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儿子身高1.68.身上有阑尾炎疤痕疤痕,可以读空乘吗

&欢迎访问起点女生网,请&&或&
加入书架书签 |
投女生推荐票 |
阅读底色..
字体大小..
默认设置..
打赏作品&|&
给本书投粉红票&|&
给本书评价
豪门盛宠:爵爷的萌萌小心肝
作者:&& 更新时间: 17:14&& 阅读最新章节
分卷阅读本卷共0字
第1章 情侣酒店的尴尬&第2章 半块玉佩的男人&第3章 一千万的支票&第4章 点名让沐紫侍候&第5章 9988号房间的男人&第6章 孱弱的沐紫&第7章 这就是命啊&第8章 我不想做玩偶&第9章 住原来的小房子&第10章 紫,今晚你等我&第11章 赵玄的电话&第12章 不见是正确的&第13章 听从爵爷的安排&第14章 添个重孙就好了&第15章 冷公爵的脾气&第16章 叫美人坊的女人吗&第17章 赵玄快疯了&第18章 誓不罢休&第19章 会做得干净利落&第20章 爵爷,沐小姐求见&第21章 我也不会苟活&第22章 飞机降落了&第23章 半块翡翠玉石&第24章 完全是误会&第25章 不准回去&第26章 约赵玄一起吃饭&第27章 冷厉的冷公爵&第28章 爵爷不喜欢废话&第29章 这算哪出戏?&第30章 希望寄托在赵玄身上&第31章 我的女朋友沐紫&第32章 非常有眼缘&第33章 难以下咽的饭局&第34章 还是纯洁的女孩吗?&第35章 不再逼迫你结婚了&第36章 同等的继承权&第37章 忐忑不安的沐紫&第38章 沐紫进了狼窝&第39章 堂而皇之的进来沐紫的卧室&第40章 血液大逃亡&第41章 额头在冒血&第42章 冷眉心的冷厉&第43章 冷氏副总裁&第44章 派去英国&第45章 沐紫默默的哭了&第46章 妈妈陪我睡觉吧&第47章 贵族小学读书&第48章 贵族大学去读书&第49章 天价学校&第50章 吓出一身冷汗&第51章 求求你不要在这里&第52章 一只待宰的羔羊&第53章 痛苦的纠结中煎熬&第54章 沐紫你别幼稚&第55章 给你接风洗尘&第56章 石油富商的儿子&第57章 不要接近陈飞龙&第58章 少了一只手&第59章 美术老师被开除了&第60章 爵爷的震怒&第61章 伴君如伴虎&第62章 很想很想接她出来&第63章 一天一天转变&第64章 冷公爵的呕吐&第65章 清楚自己在说什么&第66章 脏兮兮的脱下&第67章 第一次感觉踏实&第68章 把糖浆喝了&第69章 妈妈求你了&第70章 目光满是疑惑&第71章 慢慢相处融洽了&第72章 现在就去英国&第73章 有这么拼命喝酒的么?&第74章 咳嗽来得特别猛烈&第75章 这太残酷了&第76章 人生被摆布了&第77章 云蕾的计谋&第78章 莫名的心绞痛&第79章 沐紫,回来吧&第80章 去医院看看爵爷&
起点女生网欢迎广大书友光临阅读,最新、最快、最火的连载作品尽在起点原创!手机用户请到阅读。
向朋友推荐 |&欢迎访问起点女生网,请&&或&
加入书架书签 |
投女生推荐票 |
阅读底色..
字体大小..
默认设置..
打赏作品&|&
给本书投粉红票&|&
给本书评价
重生之暧昧神医
作者:&& 更新时间: 23:45&& 阅读最新章节
正文 分卷阅读本卷共0字
第001章 重生,我强女干了?&第002章 遇到仙人跳&第003章 破解骗术&第004章 挣钱、判刑&第005章 股份、心动女生&第006章 活该你孤独一辈子&第007章 异能?透视?医术?&第008章 帮她搓澡?&第009章 恐怖片计划失败&第010章 摸错了?是左胸?&第011章 优秀的沈妞&第012章 旖旎&第013章 王承是个神秘的人&第014章 刮花你的车&第015章 香艳治疗&第016章 关系户&
起点女生网欢迎广大书友光临阅读,最新、最快、最火的连载作品尽在起点原创!手机用户请到阅读。
向朋友推荐 |今年58岁的周兰华家住江苏睢宁县岚山镇河湾村,她虽然身体瘦弱,却数年如一日地承担着残疾的儿子、年迈
今年58岁的周兰华家住江苏睢宁县岚山镇河湾村,她虽然身体瘦弱,却数年如一日地承担着残疾的儿子、年迈的婆婆和残疾婶娘两位90岁老人的重担。
接连打击,她对家庭不离不弃虽然儿子自出生便被诊断为智力残疾,周兰华没有放弃自己的儿子,对儿子耐心教导、悉心照顾。谁知在2000年,丈夫突发脑溢血去世,只剩下周兰华、残疾的儿子和年迈的婆婆,而周兰华除了几亩地之外没有任何经济来源,生活就像断了线的珠子,似乎接不起来了。就在外人纷纷议论这家人今后生计的时候,周兰华早已暗下决心,要用自己的肩膀承担起家庭的担子,照顾好婆婆和儿子。屋漏偏逢连夜雨,她毅然承担起照顾婶娘的责任虽然生活已经非常艰难,但是在看到哑巴的婶娘无人照顾、独自过着艰辛生活的时候,周兰华还是毫不犹豫地做了决定——要像女儿一样照顾婶娘。为了方便照顾,她把婶娘接到自己家里,将婶娘当做亲妈一样侍奉。每天,周兰华一睁开眼要做的事就是照顾年迈体弱的婆婆、残疾的儿子和不能说话的婶娘。
久病床前,她的孝心恒久不变
俗话说:久病床前无孝子。可周兰华却做到了久病床前孝心和耐心恒久不变。从儿子出生以来,先是儿子智力残疾,紧接着丈夫去世,婆婆年迈,婶娘不能说话,无法用语言沟通,周兰华一家的生活压力可想而知。用一句农村最通俗的话说:这家人的天塌下来了。可面对这个“乱摊子”,周兰华却始终保持着一种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尽全力把老人、孩子照顾周到,多年如一日,而且毫无怨言。每当天气好的时候,周兰华就会搀着两位老人到门外散步、晒太阳,街坊四邻一见到周兰华就羡慕地说:“这是哪辈子修来的福气呀,摊上了这么好的儿媳妇,真是比亲闺女还亲”。当太阳出来时,周兰华又带着婆婆和婶娘外出晒太阳,看着周兰华瘦弱的身影,却觉得她异常高大,她身上所体现出的孝亲敬老的优良美德,为自己也为我们铸就了做人风范。
周兰华是江苏睢宁岚山镇河湾村河西组的村民,其丈夫于2000年因突发脑溢血医治无效且花费了几万元后去世了,后不久儿子因先天性血管瘤爆破在徐州二院住院治疗一个多月,这些重担都落在周兰华的一个人身上,尽管这样她没有气馁,而是鼓起百倍的生活勇气,挑起这个破碎的家庭,她要照顾婆婆,还有近10亩田需要耕种。
在2003年夏天的一场连阴雨她的守寡的哑巴婶娘所住的房屋被雨淋倒了,她主动把她的婶娘领到自己的家中和婆婆一起居住,然而他的婆婆总是病体连身,在周兰华的悉心照料下,这两位老人今年都已经90岁了,周兰华每天夜里都要起床看看,她们的被子是否盖好了,有时还要半夜三更用脚蹬的三轮车带婆婆去离家近2里路的村卫生室看病、吊水。周兰华每天都要为两位老人洗衣服,整理被子,被子几乎是三四天换一次,在她的细心照料中,屋里没有任何的异味,她们所穿的衣服虽然破旧但是真丝缕缕的都很清晰,很干净。
在2006年镇政府为其办理了低保,2010年为其办理了新农保,民政部门的救济也都能及时地分发给她,在她的事迹的感召下,河湾村的民风日益好转,儿媳妇孝敬公婆的事迹比比皆是,婆媳之间几乎没有拌嘴的事情发生,邻里关系也相当的和睦。
说起周兰华,岚山镇河湾村的村民没有不竖起大拇指啧啧称赞的。他们说,像周兰华这样的好媳妇、好母亲百里难寻。周兰华90岁的婆婆邓靳氏逢人就念叨:“儿媳妇兰华好!没有兰华,俺活不到现在。”在刚刚结束的2012年3月岚山镇
“身边的好人”评选中,周兰华以第一的高票当选。
3月20日,记者赶到河湾村了解周兰华的事迹时,听说消息的村里老少早已聚到周兰华家,争着向记者讲述周兰华的好。周兰华的一位本村远房侄子含着眼泪说:“俺婶子一年到头忙里忙外,太不容易了。别说是个女人,就是换个大男人,起早贪黑照顾两位高龄老人,忙完家务又忙农活也吃不消啊。”
“再累再苦,俺也要把老人、小孩照顾好!”
周兰华今年58岁。如果仅仅是为了生存,她可能早就坚持不住了。让她最终坚持下来的,是她对已离世丈夫的一句朴实承诺:“你放心,再累再苦,俺也要把老人、小孩照顾好!”
1969年10月,周兰华经人介绍,嫁到了距娘家不远的岚山镇河湾村,后生育了两子一女。周兰华的丈夫邓寅中是名退伍的解放军战士。村里的乡亲回忆说,周兰华嫁到河湾村的43年里,和谁都没红过脸,邓寅中也常帮村里老人干活。全村男女老少提起邓寅中和周兰华,都会着重加一句评价——好人!
1992年,邓寅中的大伯去世,留下大娘邓许氏。因二老一直无儿无女,邓许氏腿脚不便又是聋哑人,邓寅中和周兰华将邓许氏接到家里,像照顾婆婆邓靳氏一样照顾邓许氏。当时村里很多人不理解:“一个高龄老人就是一个负担,哪有往自家没事找事的?”也有人怀疑邓家两口子贪图邓许氏是五保户,想占老人的钱。邓寅中和周兰华没有辩解,只是笑笑说:“人都会有老的那一天,俺们孝敬老人天经地义。”从那以后,邓寅中、周兰华夫妇悉心照顾两位七旬老人。由于两位老人年龄大,活动不方便又经常大小便失禁,周兰华就坚持每天给两位老人换洗衣物,不分严寒酷暑还是寒冬腊月。
周兰华的邻居袁瑞花说:“20多年了,每天天一亮,俺就能听到兰华起床忙活了,她一忙就是一天。”邻居季兰英也说,20多年来,她每天都能看到周兰华在服侍完两位老人吃完早饭后,端着衣服盆到河边给老人洗衣服,然后回家再烧开水烫衣服消毒。这两位邻居曾亲眼目睹周兰华冬天洗衣服时,不小心滑入河塘,上岸后冻得浑身哆嗦,第二天高烧不止、走路打摆,仍坚持为老人浆洗衣服的情形。
邓寅中去世前的数十年,邓家一直和和睦睦,勤勤恳恳打工、做农活赚钱,日子似乎越来越好。同村人感慨,要不是邓家小儿子天生血管瘤又有轻微智障,邓家的日子是很让人羡慕的。
但天有不测风云。2000年,周兰华的丈夫突发脑溢血去世。家里家外的重担一下子压在了周兰华身上,她不知道流了多少眼泪,很多次也感觉自己实在支撑不下去了,但想到丈夫临终前拉住她的手,嘴角嚅嗫着却始终没有说出话来的情景,周兰华暗下决心:“一定要把两位老人照顾好,给残障儿子安个家。”
周兰华的女儿邓晓娟每次想到自己的母亲,都心疼地直掉眼泪。她知道母亲除了照顾两位老人外,还要照顾患有血管瘤并略有智障的弟弟。除此之外,还要下地料理七八亩地的春种秋收。这一切远非一位农村大龄妇女能承受,但周兰华偏偏承受了下来,而且将两位老人和儿子照顾得很好。
生活艰苦,周兰华像迎春花一样“迎寒开放”
3月20日上午,见到周兰华时,她刚把婆婆、大娘邓许氏的几件贴身衣物洗完,晾晒在自家大门前的两株迎春花上。
为什么要种迎春花?原来,周兰华听老中医讲,迎春花有解热发汗、利尿的功用,家中两位老人常能用到,所以就种了两株。
周兰华的大儿子和二女儿早已结婚成家。两个家庭的经济负担都很重,对两位老人和周兰华的照顾无法做到细致周到。对此,周兰华全无怨言。相反,她时常催促大儿子到其家境同样困难的岳父岳母家里帮忙。二女儿邓晓娟每次给周兰华送来营养品,她都留给两位老人。
周兰华的手老茧深厚,手指关节粗大,这是典型的长期重体力劳动的表现。丈夫去世后的日子过的虽然清苦,但周兰华没有向亲邻故旧伸过一回手求助。她在自家门前开辟了块小菜地,种些时令蔬菜自给、贩卖。每年收下的粮食,她除了留下一部分自用外,其余的变卖换钱,这笔收入也是周兰华家全年最大的收入。
现在,身患先天性血管瘤又有轻微智障的小儿子成了周兰华最大的顾虑,她听说血管瘤可以治愈后,现在正想法设法多种些小菜,卖了钱给儿子治疗。在周兰华的细致照料下,小儿子的病情已有所好转,现在改变了因血管瘤带来的自卑心理,主动学起了手机维修技术。
面对荣誉,她仍是朴实如初
今年3月,在岚山镇“身边的好人”评选活动中,周兰华获得了第一名,她受邀领奖时,激动地直搓手,不知该站到哪里。
岚山镇妇联主席殷琳回忆说,在3月10日举行的岚山镇
“身边的好人”表彰活动现场,河湾村代表、村党支部书记张克超讲述周兰华的事迹时,会场内鸦雀无声。张克超以“在物欲横流、婆媳纷争不断的社会大背景下,周兰华的事迹无疑给我们上了生动又极具意义的一课”结尾时,会场内沉默了数秒钟后顿时掌声四起,不少观众直抹眼泪。“听得出来,那时大家是发自内心的感动”,殷琳这样说。
张克超至今都很难忘他第一次到周兰华家的场景。张克超说,很多农村的老人往往因照顾不周,有很重的体味,衣服也很邋遢。但他到周兰华家时,两位老人穿着干净整洁,身上没有一丝难闻的气味儿,两位老人的床铺也是干爽洁净,看得出周兰华照顾老人是下了很大功夫的。
张克超还说:“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有了周兰华的表率作用,我们村都争相以爱老敬老为荣”。张克超回忆说,自从他去年到村里任职以来,尽管周兰华家很困难,但他从没遇到周兰华伸手求助。村里有哪家不孝敬老人的儿子、媳妇,村民都会以周兰华为榜样,主动登门劝说调解。
目前,河湾村已为周兰华办理了低保。岚山镇敬老院的负责人多次找到周兰华做工作,要把五保户邓许氏接走照料,周兰华一直不同意。周兰华说:“只要俺还有力气照顾老人一天,俺就会好好照顾一天。
■采访后记
唐代大诗人白居易诗云:“金英翠萼带春寒,黄色花中有几般?凭君语向游人道,莫作蔓青花眼看。”诗中的“金英翠萼”正是迎春花。
迎春花不惧寒风吹霜雪打,率先把春天到来的消息报告给人们。那一丛丛似垂柳的嫩绿枝条上,缀满了一朵朵金灿灿的花,仿佛一颗颗闪烁的小星星。虽然光芒微弱,但足以温暖人心。
周兰华是高尚的,她的高尚记录在了乡亲们的心里,记录在了全村老少口口相传的夸赞中。风雨30余载,她每天起早贪黑照顾家庭,唤起了全村人孝老爱亲的良好风尚;她身躯瘦小,却用七千多个夜以继日的辛劳,将中华民族尊老爱老的传统美德践行如一;她柔韧如花,她又坚韧如山。她正是乡间顽强生长的迎春花,用无声的开放唱响了一个朴素的道理:信守承诺、恪尽孝道并始终如一的人了不起!
概述:袁月梅,郊区马鞍社区人。她十几年如一日,无微不至地照顾瘫痪的婆婆,从不说一句怨言。她还把帮助有困难的村民、解决邻居之间的烦恼和矛盾,当做一件特别快乐的事来做。2009年获铜陵市“十佳好媳妇”、2011年获铜陵市第二届“铜都十大孝亲敬老之星”等多项荣誉称号。
走近袁月梅,你一定会感受到她的温柔、贤惠和体贴。她敬老爱老的事迹广为传颂,所在的安庆矿区办事处无人不晓,所住的马鞍社区无人不知。袁月梅家庭,连续几年来被安铜办事处评为“五好家庭”、“模范家庭”。
2009年荣获铜陵市“十佳好媳妇”、2011年荣获铜陵市第二届“铜都十大孝亲敬老之星”。在街坊邻居眼中,袁月梅既是一个好母亲,又是一个持家的好妻子,更是一个孝顺老人的好儿媳。
1998年,袁月梅与马鞍社区的胡荣明结为夫妻。不久,生下儿子胡召林,夫妻俩恩恩爱爱,互相体贴,互相帮助。那时,丈夫胡荣明在马鞍村充填材料厂从事机电维修,经常加班,而妻子袁月梅要洗衣浆衫,带孩子,又要上班。每一天的工作和家务都使袁月梅筋疲力尽,但袁月梅仍然在劳累中幸福并快乐着。然而,2000年12月的一天,一场突然的变故改变了这个平静而美满的家庭。一天早上,胡荣明的妈妈杨兰英患脑溢血倒在地上,嘴角直流涎。而这天,丈夫又不在身边。面对这一情景,袁月梅和领居一起,使出浑身的劲将婆婆杨兰英搀扶到床上,后来送进安庆市116医院。婆婆一连40多天处于昏迷状态,袁月梅和丈夫的两个姐姐一家子人一起细心地照料。在医院护理期间,婆婆有段时间大便很硬,老是拉不出来,袁月梅见婆婆憋得实在难受,就用手指伸到婆婆的肛门中把一股股硬大便掏挖出来,所在医院的医务人员和其他病人无不感动……
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疗,婆婆出院了,但是却瘫痪了,无法像健康人一样正常生活了。在家养病的婆婆心情异常暴躁,脾气变坏了,她躺在床上不吃不喝也不动。然而袁月梅知道,老人最需要的是精神鼓励。她轻轻地劝说婆婆:妈妈,任何病都是可以治的,只是时间问题,你能够从昏迷40多天醒过来,这就是造化,这就是大难不死,必有后福。不要悲观,要有信心……袁月梅记不住自己说了多少这样劝说的话语。每当自己的话能够让老人多喝下一口汤时,袁月梅的脸上就会露出甜甜的笑。为了让婆婆早日站起来,袁月梅先是使出自己浑身的劲扶起她来,让她在家里走走。然而时间久了,婆婆总是感到被一股沉闷的气息压抑着,但是也没有办法,自己不能出去走,必须呆在家里。袁月梅清楚婆婆的心情,她努力扶着她走出大门,到门外的马路上去,哪怕只站上几秒钟。为了老人能够重新站起来,袁月梅就像教刚刚起步学走路的孩子一样,搀扶着婆婆从这边走到那边,再从那边走到这边,一步一步的走着,并不时鼓励。半个月后,婆婆终于可以独自走上几步了。这对于婆婆杨兰英和媳妇袁月梅来说,都是一个巨大的飞跃,全家都为此感到高兴。那天,婆婆杨兰英坐在椅子上,独自笑了好久好久。甚至,她的右脚还可以搁在左脚上翘二郎腿了。然而,就是这一简单的动作,却耗费了媳妇袁月梅许多的心血,身子整整瘦了一圈。一次,媳妇袁月梅还真的扶着婆婆从自家的院子里走到了路边上,用了整整的一个小时,婆婆看见媳妇的额头滚落下颗颗汗珠。以后的日子,袁月梅总是一边鼓励,一边协助她。为了减轻媳妇的负担,婆婆在媳妇袁月梅上班的时候,自己也一步步试着走。每走一步,婆婆便把它当做是取得了一个很大的胜利,每走一步,婆婆就先鼓励自己,但是因为婆婆体质太差又摔了一跤最终还是瘫痪了。
十几年来,袁月梅坚持无微不至地照顾偏瘫的婆婆。说起媳妇,婆婆总是乐得合不拢嘴:“人人都夸我们家有个好媳妇,真不知道是哪辈子修来的福气。”说话间,婆婆的眼里已经噙满了泪水:“都这么大岁数了还拖累你们。”
袁月梅一边给婆婆擦眼泪一边安慰:“妈,您老千万别这么说,从小一把屎一把尿地把孩子们拉扯大,现在我们做这些也是应该的。”
然而,屋漏偏遭连夜雨。这时,袁月梅的丈夫又病倒了。袁月梅不仅要负担婆婆和丈夫两个病人的起居生活,还要上班,还要教育年幼的孩子。对袁月梅来说,生活的内容或许不全是灿烂的鲜花与甜美的笑脸,生活的零乱与困顿一起向袁月梅压来、向这个家庭压来。儿子的病情,家庭的处境的再次变化,影响了本来心情已经略有好转的婆婆。为了扭转婆婆的心情,袁月梅总是说着开心的话语给老人听,让她的心情一天天开朗、乐观起来。经过袁月梅细心照顾,丈夫很快就康复了,婆婆随之也露出了久违的笑脸。
2010年腊月二十三,婆婆得急性阑尾炎住进医院,在医院里,袁月梅照顾婆婆得知同病房有一位70多岁的老奶奶得了乳腺癌,老人家无儿无女,于老伴相依为命,老伴为了给老奶奶治病,舍不得买吃,一天只吃两餐。袁月梅看在眼里,疼在心里,于是每天做两份饭菜,分一份给他们吃,从家里带来了汤,她毫不犹豫地让他们喝一些。每次看到他们吃完,她会感到特别开心,觉得帮助人是一件特别快乐的事。
2011年5月有一天上午,天气特别闷,袁月梅拿着锄头到地里锄草,看见一邻居(胡圣田的妈妈)坐在田埂上,脸色苍白,耷拉着头,忙走过去,问她:“您怎么了?”,随及胡大妈就晕倒在地。当时袁月梅想都没想,喊了几个邻居,进行了急救,并把她送进医院。在农村双收季节,袁月梅自觉地帮有困难的村民抢收抢种,有时间还常与老人聊聊天,解决他们心中的烦恼事。袁月梅坚信,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心,这个世界将变得非常美好!
亲情无价。婆婆杨兰英说:“媳妇袁月梅是我们家的福星。”对此,袁月梅只有朴实的话语:“荣明的母亲将荣明养育大,付出了许多心血。不管是自己的母亲还是丈夫的母亲,都是自己的亲人,照顾长辈是晚辈应该做的。”“我们每个人都有老的那一天,我希望下一代对我也是这样。我尊敬老人也是支持丈夫的工作,同时也要做好表率,让下一代懂得尊敬老人,继承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大孝大爱助和谐 (北京文明办)
在丈夫眼中她是勤劳能干、体贴关心的好妻子;在孩子眼中她是和蔼慈祥、朴实善良的好母亲;在公婆眼中她是通情达理、孝敬老人的好媳妇;在邻居眼中她是心地善良、乐于助人的好心人。她,就是吕海青,北京市怀柔区怀北镇椴树岭村的一位普通妇女。
  一、用温情体现孝顺之心
  吕海青在1990年嫁到婆家后,因条件艰苦生活艰难,住的是三间石砌的房子,交通也不方便,加之婆婆过早地逝世,二十几岁的她就一直与丈夫、公公和公公的母亲生活在一起,奶奶婆已经七十多岁了,在家里做些饭都很费力,想到公公和奶奶婆拉扯大丈夫不容易,她主动帮助丈夫承担起赡养老人的义务,毅然决然地挑起了家庭生活的重担。
  吕海青家里的耕地面积不多,为了有更多的经济来源,种了很多果树。白天她和公公、丈夫一起下地劳作,晚上回到家里她还要洗衣做饭,喂猪喂鸡。农闲时节,吕海清和小伙子们一样,上山挖野菜,割荆条,摘野枣刨药材,卖一些钱来贴补家计,积攒下一些钱之后,首先想到的就是给奶奶婆和公公买一些新衣服,看到老人穿上新衣服,她的心里美滋滋的。而对于自己总是节衣缩食,用她的话说,舍不得瞎花一分钱。
  为了更好地照顾好老人,她还千方百计地学一些料理家务的妙招,遇到不懂的就问,不会的就学。从开始只会缝缝补补到现在会做棉衣、棉被,吕海青用她那双勤劳的双手不知道在寒冷的冬天来临之际为老人做了多少件棉衣。
  二、用温暖筑建孝悌之城
  家是什么?家是温暖的小窝,有爱才有家庭的文明和幸福。只有家人健康快乐了,孩子们才会幸福,做儿女的才会快乐,只有小窝温暖了,家人的心里才能真正感到幸福快乐。
  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入,村里很多人都盖起了砖瓦房。这时候吕海青想到老人们在这冬天寒冷,夏天潮湿的石房中度过了将近一辈子,她就暗下决心,一定要通过自己的努力,盖一所像样的新房子让他们安度晚年。于是,她和丈夫商量,先借一部分钱,买了一辆农用车,他们给施工单位拉货物,装卸沙土、水泥、钢筋,还承包了山场卖大柴。奋斗了整整两年,吕海清夫妇终于盖起了新房,当她把老人们接进了装着暖气的新居时,奶奶婆和公公在笑不拢嘴之余,眼角还涌出了感动的泪光。
  三、用行动突显大孝之情
  说起奶奶婆和公公,他们都是地道的农民,淳朴热情。婚后多年,她与两位老人朝夕相处,没有红过一次脸,更没有让老人受过一次气。白天丈夫在外面工作,她便把家里收拾的井井有条,整洁舒适,给公公、丈夫和孩子创造一个舒心、安逸的生活环境。每逢闲暇时间,她都会陪在老人身边,陪他们说说话,唠唠家常。奶奶婆和公公年岁已高,喜欢睡热炕头,她每天再苦再累也要把炕烧好,让他们睡得暖和舒适。但随着岁月的流逝,奶奶婆在八十多岁的时候,终于卧床不起。吕海青每天守候在老人的身边,一匙一匙地喂老人吃饭,等老人吃完饭,把老人安顿好自己再去吃。端屎端尿,为老人擦洗身子,拆洗被褥……无处不体现着吕海青的孝心与真情。在吕海青无微不至地照顾下,老人安详地闭上了双眼。
  四、用大爱连起邻里之情
  孟子曰:“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她不仅是个好媳妇,还是个好邻居。白天村子里的年轻人都出去干活,剩下的几乎都是老人和孩子,不管谁家有事需要帮助,她总能第一个出现,小到帮助邻居浇菜锄草,大到帮助化解邻里之间小矛盾,她就是用这样热诚待人、乐于助人、敬老爱幼、和睦共处的良好品质做人做事。就是这样一位在全家人和邻居们心里公认的好儿媳,好邻居、好妻子、好母亲吕清海,用柔弱的肩头担负起整个家庭的重任,以女性特有的坚韧和执着在亲情的路上行走着。
  虽然吕海青在婆家并没有干出什么惊天动地的大事,只是在平凡的生活中做出了一些平凡的事情,但这些小事映射了一个平凡的女性身上所拥有那种传统美德。在她的身上,我们看到了行孝是善心的体现、爱心的写照、良心的凸现、耐心的考验。她用博大的胸怀包容着家庭成员的不足,用孝心敬奉长辈,用爱心庇护晚辈,把一个清贫的家庭经营得和和美美。正因为如此,他们一家连年被评为五好家庭。
百善孝为先,孝当为中华民族第一大美德,吕阿姨一个朴实的人身上体现出最美的人性光辉
让老人的心堂亮起来 (安徽文明办
概述:铜陵县东联乡毛桥村村民宋末菊,虽身患胆结石,但坚持精心照料双目失明的婆婆、瘫痪在床的公公。她还义务照顾村里患老年痴呆症的82岁老大娘、主动捐钱给孤儿胡兴国盖房、常带患肺结核病老长辈治病、帮助劳力不足人家栽秧割稻,她被誉为“东联乡第一好媳妇”。
在铜陵市铜陵县东联乡,有这么一位好媳妇,15年来始终如一地照顾双目失明的婆婆;精心伺候中风瘫痪的公公,直到老人安详地离去……她就是被乡邻称赞为“东联乡第一好媳妇”的宋末菊。
现年43岁的宋末菊是东联乡的一位普通农妇,她也曾拥有过安闲的家庭生活,但自从1998年7月,她的家庭境况开始紧张起来。那年,63岁的婆婆双目突然失明,当时,宋末菊背着婆婆跑遍了铜陵的各大医院,先后花去一万多元的诊疗费,却仍然没能让婆婆看到一丝阳光。医生说老人患的是不可逆转的青光眼。但宋末菊“转”给婆婆的话是:“您老人家放心,眼病会好的,我会好好服侍您的。”显然,她不愿让老人的心失去盼头。
从这以后,为了让家里的生活好点,宋末菊的丈夫外出打工挣钱,而她则独自承担起服侍盲人婆婆、养育两个孩子、耕种九亩农田的家庭生活重担。
每天早晨,宋末菊起床的第一件事就是给婆婆倒便桶,接着,就帮老人洗漱、梳头。早饭之后,是宋末菊在农田的忙碌时间。平时,为了让婆婆吃到可口的饭菜,宋末菊总是竭尽所能,什么炖猪肉、桂圆粥、糖鸡蛋等等,想着法儿给老人做好吃的。婆婆吃剩下,她才准孩子吃,孩子不吃的,她才自己吃。天冷时,宋末菊经常背婆到外面晒太阳;天热了,她每天都要给婆婆洗个澡,每次都要洗一两个小时。晚饭之后,是宋末菊和婆婆的聊天时间,这也是她每天最后一件事。婆婆虽然看不见,但宋末菊总喜欢把老人家穿得干干净净,虽然她自己舍不得买衣服,给婆婆买衣服她却很大方。她想让婆婆里里外外都亮堂。宋末菊用细心体贴的照顾,尽量消除老人失明后心里的落差。
而2007年至2009年这三年间,是宋末菊最艰难的一段日子。
2007年3月,宋末菊突患胆结石,不得不住院治疗。虽然有丈夫在家照料婆婆,但宋末菊还是不放心,没等病情康复,她就提前出院回家了。谁曾想,几个月之后的盛夏,公公又因中风瘫痪在床,虽经多处治疗,但病情也未见好转。从此,家里有了两位需要照料的老人。因为丈夫在外面打工,给瘫痪的公公洗澡、料理公公的大小便,也只能由宋末菊动手,村里也因此出现了一些闲言碎语。一开始,宋末菊感到很委屈,甚至有点受不了,后来在村干部的鼓励下,宋末菊想通了,她常常跟村里人说:“我对公公就像对爸爸一样,女儿给爸爸端屎倒尿难道不正常吗?”面对坦荡的宋末菊,曾经口出闲言的村民们感到羞愧了,一个个婉转地向宋末菊道歉。
日,宋末菊得知几里之外的聋哑母亲因跌跤而危在旦夕,偏偏这个时候外出务工的丈夫还没回家,公公也病危在床,还有盲人婆婆需要照料。宋末菊感到万般纠结,无计可施。村里人见状,纷纷劝宋末菊快点去看母亲,并承诺帮她代为照料公公婆婆,宋末菊这才回家。母亲在见到她之后无遗憾的走了。一个月后,公公也去世了。两位老人走得都很安详……
公公去世后,宋末菊对婆婆照料得更精细了。双目失明的婆婆不能看电视,却喜欢“听”电视,这个时候,宋末菊就充当起了遥控器的角色,一旦节目完了或婆婆“听”厌了,她就调换频道,直到婆婆满意为止。婆婆常常埋怨自己拖累了全家,尤其是拖累了孙子。宋末菊就劝婆婆不要操心,还谎称已经在顺安大转盘给孙子买了房子。婆婆听了,开心地笑了。其实,房子的事只在计划中,暂时根本没钱买房子。老人常对别人夸媳妇:“我这个媳妇比闺女还亲,我这个瞎子过的日子比一般正常老年人还亮堂!”
其实,宋末菊不仅孝顺自家的老人,对同村需要帮助的人也特别关注。村里有一个82岁的老大娘,患老年痴呆症,宋末菊对她很关照,经常帮助老人做家务。老人就经常跑到宋末菊家,宋末菊不仅留她吃饭,碰上老人犯病,她还把老人送到卫生院治疗。本村还有一位孤儿,他家盖房子的时候,宋末菊不仅叫丈夫去帮忙,自己还帮着去烧饭,但最后却因为缺口太大,房子无法封顶。看在眼里、急在心里的宋末菊就和丈夫商量,带头捐赠了400元钱。村民们也纷纷按照每人200元的标准进行捐款。在大伙的帮助下,房子顺利封顶,让这名孤儿彻底告别危房。村里还有一位老长辈患肺结核病,别人因为怕传染而不敢接触,宋末菊却毫不顾忌地带老人去医院治病……这类的好事,不胜枚举。
这就是乡邻眼中的全乡第一好媳妇——宋末菊!
七旬老人呵护偏瘫老伴35年 (安徽文明办)
今年79岁的计德林是雨山区雨山街道雨田社区居民,退休前曾是农行的一名普通员工。35年前,妻子周世英突发脑溢血,中风致半身不遂;他不离不弃,坚持35年悉心呵护偏瘫老伴。尽管两位老人已是高龄,但他们对生活却很乐观,显得祥和而平静,他说:“年轻时妻子帮我撑起了整个家庭,现在我乐意陪着她慢慢变老。”
  计德林说,妻子生病前,家境条件并不好,子女也多,生活一直比较拮据,都是妻子安排好了整个家庭的生活。1977年的一天,妻子突发脑溢血,住院治疗后情况虽有好转,但是日常生活能力大不如前,需要别人来照顾。
计德林说,老伴病情加重后,整个生活需要专人全程照顾,家庭重担全部压在他身上,原来不会洗衣烧饭的他,也开始做起了家务活。
  虽已过去多年,回忆当年忙碌、艰辛的生活计德林仍然历历在目。“上班,照顾老伴,几个子女还没结婚……”说起那段生活,计德林虽然提得不多,但是从他的寥寥数语和凝重表情中,也能深切体会到那时生活的不易。
  “从我们结婚那天起,不管会遭遇些什么,我和老伴都相互支持、相互呵护。现在老伴病了,照顾好老伴就是我的快乐和幸福。”老计说,婚姻是一种责任,照顾好老伴是自己应该做的。
  退休后,计德林独自承担起照顾瘫痪妻子的责任。现在老计的几个子女也都有着各自的生活,也时常会回来看一看。但在老计看来,子女们也有他们自己的生活,照顾好老伴主要就是自己的责任。
老伴病情加重后,基本不能走路,日常生活起居都是自己照顾。每天早晨起来的首件事情就是帮老伴穿衣服,为她打水洗漱,在安顿好老伴后,老计才开始忙着买菜、洗衣服等家务活。如果天气好,计德林还会扶着老伴到外面走一走,散散心。小区里的小卖铺是我们常去的地方,那里过往的人比较多,她比较喜欢那儿。为了方便老伴出门,他特地将自家的门槛做成斜坡。
  有时,老计要把老伴推到院子里,晒晒太阳,给老伴说说话,讲年轻时经历过的事情,说说子女们的情况,尽管老伴很多时候都是沉默不语,但偶尔也会皱皱眉或者微微一笑,每当这时,老计都会感到很欣慰,“不管别人怎么说,我们俩现在都很知足,也希望以后的日子能平平安安。”
  对于计德林来说,每年最怕过的季节就是冬季了。现在年纪大了,动作都比较慢,冬天夜晚起来去一趟厕所后,被窝里的热气就散完了。不过,几十年的照顾,计德林已经摸索出了好的经验。计德林笑呵呵地说,除了怕冷,还特别担心老伴摔跤。所以每次外出前,他都会再三叮嘱老伴,如果想到外面看一看,一定要等自己回来。“我们已经度过了这么多坎坷,现在只希望在自己的照顾下,夫妻俩都能平平安安地安享晚年。”
  在老伴生病的前些年,医疗保险体系还不是很完善,所有的费用都是自己出,直到最近几年,医保体系才算健全。但前前后后,为了治疗老伴的病,计德林花去了二三十万。日子拮据的时候,计德林从没有想到过放弃。
计德林经常在家教育子女,在单位要遵纪守法,在家庭要和睦相处,只要生活平平安安、和和美美就是最大的快乐。
老爷子不仅对于老伴的事情上心,对于社区的公益事业,计老爷子也会积极参加。有时候社区开展公益活动,老爷子都是第一个报名参加。他说,“原先在单位,我就喜欢参加各种各样的活动,我又是一名共产党员,更应该尽到一名党员应该尽到的责任。虽然老伴的病有时候会制约我。但是我仍然能喜欢公益事业。我虽年数已高,但是我坚信,只要我还能动,我就会热心到最后一刻”。
爱是不离不弃的坚守
柔肩风雨担道义 (河南文明办
行玲先,女,1963年3月出生,焦作市孟州市河阳街道办事处长店村村民。她靠着坚韧和执着,辛苦劳作,不离不弃,多年如一日,先后为三个老人养老送终,培养出2名大学生。她敢想敢做,带头发展产业,引领群众致富,尽显中国妇女忠孝、善良、包容、敢于担当的本色,谱写了平凡百姓不寻常的人生乐章。
敬亲爱老写真情
1986年,她怀着对婚姻生活美好的憧憬,走进了丈夫的家门。但是,迎接她的并不是富足美满的幸福生活,而是这样一个家庭:公爹因病早逝,体弱多病的婆婆,卧床多年的爷爷、奶奶,最小仅六岁的三个小叔子,还有破烂不堪的房屋和几亩薄田。
面对这些困难,性格倔强又不服输的她没有被吓倒,更没有退缩。结婚第二天,她就以长媳的身份挑起了家庭的重担。面对爷爷奶奶,她总是想方设法做些可口的饭菜,双手端到床前,一勺一勺地喂到两位老人的口里;两位老人身体稍有不适,她拉起板车就赶紧送到医院;天气热了,她坚持每天给他们擦身洗脚,保持干净凉爽;遇到好天气,她会把搀扶到院子里晒太阳,吸收新鲜空气。1990年,两位老人先后病重,她彻夜不离地围在床前悉心照料,直到他们安然离去。
屋漏偏逢连阴雨。刚送走爷爷奶奶还没喘口气,婆婆又因病卧床不起。她没有怨言,每天给婆婆煎汤熬药,洗衣洗脚,端屎倒尿,精心护理。婆婆病重那年的冬天,她每两三个小时就会给婆婆换个热水袋,晚上会和婆婆睡在一个被窝里。老人衣服和被褥脏了,她5点钟就早早起床,给婆婆换上干净的衣服和褥子,就着刺骨的冷水及时拆洗,抓紧晾晒、备用,直到婆婆安详地闭上双眼。
“玲先是个打着灯笼也难找的好媳妇儿,她对待老人比亲闺女还要亲!”这是街坊邻居对她的评价。
亲情无价爱无言
“长嫂如母。”行玲先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老人们辞世后,照顾三个小叔子吃饭、穿衣、上学的重担压在了行玲先夫妻的肩上。
她和丈夫商量,就是再苦再累也要供兄弟们吃饱穿暖,完成学业。为了几个小叔上学,她和丈夫生活上勤俭节约,恨不得把一分钱掰成四半花。那些年,她们硬是咬紧牙关,没日没夜,没年没节的大干苦干,心里只有一个信念,只要能挣来钱供兄弟们上学,干什么都心甘情愿。在兄弟三人先后上高中的五年里,她们没有添过一件新衣服,平时没有舍得买过一斤肉,就是逢年过节,也只是多少买一点用来迎亲待客,自己从不敢吃一口。
兄弟们先后完成学业后,更大的困难接踵而来。二弟要成家买房子,三弟毕业要找工作,四弟也到了说媳妇的年龄,这一切都需要不少的钱啊。按理说,几个弟弟都养育成人了,她完全可以撒手不管。但领先没有那样做。二弟盖房子,她跑前跑后,比给自己盖房子还操心。三弟经商需要启动资金,领先毫不犹豫地把钱送到他手中。有人给四弟说亲,她再忙也会放下手中的活计,拉上他就走。领先对他们一片诚心,他们还给她的也是一颗颗真心。这些年来,不管是三个弟弟还是三个弟媳,开口不叫大姐不说话,对她敬重胜过娘亲。玲先娘家妈患病住院期间,几个弟弟、弟媳每天抢着去医院,把老人当做自己的父母尽心伺候。
如今,几个弟弟家家和和睦睦,日子过的红红火火,受到街坊邻居的羡慕和称赞。领先家也因此连续多年被焦作市、孟州市评为“五好文明家庭。”
勤劳致富惠乡邻
1995年10月,村里的炼铁厂倒闭转包,得到此信息,领先立即向村委会提出承包,并决定改建为纸箱厂,从此开始了艰辛的创业历程。要改建厂缺少资金,她就找亲戚借,跑银行贷,他们听说她要办厂都慷慨解囊相助,不到一周时间就凑齐了6万元的启动资金。紧接着,丈夫负责购买设备,她带领工人们日夜加班清除杂草,平场地修厂房。经过三个月的苦干,孟州市长鑫纸箱厂终于建成投产,听着那机器的轰鸣声,看着生产出的一批批新产品,一切的辛苦和疲劳早已云消雾散。历经几年的艰苦创业,长鑫纸箱厂产值年年攀升,利润月月增加,除完成应上交的承包金和税金外,也为她的企业的发展增加了后劲,完成了资本的原始积累。
在创业的过程中她清楚地认识到,目前激烈的市场竞争,实质上就是规模和效益的竞争,没有规模就没有效益,而没有效益要扩大规模也只能是纸上谈兵。1999年12月,她又接管了濒临倒闭的冷饮厂,经过改造扩建,一个固定资产达300多万元的焦作市怡园冷食公司建成投产了。2007年元月,她与别人合资兴建的占地22亩,投资500万元的拥有自动化流水作业线的永大包装厂也正式投产,产品销往郑州、洛阳、焦作及周边县、市、区,生意十分兴隆。2009年,她拿出10万元启动资金,帮助四弟建成了巧克力厂。2010年,她投资500万元,建成了神农山大酒店;投资500万元在孟州市工业集聚区建成了一栋招商引资楼。为了进一步适应市场的需求,最近又新上三条冷食生产自动化作业线。先后安排下岗职工和农村剩余劳动力300余名。
企业发展了,自家富裕了,她没有忘记父老乡亲。为了让乡亲父老更快地走上富裕路,她不怕担风险,多次为贷款户作担保人。村民陈子健要买汽车搞运输,资金不足,向银行贷款2万元,她做了担保。村民刘元发筹建纸盒厂,向银行贷款1.5万元,又找到了她,亲戚朋友们都劝她说“领先,你可要当心!如果贷款户到期不能还贷,你这担保人可要承担责任的。”她笑笑说“我当然知道,但看到别人有困难,我不能不帮,大不了变卖家产,替人还贷。”邻居赵桂花搞手制品加工,购买原材料,手头的钱不够,她毫不犹豫地拿了500元钱,后来她去西安治疗椎间盘突出时,她又送去1000元。
人们都说她腿勤嘴快,有一副热心肠,都亲热地称她“大姐”。她也不辜负大家的希望。谁家婆媳闹矛盾,哪家有纠纷,她都不厌其烦去调解,直到双方和解为止;村里有什么事或搞什么活动,只要叫一声,她立马就到;每年春节村里组织文艺宣传活动,她也跑前跑后,积极组织。对于公益事业,她也同样热心。一次,村里修路时资金不够,她立即取出5000元送到村干部手里。她也因此受到了大家的称赞和拥戴。
一份耕耘就会有一份收获。目前,她的家庭和和睦睦,企业兴旺发达,生意兴隆昌盛。事业的成功不但得到了众乡邻的交口称赞,而且也得到了各级党委、政府和妇联的肯定和鼓励。近年来,她先后获得全国“农村妇女双学双比”女能手;河南省“巾帼致富带头人”;焦作市“巾帼道德模范”;焦作市“感动焦作十佳母亲”;焦作市“三八红旗手”及孟州市“优秀共产党员”、“感动孟州十大人物”等30余项荣誉称号。&
爱,让她无比坚强 (北京文明办)
在北京市海淀区北太平庄街道新外大街3号社区的健身小广场上,人们常常会看到有一个身材矮小、黑瘦但却满脸笑容的五十多岁的女人,用轮椅推着一个高龄老人在晒太阳,身后还跟着一个边走边叨叨唠唠的白发老人,谁看到这情景都会情不自禁地说一句:真不容易!这个女人就是贾秀荣。在她推着的轮椅上坐着的是她已93岁高龄的婆婆,身后跟着的是她自己的母亲。
  贾秀荣的公公和婆婆都是解放前参加革命并参加过抗美援朝的革命军人,老党员,文革中公公被迫害致死,婆婆也被打回原籍河南。坚强的婆婆带着两个尚未成年的儿子,直到文革结束,为“老伴”平反,才返回北京,后来两个儿子先后成了家,婆婆帮着儿子儿媳照看孙子、孙女,过着平淡幸福的生活。可没有多久,婆婆的大儿子,也就是贾秀荣的丈夫在1998年4月被检查出患了癌症,8个月就离开了人世,这个打击让这个家庭再次陷入巨大的悲痛之中,那年贾秀荣才四十岁。看着自己还在读书的孩子,看着年迈的婆婆,贾秀荣强忍悲痛,咬咬牙,一个人支撑起了整个家庭。因为婆婆没有工作,儿子又在上学,所以她还要努力工作,多处打工,尽全力使这个家生活得好一些。这样磕磕绊绊地过了3年,不幸的消息再一次落到这个家庭,婆婆的小儿子也因意外离开了人世。因为连续受到丈夫、两个儿子的相继去世的打击,贾秀荣的婆婆精神受到强烈刺激,生活基本无法自理,她对婆婆的照顾更加入微,患难中,对婆婆的爱已情同母女。贾秀荣每天除了照顾婆婆,还要外出做一些临时工,多赚点钱来维持这个家的生活。她要在好几个地方做小时工,每天从早忙到晚,不止一次地累倒。然而对亲人的爱坚定地支撑着她,她总是说,为了婆婆、为了儿子我也要支撑着,让这个家好好地过下去。
  2005年,婆婆因病住院,贾秀荣一个人每天24小时在她身边守护照顾她,自己只吃些婆婆吃剩的饭菜,这样过了半个多月婆婆终于康复回家。2008年有一次她婆婆患严重的肠梗阻住进了医院,贾秀荣一直在医院帮着医生为婆婆洗肠,护理,这是一件很脏的活,可她从没一句抱怨,而且每天在婆婆身边守夜守到次日早上输完液为止,才能休息一会儿,病房的人都称赞不已。
  贾秀荣的家住的是六十年代建造的房子,条件不好,房间也不大,一套有两间房,一间儿子住,一间她和婆婆住。她的房间里只有一张婆婆和公公原来用的大双人床,从1999年至今这十几年来,贾秀荣始终让婆婆一个人在大床上睡觉,她说这样能让婆婆睡得舒服些。而她为了能夜间照顾婆婆,一直在大床边的木头沙发上睡觉。由于婆婆在文革中受到精神刺激,常常半夜刚刚睡下,便开始闹,有时还会将鞋或其它东西扔到贾秀荣的脸上,或骂声骤起,甚至整夜不睡,神情紧张地坐在贾秀荣的身上压着她不让起来。这样的日子搁谁都会受不了,也有不少邻居为贾秀荣抱屈。社区党组织,也常常关心她,鼓励她。她总是平静地说:“婆婆也曾经给了我们很多的爱,现在她老了,病了,我应该照顾她。我知道婆婆受了一辈子的苦,我应该让她老了享福。我能够理解我的婆婆,我也会容忍她,宽容她,毕竟她是一个没有丈夫、没有儿子的革命老人。现在我的儿子长大了,让我最操心的就是我婆婆,我只能祈祷她健康、平安生活每一天,祈祷我们一家人平安、幸福生活每一天。说实在的,也是婆婆的坚强让我坚持到今天,我已经习惯了这十多年的生活,已经和婆婆成了相依为命的亲人,心里有什么事,有什么不快,可以和她唠叨唠叨,虽然她听不懂…….。我相信,心中的爱会让我坚强地把这个家维护好,会让这个家的每一个人都平安、幸福!”
  婆婆今年已经93岁了,身体已经很衰弱而且常常有病,贾秀荣就更加细心地照顾老人的起居,每天为婆婆做可口的饭食,喂婆婆吃饭,为她尽可能地买些酸奶等营养品,却舍不得多花一分钱在自己身上。她每天给婆婆洗脸,洗澡,换洗衣服,收拾房间,做饭等,没有一点空闲,特别是婆婆因年老有时无法正常排便,吃药也不起作用,贾秀荣就用手给婆婆往外抠,希望以此能让婆婆排出大便,避免生病。十多年来她就是这样坚持着,从没有怨言。现在,贾秀荣自己的母亲也因患老年痴呆症无人照料,生活在她身边。这让她原本已很劳累的生活更增添了困难,但是正像她自己所说的,心中的爱一定会让她支撑下去,何况现在又有了懂事的儿子、儿媳的帮助。
  这就是贾秀荣,一个最普通的好人,最朴素的中国女性,在她身上,有中国女性最质朴的爱,最可贵的坚韧和坚强,她虽然做着最普通的事,尽着中国人最传统的孝,但她的心中有最博大的爱!这爱,让她的家庭充满生机,这爱,让她身边的亲人绽放着幸福的光彩!
对患尿毒症养女不离不弃的伟大母亲 (江苏文明办
28年前,她领养了一个出生仅20多天的女婴,为她取名“琦琦”。哪怕是后来生下亲生女儿后,她和丈夫始终将琦琦视若己出,百般疼爱。但命运总是弄人,2007年丈夫突遭车祸去世,2011年琦琦又被确诊为急性尿毒症,接踵而至的打击,让她感觉天都塌了下来。面对病危中的养女,她义无反顾踏上了救女之路。除了细心照顾养女外,她更是拼命省吃俭用、想尽一切办法筹钱,给养女换肾。哪怕自己身体不适,她也是能扛就扛,能拖则拖,为的就是早日凑齐养女换肾所需的60万。
“哪怕砸锅卖铁倾家荡产,我也要救女儿!”她叫王介平,一位平凡而又伟大的苏州母亲。
丈夫突遭车祸去世,相隔4年养女又得重病
  2010年4月的一天,正在友达光电公司上班的琦琦,突然剧烈腹痛,怀孕4个月的胎儿意外流产。医生检查时发现,她的血压高得吓人:上压200,下压160,后被诊断为患了肾炎。住院治疗两个月后,琦琦回去上班了,以为没事了。
  但2011年6月份,琦琦发现身体轻微浮肿,经常感觉疲倦。医院的验血报告,把王介平吓了一大跳:肌酐项目正常值为50~123umol/L,而琦琦的此项指标却高达3000umol/L。医生说:“马上住院,否则有生命危险。”7月1日住进苏州市中医院,琦琦开始接受血透。
  王介平说,除了肌酐数值超常,琦琦的血色素、血小板数值都超低。血透时,医生一边为她手臂插输血管,琦琦体内的血一边往外喷。周而复始,折腾了一夜,到第二天凌晨,琦琦又晕了过去,于是再次抢救。
  本是挺幸福的一家,在经历了下岗、创业失败、打零工等坎坷之后,2004年,王介平与丈夫在内马路开了家烟杂店,兼营福利彩票。到2007年,小店开始赢利。本指望着日子就此好起来,梦想却在当年10月16日晚上10点左右被碾得粉碎———王介平的丈夫在回家途中,经过南园桥时遭遇车祸,当场身亡。
  王介平从昏迷中醒来时,已是第二天在医院里,两个女儿焦急地陪在病床前。“姆妈,你别急,也别瞎想,爸爸没事的”,知道真相的琦琦假装平静,试图以谎言安慰母亲。但王介平心明如镜,一家人泪眼相对。
  在病床上躺了一个多月,王介平才缓过劲来。她说,这些日子,全靠琦琦和家里长辈料理着老伴的后事。琦琦还常拉着妈妈的手说:“爸走了,你还有我,还有妹妹。我们会孝敬你的。你老了,哪天病了,我都会时时在你身边,陪着你说话!”
  2010年1月,琦琦结婚了,老公是家乐福超市的员工。小伙子憨厚老实,对琦琦体贴入微,王介平很满意,置办嫁妆时别人有的,琦琦也一样不少。结婚当天,王介平将自己40岁时丈夫送的一对玉镯拆开,叫来女儿,说:“这镯子是爸爸留下的,现在你要成家了,姆妈将其中一个送给你,你好好的,姆妈就高兴。”
  以为可以和女儿相依为命,可谁知,命运总是捉弄这家人。王介平说着说着,止不住地哽咽起来。
  养女说:“不管我是不是你亲生的,你永远是我的亲娘。”
  “只要孩子的头靠近胸口,我就感觉到幸福”。其实,王介平心里藏着一个秘密。如果可能,她一辈子都不想说,不想让琦琦知道。但今年母亲节前夕,这个秘密再也守不住了。
  29年前,王介平是苏州半导体器械厂质检科的检验员,丈夫是一家街道办企业负责人,家庭虽然并不富裕,但生活稳定。婚后,夫妻俩一直希望有个孩子,但5年未孕。有人劝他们领养一个,说:“有个孩子,才像个家。”日,一个雨雪交加的上午,在经过激烈的思想斗争之后,王介平接过婆婆同事生阿姨送来的一个出生20多天的女婴,为她取名“琦琦”。
  琦琦成了这个家的掌上明珠。王介平去领了独生子女证。夫妻俩将琦琦视若己出,百般疼爱。1990年初,王介平发现自己意外怀孕了。“生下来,还是不生?”当时37岁的她陷入矛盾中。长辈们劝她:“生吧,经济困难就困难点,琦琦有个伴也会幸福些。”
  当年11月27日,小女儿琍琍出生,没想到,琦琦更开心。从此以后,姐妹俩相依相伴,情浓一家。
  今年3月20日,刚从横街买了菜回家,王介平接到网师巷社区党委书记苏家蓉的电话,说有事,赶紧来一趟社区。“你女儿的亲生母亲来哉,琦琦是你领养的吧?”苏家蓉的第一句话,让毫无心理准备的王介平当场就愣住了。
  原以为琦琦的身世,将作为一辈子的秘密深藏;原以为辛苦把她抚养成人,一家人可以长相厮守,没想到对方却寻上门要领回去……王介平忙说,不行,不和他们见面。
  “镇江的这个人家条件不错,子女都成家,没什么后顾之忧,琦琦回去了,亲人之间换肾成功率大,排异小”……苏家蓉耐心地分析着认亲的利与弊。想到女儿的病,王介平松了口,说再想想,清明节扫完墓再说吧。
  4月21日,镇江来人了。见了面,对方才突然发现,寻错亲了———琦琦生于1983年,而他们送掉的孩子出生在1981年。
  “我尽义务抚养她成长,但孩子也有知道自己身世的权利。”镇江人失望地离去,但“寻亲”风波在王介平心里掀起的轩然大波仍未平息:“琦琦快30岁了,要不要告诉她这个事实?告诉她之后,她会不会离开我,去寻她的亲娘?”几经犹豫,征得家族长辈同意后,就在今年母亲节前夜,王介平决定捅破这层纸,向琦琦揭开身世之谜。
  “其实,我早就知道自己是被领养的。姆妈,不管我是不是你亲生的,你永远是我的亲娘!”琦琦平静而有力的话语,让王介平强忍了多时的泪水喷薄而出,一把拉过女儿,紧紧地搂在怀里。
  琦琦告诉妈妈,在上中专的时候,她两次接到陌生人的电话。陌生人说自己是琦琦的亲姑妈,让琦琦去认亲。但在电话中,琦琦回答:“爸妈对我很好,希望你们不要来打扰我们正常的生活。”
  今年母亲节,琦琦特意给王介平买了一束康乃馨。
  救女,再难再苦我们一起走
  养母说:“哪怕砸锅卖铁倾家荡产,我也要救女儿!”
  捅破了养女这层纸,王介平的心头只剩下一块石头:要救年轻的琦琦,要想尽一切办法筹钱,给她换肾。
  急性尿毒症是急性肾功能衰竭所引起的一组临床症状综合征。治愈尿毒症唯一的办法,就是进行肾移植手术。“换肾,先要找到配对肾源,移植后还需要后期排异观察、治疗”,苏家蓉的丈夫是一位尿毒症康复者,她告诉王介平,为琦琦换肾,少则60万左右。
  60万,对于这个家庭来说,无疑是个天文数字。“听了这话后,真的整天睡不踏实,就算迷迷糊糊睡着了,也时不时在半夜惊醒。”王介平说。
  去年,琦琦住院抢救,几乎花光了小家庭的全部积蓄。如今,琦琦每周接受2次血透和1次血滤,雷打不动。每一次血透费用在440元左右,血滤550元,其中10%自费。琦琦在单位工资每月仅1700元左右,老公每月工资也仅1400元左右。琦琦的公婆都是企业退休工人,也没什么积蓄。
  “女儿从小就懂事,从没在物质方面对我们提过什么过分的要求。现在,我能做的,就是帮助他们小夫妻渡过这个难关。”似乎不够,王介平又补充说,“哪怕砸锅卖铁倾家荡产,我也要救女儿!”尽管,她很清楚,就自己这点企业退休工资,也仅够维持自己与小女儿的日常开销而已。
  省吃俭用,成了王介平如今唯一能做的事情。买菜,离家步行5分钟就到的友谊菜场,她从来不去,宁愿花一块钱坐一个多小时公交车,去南环桥批发市场买便宜菜。为了给女儿补血,王介平去横街或南兵营菜场,整箱整箱地把红枣、赤豆搬回家,每天熬汤,送过去给女儿喝。补了一个冬季,琦琦的血色素、血小板基本接近正常。
  为了省钱,王介平身体不适,能扛就扛,能拖则拖。这两天,王介平嗓子疼,扁桃体发炎了。她没上医院看,自己去买了一个萝卜,用蜂蜜泡着吃,缓解一下。按照往常的经验,一周左右就可以好了。感冒时,王介平常用带须葱根、红糖、生姜煮汤喝,不吃药,七天也能好。
  去年女儿住院抢救时,王介平因为劳累患上了胃溃疡。医生嘱咐她每隔半年一定要复查一次。最近,胃一直在“闹腾”得难受,虽然琦琦反复催她,但她扛着不去医院,一怕花钱,二又怕真查出什么病来,两个女儿怎么办。
  王介平的小女儿琍琍与姐姐的感情很深。自从知道琦琦患病后,就要“捐肾给姐姐”。后来知道姐姐与自己没有血缘关系之后,她说自己就“曲线”帮姐姐,去献了几次血。最近,在元祖食品当营业员的琍琍又开始自学会计,她说:“考了会计证,可以找个兼职,多存钱给姐姐看病。”
  “她是我的亲姐姐。”琍琍说。
“特别”母亲 (山东文明办)
山东省临沂市平邑县卞桥镇镇北村67岁的刘文苓,是一位4个孩子的“特别”的母亲。说她特别,是因为4个孩子中只有一个是她亲生的,其他3个都是她收养的无人愿意认领的弃婴,不是病,就是残,而她的亲生儿子,也是个脑瘫患者。这样的一个家庭,这样的一位母亲,背后有着怎样伟大的爱心和不为人知的艰难经历?
&说起这三个被刘文苓收养的孩子,每个都有一段让人心酸的故事:
&1996年,刘文苓不顾通过在县民政局工作的邻家侄女的劝阻,硬让老伴把因严重发育不良并患有房间隔缺损心脏病而被扔在民政局门口的“小”姑娘领养回家,并给她取名莹莹。说这个姑娘“小”,不仅因为她只有六岁,更因为她身高仅有76厘米,体重只有17斤,是名副其实的“袖珍姑娘”。
&2004年10月份,一个1岁大的患有严重主动脉狭窄心脏病的男孩被遗弃在县中医院门口,被群众发现后送到县民政局。虽然前前后后共有15户人家试图领养孩子但又都送了回来,只因孩子病得太厉害,手术费用太高,孩子只好一直在县民政局保卫科里呆着。刘文苓知道此事后,毫不犹豫地让老伴去民政局把孩子抱回了家,并取名冠峰,希望孩子能出人头地。
&2008年,一个缺少右耳并患有严重心脏病的女婴被送到民政局,因孩子病情严重,县民政局已联系好将其送到上级福利院帮助治疗并抚养,但得知情况的刘文苓死活不让送,非要领回家自己养着。就这样,这个在全国人民迎接奥运会开幕前夕被领养的孩子“迎会”来到了刘文苓家,成为她第四个孩子。
&三个病残弃婴的到来,让刘文苓原本不富裕的家庭变得更加拮据。可是,再苦再难,刘文苓都不肯让孩子们受一点委屈:曾有马戏团的老板想用5000元钱买走莹莹,为他的马戏团演出赚钱,被刘文苓当场骂走。偶尔有点好东西,她和老伴一定先给孩子享用。
&迫于生活压力,刘文苓的老伴置办了一辆三轮车,跟着邻居到淄博捡破烂卖钱,半年才回家一次。
老伴不在家,家里的农活,以及照顾孩子的重担就落在了刘文苓的身上,生活的艰苦与疲惫外人是难以想象的。县民政局领导了解到刘文苓的情况后,亲自到她家看望,并表示愿意帮助解决她生活上的困难。刘文苓回答道:“没什么困难,不就多张嘴吗,有我吃的,就有孩子吃的,以后如果再有没人要的孩子,我还要!”
&幸运的是,2005年左右莹莹和冠峰受益“明天计划”,在临沂市人民医院接受了免费心脏手术。由于莹莹错过了做手术的最佳年龄,还有其他疾病,导致她没有再长高;冠峰术后情况还算不错,除了身上有一道手术疤痕,与正常孩子没有任何不同。2011年4月,在县民政局的推荐帮助下,市妇幼保健院又成功地给小迎会做了心脏手术。目前,小迎会的身体状况恢复很好,刘文苓打算今年暑假后把她送进幼儿园,让她尽早接受教育,接触社会。
&刘文苓有个愿望,希望这几个孩子将来都能考上大学。为此,她把莹莹和冠峰都送去了学校。但不尽人意的是,莹莹因为身材矮小,在学校里受到其他孩子的歧视,自尊心极强的她从此不愿再去学校。而刘文苓和老伴都没多少文化,无法辅导孩子们学习。
&面对孩子们的教育难题,刘文苓虽然不愿给任何人和任何单位添麻烦,但还是通过民政部门向社会呼吁,希望社会上有爱心的人能资助冠峰到县城好一点的学校读书,让他接受更好的教育。
&由于日夜操劳,刘文苓患上了高血压,重体力活做不了,只能在家门口打打零工,补贴家用。现在是草莓采摘的季节,她给草莓种植户采摘草莓,每天能挣十几块钱。有了这十几块钱,就能给孩子们买很多好东西吃,还能勉强供他们上学,老人觉得很满足。
&大爱无声。三个折翼天使在刘文苓的呵护下,如雨露中的花朵,正努力绽放。
张大伟,男,现年43岁,涡阳县城关镇人。母亲病逝前,他向母亲承诺赡养姥姥一辈子;婚后4个月,他把姥姥接到家里,一照顾就是21年;妻子下岗后,为照顾好姥姥,他让下岗的妻子专职做姥姥的“保姆”,对自己节衣缩食,对姥姥百般悉心照料;已是95岁高龄的姥姥,在他和妻子的照料下,依旧耳聪目明、精神矍铄。
一家人,尽享天伦之乐
在涡阳县牛羊肉加工厂家属院内,有一个众人皆知的四口之家,工商所干部张大伟和他的妻子、女儿,以及和他们相依为命二十多年的姥姥。姥姥今年已经95岁高龄,在他们的精心照料下,虽然老人年近百岁,但神志清楚,耳聪目明,衣着整洁,精神矍铄。一家人不离不弃、幸福有加、暖意融融。在这个60平方米的两居室小院,老人躺在床上脸上挂着幸福的微笑,床边的木凳上放着一些可口的点心及手电筒、电视遥控器等生活用品。红黑相间的花色上衣衬得这位近百岁老人格外喜庆。
一句话,一辈子的承诺
张大伟的姥姥一生就他母亲一个子女。母亲生前对姥姥是悉心照顾,经常对他说:“你姥姥常说我小时候的事情,一直以来,我在她眼里永远是个长不大的孩子,现在她老了,在我眼里,她也是个孩子。”“母亲临终的时候,不能说话,一直握着张大伟的手,他知道母亲是放心不下姥姥。”张大伟哽咽着:“妈,您放心吧,姥姥就交给儿子,这辈子,我哪怕是砸锅卖铁,都会让姥姥过得舒坦,好好照顾她到百年。”母亲眼角流下两行热泪……
细心,耐心,爱心,照顾姥姥如婴儿
张大伟于1991年结婚,婚后4个月,他就把已经74岁的姥姥接到自己身边悉心照顾。姥姥爱吃鱼,张大伟为了能让姥姥吃到更有营养的野生鱼,经常利用节假休息日去钓鱼;怕姥姥被鱼刺卡住,他把钓回来的鱼精心熬煮,熬到肉刺分离,去皮掐块的泡馍喂姥姥;为了给老人增加营养,张大伟夫妇精心给她制订食谱:早晨牛奶或豆浆冲鸡蛋,中午晚上荤素搭配。“家里的肉食都是给姥姥准备的,妻子下岗之后,就我一个人的工资维持家用,我和妻子常年除了过年吃顿肉饺子之外,基本没吃过肉。女儿倩倩看妻子给姥姥做肉吃,就嚷着要吃,妻子总是流着泪跟孩子讲道理。”这个一米八的汉子说到这里,眼圈通红。
一晃二十多年过去了。2011年9月,94岁高龄的姥姥突发脑梗住院,为了老人不留下后遗症,张大伟夫妇在病房地上铺上垫子,24小时轮班照顾喂药喂饭,坚持每天坚持给老人按摩,活动四肢。姥姥大小便失禁,一小时换了三条棉裤,夫妻俩从不说一声脏,喊一声累。张大伟的舅舅年过八十,到医院看望姐姐,见到眼睛熬得通红的张大伟夫妇说了一句话:你们俩是我姐姐的救命恩人。当医院的人得知老人是夫妻俩的姥姥时,都嘘唏不已。张大伟对他们说:“家有一老,胜过一宝,每个人都有老的时候。”他就这样用自己的行动诠释着孝道。
下岗了,是件好事
张大伟的妻子2003年下了岗,本不富裕的家庭生活更困难了。当时女儿正在上初中,一家人的生活全靠他一个人微薄的工资支撑。妻子一直想打点零工来补贴家用,但为了能全身心的照顾好老人,他就对妻子说:“下岗了,咱家的收入少了,但是对姥姥来说是件好事,咱们可以投入更多的时间、更大的精力照顾姥姥了,开支可以压缩,但是对姥姥照顾的精力不能压缩,到时候人不在了,要钱有啥用呢?”就这样,结婚二十一年来,家里没有添过一件像样的家具,过新年给女儿添的衣服都是从批发街买的。女儿读大三,学的是设计专业,直到今年春节后夫妻俩才节衣缩食为女儿买了一台电脑。“闺女很懂事,学习很用心,她从不跟同学攀比,从没有问我买这买那的,这些年,我亏欠她的太多了……”说到这,这位坚强的父亲流泪了。
很满足,我们觉得很幸福
谈及照顾姥姥这么多年的感想,张大伟夫妇用朴实的语言回答:“我们没有想那么多,也没有太高的思想境界,赡养老人是中华传统美德,更何况她是我们的亲姥姥,照顾姥姥是我们的责任,虽然日子过的清苦,但我们觉得很幸福、很满足。”
张大伟夫妇二十多年如一日悉心照料姥姥的事迹在邻居和亲朋中被传为佳话。正是这种质朴而无私的爱,得到了邻居和朋友的高度赞誉,也为构筑和谐社会乐章谱写出了一段动人的旋律。
一个注射器,一根闭塞管,从来没睡一个囫囵觉,十三年如一日精心护疗植物人妻子使其重新站立,创造了夫爱的奇迹。在沂蒙山区,传颂着一位模范丈夫的事迹,他就是临沂市费县朱田镇金星村幸福庄自然村村民孙百航。
孙百航,1954年生,自幼聪颖,从小学会一手木匠活,年轻时就成为小有名气的巧木匠,十里八村的乡亲有子女结婚都找他做嫁妆,盖新房都找他做门窗、做家具。上世纪七十年代他就安装了电锯,家庭木业加工每天收入数百元,这在当时的贫困山区是很可观的,他带出的徒弟后来都成了小老板。
孙百航为人忠厚本分,心地善良,乐于助人,在乡亲眼里是一个有德有才的大好人。1973年他与比自己大两岁的王荣青喜结良缘,婚后生有两女一子,家庭和和美美。但天有不测风云,正当孙百航一家日子过得红红火火的时候,1998年,他的妻子王荣青突然得了脑梗塞,到县医院住过两次院。第二次犯病后,两个月昏迷不醒,成了植物人,不吃不喝,只靠输液输氧维持生命,最后医院不给治了,动员回家准备后事,就连王荣青的父亲、弟弟也都认为没有指望了,回家还能占个屋子底(农村传统习惯,人在病危时回家咽气,能占自己的屋子底)。回村后,全村人都去看望,都知道王荣青已经不行了,但孙百航去不这样认为,他只有一个信念,不相信妻子会离开他,一定想办法治好她的病。他请附近村医继续给妻子挂针,恳求朱田镇医院继续给妻子插上管子,补充食物营养,维持生命。几个月后,又到人民医院请专家会诊,专家问孙百航有什么要求,他说要求能把妻子插的管子拿掉,用嘴吃饭,专家说这是不可能的,她开始是脑梗塞,心脏膜三次脱落导致脑梗塞后遗症,致使喉咙失灵,不能说话,不能咽东西,也不能放支架,到哪里都治不了,就是去北京、上海也没好办法。
求医无方,孙百航只好带着昏瘫的妻子回家,但这丝毫没有动摇他挽救妻子的爱心和信心。他千方百计摸索采取了一整套精心护疗妻子的方法措施。他从几次医生诊断中熟知妻子的病因之一是缺乏营养。因此,他就在增加营养和耐心热情护理上费心思。除了药物治疗外,千方百计搞好营养食物配方,每天4个鸡蛋,优质牛奶、蔬菜、瓜果、食物等分别搭配,均用豆浆机打成细浆,每日三次用注射器通过鼻塞管打到胃里,保证了病妻身体营养所需。为了护理妻子,孙百航卖掉了电锯,放弃了优厚的木业加工收入,昼夜全身心地照料妻子。有时白天到地里干活,或外出办事,时间最长不超过两个小时,就要回家照看一次妻子。他十几年如一日,在精神上给妻子无限的温暖,从来都是笑容满面的面对病妻,从来没有不高兴或生气、发愁的表现,在生活上无微不至的照料,每天早上给妻子洗脸、梳头、刷牙,妻子嘴下边挂的塑料盒每天清洗三次,隔几天给妻子洗一次头、洗一次澡,经常更换鼻塞管,妻子原来经常掉下巴(脱臼),他学会了推拿,真正尽到了妻子的全职保健医生和生活护理员的职责。孙百航对病妻的无限深情,深深感动了众乡亲,都夸他“太有耐心了”,但也有个别人不理解,背后说“大医院都没法治了,还费这个劲图什么,就是再找个也不比她差”,这话如果让孙百航听到非和他拼命不可,孙百航对到访的每个乡亲都是这样说:“只要有好一口气,我绝不会放弃对他的治疗”。妻子是家庭的半个天,只有她活着,父母才有儿媳,我有妻子,儿女才有娘,才是一个完整的家”。
老天不负苦心人。经过孙百航十三年如一日的精心护理,其妻王荣青的病情奇迹般地好转了。在笔者采访时,坐在沙发上年届花甲的王荣青除插着鼻塞管和不能说话以外,神智和脸色和正常人一样,原来焦黄的头发现在全都变黑了,身体不仅能经常坐立,而且能扶着椅子走到门口了。一谈起丈夫对她的照顾,她激动地泪流满面,晃着大拇指表示“称赞”,这种感动、感激和感情用文字是难以表达的。
孝悌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在费县更有深厚的渊源。早在晋代,琅琊颜氏四世祖颜含侍奉兄嫂的感人事迹,成为“悌”的典范流传千古,今天精心护理妻子的孙百航,堪称当代的颜含。
孙百航既是“悌”的典范,同时更是一个“孝子”。他不仅要照料妻子,而且上有年过九旬的父母。6年前他老母亲患了脉管病,他除了照顾妻子,每天给母亲熬药,先后共熬过一1000多付中药,使母亲的病情逐渐减轻,家人说他成了“熬药专家”,母亲称他为“孝顺儿子”。孙百航上有兄长,也十分孝顺,但他认为,自己是母亲的儿子,报答母亲的养育之恩是自己的本分和责任。他的3个子女都已成家立业,都很孝顺,也都经常来家帮忙和提供食品药物供应,但他认为子女再孝顺也代替不了自己和妻子的夫妻感情。他常对人说:“妻子活着就是我最大的幸福,我要精心伺候她一辈子.百年之后我们也还是好夫妻。”他自己在3年前也患了肠胃病,他深知,只有自己身体健康才有能力照顾父母和妻子,他在坚持自身医疗锻炼中,始终保持面带微笑,夜以继日地向父母尽着“孝”,为妻子付出着“爱”,用自己的行动影响着子女,使一个四世同堂的家庭充满了无限的温馨、和谐、幸福和欢乐,成为人们称颂和学习的道德楷模家庭。
80后孝媳妇誓与公婆相守终老 (四川文明办
张天欢,女,1986年12月生,家住四川省成都市新津县兴义镇,就职于新津县兴义镇红樱花照相馆。
&在新津县兴义镇杨牌村,生于1986年的80后女孩用自己的质朴行动诠释“孝顺”二字的真正内涵。丈夫因车祸离开人世,张天欢八年如一日地精心伺候残疾的公公和婆婆,用自己坚强的意志以及包容的胸怀,为公婆撑起了一个温暖的家。她勤俭持家,抚养孩子,侍奉二老,善待邻里,朝夕照料,从未停止,贴心如亲生女儿。她孝敬老人的事迹在兴义镇周边广为传颂。
&一、达州女孩蓉城觅良缘
&今年26岁的张天欢性情活泼开朗,热爱生活。2004年,通过上网聊天,身在达州的张天欢认识了成都新津县兴义镇杨牌村的村民刘科,两人很快发展为恋人,当时也只有18岁的张天欢从达州市开江县走进了这个家庭。当她踏进这个家庭,看到了这个家庭的贫穷,几间茅草屋,家徒四壁,一穷二白,心里也很矛盾,娘家一定不会同意自己嫁到这样的家庭受苦受累,可是慢慢的相处下来,她发现了这家人的忠厚老实,因为娘家远,刘科的父母也把自己当成他们的亲生女儿一样对待,她被这家人的爱深深的感动,可是这一切她都是瞒着自己的爸爸妈妈。可是纸终究是包不住火的,娘家的爸爸妈妈很快的就知道了这一切,当时非常的反对,可慢慢的他们还是斗不过自己倔强的女儿,同时刘科也用自己的行动慢慢的感化岳父岳母。
&别人婆家为子女买房买车,她和丈夫却是白手起家。两个年轻人起早贪黑,丈夫在外工作辛劳,她在家里也不落下,家中虽然瓦房有些破旧,但不大的院落被她收拾得井井有条,房间里一尘不染,让人感觉非常温馨。并且婆婆患有严重的类风湿性疾病,肢体行动不便,公公眼睛耳朵也不好,右脚略有残疾(两个老人都属于二级伤残)。张天欢心甘情愿地在家担负起了照顾婆婆的责任,初到婆家时,她还是个娇嫩的姑娘,可是为了家庭,不管多苦多累,她每天坚持给生活不能自理的婆婆洗头、洗澡、按摩等,和丈夫相亲相爱。邻里皆知,家里两个老人也是看在眼里,甜在心里。
&在别人眼里她是孝媳、是贤妻,面对别人的称赞,她总是淡淡地说:“我只是在尽儿媳、妻子的责任。”
&2007年,一个漂亮的女婴出生了,给这个家庭带来了新的希望,夫妻俩捧着这个可爱的小宝贝高兴的合不上眼,未来日子简直就是童话中铺满了金光的幸福大道。
&二、丈夫身亡 她独自撑起家中一片天
&然而,天有不测风云,2008年,张天欢的丈夫刘科遭遇车祸,经抢救无效离开人世。突如其来的变故令张天欢手足无措,可是她想到如果自己不坚强一点,公公婆婆该怎么办,自己的宝贝女儿怎么办,她决定,一定要努力的坚持下去。不管多苦,不管多累!
&在刘科去世后,娘家人又从达州赶到新津来劝说自己的女儿,要女儿必须和他们一起回娘家,留在这里只会更苦更累,何况自己当时才22岁,可她却告诉自己娘家的爸爸妈妈,你们身边还有哥哥弟弟,可是如果我走了,我把孩子带走了,这边的父母怎么办,不能让他们承受膝下无子女的打击,可是娘家的爸爸妈妈说什么也不愿意,张天欢只好骗他们说再等等,等两个老人心情好点再说,其实她心里早就已经决定,刘科走了,她就是公公婆婆的女儿,她要一直在他们身边,照顾他们一辈子,让他们心里有最起码的安慰。
&刘科走后,张天欢比以前更辛苦,要照顾因为失去刘科而身体越来越差的婆婆和公公,可是她总是表现得很坚强,不希望公公婆婆看出自己软弱的一面,害怕他们担心。可是每当晚上一个人的时候,看到自己的宝贝女儿,天真活波,女儿也老是问:“妈妈,妈妈,我的爸爸呢?我爸爸怎么好久都没有回来了,我好想我的爸爸,”每当女儿问到这些,她总是找出各种各样的理由哄住女儿,因为离娘家远,没有亲人,没有贴心的朋友,所有的苦,所有的压力都得自己一个人承担。就这样,张天欢一直为这个家,为公公婆婆、为女儿一直尽最大的努力。可是这个家庭还是需要经济的支撑,怎么办?张天欢静下心来冷静地思考着以后的打算,决定外出打工。
&后来,她白天就到兴义镇上一家照相馆打工,中午和晚上回来照顾公公婆婆。考虑到她家里的特殊情况,照相馆的老板同意她每天中午回家里煮饭,每个月还有几天假期。
&下班回家,张天欢要先给婆婆梳头,然后再为老人穿上鞋,扶着她在屋子里走动。这样的照顾她每天都要做,而且一做就是八年。婆婆吃完饭后,她又开始为婆婆做按摩,做完按摩扶着婆婆在床上坐好,又开始为还在熟睡的公公做饭。啥时候该跟他们聊聊天了,啥时候得给婆婆按摩脚了,啥时候他们又想吃啥了……很多时候,还没等老人开口,张天欢早已提前准备好了。
&三、公婆心疼& 劝其再嫁
&60多岁的公公刘火清告诉我们:“每次提到改嫁的事,她都拒绝了,还说要嫁都要把我们带到一起去嫁,不放心我们两个老人。”在婆婆陈玉芳的心里,早已把这份婆媳情转化成了母女亲情。她表示,张天欢还年轻又漂亮,才20多岁,不该让他们两个老人耽误了她。“她有那个心意,我们都知足了,说实话,我们这辈子是欠她的了,希望她将来能找到属于自己的幸福。”张天欢有些不好意思的说:“照顾老的都是应该的,这是我应尽的义务!不需要表扬!”
&婆婆也感动得流着泪这样说:“我家儿子是独子,前几年出车祸离开我们,我有几十年的类风湿了,儿媳就是自己的亲生女儿。我家媳妇非常孝顺,她比亲生女儿还贴心呐!”在婆婆陈玉芳的心里,潜移默化地把婆媳情转化为了母女情!“我有一个好媳妇,她就是老天爷送给我的女儿!”婆婆陈玉芳常对张天欢说:“凡事还是我自己慢慢来吧,天天让你这样扶我,咋个要得哦。”张天欢说:“妈,你说些啥子哦!你身体那么虚弱,就少动些,休息好,才能恢复快点,我也是你的娃娃的嘛,你都把我当成亲女儿了!”
&四、不离不弃& 邻里皆赞
&邻居倪大娘认为,她这么多年从来没有见过对公公婆婆这么好的儿媳妇。
2009年,张天欢的公公也是因为出车祸,住进医院,她每天都要帮公公穿衣、刷牙、按摩、烫脚、接大小便,每天重复着这些细致繁琐,却对病人康复非常重要的护理步骤,这几乎成了她固定的生活模式。经过张天欢的精心照顾,不久后,老人都终于康复出院。“好多家庭的婆媳关系都不是很好。况且还是80后出生的,村里人都很尊敬张天欢,不仅是因为她尽心尽力孝敬老人,还因为她有文化、素质高,我们都很羡慕她。”
家住杨牌村8组的张大哥说:“张天欢真正是个好媳妇,常言说‘久病床前无孝子’,然而这么多年的时间,她照料老人的生活起居,从未叫过一声苦喊过一声累,每天给婆婆擦洗身子、换洗被褥。老人的床、房间总是干干净净、整整齐齐的,从来没有一点异味。正是由于她的善良、勤劳、博爱和女人特有的温柔,给这个特殊的家庭带来了无尽的幸福和温馨。”
张天欢透露,她们一家人的最大愿望就是早日将母女俩的户口从达州市开江县迁到新津来。&
孝顺公婆 和父母 这是近年来的焦点话题“婆媳关系”看来我也得深刻反省一下,以后要好好照顾老人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阑尾炎疤痕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