液态氧的化学式是超导吗

为什么液态氧是淡蓝紫色的而气态的时候就是... | 问答 | 问答 | 果壳网 科技有意思
为什么液态氧是淡蓝紫色的而气态的时候就是无色的呢?
图片来源见水印
+ 加入我的果篮
物理化学博士
我平时不踩人,但是这回必须踩一下 因为你洋洋洒洒,却只写了个电子排布轨道而已,只是臆测,连具体能级都没有算过。而这次,很抱歉你猜错了。这个红光的吸收在气态O2分子里是不存在的。而你说的三线态到单线态的跃迁,吸收在红外区域!氧分子基态是,第一激发态,第二激发态。都在红外区域。而在凝聚态(stecue指出翻译错误= =)中,由于分子间的耦合作用,产生了一个双激发过程。一个光子同时激发了两个氧分子中的跃迁,把吸收带降到了634nm附近。同样还可以激发一个和一个,把吸收降到476nm附近。还有混合了各种振动能及的吸收,导致了红到黄绿光区域的4个吸收峰。所以显出了浅蓝色。这个结果,不是我乱说的,是这篇说的 E. A. Ogryzlo J. Chem. Educ., ), p 647有意思的是,直接google "why liquid oxygen is blue",第一条就是这篇文章。-----------------------分割线------------------------好,今天有空了找了一篇更新的文献,70年代的Florida State U 做的Ahsan U. Khan , Michael Kasha J. Am. Chem. Soc., ), pp 里面提到了这个双激发过程的机制。在气相单分子的情况下,这两个三重态-&单重态的跃迁既自旋禁阻又对称性禁阻。但是哪怕是稠密一点的气体,当两个氧分子间的碰撞增强以后,两个氧分子形成一个分子对,然后其自旋就可以继续耦合试想,就可以拼出一个单重态来。这个态就可以跃迁到了。事实上,这个跃迁强度很客观,而且实验上也观测到很强的压强相关性。其它几种组合以此类推。此外,由于氧分子对内部强烈的振动相互作用,其势能面会发生偏移,导致几个振动能级之间的相对谱线强度较单分子有很大差别。这个差异在中可以看到,但是在混合激发的里却没有看到。作者推测此时由于两个氧分子间振动的耦合,波恩-奥本海默近似已经失效。
金属有机,围棋
这个答案有问题!靠谱的解释请看@adven_vaca 的答案以及里面提到的文献=========================================================猜测一个……欢迎拍砖……(不管怎么说,我认为液氧的颜色来源应该是分子轨道反键有未成对的电子。相比之下,闭壳层(没有单电子)的液氮就是无色的。)首先,淡蓝紫色认为是白光照射后,氧分子吸收红色光,因此反射出来的变为淡蓝紫色(互补光)。那么气态时,氧气密度低,即使有吸光产生颜色也太浅看不出来。另外猜测的是,低温时的低能级氧分子数大大高于常温时的低能级氧分子数(玻尔兹曼分布),所以低温时可以有更多的氧分子吸收红光跃迁至高能级,产生颜色。下面是对猜测的进一步解释(猜测)……如果是吸收红光产生蓝紫色,为什么氧气会吸收红光?氧气的分子轨道排布如下:(σ1s)2(σ1s*)2(σ2s)2(σ2s*)2(σ2p)2(π2p)4(π2p*)2其中(π2p*)2反键轨道的两个电子为自旋平行,也就是三线态。来源:氧气还可以以单线态存在,也就是π2p*反键轨道的两个电子自旋反平行,但是这个单线态能量高于三线态。有这么一个实验,氯气通入碱性双氧水溶液,可以发出红光,这个过程是氯气在碱性条件下氧化过氧化氢得到氧气和氯离子。初生成的氧气是单线态氧,转变为三线态氧时发出红光。所以猜测三线态氧气可以吸收红光跃迁至高能级。当然这个吸收的光,波长很可能比前面说到的放出的红光波长短,电子激发到更高能级后通过系间窜越等回到基态,这整个过程可以都是无辐射跃迁,所以吸光后不会发光,只产生了吸光后的互补色。=======================================================液氧真是好看,但是很危险!大牛Sharpless的一只眼就因为液氧没了
化学insanity
话说蓝紫色的互补光应该是橙黄光吧? 用高斯软件计算了一下,发现O2的HOMO-LUMO跃迁位于紫外区,也就是吸收紫外线,不吸收可见光也就不显颜色……当然这一点显然不符合科学观测事实,液态氧它分明就是淡蓝色的……目前还没有想到更好的解释呢,理论计算应该也没有算错,少年们有好答案了再联络 +_+
气态的分子之间空隙很大,光线中绝大部分直接穿过去了或者被分子折射后挤过来了,就是透明的效果(透明不就是你的眼睛看到了穿过来的光线吗?)。液态的分子之间空隙很小,蓝色也许才是它的本色吧,上面的达人们说的电子跃迁这类的理论也许可以回答为什么是蓝色的问题部分。
看到这个问题,我想起经常有学生问我的一个问题:为什么XX是YY颜色的。现在我3岁的女儿也经常问我这个问题。对于初中生,我经常解释说,这跟电子跃迁等等(说一堆专业术语)有关,学生“不明觉厉”,于是就不再追问了(其实让我真去详细解释,我也解释不了)。对于三岁女儿,她问,我一般采用她妈妈的方式回答:问:这块积木为什么是蓝色的啊?答:因为它就是蓝色的啊。。
你知道雪为什么是白色的吗,因为他忘记了本来的颜色
以下是我在网上找的一个答案,我觉得蛮有道理,转载一下:液态氧是纯净物,不吸收蓝光,反射蓝光。所以表现出来的是蓝色的!我个人认为不是浓度问题,也不是氧气是不是蓝色的问题。认为氧气是一种无色的气体有明显的顺磁性,而臭氧是蓝色的,在负183度时凝聚成蓝色液体,是不是在加压降温时有一部份氧分子转变成臭氧分子,根据2O3===3O2+69千卡反应式,加压降温就是一种能量的负出。式子变成3O2+能量===2O3。因为氧分子中成单电子,聚集在一起是可构成臭氧分子中的大丌键的。黄金大家都知道是金黄色的~做成纳米级的金箔就是无色透明的了液态氧呈现淡蓝色是它的物理特性。氧在常态时为无色、无臭、无味的气体,略重于空气 (密度1.105g/L)。在标准状态下:lL干燥氧重1.43g;lL水中仅溶解48ml氧。气态氧由液态氧经气化而成,液态氧呈浅蓝色,沸点为-183℃;冷却到-218.8℃成为蓝色固态。呵呵,它总得有个色吧!液态氧不吸收蓝光,反射蓝光。液态氧是顺磁性的,通过磁场时会受到吸引。液态氧表现出来的顺磁性表明其分子中含有未成对电子。液态氧呈蓝色,这是由于氧分子中含有未成对电子引起的。液态的氧分子吸收红光而显示其补色—蓝色。
后回答问题,你也可以用以下帐号直接登录
(C)2013果壳网&京ICP备号-2&京公网安备液氧-学术百科-知网空间
liquid oxygen即“液态氧”。在一个大气压下,氧气冷却到-182.95℃,气态氧变为液态氧。...液氧呈浅蓝色,每升重1.137公斤。在温度20℃时,一升液氧可蒸发成约800升气态氧。液氧通常供乘员较多的飞机高空飞行时使用。
与"液氧"相关的文献前10条
为研究聚合物材料与液氧的相容性,针对四种结构不同的环氧树脂与氰酸酯的共聚固化物,以液氧冲击敏感性试验作为其与液氧相容性的判定方法,通过热分析测试手段测定各固化物的恒温氧化热增重、
文氏管用于精确控制液氢/液氧推进液体火箭发动机的燃料流量。考虑汽蚀过程热效应并假设气相与液相间热平衡,利用计算流体力学方法对液氧文氏管的汽蚀特性进行分析。首先给出了基于多相均匀流
针对环氧/氰酸酯共固化体系,以液氧冲击敏感性试验作为判定聚合物与液氧相容性的基本手段,重点研究了聚合物的抗氧化和阻燃性能与其液氧相容性之间的关系,证实了聚合物抗氧化性能的增强和阻
为改善环氧树脂与液氧的相容性,研究了环氧/溴环氧/氰酸酯树脂三元共固化体系,并探讨了2-乙基-4-甲基咪唑(2E4MZ)对于共固化体系的促进作用。实验发现,2E4MZ可以显著降低
研制的液氧密度标准计量装置主要由液氧容器、专用恒温器、测控系统、质量测量系统、PC机组成。分析和评定了温度测量不准确度,考核了液氧密度计量装置的性能。液氧密度标准计量装置在温度
利用高压液氧试验台,先后对新研制的用于液氧涡轮泵的轴承和端面密封进行了运转试验,验证了其在液氧环境中工作的安全性和可靠性。试验结果表明:新研制的端面密封和轴承能够在液氧中安全可靠
该文介绍了对国产6000Nm3/h空分设备的长管式主冷采用位能流动法清除液氧中乙炔及其它碳氢化合物的实施方案,并通过与其它清除方法的比较,阐明对于分置式主冷结构采用此种液氧自循环
用电加热方法实验研究了超临界压力下临界温度区液氧的传热性能,验证了国内常用的传热准则方程式计算液氧换热的适用性.研究结果表明:用亚临界非等温流体湍流换热公式计算超临界压力下液态氧
对液氧中二氧化碳含量测定结果的影响因素包括取样方法 ,环境温、湿度 ,取样时样品的流速 ,取样管材质 ,取样体积 ,冷凝管数量及吸收瓶数量等进行了讨论。讨论的结果有助于提高液氧中
定性分析了全低压空分装置主冷单元在液氧中乙炔含量分析值较小时发生爆炸的原因;提出用液氧重力循环替代液氧泵循环,清除液氧中的乙炔。
"液氧"的相关词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font color="#0-819-9993
<font color="#0-810-6613
<font color="#0-医院氧气罐里面装的是液态氧吗?_百度知道
医院氧气罐里面装的是液态氧吗?
我有更好的答案
按默认排序
有减压阀和过滤器的就是。
这得看情况啊
有的是 有的不是!
其他类似问题
氧气罐的相关知识
您可能关注的推广回答者:
等待您来回答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高压液氧供应系统管路设计--《火箭推进》2012年06期
高压液氧供应系统管路设计
【摘要】:高压液氧供应系统是我国压力最高的挤压式液体火箭发动机试验台的关键分系统。在系统设计过程中,通过合理布置管路,设计专用固定支架,采用自然补偿和堆积绝热技术,解决了高压低温推进剂系统管路设计中的难题。该系统顺利通过气密性检查和调试,经多次热试车考核,系统稳定可靠,满足设计要求。
【作者单位】:
【关键词】:
【基金】:
【分类号】:V434【正文快照】:
0引言某火箭发动机组合件试车台是目前国内压力最高的挤压式试验台,用于进行新型液氧/煤油、液氧/甲烷发动机高压组合件试验。其中,低温推进剂液氧系统设计压力30 MPa,为贮箱增压的氮气增压系统设计压力45 MPa。高压液氧供应系统是低温推进剂系统,由于其设计压力高,给系
欢迎:、、)
支持CAJ、PDF文件格式,仅支持PDF格式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李勇,李伟光,曾志新;[J];低温工程;2001年01期
殷合香,王炳忠,李映颖;[J];低温与特气;2002年03期
张建可,冀勇夫;[J];低温与特气;2003年01期
邓东泉,孙恒,肖尤明,徐烈;[J];低温与超导;2002年03期
李炜,施锦,丁怀况,严善仓;[J];低温与超导;2004年01期
陈叔平,安彭军,刘振全,林莉;[J];甘肃工业大学学报;2003年02期
李喜宏,关文强,胡云峰,陈丽;[J];农业工程学报;2003年04期
王金山;朱玉群;江超;;[J];强激光与粒子束;2006年10期
梁金余,余柏健;[J];深冷技术;2004年02期
雷新塘,徐烈,李兆慈;[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3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谢立军;陈友龙;;[A];第八届全国低温工程大会暨中国航天低温专业信息网2007年度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7年
陈光奇;温永刚;;[A];第八届全国低温工程大会暨中国航天低温专业信息网2007年度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7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刘宏伟;[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电工研究所);2006年
汤洪明;[D];哈尔滨工业大学;2006年
陈煜;[D];上海交通大学;2007年
朱鸿梅;[D];上海交通大学;2007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崔益嵩;[D];上海海运学院;2001年
冯文;[D];清华大学;2003年
杨贤飞;[D];南京理工大学;2004年
刘源;[D];华中科技大学;2004年
李贵佳;[D];山东大学;2005年
谢高峰;[D];兰州理工大学;2006年
孙静;[D];南京理工大学;2007年
王金山;[D];华中科技大学;2006年
史俊茹;[D];浙江大学;2007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赵瑞国;马杰;何志勇;李君;;[J];火箭推进;2011年03期
;[J];流体机械;2011年08期
潘辉;张黎辉;;[J];火箭推进;2011年03期
王文龙;赵政社;混平;耿直;;[J];火箭推进;2011年03期
许艺峰;朱耀龙;刘友强;张永;;[J];航天工业管理;2011年06期
陈允宗;才满瑞;;[J];导弹与航天运载技术;2011年04期
杜飞平;谭永华;陈建华;;[J];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2011年04期
李龙飞;陈建华;刘站国;;[J];导弹与航天运载技术;2011年03期
;[J];;年期
;[J];;年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沈静娴;叶红玲;;[A];北京力学会第17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蒋剑;刘克;尹铫;;[A];2004年全国物理声学会议论文集[C];2004年
宁建华;;[A];陕西省机械工程学会电加工分会第七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0年
郑大勇;严勇;李保盛;;[A];第八届全国低温工程大会暨中国航天低温专业信息网2007年度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7年
程玉强;吴建军;魏鹏飞;;[A];探索创新交流--中国航空学会青年科技论坛文集[C];2004年
薛科;张黎辉;唐家鹏;张学军;;[A];中国宇航学会2005年固体火箭推进第22届年会论文集(发动机分册)[C];2005年
董洪强;袁杰红;;[A];中国宇航学会深空探测技术专业委员会第三届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6年
冯颖川;李艳芬;贾文成;;[A];中国力学学会学术大会'2009论文摘要集[C];2009年
王磊;厉彦忠;陈二锋;李翠;程向华;;[A];第九届全国低温工程大会论文集[C];2009年
邓德涛;沈赤兵;李清廉;刘友朋;钟战;;[A];第二届高超声速科技学术会议会议日程及摘要集[C];2009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薛严;[N];科技日报;2010年
张美书;[N];中国航天报;2010年
;[N];中国航天报;2010年
吴忠民;杨军;[N];中国航天报;2003年
王礼恒 刘竹生 叶培建 侯晓 王家胜 谭永华;[N];中国航天报;2009年
六院科研生产计划部;[N];中国航天报;2010年
黄志澄;[N];中国航天报;2004年
郭友军;[N];陕西日报;2005年
记者周武;[N];中国航天报;2003年
李林;[N];中国航天报;2000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程玉强;[D];国防科学技术大学;2009年
刘洪刚;[D];国防科学技术大学;2002年
金韶山;[D];清华大学;2008年
黄玉辉;[D];国防科学技术大学;2001年
谢光军;[D];国防科学技术大学;2006年
刘景华;[D];国防科学技术大学;2007年
陶玉静;[D];国防科学技术大学;2006年
张峰;[D];国防科学技术大学;2008年
胡雷;[D];国防科学技术大学;2010年
洪涛;[D];电子科技大学;2012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冯斌;[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2年
郑威;[D];中国人民解放军国防科学技术大学;2002年
曹海涛;[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0年
宁江凡;[D];国防科学技术大学;2005年
李京浩;[D];国防科学技术大学;2007年
李艳军;[D];国防科学技术大学;2008年
吴海燕;[D];国防科学技术大学;2004年
王艳梅;[D];国防科学技术大学;2005年
黄会娣;[D];哈尔滨工业大学;2007年
刘垠杰;[D];国防科学技术大学;2011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400-819-9993
800-810-6613
《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电子杂志社有限公司
地址:北京清华大学 84-48信箱 知识超市公司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 新出发京批字第直0595号
同方知网数字出版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订购热线:400-819-82499
在线咨询:
传真:010-
京公网安备74号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液态氧的化学式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