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校宝在ˇ线教务系统的绩点准吗ˇ统在实际使用中表现如何?教师们对其功能和操作便利有何评价?

智慧课堂的利与弊篇1
一、激发活力,促进学生自主学习
(一)“以学生为本”,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欲望
只有以学生为主体,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进取意识、主体意识,才能从根本上实现“以学生为本”的课程理念,培养出高素质的人才。在知识经济时代,知识不断被更新,我们的教学应在教文化知识的同时,教学生“学会学习”。我们的基础教育要为学生的发展奠定终身学习的基础知识,奠定学会学习的基础本领。思想品德课教学树立“以学生为本”意识的基本内涵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一个不能少;二是促进每个学生个性的健康发展――差异教育,因材施教;三是促进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可持续发展――终身教育。
(二)巧启智慧,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潜力
思想品德课堂应该是学生生成智慧的地方,这种智慧集中表现在思想和方法上。在教学中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怀疑、积极探究,让学生能够畅所欲言。同时鼓励他们积极参与合作交流,乐于在集体活动中表现自己,为集体贡献自己的智慧,并善于在集体中获取有价值的信息,吸收营养,启迪智慧。
(三)教会方法,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教育家陶行知说过:“先生的责任不在教,而在教学生学。”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才是让学生成为课堂主宰者的真正解决之道。教会学生方法要努力做到:1.教会学生阅读教材。学生在阅读教材时,要从宏观上把握当天所学内容,在心中构建出基本框架,知道今天要学习的内容,以及这些内容之间有何内在联系。2.教会学生提问。教师作为教学活动的引导者,理应在适当的时候启发、引导学生一步步地理解真理。这个过程需要学生不断地提出问题、思考问题。无论是书本上的材料,还是报纸上的时事,都可以作为学生提问的素材。3.教会学生答题。教给学生对各种题型的答题方法是减少学生考试失分的技巧之一。教学实践告诉我们,只有充分调动“教”与“学”两方面的积极性,并着力构建学生的主体地位,才能真正把课堂还给学生,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二、学以致用,激发学生学习的动力
思想品德课教学最根本的要求是贴近学生生活实际。让学生感到所学的内容是自己亲身经历过的,课堂上需要解决的许多问题是自己在实际生活中遇到过并思考过的问题,这些问题的解决能够对自己的成长有所帮助,这样学生就会对思想品德课产生兴趣,就会主动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如教授八年级《诚信的得与失》这一课时,首先让学生从考试作弊入手,讨论考试作弊是否给自己带来好处。由于大部分学生或多或少有过考试作弊的体验,这样的讨论学生自然热情高涨,且有话可说。其次启发学生对知识的感悟,学以致用。教师要抓住有利时机,让学生深入分析考试作弊的“得”与“失”,从而延伸到如何对待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的问题上来,并注意鼓励学生实话实说,与自己的思想实际联系起来,明白其中的道理。教师可结合学生和社会生活实际,尤其是针对学生成长中存在的问题,创设各种真实的情境,让学生自己分析辨别做出判断,逐步澄清学生的错误认识或模糊思想,树立正确的思想道德观和正确的人生价值观。
三、敢于创新,突显教师智慧智慧课堂的利与弊篇2
1基于网络学习空间的小学数学智慧课堂的应用现状
1.1智慧课堂设计缺乏科学性
目前小学数学教学中,基于网络学习空间的智慧课堂主要通过网络进行学习资料的上传,给学生打造一个类似于图书馆的小型学习空间。但是当前小学数学教学仍然以传统的教学方式为主,此种方式并没有在网络环境下发生太多的变化。虽然网络学习空间为学生学习资料的获取和传递提供了便利,但此种方式也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教师与学生之间的直接交流。
1.2智慧课堂实施过程的不足
网络学习空间具有自身的优越性,但是在实际的应用中教师只是将网络信息上传到网络空间上,而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教学活动的开展并没有与之结合起来,也可以说网络学习空间这一资源没有被充分的利用起来,所以其对智慧课堂所起到的辅助作用是很不明显的。
1.3智慧课堂评价方式的缺陷
基于网络学习空间的智慧课堂在结束之后,教师要将自己对教学效果的评价和反思进行资料上传,但是在实际的教学中,教师资料上传过于形式化,没有利用网络学习空间进行课堂过程的记录和交流,所以学生对课堂具体情况的了解不够全面,也无法借助教师的教学反思进行学习方法的调整,所以评价形式的缺陷就导致智慧课堂的构建成为了空谈,取得实际效果很不明显[1]。
2基于网络学习空间的小学数学智慧课堂的教学策略
2.1智慧课堂设计以智慧型人才培养为目标
基于网络学习空间的智慧课堂在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基础上,最重要的是培养智慧型的人才,引导学生能够自由自主的利用学习方法进行创造性的学习。网络学习空间能够为学生提供学习的资料,满足学生自主学习的需要,也能够丰富教师的教学资源,创新传统的教学形式,使数学课堂教学不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2]。因此,基于网络学习空间的小学数学智慧课堂要以学生为教学主体,设计智慧型人才培养的教学目标。小学生身心发展尚不健全,存在很大的情绪波动,而小学生接受能力的差异性,也要求智慧课堂的构建要遵循小学生的身心特征,给予不同学生不同的需求,关注学生在学习中的情感变化,这样才能够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3]。例如:在学习“认识人民币”这节课时,教师可以通过网络资源上传一些实际生活中人民币的实际应用知识,让学生意识到人民币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价值。如:教师可以首先复习拆分的知识:2里面有()1;5里面有()1;10里面有()1;10个10是()等知识,之后出示具体的1元、2元、5元、10元钱给学生看,并提问:
①这一张纸币的面值都是多少?
②这几张纸币都是什么单位?
③2个1元是几元?可以用哪些面值的纸币来替代?5个1元是几元?可以用哪些面值来替代?
此种方式突出了人民币的实用性,实现了数学与生活的统一,符合智慧型人才的构建原则。
2.2智慧课堂实施以设计问题为导向
基于网络学习空间的小学数学智慧课堂,除要发挥网络学习空间的优势,还要通过问题设计和任务教学的形式进行课堂过程的实施,以此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发散学生的数学思维,提高小学数学教学的有效性[4]。但是在问题和任务的设计过程中,要与小学生现阶段的身心发展相应,以免学生在学习中积极性受到阻碍,从而对问题产生更多的兴趣和爱好,激发学生思考和想象的意识,以免使学生落入到思维僵化的窘境中。例如:在学习“角的度量”这节课时,教师可以通过以下问题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思考欲望。
①请学生自主画角,谁画的角大?
②思考量角时要用什么?
③角的的度量器是什么形状的?在量角器上面你观察到了什么?
这些问题看似简单,但是通过一步步的问题设计,学生逐渐认识了量角器,会使用了量角器,完成了角的度量,学生的智慧也一点点被开发和激化,这对小学数学智慧课堂的构建是非常有利的,从而有效的推动小学数学教学工作的开展,使课堂教学效果得到了进一步的优化。
2.3智慧课堂要坚持教学方式的多样化
在目前学前教育教学活动的开展中,基于网络学习空间的小学数学智慧课堂的构建主要体现在以网络为核心的教学方式的多样化上,其不仅能够改善传统课堂的枯燥乏味,也能够通过直观、形象的优势生动展示小学数学教学活动,使教学内容更加符合现阶段小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这对于小学生一生的学习和成长都是非常关键的。基于网络学习空间的小学数学智慧课堂的构建优势不言而喻,但是在其实际的应用中效果并不完美,还需要小学数学教师探索更加具有趣味性、适合性、简单性的应用方法,以此来呈现多样化的教学方式,促进小学数学教育教学活动的高效开展。另外,基于网络学习空间的小学数学智慧课堂,可以借助网络学习空间中的丰富资源、创新形式改变传统数学教学的弊端,但只有网络学习空间是不够的,还需要通过多种教学方式为其提供支持。因此,小学数学智慧课堂的构建,要充分利用情景教学法、多媒体教学法、游戏教学法、探究教学法、小组合作学习法等多种教学方法。这些教学方法的应用,能够发散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的合作竞争能力,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逐渐养成自主学习的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促进小学数学智慧课堂的科学构建,最终实现使小学生的数学综合素养得到进一步发展和提升的目的。智慧课堂的利与弊篇3
一、审“形”度“势”――建构智慧课堂的基础
笔者认为在综合实践活动中选题阶段教师如何审“形”度“势”,观察分析时势,充分了解学生与自己,估计情况变化,引导学生选取感兴趣、有价值、可操作的好课题,是建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智慧课堂研究的基础。
记得在一次综合实践活动课中,我校六年级学生提出要研究“品牌与形象”这一课题,为了引导学生寻找到最佳研究方向,教师巧妙地引导学生讨论了以下几个问题:“品牌是指时装品牌、家电品牌、食品品牌、电脑品牌还是其他什么品牌?形象是指产品形象、企业形象还是个人形象?”学生受到启发,很快就明白“品牌与形象”涵盖面太广,于是有同学提出将课题改为“时装品牌与个人形象研究”,对此教师又提出:“时装品牌的研究对小学生有何实际意义?个人形象的提法是否太笼统?能否让研究对象更具体些,针对性更强一些?”经过一番争论,最终确立了“校服与学生形象”这一研究课题。由此可见,课堂上教师及时的形势分析,巧妙的智慧引领是综合实践活动的顺利展开和进一步深入探究的有效实施保障。
二、择人任“势”――实施智慧课堂的目标
陶行知先生认为“学生始终是教学的主体,是学习的主体、社会的主人”,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强调的就是立足于学生发展,尊重学生的自愿选择,尊重每个学生的独特性和具体生活,从而促进每一个学生优势智能的发展。
例如,在教学《智力七巧板》这一堂短线活动中,当学生确立了各研究子课题课后,教师即建议学生根据自己兴趣爱好自由组合成小组展开研究活动,并引导学生分析各组研究小组中需要哪些角色,学生经过讨论认为小组内的角色主要有:课题组长,善于组织活动和决策;设计员,思维活跃,能创造性地设计课题研究方案;操作员,动手能力强,善于将课题计划付诸实施;信息员,负责收集有关七巧板的资料;汇报员,负责总结汇报、发表小组研究取得的成果经验等。最终使每一位学生都能发挥自我优势服务小组,做到“小组的事事事有人做,小组的人人人有事做”。在这样以人为本的课堂上,教师真正做到了有的放矢地为学生创设智慧教学之势。
三、营造声“势”――调动智慧课堂的前提
托尔斯泰曾说过:“成功的教学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因此智慧的课堂首先应是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愿望。
例如,在《秋天的落叶》这堂开题课上,教师从公园、田野里收集了大量的落叶,装满了数个大口袋,带到学校。上课的时候,老师打开电扇,从气窗上倒入收集来的叶子。枯S的落叶被电扇吹起的风挟裹着“卷”进教室,顿时教室里充满了“秋意”。这样的诗意,不断地激发和引导学生产生兴奋点,唤起求知欲,孩子们的思维火花被一一激发:“秋天树叶为什么会变黄?”“落叶怎么形成的?”“落叶有什么用?”“落叶飘落方式是什么样的?”……整堂课每一个学生都积极地投人到课堂教学中,每一个思维的触角都深入到知识的内核,由此构建了智慧课堂强大的教学之“势”。
四、因“势”利导――提升智慧课堂的关键
课堂教学活动是一个转瞬即变的过程,当“险情”发生时,可能任何既有的应对措施都难以直接奏效,需要教师因势利导、有效合理地利用生成性资源,创造新的应对之法。
记得在一次课堂上,一位同学的手机居然响起了《喜羊羊与灰太狼》的铃声,教室顿时炸开了锅。面对这样混乱的课堂情景,教师灵机一动,当场统计班上有手机的人数,大家惊讶地发现拥有手机的学生居然占全班的三分之二,“为什么这么多同学有手机?”“小学生使用手机有哪些好处和弊端?”“到底小学生该不该使用手机?”瞬间,一个个小问号在同学们心中咕嘟咕嘟冒出来。而位教师便又立刻抓住了课堂上即时生成的研究主题,对孩子们热情相邀,一起来开展以《小学生使用手机现状的调查》为主题的研究性学习活动。一份小小的课堂意外,通过教师灵动睿智的教育方法和教学策略,因势利导地演绎成了一堂精彩纷呈、充满活动力的智慧课堂。
五、善于借“势”――营造智慧课堂的根基
生活也是综合实践活动的源头活水。综合实践活动需要教师去捕捉生活现象,采集生活实例,为课堂教学服务。
例如,2008年6月1日起我国实行限塑令,于是我校针对这一社会生活引导学生开展了以《塑料袋与环境》为主题的研究活动。2012年4月28日随着苏州轻轨一号线的开通,我校又一次抓住社会热点,引导学生以《苏州轻轨》这个主题来开展实践探究活动,从而让学生了解轻轨的一些常识,文明安全地享用轻轨。2013年12月4日,珠算的成功申遗激发了我校五年级学生对祖国文化遗产的研究热情,于是《方圆世界――走进珠算文化》课题研究应运而生,让孩子们与我国祖先的伟大发明进行了一次亲密接触。我校开展的综合实践活动中还关注了学生的自然生活,开展了从《昆虫记》《家乡的土特产》等动植物为主题的探究活动,同时也从学生的饮食、安全、身心健康等方面入手开展了《小小零食大学问》《珍爱生命,安全出行》《你快乐吗?》等认识自我的系列主题活动。智慧课堂的利与弊篇4
[关键词]育人;育分;学校发展战略
[中图分类号]G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1128(2012)03-0049-03
自担任江苏省苏州工业园区第二高级中学校长伊始,萦绕在我头脑中挥之不去的问题是:自己心目中理想的学校是什么样子?根据学校的实际能把学校办成什么样子?由此确定了“育人”与“育分”有机整合的学校发展战略。对“育人”这个教育的终极目标作了特色定位,即培养具有“真、善、美”品格全面发展的学生:对“育分”做了具有时代内涵的诠释:克服应试教育的弊端,提高教育质量。在办学的实践中,我校把学校的发展战略细化为具体的措施条款,扎扎实实地推进。
一、育人
1.培养全面发展的人
为了培养全面发展的学生,我校认真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严格遵守教育法规和教育行政部门的规定,按照教育的规律,结合学生的身心特点,充分利用学校的教育资源,开拓创新,形成了“求是唯真,崇文扬善,创新臻美”的办学理念,即培养具有“真、善、美”品格全面发展的学生。我国古代伟大的教育家孔子一开始确定的教育目标是“成人”,以后又把培养目标提高到“君子”,退能独善其身,进能兼济天下,就是首先要使受教育者具有高尚的人格和才能,然后再热心服务于社会。《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提出:要使学生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热爱社会主义,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和革命传统;具有社会主义民主法治意识,遵守国家法律和社会公德;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社会责任感,努力为人民服务;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科学和人文素养以及环境意识;具有终身学习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具有健壮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生活方式,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这就为我校“育人”教育指明了方向。
2.全方位培养全面发展的人
“教育无小事,事事都育人。”我校立足学校实际,整合教育资源,在继承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创建自主学校文化,形成自主学校文化力,推动“育人”工作的顺利开展。木桶理论告诉我们,人的素质是由身体素质、文化素质、思想品德素质、心理素质等“木板”组成,人的发展是由这几块“木板”的长度决定的,其中的短板最为重要。为了提高学生的全面素质,我校采取多项措施。
一是提高学生的思想品德素质。开展思想品德教育。是学校教育的首要工作。我校全体教职员工就提高学生思想品德素质达成“先成人,后成才”的共识,充分认识到培养的学生只要思想品德好,就能通过开发非智力因素使之成为社会有用的人才。由此我校采取以下措施进行思想品德素质教育。第一,发挥榜样的作用,不仅利用古今中外名人的高风亮节作教育的素材,更注重发掘身边的榜样,增强亲近感,产生实效性。第二,进行情境式教育,组织学生深入工厂、深入农村、深入社会,用鲜活的实例开展思想品德教育,增强体验,加深感悟,入脑内化。第三,进行感恩教育,督促学生为父母、老师、同学、曾经帮助过自己的人做好事,在行为上强化学生的思想品德。
二是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身体素质在人的整体素质中居于基础地位,身体素质不好则其他素质无从谈起。为了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我校严格执行江苏省“五严”规定和苏州市“三项”要求,严格控制学生在校学习时间,严格控制学生的作业量,严禁节假日补课。体育组除开展正常的体育课教学外,还坚持组织开展每天一小时的“阳光体育”活动,每学期举行体育运动会,进行篮球、乒乓球、羽毛球、跳绳、踢毽子、越野跑等专项比赛。卫生室每天做好学生的晨检,加强疾病的防控。食堂不仅搞好学生就餐的环境卫生,更把好食品的采购关,保证饭菜的质量和安全。总务处认真做好服务工作,教学设备、教室门窗、灯光的维护与保养、宿舍的设施等全都要做好。多管齐下保证了学生的身体健康,提高了学生的身体素质。
三是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树立正确的健康观是提高学生心理素质的前提。早在20世纪中期。世界卫生组织对健康的定义是:身体、精神及社会生活中的完美状态。现在的研究表明,健康包括生理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性强和行为符合规范。在正确的健康观的指导下,我校大力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以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我校的心理健康教育经德育处管理,由专兼职心理教师组成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组共同实施。心理健康教育不仅能帮助学生解决心理上的困惑与偏差,还能开发学生的潜能,促进其更高、更快地发展。我校开设专门的心理健康课程,采取灵活多样的方式,增强学生的体验,促其感悟。我校还聘请心理学专家到校开讲座,提升学生的心理素质。此外,我校更加注意加强对班主任的心理培训,把心理健康教育落实到班级管理的日常工作中。
二、育分
一提到分数,有人往往想到应试教育。其实,应试教育的弊端在于单纯追求升学率。忽视了学生的全面发展,甚至危害了学生的心理健康和身体健康。基于此,我校深化素质教育,大力推进新课程改革,开创性地开展教学工作。
1.造就优质教师群体
办好一所学校,教师是关键。我校对教师的培养注重在培养中使用,在使用中培养,形成了人文性、规范性、创新性的体制机制。第一,评价促发展。对教师的评价不仅看教学成绩,更看教师的教学过程,评价重在发现问题,改进工作,提高教育质量。第二,规范培养,层层推进。我校把教师群体划分为工作1-3年的新教师、4-6年的青年教师、骨干教师和名优教师四个群体,对不同层次教师提出不同的要求,采取适当的培养措施。第三,走出去,请进来。学校每年都派出大批教师到外地听课,参加学术交流,出国进修,学习校外的先进经验。同时,聘请了苏州市教科院、华东师范大学、苏州大学、中央教科所的专家来我校讲学,参加听评课活动,进而对我校的课堂教学诊断把脉,建立起我校“大师与一线教师进行对话、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对接”的教师培训机制,为我校打造优质教师团队、开展优质教育提供了保障。
2.打造自主、智慧课堂,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
我校根据素质教育的要求和新课程理念,结合学校的实际情况,全力打造自主智慧课堂。自主智慧课堂,指教师自主智慧的教和学生自主智慧的学的有机整合,把课前预设、课中体验生成、课后激励评价统一起来,以个性、民主、活力、和谐、思维为主要特征,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终极目标。为打造自主智慧课堂,我校采取的措施有三。
第一,集体备课制度化。即发挥教师个人和备课组两方面的积极性,既对教学问题深入研讨,又突出教师个人特色。第二,课堂教学情境化。即营造一个宽松、民主、问题化的课堂氛围。没有这个氛围,就谈不上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积极思考、讨论。余文森教授指出:“情景之于知识,犹如汤之于盐,盐需要溶入汤中才能被吸收,知识也需要融入情境之中,才能显示出活力和美感,才能容易被学生理解、消化、吸收。”课堂教学情境的核心,一个是“情”,即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唤起学生的求知欲;一个是“境”,它是一种直观的方式,再现书本知识所表征的实际事物或者相关背景。情境化教学为我校自主智慧课堂的打造提供了空间。第三,课堂教学评价激励化。“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是新课程的核心理念,强调促进“两个发展”:一是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二是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本着以评促发展的原则,学校制订了《苏州工业园区第二高级中学课堂教学评价表》,把学生的参与率、参与度、教学目标达成度、教师的专业素质、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等作为指标。充分发挥评价的导向功能和激励功能,为我校打造自主智慧课堂保驾护航。
3.多元化培养人才智慧课堂的利与弊篇5
关键词:智慧教育;基础教育;应用探究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 论文编号:1674-2117(2016)22-0071-03
祝智庭教授在《智慧教育:教育信息化的新境界》一文中提出:“信息时代智慧教育的基本内涵是通过构建智慧学习环境,运用智慧教学法,促进学习者进行智慧学习,从而提升成才期望,即培养具有高智能和创造力的人,利用适当的技术智慧参与各种实践活动并不断地创造制品和价值,实现对学习环境、生活环境和工作环境灵巧机敏的适应、塑造和选择。”与智慧教育相比,传统教育有如下弊端:首先,注重教师直接讲授,学习者在课堂上更多的是扮演听众的角色。课堂学习目标侧重于学生能够理解和掌握教师所教授的知识,而忽略了学生主动思考以及提出问题的过程。其次,学生在学习方式上多以课本为主,获取知识的途径相对闭塞。
而智慧教育的发展目标旨在培养智慧型与创新型人才;技术作用是技术变革教育,改变教育战略实施的生态环境;核心技术为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移动通信;根据教育教学应用建设配套环境、资源和队伍;学习资源为动态生成、持续进化、开放建设的MOOCs、微课、移动课件、电子教材与可进化的内容库;学习方式为泛在学习、云学习、无缝学习;教学方式是以学习者为中心,进行大规模在线开放教学、深度互动教学、智能教学。这就使传统的学习者从书本走向实践,走进生活。
智慧教育在基础教育领域的优势
1.智慧教育有利于转换学习主体
传统的教学课堂以教师为主体,学生的学习目标就是跟上教师的思路,做到一堂课结束后能够掌握及应用教师所讲授的知识点。而在小学智慧教育中,则是坚持以学生为中心,恰当利用信息技术和学习资源引发学与教方式的深层变革,为促进学习者的智慧发展提供了有力条件。实施智慧教育能将信息化理念更多地渗入到人们的生活中,同时也改变了教师传统的教育理念,在课堂上逐渐呈现出以学生为主体的局面。教师只有从根本上认识到教育的根本是“教学生”,才能转变教学理念和教学方式,才能结合多种信息资源,使用各种样式的课件和教学软件来丰富课堂教学内容,从而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让自己的课堂真正活跃起来。
2.智慧教育促进优化课堂结构
智慧教育强调的是开放式教育,主张借助信息技术的力量,创建具有一定智慧(如感知、推理、辅助决策等)的学习时空环境,以开放的视野来培养学生的实践和创新能力,促进学生智慧地全面发展。信息技术的出现必定对基础教育课程结构有着积极影响,它有利于进一步深化课程改革,使传统的面对面课堂上的学习活动更加以人为本,将学生的智慧运用扩大化。学生在学习环境中,将基于个人兴趣确定学习主题,选择结构化、富媒体化的学习资源,借助相关学习工具,在个体建构或群体参与下获取与个人兴趣相关的知识技能。这种信息技术的运用,既方便了教师的教,也方便了学生能获取更多的知识,因此信息技术的应用起到了优化课堂结构的作用。
3.智慧教育培养学生的学习智慧
不同的经历产生不同的大脑结构、思维和行为模式。如今的学生从一出生就生活在数字世界中,与数字移民相比,更习惯于快速地接受信息,喜欢多任务处理和随机进入,爱好及时反馈和强化,偏爱做中学而非听中学。因此,通过恰当地利用信息技术促进智慧学习能在学习者身上有效地发生。
其关键在于学习者如何学会利用富有智慧的信息技术支持学习和实践。我国的教育目的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服务型人才,在传统的课堂中学生缺乏主动性,而在智慧教育的环境中,学生可以通过网络无缝互通、海量数据支撑、开放学习环境、师生个等方式,发现更多富有真实感的学习内容,而不再局限于课本,这将有利于发展学生的学习智慧。
4.智慧教育关注学生个性化与创新性发展
智慧教育在推行和实施方面应当在更高层次上注重培养学生的个性张扬和创新能力,让学生对待新事物能够产生自我看法与独到见解。智慧教育将为学生带来更多的体验化情境,使其更直观地了解学习内容。创新思维是创新能力的来源,随着3D技术和虚拟现实技术的发展,教师利用计算机创造的虚拟现实的学习环境或情境,能让学生更直观地理解并掌握学习内容。教师还可以利用智能化技术,根据学生的学习兴趣、能力、时间等情况制订各种不同的学习计划,生成个性化的学习资料,对学生开展个性化教学,这能对学生个性化发展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起到重要作用。
智慧教育在基础教育领域应用存在的问题
1.难以把握学生的自组织学习能力
学习本身是以学习者为主的活动,需要他们激活情感动力系统、投入认知并专注于意动和实践。在智慧教育环境下,学习的主动性、协作性、创新性、适应性和实践性要求学习者具有良好的自组织能力,这对于处在基础教育阶段的学生,或者已经习惯了传统授受主义的学习者来说是一个不小的挑战。自组织学习要求学习者对自己的学习承担责任,要能学会自我指导、自我监控、自我协调、自我管理,并在实践中做出正确决策,采取正确行动。而基础教育阶段的学生,尚未形成良好的自我情绪管理与自我控制能力,所以智慧教育环境下的学习情绪管理仍需要教师参与,也有待进一步完善。
2.仍存在学习效率低下的现象
由于信息技术的普及,学生花费在电视媒体或社交网站上的时间更多。很多缺乏自制力的学生,在利用网络媒体学习的过程中,不自觉地登录其他网站看视频、玩游戏、聊天等,这反映了父母监控和限制使用网络技术的能力比较低。有研究表明,由于引导和监控的缺失,计算机、手机等信息设备更多地用于娱乐和消遣。因此,培养学习者具有良好的数字素养、养成善用技术的习惯对智慧教育的发展至关重要。对于缺乏自制力的学生来说,提供积极的干预措施的做法仍有待完善。
3.教师针对智慧课程的设计缺乏针对性
在智慧教育的推行过程中,教师要打破传统的班级授课制,在课堂中与学生产生更多的交互。每门学科都具有各自特殊的学科特点,在智慧课堂中,教学方式从传统课堂只依赖一本教材转变为以教材为主,并配有丰富的信息化教学资源,而教师如何针对具体学科设计出具有学科代表性的智慧课程来促进学生自主学习,仍有待进一步思考。
智慧教育在基础教育中的发展新对策
1.满足学生对教育资源的个性化需求,提高学习效率
当前,基础教育在线学习产品和服务产业展现出快速发展的势头。用户观念的转变、网络应用的普及、学习技术的发展以及学生个性化发展的需求均是其发展的动因。从学生的个性化发展来说,由于每位学生都有其自身的学习特点和发展需求,以及不同的创造潜能,所以教师在掌握核心学科知识的基础上,应充分利用信息技术为学生创设有利于其个性发展的智慧学习环境。在这个学习环境中,学生可以基于个人兴趣确定学习主题,选择相应的学习资源,借助相关学习工具,进行个性化学习。而在学习资源的支持下,教师应适当提升学习内容的交互性,改善用户体验,以便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使其具有强烈的学习意愿。
2.不断改善教学方法,完善课程设计
在智慧课堂中,不同的学科教师要对具体学科课程进行学情分析,选择适合自身的讲授形式来传授新知。教师在课程设计的过程中应以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深层次整合为落脚点,将以教师为主的课堂,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教学结构,转变成以教师指导为辅、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除了要有一整套有效的教学模式与教学方法外,教师还要尽量开发出与具体学科教学相关的、丰富的优质教学资源作为学生自主学习的工具。这样才能真正实现各学科教学质量与学生综合素质的大幅提升,从而使基础教育在质量方面得到质的跨越。
3.建设未来校园、未来教室,实现资源共享
未来校园和未来教室是指数字化、网络化、信息化、智能化水平很高的校园和教室,教师可以通过多种媒介直观地呈现教学内容,学生可以进入虚拟场景进行互动体验。在这样的校园和教室里,教师可以充分发挥信息技术在教学互动和学生自主学习中的作用。教育主管部门可以引进发达国家先进的教学技术和设备,有计划地开展未来校园和未来教室试点示范工作。
同时,发展云计算技术将对教育信息化建设产生深远的影响。各地中小学应顺应云服务模式的发展,改变传统中小学机房分散建设的局面,实现班班通、校校通,基于教育云服务平台推进优质教育信息资源共享,推进教育管理信息系统互联互通,真正实现优质教育资源的共享。
结语
在现代社会,利用信息技术开展智慧教育是教育信息化发展的必由之路。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和更新,只有让学生尽早地在智慧教育的模式下成长和发展,才能让学生得到真正意义上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祝智庭,贺斌.智慧教育:教育信息化的新境界[J].电化教育究,2012(12):5-13.
[2]何克抗.智慧教室+课堂教学结构变革[J].教育研究,2015(11).
[3]王玉龙,蒋家傅.智慧教育:概念特征、理论研究与应用实践[J].中国教育信息化,2014(1):10-13.
[4]祝智庭.以智慧教育引领教育信息化创新发展[J].中国教育信息化,2014(9):4-8.
[5]陈琳.智慧教育创新实践的价值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2015(4):15-19.
[6]杨现民.信息时代智慧教育的内涵与特征[J].中国电化教育,2014(1).智慧课堂的利与弊篇6
一、创设情境,让学生在体验中学
建构主义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学习是一种真实情境的体验。学习只有在真实世界的情境中才能变得更为有效,学习的目的不仅仅是要让学生懂得某些知识,而且还要让学生能真正运用所学知识去解决现实世界中的问题。
在教学中,教师应联系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采用多种方式,把生活情境再现到教学中来,使抽象的教学内容具体化,让他们去亲身经历,用自己的心灵去体验。以更便捷的方式沟通书本知识与生活现象的联系,激发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主动思考、探究,激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愿。比如在学习八年级《历史与社会》上册综合探究四“过年:感悟我们身边的传统”时,可以展现过年的场景,使学生感受过年的气氛。再如在学习“储蓄”时,教师可以展现在银行存取的一幕,使学生对银行的存取行为更易理解。又如在学习合理购物方式时,可以展现疯狂购物的情景,从而使学生明白疯狂购物的后果,进而在今后的生活中能合理购物。例如,模拟盲人的生活,体验盲人活动的艰辛,可以增加对盲人的敬佩和关爱……生活化的场景,生活化的语言,师生之间相互尊重、相互交流、相互学习,使课堂教学更接近现实生活,使学生身临其境,如见其人、如闻其声。
二、角色扮演。让学生在活动中学
新课程提出要赋予学生更多自主活动、实践活动、亲身体验的机会,以丰富学生的直接经验和感性认识。肖川博士说:“给学生一些权利。让他自己去选择;给学生一些机会,让他自己去把握;给学生一些困难,让他自己去面对;给学生一些问题,让他自己去解决;给学生一些条件,让他自己去创造。”开展丰富多彩的、具有鲜明时代特色的活动,为学生展现生命光彩提供舞台,为学生生命能力的锻造开辟训练场。
1.让课堂成为“设计室”,让学生成为“设计师”,在活动中大胆设想,尽情挥洒,畅游想象的海洋。如:假如你是一名经营者,你将如何设计自己的名片,设想那时的市场情况。根据自己所做的市场调查,规划产品,设计产品的宣传语,设想可能在经营中遇到的风险,设想避免风险的策略。假如要举办某一城市的展览,你将如何设计展厅,选择展览内容。2008年北京奥组委向全球征集奥运宣传语、纪念品、开幕式请你献计献策……充满奇思妙想。
2.让课堂成为“画室”,让“小画家”们尽情挥洒手中的画笔。描绘古楼兰想象图;古代城市想象图;未来城市规划图……
3.让课堂成为“研究所”,让学生成为“研究员”“调查员”,走出课堂、走进生活、深入社会、了解事实、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如综合探究课的学习中:调查家乡的环境、经济、交通;调查大众传媒的影响;调查社会小问题等。
4.让课堂成为“报告厅”“交流会”,让学生成为“报告者”,各抒己见,畅所欲言。
5.让课堂成为“竞赛场”“辩论会”,来一场“东西部大比拼”孰优孰劣;搞一次《传媒对青少年的影响究竟是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辩论会……智慧课堂的利与弊篇7
[关键词] 语文课堂 思维发展 学生
正如叶圣陶先生所说:“语文课的主要任务是训练思维,训练语言。”思维训练是中学语文教学的关键,怎样在中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提高中学生的思维能力是每个中学语文老师首要考虑的问题。从语文课的性质来看,语文是人们交际的工具,也是人们进行思维的具化表现形态,从某种意义来说,语文的学习既是思维的学习,也是思维的训练。语言是依靠思维内容和结果的充实而成其为语言的,没有思维也就谈不上语言,因而语文教学从根本上是对学生进行思维训练的工作,语文教学工作的好坏首先看学生的思维是不是得到了很好的提高。
在当前的语文教学中,一定程度上存在着忽略甚至束缚学生思维发展的弊端,比如有的老师依然用满堂灌的陈旧教法,有的把“满堂灌”变成“满堂问”,有的追求统一标准答案。它与新课标阐述的“培养发展、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为继续学习和终身教育发展打好基础”的教学目的是背道而驰的。这种弊端很大程度上来源于教师对学习内容的标准化理解和对教参的迷信,结果只能是遏制学生最鲜活最富灵性的智慧火花。对此,我们必须高度重视。
教师应大力鼓励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基础上,对一些有价值的问题进行合作探究;在进行接受性学习的同时,鼓励学生勇于质疑。教师要肯定言之成理,适当宽;抓住课堂生成,引导学生进行探究。
要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我认为我们在阅读教学应做到以下几点。
一、教师不“跪”着教书
教师要有独立自由的精神,不唯教参是从,旁征博引,对文本有自己的见解。这样才能以教师的智慧引领学生的阅读,高屋建瓴地引导学生独立地钻研文本,并且形成自己的观点。
二、给学生一个良好的思维空间
在传统的“师道尊严”的思想固持下,教室里站着的是老师,坐着的是学生。这种教育模式严重地摧残了学生的心理,扼杀了学生的个性和创造力。师生之间应该建立民主、平等、合作的关系。老师如果站在学生的立场上看待他们的言行,用他的思维去分析、理解、必定会提高学习效率。激发兴趣,创设有利于学生创造的环境。
三、创造性利用课堂提问发展学生思维
1.问题的设计要依据课文的内容和写作方法进行巧妙的艺术构思,以引起学生的好奇心。好奇心是思维的基础,是启迪学生智慧、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心理因素,好奇心会引导学生到思维的王国里遨游探索。而索然寡味、表面应对的提问,不仅无益于学生的思维训练,而且会使学生厌烦,以致影响课堂教学的效果。
2.问题的设计应立足于启发学生的思考而使其有所发展,因此而体会到思考与创造的快乐。快乐会激起答问的更大兴趣,这样就会逐渐形成积极思维的习惯,使学生不断地跟随教师的提问去探幽寻微,增强思维的深广度。
赞可夫说:“教会学生思考,这对学生来说,是一生中最有价值的本钱。”思考的本领在思考的训练中形成。提问的科学设计是训练学生思维的极为重要的一环,不可漠然处之。
四、鼓励学生质疑
教师要激发学生在文中寻疑进而质疑答疑,允许学生畅所欲言、各抒己见,放手让学生独立思考,由“问我”变“我问”,由注重理解接受转向注重自主思维,答疑时不必考虑是否出格,也不囿于答案的唯一性。当学生学有所思学有所得时,再参与语言的交锋、思想的对抗,探究兴趣自然浓厚,课堂气氛自然浓厚。
当然教师要适时点拨,提升思维训练的质量,做出适当的评价。“我思故我在”,没有问题就是最大的问题。只有鼓励学生超越文本、超越教师,甚至非逻辑地、反常规地、逆向地进行思维,才有利于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五、训练学生的发散思维
语文课具有培养学生发散思维的先天优势,特别是对文学作品的阅读理解具有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可能。教师要引导学生针对一个问题,从不同角度、不同层次、不同方面进行思考。
比如,学习小说《祝福》,学生对“谁害了祥林嫂”的问题很感兴趣,教师可以引导他们分析祥林嫂与周围人的关系,还可以引导学生认识祥林嫂自身,最后他们得出两种看法:封建礼教思想害了她,人们的麻木、冷漠、自私害了她。这样学生就从更高的层次上理解了小说的主题,理解鲁迅小说的不仅仅属于一个时代,它深刻揭示了国民的的劣根性,具有深远的意义,永不过时。
例如,学习小说《项链》,不仅要引导学生分析小说中的主人公马蒂尔德贪慕虚荣的缺点,也要引导学生认识人物身上诚实、吃苦耐劳等闪光点。
不仅阅读教学要注重思维训练,作文教学也要以思维训练为本。
课程标准》特别强调:“在表达实践中发展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发展创造性思维。”这里课程标准从作文的思维质量出发,切入了作文教学的核心价值,因为发展思维才是提高书面表达质量的保障,也是书面表达最根本的教学目标。语言和思维分不开,语言是思维的固定形式,只有想清楚了才能说清楚;说话写文章没有条理,就是因为没有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智慧课堂的利与弊篇8
一、 对课堂“突发事件”价值的重新认识
1.给予学生质疑的权利
新课程的一个重要理念就是面向全体。这就要求我们的课堂必须保证每一个同学的平等参与。学生在课堂上作为平等的一员参与课堂教学,独立思考、个性化理解、自由表达,质问怀疑所学内容甚至教师观点或教材观点,发表自己并不完善、不成熟的意见,是学生应有的课堂学习权利。教师理应给予学生这些权利,落实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生本互动中发展学生智力,提升思维品质,促进学生生命成长,焕发生命的光彩。教师绝不能因个人的孤陋而强行剥夺学生的这种权利。
2.课堂“突发事件”发生的必然性
叶澜教授曾经提出:“课堂应是向未知方向挺进的旅程,随时都有可能发现意外的通道和美丽的图景,而不是一切都必须遵循固定线路而没有激情的行程。”每一个学生都是独一无二的生命个体,具有不同的生命基因、不同的知识基础、不同的思维习惯和学习能力。构建主义认为学生的学习并不是把知识从外界搬到记忆中,而是以已有的经验为基础,通过与外界的相互作用来建构新的理解。学习是学生通过自主活动主动构建知识意义的过程,学生是自己知识意义的构建者,已有的经验是生成性学习的核心因素。学生的不同理解和认识、不解和质疑是正常的,也是必然的,而没有“突发事件”却是不正常的、偶然的了。
3.课堂“突发事件”具有的教学价值
学生原有的知识积累、认识基础构成了他们学习的特定视界,影响着他们的学习。学生对老师的教学思路、讲解、观点以及提出的问题,不可能都如教师所愿地同步跟进和圆满解决。这种思维差异的直接显性表现就是突如其来的“突发事件”:或突发质疑,或相异相左,或奇怪谬误。而课堂上学生因不解而突然提出的质疑正可以帮助教师了解学情,反馈教学;学生不同的答案或理解体现了学生的独特思维,可以引起别样的思考,引发思维的碰撞,会把思维引向深入;即便是错误的理解、奇怪的结论,也包含着学生真实的思维过程,包含着学生所特有的个性理解,这正是教师教学需要注意警惕的关键之处。
4.应对课堂“突发事件”的原则
首先要遵循尊重宽容原则。无论学生的理解有多慢、想法多奇异、问题多奇怪,都是自有理由的,都是根据他们的知识背景、思维习惯学习能力而“生成”的。因此教师要尊重学生的思维成果,不可以用自己的标准高度要求学生。教师还要相信学生是没有恶意的(学生没有那么低劣可恶),并非为难老师制造麻烦(极个别情况除外),教师要善意地理解学生,予以容忍。这是正确应对的前提。其次要遵循发展激励原则。人是一切教育的目的,所有的教育教学活动行为都必须以人的发展成长为根本出发点。对于课堂突发事件的处理,必须依从以人的发展为目的的原则。儿童都是向善的,教师心中真正装着学生,立足学生的发展,就会理解学生的“异常之举”,从而给予学生充分质疑、自由发表不同意见的机会和空间,这本身就是对学生有益的激励,是对学生求知欲望和好奇心的肯定和保护。
二、 课堂“突发事件”的应对策略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育的技巧并不在于能预见到课堂的所有细节,而在于根据当时的具体情况,巧妙地在学生不知不觉中做出相应的变动。”这就是教师机智处理课堂突发事件的智慧策略。
1.变精细预设为弹性预设
课程标准指出:“教学是预设与生成、封闭与开放的矛盾统一体。”教学设计应有弹性和开放性,“要改变预设单一、过细、过详的弊病,应有开放的意识”。“弹性化的设计要求每一阶段都有相对独立性,阶段间又有内在关联性,还要备有可延伸的内容或环节。”教师在教学设计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到课堂的种种不确定性,进行整体板块设计,从而使整个预设具有一定的包容度和自由度,为课堂即时生成新问题、学生个性化的学习留下灵活的空间,创设意外生成的生态环境。
2.认真倾听明原委
课堂上遇到预设之外的问题,教师首先要给予学生充分陈述问题、表明想法的自由,耐心倾听,探明原委,然后再思考应对办法,机智处理。如果不问青红皂白地一概拒绝回避,很可能就将难得的创意生成的机会扼杀掉了。同时,“教师在过程中不仅要关注溢出教学预设的意外与异常,将其善化为教学推进的资源”。看起来仿佛是极个别的问题,却往往是具有代表性的普遍性问题,机智处理,可以解众人之疑窦,何乐而不为呢?
3.基本判断定方向
对课堂上突发事件的应对,除了“认真倾听明原委”策略,还有一条极为重要的策略就是“基本判断定方向”。在允许学生“畅所欲言”的基础上,教师首先要对学生的问题有基本的情感判断,有真伪的理性鉴别,有原则性的价值标准;同时对于教学内容的理解、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对学生思维智力的提升是否有益做出基本判断。否则,就会盲目处理,随意而为,造成表面上所谓的生成,而实质上得不偿失。教学中教师对突发事件的价值判断是所有机智处理的灵魂内核和思想基础。准确判断之下的应对处理才是教学的上层智慧,决不是技术技巧能够济事的。
4.机智应对显智慧
叶澜先生认为,教育智慧是教师在实践探索中积累形成的较高层次专业素养,表现为敏锐感受、准确判断生成和变动着的教育实践中最有价值的新鲜信息的能力,具有敢于抓住时机、根据实际态势及时做出抉择的魄力,具有善于转化教育矛盾和冲突、调节自己的教育行为以求最佳效果的机智。“万物得其本者生,百事得其道者成。”所有教育智慧都必须深深植根于教师的教育价值观念之中,即对学生的天赋心灵、一切独特的行为奥秘的独具慧眼的意义发现。当教师在内心深处真正树立起以人为本的教育价值观念时,他就会自觉地遵循尊重宽容的原则,尊重学生作为学习主人的主体地位,宽容学生课堂上的突发奇想和超常之举;就会遵循发展激励的原则,以学生的发展为出发点,欣赏学生的“旁逸斜出”,激励学生的“节外生枝”。从而采取相应的应对策略,巧妙地处理课堂的“突发事件”,使学生的新旧知识融会贯通,从感性认识飞越到理性认识,从知识的获得到感情的认同,从思维的开拓到个性的发展;使课堂不断增值,创造出不可预约的精彩。
参考文献
[1] 黄爱华.黄爱华与智慧课堂[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2]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M].2011年版.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智慧课堂的利与弊篇9
关键词:学生幸福;智慧课堂;幸福教育
中图分类号:G4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3)23-015-1
一、学生幸福:课堂教学的价值取向
依据美国著名心理学家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与马克思主义社会学原理,人性既不是人的某一些方面的属性,也不是各种属性的机械相加,而是各要素的辩证整合。人性可以看作是生理属性、心理属性和伦理属性的统一体。鉴于此,人的幸福包括人的生理幸福、心理幸福与伦理幸福,是这几种幸福观的辩证统一。生理幸福主要是指因满足生理需要而体验到的幸福,心理幸福主要是指因满足心理需要而体验到的幸福,伦理幸福主要是指人的社会性需要得到满足时所产生的心理体验。对此,笔者认为,科学的幸福观念可以描述为人性的生理、心理和伦理层面都能得到满足的心理体验。缺失任何层面的幸福,都将不是真正的幸福,或者是不健全的幸福。因此,学生的幸福可以解释为学生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其生理、心理和伦理都能得到满足的心理体验,是这三者的综合体。教学活动,作为人类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应关注学生幸福的获得。只有这样,教学才是本真的,才是人类真正期盼和需要的教学。否则,教学将是异化的,给人才的培养及社会的发展带来不利影响。任何教学活动都是教学价值引领下的教学活动,教学价值的幸福取向,意味着教学活动要关注学生的幸福。而教学活动主要体现在教学目的、教学过程、教学关系和教学评价等方面。
二、学生幸福的实现:“智慧课堂”的动态构建
(一)传统课堂教学:知识价值的异化与学生幸福的旁落
课堂教学的基本功能是传授知识,知识的价值是知识选择的前提。一般认为,知识的价值包括功利价值、认知价值和发展价值三种。然而,长期以来,传统教学过程的内涵与性质容易被人们理解为知识教学的过程,这导致在教学实践中知识教学的种种表现:注重知识的权威性和作为知识代言人的教师的特权;倡导学生背诵和记忆大量书本知识,注重以书本知识为内容的考试;看重知识内容或知识本身的价值和意义,忽视培养人猎取知识和运用知识的能力;提倡教学适应知识数量、内容的积累与增长,而忽视教学适应人的身心全面发展的需要。片面强调知识的功利价值,导致知识教育意义的缺失,而异化的纯知识教学割裂知识对人的意义关照,忽略了知识作为人类经验与智慧的结晶,这就导致现行学校教育中的知识非但未能促进人的完美生成,相反却成为压迫人、束缚人的异化之物,使人精神萎缩,创造力枯竭。异化的知识教学致使课堂沦为学生心灵成长的“屠宰场”,学习变成精神苦旅,使幸福远离了学生。
(二)“智慧课堂”的构建:知识意义复归与学生幸福的达成
首先,在课堂设计上体现了知识的生活意义与生命本质。课堂设计要创设问题情境,引发学生产生问题,激发其去探究。通过创设问题情境找到其意义之源后,重新承担起提升生活世界意义的重任。知识的意义性不仅需要认知,更重要的是需要学生去感悟课程知识的生命意蕴。课堂对学习者来说,应该充满强烈的诱惑、无限的想象,能触发学习者思想的灵感,激发求知欲望,产生情感的共鸣,使人的生命得到升华。教学设计应突出知识生命性的意义品性,即积极融合学生学习的经验、生活的经验,有利于学习者的积极主动参与。
其次,在课堂的师生关系构建上体现了新型师生关系的塑造。这种关系就是民主平等与关心,教学过程突出互动对话。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幸福的获得,幸福能力的习得离不开一定形式的师生关系的支持和保障。可以说,师生关系的状况直接影响和制约着学生幸福的实现。检视传统的主导师生关系,我们不难发现,受工具理性或者功利主义的控制和影响,其在促进学生幸福的道路上产生很多障碍,它已经偏离教学的本真期望和企求,已经越来越远离学生作为人性或者生命的旨趣与学生幸福的追求。在教学过程中,很多教师习惯于知识传授逻辑,认为教师和学生之间,就是为了学生获得知识而形成的教育关系,师生关系开始于知识,同时也终结于知识。因此,在传统的知识教学中,充斥于整个教学交往过程的是教师近乎霸权的言语独白或单独表演,教师把持着课堂交往的主动权,学生只是被动的执行者,处于消极被动、被控制和被支配的地位。
“智慧课堂”倡导师生之间的对话,在对话式知识教学中,知识与学生的关系不再是“我与它”的“物”的关系,而是“我与你”的“人”的关系。课程文本的意义也不再是凝固的、封闭的,而是在“读者”的参与下动态生成的、开放多元的。基于对话的知识教学应当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使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保持有效的互动,为学生的主动学习建构提供学习材料、时间和空间上的保障,旨在使学习者形成对知识意义的真正理解,关注学习者对自己以及他人学习的反思,使学生获得对该学科学习的积极体验与情感。智慧课堂的利与弊篇10
一、要保障学生独立思考、探究的权力
之所以必须这样做,主要有三方面原因。这首先是为了满足学生独立思考、探究的精神需要。教育实践已证实,中小学生希望自己是一个研究者、思考者和发现者而不是知识的被动接受者。但在已往教学实践中,却出现了这样一种错误的做法,当学生头脑正需要独立思考、探究的时候,教师却“剥夺”了学生的这一权力,想出各种“灌”的巧妙办法来帮助学生掌握教材。结果很荒诞,这种善意的、错误的“巧妙办法”却在实质上将学生教得不会动脑了。目前,仍有不少教师感到迷惑,为何学生小学毕业时成绩优良,进入中学后却学习吃力,对知识态度冷漠,甚至显出愚笨?没有保障学生独立思考、探究的权力应是一个关键原因。其二,这一保障是让学生真正掌握知识的前提。实践证明,没有学生的独立思考与探究,就没有知识的真正掌握,越是学习能力差的学生我们越要耐心地让他们独立思考、探究,没有思考的死记硬背只不过如无底的口袋,是记不住什么的。另外,让学生独立思考探究,还是课堂激发学生兴趣,都是吸引学生的根本手段。有的教师只喜欢用那些有趣的、花花绿绿的东西去激发学生兴趣,大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认为,这易导致学生过于兴奋,使学生安不下心来,“也就根本谈不上正常的脑力劳动了”,并批评这是“使用愚蠢的手段去激发学生兴趣,在这样精细的事情上表现出教育的无知,这些正是使少年变成‘难教的群民’的原因之一”(《给教师的建议》)。除明确让学生独立思考、探究的重要性外,要保障学生独立思考、探究的权力,关键就是要尽量科学地将教学内容间接地以问题的形式呈现给学生,让学生自己独立地去思考、发现。
二、要保障学生独立思考、探究的时间
尽量将教学内容间接地以问题的形式呈现给学生后,还必须保障学生独立思考、探究的时间。以往教学中存在这种现象,即教师有让学生思考的意识,但在向学生提出问题后,没有给学生足够的思考时间,紧接着就是提问,学生当然答不出来,于是就误认为学生不会独立思考、探究,便只简单地问是不是或以讲代思告诉答案,又成了教师一厢情愿的灌输。其实“满堂灌”的主要弊端即是教师占用了绝大多数的课堂时间。一个好的驾驶教练是善于指导学生自己操作,而不是总坐在驾驶位上“示范”。课改课堂中,教师应该做一个好“教练”,对学习能力差的学生更要耐心地多给他思考、探究的时间。课堂教学中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正确关系,已被多数教师所认识,但是,如何体现呢?笔者认为,首先就要从时间上来体现,将多数时间给学生。
三、要保障信息反馈的及时性
如果课堂教学中没有及时的反馈矫正措施,即使给了学生问题和思考时间,学生的主体性也难得到充分发挥。要做到这一点,关键要做到课堂上让学生的思维状况成为教师注意的中心,注意每一个学生,注意他是否在学、在思考,注意他们的思路、他们的疑难,并及时采取相应的指导与调控措施。要改变上课只注意书不注意人,将上课弄成了背课的做法。而要做到这一点,关键又是要注重对上课的间接准备,因为出现这种状况,原因主要是教师知识不足,对本节课、本学科的知识未能达到胸有成竹、游刃有余的程度。如何作间接准备呢?苏霍姆林斯基很关注这一问题,他认为:“这就是读书,每天不间断地读书,跟书结下终生的友谊”。“应当在你所教的那门科学领域里,使学校教科书里所包含的那点科学基础知识,对你来说只不过是入门的常识。在你的科学知识的大海里,你所教给学生的教科书里的那点基础知识,应当只是沧海之一粟”。(《给教师的建议》),教师只有这样驾驭知识才能达到像能熟练驾车者一样自动化的程序,看路面而根本不必看方向盘、离合器和刹车,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中自己注意的中心,从而保障信息反馈的及时性。
四、要保障平等和谐的课堂教学环境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教务系统的绩点准吗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