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赖 心理学基础理论理论

第一章&&& 发展心理学的理论
发展心理学上有几个受到争论的议题:
一、先天与后天(Nature v.s. Nurture)
(1923)认为,人类的个别差异主要是由于遗传基因的差异,
而非环境的影响。
(1925)曾说「给我一打健康的婴儿,把他们放在特定的环境
中,不管他们的天份、偏好、倾向、能力、素质以及他们的种族,我
保证可以随机地将他们变成各种专家,医生、律师、艺术家、商人、
领袖,甚至是乞丐、小偷,都可以。」
另有一派折衷的说法,例如,Plomin
(1990)认为人类个别的特征,
例如智力、气质以及人格等,都是受到生物性的特质和环境影响的交
互作用之下所形成的。
二、主动与被动(Activity v.s. Passivity)
孩子是被动的接受父母亲及教养者所提供的一切?或者孩子其实是扮
演着主动的角色,来决定父母亲及环境与其互动的方式。
organismic model:主张儿童是扮演着主动的角色学习经验
mechanistic
model:主张儿童是扮演着被动的角色来接受环境
contextual
model:主张儿童的发展是由于儿童本身和环境间的互动
eclectics:是一种折衷论,集各理论之大成。
三、连续论与阶段论(Continuity v.s. Stages)
量的增加与质的改变
四、跨文化的普同性与特定文化区域性(Universality
v.s.Particularity)
阶段论者认为,发展的历程有跨文化的普同性。例如,所有不同文化背
景下的小孩,大多在11-14个月大时开始使用语言,在5-7岁学前的年龄
开始有认知改变的经验,差不多在十几岁开始性器官的发展,并且在中
年开始有生理上衰退的现象产生。这些都是跨文化普同性的证据。
有些学者认为,不应该单纯只看普同性的部分,因为在一个文化之中,
还有许多不同的次文化以及少数的族群,不同的家庭、不同的个体,存
在着不同的个别差异,并不像阶段论者所说的有那么多的普同性存在。
有关人性本质的哲学观点:
原罪论(original sin):Thommas Hobbes →
人性本善论(innate purity):J.J. Rousseau
→ noble savage
白板论(tabula rasa):John Locke
发展心理学的理论:
一、心理分析论(Psychoanalytic Theory)&
Freud的五大性心理发展期:Freud认为早期的经验会影响其一生的人格
口腔期(the oral stage):
→ 口腔满足(oral gratification)
肛门期(the anal stage):
→ 大小便的训练期(toilet training)
→ superego的发展
性器期(the phallic stage)
→ 恋母情结(Oedipus complex)、恋父情结(Electra complex)
心理社会发展理论(Psychosocial Developmental
Erikson的人生八大关键期 (Eight Life Crises)
心 理 社 会 危 机
对照Freud的发展阶段
信任与不信任
(trust v.s. mistrust)
(oral stage)
活泼主动与羞愧怀疑
(autonomy v.s. shame & doubt)
(anal stage)
自动自发与退缩愧疚
(initiative v.s. guilt)
(phallic stage)
勤奋进取与自贬自卑
(industry v.s. inferiority)
(latency stage)
自我统合与角色混淆
(identity v.s. role confusion)
(genital stage)
友爱亲密与孤独疏离
(intimacy v.s. isolation)
(genital stage)
精力充沛与颓废迟滞
(generativity v.s. stagnation)
(genital stage)
完美无缺与悲观绝望
(egointegrity v.s. despair)
(genital stage)
现代心理分析论(Neo-Freudians)
Karen Horney (1967):女性心理学
2. Alfred Adler (1929):Sibling rivalries(兄弟姊妹竞争)
3. Harry Stack Sullivan (1953):Social relationship
二、行为理论(Behavioral
Watson的联结论(Associative Theory):
→环境决定论(environmental determination)
认为发展是逐渐学到复杂行为模式的过程。他发现婴儿的恐惧及其它
情绪反应是可透过古典制约的历程而学得,并且会将刺激类化
(stimulus generalization),例如小男孩将白鼠与巨大声响做连结
后,看到毛绒绒的东西会害怕。
Hull的「需求减降论」(Drive-reducing theory):
人们有一些基本的生理需求,例如食物、水、睡眠等,为了生存,人
类必须满足这些生理的需求,此乃行为发展的驱力。「新霍尔学派」
(neo-Hullian)的论者(Dollard & Miller)认为人类的行为表现是为
了满足非学得的动机如饥饿或性(原始驱力:primary drives)或为了
满足学得的动机如情感、赞许、权力和成就需求(衍生驱力:
secondary drives)。新霍尔学派者认为人格是一些相当稳定的习得
反应或习惯(habits)的集合,当一个反应减少了驱力,就会被增强,
也就比较会被学得而成为习惯。
Skinner的操作制约学习理论(Operant-Conditioning
Learning Theory):
行为的建立端视行为的后果。若行为的表现所导致的后果是令人愉
快的,则会增加行为的表现,称为增强作用(reinforcement)。凡任
何能够加强行为发生的刺激,称为增强物(reinforcer)。能够令人
愉快的事物,例如奖金、奖品等,称为正增强物(positive rein-
forcer)若是令人不愉快或痛苦的事物,则称为负增强( negative
reinforcer)。负增强与惩罚(punishment)不同,负增强是利用嫌恶
刺激的消除来促进行为的发生,而惩罚则是利用嫌恶刺激来压抑行
为的发生。
透过操作制约可以建立新生儿的行为,但是学习的速度缓慢,
Papousek (1967)发现两天大的新生儿需要200次练习,才学会向右
转头,三个月大的婴儿需要40次练习,5个月时则只需要30次练习就
学会简单的反应。
复杂行为的塑造(shaping):将复杂行为分析成为几个步骤,采用逐
步渐进的方式,一步一步的学习。在学习每一个步骤之后,都应该
给予适当的鼓励。
Bandura的认知社会学习理论(Cognitive
Social-Learning Theory):
Bandura认为,用操作制约学习来解释人类的学习现象是不够的。人类具
有认知能力,能够处理所接受的讯息,并加以思考。儿童只需观察社会
上楷模的行为,即使在没有增强的情形下,学习也会发生。例如Bandura
(1965)儿童攻击行为的研究,提出观察学习的四个历程:
注意(attention):注意到楷模的行为
保留(retention):将行为译码,转换为认知表征(cognitive repre-
sentation),以意像或语言的方式储存在记忆中,等待适当的时机
表现─延宕模仿(deferred imitation)。
动作产生(motoric
reproduction):将符号性记忆讯息转换成具体
的模仿行为,观察者根据楷模原先动作的顺序,经由认知过程与记
忆线索,然后做出反应,并检查自己的动作,依照回馈讯息加以修
正─自我调整(self-regulation)。
动机(motivation):观察者虽注意到楷模的行为,清楚地将动作顺
序储存在记忆中,也具备能力做出相同的行为,但模仿行为的出现
与否,端视观察者的动机与意愿。
人会自我监视,也会经常自我奖励
&&&&&&& ─内在调整机制(internal regulatory mechanisms)
Bandura认为人们会自己建立很多成就标准(performance standards)
再依据这个自我强制的成就标准来评量自己成就的好坏。儿童经由直
接教导(direct tuition)和观察学习得到表现标准。父母会因儿童的
行为达到标准而给予奖励,以试图教导或灌输儿童特定的成就标准。
这种增强的结果,使儿童以后作为自我赞许或自我批判的表现标准,
而产生自我增强的效果。
根据Bandura的看法,我们自己实行的成就标准在自我概念形成的过
程中扮演着主要的角色。他认为自尊是在个人的行为和成就有矛盾
时,用来作为个人价值的指针。过于严厉的增强系统会引起压抑、懦
弱、没有价值感和缺乏目标的行为,过度的自我轻视事实上就是一种
心理压抑的现象,压抑的成人较易低估自己成就的价值,虽然他们的
成就与别人都是一样的。
Bandura(1989)认为,自制及坚持严格之成就标准的原始动机并非来
自外在的环境,而是来自个体的内心。一旦设定了追求的目标,在追
求这些目过程中,自我满足被制约了。当成功了,会觉得骄傲、有能
力或「有效率」;当无法达到自我增强的标准时,可能会觉得焦虑、
罪恶、羞愧或是没有能力。所以从成功中所衍生出来之能力知觉的认
知基础或自我效能(self-efficacy),对于高成就标准的维持有着
极为重大的贡献。
Bandura(1989)发现儿童较喜欢去执行一些他们认为自己有能力可以
完成,而且是新奇或充满未知的工作;对于他们自认为没有能力完成
的工作,总是倾向于逃避或放弃。针对成人所进行的研究也得到相似
父母对于孩子发展期间自我效能感的建立非常重要,自我效能感所影
响到的个人的兴趣、目标及个人特质。例如父母亲一直告诉女儿「男
生的数学能力较强」,而促使女儿对于自己数学能力的自我效能感较
低,认为自己没有数学方面的能力。我们每个人对自己的长处和弱点
都不断地进行评估再评估的工作,因而形成了一种独特的自我能力知
觉型式,这种自我效能的知觉就影响了我们所选择的活动,也决定了
我们是什么样的人物,以及将成为什么样的人物。
(self-fulfillment的产生,亦即由于self-efficacy而带来。)
交互决定论(reciprocal
determinism):
Bandura PBE modle:
Person:人的认知能力、生理特征、信念与态度
Behavior:动作反应、语言反应、社会互助
Environment:物理环境、家人和朋友、其它社会影响
日后的研究发现,新生儿能模仿少数的动作反应,如吐舌头(Kaitz,
1988)、像成人楷模般转头(Meltzoff & Moore,1989)、或甚至可能模
仿别人面部快乐和哀伤的表情(Field,1982),但这些早期的模仿能力
会很快就消失,且可能只是无意识的反射而已(Abravanel&Sigafoos,
1984)。新奇行为的自发模仿在八至十二个月大时首次出现,且较为
确实(Piaget,1951)。一开始必须有楷模在场,并且一直出现某种行
为,儿童才能加以模仿。但在九个月大时,有些婴儿可以再看过某个
玩具二十四小时后,模仿该玩具的一些简单动作(Meltzoff,1988)。
几乎有一半十四个月大的婴儿可在二十四小时后模仿电视主角的简单
动作(Meltzoff,1988);几乎所有十四个月大的婴儿在一周后至少模
仿三个(共六个)周遭人物的新奇行为。
关于Meltzoff的研究,可参考日于中正大学的讲演内容。
合作或引导学习(collaborative or guided
learning):
俄国发展心理学家L.S.Vygotsky(78)所提出的第三种社
会教导,他认为这是最普遍也是最有效的方法;借着这种方法,父母
及其它更有能力的人可将重要的文化传递给发展中的儿童。Vygotsky
的社会学习是发生在有较好技术的教导者和初学者的合作下或协力对
话中产生。他提出了儿童最佳发展区(zone of proximal develop-
ZPD)的概念,认为在能力较好的教导者的引导之下,可以帮助
儿童发展,使其完成较困难的任务。教导者要能够做到:
1.组织适合儿童目前之能力的学习活动
2.提供儿童能力所能了解的引导或教导
3.给儿童尝试活动的机会
然而,儿童在合作学习中所要做到则是:记住语言指导,并用以引导自
己的活动。
合作学习并不依赖新反应的直接教导(shapping的方式),也不仅是靠
观察而学习。引导学习本质上是一种「学徒制」,在父母、教师、年
长的手足或更有技术及成就的同侪引导下,透过每日的活动参与而学
到许多与文化有关的技术和活动。例如,跟着妈妈在厨房内走进走出
的看着、听着、帮忙着,久而久之就学到了厨房内的脚本(script)。
三、认知发展论&&& (Cognitive Developmental
Piaget认为儿童是一个建构者(constructivist),会根据认知发展
的阶段来建构现实世界,并非完全受本能影响或受制于环境。
Piaget认为智力的主要功能是在协助个体适应环境,智力活动的主
要目标在建立个体的思考历程与环境之间的和谐与平衡关系,新奇
刺激造成儿童与环境之间的不平衡,促使儿童调节自己的心理结
构,以适应环境。
1.智力的结构:
& Piaget认为组成智力结构的基本单位是基模(schema),是一种有组
& 织的思考模式或行为模式,可用来解释所经验到的事物以及适应周
& 遭的环境。新生儿出生之后,靠着一些反射的动作来适应环境,而
& 这些反射动作随着经验在迅速的加以修正,成为婴儿的常用行为基
& 模(behavioral schemata),如凝视、抓握、吸吮等。第二年后,
& 逐渐开始使用符号,利用符号从事思考活动,于是形成符号基模
& (symbolic schemata)。七岁左右,能以操作(或运思)基模
& (operational schemata)用内在的心智操作来思考与解决日常生活
& 中所遇到的问题。
2.智力的功能:
& Piaget认为儿童能建构新的基模,是因为有两种遗传而得的智力功
& 能(intellectual function)─组织(organization)及适应
& (adaptation)。
&&组织:将现有的基模结合,而成为新且复杂之智力结构的过程。组
&&&&&&& 织是天生和自动的,儿童会不断的将现有的基模加以组
&&&&&&& 织,而成为高层次的系统或结构。组织的目的是为了促进
&&&&&&& 适应的历程。
&&适应:对环境的要求加以调适的历程。是透过同化及调适这两个互
&&&&&&& 补的活动而达成的。
&&同化(assimilation) ─依照现有的认知结构来解释新的经验
&&调适(accommodation)─改变其现有的基模,以便能对自己所看到
&&&&&&&&&&&&&&&&&&&&&& 的事实作最好的解释,修正基模来解释现有
&&&&&&&&&&&&&&&&&&&&&& 基模无法解释的经验。
Piaget认为,我们靠同化及调适两个互补的历程来适应我们的环
境。刚开始我们试图以现有的认知结构来了解新的经验或解决问题
(同化);但是经常会遇到现有的基模不足以解释或解决问题,于是
促使我们去修正基模(调适),及整合其它相关的基模(组织),使其
与事实「符合」。然而,生理的成熟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当脑和神
经系统成熟时,儿童就会变得较有能力进行复杂的认知活动。好
奇、主动且常形成新基模及重组基模的儿童,会有较大的进步,能
以全新的方式思索旧的问题,进而迈入更高一层的认知发展阶段。
Piaget的四个认知发展阶段:
1.感觉运动期(sensorimotor stage):0-2岁
初级循环反应(primary circular reaction):婴儿与生俱来一些
基本的反射动作,例如抓握、吸吮等,可以协助他们满足生理需求。
在出生后第一个月里,他们的活动仅限于练习这些天生的反射动作,
同化新的物体智其它反射基模里,例如吸吮奶嘴以外的物体,并且因
新奇的物体而调适反射基模。在一至四个月大时,他无意中发现许多
自己所产生的反应,如吸吮拇指、发出咕噜的声音,是令人满足且值
得重复为之,婴儿第一次协调的习惯就出现。这些反应称为初级循环
次级循环反应(secondary circular reaction):四到八个月大的婴
儿发现因操弄外在物体而能产生一些有趣的事情,例如压缩橡皮鸭而
使其发出声音。这些反应称为次级循环反应。婴儿会因它所带来的快
感而不断重复。Piaget认为在出生的最初四个月中,婴儿会发现自己
限制和能力;约在六个月大时,婴儿则能明了「自己的身体」和外在
的物体是分离的,这种对「自己」及「非自己」的区分,是个人统合
或自我概念发展的第一步。
婴儿在八至十二个月大时,突然能将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动作加以整合
以完成目标。例如将玩具放在椅垫下,婴儿会用一只手将椅垫掀起,
另一手去抓玩具。在此例中,掀起椅垫的动作是属于一个较大的、有
意向的基模的一部分,本身并不具令人愉快的反应,然而在这个基模
中,婴儿将两个原本毫无关联的反应─掀起和抓握─加以整合,成为
完成目的的手段。Piaget认为,这些简单的工具/完成的活动,是真
正问题觉得最早型式。
三级循环反应(tertiary circular reaction):在十二至十八个月大
时,婴儿会开始对对象进行实验,而且也会试着要发明一全新的问题
解决方法,或再制有趣的结果。例如原本压缩橡皮鸭以制造声音,现
在会将橡皮鸭丢在地上、踩它或用枕头压它,看看这些行动对玩具会
产生相同或不同的结果。这些尝试错误的实验性基模称为三期循环反
应,是真正好奇心出现的讯号。
在十八个月至二十四个月大时,儿童开始将其行为基模内化以建构心
理符号或心像。具有了在心理上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不再以尝试错误
的实验来协助。这种能力称为内在实验(inner experimentation)。
Piaget认为模仿是一个具有高度适应性的活动,借着这个活动,儿童
可以主动参与社会互动,并增加许多新的技巧。婴儿需在八到十二个
月大时(儿童的行为开始有明显的意图时),才能模仿楷模所表现出来
的新奇行为。八个月大婴儿的模仿基模还不太精确,如果你弯曲及伸
直手指头,婴儿也会模仿,但是却是弯曲和伸直整只手。自发性的模
仿在婴儿十二至十八个月大之间会变得更为精确,且在第二年的主要
成就则是延宕模仿─再现楷模早期行动的能力。第一次出现物体概念
的讯息约在八至十二个月大时,但物体恒存的概念则尚未完整,在十
二至十八个月大之间,物体的概念有所发展,可见物体的移动,婴儿
会去跟随;物体不见时,也会到最后出现的位置去寻找。但是,物体
恒存的概念并未发展完全,儿童尚无法做必要的心理推论以表达或了
解见不到的移置。十八至二十四个月大时,婴儿就能在心理上呈现出
见不到的移置,而且也能使用这种心理上的推论来引导自己去寻找消
失了的物体,此时,物体概念已发展完全了。
物体概念的社会意义:认知论者(如Schaffer,)认为,除非
婴儿对一般的同伴有「恒存」的概念,否则是无法和他们形成紧密的
情感关系。毕竟对于一个从他眼前经过就消失不存在的人而言,是很
难和他建立深厚且持久的关系。儿童在感觉动作期短短两年的期间,
智力的成就非常可观,从反射性及无法移动的个体成为具有丰富思考
能力的人。
2.前运思期(preoperational stage):2-7岁
前运思期初期(2-3岁)的两大特色─ 符号功能及装扮游戏
符号功能(symbolic function):儿童能使用文字和心像来表征
经验,因此能对已不再出现的物体进行思考,甚至加以比较。
装扮游戏(pretend play):幼儿常会假扮成某一人物,在将一些
道具看成与角色有关的对象,以搭配自己所装扮的角色。Piaget认
为装扮游戏是一项重要的活动,可促进儿童社会、情绪及智力的发
展。例如,常玩装扮游戏的学前儿童常比不玩装扮游戏的同龄儿童
更具群性及较受欢迎(Connolly && Doyle,1984)。游戏亦是应付情绪
危机及情绪冲突的工具。
根据Piaget 及 B.Inhelder所提的角色转换,触及的象征性游戏的
另一个主要功能─角色取替。在学龄前期,儿童仅藉由穿着恰当的
服饰及假装正在从事某些事情,来扮演角色。儿童可在扮演中学
习,并且进一步了解他所生存的社会世界。 (Kuczynski, Zahn-
Waxler & Radke-Yarrow,1987)。Piaget认为在前运思期最大的缺
陷是儿童的自我中心观(egocentrism)─用自己的角度看世界,
而对别人的观点很难了解的倾向,例如三山问题的实验。
如果儿童没有知觉观点取替(perceptual perspective taking:推
论他人能看到和听到的),则他们在面对概念观点取替(conceptual
perspective taking:正确推论别人的感觉、想法或意向)时,也
会有困难。
四至七岁间的儿童,自我中心观减少,依共有的知觉特征如大小、
形状和颜色来分类物体的能力更为纯熟。四至六岁的儿童思考是
「直觉性的思考」(intuitive thinking),因为他们对物体及事件
的了解总是集中在一个最重要的知觉特征─及事件所呈现出来的方
式─而非逻辑或推理思考的过程。
3.具体运思期(concrete operational stage):7-11岁
可逆性的运思(reversibility operation):在心理上逆转一个行动
的流程,例如加减法的认知运思。
关系逻辑的成长:系列(seriation)的概念、递移性(transi-
tivity)的概念─但在具体运思期的儿童,其递移性概念仅限于出
现在眼前的真实对象,尚无法做抽象性思考。
4.形式运思期(formal operational stage):11-12岁以后
概念和命题心智活动的运思:不再局限于事实面或可见面的思 &
考,能对许多并非真实的假想过程及事件做相当有逻辑的推理。
对假设命题的反应:若青春期的儿童遇到一个与真实世界看法相反
的观念性问题时,思考常与现实相连结的具体运思者,会对于这种
假设命题表现出犹疑不决的态度;他会反映出无法对不存在的物体
或不曾发生过的事件加以思考。相对的,形式运思者则非常热衷这
种思考,且能产生一些不平常且具创意的反应来。
假设─演绎推理:以系统的方式寻求答案和解法。形式运思者解决
问题的技巧越来越有系统,也较抽象─像科学家的假设─演绎推理
(hypothetical-reductive reasoning)。
形式运思之个人与社会的结果:形式运思的思考是一项有力的工
具,可以许多方式来改变青少年。可进一步了解他人的心理观点及
其行为起因;让青少年对生命中的各种可能进行逻辑思考,而促使
青少年能够稳定统合。形式运思者能在权衡各种行动的可能性与考 &
虑其对自己和他人的可能的影响之后做出困难的个人决定,例如道
德推理的发展。形式运思与青少年某些痛苦经验也有关。形式运思
者能对目前的真实世界假想其它的可能性,因此会开始质疑所有的
事情。青少年在真实世界里发现愈多不合逻辑的事情,就会较易遭
到挫折,甚至对应该负起这种不完美状态的责任的人(如政府、父
母)有怨气。Piaget认为,这种认为事情「应该是怎么样」的理想主
义的坚持,是青少年新获得之抽象推理能力的正常结果,也是产生
「代沟」的主要原因。
根据Piaget的看法,青少年集中在自己及自己的思考,所以变得比
念小学时更自我中心。
Elkind()指出,青少年常有的两种自我中心观:「假想观
众」(imaginary audience)、「个人神话」(personal
假想观众:青少年觉得自己是舞台上的焦点,周遭的每一个人都像
他一样的关心、注重他自己的一举一动。因此会花好几个钟头的时间
打扮自己。
个人神话:青少年会觉得自己本身的遭遇及思考是具有独特性的。觉
得没有人像他这样的与众不同,或者认为没有人像他一样有过悲惨的
遭遇,因此没有人能够真正了解他。
Piaget认知发展阶段论的批评:
1.临床访谈法常低估儿童的心智能力:儿童无法清楚表达所知道的
2.儿童对每个问题的推理并没有Piaget所说的那么一致:如六岁半的
儿童已能排序的具体运思者,未必能解决其它具体运思的问题(质量
保留的概念)。因此并没有那么清楚的阶段。
3.阶段间的转移机制并不清楚:从一个智力阶段转移至另一个智力阶
段需要什么样的成熟改变呢?需要什么样的经验呢?(皮先生并没有
讲清楚说明白!)
Kohlberg对Piaget理论的扩充:
Kohlberg根据Piaget的理论,作为了解情感依附、社交能力、性别认
同、性别分化、利他主义和道德推理等社会现象的基础。Kohlberg对
社会化之认知发展取向的基本假定为:
1.认知发展经过如Piaget所描述的次序固定的阶段。
2.情绪发展与认知发展平行。例如真正的情感依附必须在婴儿已发展
出一定程度的物体恒存概念之后才能产生;有助于利他主义发展的同
理心反应,需要自我中心的解体及知觉取替(角色取替)技巧的发展。
3.社会发展可视为是自我概念的改变,这种改变是儿童将自己和他人
比较之后,获得更多有关自己社会环境的讯息后所产生的。
4.儿童的社会认知(即了解他人的思想、需求、动机和情绪)需依赖他
的角色取替(role-taking)能力。儿童角色取替能力愈好,就较能了
解他人的需求及他们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行为。
5.社会与人格发展的方向,是趋向于儿童的行为与他人对儿童的行为
之间能达一平衡的状态,或对等的状态(reciprocity)。为了达到社
会平衡的状态,儿童必须建立一稳定、有效的统合,然后别人才能以
可预期的方式像他做反应。
Kohlber的观点认为社会与人格发展是经过一个次序固定的阶段,每
一个社会阶段的特殊行为是有赖于两个重要因素之间的互动:
(1)儿童认知发展的层次 (2)儿童所遭遇到的社会经验。
Kohlber认为如果儿童不腾同化社会经验和调适这些经验,则社会化
难有深入的进展。然而,儿童现存的认知结构决定了他如何解释社会
经验,及从与他人的互动中学到了什么。
Kohlber的社会与人格发展阶段,会因社会化向度不同而有差异,例
如性别角色的发展约在儿童进入具体运思期(七岁)时完成,而道德发
展则持续至青年期时更臻完美。
四、演化学的观点&&& (Evolutionary Viewpoint)
Arnold Gesell(1933)的遗传基因观点:
根据Gesell的观点,认为儿童发展就像植物一样,按照一个固定的模
式、时间表在进行。而这个时间表的安排就完全要看他的基因如何决
定了。至于他的父母亲如何教养,就没有那么重要了。
五、社会生物观点&&& (Sociobiological
Perspective)
E.O.Wilson(1975)的利他主义观:
根据社会生物学家的观点,演化的历程完全是为了适应及生存所产生
的社会动机以及社会行为的发展而来的。
根据Wilson对于适应行为的看法,他认为并不是演化论者所说的,适
应行为是为了确保个体的生存。他认为,适应行为是为了确保基因的
生存。因此,会有利他行为产生(altruism),也就是不顾个体的生命
危险,为了确保种族的基因繁衍,而做出牺牲个体生命的行为。
五、世界观& (World View)
机械论(mechanistic model):
1.可分解的(decomposible):行为是可以分解成部分来观察的。
2.被动的接受外来刺激而产生反应
3.连续性的改变
机体论(organismic model):
1.整体的:个体的行为不能分解成部分来看。
2.主动的引导环境与其互动的方式
3.阶段性的改变
情境论(contextual model):
1.发展是经由个体及环境的互动而产生的。
2.在发展历程中,个体采取主动的态度,环境亦是扮演主动的角色。
3.发展的历程具有跨文化普同的部分亦有不同文化独特的部分。
4.发展的历程是连续性量的改变,也是阶段性质的改变。
5.透过自然的内在驱力以及环境的外在影响,交互作用之下,使得发
& 展的路径有些许的个别差异存在。
选择论(electics):
现代的发展心理学家较偏好选择性的理论,也就是不同的发展议题,
有不同的较适合用来解释的理论。因此,用不同的发展理论来解释发
展历程中不同的阶段。
佛洛伊德的心理分析理论
Erikson的心理社会发展理论
Piaget的认知发展理论
感觉运动期:0-1岁
反射动作期:0-1个月大
初级循环反应期:1-4个月大
次级循环反应期:4-8个月大
次级反应基模协调期:8-12个月大
三级循环反应期:12-18个月大
心智组合创新方法期:18-24个月大
前运思期:2-6岁
概念前期(2-4岁):
自我中心(egocentrism)
万物有灵(animism):拟人化思考
直觉思考期(4-6岁):
渐渐能考虑别人的想法,但以直觉来判断事物。
尚未具有质量守恒的概念。
没有时间的观念,以具体可预测的活动来了解时间。
具体运思期:7-11岁
可逆性的思考方式
质量守恒的概念
形式运思期:12岁以上
考虑各种可能性
抽象的概念
内省;有自己的想法,同时也纳入他人的想法
系统化的运思
正增强(positive reinforcement)
负增强(negtive reinforcement)
惩罚(punishment)
消弱(extinction)
行为修正(behavior modification)
行为塑造(behavior shaping)
Kohlberg的道德发展理论
道德成规前期(preconventional morality)
无道德时期(0-2岁):自己喜欢的想要的
避罚服从取向(2-4岁):因害怕受罚而遵守规矩,服从权威
公平互惠取向(4-7岁):对自己有利,公平互惠原则
道德循规期(conventional morality)
好孩子取向(7-10岁):希望受到赞许、接受
法律权威取向(10-12岁):以法律及社会规范为考虑
道德自律期(postconventional morality)
社会契约取向(13-15岁):以个人权利与社会标准为主
伦理道德取性(15-18岁):自我内化的道德判断原则
基因传递的原则:
受孕(conception):
雌性排卵(ovulation):约28天排出一个成熟的卵子,经由输卵管
(fallopian tubes)到子宫。若要受孕则必须在二十四小时内完成。
雄性射精(male
ejaculation):一般的性交活动中,男性约可射出四
亿个精虫,这些精子必须在四十八个小时中和卵子结合才可受孕,但
它们却可在女性的生殖道内生存长达七天之久。
受孕的过程:
卵从卵巢排出进入腹腔 → 输卵管末端绒毛的蠕动,将卵向前推移
→ 卵开始第二阶段的减数分裂 → 精子穿入卵子完成减数分裂
→ 精子与卵子的染色体混合 → 染色体行有丝分裂(mitosis)
→ 受精卵分裂→ 受精卵经过输卵管时,不断重复分裂
→ 细胞球体依附在子宫壁
受精卵(zygote):当精子穿过卵子后,会产生化学反应,将其它精子
赶走,以防止重复受精的历程。
染色体及基因的传送
人体的细胞含有23对染色体(chromosome),精子和卵结合而形成受精卵,
此受精卵有23个染色体来自父亲,另一半由母亲提供。
苯酮尿症(phenylketonuria;PKU):
是遗传上无法对由某些食物所组成的苯丙氨酸(phenylalanine)加以
新陈代谢之症状。若此新陈代谢异常的症状没有进一步治疗的话,孩
子将会有白色的皮肤及头发,比例很小的头部,湿疹,机动且不安静
的行为表现,不自然的步伐以及中度至重度的智能不足的现象。然
而,若父母亲的染色体均有N与P两种基因的相对因子,因此他们产生
相等数目带有N或P基因的配子(gametes),由于受孕时配子的结合,
新细胞会有NN、NP、PN或PP的组合,因为N是显性(dominant)基因,P
是隐性(recessive)基因,只有小孩带有PP者将是PKU患者。
显性(Dominant Traits)
隐性(Recessive
Dark Hair 深色毛发
Blond hair 浅色毛发
Full head of hair
Pattern baldness 秃头
Curly hair 卷发
Straight hair 直发
Facial dimples 轮廓较深
No dimples 轮廓不深
farsightedness 远视
Normal vision 正常视力
Normal vision 正常视力
Color blindness 色盲
Roman nose 鹰钩鼻
Straight nose 直鼻
Extra digits 多指
Five digits 五指
Pigmented skin 正常皮肤
Albinism 白化症
Type A blood
Type O blood
Type B blood
Type O blood
Normal blood
Hemophilia 血友病
Normal hearing
Congenital deafness
Normal blood cells
Sickle-cell anemia
Normal brain and
body maturation
Normal physiology
Cystic fibrosis
囊状纤维化
Normal physiology
Phenylketonuria
Normal physiology
行为遗传学(behavior
genetics):视发展为一个人由遗传型转而为显型的过程。
遗传型(genotype):个人的遗传基因
显型(phenotype):一个人外显的特质或行为
评量遗传影响的方法:试图厘清各种特质的遗传可能性(heritability),
即一种特质或一组行为中因遗传因素所造成的变异量。
选择性育种(selective
breeding):Tryon(1940)聪明老鼠&愚笨老鼠
家族研究(family
study):双胞胎研究(twin study)、收养设计
(adoption design)。
遗传对气质、人格及心理健康的影响:
气质(temperament):在面对环境事件时可能的反应倾向。包含了活
动量(我们的行为特有的步调和活力)、易怒或情绪性(对异常事件沮
丧的程度)、平静或自我调整(沮丧后所能获得的轻松平静)、恐惧和
社交能力(对社会刺激的敏锐性)等特质,都是气质的重要成分。
产前的发展
受精卵期(germinal stage):由卵子受精一直到受精卵在子宫壁上着床
(implantation)的两个星期左右。在受精后的三十六小时,细胞不断行有
丝分裂(mitosis),并且速度愈来愈快。在受精后的六十小时,由十二个
或十六个细胞所组成的桑葚胚(morula)在母体的输卵管中浮动,此时每一
个细胞都是和其它细胞分开的,并且是全能的,每一个细胞均可能发展成
一个完全的小生命─这也可能就是同卵双生的小双胞胎生命的开始。到了
桑葚胚成形,这些细胞也不再全能,在胚内侧的细胞逐渐变小,开始进行
细胞的分化。在怀孕后的第四天左右,桑葚胚落到子宫壁上,形成一个圆
圆的囊胚(blastula),是由超过一百个细胞所组成的。在它的中心并没有
液体存在,当囊胚在子宫中浮动数天后,会着床(landed)在子宫壁上。此
时子宫里充满血液,胚胎外侧细胞会突出微小的绒毛(vieli),直接深入
母亲的血管。几天之中,囊胚会发展成一个更完全分化、更有组织的囊
胚。在它的一边,一些较大的细胞形成胚盘(embryonic disk),此胚盘会
转变成胚胎(embryo),最后习成胎儿(fetus);而另一边较小的细胞会形
成生命支持系统,以膜来保护胎儿,有绒毛膜(chorion),羊水(amnion)
,胎盘(placenta)及卵黄囊(yolk sac)等。
胚胎期(embryonic stage):由怀孕的第二个星期到大约第八个星期,
个体慢慢成形。怀孕后的两周,胚盘逐渐被包围并形成胚胎,有三层分开
的细胞,最外一层突出的细胞是外胚层(ectoderm)形成脑、脊髓、神经、
感觉器官及皮肤等,较内一层细胞是内胚层(endoderm)会形成胆、唾腺、
胰、肝、心肺以及呼吸系统。中间一层细胞很快发展为中胚层(mesoderm)
会形成软骨、硬骨、肌肉、血管、心以及肾等器官。
胚胎的生命支持系统已开始成形。羊膜中充满羊水来保护胚胎。卵黄囊产
生血液细胞以及决定此胚胎以后将为男性或女性的生殖细胞。胎盘为胚胎
的多种细胞执行呼吸、消化以及排泄的功能。胎盘和胚胎是经由有着规律
脉动的脐带(unbilical cord)所连接。沿着此黏稠的脐带,一条静脉戴着
氧气、糖分、脂肪、基本的蛋白质以及矿物质到胚胎。同时两条动脉从胚
胎带着废物、二氧化碳以及尿素进入母体,由母亲的肺及肾脏来处理、排
除。母亲和胚胎的血管经由胎盘接触。事实上,母亲和胚胎的血流并无混
合,但氧气、养分及废物会借着胚胎壁上的毛细管而互通,胎盘筛除一些
有害物质,包括大部分细菌,然而,一些毒素,例如瓦斯以及药物仍可经
由胎盘由母体送入胚胎。
怀孕后第三、四个星期,胚胎的细胞快速分化并组织成为一个有功能的个
体。凹沟形成一个管子,渐渐发展成脑、脊髓、神经系统以及眼睛之基
础。心脏的发展,首先是形成一管子,然后再形成分隔有许多间隔小室之
心脏。消化系统及一些如肾脏...等结构也开始形成。上述之发展过程都
是依循着主要原则来进行的:从头到脚(cephalocaudal),从躯干到四肢
(proximodistal)之顺序。
在怀孕的第二个月中,手脚的肢芽以及视觉系统开始成形,胃、食道形
成;心脏也由本来接近嘴的部位移入胸腔且形成一瓣膜把心脏分为上下两
部分,神经生长并在脑、鼻、眼间形成联结,最原始的卵巢、G丸也形
胚胎末期可以透过精密的显微镜中观察出小胚胎是男或女。而软骨也在手
臂及脚间逐渐开始被骨骼所代替,这个历程叫做骨化(ossification)。骨
化历程是产前发展中第三及最后阶段开始的明显特征。
胚胎期是器官和身体结构正常发展形成的关键期。因此,在这个阶段,胚
胎细胞特别容易受环境因素影响。同时经历重大的冒险即巨大的生理进
展,冒险是指,胚胎在此关键期若受到辐射、毒素等感染,很容易受伤;
而进展是指,胚胎同时也对基因的化学物质以及其它细胞分化发展顺序特
别敏感,因为胚胎细胞能对细胞内的脱氧核醣核酸(deoxyribonucleic
acid, DNA)分子作反应,且准备和身体各种系统间交互反应。
胎儿期(fetal stage):由怀孕后八个星期一直到出生为止。胎儿会长
大并发展出各器官及肌肉之功能。胎儿消化羊水,并且从已具功能的肾脏
中排出尿,用肺来呼吸,男性胎儿的阴茎开始发展,神经和肌肉相连结,
胎儿开始会踢、掷、躲闪等反射动作。几个星期后,胎儿能踢并且移动他
的脚,脚指亦可卷曲,拳头也形成,甚至可以吸吮他的拇指。最初胎儿是
以整个身体来对刺激作反应,现在胎儿可以某特定的部位来移动作反应,
并且有不同程度的活动。
第四个月时,胎儿长得比其它时间迅速,此时会有胎动(quickening),颈
部的肌肉及骨骼的发展帮助胎儿支撑他的大头,指纹与脚纹已形成,眼睛
感觉光,女性胎儿此时发展出内外生殖器─子宫、阴道、阴核以及相关的
构造。此时胎盘产生大量贺尔蒙,一方面为母亲泌乳作准备,一方面也抵
抗传染物质。
第五个月时,胎儿的汗腺、眼睫毛、眉毛以及头发均形成。身体开始长出
软毛(lanugo)。胎儿会逐渐摆脱老细胞并发展出新细胞,这些死的皮肤细
胞会和油脂混合,从油脂腺分泌出来并包裹住胎儿的身体,成为有保护作
用的油脂,使胎儿在充满矿物质的羊水中仍可保持皮肤的柔软。
第六个月时,胎儿第一次张开眼睛,眼睛可上下左右四处转动,肠子落至
腹部内,软骨持续转变成硬骨,大脑皮质中用来作复杂意识思考反应的六
层细胞,也发展完全,胎儿能抓取、呼吸、吞咽、打嗝以及尝味。产科医
生以注射甜素进入羊膜来医治羊水过多的现象。胎儿会迅速吞咽一些液
体,吸收它,并且透过母体把它排除出去。(Montagu, 1962)。六个月大
的胎儿仍非常脆弱,尚未从母体得到免疫功能,胎儿或许可以规则地呼吸
到二十四小时,但若在此时就出生,胎儿在缺少精密的医疗照顾之下是不
能存活的。因为在缺乏皮下脂肪的情况下,胎儿须被保持温暖的环境中才
第七个月时,胎儿的脑部能控制呼吸、体温及吞咽,脑中包含了数以兆计
连结的神经细胞,结合成系统专司听觉、视觉、嗅觉、发声及身体的移
动。同时许多的反射动作,包括吸吮、抓和紧握此时均会出现。大多数男
性胎儿的G丸开始从有体温保护的腹部下移至阴囊,如此,青春期后所产
生的精虫才能够生存,而女性胎儿的卵子已在卵巢内形成。
第八个月时,肺组织尚未成熟,肺中的肺泡或小气囊还不能将氧气转换成
二氧化碳。胎儿的消化系统和免疫系统也未成熟。但皮肤下维持生命所必
须的脂肪层已形成,可增加胎儿在母体外生存的机率。胎儿脑部的神经细
胞形成了分支及神经传导介质,使得讯息能在神经之间传递,此时胎儿的
时精细胞已开始工作了。胎儿开始会倾斜、滚动、惊吓,或是因为大声或
尖锐的声音而抬起头,胎儿也会因母亲的心跳声及规律的散步得到安慰。
显然这个时候的胎儿已能够学习了。研究中发现,新生婴儿较喜欢母亲念
一些在怀孕末六星期中每天念两次的儿歌,而较不喜欢母亲在怀孕时没有
念过的儿歌。显示出,应而已学习到可辨认在子宫内曾听到的儿歌。
第九个月时,距出生仅剩几个星期,生长速度慢慢减缓,由于胎儿的头较
重,因此常形成头在下脚在上的情形,此时胎儿的头盖骨挤入了母亲骨盘
之环状骨内,因为胎儿这种姿势使母亲有负荷减轻(lightening)之感,腹
部胀的部位也下移了,横隔膜及肺之压力感减轻,原来松软的胎盘变得坚
韧,而母亲本身对麻疹、腮腺炎、百日咳及其它曾患过疾病之免疫性,均
会传染给胎儿。在快出生时,胎盘会分泌出促进阵痛促进母乳产生的一种
贺尔蒙─催产激素(oxytocin)。此时胎儿已准备好离开母体了。
产前发展的关键期
影响产前发展的因素
母亲的情绪
母亲有害怕的情绪会分泌出可体松(cortisone),可体松传送至血液
中,使得母亲的血液直接流入体内的各器官中,而使得婴儿得到的血
液较少,因此氧气量也较少。
相关的研究有:
利用自然压力情境下之孕妇作纵贯研究:年(Sontag,1940-
1944),母亲怀孕时有严重的压力,会导致胎儿明显的好动,出生时体重
较轻,有胃部及进食方面的问题,有过动的情况,对噪音敏感,易暴
躁,并且会呕吐、哭叫、腹泻次数多。
在二次世界大战中,及其前后德、英两国出生的畸形儿比率研究
(Stott,1971),战争时的畸形儿比率明显升高。
针对自然流产的机率研究(Grimm,
1962)显示,怀孕时曾至少三
次流产之妇女比从未流产的孕妇更紧张焦虑。
孕妇两个可能对发展中胎儿最具危险的病症:
糖尿病使母亲的血糖浓度升高,很多患者注射因素林(insulin)
来降低血糖,高血糖及因素林会增加流产的机会,同时胎儿可能
体重过重,身体与神经方面可能出现问题或死产。研究显示
(Yogmen, Cole & Lester, 1982),糖尿病孕妇产下的婴儿注意
力较弱,较不警觉,眼球移动速度较慢,且在注意人脸时有点问
题,当他们被至于坐姿时,似乎无法无法正常控制头部,会颤
抖,皮肤颜色很快转变成红棕色,较难照顾。
Rh因子不合:
Rh因子是存在红血球内的一种蛋白质,全球人口中,约有85%的
人有这种蛋白质,当一胎儿血液内含有Rh蛋白质,但母亲并没有
Rh因子时,Rh不兼容情况便产生,若胎儿含有Rh因子的血液流入
母亲体内(或许在生产时)母亲的身体系统会形成抗体来对抗Rh因
子,问题并不会在此时产生,但待下一次怀孕,则下一个胎儿的
红血球便会受此种抗体影响,胎儿可能会患黄疸、早产、死产或
脑受伤。若要生存下去,在出生后要立刻换血,甚至在出生前就
换血。然而在大部分个案中,没有Rh因子的母亲在每次怀孕、生
产、流产或堕胎后,会注射免疫球蛋白防止他的免疫系统产生抗
急性传染病─德国麻疹(German measles or
美国在年,德国麻疹大流行,有三万多个新生儿死
去,并且有约二万个婴儿声来就盲、聋、智能不足或患心脏病。
虽然在怀孕的头两个星期并不会受德国麻疹伤害,但在下几个星
期,当胚胎中器官逐渐形成,若母亲感染到的话,有一半的胚胎
会受到伤害。此后危险逐渐减少,在怀孕第二个月中,德国麻疹
伤害率降到22%,在第三个月时约只有6-8%的胎儿受伤。没有免
疫的妇女在怀孕前六个月或更早需要接受免疫接种。
怀孕的妇女卡路里需求量增加20%,蛋白质维他命需求量增加45%,维
他命C则增加100%,一个孕妇一天须吃下约2000卡路里之食物。
在美国俄亥俄哥伦布市的研究中(Knobloch & Pasamnick, 1966),婴
儿在产前发展之八至十二星期(此时正值脑最快速发展),若正好碰到
最热的月份,智障情况发现较严重,而在饥荒期间怀孕生下的小孩,
也可能有智能上的伤害(Montagu, 1962)。母亲长期营养不良,体重
不足现象,并且和正常婴儿相比之下,他们的胎盘较轻,所含蛋白质
浓度亦较低(Bhatia,Katigar & Agarwal, 1979)。
在本世纪初,瑞士土地由于缺乏碘,而造成大量的新生儿智能不足,
因此孕妇食物中缺乏碘质,胎儿的甲状腺无法正常发展,造成智能障
碍,阻碍发育并造成耳聋。
母亲的年龄:
从生理的角度来看,二十二~二十九岁是最适合怀孕的年龄。在这段
期间中,母亲及婴儿双方均较有胜算在诸多可能的并发症之下平安存
活。然而现在的社会趋势似乎愈来愈两极化,一方面愈来愈多十几岁
的少女怀孕,另一方面也愈来愈多高龄产妇。高龄产妇较易冒有怀孕
困难,或产下唐氏症(Down's syndrome)小孩的危险。同时,还子可
能有动作技能发展上的问题。十多岁青少年怀孕同样很危险,生理尚
未成熟且心理尚未做好怀孕准备的情况下,很多小妈妈分娩时间过长
或早产,他们的胎儿往往体重过轻,很多出生不到一年便去世。
母亲的工作
胎次的间隔
分娩与出生
新的分娩观念
新生婴儿的反射动作:
反射动作是对于刺激所产生的固定反应,这些动作的特点是刺激与反应都比较
单纯而固定,同一刺激常引起同一反应,例如用强光照射新生儿的眼睛会产生
瞳孔反射,当奶头塞进嘴中,便会产生吸吮及吞咽反射;将木棒塞入婴儿手
中,便会产生抓握反射,新生儿的反射动作有下列几种:
因应生存的反射动作:
呼吸反射(breathing reflex):呼气、吸气用以维持生命。
眨眼反射(eye-blink
reflex):保护眼睛当光线过强或有异物的时候。
瞳孔反射(pupillary
reflex):保护眼睛避免强光,并且帮助眼睛在黑
暗之下适应。
追踪反射(rooting
reflex):会在几个星期后消失,并以自发性的转动头
部来替代。
吸吮反射(sucking
reflex):经过几个月后会渐渐被经验修正而消失。
吞咽反射(swallowing
reflex):永久性的反射,但会受到经验而修正。
主要的反射动作:
巴宾斯反射(Babinski
reflex):当脚底被搔痒,脚指会向外张开。此反
射动作通常会在八个月大到一岁之间渐渐消失,倘若婴儿一岁之后尚未
消失,可能是神经系统发展有问题。
抓握反射(palmar grasping
reflex):当有物体放在婴儿的手掌时,婴
儿会紧抓住物体。此反射大约在3-4个月消失,并以自发性的抓握来替
莫洛反射(Moro
reflex):又称为吃惊反射,当有巨大的声音或是突然
变换婴儿头部的姿势、位置时,婴儿会迅速将手臂向外张开,然后会弓
着背向前抱住。这种弓着背及手臂张开的动作会在4-6个月时消失,并以
吃惊反射(startle reflex)来因应预期之外的巨大声响或是突然失去身
体支撑点的情况。倘若婴儿没有正常的Moro reflex,则可能有神经系统
发展的问题。
游泳反射(swimming
reflex):当婴儿浮在水中会呈现像游泳般的手脚动
作,并且会摒住呼吸以保持浮力。此反射动作约在4-6个月后消失。亦可
由此反射动作来鉴定婴儿的神经系统发展正常与否。
踏步反射(stepping
reflex):让婴儿抓着你的手站起来,婴儿的脚会自
然地往前踏步。
新生婴儿的睡眠及觉醒状态:
新生儿一天大约有70%的时间用在睡眠(约16-18个小时),只有2-3个小时的时间是
清醒的、不活动但注意外界的状态。在新生儿睡眠的时间中,有一半是处于REM
sleep的状态,大约在六个月大的时候,REM sleep的比例降到25%-30%左右。
自动刺激理论(autostimulation theory)─
有些发展学者认为,新生儿之所以需要花这么多时间在REM sleep阶段,是因
为可以提供新生儿充分的内在刺激(internal stimulation),使其神经系统
发展逐渐成熟。
当新生婴儿在清醒的时候,给予许多有趣的视觉刺激,会使得新生儿在睡
眠时间中REM sleep阶段的比例降低(Boismier,1977),此研究亦支持自动
刺激理论。
REM sleep占婴儿睡眠时间的比例,在婴儿六个月大的时候明显下降的原因,
可能是此时婴儿的大脑迅速发展成熟,婴儿逐渐警觉、注意到外界的刺激,
因此不再需要那么多来自REM sleep状态的刺激。
除非是某部分的神经系统不正常,否则只有少数的婴儿有建立正常规律睡眠
的问题。一个跟睡眠异常有关且造成婴儿死亡的主要原因─婴儿猝死症
(sudden i SIDS or crib death),至今原因尚未清
婴儿觉醒状态的时间:
正常的睡眠
反常的睡眠
恍惚有睡意
½ -3 小时
清醒不活动
身体特征的改变顺序:
从头到脚(head downward):
新生儿的头部占全身的四分之一,且为成人头部大小的70%。
从一岁到青少年这段期间,腿部成长最为迅速。到了青少年时期,躯干的
成长速度最为快速,但此时腿部仍继续生长。直到发育成熟后,腿部所占
身高的比例有50%,而头部所占的比例只有12%。
从躯干到四肢(center outward)
在产前的阶段中,胎儿的发展先从胸腔,而后是内脏的形成,接下来才是
手臂和腿,最后才是手和脚。到了出生后的婴儿期以及儿童期,手臂和腿
的成长仍然比手和脚的成长速度快。这种从躯干到四肢的生长顺序直到青
春期前才有了改变。青春期的成长特征为手脚的生长速度快,然后是手臂
和腿,最后才是躯干。因此,青春期的青少年往往外表特征看起来怪异。
骨骼的发展:
在产前时期,胎儿的骨骼开始由软骨组织渐渐硬骨化。婴儿出生的时候,其大
部分的骨骼尚未硬骨化,柔软能弯曲且不容易折断,因此,新生而无法坐起,
也无法平衡自己的身体。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发展心理学
第二次小考解答
1.请分辨Genotype和Phenotype。
Genotype:个人的遗传基因。Phenotype:外显的特质或行为。
大脑由出生到成人增加四倍,请问增加的是什么?
神经突触的连结生长以及胶质细胞的发展,帮助髓鞘化。
大脑的快速成长以及后来的神经修剪分别有什么作用?
快速成长以利日后的学习发展。神经修剪是将没有产生连结的细胞淘汰。
4.请举例说明survival
reflexes和primitive
reflexes的不同。
生存反射:是为了适应环境,例如,breathing/sucking/swallowing。
原始反射:大脑皮质下所控制,一岁左右就会消失,例如,Babinski/Palmar
grasping/Moro reflex/swimming/stepping。
5.举一个例子说明cephalocaudal发展的方向。
由上而下的发展方向:例如胎儿两个月大头的比例为1/2,出生则为1/4….,显示出刚开始着重于头的发展,渐渐地为四肢的发展。
初生时婴儿脑细胞数量大致与成人相同,但重量不及成人。在往后的发展中,婴儿的脑主要有哪些发展?举出两个发展现象。
大脑侧化以及神经可塑性的发展。树突、突触、神经纤维之间的连结愈来愈密。
时间性和顺序性在发展中为什么是重要的?
时间性:在发展的历程中,某一个时间有其发展的重点,一旦发现孩子发展的时间迟缓,则可尽早给予协助。
顺序性:不能爬,就无法走,前一个阶段的发展会影响到下一个阶段,因此,每一个阶段发展的重点都是非常重要的。
8.说明Myelinization的重要性。
髓鞘化:使神经的传递更加快速(跳跃式传导),髓鞘有绝缘的功能,使神经纤维只对特定的电位传导有反应。
9.请以teratogens来解释出生前的embryonic
stage是一个sensitive
在母亲怀孕时,若受一些病菌的感染祸福用一些药物,会对胎儿的发展产生影响,例如,畸形。
10.解释The
canalization principle。
我们有一些特征是受到基因所带来的影响。例如,人类婴儿期的咿呀学语(babbling),就是一个高度渠道化(highly
canalized)的人类特征,即便是失聪的婴儿也有咿呀学语的阶段。这种高度渠道化的特征很难受到环境的改变。相对地,低渠道化(less
canalized)的特征,例如,智力、气质以及人格,就容易受到环境的影响而偏离基因渠道,另寻他路。然而,环境也同样能够对我们人类的发展筑下渠道,例如,营养以及社会刺激,都能够在成长上造成长久的影响。
发展心理学
第三次小考解答:
一、以enrichment
或differentiation
理论来讨论intermodal
perception。
intermodal perception―跨感官的知觉,透过某一个感官就能够辨认出其它感官所熟悉的物体。例如,从来没有摸过高尔夫球的人,当他眼睛备蒙上时,让他触摸一颗高尔夫球,他即可辨识出这是他曾经看过的高尔夫球。
Intermodal perception主要有两种理论:
1. differentiation―以Gibson为代表人物,认为人类一出生的时候所有的感官就是整合的,很早就有跨感官的知觉。然而许多刺激的明确特征(例如,形状、大小、纹路…等)迫使婴儿进一步使用他所有的感官来分析。
2. enrichment―以Piaget为代表人物,认为人经由感觉接受器得到的刺激经常是破碎而混乱的。为了解释这个模糊的讯息,人必须去使用认知基模去增加丰富讯息使他完整。
二、请描述研究重点及结果并解释结果可以支持的理论。
支持differentiation
theory:Brower(1970)的实验,8到31天大的婴儿看到屏幕投射的泡泡影像,当他伸手去抓却抓不到时会哭。Aronson
& Rosenbloom(1971)的实验,1到2个月大的婴儿看到自己妈妈站在他面前的隔音幕后方说话的样子,但妈妈的声音却从两旁的喇叭出现,此时婴儿的情绪也会感到焦虑不安。这两个实验都验证了differentiation
theory的假设,婴儿很早就有跨感官知觉的能力,当他们看到,且预期所摸到的也是相同的物体时,一旦不如预期,就会产生负面的情绪。Bahrick(1988)的实验,三个月大的婴儿在视觉上经历一分钟两个倾斜的圆筒,有一个圆筒中放很多个物体,另一个圆筒则只有一个物体,之后,当婴儿听到录音带放出来的声音时,可以将所听到的声音配对到多个物体或一个物体上。
三、为什么对音素的判断能力会随着年龄增加而降低?
文化影响知觉。文化当中少使用某些音素会使得对此音素的判断能力逐渐降低。
四、请举一研究例子说明成熟及发展的协调。
Campos(1992)的研究发现,会爬的孩子(自主运动能力成熟的孩子),对于深度知觉的意义较能掌控。Bai
& Bertenthal(1992)的研究发现,会爬的孩子,能够完成在桌子被转动的情况下寻找藏起来的物体之作业。而不会爬的孩子只能在自己被转换位置的情况下寻找出藏匿的物体。
五、请说明habituation方式研究婴儿知觉的理由。
因为婴儿无法用语言表达他们感觉或知觉到什么,故需要透过其它的方式来研究婴儿,例如:偏好法、习惯化…等方式
习惯化(habituation)--重复的呈现一刺激,让婴儿对此刺激熟悉(此时心跳、呼吸会下降)。如此便可以知道婴儿已经学习此刺激了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心理学基础理论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