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怎么看,河 北精 英河北艺术职业学院怎么样专修学 院是一所什么样的学校?

【简介】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小学特色课程实施方案(共9篇),欢迎您阅读分享借鉴,希望对您有所帮助。在此,感谢网友“隋峰”投稿本文!篇1:特色课程实施方案一、情况分析:小班幼儿由于高级神经系统还未发育完全,他们常常坐不住,兴奋好动,加上他们的骨骼还没有完全骨化,软骨成分较多,坐的时间稍长就易疲劳。针对小班幼儿的这些生理特点,我们十分重视发展他们的运动能力。此外,我们知道大脑皮层的感觉区域和运动区域最先发展,其他区域随着这些区域的发展而发展。尽快地发展幼儿的感觉能力和运动能力,还能带动其他能力的发展。为此,开学后我们就注意对他们进行大肌肉群的训练,以便使幼儿的动作尽快发展,协调起来,从而使他们能更加全面的发展身体的协调能力。二、指导思想:小班幼儿体育活动,应该是对幼儿进行以身体活动为手段的全部教育过程。好动是幼儿的年龄特点,体育活动是幼儿的本能,是直接受他们的生理心理发育的规律支配的,运动也是幼儿探索客体环境的最有效手段,他们不仅需要通过运动感知世界,而且需要在运动中积累经验,从小培养幼儿的发散性思维不仅对幼儿当前的发展有很大作用,也可为将来的创造活动奠定基础,从而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三、教学目标:根据小班幼儿的身心发育特点及小朋友的各项能力发展水平,进行的教学活动设计。1、初步学习走、跑、平衡、钻爬、等基本动作。2、初步学习听口令、立正、稍息、原地踏步走。3、了解一些安全知识;不去危险的地方玩,不做危险动作,不玩不安全的东西,不随便离开老师,集体,不随陌生人走。4、能上体正直走,两臂曲肘在体侧自然跑,自然跳起轻轻落地,走平衡木时不左右摇摆,会互相滚接大皮球,会两手两膝着地爬行。5、在老师的带领下能按节奏做操,会听口令、立正、稍息,原地踏步走。四、具体措施:⑴合理安排每个活动的内容,确定活动的任务确定新教的知识和技能,保证幼儿的运动负荷和心理负荷的适宜程度,真正达到增强幼儿体质的作用。⑵对幼儿的动作发展给予科学的评价。在进行评价时,教师要考虑不同幼儿之间的差异,并对不同幼儿提出不同的要求,避免用单一的标准评价不同的幼儿,力争让每位幼儿在原有基础上都有提高,提高幼儿参与户外体育活动的'积极性。⑶以幼儿感兴趣的方式组织户外体育活动。创造被人接受的气氛,让幼儿带着愉快的情绪参加体育活动,进而产生高度的心理自由和轻松愉快感,以保证幼儿在活动中体验成功,发挥创新意识。在幼儿集体活动中,教师要作为一个引导者,支持者及时肯定幼儿的成绩与进步,在自由活动中教师要充当幼儿的合作伙伴,真正融入幼儿的活动中去,要充分尊重每个幼儿的需要,以欣赏的眼光看待和发现每一个幼儿的积极变化,引导幼儿积极探索。五、活动内容:第一周:好玩的小风车第二周:好玩的沙包第三周:铁烧饼第四周:小青蛙跳过河第五周:小兔子运萝卜第六周:小火车钻山洞第七周:活动目标:守门健将第八周:小狗乖乖(手膝着地爬行)第九周:勇敢的小猎人第十周:动一动真有趣第十一周:小企鹅运冰块第十二周:小熊盖房子第十三周:小狗乖乖第十四周:猴子玩球第十五周:好玩的飞碟第十六周:吹泡泡第十七周:学做解放军第十八周:有趣的小方巾篇2:特色课程实施方案在上一个教学年度,在上级的正确领导下,在分管领导和体育教师的共同帮助下,我顺利的完成初三体育教学的工作。新学期我跟进班级任教初四四个班的体育教学工作。因为任教初四,深感身上责任重大。为了在新的学年里进一步发扬成绩,更好地完成学校体育教学工作,特制定本学期体育教学工作计划如下:一、学情分析:我校初四共分八个教学班,我任教1---4班的教学,近200名学生,他们的身体素质各异。因为初四学生面临中考,他们的学习压力非常大。如何调整好他们的心理,处理好学习与活动的安排,让他们在体育考试中取得好成绩是该学期的首要任务。另外考虑到男女差别大身体素质各异:男生活泼好动,表现欲强,能够较好的锻炼;女生趋于文静,不好活动,课中就要经常与她们沟通交流,因势利导,及早转变观念,让男生带动女生,培养女生积极参与体育锻炼的习惯。以期在中考中取得优异的成绩。二、指导思想:以新课程理念为指导思想,充分发挥学生的主题地位,培养学生自主创新意识,敢打敢拼勇争一流及优良的集体主义精神。确保每一个学生都能够积极投入到体育锻炼中去。三、学期目标:1、养成良好的锻炼习惯,掌握好初四中考多个可能被测试的项目。2、收集并引导他们掌握更多的体育时事,丰富他们的知识,以备综合能力考试。3、让他们体验到运动的乐趣,能够在玩中学,在学中锻炼身体,增强体质。四、具体措施:1、利用课中或课后的时间多与学生沟通交流,转变他们的观念,变被动为主动。2、认真备好课,向课堂45分要效率,确保学生们能够在愉悦气氛中投入到每节课的学习中。3、课堂上,参与到学生中间,以此拉近与他们的距离,注重培养体育骨干,起到率先的作用。课中多采用比赛的方式,激励他们敢于争创的好成绩。4、课后做到及时反思总结。五、业务学习:1、认真领会课改精神,熟练各学段教材内容,加强业务理论学习,在教学实践中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2、多听课,评课参与集体研讨,取其长补己之短,丰富自己的阅历。3、充分利用多媒体、图书室等查阅教学训练方面的资料,学习新的好的教学方法。4、努力学习电脑知识,能够制造出相应的课件利于教学。5、多与同行共同交流,共同研讨,共同提高。6、加强自我锻炼,提高自身素质。六、教研课题与研究措施:课题:寓教于乐于体育教学中措施:1、实践法:以课堂为载体,精心设计每一堂课,让学生能够在玩中学,学中玩。2、问卷调查法:通过对学生的调查反馈,加以改进。七、评价教育教学:通过测试和平时的练习采取教师或学生相互评价的方式,分优秀、良好、及格、仍需努力四个层次:1、学习态度与行为:能否以端正积极的心态投入到体育锻炼及体育课的学习中去。2、体能与技能:能否正确的将动作掌握与运用情况。3、交往与合作精神:能否正确处理好与同伴的合作关系。八、教研课的安排:1、争取在优质课评选中取得较优异的成绩,以提高自己的授课水平。2、在教师基本功比赛中取得好成绩。3、与其他同行共同搞好校队的各项训练。4、认真落实两操一课活动。篇3:数学特色课程实施方案一、活动目标1、通过本次教研活动,提高教师研究教材,设计教学活动,组织教学活动的能力;2、促进教师改变陈旧的课堂教学方法,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更大程度地推进学生的发展。二、活动组织形式针对我校教学教研组的情况,有很多优秀数学骨干教学的带动,通过观摩课,开展“以课改理念看课堂”为主题的评课活,从优、缺点两方面评价课堂教学及时给执数教师指出不足,真正创设良好的教研氛围。三、活动过程第一阶段(准备阶段)1、教研组长教研组成员认真学习《数学课程》;2、根据教研活动主题,主讲教师要确定研究课的内容,说课时间,上课时间和听课的时间;3、上课教师做好充分准备,以吸引学生和听课教师;4、教研组成员,先通过听上课教师说教材,说教学活动课程,大家根据讲课教师内容的呈现,从各自的认识和数学经验出发,给他提出教学过程中的不足,让他及时的调整数学活动方案,准备教学资料及教学用具。第二阶段(实施阶段)活动时间:xx月14日:15:15―15:55地点:四(1)班活动步骤与具体地注:1、教研组长向组员明确本次教研活动任务;2、由执教者说课;3、观摩研讨课:四(1)班:《运算定律》。各个教师分工做好观摩记录:(1)李汶娟:记录数学活动开展的主要目的,重要性、必要性和及时性。(2)张文武:记录教师课堂提问的次数和人数;(3)李艳:记录学生回答问题的次数和人数;(4)秦敏:记录学生的各种反映,各种表现的学生;(5)熊艳:讲课教对课堂教学突发事件的应急对策与采取措施的处理办法。4、教师评课并进行摘录:组织教研组成员对照《教学课程标准》开展“以课改理念看课堂”为主题的评课活动对本堂课进行记录、分析、评议提出改进建议。第三阶段:根据陈凤老师提供的研究课例,全校教师就如何把“农村小学教学课堂有效教策略的研究”展开专题性大讨论,使老师们在交流沟通中互补经验,共享资源,在互相学习,相互交流中发现不足,带动教研活动的发展,不断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和学校整体教学质量。我们相信,只要全体教师积极参与,我校本教研活动一定会取得很好的成果。篇4:体育特色课程实施方案一、指导思想为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对社会、人民、家庭有用的、合格的、健康的复合型人才,为我校体育特色发展的核心思想。并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和《学校体育工作条例》,落实《关于切实保证中小学生每天一小时校园体育活动的规定》的精神,,以“建构体育文化,培养体育特长,增强学生体质,打造体育品牌”为体育特色学校创建指导精神,深入实施素质教育,全面推进教育教学改革,进一步优化学校管理,丰富学校内涵,提升学校品位,形成较鲜明的办学特色。我校遵照学生身心发展规律,调动学生参与体育运动的积极性,让学生体验体育锻炼的快乐。二、达成目标啦啦操特色项目未来几年,我们要走出一条富有书香气的、特有的啦啦操之路,助圆书香梦。1.继续加强领导重视程度加强学校领导对啦啦操运动的重视程度,是扩大啦啦操运动影响力的因素之一。在学校体育工作的进程中,有计划地对啦啦操运动未来的发展趋势进行详细规划,结合本校实际情况,制定合理的发展策略,在制度层面给予啦啦操运动发展一定的制度保障和物质基础。2.继续加强教练员队伍建设啦啦操教练员是啦啦操运动的参与者和引领者,学校应重视教练员队伍建设,不断鼓励啦啦操教练员进行进修培训,以便准确把握啦啦操运动的最新发展动态,接触最前沿的学术成果,完善自身的知识结构。培养一批高水平的教练员和运动员队伍,培养、输送更多的优秀啦啦操苗子。3.继续扩大各类参赛规模我校积极参与啦啦操赛事,,提升自身的竞技啦啦操质量,吸收先进的理念与风格,把我们的队伍建设为一只高水平、高规格、高效率、高强度、高名气的“五高”队伍。4.积极辐射全民啦啦操运动。我校将进一步加大对全校学生啦啦操的训练活动,继续实施普及与提高相结合的策略,培养学生健康向上、团结协作的精神,塑造积极向上的意志品质。做到每班每周一节啦啦操课,每人一套啦啦操训练服、一双啦啦操竞赛鞋、人手一对啦啦操高规格花球。使啦啦操运动作为丰富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成为校园文化建设的中坚力量。营造学生乐于参与的校园啦啦操氛围,啦啦操文化活动、竞赛活动丰富多彩,学生参与度100%。5.科学引导啦啦操项目教研建设以课题研究为导向,持续探索高效的啦啦操教学方式。以教学促进科研,以科研引领教学。逐步把学校建设成为具有品牌效应和辐射引领作用的啦啦操特色学校。三、实施办法(一)抓管理,完善体育管理机制我校一贯把体育教育工作纳入到学校整体工作计划之中,建立了校长领导下的学校体育教育工作领导小组,实行分管负责制。工作流程为“校长――分管领导――体育教师”一条线。学校主要领导积极学习国家体育教育工作政策和法规。学校每学年的工作计划和年终工作总结中,都把体育教育工作的内容作为重要的一项。学校还有专项的体育教育工作计划和专项工作总结,从而为这项工作的顺利开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提供了可靠的制度保障。在广泛征求教职工意见和建议的基础上,修改制定了学校发展规划――《,进一步明确了学校发展目标为“建设一所具有书香味、幸福感的示范性学校”。发展战略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奠基础,谋发展”;第二阶段是“显特色,求卓越”;第三阶段是“铸品牌,做示范”。(二)抓宣传,营造体育舆论氛围全面树立健康第一思想,提出了“我运动、我健康、我快乐”、“阳光体育与祖国同行”、“每天锻炼1小时,健康工作五十年,幸福生活一辈子”等口号。书香小学啦啦操闻名四海,创辐射示范作用。我校各种途径宣传阳光体育,宣传我校啦啦操,让学生爱上体育,期待阳光体育。(三)抓队伍,建设雄厚的师资力量体育教师队伍的建设与完备是顺利开展体育运动的重要力量。我校现有专职体育教师10名,获得“全国优秀教练员”一名,获得“龙华新区综合素质大赛体育一等奖”一名。为提高体育教师的专业素质,在严格规范体育教学常规的同时,教学处还着力抓好体育教学的校本研修和青年教师的帮扶工作。我校还重视体育教师的继续教育工作,定期派体育教师外出学习,参与市区运动会及体育项目的比赛,增进体育教师的理论修养,增强体育教师的专业技能,使我校阳光体育运动具有了强大的师资队伍。(四)全面普及扬个性,书香少年展风采在开展啦啦操活动中,学校坚持以素质教育为导向,活动促发展,实施团队带动战略,坚持普及与提高相结合,在全校学生中,人人都学啦啦操,人人会跳啦啦操。学校积极开展啦啦操大课间活动,引领校园体育的全面发展,让学校里的每个孩子都动起来,都能形成良好的身体和心理素质,同时组建了啦啦操精英社团和啦啦操梯队,让学生爱上了啦啦操这一体育运动,真正做到了“品味阳光,终身体育”。学校600多人组成的啦啦操精英社团多次受邀参与各级各类活动,先后在栖霞区中小学生田径运动会开幕式上展演,在南京市乒乓球赛开幕式上表演,在区教师节表彰大会上精彩亮相。学生在啦啦操活动中,磨练意志、学会合作,收获喜悦、走向成功。目前,全校师生形成了“人人会跳啦啦操,人人乐跳啦啦操”的浓厚氛围,啦啦操成了学校办学的一张亮丽名片。师生在感受啦啦操文化的同时,激活阳光时尚能量,充分展现新时代师生积极向上的风采。(五)课程开发凝特色,校本体系助发展学校结合实际构建了具有本校特色的啦啦操教育课程体系和教学模式。探索建立以常规课、研究性学习和社会实践课为架构的多层次、交叉性、立体化的啦啦操教育教学模式,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鼓励学生个性发展。学校自编了《栖霞区实验小学校本课程啦啦操》,在全校普及和推广啦啦操的同时,实现“一校一球一操”发展战略。目前,学校有啦啦早操、啦啦大课间操、啦啦阳光体育操,在每天的早晨、课间、阳光体育三个时间段,全体师生全员参与,尽享力与美。在课程方面,学校有由60多人组成的啦啦操精英社团和啦啦操梯队,旨在培养学生兴趣爱好的同时,让啦啦操特色可持续发展。四、保障条件(一)自上而下齐心共管为保证创建啦啦操体育特色学校建设顺利开展,成立栖霞区实验小学体育特色学校重点项目建设领导小组,名单如下:组长:马文成员:陈玮、李晓甜、耿涛、陈尤杰、崔嘉琴、马闯、刘炯1.校长室引导小组成员创建体育特色学校重点项目工作开展。督查各处室在创建啦啦操体育特色学校工作开展中的落实情况,并协调各处室工作安排。2.办公室对创建啦啦操体育特色学校工作开展的后勤保障及统筹物资、资金的支持。创建体育特色学校重点项目人员的安排及领导小组的会议安排、召开。3.德育处创建体育特色学校重点项目建设过程中,活动的协调、沟通策划等工作。4.教学处创建体育特色学校重点项目工作开展的表彰、督查、整改,以及教学工作的安排与协调。5.安全保卫处针对栖霞区实验小学特色学校创建项目工作的安全保障,应急情况的处理。6.体育组针对全校的啦啦操普及做好一切工作,并在各类啦啦操赛事上用心用力,并在平时的教学、教研中不断提升自身素质,建设一支“来之能战、战之能胜”的队伍。(二)规范制度保驾护航根据栖霞区实验小学未来啦啦操特色学校建设的未来规划,制定、完善学校体育特色工作组织实施、教学管理、训练和竞赛、运动安全防范、师资培训、检查督导等规章制度和工作制度。为栖霞区实验小学啦啦操未来发展五十年提供保障。(三)激励前行越来越好把开展南京市体育特色学校纳入学校学年工作计划,制定目标和措施,定期考评。完善奖励制度,对体育特色活动开展好的班级和学生进行表彰奖励,鼓励和推荐有天赋、有潜力学生到上级特色学校及各级各类项目优秀运动队。同时,体育特色工作与教师的年度考核、职称评聘和奖教教学挂钩。(四)硬件标准不断提高学校从人力、物力、财力等方面大力支持开展啦啦操运动项目的实施,在短短的两个月时间,拥有一流的硬件设备,建好三间一百平米左右操类训练房,按照高等体育院校的操类训练房配备,并配备啦啦操专用训练、比赛操垫。我校已拥有3000平米的体育馆,将啦啦操训练、表演纳入专修配备中,为啦啦操的训练、表演提供一流的设施。随着硬件设施的逐步完善,学生训练套路的逐渐成型,我校还大量购买花球、服装等表演器械,并通过一些校内的表演、阳光体育等活动,锻炼队伍以及梯队建设。竞技体育的魅力在于拼搏,竞技体育的内涵在于未知,竞技体育的荣耀在于不屈服。栖霞区实验小学经过前期的规划、准备、实施,我们开始了一条辉煌之路。(五)安全细致人人放心积极贯彻“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方针,加强体育活动安全教育,严防体育活动安全事故的发生。制定体育活动应急预案,配备应急人员、必备器械和药品,及时应对各类突发事件的发生。鼓励学生购买意外伤害险。篇5:体育特色课程实施方案一、背景分析(一)学校总体情况南京市第二十九中地处江苏省省会南京市,西濒长江,东临秦淮,是南京市区办学规模最大的学校。学校始建于1945年,至今已有70年的历史。学校目前有龙江、幕府、致远、龙蟠里四个校区。其中高中部44个班级,221名教职工,2100余名学生。学校确立了“培养既有中国优秀文化素养、又具国际视野的现代公民”的育人理念;提出了“质量上乘,特色鲜明”的学校目标,“站稳课堂,写好文章”的教师目标以及“全面发展,学有专长”的学生目标。学校确立了既有中国传统文化底蕴,又具学校特色的“校训”和“三风”。学校校训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校风为“再思、慎言、敏行”;教风为“诲人不倦”;学风为“学而不厌”。中华民族的文化乳汁,哺育着一代又一代二十九中人。他们中有学界泰斗、文学盟主、政界要员、军界俊杰、金融巨子、体育健将、艺术明星……(二)实施“体育特色学校”的优势1.领导重视奠基础。建校以来,历届领导非常重视学校体育发展,方向明,思路清,措施实。多年来,学校被评为“南京市阳光体育学校”、“南京市体育特色学校”、“南京市体育项目传统学校”、“南京市体育基地学校”。多次被评为江苏省冬季三项先进集体。2.硕果累累涨信心。我校武术队自建队以来,多次代表江苏省参加全国中学生运动会以及全国、省、市各级比赛,取得优异成绩,并向省、市输送了大批武术运动员;校足球队连续两年获得南京市校园足球联赛一等奖,学校多次获鼓楼区运动会、冬季三项总分第一名;多次获南京市健美操比赛一等奖。3.特色建设促发展。学校重视体育队伍建设,大力推动群体活动,每学期春季开展“师生篮球联赛”,秋季开展“秋季校运动会”,冬季开展“冬季三项运动会暨长跑迎新活动”;开始学校对学生体质健康测试采用了第三方测试,全部项目运用仪器测试,效果显著。建设学校体育校本课程,学校努力打造具有特色的“品质大课间”活动,把锻炼与趣味融于一体,提升品位。4.特色体育强体质。人人学会两项以上体育锻炼技能。学校上午和下午都有大课间活动,人人每天锻炼一小时。,96%学生达到《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及格等级以上。养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体质健康水平得到提高。5.搭建平台激发兴趣。现在学校有武术、足球、健身操、篮球、街舞、等体育社团,全校学生都在这些社团活动。6.重视宣传营氛围。每逢举行各类活动,学校总是利用一切媒体大力宣传体育文化、培植体育兴趣、开展体育活动、举行体育比赛、表彰体育先进个人和集体。二、实施目标1.“体育特色”理念化。营造人人参与、生气勃勃的校园“体育特色”氛围,进一步促进学生逐步形成健康意识和终身体育观。创造良好的“特色体育”条件,学生参与、学习、享受体育特色项目,激发学生的运动兴趣,逐步形成良好的体育观。2.“特色体育”常规化。通过“体育特色学校”特色实施,形成适合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以及学校实际情况的阳光体育长效管理和运行的机制,保证学校阳光体育正常进行。3.“体育特色”品质化。以实施体育特色学校为抓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深化学校素质教育。以体强身,提高学生健康水平;以体辅德,提高学生道德素养;以体增智,提高学生文化素养;以体益美,提高学生审美能力。4.“体育特色”实效化。通过每天阳光一小时锻炼,增强学生体质。确实保证《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有效实施。全面提高学生《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达标水平。三、实施原则1.“体育特色”树立“健康第一”、“终身体育”意识,发挥育人功能、教育功能,以达到健体、促德、增智、益美的作用。2.“体育特色”要坚持以人为本,关注差异,重视学生个性发展,因人制宜发展学生特长。3.“体育特色”与体育课教学相促进。“体育特色”弥补体育课课时少、课堂运动负荷不够等缺陷。体育课则可以指导体育锻炼健康、有序、科学地进行。体育课为“学”,学系统的运动技术,培养运动技能;“体育特色”为“用”,使学生在课堂上学到的运动技术,形成的运动技能有了用武之地。“学用结合”以达到“学以致用”。4.“体育特色”与课外体育活动相结合。大力推行学校品质大课间体育活动形式,积极实施学生快乐体育园地,加强学生体育社团建设。通过广泛开展学生体育集体项目的竞赛、主题鲜明的具有地方特点的学生体育活动等,不断丰富学生课外体育活动的形式和内容。5.“体育特色”与社区、家庭体育活动形成合力。学校与社区、家庭密切配合,把学校“体育特色”延伸到学生居住的社区,延伸到家庭,学生在假期、休息日也有丰富的体育活动。四、实施体育特色学校的途径及方法(一)加强体育特色实施的组织管理学校成立以校长为组长,各室领导、体育老师为成员的实施领导小组,具体负责规划和实施。(二)活动安排1.营造浓厚的“体育特色”氛围,逐步形成学校体育文化(1)通过学校校刊、晨会、广播站、黑板报、宣传窗等途径宣传“体育特色”,形成浓厚的体育氛围;(2)开展以“体育特色”为主要内容的绘画比赛、摄影比赛、征文等活动,深入了解“体育特色”的内涵;(3)开展“体育特色”为主题的班会活动。(4)开展“体育特色”达标争章,评比阳光少年、阳光班级、阳光家庭、阳光教师,激励学生积极投入“体育特色”活动,形成体育锻炼习惯。2.落实每天锻炼一小时,养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1)充分认识开展中小学生每天一小时校园体育活动对提高全民健康素质的作用,把国家教育部文件精神落到实处,做到有计划、有考核、有检查。(2)学校校长直接负责每天一小时的校园体育活动的总体安排,督促各部门充分重视这项工作,分管教学校长安排好活动时间,提出活动要求,确保活动时间,达到活动要求。(3)学校建立校长室、教务处、学生处、年级部、体育组及班主任组成落实每天一小时体育活动的管理网络,确保既安排了活动时间,又能按质按量的开展活动。(4)学校将把每天一小时体育活动的组织安排,实施工作纳入对部门、教师、班主任的工作绩效考核要求中,确保相关工作高质量的完成。大课间具体安排内容:1、跑操2、素质操3、太极拳具体时间:大课间:上午:9:05---9:30;下午:15:37―16:02眼操:上午:11:15―11:20;下午:14:47---14:52(三)、活动要求:(1)提高认识,精心组织。开展每天1小时阳光体育运动,是新时期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战略举措,其目的是要在全校形成浓郁的体育锻炼氛围和全员参与的体育风气,有效地促进全班积极参加体育锻炼,切实提高全体学生体质水平。(2)加强宣传,营造氛围。利用班会和晨会,大力宣传每天1小时阳光体育运动,形成全班学生积极参加体育锻炼的体育活动氛围。(3)加强教育,注意安全。在开展每天1小时阳光体育运动活动时,要切实加强体育活动的安全教育和管理,每次活动之前都要加强对学生的安全教育,做到有纪律、有秩序、服从统一组织、统一指挥,确保活动安全顺利。3.人人学会一项以上体育锻炼技能,培养良好的体育素质(1)人人学会跳绳(或踢毽)。把跳绳(或踢毽)作为学校个人和集体比赛常项,年年进行比赛,比赛成绩与先进集体评比挂钩;(2)每年举行一次冬季三项运动会,检验学生跳绳(踢毽)水平,促进“阳光体育”活动开展,提高学生参加体育活动兴趣;(3)学校体育硬件方面积极创造条件,让学生选择其它自己喜欢的体育锻炼项目进行锻炼。4.学生达到《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及格等级以上,体质健康水平得到提高。(1)每学年进行一次学生《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统一测试。(2)体育课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结合达标的项目及标准进行有针对性的体育教学,帮助学生掌握技能,提高水平;(3)结合达标的项目及标准开展群体竞赛活动,增强锻炼兴趣,激发锻炼的积极性,提高达标的项目运动水平;(4)把学生《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达标作为体育成绩考核和评优评先的重要组成部分,测试成绩达到良好以及以上者,方可参加三好学生等荣誉评选,促进学生重视达标和达标成绩。5.大力开展群众性体育活动,促进“体育特色”习惯形成(1)每学期开展一到两次次群众性体育活动,列入学校体育活动计划,形成集体体育的习惯;(2)每月一次群众性体育活动,列入班集体竞赛范围,以竞赛促进班集体体育氛围的形成。6.定期进行各类比赛,以比赛促活动,提升“体育特色”品位三月开展“师生篮球联赛”,九月开展“秋季运动会”,十二月开展“冬季三项运动会”,宣传体育文化、培植体育兴趣、开展体育活动、举行体育比赛、表彰体育先进个人和集体,形成浓厚体育氛围,培植学校体育文化。(1)所有体育比赛,列入学校工作计划;(2)体育比赛由校长室主抓,学生处牵头,各部门参与的综合性活动;(3)各类比赛活动制订详细的实施计划。7.加强学生体育社团建设,培养“阳光体育”特长生(1)根据学校实际和学生兴趣设立武术、健身操、足球等体育社团;(2)各个体育社团要做到成员落实、场地落实、指导教师落实;(3)为了解决学校教练不足,聘请校外教练充实学校教练队伍;(4)积极组织社团学生参加各级各类比赛,促进水平提高,激发参加社团活动的积极性;(5)学校要加强对社团活动的支持和管理,保证社团活动正常有序开展,要组织进行社团活动考核,保证活动的质量。8.“体育特色”校内外齐开展,力争百花齐放家庭体育活动:亲子运动、家庭内的体育活动;社区体育活动:社区体育俱乐部、辅导站、公园晨练等;假期体育活动:学校布置假期体育作业,要求学生参加体育拓展项目、夏令营等。9.开展学校“体育特色”研究,提升实施水平(1)学校拟设立“体育特色”研究课题,研究学校开展“体育特色”的途径和方法,探索管理、活动开展、提升活动水平和文化氛围形成的规律,促进学校“体育特色”的有效性。(2)邀请各方面专家对学校《“体育特色学校”实施方案》进行论证,确保实施方案的可行性、科学性和有效性。五、保障措施1.思想保障:学校领导和全校教师要以人为本,树立“健康第一”、“终身体育”的意识,坚持学生和谐健康全面发展。教师特别是班主任老师要高度重视组织班级“体育特色”,认真落实学校“体育特色”各项措施,大力开展班级“体育特色”,促进学生养成积极主动的体育锻炼习惯,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文明礼仪素质和身体健康素质。2.组织保障:成立校长为组长的“体育特色”领导小组,负责学校“体育特色”的规划、计划、活动组织、活动考核等工作。3.制度保障:建立“体育特色”课程制度、活动制度、评比制度和考核制度,从制度上确保活动正常有序开展。4.经费保障:保证“体育特色”经费投入,改造、维修、增添体育设施,配足配齐体育器材,有活动经费,确保“体育特色”正常进行。5.安全保障:建立“体育特色”安全保障制度,落实责任,经常检查提醒,科学活动,把运动伤害减少到最低限度。篇6:特色校本课程实施方案一、指导思想“以生为本、以学为本、以素质为本、让每个学生成为最好的自己”是我校的办学理念,我校以“满足学生个性发展需求,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为宗旨,以“我的课程我喜欢”为主题,以“让多彩的课堂伴随孩子的童年,让美丽的校园成为孩子的舞台”为目标,扎扎实实开展了校本课程的实践与探索。在未来三年,我们努力构建邱皮沟小学特色的校本课程体系,让每一个学生都能找到适合自己的发展空间,通过课程让每一个邱小学子在成为最好的自己的人生旅程中向前迈进一大步。二、总体目标1、开发具有学校特点的能促进学生健康成长的校本课程,形成必修课和选修课共存的校本课程体系。2、调动一切可以利用的资源,尽可能满足大多数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努力开设能全面促进学生和谐发展的多样化校本课程,让每个学生都能在成为最好的自己上向前迈出一大步。3、通过校本课程的开发,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提高自主学习、自我完善的能力,培养学生合作交流意识,提高学生的竞争能力和创新能力,发展学生的思维。拓展学生知识领域,陶冶情操,为美好人生奠基。4、从适应学生多样化发展的需求出发,以学生自主、快乐、健康、全面发展为目标,构建并有效实施一套旨在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综合实践能力的开放型校本课程。三、课程原则1、主体性:课程开发的主体是教师,教师可以与学校领导共同研究探讨编集适合学生发展的校本教材。2、合作性:课程开发是一种集体配合的事业,学校课程更是如此,在整个开发过程中教师要与校长、主任、同事、学生、家长等通力合作,发挥群体智慧。3、民主性:学校校长、教师、学生、家长构成学校教育的“共同体”,成为学校课程开发的主体。要开发什么课程、学生需要学什么,喜欢学什么,“共同体”里教师、家长最清楚。因此,在开发过程中,应广泛听取他们的意见,形成一个民主氛围。4、选择性:课程开发要有利于学生全面而主动的发展,让每一位学生的潜能都获得充分和谐的发展和个性得到张扬。尽量为学生提供多样化、可供选择的课程,适应学生的需要、兴趣和经验。5、开放性:课程开发在资源方面,充分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资源,包括学校、家庭、社区等多方面的资源;在开发主体方面,要充分调动教师、家长、主任、校长以及社会各界人士参与课程开发的积极性,共同进行课程建设。6、灵活性:采用自编教材,立足本校实际,立足课堂实际,立足学生实际,量力而行,逐步完善。四、组织机构:校本课程开发工作组织机构组长:范文华副组长:李秀娟崔丽娜组员:于旭坡邓红胥黎明王静坡佟艳梅闫红军张丽五、课程实施的主要阶段和步骤:1、启动阶段:9月―20xx年3月(1)。启动、筹备。(2)。评议、审核。2、实施阶段:20xx年3月―20xx年3月第一阶段:20xx年3月―20xx年9月开题、选题,形成《校本课程建设方案》,初步实施《方案》。第二阶段:20xx年9月―20xx年9月全面实施《方案》,深入展开“校本课程建设研究”课题实验。第三阶段:20xx年9月―20xx年9月继续深入展开校本课程研究,及时总结研究成果,并以此转化为教育常规,形成完整的校本课程体系;同时,认真查找和梳理存在问题,提出改进建议。3、总结阶段:20xx年3月―20xx年9月做好师生课题实验成果、经验总结工作;学校、师生各种资料归档。六、校本课程评价:1、评价设想加强对校本课程开发和实施的评价, 是提高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质量的保证。课程评价的目的不仅是为了考察学生学习目标的达成度,更是为了检验和改进校本课程的目标和内容,以及学生的学习和教师的教学,改善教学设计,优化教学过程,从而促进学生的发展和课程建设的发展。发挥评价对教师教学的促进作用,尝试建立一种全面评定教师教学业绩的体系。坚持评价主体的多元化,把自我评价、同行评价、学生评价、领导评价结合起来;坚持评价方式的多样化,把结果评价与过程评价、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结合起来;坚持评价内容的多维化。发挥评价对学生素质发展的激励功能。评价的内容应侧重态度与能力,减少量化,多进行分析性的评价。要在学生活动的情景中评价学生,根据不同学生的实际背景进行个性化评价。同时,要帮助学生学会自我评价。评价的形式以成长记录为主,要体现过程。2、学生评价:学生学习评价、学生学习效果的评价主要是对学生实施鼓励性评价,评价的出发点是找出学生的优点。评价的方式是鼓励和表扬,以学生个体为主要评价标准,强调学生在原有基础上的发展。小组评价主要是采取捆绑式评价:最有实力的小组、进步最大的小组、帮扶最好的小组等。3、教师评价:对授课教师的授课,通过听课、导学案,体会、反思、查阅各种资料、调查访问等形式对教师进行考核,并记入业务档案。还要看学生实际接受的效果,学生的进步和发展,学生素质和能力的提高。评价采取教师评价与学生自评、互评相结合,书面材料评价与学生口头评价、活动展示评价相结合,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等方法。七、校本课程管理1、学校领导高度重视,亲历躬行。成立以范文华校长为领导的校本课程管理领导小组、开发研究小组、校本课程开发与管理等领导机构,确保校本课程实施的良性运行。校领导带头进行校本课程的开发、实施,做好示范。2、规范学校课程管理秩序。在学校课程实施过程中,由校长负责学校课程之间的整体协调,同时做好监控工作;教导处根据各类课程计划制定教学(活动)计划、进度和实施方案,组织实施;教师认真进行教学,撰写课程实施的教学(活动)案例,及时总结反思;教务处及时整理,保存教学(活动)的相关资料及取得的成绩证明。学校每学期召开学校课程研讨会、教学观摩会,交流教师的成功经验,解决存在的问题,总结学校课程的实施情况。“学校课程开发工作组”参与课程实施的全过程,了解具体情况,召开分析会,总结经验。“学校课程评估工作组”随机参与教学(活动),了解活动进程,每学期结束对学校课程的实施情况进行评价。3、进一步拓宽学校教育资源,加强图书馆、实验室、功能教室等设施的建设,合理配制各种教学设备,对现有对现有教育资源整理充实,妥善安排,统一调配。4、时间上的保证。在开足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基础上,把每周五下午第一节课定为校本课程活动时间。八、学校课程保障措施(1)奖励制度。根据教师的课程开发的态度、能力以及实施效果对教师进行团体奖励或个人奖励。(2)教研制度。每周安排固定的时间进行分学科的教研活动,研讨学校课程的实施情况,针对课程实施中存在的问题提出解决方案。(3)质量监测制度。教导处根据教学流程管理的要求对课程实施情况进行定期检查,提出意见或建议,确保学校课程的有效实施。(4)队伍保障。组织教师认真学习理论,深刻领会课程精神内涵。开展教师培训促进教师教育观念转变的同时,鼓励、支持教师研究课程实施的规律,提高开发与实施课程的能力,进行课题研究。(5)经费保障。实行经费倾斜政策。筹措资金优先用于课程开发,设备添置,印刷、或出版成熟的开发校本课程教学最新资料。篇7:特色校本课程实施方案(一)课程的实施规程1、制定课时计划与内容课时计划与内容的确定遵循先总后分、由浅入深、由学科内至跨学科的原则,每学期每个学生完成3个课题或项目设计,其中两个课题是学科内的,称之为学科课题研究,它以学科知识为背景,强调学科渗透。时间8周,另一个为综合性课题,称之为综合实践课题,设计多学科或活动设计,时间月4-5周,另外,再用1-2周进行课题总结与成果评价,具体情况要与各学科特点相结合。2、确定核心教师及其职责教务处在初一、初二年级专任教师中确定若干名教师作为校本课程的核心教师。核心教师可由班主任担任,其职责是负责本班级学生课程开设的全面工作。具体为:一是向学生系统介绍各活动课程的基本情况,包括课程的目标内容,课程的活动形式与评价等;二是向学生推荐和让学生认真选择要参加的活动课程社团。三是及时协调学生参与和参加各活动课程的出勤与常规,落实与强化活动的常规教育。3、组建专家组和导师组教务处将设立校本课程开发与研究专家组和校本课程教学实施导师组。专家组有学校资深教师特、高级教师、教科研能力较强的教师与校外专家组成。导师组主要由各备课组推选的主讲教师组成,主要任务是负责课程的活动设计、校本课程纲要的编制以及学生活动的指导教师。4、研究成果汇展与评价根据课时计划与活动安排,在综合实践活动完成后,各活动小组要在导师的组织与指导下进行成果交流与答辩,专家组的成员要对课题进行成果书面评价或答辩。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推荐优秀课题参加年级课题的成果展示与课题答辩,并举行一次全年级的成果汇报展。(二)课程的过程实施1、课题小组的组织与确定在各学科申报的社团成员基础上,由指导教师具体指导,围绕社团的活动主题,个人依据各人的兴趣和爱好,分别成立不同的课题小组与项目制作小组,数量约4-5个。条件成熟的课题小组可以跨年级来组建。在活动的初期,教师提供一些选题供各研究小组来参考和备选,在学生能力提高到一定程度时,可以围绕社团的活动目标与宗旨,自定主题,自主选题,开展活动。2、组织辅导报告和社团内动员课程开始实施时,各社团的指导教师还邀请家长、社区的人员和高校的专家,做研究指导报告,这是课程的基本组成部分,主要给学生方法论的指导。为配合课程实施,学校采取多种组织形式,组织动员报告,同时,须有班主任的积极配合和协助。开设《学习方法的指导》《科学研究问题的方法》、《如何进行调查研究》《如何进行课题报告的撰写》等主题报告。3、个人选择课题,拟定计划与方案在指导教师的指导下,对课题设计的指导,要按照《课题开题报告表》的要求,指导课题小组自己初步设计,教师对报告表的内容要进行适当的说明与解释。4、指导教师初审,合并相近课题指导教师在初审时,要求学生对明显的错误或不合理的设计做出解释,教师不要轻易否定学生的设想,对淘汰的课题成员须有明确的说明与理由,要求学生做出修改,直到合理为止或者合并相近的课题小组。初审完成后,指导教师将在社团内,公开社团内的研究的,课题名称,并提出研究的要求。5、确定组内分工,设计活动方案各小组课题组长完全由学生自己推选,将结果报告指导教师。同时,课题小组在组长的组织下,按照《课题开题报告表》的要求,重新设计社会调查、课题研究或项目设计的方案。6、开展开题报告会,进行方案评审学生参加社团内的开题报告会,组织指导教师备课组3-4人参加评审,接受教师评审组的质询,修改完善方案。课题的方案的评审要依据《课题方案评审表》的要求,评审结束,必须为每个小组写评价表,为每个小组打分,并对小组全体成员设计的方案要进一步完善。7、课题实施,教师监控与指导小组活动在规定时间内分别按小组进行。这给管理带来了困难,教师主要通过一些过程性的图表来实现,每次小组活动时,要要有书面形式的报告、活动记录表、访谈记录表等,教师对小组的活动实施状况进行纠正和指导。8、撰写研究报告,完成项目设计和活动总结各社团内的研究性学习要以课题小组为单位,撰写研究小组活动的研究报告,项目设计报告以及调查报告等。课题小组同学在规定时间内,将活动的过程性进行总结。既要进行课题组的整体小结,还要进行小组内的研究成员的个人总结,在活动结束后,将材料上交给指导教师。并开始着手完成小组课题研究报告。9、社团内展示、成果评价各课题小组的成果可以采取各种表现形式,可采用文字,模型,图片,声像多媒体等。展示时,各种成果可以在同学间相互交流,同学间相互学习,交流后,各小组再进一步完善自己的研究成果。指导教师按照课题成果的评价表,对各课题小组成果提出问题和质疑,课题小组要进行说明和应答,指导教师对应答表现进行适当成绩评价。指导教师依据《综合实践活动课题成果评价表》分开题报告、方案设计、研究报告和应答效果等几个分项评价成绩,按一定的比例和权重,进行求和,得到一个综合成绩,此成绩就为该学生的综合实践课程的成绩。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推荐优秀课题参加年级课题的成果展示与课题答辩,并举行一次全年级的成果汇报展。10、年级成果展示、答辩与报告会指导教师按年级安排不同的比例,选择出水平性、代表性最强的成果进行展示和答辩,答辩主要回答专家组的提问与质疑。学校对优秀成果颁发了专项奖励。研究成果的汇展与评价根据课时计划与活动安排。(三)、课程的管理校本课程的管理要在系统论与控制论的指导下,有计划、有步骤的开展组织与协调工作,并尝试构建一套较为完善的课程管理体系。1、教务处――日常管理主要是主要负责综合实践活动的课程方案的组织与策划,组织教师进行综合实践活动的校本培训,以及各项规章制度的制定。同时负责场地活动设备的组织与协调,各活动场馆的定期开放。为学生创造活动的便利条件。2、年级组――协调管理年级组在年级组长的领导与协调下,按计划与严格落实课程活动计划要求,协调本年级的班主任及各班级之间的关系,处理好一些年级内的学生偶发事件。3、班主任――具体管理班主任要协助作好本班级的学习动员,学习经验交流,校本课程的参加与报名组织工作,落实活动的常规教育等。4、学 生――自主管理学生在整个综合实践活动过程中,强调自律、自控和自主探究能力的培养,通过自我约束、自我管理提高活动的质量。其中各课题小组中课题组长与组员合理分工,协调研究,相互促进,确保活动的正常开展。(四)、课程的评价评价是校本课程的重要环节,综合实践活动的评价目的是为了激发学生对本课程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评价应以形成性、发展性评价为主,注重学生主体参与的实践过程,以及在活动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积极性、合作性、创新性。评价的方式可以多样化,通过评价可以促进学生的发展,促进教师专业化程度的提高。评价主张采用以“自我参照”标准,引导学生对自己在综合实践活动中的各种表现进行“自我反思性评价”,强调师生之间、学生同伴之间对彼此的个性化的表现进行评定。1、评价的基本理念评价的整体观综合实践活动评价的整体观要求在评价中把课程、教学和评价进行统整,使它们融合为一个有机整体,贯彻到活动中去。一方面,将学生在活动中的各种表现和活动产品如研究报告、模型、主题演讲等作为评价它们学习情况的依据,另一方面,注重把评价作为师生共同学习的机会。评价主体的多元化综合实践活动的评价主体是多元的。教师、学生、校外指导教师都可以作为评价者,在活动的评价过程中,应重视学生的自我反思性评价,通过学生的自我反思性评价,提高学生辨别是非的能力、自我教育的的能力。综合实践活动的评价强调多元价值取向,肯定学生与世界交往的多元方式对学生的各种活动方式要给予充分的肯定,不仅允许学生对问题的解决可以有不同方案,而且表现自己所学的形式也可以丰富多样。评价内容的过程性综合实践活动的评价要重视对学生活动过程的评价。对学生进行评定的作业应该揭示学生在活动过程中的'表现以及如何解决问题的,而不仅是针对问题得出结论,只要学生经历的活动过程,对自然、社会和自我形成了一定的认识,获得了实际的体验和经验,就应给予学生积极的评价。要重视学生在过程中获得的经验以及成功的体验。总之,注重学生在综合实践活动过程中的实际体验和发展程度,而不是以科学发展的水平,或者成人的认识水平评价学生进行综合实践活动的最终结果的科学性。2、评价的方式校本课程的评价方式呈现多样化特征。无论何种方式,都是以观察为先决条件。通过观察、记录、描述学生在活动过程中的表现,并以此作为评价学生的基础,这是综合实践活动各项评价方式运用的基本要求。在具体的操作中,“成长记录评定”与“协商研讨式评定”等方法被认为是十分有效的评价方法。教师要鼓励每个学生建立自己的实践活动档案,以便使学生深入地了解和肯定自己的能力,因此教师应要求学生及时保存活动过程的经历,及时总结活动过程的实际体会。综合实践活动的具体评价方式有汇报、成果或作品展示、研究报告答辩、演示、表演、竞赛等,通过学生教师之间的学生自评、学生之间的互评,教师对学生的师评等多重方法,以过程性和描述性评价为主,来实现综合实践活动成果的评价。3、评价内容评价内容一般包括以下几方面:学生参与活动的态度。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发展状况。学生对学习方法和研究方法的掌握情况。(五)、课程方案实施的几点说明为了贯彻和落实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的精神,在汲取我校现有的活动课程实施经验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强学科课程与活动课程的整合,我校积极开展初中阶段的校本课程的实验工作。通过实验工作的开展来改变学生的固有的学习方式,使学生获得参与实践的积极体验和丰富经验;形成对自然、社会、自我之内在联系的整体认识,发展对自然的关爱和对社会、对自我的责任感;形成从自己的生活中主动发现问题并独立地解决问题的态度和能力;发展主动获得知识和信息的能力,养成主动地获得信息的学习习惯、主动探究的态度、信息素养;培养学生对知识的综合运用和实践创新能力,养成合作、分享、积极进取等良好的个性品质;培养学生关心国家命运、社会问题、环境问题,关注社会需要,并积极参与社会生活服务于社会,培养爱国主义精神,形成社会责任感,加强学校教育与社会发展需要、科技进步、学生生活以及社会生活的联系,加强德育的针对性、有效性和主动性,从而构筑一个符合我校实际的校本课程体系。校本课程在实施的过程中应当注意处理好以下几个关系:1、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社会发展的实际。综合实践活动是一种开放的实践性课程,活动的内容超越书本,超越体系化的教材,超越封闭的课堂,面向自然、面向社会、面向学生的生活和已有经验,在开放的时空中促进学生生动活泼的发展,增长学生对自然、对社会、对自我的实际体验,发展综合的实践能力。因此,综合实践活动的实施要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和已有经验,从学生所处的实际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出发,展开实践活动的全过程。2、正确处理学生的自主选择、主动实践与教师的有效指导的关系。倡导学生对课题的自主选择和主动实践是实施综合实践活动的关键。活动实施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要求学生积极参与、自主实践,同时要求教师有针对性的加以引导、指导,处理好学生的自主选择、主动实践与教师的有效指导的关系,使学生在活动中形成问题意识,并善于指导学生选择自己感兴趣的课题,同时在活动中采取多样化的组织方式开展探究活动,在探究活动中遵循“亲历实践,深度探究”的原则,倡导亲身体验的学习方法,引导学生对自己感兴趣的课题持续、深入地探究下去。3、恰当处理学校对综合实践活动的统筹规划与活动具体展开过程中的生成性目标、生成性主题的关系。综合实践活动要集中体现学校的原有特色,学校要对综合实践活动进行统筹规划。通过活动的展开,学生与教育情境的交互作用会产生出新的目标、问题、价值观和新的对结果的设计。有效实施综合实践活动要求教师必须认识到这些生成性目标与生成性主题产生的必然性,肯定其存在价值,并加以运用,使生成性发挥得更具目的性和更富有成效,从而将活动引向新的领域。4、信息技术与综合实践活动的内容和实施过程有机整合起来。实施综合实践活动,要考虑到信息时代对学生发展的现实要求,积极运用网络技术等信息技术手段,拓展综合实践活动的时空范围,提升活动的实施水平,把信息技术有机地融入综合实践活动的内容与实施过程之中。同时把信息技术不仅仅作为开展综合实践活动的`一种手段,而要把信息技术作为一种素养,渗透在综合实践活动的全过程中,促进学习方式的多样化,为学生创造反思性、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情境和问题情境,防止陷入纯粹的技能训练误区。篇8:特色校本课程实施方案一、指导思想本课程是学校依据自己的办学理念、办学特色、资源状况以及学生、家长、社会的需求自主开设的课程,由学校统一安排,学生自主参加,以学生自主参与为主,以体验性学习实践活动为主要特征的新型课程。对培养学生的兴趣特长,创新思维习惯和实践能力,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团结协作和社会活动的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素质,提高教师课程建设与开发的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注重普及,在提高与普及的统一中推动乒乓球运动的发展,致力于营造浓厚的乒乓球文化氛围,以球育德,以球益智,以球练志,以球养性,以球会友,以球兴校。通过发展师生乒乓球运动,激发学校活力,“突破一点,带动全局”,抓好乒乓球特色,打造柳堡镇柳堡学校品牌。二、调查分析校本课程开发充分注重主体性、合作性、选择性、开放性、特色性和创造性,教师与家长是最重要的课程资源。经多次与教师、家长总结生活与教学的经验、智慧等,了解和掌握教师与部分家长的个性特长;经过调查、分析,了解学生的生活、经验、需求、兴趣、爱好、目前学习的基础及今后的发展走向;调查学校附近的社区现状等因素。结果显示,绝大部分被调查对象认为以乒乓球为中心,辐射到田径、书法、绘画、仪表等校本课程开设,富有地方特色和乡土气息,能使学生的爱好、兴趣得到发挥与培养;既体现了新基础课程与校本课程的整合、延续、补充,又能培养学生多方面的品质和能力。三、背景分析1、良好的历史论证。我校自以来,一直参加县举行的乒乓球比赛,且每年都取得前几名的成绩,我校乒乓球运动有多年的历史,乒乓球运动氛围和训练基础全面形成,学生参与积极性较高。2、硬件基础设施齐全。有专门的训练室,室内乒乓球台共4付,基本适应学校训练。3、教练队伍合理。建设低、中、高年级三阶段训练梯队,建立专职和兼职教练机制,建设合理的陪练队伍。4、社会支持。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加强了社会乒乓球力量的吸收。5、家长认可。学生家长充分认识到乒乓球运动的积极意义,认识到乒乓球训练对孩子的发展的重要性,他们从经济上、训练上都给予足够理解和支持。四、总体目标校本课程的开发,将更加丰富学生的学习方式,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获得亲身参与实践的积极体验和丰富经验,形成对自然、对社会、对自我的责任感,培养学生收集、分析、整理信息、解决问题及欣赏、创造、实践和创新能力,养成合作、分享、积极进取等良好的个性品质。因此,“(为学生终身学习与发展奠定基础,让学生练好基本功,学会学习、学会生活、学会做人、学会审美、学会创造。)”这是我校乒乓球校本课程开发的总目标。五、校本课程开发的原则1.主体性原则。学校是校本课程开发的主体,充分发挥学生主体地位的作用,以学生自主活动为主,让学生乐于参与,多给学生创造空间,尊重学生的意愿,促进学生个性发展。2.灵活开放性原则。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创造促使儿童发展的空间、因材施教,灵活选择,调整教学内容、方法、程序,以生成性课程资源为主,在实施校本课程的实践过程中,充分体现目标多元化、内容的宽泛性、广域性和可变性。3.整体优化性原则。拓宽知识领域,将校本课程与各学科的纵向、横向的各个部分进行优化整合,形成最佳课程结构,发挥校本课程的最大功能。4.活动、实践、探究性原则。体现在教学形式上要以学生自主参与,积极活动、勇于实践、探索为主,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围绕问题大胆探究的意识和实验摸索的精神,着眼于养成习惯,有利于学生全面发展。5.整合性原则,校本课程的编制应致力于对学科知识的融会贯通与综合运用,让学生获得完整的知识,通过实践取得深刻的体会和丰富的经验。6.特色性原则在校本课程的开发中,学校应扬长避短,针对学校具体情况,走向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材设计,充分发挥学校作为课程决策中心的作用,最大限度的切合每一位学生的性格特征、生活经验和文化背景,同时注意学校当地社区的特点,充分考虑本地区的风土人情、传统习俗等。校本课程的开发使学校获取课程自我更新的机会,从而办出特色学校,彰显学校特色。六、基本结构包括基本知识、基本技能训练和技战术训练几大部分。1.基本知识:乒乓球发展简史,乒乓球基本常识。 2.基本技能训练:基础动作训练(攻球、推挡、搓球、拉球等)。 3. 技战术训练:推侧扑,逢斜变直、逢直变斜,调左压右、调右压左等等。七、组织实施1.成立了校本课程研究领导工作小组。组长:邢恩锋(校长),校本课程开发的主要决策人和负责人,负责校本课程的总体策划,宏观调控及全面的研究和实施。副组长: 刘玉东(副校长),负责起草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方案,指导乒乓球校本课程的研究和实施工作,成员: 马云征(副校长),主管校本课程的教师培训工作和校本课题问题的具体研究。 汪立长(少先队大队辅导员),负责调查、分析学生对校本课程的意见和建议,提出针对性的意见并组织实施。2.成立校本课程工作研究小组组长: (副校长) 副组长:(教科室副校长,分管音、体、美教学) 成员:(体育教师,负责校本课程编辑并主抓乒乓球校本课程的实施) (体育教师,负责校本课程编辑及教师培训)3.实施层次学校在抓好乒乓球课堂教学主阵地的同时,把乒乓球教学向课处延伸,组建校级、班级乒乓球队,定期开展活动。 课程实施分三个层次:(1)面向全体学生。在各年级开展乒乓球教学,低年级每周开设一节乒乓球课,加强乒乓球课堂教学的研究。(2)建立班级乒乓球队。各班开展乒乓球活动,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自愿报名参加,利用课余时间深入学习乒乓球。每学期开展班级乒乓球比赛。(3)建立校级乒乓球队。选拔优秀苗子,进一步训练提高,利用课外活动进行训练,提高技战术水平,提高竞技能力。4.师资培训校本课程需要的教师立足于学校内部,对部分教师进行培训,内容重点在两个方面:一是对教师进行校本课程理论的培训,让教师初步掌握校本课程的一些基本原理,明确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实施、课程常识、课程探究等基本原理,为课程开发提供理论依据;二是对教师进行专业知识培训,不断拓宽其知识面,构建教师的知识结构,为课程开发提供知识和智力上的支持。三是对教师进行乒乓球技能训练,形成实施课程的基本能力。5.撰写校本课程教案负责校本课程的教师首先写出校本课程教案,交给校本课程工作研究小组初审。教案要有以下内容:教学目标、教学重点、难点、课前准备、教学过程及活动安排、教学效果等。6、具体训练措施(1)加强领导,健全组织机构。校长亲自抓,各部门齐抓共管,体育教研组具体落实训练计划。同时,加强教练队伍培训,优化师资队伍,聘请兼职教练、陪练,形成协调配置的教练队伍,提高训练的水平。(2)加大投入,加强硬件建设。积极争取上级支持,建成较大规模的乒乓球训练馆,功能齐全,设备优良,为打造品牌奠定硬件基础。(3)加强课堂教学研究,抓好普及。学校开设乒乓球课,编写乒乓球校本课程,把乒乓球课程作为特色课程来开发,发挥课堂基地作用,进行趣味性、科学性、系统性的训练。(4)科学选苗,夯实基础,建好乒乓球梯队,成立校中心队。队员从一年级到九年级分成低、中、高三个梯队。班级成立班级乒乓球队,每年代表班级参加学校“乒乓球文化周”的比赛活动。(5)乒乓球文化建设,陶冶性情。创办“我爱乒乓球 ”为主题的乒乓球报,激励学生们关注、热爱乒乓球。编练乒乓球操,把乒乓球基本动作、韵律操动作融为一体。编唱乒乓球歌,讲述乒乓球名家故事,读乒乓球世界冠军故事,营造良好的乒乓球运动校园文化氛围。(6)突破校本的训练模式,拓宽训练视野。一是请专家到我校指导训练,二是派教师外出培训,同时,选送基础好的苗子队员到专业训练基地培训,形成动态的训练机制。(7)积极组织参加各种比赛,提高竞技水平。参加每年的市校长杯乒乓球比赛,并积极参加县组织的乒乓球比赛。八、评价方法1.对教师的评价通过听课,查阅资料,调查访问等形式,对教师进行考核,并记入教师业务档案,主要是通过四看:看学生选择训练的人数;看学生训练过程中的发展程度;看领导、教师、家长对训练的反响;看学生问卷调查的结果。(1)教师做到“四有”:有计划,有进度、有教案,有对学生的考勤评价记录。(2)教师应该按学校《校本课程开发纲要》的要求,完成周期内规定的教学任务,达到校本课程规定的课时数与教学目标。(3)教师应有资料意识,整理学生学习档案、妥善保管学生训练成果资料袋。(4)任课教师要认真写好教学反思,及时总结经验。2.对学生的评价对学生的评价主要采取三看:看学生训练的学时总量;看学生在训练过程中的表现、态度等;看学生的训练成果。(1)校本课程不采用书面考试或考查方法,但要做好考勤评价记录。(2)教师根据学生参与学习、实践、探究的态度及在学习过程中的学习成效进行评价,采用“优秀、良好、继续努力”的正面评价形式。(3)学生成果可通过队内交流、学校比赛等多种形式展示,成绩优秀者可将其成果记入学生学籍档案。九、保障措施1.学校将请本校有特长的老师及社会人士任专兼职教师,作为专业指导小组,并根据活动的需要聘请社会上有专长者作为校外辅导员。2.学校提供或帮助解决活动所需要的器材、资料、场地以及人员的联络。3.学生的校外活动要在指导教师参与的情况下展开,并争取社会有关部门和学生家长的支持和参与,教育学生注意活动中的安全问题。十、乒乓球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取得的成果学校乒乓球队自19建队以来,共获得县中小学生乒乓球比赛的八项男女团体和单打冠军,一次获市校长杯第六名。目前,我校正对乒乓球校本课程的实施与建设进行认真总结与调整,以乒乓球运动为突破口,努力建设特色化校本课程,努力打造学校办学品牌。篇9:特色校本课程实施方案为切实做好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工作,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使学生有一技之长,为学生终身发展打好基础。根据我校经济、文化等资源,考虑学生多样化、全面化、持续性发展的需要,决定设置以乒乓球为中心的校本课程,体现学校的办学特色。一、指导思想本课程是学校依据自己的办学理念、办学特色、资源状况以及学生、家长、社会的需求自主开设的课程,由学校统一安排,学生自主参加,以学生自主参与为主,以体验性知识实践活动为主要特征的新型课程。对培养学生的兴趣特长,创新思维习惯和实践能力,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团结协作和社会活动的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素质,提高教师课程建设与开发的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注重普及,在提高与普及的统一中推动乒乓球运动的发展,致力于营造浓厚的乒乓球文化氛围,以球育德,以球益智,以球练志,以球养性,以球会友,以球兴校。通过发展师生乒乓球运动,激发学校活力,“突破一点,带动全局”,抓好乒乓球特色,打造柳堡镇柳堡学校品牌。二、调查分析校本课程开发充分注重主体性、合作性、选择性、开放性、特色性和创造性,教师与家长是最重要的课程资源。经多次与教师、家长总结生活与教学的经验、智慧等,了解和掌握教师与部分家长的个性特长;经过调查、分析,了解学生的生活、经验、需求、兴趣、爱好、目前知识的基础及今后的发展走向;调查学校附近的社区现状等因素。结果显示,绝大部分被调查对象认为以乒乓球为中心,辐射到田径、书法、绘画、仪表等校本课程开设,富有地方特色和乡土气息,能使学生的爱好、兴趣得到发挥与培养;既体现了新基础课程与校本课程的整合、延续、补充,又能培养学生多方面的品质和能力。三、背景分析1、良好的历史论证。我校自1998年以来,一直参加县举行的乒乓球比赛,且每年都取得前几名的成绩,我校乒乓球运动有多年的历史,乒乓球运动氛围和训练基础全面形成,学生参与积极性较高。2、硬件基础设施齐全。有专门的训练室,室内乒乓球台共4付,基本适应学校训练。3、教练队伍合理。建设低、中、高年级三阶段训练梯队,建立专职和兼职教练机制,建设合理的陪练队伍。4、社会支持。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加强了社会乒乓球力量的吸收。5、家长认可。学生家长充分认识到乒乓球运动的积极意义,认识到乒乓球训练对孩子的发展的重要性,他们从经济上、训练上都给予足够理解和支持。四、总体目标校本课程的开发,将更加丰富学生的知识方式,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获得亲身参与实践的积极体验和丰富经验,形成对自然、对社会、对自我的责任感,培养学生收集、分析、整理信息、解决问题及欣赏、创造、实践和创新能力,养成合作、分享、积极进取等良好的个性品质。因此,“(为学生终身知识与发展奠定基础,让学生练好基本功,学会知识、学会生活、学会做人、学会审美、学会创造。)”这是我校乒乓球校本课程开发的总目标。五、校本课程开发的原则1.主体性原则:学校是校本课程开发的主体,充分发挥学生主体地位的作用,以学生自主活动为主,让学生乐于参与,多给学生创造空间,尊重学生的意愿,促进学生个性发展。2.灵活开放性原则: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创造促使儿童发展的空间、因材施教,灵活选择,调整教学内容、方法、程序,以生成性课程资源为主,在实施校本课程的实践过程中,充分体现目标多元化、内容的宽泛性、广域性和可变性。3.整体优化性原则:拓宽知识领域,将校本课程与各学科的纵向、横向的各个部分进行优化整合,形成最佳课程结构,发挥校本课程的最大功能。4.活动、实践、探究性原则:体现在教学形式上要以学生自主参与,积极活动、勇于实践、探索为主,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围绕问题大胆探究的意识和实验摸索的精神,着眼于养成习惯,有利于学生全面发展。5.整合性原则:校本课程的编制应致力于对学科知识的融会贯通与综合运用,让学生获得完整的知识,通过实践取得深刻的体会和丰富的经验。6.特色性原则:在校本课程的开发中,学校应扬长避短,针对学校具体情况,走向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材设计,充分发挥学校作为课程决策中心的作用,最大限度的切合每一位学生的性格特征、生活经验和文化背景,同时注意学校当地社区的特点,充分考虑本地区的风土人情、传统习俗等。校本课程的开发使学校获取课程自我更新的机会,从而办出特色学校,彰显学校特色。六、基本结构包括基本知识、基本技能训练和技战术训练几大部分。1.基本知识:乒乓球发展简史,乒乓球基本常识。 2.基本技能训练:基础动作训练(攻球、推挡、搓球、拉球等)。 3. 技战术训练:推侧扑,逢斜变直、逢直变斜,调左压右、调右压左等等。七、组织实施1.成立了校本课程研究领导工作小组。组长:邢恩锋(校长),校本课程开发的主要决策人和负责人,负责校本课程的总体策划,宏观调控及全面的研究和实施。副组长: 刘玉东(副校长),负责起草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方案,指导乒乓球校本课程的研究和实施工作,成员: 马云征(副校长),主管校本课程的教师培训工作和校本课题问题的具体研究。 汪立长(少先队大队辅导员),负责调查、分析学生对校本课程的意见和建议,提出针对性的意见并组织实施。2.成立校本课程工作研究小组组长: (副校长) 副组长:(教科室副校长,分管音、体、美教学) 成员:(体育教师,负责校本课程编辑并主抓乒乓球校本课程的实施) (体育教师,负责校本课程编辑及教师培训)3.实施层次学校在抓好乒乓球课堂教学主阵地的同时,把乒乓球教学向课处延伸,组建校级、班级乒乓球队,定期开展活动。 课程实施分三个层次:(1)面向全体学生。在各年级开展乒乓球教学,低年级每周开设一节乒乓球课,加强乒乓球课堂教学的研究。(2)建立班级乒乓球队。各班开展乒乓球活动,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自愿报名参加,利用课余时间深入知识乒乓球。每学期开展班级乒乓球比赛。(3)建立校级乒乓球队。选拔优秀苗子,进一步训练提高,利用课外活动进行训练,提高技战术水平,提高竞技能力。4.师资培训校本课程需要的教师立足于学校内部,对部分教师进行培训,内容重点在两个方面:一是对教师进行校本课程理论的培训,让教师初步掌握校本课程的一些基本原理,明确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实施、课程常识、课程探究等基本原理,为课程开发提供理论依据;二是对教师进行专业知识培训,不断拓宽其知识面,构建教师的知识结构,为课程开发提供知识和智力上的支持。三是对教师进行乒乓球技能训练,形成实施课程的基本能力。5.撰写校本课程教案负责校本课程的教师首先写出校本课程教案,交给校本课程工作研究小组初审。教案要有以下内容:教学目标、教学重点、难点、课前准备、教学过程及活动安排、教学效果等。6、具体训练措施(1)加强领导,健全组织机构。校长亲自抓,各部门齐抓共管,体育教研组具体落实训练计划。同时,加强教练队伍培训,优化师资队伍,聘请兼职教练、陪练,形成协调配置的教练队伍,提高训练的水平。(2)加大投入,加强硬件建设。积极争取上级支持,建成较大规模的乒乓球训练馆,功能齐全,设备优良,为打造品牌奠定硬件基础。(3)加强课堂教学研究,抓好普及。学校开设乒乓球课,编写乒乓球校本课程,把乒乓球课程作为特色课程来开发,发挥课堂基地作用,进行趣味性、科学性、系统性的训练。(4)科学选苗,夯实基础,建好乒乓球梯队,成立校中心队。队员从一年级到九年级分成低、中、高三个梯队。班级成立班级乒乓球队,每年代表班级参加学校“乒乓球文化周”的比赛活动。(5)乒乓球文化建设,陶冶性情。创办“我爱乒乓球 ”为主题的乒乓球报,激励学生们关注、热爱乒乓球。编练乒乓球操,把乒乓球基本动作、韵律操动作融为一体。编唱乒乓球歌,讲述乒乓球名家故事,读乒乓球世界冠军故事,营造良好的乒乓球运动校园文化氛围。(6)突破校本的训练模式,拓宽训练视野。一是请专家到我校指导训练,二是派教师外出培训,同时,选送基础好的苗子队员到专业训练基地培训,形成动态的训练机制。(7)积极组织参加各种比赛,提高竞技水平。参加每年的市校长杯乒乓球比赛,并积极参加县组织的乒乓球比赛。八、评价方法1.对教师的评价通过听课,查阅资料,调查访问等形式,对教师进行考核,并记入教师业务档案,主要是通过四看:看学生选择训练的人数;看学生训练过程中的发展程度;看领导、教师、家长对训练的反响;看学生问卷调查的结果。(1)教师做到“四有”:有计划,有进度、有教案,有对学生的考勤评价记录。(2)教师应该按学校《校本课程开发纲要》的要求,完成周期内规定的教学任务,达到校本课程规定的课时数与教学目标。(3)教师应有资料意识,整理学生知识档案、妥善保管学生训练成果资料袋。(4)任课教师要认真写好教学反思,及时总结经验。2.对学生的评价对学生的评价主要采取三看:看学生训练的学时总量;看学生在训练过程中的表现、态度等;看学生的训练成果。(1)校本课程不采用书面考试或考查方法,但要做好考勤评价记录。(2)教师根据学生参与知识、实践、探究的态度及在知识过程中的知识成效进行评价,采用“优秀、良好、继续努力”的正面评价形式。(3)学生成果可通过队内交流、学校比赛等多种形式展示,成绩优秀者可将其成果记入学生学籍档案。九、保障措施1.学校将请本校有特长的老师及社会人士任专兼职教师,作为专业指导小组,并根据活动的需要聘请社会上有专长者作为校外辅导员。2.学校提供或帮助解决活动所需要的器材、资料、场地以及人员的联络。3.学生的校外活动要在指导教师参与的情况下展开,并争取社会有关部门和学生家长的支持和参与,教育学生注意活动中的安全问题。十、乒乓球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取得的成果学校乒乓球队自1998年建队以来,共获得县中小学生乒乓球比赛的八项男女团体和单打冠军,一次获市校长杯第六名。目前,我校正对乒乓球校本课程的实施与建设进行认真总结与调整,以乒乓球运动为突破口,努力建设特色化校本课程,努力打造学校办学品牌。★ 有关小学地方课程实施方案★ 校本课程实施方案★ 特色文化建设的实施方案★ 园本课程实施方案★ 学校课程建设实施方案★ 幼儿园劳动教育课程实施方案★ 一年级创建特色班级实施方案★ 幼儿园特色课程教研计划★ 幼儿园足球特色课程计划★ 小学一、二年级美术特色课程化教学计划

从小被缠足的冯沅君,是中国第一个女研究生,第一个巴黎大学文学院的女博士,新中国第一位女性一级教授 。她是“五四”后为鲁迅先生赞赏的著名女作家,亦是当代中国古典文学研究的开拓者。由三寸金莲到一级教授,冯沅君无疑是20世纪中国的一个传奇。冯沅君出身名门,与她的大哥冯友兰、二哥冯景兰,堪称“一门三杰”。她是20世纪20年代中国新文坛上才华横溢、独具风格的女作家,与苏雪林、庐隐、冰心齐名。也是中国古典文学研究领域的开拓者;她与学者陆侃如的结合,曾被人称作是一部充满着“爱、自由和美”的奇特罗曼史。可以说,冯沅君的一生硕果累累,精彩传奇。生平经历冯沅君于1900年9月4日,生于河南省唐河县祁仪镇上一个富有的封建官宦之家。祖父冯玉文,字圣征,不仅精于商道,善于理家,而且很会作诗,具有文人气质,非常重视子女的教育。父亲冯台异,字树侯,一生寒窗苦读,追求功名,在清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中了第三甲进士,分发到两湖总督张之洞幕下办事。此时,张之洞正在湖北武昌办洋务,其中一项便是办新式教育,冯树侯就被委派为武昌“方言学堂”会计庶务委员(即外国语学校的总务长)。之后,冯树侯又出任勘测粤汉铁路的“弹压委员”,1907年被任命为湖北省崇阳县知县,成了主宰崇阳一县事务的“父母官”。随后,夫人吴氏便携带年幼的沅君及其长兄友兰、二兄景兰赴崇阳与父亲团聚。冯树侯先生延续了注重子女教育的家风,专门在家设书房聘请了“教读师爷”,给3个孩子上古文、算学、写字、作文课。年幼的沅君性格活泼,聪明好学,对她来说读古文是件很有意思的事,古文读起来有声调、有气势,令人兴奋。算学则是加减乘除,她觉得有些乏味。此外是写毛笔字,作文则每周一次。年幼的冯沅君尤爱读唐诗,她喜欢读诗可追溯至5岁的时候,父亲教兄长们学唐诗,她便躲在一边偷听,几遍下来便一字不差地背诵下来。久而久之,到十一二岁时,她不仅能背诵大量的诗词,而且还能够吟诗填词,故有才女之誉。冯家人历来善于做诗,冯沅君的祖父冯玉文著有《梅村诗稿》,伯父冯云异著有《知非斋诗集》,父亲冯树侯著有《复斋诗集》,姑母亦著有《梅花窗诗草》。冯沅君的母亲吴清芝粗通文字,精明能干,对子女读书也很开明,并且亲自辅导。冯氏兄妹在父亲那里仅住了一年多,父亲即不幸因病去世,母亲不得不携子女返回唐河原籍。到老家后,母亲给冯家兄妹请了一位先生教他们念书。冯沅君从小就跟长兄、二兄一块读古书,有些不懂的地方,除求教于先生外,还可向两位兄长请教。后来,她的长兄、二兄先后赴京、沪学习。母亲虽开明,也不会再专门为一名女孩子请私塾先生了,加上农村的旧势力影响很深,社会舆论不赞成女孩子上学读书。冯沅君强烈的求知欲受到了压抑和打击,她在摸索着走自己的路:一方面利用家中父兄念过的书,刻苦攻读,每到夜晚听母亲口授“四书”、“五经”,自己还经常吟诗作赋。一方面贪婪地阅读长兄、二兄利用寒暑假带回来的中国古典名著及新出的报刊,从中接受新的知识、新的思想,这为她后来从事文学创作和古典文学研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在家乡,冯沅君目睹并亲自饱尝了女子不能上学念书的苦痛,她决心争取和长兄、二兄一样到外地学习。1917年暑假,在北京念书的长兄友兰回来了。冯沅君从哥哥口中听说北洋军阀政府,把慈禧太后创办的女子师范改为北京女子高等师范,增设了国文专修科,当年就要招生,这是当时女学的最高学府。冯沅君理直气壮地向母亲提出了要去上学的要求,她还表示:如家里怕花钱,可把家里给自己结婚时买嫁妆的钱先拿出来,待将来出嫁时,什么都不向家里要。母亲为女儿求学的炽热情感所打动,但此时已给沅君订了亲,按照习俗,无“正当”理由是不能毁婚的。因此,冯沅君要出外上学就必须通知男方家,这样势必会引起一系列的麻烦,母亲断然决定由自己承担压力,同意沅君去北京上学。第一批中国女大学生1917年,北京女高师入学考试只考国文一门,冯沅君自幼学习国文,有较好的基础,自然是一举考中了。就这样,17岁的河南姑娘冯沅君成了中国第一批女大学生,从此,她也开始了崭新的学校生活。在北京女子高等师范学校学习的日子,欢笑中也伴随着泪水。尽管冯沅君从小受书香熏陶,但所受教育很不系统。在“历代文选”课上,她能流利地背诵王粲的《登楼赋》,但她的知识漏洞还是不断显现。有一次在作业中的错误,让顾震福先生很是吃惊,还误以为是她生病所致,让她以后要多读书,扩大知识面。言辞虽很婉转,却让一向要强的冯沅君非常伤心。她痛哭之后立下雄心:“要通过自己的苦读,赶上同学;再通过努力,争取超越同学。”为此,冯沅君白天黑夜地读书,连星期天哥哥找她玩,她也不愿浪费时间。为了争取时间多读书,她甚至连春节也不回家。她的同班同学苏雪林评价冯沅君:“所读的线装书比我多,国文修养之深,全班第一”。随着知识面的扩大,冯沅君在学习上已游刃有余,课余也开始参加各种活动,也正是冯沅君在北京女子高等师范的努力,为她以后的学术研究打下了扎实的知识基础。她入学时正值“五四”运动的前夜,中国知识界中已出现了思想启蒙运动,新文化运动的声势也日益壮大,不久即爆发了震惊中外的“五四”运动。“五四”运动爆发的当天晚上,北京女高师的同学听到其他学校有30多名学生被捕,发出了“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女子岂能无责”的豪言壮语,要求上街游行,声援被捕同学。然而女高师的校长是一个顽固的老官僚,对女学生的反帝爱国热情和争民主、争自由的行动不仅不支持,反而千方百计地进行压制和扼杀,为阻拦学生上街游行,他下令在学校大门上加了一把大锁。冯沅君第一个搬起石块砸碎了铁锁,她的勇敢无畏受到广大师生的赞扬。并受15所女校爱国学生委托,起草致徐世昌总统书和游行请愿上书,后又迫使校长辞职。国文专修班学生李超因不满包办婚姻郁积而死,此事激起冯沅君对封建礼教的憎恶。勇敢地拿起笔,将乐府诗《孔雀东南飞》改编成古装话剧,并亲自登台演出,主动扮演了剧中众矢之的的封建专制家长的典型人物焦母。女大学生登台演戏在北京是头一遭,故而轰动了整个北京城,演出获得了意外的成功。当时这个剧火到了什么程度?连演3天,盛况空前:第一天满座,第二天以后就连窗户外边也挤满了人。在广大北京市民中产生巨大影响。李大钊观后拊掌赞叹此剧“比任何政治家的演说都见效”。这部舞台剧的成功,使冯沅君成为引人注目的人物,有人写文章说冯沅君此时已是“名满京华”。冯沅君反对封建传统,态度之坚决,行动之果敢,还表现在她名字的变易上。冯沅君这一辈男女大排行,最后一字取“兰”字。同辈的女子(包括叔伯姐妹)共五人,伯父取名时,长兄冯友兰提议中间字为“温、良、恭、俭、让”,伯父一听,欣然同意。冯沅君在姐妹中排行老三,取名恭兰。待到北京女高师报名时,因嫌自己的名字太“温、良、恭、俭、让”之故,便自作主张改名为冯淑兰,以表示反抗。她在家乡时,虽勤奋自学,但读的多是诗词歌赋。到北京上学后,置身在新文化运动的激流中,特别是“五四”运动的爆发,给冯沅君带来了强烈的冲击波,她的眼界大为开阔,阅读了大量的新文艺作。如鲁迅的小说、散文,文学研究会和创造社出版的新文艺作品,特别是郭沫若那气势奔放,具有鲜明浪漫主义色彩的诗歌、戏剧,大大地打开了她的眼界,震撼着她的心灵。中国历史上第一位女研究生1922年,冯沅君随即以第一名的成绩考入了北京大学研究所国学门攻读古典文学硕士,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女研究生。冯家兄妹三人先后就读北京大学成为校友,这在当时非常罕见。这样她便来到“教授高深学术,养成硕学宏材”的中国最高学府,开始了向往已久的大学研究生的生活。经过3年的勤奋学习,她又以第一名的成绩毕业,而且是北大国学门唯一的一名女研究生。就在这一年,由于社会新思潮的猛烈冲击和个人自由思想的迅猛发展,冯沅君虽然身为国学研究生,却迷恋上了文学创作,绞缠在心中的万端思绪再也无法抑制,创作的欲望如决堤的洪水,一发而不可收。她接连在郭沫若等编辑的《创造季刊》和《创造周刊》上发表了《隔绝》、《隔绝之后》、《慈母》、《旅行》等短篇小说。这些小说体现了她对人生和自我价值的认识和思考又有了新的发展,由原来的争取女子享受和男子同等的受教育权利,提升到争取妇女婚姻自主和人身自由的更高层次上。四部短篇之间略带连续性,主人公姓名虽不同,但性格是一致的,前后情节也是连贯的。作者通过男女主人公的婚姻悲剧,写出了当时青年人对封建婚姻制度的勇敢反抗,及对爱情与自由意志的热烈追求。冯沅君在发表这些小说时用的是“淦女士”的笔名。1926年,冯沅君将《隔绝》、《隔绝之后》、《慈母》、《旅行》四篇小说结集为《卷葹》,后来她的丈夫陆侃如在《卷葹》再版后记中写道:“'淦’训'沉’,取庄子'陆沉’之意”。《庄子·则阳》中说:“方且与世违,而心不屑与之俱,是陆沉者也”。她取“淦”为笔名,正说明她虽隐于市朝,乃至遭受被埋没的命运,但仍不甘与之同流合污。至于在“淦”之后加上“女士”二字,则是公开向社会打出女性的旗帜,标明作者向“男尊女卑”的旧制度挑战的勇气。淦女士的名字很快就被大家所注意到了,在现代女作家中,她第一个以热烈的情感、严肃的态度正面地、充分地表现了“五四”时期新女性的恋爱理想。当时就有人如此评价她:“技术方面虽无高超处,然而在时代意义上,实乃新女性作家之先锋。”“淦女士”大胆揭开一切虚伪的面纱,赤裸裸地展示女性的隐秘心理,以积极热烈、纯洁高尚的情爱描写向虚伪的封建道德观念挑战,确实比同时代的女作家表现出更大的胆量和勇气。鲁迅曾经对冯沅君的小说给以很高评价,认为她的小说体现了觉醒女性“将毅然和传统战斗,而又怕毅然和传统战斗,遂不得不复活其'缠绵悱恻之情’的青年的真实写照。”从编辑到印行,鲁迅都亲力亲为,还约请画家陶元庆为《卷葹》设计封面,并亲自撰写广告词。《卷葹》是冯沅君创作的起点,也是她创作的顶峰。她写的杂文,短小精悍,立意鲜明,语言犀利,表现出了一个追求博爱思想的女作家对现实不满的愤世疾俗的态度,轰动了北京的新闻界和中国的大文坛。她成了20年代中国新文坛上,继陈衡哲、冰心、庐隐之后,又一富有才华、独具风格的女作家,当代中国古典文学研究的开拓者。转向学术研究1924年冬,孙伏园得到鲁迅支持在北京创办《语丝》,由于鲁迅的关系,在文坛上初露锋芒的冯沅君也成了《语丝》的撰稿人。她接连在《语丝》上发表了十多篇短篇小说、议论、杂感等,其中小说有三篇,即《劫灰》、《贞妇》和《缘法》。她的思想、兴致、文笔也发生了变化,发表作品时署名也由“淦女士”改为“沅君”,从此“淦女士”这一名字逐渐为人们所遗忘,而“沅君”的名字却日益光亮起来。“沅君”之意来自屈原《九歌·湘夫人》,表明作者要做一个高洁、脱俗、不随波逐流的人。后来她又写了《林先生的信》、《我已在爱神前犯罪了》、《晚饭》、《潜悼》、《春痕》等。这些小说虽然也表现了对旧礼教的控诉、对美好爱情的歌颂,然而《卷葹》中的那种反叛精神和火热的激情,却明显地减弱了。在北京女高师就读期间,冯沅君与北京大学物理系学生王品青在一次讨论会上相识,同是河南老乡,很快两人陷入了恋爱的梦乡。但王品青当时已经结婚,在老家有妻子,而冯沅君也有婚约在身,这样两个背负旧式婚姻包袱的人相爱,恋情跌宕起伏,有甜蜜亦有苦涩。读研期间,她与王品青的实际距离是近了,但心理距离却越来越远。冯沅君从研究生院毕业后应聘到南京金陵大学任教,而王品青从北大毕业后,没有再深造,而是做了中学教员。这对十分重视读书做学问的冯沅君来说,俩人在知识层面上有了差距。随着交往的加深,她与王品青之间的志趣不同是她无法接受的差异,王品青也一再让冯沅君感到失望,她对这份爱情的期待也在一次次的失望中消磨殆尽,最终两人分手。王品青痛心疾首,无法接受,竞至精神失常,被送回河南老家,在老家疯癫而死。但冯沅君并没有因为谈恋爱而影响学习,冯沅君在大师汇集的研究所学习,耳濡目染,阅读了大量文史典籍,开始展现一个女性学者的学术魅力,研究能力渐入佳境。她在北京大学《国学门周刊》上发表了《祝英台之歌》、《老子韵例初探》等学术论文,还和大哥冯友兰共同校勘标点了《歧路灯》前二十六回。文章数量不多,文字也不算长,但清晰、简炼,表达了她对文艺问题的诸多看法,一个充满着浪漫主义热情的小说家正在为一个严谨的学术研究家所代替。珠联璧合1925年夏,冯沅君从北京大学国学门研究所毕业,经陈钟凡先生介绍,到南京金陵女子大学任教,从此开始了长达半个世纪的大学教师生涯。次年,她又返回北平,一面在中法大学教书,一面在北京大学研究所从事古典文学研究工作。这一年,北京大学国学门周刊、月刊上发表了冯沅君累累的研究成果,文章功底坚实,思路清晰,笔头流畅,成为古典文学研究中的新秀。冯沅君和陆侃如的相恋,大约是在1926年的秋冬开始的。陆侃如是江苏海门人,1922年进入北京大学,1927年毕业于清华大学研究生院。当时,陆侃如正在清华当研究生,志趣相投,业务相近,彼此的才华和相互爱慕成了缔结婚姻的基石。他俩从“爱苗初长”到“定情”这段爱情生活的历程,约略地烙印在冯沅君1927年写成、陆侃如编定的由五十封信联成的书信体小说《春痕》中。1928年,陈钟凡先生又把冯沅君介绍到陆侃如任教的上海暨南大学、中国公学大学部任教,当时陆侃如是中国公学大学部中文系主任,兼着暨南大学、复旦大学的课程。两人既是恋人,又是同行、同事,从此便开始了学术事业上的合作。当时陆正在撰写《中国诗史》,已写成了《导论》和《古代诗史》,正准备写《中古诗史》。那时冯沅君正在讲授词曲,陆先生遂将《近代诗史》的撰写任务托付给了她。一时的分工,却定下了两位先生终身治学的方向。1930年,他们分别写完了《中古诗史》和《近代诗史》。历时五年的《中国诗史》撰写工作终于在这对贤伉俪的合作下完成了。《中国诗史》是第一部中国诗歌史,也是继王国维《宋元戏曲史》和鲁迅《中国小说史略》之后的又一部中国文学的专史。《中国诗史》评述了中国二千多年间诗歌发展的概貌,突出地展示了由《诗经》、《楚辞》、汉魏乐府、唐诗、宋词到元明清散曲中国诗歌体裁的递变;对历代重要诗人进行了评论,并能扼要地点示出他们诗歌创作的风格特点。《近代诗史》里论词之三篇,分期分类评述唐五代和两宋词人,突出艺术成就最高的作家,附以风格相似的数人,乃至十数人,论及的词人相当周全。这年秋天,冯沅君只身回到北京大学任国文系讲师。年仅三十的她竟以教材内容翔实,教学态度谨严,站稳了北大讲坛。此时,她和陆侃如再度合作,撰写《中国文学史简编》,速度极快,1932年便由上海大江书铺出版了。报效祖国1932年,夫妇双双从上海乘邮船去法国留学。到巴黎后,两人都考入了巴黎第三大学文学院博士研究生班。在留学期间,除了攻读博士学位应修的课程外,他们还参加了法国著名作家巴比赛领导的“反战反法西斯同盟”的活动。这个“同盟”下设“中国留学生支部”,参加者,除了他俩外,还有戴望舒、李健吾等。经过三年学习,冯、陆双双取得了文学博士的学。此外,陆侃如在巴黎博士答辩会上以“西北有高楼”巧答“孔雀东南飞”,至今仍广为传颂。沿途所见一派生机,他们惊叹之余,深感自己祖国的落后、贫困。回国以后,陆侃如到燕京大学任教,冯沅君则应聘去天津河北女子师范学院教书,直到抗日战争爆发。这两年,夫妇合作又完成了一件南戏曲文的辑遗工作,编成《南戏拾遗》一书,作为《燕京学报》专号于1936年10月2日出版,这是继赵景深、钱南扬之后又一本辑录宋元南戏佚曲的著作。在为时八年的抗日战争期间,冯沅君、陆侃如流徙奔波,生活极不安定。1938年初,他们离开北平后,经过上海,取道香港、河内,乘滇越铁路火车到达昆明。在昆明,陆侃如应聘去中山大学任教,冯沅君也跟着去广州,不久广州失守,他们又随校迁到粤西罗定。次年初,冯沅君应武汉大学之聘,独自经昆明、成都,来到峨眉山下的嘉定县。不久,中山大学又迁往云南澂江,那时,日本飞机正在向大西南狂轰滥炸,嘉定也未能幸免,武汉大学难于在废墟上继续上课了,冯沅君便应聘留在了中山大学。1940年秋,中山大学又迁回粤西坪石。人届中年的这对夫妇随校在西南漂泊,1942年夏,两位先生再度入川,到设在三台的东北大学任教,这才较为安定地住了几年,迎来了抗日战争的胜利。在动荡不安的环境里,在图书资料异常匮缺的情况下,她利用漂泊间隙和课余之暇,继续进行古代戏曲史的研究,陆续完成了两组有学术价值的论著。抗战胜利后,冯沅君、陆侃如夫妇随东北大学复校到沈阳。由于他们夫妇一贯倾向进步,受到排挤,1947年秋离开了东北大学,来到了设在海滨城市青岛的山东大学。执教山东大学当时山大文史系力量雄厚,杨向奎任主任,教授有丁山、王统照、赵纪彬,加上冯、陆两位,不久王仲荦先生也来到了山大,济济一堂,十分兴旺。当时,正值国民党政府总崩溃前夕,山东大学的学运和全国学运配合,也如火如荼地发展了起来。两位先生旗帜鲜明,援救被捕学生。解放前夕,部分地下党员和学运骨干,转移去胶东解放区或投奔晋察冀解放区,他们也都解囊相助。1948年,在人民解放军的节节胜利中,两位先生和山大的进步师生们收听解放区的广播,阅读进步书籍,期待着新生活的到来。这一年多,冯沅君精神昂扬,文思活跃。她继续研究古代戏剧,发表了一组内容多样的考论文章:《元杂剧中的(东墙记)》、《从李煜词论“个”字》、《记侯正卿》、《唐传奇作者身份的估计》等,其中有考证,也有分析语言艺术的,考证和论述结合紧密,都有新见。新中国建立后,冯先生以其文学创作和学术研究的业绩,受到尊重,被选为全国人大代表、山东省人民政府委员,山东省妇联、文联副主席。曾任山东大学一级教授、副校长。科普一下,山东大学是985大学!她仍然一丝不苟地教书,踏踏实实地搞科研。她年年给本科生上大班课,讲授中国文学史宋元明清部分。为了扩展本科生的知识面,她又陆续开出了《历代散文选》、《陆游研究》、《中国戏曲研究》等专题课,用她自己的科研成果来丰富学生的知识。几乎在同时,她和陆侃如共同修订的《中国诗史》,由作家出版社出版。从1955年开始,他们对30年代出版的《中国文学史简编》进行了逐章逐节的审阅修改,作了大幅度的剪裁、增补、改写。这是建国后第一部尝试用马列主义的观点,系统阐述中国文学发展的面貌,结合历史背景评论重要作家作品的文学史著作,在国内学术界产生过相当的影响。这对教授夫妇,躬逢治世,生活安定,学术成果累累。1957年的反右派斗争也扩大到了陆侃如,戴上了右派分子帽子,撤职降级,冯沅君在政治上自然也受到了牵连。此后在并不顺畅的境遇中,冯沅君还是排除干扰,继续她的研究工作,写出了一批有学术价值的论文。这个阶段,冯沅君又接受了教育部下达的一个重点项目,和林庚教授共同主编《中国历代诗歌选》。林庚负责上册(1964年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冯沅君负责下编(宋元明清诗歌,“文革”后才正式出版)。《中国历代诗歌选》按历史顺序选注了各时期的优秀代表作品,选目全面恰当,注释简要精确,出版后深受各界读者的欢迎,曾一版、再版、三版,至今仍是大学中文系讲授中国文学史的重要辅助教材。这部诗歌选凝聚了冯沅君教授数年的心血,是她给人民奉献上的最后一份厚礼,遗憾的是,她未能亲眼见到这部书的出版。从1950年代中期开始,冯先生被教育部评为第一批博士生导师,工作重点转到了培养研究生和辅导青年教师。1973年春天,冯先生腹部时有不适,去了几次曲阜县医院也未见好转。后来县医院的大夫看出了病情不轻,让她转院诊治,但冯沅君不忍丢下手头的工作,就这样,拖到了暑假。1973年的秋天,知识分子的境遇稍有好转,省委对这位全国人民代表、知名女学者的疾病十分重视,让省立医院组织了手术护理小组,几位医术高明的外科大夫都上了手术台。但可惜晚了,癌细胞已经扩散。手术后,病情一度似有缓解,能在搀扶下慢慢走动了,但神志恍惚,往事和现实交叉。一个下午,冯先生穿戴停当,让护士扶着去医房隔壁的护士办公室,说要给研究生上课。坐下后,便哇拉哇拉拉起长腔讲开了课。这位老教授潜意识的流动正反映出她内心的渴求——渴望重新走上讲坛。1974年春,冯沅君病情加重,6月17日,与世长辞了。冯沅君先生对山东大学贡献良多,厥功至伟。她在中国古代文学学科的建设、教学与研究上,倾注了全部精力,率先成立了中国古代文学研究室,为山东大学中文系中国古代文学教学与研究奠定了深厚的基础,开辟了在全国高校第一流的局面,为全国高校提供了富有典范性的教材,发起参与了全国重大的学术活动。她为山东大学赢得了声誉,也为文史学人树立了治学严谨、学风淳良、富于创新精神的典范。始终专心教学冯沅君的情趣和爱好是多方面的。她是作家,发表的小说、诗词、散文,至今还为人们所赞赏。她是学者,她的许多学术著作,有不少至今还摆在人们的案几上。她是翻译家,通英文、法文,有重要的译著传世。她到高等院校任教以后,虽然对上述的多方面仍有兴趣,继续努力,取得了不少成就,但她能做到割爱,始终把主要精力投用在教学和教书育人上。冯先生初登上大学讲坛时,已经发表了多种著述,有相当的名气,后来名气越来越大,头上有作家、学者、博士、教授、才女等不少桂冠。但她作为一名高等院校的教师,在长达50多年的教学生涯中,从来没有单凭学识、才气、名气,随便随意,而是一直践行着认真严谨、一丝不苟的教学原则。冯先生备课从来都十分认真,每门课都有详细的讲稿。有的课程,她讲过多次。但每次新讲这些课程时,考虑到讲授对象不同、出现了新的研究成果等原因,她都要再备课。从今存多种备课讲稿上可以看到,有些讲稿是重新撰写的,有些是在原讲稿的基础上进行增删。有些字读不准,就查字典,仔细写在讲稿上。冯先生特别重视课后辅导这一环节。她同课堂教学一样,认真负责,而且有自己的探索和特点。重视个别辅导,也重视集体辅导。在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方面,冯沅君在遵循传统的同时,特别注意探索和创新。冯沅君与学生相处,不讲所谓的师道尊严,而是提倡互尊、互爱、真诚、平等的师生关系。冯先生虽然有博而深的学识,有许多有影响的著述,但她从不谈这些。她不哗众取宠,不露才扬己,对于世俗之名毫无兴趣。她和学生交谈,是真诚的,是自然的。这是经受人文教养浸润而形成的真诚和自然。她与学生的交谈,洋溢着真善美的情趣,从各方面密切了师生关系。从教书育人的角度来看,这种交谈,如同雨露,能起到“润物细无声”的长期效应,学生受到了课堂上和书本上难以受到的教育。一位曾经缠过足的60岁老人,为了按时上课,冒着大雨,只身撑着伞,挎着书包,提前踏上四五里泥泞小路,蹒跚蹚水跋涉,终于按时赶到课堂上课。严于律己,不畏艰难,以身作则,行为世范,此情此境,胜于言教,深深地感动了学生,教育了学生。古人说:“师者,人之模范也。”冯先生在她一生的教学生涯中,在做好言传的同时,特别重视身教,正己身,正己心,自然会影响学生。她凭借着向善、求真、趋美的人格魅力,如同甘霖雨露,滋润沾溉了学生的心灵。她患癌住院,最关注的还是教学,念念不忘的还是教学,还曾让丈夫陆侃如给她带教学参考书。冯沅君住院治疗期间,陆侃如搬进病房,朝夕陪伴,悉心护理,令前去探视的人动容落泪。只是,冯沅君从几无食欲和无力中深知自己时日不多。这天,她坚持起床,挎上书包,让陆侃如搀扶着走出病房进入护士办公室。在那里,她拿出书本,喘着气说:“同学们,现在开始上课!”大家一愣,旋即明白,迅速搬凳坐定。冯沅君一字一顿讲起了中国戏曲史课。听了一会儿,大家于心不忍,纷纷上前劝阻。冯沅君生气了,提醒大家注意课堂纪律,并提高嗓门继续讲课。这“最后一课”,是冯沅君教书育人生涯中的“告别演出”,也成为山东大学中文系最感人的一段佳话。后来,在山东大学建校一百周年晚会上,有个引人失声痛哭的节目《最后一课》演绎的就是这段故事。冯沅君逝世后,陆侃如曾写过一篇深情怀念的悼文《忆沅君》,在这篇悼文中,他深情地回忆着他们相识、相爱与结合,以及冯沅君死前的悲惨情景。爱情犹如人生,是一本永远写不尽也读不完的书,陆侃如的这篇悼文,充满着他对爱情,亦是对人生的体味和启示。为了安慰冯沅君的在天之灵,卧病在床的陆侃如打算整理出版冯沅君生前的著作。他们夫妇从30年代合著《中国诗史》起,在古典文学研究领域并肩战斗了大半个世纪,共同经历了颠沛流离的岁月,也共享过一部部学术著作完成后的喜悦。但是,谁也没有想到,仅仅过了4年,1978年陆侃如也与世长辞了。冯沅君对自己的生活简直可以说是非常苛刻,但对需要帮助的人却非常大方。她曾表示:我一介寒儒,连个后嗣亦无,能为国家民族留点什么?我想个人艰窘一点,存几个钱,身后让国家做学术奖金,奖掖后人吧!冯沅君和陆侃如生前立下遗嘱,把他们数十年的全部积蓄6万余元人民币及两万册珍贵的藏书,全部捐赠给山东大学,作为优秀古典文学研究成果的奖励基金。并成立了“冯沅君文学奖学金”。20世纪70年代的6万元人民币,是一个巨大的数字。这笔存款,是他们夫妇多年来积累的稿费和工资。往事如风,但学术风骨永恒!陆侃如、冯沅君学术研讨会2011年,在山东大学即将迎来110年校庆之际,中文56级校友一行39人相聚母校,捐赠了冯沅君、陆侃如先生雕像。十年以后,雕像仍在。二位先生“大处认真做学问,小处细致待学生”的风神气骨,定能流传千百年,影响一代又一代学子。2021年4月9日,省古典文学学会、山东大学文学院联合主办的省古典文学学会年会暨陆侃如、冯沅君学术研讨会在济南召开。开幕式举行了陆、冯《中国诗史》手稿捐赠仪式。杜泽逊讲述《中国诗史》手稿发现、保护的过程,该手稿将由中华书局彩色影印出版,是山东大学120周年校庆的礼品书。杜泽逊认为,陆侃如先生、冯沅君先生是中国古典文学研究领域的巨匠,是20世纪中国学术史上具有代表性的学术名家,是我省学术界与山东大学“文史见长”的标志人物。会议高度赞扬了陆、冯所著《中国诗史》的开创性与奠基性贡献,特别是词曲之崭新的研究内容、以诗为宗的美学追求、以社会生活为源的历史深度、扎实的文献基础、以文学性为标准的文学本位与个性化的文学书写,做到了朴学、史学与美学的统一,成为不败的经典之作。中国的一个奇迹她作为当代杰出女学者、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可谓20世纪中国的一个奇迹。她就是哲学家冯友兰和地质学家冯景兰的同胞妹妹一一冯沅君。五四时期先锋女作家、文学史家,北大的第一个女研究生,北大讲坛上的第一位女教师,中国第一位女性一级教授。她曾经迈着三寸金莲,从男尊女卑的深闺高阁走进学堂,去汲取新思想新文化的滋养。从一个千年小镇走向国际,成为巴黎大学的东方文学博士;从一个家庭主妇登上大学的讲堂,直至担任山东大学副校长。她主动大胆地追求著名学者陆侃如。他俩的结合,曾被人称做是一部充满着“爱、自由和美”的奇特的罗曼史。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河北艺术职业学院怎么样 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