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什么心理是什么?

文:张晓 丨 壹心理专栏作家
有个学心理学的朋友是一种怎样的体验?
这让我想起《what &if》:如果我有个学心理学的朋友,我的生活是怎样的?
是像《生活大爆炸》里莱纳德的母上,只要上一层楼的功夫就能把你说哭了;还是像《别对我说谎》里的莱特曼,只要说上几句话,就知道你是否在说谎;抑或像《消失的爱人》里的简,不知不觉就把你卖了?
《生活大爆炸》莱纳德和他母亲
不不不,有个学心理学的朋友明明是可以知道第一手占星资料、知道你的往生来世。有一个心理学的朋友?也许和有一个精神病的朋友体验差不多。
电影《爱德华医生》剧照
科学家曾拿其他专业与心理学专业的学生对比试验:从fMRI(功能性核磁共振)的脑电图看,学心理学的人大脑结构和其他人非常不同,当实验者给心理学人看一些异次元图片时,他们的大脑就像放烟花一样,四处都亮了。
这,当然都是假的,至少那个实验是。fMRI(功能性核磁共振)没有发现这样的差异,事实上心理学朋友就像经济学或建筑学朋友一样,如果他长了一张大众脸,丢进人海照样很难被找出来。
那么有一个学心理学的朋友究竟是怎样的体验?
先说说好话,建立一下人气。往大了讲:
如果你有了个学心理学的朋友,首先他可能比你更理解你的行为。
这并非基于他懂读心术,而是基于他对人类行为的理解。他知道人类感觉的个体差异,因而能够理解这种差异;他知道期待与既有知识对知觉的影响,因而能够理解误会。至于他有多了解你?呵呵哒,这得看你们的关系有多深了。
如果你有了个学心理学的朋友,他可能会改变你的世界观。
这个世界的原本是没有分类的,它是连续与流动的。分类只有在人类社会中才存在。理性的人都喜欢讲因果,因为不吃饭,所以饿了;因为不喝水,所以口渴;但心理学家发现,自己在研究『人与社会』的时候,纯粹的因果关系其实很少,更多的是复杂的相关关系。也就是说,一个结果,往往是在不同因素影响下发生的。我们不能观察到,月亮圆了,犯罪率高了,就认为犯罪率的提高是月亮圆的原因,更有可能的版本是:月亮圆了,黑夜变得不那么黑了,坏蛋犯罪更容易被发现了。
如果你有一个学心理学的朋友,他恰好还是考究帝。他可能会频繁纠正你的措词,好让你知道这不是一个非黑即白的世界。
相信我,这真的很烦,但对理解世界的真相却很有益处。
往小了讲:
如果你有个学心理学的朋友,你可能变成行为上的学霸。
最近英国与加拿大的联合研究表明,我们大脑里存在好学基因,也就是说你爱不爱学习,可能不是你的问题,而是你基因的问题。那么一个学心理学的朋友拿什么来拯救一个在基因上就不喜欢学习的你呢?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如果你的朋友是像斯金纳或华生一样的行为主义学派,他可能会用奖励的方法让你爱上学习,疯狂的,爱上学习。
如果你有个学心理学的朋友,你会很有钱。
你可能会赚很多钱。
面对过山车一般的股市行情。已有研究表明,在预测未来这件事上,人们有多失准头。曾有心理研究表明,让黑猩猩与股市专家去买股票,结果专家对股票的预测结果与黑猩猩差不多。但最近面对股市的“天台见”行情,有研究称心理学家比经济学家更能在股市中赚到钱。影响因素之一大概就是心理学家比经济学家更能在压力情景中控制好自己,较少从众,更明白自己行为中可能隐藏的陷阱。
你可能会省很多钱。
“这个物品,华而不实,买来何用?”
“因为我喜欢!”
有需要才想购买,喜欢就是购买的理由。但为何有时候我们会买得如此“伤心病狂”?如果你有一个心理学的朋友,他恰好喜欢人类的决策行为,他也许可以从更深的层面帮你发现自己奇怪的消费行为模式,你真的是有需要才去购买吗?有时候,你购买只是想证明自己并没有失去重要的东西。
如果你有个学心理学的朋友,你会有人爱。
你可能变得更加自信。
自信的人,更有吸引力。可是,自卑滋生在每个人的内心。它有时会像毒瘤一样,让我们觉得能力不够,不被喜欢,不被接纳。如果你有一个学心理学的朋友,他恰好喜欢个体心理学之父阿德勒,你将会在他的支持下看到自卑的另外一面:自卑给了我们超越现状的动力。通过自卑,我们能更清晰的看见我们需要成长的方面,给我们努力的理由。
你会掌握吸引力的四个法则。
俗话说,只要锄头挥得好,不怕墙角挖不到。如果你有一个学心理学的朋友,他作为好闺蜜,好哥们,肯定会将吸引力的四个法则传授给你。比如:多让自己在对方面前晃荡晃荡、多制造交流的机会、多聊对方感兴趣的话题,如果你颜值严重低于平均水平,请多化妆。
你可能会很难不高兴。
无论颜值高不高,充满幸福的笑容,总是让人感到更有吸引力。情绪有起有伏,有高涨有低落,这就是人生。情绪哪能持续高涨呢?但是如果你有一个学心理学的朋友,恰好他很喜欢保罗·艾克曼的表情理论。当你情绪低落高兴不起来的时候,他很可能拿来一只铅笔或筷子,让你含住,像下面这只狗狗:
根据保罗·艾克曼的理论,假装“微笑”的表情,会让人体会到微笑的情绪。
如果你有个学心理学的朋友,你可能会知道男和女,你和我,都逃不过演戏。
你可能会很纠结,为什么要干那么多不喜欢的事情;为什么他人对我会有那么多要求。如果你有一个学心理学的朋友,他恰好热爱社会心理学里面的角色扮演理论或戈夫曼的《日常生活中的自我呈现》感兴趣,他可能会告诉你自我的综合性,告诉你面具与社会身份是如何在日常生活中起作用的。我们会在不同的人面前展现出不同的样子,这是一种需要,也是一种适应能力的体现。如果你有一个学心理学的朋友,他在你面前和在其他人面前判若两人,千万别怪他虚伪,这只是他的社会身份而已。
如果你有个学心理学的朋友,你可能会知道只要你愿意,说服so easy。
觉得自己说话没人听吗?觉得自己在群体中没有存在感吗?别人总不把你说的当回事么?如果你有个学心理学的朋友,他恰好是暗黑系的,研究说服与洗脑。请你千万不要太靠近。他也许会介绍你看一部心理学实验电影《浪潮》,手把手教你洗脑有术。一般我们以为,即使是简单重复某一主题,也有说服的功效。所以,为什么重要的事情要说三遍呢,这是有心理学的缘由的,来来来,练一手,请大声朗读:“交个学心理学的朋友很重要!交个学心理学的朋友很重要!交个学心理学的朋友很重要!”重要的事情说三遍!
现在有学业、有钱、有人爱、有适应力、有影响力,现在你只差:走上人生巅峰。
如果你有个学心理学的朋友,你可能最终走向自我实现的人生巅峰。
一个学心理学的朋友,如果恰好他想搭理你,而且他是罗杰斯的粉丝,那么恭喜你,你捡到了一个宝贝。因为与罗杰斯交往,可以想象是飞一般的感觉。罗杰斯大神遵从自由,认为自己才知道自己最该发展的方向。因此,罗杰斯信奉的是“顾客就是上帝”。你要是遇上一个喜欢罗杰斯的心理学朋友,那么你很可能变成他的上帝。他会积极关注你,他很少反对你,他会用心倾听你,他会回应你。我们心中理想的朋友不就是这个样子么?
所以,一旦遇上,真是夫复何求。
都走向人生巅峰了,孩子怎么办:
如果你有个学心理学的朋友,你可能会知道如何带孩子。
如果你不想带孩子,也很讨厌熊孩子,你可以把孩子扔给他。他可能比你更会带孩子。心理学家皮亚杰就是这样的一个人,除了上课,平生最大的爱好就是观察自己的孩子了。因为皮亚杰,你学心理学的朋友很可能知道孩子在2到7岁,是认知能力发展的关键时期。当你理解了这一点,你可能就能更好理解孩子的行为,对他们的需求更敏锐。
当然,如果你有一个心理学的朋友,你也许会听闻很多奇葩新闻,或者经历很多奇葩的事件。
你知道的,心理学是研究“人”的科学。他可能会告诉你一些遥远的曾经,比如“有一天,我可能真的会用360V的电,来电你。”“我可能在街上装作摔倒了,看看大家的反应。”“罪犯只有在监狱才更像罪犯。”
或者近来的一些研究成果,比如“我敢打赌,一个小时,你会按这个按钮点自己”“右边的酒更好喝?噗,我骗你的,他们的价格是一样的”“数了这么多钱,你竟然还不快乐,不科学呀”。
嗯,为了让你的生活更加丰富,你学心理学的朋友也是蛮拼的。
所以,如果你想走向人生巅峰还是去找一个学心理学的朋友吧。下次遇见学心理学的朋友,也许你们的对话可以这样开始:我不做小白鼠,请问你喜欢罗杰斯么?
你学心理学的朋友,给你的生活带来了哪些变化呢?在评论处告诉小壹君吧。
本文由 壹心理专栏作家 张晓 所著,版权归壹心理所有,所有的独家文章未经正式授权不能转载,如需授权请联系 &susan.
相关人气资讯 :
负罪感的消费者倾向于选择回答问题,而那些写有羞愧感的消费者倾...
你喜欢吃辣吗?人们喜欢辛辣食物的根本原因究竟是什么?
你有给孩子使用智能手机的习惯吗?这个习惯其实是有负面影响的!
写的好,顶
《日常生活中的自我呈现》好书!
看到后面笑了
其实只要能做到其中几点就好犀利啦
取决于一个交心的朋友
这就是学心理学的朋友,煽动性太强!!!
我是想学心理学 能否有人给建议和意见!微信
我是学心理学的
问下作者的另一半,有个学心理学的男朋友是个什么感受和体验啊
本文更坚定了我学习心理学的信念了~
每个咨询师都是在用生命陪伴来访者的,更何况是朋友?
不知道,本文作者收徒不
壹心理就是我最好的心理学朋友。
我没学心理学但是感兴趣,我经常给舍友分析这个分析那个,她很奇怪她也没说什么我是怎么知道她心理的。她说我是不是懂读心术,说我太可怕了,然后她不怎么搭理我了。后来我越来越会隐藏我发现的东西,我怕我没朋友。
无处不在无微不至
突然感觉自己的知识面如此之狭隘
看来要多学习
呵呵哒。那为什么中国心理学还不太发达
突然觉得学心理学好高大上啊
今天,我来当小编! &
推荐心理百科:
编辑推荐:······
热门测试 :
& &All Rights Reserved. & &
登录壹心理
开始心理测试,收听FM,用心理学改变自己!
使用其它账号登录什么是心理电影?
本文行家:
心理电影:揭示人的内心心理电影的概念
&& &在传统的类型电影理论中,并没有心理电影这一分类,被称为心理电影的通常被列入到惊险片类型中。但是,随着近些年以心理学为基础的、刻画人们心理疾病或现象的惊悚以及悬疑片不断增多,一些惊险片可以独立出来而称为心理电影了。典型的新作是《盗梦空间》和《黑天鹅》,以及高评分老作品《搏击俱乐部》。日将有一部国产心理/悬疑电影上映:《梦游3D》。&& &心理电影与传统恐怖片、惊悚片的区别是,心理电影是基于科学的心理学理论来讲故事以及制造惊悚气氛,而不是靠外在的、非自然的概念或元素来使观众产生惊悚感(如《黑暗侵袭》是靠地下怪物,《死神来了》系列是靠一贯不变的非自然规律)。心理电影常利用梦、潜意识、人格分裂、幻觉等制造悬疑、惊悚、恐怖气氛。&& &但一部属于心理片类型的电影,绝不意味着它就只属于这一类型,心理片通常与犯罪、动作、浪漫等类型融合在一起。例如《搏击俱乐部》是心理片/犯罪片;印度的《未知死亡》是心理片/动作片。而且,将电影列为心理片,实际上更注重观影者对心理学的学习,从这一层面上可以说心理片是教学电影。&& &下面就举几个经典的电影做例子。《搏击俱乐部》(Fight Club,1999)
《搏击俱乐部》:All back to zero.&& &心理学看点:人格分裂。&& &深受影迷喜爱的《搏击俱乐部》里的男主角是一个人格分裂、失眠患者,他醒的时候是一个瘦小的白领人物,而他一旦“睡着”,他体内的另一个人格就会醒来,四处组建搏击俱乐部,进行破坏活动。&& &人格分裂的患者,各个人格之间互不认识,因而最容易制造悬疑气氛。心理惊悚电影的开山之作,是希区柯克的《精神病患者》(Psycho,1960)。此片中的男主角为双重人格分裂,除了自己,另一个人格是他死去多年的母亲,而正是这个“母亲”制造了一系列的杀人案。双重人格分裂的电影还有著名的《机械师》(The Machinist,2004)。&& &更多重人格的人格分裂,可以看《致命ID》(Identity,2003),此片演绎的是一个十重人格分裂患者脑海里的故事。《记忆碎片》(Memento,2000)
Memento:你永远不知道身边的女人有着怎样的邪恶&& &心理学看点:短期记忆。&& &影片采用倒叙结构。当一个只具有短期记忆的人,只能依靠一张张纸片进行判断,他的记忆还是可靠的吗?相信观众看完后,会思考这样的问题:人的记忆在多大程度上是可靠的?一段段的记忆碎片,是否是可改写的?&& &印度有一个类似的电影《未知死亡》(Ghajini,2008),主角也是只具有短期记忆,长期记忆只停留在他妻子死在他面前的那一刻。他为了复仇而不断寻找杀妻仇人。阿米尔汗,动作巨星。&& &美国还有一个关于短期记忆的《初恋50次》(50 First Dates,2004),女主角毕生的记忆只停留在那一天,每次醒来,都要重复昨天故事。《黑天鹅》(Black Swan,2010)
《黑天鹅》:你感觉到的你看到的,都是你希望的。从白天鹅到黑天鹅的角色变换,直接影响到了女主角的心理。那逐渐长出的黑羽毛,象征着黑天鹅的诞生。&& &心理学看点:心理暗示/幻想。&& &按主监的要求,原本演白天鹅很自然的女主角必须同时能够把黑天鹅的性情展现出来,于是女主角在不断的心理暗示和自己的追求造成的压力下,时常出现幻觉:背上长了羽毛,手指甲整个血淋淋地脱落,经常看到一个黑色的影子。最后,女主角华丽丽地完成了由白到黑的变化,而舞曲结束时,她却发现自己黑天鹅的一面刺死了自己。&& &《第六感》(Sixth Sense,1999)跟《黑天鹅》不是一个类型(有惊悚元素,但不是心理片),但前者有一句话至关重要且可以帮助观众理解《黑天鹅》:人们所看到的,是人们所希望看到的(They see only what they want to see.)。《盗梦空间》(Inception,2010)
《盗梦空间》:造梦师女孩创造的扭曲空间&& &心理学看点:梦/潜意识。&& &这部电影建立在目前尚未实现的技术基础上:通过一台机器,多个人可以进入同一梦境。所以在这个科幻元素的基础上,《盗梦空间》展现了梦与潜意识的许多奇特现象,并在中国引发轩然大波——无数人对此片进行重复观影,这是继《泰坦尼克号》之后极为少有的情况。通过非直接的手段来控制/干预人的心理活动并最终影响人的行为,是现代心理学所关注的重要领域。影片引发大讨论:男主角最后究竟有没有回到现实中?导演诺兰当然不会给一个封闭的答案,这对应了:你相信什么,那结果就是什么。&& &另外一个关于梦/幻觉的电影,是《穆赫兰道》(Mulholland Drive,2001)。影片讲述的是一个壮志未酬的好莱坞女演员,在她的梦里,将自己与自己的一个朋友的经历进行的对置,而不断出现、呼应的幻觉则为影片营造了离奇惊悚的气氛。《禁闭岛》(Shutter Island,2010)
《禁闭岛》:究竟谁才是精神病人?& &心理学看点:幻想/记忆错乱。&&& 《第六感》里的那句话所阐释的道理依然非常重要:有时候并不是我们看到所以相信,而是我们相信所以看到。当一个人坚信自己是来解救这个禁闭岛的侦探时,故事以他的逻辑发展;而当我们跳出他所相信的,就发现,似乎另外一套逻辑依旧说得通。
百科的文章(含所附图片)系由网友上传,如果涉嫌侵权,请与客服联系,我们将按照法律之相关规定及时进行处理。如需转载,请注明来源于。
我叫王子龙,1989年出生,2007年来THU读书,本科毕业留校读硕。 虽然学的是理工科专业,但是一直对文学/艺术有浓厚兴趣,尤其爱好电影。电影提供的是最具魔力的消费,即梦幻。中国文化该何去何从?为什么我们会感觉不到中国文化根源?中国电影与世界电影几乎同步诞生,为何如今发展区别如此之大?关注电影,关注梦想,关注生活。你的浏览器禁用了JavaScript, 请开启后刷新浏览器获得更好的体验!
如图,吃烧烤也拍,吃自助餐也拍,吃火锅也拍,吃西餐也拍。。只要有食物的场合,几个女孩子就会头挨着头,手机挨着手机,卡擦一张,才能举箸吃饭。这是什么心态?
1、也许是晒幸福。希望让别人知道自己活动众多、朋友簇拥,总出去聚餐吃好吃的。
2、也许是为了留下回忆。拍食物和拍合照一样,都是留下美好记忆的完美方式。过10年后,拿出相册,回忆当初自己和爱人、和闺蜜朋友在一起聚餐的场景,也会感到非常幸福。
3、收藏美食。对于大部分都是”吃货“的女孩子来说,她们对没试过的美食都有一种收藏欲。没事翻翻以往拍的美食照,回忆下哪些好吃,想想还有什么没吃过,跟集邮差不多。
我也不能理解,有一个比我小的姑娘,每次吃饭之前都不准我们动筷子,先要拍几张传微博,这是在告诉别人“我在吃好吃的”么?有没有爱show的心理。
我来揣测一下美女们的心态:
1、收入低。说明这一类人收入并不高,太昂贵的东西几乎很少吃,即使吃了也不是自己买单。当难得奢侈一回的时候,就喜欢拍个照留个纪念“到此一游”。
2、虚荣。炫耀的深层意思就是虚荣。一两次也许是为了好玩,但次次都上传在大众都可浏览的空间,当然是为了告诉别人,自己的生活过得好,天天吃香的喝辣的。
3、学习心态。她吃到的和看到的,肯定是她平常很少接触的,才有拍摄的价值。有的人肯定是以学习的心态,首先拍下来,等有时间、有原料的时候,自己也尝试当一回厨师。
展示自己是本能,你们都想多了。
好玩呗!为了配合微信微博时代啊~
要回复问题请先或
浏览: 5256
关注: 6 人心理导读:当你再次说起“我就是这样的人”的时候,可以先想想这样真的是你的内心选择,还是只是因为害怕付出努力作出改变? ——
越发觉得自己是喜爱文字的,尤其是那些有关心灵的文字。我坚信透过一个人的文字你能看见他的灵魂——偶尔所写的短文难以展现实质,但若是长期积累下来的文字,必将作者心灵的属性层次、对生活的感悟积淀暴露无疑。浏览的东西多了,往往读上几篇文章就大概能猜出这作者是恬淡的,还是深沉的;是偏理性的,还是重感性的;是随和的,还是强势的;是谦卑的,还是孤傲的。再读几篇文章,这作者的价值观和一贯思考问题的角度也会慢慢展现眼前。
我是一个容易沉浸在文字中的人,有时候读到一些文章明明讲的是正面鼓舞的话,读完却让我胃部翻腾、内心郁结。不禁感慨这作者得积累多少压抑焦虑怨恨愤怒等情绪,才能在说如此正面的话时依然让人感受到如此强大的负面能量,心中叹息!有时候读到一些观点新颖风格清新的文字,会忍不住雀跃,于是找来作者的博客,一口气读上十篇八篇。这其中有些人确是很有见地,文章是让人越看越喜欢。但也有风格单调资历尚浅的,读上一篇两篇倍感欢喜,读到七篇八篇的时候,你都能用他的调调说话了,读到九篇十篇便兴致全无。有时候读到一些辛辣老道的文字,久经岁月洗涤的智慧跃然纸上,让你不得不油然升起一股敬意。那些文字引你入胜,你徜徉其中却感受不到边际,你以为你摸清了作者的风格却一转角又迷失了方向。那是可以让你倍受感触的文字,或清新,或深沉,或飘渺。
我相信每一个写字的人都希望别人能喜欢上自己的文字,即使他全然自顾自的写着,也定会被读者一句欣赏的评语所感动鼓舞。文字虽注定被别人看,却因承载了太多个人的东西而弥足珍贵,犹如自家的孩子,侵犯不得。很多人因此而不愿改变风格,对于做人也是一样。只可惜一成不变的男人被人说成不浪漫,一成不变的女人被人说是没风情,死守风格又有什么好处呢?
在这个“做真实的自己”盛行的年代,很多人以有自己独特的风格为荣。其实这风格到底是不是真的独特他们并不在乎,只要在他认识的那三五十人中是独特的就行了,或在他心目中独特就行了。他们一句“我就是这样的人”瞬间秒杀了所有改变的可能性以及所有善意的提醒。
有自己的风格当然是好事,坚持做自己也是必须。可问题是那些口口声声说自己就是那样子的人真的全面了解自己吗?!心理学的观点是人的一生都在不断地探索自己,一生都在不断地成长不断地改变。你又凭什么说“自己就是这样”了呢?你又如何知晓现在的模样风格是你唯一的选择呢?做与现在不同的事,你就不是你自己了吗?!有时候正是过份认同那些外在的形式的显然可以改变的身份和附属物,才真正让我们迷失了自己,才让我们丧失了选择的机会和重新洗牌的勇气!
你不是你的表现,你不是你的成功,你不是你的失败,你不是你的风格,你不是你的工作,你不是你的情绪,你不是你的行为。这些外在的东西丝毫动摇不到你内在的那个真我,你才是它们永恒不变的主人!不要被它们控制而成为奴隶,亦不要用它们做借口来掩饰你的软弱和无知。放下所有的限制,全身心地投入过沉浸的生活,何必让条条框框拖垮你短暂的一生?!生命的最后真正属于你的只有回忆,为何不肯尝试各种可能各种风格来丰富自己的人生呢?为何不肯冒险去爱去疯去追逐去享用去付出?太多的思虑过重的得失心丝毫不能让你生活得更好,为何不卸下包袱,轻松自然地给各种奇迹一个可能的空间?
希望当你再次说起“我就是这样的人”的时候,可以先想想你是真的喜欢这样,还是害怕努力付出改变。当你再说“我要做真实的自己”时,也请先想想什么才是真实的你,什么才是你最喜欢的自己。
预知未来的最好办法是创造未来,愿你我都可以在未来遇见最好的自己。
文/雪玉&&& 原题《做自己--是你的选择,还是你的恐惧?》
心理测试:
现实中不敢发出的声音,留在这里!》》》
分享今天让你温暖感恩的事情》》》
相关人气资讯 :
如果明天是你的最后一天,问问自己,你还有什么没做,还有什么没...
你是优秀的女人吗?优秀的女人也像冰山,能够浮到海面上的只有庞...
揣测、评价、出主意、部分推理、事实推理等错误方式阻断了交流
越长大越觉得自己和其他人无异了,小时候的特别都慢慢的变成了现在的普通,
..............
看来我就是这样的人啊!
不要用你的主观臆想去在左右别人&你&没有资格&别人怎么活&和你无关&很讨厌你这种自以为是的感觉
我们总是千篇一律,但根源却是大同小异。
其实有很多人都明白自己要什么,可在动作行为上,总是无法去配合思想行为,大多数人都是思想行为者,太多人说生活有很多困难,其实最困难的是面对不了自己。
明白自己想要什么,想要成为什么人,可惜的是生活总是喜欢和你开玩笑,你的家人,你关心的人并不希望你成为那样的人。对我来说人生最大的主题是矛盾。谢谢作者的文章。
&p class=&quote&&&span class=&lq&&&/span&引用&a href=&/user/go2nickname/?nickname=雪玉&&@雪玉&/a&&:&&p class=&quote&&&span class=&lq&&&/span&引用&a href=&/user/go2nickname/?nickname=英简半&&@英简半&/a&&:&如何找到真我,怎样倾听自己的内心?&/p&&谢谢你的关注。说实话,看到你的问题我懵了一下,呵呵,我觉得这是一个很难也很泛的话题。我想先从“怎样倾听自己的内心”入手,简单分享一点我自己的看法。我觉得首先你可以而且也比较容易察觉的是你的情绪,在什么样的情况下你有什么样的感觉,这是你的真实感受也是你的内心跟你交流的一种方法,很多时候在你的理智还没弄清状况时,你的情绪已经在提醒你事情对你是否有益或者你是否喜欢了。但值得注意的是情绪常有深层含义,比如愤怒实际上也许是出于恐惧,压抑也许是因为缺少安全感等等。另外,留意你的身体感觉,尤其是胃部肩膀颈子这些部位,你的身体有时比大脑更清楚状况。再次,你还可以留意你的想法,仔细观看你的想法,我想多数人都会因自己的一些想法而吃惊。当然静坐冥想也是很好的方法。我想说任何事情都没有捷径,也没有一劳永逸的办法,要想有效果你必须自己去努力尝试去行动。祝喜乐!&/p&&br /&&br /&跟帖讨论下。&br /&1.&情绪偏向于&原(始)动力(raw一点),反应快直接。理智要慢一点。但是谁对,听谁的,that‘s&a&question.&br /&2.&留意身体感觉,说的很好。但心理学研究的弱项也在这,如何准确一点量化身体变化,有点难。我一度发觉自己&每当觉得生活昏昏沉沉的时候,在脑袋两侧耳朵上方一些的位置会疼。&br /&3.&留意自己的想法很好,我会把一时的想法,用语音apps记下来,因为比较粗糙,而把成熟一点的想法在日记里写下来,比如evernote。
惊现原作者回复,赞一个先。
很有启发呀,thanks雪玉
&p class=&quote&&&span class=&lq&&&/span&引用&a href=&/user/go2nickname/?nickname=英简半&&@英简半&/a&&:&如何找到真我,怎样倾听自己的内心?&/p&&br /&谢谢你的关注。说实话,看到你的问题我懵了一下,呵呵,我觉得这是一个很难也很泛的话题。我想先从“怎样倾听自己的内心”入手,简单分享一点我自己的看法。我觉得首先你可以而且也比较容易察觉的是你的情绪,在什么样的情况下你有什么样的感觉,这是你的真实感受也是你的内心跟你交流的一种方法,很多时候在你的理智还没弄清状况时,你的情绪已经在提醒你事情对你是否有益或者你是否喜欢了。但值得注意的是情绪常有深层含义,比如愤怒实际上也许是出于恐惧,压抑也许是因为缺少安全感等等。另外,留意你的身体感觉,尤其是胃部肩膀颈子这些部位,你的身体有时比大脑更清楚状况。再次,你还可以留意你的想法,仔细观看你的想法,我想多数人都会因自己的一些想法而吃惊。当然静坐冥想也是很好的方法。我想说任何事情都没有捷径,也没有一劳永逸的办法,要想有效果你必须自己去努力尝试去行动。祝喜乐!
如何找到真我,怎样倾听自己的内心?
额,我就是这样的人
今天,我来当小编! &
推荐心灵探索:
编辑推荐:······
热门测试 :
& &All Rights Reserved. & &
登录壹心理
开始心理测试,收听FM,用心理学改变自己!
使用其它账号登录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心理是什么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