新的答案。通过大美育和大艺术,让每一个人成为最好的不一样的自己。“双减”之后,美育却走向了更加辽阔的维度。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清华美院美术学博导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