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什么好的方法能把语文提高阅读理解能力力提高些?

有效提高小学生的语文阅读理解能力的几个方法,小学生语文阅读理解,提高语文阅读理..
扫扫二维码,随身浏览文档
手机或平板扫扫即可继续访问
有效提高小学生的语文阅读理解能力的几个方法
举报该文档为侵权文档。
举报该文档含有违规或不良信息。
反馈该文档无法正常浏览。
举报该文档为重复文档。
推荐理由:
将文档分享至:
分享完整地址
文档地址:
粘贴到BBS或博客
flash地址:
支持嵌入FLASH地址的网站使用
html代码:
&embed src='/DocinViewer--144.swf' width='100%' height='600' type=application/x-shockwave-flash ALLOWFULLSCREEN='true' ALLOWSCRIPTACCESS='always'&&/embed&
450px*300px480px*400px650px*490px
支持嵌入HTML代码的网站使用
您的内容已经提交成功
您所提交的内容需要审核后才能发布,请您等待!
3秒自动关闭窗口提高学生习作能力的一种有效方法教学设计
提高学生习作能力的一种有效方法教学设计
09-04-08 &匿名提问 发布
不少小学生怕习作,这是长期以来客观存在的问题。一些小学生习作能力低下、水平不高,这也是不争的事实。在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进程中,笔者对如何消除学生对习作的恐惧感和神秘感,激发习作兴趣、培养学生作文能力等方面进行了初步探索。笔者在习作教学中主动创造各种机会,让学生进行各种练习,降低习作难度,改进评改方式,与学生共享作文成功的喜悦,在习作教学上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一、激发学习动机,扫除学生怕习作的心理障碍 小学生的生活阅历浅,语言文字还没有学出门道,感到习作困难自然是难免的。“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师要帮助学生克服习作时的心理障碍,激发学习动机,就应重视培养学生对作文的兴趣。一旦学生对习作产生了兴趣,就会自然而然地由“怕”作文转为“爱”作文,并产生表达内心感受的欲望。 只有让学生写内心世界的感受,学生才会高兴地说,高兴地写;反之,只能是为作文而作文,言不由衷,绞尽脑汁,敷衍应付,视作文为苦差事。所以,我们在教学中要努力激发学生作文的动机和欲望,不能用自己的思想去限制学生的思想,而要学会用学生的眼睛去看世界,用学生的耳朵去倾听生活,让自己的思想感情和学生的思想感情发生共鸣与协奏。我们要有一颗“童心”。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用自己感情的火苗点燃学生心头的火花,使学生萌发作文动机,燃烧起了习作的欲望。如,有一次四年级习作课写的是“我最熟悉的人”。在作文之前,我问同学们:“在你的家里,谁的话最多?”一个嘴快的学生立即回答:“我妈妈话最多。”“你妈妈的话多到什么程度?”“我妈妈一天到晚嘴不歇,叫我千万不要摸热水瓶,天冷多穿衣服,少吃零食……多得很!”其他同学也有同感。我接着说:“你们想过没有,为什么妈妈的话最多呢?因为妈妈对家里的事知道得最多,她觉得家里所有的事情都是她份内的事情,她都要管。如果我们对家里的事、学校的事、社会上的事能像妈妈那么关心,你们也有说不完的话,写不完的话,你们总觉得没话可写,是真的没话写吗?”学生陷入了沉思。“今天我们要写的是“我最熟悉的人”,知道该怎么写了吗?”学生都跃跃欲试。学生有的写奶奶,有的写妈妈,有的写老师……,有个学生写道:“我妈妈每天起得最早。起床后快速地刷牙洗脸,便一头扎进厨房,给我和爸爸准备早饭。妈妈特别麻利。十几分钟后,香喷喷的煎鸡蛋和小米粥就做好了。在饭桌上,妈妈还边吃边嘱咐我,过马路要小心,上课要专心听讲……妈妈真辛苦,我一定要孝顺妈妈。”这次习作内容丰富多彩,每个学生都写出了真情实感。 二、开展实践活动,激励学生积累习作素材 小学生的社会阅历浅,涉世未深,积累的习作素材也比较少。而完全凭想象胡编乱造是写不出好作文的。因此在日常的作文教学中,我经常指导学生阅读一些少年儿童喜爱的中外文学名著,并适时开展诸如讲故事比赛、写成语比赛等活动,有意识地让学生加强课外阅读,摘抄名言名句,积累习作素材,丰富习作知识。在课堂教学中,我结合课文,鼓励学生勤于动笔,对课文中精彩的语句或片段,鼓励学生背诵、抄录和仿写。我认为,只有经常创造机会,让学生亲身体验、身临其境,才能获取和积累习作素材,写出的作文才有真情实感。因此,我们不仅尽可能多地组织学生开展各种活动,还引导学生把所见、所闻、所思、所感有条理地记录下来,以便用到以后的习作中。 根据现在的学生接触外界实际生活比较少的现实,我在三年级作文教学中组织开展“帮妈妈买一次东西”的活动。其中一个主题是“帮妈妈买一次青菜”,要求是向妈妈要一元钱,独自上市场买菜,看谁买的菜又多又新鲜,再把这件事写下来。学生在亲身经历的过程中,不仅锻炼了自己与人交往的能力,还体会到了家长的辛苦。如,我班一位同学在作文中写道:今天,刘老师给我们布置了一个有趣的作业,向妈妈要一元钱去买菜。放学了,我拿着钱来到了菜市场。市场上的菜可多了,有茄子、芹菜、黄瓜、辣椒、小白菜等。看得我眼花缭乱,都不知道买什么了。对了,妈妈不是说多吃青菜对身体有好处吗?就买青菜。我走到一位和善的老爷爷跟前问:“老爷爷,小白菜多少钱一斤?”“五角。”老爷爷回答。“我买二斤。”老爷爷很麻利地给我称好了菜。我提着菜高高兴兴地回家了,原来买菜还有多么多的乐趣,今后我要多帮妈妈买几次。 像这样,我配合作文教学组织开展了不少实践活动,大大丰富了学生的习作素材,他们写起作文来自然感到得心应手了。 三、开设说话课以说促写,提高学生书面表达能力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时时可以看到,有些学生虽然说话滔滔不绝,口若悬河,但习作时却无话可写、无从下笔。这是因为“说”在实际生活中实践较多,而“写”的锻炼却较少,没有实践,怎能灵活运用呢?因此习作训练时,可以强调学生先说后写,即在习作时,让学生整理思路后把要写的内容先说出来再写。为此,我们在二年级每周开设一节说话课(即口头作文课),除了对学生进行口语交际表达、续编改编故事、讲述复述故事等口头语言能力的训练外,还让学生讲从广播、电视、报刊、网络上听来、看来的大事趣事和身边的好人好事,有时结合习作教学进行复述或续编课文。学生说过后,我鼓励他们写下来,怎么说就怎么写,以降低习作的难度。这样学生写起来就比较容易了。 开设说话课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更重要的是通过说话课,将口头语言转化为书面语言,最终提高了学生的作文能力。如,有一次说话课内容是看图讲故事:书上给出了四幅插图,我首先指导学生认真观察图画,弄清图意,每幅图先用简短的话概括图意。其次,让学生把这几幅图的内容连起来用自己的话说一遍。然后再让学生观察图画,确定这件事发生在什么时间,什么地点,人物都有谁,他们会想些什么,做些什么。让学生把这些内容充实之后,我再鼓励学生把这个故事讲一遍。由于做好了铺垫,学生把这个故事讲得绘声绘色。最后我让他们把这个故事写下来,学生很轻松地完成了任务。有个学生是这样写的:星期天,明明正在家里写作业,忽然一只大老鼠从他身边飞快地跑了过去,钻进了一个洞里,把明明吓了一大跳。他想:可恶的大老鼠,我一定要把你捉住。于是他就在家里找呀找呀,终于找到了一段管子,他计上心来,拿着管子把它放进了洞口,自己高兴地骑在管子上专等老鼠上钩,谁知老鼠“噌”的一下从管子里钻了出来,逃走了,明明傻眼了。由于有口头作文做先导,把这些说的内容写下来就显得简单多了,学生的书面表达能力普遍得到了提高。 四、完善习作评改方式,提高学生的自信心 学生作文后,老师应及时评改,给予肯定。每次习作讲评课,我都会开展优秀习作欣赏活动,创造条件让学生走上台朗读自己的佳作。另外,在习作批改中,不管是“旁批”“眉批”还是“总批”,都以鼓励和引导为主。这样做,有利于提高他们写好作文的自信心。有些教师在批改学生作文时,一看到学生的习作内容简单、语句不通顺或有抄袭嫌疑,只是简单地在习作本上随意写一个“阅”字。这样做不但扼杀了他们对作文的兴趣,还增添了他们对作文的畏惧感,学生也不知道自己的作文好在哪里,问题何在,今后努力方向何在。所以,我们要用恰到好处、画龙点睛的评语激发他们的兴趣,指明今后的努力方向。
在批阅习作时,我的评语力求让学生看后有一种亲切感。当看到学生习作的精彩之处,我用醒目的波浪线标出,有时写一些简短评语,如“这段写得非常精彩”“生动形象”“充满童趣”,等等。如果哪部分写得不令人满意,可以写上如果怎样写就会更好一些等批语,给学生指出修改的方向,学生也乐于接受。如果是抄仿他人作文,我除了必要的批评教育外,还写上勉励的话:这篇作文思想性很好,但“仿”的痕迹过于明显,经过努力,你一定能写出属于自己的好作文。学生在看到那些切中要害的批语后,不管自己写得好与不好,都会产生愉悦的感觉。如,我班一个学生在一次作文中写道:“中秋节到了,月亮姑娘变胖了。”我在这句话下面画了波浪线,在旁边批了个大大的“好”字,并且点了个长长的叹号。没想到举手之劳,却使学生受到了巨大的鼓舞。从那以后,他喜欢上了作文
请登录后再发表评论!
数学教学要在重视传授知识的同时,引导学生体会数学方法、感悟数学思想,这样才能使学生学会用数学思维、数学手段和数学方法去分析和解决数学中的具体问题以及其他的一些现实问题,这是数学教学要追求的境界,也是数学教学的本质要求。只有这样,才能体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          一、重视数学过程,提高认知水平          数学过程是一种体验和领悟的过程,要求教师充分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帮助学生对知识反复进行推敲,由模糊逐步趋于清晰。因此,教师要通过分析知识的内在联系和变化规律,充分展示知识发生发展的过程,并通过开放性和自主性的数学教学方式,诱发学生思维的独立性、深刻性和创造性。     例如,在教学“两位数减一位数的退位减法”时,教师把教材中的“23减2得多少?23减7呢?”改变为向学生提供2、4、6、7、9一组数字,让学生从中选择三个数字构造一道两位数减一位数的题目:49-7、26-4、64-9、46-7、97-6、92-4……然后对自己构造的题目进行“不退位减”、“退位减”的分类,通过操作和观察,比较和整理,交流等一系列学习活动,使学生真正理解退位减法的算式从何而来?如何计算退位减法,为什么要这样计算?在解决这样具有开放性和探索性的问题中,学生不仅获取了数学知识,而且数学思维能力和创新精神也得到了培养。          二、优化知识结构,提高数学能力          从认知角度来看,数学教学的根本任务就是帮助学生建构良好的数学认知结构。要培养学生良好的知识素养,绝不能把教科书上的数学知识简单、机械地传输给学生,而要让学生通过有效的学习活动,在头脑中形成一个“优化”的知识结构。因此,教师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必须搞清楚每个知识点的来龙去脉,在知识点的连结处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这样有助于学生逐步建构一个完整的知识结构,从而学会比较、判断、选择,做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如教学“一位数除两位数”一课,教师让学生把42根小棒平均分成2份,并把分的过程用竖式表示出来。结果出现下面几种思维方式:(1)直接用口算的方法写出竖式(A)。(2)想乘法(?摇?摇)×2=42,得出竖式(B)。(3)先分单根的,再分整捆的,得出竖式(C)。(4)先分整捆的,再分单根的,写成竖式(D)。竖式表述如下:          对于上面几种做法,教师都应给予积极的评价。然后让学生按自己的想法计算52÷2,运用第四种方法的同学自然比较顺利地算出结果,而用第三种方法的同学在竖式计算时要重复除3次,不断修改商数,直接用口算或想乘算除的同学普遍感到吃力,体会到用竖式计算的必要性,分辨优越性。在这一教学过程中,教师没有过多地干预学生的学习,而是让他们在探索中体验,自己作出判断、选择,从而理解用竖式计算的必要性和“从被除数高位除起”的道理,这正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最自然、最真实的感受。          三、提炼数学思想,把握知识精髓          数学思想和数学方法是数学知识在更高层次上的抽象和概括,它蕴含在数学知识发生、发展和应用的过程中。数学思想方法的教学要由表及里,循序渐进。要在知识发生过程中渗透数学思想,要在问题的探索和解决过程中揭示数学思想,使学生从中掌握关于数学思想方法的知识,并把这些知识应用在后续的学习中,科学地获取数学知识。     如“圆柱体的认识”教学片段——     师:同学们,通过学习,我们已经认识了哪些立体图形?     生:我们已经认识的立体图形有长方体和正方体。     师:谁能告诉大家我们当初是通过什么样的方法来研究正方体和长方体的特征的?     生1:我们可以观察长方体和正方体有几个面、几条棱、几个顶点。     师:我们称这一方法为观察法。(板书:观察法)     生2:我们还可以通过测量的方法去研究长方体的长、宽、高和正方体的棱长的特点。(教师板书:测量法)     生3:我们还可以通过比较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不同特征,以及它们与我们学过的平面图形之间的区别。(教师板书:比较法)     生4:如果需要的话,我们还可以将自己制作的长方体、正方体的模型拆开比较。(教师板书:实验法)     师:(出示一个圆柱体的模型)这一物体是什么形状的?     生:这是一个圆柱体。     师:在日常生活中,你们还见过哪些物体的形状是圆柱体的?(学生举例)你认为怎样就算“认识”圆柱体了?     生1:要弄清圆柱体有什么特征。     生2:要知道圆柱体在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用途。     师:好!请大家拿出各自带来的圆柱形物体。想一想,你会研究圆柱体的特征吗?(学生很自信地说:会!)那你准备怎样来研究圆柱体的特征呢?老师想让同学们用各自想好的方法去研究圆柱体的特征,把自己的发现填入实验报告单中。比一比谁的发现最多?     在这个片段中,引入阶段的学习活动没有简单再现已经学过的知识,而是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对获取知识的方法和经验以及研究问题的方法加以总结和运用。这样,为学生今后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了“动力源”,真正实现“教是为了不教”。众所周知,学生语文能力的培养在很大程度上是靠阅读教学来实现的。韦志成先生指出:“从阅读教学的外部功能来说,它统帅语文教学,制约和影响着写作教学、说话教学和听知教学。”“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中之重,要中之要。”(注:韦志成.现代阅读教学论,广西教育出版社,2000.3)而语文课堂教学中提问的设计,可谓是关系到阅读教学组织成败得失的一项重要工作。学生是课堂学习的主体,只有全体学生积极参与、积极动脑思考探索才能有所得。也只有全体学生积极参与、思考探索的课才是成功的高效的,“学而不思则罔”嘛,学生如果不动脑,怎能期望有收获?然而,对于涉世未深,社会阅历和理论修养都不甚丰厚的中学生而言,期望教材文本短时期内直接激起他们的兴趣,让他们自觉得到美的享受和知识上的教益是不切实际的。调查表明,教师教学之前,学生在阅读课文尤其是一些经典之作时,思想上往往是困惑迷茫的。他们常常不知道作品好在何处,应该学习与借鉴什么。即使偶尔有一些美的体验与感悟,也往往是凭借直觉,无法从理论上加以阐释,无法用言辞加以表达,处于一种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的状态。从认识上来说,远远没有达到自觉的程度。这就亟需教师的引导与点拨。而从教师方面看,能有效引领学生直切文本主旨,径奔知能关要,真正让学生在心灵上触动、在知识上领悟、在阅读理解能力上提高的倒不是什么滔滔不绝的讲解,而是一些精当的、具有启发性和探索性的提问,以及答问后的讨论、点拨。实践证明,切合学生与课文实际、引人深思的教学提问,有助于点燃学生思想的火花,掀起感情波澜,调动其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请登录后再发表评论!
文献是记录有知识的一切载体。具体地说,文献是将知识、信息用文字、符号、图像、音频等记录在一定的物质载体上的结合体。由此定义我们可以看出,文献具有三个基本属性,即文献的知识性、记录性和物质性。它具有存贮知识、传递和交流信息的功能。 文献的等级由于文献的种类繁多,各具特色,不同类型文献所记载的信息内容也各有侧重,因此,首先了解文献的级别、类型、特点等知识,对进一步做好文献检索工作将有很大的帮助。依据文献传递知识、信息的质和量的不同以及加工层次的不同,人们将文献分为四个等级,分别称为零次文献、一次文献、二次文献和三次文献。1.零次文献这是一种特殊形式的情报信息源,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形成一次文献以前的知识信息,即未经记录,未形成文字材料,是人们的口头交谈,是直接作用于人的感觉器官的非文献型的情报信息;二是未公开于社会即未经正式发表的原始的文献,或没正式出版的各种书刊资料,如书信、手稿、记录、笔记和包括一些内部使用通过公开正式的订购途径所不能获得的书刊资料。零次文献一般是通过口头交谈、参观展览、参加报告会等途径获取,不仅在内容上有一定的价值,而且能弥补一般公开文献从信息的客观形成到公开传播之间费时甚多的弊病。2.一次文献这是人们直接以自己的生产、科研、社会活动等实践经验为依据生产出来的文献,也常被称为原始文献(或叫一级文献),其所记载的知识、信息比较新颖、具体、详尽。一次文献在整个文献中是数量最大、种类最多、所包括的新鲜内容最多、使用最广、影响最大的文献,如期刊论文、专利文献、科技报告、会议录、学位论文等等,这些文献具有创新性、实用性和学术性等明显特征,是科技查新工作中进行文献对比分析的主要依据。3.二次文献二次文献也称二级文献,它是将大量分散、零乱、无序的一次文献进行整理、浓缩、提炼,并按照一定的逻辑顺序和科学体系加以编排存储,使之系统化,以便于检索利用。其主要类型有、目录、索引等,如《中文科技资料目录》、《中国科技期刊数据库》等。二次文献具有明显的汇集性、系统性和可检索性,它汇集的不是一次文献本身,而是某个特定范围的一次文献线索。它的重要性在于使查找一次文献所花费的时间大大减少,二次文献是查新工作中检索文献所利用的主要工具。4.三次文献三次文献也称三级文献,是选用大量有关的文献,经过综合、分析、研究而编写出来的文献。它通常是围绕某个专题,利用二次文献检索搜集大量相关文献,对其内容进行深度加工而成。属于这类文献的有综述、评论、评述、进展、动态等,这些对现有成果加以评论、综述并预测其发展趋势的文献,具有较高的实用价值。在查新工作中,可以充分利用反映某一领域研究动态的综述类文献,在短时间内了解其研究历史、发展动态、水平等,以便能更准确地掌握待查项
请登录后再发表评论!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比较系统地初步回答了像中国这样经济文化落后国家如何建设社会主义、如何发展社会主义这一历史性课题,从而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众所周知,社会主义在由理论变为现实的过程中,并不像马克思所预言的那样,首先发生在先进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而是发生在经济文化落后的国度里。这就要求共产党人既坚持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又从各个历史时期和各国具体国情出发,探索社会主义有效的实现形式。经济文化落后国家建设社会主义的错误倾向进行斗争,并在实践中构建了第一个社会主义体制模式。这种体制模式曾经发挥过积极作用,但随着时代主题的变化和社会主义建设实践的发展,越来越阻碍社会主义国家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其历史的过渡性和局限性日益显露。新中国建立以后,中国共产党人就开始探索中国自己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既取得了巨大成就和宝贵经验,又出现过严重的曲折和失误。直到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随着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全面展开和不断推进,我们党才正式提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概念范畴和理论体系,才真正自觉地解决经济文化落后国家如何建设社会主义、如何发展社会主义这个当今时代的重大课题。这是我们党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和社会主义事业作出的新的重大贡献。  伟大的实践催生科学的理论,科学的理论指导伟大的事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适应中国这样经济、文化落后国家在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条件下解决如何建设社会主义、如何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这一根本问题应运而生的,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经验的结晶和升华。它是以我国近现代的整个发展为客观依据的,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波澜壮阔的实践为其产生提供了现实基础。不了解这一点,就不可能正确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形成的历史必然性,也不可能正确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科学内涵和重大意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既坚持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又结合我国实际和时代特征赋予其鲜明的中国特色,它以严格的科学性、强烈的现实性和高度的开放性反映了当今时代发展的潮流和中华民族振兴的要求。所谓严格的科学性是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始终以客观事实为根据,以科学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揭示中国社会主义发展的本质规律,并以严整的逻辑形式加以科学的理论表达。所谓强烈的现实性,是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始终从实际出发,尊重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是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中产生,接受实践的检验,并随着实践的发展而不断丰富和完善的科学理论。所谓高度的开放性是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不固步自封,不因循守旧,而是面向世界,正确借鉴其他社会主义国家兴衰成败的经验教训,积极吸收资本主义的文明成果;面向未来,求实创新,开拓进取,不断开创社会主义建设的新局面和马克思主义发展的新境界。这个理论体系既反映了世界社会主义的普遍性,又体现了中国社会主义的特殊性;既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又必定越出一国的范围而对世界社会主义产生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我们所从事的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大业。这样的大党,这样的大国,这样的大业,要求我们坚定不移地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全党、教育人民,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理论基础和精神支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坚持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毛 泽东思想,凝聚了几代中国共产党人带领人民不懈探索实践的智慧和心血,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是党最可宝贵的政治和精神财富,是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全党同志只有深刻把握和毫不动摇地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才能团结和带领全国人民万众一心,奋发图强,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而努力奋斗。
请登录后再发表评论!
(一)课堂设计应以学习者为中心,避免出现“机灌”问题。多媒体辅助地理教学的兴起容易导致出现另一极端,即由过去的“人灌”变为了现代化的“机灌”。在有的多媒体辅助地理教学的公开课上,几乎自始至终都是在进行课件的演示,教师已不再是一位知识的传授者,而是成了现代化教学设备的操作者,教师的主导地位也变为了电脑的主导地位,学生成了机器的奴隶,只顾观看,而无暇思考和练习,课堂缺乏师生互动。鉴于此,笔者认为教师在备课和课件制作过程中,尽量呈现典型、有深度、能触发学生思维,而且具有多维度思维可能性的信息。减轻学生的脑力负担,为学生的主动性和主体性发挥提供时间和空间。帮助学生明确思维激发对象的同时引发不同学生思维的不同方向,真正做到在地理课堂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让现代化的机器更好为教学服务。(二)多媒体课件的获得可采用“借用——修改后用——自己制作”的一个渐进的过程。《中共中央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明确提出:“大力提高教育技术手段的现代化水平和教育信息化程度。”毋庸置疑,这都有赖于广大中小学教师对信息技术的掌握程度和应用状况。这就要求中小学老师必须学习计算机,掌握信息处理技术。当前采用多媒体技术进行教学正处于发展期,大多数学校并没有将多媒体设备搬进普通教室。而是一个学校专门设置几间多媒体教室。这给教师使用带来不便,也是多媒体教学普及的一个瓶颈。加上多数教师计算机操作水平较低,使得很多老师感觉利用多媒体课件来上课是一个负担,只是开公开课的时候用用。笔者认为,作为教师不可能等到自己成为“电脑高手”后再去利用多媒体来辅助教学。要让他们一开始使用多媒体上课就自己制作课件显然是不现实的。这个时期老师要利用多媒体来上课最好的办法就是“借用”,寻求周围老师的帮助或到互联网下载所需的课件。取得后只要课件基本能满足课堂的需要就行,课前因多演示几次,做到操作熟练。例如:初中地理中关于地球的自转、地球的公转和太阳直射点的移动及昼夜变化、亚洲季风等反映地理事物运动变化情况的课件在网上不难找到,它们大多属于FLASH动画文件。有些可直接运行,有些需专门播放软件支持如FLASH播放大使等。对于这些课件老师要在多媒体设备上展示给学生并不难。还有一种课件是POWERPOINT文件,这类文件要用微软的POWERPOINT软件打开。在课堂上展示给学生也不难。掌握了这些就可以把“借”来的软件拿到课堂上一展身手了。当自己的课件制作软件操作有了一定水平后,对于“借”来的软件我们可作适当修改。让其尽量完善。我个人认为这是利用多媒体课件进行教学较常用的方法。因为完全自己制作需花大量的时间。经常性地自己制作是不现实的。当然对于较难获得的课件,如果你已具备了自己制作的能力,不防自己制作。当你具备了从网上收集和自己制作课件的能力后,你会发现你的每一堂课都已离不开多媒体了。(三)评课的重点应该以“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中心”来展开。当前各地为推进多媒体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在各开展教研活动中多媒体成了案例教学的“法宝”。不错,运用多媒体辅助课堂教学有很多优点,但也别忘了它本质上只是一种教学工具,是帮助教师更好地完成教学过程的,虽多媒体教学有效的提高了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但也应注意到多媒体教学手段不能完全取代传统的教学方法,而要与传统的教学手段有机结合,和教师相比,多媒体教学仍处于教学中的辅助地位,即使多媒体完成了许多人力所不及的任务,也不能代替教师的全部工作,教学过程的诸环节仍需教师来组织实施, 所以对一堂课的评价重点应该以“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中心”来展开。而不应该在这堂课的课件是不是自己做的?这课件最好该如何如何等课件的问题作过多评价。多媒体技术在地理课堂教学中的应用是现代化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但它的应用正处在发展阶段,还需要广大地理教育工作者在地理课堂教学实践中认真研究,使多媒体技术真正融合进地理课堂教学过程,给现代地理教学注入新的活力,在课堂这最基础的一环上推动地理课程改革的开展
请登录后再发表评论!
《语文课程标准》(以下简称《标准》)在习作教学建议中明确指出:“习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习作能力是语文综合素养的体现。习作教学应贴近学生生活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所以,我们在教学中要重新定位习作教学的目标和要求,要不断转变习作教学的观念,改进习作教学的方法,从而提高习作教学的实效性。  一、拓宽习作素材获取渠道  解决习作无内容的障碍  常言道“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学生害怕习作的根本原因是无内容可写。通过长期的尝试和研究,我认为教师可引导学生从以下渠道去捕捉习作素材,解决习作无内容可写的问题。  (一)从各种媒体上获取素材  为了解决学生对有的事物不可能去观察和对有的事物没有细致观察的矛盾,一是可拍摄和通过网络查找资料照片用投影放大后让学生反复观察,然后让学生写作。如学习了《花钟》一课后教师让学生写一写自己见过的花钟,而学生很少见过,就可采用这种方法提供素材。二是通过课前拍摄录像资料,课中播放给学生观看,然后根据录像写作。我校参与的教育部“九五”课题《CAI在作文教学中的运用》实验研究,就是为了解决学生习作无内容可写的问题。如,有的动物、人物、景物是无法搬进课堂让学生观察的,录像就解决了这一问题。三是利用教材上的插图,指导学生观察后练习说话和写作。如,在教学课标版二年级语文上册“语文园地四‘我会写’”时,先指导学生掌握看图的方法,通过仔细看图,判断事物发生的时间、地点,了解画面所反映的主要内容;接着引导学生围绕画面按观察顺序进行说话练习。说清楚是什么时间?在什么地点?有哪些动物?它们分别在做什么?再让学生在认真观察的基础上,展开想像的翅膀,去想像猴子的动作、形态,使画面“活”起来,“动”起来。最后,练习用几句话或一段话写出来。  (二)从现实生活中获取素材  生活中的习作素材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我们要引导学生留心观察家庭生活、学校生活、社会生活中的人、事和物。本来小学生的生活是丰富多彩的,可是有的学生平时对周围的环境、事物没有留心,缺乏细致的观察,以致“身在此山中”却“不识真面目”。学生每时每刻都在接触一些人和事,关键在于教师要引导他们走进生活、观察生活和感受生活,教给学生一些观察的方法,如观察人物,可抓住肖像、衣着、神态和言谈举止进行观察,去体会人物的内心活动等;如观察植物,可通过视觉了解形状、颜色、姿态等,可通过嗅觉闻它的气味等等。比如,在三年级起步作文的训练时,我精心设计一些学生感兴趣的游戏,如开展“传话接力、“写字接力”、“盲人摸象”、“老鹰抓小鸡”等,让学生在玩中积累素材。学生兴奋得不得了,同时提醒学生要体会参加游戏时的心情,观察别人的动作、神态,写作时就有内容可写了。又如,在指导学生写“我喜爱的一种动物”时,我叫一位同学从家里带来了一只可爱的小白兔,同学们对它很感兴趣。上课时,我让学生坐在自己的座位上观察小白兔的外形特点,要求先整体后局部的观察;然后,让学生到前面零距离再仔细观察,并用手摸一摸,给小白兔喂喂吃的,逗它玩一玩,同时观察其样子、动作的变化;再让学生分组交流观察所得;最后进行写作。这样,学生就写出了一篇篇优秀的习作。  另外,老师还可引导学生及时捕捉学生感兴趣的生活现象,作为习作的材料。在我们的生活中有些景物,突发的事情,有些画面如不及时捕捉,就会稍纵即逝。因此,我们要抓住这些机会进行习作训练。如:下雷阵雨、第一次下雪时,同学们是最好奇的,他们会不顾有无老师,问题情不自禁地向窗外张望,甚至发出怪叫。这难道不是习作指导的好时机吗?每当遇到这类似情况,我会连忙停止了讲课,干脆让同学们站在教室里或到走廊上去仔指导细观察雷雨或下雪时的情景,然后即时地说一说,并写下来,学生会非常感兴趣,并能写出好的习作。比如,一位同学观察雷雨后写下了这段话:“……突然眼前是一道亮光,那是闪电。它像一把利剑,划破了黑沉沉的天空,‘轰隆隆’,炸雷响彻云霄。炸雷过后,豆大的雨珠落下来,渐渐变成了瓢泼大雨。雨珠调皮地落在屋顶上,有节奏地跳起舞来。雨水顺着屋顶往下流,像断了线的珠子,渐渐地连成一条线,如烟雾笼罩着一切,地上一会儿就成了河……”  (三)从学科课堂中获取素材  学生的课堂除了语文课堂,更多的是各具特色的其它学科课堂,只要稍加留意,课堂中的美无时不在,激情无时不有,我们要善于发现,用心捕捉,巧妙引导,就会自然地捕捉到写作素材,激发起写作激情。比如,从音乐欣赏课上捕捉孩子们那张开想像的翅膀尽情驰骋的情景;从快乐体育课中捕捉孩子们那忘我活动的场面;从美术课上捕捉孩子们的妙笔生花;从品德与社会课上捕捉孩子们撞击出的一个个思维火花;从科学课上的一个个小制作、一个个小发明、一次次养蚕经历、一次次播种过程、一次次观察发现中获取习作材料。让学生尽情享受其中,同时不断积累写作素材,并及时引导让学生在激情满怀中快乐作文。  (四)从组织活动中获取素材  要使学生习作有话可写,又能写出真情实感,必须有意识的把习作训练与组织学生活动结合起来,让他们走出课堂、走出学校、接触自然、接触社会,参加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和有益身心健康的各种社会实践活动来拓宽视野,不仅丰富了习作素材,又培养了习作的兴趣。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心理特点,我经常有计划地组织开展一些有意义的活动,让学生体验和感受。如结合我校课程资源,在校内组织开展打篮球、拔河、滚铁环、跳绳等比赛活动;到校外组织参观、访问、春游、秋游、扫墓、卖报纸、公益宣传等活动。在活动中引导学生仔细观察、认真体验感受,尽可能让学生多收集一些原始材料,习作时,学生就会有话想写,有话可写,并能写出真情实感。另外,还可利用学校给学生打预防针、体检的机会,让学生谈谈打针、体检时的感受,并让学生写下来。  二、创新习作训练方式  改进习作教学指导方法  (一)让阅读和习作有机结合  全国小语会理事长崔峦在“全国青年教师作文教学观摩交流研讨会”上的发言中指出:“作文是技能,不是知识,空讲写作方法是无济于事的,宜在读中悟法、写中用法。作文还是习惯,要经常练习。”他还说:“习作能力的根,在阅读能力。我们要重视读中悟写,读中学写,体现读写结合。”读写结合是提高语文教学质量的一个重要举措。读是理解吸收的过程,写是表达输出的过程,二者关系密切。读是写的基础,因为运用语言文字反映生活、表达思想感情的方法是从阅读中获取的。  只在习作课上讲写作、学写作是远远不够的,学生的习作能力提高也是没有保证的。必须把练笔贯穿到阅读教学中,延伸到生活之中,因需要而写,形式要灵活多样。在阅读课上,特别是中高年级的阅读课上,要有练笔的意识,从读中学写,让读写有机结合。我认为阅读教学后,可以根据课文引导学生写读后感、续编故事、写导游词、编广告语等。在平时,对低段学生鼓励写话,有话就记在写话本里,定期交流、展示;对中段学生鼓励记日记,特别是观察日记,既可积累习作素材,又可训练观察、思维、表达的能力;对高段学生鼓励写随笔,随时记下观察中的发现、思维中的火花、读书中的感受、生活中的体验。这样长期坚持,不仅对习作,对学习语文,而且对学好其他课程,乃至终生学习和一生的发展,都有不可估量的作用。  我认为第二学段的习作要顺利起步,必须从阅读优秀作品中学习积累语言、习得表达方法入手。作文就是写话,用“我手写我口,用我手写我心。”《标准》在第二学段“习作”目标中也提出:“能不拘形式地写下见闻、感受和想像,注意表现自己觉得新奇有趣的或印象最深、最受感动的内容。”那么,如何在读中悟写,让读和写有机结合起来呢?现以《画杨桃》第二课时的教学为例谈谈。在教学时,教师根据教材的特点,有意识的引导学生领悟、学习写作方法,从阅读中得到启发和借鉴。通过长期的潜移默化,学生就可以领悟到作者的写作技巧和表达方法,在此基础上进行仿写,自然会水到渠成,写出生动、形象、具体的文章来。一是在阅读课文时,抓住重点词句、段落,通过朗读、理解、感悟,来指导学生学习作者认真观察和准确表达的方法。因为,只有认真观察才能表达得具体、准确,也只有准确表达,文章才能打动人。在教学3—18自然段时,抓住文中的老师发现学生看了作者画的画以后引发嘲笑时的系列动作“看、坐、审视、回到、举、问”等进行体会,让学生感受到作者观察人物非常细致、表达十分准确。这样把这位老师治学严谨,教育学生以理服人的品质表达得淋漓尽致。同时,教师引导学生学习作者抓住人物的动作、神态、语言来反映人物内容活动的表达方法。二是教师在关键地方创设情景,练习说话和写话,达到以读促写,以读导写的目的。当文中的同学对老师的话已经有了正确的理解并受到启发教育时,我借机引导班上的学生回忆自己生活中类似画杨桃的事。并创设问题情景:“当我们嘲笑别人和被别人嘲笑时,当我们误解别人和被人误解时,我们是怎么想的?怎么说的?怎么做的?”可谓“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都乐意把自己生活中的事情经过、感受都表达出来。同时,教师适时予以指导,让学生学会在表达时抓住人物的神态、动作、语言和心理活动。这样,学生就有内容可说可写了,并且学会了怎样去表达。从而达到了从读中悟写,让读写结合,让阅读教学促进学生的习作顺利起步的目的。  (二)让说话和写话有机结合  叶圣陶老先生说过:“作文的自然顺序应该是我认识事物,心中有感,感情的波澜冲击着我,我有说话的愿望,便想倾吐,于是文章就诞生了。”可见,要想写好作文,首先得从练习说话开始。对低段学生来说,说好话也并非一件容易的事。有的学生遇事没话说,有的说话过于简单,有的怕在同学面前说,有的声音小、结结巴巴、语无伦次……因此,我有意识地针对学生存在的不同问题,在训练说话时有目的、有侧重的去指导和予以鼓励。所以在教学生识字和阅读时应充分利用和发挥教材的内容进行说话练习。其次要多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获得说话的素材,丰富他们的生活和情感,为说话和写话训练打下基础。再次是和家长配合,要求家长引导孩子多看各种有益的课外书、影片,多参加各种有益的活动,多和孩子交流,训练孩子大胆说话,逐渐训练学生表达清楚。学生只有说得好,才能写得好。因为“说”是过渡,“写”才是归宿。写话,就是把说的话写下来,怎么说就怎么写。在最初的训练中,重点应放在培养写话兴趣、不写错别字、语句通顺、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上。不论采用哪一种写话训练方式(看图写话、观察写话、实验写话、游戏写话、想像写话等等),都要和说话训练结合起来。因为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发展在前,书面表达能力发展在后,起步的前后不同,因而能力的高低也不同,口头表达能力的发展要比书面表达能力的发展强得多。所以要坚持先说再写,就可以充分调动学生已有的口头表达能力作为基础,过渡到学生书面表达能力的训练上,为书面表达能力的训练降低难度。说为写作了准备,学生写起来就会容易多了。因此,每次写话和习作之前,我都要留出一定的时间启发学生先说说,说好了再动笔写。让学生每次说话、写话时,还可以先把自己最喜欢的人和事物画下来,再说说这幅画的意思,最后让学生把这幅画的意思写出来。让学生在绘画、说话、写话的训练过程中,提高各种表达能力。  (三)让记实与想像有机结合  《标准》在各学段的目标中分别提出了“写想像中的事物”、“能不拘形式地写下见闻、感受和想像”、“能写简单的记实作文和想像作文”。可见,记实作文与想像作文并重。想像是一种创造性的思维方式,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所以在写作教学中,要鼓励学生敢想、多想,展开想像的翅膀。比如在观察某一事物时,引导学生可以去联想一下它的过去和未来,想像一些跟它有联系的事物。多让他们写想像作文,最大程度地发挥他们自由想像的天性。低段教师可鼓励学生续编故事、编童话、看图写话,写由看到的到想到的事物等等;中高段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写自己的愿望、憧憬、发明,甚至科幻故事等。“想象是创造之母。”通过写想像作文,培养学生敢想、爱想、会想的意识,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在习作教学中利用说写童话来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是一种好的举措。可以组织生课外大量阅读童话故事,讲童话故事,利用教材中的童话进行续编,给学生提供几种事物或几个词语,让学生练习编写童话等等。这样,孩子们的思维会撞击出火花,写出一篇篇不同结局的童话故事。  (四)让写作与评改有机结合  在平时的习作教学中,一般教师只重视习作前的指导,而轻视甚至忽视习作后的讲评、批改。其实,讲评、批改也是习作教学中不可缺少的重要一环,要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对习作后的讲评、批改也同样要重视。作文讲评是对本次习作的分析和评价。它是习作教学过程中重要的一环,既是习作指导的继续和加深,又是习作讲评的巩固和提高;既是对本次习作情况的总结,又是对下次习作训练的指导,具有承前启后的作用。所以,必须要认真抓好讲评这一环节,努力提高讲评的质量,从而促进学生的写作能力的提高。对学生的习作进行批改,也是习作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老师通过批改,对学生进行习作的指导,使学生了解自己习作的优点和缺点。同样,教师也可以了解学生习作的实际情况,便于总结习作教学的经验教训,及时改进教学,也可以搜集素材,为习作讲评作好准备。当然,对于学生的习作,除了老师批改,还可以指导学生自己修改、互批互改,通过相互批改来提高自身的写作能力。在批改时,要先教给学生批改方法和符号,有时可师生共评,有时可学生之间互评,营造良好的评改氛围。每次习作草稿或让学生自己批改,或同学相互批改,老师查看,有时选择有代表性的集体批改,形式可多样,学生会饶有兴趣,自然,能力也会得到提高。在评价学生习作时,主要可采取激励性评语,即使水平很低的学生习作也有值得教师肯定和鼓励的地方。在评改习作时,可以分小组由学习小组长负责组织互相批改,然后在全班交流,由学习小组长推荐有特色的习作,并说明推荐理由,针对推荐的几篇习作师生共同评改、赏析,最后将这些习作张贴在“新秀舞台”栏目里供大家学习。这样,极大地调动学生习作评改的积极性。  总之,小学习作教学关键是培养学生的兴趣,倡导放开手脚,让他们自由表达。所以,我们在习作教学中要努力做到不断更新习作教学观念,加大习作教学改革的力度,努力消除学生习作的心理障碍,变无趣为有趣,变无内容为有内容,变不会表达为善于表达,着重培养学生留心观察、善于积累、乐于表达的习惯,提高创造性思维和语言表达的能力,真正实现习作教学由“要我写”为“我要写”、“我要写好”,达到求“真”、求“实”、求“活”、求“新”的目标,同时从习作中真正学会怎样去做人。
请登录后再发表评论!
 数学教学要在重视传授知识的同时,引导学生体会数学方法、感悟数学思想,这样才能使学生学会用数学思维、数学手段和数学方法去分析和解决数学中的具体问题以及其他的一些现实问题,这是数学教学要追求的境界,也是数学教学的本质要求。只有这样,才能体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          一、重视数学过程,提高认知水平          数学过程是一种体验和领悟的过程,要求教师充分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帮助学生对知识反复进行推敲,由模糊逐步趋于清晰。因此,教师要通过分析知识的内在联系和变化规律,充分展示知识发生发展的过程,并通过开放性和自主性的数学教学方式,诱发学生思维的独立性、深刻性和创造性。     例如,在教学“两位数减一位数的退位减法”时,教师把教材中的“23减2得多少?23减7呢?”改变为向学生提供2、4、6、7、9一组数字,让学生从中选择三个数字构造一道两位数减一位数的题目:49-7、26-4、64-9、46-7、97-6、92-4……然后对自己构造的题目进行“不退位减”、“退位减”的分类,通过操作和观察,比较和整理,交流等一系列学习活动,使学生真正理解退位减法的算式从何而来?如何计算退位减法,为什么要这样计算?在解决这样具有开放性和探索性的问题中,学生不仅获取了数学知识,而且数学思维能力和创新精神也得到了培养。          二、优化知识结构,提高数学能力          从认知角度来看,数学教学的根本任务就是帮助学生建构良好的数学认知结构。要培养学生良好的知识素养,绝不能把教科书上的数学知识简单、机械地传输给学生,而要让学生通过有效的学习活动,在头脑中形成一个“优化”的知识结构。因此,教师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必须搞清楚每个知识点的来龙去脉,在知识点的连结处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这样有助于学生逐步建构一个完整的知识结构,从而学会比较、判断、选择,做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如教学“一位数除两位数”一课,教师让学生把42根小棒平均分成2份,并把分的过程用竖式表示出来。结果出现下面几种思维方式:(1)直接用口算的方法写出竖式(A)。(2)想乘法(?摇?摇)×2=42,得出竖式(B)。(3)先分单根的,再分整捆的,得出竖式(C)。(4)先分整捆的,再分单根的,写成竖式(D)。竖式表述如下:          对于上面几种做法,教师都应给予积极的评价。然后让学生按自己的想法计算52÷2,运用第四种方法的同学自然比较顺利地算出结果,而用第三种方法的同学在竖式计算时要重复除3次,不断修改商数,直接用口算或想乘算除的同学普遍感到吃力,体会到用竖式计算的必要性,分辨优越性。在这一教学过程中,教师没有过多地干预学生的学习,而是让他们在探索中体验,自己作出判断、选择,从而理解用竖式计算的必要性和“从被除数高位除起”的道理,这正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最自然、最真实的感受。          三、提炼数学思想,把握知识精髓          数学思想和数学方法是数学知识在更高层次上的抽象和概括,它蕴含在数学知识发生、发展和应用的过程中。数学思想方法的教学要由表及里,循序渐进。要在知识发生过程中渗透数学思想,要在问题的探索和解决过程中揭示数学思想,使学生从中掌握关于数学思想方法的知识,并把这些知识应用在后续的学习中,科学地获取数学知识。     如“圆柱体的认识”教学片段——     师:同学们,通过学习,我们已经认识了哪些立体图形?     生:我们已经认识的立体图形有长方体和正方体。     师:谁能告诉大家我们当初是通过什么样的方法来研究正方体和长方体的特征的?     生1:我们可以观察长方体和正方体有几个面、几条棱、几个顶点。     师:我们称这一方法为观察法。(板书:观察法)     生2:我们还可以通过测量的方法去研究长方体的长、宽、高和正方体的棱长的特点。(教师板书:测量法)     生3:我们还可以通过比较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不同特征,以及它们与我们学过的平面图形之间的区别。(教师板书:比较法)     生4:如果需要的话,我们还可以将自己制作的长方体、正方体的模型拆开比较。(教师板书:实验法)     师:(出示一个圆柱体的模型)这一物体是什么形状的?     生:这是一个圆柱体。     师:在日常生活中,你们还见过哪些物体的形状是圆柱体的?(学生举例)你认为怎样就算“认识”圆柱体了?     生1:要弄清圆柱体有什么特征。     生2:要知道圆柱体在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用途。     师:好!请大家拿出各自带来的圆柱形物体。想一想,你会研究圆柱体的特征吗?(学生很自信地说:会!)那你准备怎样来研究圆柱体的特征呢?老师想让同学们用各自想好的方法去研究圆柱体的特征,把自己的发现填入实验报告单中。比一比谁的发现最多?     在这个片段中,引入阶段的学习活动没有简单再现已经学过的知识,而是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对获取知识的方法和经验以及研究问题的方法加以总结和运用。这样,为学生今后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了“动力源”,真正实现“教是为了不教”。
请登录后再发表评论!
出理论构想迄今, 已对新闻引路序列作文训练进行了长达七年之久的苦心研究,取得的一系列阶段性成果被专家评价为“一套和谐的作文教学法体系”,“对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实施素质教育,必将发挥重要作用”。2002年,该项目被列为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重点、教育部青年专项课题。现将其理论体系简介如下:一、重视积累 打好基础新课标指出:语文课程应“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生活是语文学习的源泉,“百字新事”训练让语言积累、语感培养与思维发展直接源于生活,要求学生用百字左右的篇幅记录当天发生在身边的,或当天听过、读过、看过的新闻,做到语言精炼、流畅。百字新事与写作日记有着本质区别,不求长,不求多,唯求精,把更多的精力放在“如何写”方面。阅读是一种特殊的生活,“剪报作文”训练要求学生每天剪报一篇,旁加对文章的点评、心得、联想,可从文章的主题与内容、情感出发,亦可从文章写作方式方法入手。这项训练既使学生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也为学生自主选择读写材料、自主写作提供了有利条件和广阔空间,并落实了“不动笔墨不读书”的阅读习惯。剪报作文与写作读后感有着本质区别,后者重在“感”,而剪报作文则重视了学生的评价能力,不仅在于对写作内容的“感”,还在于对写作的内容、过程与方法的“评”,体味文章成功之道,树立自己的作文标准。上两者交替进行,让学生直接或间接地从生活中吸收营养,也解决了“写什么”的问题。二、新闻引路 轻松入门笔者认为,作文训练应当经历“掌握作文特点—掌握写作方法—不断练习中提高作文能力”三阶段,因此而设计的“新闻引路”作文训练序列(新闻写作训练—想象能力训练—思维能力训练—语言优化训练—研究性作文训练)中,“新闻写作训练”着重让学生掌握作文特点和写作方法,而想象、思维、语言优化、研究性作文训练让学生在不断练习中提高作文能力。作文要说真话、实话、心里话,不说假话、空话、套话,但小学到高中老师需不断重复。“新闻引路”以结构模式简单规范(一般为倒金字塔式)且易于掌握的新闻(消息)写作训练帮助学生快速闯入作文王国,牢固把握作文内容与情感真、新,语言简明精炼等特点,并从此成为习惯。新闻写作对真实性的严格要求可规范学生运用典型事例写出真情实感;对新闻价值的严格要求可规范学生写出新意并进而培养创新精神;准确、精炼、生动的新闻写作语言要求为改变学生华而不实的“学生腔”提供了训练机会;为把新闻写真实、生动而去观察、琢磨的新闻写作过程对培养学生写作兴趣和动机有很好帮助;散文式通讯和副刊文艺作品也为中学生学习文学语言找到了新天地。语言是学生在潜移默化、朝花夕拾中积累起来的,包括老师在内,其他人都帮不上忙,所以重视想象与思维能力的训练成为最有效的作文教学内容,待学生有了一定语言积累再训练语言优化。郭沫若曾说:“于无法之中求得法,有法之后求其化”,与普通快速作文法相比,“新闻引路”作文训练序列通过想象、思维和语言优化训练求思维的广度与深度、语言的精度,迅速化解新闻的规范模式,不会造成模式化的恶果。三、交给工具 四步成文笔者认为:写作是一个“发散思维--聚敛思维--线性思维”的双重转化过程。即从写作目标出发,充分发挥观察、感受能力,从生活和头脑中联系各种知识、事物等写作内容是“发散思维”;选材、炼意、构思、谋篇,是连续不断地对已有材料与观点进行整理的“聚敛思维”过程;作者心里的东西变成文字,语言的“线性”特点(不同的字和话不能同时表达)就体现出来了。基于此,笔者设计了4x积木式思维作文法。其基本步骤是:想(xiang)-选(xuan)-写(xie)-修(xiu)。这一方法符合新课标指出的“抓住取材、构思、起草、加工等环节,让学生在写作实践中学会写作”。脑图是英国托尼o巴赞博士开发的全新思维方法,其要点是把主题词写在中心;把任何有关论点写上从中心点引出分支,不同类别另开分支并不断连接下去。4x积木式思维作文法中,脑图被作为帮助学生思维的作文工具。步骤“想”展画脑图,实质是发散性思维,通过展开联想引导线索、丰富内容,由一事物作为触发点联系熟悉的生活和知识领域,并引导学生遵从相似联想、对比联想、接近联想等联想三法则对事物进行联想使文章内容全面、丰富;引导学生发散思维结合连续思维使文章内容深刻。步骤“选”完善脑图,实质是“聚敛思维”,要求学生按照“合题意要求、正确或合理、独到而新颖、利于发挥优势”的原则考虑写作内容写与不写、详写与略写、先写与后写,对内容进行归类。现代脑科学研究表明,大脑左半球负责加工线性信息,而右半球则负责加工形象性、结构性、层次性信息,脑图的引入避免了传统的列作文提纲的线性缺点,使作文选材、构思、立意过程呈发散性或聚敛性,更符合个人思维习惯,有利于调动大脑两半球协调工作,提高写作效率。步骤“写”即语言的“线性”表达,强调一气呵成。步骤“修”教给学生修改方法,强调念作文,使学生修改时能借助语感和语法修辞常识做到文从字顺。四、先练后导 目标导学原存并仍在大面积应用的“先导后练”作文教学模式(指导→写作→批改→讲评)中学生丧失主体地位,教师指导代替了学生思维。“新闻引路”序列作文训练体系采用“先练后导”教学模式则省略了“作前指导”环节,其教学流程为:师:命题并引导学生明确题意生:构思并勾画脑图确定内容     “先练”生:初草习作并作简要的检查师:据实指导并讨论评价标准生:据指导与评价标准以修改     “后导”生:互评互改并展示精彩文段“先练”尊重了学生写作的个体性和实践性,保证学生思维形式和内容的独立,写自己所想;同时也是教师当场备课过程,针对不同学生出现的不同情况加以指导和归纳,及时形成信息反馈,做到心中有数,改变指导的盲目性。“后导”融指导、批改和讲评于一体,让学生及时看到自己思维的特点,并据实际情况修改作文。“先练后导”教学模式体现了“目标导学,以评促写”思想,师生共同讨论得来的“评价标准”具有教学目标作用,并在学生的当堂修改中得到体现:学生根据评分标准与教师指导修改作文,努力使自己获得良好的评价,从而获得强化刺激,最终把握作文评价标准。五、立体操作 科学评价在实验中采用以下量表进行作文评价,量表的设计突出了教学重点,两个空项在“讨论评价标准”时据教学重点确定,并用60%的分值对学生作“强度刺激”;突出了基本功训练,包括内容真实、新颖、写作步骤、语句规范、书写正确、行款讲究、标点无误等,每项仅占5%,总计占40%,学生经多次训练“反复刺激”后会对这些内容形成条件反射,久而久之成为习惯,在错别字、病句等方面不需浪费时间;突出了鼓励创意表达,在总分外附设20分,“鼓励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同学评价(分项计分,可计满分) 老师建议项目     内容真新 4x 步骤 语句规范 书写正确 行款讲究 标点无误 字数达标 总计 创意  分值     10 5 5 5 5 5 5 100 20 得分                       其他意见   自 评价  由于不可能制定绝对无误差的量表,在进行量化评价同时还有必要采用互评、师评、自评。学生互评可纠正作文教学目标成人化倾向;师评通过了解学生心目中的评价标准对学生互评情况作“宏观调控”并对错误的批改进行纠正;自评则使学生对自己作文的不足之处引起重视,反思互评和师评中提出的问题并对症下药地解决。六、转变观念 随处作文笔者认为:作文不一定成文,课堂内外的每一句话,每一小段文字都是作文训练。所谓写作知识,不一定是成系统的,系统的写作知识并不一定是最好的,实践中重要的东西才是最宝贵的写作知识。应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增强学生在各种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最高境界的作文教学没有作文课也没有作文法。语文课程应该是开放而富有创新活力的,开放性教学环境是作文教学的真正源头。开放可保证学生在真实状态下作文,减少虚假心理成分,展现个性,成就创新之作。作文教学可向生活开放,如组织学生搜集、欣赏、分析、创作广告词,并为此活动撰写新闻稿、编排手抄报等,整个过程无一不是在积累语文、发展思维,无一不是作文;可向语文以外的学科开放,如生物考试时要求学生就花坛改建瓷坪发表意见;可向教学开放,如变习题为习作,增加在阅读教学中习作的机会。就作文课教学内容也可开放,研究中,笔者引导学生学写童诗,在炼字炼句中提高语言表达能力,活跃思维,培养审美、想象和创造能力,最终达到以诗带文全面提高的目的。就传统作文训练方式也可开放,如要求学生追求文章精品化,在不断修改中学习作文技法。此外,作文教学应摆脱功利性,不要企图在短期内大幅提高学生作文能力,在转变观念教作文的过程中,强调加强学生作文的“内功”。七、因材施教 特色育人新课标指出:“各地区都蕴藏着自然、社会、人文等多种语文课程资源。要有强烈的资源意识,去努力开发,积极利用。”首先应做到因地制宜,特色育人。笔者摸索的“风景区特色作文”教改实验要求学生通过调查、访问、考察等形式走向课外,探索家乡自然山水隽秀之美,神话传说神奇之美,人文古迹沧桑之美,风景名胜开发之美,每人写一本作文专辑《这是 美丽的家乡》。该实验有效利用风景区自然、人文资源实施开放性作文教学,取得良好效果,促进了当地教师教学观念、行为、效果三转变。其次应做到因“材”制宜。如整体素质好的班级以开发作文精品为主,相对落后的班级则从开发想象力入手,分层教学,使学生的作文能力在教学中发展到最佳状态。此外,还应有效利用各种现有教学设施。如恰当运用电教手段,用投景仪教学看图作文;用录相机教学录相作文;用录音机训练音响作文;在互联网上训练网络作文等。八、框架内的相关成果作文教学问题的根源在于教师。教师很少进行写作实践,因此不懂写作的真正规律;而是将作文教学当成一种简单的知识传授,简略实践环节的有效指导;进而导致怕指导、指导不好之间的恶性循环。研究者认为,要真正有效提高作文教学的效率,必须首先从教师方面找原因、想办法:写下水文提升教师自身的写作素养,向作家型教师转化,或设立专职作文教师;提高了解学生的能力,学习作文命题与批改的艺术;与时俱进,关注教学法、写作学理论发展。作文教学应遵循“先放后收”的原则。中国传统语文教学作文训练过程“先放后收”的实质是“循序渐进”、“因材施教”、“启发性”等,刘锡庆教授对这一原则进行了阐释:“首先鼓励学生大胆地写,等有了一定的基础再要求精炼严谨。‘放’,即初学作文时要放开心灵,放开手脚,放开笔墨,不拘格套,放胆为文。提笔为文时,倘能见为文之‘易’而不见为文之‘难’,就能大胆抒发、放笔行文”。因此,作文起步非常重要:宜多鼓励,少命题;让学生大胆写作,教师慎重评点;起步时虽然要求低、慢,但引导学生走上“正道”之后,就会加快教学步伐,取得良好效果。激发思维与激发兴趣同样重要。一方面,兴趣的激发需要良好的大环境而非小课堂,兴趣的保持比激发更难,应该让学生在不自觉中快乐地学习作文,把作文当成生活需要,加强内功。另一方面,写作思维训练应当是自觉的、积极的、主动的,但有些思维活动是被动的、消极的、无用的,有时候思维处于闭塞、抑制状态就需要调整、诱导、激发活跃而积极的思维活动。激发和保护学生写作兴趣使学生能在较长时期内乐学;而激发和保护学生写作思维才能使学生学习写作达到最佳效果,两者结合,学生才会积极主动地学习,提高写作能力。有必要构建《作文教学法》学科。学科研究史上的作文教学法一直与写作学或语文教学法混同在一起,建设研究作文教学活动及其规律的作文教学法学科将有助于跳出老圈子看问题。作为教育学、心理学和写作学三者交叉学科的作文教学法学科,研究内容包括:教的规律(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评估、教学过程、教学方法,教学大纲、教材、教学原则)、学的规律(着眼于何种外在活动有效促进作文水平提高,加强作文成功学生的个案研究)、课程规律(课程设置、师资培训、教学设施、教学手段、教学史、教学理论史)。
请登录后再发表评论!
后印象主义 POST-IMPRESSIONISM():也称“印象派之后”或“后期印象派”,是法国美术史上继印象主义之后的美术现象。后印象主义一词是英国人和美国人用来描述文森特·梵高、高更和保罗·塞尚等为代表的一群画家以及画风的。该词由英国艺术评论家并曾任纽约大都会博物馆馆长福莱(Roger Fry,)提出的。他想对保罗·塞尚立论,就需要一个新术语。几十年来,法国人并没有将这三个人和印象主义加以区别,只是近期才用这一术语把他们和那些主要名家区分开来。虽然保罗·塞尚一生中的大部分时间都和那群画家一起展出作品,但“后印象主义”仍是一个方便的术语用来突出这三位后来的画家,而且他们也确实与该群体十分不同。  所谓后印象主义是指塞尚、凡·高和高更的艺术观念和艺术创造。他们三个人最初都是学印象主义。塞尚和高更还参加过印象主义画展,凡·高虽然没有参加过印象主义展览,但他一直自称是印象主义。后来他们三人都认为绘画不能仅仅像印象主义那样去模仿客观世界,而应该更多地表现画家对客观事物的主观感受,他们虽有共同的创作倾向又有各自鲜明的艺术个性:塞尚一生的创作活动都是为了追求心目中永恒性的形体和坚实的结构,以创造形象的重量感、体积感、稳定感和宏伟感,最后达到简单化和几何化的效果,这使他成为后来的立体主义和抽象主义的始祖。高更主张不要面对实物,而凭记忆作画,提倡综合的和象征的美学原则。凡·高的新画风,可以说是印象主义、新印象主义,日本的浮世绘版画融合在他个人气质中的产物,是东西方绘画合流的结果。凡·高的画,一个突出的特点是强烈地表现了自己的个性。有人说,他的画都是他的自画像。  这三位画家都是在去世后很久才得到社会的承认,他们三人共同开启了现代艺术的大门,在他们的创作思想、艺术观念影响下产生了野兽主义、立体主义、表现主义、抽象主义等,是他们彻底地改变了西方绘画面貌,由客观再现走向主观表现,并使之走向现代,他们被誉为现代艺术之父。  严格意义讲后印象主义不是一个画派,他们之间不是团体,也没有联合开过画展,更没有什么宣言,只是三人都脱胎于印象主义又有着共同创作倾向而已。后来的美术史家们发现他们既有与印象主义联系又不同于印象主义,便称他们为“后印象主义者”。
请登录后再发表评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