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渊明的《桃花源记》中的通假字有?古今异义,岳阳楼记的词类活用用,一词多义,句式(省略句,倒装句,判断句)呢?

 下载
 收藏
该文档贡献者很忙,什么也没留下。
 下载此文档
正在努力加载中...
《马说》复习课教案
下载积分:30
内容提示:
文档格式:PDF|
浏览次数:133|
上传日期: 12:23:15|
文档星级:
该用户还上传了这些文档
下载文档:《马说》复习课教案.PDF
官方公共微信 下载
 收藏
该文档贡献者很忙,什么也没留下。
 下载此文档
正在努力加载中...
中考语文一轮复习:文言句式句读翻译课件1
下载积分:500
内容提示:
文档格式:PPT|
浏览次数:0|
上传日期: 19:45:06|
文档星级:
该用户还上传了这些文档
下载文档:中考语文一轮复习:文言句式句读翻译课件1.PPT
官方公共微信陶渊明的《桃花源记》中的通假字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句式(省略句,倒装句,判断句)呢?_百度作业帮
陶渊明的《桃花源记》中的通假字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句式(省略句,倒装句,判断句)呢?
注释  武陵:郡名,现在湖南常德一带.    为业:把……作为职业.为:作为.   缘:沿着,顺着.   行:走.   远近:偏义副词,这里指远.   忽逢:忽然遇到.   夹岸:两岸.   杂:别的,其它的.   芳:泛指花朵.   鲜美:鲜艳美丽.   落英:落花.一说,初开的花.   缤纷:繁多的样子.   甚:很,非常.   异:对……惊异、诧异.   欲:想要.   穷:尽,穷尽,此指走完.   林尽水源:林尽于水源,意思是桃林在溪水发源的地方就到头了.   便:于是,就.   得:看见.   仿佛:隐隐约约,形容看得不真切的样子.   若:好像.   舍:舍弃.   初:起初,刚开始.   才:仅仅.   通:通过.   复:又.   行:行走.   豁然开朗:豁然:开阔敞亮的样子;开朗:开阔而明亮.形容由狭窄幽暗突然变得开阔明亮的样子.   平:平坦.   旷:宽阔.   舍:房屋.   俨然:整齐的样子.   之:助词,起语法作用,无实意.   属:类.   阡陌交通:田间小路交错相通.阡陌,田间小路,南北走向的叫阡,东西走向的叫陌.交通,交错相通.   鸡犬相闻:(村落间)可以互相听到鸡鸣狗叫的声音.   种作:耕种劳作.   衣着:穿着打扮.   悉:全,都.   外人:指桃花源以外的人,下同.(有更好的翻译:另外一个世界的人,因为桃花源人从秦到晋一直与世隔绝)   黄发垂髫:指老人和小孩.黄发,旧指长寿的特征,这指老人.垂髫,垂下来的头发,这里指小孩子.(借代修辞)   并:都.   怡然:愉快、高兴的样子.   乃:竟然.   大:很,非常.   从来:从……地方来.   具:详细、详尽.   之:代词,指代桃源人所问问题.   要(yāo):通“邀”,邀请.   咸:副词,都,全.   问讯:询问打探(消息).   云:说.   先世:祖先.   妻子:指妻子、儿女.   邑人:同乡的人.乡邻.   率:率领.   绝境:与人世隔绝的地方.   复:再,又.   焉:兼词,相当于“于之”,“于此”,从这里.   遂:于是.   间隔:隔绝.   今:现在.   乃(乃不知有汉的乃):竟然.   无论:不要说,(更)不必说.(古今异义)   为:给.   具言:详细地说.(具:通“俱”详细、具体.)   所闻:指渔人所知道的世事.(闻:知道,听说)   叹惋:感叹惊讶.   延至:邀请到.(延,邀请.)   停:停留.   辞:告辞.   去:离开   语:对……说,告诉.   不足:不值得.   为:介词,向、对.   便扶向路:就沿着原来的路回去.扶:沿着、顺着.向:原来的.   处处志之:处处都做了标记.志:名词作动词,做标记.   及:到达.   郡下:太守所在地,指武陵.   诣:到,特指到尊长那里去.   如此:像这样.   即:立即,马上.   遣:派遣.   寻向所志:寻找原先所做的标记.所志,所做的标记.志:标记.向:旧的.   遂:最终.   复:再.   得:找到.   高尚:品德高尚.   士:隐士   欣然:高兴的样子.   规:计划,打算.   未:没有   果:实现.   寻:不久.   终:死亡.   问津:津:渡口.问津:问路,这里是探访,访求的意思.世外桃源现指:不受外界影响的地方或幻想中的美好世界.译文  晋朝太元年间,一个武陵人把捕鱼作为职业.(有一天)他顺着小溪划船,忘记了路程的遥远.忽然遇到(一片)桃花林,生长在溪水两岸足达到几百步,中间没有别的树.花草鲜艳美丽,坠落的花瓣交错杂乱.渔人对此感到非常诧异.又向前划行,想要走到桃花林的尽头.   桃花林的尽头是溪水的发源地,于是看到一座山.山上有个小洞口,隐隐约约好像有光亮.(渔人)离开小船,从洞口进入.开始非常狭窄,仅仅能一个人通过.又向前走了几十步,眼前一下子开阔敞亮起来.(呈现在眼前的是)(这里)平坦的土地,整整齐齐的房屋,有肥沃的田地、美丽的池塘和桑树竹林这类的景物.田间小路交错相通,(村落间)互相都能听见鸡鸣狗叫的声音.在其中人们来来往往耕种劳作,男女的穿戴,全都和桃花源外面的人一样.老人和小孩,都非常快乐的样子.   ( 桃花源里面的人)见了渔人,竟然非常吃惊,问(渔人)从哪里来,(渔人)都详尽地回答了.他们就邀请(渔人)到自己家里去,摆酒杀鸡做饭来款待他.村里的人听说有这样一个人,都来询问打听消息,他们自己说他们的祖先为了躲避秦朝时的战乱,带领妻子和儿女及同县的人来到这与世隔绝的地方,不再从这里出去,于是就与外面的人隔离不通音信.他们问现在是什么朝代,(桃源里的人)竟然不知道汉朝,更不用说有魏朝和晋朝了.渔人把自己知道的事一一详细地告诉了他们,(他们听了)都感叹,惋惜.其余的人都各自邀请(渔人)到自己家中,都拿出酒和食物来(款待他).渔人停留了几天,就告别离开了.桃花源里的人对他说:“(这里的事)不值得对外面的人说.”   他出桃花源后,找到他的船,就沿着之前的路(回去),(一路上)到处做标记.到了郡城下(武陵郡城),拜访了太守,说了在桃花源的奇遇.太守立即派人跟随他前往,寻找先前所做的标记,最终还是迷失了方向,再也没找到(通往桃花源)路.   南阳的刘子骥,是一个品德高尚的名士.听说了这件事,高兴地计划要去(探访).没有实现(愿望),不久就病死了.此后就(再也)没有探访(桃花源)的人了.断句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前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考点1.重要实词  缘、异、穷、具、咸、妻子、邑人、绝境、间隔、无论、语、足、及、诣、津、鲜美、属、阡陌、黄发垂髫、叹惋、语云2.重要虚词  乃   (1)见渔人,乃大惊:于是,就   (2)乃不知有汉:竟然   为   (1)武陵人捕鱼为业:作为   (2)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对   其   (1)欲穷其林:这   (2)其中往来种作:代词,代桃花源   (3)余人各复延至其家:自己的3.多词一义  (1) 缘溪行、便扶向路:沿着,顺着   (2)便要(yāo)还家、延至其家:要通“邀”,邀请.   (3)悉如外人、咸来问讯、皆叹惋、并怡然自乐:都   (4)此中人语(yù)云、不足为外人道也:说   (5)便扶向路、遂与外人间隔:于是,就4.古今异义  无论(古义:不要说,(更)不必说;今义:多为连词,表示条件不同而结果不变,表示条件关系的连词)   妻子(古义:妻子和儿女;今义:已婚男子对自己配偶的称呼)   绝境(古义:与人世隔绝的地方;今义:没有出路的地方)   水源(古义:溪水发源的地方;今义:指人们饮用的水的来源)   鲜美(古义:鲜艳美丽;今义:指食物新鲜美味)   交通(古义:交错相通;今义:运输和邮电事业的总称)   不足(古义:不值得、不必;今义:不够   间隔(古义:隔绝; 今义:两个地方分隔开)   俨然(古义:整齐的样子; 今义:形容很像)   缘(古义:沿着 ;今义:缘故,缘分)   津(古义:渡口.文中指访求、探求的意思.今义:唾液)   外人(古义:特指桃花源外的人;今义:指没有血缘关系的人)   如此(古义:像这样;今义:这样)   仿佛(古义:隐隐约约,形容看得不真切的样子;今义:似乎,好像)   开朗(古义:土地开阔;今义:乐观,畅快 多形容性格)   扶(古义:沿、顺着;今义:搀扶,用手按着或把持着)   志(古义:做标记;今义:志气,志向)   延(古义:邀请;今义:延伸,延长)   悉(古义:全,都;今义:熟悉)   咸(古义:全,都;今义:一种味道)   既(古义:已经;今义:关系连词,既然)   寻(古义:随即,不久;今义:寻找)   向(古义:以前的,旧的;今义:方向,对…)   果(古义:实现;今义:果实,结果)   要(古义:邀请;今义:表示意愿)5.词类活用  尽(林尽水源):形容词用作动词,消失.   异(渔人甚异之):形容词用为动词的意动用法,对……感到诧异.   前(复前行):方位名词作状语,向前.   穷(欲穷其林):形容词用作动词,(穷尽,走到尽头.)   焉(不复出焉):兼词,“于之”,即“从这里”.   志(寻向所志/处处志之):名词作动词,做标记.   果(未果):名词作动词,实现6.一词多义  出:   ①不复出焉(出现)   ②皆出酒食:(拿出)寻:  ①寻向所志(动词,寻找)   ②寻病终(副词“不久”)   舍:   ①便舍船(舍(shě),动词,离开.)   ②屋舍俨然(舍(shè),名词,房屋,客舍)   中:   ①中无杂树(“中间”)   ②晋太元中(“年间”)   ③其中往来种作(“里面”)   志:   ①处处志之(动词,“做记号”)   ②寻向所志(志,独字译为做标记.与所连用,译为:所做的标记.)   之:   ①忘路之远近(助词,用在定语和中心词之间,可译为“的”)   ②闻之,欣然规往(代词,“这件事”)   ③处处志之(语气助词,不译)   ④渔人甚异之(代词,"这种景况")   ⑤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这)   ⑥具答之(代词,代指桃花源人)   为:   ①武陵人捕鱼为业(读wéi,动词,作为)   ②不足为外人道也(读wéi,介词,对,向)   ③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读wéi,介词,对、向)   遂:   ①遂迷,不复得路(“最终”)   ②遂与外人间隔(“于是”)   向:   ①寻向所志(原来)   ②眈眈相向(对着)   得:   ①便得一山(得到,引申为看见)   ②得其船(得到,引申为找到)   闻:   ①鸡犬相闻(听见)   ②闻有此人(听说)   穷:   ①欲穷其林(形容词做动词,走到···尽头)   ②穷冬烈风(深)   ③所识穷乏者得我与(贫穷)   属:   ①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shu第三声)(类)   ②神情与苏、黄不属(zhu第三声)(类似)   ③属(zhǔ)引凄异(连续)   ④属予作文以记之(通“嘱”,嘱咐)   其   ①欲穷其林(这)   ②其中往来种作(代词,代桃花源)   ③余人各复延至其(代词,代自己的)   ④得其船(他的)   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代词,代指渔人)   去:   ①停数日,辞去(离去)   ②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距离)7.通假字  “要”通“邀”,邀请(不属于150实词范围内)
您可能关注的推广【福建专用】2015届高中语文全程复习方略配套课件:第一节&理解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共99张PPI)&&共用
下载地址::
资料下载说明::
1、本网站完全免费,后即可以下载。每天登陆还送下载点数哦^_^
2、资料一般为压缩文件,请下载后解压使用。建议使用IE浏览器或者搜狗浏览器浏览本站,不建议使用傲游浏览器。
3、有任何下载问题,请。视频及打包资料为收费会员专用(20元包年,超值!),网站大概需要6万/年维护费。
文件简介::
第一节理解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考点精析】一、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本考点值得注意的地方有两点:(一)“常见文言实词”,明确了考查范围,指的是文言文中的常用词和次常用词,主要包括《新课程标准》上所举的120个实词,还包括初高中课本及学生尚未接触到的典范著作中经常出现的实词,其考查点多为一词多义、古今异义、通假字、词类活用、同义复词、偏义复词等。(二)“在文中的含义”,明确规定了考查的是文言实词的语境含义。文言实词是理解文言文内容的基础和关键,更是每年高考文言文阅读的必考题目。如:【规律总结】高考对文言实词的考查,命题形式主要有两种:一是采用客观选择题的形式考查具体语境中实词含义,二是以主观表述题的形式融合到翻译题中考查考生对文言实词的意义和用法的理解能力。 二、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所谓“常见文言虚词”,指的是文言文中常见的副词、介词、连词、助词、代词等。“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这18个文言虚词是高考的考查范围。所谓“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是指一个文言虚词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往往具有不同的意义,同时在文中的作用也不同。近几年福建卷对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的考查,一般采用间接测试的方式,即不直接命题测试,而是体现在疏通语句、把握文意和对文言语句的正确翻译的考查上。如:【规律总结】福建卷采用以主观表述题的形式融合到翻译题中考查考生对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的理解能力。而一些自主命题省份历年高考对文言虚词的考查,除了上述形式外,更是直接采用选择题的形式考查具体语境中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考向一 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典例剖析】【题1】(2013?新课标全国卷Ⅱ改造)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问题。 李揆,字端卿,陇西成纪人,而家于郑州,代为冠族。少聪敏好学,善属文。开元末,举进士,献书阙下,诏中书试文章,擢拜右拾遗。乾元初,兼礼部侍郎。揆尝以主司取士,多不考实,徒峻其堤防,索其书策,深昧求贤之意也。其试进士文章,曰:“大国选士,但务得才,经籍在此,请恣寻检。”由是数月之间,美声上闻。自此颇承恩遇,遂蒙大用。(节选自《旧唐书?李揆传》)qqqq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而家于郑州,代为冠族代:世世B.少聪敏好学,善属文属:撰写C.深昧求贤之意也昧:冒犯D.经籍在此,请恣寻检恣:任意qqqq【解题点拨】本题考查考生对文言实词在具体语境中的含义的理解把握能力。对多义实词的理解判断,一方面依靠积累,另一方面需要置入语境、观照搭配,这样才能准确判断其含义。常用的方法有语境推断、代入检验、联想推断等。本题四个选项中有三个实词“代”“属”“昧”是常见常用的多义词,“恣”则属次常用词。从四个实词所在的语境可以推断:A项,可以用代入检验法,整句话的意思是“李揆,字端卿,祖籍陇西成纪,后来定居于郑州,世代都是豪门大族”,所以“代”解释为“世世”或“世代”是正确的;B项,可以用联想推断法,学过的《张衡传》中就有“衡少善属文”的例子,不难判断“属”译为“撰写”是正确的;C项,可以用语法分析法,“昧”的后面搭配的是“求贤之意”,前有“深”来修饰,因此如把“昧”释为“冒犯”,根本讲不通,应理解为动词“违背”;D项,可以用语境推断法,整句话的意思是“经书典籍都在这里,请他们任意搜寻查找”,“恣”解释为“任意”字通句顺,合情合理。答案:C。【一线穿珠】B项中的文言实词“属”为动词(读zhǔ),撰写,缀辑。除此之外,“属”在文言文中常见的义项及用法如下:1.读音为shǔ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①名词,类、族、种类。如“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陶渊明《桃花源记》)。②名词,家属,亲属。如“是疾易传染,遘者虽戚属,不敢同卧起”(方苞《狱中杂记》)。③名词,等辈,指同一类人。如“若属皆且为所虏”(司马迁《鸿门宴》)。④名词,官属,部属。如“徒属皆曰:‘敬受命。’”(司马迁《陈涉世家》)。⑤动词,归属,隶属。如“在骨髓,司命之所属,无奈何也”(《韩非子?扁鹊见蔡桓公》)。2.读音为zhǔ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①动词,连接,跟随。如“平原君使者冠盖相属于魏”(司马迁《信陵君窃符救赵》)。②通“嘱”,动词,托付,嘱咐。如“属予作文以记之”(范仲淹《岳阳楼记》)。③动词,继续,互相衔接。如“亡国破家相随属”(司马迁《屈原列传》)。④动词,推托,借口。如“(房法乘)常属疾不治事”(《资治通鉴》)。【点拨】解答本题,需要做到两点: 1.读懂内容。阅读全文,弄清文中人物、事迹、品性等要素,把握文章大意,理解语句的意思,这是准确把握句中文言实词含义的关键。 2.代入验证。因为本题考查的是文言实词在具体语句中的含义,那么我们就可以在读懂文章内容的基础上,把选项中加点词语的释义代入语境,分析语意、词性、句法是否合乎要求,进而做出选择判断。当然,在验证词语释义正确与否的过程中,我们要充分调动自己的文言知识储备,注意从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通假字等文言现象中思考解决问题。附【译文】李揆,字端卿,祖籍陇西成纪,后来定居于郑州,世代都是豪门大族。李揆年少时聪敏好学,擅长写文章。开元末年,考取进士,献文章给朝廷,皇帝下诏令派中书品评其文章,提升为右拾遗。乾元初,兼任礼部侍郎。李揆曾经认为主管选拔士人,大多不考察实际能力,只是严格考试风纪,索要士人的书策,实际上完全违背求取贤才的意图。他在应试文章中写道:“作为大国选士的目的,只求得到真正的人才,考试时经书典籍都在这里,请他们任意搜寻查找。”因此几个月之后,对他好的评价传到皇上耳中。从此很受皇上的恩遇,于是被重用。【方法归纳】 一、判定文言实词含义的六种方法1.语境推断法词义是不确定的,但上下文的语境是相对稳定的,我们可以结合上下文来判断文言实词的含义。如《龙洞山记》(2013?福建卷)“意其穴竟于是”一句中的“意”有“意图,心意;意义,意思;意志,愿望;神态,神情;情意,感情;意料,料想;怀疑,猜测”等义项,根据上下文语境,可以判定此处“料想”为其确切含义。【特别提醒】被考查的文言实词是语言链条中的一个“元素”,我们可以把它看作是任一代码,借助语境的“语言流”来推断这一代码应该具有的意义。如果这一意义能使“语言流”畅通,那么,这个意义就是正确的,否则,就是错误的。把推断的意义与选项中的解释进行对照,然后就可以做出判断。当然,我们也不能完全抛开词语本身的意义而做推断,而应该把自己所掌握的该词的义项与推断的意义结合起来判断。2.结构分析法文言文中排比句、对偶句、并列句等对举的语言现象很多,在对偶句中,位置对称的词语一般词性相同,词义相近或相反,这样通过对已知词语的词义、词性的分析,就可以推知未知词语的词义、词性。如“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是对偶句,句中的“谏”和“追”,从结构上对举分析,可推知是“挽回”“补救”的意思。3.语法分析法句子的结构是固定的,组合是有规律的,词在句中所处的语法位置,为我们推断词义提供了依据。主语、宾语常由名词、代词充当,谓语大多由动词、形容词充当,状语大多由副词充当等。如《旧唐书?李揆传》(2013?新课标全国卷Ⅱ)“深昧求贤之意也”中的“昧”,前有副词“深”(深深地,严重地),后有名词短语“求贤之意”(求取贤能之士的要旨),因此“昧”在此应是动词,作谓语,“违背”的意思。4.联想推断法有些文言实词,虽然我们没有见过,但是其意义和用法在课文中一般都能找到落脚点。因此,我们要善于利用所学过的知识来解决试卷中的问题,做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如《旧唐书?李揆传》(2013?新课标全国卷Ⅱ),“少聪敏好学,善属文”中的“属”,结合我们学过的“衡少善属文”(《张衡传》)中的“属”,可以推知其应释为“撰写”,从而确定此项释义正确。【特别提醒】高考对于文言实词的考查,虽然“形”在课外,但根基仍在课内。所考查的文言实词,其意义在课文中一般都能找到落脚点。因此,我们要用好课文这块宝,善于由高考文言语段中的实词联想到课文中意义相对应的实词,通过比照,辨其异同,然后推断文言实词的意义。5.成语对应法现代汉语中的成语,保留了大量的文言词义,我们在理解成语的基础上,便可推知文言实词的意义和用法。如《游龙鸣山记》(2012?福建卷),“履苍莽中”中的“履”,本义为鞋子,此义项在句意中讲不通;对此我们可以联想到成语“如履薄冰”中“履”的用法,推知“履”在句中应活用为动词,引申为“践踩,走过”,由此确定此项释义错误。6.代入检验法对于选择、判断类的词语解释题,最简单的方法莫过于将所给的义项放入各自的具体语境中贯通文意,解释正确而无滞碍之处者即为正确解释,反之即为错误解释。如《明史?马文升传》(2013?新课标全国卷Ⅰ)“登景泰二年进士”一句中的“登”,按动词释义为“升职”,代入句中检验发现是讲不通的,“进士”为封建时代科举考试选拔人才的等级名称,怎么能“升职”呢?根据文句意思释为“考中”方可讲通,由此可知该项释义是不正确的。 二、解答文言实词类题目的四大技巧在解答文言实词类题目时,应本着“词不离句,句不离篇”的原则,具体来说有以下几个方面的技巧:1.读文理解词语是读懂文章的关键,理解文意是推断词语意义的基础。因此,我们理解文言实词,首先要会读文言文。具体来说,要做到:①培养文言意识。文言文中词语的意义大多不同于现代汉语,因此,我们要在思想上让自己进入文言情境,从而形成思维上的文言状态。这是我们解读文言文的感性入口。②辨明体裁风格。高考考查到的文言文体裁主要有三种:传记、散文、议论文。其中传记是重中之重。不同体裁的文章有不同的笔法,有不同的用词习惯,心中有文体概念不仅有助于把握文意,而且便于理解词语。同时,文章的整体风格特点也是我们解读文章、理解词语的一个重要切入点。③熟知文化常识。文言文中往往含有比较多的历史文化信息,比如典章制度、官职封号、历法纪年、礼仪器物、姓字名讳等,如果我们不了解这些知识,它们往往就会成为我们阅读理解文言文的绊脚石。2.读句文言实词最小的语境就是其所在的句子。文言语句有其“个性”:①句子的构成要素大多是单音节词语;②虚词使用频繁;③句式(判断句、被动句、省略句、倒装句等)特殊;④词类活用现象比较普遍。这些特点都是把握句意的重要“节点”,因此,我们应在把握这些“节点”的基础上理解句意。同时,我们也应注意到句与句之间的关联性,不能把语句割裂开来理解,不能断章取义。3.读题文言实词的考查以选择题为主。尽管题干、选项都比较简单,但我们在读题时也必须认真而仔细。读题干,要弄清题干要求是选择“正确的一项”还是“不正确的一项”。读选项,一读句子,把握句子的基本特征,弄清句子在文中的位置;二读解释,揣测命题人设题的意图,大致确定词语释义的方向,根据解释判断实词的词性以及该词在句中的语法功能。4.选答文言实词的命题一般以选择题的形式呈现,我们答题的过程就是确定选项的过程。我们在确定选项时,可以采取下面的方法:①代入检验的方法。将解释放入句子中,看解释是否符合语境,语句是否通畅,与原文大语境是否吻合;②排除确定选项的方法。将自己有把握的选项剔除出去,以缩小选择的范围,降低选择的难度;③对照选项的方法。对相对熟悉的词语侧重于进行意义、用法的分析和判断,对较为陌生的词语侧重于从其与语境的关联性的角度进行推断。考向二 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典例剖析】【题2】(2013?四川卷改造)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问题。 时宋之国事已不可为,履祥遂绝意进取。然负其经济之略,亦未忍遽忘斯世也。会襄樊之师日急,宋人坐视而不敢救,履祥因进牵制捣虚之策,请以重兵由海道直趋燕、蓟,则襄樊之师,将不攻而自解。且备叙海舶所经,凡州郡县邑,下至巨洋别岛,难易远近,历历可据以行。宋终莫能用。及后朱u、张清献海运之利,而所由海道,视履祥先所上书,咫尺无异者,然后人服其精确。qq初,履祥既见王柏,首问为学之方,柏告以必先立志,且举先儒之言:居敬以持其志,立志以定其本,志立乎事物之表,敬行乎事物之内,此为学之大方也。及见何基,基谓之曰:“会之屡言贤者之贤,理欲之分,便当自今始。”会之,盖柏字也。当时议者以为基之清介纯实似尹和静,柏之高明刚正似谢上蔡,履祥则亲得之二氏,而并充于己者也。(节选自《元史?金履祥传》)qq下列各句中,加点词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3分) ( )A.然负其经济之略余嘉其能行古道B.历历可据以行使工以药淬之C.且举先儒之言且贰于楚也D.履祥则亲得之二氏徒慕君之高义也qqqqqqqq【解题点拨】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先确定四个选项中后一个句子,即我们高中语文课本上学过的四个语句中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再结合文言文本提供的具体语境,来确定每个选项前一个句子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最后,两相比照,选出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根据语境推断:A项,前一个的意思是“他的”,作定语;后一个的意思是“他”,作宾语。B项,前一个相当于连词“而”;后一个是介词,用。C项,均为连词,表并列,并且。D项,前为指示代词,这;后为结构助词,的。答案:C。【一线穿珠】C选项中的【文言虚词】“且”为连词,表示并列关系,相当于“又、并且”。除此之外,“且”在文言文中常见的义项及用法如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①副词,表示动作即将发生,相当于“将要、将近”。如“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愚公移山》)。②副词,表示动作是暂时的,相当于“暂且、姑且”。如“誓不相隔卿,且暂还家去”(《孔雀东南飞》)。③连词,表示假设关系,相当于“若、假如”。如“且复妄言”(高启《书博鸡者事》)。④连词,表示层进关系,相当于“而且、况且”。如“彼所将中国人不过十五六万,且已久疲”(《赤壁之战》)。⑤连词,表示让步关系,相当于“尚且、还”。如“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鸿门宴》)。附【译文】当时宋朝的国事已经不可以挽回(宋朝灭亡的命运已经不可逆转),金履祥于是断绝进取的想法。然而凭借他自己的治理国家的本领,也不忍心立刻忘掉这个世界(超然于世外)。恰逢元军围攻襄樊一天比一天急迫,宋人白白看着却不敢救助,金履祥于是进献牵制捣虚的策略,请求用重兵由水路直趋燕州、蓟州,那么围攻襄樊的军队,将会自然地散去。并且详尽叙述船舶所行走的(路线),总共经过的州郡县邑(的数目),以及需要到达的大河岛屿,(行军路线的)难易和远近,清清楚楚言之有据可以实行。宋朝朝廷最终没有采用。等到后来朱u、张清进献海运的便利,他们献言中所经过的水路,与金履祥先前的上书相比,没有咫尺的差别,然后人们佩服金履祥(计划)的精确。当初,金履祥已经拜王柏为老师,首先请教做学问的方法,王柏告诉他必须首先立志,并且列举先儒的言论:平时居处要怀有恭敬之心来保持自己的志向,立志安定自己的本心,志气显现在做事的表面,恭敬蕴藏在做事之中,这就是做学问的大方法。等到拜何基为老师,何基对他说:“会之多次谈论贤者的贤能,天理和人欲的区别,便应当从今开始。”会之,就是王柏。当时谈论的人认为何基的清廉耿介淳朴很像尹和静,王柏的高明刚正像谢上蔡,金履祥却能够亲自得到这两个人的(教诲),而且把他们的品德充实到自己的内心。【方法归纳】准确理解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的四种技巧1.语境推断虚词通常有多种用法,要确定其具体意义和用法,必须结合具体的上下文,利用文意解题。用“焉”做例子来说明。 ①“积土成山,风雨兴焉。”(荀子《劝学》)文意是“堆积土石成为高山,风雨(就会)在那里兴起”。由此可推断“焉”是兼词“于之”“于此”,“兴焉”即“在那里兴起”。②“故为之说,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柳宗元《捕蛇者说》)其语境是交代写文章的目的是等待那些考察民情的人能够看到这篇文章。由此可推断“焉”是代词,代作者所写的文章;“得焉”即“能够看到它”。③“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论语?季氏将伐颛臾》)其中的“焉”用在疑问句中,表示责备的语气,由此可推断“焉”是疑问代词,可译为“何、哪里”。而“圣心备焉”(荀子《劝学》)中的“焉”用在陈述句中,是语气助词。【特别提醒】我们在做虚词题时容易犯脱离语境理解虚词意义和用法的错误。具体的语言环境是虚词词义存在的基础。文言虚词的意义虽然较“虚”,但也符合一定语境,并且语境限定了虚词的用法。因此,文言句子里面的虚词,如果根据句子的大意还不能判明其意义和用法,那就要结合上下文语境来判断。否则,就容易出错。2.标志识别一些特殊文言句式是以某些虚词为标志的,若能记住课内学过的一些有代表性的特殊文言句式,则有助于快速答题。如表被动的“见”“于”“为”“为所”等,表示宾语前置的“之”(如“何陋之有”)“是”(如“唯利是图”)等。含有虚词的固定格式,如: 3.句位分析一些虚词在句中的位置不同,那么它所起的作用也就不同。比如“也”,句末助词,表陈述、疑问、感叹等语气,在句中一般起舒缓语气的作用。再如“其”,在句首一般作代词,如“今者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在沛公也”;在句首还常作语气副词(表反问或揣测),如“其(表揣测语气)李将军之谓也”。在句中动词后一般是代词,如“秦王恐其(代蔺相如)破璧”。在名(代)词后一般是语气副词(表期望、祈使语气),如“尔其(语气副词,应当,一定)无忘乃父之志”。4.对称分析语言结构相同或相似的词句构成的对文,其对应位置上的词语的用法往往相同或相似。由此可从句中熟悉的虚词的用法推断对应位置的疑难虚词的用法。如“舟遥遥以轻r,风飘飘而吹衣”(陶渊明《归去来兮辞 并序》)中“以”和“而”处于对应位置,“而”是表修饰的连词,由此可推断“以”也是表修饰的连词。再如...
亲!请或新用户?
栏目导航(搜索资料请进)
本站声明:书利华教育网资料为本站收集、购买整理或网友上传,不能保证版权问题,如有侵犯,请发邮件联系无条件删除,谢谢。
CopyRight&书利华教育网
------E-mail:(#改为@即可) QQ:
旺旺:lisi355
联系:广东省清远市清新区第一中学 侯剑东
欢迎合作与交流!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岳阳楼记的词类活用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