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哪里可以找到中美国居民储蓄率结构变化的数据

经济增长、人口结构变化与中国高储蓄--《经济学(季刊)第9卷第1期》2009年
经济增长、人口结构变化与中国高储蓄
【摘要】:本文以生命周期理论为出发点,并运用中国年的省际面板数据考察了经济增长、人口年龄结构变化以及它们的交互作用对中国储蓄率的影响。我们通过不同的识别方式和备种计量方法实证检验发现:市场经济转型带来的经济高速增长与人口政策转变带来的抚养系数下降导致中国储蓄率不断上升,经济增长对储蓄率上升的贡献随着适龄劳动人口数量的增加而被强化,但会随着人口老龄化程度的加深而被弱化。在使用了不同的识别方法与计量技术并控制了其他潜在影响中国储蓄率的备种因素后,我们的结果基本稳健。
【作者单位】:
【关键词】:
【基金】:
【分类号】:F124;C924.2;F832.22【正文快照】:
一、引言改革开放三十年来,我国GDP每年平均以9.5%的速度增长,伴随着经济高速增长的是国民储蓄率的大幅提高(表1)。据中国人民银行课题组(1999)的测算,中国1978年以来国民储蓄率较发达国家的储蓄率高出十多个百分点,储蓄倾向明显高于工业化国家的平均水平。Kraay(2000)研
欢迎:、、)
支持CAJ、PDF文件格式,仅支持PDF格式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汪伟;;[J];财经研究;2008年02期
李扬;殷剑峰;陈洪波;;[J];财贸经济;2007年01期
保罗·舒尔茨;;[J];经济学(季刊);2005年03期
袁志刚,宋铮;[J];经济研究;2000年11期
李扬,殷剑峰;[J];经济研究;2005年02期
;[J];经济研究;1999年05期
蔡昉;[J];人口研究;2004年02期
王德文,蔡昉,张学辉;[J];人口研究;2004年05期
陈利平;;[J];世界经济;2005年11期
赵德馨;[J];中国经济史研究;2000年01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付文林;[J];安徽机电学院学报;2001年03期
罗崇华;;[J];北方经济;2008年24期
张琳;;[J];边疆经济与文化;2007年05期
田艳波;;[J];边疆经济与文化;2007年07期
王建国;;[J];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1期
赵晓芳;;[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1期
李杨;;[J];中共成都市委党校学报;2007年01期
张彬;;[J];柴达木开发研究;2009年06期
蔡昉;王美艳;;[J];China E2007年01期
王毅;石春华;;[J];China E2010年05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吕品;林芳;;[A];第十三届中国管理科学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李通屏;;[A];2005中国制度经济学年会精选论文(第二部分)[C];2005年
李亚敏;;[A];上海市经济学会学术年刊(2009)[C];2009年
胡云超;;[A];全球化与中国经济 创新·发展·安全——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四届学术年会文集(2006年度)(经济·管理学科卷)[C];2006年
贺振华;;[A];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五届学术年会文集(2007年度)(青年学者文集)[C];2007年
钟若愚;;[A];2004年中国经济特区论坛:科学发展观与中国的发展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李文溥;肖正根;;[A];教育部文科重点研究基地联谊会2008年年会暨青年经济学者论坛论文集[C];2008年
黄莹;;[A];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暨福建省社科界第五届学术年会——经济改革与发展论坛论文集[C];2008年
刘明;朱斌;;[A];2009年全国博士生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9年
张立;;[A];城市规划和科学发展——2009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C];2009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包玉香;[D];山东师范大学;2010年
李善杰;[D];辽宁大学;2010年
王博;[D];南开大学;2010年
刘士杰;[D];南开大学;2010年
杨光;[D];南开大学;2010年
刘欣欣;[D];南开大学;2010年
王佳佳;[D];暨南大学;2010年
李成武;[D];东北财经大学;2010年
唐志军;[D];东北财经大学;2010年
黄文正;[D];东北财经大学;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刘柳;[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曾鸿志;[D];湘潭大学;2010年
王波;[D];湘潭大学;2010年
章辉荣;[D];江西财经大学;2010年
马伟伟;[D];南京财经大学;2010年
刘波;[D];重庆理工大学;2010年
谷雪;[D];南昌大学;2010年
丁鸣杰;[D];东北财经大学;2010年
孟望生;[D];东北财经大学;2010年
李薇;[D];东北财经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陈利平;[J];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1期
马丁·费尔德斯坦;[J];经济社会体制比较;1999年02期
张军扩;;[J];经济研究;1991年04期
蔡晳,王德文;[J];经济研究;1999年10期
袁志刚,宋铮;[J];经济研究;1999年11期
李焰;[J];经济研究;1999年11期
张新泽,王毅;[J];经济研究;1999年11期
李扬,殷剑峰;[J];经济研究;2000年11期
袁志刚,宋铮;[J];经济研究;2000年11期
万广华,张茵,牛建高;[J];经济研究;2001年11期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彭秀健;;[J];人口研究;2006年04期
尹仁燮;;[J];人口学刊;2006年06期
马蕾蕾;;[J];商业文化(学术版);2010年11期
聂鹏;;[J];中国市场;2011年13期
齐传钧;;[J];中国人口科学;2010年S1期
雷晓康;张楠;;[J];理论学刊;2011年06期
逯进;闵正良;;[J];青岛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1期
李勋来;;[J];生产力研究;2010年08期
王梅玲;;[J];时代金融;2010年11期
毕彦祯;;[J];商场现代化;2011年1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Jane GRod T;[A];北京论坛(2010)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为了我们共同的家园:责任与行动:“全球失衡及其治理机制”经济分论坛论文或摘要集[C];2010年
蔡昉;;[A];中国金融论坛(2005)[C];2005年
钟若愚;;[A];2004年中国经济特区论坛:科学发展观与中国的发展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于治国;;[A];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五届学术年会文集(2007年度)(经济·管理学科卷)[C];2007年
张立;;[A];城市规划和科学发展——2009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C];2009年
邬沧萍;苑雅玲;;[A];小康社会:文化生态与全面发展——2003学术前沿论坛论文集[C];2004年
李中英;;[A];2011年浙江省社会学学会年会论文集[C];2011年
邬沧萍;;[A];北京论坛(2004)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社会发展与文明对话”社会学分论坛论文或摘要集[C];2004年
黄匡时;陆杰华;;[A];2011中国可持续发展论坛2011年专刊(一)[C];2011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本报记者  张泰欣;[N];中国证券报;2007年
霍冉冉;[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7年
黄志武;[N];西藏日报;2008年
国家信息中心经济预测部世界经济研究室副研究员
张茉楠;[N];上海证券报;2009年
北京大学经济学院;[N];西部时报;2004年
巴曙松;[N];中国经济时报;2011年
;[N];经济观察报;2006年
陆铭;[N];解放日报;2008年
吴娟;[N];中山日报;2010年
温宪;[N];人民日报;2011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李魁;[D];武汉大学;2010年
张学辉;[D];中国社科院研究生院;2005年
袁蓓;[D];武汉大学;2010年
张鹏;[D];南开大学;2013年
刘士杰;[D];南开大学;2010年
徐升艳;[D];南京大学;2011年
江涛;[D];西北大学;2013年
张传敬;[D];山东大学;2013年
曾祥旭;[D];西南财经大学;2011年
张琼;[D];清华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王祎俊;[D];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10年
谢静;[D];厦门大学;2008年
王波存;[D];吉林大学;2010年
吴云龙;[D];吉林大学;2005年
兰学莉;[D];河北大学;2006年
仲晨;[D];辽宁大学;2013年
黄文基;[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戴心悦;[D];天津财经大学;2011年
许学珍;[D];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13年
赵静;[D];山东大学;2013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400-819-9993
《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电子杂志社有限公司
地址:北京清华大学 84-48信箱 知识超市公司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 新出发京批字第直0595号
同方知网数字出版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订购热线:400-819-82499
在线咨询:
传真:010-
京公网安备74号808毕业论文网提供各专业,此篇探索结构中国居民储蓄主要结构性理由怎样写毕业论文希望对您的论文写作有帮助,请分享我们
808毕业论文网网站导航
您当前位置: >>
>> 浏览文章>>
探索结构中国居民储蓄主要结构性理由怎样写毕业论文导读:本论文是一篇关于探索结构中国居民储蓄主要结构性理由怎样写毕业论文的优秀论文范文论文片段:讨31-34(一)&生命周期储蓄(消费)经典模型31-32(二)&预防性储蓄论述模型32-33(三)&特殊结构性因素33-34二、&以非生命周期假说为基础的探讨34-35(一)&示范效应论述34(二)&习惯形成论述34(三)&文化传统观点34-35三、&中国居民储蓄探讨的未来进展方向35-39(一)&进一步推动系统性探讨的进展35(二)&关注基础论述革新的可能35-36(三
摘要: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的爆发暴露了大量危机背后的深层次不足。如何反思危机、发现危机背后的深层次不足就成为后危机时期的重要课题。在储蓄方面,西方发达国家与债务负担大量累积相联系的低储蓄率可能是不足的关键。与此同时,中国则以较高的足以支持大规模投资计划的较高储蓄率水平为国内外经济学界所关注。探讨中国的储蓄特别是居民储蓄不足对于解答中国经济增加及其未来走向有着重要的作用。本论文以生命周期储蓄(消费)论述模型的构造为基础,以人口结构、收入增加、通胀水平、利率变化以及资产价格变化等方面对中国居民储蓄(消费)有关的主要结构性不足进行了探讨。本论文共分为九章。第一章为绪论,主要就本论文的探讨背景、探讨作用以及主要内容和策略等进行了介绍。第二章为文献综述部分,该部分以生命周期论述进展的脉络着眼,对国内外有关文献和探讨进行了详尽的浅析和回顾,并得出了结构性不足探讨将成为生命周期论述探讨重要方向的结论。第三章主要以生命周期论述为指引,对中国居民储蓄(消费)数据进行了调整,调整的范围主要包括城镇住户调查、农村住户调查以及资金流量表三种统计。第四章为在回顾经典生命周期模型的基础上构建了一个更具一般性的生命周期模型,为第五章开始的按不同因素的论述和经验探讨做了铺垫。第五章浅析了人口结构变化对中国居民储蓄的影响,重点以主要年份中国人口结构的特点与储蓄率变化之间的联系,证实了生命周期论述关于人口结构影响总量储蓄率的结论。第六章探讨了经济增加率对中国居民储蓄的影响,通过将预期收入增加率纳入经典生命周期模型增强了模型的解释能力。第七章集中讨论了居民财富积累对中国居民储蓄的影响,以第四章构建的一般化模型为基础,重点以实物资产价格增加率和利率两个决定财富积累的重要指标的角度对其影响机制和重要程度进行了浅析。第八章同样以第四章构建的一般化模型为基础,重点以通胀率影响中国居民储蓄的论述方面对其影响机制和作用渠道进行了探讨。第九章为全文的总结部分,对本论文探讨写作的得失进行了概括,并对未来的探讨进行了展望。本论文的探讨以生命周期储蓄(消费)论述为根本的论述工具,在探讨的基础性和系统性方面在国内已有中国居民储蓄不足探讨中均较为突出。本论文的革新之处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第一,以生命周期论述为基础,本论文对中国居民储蓄的调整不足进行了论述和实践两方面的工作。第二,本论文在经典生命周期模型基础上构建了一个能将利率、实物资产价格、通胀率等因素均纳入其中的一般化生命周期模型,对生命周期论述的进展有所贡献。第三,本论文在生命周期论述关于预期收入处理方式的基础上将预期收入增加率引入经典模型的浅析,增强了模型对总量储蓄率变化的解释能力。在统计资料的缺陷等客观因素之外,本论文的探讨还有着缺乏住户样本层面探讨、未能在模型中纳入遗赠因素、部分因素的探讨仍有着改善空间等缺陷和不足,尚待在未来的探讨中加以改善。
关键词:居民储蓄论文
储蓄率论文
结构性不足论文
经济增加论文
人口结构论文本论文由整理提供,需要代写论文可以联系客服人员哦。
摘要3-4ABSTRACT4-11第一章 绪论11-16第一节 本论文的探讨背景11-13一、 本论文的选题背景11-12二、 本论文基本不足的提出12-13第二节 本论文的探讨作用13-14一、 本论文探讨的论述作用13二、 本论文探讨的实践作用13-14第三节 本论文的主要内容和策略14-16一、 本论文的基本思路和逻辑结构14二、 本论文利用的论述工具和探讨策略14-15三、 本论文的主要革新之处15-16第二章 生命周期储蓄(消费)论述文献回顾16-39第一节 早期储蓄(消费)论述的进展16-23一、 古典经济学对储蓄不足的探讨16-19(一) 经院学者和重商主义学派16-17(二) 斯密对消费者行为浅析和储蓄探讨的贡献17(三) 李嘉图和马尔萨斯围绕储蓄(消费)不足的争论17-19(四) 早期对储蓄行为决定因素的探讨19二、 凯恩斯与绝对收入假说19-22(一) 绝对收入假说的主要内容及其论述含义19-21(二) 对绝对收入假说的评价21-22三、 杜森贝利的相对收入假说22-23(一) 相对收入假说的主要内容及其论述含义22-23(二) 对相对收入假说的评价23第二节 生命周期储蓄(消费)论述的进展23-31一、 生命周期储蓄(消费)论述的个体消费函数23-27(一) 莫迪利亚尼的生命周期假说23-24(二) 弗里德曼的永久性收入假说24-26(三) 对个体消费函数主要经验含义的检验26-27二、 生命周期储蓄(消费)论述的总量消费函数27-29(一) 总量消费函数的推导历程及其论述内涵27-28(二) 对总量消费函数主要经验含义的检验28-29三、 生命周期储蓄(消费)论述的深化和扩展29-31(一) 流动性约束29(二) 预防性储蓄论述29-30(三) 理性假设的系统性偏误30-31第三节 生命周期储蓄(消费)论述在中国居民储蓄探讨中的运用31-39一、 以生命周期假说为基础的探讨31-34(一) 生命周期储蓄(消费)经典模型31-32(二) 预防性储蓄论述模型32-33(三) 特殊结构性因素33-34二、 以非生命周期假说为基础的探讨34-35(一) 示范效应论述34(二) 习惯形成论述34(三) 文化传统观点34-35三、 中国居民储蓄探讨的未来进展方向35-39(一) 进一步推动系统性探讨的进展35(二) 关注基础论述革新的可能35-36(三) 推动特定前沿不足的论述探讨36(四) 效用论述的经验和规范双重属性36-37(五) 效用论述与人力资本论述和厂商论述的协调性不足37(六) 效用论述对消费与劳动力之间固有投入产出联系的割裂37-38(七) 国内学者对效用论述有着不足的相关探讨38-39第三章 中国居民储蓄(消费)数据及其调整39-64第一节 居民储蓄(消费
808毕业论文网整理提供
郑重声明:未经授权禁止对本站论文进行摘编、转载、复制或建立镜像。如有违反,将追究其法律责任!
免责声明:本站部分论文范文由网友上传,由于数量过多,我们无法考究每篇论文的来源及作者,如果版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或改正!
探索结构中国居民储蓄主要结构性理由怎样写毕业论文由整理提供,808毕业论文网免费提供各类喜欢我们就将我们分享给10位以上的好友.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中国经常项目顺差中长期变动趋势的预测分析:基于储蓄投资结构性变化的视角
本文见《比较》2012年第6期
孙国峰 芦东
  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以来,随着全球经济再平衡的稳步推进以及中国经济结构由出口导向型向内需导向型的调整不断深化,中国经常项目顺差的绝对规模以及顺差与GDP之比都出现了持续和显著的下降。中国经常项目顺差从2007年的3
718亿美元收窄至2011年的2
020亿美元,经常项目顺差与GDP之比也由2007年的10.1%降至2011年的2.8%(图1),处于国际公认的4%合理水平以内。然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在2012年4月的《全球经济展望》中认为“受周期性因素影响,中国贸易顺差仍然将增加。中国外部失衡得以缓解,但高投资、低消费的内部失衡有所加剧。从中长期看,2017年中国经常项目余额占GDP比重预计将从7.2%下调至4.25%。”
  中国经常项目顺差的下降是可持续的吗?从中长期看,随着金融危机影响的逐渐消退,中国经常项目顺差与GDP之比是否还会回升至金融危机前的水平?换言之,近年来中国经常项目顺差的变化是结构性的还是周期性的,未来变化趋势如何?这是本文研究的主要问题。
  西方经济学家对全球经常项目失衡和中国经常项目持续顺差问题的研究主要采用全球视角,而且主要集中在两个角度:一是全球储蓄投资结构失衡的角度,二是汇率失衡的角度,其中储蓄投资的分析角度是主流,原因是影响经常项目顺差的因素较多,且大多数变量相关性较大,进行简单的计量经济学归因分析的难度较大,在结构性分析的基础上,配合计量经济学模型的分析更易得出可靠的结论。
  根据国民收入统计账户可推导出一个恒等式——国际收支经常项目顺差等于国民储蓄与国民投资之间的差额,这一恒等式通常作为分析经常项目顺差变动趋势的出发点。
  按照支出法,GDP可分解为消费C、投资I、政府购买G和净出口(X-M),得到(1)
  Y=C+I+G+X-M(1)
  将企业储蓄定义为企业的留存收益,将居民储蓄定义为居民可支配收入减去消费。私人储蓄Sp定义为企业储蓄加上居民储蓄,根据可支配收入的定义,可得到(2)
  Sp=Y+NFP-NT-C(2)
  其中,NFP代表国外的要素收入,NT为净税收。由于政府储蓄Sg=NT-G,国民储蓄定义为政府储蓄和私人储蓄之和,则根据(1)和(2)可以得到(3),其中CA表示国际收支经常项目顺差。
  S=NT-G+Y+NFP-NT-C
  = Y+NFP-C-G
  = I+X-M+NFP
  = I+CA(3)
  目前西方主流经济学家单独研究中国经常项目失衡问题的较少,主要以全球视角,从全球储蓄投资失衡的角度,将美国作为经济失衡的一方、东亚及其他一些经济体作为另一方,从美国与其他国家的复杂国际收支关系中研究经济失衡产生的原因。
  大多数西方主流经济学家认为,储蓄投资失衡是造成经常项目失衡的主要原因。许多学者在研究美国贸易赤字、东亚国家贸易盈余和全球经济失衡问题时,都从储蓄率的角度进行分析。一些文献认为低储蓄率是造成美国贸易赤字的主要原因①,一些文献认为全球储蓄过度供给是造成美国贸易赤字的主要原因②,另有一些文献认为投资—储蓄缺口导致美国经常项目赤字③。由于储蓄投资失衡是经常项目失衡的主要原因,所以经常项目顺差国可以通过减少储蓄、增加投资来降低盈余;经常项目逆差国可以通过增加储蓄、减少投资来降低赤字。但在调整储蓄与投资关系的同时,为了保持宏观经济稳定,必须调整汇率,因此汇率只是经常项目再平衡过程中的辅助因素(Blanchard,2010;Feldstein,2011)。(①如Summers(2004)、Rajan(2005)、Stiglitz(2005)、Mckinnon()等。②如Bernanke(2005)认为造成美国巨额经常项目赤字的主要原因不是美国的低储蓄,而在较大程度上是全球储蓄的过剩,尤其是东亚国家在亚洲金融危机后储蓄的激增,Geithner(2006)、Cooper(2005)以及Gruber和Kamin(2007)也持有相同的观点。③如Davis和Weinstein(2002)、Ito(2009)等。)
  也有部分西方经济学家认为人民币等亚洲国家货币汇率的低估是造成经常项目失衡的主要原因。
伯格斯坦(Bergstein,2005)认为中国等亚洲国家对汇率进行大量干预,阻止本币升值或使本币汇率远远低于市场水平,是导致这些国家经常项目顺差的重要原因;罗高夫等人①认为,美国持续增长的对华经常项目逆差是中国干预外汇市场而导致人民币汇率严重低估造成的;库珀等人(Cooper,2004;Hausmann和Sturzenegger,2005)将美国经常项目逆差的主要原因归咎于亚洲各国有意压低本国汇率和实行出口导向型经济发展战略;莫瑞希(Morici,2007)认为,人民币汇率低估对中国的出口产品形成补贴,而且这一补贴至少相当于出口产品价格的25%。(①Obstfeld和Rogoff(2004)、Mann(2004)、Williamson(2004)以及Goldstein(2005)。)
  需要指出的是,主流经济学家认为对经常项目顺差原因及其变动趋势的研究既可以在储蓄—投资的框架下进行,也可以通过对经常项目的分解、运用自下而上的分析框架,这两种分析框架的方法不同,但内在逻辑并不矛盾,后一个分析框架试图解决的问题最终都可以绕回到储蓄—投资的分析框架来解决,因此两种分析框架得出的结果也大致相似。伯格斯坦等人(Bergstein,2005;IMF,2012;郭凯,2012)都采取了对经常项目分解的方法对经常项目顺差的子项目进行定量预测,然后对各个子项目进行加总,从而实现对整个经常项目的预测分析。这种分析方法虽然是储蓄—投资框架的有益补充(郭凯,2012),但也有一定的局限性:主要是对经常项目子项目的分析中涉及的解释变量较多,而且解释变量往往是周期性因素的反映,而受到结构性因素影响的可能是计量模型中影响因子的系数,因此用这种方法可能不易清晰地辨别结构性因素和周期性因素对经常项目顺差的影响,甚至可能高估周期性因素的作用。比较而言,在储蓄—投资框架下,可以较为清晰地判断结构性因素或周期性因素对储蓄率和投资率的影响,并对各种储蓄投资变动情景下的经常项目顺差进行预测。
  国内学者①通常只针对中国的经常项目失衡问题进行研究,且采用计量经济学模型进行归因分析,研究视角和研究方法都相对简单,研究思路比较局限,即主要集中分析中国的经济变量,缺少全球视角,对他国经济变化如何影响中国也缺乏分析。由于影响经常项目顺差的因素较多,且大多数变量相关性较大,所以用简单的计量经济学归因分析难以解释,应在结构性分析的基础上,配合计量经济学模型,进行研究分析。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也认为,对中国经常项目顺差的预测比较困难,这主要是因为中国经济正在经历结构性调整、难以预测中国贸易条件的变化(IMF,2012)。本文尝试在储蓄和投资结构性变化的分析框架下,对中国经常项目顺差与GDP之比的变化趋势进行定性分析和定量研究。(①如张斌(2003)、许少强(2007)、石磊等(2004)、周忠明(2006)、翟晓英和刘维奇(2012)。)
  中国国际收支经常项目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 除1993 年全年整体是逆差外,其余年份都是顺差, 特别是自2004年始,
经常项目顺差持续攀升,经常项目顺差占GDP之比稳步上升,并于2007年达到峰值10.1%(图1)。而从2008年开始,中国经常项目顺差规模以及顺差与GDP之比都稳步下降,其中经常项目顺差与GDP之比由2008年的9.1%降至2011年的2.8%,已经处于国际公认的合理水平4%以内。需要指出,中国经常项目顺差与GDP之比的下降是中国经济结构调整、经济内生变化、全球经济再平衡的必然结果,与金融危机后国际贸易活动周期性萎缩的关系不明显。
  第一,中国经常项目顺差、贸易顺差与GDP之比呈现持续下降的趋势,并未随全球经济和贸易的周期而变化。尽管自年,全球经济因美国次贷危机所引发的国际金融危机而出现波折,全球贸易也出现了短暂的“大崩溃”,国际贸易活动迅速萎缩,但2010年以来,包括中国主要贸易伙伴在内的全球经济开始复苏,全球贸易也不断恢复和扩张,而中国经常项目顺差、贸易顺差与GDP之比从2007年就呈现持续走低的趋势,两者的方向总体是相反的。2011年全球经济取得了4%的增长(IMF预测),世界贸易组织也推测全球贸易增长5.8%,而中国在进出口增长20%以上、规模达到36
000多亿美元的情况下,贸易顺差却减少近300亿—1
553亿美元,顺差占进出口总额的比例已进入正常区间。这充分表明,中国贸易顺差绝对规模和相对规模的下降,是建立在进口增幅持续高于出口增幅、一般贸易进口增速大幅高于加工贸易进口增速的基础上,并非出口下滑和进口萎缩所致。
  第二,中国的内需增长动力进一步增强,经济对出口的依赖性减弱。从国民经济核算的角度看,2011年中国投资和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进一步提高,内需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105.8%,其中最终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51.6%,比上年大幅提高10.1个百分点;资本形成总额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54.2%,提高1.4个百分点。货物和服务净出口对经济增长是负贡献,贡献率为-5.8%,是1993年以来首次出现负值。这验证了中国经常项目和贸易状况趋于平衡,主要是由中国内需增长推动的,并非主要源自外需波动的周期性因素。
  第三,中国不断加快经济结构调整,促进经济自主协调发展,是国际收支经常项目顺差缩小的主要原因。近年来,中国着力扩大内需特别是消费需求,增加城乡居民特别是低收入群众收入,拓宽和开发消费领域;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改造提升传统产业,进一步淘汰落后产能,培育发展战略新兴产业,着力加强节能减排和环境保护工作。中国出口企业对低要素价格的依赖下降,技术水平和核心竞争力提升。中国劳动力、资源等生产要素价格和环境保护成本快速上升,优化资源向内向型产业配置,国内部分劳动密集型的出口产业还会继续调整转型,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中国经常项目顺差规模和比例稳步下行的发展趋势。
  第四,中国经常项目顺差的扩大和缩小与全球储蓄投资的结构性变化有密切的关联,近年来中国经常项目顺差缩小是全球经济再平衡的反映,是全球主要国家共同努力的结果。2008年金融危机发生前10年,全球主要经济体的储蓄率发生了显著变化,美国的储蓄率显著下降,出现经常项目巨额赤字,而东亚地区出口导向型的新兴市场经济体则出现储蓄率的快速上升,储蓄—投资缺口扩大,经常项目持续出现大规模顺差(图2)。图2是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在2012年4月的《全球经济展望》中对全球经济失衡情况的描述:自1996年起,美国等发达国家的经常项目逆差与GDP之比持续上升,并于2008年金融危机前达到峰值。与之相对应的是,包括中国在内的东亚经济体的经常项目顺差与GDP之比也在2008年之前达到了峰值。表1显示,在金融危机的前10年间,伴随发达经济体储蓄率迅速下降的,是新兴市场经济体储蓄率的快速上升。纠正发达经济体和东亚主要经济体的储蓄率结构性失衡问题,是解决全球经济失衡的关键(Bernanke,2005;Feldstein,,2011)。各国政策制定者也基本达成了共识,即共同致力于推进全球经济“强劲、可持续、平衡”的增长(G20,,2011)。
  从图2可见,解决全球经济失衡问题在2008年以后取得显著进展,包括美国在内的发达经济体经常项目逆差持续下降,与此同时,包括中国在内的东亚主要经济体经常项目顺差也出现了持续和显著的下降。美国作为世界最大的开放经济体,其经济增长主要靠消费等内需拉动,受到外需波动等周期性因素的影响较小,因此其在金融危机之后的调整可以认为主要是结构性调整。由于顺差国和逆差国互为镜像,美国经济的结构性调整(如增加国民储蓄、鼓励出口等)将带来主要顺差国(中国)的同步的结构性调整。目前,美国的经常项目逆差和中国经常项目顺差与GDP之比都已经几乎同步地降至3%以内,中国和美国为此做出了结构性改革的努力。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预测,随着全球经济再平衡的实现,主要经济体的贸易顺/逆差与GDP之比呈现逐渐收敛的态势(图2)。
  综上所述,从全球视角看,中国经常项目顺差规模以及顺差与GDP之比的下降并非金融危机后国际贸易活动萎缩带来的周期性变动,而是中国坚持不懈进行经济结构调整的结果,也是“后危机时代”全球经济再平衡的必然结果。
  从中长期看,决定中国经常项目顺差与GDP之比变化趋势的主要因素是储蓄率和投资率的结构性变化。影响中国储蓄投资变化的主要因素都是结构性的,包括人口红利消失、潜在经济增长速度放缓、企业分红制度改善、政府替代企业投资的动机不断弱化等。未来5—10年,中国经常项目顺差与GDP之比将稳定在4%的国际公认合理水平之内。在极端情况下,中国还可能出现经常项目逆差。恒等式(3)显示,一国经常项目的差额是其国民储蓄与国民投资的差额,经常项目失衡的根源是国内的储蓄与投资失衡。因此,决定中国经常项目顺差与GDP之比中长期变化趋势的主要因素是国民储蓄率和投资率的结构性变化。
  (一)对中国储蓄率变动的预测分析
  居民储蓄率在国民储蓄率中占比最大,人口结构的变化和潜在增长率的下降都表明居民储蓄率已经过了峰值,正处在缓慢下降的阶段。支持企业盈利能力增长的低劳动力成本和资金成本等因素将改变,中国承诺逐步提高国企分红比例,企业储蓄率也将下降。政府储蓄率已经处于历史高位,继续上升的可能性不大。综合来看,诸多结构性因素将使国民储蓄率缓慢下降至43%—46%的水平。
  中国国民储蓄率在2008年前后达到峰值(50%),之后呈现出缓慢下降的趋势。图3为1994年以来中国国民储蓄率的变化图以及居民储蓄、企业储蓄和政府储蓄的占比情况。
  1.对中国居民储蓄率的预测
  图3显示,居民储蓄率在国民储蓄率中的占比最大,居民储蓄率一直维持在高位,近期略有下降,但幅度不太明显。
  我们在生命周期理论的框架下,通过建立三期的迭代模型,对中国居民储蓄率的成因进行了探索,运用中国年的省级面板数据分析了中国的人口结构和经济增长在中国城镇居民储蓄率形成过程中的作用。理论模型显示,中国经济长期潜在增长率对居民储蓄率的影响为正向,而非工作人口与工作人口之比与居民储蓄率负相关。实证研究表明,生命周期理论可以很好地解释中国的高储蓄率现象,此外居民储蓄率的滞后项(即储蓄惯性)也对当期的居民储蓄率存在很大的影响。退化式的(Reduced
form)实证检验方程结构如下:
  在实证研究的基础上,我们采用动态面板数据模型对中国未来居民储蓄率进行预测分析,其中主要控制的关键变量有三个:长期潜在经济增长率、青年抚养率、老年抚养率。关于中国经济潜在长期增长率:目前潜在增长率已经放缓到9%附近,未来10
年将有明显下降,这主要因为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全球化红利在逐渐消失,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空间缩小,房地产泡沫对实体经济的挤压。根据中金公司研究部的最新估算,
年中国经济的潜在增长率将下降到5.5%—7.5%左右。因此在情景模拟中,预计在下一个中期的发展阶段(5—10年内),经济潜在长期增长率会分别放缓至8%(轻度放缓)、6%(中度放缓)和4%(严重放缓)。关于反映人口结构的变量:在计划生育政策没有改变的情况下,青年抚养率会以较慢的速度下降(分别模拟青年抚养率下降到23%、22%、21%的情况),而人口老龄化将使老年抚养率以较快的速度上升(分别模拟老年抚养率上升到16%、17%、18%的情况)。在两种极端的情况:第一种情况为(8%、23%、16%),按照模型的模拟结果显示,全国居民储蓄率为19.9%;第二种情况(4%、21%、18%),全国居民储蓄率降低至15.5%,其他情况下产生的储蓄率都介于两者之间,平均值为下降约4%—5%,至17%—18%。
  由此,预计中国居民储蓄率在未来5—10年内维持在17%—18%的区间,随着人口结构的变化(人口红利消失,老龄化加剧)以及经济增长速度的放缓,中国居民储蓄率将下降,但是,由于很强的储蓄惯性,居民储蓄率不会发生剧烈变化。
  2.对中国企业储蓄率的预测
  尽管居民储蓄率在国民储蓄率中占一半左右,但完整地考察居民、企业和政府部门的储蓄行为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这是因为各个经济部门的储蓄变化同时依赖于各部门在整个国民收入分配中的地位和各部门的储蓄倾向,
而不同部门的储蓄行为可能截然不同。爱德华兹(Edwards,1995)对36个国家的私人部门和政府部门的储蓄率进行了研究,
发现私人部门的储蓄率主要同人口结构、金融深化、养老保险等因素相关, 决定政府部门储蓄率的因素主要是政治稳定,
而私人部门储蓄和政府部门储蓄间的关系表现为后者上升对前者有挤出效应, 这些复杂因素及其相互作用使各国的储蓄率有很大差异。
  根据李扬和殷剑峰(2007)对中国国民收入资金流量表的分析和统计,1992年以来中国企业储蓄率总体是上升的。2007年,企业储蓄率接近22%的峰值。企业储蓄率上升有两个主要原因:首先,劳动力成本、资本成本被长期压低,造成企业留存收益不断增加。李扬和殷剑峰(2007)经过测算后提出,在国民收入初次分配中,
居民部门劳动报酬和财产收入占比不仅有相对的下降, 而且有绝对的下降。因此, 居民部门财产收入和劳动报酬的相对减少表明,
企业部门的利润以及政府从企业部门获得的生产税净额在相当程度上是居民收入转移的结果。更直接地说,
廉价劳动力和廉价资本造成了企业利润的增加。其次,企业生产效率的提高也带来了利润的增加。高路易(Louis,2005a, 2005b)依据中国资金流量表,
对各经济部门的储蓄和投资行为进行了研究后发现,中国企业的储蓄率高是因为企业盈利能力的增强, 这使得企业保留利润迅速上升。
  预计在“十二五”期间,支持企业盈利能力持续增长的诸多因素都将消退,随着中国承诺逐步提高国企分红比例,中国企业储蓄率可能将缓慢下降3—4个百分点至金融危机前的水平(18%—19%)。首先,随着中国人口红利的逐渐消失,企业劳动力成本将提高。其次,在加入世界贸易组织10年之后,企业获得的WTO红利逐渐消退,技术进步的速度也将放缓,企业留存收益可能持续下降。第三,国有企业分红比例的提高也将进一步压低企业的储蓄率。在中美第四轮战略与经济对话取得的成果中,中国承诺稳步提高国有企业红利上缴比例,增加上缴利润的中央国企和省级国企的数量,将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纳入国家预算体系,继续完善国有资本收益收缴制度。中方鼓励包括国有控股上市公司在内的所有上市公司增加红利支付。此外,中方鼓励提高国有控股上市公司的平均分红水平,使其与国内其他上市公司的市场平均分红水平相一致。如果这些政策都逐渐实施,中国企业的储蓄率可能降至金融危机前的水平。
  3.对中国政府储蓄率的预测
  近年来中国政府储蓄对总储蓄的贡献度不断增加,政府替代企业进行投资的动机逐年增强。根据张明(2007)对资金流量表的测算,2000年以来,政府储蓄率呈现明显上升趋势,其中2007年的政府储蓄率和政府储蓄倾向都达到峰值(表3),分别为8.84%和39.55%,政府储蓄占总储蓄的比重也在2007年达到峰值17.61%。根据图4,近年来央行资产负债表中“政府存款”的迅速增长,与政府储蓄规模的膨胀有明显的关联关系。
  2000年以来,政府部门对国民储蓄的贡献度不断上升,这主要是由三方面因素造成的。第一,政府可支配收入不断上升,不仅税收增速屡创新高,而且以土地出让收入为代表的非税收入也大幅增长。根据图5可见,1996年以来的绝大多数年份,政府可支配总收入的年同比增速都远超国民总收入的同比增速。第二,伴随1997年以来积极财政政策的实施,政府投资性支出的规模和增速都不断提高,而教育、医疗、社保领域的消费性支出则增长缓慢。图5显示政府投资增速经历了年的增长高峰期,年虽然在宏观调控政策作用下有所下降,但接着又迅速反弹;而政府消费增速自1993年以来呈现下降趋势,2005年之后才略有上升,说明政府可支配收入中用于投资的比例还是偏高。第三,由于近年来政府加强宏观调控,更加偏好预算扩张和公共投资类政策,这就带来政府边际储蓄倾向的不断提升。根据资金流量表数据计算,1993年政府的边际储蓄倾向为0.17,到2007年已达0.56,增幅远高于居民和企业部门的边际储蓄倾向变化,2008年虽下降为0.32,但随着2008年底推出的“4万亿”投资拉动内需计划,2009年的政府边际储蓄倾向明显反弹。李扬和殷剑峰(2007)也认为,政府储蓄率的上升,
归因于政府在国民收入分配中所占比例的上升以及政府储蓄倾向也不断提高两大因素。
  但是,近年来中国政府代替企业投资从而导致政府储蓄率升高的经济模式是不可持续的。从中长期看,随着政府逐步退出竞争性领域,政府替代企业投资的动机将弱化,政府储蓄在国民储蓄中的比重不大可能继续上升,仍将维持在8%—9%的水平。
  综上,影响中国储蓄率变化的主要因素都是结构性的,包括人口红利消失、潜在经济增长率放缓、企业分红制度改善、政府替代企业投资的动机不断弱化等,在这些因素的影响下,中国国民储蓄率在中期内将逐渐下降。由于居民储蓄率下降至17%—18%、企业储蓄率下降至18%—19%以及政府储蓄率维持在8%—9%的水平,国民储蓄率则可能由当前的50%下降至43%—46%的水平。
  需要指出的是,虽然在储蓄—投资的分析框架下不能直接看到消费的变化,但实际上消费和储蓄是互为镜像的,储蓄率下降,消费率就上升。换句话说,在国民收入Y保持不变的情况下,扩大国内消费需求,实际上也就起到降低国内储蓄率的效果,因此中国坚定地继续扩大消费需求,降低国内储蓄率。在消费率升高、储蓄率下降的前提下,投资率只要出现下述三种情况之一,就可以导致经常项目顺差与GDP之比下降,甚至转为经常项目逆差:(1)投资率上升;(2)投资率不变;(3)投资率下降,但下降速度比储蓄率慢。因此,需要进一步分析投资率的变动因素和变动趋势。对于第(3)种情形,如果投资率的下降速度比储蓄率快,则经常项目顺差与GDP之比可能小幅上升。
  (二)对中国投资率的预测分析
  如果中国在“十二五”期间将继续扩大投资规模,投资率不仅可能继续维持在47%左右,而且可能进一步上升。即使中国不扩大投资规模,投资率也不会出现快速下降,投资率可能缓慢回落至金融危机前42%—43%的水平。
  年间,中国投资率一直维持在41%—42%的较高水平,2008年底,中国政府推出“4万亿”投资计划,投资率出现大幅增长,2011年投资率甚至升至47%以上(图6)。2012年7月,中国政府提出稳定投资是扩内需、稳增长的关键,未来中国投资率应会继续保持较高水平。高投资率的背后是中国经济的高增长率,过去和未来维持高投资率并非是违反经济规律的行为,而有其必然的经济基础。
  首先,高投资收益率是中国高投资率的支撑。白重恩、谢长泰、钱颖一(2006)测算出中国年资本实际回报率平均为25%,年约为20%,并不显著低于其他国家。对于如此之高的投资率水平,
白重恩等(2006)认为, 有两点原因可以解释: 一是全要素生产率和劳动力增长推动了经济快速增长,
资本产出比并没有因为投资率的提升而有过多的增加;二是工业部门内的渐进式重组使其向资本密集型工业转变, 这就要求有更高的稳态投资率。
  樊潇彦(2005)对总量投资问题进行了细致研究, 探讨了中国宏观投资的效率问题。他基于新古典的增长框架,
采用宏观投资效率测度的几大指标以及相关的计量检验, 进行了跨国和国内跨地区的比较分析, 认为中国的投资效率与东南亚国家相当, 并显著高于俄罗斯等国,
所以中国不存在所谓的投资过度问题。世界银行发展报告(2006)也指出,中国经济增长是建立在全要素生产率持续提高基础上的。北大中国经济研究中心课题组(2007)发现,2000年以来中国工业资本回报率发生了真实而非虚构的强劲增长,中国工业资本回报率甚至超过日本、逼近美国,显示出中国新一轮投资的较快增长具有相当程度的微观基础。因此,这些学者认为中国投资回报率不低,并以此支持着高投资的延续。
  当然,中国的高资本回报率背后也有一定的隐患。张军等人()的研究发现,在20世纪90
年代中后期,随着投资率的提高,工业企业利润率和资本收益率已不断下降,特别是重复建设投资造成了企业间投资的恶性竞争。林毅夫等人(2007)认为,投资过热是造成中国经济波动的重要原因。中国应提高投资效率,无效投资将会使投资率难以在长时间内维持高位。白重恩(2011)新的研究发现,20世纪90年代中期中国税后的投资回报率能达到15%以上,1993年为15.7%,但90年代中期以后稳步下降,2010年投资回报率已经降到5.1%,认为中国人均资本占有量确实较低,长期而言中国的确还需要更多投资,但短期内投资增速过快,投资效率必然受到影响。
  其次,强劲的投资需求是维持高投资率的根本动力。中国现阶段仍处在城市化和工业化进程中,城市化和工业化的任务还远远没有完成,为实现目标还需要大量投资,时间上也可能还需要几十年,这就决定了中国在未来相当长一段时间内还有强大的投资需求。中国城市化率由1980年的19.3%激增至2011年的近51.2%。这意味着城市化率在过去30年内年均增长近一个百分点。根据历史数据计算,城市化率每提高1%需要增加相当于GDP
5%左右的投资(屈宏斌,2012)。
  根据白重恩等(2006)对中国投资回报率的测算,高的预期投资回报率将会吸引投资行为。而且,目前中国的人均资本存量与发达国家相比尚存较大的差距,例如2011年,中国的人均资本存量仅为日本的11.2%、美国的13.5%和韩国的15.9%(图7)。根据安德鲁·巴特森等人(Andrew
Batson和Janet
Zhang,2012)的研究结果,目前中国的人均资本存量仍然没有达到美国1930年水平的四分之一,而那时美国的发展水平大体是今天中国的水平。较低的人均资本存量也验证了中国仍有较高的投资收益率。中国的中西部地区仍然存在很大的投资需求空间,城市的基础设施建设也明显不足。这说明和经济追赶效应相关的投资需求仍然较强。林毅夫(2012)也认为,中国大陆目前的经济发展状况仅相当于1951年的日本、1977年的韩国和1975年的中国台湾地区。在随后20年中,这三个经济体保持了9.2%、
7.6% 和 8.3%的增速,因此中国的投资需求和经济增长仍有上升的空间。
  第三,比较充足的资金供给是高投资率的保障。中国人口结构造成高储蓄率,高储蓄则从供给方支持投资。虽然中国人口红利的消退意味着国民储蓄率在中长期将缓慢下降,但国民储蓄率仍将维持在相对较高的水平,根据费尔德斯坦—堀冈之谜(Feldstein?Horioka
puzzle),一国国民储蓄率与投资率之间有很强的正相关关系,中国投资率也将维持在较高的水平。
  因此,目前中国的高投资现象具有一定的合理性。据此推断,如果中国继续扩大投资规模,中国投资率将可能在中长期内维持在47%左右的高位,并有可能进一步升高。即使中国不再扩大投资规模,投资与GDP之比在中长期也不大可能大幅下降,可能仅小幅下降至金融危机前42%—43%的水平。但中国必须要提高投资效率,无效投资将会使投资率难以在长时间内维持高位。
  目前中国经常项目顺差与GDP之比已经下降至2.8%。根据上文的推测,从中长期来看,中国国民储蓄率已经过了峰值并将逐渐下降至43%—46%的水平;中国在“十二五”期间将继续扩大投资规模,投资率可能继续维持在47%左右的高位,并有可能进一步升高,如果中国不扩大投资规模,投资率也将小幅下降至金融危机前43%左右的水平。据此预测,从中长期看,随着中国继续扩大投资规模以稳定经济增长,投资率可能升至47%以上,储蓄投资缺口为负,中国经常项目将继续下降并可能出现小幅逆差。这对应于上文分析中的第(1)种情景,即国内储蓄率下降的同时,国内投资率继续上升,导致中国经常项目顺差继续下降并可能出现逆差;另一种情形是,即使中国不积极扩大投资规模,投资率可能将保持现有47%的水平,或者仅将小幅下降至金融危机前42%—43%的水平。这对应于上文分析中的第(2)和第(3)种情形。需要分析的是,即使出现第(3)种情形,即在投资率的下降速度略小于储蓄率下降速度的情况下,经常项目顺差与GDP之比将小幅下降,在投资率的下降速度大于储蓄率下降速度的情况下,经常项目顺差与GDP之比可能小幅上升并稳定在2%—4%的水平,处于国际公认的合理水平范围内,也不大可能出现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预测的回升至4.25%的情况(IMF,2012)。
  值得指出的是,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最近将中国2012年经常项目顺差与GDP之比的预测从5.6%大幅下调至2.3%,并预期2013年中国经常项目顺差与GDP之比为2.6%,这个预测具有一定的合理性。如果中国将于年继续扩大投资,投资率甚至可能上升至50%左右,中国经常项目顺差可能进一步缩小并转为逆差。美国经济学家费尔德斯坦(Feldstein,2011)也认为,中国的经常项目顺差可能很快会消失。这个推断再次验证了,中国经常项目顺差与GDP之比下降并在中长期内稳定在合理均衡水平(4%以内)是中国经济结构调整、经济内生变化、全球经济再平衡的必然结果,与金融危机后国际贸易活动的周期性萎缩的关系不大。既然全球经济再平衡问题已经在很大程度上得到解决,那么G20的重点就应该转向保持经济的强劲和可持续增长上来。
  孙国峰,供职于中国人民银行;芦东,供职于中国外汇交易中心,本文不代表作者所在机构观点。
  因篇幅所限,参考文献略,特向作者和读者致歉。需要者可向《比较》编辑室索取:。&
版面编辑:卢达
新闻订阅:订阅后,一旦财新网更新相关内容,我们会第一时间通过发邮件通知您。
在这里,您可以选择接收的频率:
确定增加订阅含有的新闻?
,您所订阅的新闻会发送到邮箱:(此邮箱不可更改,且每个邮箱最多可同时订阅20个关键词
您已选择接收的频率为
苹果客户端
安卓客户端
微信号:caixinfinance
微信号:caixintmt
微信号:on_china
微信号:Chinaecon
微信号:wuyang
caixinenergy
caixin-enjoy
caixin-life
全站点击排行榜
全站评论排行榜
新媒体实验群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天猫宝在哪里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