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没有专门的成人全日制英语学校哪个好学校专注于英语教学,能否推荐一所?

专栏/为什么iBS外语始终坚持全日制授课的教学模式?2024年03月07日 04:23--浏览 ·
--喜欢 ·
--评论在学习英语方面,很多成人往往想通过短暂速成的方式用一年甚至几个时间掌握学生十几年才掌握的知识。但其实,学习英语的效果与学习英语的年限无关,重点在于如何对英语学习进行“时间规划”。专注于外语教学26年的老牌子外语专修学校iBS外语一直遵循用丰富的教学理念以及科学合理的方式帮助学生规划全天的学习时间,不浪费英语学习的每一分钟。一、什么是全日制授课模式?“全日制授课”是指采取封闭式管理、全天候学习的一种教学模式。星期一到星期五白天上课,早、晚上自习,不会被外界事物所干扰,让学员全心全意去学习,达到短时间快速提升外语能力的目的。另外,学生只有全天跟随老师的进度走,才能最大化的利用学习时间并让知识的预习、学习、复习每一个环节都能顺利衔接,从而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同时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二、iBS外语全日制授课模式的好处在哪里?自1998年成立以来,iBS外语的全日制课程一直得到全国各地成人学习者的关注和支持。iBS全日制课程最大的特点就在于能够全天浸泡在英语学习的气氛当中,长期与周围的学生一起学习,既能够相互促进,又能相互监督,在短时间内激发学习英语的最大潜能。因此,iBS全日制课程的教学模式优势是一方面,系统化学习更是另一种保障。尤其是越来越多的成人意识到整体规划英语学习时间的重要性。也就是说,用零散的时间学习对英语能力提升效果甚微,集中利用大块时间学习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显然,全日制学习的系统性体现出了优势,iBS的全日制模式全天安排不同的教材和课程从听、说、读、写各方兼顾,让学生深入理解知识点并熟练运用。当学习者们进入校园进行学习那一刻,就免除外界的干扰,全身心投入英语世界。iBS外语专业的课程设置,更是让学生能够最全面的接触英语。三、iBS外语全日制学习效果有何保障?成年人的学习能力不如青少年时期活跃,系统化的沉浸式英语学习不仅可以有效降低遗忘率,更能减少语言思维转换的不适。iBS外语的老师将长期对你的学习进行监控,根据你的学习状态及时调整教学进度和节奏。另外,iBS全日制课程设置了专业选修高阶课,学员学完基础英语后,即可选修专业英语,包括商务英语/高级口语/出国雅思,可单修或多修,强化英语专业能力。在高阶学习期间,最不缺少的就是口语训练,iBS的老师们将为学生传授独门英语表达和谈话技巧,不但在课堂上要说英语,在一定生活区域内也会被强制说英语。同时,学校会不定期带领学生担任航展、广交会,国际马拉松赛等翻译志愿者,更是为学生创造了口语实战的各种机会。目录------0
科学教育研究篇(1)
科学教育是与人文教育相对应的一个教育领域,旨在形成人的科学素质,提高人的科学探究与应用能力,培养人的科学态度与科学精神,树立正确的科学观和科学本质观。作为普通教育(General education)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一样都致力于“为一个负责任的人和公民的生活做准备的那部分教育”。在此意义上,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目的是一致的。
科学教育有狭义与广义之分。狭义的科学教育仅指自然科学教育,即包括物理、化学、生物和地球科学等分科学科在内的,同时也涵盖综合科学教学的学校科学教育。广义的科学教育则包括数学教育、技术教育和社会科学教育(如美国“2061计划”的科学教育文献所表明的那样)。相应地,科学教育学也有狭义与广义之分。狭义的科学教育学,主要研究各级各类学校的自然科学教育、课程、教学、学习与评价等方面的理论与实践问题,而在广义上,科学教育学也涉及数学教育、技术教育、乃至社会科学教育及校外科技教育等方面的理论与实践问题。从世界范围来说,科学教育作为学校课程体制的一部分是从19世纪中叶以后开始进入中小学课程中;而科学教育学作为教育科学中的一个分支研究领域,则是从20世纪中叶以来的历次科学教育改革中兴起与发展起来的。
在我国,科学教育研究的兴起只是近年来的事,迄今尚未从学科建制层面上成为我国教育研究的一部分。科学教育学是一个广泛而复杂的教育理论和实践研究领域,它涉及从幼儿园、中小学至高等学校各个阶段的课程、教学与评价等方面的科学教育问题,同时也包括以提高公众对科学的理解为目标的校外科技普及与科学传播教育。本文的论述主要限于高中以下阶段的学校科学教育改革,着重探讨科学教育学与科学教育改革之间的关系。
一、作为一个研究领域的科学教育学
从20世纪初期开始,在英语国家,“教育”与“教育学”基本上都使用同一个词来表达,即Education。在欧洲国家,由于其教育学传统不同于英语国家,一般使用Didactics of Science来表达“科学教育学”。而在我国,科学教育学作为教育科学的一个分支在学科建制里尚未正式建立起来,尽管最近几年关于科学教育学的研究已开始增多。
国际上,科学教育学作为教育科学中一个独立的分支学科或研究领域是从20世纪60年代以后随着科学教育改革的需要而产生的。2004年,澳大利亚莫纳什大学著名的科学教育学家彼特.范仙(Fensham,P.J.)教授出版了《科学教育学:一门新兴学科的发展历程》一书,全面论述了世界范围内科学教育学作为一个独立的学术领域的诞生与发展历程。根据范仙教授的研究,一个学科或研究领域的建立,需要满足一定的标准。他提出了三类标准:结构性标准、研究内部标准和结果标准。其中,结构性标准作为最基本的标准共有6条:(1)获得学术承认,即大学里设立某一学科的教授职位,获得学术界的承认;(2)创办研究期刊,传播研究成果;(3)建立专业学会;(4)定期举行学术研究会议;(5)建立研究中心;(6)进行研究训练,培养研究人才。这6条标准是相互关联的,它们表明一个独立的学术研究领域或学科的形成及其形成的基本条件,缺一不可。
从这些标准看,除美国以外的所有其他国家的科学教育学都是在20世纪60年代以后才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如英国伦敦大学国王学院和里兹大学分别于60年代和70年代在其教育学院建立了科学与数学教育研究中心,并设立了“科学教育学”教席(Professor ship of Science Education)。到1985年英国已经有11所大学培养科学教育学博士生。德国于1966年在基尔大学(University of Kiel)建立了部级的科学教育研究所,共有50余名科学教育研究人员。法国于1970年在国家教育研究所内建立科学教育研究部。澳大利亚1967年在新建立的莫纳什大学建立了第一个科学教育学教席,聘请彼特.范仙为澳大利亚第一位科学教育学教授。80年代澳大利亚的科廷理工大学建立了科学与数学教育中心,现已后来居上成为全世界最大的科学与数学教育博士生培养基地,目前共有400多名博士研究生。在亚洲国家中,日本、印度、韩国、泰国、马来西亚与新加坡等国家也从20世纪70年代起先后在大学建立了科学教育学博士点,培养科学教育博士生。
从专业组织和学术期刊来看,美国的全国科学教学研究协会创办于1928年,现已成为世界上最大的科学教育研究专业学会,每年4月份召开一次国际性的科学教育年会,2006年的年会上,与会者多达1000多人。其会刊《科学教学研究学刊》每年出10期。英国的科学教育学会创建于1963年(其前身是男科学教师协会与女科学教师协会,最早追溯到20世纪初),定期于每年一月份召开一次年会,发行《科学教育》(Educationin Science)、《小学科学评论》(Primary Science Review)、《学校科学评论》(School Science Review)和《科学教师教育》(Science Teacher Education)等期刊。1995年成立的欧洲科学教育研究会每两年召开一次学术年会,并每隔一年举办一次专门针对欧洲国家科学教育博士研究生的暑期研究班。其他国家如澳大利亚科学教育学会出版《科学教育研究》(Researchin Science Education)期刊,每年也举行一次科学教育学术年会。另外,还有一些不隶属于学会的著名期刊,如美国的《科学教育》》(Science Education),创刊于1916年;英国里兹大学的《科学教育研究》(Studiesin Science Education)创刊于1974年;《国际科学教育学刊》(International Journalof Science Education),创刊于1979年,在国际科学教育学界影响都很大。
科学教育研究与科学教育改革是分不开的。科学教育改革需要科学教育研究的学术支撑;反过来,科学教育研究也需要科学教育改革的推动。科学教育研究又分理论研究与基于实证的经验性研究。前者从科学哲学、科学社会学、认知心理学等学科视野出发进行包括建构主义在内的当代各种教学理论探讨,后者则从科学课堂教学实践的视角开展定量研究、质性研究、行动研究、案例研究、叙事研究等。这些研究都为各国的科学教育改革政策制定和基础科学教育中科学课程、教学及评价的改革提供了强有力的理论与学术支持。如1989年美国出版的《2061计划:面向全体美国人的科学》这本权威的科学教育政策文献中,在附录B中列出了26条关于科学教育或与科学教育有关的最重要的参考文献(专著、研究报告或专题论文),都是1980年至1988年期间出版的。可见,即使是一个国家科学教育改革的政策文件,也要以大量的高质量的学术研究为依据制定。又如1995年出版的美国《国家科学教育标准》,每一章的后面都列出了大量的参考文献(可惜中文译本都把它们删除了)。再如20世纪80年代以来,西方各国在科学教育研究中,基于建构主义理论框架的经验性研究论文和专著数不胜数。由此可见,倘若没有这些基础性的科学教育理论研究和经验性研究,美国《国家科学教育标准》就不可能达到这样的高水准。其他国家(如英国、德国、澳大利亚及新西兰等)新一轮的科学教育改革也无不得力于本国和国际的科学教育研究及其为科学教育改革所提供的充分的学术支持。
当前,我国正在进行新一轮科学教育改革。新的改革亟须科学教育研究的支持。无论是科学教育政策的制定,新的科学课程的开发,还是探究式科学教学的实施和课程与教学评价的运用,以及科学教师的专业成长,都迫切需要科学教育学提供学术支撑。但总体上,我国科学教育学科建设还很落后,甚至尚未引起教育管理部门、教育学界及社会的足够重视和支持。
二、科学教育改革:国际经验与本土建构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基础科学教育经历了三次改革浪潮,差不多每隔10年就要进行一次科学教育改革。第一次改革浪潮从1978年开始至20世纪80年代中期,主要特点是拨乱反正,恢复正常教育教学秩序,编写新的科学教学大纲和教科书。这次科学教育改革吸收了世界各国60年代以来科学课程改革的经验,使中学的数学、物理、化学和生物等自然科学的课程内容实现了现代化。第二次科学教育改革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至90年代,其特点在初等教育阶段开始重视幼儿园与小学的科学教育改革(当时叫自然学科改革),在中等教育阶段则降低科学课程的难度,同时追求科学课程的本土化。第三次科学教育改革始于世纪之交,至今仍在进行之中。其特点是进一步与国际科学教育改革接轨,试图衔接小学与初中的科学教育,促使义务教育阶段科学教育课程与教学改革一体化,面向全体学生,以科学素养为目标,注重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等等。
第一次科学教育改革基本上是从翻译国外中小学科学教材开始的,作为我国自己编写的新科学教材的素材,其理论基础是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和教育改革家布鲁纳的学科结构课程理论。第二次科学教育改革主要涉及两个方面,一是重视了小学科学教育,如由人民教育出版社刘默耕先生主持,引进了哈佛大学小学科学教育专家兰本达的“探究一研讨”教学法,并系统地编写了小学1~6年级的自然(科学)教材;二是在中学阶段改进了统编教材,使原先引进的过于理论化、抽象化和高难度的科学教材内容逐渐变成适合我国国情和学生需要的科学教材,这实际上是由20世纪80年代国际化到90年代本土化的一次转换。这次改革虽然不乏历史意义和贡献,但鲜有深化且缺少突破,只能说是修修补补而已。第三次科学教育改革的背景不同于前两次。一方面,我国市场经济和现代化事业进一步发展,改革开放随着我国成功地加入WTO进一步向前推进,为新一轮科学教育改革提供了社会需求和动力;另一方面,90年代以来新一轮国际科学教育改革在发达国家方兴未艾,为我国科学教育改革提供了良好的国际背景。1997年,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与美国科学院签订了科学教育合作备忘录,为两国科学教育合作提供了有利的合作机制,其重要成果之一是合作建立了科学教育网站,翻译出版了美国科学教育改革的重要文献,如《国家科学教育标准》(1999),等等。此后,国家教育部组织一批科学教育专家和教师编写出全日制义务教育《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实验稿)和《科学(7~9年级)科学课程标准》(实验稿),由此拉开了新一轮科学教育改革的序幕。此外,我国教育部和科学技术协会还从法国引进了“做中学”幼儿园和小学科学教育项目,在全国许多大中城市的幼儿园和小学里进行基于“动手做”的探究式科学教育的实验。
从科学教育改革的主体来看,第三次改革不同于以往历次科学教育改革。首先,这次科学教育改革开始有一些科学家参与进来,如中国科协的科技专家、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科学院的一些院士、大学(特别是师范大学)理科院系的一些教授都参与了这次科学教育改革,只是这些主体的参与的深度和广度还不够。第二,自20世纪80年代起,我国学科教育研究逐渐兴起,其中物理、化学、生物、地理等理科成长起来一批学科教育专家,成为第三次科学教育改革的重要参与者,为新一轮科学教育改革做出了贡献,是我国第一批受过专业训练的科学教育研究者。第三,广大的中小学科学教师也成为中坚力量。特别在小学科学教育改革中,一大批优秀的科学教师在改革中脱颖而出,茁壮成长。
但我们也发现,这三次科学教育改革都存在一个共同的问题,即每次科学教育改革在理论准备上都明显不足,原因在于缺乏有计划、有组织、系统而深入的科学教育研究。迄今为止,我国教育行政管理部门、高等学校和教育理论界都尚未重视科学教育研究。虽然我国各级各类教育研究人员成千上万,但专门进行科学教育研究的人员却寥寥无几,即使包括上文提到的理科各学科的科学教育专家也仍然为数不多。长期以来,我国的科学教育改革是在整个基础教育改革的总格局下进行的,只考虑采用教育的一般理论作为课程与教学改革指导思想,没有也不可能采用科学教育学的学科领域的理论。
一个学科或学术领域的形成和发展,虽则首先要看社会对它是否需要,但也必须意识到这种社会需要是否为人们所认识。从上文的分析中可以看出,由于缺乏科学教育理论研究,我国的科学教学与课程改革、中小学科学教师的培养和在职科学教师的专业发展都受到极大的制肘。比如,1978年以后,我国的基础科学教育课程从内容上说是国际化和现代化了,但在课程设计、开发和实施方面,在科学教学和评价方面,都远远没有实现现代化和国际化。证据之一是,我国幼儿园与中小学的科学课程与教学的方式和方法仍然是以传统的讲授法为主,探究式教学方式并没有在课堂上得到实施。这种情况基本上至今为止依然如故。证据之二是,尽管我国近30年来,九年义务教育的普及率比较高,小学、初中和高中普遍开设科学课程,但据近些年的公民科学素养监测发现,我国公民的科学素养水平仍然不高。从普及科学教育、提升国民的科学素养的意义上说,我国以往的科学教育不能说是成功的。证据之三是,我国在科技研究上和工农业生产中科技创新水平远远低于发达国家,甚至在某些领域不及印度等亚洲发展中邻国。证据之四是,我国近代以来进行学校科学教育虽有百余年的历史,并且建立了系统的科学与技术体制,但公民的科学精神仍然比较缺乏。不但一般社会大众,就是科技人员中也有不少缺乏科学精神的。近年来,科技界与科学哲学和科学史学界关于科学文化之争、关于中医存废之争,等等,其中的某些观点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唯科学主义”在我国社会中仍然根深蒂固,而这实质上乃是缺乏科学精神和对科学本质理解片面的一种表征。
当前,我国科学教育研究的社会需要是显而易见的。我国政府早已提出“科教兴国”的战略方针。现在又提出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战略目标。笔者认为,有效的基础科学教育改革是实现这个方针和这一目标的基础之基础。基础科学教育需要告别传统的“死读书、读死书”的教学方式,需要真正以自主、合作、探究、建构的教学方式与方法教学生生动活泼地学科学、做科学、用科学和理解科学。只有这样,我们才可以真正提高公民的科学素养,才可以在普及科学教育的基础上为高等学校输送真正爱科学、主动学科学、既敢于又善于进行科学创新的大学生和研究生。只有培养了大批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科技人才,我国的科学与技术才能推动知识经济的发展,才可能赶超世界科技先进水平。
有效的科学教育改革不仅是当前改革的需要,也是今后我国科学教育改革长远的需要。国际国内的科学教育改革经验业已证明,中小学科学教育改革是随着科技发展和社会与人的发展需要与时俱进,所以,无论是从科学与技术发展的角度考虑,还是从科学教育改革的当下和长远的需要出发,我国都必须尽快形成科学教育研究的学科建制,培养从事科学教育研究和管理的高级人才及科学教育教师。
从2001年开始,国家教育部先后分四批批准了共60所高校设立科学教育本科专业,开始为小学和初中培养能够承担综合科学课教学的科学教师。这是这次科学教育改革催生的教师教育的新专业。但是,我们应当认识到,这些新建立的科学教育专业目前在课程设置和师资上还存在诸多问题,其中一个核心问题是,这些新设置的科学教育专业缺乏高水平的科学教师教育者。科学教师教育者是指既具有科学背景又具有科学教育理论与实践知识的教师教育者。在国外,这样的人才一般都具有科学教育博士学位,是既能进行科学教育研究又能进行科学教育人才培养的高级人才。这样的人才哪里来?需要有条件的研究型大学培养科学教育博士研究生。实际上,不仅这60所设立科学教育本科专业的高校需要科学教师教育者,其他所有进行理科教师培养的高校都需要科学教师教育者。没有这样的专门人才,我国的基础科学教育就难以达到国际一流的水平。科学教育研究篇(2)
3.大学生网络创业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胡桂兰
4.大学生"零工资"就业现象的法律思考陈军,路海峰
5.大众化后期我国高等教育阶段学生资助制度研究陈鹏,CHENPeng
6.改革考试机制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实效性的思考张艳慧,张济林
7.高等教育多学科研究中的历史研究探微李文兵,LIWen-bing
8.教会大学对中国近代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的历史性贡献岳爱武,熊小燕,YUEAi-wu,XIONGXiao-yan
9.对我国建国初期院校调整的回顾与反思李国良,赵俊芳
10.教育公平研究综述袁敏,YUANMin
11.中国高等教育产品的差别定价机制研究袁蕾,孙琪瑛,YUANLei,SUNQi-ying
12.国学与大学生古典文化素质培养骆兵
13.PDCA循环理论在高校教学质量管理体系中的应用李波
14.师范生免费教育政策实施的风险预测喻娟娟,苏中文,YUJuan-juan,SUZhong-wen
15.我国现阶段高等教育财政政策分析岳武,YUEWu
16.大众文化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困境与出路探析王帆宇,WANGFan-yu
17.从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实施看方法研究需要关注的几个问题艾红梅,王平,任志锋
18.90后大学生民族意识的研究分析宋洁,潘苏苏,李艳刚
19.对大学生政治观教育的思考门瑞雪,常有余
20.论大学生思想理论热点难点问题教育周晓虹
21.以落实《纲要》为契机推动吉林省高教科研工作刘勇兵
22.教育科学研究方法中的量化研究刘永芳
23.2010年吉林省高教科研工作会议纪要刘新财
24.成人高等教育转型摭谈姜振宏
25.抵御金融危机的高等职业教育发展战略研究——以吉林省为例李生京
26.谈高等职业教育课程目标的正确定位和科学构建王典
27.英语专业网络课程群资源建设模式与途径丁志斌,李茂莉
28.整合·本土·拓延:高师公共心理学课程内容改革的文化学思考李崇爱,刘小群
29.高等院校艺术设计专业传统艺术设计课程建设的反思——从中国特色谈起吴振韩,顾媛媛
30.从需求分析视角探讨高校英语专业课程设置改革卓新光,王晶
31.论地方师范院校的发展战略王荣德,刘爱生,沈钢
32.本刊公告
33.新升本科师范学院学科建设的意义、阻力与策略张爱珠,贾长胜
34.国外教育机会均等观举要张国强
35.感悟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的特质——以美国佐治亚大学为例童猛
36.中、美、日三国高等教育主要指标统计分析——基于1999~2007年UIS的数据肖月,房巍,李万龙
37.大学语文教师专业发展研究述论杨吉春
38.自我更新:教师教学技能发展的新视点于四海
39.中国特色的非英语专业研究生EAP课程体系的建构梁砾文
40.当代研究生人文精神的缺失与重塑邱忠信
41.高校规模扩张中的财务风险探析刘义荣,刘静娴
42.我国高校教师权益保护研究述评金劲彪,刘斌
43.网络环境下大学生英语自主学习能力评价体系研究任春梅
44.关于现代工程师培养的几点思考王立国
45."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研究孙延娟,田波
46.论本科教学模式改革中的"四个维度"及其基本原则——以《教育研究方法》为例党亭军
47.基于"结构——定向"教学理论的"物质的量"教学实践与研究王友兵
48.潜在课程在高校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开发与利用张秋红
49.英语全球化背景下大学英语教学的新视角武英杰,赵义泉
50.高校药事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创新的若干思考岳慧
51.浅谈进一步激发大学生学习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兴趣潘国臣
52.对高校思政课教学中理论联系实际问题的再思考王新
53.松原职业技术学院简介教育技术与信息中心
1.教育公平视角下我国高校招生的省市差异郭延凯,GUOYan-kai
2.大学生就业信用标准体系下小订单培养模式初探刘黎莉,王艳梅,陈振江
3.高等教育大众化下高校毕业生结构性失业及其对策李宪印,陈万明,LIXian-yin,CHENWan-ming
4.不同类型企业选拔毕业生的主要考量因素的差异研究——基于台州市企业的调研李常香,林朝斌
5.吉林省高校毕业生就业趋向分析与对策研究李影
6.从线性到域性:高校教师发展制度意义理解的新视角张德良,ZHANGDe-liang
7.改革开放30年来教师教育政策法规浅析徐维忠
8.时代主题与职业教育理论研究的回应卢洁莹,LUJie-ying
9.本质、内涵、路向:高职教育文化发展的三个基点张金磊
10.STP战略在高职营销专业人才培养定位中的应用冯强,蔡春红
11.论公安高职高专院校校警合作办学模式的构建王彬
12."学评教"机制下的师生合作博弈及其关系研究黄秀海,HUANGXiu-hai
13.英国大学建立外部质量保证体系的动因分析及其启示汪雅霜,杨晓江,WANGYa-shuang,YANGXiao-jiang
14.2007AQTF框架下澳大利亚海外项目质量评估的实践研究——以澳大利亚海外项目"BHI-SDJU"质量审查为例刘淑芸
15.微型企业:金融危机背景下大学生创业的规模选择与策略张楠,周明星,ZHANGNan,ZHOUMing-xing
16.地方农业高校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创新创业教育机制探析由晓霞
17.地方本科院校构建创业教育实训基地途径的研究高凤民,许秋奎,雷明
18.女性硕士生学业幸福感及提升策略姜毅超,JIANGYi-chao
19.加强大学生寝室人际关系指导——大学生寝室人际关系中的生源差异、家庭经济情况差异调查研究游薇,吕鹏,YOUWei,LVPeng
20.对当代大学生婚恋观教育的思考向欣
21.烟台地区大学生性观念及性教育调查分析张鹏,白雪,倪晓倩,付露露,王桂芹
22.二战后哈佛大学发展战略马利凯,赵俊芳,MALi-kai,ZHAOJun-fang
23.筑波大学学群制度解读及其启示胡义伟,伍海云
24.中美印日古高等教育投资水平国际比较研究秧志强,吴绍春
25.少子化趋势下日本高等教育发展对策及启示吴丽华,罗米良
26.美国大学"教学学术"理念对我国大学教学改革的启示周婷
27.我国大学形象的应然、实然与必然苏州,SUZhou
28.试析高校形象广告的理论基础严亚
29.学习之道:新时期大学之道的根本王学青
30.极端中创造平衡构建新型学术范式——论大学教学学术思想的发展轨迹王晓瑜
31.培养和造就高素质创新型人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功能的新视点陈昌兴,李俊奎
32.论高校体育文化的内涵及其构建杨建文,郑慧芳
33.中国儒家德育心理学说的有机整合——论蔡元培的大学德育心理学思想与实践王阳安
34.学校道德教育之病态解析赵联,孙福平
35.浅析高校德育中生态意识的培养胡雨霞,孟新宇
36.CIO:高校信息化建设亟待管理机制创新李雅琴
37.美国高校学生事务管理的发展及启示夏颐
38.基于教学过程导向的高师实习指导课程开发曾本友
39.课程群建设:高校课程教学改革的路径选择龙春阳
40.本科教育专科化问题及其成因和对策分析李俊义
41.刍议地方本科院校学分制改革的变通策略陈萍,金保华
42.基于现代工程师的科学思维与工程思维培养杨英杰,邱俊,金星
43.独立学院"2+1+1"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谷再秋,于福
44.美国私立高校经费筹措及其对我国民办高等教育的启示王雪燕,戴士权
45.论民办高校的文化建设秦和
46.对独立学院施行层级式教学的探讨孙加工,陈艳波
47.香港中文大学双语教学对内地高校的启示王秦辉
48.英语生命化教学模式:理论构建与实践样式赵玉民,崔铁刚
49.关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教学案例的思考王为全,李艳菊
50.法学本科教学应试化现象及其对策刘建刚
51.正在崛起的四平职业大学学校宣传部
1.我国大学组织内部机构生成机制探析——基于"985工程"大学的分析胡仁东
2.试论高校学生管理的本体和功能黄厚明
3.生命与生活:大学生对话管理的根基安世遨
4.浅议高等学校校办企业的会计委派制朱延辉
5.经济欠发达地区高等教育成本分担现状与对策研究秦福利
6.吉林省高等教育资源地域性共享模式研究熊卫卫,李富英,孙忠才
7.论高等教育的宏观生态平衡与可持续发展徐德斌
8.大学通识教育的认识障碍及其超越李艳,岳学军
9.高校与学生间之合同关系论要黄忠,薛海明
10.高教科研工作要为提高高等教育质量服务李军
11.高等教育质量分析与对策探讨张德江
12.吉林省高等教育学会2009年度学术年会纪要刘新才
13.关于高职法律专业困境的思考徐升
14.高职教育:高等教育的一种全新类型杨东铭
15.高职院校"课程-专业"双轨制教学人员管理体系的构建丛文龙,
16."双证融通、产学合作"人才培养模式及课程评价体系构建任爱珍
17.对行政管理专业问题与改革的思考杨诚
18.关于高校精品课程研究综述罗雪莲
19.大学语文教学模式改革研究述评杨吉春,赵丽光
20.高师学科教学论课程体系及教学模式改革研究陆国志,杨兆海
21.基于核心竞争力的高校学科发展战略程永波
22.新建地方院校应用型本科课程体系建构取向朱永江
23.广西高职院校国际物流专业教学体系建设研究兰必近
24.民主治理视阈下大学生政治参与的发展趋向探究吴太胜
25.大学生大众文化的本质及其影响张永华
26.大学生学习倦怠与学习自我效能感关系研究马勇
27.高校战略评估对战略管理调控机理初探郭必裕
28.国家精品课程评审指标体系的变化研究王鹏,王秋芳
29.形成性评价在高校英语阅读教学中的有效应用朱立明
30.和谐社会视角下工科女大学生就业问题研究与反思——以江西某高校和某大型国有企业为研究个案李曦
31.关于高校招生制度变革的若干思考杨清溪
32.论高校德育资源及其配置常立飞科学教育研究篇(3)
试论主体性教学的基本特征
怎样申报"十五"课题
论基础教育阶段的创新教育
谈学生创新学习能力的培养
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认识与探讨
探索小学德育新路 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试论教学生做人
浅谈对学生自我教育能力的培养
学习困难学生的心理成因分析与鉴定
浅谈学生逆反心理的疏导
谈对学生的挫折教育
以科研为先导全面实施素质教育
教育科研工作中的"破"与"立
一本对有神论系统批判的好书──《无神论:公民无神论教育读本》读后感
略论语文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谈课堂教学的艺术魅力
融美育和爱国主义教育于地理课教学之中
优化育人环境 育新世纪人才
以创新教育为核心 全面实施素质教育
试论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若干对策
关于中小学课程改革的几点思考
高中学分制的理性思考
小学三级课程结构改革的探索与实践
谈影响儿童心理防御机制的因素
中等生的心理教育不容忽视
谈中学生心理发展需要与教师角色的转换
课件使用要处理好几个关系
“十五”教育科研应“八化”
谈教育科研成果的推广应用
吉林省幼儿教育亟待解决的问题及对策
关于学案设计的几点思考
培养学生创新品质是教学的宗旨
初探口语交际教学
游戏在俄语教学中的应用
以读促说 以说助写 读说写结合
迎接市场经济与知识社会挑战的教育理论刊物──中国教育学会教育理论刊物专业委员会2001年年会纪要
把幸福观教育作为当前德育研究的重要课题──《幸福观教育研究与实践》课题展开研究
“媒体载动主体互动”模式的运用
在全省教育科研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总结过去 规划未来 开创全省教育学会工作的新局面
吉林省教育科研工作会议、吉林省教育学会第五次会员代表大会综述
充分发挥教育科研对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先导作用
确保基础教育的优先发展
确立“以人为本 以德治教”方略 促进素质教育的全面实施
中小学校本课程一体化的理论与实践
为学生打好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
关于建立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的思考
活动教学的基本特征
落实以德治国 弘扬传统美德
优势互补 形成合力 提高传统美德教育的实效性
普教中的创新教育
训练数学评价思维 提高数学创新能力
素质教育中教师面临的新挑战
关于加强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的思考
阅读过程研究的新视角──读《学生汉语阅读过程的眼动研究》一书有感科学教育研究篇(4)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2)23-0016-03
一、教育学科研究方法是多元并存而非不存在的
社会科学的研究方法大致上可分为两类:质性研究与量性研究。对于教育学科来说,可以发现各研究论著中所列研究方法大同小异。其中,明确宣告的“教育学研究方法”有:“观察法”、“调查法”、“统计法”、“行为研究法”、“历史研究法”、“比较法”、“分析法”、“实验法”、“个案研究法”,等等,大抵统属于社会科学研究的方法,一般用于考察事实、揭示规律,而结合中国现有教育学的实际内容而论,其中主要是有关教育价值取向的辩护性的论述。于是当我们在争论教育学学科是否有自己独特的研究方法的时候,西方学者已经开始重视教育研究方法的问题。例如克拉克(B.R.Clark)运用多学科的方法研究教育,他认为,“各门社会科学及其主要的专业所展开的广泛的观点,为我们提供了了解教育的基本工具,不管这个学科是历史学、经济学或政治学,还是其他社会科学,都给我们提供了考察世界的方法,我们可以把它应用到教育部门。”①学科发展史业已证明:一个学科从兴起到确立其独立地位以及其后的发展史,集中表征为“一部形成各种理论流派与研究方法从单一走向多元并存”的历史,而不是一部“各种学派消亡与研究方法从多元归于一元”的历史。②在教育学科方法研究中,用惯了某套研究体系就将其他方法拒之门外的做法是有失偏颇的。有学者将教育学科研究方法比喻成表演的舞台,因为专注于一种研究方法,无异于在同一舞台上跳舞,足够的时间也许会让舞跳得更好,但同时也失去了在其它更大更好的舞台上跳舞的机会。
运用多元学科研究方法,从不同的视角来研究教育领域,可以帮助教育学科建立科学的概念体系、成熟的学术规范和研究传统,并最终形成科学的教育理论体系。有学者认为,教育学科的独特的研究方法可能就是多学科研究方法。③从多元学科的角度研究教育学科,其实质是利用其它学科的观点、方法、原理来思考和分析教育问题,从中探索规律,而不是将其它学科的概念、方法、原理生搬到教育学领域中。因为某种特殊、专门学科的理论是无法准确、科学地解释其它学科领域的特殊现象的,从特殊到特殊,显然违反了应有的逻辑。教育多元学科研究的意义在于拓展和更新教育者的研究视野、观点和方法,并力图在一个更高的层次上寻求各种观点的共同合理之处,获得更具严密科学意义的原理、规律、概念,等等。
二、教育学科研究方法需要正视实践研究
中国教育学吃亏之处在于不正视它实际运用的研究,这是由于其中隐藏着未被察觉的传统的社会科学研究方法的根子。教育学如果不以教育的具体实践为研究对象、不分析教育结构运行的实际情况,则其中所援引的教育事实与数据充其量是一种装饰,其研究方法与表述方法不免带有传统的社会科学研究方法的缺陷。正由于这样,实践工作者有理由指责教育学不解决实际问题,而理论工作者也有理由怀疑教育学的理论深度。教育学学科自建立以来,教育研究大体上沿着两条脉络发展:以建立学科、构建学科体系为重点的理论研究;以对改革实际中的问题研究为重点的应用研究。①学科建设的不同时期,两种研究的投入有不同侧重。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后,教育理论界更加明确地意识到,如果不去接触教育实践,理论就会脱离实际,教育学学科建设最终也难以走向成熟。近几年来,对大学素质教育、教育大众化、民办教育等一系列重大实际问题的探讨已经取得了公认的成果。科学教育研究篇(5)
以兴趣作为引导,让学生在科学的历史长廊中寻找科学答
案,领略科学和人文精神。比如,在讲到《谁选择了他们》一课时,我以大自然的食物链和淘汰法则引起学生的兴趣:宏观的表象下面因为微小的联系而密不可分,生物的多样性和进化改变正是由于要适应生存环境和优胜劣汰。1858年达尔文和华莱士发表进化论演说,认为物种是可变的,生物进化的动力是自然选择,但这种说法并没有得到生物界的认可,认为其违反了遗传学。直到20世纪20~30年代在后人的研究中,结合孟德尔定律形成了现代综合进化论,解释了看似矛盾的两种观点,并重新肯定了自然选择的重要性。用科学史让学生领略科学史实,能促使他们形成尊重事实、善于质疑的科学态度。在创造物质文明的同时也在创造着精神文明,激励人们发展自身的人文内涵,超越自我,追求更高的境界。
二、在渗透科学史中,培养创新能力
因材施教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关键。兴趣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小学科学教师应有意识地保护和激发孩子的好奇心,增强创新意识。如,在讲到《物质的变化》一课时,我先做了一些实验,比如在碘酒中加入淀粉会使溶液颜色变蓝;白糖在加热过程中会逐渐变色,并且由无味变为焦糊味等既含有物理变化又含有化学变化的启发性实验,让大家在脑海常识和新知识的碰撞中引发
共鸣和学习的兴趣。在“大发现”的课后作业中,学生果然开动脑筋,通过学习和查资料解释了铁为什么会生锈、小苏打和白醋混合为什么就会产生气泡、酒精为什么可以洗掉衣服上的油渍等等科学问题,自主发现和创新能力大大提高。在渗透科学史实中,应采取非单一的评价标准,引导学生真实展现自己的内心世界保护个性,尊重学生的眼光,欣赏其独到新颖的呈现,并及时地给予表扬和肯定,只有这样才能正确地引导学生的创新能力。科学教育研究篇(6)
一般说来,学生的好奇心、自尊心和创造性是相互制约的,好奇心强的学生自尊心强。一开始好奇心驱使学生大胆地探索新事物,如果得到许可,学生会继续他们的探索行为,并不断地从中获得一些经验和能力,充分调动学习的积极性,诱发学习科学的兴趣。课堂上要允许学生抢答,允许其提出问题,哪怕是与课堂所学知识关系不大的问题都可以。如在教学《蒸发》一课时,学生对于周围一些蒸发现象的本质认识不清,产生质疑。老师可以通过课上实验,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亲自观察、记录、实践、解决难题。实验一:每个学生取一个棉球蘸点95%的酒精擦在手心、手背,随着酒精的迅速蒸发,问学生们有什么感觉,学生们异口同声回答:感到凉爽;实验二:让每组一同学拿一支温度计,让学生看看温度计上的读数,做好记录,然后让另一个学生用棉球包住液泡,让学生仔细观察温度计的度数,随着蒸发,温度计所显示的温度慢慢在下降。这样,学生明白了刚从游泳池出来身体发冷,就是水蒸发吸收身体表面的热,使身体表面温度降低造成的。
二、加强有利于创新的教学行为
课堂教学是一门艺术,第一节课该怎样上都要经过深思熟虑,新课的引入要尽可能生动有趣、有启发性,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发求知欲望。例如:在《减少对土地的侵蚀》一课引入时,应先出示黄河挂图或放映录像,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再进行启发:你看到这样的水有什么想法,有什么问题提出来?最后揭示这节课我们就从黄河水为什么那么黄开始,研究减少对土地的侵蚀问题。这样由学生“质疑”引入有利于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概念、规律的教学要注重讲清知识的形成过程,要设计一些能启迪学生思维的问题,尽量增加学生视、听、观察和动手操作的机会,让学生养成动脑实践,主动地去探索、研究的习惯。教师要相信学生的能力,充分信任学生,该说的让他们说,该做的让他们做,结论尽量让学生自己归纳得出,教师不要包办。
三、准确把握学生创新时机
有关专家认为,中国学生与西方学生相比基础知识好,但由于来自各方的压力大,普遍自信心弱,动手能力差,应用意识缺乏,创造精神不足,这就要求教学实践中,教师积极探索和采取灵活多样的现代化教学方法,把教学过程真正变成活跃学生思维、启发学生思考、引导学生创造的过程。特别是在即将得出规律性结论之前,教师应有计划地及时组织学生讨论,要尽量创造机会让学生发问,让学生学会从多个角度提出新颖、独特的思考或解决问题的办法。如在《光的反射》的导入环节,教师设计“想知道低矮的鸡舍里有没有鸡蛋”这个问题的情景,问:根据平日里的生活实践,你知道用什么办法既方便又省力?正确答案当然是用镜子照,如果学生说出了正确答案,教师顺水推舟,说出答案,看起来非常顺利,其实学生是在被动地回答问题。如果换用“你用什么办法知道低矮鸡舍里有没有鸡蛋?”提问,气氛就会大为改观。首先“像盲人那样用棍探“”用耙子耙”这类答案都会被肯定并受到鼓励,学生都可独立在别人答案的启发下找到与众不同又高人一等的办法。这就为多数学生主动参与讨论提供了宽松的环境,进一步为探究活动营造了积极主动的气氛。
四、诱发学生创新学习兴趣
游戏、讲故事、猜谜语等方式能引起儿童浓厚的兴趣,唤起他们求知的欲望,使学生在饶有兴趣的活动中有意无意地领略、体会、接受一定的自然知识。教师要善于抓住小学生好奇心强的特点,驾驭教材,提出新颖有吸引力的问题,创造一种诱人的学习氛围,提高学生的兴趣。例如在《电磁铁实验》教学中可设计以下问题:①电磁铁有两极吗?你怎样知道的?②如果电磁铁有两极,分别有什么极?怎样判定呢?③你会改变电磁铁的磁极和磁力吗?试一试。④你还有别的发现吗?这些问题会使安静的教室喧闹起来,知识也就在争议讨论中理解巩固,兴趣也在不知不觉中激发了。科学教育研究篇(7)
2.提升农村小学科学教学实效的对策
(1)加大专职科学教师培养,增强师资力量科学教师肩负着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重任,针对现状应采取措施增强小学科学教育师资力量。首先,应加强专职教师的专业和实验培训,提高农村科学教师队伍的综合素质;其次,应引导更多科学与技术专业毕业生到农村去任教,充实农村教师的新生力量;再有,应有计划地组织农村老师和县城骨干教师交流学习,促进农村教师教学技能的提高。高素质的师资力量的培养,能够为科学素养的培养提供强力基础。(2)加大农村小学财政投入,改善教学环境实验室建设是开展小学科学教学的基础性条件,教育管理部分应以提供专项资金的形式引导农村小学实验的建设和更新维护,加强标准实验室的建设,为科学教学提供良好的教学环境。通过实验教学培养学生观察、分析自然界事物的初步能力和进行科学实验的初步技能,提高其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促进学生的科学探究技能以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3)加大优质精品课程建设,实现资源共享信息技术的发展为实现优质教学资源的共享提供了可能。首先,将优质课录制成视频或者网络远程教学,使偏远地区学生也能接受优秀老师授课;其次,教学课件、案例等资源共享,能够帮助农村科学老师更好的准备教学活动,提高教学质量;再有,应组织农村小学集体备课和网络教研,多渠道共同开发教学资。小学科学精品课建设能够使农村学生享受到更好的教学资料,加强其对科学知识进行理解,促进其科学素养的提高。(4)充分发挥地区资源优势,提高教学实效农村小学处在一个较为广阔的自然空间,科学教学应充分利用乡土教材,学校周围的蔬菜大棚、养殖场、花卉种植园等就是一个天然的科学课程实践基地,在天然课程课堂中引导学生亲近自然、探究自然可以提高农村学生的科学探究精神。同时,科学教学应充分发挥地区资源优势,积极安排家庭小实验、组织学生开展各种形式的实验竞赛和体验活动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和探究兴趣。科学教育研究篇(8)
随着社会的发展,学生的生活环境和意识体系变化对传统的德育教育造成较大冲击,影响着德育的效果,作为工作在教育教学一线的教师,应该对当前学校德育的现状再熟悉不过了:一方面学校的德育缺乏系统性;另一方面学科教师在德育的认识上不够,弱化了学科教育的功能,在学科教学中没能很好的渗透德育。社会上道德滑坡和诚信缺失现象的频频出现给我们的教育敲响了警钟,我们的德育教育没有到位,加强德育教育刻不容缓。
2本课题研究的目的
把德育目标和具体的学科教学紧密结合起来,把德育分化到了每一节具体的课堂教学中。让每一位教师都担负着学生德育的任务,使他们根据所教学科的特点进行高效教育、引导、熏陶,让学生在接受知识的同时,道德品质也得到提升,最终达到全方位、立体式的全员育人目的。
3研究本课题的意义
将德育有效的渗透于学科教学是对学校德育工作的一个很好地补充,使学校的德育全面化和立体化。通过这样的渗透于分化结合,德育的阵地扩大了,德育与学科教学之间的联系紧密了,把学生感觉枯燥无味的德育说教通过不同学科的自身特点溶解于课堂教学之中,使之起到润物无声的效果。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才能使得每一位受教育者真正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起到教书育人的作用。
4研究思路和方法
首先加强理论学习,搞清楚学科教学中德育的特点,然后在教学实践中努力寻找德育的生长点和着力点,通过具体的教学活动来实施德育渗透,然后归纳总结德育渗透的策略与方法,形成可操作的结题报告。所采用的方法有:文献研究法、调查法,观察法和行动研究法。
4.1文献研究法
全面的研究和学习所研究方面的文献资料,学习了冯文全的《现代德育理论与实践研究》、杜时忠的《德育十论》等德育专著,通过网络学习了学科教学中德育渗透方面的文章,强化理论,借鉴研究方法,为开展实验研究打基础。
4.2调查法
一方面对教师进行走访、座谈,了解学科教学渗透德育的必要性和可行性;鼓励教师参与到课题研究活动之中。另一方面对所实验的班级学生跟踪调查,通过问卷、走访及观察等方法了解学科教学渗透德育后对学生思想境界、行为习惯、道德情操等各方面的变化,写出调查报告。
4.3观察法
一方面观察教师课堂教学的情况,获取学科教学渗透德育方法的第一手资料;另一方面观察学生参与实验前后(这需要一个比较长的时间)的各方面变化情况;同时观察参与实验研究的教师教学行为的变化情况。对观察所得数据与现象类比分析、归纳整理得出课题研究所需案例和结论,为课题研究提供强有力的案例支持。写出具体实践的案例。
4.4行动研究法
第一步由课题组成员所带班级和所教学科参与实验研究,确保参加实验的班级超过同年级一半,确保实验操作的科学性和有效性,确保实验结果的科学性、代表性以及可推广性;第二步在第一步实验的基础之上争取更大范围的实验研究,力争全员参与,取得更科学的实验结果。总结出结题报告。
5研究过程
5.1理论学习、资料搜集与整理阶段
首先深入学习教育教学理论、研究学科特点,加强德育理论的学习和研究,强化自己的理论水平;其次主要搜集现有的与本课题相关的文献资料,对相关研究成果进行整理、归类分析,拓宽视野,理性借鉴;并写出学习心得。
5.2调查研究及实践阶段
对课题确定的目标进行实践研究,在具体的教育教学之中探究数学教学和德育的有机结合,体验、归纳总结成功和失败经验;写出各学科德育渗透的策略与方法、教学案例等。
5.3分析综合阶段
通过对第一、二阶段研究成果的整理分析,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结合学科特点和中学生的年龄、身份特点,综合考虑中学德育在学生良好品德和健全人格形成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完成结题报告,建立一套较为完整的切实可行的理论体系,在各学科教学中的贯彻执行。
6阶段性研究结果及分析
认真学习理论知识,组织课题小组成员学习,学习采用集中学习和自学相结合进行,利用周四下午组织了两次集中学习,大家把前期准备的资料拿出共享,互通有无,进一步统一思想,明确研究方向和任务,为正式开展课题研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同时对各学科德育渗透策略和方法做更为系统的归纳整理,为第三阶段结题报告做准备。
7研究中存在的问题
学科教学中渗透德育不光是中学老师的任务,小学教育、大学教育也要加强德育,而限于研究的范围,在小教和高教领域无法研究。感觉研究的时间有点短,学科教学中有效渗透德育只有通过长期的观察研究、具体的实践,才能得到更为科学的渗透策略。研究人员少,研究范围窄,研究结果代表性不强。科学教育研究篇(9)
(二)开展管理课题研究,提高管理人员的理论水平。从近几年高职院校的人员引进机制来看,高职院校的专业教师必须是全日制研究生,而管理人员并不一定是全日制研究生,全日制本科就可以,专业教师整体的理论水平相对来说比管理人员高一些。从人员专业技术职称来看,教师一般是专业技术岗位,管理人员是管理岗位,学校课题研究一般是倾斜教学一线的老师,这样一种情况制约了管理人员申报课题和从事理论研究,使高职院校管理的整体水平提高较慢。教育科学研究基地可以为管理人员申报和从事课题研究提供良好平台。一方面基地成员可以与管理人员结成对子,以导师制的形式带领管理人员参加课题研究,提高管理人员自身的课题研究水平;另一方面,基地可以为管理人员搭建课题研究平台,管理人员可以通过基地申报院级课题、省级课题和部级课题。
二、教育科学研究基地在高校管理中引导作用
教育科学基地的引导作用是指基地研究人员通过对高职教育发展规律、政策理论、经济社会发展态势的研究,为高职学院办学定位、理念更新、专业建设与内涵建设和重大决策的形成提供决策咨询和参考,积极引导高职学院向有利于自身的方向发展,并将这种发展思路内化为全体教职工的行动指南,引导学院的各项管理工作围绕学院的中心工作而进行。基地的这钟引导作用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为学院重大决策提供理论参考。学院重大决策的形成一方面源自领导班子的集体智慧;另一方面源自教职工的集体智慧。领导班子的集体智慧主要体现在对科学的决策能力、对时局的判断能力、对国家政策方针的执行力和科学治教治校等方面。教职工的集体智慧要形成学院的决定,必须通过一定的方式和形式概括和表达出来。基地研究人员一般教学一线的教师和基层工作人员,他们对教师、学生的情况非常熟悉,能较好地将广大教职工的意愿和思想概括起来,为领导班子科学决策和学院的发展提供科学和有价值的建议。二是引导职能部门负责人调整管理策略,提高管理效率。基地通过召开职能部门负责人座谈会、务虚会,为职能部门负责人交流管理思想和经验搭建平台;另一方面,基地研究人员通过开展一些前瞻性地研究工作,对学院的管理工作提出合理化的建议,从而引导职能部门负责人积极改进管理方法与手段,提高管理效益。三是管理信息与成果,引导学院管理工作改革的方向。通常情况下,高职院校的职能处室都负责学院的某项具体工作,这项具体的工作都与学院一些全局性地工作息息相关。例如:学生工作处、教务处、组织人事处、宣传统战、党政办等职能部门,他们的工作牵动学院发展的大局,关系到学院各项工作的贯彻落实,这些职能部门管理与服务的质量和效率直接影响学院的发展大局和整体形象。通常情况下,对这些部门的考核与监督管理都是通过学院层面的绩效考核办法以及部门的岗位职责来实施,而组织人事部门使用绩效考核办法的依据则是部门提供的岗位职责的执行情况。这种制度管理的局限性在于它的作用发挥的滞后性。当被管理者触犯制度时,就要受到制度的惩罚,制度惩罚的直接后果就是经济利益的减少。这种经济利益刺激作用的缺陷在于容易激发利益得失者的情绪,一定意义上不利于管理工作的有效开展。教育科学研究基地通过一些有价值的管理信息,这些信息包括学院自身和兄弟院校的管理动态、管理理论、先进人物与典型事迹。通过信息内容的精心设计和不定期,凝聚共识,形成良好的文化管理氛围,使学院制度管理的外在约束内化为管理人员的内心信仰和内在驱力,引导学院管理工作从制度管理向价值理念管理的转变。科学教育研究篇(10)
一、概况
学前音乐教育体系构建方面的研究,在全国大多数省份都有开展,但切入点大不相同,有寻找共性的研究,亦有突出个性的研究,更有突出地域特色的学前音乐教育体系的研究。本课题组研究立足于连云港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教育发展水平、本地人文特色,将这三方面相结合地来构建学前教育专业音乐类课程体系。纵观国内各个地区的学前教育专业音乐类课程体系的构建,我认为“寻共性—突个性—显特色”三步走的学前音乐教育体系的构建对连云港地区学前音乐教育的发展更为合理、科学。国内学前音乐教育研究从近代“学堂乐歌”时期开始,儿童音乐教育从萌芽进入初步发展的时期。新中国成立后50至60年代中期在全面学习前苏联经验的大背景下,学校音乐教育一方面继承了思想道德教育的传统,另一方面日益重视音乐知识技能。60至70年代末期的学前音乐教育由于受“”的影响,学前儿童主要是通过参与社会政治活动中的音乐表演实践来接受音乐教育的。70年代末期至80年代末期受“改革开放”的影响,智力教育、创造教育第一次被明确提出,学校音乐教育的研究越来越倾向于探讨如何通过音乐教学来开发智力。90年代以后注重素质教育,在这个背景下,我国学前音乐教育追求全面和谐发展。
根据本课题组的调研:近年来在学前音乐教育领域中,众多教师致力于音乐类课程的改革与构建,在声乐、钢琴、舞蹈及基础理论等科目中找到出了一些问题,并提出了一些教改建议。遗憾的是我们在发现问题的同时,并没有大胆地去解决问题,而是多数教师沿着音乐教育的教学思维,年复一年地重复不够科学、不够符合学科发展的教学过程和教学手段。学前音乐教育依托于高师音乐教育,但又不同于高师音乐教育,高师音乐教育的目标是面向中小学培养音乐教师,学前教育培养的是幼教师资。由于培养目标不同,课程设置、教学形式及方法、考试内容及要求都有所不同。“中小学的音乐教师要求‘一专多能’,而幼儿园教师则要求要有较强的教学能力和较深厚的文化素养,吹、打弹、拉、唱、跳样样精通。当然,做一名的幼儿园教师,音乐方面的‘多能’还不够,美术、体育、英语等技能都很重要,所以,如果把学前教育的学生作为教师产业的商品,那么,学生能否在社会上找到自己的岗位,很快被社会所接受,音乐教育是检验学前教育是否成功的一个重要因素。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音乐教学方法也发生了重大变化。特别是现代化教学手段的使用及生理学、心理学的新成就为音乐教学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条件。音乐教学方法的总趋势是现代化的音乐教学方法逐步取代传统的教学方法”[1]。我们利用连云港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前教育与音乐学院这个良好的平台,结合本地幼儿园教育的实际情况,构建一个普及与提高相兼顾、具有连云港地域特色的学前教育专业音乐类课程体系,以促进幼儿德、智、体、美、劳全面和谐的发展,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高尚的情操,以期为发展社会能力打下良好的基础。我们的研究主要侧重三个方面,具体如下:
二、入学专业测试政策探究
连云港地区学前教育专业入学音乐专业考试制定标准及相关考试政策研究。该项内容根据课题组的前期调研,在全国范围内各个省区学前教育专业的招生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有些省份有统一标准或大体的纲要,有些省份则没有,全让招考院校自行制定,有些院校的学前教育专业则没有专业考试,入校门槛参差不齐。连云港地区目前有幼儿园294家,专任教师9977人,全体教职员工13140人,适龄入园幼儿17.4万,目前需要大量的学前教育人才。我校招收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工作可以划作两个时段:第一时段(1980—1993)原海州师范校区,源生为初中毕业,入学时有艺术面试,加之当时中专教育是我国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生素质高,能全面发展,为连云港地区培养了大量的幼教人才。第二时段(2000—今)三校合并连云港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后招生三年制大专班(高考文、理科均可报考),无专业面试。初中起点五年一贯制,有专业面试。由于近十多年来不断扩招,生源质量不断下降,我们在实际音乐类课程教学中发现有些学生并适合学习学前教育专业,如在教学发现有学生对音乐课程的接受性差,在视唱练耳课学习一段时间后仍无明确的音高、节奏概念。在声乐学习中唱歌技术掌握的不稳定,唱歌易跑调。钢琴学习中进度缓慢,这些问题的存在导致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无法全面发展。因为目前的社会用人单位不是缺少幼儿教师,而是缺少高文化高素质的幼儿教师,这样的教师不仅要拥有一定的艺术实践能力,还要拥有广博的文化素养和识物察人的智慧,以及敏锐的科研意识和良好的科研能力。学前教育是一门综合性非常强的学科,要求从业者必须经历理论和实践的双重历练,技术与艺术的双重修习,思想和体验的双重积淀。
报考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要不要参加综合性的音乐专业考试?如有必要,以哪种形式进行测试,应如何制定一个最基本的标准?五年一贯制学生由于招生数量少,音乐的专业测试可以在中考后招生学校根据实际情况自行组织进行。我们主要探讨通过高考三年制大专生的专业测试,经过课题组的研讨,认为有一个思路是可行的:报考学前教育专业的考生可以在高考结束至填报志愿之前,或者在高考之前两三个月,由所在地市(县)教委统一组织音乐能力测试,内容包括:简单节奏模击,浅易旋律模唱,个人特长展示(声乐演唱、器乐演奏、舞蹈等),依据以上测试内容给考生一个客观合理的成绩,这个成绩计入考生的个人档案,以便考生在填报学前教育专业时有一个音乐测试成绩,不打算报考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不需要参加该项测试,有了这项测试成绩,将一些不适合学习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划分出来,以保障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生源质量。这种测试不同于省里统一组织的艺考,实际操作起来更加方便、更加灵活。课题组经过论证研讨认为这种测试方法首先简单易行,不需要复杂的组织形式,测试内容与范围,时间由更高一级的,如省一级的教育考试院制定,由市(县)教育机构组织当地音乐教师成立一个测试小组,采取考生自愿参加的形式,对在当年高考中有意向填报学前教育专业的进行音乐基础与能力的测试,由此测试产生一个成绩,这个成绩就是录取考生的一个依据。有了这个测试条件,就从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生源质量,对培养合格的学前教育人才有了一个保障前提。
三、学前音乐教育与心理教育统一的研究
学前音乐教育与心理教育统一的研究,主要要求幼儿教师要了解儿童心理发育的规律与特点,依据规律与特点制定教学方针。因学龄前阶段的教育是一个非常重要与特殊的阶段,需要从业者在掌握好自己专业领域的知识外,还要研究儿童心理方面去研究对音乐课程的耐受性和接受方式。通过调研与总结表一和表二两个表格揭示了幼儿声乐课与钢琴(器乐)课的关系,这是幼儿园老师必须掌握与控制的。
表一:声乐课
表二:钢琴(器乐)课
四、音乐类课程设置科学性的研究
课题组成员前期研读了《音乐儿童教育指南》(华乐等编著)、《学前教育》(冯永刚著)、《学前音乐教育》(王懿颖著)等专著资料,分析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音乐欣赏·声乐》(周世斌编)、《乐理·视唱·练耳》(蔡岳建编)《钢琴》(沈秋鸿编)等教材。目前各大院校学期教育专业开设的音乐类课程主要有:《声乐》、《钢琴》、《琴法与伴奏》、《乐理·视唱·练耳》、《幼儿简易乐器演奏》、《学前儿童艺术教育》、《艺术基础与欣赏(音乐)》等课程。这些课程因生源基础、办学层次的不同,在实际教学中院校中各有取舍,课程设置参差不齐,学生在校期间对音乐技能和音乐教学技能掌握得不够到位与全面,导致毕业生演唱、演奏技能、组织教学能力不达标。部分音乐知识与实际受教对象的年龄,心理特征不相符合等。根据调研幼儿园教育实际状况:多数教育以牺牲孩子的情感性、社会性及长远发展为代价,几乎每一家幼儿园都有教学内容超纲的现象存在。这些超纲课程也不乏音乐类课程的教育,如不注重音乐情感的培养,不注重音乐基础训练,一味追求快、多、大、难的功利效应,违背了音乐情感教育以人为本的原则,没有从学前音乐教育的本位出发,这样的教育幼儿体现不了寓教于乐,体现不了通过音乐来培养情趣,陶冶情操。我们需要构建一个普及与提高相兼顾,具有连云港地域特色的学前教育专业音乐类课程体系,以促进幼儿德、智、体、美、劳全面和谐地发展,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以及高尚的情操,以期为发展社会实践能力打下良好的基础。
根据对连云港地区幼儿园音乐教学状况的走访调研,和对连云港师专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实际的音乐基础分析得出:学前教育音乐类课程有两门主要技能课《声乐》与《钢琴》,这两门课程同时为主干课程,需要对立开设。在理论课程设置方面可以把音乐教育的《乐理》与《视唱练耳》通过节选内容整合为一门课程《乐理与视唱练耳》。实践类课程考虑到实际工作中的需要,把音乐教育开设的《和声》、《即兴伴奏》与《歌曲弹唱》课通过把内容重新安排整合成为《儿童歌曲弹唱与伴奏》。课题组认为《声乐》、《钢琴》、《乐理与视唱练耳》、《儿童歌曲弹唱与伴奏》这四门课程为音乐技能必修课程,另外根据师资状况也可以开设《幼儿简易乐器演奏》、《学前儿童艺术教育》、《艺术基础与欣赏(音乐)》等课程。这样的课程设置可以从根本上解决目前存在的一些问题——部分从业者演唱、演奏技能不达标;组织音乐教学能力不强;对学前儿童音乐教育内容和幼儿音乐教育心理学知识的欠缺的问题。这样的课程设置不论对三年制大专生还五年一贯制学生的学习都有很好的综合性与针对性,虽然建立在音乐教育课程体系基础之上,但通过对课程的整合与提炼体现了学前教育音乐类课程的特色。
五、结语
学前教育专业音乐教育的科学化是一个体系的研究,它依据学龄前儿童的心理、生理特点,从教学内容、方式、学科结构入手,构建一个合理的、科学的学前教育音乐课程体系,以促进学龄前儿童体、智、德、美的良好发展,使个性健康发展有一个良好的开端。

脱产封闭式的全方位订制
四大课程搭配音标彻底清除发音死角开口就是国际范口语听力强化实用交际能力还原英语地道口音词汇语法提升英语知识储备全面冲刺高阶水准实用商务仿真商务实战训练无缝对接工作需求师资黄金三角配置负责教授基础知识和课堂用语,同时为学生解决第二外语学习中遇到的困惑,传授适合中国学生的学习技巧,并帮助学生在学习中少走弯路。负责教授纯正的口语,纠正学生发音问题,引导学生转换英语思维模式,在学习英语的过程中融入更多地道的文化理解。负责管理班级内的各项事务,为学生营造出最适合学习的氛围,同时监督学生的学习状态,让学生能够保持学习的热情和活力。
百名专业教师打造精英团队
80+中外教优质教师100%TEFL国际证书2年+商务工作经验5年+教学经验
查看更多
建校20年,为全国提供20000余名优秀外语专业人才10000平纯外语校园环境供学子浸泡式提升每年近1000人通过在iBS学习获得外语相关工作每期100余名额学位爆满华南地区口碑力荐
清静优美的校园环境
华南地区最大的全日制语言学校封闭式大学城区环境,专业更高效更专业
全日制系统化,你很难找到比它更全面的学习方案,这源于不断的课程研发,带来更精细的需求,更优的课程逻辑
最终,将全日制系统化与封闭式学院环境相结合,效果绝佳
深圳英文全日制学校相关毕业照图片
全日制日语86班开班现场
全日制英语215班毕业照留念
全日制英语214班毕业照留念
全日制英语213班毕业照留念
深圳英文全日制学校内容摘要深圳英文全日制学校,告诉你掌握英语的高效技巧。我们俗话说,适合自己的是最好的,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也是同样的道理。但是什么样的才是最适合的呢?其实在找到适合自己的方法之前都经过了无数遍的探索和实践,有的人可能一试就成功的找到适合自己的了,有的人试了很多种方法,依然还是觉得不受用。那么现在,不妨来看看以下,深圳英文全日制学校,告诉你掌握英语的高效技巧。首先,培养自己每天学习的习惯,因为记忆这个东西也是需要存在感的,在大脑中重复出现的次数越多,那么存在感就越强,代表着在大脑中的记忆更加深刻。所以,习惯很重要,每天都坚持学一点,哪怕每天只学20分钟,都是有帮助的,不过最好每天能抽出1~2个小时学,学习的内容不一定是新的知识,也可以是温习。深圳英文全日制学校,告诉你掌握英语的高效技巧。学习完新知识之后,复习是让知识更扎实的关键一步,如果不复习,学得再好再快都没用,很快就忘记。
深圳英文全日制学校
深圳英文全日制学校,告诉你掌握英语的高效技巧。我们俗话说,适合自己的是最好的,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也是同样的道理。但是什么样的才是最适合的呢…
深圳全日制英文
深圳全日制英文,如何有效提高英语听力?学习任何语言,都是一个细水长流坚持的过程,尤其是英语,中国人学习英语的人越来越多,可见英语的重要性已…
深圳全日制英语培训住宿学校
英语学习是路漫漫其修远兮的过程,因此长期保持坚定的决心是英语学习的前提,树立一个正确的心态,并制定好英语学习的计划和目标,为之努力前行。如…
深圳全日制英语培训学校
到底为什么要学英语?因为学英语真的有用。在当下,越来越多的人重视英语,但是众多众多五花八门的培训班以及学习方法让学习者感到迷茫和困惑,不知…
深圳全日制英语班
深圳全日制英语班,教你如何在短期内掌握英语口语。在英语的听说读写中,听读写对于中国人来说,这个一时的水平不好没关系,可以考默默的努力付出赶…
深圳全日制英语学校
深圳全日制英语学校,教你掌握英语的方法和技巧。学习英语是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也是需要极大的耐心和自觉性支撑的事情,如果没有一些高效的学习技…深圳英文全日制学校相关文章深圳英文全日制学校相关问答ELECTIVE ON DEMAND按需选修两个月定制课进修按需选择集中精力更有成效给自己一次机会去创造想要的生活欢迎咨询客服在线服务时间:周一至周五:8:30 - 17:30
周六:9:00 - 12:00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成人全日制英语学校哪个好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