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学中国历史地理学排名

中国历史地理学导论 -
  书名:中国历史地理学导论
  作者:张全明
  出版社: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
  定价:46.5
  页数:478
  出版日期:
  版次: 1
  开本:16开
  包装:平装
中国历史地理学导论 -
  历史地理学就是历史学中与现实结合最为密切的一门分支学科。随着生态环境问题的凸显,与现实环境问题相关的新的边缘、交叉学科历史地理学的研究已开始有了长足的进步。本书在深入思考当今日趋严重的环境问题的同时,试图通过对历史时期地理环境与生态文化的研究来探境变迁的状况及其特点与规律,不仅拓宽探索中国历史变化原因的范围,而且还能够帮助我们“复原”出真实的历史和人类走过的真实的足迹,进而服务于现代社会与经济建设的现实,为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在保护环境和进行环境教育方面提供有益的历史启示,为建设一个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社会提供有益的历史借鉴。
中国历史地理学导论 -
  总序 马敏
  第一章 导言:中国历史地理学理论简述
  第一节 历史地理学的性质与研究对象
  一、历史地理学的学科性质
  二、历史地理学的主要研究对象
  第二节 历史地理学的兴起与成就
  一、历史地理学的兴起
  二、历史地理学科的重要成就
  第三节 历史地理学的作用与学习、研究方法
  一、历史地理学的作用
  二、学习历史地理学的基本方法
  三、研究历史地理学的基本方法
  第四节 历史发展与地理环境理论
  一、中国古代学者对地理环境的认识
  二、地理环境“决定论”与“非决定论”
  三、马克思主义关于历史发展与地理环境关系的理论
  四、中国历史发展与地理环境的关系研究评介
  第二章 中国历史自然地理
  第一节 历史时期的气候变迁
  一、考古时期的气候
  二、物候时期的气候
  三、方志时期的气候
  四、仪器观测时期的气候
  五、气候变迁的基本特征
  第二节 历史时期的植被分布与变迁
  一、历史时期的森林植被分布与变迁
  二、东北地区的植被分布与变迁
  三、黄河中下游流域地区的植被分布与变迁
  四、长江中下游与东南地区的植被分布与变迁
  五、岭南、西南地区的植被分布与变迁
  六、青藏高原与西北地区的植被分布与变迁
  第三节 历史时期的动物分布与变迁
  一、历史时期野生动物的种类与分布
  二、历史时期野生动物的地域分布变化
  第四节 历史时期的水系分布与变迁
  一、黄河下游的决口与改道
  二、长江中下游河道的演变
  三、历史时期的湖泊及其变迁
  第五节 历史时期的土壤与沙漠变迁
  一、土壤资源分类及其变化
  二、土壤的分布规律
  三、土壤资源特征
  四、沙漠的分布与变迁
  第三章 地理
  第一节 从分封制到郡县制
  一、的古代政区
  二、分封制的产生与发展
  三、县、郡政区与郡县制
  第二节 州道路制时期的政区及其变化
  一、汉代监察区的创立。
  二、魏晋南北朝的政区沿革
  三、隋唐政区的统一与道制沿革
  四、时期的政区发展
  第三节 行省制的确立与发展
  一、制与省辖政区
  二、明代行省制的发展和政区调整
  三、清代地方政区制度的变化
  四、中华民国时期的地方政区制度
  五、新中国地方政区制度的完善
  六、传统政区沿革的基本规律
  第四章 中国
  第一节 中国传统经济重心区在中原地区的确立与各地经济的发展
  一、原始农业起源与南北方经济的同步发展
  二、中国传统经济重心区在中原地区的形成与南方经济的发展
  三、中国传统经济重心区在中原地区的巩固与各地经济的发展
  四、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经济的衰退与南方经济的发展
  第二节 中国古代传统经济重心区的南移
  一、隋唐时期南北方经济的持续发展
  二、宋代中国传统经济重心区的南移
  第三节 中国古代南北方地域经济发展差距的扩大
  一、蒙元时期不同地区的经济状况
  二、明清时期中国东南部地区经济的快速发展
  第五章 中国
  第一节 历史城市地理概论
  一、城市与历史城市地理
  二、历史城市地理的研究对象与内容
  三、历史城市地理的任务与作用
  第二节 中国城市史地沿革-
  一、中国早期城市的产生-
  二、中国古代城市的发展
  三、近现代城市化的进程
  四、都城地理概述
  第三节 中国传统城市的区域结构
  一、古代城市规划布局传统体系的演变
  二、宫署衙门的中心地位
  三、传统城市中的居住区
  四、传统城市中的手工业与商业区
  五、传统城市的道路系统
  第六章 中国历史文化地理
  第一节 历史文化区的源流
  一、历史文化区的起源与分界
  二、南北文化区的对峙、交流与融合
  第二节 中国文化重心区的东移南迁
  一、文化重心区东移南迁的时间与标准
  二、文化重心区东移南迁的地区与表现
  第三节 文化区的划分与地域特色
  一、中华民族文化体系的区域划分
  二、南北两大农耕文化区的差异
  三、主要文化区的地域特色
  四、语言文化与分布
  第七章
  第一节 历史地图学简论
  一、地图与历史地图
  二、历史地图学概述
  第二节 中国古代地图学发展史
  一、中国早期地图简介
  二、中国传统地图学的形成和发展
  三、西方制图学的传人与近代的测绘地图
  第三节 编绘历史地图的基本原则与方法
  一、编绘历史地图的基本原则
  二、编绘历史地图的主要步骤与方法
  第八章 中国历史地理名著简介
  第一节 《禹贡》和《山海经》
  一、《禹贡》与“”
  二、《山海经》
  第二节 以政区为纲的历史地理名著
  一、正史地理志
  二、地方志
  第三节 以水系为纲的地理名著
  一、《水经注》与“”
  二、河渠水利志书
  第四节 历代游记类地理名著
  一、《大唐西域记》
  二、《徐霞客游记》
  第五节 历史经济与军事地理名著
  一、《天下郡国利病书》
  二、《读史方舆纪要&
  附录一:参考习题
  附录二:参考书目
  附录三:张全明主要论著目录
  附图目录
  图2—1 中国近5000年来的图
  图2—2 全新世温暖期中国植被分布示意图.
  图2—3 历史时期天然植被破坏过程示意图
  图2—4 中国、大象、糜鹿分布地区变迁图
  图2—5 中国孔雀、鹦鹉分布地区演变图
  图2—6 中国河流径流分布示意图
  图2—7 黄河改道简图
  图2—8 荆江河道变迁图
  图2—9 长江河口历史演变图
  图2—10 古代著名泽薮分布图
  图2一ll 清代洪泽湖与高邮湖图
  图2—12 20世纪中期洞庭湖
  图2—13 鄱阳湖演变趋势图
  图2—14 中国土地资源分布简图
  图2—15 土壤垂直分布与水平分布关系图
  图2—16 不同气候带的土壤垂直带谱图
  图2—17 中国北方现代沙漠、黄土和戈壁分布图
  图3—1 禹贡九州图
  图3—2 禹“五服制”图表
  图3—3 秦代四十七郡图
  图3—4 西汉十三州(部)图
  图3—5 唐代十五道图
  图3—6 北宋二十四路图
  图3—7 元代十一行省图
  图3—8 明代政区图
  图3—9 清代政区图
  图4—1 战国至秦汉经济区示意图
  图4—2 隋代南北大运河图
  图4—3 西汉元始二年人口密度分布图
  图4—4 明代人口密度分布图
  图4—5 京杭大运河图
  图5—1 20世纪40年代末我国5万人以上城市分布图
  图5—2 《三礼图》中的周代王城图
  图5—3 明代北京城图
  图5—4 唐长安城平面图
  图5—5 隋唐洛阳城图
  图5—6 古代州府及县城道路系统图
  图6—1 中国北方与南方历代人才比重变化趋势图
  图6—2 宋代诗人籍贯分布示意图
  图6—3 明代进士籍贯分布示意图
  图6—4 中华民族文化区分布示意图
  图6—5 中国汉语言分布图
  图7—1 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地形图复原图(底图)
  图7—2 (复原图)’
  图8—1 禹贡山川示意图
  图8—2 郦道元路线简图
  图8—3 徐霞客旅游路线示意图
为本词条添加和相关影像
互动百科的词条(含所附图片)系由网友上传,如果涉嫌侵权,请与客服联系,我们将按照法律之相关规定及时进行处理。未经许可,禁止商业网站等复制、抓取本站内容;合理使用者,请注明来源于。
登录后使用互动百科的服务,将会得到个性化的提示和帮助,还有机会和专业认证智愿者沟通。
您也可以使用以下网站账号登录:
此词条还可添加&
编辑次数:6次
参与编辑人数:6位
最近更新时间: 14:12:08
贡献光荣榜
扫描二维码用手机浏览词条
保存二维码可印刷到宣传品
扫描二维码用手机浏览词条
保存二维码可印刷到宣传品历史地理学家陈桥驿去世 其水经注研究开郦学新时代
关键字:&陈桥驿陈桥驿逝世历史地理学水经注禹贡禹贡学会谭其骧祖国的河流青年远征军
2月11日上午,著名历史地理学家、郦学(观察者网注:郦学指研究《水经注》的学问,此书作者郦道元,故名郦学)泰斗陈桥驿先生在杭州逝世,享年93岁。陈先生是浙江大学地球科学系终身教授,他的《水经注研究》是中国历史地理文献的重要宝藏之一。
陈先生原名陈庆均,浙江绍兴人,陈桥驿是他的笔名。
上世纪五十年代曾有一本风靡地理课堂的参考书《祖国的河流》,这本小册子在4年内再版了9次,是当时最畅销的地理书。此书的编者就是陈桥驿,他当时只有20多岁。《祖国的河流》以及另外两本著作《淮河流域》和《黄河》,都是他研究《水经注》的初步成果。
历史地理学研究的是历史时期的地理环境及其演变规律。中国历史地理学的最初形态是沿革地理学,主要研究的是历代政区和疆域的变迁。中国的沿革地理学历史最为悠久,可以追溯到战国时期的《禹贡》。《禹贡》把华夏土地划为冀、兖、青、徐、扬、荆、豫、梁、雍“九州”的分法,至今影响着国人的地理观。历代学者以司马迁《史记》中的《河渠书》和《货殖列传》以及班固《汉书》中的《地理志》作为传统中国历史地理学成熟的标志。《史记》、《汉书》之后的二十三种正史中,有十六种列有“地理志”,而历朝历代各种官修私撰的方志,更加蔚为大观。北魏郦道元的《水经注》,正是其中最全面、最系统的综合性地理著作。
但沿革地理学的研究视角集中在地名沿革方面,并没有对专题地理问题进行探讨。司马迁与郦道元采取的地理学研究方式更符合近现代历史地理学的要求,但直到近代以前,都没有被学者们重视。而中国的历史地理学,也就一直作为历史学的附庸,直到1909年“中国地学会”的成立,它才开始作为一门独立学科在学界立足。
中国历史地理学研究进入一个更成熟的阶段,是在1934年。其时著名历史学家顾颉刚和历史地理学家谭其骧共同创办了禹贡学会。禹贡学会存在时间虽短,却为中国历史地理学科培养了大批人才。1985年,陈桥驿的首部郦学专著《水经注研究》出版,谭其骧致信云:“《水经注研究》的出版,势必大大推进国内郦学研究,深为郦学将进入一个新时代庆幸。”
陈桥驿先生的离世是中国历史地理学界的一大损失。《钱江晚报》在2012年7月曾对他做过一次专访。他10来岁就醉心《水经注》;参加过“青年远征军”(观察者网注:1944年,国民党政府派驻缅甸的一支由青年知识分子组成的军队),担任英语翻译;曾赴日本、美国、加拿大、巴西等国多所大学访问讲学——在记者采访他时,他随口就背诵出一段莎翁戏剧《罗密欧与茱莉亚》中的英文对白。除了历史地理学和郦学,陈桥驿先生在地方志、地名学研究、城市研究、古都研究以及翻译等方面都有精深造诣。他出版了超过70部的著作,有不少被译为外文,为世界学界所知。
陈桥驿先生为《史志文丛》的题字
请支持独立网站,转发请注明本文链接:
来源:观察者网
责任编辑:刘旭爽
&&看完这篇文章有何感觉?已经有人表态
o&最热新闻&o
o&最热评论&o《历史地理学的理论与方法》
《历史地理学的理论与方法》
菊地利夫 著&&辛德勇 译
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年1月第一版 ISBN
一、历史地理学的构成
二、历史地理学基本概念的革新
三、历史地理学本质理论的多样化
四、历史地理学的逻辑结构
五、历史地理学的复原理论
六、历史地理现象的说明理论
七、历史地理学的知识类型
八、历史地理学的叙述理论
九、历史地理学的地理历史型叙述理论
十、历史地理学的时间断面型叙述理论
十一、历史地理学的时间断面堆积型叙述理论
十二、历史地理学的占据系列型与空间进化系列型叙述理论
十三、历史地理学的时空连续型叙述理论
十四、略论历史地理学中的人文主义方法
一、日本历史地理学家论略(河野通博著)
二、增进协作,正确认识人类的生活环境(河野通博著)
&&&&这是一本有关历史地理学基本理论和研究方法的译文集。原作者菊地利夫,生前主要执教于日本筑波大学历史人类学系。文集中大部分内容,译自菊地利夫先生所著《历史地理学方法论》一书。菊地先生毕生从事历史地理学研究,曾经担任日本历史地理学会会长,除了具体研究日本历史地理问题之外,在历史地理学方法论领域,造诣尤深。先生精通德、法、英等西方主要语言文字,《历史地理学方法论》这部著作,全面而又深入地论述了欧美和日本历史地理学界对历史地理学基本理论和研究方法的认识历程及其应用状况。汇集在这里的译文,实际上保持了这部著作理论阐释的系统性,省略未译的只是书中举述的一些具体研究例证。因此,通过这些译文,应该能够比较完整地领会菊地利夫先生的学术见解。
&&&&在这里需要说明的是,《历史地理学方法论》一书初版于1977年4月(日文书名写作“v史地理学方法”,|京大明堂出版),我依据的就是这个版本。后来在1987年,菊地先生在同一家出版社又印行了“新订”本,内容有所增改,而我因时间和精力所限,现已无法依据新订本重译,这一点请读者谅解。好在其基本论述,并没有重大改变。
&&&&文集正文最后一篇《略论历史地理学中的人文主义方法――附论实证主义方法》,是菊地利夫先生为《中国历史地理论丛》创刊十周年纪念撰写的一篇专稿,正好可以补充《历史地理学方法论》书中未曾系统论述的一个重要方面。另外,这里还附录有两篇河野通博先生的文章。河野先生毕业于京都大学,毕业后曾留校任教,后来长期供职于日本关西大学。中国历史交通地理是河野先生的一个主要研究方向。在这两篇文章当中,《日本历史地理学家论略》一文,是河野先生为《中国历史地理论丛》撰写的专稿,旨在向中国学术界介绍日本历史地理学的历史和现状,内容非常详实,对我们了解相关情况,颇有助益;另一篇《增进协作,正确认识人类的生活环境》,是1987年8月河野先生在西安国际历史地理学术讨论会上所作讲演的文稿,篇幅虽然较短,却谈到对一些重要理论问题的看法,所以也把它附印在这里。
&&&&这些理论性论著,涉及诸多学科领域,译述难度本来就很大,而我自己对学术理论极为隔膜,尤为加重了翻译的困难。特别是选自菊地利夫先生《历史地理方法论》的内容,都是我在硕士学位学习期间译出的,当时初入学林,寡陋浅薄,更可想而知。因此,这些译文一定存在很多疏谬,我对此深感惶恐。
&&&&承蒙恩师史念海先生重视,这些译文原来都是刊载在先生创办的《中国历史地理论丛》季刊上。译文陆续刊出后,引发许多人的关注,特别是北京大学的侯仁之先生对此给予了充分肯定。侯仁之先生是中国最早亲赴西方学习历史地理学理论、并将其付诸研究实践的学术前辈,对当代中国历史地理学理论的建设,做出了历史性的贡献。读到我的译文后,侯仁之先生特地邀请菊地先生到北京大学讲学数周,我也是在这时,才有缘拜见菊地先生,并蒙先生赐予《历史地理学方法论》的新订版本。侯仁之先生后来还几次和我谈起,希望我能够更多介绍一些国外的历史地理学理论著述,不断开阔学术视野。史念海先生和侯仁之先生的积极鼓励,是我把这些译文汇编在这里的一项重要动力。
&&&&这部文集能够在我的母校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印行出版,这首先要感谢同仁侯海英女士的鼎力帮助和责任编辑刘定先生的辛勤工作,而回顾过去翻译的经历,则尤其要感谢诸多日本学者和友人的热情协助。我的好朋友冲野恭子小姐(现名千叶恭子),当年在日本学习院大学东洋史专业读本科的时候,用自己辛苦打工挣来的零用钱,赠送给我《历史地理学方法论》一书,才使我有机会读到菊地先生这部大作。很多年后我才知道,购买这样的学术著作,对于一个普通的日本大学生来说,是一笔很大的开销。菊地利夫先生对我未经许可就擅自翻译发表他的著述,不仅没有怪罪,而且当我向他为《中国历史地理论丛》约稿时,还慨然允诺,精心撰写了长篇专稿。河野通博先生对中国和中国文化更充满感情,当年我约请他为《中国历史地理论丛》撰写评述日本历史地理学家的专稿时,不顾年事已高且手头工作繁重,很快就赐下这篇长文,非常令我感动。日本中央大学的妹尾达彦先生,是我交谊多年的挚友,不仅一直鼓励我翻译出版这些学术论著,而且为促成出版这部文集,作了重要的沟通联络工作。最后我要特别感谢菊地利夫先生的哲嗣夫先生欣然同意授权出版这部文集,使其得以面世。
&&&&多年以来,我亲身经历有一大批日本的学者和普通民间人士,为中国的学术文化事业提供了大量细致周到的帮助。在改革开放之初中国学术界经济状况异常拮据、与国外学术界联系极其匮乏的情况下,这种帮助,对中国学术的发展尤为重要,从而也尤其值得我们珍重。藉此文集出版之际,我想在这里对所有这些热心帮助过中国文化发展的日本友人,致以由衷的谢意;并且衷心期望,不管时势如何变化,这种友好的交流协作,都能够一如既往,长久持续下去。
辛德勇&&日记于北京海淀蓝旗营寓所
北京大学中国古代史研究中心历史地理学 -
对几大古都的历史地理进行的研究
历史地理学以历史时期的地理环境为其研究对象。其研究内容曾长期局限于研究历史人文地理。从50年代起,美国克拉克等特别强调了历史自然地理研究的重要性。现在多数认为历史地理学的研究除去理论和方法论的探讨外,主要包括以下4个方面:①。研究历史时期自然地理环境的变化及其规律的学科。研究较多的领域是历史气候、历史植物地理、历史地貌和历史水文地理。②。研究历史时期人文地理环境的变化及其规律的学科。、、、、、等各种各样的活动场所,都是人类长期活动的产物。历史人文地理学研究较多的是历史人口地理、城市历史地理和历史经济地理等。③历史地理学。④历史地图研究。
历史地理学的研究在理论和实践上都有重要价值。在理论方面,历史地理学是从现代地理学的发展过程中分化出来的,而它的发展又大大丰富了现代地理学的内容。历史地理学的任务,不仅要尽可能地去“复原”过去时代的地理环境,而且还要揭示地理环境发展演变的规律及其特点。因此,历史地理学研究不仅有助于地理科学的前进和理论发展,也影响到历史科学的发展。在实践方面,对于经济建设、文化建设等方面都具有重要意义。如荒漠化问题已成为当前世界地理环境所面临的一个重大问题。在现代历史地理的考察中,揭示了中国西北地区一些前汉时期的草原后来变成了荒漠,以及这一演变的具体过程。这不仅加深认识当前该地区的地理环境,而且有助于防治荒漠化和改造沙区的工作。又如对城市的研究,仅满足于及其地理诸因素的考察,是难以说明一个城市的起源及其发展规律的。唯有通过历史地理的研究,“复原”已经变化或消失了的当初赖以发展的各种自然的和人文的因素,才能认识这一城市的起源和发展的全过程,揭示出其发展的规律,从而为今后的规划和建设提供必要的依据。
开展区域历史地理的研究,总结人类过去的活动对该地区地理环境变化所产生的影响及其规律,已成为国土开发和区域建设中的重要依据。&
历史地理学 -
东汉班固于公元1世纪撰写《汉书·地理志》历史地理学的发展大致可划分为 3个阶段:古代沿革地理的起源和发展;沿革地理向历史地理的演变;现代历史地理学的形成和发展。
沿革地理的起源和发展& 沿革地理研究在中国起源很早,班固于公元1世纪撰写已开其端。此后历代相继,至宋代已形成一项独立的研究,代表性著作有王应麟的《通鉴地理通释》;到清朝,早期的《读史方舆纪要》,晚期的,代表了封建时代中国沿革地理研究的最高成就。 在西方,沿革地理的研究无论在内容上还是在数量上,都难以与中国相比拟。1848年出版的T.麦考利《英国史》第一卷第三章关于1685年历史地理的描述,虽然有人认为它是历史地理学的“典范”,但该章及其以后出版的一些以“历史地理”命名的著作(如E.A.弗里曼1880年的《欧洲历史地理》),实际上仍以记述疆域或政区变迁为主。被称为俄国历史地理奠基人的18世纪B.H.塔季谢夫对历史地理任务的解说,也只限于历史时期疆域、位置、地名、边界、民族、移民、村落以及地方行政机构的描述,与中国传统的沿革地理研究内容基本一致。总之,19世纪及其以前“历史地理”一词在西方虽已广为应用,但实质内容仍属地理的范围。
沿革地理向历史地理的演变& 这个演变过程是随着近代地理学的发展而出现的。近代地理学始于西方,德国I.康德于18世纪中,在柏林大学开始讲授自然地理课程,与又分别为和的早期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当时直接影响到历史地理学发展的,是李特尔在柏林皇家科学院的演讲《地理科学的历史因素》(1833),以后是德国的《人类地理学》(上卷,1882,下卷,1891)。美国在年分别完成的《美国历史及其地理环境》和《地理环境的影响》,竭力宣扬,但在她去世之前写成的《地中海地区的地理及其与历史的关系》(1931),却是代表历史地理研究方法的一部重要著作。法国针对地理环境决定论提出了,其著作《人文地理学原理》(1921)对于现代历史地理学的理论发展有一定的影响。1910年出版的提出了历史地理学研究的目的和内容,还著有《历史地理学》一书。
20世纪初,日本即已成立了历史地理学会,并创办刊物《历史地理学》。教授小川琢治利用中国古籍研究历史地理,著有《支那历史地理研究》及其续编。
历史地理学名称在20世纪初由日本传入中国。但其内容仍未超越沿革地理的范围。年在北京大学主讲《中国地理沿革史》,这是沿革地理第一次被列入大学课程,且在课程内容上已不限于的演变。30年代前期,顾颉刚在燕京大学和北京大学讲授《》,在辅仁大学讲授同一门课。当时影响更大的是由顾颉刚发起的“”,以及由顾颉刚和谭其骧主编的《禹贡》半月刊。《禹贡》自第3卷第1期开始,其英译名称正式改为《中国历史地理》,这是“历史地理”一词用于中国出版物的开始,虽刊物内容仍以沿革地理论文为主,但为以后中国历史地理学的发展创造了条件、培养了人才。
历史地理学 -
李特尔在柏林皇家科学院的演讲《地理科学的历史因素》20世纪20年代末到40年代是现代历史地理学的形成时期。德国1927年出版的《地理学──它的历史、性质和方法》一书,有专节论述历史地理学,指出历史地理学既不同于,也不能局限于国家疆域和地点的描述,它是对“过去时代进行的地理考察”。同时,德国用历史地理的方法来分析地理景观,提出要研究(人类活动影响之前的景观)如何转变为(人类文化所创造的景观)。此后,他又用20多年的时间研究中欧地区原始景观,利用地名考证和古代希腊罗马的地理文献,重建了公元5世纪时的林地和空地模式,追溯了文化景观的演变过程,写成3卷著作《早期中欧聚落区域》(、1958)。
一些重要的历史地理专著的出现,为现代历史地理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1935年出版的英国W.G.伊斯特《欧洲历史地理》,叙述了欧洲罗马帝国至19世纪铁路兴起时期的聚落地理、政治地理和经济地理的历史演变,内容上已完全不同于过去以研究疆域政区为主的同一名称的专著。1936年一部更为重要的历史地理专著问世,即英国主编的《1800年以前的英格兰历史地理》。达比在本书序文中简明扼要地说明了历史地理学的性质、特点和方法,对于后来历史地理学的发展有很大影响。1948年,R.H.布朗的《美国历史地理》出版,该书描述了从15世纪末北美大陆被发现后直到19世纪20年代,美国国土由东向西逐渐开发过程中的地理变迁。上述三部著作,标志着现代历史地理学的形成。与此同时,美国的、A.H.克拉克和苏联的В.К.亚聪斯基在理论上和研究方法上,都对历史地理学的独立发展有一定的贡献。
以后,代表性著作有达比的(初版,1976年又分别出版《1600年以前的英格兰历史地理》和《1600年以后的英格兰历史地理》)。达比还利用1086年英格兰全国土地丈量清册组织力量进行研究,从而复原了11世纪英格兰的地理,共有6部,在年间陆续出版。美国D.W.米尼格的《大西洋的美洲,》(1986,为《美洲的形成》的第1卷)。苏联 В.С.热库林的《历史地理学:对象和方法》(1982),系统地论述了俄国历史地理学的发展过程以及这门学科的研究对象、性质、任务和方法,并以区域历史地理的研究实践作了具体说明。日本菊地利夫的《历史》(1977)是论述历史地理学理论和方法的专著。
西方历史地理学被系统地介绍到中国,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1950年,在以达比为代表的现代历史地理学的理论和方法的影响下,撰文阐述了“沿革地理”与“历史地理”之间的本质区别,指出历史地理学的研究“以不同时代地理环境变迁为主 ”,“从先史时期开始,举凡每一时期中自然和人文地理上的重要变迁”都在讨论之列。其后因为受苏联地理学说的一些消极影响,历史人文地理学在一段时期内未能在中国(大陆)得到发展,但整个历史地理学的研究却是有很大成绩的,主要在历史气候、城市历史地理、区域历史地理,以及古代地理名著的研究等方面都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例如的《中国近五千年来气候变迁的初步研究》(1972)。侯仁之的《历史地理学的理论与实践》(1979)、谭其骧的《》(1987)、史念海的《河山集》(第1集,1963;第2集,1981;第3集,1988)、黄盛璋的《历史地理论集》(1982)、陈桥驿的《水经注研究》(1985)和陈芳惠的《历史地理学》(1977,台湾省出版)。的编绘虽然仍以沿革地理的研究成果为主,但在范围、内容和精度上都有重要发展,如谭其骧主编的()、侯仁之主编的《北京历史地图集》(1988)和、徐圣谟主编的《中国历史地图》(上册,1980;下册,1984,台湾省出版)。
历史地理学 -
历史地理学
历史地理学以历史时期的地理环境为其研究对象。这里所谓历史时期的,是限于在人类活动影响下的地理环境。人类出现在地球上已经有几百万年的历史,在漫长的岁月里人类利用自然和改造自然,从而在自然环境中打上了人类活动的烙印,甚至创造出只有在人类的活动下才能出现的地理现象。
但是,人类的活动所引起的地理环境的变化是个逐渐演变的过程,这一演变过程只是在原始农业出现之后才日益明显和重要。据今所知,原始农业的起源至今将近1万年,距今1万年前在地质史上是第四纪全新世的开始,在考古学上则是由旧石器时代进入到新石器时代。在此以前,自然环境变迁一般属于的研究范围;在此以后,自然环境变迁一般则属于历史地理学的研究范围。事实上,和历史地理学在具体的研究工作中是相互渗透的。在过去很长的内,历史地理学研究主要限于有文字记载的历史时期。文字记载以前很长的一段先史时期,常是历史地理学和古地理学交叉研究的范围。
历史地理学 -
历史地理学历史地理学的研究内容曾长期局限于研究历史人文地理。从起,美国克拉克等特别强调了历史自然地理研究的重要性。现在多数学者认为历史地理学的研究除去理论和方法论的探讨外,主要包括以下4个方面:历史自然地理、历史人文地理、区域历史地理和历史地图。相应地形成4个研究领域。
历史自然地理学& 研究历史时期自然地理环境的变化及其规律的。历史时期自然地理环境的变化早已引起人们的注意,但进行深入的研究是在20世纪30年代以后,达比的一系列著作,为历史自然地理学奠定了基础。中国自50年代以来进行了大量的研究,《中国自然地理·历史自然地理》(1982)是这一时期的初步总结。历史自然地理学如涩一样,也有各种不同的分支和领域,现在研究较多的是、历史植物地理、历史地貌和历史水文地理。
历史气候这个领域的研究成果以中国和苏联为主,如M.A.博戈列波夫在1907年已发表《论俄罗斯欧洲部分在历史时期的气候变动》;中国1981年出版《全国近五百年旱涝分布图集》,包括年旱涝分布图510幅,及年实测降水量分布图119幅。其中,以竺可桢的成果最为显著,他以毕生精力进行研究,1925年就发表《中国历史上气候之变迁》。
历史植物地理这是从苏联Е.В.武尔夫的研究开始的,出版《历史植物地理学引论》,以后又出版《历史植物地理学》。他在30年代的著作中即明确指出,历史植物地理是研究"人类活动所造成的植物界的变迁”。中国学者在这一领域也进行了不少研究,如文焕然的《试论七、八千年来中国森林的分布及其变迁》。
历史地貌索尔于所发表的《景观的形态》,讨论了人类活动引起的地球表面的变化。中国学者曾昭璇等的《浅论》(1985),较为系统地探讨了这个问题;侯仁之、对沙漠历史地理,史念海对黄土高原的历史地理,陈吉余等对河口、海岸在历史时期的变化等,均有研究成果。
历史地理学
历史水文地理达比在1936年出版的著作中对英格兰的在历史时期的变化作了系统的探讨;中国谭其骧、史念海对黄河水系历史时期的变迁,谭其骧等对长江水系历史时期的变迁,曾昭璇对珠江水系历史时期的变迁,均有较深入研究。此外,在历史动物地理、历史土壤地理等方面,中外地理学家也都有专文陆续发表。随着各自然要素的历史地理变迁研究的深入,历史综合自然地理研究也已开始受到重视。
历史人文地理学& 研究历史时期人文地理环境的变化赴其规律的学科。人是改造自然的主导者,是各种人文地理现象和环境的创造者。农村、城市、田园、矿区、道路、港口等各种各样的活动场所,都是长期活动的产物。与此同时,创造了不同地区和不同民族的文化,形成了各自不同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因此,历史人文地理学与现代人文地理学一样,也有许多分支,但研究程度远不如现代人文地理学。其中研究较多的是历史人口地理、城市历史地理和历史经济地理等。
历史人口地理中外学者在这方面都进行了大量研究。在西方,对之后的世界人口大迁移进行了较为系统的探讨。在中国,研究工作则几乎涉及秦汉以来的历代王朝的人口分布和变迁;各地区的历史人口地理也有研究,例如对辽金至中华民国期间北京城市和郊区人口的变化及其地理分布的研究。
城市历史地理中外学者这方面的研究也是大量的,其中以和中国的成果较为瞩目。例如美国J.E.Jr. 万斯关于西方文明发展过程中城市作用和结构的专著(1977),被誉为城市历史地理的代表作;美国P.惠特利研究古代中国城市的起源和特点,发表了专著(1971);美国G.W.施坚雅主编有《》(1977),第一次把中心地学说引入中国城市历史地理的研究。在中国,侯仁之等结合北京等城市的规划工作进行了城市历史地理研究,特别对几大古都的历史地理进行了较多研究。
历史经济地理苏联学者比较重视这项研究,出版有《国外经济地理学的历史地理学导论》(1963)、《15~17世纪的俄罗斯农村》(1980)等书。在中国则以农业历史地理的研究为主。 另外,历史文化地理、、历史军事地理等领域也都有研究专文发表。
随着历史自然地理学和历史人文地理学研究的深入,区域历史地理学也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代表性著作有达比关于英格兰历史地理的几本专著,的《美国历史地理》,苏联В.З.德罗华热夫的《苏联历史地理》(1973)。中国有《中国自然地理·历史自然地理》(1982),和在台湾省出版的王恢编著的《中国历史地理》(1975)、石璋如等合写的《中国历史地理》(1983),后两书仍以传统的沿革地理的内容为主。
历史地图研究历史地图的绘制,从3世纪时中国的《禹贡地域图》至今,已有1700年的历史。至今不少国家已有大型的国家历史地图集的出版。例如出版的由R.C.哈里斯主编的第1卷,很有特色。但对历史地图的理论和绘制内容的研究还有待深入。
历史地理学 -
性质和地位
对历史地理学学科的性质。一直有不同的意见:①认为是的辅助。以苏联亚聪斯基为代表,А.Г.伊萨琴科等苏联学者至今持有这种观点。②认为是人文地理学的一部分。以英国伊斯特为代表,这个观点至今在中国地理学家中有一定影响。事实上历史自然地理学的兴起和发展,使历史地理学的研究早已越出人文地理学的范围。③认为是现代地理学的一个组成部分。以英国达比、中国侯仁之为代表,这个观点愈来愈受到历史地理学发展的证实,也被愈来愈多的学者所承认。
历史地理学 -
对几大古都的历史地理进行的研究
历史地理学的研究在理论和实践上都有重要价值。
理论方面& 历史地理学是从现代地理学的发展过程中分化出来的,而它的发展又大大丰富了现代地理学的内容。历史地理学的任务,不仅要尽可能地去“复原”过去时代的地理环境,而且还要揭示地理环境发展演变的规律及其特点。因此,地理学研究不仅有助于地理科学的前进和理论发展,也影响到历史科学的发展。
实践方面& 在经济建设、文化建设等方面都具有重要意义。如问题已成为当前世界地理环境所面临的一个重大问题,中国西北广大干旱区和半干旱区就遭受到荒漠猾的严重危害。干旱区生物体与环境之间处于脆弱的相互依存的平衡状态,这种平衡状态极易遭受破坏,一旦破坏之后则很难恢复;加上干旱和大风频率极高的气候特征,地表含有大量的沙质沉积物,为荒漠化的发展提供了客观条件。在这种情况下,人类的一些活动破坏干旱生态系统的平衡,便出现荒漠化。在现代沙漠历史地理的考察中,揭示了中国西北地区一些前汉时期的草原后来变成了荒漠,以及这一演变的具体过程。这不仅加深认识当前该地区的地理环境,而且有助于防治荒漠化和改造沙区的工作。又如对城市的研究,仅满足于现状及其地理诸因素的考察,是难以说明一个城市的起源及其发展规律的。惟有通过地理的研究,“复原”已经变化或消失了的当初赖以发展的各种自然的和人文的因素,才能认识这一城市的起源和发展的全过程,揭示出其发展的规律,从而为其今后的规划和建设提供必要的科学依据。
开展区域历史地理的研究,总结人类过去的活动对该地区环境变化所产生的影响及其规律,已成为国土开发和区域建设中的重要依据。在文化教育、文化交流以及文化的建设等方面,都需要开展历史地理学的研究。现今世界上凡有条件的国家,都已把本国的历史地理列在大学之内。
历史地理学 -
基本研究方法
历史地理学,作为正在不断发展的科学,需要有好的研究方法不断推进,补充新的血液,增加新的生命力。那么,针对这门学科的性质特点,有哪些方法可供选择呢?1。历史文献研究法就是以某研究任务为中心,收集相关文献资料,整理关键信息,找到重要线索,得出重要结论。收集文献的范围比较广泛,像历代正史的地理志,专门的舆地之书,各种相关笔记、诗文、杂录、碑刻、图画等。在这个过程中要注意去粗存精,去伪存真,进行严格考证。2。实地考察法研究学科的最好方法是取得第一手新鲜资料。而一手资料需要进行实地考察。例如对地形地貌的相考察,研究不同历史时期的演变;对古遗址等的考古研究等。3。多学科交叉演进法每一门新兴学科的发展,以及不断壮大,都离不开从各学科当中吸取营养。历史地理学更是如此。历史地理学是在一定的时间,特定的空间尺度范围内研究历史现象和地理演变规律,因此,首先就与地理学结缘,但又不是直接研究地理事物的位置,地形地势等纯地学内容,而要与时间挂起钩来,因此,还应该特别注意吸收取史学的地理类要素。该学科的交叉本质也就决定她一诞生就是一门杂食学科。不仅如此,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普及,伴随传统的研究方法外,还应该不断把现代信息技术学科的营养植入其体内,吏其更加便捷,动态,丰富的呈现历时的变化规律和要素,为更多的人所接受并发扬光大。此外,像语言学,民鹆学等相关学科都会成为其不断发展的力量。展望
首先,历史地理学是一门年轻的学科,它的进一步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有两个。一是如何加强理论上的研究以促进本门学科的进一步发展。近年来,历史地理学的专题研究和区域性的描述,在一些国家中与日俱增。但是在此基础上如何进行理论上的总结,虽已引起重视,但亟待深入探讨。如在建立系统历史自然地理学的同时,如何发展综合历史自然地理学:传统的绝对空间的概念已经发生变化,和也已不能再认为是绝对对立的了,这些基本概念的变化,如何影响历史地理学的发展等问题。二是在研究方法上如何积极引进新的科学。近年来放射性碳测定、孢粉分析、树木年轮等方法,已经开始被应用到历史地理学的中来,但计量方法和航空热红外、遥感技术的应用,还有待引进。它们的引进必将有助于开拓新的研究领域。
其次,国家历史地理专著的写作和国家历史地图集的编绘,已受到历史地理学界的重视。但是像达比主编的英格兰历史地理专著还不多,这需多年的集体努力才得以完成。至于国家历史地图集的编绘,在加拿大也是经过多年的分工合作才于1987年出版其第 1卷。中国沿革地理的研究和沿革的编绘,长期以来成就突出。但是,足以反映历史地理学研究成果的国家历史地理和国家历史必图集的编绘,还有待进行。中国国家历史地图集的编绘已由谭其骧组织力量在进行之中。
万方数据期刊论文
地理科学进展
万方数据期刊论文
万方数据期刊论文
为本词条添加和相关影像
互动百科的词条(含所附图片)系由网友上传,如果涉嫌侵权,请与客服联系,我们将按照法律之相关规定及时进行处理。未经许可,禁止商业网站等复制、抓取本站内容;合理使用者,请注明来源于。
登录后使用互动百科的服务,将会得到个性化的提示和帮助,还有机会和专业认证智愿者沟通。
您也可以使用以下网站账号登录:
此词条还可添加&
编辑次数:16次
参与编辑人数:10位
最近更新时间: 18:47:02
贡献光荣榜
扫描二维码用手机浏览词条
保存二维码可印刷到宣传品
扫描二维码用手机浏览词条
保存二维码可印刷到宣传品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历史地理学排名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