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岁的孩子十八岁以后家长还用不用管他怎么管教?

图书封面内页【目录】★ 第一章 独立、执着、不可预测——九岁孩子的年龄特征★ 第二章 对他人不再过度依恋——九岁孩子的与人相处★ 第三章 能有效进行自我控制——九岁孩子的日常作息与紧张宣泄★ 第四章 “因材施教”、“因时制宜”——九岁孩子的管教方式★ 第五章 意识独立,排斥异性——九岁孩子的自我意识与性意识★ 第六章 个性差异大,整理能力提高 ——九岁孩子的心智成长★ 第七章 抽象思维发展,更加现实和理性——九岁孩子的心智成长★ 第八章 学习能力跨越式提高 ——九岁孩子的学校生活★ 第九章 根据年龄特点做周密计划——九岁孩子的生日派对★ 第十章 你是否也遇到过这些麻烦——源自家长们的真实故事【试读章节】★第八章——九岁孩子的学校生活★在此之前的数年间,每升高一年级,功课要求的难度比上一年都似乎只是增加一点点。而现在却遇到了一个巨大的跨越:要胜任四年级的功课,不但需要孩子具备新的思维方式、新的抽象观念,还需要孩子用全新的方法来运用以前学过的、如今或多或少能记住的一些知识。老师们都很清楚,对四年级小学生的要求是一种跨越式的提高,但是,许多家长却并不了解这一点。因此,假如过去一直学得很好的孩子,如今忽然出乎意料地变得学习很吃力,这往往会令家长感到十分不可思议。我们从孩子刚开始上学开始就反复提醒家长,一定要确认孩子所就读的年级是否和孩子的成熟水平相吻合,这一点非常重要。而我们之所以要再三提醒,这四年级对孩子的额外要求,恰恰就是我们的重要理由之一。一个可能从小就过早上学的孩子,因为他本身的聪明,也因为家庭良好的背景,在过去这几年中他往往很有可能比较顺利地走过了小学最初的三个年级,而且这也常常就是事实。但是,一旦进入四年级,面对功课上难度高出很多的要求,过早上学的孩子往往这时才会清晰地显露出他的过于年幼。而孩子的父母这时则往往不得不痛苦地面对一个事实——本来应该挺有能力的孩子,怎么就在四年级跟不上趟了呢?这可该怎么办?在孩子很小的时候让孩子留级一年,在大多数情况下都不是什么太麻烦的事情,但是,到了四年级的时候让孩子留级,很多家长都会觉得已经太晚了。其实,这并不算太晚,还来得及。当然,如果能更早就让孩子留级一年那当然更好;如果能一开始就不要过早送孩子上学(哪怕是小学学前班),而是通过行为能力和成熟程度的各项测试,确保孩子真的已经充分准备好了,才送去上学,那就更好了。我们希望,你孩子的学校一直以来都会为你们提供恰当的建议,以确保你的孩子处于合适的就读年级。但是,如果学校没有这么做,而你现在又处于担忧之中,那么在这里我将会为你提供一些最能给予你帮助的提示。下面这些内容都是我曾经见证过的四年级孩子还不该上四年级的一些表现。如果你家的四年级孩子现在学得很吃力,我建议你根据下面这些内容对照一下你的孩子,看他是不是也这样。不过,在使用这份对照清单的时候,请你首先要记住两个关键点:其一,所有的孩子都会在某些时候表现出某些压力过大的现象,因此,如果下列清单中有少数几项和你的孩子相吻合,这并不意味着你的孩子肯定就读了过高的年级。其二,假如孩子真的就读了过高年级而感到压力过大,那么不论他现在读的是哪一个年级,他的许多行为表现和征兆都会是一样的。孩子可能还不该上四年级的一些压力过大的征兆:1. 愿意跟三年级的孩子一起玩。2. 字迹中,楷书体和连笔字混杂在一起。3. 不能独立完成作业,需要人监督。4. 课堂里的每一件事情都能吸引走他的注意力。5. 老师布置的任务只能完成一部分。6. 喜欢在家里东看看细瞧瞧,例如跑到厨房去看看家里人中午都吃了些什么。7. 打球或者玩游戏的时候,别人总是最后一个才选他。8. 有些神经质的紧张动作:眨眼睛、清喉咙、挠鼻子,等等。9. 同样的概念需要教了再教,例如,除法、大小写的规则、标点符号的用法,等等。10. 害怕上五年级。11. 什么事情都念念不忘要做得“对”。12. 做算术的时候,需要不断地瞄一眼乘法九九表。13. 表现出一些逃避行为。14. 写作业的时候,总需要父母帮忙,而且总要折腾到深夜,搞得全家人都很低气压。15. 写作业的时候,不断地弄断铅笔。16. 他有可能找别人抄作业,因为自己觉得功课已经跟不上。17. 该坐下来写作业的时候,常常找不到铅笔、圆珠笔、作业纸等。18. 总是忘记在自己的作业纸上写好自己的名字、日期、题目,或者总是忘记留出恰当的余白。19. 上课时常常走神。20. 过了一个周末或者节假日,就忘记了上个星期刚学过的东西,因此星期一的时候老师需要再教他一遍。尽管不少九岁孩子的确面临着相当严峻的课业要求,但是,更多的孩子还是喜欢上学的。早上起床准备上学的一整套惯例,到了现在已经变得相当顺利,很少再有焦头烂额的忙乱了,而且大多数的孩子都已经自己承担了做好准备去上学的许多事情。不过,话虽如此,一个九岁的小小少年还是有可能丢三落四,哪怕他头天晚上已经做好了准备,该拿的东西都放到了妥当的地方,可是,在去学校的时候,该带的东西他也仍然可能没有带齐全,你还是要不时地提醒他才好。孩子回家聊学校的话题可能比以前更多了。他尤其喜欢聊他自己的某些成功的、突出的表现,也喜欢聊聊学校发生的某些特别事情。由于成就感对于这个年龄段的孩子来说相当重要,因此小男生和小女生往往都变得十分好强,不论是做功课还是玩耍,他们都不愿意失败,都要竭尽所能做到最好。九岁的小学生虽然有时候会去寻求老师的帮助,但是大多数情况下他更愿意自己独立完成功课。这个年龄的孩子往往能做出些相当中肯的评价。比如,你可能听见他这么说:“算术是我的强项”,“某某人在艺术方面最为擅长”。他们大多都对彼此哪些方面最“有把握”、哪些地方最为薄弱了如指掌。注意力能比过去保持得更为长久,许多人可以专注在某一件事情上很长一段时间,而且,在他认为自己的任务还没有高质量地完成之前,往往根本不愿意停下来。尽管九岁孩子照常规来说都很喜欢上学,但是,如果孩子觉得学校的功课实在太难,那么他在学校里的表现常常还不如他在低年级的时候。许多功课跟不上趟的孩子在上课时走神、躁动不安,而且“不专心学习”。话又说回来,只要孩子不是被拔苗助长式地硬行安到了四年级,那么他自然不会觉得功课太难,也就自然会是认真好学的学生,而且通常来说都会自觉自愿地花很大的心血好好努力。因为九岁的孩子在这时候有着浓厚的好胜心,他们往往喜欢知道自己的成绩是多少,而且喜欢去跟其他同学攀比。不过另一方面,他又往往害怕自己的成绩不够理想而莫名担心。他这时有一些追求完美的倾向,常常对自己要求很高,他希望自己能够不出错,而且愿意别人来帮他分析出错的原因在哪里。现在他的心智更加成熟,已经能够理解“好”的错误与“坏”的错误这一新的观念了(前者指他的思路是正确的,只不过他粗心了;后者指他的思路本身有错误。这两者的性质很不一样)。他不喜欢去做“太难”的功课,比如语法作业,或者老师要他“填写一些信封,各个地址都不能出错”。……编辑:翠微
心理专家柏燕谊强调:孩子的心理发展是有规律可循的!问题呈现之时,早已失去了最好的矫正机会。把握孩子的成长特点,在每个阶段给予正确的心理上的抚育,才会越管越轻松,孩子的路越走越平稳。作为家长,柏燕谊老师讲到的几个发展阶段,父母一定要及时把控。0~2,安全期0~2岁,是孩子安全期的建立。这个阶段的孩子,脆弱又孤独,没有行动能力,也没有表达能力。他们的一切,生命的存续,都依赖养育者。此时,养育者的回应,构成了他对世界的信念。哭的时候有人哄,难受的时候有人抱,饿的时候立即得到满足。和养育者的这些稳定而积极的互动,会让孩子获得最深的满足感和安全感。让孩子完成自己活在这个世界上是安全的,做出确定。这种亲密的情感关系,在发展心理学上被称作“依恋”,是一切教养的根基。如果父母错失了建立依恋的阶段,没有和孩子建立依恋,会造成亲子间终生的隔阂,也将成为管教中最难消融的问题。2~4,第一反抗期2~4岁的孩子,开始进入人生第一个“叛逆期”。这是人类幼崽向智人转变的第一步,标志着家长需要开始和孩子斗智斗勇了。相比两岁前,孩子开始有了一定的行动能力了,他能走能动,能说一些简单的话语了。他就会去通过自己的行为,双手双脚来完成对这个世界的探索,并且会尝试用言语和行动挑战大人的权威。从而认识到自己身体拥有力量,确认对自己内在的一种认识。根据皮亚杰的认知理论,这个阶段孩子是以“自我为中心”的,他们看待问题,都是从自己出发,很少去考虑别人。变现到现实层面,就是:什么都要自己来,什么都要听我的,不依就会情绪爆发。4~7,学龄前期然后4~7岁,是学龄前期。这个阶段,是孩子关于自信,关于勇气建立的关键期。有的小朋友在这个年龄段,会特别有表现欲,大人一说话他就插嘴。但有的小朋友,就会很羞怯,妈妈说叫哥哥叫叔叔,然后他就会躲着。4~7岁这个年龄段,如果我们给予孩子过多管束和评价,会让孩子在日常中去考量自己的行为会得到什么评价。比如,看见马老师,孩子立马打招呼“马老师好”,然后马老师会说“你好”。孩子很开心,这个行为本身带给孩子一种开心感,周围的人也会有一些评价,“你看这孩子多懂事”。如果有一天,孩子不高兴,就没打招呼,妈妈催快点叫人。可孩子刚好在自主性的发展过程中,他就会“我不,你越让我干,我就反而越不干”,然后孩子就会得到一个评价:这孩子没礼貌。孩子会觉察到:和打招呼相关联的,是外在社会对我的一个评价和情感态度。如果我不打招呼,就会受惩罚、被批评。久而久之,孩子就会越害怕受惩罚,越紧张,越紧张就越可能出错,进入恶性循环。所以,在4~7岁这个阶段,家长一定要给孩子更多的赞美和鼓励,不要给孩子贴“负面标签”。要用欣赏的眼光看孩子,让他在4~7岁,关于勇气和自信的心理诉求得到充分满足。7~12,学龄期7岁之前,孩子基本上不会被社会所要求,没有指标型的压力。7岁后,上学了。孩子开始进入社会评价体系。孩子在面对社会评价的过程中,考验的就是之前安全感、自主性、勇敢、自信等发展得够不够好。如果之前这些心理发展够充分,孩子进入到社会系统时,他就更能坦然面对。此外,竞争关系随之出现,多元的竞争状态,会给孩子造成很大的压力。另外,7~12岁之所以特别关键,是因为孩子生理上的变化,会引发心理和思智上的变化。在9岁10岁前,孩子更多的是感性思维和形象思维。比如3朵花加3朵花是几朵花,他会说六朵花。但孩子是通过感性的方式用形象的结合得出的答案。但9岁和10岁后,孩子再算3+3=6,是通过抽象的和逻辑性方式来去获得知识。所以这个年龄段,我们家长要带孩子更多地去了解、进入到抽象逻辑思维的世界,带他做一些数字型游戏,让爸爸更多参陪伴引导孩子等。12~18,青春期12岁~18岁,就是心惊胆战的青春期。孩子在第一反抗期完成生理层面的独立发展,到了青春期,孩子就要完成在思想上的独立,以及自我认识的发展。这个阶段,孩子会强烈要求:个人独立、跟父母拉开距离、建立边界性。心理发展的需求反映在现实层面上,就是:你离我远点,你别说了,我的事不想让你知道。小时候,孩子和父母是共生状态,然后是并行孪生状态。到了青春期,就是分化状态。当孩子和父母慢慢分离,才能够真正去看见对方,才能更好地相爱。但很多父母会拒绝分离,想把孩子死死控制在依恋状态。这就容易陷入一个误区:我曾经走的弯路,不能让孩子走。你有没有想过,你之所以会走到正路上,是因为你走了无数弯路。如果让孩子走在我们认为正确的路,他就发现不了自己的成长空间。对孩子来说,也就仅仅是我们的成功人生复制了一遍,那是妈妈的成功,却不是我的成功。千万别忘了,青春期的孩子,是要完成自我认知的,他要的就是“我要活成自己的样子,不是活成别人的影子”。另外,很多家长不敢让孩子去经历人生,是因为不敢相信,孩子也拥有自己的力量。这种不信任,本身就带着些许否定的意味,对青春期孩子来说也是致命的。这些都是是青春期孩子,跟家长冲突不断的重要原因。养育孩子从来不是简单的解决温饱问题,提供好的物质条件。更重要的是心灵的建构,是心理的健康。如何养出心理健康的孩子?父母一定要读懂孩子的心理发展阶段,满足孩子各阶段的心理需求。(以上图片均来自网络,侵删)免责声明:
1. 文章来源中标注带“高途”字样的版权归高途所有,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如需转载请联系我们获得授权;
2. 转载文章已标明其真实来源,如涉及版权和其他问题,请联系我们删除。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孩子十八岁以后家长还用不用管他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