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子达和知网维普2次查重差距大多少?

市场上论文查重的品牌眼花缭乱:知网、格子达、万方、维普等等等,笔者为何这次为何只拿 知网与 格子达出来说,缘由是品牌渊源和理念的坚守。学术的重要性何其重要,张礼卿教授提到的四个字深有感触:“启智润心”。而论文不论层次高低便是学术高楼的基石,而一些高端的科研论文更是国之发展命脉,也是我们国家技术卡脖子的原因之一,所以对于论文查重的企业所行之理念,走的是一条怎样的信仰之路,它影响着国家基础及高水平论文的品质和发展速度。4月19日,中国科协生命科学学会联合体秘书长、免疫学家王小宁在一个内部座谈会上对科学界的 “卡脖子” 问题表示担忧,“如果美国政府不让我们使用PubMed,我们该怎么办?”据了解,目前国内有数家基础研究机构已经不能正常使用PubMed,“他们选择性地给你封掉”,王小宁表示。但 “我们查文献基本靠PubMed,”中国现在既是PubMed最大的原始数据的提供方,又是最大的数据购买方。PubMed是全球科研人员使用的免费论文引文数据库平台,生物医药领域的科研人员发表论文后,一般都会将论文上传至PubMed,从而方便更多的人检索,提高论文曝光以及下载量。中国生命科学乃至整个科研领域都高度依赖这一数据库平台。PubMed由美国国家生物技术信息中心(National Center for Biotechnology Information,NCBI)开发和管理,NCBI是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NIH)的一个下属单位,而NIH直属美国卫生与公众服务部,其主任由美国总统直接任命。2018年,NIH成为调查在美华人学者与国外合作的 “急先锋”。今天,我们不得不面对的一个假设是:如果中美在基础科研领域的关系进一步恶化,那么PubMed中断该怎么办?毕竟,上世纪50、60年代,中西方隔阂很深时,中国科学家的论文曾被拒绝发表在西方英文期刊上。而现在,90%以上的中国SCI论文发表在国外……科技期刊问题,或许是比论文数据库被美国卡脖子更严重的问题。科技期刊是知识与信息的中枢与载体,推动着科技创新和科技成果的转化及应用。世界原创的理论与技术几乎都在高等级科技期刊发表,拥有了顶级期刊就掌握了知识、技术与研究的最新动向,率先收集到了全球才智的最新成果。例如,华为5G,它的基础什么呢?是一篇学术论文。2008年一个土耳其教授发表了一篇数学论文,刚刚发表就被华为专家看到,并迅速将其专利化,封锁了一批专利,奠定了目前5G核心基础。然而,现在中国最顶尖的科学学术研究论文绝大多数都发在国外,阻碍了国人更方便地表达和交流最顶尖的科研成果。1 90%以上的中国SCI论文发表在国外据SCI数据库,2018年中国发表SCI论文42万篇(2017年36万篇),增幅17%,连续第十年排在世界第2位,占世界份额的20%。排在第一位的美国,其论文数量为55.20万篇,是我国的1.3倍,占世界份额的26.7%。(学术圈外的人士,不知道SCI是什么没关系,你就理解为质量最高、最牛逼的论文,就行了,发SCI论文是所有科学家的目标。)2018年里多大比例发表在国外我没找到数据,我找到的一个数据是2007—2016年91%的中国SCI论文发表在国外,同期中国SCI论文的总被引次数仅占中国全部论文总被引次数的4%。现在这个比例大概率比91%还要高。后面我会详细解释。2严重制约国内创新发展现在中国绝大多数最顶尖的科技论文都发表在国外,质量越高的论文发表在国外的比例越高。学术界,甚至流传着“一流二流论文投国外,三流四流论文投国内”的说法。这造成中国广大基础科研人员与最新的科技之间存在巨大的鸿沟。其中之一是语言的鸿沟。有人可能会说,这个没问题啊,做科研都看不懂英语论文,那说明水平比较低。我觉得这是个认识误区。(另一个重要的负面影响是,中国处在信息流的边缘,而信息中枢相对边缘有巨大的优势,而从历史上看,信息中枢往往就是文明中枢)最高等级、最高水平的科研人员,英语的确没问题。但是绝大多数申请专利的人的英语水平读英文学术期刊都有障碍,我拍脑袋估算,这个比例应该高于95%,甚至99%。是不是有语言障碍,就问一个问题:你平时消遣阅读的时候会不会读英文内容?会不会读英文小说?看国外英文报纸或者音频节目?看美剧和英美电影要不要字幕?会不会有事没事逛英文论坛?会不会经常和国外网友在群里辩论?如果存在一点,就说明存在语言障碍,就会影响知识的吸收,就存在知识障碍。我个人本硕都毕业于985大学,英语算不上好,但也大概率比绝大多数本科生要好一些。要是硬着头皮看英文论文也行,但不到万不得已,我是不会去英文文献看的。我一个好朋友,英语硕士,留美经历,读英文专业文献都没有读汉语轻松,一般情况下也不愿意读英文学术期刊。极少有人能做到读英文学术文献能和读中文学术文献一样,快速检索,一目十行。而做科研,不止是金字塔尖那极少数人的事情,他们做的巨大创新当然重要,塔身塔底做的都是中创新、微创新也非常重要。比如应用于工厂实践创新专利等。所以,对于申请专利的大多数国人来说,最好的论文都发在国外,是非常巨大的“损失”。3 质量极度落后为什么国内学术论文都发在国外?因为国内科研学术期刊差到惨不忍睹。2018谷歌学术影响力前100名期刊,无一中国期刊。2018年期刊引用报告(Journal Citation Reports 简称JCR)影响因子前500名期刊,中国仅占1.8%,最高排名的期刊仅第94位。(JCR的影响因子是评价学术期刊最权威的指标)2017年JCR收录中国期刊仅238种(包括港澳台,去掉港澳台只有197种),占总数2.6%,世界第5;前4名的美英荷德分别是2992、1886、718、607种。差距极其大。而据《2019年中国科技论文统计结果》显示,2018年,SCI数据库收录中国科技期刊187种(取得“国内统一连续出版物号”即CN号的期刊)。现在国内科技期刊这么差这么弱,要求国内的SCI论文转发在国内也不现实。42万篇SCI论文,9成多发在国外,如果一半回到国内发,国内的期刊根本容不下这么大的量,编辑水平也跟不上。4规模极度落后美英荷德分别占据四大学术出版集团(SpringerNature,Elsevier,Wiley-Blackwell,Taylor & Francis)中的一个,而这四大集团占全球SCI期刊总量的40%以上,占四国总量的60%以上,共约4000多种SCI期刊(我个人的估算数据)。还有个统计,是世界五大出版商控制了全球50%的科学出版:【英国&荷兰】的爱思唯尔(RELX Group);发表的科研文章数占全球总发表量的16%,拥有《柳叶刀》《细胞》(医学方向)在内的2500多种学术期刊。【德国】的斯普林格出版社(Springer-Verlag);拥有超过2900种期刊。【美国】的约翰威立父子出版公司(Wiley & Sons Inc.);【美国】的世哲出版公司(SAGE Publishing);每年出版1000余种学术期刊。【美国】的IEEE。出版有70多种学术期刊杂志,每年发表的论文著作数量占全世界该领域当年发表量的30%左右,已制定了900多个行业标准。而我国仅有238种SCI期刊(包括),更落后的是期刊运营极度分散。我国5020种科技期刊共有1375个主管单位,3232个第一主办单位,4381个出版单位,每个出版单位平均出版1.15种期刊,仅出版1种期刊的出版单位有4205家,“小、散、弱”特征明显。我国最大的科技出版集团是北京中科期刊出版有限公司,出版期刊品种300种,具体有几种被JCR、SCI收录,我没找到,我去他们官网看了下,有个2017年的新闻,说是有种期刊在某期刊收录后,又被收录。言下之意是2017年才2种SCI水平的期刊?这点欢迎大家指正。小散弱的特征导致:几乎没有规范的制度、编辑水平低、运营水平低、难以吸引高水平人才、效率低、协同性差等一系列问题。当然更重要的是导致“腐败”,有的期刊就几个十几个编辑,打招呼走关系发篇论文不要太简单。如果是大集团规模化运营,不能说完全排除“腐败”,但是腐败的难度会随着规模的扩大而急剧升高:一是人多就不好走后门。找一个人好找,找几个人就比较难办,如果一个期刊牵涉到大几十上百人,走关系就没那么好弄。二是牵涉到整个集团声誉、期刊声誉的问题。期刊质量越高,越会珍惜自己的声誉。这是正循环。三是如果是大规模的市场化运营,低质量的论文会影响赚钱,腐败会因小失大,得不偿失,也增加腐败的难度。俨然,我国科技期刊“小农”经营方式难以和国际“集团军”竞争。为什么我国科技期刊是小、散、弱的小农经营方式?因为行政化管理制度给管的。所以,从国际经验上看,科技期刊集群化、市场化发展是主要趋势,是全面提高竞争力的唯一方式。当然,你也可以说我们要开辟自己的独特道路……这个就没法讨论了……不是说完全、绝对不可能开辟自己的独特发展道路,但是从经验统计上算,概率极低。有现成的桥,就不要去摸石头过河。哪怕自己建个自己特色的桥,也不要去摸石头。5 管理极度落后我国科技期刊实行主管、主办和出版三级管理体系,产权(主管主办权)与经营权混乱,“学术资源—编辑出版—市场经营”三个环节的分工不明确、契合度低。刊号审批过度严格,不能根据市场需求及时调整。主办和出版属地管理,难以跨区域集群化发展,难以形成集约经营、市场合力与规模效益。导致的“小、散、弱”局面致使管理、审稿、编辑低水平,吸引不了高质量论文。说人话就是,现在科技期刊的行政化管理体制,把各个期刊管的死死的。打个不是十分恰当的比喻就是,每个期刊相当于一个“农奴”,被死死的束缚在各自田庄的“土地”上,不能流动。每个期刊都被“冰冻”在各自的方格里,处于冰冻状态,差不多是“半死”的状态,怎么可能有活力?怎么可能发展的好?——来自《中国科技期刊发展痛点》知网中国知网1995年始创于清华大学,发祥于“科教兴国”战略,致力于全方位、立体化、体系化打通国内国际知识生产、传播和利用的全过程,建设促进知识学习、交流和创新的“中国知识基础设施”工程(CNKI)。中国知网推进数字出版产业与期刊、图书、报纸等各类传统出版产业的深度融合发展,已经成为集数字出版、知识服务、知识管理、教育信息化服务于一体的综合型高科技企业。缘起于20世纪末为了实现“全社会知识资源传播共享与增值利用”的目标,国家给了很多倾斜资源和行政帮扶,知网因而建立,于是,为了避免“与民争利”的嫌疑,国家在知网建成后就功成身退,不再参与其运营维护,而知网的企业理念方向也慢慢在后续的发展壮大中变化商业化垄断化。分享来自 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753556620438055041&wfr=spider&for=pc&searchword=知网的发展史来自分享 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730506193485174654&wfr=spider&for=pc&searchword=论文知网是怎么一个平台国家网信办:知网罚款5000万元!2022年罚款8760万元!市场监管总局披露知网滥用市场支配地位详情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740954872655873825&wfr=spider&for=pc&searchword=知网版权事件联名2021年中国知网侵权事件_百度百科以上事件在当时互联网上都引起了不同程度的舆论之后呢,也出现了一些以学术资源为平台的企业如万方维普等等,作为一个学术资源平台,在某种意义上影响着国家社会知识文明水平,笔者认为学术资源平台的企业理念一定是建立在国家理念信念基础之上的,肩负监督学术正向发展之责任,肩负推动社会发展之责任,因为这样一个企业理念的好坏直接影响着教育发展根本,学术研究科研良性发展的前提,所以并不允许弄虚作假之风,应是一个极具公平正义的机构。互联网能是把双刃剑,他能够快速传播,也具备记忆,很多企业只要在互联网所行之事,互联网都会帮你记录,比如说维普这个品牌,这是让笔者非常震惊的事——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637105755616373491&wfr=spider&for=pc&searchword=维普代写
这就是笔者在论文查重里只拿知网与格子达来说,而其他品牌不愿谈及,查重本是一种检测行为,是一种审评行为,严肃,公正,公平。学术不端行为的防范怎能让行学术不端行为的机构执行,犹如“以暴制暴”“以罪判罪”,离谱!格子达格子达源于2008年成立的一家通远股份公司,成立之初为文本相似比系统,经北教委立项后研发并服务于国家审计署等机构,后服务于高校论文领域至今,不比知网在高校老师人人皆知,但从企业理念的角度却是最与这个行业契合的,十多年拥有庞大数据库,仅应用于查重业务,不另做其他商业用途,专职做好“法官裁判”“园丁”,据官网了解目前全国师生个人用户2000w+,机构达1200+ 实力专业已属主流,欠缺知名度。查重系统知网应是2009年开展相关研究工作,两者相差不到一年,知网日益做大的学术资源业务使得在学校家喻户晓,不过近些年来给人的感觉就是“店大欺客”,庞大的体系服务上也不尽人意。这才是国内学术平台应该要走的方向,是要便利国内学术科研发展,而不是阻碍。其实并无“孰强孰弱”,有的是这样一个特殊又敏感的行业,企业应秉承民族信念,肩负正义。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维普2次查重差距大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