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穆斯桥市留学的氛围怎么样?

毗邻加拿大、横跨双城,它是全美规模最大的公立大学之一;体育水平属于美国大学运动水平最高级别的联盟群体之一;学校的综合学术实力让它在众多世界排名中位居前列:2022 U.S.News世界大学排名第55名2022 泰晤士THE高等教育世界大学排名第86名2021软科世界大学学术排名(ARWU)第40名今天就带大家走进这所低调的公立常春藤——明尼苏达大学。01明尼苏达大学明尼苏达大学-双城分校(University of Minnesota-Twin Cities),是明大的旗舰校区,是全美最具综合性的大学之一。该校成立于1851年,位于美国明尼苏达州明尼阿波利斯市与圣保罗市,所以称之为“双城”。跨越三个世纪,越过历史的沧桑,双城分校傲居于全美十所最佳公立研究型大学之列, 在主流学术领域均享有盛誉,商科、生物、化工、数学等专业都保持在世界领先水平。“Driven to Discover”是明尼苏达大学的校训,意在“锲而不舍地探索发现”。明大是美国大学协会的成员,在研究活动中排名第17位,2018财年的研发支出为9.54亿美元。2001年,明尼苏达大学被列入公立常春藤大学名单,被认为提供与常春藤盟校相当的教育质量的公立大学。02地理位置明尼苏达大学学校地处美国中西部地区第三大的都会区,地理位置优越。▎明尼阿波利斯校区和圣保罗校区其中,明尼阿波利斯校区位于密西西比河畔,以河为界,校园被分为东岸和西岸。圣保罗校区位于明尼阿波利斯校区往东的猎鹰高地。双城分校风景秀丽,建筑风格各异。▎双城是商业中心双城不仅连续多年被评为全美生活环境最佳及最安全地区,还是全国商业、食品加工、医疗、科技、传媒及表演艺术的中心,拥有多家国际性大公司,包括美国西北航空公司、3M公司等。▎文化和艺术中心学校建有明尼苏达州最好的美术馆和博物馆。在这里,学生可以享受到高雅的音乐与戏剧,以及许多世界名人和政治家的公开演讲。双城是美国中北部地区商业和工业中心,在高新技术产品的设计、开发和制造方面享誉盛名。经过160多年的发展,明尼苏达大学系统已经拥有五所分校:明尼苏达大学双城分校、明尼苏达大学克鲁斯丁分校、明尼苏达大学德卢斯分校、明尼苏达大学莫里斯分校和明尼苏达大学罗切斯特分校。03体育相关专业Sport management 明尼苏达大学的体育管理教育硕士(MEd)设置在教育学院(College of Education and Human Development)的School of Kinesiology下,是一个以从业者为导向的研究生课程。旨在为学生提供体育管理或体育与健身相关专业的高级学习或职业探索。学生将有机会参加课程作业,独立学习,研讨班和现场比赛的专业经验。▎入学要求▎核心课程▎选修课程▎职业机会(具体课程信息见学校官网:https://www.cehd.umn.edu/kin/graduate/smgt-med/)Kinesiology M.S. 运动机能学(Kinesiology)是一门学科和跨学科研究领域,将专注于运动、医疗保健和运动等背景下的体育活动和人体运动的科学和管理。▎入学要求▎语言要求▎重点领域● 生物力学和神经运动控制● 运动生理学● 感知运动控制和学习● 体育活动和健康促进● 运动和运动心理学● 运动社会学(具体课程信息见学校官网:https://www.cehd.umn.edu/kin/graduate/kin-ms/)Sport and Exercise Science 体育与运动科学教育硕士(MEd) 提供广泛的体育活动领域的高级学习,是一个以实践者为导向的研究生水平课程,旨在为学生在运动、运动或身体表现或与健康和身体活动相关的专业教练的高级学习或职业做好准备。▎入学要求▎语言要求▎必修课程▎职业机会(具体课程信息见学校官网:https://www.cehd.umn.edu/kin/academics/grad/med-ses.html)04校园体育从体育迷的角度,你可以接触到两个城市各种类型不同级别的职业体育赛事。比如四大联盟(Big Four)里,主场位于明尼阿波利斯的NBA球队森林狼,NFL球队维京人Vikings,MLB球队Twins以及主场位于圣保罗市的NHL球队Wilds。一年四季,除了短暂的严寒期,几乎季季都有如火如荼的体育赛事在双城地区展开。一旦比赛来临,街巷车水马龙,球迷身着代表球队颜色的服饰,高喊着自己主队的口号,成为明尼苏达最热情洋溢的现象。在维京人新主场落成之前,维京人一直是和明大校橄榄球队Gophers共用学校主体育场,也是Gophers 的主场TCF Bank Stadium。TCF Bank Stadium明大属于美国高校十大联盟,是NCAA第一级别的体育联盟,也就是说,是属于美国大学运动水平最高级别的联盟群体之一。所以明大各类运动项目的校队比赛同样精彩万分。就以明大双城校区女子冰球队为例,这群姑娘们曾连续两年(2015、2016年)拿到NCAA锦标赛冠军,所向披靡。几乎每一届她们中都有人能顺利进入奥运队伍,所以这里被称为冰球之州(State of Hockey),名不虚传。05校园生活▎住宿明尼苏达大学双城分校共有12栋宿舍楼可供学生选择(on-campus),由学校统一管理。有两种住宿类型,一种是普通宿舍(非公寓式宿舍)类型,有双人间或单人间,普通宿舍强制购买学校meal plan(具体meal plan的类型,学生可自选)。第二种是套房类宿舍,有独立的卫生间、厨房等。学校周边地区也有校外的住宿选择(off-campus),与学校无关。大部分分布于学校周围和轻轨绿线周围。住宿类型有带家具可拎包入住的物业统一管理型公寓,普通私人出租公寓(有、无家具可选),普通住房等。▎餐饮学校中有超过30个食堂、餐厅、咖啡店和方便的小商店。学校共提供10种meal plan,学生住在非公寓式宿舍里必须要选择一种。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以及时间安排来选择适合自己的一款。▎校园活动大学有几百个学生组织,包括环保、兄弟会、艺术、学术、政治、宗教等各个方面。这里对“不适应天气”的人们非常友好,因为校园设计师们对此难题找到了一种方法——利用隧道将校园建筑连接起来,由此可以让人们避开潮湿寒冷的环境。对于那些热爱冬天的人来说,他们必定会是快乐的滑雪滑冰者,并为这个被白雪覆盖的州增添几抹色彩在春季和夏季,明尼苏达州著名的10000个湖泊可为人们提供游泳、划船和钓鱼的去处。如果你还有关于明尼苏达大学或体育留学的疑问,可以在文章下方或私信给我留言,我们的老师会第一时间为你解答。
谢谢大家的点赞!没想到能引发那么多人的共鸣,说明我们确实应该关注一下中国留学生在欧美国家文化融入的社会问题。我现在已经本科毕业啦,所以想以一个在美国待了四年本科的毕业生身份来重新写这篇文章,毕竟之前写这篇文章我只在美国待了一年多,如今四年累计下来的经历和思想还是有很大的不同的。我的现状是,有点令人失望地并没有完全融入美国圈子,可是我的生活和学习质量并没有因此大幅度降低,上课如果要我发言,做presentation,或者小组讨论我都能handle,平时也比以前更愿意和陌生人交流,一是因为我的语言和社交能力比以前好(虽然也挺烂的hhh),二是我的心理素质会比以前强不少,对自己的接受度也大了很多。我是一个害羞,敏感,不会社交,容易孤独,口语还相当蹩脚的留学僧,可是即使这样,我还是在这异国文化的环境适应了下来,还有了挺多可观的改变。所以我很想跟大家分享一下我的“留学生社交生存指南”,我觉得我这么害羞的人都能有好的改变,肯定有更多人比我能做得更好。一、首先我觉得,提高语言能力很重要。我查过不少科研论文,很多的科研结果都显示最能影响留学生文化适应(acculturation) 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语言能力。我也有这样的心得体验,当我能用英语更流利地表达自己的想法的时候,我会更愿意去和别人说话。有时候你不敢说话,一是因为你怕犯语法错误,被别人笑话;二是因为用英文表达太费力,干脆就闭嘴。语言能力差限制了你的表达,从而减少你和对方的交流。而文化适应说白了就是你去了解当地的文化,你知道如何和别人交朋友。没有交流,怎么和别人建立联系呢?二、不用太在乎别人的想法。这个道理大家都知道,很空洞,可是我要用我的理由和经验让它变得更丰富。很多时候我不敢和本地人交流,是因为我很怕他们会因为我英文烂,或者和他们文化不同而拒绝我,讨厌我。有时候我上课的时候融不进别的学生的圈子,这时我会很怕他们觉得我是异类,这会导致我很焦虑,进一步限制了我和他们的交流。而后来当我觉得别人的想法没那么重要的时候,焦虑降低了,我反而却愿意和他们聊天。我慢慢地觉得,大部分人都是你人生的过客,可能一个学期过后就再也见不了了,对方和你又没有直接的利益损害,他怎么想你不重要。另外一个让我不那么在意别人的想法的原因是,我不再勉强自己融入他们的圈子了。以前我要求自己能有很多美国朋友,轻松无障碍地和本地人交友。所以一旦发现自己和他们脱节的时候,我就会焦虑,会谴责自己。可是现在我觉得自己融入不了他们的文化的时候,我是觉得,尽力就好。我现在也有自己的圈子,虽然都是中国人,可是和他们相处地不错,平时出去玩也开心。就挺好的了,开心就好了呀。另外哦,我的经验就是,不用太担心本地学生会正面拒绝你,大部分学生态度都是很nice的,你一般问对方东西,对方都会认真微笑回答。总结一下,我觉得让我更适应美国留学生活的方法是,提高语言能力和无需太在意别人看法。这四年来的留学生活,给我最大的成长是去了解自己的能力范围,接受自己可能完成不了曾经的期待这个事实。有机会的话我还是会尽力地超越自己,可是也要接纳自己哦。以下是三年前的回答内容:说一下本人的想法吧,到目前为止只是在美国生活一年有多,可是已经对留学生活有挺多的感受,要是全写估计有点难,所以就只想挑其中一个我感触差不多是最深的,就是想要努力融入当地文化却又有点失落。刚开始准备来美国的时候,怀着很多憧憬,当时认为美国有多么好多么自由,人的素质高,更以人为本。差不多就是一个对现状有点不满的愤青对一个理想国的美好期待吧。而且,也告诉自己,一定要交当地的朋友,融入当地的文化,千万不要像新闻报道里面的那群留学生,只混中国人的圈子,每天只讲中文,过着中国的生活方式,毕业回来依然没咋变,连像样的英语都说不出来。事实上我想很多留学生一开始都和我差不多是这样想的吧。肯定有一部分人能由始至终地好好履行自己对自己的诺言,我自然是佩服这样的人的。而我在加州生活了一年多,对刚开始的想法肯定是有点改观的,个人认为当初自己的观点不够全面,并没有一直把当初的观点当成是我要去努力的目标。可是,却依旧离我现在想要实现的目标有点遥远,而且像陷进了一个瓶颈里面,所以开始有点失落。我在加州的一所大学读书,简称UCI,被戏称“ University of Chinese immigrant” ,可见学校里有多少中国人了。。而且其中不少中国留学生,都是名副其实的富二代,搞到我有时还有仇富心理了哈哈哈(抱歉。。)中国人一多,自然别人对中国人的评价也多起来了。而其中比较刻板的,典型的中国留学生形象就是:有钱,却不学无术,拿钱混日子,混中国人圈子,开趴夜夜笙歌,在班里却沉默,小组活动一般都不说话,也不爱和不是中国人之外的人交流。大概就是有钱却任性,爱玩却封闭。可是我觉得,这样的中国留学生其实占所有中国留学生中的比例并不是很大。因为,其实很多有钱的人看似任性,其实也很努力在读书,而且人本身综合素质很强;有一些虽然学习上不行,却在兼职的车行保险业里做得有声有色。还有的话,就是家里不是特别大富大贵的,可是来这里就是为了读好书,踏踏实实地提升自己的。可是,我们很多留学生其实心里都会特别害怕被人认为是这种有钱任性的中国留学生。我今个学期刚开学,我舍友报了一堂化学课,有一天下课,回家她说她好难过,问她为什么。她说,她不知道化学课有一个作业今天要讲,她看都没看,当老师说拿出作业大家分小组讨论的时候,她都懵了。她眼睁睁地看着别人拿起作业来讨论,却觉得像有了一张无形的隔膜把她隔开了,小组在对答案在交流观点,可是她不知道该说些什么好,别人也没有想去问她意见的意思。当她想表达观点的时候,却卡住了,因为有一些术语不知道怎么用英语说,她很想说小数点后的数是循环小数,却不知道英文是什么。所以很沉默,一堂课都如坐针毡。我舍友在我看来已经是一个非常自信,社交能力非常强的人了,可是,此时此刻,她却沮丧地问我:“他们为什么这样子啊。。难道我看起来很“中国留学生”吗?” 那时候,我猛然发现,我们这一类人,都是多么多么地想要摆脱这种刻板的中国留学生形象,是多么想要得到美国人的文化认同,我们都渴望能融入美国的圈子文化。我们一直是异邦人,可是我们都很想得到环境的认同感,让我觉得,其实我也属于这里。我是一个在上大课就会注意言行的人。特别是上课,我一定要把手机调震动,而且不敢课上说话,有时候和朋友在说话,或者朋友之间在说话,我都会很怕别人觉得我们“so Chinese”. 我会觉得我的言行有时候代表着某个集体的形象,而这个集体的形象本身就不大好了,我怕我的不良行为更加深他们的印象,我更怕的是他们认为我就是这个刻板形象中的一人。一般课上问有什么问题,我其实很想问的,我都会不敢发言,因为我知道我口语不好,我怕我一说就卡带,表达不出自己的意思很尴尬。在需要小组讨论的课上,我总会特别紧张,也特别抗拒。因为我怕我说出来的话很无聊,别人会不喜欢,我同样怕我口语不好,表达不出来。这些表现,都是多么明显地让我发现,我很需要很需要美国人的认同,我的自我认同感和归属感,很大部分就建立于“本地学生认同我”。因为害怕得失,所以总是小心翼翼。可是,就是因为太过小心翼翼了,就自己限制了自己的许多行动,反而阻碍了自己和别人的交流和关系的建立。可是我觉得我反应有点过了。一味地抗拒自己中国人的某些特质,一味地想融入美国当地文化,不会很奇怪吗?因为这就是一步步抛弃最真的自己的过程呀。。何必呢?作为一个应试教育和中国传统家庭下成长的孩子,我所固有的许多特质,都是和美国格格不入的。比如说,我不大爱说话,而且也有关我的成长经历,我有点社交恐惧症,性格也有点不自信。所以我很少主动和别人说话,而且交际中比较被动。大概就是大家口中的“害羞”。而且我比较内向,也不喜欢过多社交。可是美国人呢?就是传说中最外向的民族。。混夜店开趴这些暂且不说,我最有感触的是他们的自信,那种在大伙面前说话也能非常镇定而且谈笑风生,没有遮遮掩掩扭扭捏捏的感觉。和陌生人交流也是落落大方的。这是我非常欣赏美国人民的一点了。而且他们喜欢和别人闲聊,因为很多美国人喜欢混夜店嘛。。相比之下,很多留学生都会被落下一种害羞不够自信的刻板形象(我觉得而已,因为我就是这样的人,请姑且就当是我以我的眼光看这个世界得到的结论吧)而我就开始非常抗拒自己的害羞和社交无能,总想“装”得和美国人一样,可装逼能力不够。。因为我本身很害羞,所以一边抗拒自己的害羞,一边又痛苦发现改不了咯。好分裂的。。可是我现在想告诉我自己的是,不必要一开始就强迫自己去融入新的文化新的圈子,更不要因为想要去融入就抗拒和抛弃你旧有的一些性格特质。我的很多性格,固然有它的缺陷,比如害羞,可是,难道就没有优点吗?我的一些特质,个人认为,是在比较传统的中国文化里培养出来的,而我并没有觉得西方文化就肯定比中国文化来得好。东方人更多的是含蓄内敛,个人认为和内向比较挂钩。以我一直以来的观点来说,内向并不是坏性格,那么,又何必要责备自己“So Chinese”呢?人都有自己的不同,可是,不同不代表就是错的,相反,我们应该去欣赏自己的不同。而我知道我的害羞,我的封闭,让很多美国人都不会主动和我交流,可是我接受这个事实并理解他们。首先,接受的第一步是理解,我理解他们是因为,文化差异本身就会导致隔离感,而且有语言障碍(我口语不好,话少),加上我看起来就不好相处和中国留学生的刻板形象,他们不爱搭理我,大概是正常得不能再正常的吧?换我我也不爱搭理。接受第二步是认识到,没必要一定要别人的认同来满足我的归属感。是的呀,我不爱说话,这是我不好,可是,接纳自己的不足也是成长的一部分。我会努力地在人际方面慢慢摸索,我也在慢慢地变得自信。只是,不要再拿别人的标准要求自己了。不同的文化和环境铸造不同的性格,或者说注重培养的性格的侧重点不一样,那在这一方面,我或许起点比他们低,那就慢慢努力啊。而且,以前觉得华人圈子太乱,应该去融入美国人圈子,才会有价值提升。可是之前看一个知友说得很对,圈子没有种族之分,只有层次之分。你是什么层次的人,你就会去什么圈子。我也不想费尽心思地去挑什么圈子了,只要哪个圈子让我开心能让我学到东西,就够了。现在的美国留学日子。。忙学习忙生活。每天都有许多挑战。因为我依旧在挑战自己,在尽自己能力地接触这个新文化。我现在给自己定的目标是,能表达自己的真正想法,不会因为害羞而不敢说自己想说的,就够了。我觉得我一直给自己定的目标都太高了,“融入美国文化,交到许多本地朋友”真的有点难,所以现在想把这个目标往后放,慢慢一步步来。而且我现在觉得,交际不能越过“做自己”这一部分,否则“融入美国文化,交本地朋友”则成了去变相地成为了无下限地讨好美国人的标准,再者,我的很多事实告诉我,其实不做自己而去特意想扮演谁的话在交际方面得到的效果其实不会很好。而如何能表达自己真正的想法?这大概是我这个学期比较深刻的体会,就是接纳自己的口语很烂。正如上文所言,接纳的第一步是理解,我一个国际留学生,英语不是我的母语,我会说得很烂其实也是情有可原的吧?而且其实也听过不少本地学生说他们能理解我们英文说得烂,你见一美国人跟你说中文你会要求他说得像你一样好吗?当你知道说得不好很正常的时候,你就会更敢说话,更乐于表达自己。大概就是这样!好吧我写完发现我的感受不一定和大部分留学生的一样。。可这是我最真的想法,最后写的也是我现在在努力实践的目标。文章写得可能比较注重个人内心活动,而我个人本身就是比较敏感的人。我希望几年之后,回看这篇文章的时候,对美国会有更多的感触,或者说也已经成功地克服了文章里的一些困难,然后再写上几段文字。期待~这篇文章写给和我有同样经历的人和我自己。
曾经看过一篇文章,称美本申请为半碎不碎的美国梦。现实中想想,又何尝不是呢?每年的美本放榜,少数人的喜悦掩盖不了大多数人的寞落。以藤校为代表的美国顶尖名校录取门槛正在变得越来越高,包括Top30乃至TOP50大学在内的录取率逐年下滑。前两年踮起脚尖也许有机会录取西北大学、JHU或康奈尔的孩子,如今或许只能考虑USC或塔夫茨了。每年放榜后,留学机构的公众号和顾问的朋友圈大都是“史上最难申请季,藤校录取大满贯”等类似的文章、录取邮件或聊天截图,看起来好像录取一片大好,大部分却是一两个孩子刷出来的榜单,更有不少留学机构内部给学生分层,所以,别轻易相信机构的榜单,大部分都是忽悠,目的就是为了招生。机构别有用心地制造一种现实与梦想相交的魔幻错觉,让家长在两个平行时空里穿梭。美本申请的“剧场效应”由此形成:每位申请者想要得到不错的成绩,就要比以往付出更多的时间和精力,进入名校越来越卷。那些凤毛麟角的顶尖学霸,可以横扫一众顶尖名校录取,不少孩子还手握好几枚藤校录取以及3-5枚前20录取,但更多的普通孩子折戟沉沙,沦为陪跑。幸运的只是极少数,大部分孩子的录取结果都不如预期。经常看到,在头部学校排名年级前10%的优秀学生,原本录取Top30美国大学十拿九稳,却因为不甘心,想要在ED阶段试试运气,冲刺一所远高于自己实力的名校,结果自然是被拒。美本现在的申请趋势是,如果放弃了ED上岸的机会,RD阶段再回头来选择TOP30大学保底,可能会惨遭“全聚德”。还有一个情况是,美本申请从孩子所在高中学校的内部就开始卷了。比如,去年北实验几乎每个学生都申请了UCB,但最终仅录取了6人(今年只有4人,4除以160,录取率可想而知);某上海国际学校竟有多达60-70名学生ED都申请了康奈尔,殊不知,康奈尔每年给同一所学校最多也就发放2-3枚Offer,即便它是最慷慨的藤校。很多家长似乎也意识到了这一点。有些家长开始对孩子参与的活动守口如瓶,不透露任何信息;有些家长对于给孩子选择的机构或顾问格外谨慎,担心“泄密”;有的家长在语培或者竞赛机构遇到一位好老师,马上告诉孩子不能分享给其他同学,因为他们都是未来美本申请的直接竞争者;更有甚者,有些家长避开学校花重金请名校教授辅助孩子做科研或者直接将教授的科研成果,包装给孩子......朋友圈看到的ED成功上岸的孩子,大部分都庆幸自己不用参与RD阶段的激烈竞争。虽然也偶尔会有ED申请纽约大学被拒,但是RD却录取了UCLA的学生,但这只是极少数情况。大概率的情况是,如果孩子ED没有上岸,RD并不会录取到更好的学校。而且,在未来的5-6年,想要ED阶段录取美国TOP30大学将会变得更难,ED与RD的录取率的差距正在无限缩小。从今年我梳理的录取结果来看,无论在藤校、TOP10还是在Top30学校的录取上,美高的优势依然非常明显。正常情况下,如果一个美高孩子的GPA成绩和标化考试优异,他大概率录取的学校会在Top30以内。美高学生在活动、阅读、写作以及人文素养背景方面的优势,更容易受到美国大学的青睐。学术成绩,永远是美本申请最关键的因素。2023-2024及以后申请季的孩子不要掉以轻心,学术这个硬性条件,永远美本申请是最基础的门槛。在时间和精力有限的情况下,优先考虑校内GPA和其他学术成绩。在美本申请中,锦上添花的课外活动、竞赛、社团等,远不如学术成绩更重要。永远不要去相信哪些所谓“低分高录”的极端案例,只不过是机构为了“彰显”自己实力的一种手段。如何打破美本内卷?最佳的捷径是走个性化路线,找到孩子的独特性,鼓励孩子做一个有趣的人。每个孩子的家庭背景和成长经历都不相同,这就是孩子最与众不同的地方。建议家长和机构顾问多花时间(而不是去钻研所谓的申请理念和制定所谓的规划路线,我一直信奉没有规划即是规划)真正去挖掘孩子身上的特长和兴趣,哪怕是一个很微小的爱好,一个亮点,比如运动、绘画、唱歌、摄影,爬山,探索大自然等等,如果孩子坚持了很长时间,有一定的积累和收获,并从中迸发出思考,就胜过盲目跟风去做一些同质性的活动和花一大堆钱请教授做的科研项目。美本申请的内卷,不仅体现在申请人数的激增,广撒网式地申请多达15-20所学校(不包含UC),程序化的活动、竞赛、夏校、科研项目,更多的高分标化成绩,还体现在千篇一律的申请文书。美国顶尖大学要寻找的是兴趣广泛且有独特经历及才能的学生,而学生通过不同的课外活动学到并展现出各自独特的兴趣、经历和才能,并将这些经历描述在文书里,就是最真诚、最能打动招生官的文书。这些活动经历会也让孩子成长为一个兴趣广泛的人,并学到不少对终生都有价值的软技能,而这远比进入常春藤要更重要。大家需要清晰地认识到,留学机构并不是化腐朽为神奇的地方。学生的情况决定了美本申请的上限和下限,留学机构的作用是在这个区间里面努力帮助孩子够到上限。在申请季到来之前,孩子的情况已经基本上决定了录取结果的80%-90%。任何机构的作用都是帮助孩子少走一点弯路,避免一些常规性的错误,让他尽可能不丢失本来能够进入的最高梯队大学的机会。所以,特别厌烦某些机构把自己的作用无限夸大,好像所有的名校录取榜单都是自己的功劳一样。我们的学校和留学机构也应该反思,不能为了获得更多榜单而鼓励孩子密集申请。美本内卷加剧的结果,是申请一年比一年难。无论多么内卷的美本申请之路,最终都是孩子作为掌舵者,他要面对的,不仅仅是美本申请,还有他未来的职业生涯和人生。以此文作为对今年美本申请季的总结。▼▼▼添加Jam爸爸微信加入留学公益家长群关注出国留学攻略阅读1000+篇优质文章美本爆冷放榜,我们需要选一家什么样的留学机构?北师大实验2023届美本录取结果分析,20枚藤校录取,TOP30依然缩水9%!2023放榜数据RD放榜ED放榜ED2ED1放榜留学机构怎么选?7.美本申请选择机构或顾问,会遇到哪些坑?院校及专业排名2023U.S.News美国最佳本科商科专业排名分析!近期文章精选文章8.这几所Top50美国大学,我真的不推荐你申请9.高端留学收费30万甚至200万,到底值不值得?10.孩子拿到了美本ED录取,不想去了,可以毁约吗?11.全美学霸挤破头都想进的这4所顶尖大学,到底有什么厉害的?12.女儿的申请材料一寄出,我就相信她会被哈佛录取!13.比常春藤名校更受留学生青睐的10所美国大学!14.最新!2022QS世界大学学科排名发布,美国大学领先15.高达20万到100万的美本机构,如何选?16.美国最安全的大学TOP1017.儿子体制内,女儿国际学校,真实经历告诉你,双轨选择的痛苦!18.SAT1520和1560有何区别?美国名校更偏向什么样的学生?19.卡内基梅隆、韦尔斯利、明德学院发榜:CMU早申录取腰斩,中国学生申请遇冷...20.八千字长文!这是一位陪读妈妈的7年心路历程……21.上了名校才知道,人和人的“差距”其实是家庭和视野的较量22.纽大学生告诉你:清北和美国Top30的差距在哪里?23.俞敏洪:什么时候送孩子出国留学合适?24.美国教育重视的四大能力,都是中国学生的死穴25.三位被斯坦福全奖录取的学生身份曝光!他们凭啥被世界名校相中?26.那些被TOP30大学录取的孩子,是如何申请美国顶尖名校的?27.1%!这才是中国学生爬藤的真相,普通家庭孩子如何爬藤?28.你拼命让孩子成为的样子,恰巧成为“哈耶普斯”拒绝的理由?29.2022UC大学爆冷,拒信/Wait list满天飞,真正原因是...未来申请有何策略?30.TOP30美本申请,高达20万到100万的申请服务真的这么值钱吗?如何鉴别?31.写在ED放榜后,美本申请莫攀比,爬藤需谨慎!32.北京留学妈妈:中国孩子申请美本TOP30大学的密码33."签约前过度承诺,签约后拼命打压”,该如何选择留学机构?34.美本申请加分项:什么样的课外活动才能打动招生官?35.学霸家族三代人出国留学,终于认清了亚裔父母教育观的症结!36.美国留学,彻底凉了?37.疫情下的留学趋势与选择38.《纽约时报》刊登父子文章:我为何要送儿子去美国读大学?39.我在美国读博士:才发现美国高等教育如此残酷40.耶鲁大学教授:美国名牌大学金融系为何逐渐停招中国学生?41.俞敏洪:留学是中国孩子的好出路42.一针见血,留学美国四年的中国“状元”,对中国教育的4点感悟!43.重磅!加州大学宣布永久终止大学录取中SAT/ACT成绩要求!44.留学的黄金时代已经结束,为什么出国求学的人只增不减?45.上海平和IBDP录取结果发布,美本申请真的越来越难了吗?46.这位耶鲁学生的家长,是如何选留学机构的?美高留学昂贵的私立美高,到底值不值?什么样的孩子更容易在美高获得成功?为什么国内学生竞争不过美高学生?99%的中国家长没想到:真实美国中学什么样?录取故事5.广东被斯坦福大学录取的女孩,是如何进入名校的?7.7门AP5分,ACT34,托福119,2022斯坦福学生录取背后的故事...8.普林斯顿为什么录取了这个广东女孩儿?欢迎置顶公众号,留言、分享、点在看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伊斯坦布尔大学留学条件 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