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削加工的种类有哪些控制方面的研究

 上传我的文档
 下载
 收藏
该文档贡献者很忙,什么也没留下。
 下载此文档
正在努力加载中...
毕业论文《数控车削加工质量控制研究》》
下载积分:1000
内容提示:毕业论文《数控车削加工质量控制研究》》
文档格式:DOC|
浏览次数:0|
上传日期: 19:42:34|
文档星级:
该用户还上传了这些文档
毕业论文《数控车削加工质量控制研究》》
官方公共微信您所在位置: &
&nbsp&&nbsp&nbsp&&nbsp
金属切削过程中毛刺形成机理及控制方法研究.pdf75页
本文档一共被下载:
次 ,您可免费全文在线阅读后下载本文档
文档加载中...广告还剩秒
需要金币:200 &&
你可能关注的文档:
··········
··········
上海交通大学硕士论文
金属切削过程中毛刺形成机理
及控制方法的研究
学校代码:10248
学科专业:航空宇航制造工程
指导老师:陈
胡祖光 教授级高工
上海交通大学
二零零七年一月
上海交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金属切削过程中毛刺形成机理及控制方法的研究
毛刺是金属切削过程中最普遍的现象之一,对零件的加工质量及后
续的装配、使用有很大的影响,且去毛刺过程费时费力,是整个切削
加工过程和自动化流水生产线的最大障碍之一。本文结合实验和仿真
结果,对金属切削过程中毛刺形成机理进行深入研究,针对不同的材
料,和不同的加工方式(车削、铣削和钻削)提出主动控制毛刺加工
的基本方法。
本文首先以理论的形式,结合毛刺形成和切屑的形成异同之处进行
总结、对比,得出毛刺形成的最根本原因是由于工件材料在刀具加工
的最末段发生严重的塑性变形。毛刺的产生宏观上是由于产生了切削
过程中的第四变形区;微观上是由于在加工的最末端工件背靠支撑强
度不够,材料颗粒不断发生滑移、位错,切屑围绕工件端部某一点发
生旋转而没有折断残留在工件上形成了毛刺。
本文从理论对毛刺形成机理出发,对车削、铣削和钻削加工过程的
毛刺进行实验分析。通过改变加工切削用量(切削速度,进给速度,
正在加载中,请稍后...论文发表、论文指导
周一至周五
9:00&22:00
普通车床上控制工件外圆尺寸精度的探讨
&&&&&&本期共收录文章20篇
  【摘 要】在普通车床上加工精度较高的工件时,由于刀具的磨损和机床本身精度的影响,工件直径尺寸控制也很难保证。操作者往往在学习这部分内容时感觉比较困难,本人就通过在教学过程中控制外圆直径尺寸,通过分析加工中产生难以控制尺寸的因素,提出尺寸控制的方法即两刀法,通过此方法保证操作者在学习过程中不仅容易掌握,而且控制的精度也大大得到提升。中国论文网 /6/view-3280739.htm  【关键词】加工精度;控制;直径尺寸;精度  机械零件的加工必须要保证零件达到图样的要求,满足其加工精度。而尺寸精度和表面粗糙度的控制操作者往往在谨慎操作后精度仍达不到要求,对这个问题一直存在疑虑,找不到真正产生误差的原因。本人通过多年的实践经验和教学实践,发现造成零件加工误差的因素很多,除了书本上总结的因素外,现对控制外圆直径尺寸总结一套方法。对于操作者尤为初学者提高控制尺寸精度大有益处。  在教学中,我们不难发现初学者最容易产生误差就是尺寸计算错误或刻度盘操作错误,比方说有看错图纸、图纸尺寸计算错误;也有的机床刻度盘松动、操作刻度盘时,未消除其传动间隙等几个方面。少数人也存在量具误差或测量技术误差引起尺寸控制不到位,总是超出图样要求的公差之外。尽管这样,平时操作练习时也强调了要避免这些问题(当然排除了书本上介绍的几方面误差因素外)我们的初学者加工下来的零件还是会有超差,甚至更大,使得他们对加工产生焦虑和想放弃的打算。作为传授技能的师傅来说,要解决这个问题也不是那么容易,有时就算解决了,在实际加工中,也有很多同志车好了外圆的尺寸精度,但是粗糙度不一定能控制好,而粗糙度车好了,尺寸精度却经常会超差。在这里我要提到的是我们的初学者往往忽视了加工中的车削三要素问题,即车削速度、进给量和切削深度。虽然在教学中我们给了一些经验数值,但对他们来说还是达不到效果。我们举个例子来说,用硬质合金车刀来车削,如果选择的车削速度较快,进给量不变,切削深度稍大时,会得到较好的表面粗糙度,可是在同等的切削速度、进给量下,当切削深度较少或是接近零点零几毫米余量的时候,表面粗糙度却差别明显,经常会导致表面粗糙度有拉毛或划痕等不理想的效果,而且尺寸精度还不容易控制。因此我们在车削加工时,要特别注意切削用量对加工精度的影响,只要我们注意这方面的问题,就可以明显提高车削加工的尺寸精度和表面粗糙度。这里提出控制尺寸精度和表面粗糙度的方法供大家分析、探讨。  平时我们教学时都是首先给学员介绍一种常用的方法来控制尺寸,即试切削法,就是先试切削三五毫米左右长的一小段外圆,停车测量后再进给车削,一刀精车到尺寸。这也是一般精度零件加工时的车削方法,无论是粗加工还是精加工,我们都可以应用,这样虽然节约了走刀时间,提高了生产率,但是容易造成尺寸误差和表面粗糙度的不统一。很明显地发现在试切削的一段和没试切削的一段存在接刀现象,这两段之间就存在切削用量的变化,从而引起切削力的变化,会导致尺寸误差和表面粗糙度值不一致。尤为在精车外圆时,要避免这种情况的发生,我们如果还采用试切削法的话就会达不到要求。因此提出可采用另外一种方法来解决。这种方法叫两刀法,即精加工时均匀地把车削余量分两刀进行车削。本人通过这种方法发现在教学中是百试百中,而且学员应用这种方法也是明显地提高了尺寸精度的控制。  两刀法的加工方法是:(1)粗加工完后,测量工件外圆尺寸大小并记录下来,至少要保证精加工余量为1mm左右(或者保证外圆不能有太大的圆跳动);(2)把精车余量分成两等份,即每等份为0.5mm左右,或通过上一步的测量结果,将余量等分;(3)通过对刀,中拖板进给第一等份的余量,建议进给整数格,精车第一等份精车余量;(4)停车并用大拖板将车刀纵向远离工件,此时中拖板不动,仔细测量出第二次待加工的余量,并在中拖板上进给应加工的余量(即第二次终精加工);(5)精车第二等份精车余量。此种方法的前提是必须要保证两次加工采用相同的切削速度、切削深度和进给量,这样就可以同时保证尺寸精度和表面粗糙度达到加工精度要求。  两刀法完成精加工完全能克服上述试切削法遗留的问题,可以避免因切削要素的不同而造成尺寸和粗糙度的误差。我们这样做的出发点就是保证切削过程中能在相同的环境下完成,任意改变其中一个条件都可能会引起切削力发生改变,再加上车床本身的间隙和加工过程中的让刀现象,都会引起加工误差的存在。这种方法的优点是既可以保证零件的尺寸精度又可同时保证零件的表面粗糙度,其唯一缺点就是加工时间过长。  经过反复验证和教学实践,两刀法对保证外圆的尺寸精度、形位精度和较好的表面粗糙度是非常地实用。尤其在单件小批量加工中,掌握两刀法精车外圆的方法是非常有有效的。两刀法同样适用于其它工种的加工。  综上所述,在普通车床上加工外圆,要保证外圆尺寸精度和表面粗糙度要求,我们要避开产生这些误差的因素以外,还要理论结合实践,采用切实可行的方法,融会贯通,才能真正掌握一技之能。本文主要介绍了在普通车床上加工外圆时就尺寸控制问题进行了简单的分析和探讨,得出两刀法控制精度,而且效果甚佳,供大家分析和探讨。参考文献  [1]彭德荫等. 车工工艺与技能训练[M]. 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1.  [2]徐洪义. 车工[M]. 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8.  [3]机械工业技师考评培训教材编审委员会. 车工技师培训教材[M].机械工业出版社,2009.
转载请注明来源。原文地址:
【xzbu】郑重声明:本网站资源、信息来源于网络,完全免费共享,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和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通知我们删除已转载的信息。
xzbu发布此信息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与本网站立场无关。xzbu不保证该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等。非圆车削加工控制系统设计及实验研究--《华中科技大学》2013年硕士论文
非圆车削加工控制系统设计及实验研究
【摘要】:为了适应某些特定环境下的特殊功能要求,有些柱状零件需要设计成非圆截面,产生特殊运动规律。在软靠模非圆数控加工中,利用给定参考指令和外部扰动信号是周期性的特点,控制快速刀具进给机构高速往复运动插补车削转动工件,生成非圆轮廓。这种车削方法柔性好,加工精度较高,能通过修改软靠模参数来切换功能加工不同的非圆截面,但是在车削的非圆截面零件的非圆度较大时,车削加工过程中的切削角和切削速度变化较大,且呈周期性规律,大大减小刀具的使用寿命,加工质量也有所降低。
本文设计了一种新型的车削刀架,能实时调整刀具的倾角和主轴转速,保证车削加工过程中的切削角和切削速度恒定。从根本上解决了传统软靠模非圆加工方法的缺陷,改善了刀具的工作环境,使刀具的使用寿命得到提高,同时恒定的切削角和切削速度也提高了工件的加工质量。与传统的软靠模非圆车削加工不同,本刀架提供两个自由度的执行器,通过两个执行器的运动合成产生设计轨迹。在直线执行器的基础上配有上下摆动执行器可以补偿在工件旋转车削时由工件截面轮廓变化引起的切削角变化。通过摆动执行器调节的刀具倾角,此倾角大小刚好为切削点处的压力角。
为实现数字化非圆加工,本文搭建了完整的非圆加工平台,配备PMAC高速运动控制器,对平台的控制系统的控制算法进行了仿真。根据新型刀架的工作原理和结构特点,对车削加工快速进给机构进行了运动建模、仿真和动态性能测试试验,完成了实物非圆截面加工。试验结果验证了设计方案可行性和控制策略的可靠性。
【关键词】:
【学位授予单位】:华中科技大学【学位级别】:硕士【学位授予年份】:2013【分类号】:TG519.1【目录】:
摘要4-5Abstract5-81 绪论8-13 1.1 课题来源、背景、研究的目的和意义8-10 1.2 非圆车削加工技术研究现状10-11 1.3 本文研究内容与结构框架11-132 非圆截面的软靠模生成13-19 2.1 软靠模的总体方案13-15 2.2 非圆截面零件轮廓型线的数学模型15-18 2.3 本章小结18-193 非圆车削加工数字化平台设计19-33 3.1 数字化加工平台机械组成19-26 3.2 变角度补偿刀架设计26-28 3.3 车削系统硬件结构28-32 3.4 本章小结32-334 变角度补偿刀架系统建模和控制系统设计33-50 4.1 变角度补偿刀架的运动建模33-35 4.2 恒切削角恒切速度车削建模35-39 4.3 变角度补偿刀架控制策略39-47 4.4 车削系统数字化软件设计47-49 4.5 本章小结49-505 仿真分析与实验结果50-55 5.1 仿真分析50-51 5.2 实验结果51-54 5.3 本章小结54-556 全文总结与展望55-57 6.1 全文总结55 6.2 研究展望55-57致谢57-58参考文献58-61附录 1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61-62附录 2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明专利申请目录62
欢迎:、、)
支持CAJ、PDF文件格式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季德生;黄雪红;;[J];工具技术;2012年02期
邓志宇,邓肇南;[J];机床与液压;2005年04期
张冰蔚;朱天罡;;[J];机床与液压;2010年20期
潘振宁,吴玉厚,张珂,陈士忠;[J];机电产品开发与创新;2004年01期
陈志华;刘新辉;;[J];机械设计与制造;2008年05期
刘廷章,王军杰,卢秉恒,顾崇衔;[J];机械工业自动化;1996年01期
刘廷章,卢秉恒,李彦生,顾崇衔;[J];内燃机;1996年01期
李峻,翁世修,胡德金;[J];内燃机;1999年02期
杨坚,谌国权;[J];内燃机配件;2004年03期
谭铭志;杨坚;宋建;杨大风;;[J];内燃机与配件;2010年06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曹文霞;汪永华;钱多德;;[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2012年01期
甘海涛;高健;陈新;;[J];半导体技术;2009年03期
胡晓军,崔红娟,周睿,季秀才;[J];兵工自动化;2003年06期
高玉萍;;[J];兵工自动化;2010年05期
胥青青;吴玉敬;张璟玥;姜世洲;;[J];兵工学报;2011年11期
杨志;孙志永;;[J];北京信息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年03期
樊锋,刘强;[J];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2004年04期
曲永印;邵世煌;;[J];北京科技大学学报;2006年04期
白晶;李华德;郝智红;;[J];北京科技大学学报;2006年09期
温照方,陈培正,王先逵;[J];北京理工大学学报;2004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赵韩;徐林森;田杰;张栋;;[A];2004“安徽制造业发展”博士科技论坛论文集[C];2004年
金尚泰;侯忠生;王卫红;;[A];第二十六届中国控制会议论文集[C];2007年
杨霞;李强;郭庆鼎;;[A];第十届中国小电机技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杨霞;李新叶;高燕;;[A];第十二届中国小电机技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段丽;;[A];中国电子学会电子机械工程分会2009年机械电子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9年
程丹;冯虎田;殷爱华;;[A];中国电子学会电子机械工程分会2009年机械电子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9年
喻冬梅;汪建兵;王后平;;[A];2011年机械电子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1年
杨晓宇;里程遥;李翰飞;;[A];第十一届全国自动化应用技术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6年
张蕾;冯贵斌;;[A];中国计量协会冶金分会2009年年会论文集[C];2009年
刘艳行;;[A];2007'仪表,自动化及先进集成技术大会论文集(二)[C];2007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汪木兰;[D];合肥工业大学;2010年
权建洲;[D];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
杨通;[D];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
李奇南;[D];浙江大学;2010年
胡庆;[D];沈阳工业大学;2010年
关丽荣;[D];沈阳工业大学;2010年
程远雄;[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闫光亚;[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潘超;[D];江苏大学;2011年
王企远;[D];上海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汪鹏飞;[D];安徽工程大学;2010年
贺莉;[D];郑州大学;2010年
史大伟;[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0年
朱向东;[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0年
陈启明;[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0年
赵展;[D];大连理工大学;2010年
张洋;[D];长春工业大学;2010年
朱玲;[D];南昌大学;2010年
熊祥;[D];华东理工大学;2011年
陈文博;[D];华东理工大学;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吴献钢,黄大贵,陈畅;[J];电子科技大学学报;2003年04期
张元良,方加宝,刘欣,郭丽莎,陈懋圻;[J];大连理工大学学报;1993年06期
赵杰,G.T[J];低温与超导;2005年01期
张冰蔚;林杰;;[J];江苏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年05期
邓志宇,邓肇南;[J];机床与液压;2005年04期
潘振宁,吴玉厚,张珂,陈士忠;[J];机电产品开发与创新;2004年01期
周惠兴,王先逵;[J];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CIMS;1998年02期
曹辉;李双跃;;[J];机械设计与研究;2011年01期
吕福在,项占琴,戚宗军,程耀东;[J];机械科学与技术;2000年05期
贾振元,杨兴,郭东明,侯璐景;[J];机械工程学报;2001年11期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邓志宇;[D];广东工业大学;2004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建新;[J];世界制造技术与装备市场;2002年03期
易旺民,吴丹,高杨,赵彤;[J];清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年08期
吴丹,王先逵,赵彤,高杨;[J];清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年11期
潘尚峰,赵广木,马骋,冯之敬;[J];清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8年11期
孙永强,冯之敬,赵广木;[J];机械设计与制造工程;2002年02期
冯之敬,马骋,赵广木;[J];清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0年05期
何培杰,周国柱,张建钢,邱磊,郭世平;[J];机械开发;1998年03期
冯宗杰;陈志华;杨帆;;[J];机械设计与制造;2011年04期
胥光申,高晓丁,金京;[J];西安工程科技学院学报;2002年01期
何培杰;;[J];上海机床;1997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吴玉厚;张珂;;[A];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国科技工作者的历史责任——中国科协2003年学术年会论文集(上)[C];2003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王恒;[D];山东大学;2003年
武洪恩;[D];山东大学;2007年
孙华刚;[D];东北大学;2008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李抢;[D];华中科技大学;2013年
韩同鹏;[D];宁波大学;2010年
段春;[D];华中科技大学;2012年
李旭;[D];沈阳理工大学;2013年
汪军;[D];扬州大学;2009年
张恒;[D];国防科学技术大学;2006年
杨帆;[D];中国人民解放军国防科学技术大学;2002年
徐志刚;[D];河北工业大学;2006年
武杰;[D];河北工程大学;2013年
杨良才;[D];国防科学技术大学;2005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400-819-9993
《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电子杂志社有限公司
同方知网数字出版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地址:北京清华大学 84-48信箱 知识超市公司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 新出发京批字第直0595号
订购热线:400-819-82499
服务热线:010--
在线咨询:
传真:010-
京公网安备74号基于在线误差检测的零件加工精度PID控制模型在细长轴车削加工中的应用研究--《陕西科技大学》2012年硕士论文
基于在线误差检测的零件加工精度PID控制模型在细长轴车削加工中的应用研究
【摘要】:零件加工精度是所有生产加工中都必须考虑的重要因素之一,它直接影响着产品的性能和质量,随着对产品使用要求越来越高,现代产品日益趋向于精密化、袖珍化,所以对零件加工精度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采用误差补偿的方法是通过对加工系统进行一个反馈调节来对零件的加工精度进行控制。误差补偿是在加工过程中,通过对加工误差进行检测,及时对系统做出相应的调整以提高零件的加工精度。可以看出,在误差补偿技术中,除了自身的误差补偿模型外,检测的精度也起到很重要的作用。本文在通过对误差检测技术和误差补偿技术的国内外发展现状做出相应研究后,总结了目前国内外误差补偿技术和检测技术的不足,提出了一种新的误差补偿技术——零件加工精度PID控制模型。通过对数控车削过程进行分析,建立数控车削闭环制造系统,把经典的PID控制理论和其结合,构建了零件加工精度PID控制模型的数学模型。并且针对该模型在数控车床对细长轴加工精度的控制过程开发了一套在线检测系统。
在零件加工精度PID控制模型中,把整个数控加工系统看作是一个闭环控制系统,把数控加工中由各个环节产生的累积误差看作是系统的偏差,根据PID控制原理,对系统的偏差进行比例、积分和微分调节,把经过PID控制器调节后的输出信号作为误差补偿信号对数控加工系统做出相应的调节。
误差补偿的在线检测系统是借助C++Builder6.0软件开发平台开发的一套软件程序。把德国米铱公司生产的DT3010电涡位移流传感器作为检测系统的测头,把传感器的输出信号通过模拟量输入模块,串口通讯和计算机进行连接,通过在线检测系统软件对信号进行相应的处理,得到误差补偿信号,对系统做出相应的调整,生成数控加工NC程序。
为了验证零件加工精度PID控制模型的有效性,借助开发的误差在线检测系统,把该模型应用在数控车床细长轴进行加工中,进行了一组对比试验,通过对试验数据的对比分析,证明了零件加工精度PID控制模型能够明显的提高细长轴的加工精度。
【关键词】:
【学位授予单位】:陕西科技大学【学位级别】:硕士【学位授予年份】:2012【分类号】:TG51【目录】:
摘要5-7ABSTRACT7-111 绪论11-17 1.1 选题的目的和意义11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11-15
1.2.1 误差补偿技术发展及研究现状11-13
1.2.2 在线检测技术应用研究发展现状13-15 1.3 本文研究内容及研究方法15-16
1.3.1 研究内容15-16
1.3.2 研究方法16 1.4 本章小节16-172 零件加工精度 PID 误差控制模型17-29 2.1 引言17 2.2 PID 控制简介17-22
2.2.1 离散型 PID 控制原理20-21
2.2.2 PID 控制系数对系统的影响规律21-22 2.3 零件加工精度 PID 误差控制模型的建立22-27
2.3.1 数控车削闭环制造系统22-23
2.3.2 数控车削零件加工精度 PID 误差控制模型的建立23-26
2.3.3 零件加工精度 PID 误差控制模型和其他误差模型的比较26-27 2.4 本章小结27-293 在线检测系统的建立29-47 3.1 引言29 3.2 在线检测系统介绍29-31 3.3 在线检测系统的开发31-44
3.3.1 eddyNCDT3010 电涡流式非接触式位移传感器的应用31-35
3.3.2 测头夹具的设计35-36
3.3.3 模拟量输入模块36-38
3.3.4 基于 C++Builder 6.0 的检测系统软件设计38-43
3.3.5 在线检测系统的总体构成43-44 3.4 在线检测系统精度分析44-46 3.5 本章小节46-474 基于零件加工精度 PID 控制模型下的数控车削细长轴在线误差补偿试验47-59 4.1 引言47 4.2 试验设计47-50 4.3 试验的实施50-54
4.3.1 试验对象50
4.3.2 试验设施50-52
4.3.3 试验步骤52-54 4.4 实验数据分析54-57 4.5 实验总结57-595 总结与展望59-61致谢61-63参考文献63-67附录Ⅰ 在线检测系统主要程序段67-75附录Ⅱ 相关试验数据75-79附录Ⅲ 相关试验图片79-81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81-82
欢迎:、、)
支持CAJ、PDF文件格式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王运;黄大贵;杨天文;;[J];电子科技大学学报;2007年02期
王家安;王慧敏;高鹏;张鹏;;[J];锻压装备与制造技术;2008年02期
王时龙;祁鹏;周杰;杨勇;李川;康玲;;[J];重庆大学学报;2011年03期
张晓峰;;[J];CAD/CAM与制造业信息化;2005年12期
王冉;叶文华;陈晓梅;;[J];CAD/CAM与制造业信息化;2009年04期
周静;陈蔚芳;曲绍朋;;[J];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2010年09期
范晋伟;邢亚兰;郗艳梅;康方;;[J];机械设计与制造;2008年09期
张庚申;高健;陈岳坪;;[J];机械设计与制造;2011年10期
任锟;陈文华;潘骏;陈换过;林思达;;[J];机械工程学报;2010年15期
王福吉;贾振元;阳江源;卢晓红;;[J];机械工程学报;2011年13期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熊丹;[D];浙江大学;2007年
黄爱勇;[D];南京农业大学;2007年
曹卫;[D];上海交通大学;2007年
郑剑;[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08年
唐晓艳;[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09年
王伟;[D];兰州理工大学;2009年
方勇;[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09年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常京龙;鑫龙;;[J];长江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年10期
张国政;杨海卉;;[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年01期
钱艺;王沁;吴巍;刘金龙;;[J];电子科技大学学报;2008年06期
王福元;徐家文;赵建社;;[J];东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年05期
贺甲;田学光;张德龙;田兴志;;[J];工程设计学报;2010年06期
常京龙;;[J];工具技术;2011年12期
张现东;卜昆;程云勇;董一巍;;[J];锻压技术;2012年04期
王朝兵;陈小安;陈宏;秦伟;吴国洋;;[J];重庆大学学报;2012年09期
何改云;贾红洋;;[J];电子测量与仪器学报;2012年10期
何春燕;李为民;张建军;黄田;;[J];兵工学报;2012年1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郑金兴;张铭钧;孟庆鑫;;[A];2007'中国仪器仪表与测控技术交流大会论文集(一)[C];2007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李大奇;[D];吉林大学;2011年
沈南燕;[D];上海大学;2011年
陈书涵;[D];中南大学;2009年
张斌;[D];北京工业大学;2012年
杨勇;[D];重庆大学;2012年
李鹏;[D];大连海事大学;2012年
章春来;[D];电子科技大学;2012年
张晓红;[D];湖南大学;2010年
杨志鹏;[D];东北石油大学;2013年
周思杭;[D];浙江大学;2013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万海波;[D];浙江大学;2011年
徐庆松;[D];济南大学;2011年
刘海阳;[D];中南大学;2011年
王雪芳;[D];中南大学;2011年
刘天豪;[D];西南交通大学;2011年
匡正;[D];湘潭大学;2011年
李亮;[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09年
罗文;[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10年
郑学刚;[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10年
刘黎;[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宣玲娟;[J];安徽建筑;2005年04期
张剑英;[J];兵工自动化;2000年03期
袁洪芳;[J];兵工自动化;2002年02期
范晋伟;[J];北京工业大学学报;1999年02期
范晋伟,田越,宋国荣,黄旭东,康存锋;[J];北京工业大学学报;2000年02期
孙宏书,许宝杰,张怀存,徐小力;[J];北京机械工业学院学报;2002年01期
李庆利,张少军,李忠富,白荫玖,金剑,苟中魁;[J];北京科技大学学报;2003年03期
郑轶;宁汝新;唐承统;上官景昌;;[J];北京理工大学学报;2006年01期
吕晓琪,王洪仁,刘建勋;[J];包头钢铁学院学报;2002年02期
任四刚,谢利利;[J];重庆邮电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年03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刘焕牢;[D];华中科技大学;2005年
杨建国;[D];上海交通大学;1998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卢绍青;[D];北京工业大学;2001年
卢涛;[D];郑州大学;2002年
唐爱民;[D];福州大学;2004年
郭彦颖;[D];吉林大学;2005年
梅宗庭;[D];重庆大学;2005年
赵付舟;[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06年
胡韦华;[D];浙江工业大学;2006年
张斌;[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07年
鲁远栋;[D];西南交通大学;2007年
王冉;[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07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400-819-9993
《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电子杂志社有限公司
同方知网数字出版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地址:北京清华大学 84-48信箱 知识超市公司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 新出发京批字第直0595号
订购热线:400-819-82499
服务热线:010--
在线咨询:
传真:010-
京公网安备74号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车削加工的历史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