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腺癌能否根治根治术后第八天,病人能外展患肢吗

[医学论文]穴位推拿对乳腺癌术后患肢功能康复的临床疗效 - 医学论文发表_护理论文发表_代发论文-北京论文网
[医学论文]穴位推拿对乳腺癌术后患肢功能康复的临床疗效内容摘要:观察穴位推拿对乳腺癌患者术后患肢功能康复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入选的80例乳腺癌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每组40例,对照患者术后给予患肢常规功能锻炼方法,研究组患者在患肢常规功能锻炼的基础上给予穴位推拿治疗,两组患者疗程均为20日,以肩关节活动度作为疗效评估标准。关键词:穴位推拿;乳腺癌;医学论文发表
& &乳腺癌患者术后肢体功能康复训练对改善患者上肢功能障碍具有一定的治疗作用,循序渐进的肢体功能训练有助于患肢功能恢复,但是疗效比较局限。本研究旨在观察穴位推拿对乳腺癌患者术后肢功能康复的临床疗效,现将结果总结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乳腺癌患者80例,均为女性,所有患者均行乳腺癌改良根治术,病理分期Ⅱa期及Ⅱa期以上患者行腋窝淋巴结清扫。所有患者符合以下入选标准:①患者术后住院时间大于30日,签署患者知情同意书;②术后患者肩关节外展小于60&;③排除癌灶有骨转移者。将80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每组40例,两组患者年龄、住院时间、手术方式和病理分期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对照患者术后给予患肢常规功能锻炼方法,即给予抬高患侧上肢,并保持内收状态。通常用特制的枕头垫在患侧上臂,可有效预防术后早期水肿。术后24小时开始活动腕关节,卧床期间练习伸指、握拳、屈腕和屈肘运动,3-5日可练习手摸对侧肩和同侧耳,5-7日可练习肩关节抬高运动,引流管拔除后进行肩关节爬墙运动,逐日递增,14日后可指导进行器械锻炼运动,每日2次,每次10~15分钟。
& & 乳腺癌患者术后引起的淋巴循环和血液循环障碍是引起患肢功能障碍的主要原因,单纯的功能康复训练效果比较局限。研究表明,穴位推拿对患者神经肌肉的康复具有重要的作用,能有效预防神经肌肉的萎缩,临床疗效比较显著。乳房的诸多疾病多有乳络阻塞 ,气滞血瘀所致,故疏通乳络是治疗的原则之一,推拿疗法是疏通乳络最简单、最快捷、最有效的治疗方法,此外,推拿能使经气传导功能增强,并调节大脑皮层的功能。本研究结果显示,穴位推拿对乳腺癌患者术后患肢活动受限及水肿程度的治疗作用明显优于常规功能锻炼方法,这与以往的研究结果相一致。
& & 总之,穴位推拿治疗乳腺癌患者术后患肢功能障碍临床疗效显著,值得临床推广应用。医学论文发表参考文献:[1] 罗爱萍, 何颜英, 等. 康复操对乳腺癌术后病人患肢功能恢复的影响[J]. 护理研究[2] 郭煤, 毛建辉, 等. 早期肢体功能训练对乳腺癌术后上肢康复的影响[J]. 中国康复本文摘自北京论文网,提供服务
发布时间:来源方式:原创论文精选论文发表咨询在线客服:在线客服:在线客服:在线客服:期刊投稿: 咨询电话:(张老师) 咨询电话:(宋老师)论文精选20例乳腺癌术后患侧上肢水肿护理体会 2008年第5卷第14期 | 39康复网 | 医源世界
当前位置:&&&&&&&&&&&&&&&20例乳腺癌术后患侧上肢水肿护理体会
20例乳腺癌术后患侧上肢水肿护理体会
来源:《中华现代护理学杂志》 作者:惠守红
摘要: 【摘要】
乳腺癌术后上肢水肿的发生很大程度地影响患者的身心健康以致患者的生存质量下降。我院2002年1月至2005年7月以手术为主综合治疗乳腺癌180例,其中根治术120例,出现 上肢水肿20例,水肿发生率为16。笔者认为合理选择手术方式、严格掌握术后放疗的适应证以及术后系统的功能锻炼是预防术后上肢水肿的关键,而......
专题推荐:
术后上肢水肿的发生很大程度地影响患者的身心健康以致患者的生存质量下降。我院2002年1月至2005年7月以为主综合治疗乳腺癌180例,其中根治术120例,出现 上肢水肿20例,水肿发生率为16.7%。笔者认为合理选择手术方式、严格掌握术后放疗的适应证以及术后系统的功能锻炼是预防术后上肢水肿的关键,而水肿一旦发生,加强患者的心理功能锻炼,专责护士对患者进行手法按摩,以及神经阻滞疗法是治疗水肿的重要措施。
【关键词】& 乳腺癌 术后 上肢 水肿
& 2002年1月至2005年7月,我院以手术为主综合治疗乳腺癌180例,现将腺癌患者术后患侧上肢水肿的护理体会介绍如下。
&&& 1& 资料
&&& 1.1& 一般资料& 本组20例均为女性,年龄36~75岁,平均45.2岁。按《现代乳腺学》[1]提出的上肢肿胀分级标准,本组轻度肿胀8例,中度肿胀7例,重度肿胀5例。根据国际抗癌联盟提出的TNM分期法(1988),本组Ⅰ、Ⅱ、Ⅲ、Ⅳ期乳腺癌术后患侧上肢水肿的发生率分别为1.8%、6.0%、15.7%、17.1%。辅助治疗情况:本组病例,术后未行辅助治疗15例,出现上肢水肿1例,发生率为6.7%;单用化疗20例,出现上肢水肿2例,发生率为10%;术后放疗或放疗加化疗85例,出现上肢水肿26例,发生率为18.8%。
&&& 1.2& 产生上肢水肿的临床因素
&&& 1.2.1& 手术方式& 本组资料表明,非根治术手术者术后均未出现上肢水肿,而在根治术手术患者中,随着手术范围的扩大,术后上肢水肿的发生率也增高。改良根治术由于切除淋巴组织范围小,术后上肢水肿的发生率明显低于标准根治术、扩大根治术和超根治术。
&&& 1.2.2& 手术操作& 手术切口的选择可减少上肢水肿的发生,不论选用纵梭形切口还是横梭形切口,均不宜将切口延伸至腋窝,以避免手术瘢痕挛缩、牵拉、压迫而影响静脉和淋巴回流。在清扫腋窝淋巴结时应锐性解剖分离腋静脉,避免电刀烧灼,防止静脉血栓形成,除此之外还应避免大块组织结扎形成瘢痕。
&&& 1.2.3& 术后放疗& 术后放疗可引起淋巴管扩张、水肿,继之纤维结缔组织增生,淋巴管纤维化。尤其是腋窝行放疗者,更易出现上肢淋巴的水肿放疗引起的水肿,通常在放疗结束1~2个月后发生。
&&& 2& 上肢水肿的预防
&&& 2.1& 正确选择手术方式& 应根据患者病情选择适应的方式,不可盲目扩大手术范围。保留胸肌的改良根治术能明显减少术后上肢水肿的发生率,提高生存质量,且不降低生存率。应严格掌握根治术后放疗的适应证。放疗是局部治疗的手段,可降低局部复发率,但不能控制远处转移。
&&& 2.2& 手术后密切观察胸壁负压引流& 保证引流的通畅,保持足够负压,及时引出腋窝积液。更换引流装置或倾倒引流液时严格按照常规操作,以防逆流引起感染。离床活动时,嘱患者引流瓶应低于引流口高度。取平卧位时,患者上肢可用衣被或枕头垫高至胸壁以上水平,有利于静脉回流。保证引流的通畅,保持足够负压,及时引出腋窝积液。更换引流装置或倾倒引流液时严格按照常规操作,以防逆流引起感染。离床活动时,嘱患者引流瓶应低于引流口高度。取平卧位时,患者上肢可用衣被或枕头垫高至胸壁以上水平,有利于静脉回流。
&&& 2.3& 循序渐进的功能锻炼& 预防上肢水肿的关键。术后第1~3天床上练习腕关节、肘关节的被动活动,如握拳、屈肘。在进行这些活动时只能涉及腕关节与肘关节。限制患肢外展外旋,肩关节应于内收位、制动,以利于腋窝皮肤的贴敷。第4~5天让患者用健侧手握住患肢的拇指向前向上举练到肘关节伸直位。第6天开始患侧手顺墙壁爬行,爬到手能及最高限度为止。第7~8天用患侧手摸耳,先摸同侧耳朵直至能摸到对侧耳朵。第9~10天开始肩关节的向前向后旋转运动,并进行逐步重力锻炼。有腋下积液积气皮瓣尚未充分与胸壁贴合者,或近腋区皮瓣较大面积坏死者,肩关节的活动应延迟或少活动量。
&&& 2.4& 避免患侧上肢静脉穿刺& 避免患侧上肢采血、输液及任何注射。任何目的静脉穿刺易引起腋静脉内膜炎症、纤维化、管壁增厚甚至闭塞,导致静脉回流障碍。本组有1例患者术后第3天行患侧上肢输液400 ml,发现后停止输液,术后第5天出现轻度水肿,第8天中度肿胀,经过15天手法按摩后水肿完全消退。
&&& 2.5& 避免患侧上肢提、推、拿重物等费力的活动& 因为过度活动上肢容易牵拉皮瓣,造成腋下引流量多、皮下积液及皮瓣与深部组织黏附愈合不良。
&&& 3& 术后上肢水肿的治疗及护理
&&& 3.1& 心理护理& 患者一旦确诊为乳腺癌开始即会出现一系列心理学问题。经过否认-愤恨-妥协-抑郁-接受5个阶段后,多数患者均能逐渐寻找到心理的平衡而平静地接受手术。患者在渡过患病初期的&危机&后,精神力量几乎消耗殆尽,此时患者心态敏感而脆弱。上肢水肿(特别是重度水肿)的发生无疑使患者存在心理困境,而产生抑郁、悲观自弃、暴躁等情感变化,出现治疗不积极甚至拒绝治疗。针对这一特殊情况,笔者对不同患者、不同时期、不同文化素质等不同情况进行针对性心理护理。首先与患者充分交谈,以诚相待,必须耐心听取患者的倾诉,把握患者的心理状态,与医生及患者家庭成员保持一致,使每一位患者都能够顺利渡过心理障碍这一关,以积极的态度参与治疗和康复。
&&& 3.2& 手法按摩& 本组中度水肿9例,重度水肿7例。患者在进行系统传统方法的功能锻炼同时由专责护士进行向心性手法按摩,患者取站立位,抬高患肢,按摩者用双手扣成环形,自肢体远端向近端用一定的压力推移,每次推压15 min以上,每日3~4次。经过4~6周的治疗有6例水肿完全消失(含重度水肿1例),中度水肿中的其余4例均有不同程度的减轻,有效地提高了患者的生存质量。
&&& 3.3& 神经阻滞疗法[2]& 乳腺癌根治术后,在早期施行患侧星状神经阻滞,对预防和治疗上肢水肿效果好,可促进淋巴回流,消除肿胀和疼痛,促进创伤部位的恢复[2]。本组有2例中度水肿经此疗法5次消除水肿;3例重度水肿患者中,1例水肿消失;1例水肿减轻,创伤部位硬结消失;1例水肿消退不明显。本疗法要求部位准确性较高,由麻醉医生执行。
&&&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合理选择术式、严格掌握术后放疗的适应证以及术后系统的功能锻炼是预防术后上肢水肿的关键,而水肿一旦发生,加强功能锻炼,专责护士对患者进行手法按摩以及神经阻滞疗法治疗是治疗水肿的重要措施。
【参考文献】
左文述.现代乳腺肿瘤学.济南: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
沈镇宙.对乳腺癌的临床和基础研究的几点看法.中国癌症杂志,):77.
作者单位:262400 山东昌乐,昌乐县人民医院
【】【】【】【】【】
热文点击榜
Copyright & 2008
All rights reserved. 医源世界 版权所有
医源世界所刊载之内容一般仅用于教育目的。您从医源世界获取的信息不得直接用于诊断、治疗疾病或应对您的健康问题。如果您怀疑自己有健康问题,请直接咨询您的保健医生。医源世界、作者、编辑都将不负任何责任和义务。
本站内容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为传播信息促进医药行业发展,如果我们的行为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收到通知后妥善处理该部分内容联系Email:袁溪(广西钦州灵山中医院&& 535400)
【中图分类号】R473.7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6-01
&&&&&&& 乳腺癌是危害妇女健康的主要恶性肿瘤之一,手术是其最主要的治疗方法[1]。乳腺癌根治术后的护理、康复指导,与术后患者恢复有着重要的关系。我科通过36例乳腺癌根治术后心理护理、临床护理、饮食指导、及康复指导实践经验分析。护理质量得到明显提高。结论实践证明,我们的护理措施是行之有效的,使患者术后恢复了自信,提高了生活自理能力。
&&&&&&& 1& 术前心理护理
&&&&&&& 乳癌根治术后人体体型会发生变化,特别是年轻妇女思想包袱重,术前进行心理疏导并介绍术后形体修饰的方法,使患者尽快进入病人角色,接受自我形象改变,心情愉快地接受手术。
&&&&&&& 2& 术后常规护理
&&&&&&& 2.1伤口护理:乳腺癌根治术后伤口用绷带或胸带加压包扎,应注意患侧肢体远端的血液供应情况(皮肤颜色、温度、脉搏等)。若皮肤发绀,伴皮温低、脉搏扪不清,提示腋部血管受压,应及时调整绷带松紧度,以患侧血运恢复正常为宜;若绷带或胸带松脱滑动应重新加压包扎,减少创腔积液,使皮瓣或植皮瓣与胸壁紧贴以利愈合。
&&&&&&& 2.2伤口引流护理:伤口放置引流物的目的是排出局部或体腔内的积液、积脓、积血等,起到预防和治疗感染的作用;保证缝合部位愈合良好,减少并发症发生。
&&&&&&& 2.2.1一般观察在伤口引流过程中,可发生感染、出血,损伤周围的血管、淋巴管、神经等组织,以及引流管滑脱、阻塞和掉入体腔等并发症。在护理过程中,必须注意预防和观察,发现问题及时处理。
&&&&&&& 2.2.2放置引流物的位置需正确引流物应按体位放在引流部的最低位,以保持引流通畅。注意引流管不扭折、不受压。如管腔被血块、黏液或坏死组织等堵塞,可松动引流管或轻轻抽吸和冲洗引流管。
&&&&&&& 2.2.3防止引流物掉入伤口内深部引流物必须用缝线固定于皮肤上,或用安全别针固定。拔除时,先轻轻予以松动或扭转,使其与周围粘连部分分离,然后拔出,以免折断在伤口内。放置引流物的类型、数量、位置必须详细记录,取出时应进行核对。
&&&&&&& 2.2.4密切观察引流液的性质及量,准确记录为预防目的而放置的引流物,一般在术后24~48h拔除;为治疗目的放置的引流物,应在引流液减少后,逐步外拔,让窦道从底部向外逐渐愈合,防止遗留残腔。
&&&&&&& 2.2.5其他连接负压源的引流管如遇活动性出血,应立即停止负压吸引,以免加重出血。
&&&&&&& 3& 术后心理护理
&&&&&&& 3.1首先告知患者手术已顺利完成,目前很安全。
&&&&&&& 3.2告知患者可能出现手术区域疼痛、引流管刺激不适、加压包扎的紧束不适感,以及一般术后的低热、精神、食欲不佳等情况,可以向患者及家属解释原因,必要时可根据医嘱使用镇静剂或镇痛剂,以稳定患者的情绪,使之保持充足休息。
&&&&&&& 3.3鼓励患者早期下床活动,改善食欲,有利于术后恢复和减少术后并发症。
&&&&&&& 4& 对形体改变的心理护理
&&&&&&& 4.1患者拆除加压包扎,将面对自己冷酷、丑陋的伤口,畸形的乳房甚至乳房缺失。尽管术前患者都已知晓术后形体可能改变,但第一时间里患者基本都难以接受现实。在安慰患者的同时,需要强调手术的彻底性,指出术后面临的部分问题是为了彻底切除乳腺癌而必须付出的代价,顺利地渡过手术关是成功治愈疾病的第一步。
&&&&&&& 4.2要求配偶的情感支持,引导患者尽早正视现实。
&&&&&&& 4.3让患者知道手术不会影响工作和操持家务,一个人的形象是可以通过多种方式来弥补的。
&&&&&&& 4.4在患者情绪舒缓后对于乳房畸形或乳房缺失等情况,可以和患者讨论术后佩戴美容胸罩或在情况允许时选择乳房整形、乳房再造等方式以改变患者形体毁损的问题,帮助患者恢复信心。
&&&&&&& 5& 康复护理
&&&&&&& 患侧上肢康复、训练:手术后24小时鼓励病人左腕部、肘部的屈曲和伸展运动,但避免外展上臂。48小时后可下床,活动时应用吊带将患肢托扶,需他人扶持时不要扶患侧,以免腋窝皮瓣滑动而影响愈合。术后1周开始作肩部活动。10-12天后鼓励病人用术侧的手进行自我照顾,如刷牙、梳头、洗脸等,并进行上臂的全关节活动。
&&&&&&& 6& 出院前后的护理
&&&&&&& 6.1出院前宣教由于术后患者多存在抑郁、自卑的倾向,对治疗前途感到悲观,不愿遵从医嘱进行术后康复锻炼和术后辅助治疗,所以在出院前的心理辅导显得相当重要。我们一般介绍治疗比较成功的患者,向患者说明治疗的前景,正规、系统、个体化的治疗对疾病预后的重要性。患者常常可以在榜样的带动下重燃信心,以积极主动的姿态接受后续的辅助治疗。
&&&&&&& 6.2康复训练期的心理护理康复训练期其实在术后就开始了。术后尽早告知患者康复训练的重要性及对今后生存质量的影响,帮助患者制定系统的康复训练计划,鼓励患者积极配合,指导患者进行有计划、有步骤、循序渐进的功能锻炼。在完成化放疗之后动员家庭与社会支持,尤其是丈夫的理解和支持,帮助患者立即投入工作和积极融入日常家庭、社会生活中,让患者从患者角色转换到正常健康人的角色上来,重返社会。
&&&&&&& 心理因素对癌症的发生、发展和预后都有极大的影响,直接影响生活质量[2]。我们在乳腺癌的临床治疗过程中除了注意疾病本身治疗外,医护人员通过及时了解患者的心理动态,运用医学、心理学知识,以科学的态度、恰当的方法对患者进行预防性心理诱导和积极的心理干预,用启发、说服、解释、安慰、劝解、调整环境等方法让乳腺癌患者及时得到心理支持,使病人处于一种良好的心理状态,能正确对待自己的病情,坚持完成术后治疗和生理-心理康复。
参 考 文 献
[1]曾艳丽,代亚丽.乳腺癌患者术手2周及3个月抑郁状态及应对方式的研究。护理管理杂志,:16-17.
[2]尹志勤,周郁秋.影响癌症病人生活质量相关因素的研究进展[J].护理学杂志,):76&78.
您可能感兴趣的其他文章
&&站长推荐
&&期刊推荐
&&原创来稿文章
&&网络读者服务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邮件地址:
写信给编辑
您的邮件地址:您所在位置: &
&nbsp&&nbsp&nbsp&&nbsp
血管内扩张法治疗乳腺癌根治术后锁骨下动脉及腋动脉狭窄症.DOC5页
本文档一共被下载:
次 ,您可免费全文在线阅读后下载本文档
文档加载中...广告还剩秒
需要金币:90 &&
你可能关注的文档:
··········
··········
临床医学论文-血管内扩张法治疗乳腺癌根治术后锁骨下动脉及腋动脉狭窄症
?????????????????????????? 作者:王峻?赵金伟?吕文辉?刘宗礼
【关键词】? 血管内扩张法
乳腺癌根治术后导致锁骨下动脉、腋动脉粘连狭窄的病例少见,自1985年5月~2000年8月共治疗6例病人。经综合检查诊断为锁骨下动脉狭窄2例,腋动脉狭窄4例。有5例应用血管内扩张法治疗,效果良好,经6~37个月的随访,疗效满意,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5例病人,皆为女性,手术年龄35~64岁。右侧4例,左侧1例;锁骨下动脉狭窄2例,腋动脉狭窄3例。5例病人动脉皆为不全闭塞,应用血管内扩张法治疗,因经济条件所限,5例病人均未放支架。
1.2 临床症状体征及诊断方法 此类病人主要的表现是乳腺癌术后出现患肢麻木、疼痛、肢体凉,遇冷后上述症状加重,病人需常年保温,常年用温水洗手。患肢自远而近紫绀,桡动脉搏动较对侧减弱。外展患肢症状减轻。双上肢血压测定相差20mmHg以上,经颅多普勒(TCD)、颈动脉血管彩超及DSA均显示锁骨下动脉和腋动脉狭窄程度 70%。其中1例为瘢痕体质,1例有脑动脉硬化。经症状体征及以上辅助检查即可明确诊断,确定血管狭窄部位。
1.3 治疗方法 经右侧股动脉采用Seldiger技术。引入SF猪尾巴导管,至主动脉弓内左或右锁骨下动脉开口处,行DSA检查,示锁骨下动脉有节段性狭窄。将猪尾巴导管置换成SF猪人头导管,至锁骨下动脉起始部内,行DSA检查,示锁骨下动脉距开口约25mm以远之不同区域有长约15~43mm狭窄区,最严重处呈现线状。经导管引入导丝通过狭窄部位至达远端,将猪人头导管置换成球囊导管(球囊直径为8mm,长度为40mm),并将球囊置入狭窄区域,若病变部较长可用球
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乳腺癌根治术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