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傩舞”是一种什么独一无二舞蹈视频?

从民间祭祀傩舞到非物质文化遗产
——禄丰县高峰乡彝族火把节大刀舞研究
从民间祭祀傩舞到非物质文化遗产&&&& ——禄丰县高峰乡彝族火把节大刀舞研究&&&&&&&&&&&&&&&&&&&& 王勤美(中山大学人类学系博士研究生)&人类学的视野中,艺术是一种文化的表现形式,可以将其作为理解、把握、研究文化的路径之一,由艺术表现探询艺术与文化之间的相关性。大刀舞是高峰彝族喜迎火把节时跳的一种传统民间祭祀傩舞,2009年,被列为云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与大刀舞有关的宗教活动祭祀、民间信仰、礼仪、音乐、服饰等文化事项,具有广泛的群体性、表演性和社会实践性的文化价值,呈现出宗教艺术的审美愉悦功能。本人通过分析大刀舞从民间祭祀仪式到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的发展变迁过程,立足实际,提出整体保护大刀舞文化遗产及其产生的社会文化背景,提升群众的文化自觉,尊重文化共享者的文化认同,注意整合和协调大刀舞文化持有者、保护者、共享者的利益诉求的保护建议。
& 2015 - 中山大学 信息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 2015 - 中山大学 中国宗教艺术遗产调查与数字化保存整理研究小组&&您现在的位置:
南丰傩舞 舞向世界
发布时间:
&&&&来源:
&&& 在古老灿烂的临川文化中,丰富多彩的非遗文化是不可忽略的浓重一笔。南丰跳傩、广昌孟戏、宜黄戏、乐安傩舞、抚州采茶戏、黎川舞白狮、崇仁跳八仙、金溪手摇狮、东乡罗汉灯……截至目前,我市国家级非遗有7个,省级非遗达30余个。非遗,因古老而显珍贵,亦因古老而面临着“曲终人散”的严峻考验。在新的历史时期,如何继承非遗这一宝贵的精神财富,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道重要课题。本版从今日起推出“走近抚州非遗”栏目,旨在展示我市丰富的非遗文化,以及非遗传承人的执著坚守,以期唤起读者对我市非遗文化的关注。
孩子跳傩。&&&&&&&&&& 本报记者 胡新平 摄
傩舞醉游人
&&& 早就听说南丰傩舞引来八方游客。近日,记者一行驱车分别赶往当地傩舞文化民俗最古老的白舍镇上甘村和三溪乡石邮村。在上甘古傩文化村,精彩而古朴的傩舞表演吸引了众多游人驻足欣赏。“开山”首先出场,面带脸谱,头带黄丝巾,身穿艳丽民族服饰的傩师手拿“开山斧”,手舞足蹈了起来。随着锣鼓声的高低起伏,傩师动作时而舒缓,时而刚劲有力。“纸钱”“雷公”“钟馗醉酒”“傩公傩婆”等相继上场,古朴、粗犷的舞蹈风格,表现了远古时代庄严、肃穆、虔诚而又神秘的傩仪风貌。表演结束后,傩班又应邀准备赶往鹰潭龙虎山做表演。今年51岁的傩班弟子曾水明告诉记者,他18岁进入傩班,表演傩舞已经33个年头了。他说,从蜜桔采摘期开始至现在,每天前来观看傩舞表演的游客有近千人。记者也发现,村里村外到处游人如织、车水马龙,喜庆的氛围如同过年一般。
&&& 随后,记者赶往三溪乡。尽管天空下着蒙蒙细雨,寒气袭人,但在三溪乡政府的操场上,数百名前来采摘蜜桔的游客正兴致勃勃地观看着傩舞表演。来自南昌的游客龚女士告诉记者,傩舞表演很有意思,相信会有更多的游客爱上南丰傩舞。来自杭州的游客曾女士一边欣赏着傩舞表演,一边端着相机,聚焦傩舞的每一个动作。她说这是第一次与傩舞亲密接触,此次不仅拍下了很多傩舞表演的照片,还与傩舞表演者合了影,她要将这段快乐时光永远定格在记忆中。
&&& 在傩舞表演现场,游客走了一拨又来了一拨,小车也停了足足有一公里长,游客更是挤得里三层外三层。外地游客王先生说,下次蜜桔收获的时候还要来南丰,把家人和朋友都带来,特别要把八旬老母亲带到南丰来观傩品果。
“哑傩”得远播
&&& 傩舞,俗称“跳傩”,因其动作简朴、刚劲,保持较多的原始风格,被誉为“中国古代舞蹈活化石”,又因其表演形式只有肢体动作,又被称为“哑傩”,伴奏也是最原始的鼓和锣。1996年,南丰县被文化部授予“傩舞之乡”。2006年5月,南丰傩舞被列为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近年来,中外专家、学者、游客更是纷至沓来观赏南丰傩舞,南丰傩班还多次远赴日本、韩国、法国等国家演出及文化交流。2009年6月,来自美国、韩国、日本、俄罗斯、巴西、法国、莫桑比克等20多个国家的400余名中外专家学者齐聚南丰石邮村,参加“中国江西国际傩文化艺术周”田野采风活动。至此,南丰傩舞声名远播,蜚声海内外。
&&& 目前,南丰全县有傩班139个、傩舞艺人2000余人,其中又以三溪乡石邮村的傩舞最负盛名。三溪乡干部吴应龙告诉记者,石邮傩舞每代传承人只有8位,年龄最大的有70多岁,年龄小的才十几岁,他们都以“伯”称呼,最早进傩班的称为大伯,以此类推,二伯、三伯……至八伯。加入傩班者不能随意退出,除非生老病死,才能找人替补。另外,替补者除了要十分虔诚外,还要热爱傩文化,且有一定的傩舞表演天赋。据了解,石邮村的傩舞已经多次走出国门,舞向世界,并获得国内外大奖。
&&& 作为一项古老的民间艺术,南丰傩舞有过辉煌的历史。1953年,南丰傩舞曾获江西省及中南区民间艺术汇演古典艺术奖;1957年3月,全国第二届民间音乐舞蹈汇演在北京举行,文化部特邀南丰石邮傩舞参加;1959年,新编傩舞《蜜桔大王》被推选参加江西省第二届农村文艺观摩汇演;1992年,中国舞蹈家协会江西分会、南丰县文联和南丰县三溪乡政府联合组织的三溪乡石邮村傩舞蹈演出队,为参加广西傩戏国际学术讨论会的国内戏曲、舞蹈研究专家举行专场演出,再次震动“傩坛”。
“跳傩”表演常态化
&&& 为了更好地保护和传承好傩文化,南丰县拨付90万元资金建立了地方文化研究中心,投入50余万元专项资金用于发掘、研究、保护傩文化。在白舍镇,镇文化站站长谢卫民告诉记者,以往,傩班表演只固定在正月初二至十二才会表演,如今,在全县多个蜜桔采摘点、旅游景点和农家乐饭馆都组织了傩舞表演,游客随时随地都可以观看到傩舞表演,使跳傩表演走向常态化,让傩舞不再充满神秘感。记者了解到,白舍镇共有17个傩班,这里的上甘傩班年龄最大的77岁,最小的19岁。谢卫民告诉记者,当地很多老百姓认为,能够进入傩班是件非常自豪的事情,受人尊敬,在村里也很有威信,所以很多年轻人都愿意学习跳傩。
&&& 傩舞的表演离不开傩面具,一批傩面具雕刻艺人因此应运而生。“我们把傩文化与木雕产业相结合,既拓宽了我们产业的发展空间,也是对傩文化的传承和保护。”南丰县一工艺美术有限公司负责人张国辉告诉记者,他从事傩面具雕刻已有24个年头,过去都是独立创作,产量少,无法满足市场需求。2000年,他创办了正通工艺美术有限公司,改变了单兵作战的局面,带动了20多名从业人员参与傩面具雕刻,每年制作出木雕作品3000多件。
&&& 南丰县文化体育广电新闻出版局局长饶爱华告诉记者,为传承好傩文化,南丰大力发展傩面具雕刻产业,目前全县拥有木雕企业25家,从业人员达300多人,保留了原有的傩舞面具100余种,木雕产业年主营业务收入达5000万元。
&&& 饶爱华还告诉记者,为传承好傩文化,县里还组建了一支傩文化生态保护的专业队伍,做好傩舞队的培训,建立了南丰傩文化网和傩舞演艺中心,并在中小学校普及傩舞韵律操。此外,县里还计划在曾巩文化园投资兴建傩文化水上剧场、傩面具雕塑园,搭建石邮古傩表演舞台,全方位地展示南丰傩舞,让更多的人了解这一古老的民间艺术。&&
汪雅婷 本报记者 乐薛铭
我市国家级、省级非遗件件数
&&& 国家级非遗:南丰跳傩、乐安傩舞、广昌孟戏、宜黄戏、抚州采茶戏、宜黄禾杠戏、黎川舞白狮
&&& 省级非遗:南城麻姑仙女传说《沧海桑田》、乐安乡射遗乐、资溪畲族山歌、崇仁跳八仙、金溪手摇狮、东乡罗汉灯、金溪马步灯、资溪手摇九节龙、临川火老虎灯、东乡车马灯、崇仁相山板凳龙、宜黄神岗傩舞、崇仁扭扭龙、金溪矮脚龙、东乡跳马灯、广昌塘坊木偶戏、抚州道情、南丰傩面具雕刻、乐安蛋雕、南丰蜜桔栽培技艺、金溪雕版印刷手工技艺、广昌白莲生产技艺与习俗、金溪藕丝糖传统手工技艺、南丰泥炉制作工艺、临川篾编技艺、金溪浒湾油面生产工艺、南城麻姑酒酿造技艺、南城建昌帮药业、乐安装故事、南丰妆迎、乐安罗陂庙会、资溪畲族祭祀仪式、乐安打船歌习俗
无标题文档
无标题文档
Copyright &
All Rights Reserved.
抚州日报社版权所有
主办:中共抚州市委宣传部&&抚州市政府新闻办&&承办:抚州日报社&&维护:抚州新闻网 &&运营:抚州新闻网络文化传媒中心公告:为了给广大学员提供更优质的服务,现在网站系统进行全面升级,导致部分课件不能正常使用,由此给大家带来的不便之处敬请谅解。
现有学员学习时长全部延期2周,恢复时间另行通知!
您当前的位置:&>&&>&&>&&>&傩舞:戏剧舞蹈的“活化石” (一)
傩舞:戏剧舞蹈的“活化石” (一)
日期:&&来源:中音在线&&编辑:李老师&&浏览次数:
导语:  傩舞,在永靖俗称“七月跳会”,起源于远古时代的图腾崇拜、宗教祭祀活动,成形于明朝,是我国极其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也是中华民族傩文化最古老的源头。近年来,永靖县努力挖掘、传承、弘扬傩舞戏这一民间优秀传统文化,而一些傩舞戏艺人在传承与弘扬这一古老文化中有着重要贡献,近日,记者专程采访了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永靖傩舞传承人姬永顺,听他讲述傩舞戏的渊源与传承发展状况。
  历史渊源
  今年46岁的姬永顺是永靖县岘塬镇姬川村村民,他从8岁起开始学习傩舞的跳法,近30年的傩舞生涯也使这位农民艺术家对傩舞戏这一古老的民俗文化有着特殊的情节,说起傩舞的历史由来及跳法,他如数家珍。他介绍说,永靖县由于地处黄河上游,黄河流经县域107公里,也使永靖成为黄河文化的发祥地之一,永靖又是古丝绸之路的主要通道,境内既有博大精深的地方文化和民族文化,又有源远流长的佛教文化和历史文化。在这里中原文化和少数民族文化相互影响融合,使地域文化呈现出南北交融、古今并存的显著特点。尤其是县内的傩舞戏文化,历史悠久,是原始信仰、祭祀仪式、民俗风情、音乐舞蹈、面具艺术的复合文化载体,在上千年的发展历程中
  傩舞,在永靖俗称“七月跳会”,起源于远古时代的图腾崇拜、宗教祭祀活动,成形于明朝,是我国极其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也是中华民族傩文化最古老的源头。近年来,永靖县努力挖掘、传承、弘扬傩舞戏这一民间优秀传统文化,而一些傩舞戏艺人在传承与弘扬这一古老文化中有着重要贡献,近日,记者专程采访了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永靖傩舞传承人姬永顺,听他讲述傩舞戏的渊源与传承发展状况。
  历史渊源
  今年46岁的姬永顺是永靖县岘塬镇姬川村村民,他从8岁起开始学习傩舞的跳法,近30年的傩舞生涯也使这位农民艺术家对傩舞戏这一古老的民俗文化有着特殊的情节,说起傩舞的历史由来及跳法,他如数家珍。他介绍说,永靖县由于地处黄河上游,黄河流经县域107公里,也使永靖成为黄河文化的发祥地之一,永靖又是古丝绸之路的主要通道,境内既有博大精深的地方文化和民族文化,又有源远流长的佛教文化和历史文化。在这里中原文化和少数民族文化相互影响融合,使地域文化呈现出南北交融、古今并存的显著特点。尤其是县内的傩舞戏文化,历史悠久,是原始信仰、祭祀仪式、民俗风情、音乐舞蹈、面具艺术的复合文化载体,在上千年的发展历程中,已逐渐形成了完整的文化体系,独具魅力的傩舞戏、傩俗、傩面,组成了富有永靖地方特色的傩文化艺术。以傩仪、傩舞、傩戏为主要标志的傩文化,是数千年多种文化的积淀,是多元宗教、民俗、音乐、舞蹈、面具艺术等的复合文化体,至今活跃在山村的“文化空间”和被县上成立的黄河三峡艺术团搬上舞台进行传承表演,受到了省内外专家学者的好评和农民群众的喜爱。从永靖县出土的文物中发现,原始社会新石器时代就有这方面的祭坛和彩陶纹饰。据北魏《水经注》记载,杨塔、王台一带的小积石山岩堂之内,就有“鸿衣羽裳”的“神人”活动。据炳灵寺石窟墨书题记和明《河州志》记载,唐代就有“防秋健儿”戴着假面防御蕃人抢收麦子的事件。在《跳会禀说词》中说,“刘督都射猎,遗留了哈拉(乡傩)会事”。从流传下来的古旧面具中,也可以看出唐代和明代的风格。
  傩舞戏在永靖大地广为流传,经久不衰,保存也比较完整。《续修导河县志》载:“遇丰年,则扮演社火,即乡人傩之遗意。”清康熙时汪元有诗云:“社鼓逢逢禳赛时,青旗白马二郎祠……”如今,傩文化活动主要在神庙举行,素有“上七庙,下六庙,川里还有十八庙”之称。所谓的上七庙就是指以会坛在树湾的九龙庙、车家庙、五云山庙、朱山庙、坛子庙、红泉庙、董家山庙。下六庙是会坛在三角坛的果园四庙、余宋二庙、周何二庙、焦壑庙、三角庙。“川里还有18庙”是指原永靖县城莲花城驻地白塔寺川一带,因刘家峡水库蓄水被淹没,有的依山面水后靠,有的迁往永靖县三塬、岘塬、盐锅峡和临夏县北塬桥寺、先锋等乡村。每座庙里供奉着“二郎神”等神像,坐神为泥塑,游神为木刻,乘在轿子里。有些庙院还保存着古旧的面具,庙里还有“迎神旗”,木制的刀、枪、剑、戟等道具,流传着20多个传统傩舞戏节目。
  傩舞的表演形式
  傩舞具有较强的舞台表演性,堪称戏剧舞蹈的“活化石”。姬永顺告诉记者,傩舞队由九辖、牌头、旗手、锣鼓手等五十多人组成。两名九辖,引领各大牌头及会首祈福纳祥,九辖身着八卦衣,手握大刀,走在队形最前面;牌头、会手等头戴红缨鞑帽、身穿长袍彩服,随着九辖的方位变化而变化。参加者一般都是跳会的能手。锣鼓奏“跳舞”规定音乐。旗手的队形变化有“三回九转”、“跑大圈”、“跳方阵”等。面具(俗称脸子)有刘备、关羽、张飞、周仓、曹操、吕布、貂蝉、三眼二郎、李存孝、笑和尚、阴阳、猴、老虎、牛、马及红、绿二鬼等30多面。
  傩舞戏表演的剧目丰富,形式多样。从其演出的内容可分为歌舞型、戏剧型、杂耍型3种。歌舞型以歌唱舞蹈和锣鼓伴奏为表现形式,有《斩貂蝉》、《方四娘》等。《斩貂禅》角色有吕布、貂禅、关公、周仓。传说,三国时关羽投靠在曹操营下,曹操擒杀吕布后,将吕布之妻貂禅送给关羽,欲以美色笼络关羽,关羽识破曹操用心,将貂禅斩杀。整个剧目开始以关羽在周仓、关平护卫下上场,夜观兵书,想念家乡父母和荆州失散的刘备、张飞等兄弟;剧情以唱词表述,并伴奏笛子等音乐。剧情中的关羽怜惜貂禅美貌,但想到貂禅曾是董卓原妾,后又嫁给吕布,念及历来英雄豪杰往往迷恋美色而身败名裂的下场时,不得不杀。关公在斩杀貂禅时洗刀、祭刀、反反复复,表达了人物内心的矛盾心里和复杂的戏剧冲突,戏剧型用人物之间的道白及简单唱腔展开故事,交战时用锣、鼓、钹助威。每剧演出时间较长,保留着早期戏剧的雏形。主要剧目有《二郎赶祟鬼》、《五将》等。整个剧情欢快、热闹、喜庆,它是傩舞戏当中的开场戏,剧中的主要角色变化三眼二郎也是主要的傩神之一;杂耍型的面具造型滑稽,人物插科打诨,内容幽默可笑,观之令人捧腹。主要有《笑和尚赶过雨》、《庄稼佬》等剧目;观众参与性强,风趣幽默、热闹。永靖农村七月跳会一般在农历七月进行,一庙头的人们在大总排的领导下,请来法师,聚集起九辖会手,安顿好供神的毡房等所需用具,在东、南、西、北四处供上需请的神位,点上香灯,做好跳傩的一切准备工作。迎神时,法师手拿姜子牙神鞭,口里默念“上不打天,中不打神,驱打的邪鬼魍魉远离行……”拿着庙里的迎神旗,敲锣打鼓,走街串巷,到总排头家里除灾驱瘟,后到庙里请神。请神时,法师请卦,村上年轻人抬轿,出门鸣锣开道,法师走在前,神轿行在中,九辖引领牌头会手舞着傩舞器械跟在后,将神轿安放到规定地方。
视唱练耳分级教程一级主&&讲:楼天宇 视唱练耳分级教程一级主&&讲:楼天宇
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页数:173页isbn:978-7-04-购买价:20元
  其布厄,是傈僳族弹拨弦鸣乐器。傈僳语“其”是弦子,“布厄”为傈果,意即圆筒形的弦子。又...
Copyright &
All Rigth Resevers 中音在线
电话:010- 邮箱: 京ICP备号“傩舞”是一种什么舞蹈?_谜语频道_中国娱乐网
“傩舞”是一种什么舞蹈?
16:41:18 &[字号:
“傩舞”是一种什么舞蹈?A:祭祀舞蹈 B:节气仪式 C:民族舞蹈 D:杂技 娱乐谜语 .cn
上一篇谜语:
下一篇谜语:
【】【】[字号:
本网内容来源于网友上传及媒体投稿、合作等,不代表本网观点及立场,若若上传内容侵犯了您的知识产权请立即联系我们删除或断开链接,同时欢迎投稿与合作。
Copyright &
.cn , All Rights Reserved您现在的位置:&&>>&&>>&&>>&&>>&正文
大源傩舞--一种流传千年的民间舞蹈的“活化石”作者:&&&&文章来源:&&&&点击数:&&&&更新时间:
&&&&大源傩舞,一种流传千年的民间舞蹈,素有“活化石”之称。早年,它因“娱神娱人”的功能而兴盛,至“文革”期间道具被毁,沉寂消失了41年。如今,大源古傩“复活”了,重新焕发出异彩,继2005年被省政府列入首批福建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后,去年又申报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古傩,不再是单纯的村民自娱自乐之物,而是逐渐演变成泰宁县的一个文化元素。&
&&&&古村古傩 娱神娱人 &&&&泰宁县新桥乡大源村,是一个山清水秀的小村落。但让人吃惊的是,这么一个偏僻的小山村,居然有千余年的“村龄”。
&&&&南唐时期(公元937年),大源村的老祖宗严续在朝廷做官时被人诬告,被囚狱中,幸得当时的禁官赵元德将他密释,他只身逃到新桥大源村,此后严姓就在这个小村落里繁衍生息。避过风头后,严续再度出山,官居宰相衔,皇上还把宫廷里的傩舞,当时叫“和藩舞”赐给他,让他带回家乡。于是,傩舞代代相传,舞了千余年。&
&&&&大源傩舞原始古朴,既有反映原始社会劳动、生活、战争的场景,也有驱疫赶鬼、招财进宝、祈求丰年等欢快的舞蹈动作。傩舞人脸上戴的傩面具,是傩文化的特征,形象或凶恶或粗犷或温婉,代表不同的神像,用樟木雕刻彩绘而成,不怕虫蛀。大源傩舞有一个情节,4人抬着一个塑像,傩舞人围着塑像起舞,这个塑像就是严续的恩人赵元德。千余年来,严氏子孙为纪念这位恩人,不仅为他造庙供奉,更将其塑成金身,年年舞傩以示祭祀。
&&&&大源村北倚江西黎川、东邻邵武市、西毗建宁县,曾经是泰宁周边地区通往江西黎川的必经之路。清代以前,这个村有数百户村民,设有圩场、饭店和客栈,方便过往客商投宿和吃喝,连当时邮路也是经此地到江西黎川德胜关,成为一个跨省的中转站。因此,新中国成立前,每逢舞傩,大源村可谓人山人海,十里八乡的人都会跑来看热闹。
&&&&村里75岁的老人严仰春,至今仍对新中国成立前村民舞傩的场景印象深刻。他说,那时舞傩,一是为了好玩,更是为了敬神,祈盼来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每逢农历正月初一、正月十五、五月二十五,尤其是庆丰收的十月十五,村里的4支傩舞队就要出动,“金童玉女”手捧“玉如意”“蟠桃”“金元宝”在最前面引路,傩舞队走家串户“送福”。有时傩舞队还会从村里远途舞傩到乡里,沿途全是前来看傩舞的乡亲。那时候,物资贫乏,舞傩人没有演出服装,队员们就去借妇人绣了花边的对襟长袍,以假充真,后来连这种长袍也不容易借到了,大家就干脆打赤膊跳,即便是在严寒的正月里也是如此。
断代边缘& 古傩复活 &&&&从1954年起,大源村的4支傩舞队全部停止了活动,尤其是“文革”期间,许多珍贵的傩面具及傩道具也被烧毁,流传了千余年的傩舞,悄悄地退出了社会舞台,面临失传。&
&&&&1995年,是大源古傩新生的历史时刻。这一年,泰宁县进行民俗文化调查,获知大源村有古傩舞后,决定抢救这朵古民俗奇葩。可此时,傩舞已停跳了41年,健在的老艺人所剩无几且都年过古稀,很多动作都回忆不起来,古傩处在断代边缘。
&&&&严建华,今年44岁,读过高中,是村文化协管员,他从小就听村里老人说起傩舞,但没见过。第一次在县城尚书第,严建华看到了傩舞的面具及蜡像,非常激动:原来这就是老祖宗传下的东西!得知县里要重新组建傩舞队后,严建华花了近一年的时间,将村里老艺人传授下来的动作、队形用图稿的形式画下来,再到县档案局、图书馆查找资料,还到邵武和江西黎川等地走访搬迁出去的大源村老人,一点一滴地将古傩舞拼凑完整。
&&&&有了完整的图稿后,严建华与筹备组的几位成员每天晚上挨家挨户到村民家里请人来跳舞。但村民们不是担心会耽误田里的农活不愿学,就是学了几天又打退堂鼓。好在严建华与筹备组的成员都主动参加,几位年过古稀的老艺人也每晚赶来,手把手一招一式地教,加上县文化部门来人帮着指导,曾经失传的古傩终于慢慢地复活了。
&&&&1个月后,大源村农民业余傩舞队准备在村里亮相,可是没有道具、服装怎么办?严建华与筹备组成员在村口贴了倡议书,村民们5元、10元地捐款,筹到了500多元钱,配齐了鼓、锣、如意等道具,县文化馆出钱做了傩面具。没有服装,大家依然打着赤膊简单地亮相了。那一天,村里比过年还热闹,家家户户备好鞭炮“迎傩”,一些老人甚至激动得热泪盈眶。
&&&&这年9月,傩舞队前往三明参加国庆民间民俗表演,获得优秀演出奖,这是大源古傩第一次正式登台演出。谁也没想到,10年后,这支农民傩舞队登上了央视的舞台。
&&&&古傩新生 古村扬名 &&&&把傩舞跳进北京,大源村民没人敢想。&
&&&&那几年,县里和乡里投入2万元,重新设计购置了一批服装、道具。作为队长的严建华,尽量组织傩舞队参加各种演出,以扩大傩舞的知名度。村里也在演出期间,发给傩舞队员适当的误工补贴。
&&&&从参加宁化首届客家祭祖、大金湖中秋焰火晚会、香港回归踩街等活动,到参与泰宁国家地质公园揭牌、泰宁“申世”“申魅”……渐渐地,在泰宁旅游发展的重要环节里,都有了古傩粗犷的身影。流传了千年的古傩,不再是单纯的“娱神娱人”,渐渐演变成泰宁旅游的一个文化元素,为泰宁旅游发展增添亮丽一笔。
&&&&2005年,是大源傩舞的丰收年。这一年,大源傩舞被列为福建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同年6月,作为省民间艺术团成员单位之一,大源村农民业余傩舞队代表福建参加江西南昌国际傩艺术周,从来自全世界的36个团队中脱颖而出,获得银奖及优秀演出奖;随后,他们进京为泰宁“申魅”助阵,古朴的演出博得现场专家与观众的满堂喝彩;在泰宁摘得“中国十佳魅力名镇”桂冠后,他们应邀再次进京参加庆典表演,成为入选央视的5个播出节目之一。
&&&&与此同时,大源村民舞傩的心态也在发生着变化。严建华笑着说,原先是没人愿意学,现在是觉得学舞傩好,可以经常出去演出“看世界增见识”。如今,在大源村,90%以上的年轻人都学过傩舞,连几岁的稚童都喜欢拿着面具、木刷跟在后面跳。每逢傩舞队出动,村里都要放鞭炮迎送;队员演出误了农活,亲朋好友都会来帮忙;比赛拿了名次,村里人比队员们还高兴。而严建华,也于2008年被授予福建省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
&&&&大源古傩走出了深山,也以独特的方式“挽救”了古村落。原先,许多村民都想将自家的老屋拆掉建新房,但古傩出名后,吸引了各路媒体及摄影家到这里拍摄古村落、古民俗。看到自己眼里的破旧老屋、老村,成为众多记者与摄影家眼里的“宠儿”“无价之宝”,村民们渐渐意识到“拆了就不可能再有了!”“祖宗留下的东西要保护好!”如今,村里另外选址给村民建新村,大家齐心协力,保护这个流传千年的古村落。
文章录入:火火&&&&责任编辑:火火&&&&&
上一篇文章: 下一篇文章:
您可能对以下还有兴趣
看过此文章的网友同时还看了:
没有相关文章
舞蹈文章排行榜
最近更新的文章
上海市徐汇区教育局
:上海市徐汇区青少年活动中心信息教育部
网站联系:021-&&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独一无二舞蹈视频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