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描写建筑物的成语包含及发放能量周期?

&&设为首页 &&
企业文化 >>
负能耗建筑未来不再遥远
&&&&来源:世博土控
为了学习欧洲发达国家在生态节能建筑和旧城改造方面的先进经验,为在世博园区后续开发以及世博村后续改造中创建绿色建筑积累经验,日至12月4日,以上海世博会事务协调局副局长、上海世博土地控股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蔡放鸣为团长的考察团一行6人,考察了法国巴黎、里昂,瑞士苏黎世等城市。
考察团与法国生态能源与可持续发展国土整治部、巴黎拉德芳斯商务区管委会、夏邦杰建筑设计事务所、罗纳-阿尔卑斯大区企业国际发展协会、瑞士清洁技术促进会等进行了友好交流和探讨,并实地考察了法国巴黎拉德芳斯旧城改造项目、巴黎奥赛美术博物馆、路易威登现代博物馆、里昂负能耗生态节能办公建筑、苏黎世瑞士联邦水资源研究中心办公大楼等生态绿色建筑,全程收获颇丰,圆满完成了考察任务。
法国里昂&生态环境城&负能耗办公楼
一、罗阿大区(里昂)负能耗生态节能办公建筑(Cit&de I&Environnement)
11月27日,在罗阿大区&2010上海世博会&项目主管德沃嘉的陪同下,我们来到罗阿大区里昂近郊法国第一个环境保护产业集群园区,参观了位于园区内的负能耗生态节能办公建筑(Cit&de I&Environnement,又名&生态环境城&),并听取了该建筑设计师Thierry Roche先生的介绍。
公司党委书记蔡放鸣与建筑设计师Thierry Roche先生交流建筑节能技术
&生态环境城&是一座建筑面积约为4200平方米的可再生能源生态办公建筑。该建筑凝聚了在城市建设中致力于环境保护的著名城市规划师、建筑师、学者和运营管理者的智慧和创新,并严格遵循法国热工条例标准《RT2020》(该条例规定了新建筑在取暖、通风、加热水设备、照明等方面能源消耗的最大限度)。建筑使用可再生能源技术产生能源,应用节能环保原材料,结合现代技术来降低能耗,同时在使用过程中贯彻节约能源的理念,以达到建筑能耗的最低化,实现了建筑负能耗的目标。主要做法体现在如下几方面:
(一)太阳能光伏发电技术
在屋顶放置1400平方米太阳能电池板,使用太阳能光伏发电和收集室内热能作为能源的主要来源,太阳能光伏发电站每年发电146000度,而办公楼每年的能耗只有88000度,实现了建筑的&负能耗&。
屋顶安装太阳能光伏发电设施
(二)通风及降温系统
整栋建筑采用地下水源热泵进行供暖制冷,同时采用通风交换机组对室内气体进行除潮、保洁,保证室内空气的流通和卫生。
(三)建筑空间设计节能
建筑结构空间布局合理,尽可能利用自然采光和自然通风,利用集中公共空间组织内部交通、空气能量交换,实现了舒适高效与节能环保的完美统一;办公室空间与公共活动以及作为公共交通的空间在室内温度的控制上是有差别的,在冬天,办公室内气温要略高于公共区域,夏天,则反之。
屋顶设计有利于采光和通风
(四)建筑材料环保节能
建筑物墙面、地面及吊顶等主要建筑材料均采用节能环保建材,外墙保温隔热性能优良,节省了大量能源;市内装修材料和办公家具不含甲醛等有毒有害的挥发性材料,保证了室内空气的质量。
外墙外保温性能优良
建材采用生态环保材料
(五)大量使用节能设备
整栋建筑包括照明、通风以及通信等方方面面真正实现低能耗,建筑能耗的44%用于办公设备,27%用于照明,29%用于空调和通风;使用笔记本电脑取代台式电脑,可省电20%,通过电脑网络进行通讯联络,可节省电话耗电;使用智能化能源控制系统,如利用二氧化碳传感器等能源自动监控系统,自动调节室内温度和亮度,避免了无人办公场所的能源消耗;房间内采用了低辐射中空三层保温玻璃,除了能帮助隔绝太阳的紫外线辐射外,还能让室内温度保持稳定;室内所有照明设施采用LED或节能灯组,可按照日照情况来进行亮度调节;厕所的水龙头使用脚踏式机械出水,既节能又卫生,小便槽使用无水技术,每年可节省120000升水。
建筑能耗44%用于办公设备,27%用于照明
脚踏式出水的节水厕所
外墙窗采用低辐射中空三层保温玻璃
(六)采用建筑外遮阳系统
在建筑墙面上,利用木条格栅做装饰建筑外立墙,并且木条格栅与墙体之间有一定距离,暴雨时能延缓雨水排放,酷暑中能避免阳光直射。
采用建筑外遮阳系统
(七)雨水回收及利用
雨水收集处理装置每年可回收雨水30000升,雨水处理后可以用作生活用水、花园浇灌、冲厕等用途,还可以用于调节房屋内的温度,起到冷凝的效果。
负责设计建造负能耗楼的法国四位著名专家
(八)建筑材料循环再利用
对建筑材料的循环再利用:利用多余的建筑石材堆砌建筑室外场地围栏设施,利用建筑木材碎屑用作室外场地平整铺装,既有助于收集利用雨水,又实现了环境美观;包括一些办公家具也采用环保可循环材料,实现了真正的循环再利用。
多余的建筑石材堆砌建筑室外场地围栏设施  
(九)建立节约使用能源的规章制度
办公楼内建立了严格的节约使用能源的规章制度。楼内共有22家企业,物业与各家都签订了节能协议;为了节约用能,每层楼面仅设一间咖啡厅,一个冰箱,并且由该层楼面的员工负责咖啡厅的清洁卫生工作;楼内虽有电梯,但员工上下楼一律走楼梯(仅三层楼),电梯主要用于运送残疾人以及搬运大件物品;电脑不允许上与工作无关的不该上的网站,一经发现,严肃处理。
通过应用以上可再生能源、节能、环保和生态等适用技术,加上建立有效的节约用能的规章制度,最终实现了负能耗建筑的目标。据Thierry Roche先生介绍,他们做过测算,如果采用同其他办公楼一样的用能习惯,则每年耗电约为180000度,那将超过建筑物自身发出的电量。可见,要达到负能耗建筑的目标,除了建筑本身要保温节能以外,在使用上也要大力倡导节约用能。据了解,该负能耗建筑的造价为2200欧元/平方米(建有地下两层停车库),比普通办公建筑高约10-12%,初步测算10年可以收回因使用节能技术而增加的投资。
Thierry Roche先生还介绍了周边被称为法国第一个被动式节能住宅的小区。该小区已建成投入运营两年,节能效果很好,小区建有太阳能光伏发电和太阳能热水装置,以及相应的节水设施,拿一户使用面积为110平方米的家庭来做比较,每年所交的水电费仅为360欧元,而同样面积的非节能建筑每户人家一年须交水电费约5000欧元,可见,节水节电的效益显著。
法国第一个被动式节能住宅小区  
二、苏黎世可持续低碳绿色建筑(Eawag Forum Chriesbach)
11月30日,在瑞士清洁技术协会(Cleantech Switizerland)的安排下,考察团参观了位于苏黎世的瑞士联邦水资源研究中心办公大楼(Eawag Forum Chriesbach),并听取了瑞士苏黎世BGP建筑师事务所建筑师Rudolf先生的介绍。
参观供暖供冷机房
Eawag Forum Chriesbach办公楼建成于2006年9月,是一栋建筑面积约为8500平方米的五层办公楼。该建筑针对科研人员研究工作的实际需求,为满足方便交流的功能,大楼中央被设计成一个大型的五层中厅,其他房间环绕在它周围。中厅可以用来做展览、演示,或举办各种活动,而且,这个交流空间是完全开放的。建筑设计了可以容纳150人的办公室,三个研讨室,其中一个可容纳140人,两个分别可容纳40人,7个会议室,总共可容纳106人。4个楼层都设有带桌椅的非正式交流区,一个多媒体室,一个图书馆和一个员工食堂。还包括技术部门和服务部门的工作区。
该建筑使用太阳能和地热能,其中太阳能发电可以为自身提供1/3的电力,由于没有配备传统的取暖和制冷系统,建筑内部产生的CO2几乎为零;该建筑使用可循环和可再生材料;并实施整体水处理机制,包括尿液分离、无水坐厕、太阳能水加热、雨水处理和利用、雨水存蓄等;该建筑的节能效率是瑞士节能法规定标准的四倍,建筑成本也控制在同等规模同类建筑预期的成本范围之内;而且,该建筑使用的耐用材料确保了建筑较长的生命周期;另外,设计方案中也考虑到实用性、未来拆除和再利用的方便性等问题。
(一)一个多层、绝缘性能良好的光调制围护结构
Forum Chriesbach三个主要系统中的第一个是围护结构,包括外立面和屋顶。外立面由三个部分组成:墙体、&永久型护栏&和百叶窗系统。
墙体厚45厘米,由预制的木框板材和30厘米厚的矿物棉绝缘质制成。外表面是蓝色铱金混凝土板,可以在夏季帮助通风和散热。
窗框为木质框架,玻璃窗共分三层。百叶窗板呈水蓝色,由1232片玻璃组成,每片高2.8米,宽1米,厚24毫米。这种窗板由两层玻璃碾压制成。玻璃整体呈蓝色,
内侧带有透明圆点,这种设计有利于接收阳光。百叶窗的自动调节可以优化室内的温度和光线,将照明、取暖和制冷的能耗降到最小。大楼的气象站向中心控制系统传送天气数据,控制系统调整百叶窗的角度以控制光照。晴朗的冬日里,百叶窗板大致与阳光保持平行,确保最大的进光量。光线充足的夏日里,百叶窗可以阻挡阳光直射,只允许照明所需的光线进入室内。至于晴朗的春天或秋天,窗板的位置则是根据光照值来确定的。窗板倾斜角度最大可达到距垂直方向前后45&
全自动调节的百叶窗系统
在百叶窗和外墙之间,是护栏。这个电镀的钢结构将每个楼层围护起来,支撑和固定百叶窗系统,容纳百叶窗的机械转动装置,并在大楼的每个拐角处提供安全通道和楼梯。每个楼层、每间办公室和大楼外围的其他房间,都有一扇通向该通道的门。
围护结构的第二个部分是屋顶。屋顶和外立面一样具有多重功。它不仅具有遮挡和绝缘作用,还能通风、采光、遮阳、收集雨水和太阳能、发电、种植植物。屋顶基本由钢筋混凝土板、水蒸气扩散层、30厘米的硬塑绝缘板、聚合材料的屋顶膜和屋顶环保系统组成。
屋顶环保系统包括过滤排水层、腐殖质层和植被层。平面的屋顶正中间是中厅的天窗,由两层绝缘玻璃组成。阳光可以通过天窗直射入中厅。夏天,两层玻璃中间的遮阳板打开,遮挡住阳光,阻止过多的热量进入室内,玻璃中间的空间还有通风的功能,帮助排除楼内的&温室气体&。屋顶上长50米的真空管用来收集太阳能,环绕屋顶的459平方米的高性能光电收集器提供大楼所需1/3的电力。屋顶其余的空间用来种植各种植物,腐殖质层能够存蓄雨水。
(二)一个使用多种被动能源的高效空调(HVAC)系统
Forum Chriesbach是一个被动型低能耗建筑,它没有传统的制冷和采暖系统,建筑的热源是地面、阳光、人体以及建筑内部的各种物体,如光、计算机、厨房设备等。由于建筑高度的密闭性,这些热源就足够内部取暖之用。而这种密封良好的建筑一般都有较好的通风系统,以保证充分的空气流通和冬季里通过室内的热空气取暖。
实际上,建筑内各个部分都对节能和创造舒适的室内环境起到了一定的作用。紧凑的建筑结构减少了建筑物的表面面积,从而降低了热量损失。屋顶和外立面都具有良好的绝缘性和密闭性,实现热桥的最小化。大面积的玻璃隔断有效增加了采光和对太阳光热能的吸收。
外立面的通风系统可以阻止建筑在夏季里吸收过多热量。夏季使用的降温系统是被动式的。中厅的房顶设置了遮盖和通风系统。冬季,天窗自动接收阳光;夏季,又可以自动遮挡阳光。日光的使用降低了照明用电量,中央控制系统自动控制各个系统的运转,优化了能源使用效率。该系统可以保证室内保持19-26℃。
Forum Chriesbach的年初级能耗为64.9千瓦时/平方米,比瑞士节能法规定的标准还低4倍,换句话说,Forum Chriesbach消耗的能量只相当于一个普通一口之家的能量,而它的体积却是对方的40倍。科学的使用能源不是生产更多的能源,而是降低能源的消耗。Forum Chriesbach向世人展示了一个既能降低能耗,又不会产生任何负面影响的成功范例。
(三)一个可采光,控制室内温度(分隔成两个温区)的控制区Forum Chriesbach内部的空间被分割为两个温区:舒适区和缓冲区。舒适区包括办公室和会议室等。这个区域的通风由机械控制,温度总是保持在舒适的工作温度。缓冲区包括中厅和周边的走廊,这个区域没有专门的通风系统和直接的温度调节系统,因此温度的变动会相对大一些。两个区域被绝缘玻璃板隔开。所以在冬季,舒适区由使用能源的系统进行加温,而缓冲区不加温。但是缓冲区既有光照,有舒适区的环绕,因此也不感到寒冷。舒适区的加热和通风系统都是统一控制的。空气交换是持续、安静、缓慢进行的。在夏季和冬季,冷热空气分别通过管道进入室内。夏季,热空气在白天直接排出室外;冬季,室外空气通过热交换机变成暖空气进入室内。
&&&&夏夜两个温区的系统共同作用为室内降温夏天的夜晚,两个温区的系统以一种简单高效的方法共同作用为室内降温。当室外气温降低时,中厅两侧窗户会自动打开,使位于其顶部的热空气散出。同时,舒适区各房间由发动机制动的窗户会打开一个是朝向室外的窗户,另一个是与走廊隔断上的气窗。当热空气从中厅由下至上升起时,新鲜的冷空气也整晚源源不断地进入办公室。空气的流动带走两个区域大部分的热空气,所以第二一整天大楼的空气都能保持凉爽清新。在这个降温系统中,只有气象站、中央制系统和机械制动气窗的运行需要消耗能量。
(四)机械系统
除被动加热保温外,建筑还可以通过高效率、环境友好型压缩空气系统为建筑供热。该系统主要使用地热能、太阳能和再生能源。新空气通过一套由8根长度为20米、直径为18.5厘米的塑料管组成的系统吸入,这些塑料管另一端延伸到土壤基层。冬季土壤对空气进行预加温处理。吸入的新鲜空气将穿过服务器工作室,使热量上升,同时帮助计算机冷却。然后,空气将通过热交换器,在热交换器中,气中产生的热量将被回收。另外,保温效果较好的12立方米储热罐的热量会增加,这些热量主要来自厨房用具和屋顶真空管集热器。这些热量可将空气加热到20&C。由于建筑保温效果好,以及室内热源的保暖作用,将空气加热到20&C就已经足够了。加热后的新鲜空气将被过滤,并通过走廊屋顶外露的保温导管分散到各个房间。由此可见,供暖、通风、空调系统(HVAC)内的能量消耗者主要是电脑、电灯、泵、风扇等,它们需要消耗10.8kWh/m2a的能量。此外,将建筑与园区内的分区供暖网络连接,作为备用热源。通过该网络,可向相邻的建筑供应来自太阳能收集器的多余热水(55℃)。
高效率压缩空气系统为建筑供热供冷  
除被动冷却系统外,用于加热保温的同一系统,也可有效用于建筑的冷却与通风,只是系统装备的运行模式不同而已。建筑配备目前世界上最先进的计算机和技术设备,以便于对系统进行自动连续监测与控制。服务器位于地下室,是建筑的神经中枢,负责气象站、供暖与制冷系统、安全保障系统、应急照明、建筑出入口控制和消防设施之间的协调。建筑内大多数照明灯将根据日光的水平和运动传感器自动开启。
(五)水处理系统
作为瑞士联邦水生生物科学技术研究院的行政大楼,ForumChriesbach处理水的方式十分独特先进。不但可以节约饮用水,还可以使雨水得到有效的控制和利用,而且尿液也被收集用于医学研究。
为了确保这一技术的广泛应用,在这幢高大的办公楼内尿液和含有固体颗粒的废水被区分开处理。无水便池和专门设计的NoMix便池与单独的管道相连,将尿液和含有固体颗粒的废水区分开。将尿液从污水水流中分离可以极大地减轻污水处理厂的负担,使污水处理变得更容易。这是因为浓溶液处理起来效率更高。尿液中含有十分有用的物质;目前Forum Chriesbach正在研究最实用的提取尿液的方法。将常见废弃物当作一种资源来开发利用是人类文明进步的标志。
Eawag的另一个Novaquatis项目主要研究城市水治理系统中的尿液收集与综合处理。尿液中含有磷和硝酸盐,经过处理可用作化肥。但尿液中也含有毒性物质和痕量元素(微量元素),例如:荷尔蒙和制药遗留的残渣。这些物质是化肥中不需要的,必须剔除。Eawag正在
研究相关的尿素处理技术,这些技术经过优化后可得到广泛使用。
无水坐厕  
Forum Chriesbach的研究甚至将男人和女人的尿液分开收集,以分析它们之间的差别。小便池(贮尿器)是无需用水的。为了控制臭味,可通过红外线传感器探测用户的存在,自动关闭或打开通风系统阀。大楼的屋顶具有收集雨水的功能,屋顶收集的水经过处理后可用于冲洗厕所。
(六)经济效益
建筑的经济效益主要通过建筑的建设成本、建筑整个生命周期内的运行与维护成本、建筑生命周期结束时拆除和材料处理成本,以及建筑设计功能增加的相对值进行评价。Forum Chriesbach设计时充分考虑了全部生命周期内的各项成本。
Forum Chriesbach的建造成本为2950万瑞郎,与同等规模的标准瑞士办公楼成本差不多。但是建筑的运营成本极低。由于能源价格在不断上升,因此,这一优势越发明显。Forum Chriesbach的维护成本也低于平均值。这是因为其机械系统非常简单(使用泵和风扇,替代压缩机和燃炉),建筑外立面无需安装额外的脚手架和其他设备就可全部进入,建筑内、外饰面均使用经久耐用、维护成本极低的表面材料,管道系统、管件和电缆等均外露,便于检修。前述装置覆板工艺也简化了建筑最后拆除时的材料分拣的任务。
三、瑞士环保技术协会(Cleantech Switzerland)
参观好Forum Chriesbach办公楼后,我们又与瑞士环保技术协会进行了友好的交流。
1、&瑞士环保技术协会&简介
该协会是推进瑞士环保技术发展和交易的平台,工作重点主要是为瑞士国内环保技术,清洁能源技术等行业内公司增加订单,与潜在客户、投资者、政府部门和业务合作伙伴建立联系。
在Forum Chriesbach会议室内与瑞士同行交流清洁技术
瑞士环保技术协会的成立是作为被联邦政府通过的刺激经济一揽子计划的组成部分,并且是瑞士法律保障下合法组建的协会。这个协会的成员都是本行业内的贸易体和集团。这个出口平台并不是和现存的公司实体进行竞争,而是为现有的部门提供一种互补的商业服务。
2、&瑞士环保技术协会&提供的服务
为瑞士中小型环保企业提供商机和信息,帮助他们进入世界各地的环保技术市场。重点将放在与项目赞助商、投资者、政府部门,本地和国际的业务建立联系,为国内环保企业创造商机。
开拓市场的主要方式是建立一个网站平台与相关公司名录,并邀请瑞士资深行业顾问判断潜在的项目机会,为各环保企业有选择地、扼要地介绍他们的成果。
探讨节能生态建筑的十项关键技术措施  
3、&瑞士环保技术协会&对环保技术的认识
l 环保技术包括技术、工艺、产品和服务,为了减少对环境的影响,使自然资源得到可持续利用。环保技术可以应用于商业、工业和整个价值链。
l 环保技术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可持续的资源管理、保护资源和减少排放、可再生能源和材料、高效的能源系统和能源应用、可持续交通。
l&为什么要重视环保技术?到2020年,全球环保技术应用市场预计总额高达3,135亿美元。这相当于全球5.5%-6%的经济产出。瑞士认为其作为全球领先的、拥有高度专业化的产品、知识和服务的国家,是清洁能源开发、销售、以及服务的理想选址。
4、环保产业结构
环保技术是一项新的业务领域,对于21世纪的社会,经济和生态挑战需要利用清洁技术。
目前,在瑞士的环保技术雇员约16万-约占4.5%的劳动力。增加值总额估计为18-20亿瑞士法郎左右(17-19亿美元),相当于3.5%的国内生产总值。瑞士38%的环保企业出口货物和服务。
瑞士环保技术协会的专家认为,通过上海世博会的举办,使他们认识到中国目前对环保技术、环保产业的重视,双方都认为有必要通过进一步加强沟通和交流,以促进在环保技术、清洁技术方面的合作。
四、引领欧洲商务区-----法国巴黎拉德芳斯新区的复兴
11月25日下午,在法国夏邦杰建筑设计事务所的负责人陪同下,我们来到了巴黎拉德芳斯商务区考察。在拉德芳斯商务区规划展示厅,考察团一行受到了拉德芳斯商务区管委会副主任拉夫尔.坎通纳(Raphael Catonnet)先生的热情接待,并听取了商务区,包括规划建设、生态节能技术、开发管理模式等方面的详细介绍。
蔡放鸣副局长听取拉德芳斯商务区管委会负责人介绍规划
拉德芳斯区位于巴黎市的西北部,巴黎城市主轴线的西端。当年为了改善巴黎老区住宅拥挤、交通不畅的现状,同时又必须完好地保护巴黎古城历史原貌,在法国前总统戴高乐和继任者蓬皮杜的倡议下决定兴建拉德芳斯新城。
拉德芳斯商务区发展规划模型
1958年法国巴黎市区内严重缺乏商务空间,为此,法国政府决定开始二十世纪後半叶最大的都市行动计划,以满足首都巴黎对商务办公空间的迫切需求。日成立了EPAD(拉德芳斯区域开发公司Public Establishment for The Development of La Defense Region的缩写),负责开发该区域,包括Courbevoie、Manterra及Puteaux三个镇总面积750公顷土地。EPAD肩负使命,经历50年()努力,成功完成使命。五十年後的今天,拉德芳斯特区已成为现代化的象征及欧洲最卓越的商务办公区。如今这里有超过3,500家公司、1500家总部大厦入驻,其中世界前50强公司中有15家入驻此地,有17万员工在这里工作。
拉德芳斯新区的开发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
(一)初期开发阶段(年)
1958年9月,国家工业技术中心(CNIT)首先建成。CNIT震撼的设计惊动了全世界,这是一幢高50公尺正三角形的拱,每边长218公尺,投影面积可以罩下协和广场(Place de la Concorde)。拱形屋顶由一系列间隔开的钢筋混凝土&管&呈辐射状形成扶壁(Buttress)。每一片拱顶均由两片六公分厚的薄壳靠预铸的支柱支撑及端点封闭。这样做有以下优点:隔音、隔热、防水、隐藏管线以及提供维护空间。拱是由三组基础埋在地下的混凝土扶壁支撑,扶壁重84吨,内部是由含特殊钢的44根地梁合成。每一片拱顶在顶部以齿轮与三个扶壁相连,施工过程在当时也是创新,花费两个月用了300公里长的钢管来支撑特殊三合板范本后再现场浇灌而成。拱顶浇灌完成后再由10组起重机吊到扶壁上,这些起重机过去曾吊过艾菲尔铁塔3,000吨钢材。起重机则架在轮子上,可滑到施工位置,完工后再移往另一片拱顶施工。此拱顶对温度颇为敏感,冬天及夏天之间的温差影响拱顶的热胀冷缩,使拱顶高度变化达25公分之多,同时拱顶在雨天每分钟可排雨水达20立方米。立面是断面极细不锈钢支撑的玻璃墙面。该建筑功能是供机械、花卉及艺术品展览之用,总地板面积18万平方米。鉴于该建筑对于拉德芳斯新区的特殊意义,后来被国家确定为历史建筑。1989年,在经历30馀年的展览任务之后,CNIT已破旧不堪,为此决定进行改造。在不改变久享盛名的拱顶的前提之下,改造工程在一年之内将内部挖空,拆除一些附加物之后恢复了原貌,经过内部功能调整优化、开发地下空间与周边地铁车站连接、生态节能改造等手段,现在重新成为一个富有活力的集商业、创意产业办公、娱乐等功能于一体的标志性建筑。
著名的原国家技术中心建筑改造项目
原国家技术中心改造项目内景
1958年9月,EPAD开始草拟开发计划,完成土地强制购买及住宅重新安置,交通方面要求人车分离。埃索(Esso)公司、Septentrion公司、SICEM公司等开始入驻兴建公司总部。1964年,开始兴建85万平方米地板面积的商务办公室,住宅建筑也开始施工;商业及休闲活动也逐渐出现,同年Esso大厦完成后员工进驻,到了夜晚大楼顶端大幅ESSO标志大放光明。从此这片原本被认为是荒地的地区开始改观。
(二)中期阶段(年高楼开始出现)
1960年EPAD开始草拟都市化计划,1964年获得通过。其基本精神是根据柯比意(Le Corbusier)的理念,即创造一个人车分离的环境,人行广场在地上,道路网在地下。为了维持地区建筑的一致性,所有在拉德芳斯地区内的办公大楼的基地尺寸是24米乘42米、高度为100米,即每幢大楼高约30层,每一层楼地板面积为1,000平方米,整个区域总楼地板面积约为85万平方米。每幢建筑物只要遵循上述规定,其造型可以自由变化,即今天所谓的第一代建筑物。1967年第一代摩天大楼开始出现,但是住宅建筑则限制为不得超过10层楼,平面多为方形,建在摩天大楼前方以接受更多的阳光。正面朝向中庭花园。
这样的设计原则符合以此作为全国及全球公司总部的客户。年间,EPAD一共出售了7幢大楼建筑权,许多大公司纷纷在此区域建立总部,有些大楼在升降机、暖气、防火设备方面都应用了当时最先进的技术,各楼层的隔间墙全部可以移动,玻璃幕墙得到广泛应用。
1969年由于经济快速成长因而对办公空间的需求大增,1964年的规划面积很快就不够使用了,因为基地的限制无法使建筑师在设计时有较大发挥的自由,同时楼地板面积也不够较大规模公司的使用。迫使EPAD修改将建筑基地面积增加一倍的新的纲要计划,其中将办公空间总楼地板面积修改为150万平方米,高度限制放宽到200米、基地面积也酌量放大。70年代拉德芳斯地区出现若干超高的办公大楼。住宅建筑也开始向更高发展,高度超过100公尺。
(三)从大楼群到面临危机期(年)
1970年法国经历大幅度经济变迁和快速成长,商务办公空间的需求亦急速增加,尤其是在保险业方面。另外1970年2月地铁由拉德芳斯与凯旋门区连结,两地车程交通不到5分钟,因此地铁站四周形成小型的购物中心,以满足此地区12,000多名上班族所需,并且有多条公交线路通往基地中央的许多大楼。
EPAD受到不少保险公司敦促希望规划能够更加配合开发市场、更具弹性及动态性。为此EPAD提出新的规划,提高大楼总楼地板面积到15万平方米。
1972年新规划公布,第二代的大楼开始兴建,包括楼地板面积65,000平方米的Frankin公司、68,000平方米的Assur、85,000平方米的GAN、10万平方米的菲亚特(FIAT)公司等。Pirrre Poujade的雕塑安置在基地上,使艺术也成为都市的一部份。
一个1972年的夏天,一群记者到该区参观表示对Le Monde区的开发极度不满。认为像GAN大楼高耸突兀的混凝土构架破坏了巴黎一向宁静的天际线,当时的财政部长季斯卡藉此向规划单位挑战,迫使EPAD分析提出削减楼高的替选案以平息人们对视觉的不满。当时的总理Pierre Messmer决定暂时禁止这些有争议的大楼继续兴建,紧接著1973年的石油危机使得已经不振的市场更是雪上加霜。
1973年全球石油危机、经济萧条,使社会大众对高楼办公室需求大幅下降,许多新完成的大楼一直空著。EPAD无法出售任何建筑权,年间拉德芳斯地区面临空前的危机,当时政府不得不进行干预。
1973年拉德芳斯特区内办公大楼的闲置面积高达60万平方公尺,办公空间市场已严重饱和,整个大巴黎地区就超过200万平方公尺的空置率。拉德芳斯区进入空前的黑暗期。
年间EPAD未能出售任何一件建筑权,并且这期间正在洽谈的许多兴建案成功率为零。因为开发商纷纷放弃其投资意愿。另一方面,这一段时期租赁市场也不稳定,一直到1978年才逐渐好转。
(四)重振期()
日,总理Raymond Barre同意提出若干措施以拯救EPAD的未来,包括首先批准EPAD兴建35万平方米的办公空间、继续兴建A14号公路、同意贷款改善环境,并且将环境部迁到拉德芳斯区办公,以实际行动表示支持。
1978年,一位年轻的开发商Christian Pellerin在N区兴建1万平方米的CECA大楼。这是自1973年起4年多来第一个建筑案,而藉此将节能科技应用在办公大楼的设计上。
1981年此区内有4个购物中心开张,总楼地板面积达10万平方米,是当时欧洲最大的,包括百货公司、超级市场及商店,使拉德芳斯的购物商店面积比过去增加一倍。自1970年以来保险业、商务服务业和化学工业这三类主要商业起了结构性的变化,另外两类非主要的商业为海空运(如英国航空公司和法国航空公司)和资讯科技也有极大的变革。在拉德芳斯的从业人员从1975年约3万人增加到1978年的38,000多人。
Les Miroirs的兴建是La D&fense地区建筑的一个转折点,这是第三代办公大楼的第一幢。此一复合体包括8幢建筑物围绕一个中央广场,广场设想极为周详。由Deverne装饰在建筑物下方的水池,引出一个中央圆锥体,内部设置升降机及电扶梯作为地下层的停车场与餐厅的垂直联系,也作为通风系统的维护作业空间,立面为辐射玻璃。
这幢建筑物长200公尺,区隔两个重要空间:La D&fense的行人广场和Place de la Coupole广场,并且有地下道通到Pramatome大楼,建筑物前有巨大的Calder的抽象雕塑用来缓和严肃建筑外貌。建筑师采用上漆的铝槽配以半反射的玻璃立方体作为立面。
Elys&es La D&fense是座落在Les 4 Temps购物中心上方,按照第三代办公大楼准则规划,共7层楼。所有办公空间都有直接对外的窗,为了达到此目的,设计者做了两个中庭并以斜坡式玻璃作顶盖。因此虽然建筑物深长,但仍可直接受到阳光。中庭则布置成热带花园,同时形成良好的隔热,可节省大量能源。
(五)过渡开发阶段(年)
年间,巴黎市组织有关这一地区开发设计方案的国际招标,最后选中了丹麦建筑师奥托&冯&施普雷克尔森的设计方案。
拉德芳斯特区的成功很快地就展现出来,因为想在这巴黎西侧新开发区建立新总部的需求大量增加,正巧这一时期是办公空间市场的黄金时代,造成拉德芳斯特区出现许多大型建筑案例,每一个案例都包含好几幢建筑物,但又属於单一业主。
拉德芳斯特区如今成为第三波国际公司总部的所在地,包括1983年的IBM欧洲总部、全录公司总部、ELF总部。新功能的建筑也陆续出现,旅馆有Sofitel、Novotel、Ibis等、CNIT与Informart的更新、Imax娱乐中心的圆顶&等等一再显示如展示及博览会等之新功能建筑的需要。
商务活动也对建筑形态与多样性、楼地板面积和配置都更需要配合不同业主的要求。从1982年以来,商务办公及服务部门的员工人数达到最高峰。此外,工程与顾问公司出现并快速成长,以及资讯科技等,以及统御电子及商务机械的公司如日立、摩托罗拉、声宝和NCR等。
80年代也产生一些全国和全球较小的单元、代理商、分公司,及专业服务公司,如顾问公司、人员培训公司、市场调查及传讯公司等。员工人数也快速成长,1982年拉德芳斯特区就业人口是51,700人,到了1990年增加到104,000人。
公园区的开发也加速进行,1985年计划确立,当时有3,000个从业者,其中大部分是营建、工程及资讯科技的中型规模公司的员工。在此区设办公室的包括CPAM、内政部、EDF、GAN等公司。1986年总体规划终于将商务办公楼地板面积再度提高到208万平方公尺,其中包括公园区的295,000平方米。
文化建设一直是开发的重要一环,一连串的活动包括了Calder和Ce?ar的展览、音乐庆典等也为文化开辟了新市场。
日新凯旋门完工揭幕,紧接着七国高峰会议在此举行,全球媒体电视都争相报导,新凯旋门就此一举成名。新凯旋门每日吸引成千上万的观光客,一年之后Jean-Michel-Jarre借用新凯旋门为舞台举行盛大的表演,在新旧凯旋门之间的广场居然吸引了200万名群众。
1988年改造CNIT也改变原有面貌,将原来的展览场改为会议中心,配合资讯科技、办公室与商业,为整个地区提供更完善的服务。
1992年法国中央政府决定延长EPAD的任务期限到2007年,如此介于新凯旋门与塞纳河间A14公路上方的南泰尔地区的住宅建设将以顺利完成。运输系统的改良也同步进行,从日起,从巴黎任何地点只要一张地铁票就可以到达拉德芳斯特区。
在此阶段,更大规模的建筑开始建设,只有在拉德芳斯特区才有可能容纳ELF公司的4,000员工在一个屋顶下工作的大空间。建筑师Saubot和Jullien结合美国建筑公司WZMH共同完成此楼地板面积13万平方米。与他们10年前设计的Framatome大楼不同。所有办公室都必须有朝外的窗。所以才有多角形平面像风琴管造型设计的必要。也因此53,000平方米办公空间却有55,000平方米的玻璃立面。主楼分别是48、44及37层,底部有两幢较小的建筑是涵盖大面积的室内中庭,靠顶部菱形玻璃采光,整幢建筑采用高效率的隔热玻璃,并且以电脑控制能源消耗,因此ELF成为当时欧洲最高能源效率的摩天大楼。
Pacific大楼是一面弧形、一面平直,造型成为拉德芳斯特区的一个转折点,此建筑的构想来自於美国建筑,包括经济及运用最新通讯及电脑科技,成为拉德芳斯第四代办公大楼的先驱。这幢建筑配合CNIT而形成一垂直尖塔,弧形立面呼应了CNIT的拱顶。高楼立面为双层玻璃,外形为凹槽金属固定玻璃板。楼高24层,总楼地板面积45,000平方米。
Pacific 1992
(六)第二次危机(年)
自从1992年起,EPAD没有出售任何建筑权,拉德芳斯和其他地区一样面临房地产危机。这种情形有如年情况的历史重演,房地产市场大量失血,既有的房地产市场交易被以新建完成的大楼空楼地板所吸收,但不久又出现办公空间的不足。另一方面,销售行动的停滞并非因为缺乏新建房屋,例如法国兴业银行将分散在巴黎各地的办公空间都集中到拉德芳斯特区,并将总部迁来。另外还有KPMG及Kvaerner公司也是如此。第二次危机与第一次危机有以下的不同:
1、这次危机并未对原有操作的完整性造成任何基本问题,反而在使用者眼中对此商务区的意象仍不断提升,EPAD则在各种服务方面加倍地努力。
2、不断地更新及改良既有的电讯系统、基础设施、地方和全球性跨公司作业之支援系统。3、设立基地内高速传输系统,各公司之间均可仰赖资讯高速公路连系,高水准的设备及作业员对此项高科技的成就贡献极大。4、对各种不同交通系统,创新简明有效的指标系统使转换间有条不紊。5、在拉德芳斯特区形成一种复杂的迁入迁出经验,以及联合、并购现象的独特活跃经济结构,另外与前期不同的是介于大型公司之间有不少中小型更专业、更机动公司出现,但却常常介入大型公司的决策或商业网,同时法国兴业银行使用的122,000平方米办公空间决定续约留在区内。6、八十年代进驻的公司大部分是商务服务、保险业、财务机构及能源业;90年代区内这些传统商务业继续成长更与电传业与网路服务密切地结合。
一个外型古怪被人嬉称为云塔(Cloud Towers)位于公园区内的地标建筑,即使到今日仍然颇受争议,它表现了一个建筑师对国民住宅社区的诠释。
首先是考虑将地面层尽量透空,使公园的绿意可以延伸到整个地面层,因此将建筑物向高层发展,此住宅群原规划总计21幢,1977年时已完成18幢,其中有两幢高达100公尺,为了缓和突兀的巨大量体,建筑师Ailloud每层只设计5个单元,使高楼的外观及开窗方式可以自由发挥,因此每幢建筑都有如不同的雕塑外墙的颜色,虽以植物绿及天空蓝为主,但漆法使每幢建筑物不同。地面被砖及石块砌成自然形状的小山丘,且由设计师的女儿雕凿了一条巨蟒、一只梨和一只大乌龟,组成一座迷宫,被公认为一个有趣的公共住宅社区形态。
云塔住宅建筑
(七)近期开发阶段(1998年至今)
1998年至今,拉德芳斯新城开始了新一轮的开发建设。到目前为止,拉德芳斯新区已成为世界三大CBD之一,欧洲最大的商务区域、公共交通枢纽、以及购物中心,建成300万平方米写字楼、23万平方米商铺。塞纳河-凯旋门区域已建成292000平方米住宅,约合3500个住宅单元,217000平方米办公和商务楼,10000平方米商铺及服务设施,以及35000平方米公共设施。
拉德芳斯新区广场
目前,该地区又开始实施一项名为21世纪城市工程的项目,政府决定在这一区域建设轨交设施来连接戴高乐机场以及奥利国际机场,并将轨交定位在从巴黎到勒阿弗尔的塞纳河发展走廊中。面对第三个千年的挑战,拉德芳斯-塞纳河-凯旋门地区已开始向前沿建筑、可持续发展和美好生活的方向进行发展和蜕变。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根据政府确定的城市发展战略,拉德芳斯-塞纳河-凯旋门区域已着眼于下一步发展:一是用最高国际标准翻修最古老的的高楼群,增加15万平方米的建筑面积;二是在拉德芳斯和塞纳河-凯旋门的控制区建设综合性的30万平方米办公区和10万平方米住宅单元;三是推动真正的建筑发展目标;四是建立和加强现代化公共交通;五是通过发展交通路径、创造公共区域和景观区来改善生活质量;六是为居民和职员发展必要的公共设施、文化和商业设施;七是执行可确保安全与持续发展的程序。这些措施将为拉德芳斯和塞纳河-凯旋门区域内的建筑质量、设计和服务带来越来越多的创新项目。这些规划遵循高质量的环境标准,将深刻重塑巴黎西部的景观。
随着大巴黎计划的发展,拉德芳斯-塞纳河-凯旋门将成为130公里地铁系统的交叉点,连接10个经济中心。这个环形地铁系统自动而高速,是首都区域发展计划中的决定性因素。这条线路将缓解地区网络在未来为附近的Groues和Faisceau区域服务时造成的拥堵。新的RER E线将使拉德芳斯-塞纳河-凯旋门到巴黎北站和TGV(巴黎、里昂间高速列车)仅需9分钟。因此商业区将连接未来的戴高乐快铁,使东站到戴高乐机场仅20分钟。
从拉德方斯新区广场看过去的凯旋门
另外,随着T2有轨电车向北面库尔贝伏瓦和伯宗的延伸、地铁1号线与南泰尔大学多式联运站的连接以及法国国营铁路的拉德芳斯快线的现代化发展,战略南北走廊获得了特殊的关注。
拉德芳斯交通枢纽将重申它的使命,即创造一个既能还原中心城区的都市风格又能处理人口不断增长挑战的新吸引区。
拉德芳斯地面交通
在这一地区的创造性发展中,住房将扮演主要角色。拉德芳斯商务区必然将从塞纳河-凯旋门区域已实施的一系列多功能(商住)项目中获利。这些多功能项目可提供给居民的包括当地政府住房、中级住房、学生住房及获得产权,这反映了开发商为拓展居住途径而具备了前瞻性的土地策略。此外,已有一项关于多功能大楼的研究在开展,多功能大楼融合了办公、商店、酒店、饭店和住宅,从而形成一个真正的综合居住环境。同样地,为了使住房供给得以加强和多样化,将办公大楼复原为居住大楼的研究也在进行中。
在发展公共区域方面,拉德芳斯-塞纳河-凯旋门区域已启动了主要发展项目,从商业区的中心新凯旋门开始,塞纳河-凯旋门平台向塞纳河扩展视角,坐落了容纳办公、住宅和商店的多功能项目,同时也创造出一个开放的、景色优美且与相邻地区联通的区域。
围绕南泰尔大学多式联运站建设一个充满活力的居住城区,是在该地区核心发展中的承诺。新的核心区通过地域分配和选择安排,集合了所有多功能条件,标志了居住区的都市风格。另外,地区核心项目也允许西巴黎南泰尔拉德芳斯大学开放其环境和扩张活动范围。关于发展塞纳河岸以及A14和A86高速公路之间交流的研究也在同步进行中。最终,拉德芳斯的Boulevard Circulaire路会转型为一条城市大道,协助建立中心区和周边城镇的新交通网格。
这些项目是拉德芳斯-塞纳河-凯旋门城市工程项目的一部分,用于研究如何对该区域建立全球化的视角。
拉德芳斯-塞纳河-凯旋门国家股份公司(OIN)正在实行一项革新发展计划,力求在经济影响力、生活环境和环境政策方面成为国际上的参考。这项计划已经被支持它的私人和公共股东认可:包括法国政府、Hauts-de-Seine部门委员会、库尔贝伏瓦的城镇、南泰尔、皮托以及不计其数从一开始就选择定居在拉德芳斯-塞纳河-凯旋门的投资者。
此外,可持续发展也是塞纳河-凯旋门和拉德芳斯革新计划中的重点之一。从2002年起,塞纳河-凯旋门就开始对公共区域和地产项目(住宅和办公)进行生物气候设计,目标是节省自然资源,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和运营成本,给工地发放低污染执照。为了达到这些目标,塞纳河-凯旋门配备了环境管理系统(EMS),在2003年通过了ISO14001认证,从那时起就一直不断更新,并将用于拉德芳斯。今后,拉德芳斯融合了一项与LEED评价体系(美国)、建筑科研组织环境评价法BREEAM(英国)、高质量排放物HQE(法国)相一致的特殊标准,使建筑在保护环境方面有高质量和水平,同时有利于降低承租人费用。另外,拉德芳斯已实施一项计划,目标是将地区转变为未来的可再生能源实验室(木材加热、生物能、风能、太阳能等)。奥什生态区根据高环境标准(尤其针对水、能源及景观布置),在4公顷的区域内正在开发600个住宅单位(从高楼到公寓街区),加上1000平方米商业及活动区。这块生态区的能源由一片双能源树林以及一个燃气-蒸汽工厂来供给。奥什生态区在2009年赢得巴黎大区环境大奖赛的城市发展-地产与可持续发展类别一等奖。
巴黎第一高楼
考察团一行还拜访了法国生态能源与可持续发展国土整治部,就智能交通、城市可持续发展、生态节能评估、论证体系(HQE)等方面的问题听取了介绍,并进行了交流。此外,还拜访了法国巴黎夏邦杰建筑师事务所。该事务所曾为上海的城市建设做出很多贡献,比较著名的项目有上海大剧院、世纪大道、世博会庆典广场等等。拜访中,双方就世博会后的发展情况进行了交流。会谈结束后,在夏邦杰事务所负责人的陪同下,来到位于巴黎市中心Jardin d&acclimatation公园内正在建设中的路易威顿艺术基金会现代博物馆参观。该项目不仅在建筑艺术上极具创新,而且在生态环境、节能技术方面也独具匠心。
五、巴黎奥赛美术博物馆
当天傍晚,冒着凛冽的寒风,我们来到了巴黎奥塞美术馆考察。这是一座当年为1900年世博会而建的火车站,几经变迁,最终功能调整、建筑改造,现在成为巴黎著名的美术馆。
曾被誉为&欧洲最美的博物馆&的奥赛博物馆座落于法国巴黎赛纳河的左岸,与卢浮宫隔河相望。是当今巴黎三大艺术宝库之一,以收藏19、20世纪印象派画作为主,而雷诺瓦的加雷特磨坊舞会、梵高自画像、莫内的蓝色睡莲等作品都是镇馆之宝。
奥赛博物馆与卢浮宫、蓬皮杜中心一道被称为巴黎三大艺术博物馆。馆内主要陈列1848年至1914年间创作的西方艺术作品,聚集了法国近代文化艺术的精华,填补了法国文化艺术发展史上从古代艺术到现代艺术之间的空白,使奥赛博物馆成成为联结古代艺术殿堂卢浮宫和现代艺术殿堂蓬皮杜中心的完美的中间过渡。
1898年奥塞博物馆的原址为巴黎通往法国西南郊区的一个火车站,但在1940年即已没落,闲置了约47年之后,1986年将火车站改建成奥塞博物馆。改建后的博物馆长140米、宽40米、高32米,馆顶使用了3.5万平方米的玻璃天棚。博物馆实用面积5.7万多平方米,共拥有展厅或陈列室80个,展览面积4.7万平方米,其中长期展厅1.6万平方米。
1897年,当时的奥尔良铁路公司在塞纳河右岸奥赛宫的遗址上修建了一座精致华丽的火车站,以迎接1900年在巴黎举办的万国博览会,为来参加博览会的人提供公共交通。奥赛火车站是建筑师拉鲁的杰作,它是按历史建筑物的标准设计建造的,建筑结构采用工业革命后带来的新型金属和玻璃材料,但是为了和周围高贵的环境相称,外墙面采用高贵的石材加上生动的石膏雕像,遮住金属支架,而内部在玻璃穹顶下加上第二层用石膏雕琢藻井装饰成的穹隆。工程用了不到两年的时间,奥赛火车站于日法国国庆日落成。但电力机车问世后,列车加长,月台已容纳不下,于是另建新的火车站。1969年,从奥赛火车站开出最后一班火车,从此,火车站被废弃不用。70年代初,法国文化部把它列为国家文物。以后,蓬皮杜总统提议将其改建成卢浮宫的附属馆,专门展示19世纪艺术。经过吉斯卡尔?德斯坦和密特朗两位总统的努力,政府投资13.6亿法朗,由美国女建筑师奥兰蒂设计,100家公司的1200名工人连续工作6年,终于把奥赛火车站改成博物馆。
奥赛博物馆拥有80个展室、47000平方米的展览面积。这里集中了1848年至1914年有代表性的绘画和雕塑作品。博物馆的大门设在西侧,进入馆内,是一个高32米、宽40米、进深138米的明亮大厅,由于大厅的拱顶和西侧为玻璃覆盖,因而不会产生从户外进入室内的明暗感。中央大厅是进入各展厅的通道,也是休息室,厅内还陈列着吕德的雕塑、巴里的巨大动物雕像以及普拉迪埃的大理石浮雕。在长廊尽头伫立着卡尔波的《舞蹈》雕塑。大厅两侧便是一间间展室。两侧的展室各有3层,一楼是1848年至1875年的绘画作品,北侧陈列的是现实主义画派的代表作和印象派初期的作品,包括多米埃、科罗、米勒以及巴比逊学派的作品。印象派代表人物马奈1865年画的《草地上的午餐》也在其中。一楼南侧陈列着浪漫主义、新古典主义、折衷主义、象征主义等画派的作品,其中包括德拉克鲁瓦、安格尔等著名画家的多幅作品。在这一层还有一个建筑艺术陈列厅,藏有埃菲尔家族捐献的埃菲尔铁塔的模型、草图、设计底稿等。
在第二层展室中陈列的是雕塑作品,作者有罗丹、马约、布尔戴尔等。还有19世纪末学院派画家的作品以及200世纪初叶立体主义及野兽主义画派的绘画。第三层主要展出的是印象派画家的作品。由于靠近大厅的玻璃拱顶,光线好,非常适合摆放印象派绘画。在这里有塞尚、马奈、雷诺阿、德加、莫奈、西斯莱等人的作品,印象派绘画是奥赛博物馆中最引人注目的部分。在这一层除印象派外,还有新印象派和纳比派的作品。
奥赛博物馆以丰富的收藏展现了19世纪法国艺术的辉煌时代,而1848年以前的艺术作品都陈列在卢浮宫内,1914年以后的艺术作品收集在蓬皮杜中心的现代艺术博物馆里,因此,卢浮宫&奥赛博物馆&现代艺术博物馆为观众提供了完整的艺术发展过程。
如果说卢浮宫是&神&的艺术,那么奥赛美术馆和蓬荜度中心就属于&人&的和&非人的&。巴黎的这三本艺术教科书跨越时间的隧道,展现了一部完整的西方的美术史。三大艺术宝库的建筑本身也各有特点。除了卢浮宫那颇具争议的金字塔之外,拥有五层楼高的拱顶和巨大精美黄金挂钟的奥赛美术馆居然是由一个古典主义艺术风格的火车站改建的。更令人惊讶的是这个拱形大厅居然花费了12000吨钢材,比埃菲尔铁塔的钢材用量还要大。这里收藏的绘画和雕塑尤其是印象派作品,会让你重新衡量艺术与现实的距离。你要准备好充裕的时间来欣赏这些延续着历史,秉承着未来的作品。高更、卢梭、塞尚、德加、雷诺阿、马奈,光是说说这些名字就足够让人心情愉悦。楼下安格尔的《泉》、米勒的《牧羊女》、《晚祷》和《拾穗者》以及库尔贝的许多代表作品,绝对一路精彩。即使对艺术一窍不通,梵高那极具生命力的画作也一定会让你驻足。这位生前穷困潦倒,死后声名显赫的大师几乎就是把他的生命转化成了燃烧的色彩。而执着的莫奈,一幅《睡莲》就足以让人铭记他的名字,如此单一的东西竟然被渲染的色彩饱满丰盈,让你不由的感慨与钦佩。而观者最多的,恰恰是当年被正统艺术沙龙所拒绝的马奈名作《草地上的午餐》。
六、考察体会和建议
(一)建议进一步加强对建设绿色节能建筑意义的宣传和教育,使这一理念深入人心。现在不少人认为,绿色节能建筑虽好,但不经济;也有人认为,零能耗甚至负能耗建筑是不可能实现的。而通过我们这次实地考察了法国里昂零能耗建筑和瑞士苏黎世低能耗建筑之后,我们认为,建设绿色节能建筑已逐步成为国际上有识之士的共识,许多国家已经颁布法令予以贯彻实施,这也是人类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事实证明,建设零能耗甚至负能耗建筑完全是可行的,只要我们从思想上真正形成低碳节能的理念,并在平时工作生活中实践,假以时日,绿色节能建筑一定会得到广泛推广和应用。同时,积极倡导低碳节能,在日常工作、学习、生活中注意养成良好的节能习惯,做到开源与节流并举。
(二)建议进一步加强立法,推动绿色节能建筑的发展,这也是国际上通常采用的方式。英、美等国就建筑节能减排进行立法,鼓励人们采取可持续的建筑方式,英国立法,2016年以后所有的新建建筑都必须达到绿色建筑标准;美国政府规定,政府投资的项目,或者以政府为主投资的项目都必须是绿色建筑,美国的LEED能源与环境设计认证体系等,都有力地促进了美国建筑业的节能减排。
建议进一步研究制定促进绿色节能建筑发展的法律法规,例如参照知识产权立法的方式,对建筑物的节能减排标准进行地方立法,以法律形式确定所有操作细节;研究出台推进绿色节能建筑发展的扶持政策,对符合生态节能的建设项目,在土地供应、市政配套、金融税收等方面在一定的时期内给予优惠政策,以降低开发环节成本,充分调动房地产开发企业积极性,在政府主导的保障性住房建设中尤其应该推广绿色节能建筑。
(三)建议进一步加强体制机制创新,以推进绿色节能建筑发展。当今世界,绿色节能技术发展方兴未艾,必将形成燎原之势。许多国家为推进绿色节能技术发展,都成立了相应的推进机制,如美国、瑞士等国家都有类似于环保技术协会(Clean-tech)等机构,负责推进、推广、推销环保清洁技术,这也是一个巨大的潜在的商业市场。因此,建议成立绿色节能建筑技术推进机构,大力推进此项工作;进一步加强对绿色节能建筑的审查、审批、监督、监管队伍建设,务必做到有法可依、执法必严;建立完善的监督监管评估体系,以及相应的评价指标体系;建立相应的奖惩制度,通过奖惩制度来推进监管。
(四)建议进一步加强对绿色节能建筑技术的科学研究与实验,指导、推进绿色节能技术的应用。目前国内绿色节能建筑技术可靠性和稳定性还有待于进一步的提高,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绿色节能建筑的发展,许多企业担心由于技术不过关而造成建筑质量问题,反而影响企业形象和营业销售。建议政府应加大政策扶持力度,推进绿色节能技术创新与发展,并注意培育市场,利用政策和市场的两方面的力量提高绿色建筑技术水平。一旦绿色节能建筑得到大规模的应用建设,规模效益将会使建设成本大大下降,从而更有利于推广应用,使更多的零能耗和负能耗建筑成为现实。
(五)关于拉德芳斯新城规划建设方面,最值得称道的地方,就在于他们没有把新区与老城截然分开,而是通过一条东西向的中轴线把二者紧紧地连结在了一起。这条中轴线从卢浮宫开始,经卡鲁塞尔拱门、协和广场的方尖碑,穿过星形广场凯旋门,然后沿胜利大道一直通到&新凯旋门&。正是这样一条中轴线,使巴黎的新老城区有了连续性和关联性。并且由于这条中轴线并未到此为止,而是穿过&新凯旋门&将继续向着前方不断延伸,从而让人们对巴黎的未来充满了美好的憧憬。这种规划思路和做法对我国一些需要保留保护的旧城的发展有一定的借鉴意义。对于世博园区规划发展来说,如何处理好与市中心周边环境的关系,做到有机衔接,浦东、浦西相互呼应,在城区规划和建筑规划方面还有许多课题需要进一步研究。
(六)关于拉德芳斯城区功能规划方面,也经历了一个过程,原先新区及单体建筑严格的功能限制导致夜间区域空心化,也产生了严重的治安问题。后来逐步扩展到居住、大学、交通枢纽等可以形成人气的功能布局,使之不仅在白天工作时间内繁华热闹,即使到了晚上,由于人流的存在,使得城区依然兴旺,不至于变成一座空城。而且,为了进一步吸引人气,还考虑将一部分过多的办公楼改建成住宅的可能性。世博园区占地5.28平方公里,将来在规划建设时也要充分考虑合理的功能布局规划,要避免拉德芳斯新城区的教训。
(七)拉德方斯区当初规划中交通系统行人与车流彻底分开,地面上的商业和住宅建筑以一个巨大的广场相连,而地下则是道路、火车、停车场和地铁站的交通网络。这种立体交通,地下多层停车场的布局,最终导致了停车场闲置、治安问题严重;这也是值得好好总结并吸取教训的地方。
(八)另外,拉德芳斯新区在可持续发展管理方面的革新值得关注,包括从2002年起,对公共区域和地产项目(住宅和办公)进行生物气候设计、给工地发放低污染执照,以节省自然资源,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和运营成本,为实现这一目标配备环境管理系统(EMS),以及正在实施的一项计划,目标是将地区转变为未来的可再生能源实验室。
世博园区有不少基础设施和场馆建设采用了生态节能技术,园区的后续开发建设可借鉴拉德芳斯新区在可持续发展管理方面的成功做法,在能源供应方面尽可能应用可再生能源、复合能源供应模式、三联供等集中功能方式,大力推广绿色节能建筑,使&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的世博理念永续发扬。
上海世博土地控股有限公司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严禁复制或镜像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建筑物图片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