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东阳马生序练习题文章表达了怎样的主旨

文章内容的理解(翻译、断句)
《送东阳马生序》(北京四中网校-〉名师答疑-〉初二-〉语文) 
  欢迎您!
                        
               
  文章内容的理解(翻译、断句)
《送东阳马生序》
  请老师告诉我《送东阳马生序》应该怎么翻译!
&&&&&&&&&&&&&&&&&-谢谢了!
  《送东阳马生序》译文年级:初二&科目:语文&时间:3/7/:57&新&&&ID=3027098
请老师告诉我《送东阳马生序》应该怎么翻译!&
&&&&&&&&&&&&&&&&&-谢谢了!
答:《送东阳马生序》译文:我小时候就特别喜欢读书。家里贫穷,没有办法买书来读,常常向藏书的人家去借,(借来)就亲书抄写,计算着日期按时送还。天很冷时,砚池里的水结成坚硬的冰,手指(冻得)不能弯曲和伸直,也不因此停止。抄写完了,赶快送还借书,不敢稍稍超过约定的期限。因此人家多愿意把书借给我,我于是能够阅读很多书。到了成年以后,更加仰慕古代圣贤的学说,又担心没有才学渊博的老师和名人相交往(请教),曾经跑到百里以外向同乡有名望的前辈拿着书请教。前辈道德、声望高,高人弟子挤满了他的屋子,他从来没有把语言放委婉些,把脸色放温和些。我恭敬地站在他旁边。提出疑难,询问道理,弯着身子侧着耳朵请教。有时遇到他人斥责人,(我的)表情更加恭顺,礼节更加周到,一句话不敢回答;等到他高兴了,就又请教。所以我虽很笨,终于获得多教益。当我从师求学的时候,背着书箱,拖着鞋子,走在深山大谷里,冒着严寒凛洌的寒风,踏着几尺深的积雪,脚上皮肤冻裂了(我)还不知道。到了住所,四肢冻僵了不能动弹,伙计拿来热水给我洗手暖脚,再用被子盖住,很久很久我才暖和过来。旅舍主人每天只准备两顿饭,也没有新鲜的肥美的东西可以享受。跟我同住旅舍的同学们都穿着华丽的衣服,头上戴红缨&和宝石装饰的帽子,腰上佩有白玉环,左边带着佩刀,右边挂着香袋子,光彩闪耀,就像神仙一样;而我却穿着旧棉袄、破衣衫,生活在他们中间一点也没有羡慕他们的意思,因为我心中有更加快乐的事件,不感到衣食条件的不如他人。我求学时辛勤艰苦的情况大体就是这样。
现在许多在太学里的学生,朝廷每天供应膳食,父母每年给他们准备皮袍和绸衣,再没有受冻和挨饿的忧愁。坐在大厦下面诵诗书,也没有奔走的劳累了。有司业、博士当他们的老师,没有任何问题得不到解答,没有任何要求得不到满足;凡是应当有的书,都聚集在这里,不必像我那样亲手抄录,要向别人借来才看得到。他们的学业要是不精通、德行要是不成器的,并不是天资低下,而是用心不及我的专一罢了,难道是别人的过失吗?
东阳县的书生马君则,在太学里读书已经两年了,同学都称赞他的贤能。我到京城朝见皇帝时,马生以同乡晚辈的身份来拜见我,写了一篇长信作见面礼,言辞极为流畅、通达。同他分析、议论问题,言语温和而脸色和悦。他们自己说少年时学习用心,非常劳苦。这可以说是善于学习的。他将要回家探望他的父母,因此,我特意向他讲述我求学情况的艰难来勉励他。
  放进精华区吧!
  请老师把它放入精华区&和大家一起分享!!
  精华区
  同学你好,已经加入精华区,请你关注!
  没有啊!
  怎么精华区里没有啊???
  有呀,请同学再仔细查一下好吗。《送东阳马生序》测试题含答案_百度文库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评价文档:
喜欢此文档的还喜欢
《送东阳马生序》测试题含答案
阅读已结束,如果下载本文需要使用
想免费下载本文?
把文档贴到Blog、BBS或个人站等:
普通尺寸(450*500pix)
较大尺寸(630*500pix)
你可能喜欢您好,欢迎来到快乐学习
八年级语文《送东阳马生序》中考原题旨在考查学生对此篇文章的文言文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从而加深学生对《送东阳马生序》的写作手法以及思想主旨的理解。
《送东阳马生序》中考原题
  (一)(2010年四川泸州)阅读《送东阳马生序》,完成6&9题。
  6.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4分)
  (1)走送之,不敢稍逾约(    )      (2)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
  (3)俟其欣悦,则又请焉(    )      (4)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    )
  7.下列各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3分)
  A.每假借于藏书之家    此所谓战胜于朝廷(《邹忌讽齐王纳谏》)
  B.当余之从师也    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隆中对》)
  C.以是人多以书假余    河曲智叟亡以应(《愚公移山》)
  D.足肤皲裂而不知    佣者笑而应曰(《陈涉世家》)
  8.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6分)
  (1)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3分)
  翻译:
  (2)同舍生皆被绮绣,戴珠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3分)
  翻译:
  9.下列各项内容全都体现作者学习生活艰苦的一组是(3分)(    )
  ①家贫,无从致书以观    ②足肤皲裂而不知    ③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
  ④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    ⑤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⑥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
  A.①②③⑤    B.②④⑤⑥    C.①②④⑥    D.①③④⑥
  (二)(2010年内蒙古呼和浩特)阅读下面文字,完成9-12题。
  【甲】舜发于畎亩之中,&&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也。
  【乙】余幼时即嗜学。&&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9.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2分)
  ①媵人持汤沃灌    汤:(      )    ②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任:(      )
  10.下列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组是(    )(2分)
  A.人恒过然后能改    以其境过清             B.傅说举于版筑之间    时时而间进
  C.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河曲智叟亡以应   &&& D.以衾拥覆    祭以尉首
  11.把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1)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
  (2)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12.阅读简答。(4分)
  (1)甲文开头连用六个排比列举事实,证明了什么道理?
  (2)乙文表现了宋濂的什么精神?
  (三)(2010年山西)阅读&余幼时即嗜学。&&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完成7~11题。
  7.语段选自课文《    》。(2分)
  8.给加点的字注音并解释。(2分)余幼时即嗜学(    )。
  9.下列加点字与&走送之&中的&走&用法不同的是(    )。(2分)
  A.小大之狱                B.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C.乡为身死而不受         && D.先帝不以臣卑鄙
  10.任选下面一句翻译。(2分)
  A.不敢稍逾约
  B.以是人多以书假余
  我选A句,翻译:。
  我选B句,翻译:。
  11.语段中画横线的句子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求学精神和态度?(2分)
  (四)(2010年新疆乌鲁木齐)阅读《送东阳马生序》,完成10-12题。
  10.下列句中加点的词,意思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
  A.家贫,无从致书以观    此人可就见,不可屈致也
  B.益慕圣贤之道    香远益清,亭亭净植
  C.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    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
  D.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
  11.请将第Ⅰ卷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1)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
  (2)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12.文章写了作者求学中遇到的许多困难,请概括说说他是如何克服的。(4分)
  (五)(2010年深圳市)阅读下面甲、乙两篇选文,完成6-7题(8分)
  (甲)余忆童稚时,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见藐小之物必细察其纹理,故时有物外之趣。
  夏蚊成雷,私拟作群鹤舞于空中,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昂首观之,项为之强。又留蚊于素帐中,徐喷以烟,使之冲烟而飞鸣,作青云白鹤观,果如鹤唳云端,为之怡然称快。节选自沈复《童趣》
  (乙)当余之从师也,&&盖余之勤且艰若此。节选自宋濂《送东阳马生序》
  6、请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4分)
  (1)昂首观之,项为之强。
  (2)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
  7、甲文&故时有物外之趣&中的&趣&和乙文&以中有足乐者&中的&乐&分别具体指什么?结合选文,就如何在生活中获得乐趣谈谈你得到的启示(回答两点即可)。(4分)
  (六)(2010年十堰)(甲)既加冠,&&卒获有闻。
  (乙)人之为学,不日进则日退。独学无友,则孤陋而难成。久处一方,则习染而不自觉。不幸而在穷僻之城,无车马之资,犹当博学审问,以求其是非之所在,庶几可得十之五六。若既不出户,又不读书,则是面墙之士,虽有子羔,原宪之贤,终无济于天下。子曰:&十室之邑,必有忠倍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学者出。&夫以孔子之圣,犹须好学,今人可不勉乎?(顾炎武《与友人书》节选)
  1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词意相同的一组是(    )(2分)
  A.既加冠    若既不出户          B.故余虽愚    虽有子羔,原宪之贤
  C.俯身倾耳以请    夫以孔子之圣 &&& D.益慕圣贤之道    曾益其所不能
  12.解释下列加点的词。(2分)
  (1)或遇其叱咄(    )        (2)不幸而在穷僻之域(    )
  (3)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    )  (4)若既不出户(    )
  13.将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3分)
  (1)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扣问。
  (2)人之为学,不日进则日退。
  14.甲、乙两段文字所谈的都是为学之道,但在阐述&为学&方法时,两段文字相同之中又有不同,请认真阅读后分析并指出其相同和不同之处。(3分)
  相同:
  不同:
  15、(2010年四川省宜宾)(10)《送东阳马生序》中,表明作者内心有精神安慰和思想寄托,所以就不会觉得在吃穿方面不如别人的句子是:&              ,                。&
  (七)(2010年天津市)阅读《送东阳马生序(节选)》一文,回答9~11题。
  9.下面选文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走送之,不敢稍逾约    走:步行          B.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    质:询问
  C.俟其欣悦,则又请焉    俟:等待         D.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 汤:热水
  10.下面选文中的句子是省略句的一项是(    )
  A.余幼时即嗜学            B.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
  C.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   &&& D.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11.下面对选文的分析,不准确的一项是(& )
  A.选文开篇即点出作者&家贫&和&嗜学&的矛盾处境,由此引出求学的艰难。
  B.选文将富家子弟的奢华和作者的贫寒加以对比,表现了作者求学意志的坚定。
  C.作者写这篇文章的目的,是为了向人们展示自己成长之路的曲折与艰辛。
  D.作者通过现身说法表明:知识的积累,精神的充实,是学子读书的必备条件。
标签:【】【】【】
上一篇:这是第一篇下一篇:这是最后一篇
更多关于&八年级语文《送东阳马生序》中考原题&的新闻
初二物理实验报告:水的沸腾实验报告...[]
1.(05福建课改样卷)一束与平面镜成40°的光线射到平面镜上,入射角是,反射光线与...[]
备注: 《八年级语文《送东阳马生序》中考原题》一文由提供免费提供。本文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请在转载引用时保留。否则因《》一文引起的法律纠纷请自负。
文言文复习及预习...
暂无热点新闻信息《送东阳马生序》阅读试题与答案_九年级_语文学习资源网
|&&|&&|&&|&&|&&|&&|&&|&&|&&|&&|&&|&&|&&|&&|
您现在的位置:&&>>&&>>&&>>&正文
《送东阳马生序》阅读试题与答案
&&&&&&&&&&★★★
《送东阳马生序》阅读试题与答案
作者:佚名
文章来源:
更新时间: 21:42:16
一、《送东阳马生序》原文及翻译
&&&&&&&&& 第一段:
余幼时即嗜学。
我小时候就爱好学习。
家贫,无从致书以观,
家里贫穷,没有办法得到书来读,
每假借于藏书之家,
经常向有书的人家去借,
手自笔录,计日以还。
借来就亲自用笔抄写,计算着日期按时送还。
天大寒,砚冰坚,
天很冷时,砚池里的墨汁结成坚硬的冰,
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
手指冻得不能弯曲和伸直,也不敢因此放松。
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
抄写完了,跑着把书送回去,不敢稍稍超过约定的期限。
以是人多以书假余,
因此人家大多愿意把书借给我,
余因得遍观群书。
我也因此能够读到各种各样的书。
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
二十岁以后,我更加仰慕古代圣贤的学说,
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
又担心没有才学渊博的老师和名人相交往,
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
曾经跑到百里以外向当地有学问有道德的前辈拿着经书请教。
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
前辈德高望重,向他求教的弟子挤满了他的屋子,
未尝稍降辞色。
他从未稍微把言辞放委婉些,把脸色放温和些。
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
我站在他旁边侍候着,提出疑难,询问道理,
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
弯着身子侧着耳朵向他请教。有时遇到他斥责,
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
我的表情更加恭顺,礼节更加周到,一句话也不敢多说;
俟其欣悦,则又请焉。
等到他高兴了,就又请教。
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所以我虽很愚笨,最终也有所收获。
&&&&& 第二段:
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
当我外出从师求学的时候,背着书箱,拖着鞋子,
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
行走在深山大谷中,深冬时节刮着凛冽的寒风,
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
我踏着几尺深的大雪,脚上的皮肤冻裂了也不知道。
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
到了书馆,四肢冻僵了不能动弹,
媵人持汤沃灌,
服侍的人拿来热水给我浇洗,
以衾拥覆,久而乃和。
拿被子给我盖上,过很久才暖和过来。
寓逆旅,主人日再食,
在旅馆里,店主人每天提供两顿饭,
无鲜肥滋味之享。
没有新鲜肥美的食物可以享用,
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
和我住在一起的同学们,都穿着华美的衣服,戴着有红色帽带和用宝石装饰的帽子,
腰白玉之环,左佩刀,
腰上佩带白玉环,左边佩着刀,
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
右边挂着香袋,光彩照人好像仙人。
余则A袍敝衣处其间,
而我却穿着破旧的衣服生活在他们中间,
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
毫无羡慕的意思。因为心中有足以使自己快乐的事,
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不感到吃穿的享受不如别人了。
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我求学时的勤奋和艰苦大概就象是这样吧。
&二、复习、填空:
1、朋友远行,你借用王维的“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这两句诗送别则略显感伤;不妨借用王勃的诗句:“&&&&&&&&&&&&&&&&&&&&&&&&&&&&&&&&& ,
&&&&&&&&&&&&&&&&&&&&&&&&&&&&&&& ”来表达一种豪放的情怀。
2、《赠从弟(其二)》中揭示松柏耐寒不凋,坚贞不变本性的诗句是:
&&&&&&&&&&&&&&&&&&&&&&&&&&&&&&&&&&& ,&&&&&&&&&&&&&&&&&&&&&&&&&&&&&&& !
3、《登幽州台歌》中描绘诗人登楼远眺,孤独寂寞之情油然而生的诗句是:
&&&&&&&&&&&&&&&&&&&&&&&&&&&&&&&&&&& ,&&&&&&&&&&&&&&&&&&&&&&&&&&&&&&& !
4、《终南别业》中表现作者心境闲适,随意而行,自由自在的诗句是:
&&&&&&&&&&&&&&&&&&&&&&&&&&&&&&&&&&&& ,&&&&&&&&&&&&&&&&&&&&&&&&&&&&&&& 。
5、《宣州谢I楼饯别校书叔云》中表达了诗人对现实不满的激奋之情的诗句是:
&&&&&&&&&&&&&&&&&&&&&&&&&&&&&&&&&& ,&&&&&&&&&&&&&&&&&&&&&&&&&&&&&&&&&& 。
6、抽刀断水水更流, ________&&&&&&&&&&&&&&&& ___。
7、前不见古人,&&&&&&&&&&&&&&&&&&&&&&&&&&&&&&&&& 。
8、&&&&&&&&&&&&&&&&&&&&&&&&& ,松枝一何劲。
9、无为在歧路,&&&&&&&&&&&&&&&&&&&&&&&&&&&&&&&&& 。
10、&&&&&&&&&&&&&&&&&&&&&&&&&&&&&&&&& ,谈笑无还期。
11、俱怀逸兴壮思飞,&&&&&&&&&&&&&&&&&&&&&&&&&&&&&&&&& 。
参考答案:
1、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2、岂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
3、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4、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 5、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6、举杯消愁愁更愁。7、后不见来者 8、风声一何盛9、儿女共沾巾 10、偶然值林叟& 11、欲上青天览明月
三、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各题。
①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 ②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12、填空:(5分)
(1)《送东阳马生序》选自《________________》,作者______________,字__________,号_________,是__________(朝代)&&&&&& 家。他与___________、___________并列为明初诗文三大家。(4分)
(2)本文是一篇__________________(体裁)(1分)
13、用原文的词语或句子填空。(5分)
(1)为什么作者在众多富有的同学中能“略无羡艳意”?
&&&&&&&&&&&&&&&&&&&&&&&&&&&&&&&&& ,&&&&&&&&&&&&&&&&&&&&&&&&&&&&&&&&&& 。
(2)文中将同舍生的豪华穿戴和作者的“&&&&&&&&&&&&&&& ”作对比,体现出作者的精神追求。
(3)用两个字概括作者求学的经历,应是文章的“&&&&&& ”字和“&&&&&& ”字。
14、给下列加点字注音:(9分)
嗜(&&&&& )学&& 弗(&&&&& )之怠(&&&&&& )& 加冠(&&&& )&&& 俟(&&&&& )&& 负箧(&&&&& )曳(&&&&& )屣(&&&&& )& 叱(&&&&&& )咄(&&&&&&&& )
媵(&&&&& )人& 烨(&&&&&& )然&&&& 衾(&&&&&&& )&& 皲(&&&& )裂
(&&&&&& )袍敝衣&& 逾(&&&&&& )约&& 硕(&&&& )师&&& 容臭(&&&&& )
15、解释下列各句中“以”字的用法。(2.5分)①以衾拥覆(&&&&&&&&&&&&&& )
②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
③俯身倾耳以请(&&&&&&&&&&&&&&&&&&&& )
④以是人多以书假余 (&&&&&&&&&&&&&&&&&& )
⑤无从致书以观。(&&&&&&&&&&&&&&&&&&&&& )
16、解释下列加点的字:(4.5分)
执经叩问(&&&&&&&&&&&&& )&& 援(&&&&&&&&& )疑质(&&&&&&&&&& )理
寓逆旅(&&&&&&&&&&&& )&& 礼愈至(&&&&&&&&&&&&& )&&& 至(&&&&&&&&&&& )舍
俟(&&&&&& )其欣悦&& 腰(&&&&&&&&&& )白玉之环&& 袍敝(&&&&&&&&&&& )衣
17、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2分)
(1) 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
(2) 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
&&&&&&&&&&&&&&&&&&&&&&&&&&&&&&&&&&&&&&&&&&&&&&&&&&&&&&&&&&&&&&&&&&&&&&&&&&&&&&&&&&&
&(3) 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
&&&&&&&&&&&&&&&&&&&&&&&&&&&&&&&&&&&&&&&&&&&&&&&&&&&&&&&&&&&&&&&&&&&&&&&&&&&&&&&&&&&&&&
&(4) 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
(5)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
&&&&&&&&&&&&&&&&&&&&&&&&&&&&&&&&&&&&&&&&&&&&&&&&&&&&&&&&&&&&&&&&&&&&
(6)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
&&&&&&&&&&&&&&&&&&&&&&&&&&&&&&&&&&&&&&&&&&&&&&&&&&&&&&&&&&&&&&&&&&&
18、选择题:(6分)
(1)下面句子朗读节奏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余/幼时/即嗜学。&&& B、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C.余因/得遍/观群书。&&& D.俯身/倾耳/以请。
(2)下列各组中加点字意思不相同的一组是:(&&&&&&& )
A、无从致书以观&&&&& 专心致志&& B、益慕圣贤之道&&&&&& 精益求精
C、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 患得患失&& D、未尝稍降辞色&&&&&& 义正辞严
(3)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
A不敢稍逾约&&&& 老翁逾墙走&&&& B或遇其叱咄&&&&&& 或置酒而招之
C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 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
D每假借于藏书之家&&&&& 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
19、找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4分)
(1)、四支僵劲不能动(&&&&&&& )通(&&&&&&&& ) 含义:(&&&&&&&&&&&&&&&& )
(2)、同舍生皆被绮绣(&&&&&&& )通(&&&&&&& ) 含义:(&&&&&&&&&&&&&&&&& )
20、解释下列加点词的古今异义。(3分)
(1)、走送之古义:&&&&&&&&&&&&&&&&&&&&&& 今义:&&&&&&
(2)、媵人持汤沃灌&& 古义:&&&&&&&&&&&&&& 今义:
(3)、主人日再食&& 古义:&&&&&&&&&&&&&&&& 今义:&&
21、作者在记述自己的求学经历,却大篇幅地写老师的严厉,作用是什么?(2分)
22、在原文中用“∥”为第一段划分层次并概括每一层的意思。(4分)
23、认真揣摩“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此句中“稍”的深刻含义。(2分)
24、本文的主要内容是什么?作者的写作目的是什么?(3分)
25、本文是写给马生的为什么用大量的文字写自己求学的事?(2分)
26、说说你对“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这句话的理解。我们中学生应有这样的苦乐观吗?(4分)
27、根据文段内容,请你概括出作者的艰难表现在哪些方面?(2分)
28、古人有克服艰苦条件努力学习的佳话,试举一例。(1分)
29、你从作者的读书经历中悟出了哪些学习秘诀?(3分)
30、你觉得“先达”对弟子“未尝稍降辞色”的态度可取吗?为什么?(3分)
31、作为新时代的中学生,条件优越,你怎样学习?(3分)
32你怎样看待学习条件与学习好坏之间的关系?(2分)
33、分别写出含有“书”和“勤奋”含义的名言警句各一例。(2分)
(1)书: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勤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2、(1)《宋学士文集》 宋濂& 景濂& 潜溪&& 明初& 文学&& 刘基& 高启(2)赠序
13、(1)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2)袍敝衣&& (3)勤且艰
14、shì& fú& dài& guān& sì& qiè& yè& xǐ& chì& duō& yìng& yè& qīn& jūn& yùn& yú& shuò&&& xiù&&& 15、(1)用(2)因为(3)而(4)把(5)来
16、请教&& 引,提出&&& 询问&&& 旅店&& 周到&& 到达& 等待&& 腰佩& 破
17、(1)因为内心有足以快乐的事,不觉得吃的穿的不如人。(2)我站在旁边侍侯着,提出疑难,询问道理,弯着身子,侧着耳朵向他请教。(3)因此,人家多愿意把书借给我,我也因此能够看到各种各样的书。(4)所以我虽然愚笨,但终于能够有所收获。(5)住在旅店里,每天只吃两顿饭,没有新鲜肥美的食物可以享受。(6)曾经跑到百里以外捧着经书向同乡有道德有学问的前辈请教。
18、(1)C(2)A(3)D
19、(1)“支”通“肢”,肢体。(2)“被”通“披”,穿。
20(1)跑&& 行走&& (2)热水&&& 食物煮后所得的汁水。(3)两次&& 又一次
21、作者用反衬的手法,写老师的严厉是为了突出作者求师的诚恳,生动地表现了他的虔诚和恭敬的态度。突出了他求师的艰难。
22、分层在“既加冠”前。第一层:叙述作者少年时代求学的情形,写得书之难。表现作者求学之勤苦。第二层,叙述作者成年后求师的情形,写从师之艰。
23、“稍”有稍稍之意,这里强调他坚守信约,决不耽误,即使困难再大也是这样。
24、本文的主要内容是讲述作者年轻时求学的艰难和用心之专。作者的写作目的是勉励马生勤奋学习
25、作者现身说法(以自己的切身体会勉励马生勤奋学习),增强作品感染力和教育作用。
26、精神上的富足,战胜物质上的贫困。知识的积累,精神的充实,是学子读书的必备条件。
27、主要表现在这四个方面:幼时抄书之艰;成年叩问之难;求师奔走之劳;住读生活之苦。
28、东周时代,苏秦读书欲睡锥刺骨。 西汉,孙敬昼夜苦读,以绳系头悬屋梁。&& 西汉,匡衡勤学无烛凿壁偷光读书。 晋朝,车胤(yìn)囊萤读书。晋,孙康家贫,映雪读书。
29、我的感悟:学习要勤奋,求师应诚心,求学须不断克服并战胜困难。
30、我的看法:(1)不可取。师生关系应该是民主平等关系,老师应放下高高在上的架子,与学生平等交流、相互信任、共同成长。这样才能有利于我们的学习和成长。& (2)可取。我认为“先达”的“未尝稍降辞色”并非不尊重学生,而是一种更负责的尊重。因为只有“严师”,才能出“高徒”,出高素质的学子。同时,尊重师长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31、言之有理即可
32、学习条件不好,仍然能学习好,像宋濂那样;学习条件好,却不一定能学得好,像某些“太学生”那样。学习条件好坏对学习能够有所影响,但不是决定性的,学习成功关键是长期坚持“勤且坚”,专心致志,这是宋濂切身体会,也是古今学有所成的人的共同体会。
33、(1)①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高尔基 ②书籍如朋友,须慎重选择。――赫斯德(2)①人生在勤,不索何获。――范晔 ②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韩愈
四、其他:阅读阅读《送东阳马生序》,完成下列各题。
(答案在题目中)
&&&& (一)、根据拼音写汉字
遇其chì( 叱)duō( 咄 )&&& 负qiè(箧)曳xǐ(屣& )& 足肤jūn(皲 )liè(& 裂)
&yìng( 媵)人持汤沃guàn(灌)&&&&& 以qīn( 衾)拥fù( 覆)& yùn(& A)袍&
&bì( 敝 )衣&
&&&& (二)、填空
1、《送东阳马生序》选自《《宋学士文集》》,作者是宋濂,字景濂 (潜溪 )明代 (朝代)文学家,他写此文的目的是勉励马生勤奋学习 ,成为德才兼备的人。
2、用原文中的句子回答:
①为什么作者在众多富有的同学中能“略无羡艳意”: 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②文中将同舍生的豪华穿戴和作者的袍敝衣 作对比,体现出作者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的精神追求
3、用两个字概括作者求学的经历,应是文章的勤字和艰字。
4、全文的总领句是余幼时即嗜学;全文的主旨句是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岂他人之过哉?)
5、文中“不敢稍逾约”中的“稍”字的作用是:说明自己的品性好,从不敢稍微超过约期,与文中弗之怠相照应。
&&& (三)、解释下列划线字
1、无从致书以观(得到)&&&&&&&&&&& 2、每假借于藏书之家(经常 )(借 )
3、弗之怠(懈怠)&&&&&&&&&&&&&&&& 4、走送之,不敢稍逾约(跑 )(超过)
5、以是人多以书假余(因此)&&&&&&& 6、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已经)(更加)
7、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忧虑、担心)&&&&& 8、未尝稍降辞色(言语和脸色)
9、援疑质理 (提出)(询问)&&&&&&&& 10、或遇其叱咄 (有时)(训斥、呵责)&&
11、色愈恭,礼愈至(恭敬)(周到)&& 12、俟其欣悦 ( 等待,等到)
13、负箧曳屣(背着)(拖着 )&&&&&&&& 14、烨然若神人(光彩照人的样子)
15、余则袍敝衣处其间(旧絮)(破)16、略无慕艳意(羡慕)
17、余幼时即嗜学(酷爱)&&&&&&&&& 18、偃顺痔牢止 (热水 )&&&&&&
19、 腰白玉之环(腰配,名词作动词,挂在腰间)20、寓逆旅( 居住 )&&
21、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曾经)(请教)
&&& (四)、找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
1、四支僵劲不能动&& (支)通( 肢) 含义: 四肢,肢体
2、同舍生皆被绮绣&& (被)通( 披 ) 含义: 穿
&&& (五)、古今异义
1、走送之古义: 跑& 今义:行走,赶路。 2、偃顺痔牢止&& 古义:热水。& 今义:汤汁。3、主人日再食& 古义:两次。 今义:又一次。 4、右备容臭& 古义:气味。
今义:臭气。
&&& (六)、翻译下列句子
1、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
&& 二十岁以后,我更加仰慕古代圣贤的学说。
2、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所以我虽很愚笨,最终也有所收获。
3、俟其欣悦,则又请焉
&&& 等到他高兴了,就又请教。
4、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因为心中有足以使自己快乐的事,不感到吃穿的享受不如别人了。
5、盖余之勤且难若此
&& 我求学时的勤奋和艰苦大概就象是这样吧。
6、俯身倾耳以请
&& 弯着身子侧着耳朵向他请教。
7、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
向他求教的弟子挤满了他的屋子,他从未稍微把言辞放委婉些,把脸色放温和些。
&&& (七)、下列各组中加点字意思不相同的一组是( B& )
A、无从致书以观&&&&&&&&& 专心致志&& B、益慕圣贤之道&&&&&& 精益求精
C、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 患得患失&& D、未尝稍降辞色&&&&&& 义正辞严
&&&& (八)、内容理解
1、人们为什么“多以书假余”?
因为我守信用,按时还书
2、从课文第一段来看,作者最终能够学业有成的原因是:
①刻苦好学&& ②博览群书&& ③虚心请教
3、课文第一段中“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表现了宋濂什么优秀品质?
&&&& 围绕“勤学苦读,不畏艰难”回答即可。
4、“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这句话有何表达效果?
&& 用反衬的手法,写老师的严厉是为了突出作者求师的诚恳,生动地表现了他的虔诚和恭敬的态度。突出了他求师的艰难。
5、本文是写给马生的为什么用大量的文字写自己求学的事?
&& 作者现身说法(以自己的切身体会勉励马生勤奋学习),增强作品感染力和教育作用。
6、第二段文字采用的主要写作手法是什么?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 对比。增强说服力,突出中心。
7、说说你对“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这句话的理解。我们中学生应有这样的苦乐观吗?
古人苦学的做法不必要后人效仿,但他们刻苦学习的精神是值得我们学习的,要从他们的事迹中获取勤奋学习,立志上进的动力。
8、根据文段内容,请你具体指出作者的艰难表现在哪些方面?
&& 幼年得书之难;成年从师的艰难;求学生活条件的艰难;求师艰难。
&&&& (九)、开放性试题
1、分别写出含有“书”和“勤奋”含义的名言警句各一例。
(1)书:①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高尔基
②书籍如朋友,须慎重选择。――赫斯德
(2)勤奋:①人生在勤,不索何获。――范晔
②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韩愈
2、古人有克服艰苦条件努力学习的佳话,试举例
&& 东周时代,苏秦读书欲睡锥刺骨。 西汉,孙敬昼夜苦读,以绳系头悬屋梁。&& 西汉,匡衡勤学无烛凿壁偷光读书。 晋朝,车胤(yìn)囊萤读书。晋,孙康家贫,映雪读书。
3、你从作者的读书经历中悟出了哪些学习秘诀?
我的感悟:学习要勤奋,求师应诚心,求学须不断克服并战胜困难。
4、作为新时代的中学生,条件优越,你怎样学习?
&& 言之有理即可
5、你觉得“先达”对弟子“未尝稍降辞色”的态度可取吗?为什么
&& 我的看法:(1)不可取。师生关系应该是民主平等关系,老师应放下高高在上的架子,与学生平等交流、相互信任、共同成长。这样才能有利于我们的学习和成长。&& (2)可取。我认为“先达”的“未尝稍降辞色”并非不尊重学生,而是一种更负责的尊重。因为只有“严师”,才能出“高徒”,出高素质的学子。同时,尊重师长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五、另有:
1.掌握下列生字的读音
嗜(shì)&&& 砚(yàn)&&&& 怠(dài)&&&& 逾(yú)&&& 叱(chì)咄(duō)&&& 俟(sì)&&&&& 卒(zú)&&&&&&&&&&&&& 箧(qiè)&&& 曳(yè)&&&&&&& 屣(xǐ)&&&&& 皲(jūn)&& 至舍(shè)&&&&&&&&&&& 媵(yìng)&& 衾(qīn)&&& 被(pī)&&&&& 容臭(xiù),烨(yè)&&&&& (yùn)
2.阅读、翻译下列句子。
&&&&& 余幼时即嗜喜欢学。家贫,无从致取得书以观,每假借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抄写,计计算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懈怠。录毕,走跑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因此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更加慕圣贤之道学问,又患忧虑无硕师、名人与游,尝曾经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言语色脸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有时遇其叱咄训斥,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等到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 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却不知。至舍,四肢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热水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才和。寓居住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同“披”,穿戴绮绣,戴珠缨宝饰之帽,腰腰中挂着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光彩照人的样子若神人;余则袍敝破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因为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1.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
&& 家里穷,没有办法得到书,就经常向有书的人家去借,亲手用笔抄写,计算着约定的日子按期归还。
2. 以是人多以书假余。因此人们大多(愿意)把书借给我。
3. 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抄写完毕,(跑着)赶快把书送还,不敢稍稍超过约定的期限。
4. 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到了成年,更加羡慕圣贤的学问。
5. 俟其欣悦,则又请焉。等到他高兴了,我才又向他请教。
6.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所以我虽然愚笨,但终于能够有所收获。
7.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所以我虽很愚笨,最终也有所收获。
4.回答下列问题。
1.作者从哪三个方面表明自己求学的艰难?得书、从师、求学
2.你从作者的读书经历中悟出了哪些学习秘诀?学习要勤奋,求师应诚心,求学须不断克服并占战胜困难。
3.谈谈宋濂的故事对你的学习有什么启示。可以从博览群书,刻苦学习,诚心求教,尊敬老师等方面回答,注意要结合实际,言之成理。(不结合原文和自己实际谈,酌情扣分)
4.读了这段文字,你觉得宋濂有哪些品质值得学习?学习刻苦,求学诚心;尊敬老师,守信用
5.人们为什么“多以书假余”?(2分)因为我守信用,按时还书。
6.从本文第一段看,作者最终能够学业有成的原因是:刻苦好学 博览群书 虚心请教。
7.平时我们说话、写文章常引用名人事例来印证自己的观点。你认为[宋濂的事例可以用来印证下面哪一个观点呢?(只需填序号)(C)
A.崇尚科学、消除愚昧,社会才能进步。B.虚心请教、经常复习,有助于巩固知识。C.诚实守信、刻苦学习是成才的重要条件。
8.第一段选文中“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表现了宋濂什么优秀品质?(2分)
围绕“勤学苦读,不畏艰难”回答即可。
试题录入:admin&&&&责任编辑:admin&
上一篇试题: 下一篇试题: 没有了
【字体: 】【】【】【】【】【】
  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送东阳马生序练习题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