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看待,有没有再艺雀艺 术史论学过的宝子来说一下上课的体验?我正在备考央美研修班有必要读吗艺管研究生


有很多同学都对美术史很感兴趣,希望通过学习美术史考研到清华美院或者中央美院这样的院校。但是很多人并不会学习美术史。
今天老师就给大家梳理一下学习美术史的方法论。希望对于美术考研或者美术爱好者有帮助。
有对比才能有判断
讲美术史,文字语言一定要在视觉图像基础上才有意义。
课本上有这么一句话:“印象派,注意表现日常生活,特别是对外光的研究跟表现,一反欧洲几百年来只在画室里作画的传统,摒弃了16世纪以来千篇一律的棕褐色调。”
这句话怎么讲解?照本宣科念一遍?枯燥乏味不说,关键是浪费了这个知识点。教美术史,需要把文字里的含义转换为视觉感受。把语句中的关键词图像化。
我从上面那句话中选出两个关键词,“16世纪以来”和“棕褐色调”。按说这两个词非常简单,不需要怎么解释,但是不需要解释的地方,反而更需要解释——用视觉,而不是用文字解释。
“16世纪以来”是什么意思?不要用文字说,不要用口语说,用图像解说;“棕褐色调”是什么意思?好像大家都明白,但是问题就出在这个好像都明白,其实并不明白这个状态。
传统的方法会这样解释,左边那幅是棕褐色调,右边那幅是印象派,画的是帽子店,画面各种颜色都有,不是棕色调。用两幅图来说明棕褐色调跟非棕褐色调的区别。
这样行不行?当然可以。够不够呢?非常不够。怎么才叫够?我们还是放出大量作品。
既然是“16世纪以来”,我们就去找16世纪的画家。这位是16世纪的文艺复兴盛期最有名的画家之一,叫拉斐尔,把他的60幅画放在一起,不看细节,只看整体,整个屏幕是什么色调?大家可能觉得莫名其妙,很难判断这是什么色调啊。为什么你说不出明确的判断?因为判断是建立在对比基础上的,没有对比何来判断?所以我们先做一个对比。
这是17世纪的伦勃朗,把他的60张画放在一个版面上,仍然不管细节,你看它整个色调,是不是特别暗?是不是棕褐色?直接就叫酱油色调吧,还是老抽。
从拉斐尔开始,就是从“16世纪以来”,拉斐尔的整体色调有点深了,到了伦勃朗,17世纪,色调已经是典型的棕褐色,再往后看,鲁本斯是不是也很深?其实当我在这里说很深的时候,相信大家还没有一个明确的“很深”的概念,我们一步一步往下看,最终能够看出“很深”。很深的“很”,是一个比较词,必须在比较中才能理解。
这是17世纪的法国叫洛兰的风景画家,又把他的一堆画排在这里,风景按说经常都是蓝天白云,整个色调应该是很明亮的,但是,他还是很深,很暗,虽然没有伦勃朗那么暗。
时间再往后走,18世纪末期的学院派画家大卫,他的也是深色调。
好了,从16世纪到19世纪,近400年里,画家的画都是深色调,再看看印象派是什么色调。这就是印象派,莫奈的风景画,整个色调是不是明快了很多。
我们不评论好坏,只谈论画面整体色调,是不是从印象派开始有了很大改变?印象派对后世有什么影响呢?再看后面一个画家,莫兰迪,20世纪很重要的一个画家,就是画瓶瓶罐罐那位,他的整体色调是不是不像印象派之前那样暗了?
仅仅通过文字去说“16世纪以来千篇一律的棕褐色调”,是不是没有通过图片表达更加明确,更加清晰?
美术史的文字是说明图像的,可是如果在课本里,在讲课中大量出现的是文字,不是图像,我们就缺乏学习美术史的基础。所以我认为1∶1的图文面积比例,文字太多,图片太少,应该变成是500∶1。我用整版整版的图,说明“16世纪以来千篇一律的棕褐色调”一句话,是不是500∶1,是不是效果更好?
理解别的人,才能理解这个人
维米尔,很多人都知道,喜欢画在窗边的人物,或者读信或者倒牛奶什么的,课本里配了三张插图,我配20张。美术史书上介绍他属于17世纪荷兰小画派。
可是,“属于17世纪荷兰小画派”是什么意思?能不能深入一点理解?我喜欢在这些非常浅显的话语里,找一些觉得还不能理解的地方。
维米尔属于荷兰小画派,对这句话还缺乏视觉想象。小画派里应该有好多人,维米尔只是其中一个,其他画家是什么样的呢?书上没有说,是不是一大缺憾,是不是应该给大家看看其他画家什么样,在对比关系中才能更好地理解维米尔。
荷兰小画派当中还有一个画家叫霍赫,列出他的20张作品。
这不是维米尔的,但乍一看是不是觉得和维米尔的风格一样?人物都在房间里,都在窗边,都是家庭妇女的琐碎事情。几乎一模一样,对不对?所以他们叫荷兰小画派,属于一个流派。
这样一对比,是不是更清楚为什么叫荷兰小画派了?而且再多想一些,就会产生一个问题,为什么两个人都画这种题材,几乎一模一样,但是维米尔的名气比霍贺大得多?老话说,提出问题是解决问题的一半,看图过程中,你脑子里会产生各种各样的问题,你就上道了,哪怕教师没有为你解答,今后你也会用各种方式为自己解答。
上美术史课前,要求学生预习课本,或者到图书馆大量翻看画册,现在的学生根本不想理你,他们离不开的是手机和电脑,对图书馆早没兴趣了。
但是,只有在课前大量、系统地浏览相关艺术史图像,才可能有兴趣、有效率地学习美术史。他们不去图书馆看画册,能不能把画册的内容送到他们的电脑里?
建立一个美术史电子图库
今年二月一放寒假,我就在家开工,为美术史课程建一个图库。
我是这么规划的,选择400位艺术家,为每位艺术家配30张左右的作品图,每张图片注明年代、题目、材质、尺寸、藏地。图片在淘宝上买,尽量高清,图注在谷歌上搜。
为什么确定400位艺术家,前面说了,课本介绍了205位艺术家,他们的重要作品在我图库里头都应该有。但我要比205这个数翻一倍,为什么?
这205位是西方艺术史上最重要的艺术家。可是,“最重要”是什么意思?讲理论的老师满嘴跑的都是这个“最重要”,那个“最重要”,却不注重解释,往往一带而过成为烂词。这些词儿应该用图像的方式把它给解释清楚。
什么是“最重要”,请不要用文字解释,用图像解释。
当你把最重要的画家放出来,想让大家感觉到它是“最重要”的时候,必须把二流画家也放出来,用二流画家衬托一流画家,别人才能体会到一流画家“真牛”,这个“真牛”才是“最”的意思,所以,“最重要”,一定要翻译成图像语言,而不仅仅是文字。
因此,我准备找400位画家,其中200位可能是二流的,就为了衬托一流画家。有对比才有理解。
我自己学美术史,有感受,一开始学的时候,这个也是大师,那个也是大师,大家都是大师,没有一个不是大师,所以大师在我眼里变得是平平无奇。
如何在学习者眼中让大师成为大师?只能是对比,把比他们差一点的人也放出来。所以选择400位艺术家。
每位艺术家,计划配30件作品,不过有的人找不到30件作品,有的人会超过30件,只是平均30件。了解一位艺术家,至少要看30件作品才能找到感觉。
400位艺术家,每人30件作品,这个电子图库就有一万多件作品。
古人说,行万里路,读万卷书,美院学生应该有万件作品的视觉印象在脑子里,打下这样的视觉经验基础,以后你不论是从事纯艺专业,还是设计专业,都有好处,虽然现在的我说不清楚好处是什么。
从二月份到现在,我完成了60位画家的图库,一个文件夹就是一个画家。还有340位没做,340位要花多少时间?我准备花一年到两年的时间。两年之后,也是我退休的日子,如果能把这个图给做好的话,算是给我的教师生涯划个句号,一个自我赠送的项目。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从我的角度看中央美院,或许属于特例可能不是你想象的那般光彩夺目(图多)我先简要把题主的问题回答一下,然后再开始我的长篇大论。下面我简要的说点特色的:1,课题设计很有意思比如我印象很深的是第一次课题:“用最少的A4纸,包裹住一颗鸡蛋,把它从三米高的地方丢下来,确保鸡蛋不碎”。然后我们接下来一周就是,整层教学楼散发着一股腥味,蛋碎了一地······不过确实出来了不少优秀的脑洞,用A4纸叠成的结构。记得最少的是有一位同学只用了半张A4纸,就能做到,真厉害2,美院的自由上课点名很自由,学术氛围很自由,毕竟都是一群搞艺术的人管理的学校(哈哈哈)3,同学都很厉害都是全国各地选出来的人才,真是奇葩一大堆,还挺优秀,总能遇到和自己三观很符合的朋友,是一个思想碰撞,与相互学习的好地方。4,北京这个城市不错经常有各种国际大展览,古今中外的艺术家们经常光顾北京。然后能参加很多的厉害的讲座,很多小地方见不到的事物与人物,都是很不错的。对于一个刚从高考走出来的孩子,北京本身就是一所高质量的大学。我的这篇回答是类似写日记,记流水账形式的。主要是现在对大学的回忆像是在对自己说话,没有想取悦别人就想一出是一出了。或许偶尔会透露一些观点和特殊经历。要是遇到对看文字讲究的人,可能就显得有点寒掺了哈我将从面下这三个点来回答这个问题:1:考上央美之前的故事2:在央美里面读书的那些事3:毕业后的央美烙印一:考上央美之前的故事现在回忆:仿佛那是另一个人1·初来北京那时候第一次看到美院,不敢跟它合影,因为不知从哪听来的传说,说是合影过的人都考不上美院。所以我很乖。2·打怪升级艺考生高三是要出去学习半年的。我有幸来到当时很火的一个画室(现在应该叫网红画室)来学画画。汇聚了全国顶尖高手,其中不乏复读很多年(也就是比我大好几岁甚至十几岁的人)那个时候,大家都很努力,下图是上课之前,同学们为了在写生中占到好的位置,都提前把自己的位置占好,还会贴一些“符咒”,表示“此位已占”。哈哈下面的这些图片(好珍贵)分别是:1·我晚上加班在走廊里面通宵画“大卫石膏像”2.回宿舍后加班画画3·我和同学(此人后来考上中国美院)沾满颜料和铅笔灰的衣服和鞋子1233·小成就作品第一次上墙(左下角)!!!努力之后而得到的成果,让我觉得自己是一个“被上天选中的孩子”。在茫茫500多号同学中,只选了30张左右的画,我觉得当时的我膨胀得很厉害。(哈哈)偶尔也有闲下来的时候画室就在离央美不远的“798”艺术区内,所以那段时间经常和朋友去瞎逛逛逛画展啊,买一串冰糖葫芦啊,旧书摊之类的,便宜。4·挫折5月份央美出成绩,名次不好800多名,虽然入了大圈,但是没能进小圈,所以没有考上。和我一起的好朋友,他考上了中国美院,就去杭州读书去了。而我,再来一年吧。······复读的一年,很多人会觉得背负了不少压力,面临着很多未知与一年的痛苦又但是········我其实过得很滋润!因为我终于能成为画室的“前辈”了!有大批的应届生小学弟小学妹整天恭维我平生第一次这么强烈的体会到“大佬”的感觉。。。。。。。。。。。。被涂掉的那位是我。。。5·如愿以偿如果你是一名艺术生,一定知道有个叫“第二志愿”的东西存在那年我央美造型专业第290名,第一志愿录到209名,我进不了“纯艺术”专业只能选我填的第二专业:家居产品设计所以才有了接下去的故事总结这一阶段就是:1·努力--2·小成就--3·复读打击--4·大佬般滋润--5·考上梦想的大学,却可惜不是自己想上的专业接下来,开始进入到文章核心部分,也就是题目的真正回答内容部分二:在中央美院读书的那些事在一种并不是特别理想的状态下,进入了我理想的大学这种矛盾的感觉,是很多人难以体会的因为很多人不太清楚认为只要是中央美院就可以了呀~设计和艺术不都一样吗?其实设计和艺术是两回事《现代设计史》作者:王受之先生有一次在《一席》节目中说到:“设计是为别人,艺术是为自己”我那时懵懵懂懂的,但也大致能明白这一道理。6·狂热(大一)央美是自由的。那时候,大一。在初步接触了这个陌生的专业“家居产品设计”之后我并没有喜欢它,在面对众多努力的同学时我没有找到自己当年画画的那种成就感更加不能提起兴趣,而我始终不太明白,设计到底在学啥。但是,我感恩,央美是自由的。那一年开始,我开始接受各种艺术思潮的洗脑(相信其他同学也一样)以前我们都是闷声不气的在画画,到了大学后各种课程,各种讲座,各类画展都在告诉我们,艺术原来如此多元,不仅仅只是指“画画”。我开始了尝试摈弃一切已有的知识,不再画画,疯狂的去吸收我不了解的东西,看没有看过的画了解中国近代艺术发展史,世界现代美术史通过大量杂七杂八的知识大恶补,才大致弥补了我对“画画”理解的空缺。看了《杜尚访谈录》,开始怀疑:画画是不是已经死了?那个时候,反复问自己:画画还有意义吗?大一的时候,看了好多好多碎片式的知识大家看我大一时候的桌面,大致能感受出来,墙上贴了很多“名人”但我现在再看,恰恰反映了那一阶段的脑袋极其混乱特别是自己坚守了,学习了那么多年的画画,也被质疑那时的世界观其实是崩塌状态感觉要反抗一切,又想要重新抓住一个新的原点,重新追寻。所以我称大一这一阶段的自己称作“愤青”7·初识摄影(大二)你会很奇怪,一个央美的,居然不去画画,还怀疑画画这不笑话吗?我现在整理一下路程:1·大学之前的7年时间努力学画画--2·考上中央美院--接触多元艺术类别(比如装置艺术,行为艺术等)--3·三观破裂,质疑绘画,认为它不是唯一的艺术手段。这样整理一遍之后,我觉得其实这一心态变化是正常的。在某一次选修课上,我见到了以为很有趣的摄影老师,在他的课上,我对摄影产生了很强的好感。于是就去他工作室进行了长达整整一年的实习。在那期间,我学会用PS去做一些小创作,手法很稚嫩。但也能看懂。就是把当时对我那两年产生过思想冲突的人物全都P进了我的自拍身体上。模特是室友,表达那两年的迷茫与孤独模特是室友,表达那两年的迷茫与孤独在摄影里面,我找到了一丝丝成就感。觉得不用画画,直接用相机去拍摄我所想表达的东西。再通过后期PS,去拼装,就可以进行“创作”了。当时的我,的确是这样想的,并且乐此不彼。那段时间制作了一些作品,也去参加过一些比赛那是一段比较快乐,积极向上的时光很是怀念。8·暂别摄影,重回设计(大三)看到这,你或许感觉到我真的很迷茫不只是你,我现在看,也会觉得那个时候的自己,太迷茫大一大二基本都是在逃课中度过的。尤其是大二因为一周要跑3~4天摄影棚,那意味着有那么几节课是必定要逃课的而且去完影棚回来后的一天,根本不想去上课,太累了如果你有兴趣,可以看看我大一大二两年的成绩单非常糟糕~(羞愧脸)怪只怪央美真的太自由,但我很中意呀(发自内心)回归设计的原因,是因为我对设计开始不带有偏见了。归结暑假读了几本设计书,以及大三有新的老师来任教我觉得那个时候自己的偏见减弱了回想起之前的两年,都过于自我,不去了解周围所发生的完全以自己遵循自己喜好为中心又或许是大二恋爱的原因让我慢慢学会去站在别人的位置上考虑事情而设计,就是一门为别人考虑的科目这一年,我的成绩也都稳定在八十多分,推掉了摄影的实习工作,结果就是设计成绩的回升恩,我还是有能力的嘛~这样的状态,我一直持续到大学毕业。也是在这两年,才正真的融入一个群体,基本上这些人的名字现在我都还能叫得出来。因为这两年是在扎扎实实的学一个东西。为信仰基督教的爷爷奶奶设计的养老房子中间省略了很多细节比如:1,我们每年4月份会有一次离开北京,去外地调研的学习体验大一去的四川成都,我们小组调研的“川北皮影”(结果刚好碰上雅安地震····)大二去的山东淄博,我们小组是去学习当地有名的琉璃工艺,做作业设计大三去的东北长白山,去那我们为一个荒废的村子做空间与产品设计室友合影~毕业活捉明星老师,和徐冰老师合影~(嘿嘿)3:毕业后的央美烙印今年参加了央美百年校庆。回想自己毕业后这两三年被象牙塔抛出后的起起落落为了谋生,做过社会底层的体力工作也当过考前班的老师也能发现自己身上与周围人有一些不一样的特质不说这种特质的好与坏因为我认为所有特质本质上都平等什么特质呢?就是“一股专研劲儿”我不知道这是不是美院赋予我的也可能是常年的画画学习培养的这种专注精神最后考上央美,对多年的专研劲儿得到了肯定从而让我迷恋这股劲尤其是美院的一些年级大一点的老师们(我们美院习惯称他(她)们为老先生)一辈子都专注于自己的艺术道路与教学事业上我呢目前也找到了自己专研的领域现在是一名线上绘画老师和大学室友以及一些志同道合的朋友们一起教了一千多个成人绘画爱好者了并且还在专研着心里也藏着一位艺术家希望自己通过更多的学习与创作实践慢慢的也能找到自己的艺术路子附上央美大神徐悲鸿先生与齐白石的合影也希望更多的人有机会来中央美院来学习与参观这是我另一条关于中央美院的毕业后的回答,有兴趣的可以点开看看哈~最后,希望对画画有兴趣的你,也能被画画滋养。欢迎关注我们的微信公众号:野望绘画。这里有对绘画的热情,趣味,和一些好玩的绘画课程。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央美研修班有必要读吗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