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53层的新世界国贸大厦厦,当年为特区赢得深圳速度的美誉,你知道深圳速度是_________天一层楼吗?

张恩沛回忆国贸大厦建设背后的故事1984年9月4日,以&三天一层楼&名扬天下的国贸大厦封顶,53层的大厦主体工程顺利完成。国贸大厦建设中创造的&深圳速度&,成为深圳经济特区建立之初,最早打响的城市品牌。今天,&深圳速度&已经成为深圳精神重要的内涵之一,有力推动了全国改革开放事业的蓬勃发展。口述张恩沛(时任中建三局副局长兼中建三局一公司总经理,现已退休)夜景中的国贸大厦。资料图片 国贸大厦以&三天一层楼&声名远播。1984年9月4日,国贸大厦举行封顶仪式。 《深圳特区报》1984年9月5日一版刊发消息。建筑&鄂军&进深背水一战从湖北穷乡僻壤挤进深圳热火朝天的建设工地,我们用了差不多两年时间,PK掉不知多少全国同行,才拿到国贸建设的中标通知书。回过头来想,当年创造出&三天一层楼&的奇迹,都是被逼无奈,豁出去拼下来的。当年纯粹为挣口饭吃,没想到一炮打响,成就了今天的业绩。当时我是中建三局一公司的总经理,挂三局副局长的头衔,驻扎在湖北荆门。1981年,是公司处境最困难的时候。全公司4000多人,在计划经济制度下,没有工程可做,都在&窝工&。4000多张嘴,那叫嗷嗷待哺啊。那年夏天我去武汉办事时听三局一个处长说,深圳特区在搞建设,向中建总公司要施工队伍。我马上赶到北京,找建工总局的领导,申请到深圳承接工程,希望总局借几十万元给我们先用,赚了钱马上还。总局领导经不住我的死磨硬泡,说你这种精神值得鼓励,借给你100万,你去吧。就这样,我从荆门拉了支队伍就到了深圳。一到深圳,马上就被这里的气氛感染了。全国十万建筑大军正在特区会战,到处是工地,到处是兴旺景象。我对工程经理说,咱们来对了,这才叫解放生产力啊。没想到,要踏进深圳这个大工地,我们得跟全国来的成百上千家建筑队伍竞争。光在深圳市基建办&挂号&,就用了一个月时间。从承接第一个项目&&人民医院门诊部工程(7000平方米)开始,我们从小到大,在深圳扎下了根。在骂声中成长在鞭策中进步现在回想起来,我们当时在国贸施工中,跟头驴差不多。为什么这样说呢?当时的国贸大厦业主代表,心直口快,对我们搞施工新工艺不那么放心,尤其是在滑模施工接二连三失败后,他在工地会议室拍着桌子骂:&你们没有弯弯肠子,就不要吃镰刀头子。人们都说卸磨杀驴,你们这磨要再拉不动,老子现在就杀驴。&咆哮过后,摔门而去。承接国贸工程时,我们在标书中提出,用滑模施工建设。我们设想,以前用这种新工艺建设过240米高的电厂烟囱和冷却塔,有一定的经验,刚好可以用在国贸项目上。结果,队伍一进场试验就发现,原来的经验在这样一座53层、160米高,10万平方米体量的超高建筑上一点用也没有。从1983年6月到9月,技术人员没日没夜攻关,力图掌握新工艺。陪伴我们这4个月的,是业主单位、同行的无情鞭策和激励。乌云压顶,我找到时任深圳副市长罗昌仁表态:我们已经找到了失败原因,一定再给我们一次机会,如果还不成功,一,我们加倍赔偿损失;二,组织上怎么处理都可以,直至法办,毫无怨言。关键时刻,罗昌仁拍板,说国内是第一次把滑模新工艺用于超高层建筑,失败在所难免,如果要退回过去的老路,我们永远也不会有进步。建议再给施工队伍一次机会,让滑模在他们手上成功吧。会后,罗昌仁用殷切的目光看着我说,&你们的成败也是我们的成败,宁可晚滑(不要抢工期),也要成功。&&&擅自&动用外汇险遭处分为解决施工新工艺的难题,我&只斩不奏&,动用外汇买了一台混凝土输送泵、一台混凝土搅拌站和两个爬塔,花了300万元港币。过了6年,我才知道,因为这件事,我险些挨了处分。为什么只斩不奏呢?为保证滑模施工成功,必须有先进设备配合,当时只有进口的途径。而我们要购置5万元以上的设备,要经过北京中建总公司批准。那时通讯也不发达、机关公文呈来转去,你的请示很难等来及时满意的回复。有句话这么形容:打个电话说不清,发个电报说不明,不干肯定被淘汰,干了人家说不行。在特区火热创业的年代,走常规的路子保险,但肯定要被淘汰。于是,我直接向深圳市领导请求,由甲方担保,我们进口施工机械。那时都是用外汇结算,第一次购买就花了60万。这个数字已经远远超过国家外汇管理局的规定。但是,我们已经顾不了那么多了。先干了再说,时间不等人哪。1989年,我到了退休年龄。那时我正在北也门项目现场,有一天接到一位同事的电话,告诉我说,中央12个部委联合在深圳检查财经审计。你在深圳动用庞大的外汇进口设备,已经属于严重违纪违法行为。鉴于你是为国贸大厦施工着想,深圳市领导为你说了不少好话。最后联合调查组给你的结论是:功大于过,下不为例。我这才知道,原来&深圳速度&诞生5年了,我头上居然一直悬着这么一把&利剑&,随时能终结我的前途。&深圳速度&成了最好名片自打国贸项目&三天一层楼&传播出去,中建三局就成了国内各地政府的座上宾,&深圳速度&算得上是自我介绍的最好名片。1984年国贸大厦封顶,挟着&深圳速度&带来的名声,我们接连拿下了深圳发展中心大厦、地王大厦等超高项目。那年我去厦门考察,受到当地省市政府同志的热烈欢迎,介绍我们时,人家不说我们是中建三局的,而说是&深圳来的队伍&。我们心里那个高兴啊。国贸项目成功之后,几乎一夜之间,从我们四处找工程,变成了各地的项目主动找上门。比如沈阳电视塔,就是当地政府派人直接找来,一定要我们去做,还十分&凶悍&地放下话来:你们做也得做,不做也得做。我黏上你们了。从深圳出发,我们的项目在上海、珠海、南京、沈阳等地遍地开花。企业从最初发愁没米下锅,几千人等饭吃,变成现在一年承接600多亿元的项目、忙得人手永远不够。国贸大厦就是我们行走天下的&通行证&。记者点评国贸大厦建设中创造的&三天一层楼&,与蛇口&开山第一炮&并称为最具代表性的深圳词汇,构成深圳精神的核心。敢闯敢试创造的&深圳速度&,在冲破旧体制和机制束缚的过程中,培养出鼓励进取、开放包容的特区价值观,形成了特区品格。&三天一层楼&扬名天下20多年后,一大批深圳企业将特区的旗帜插到大江南北、四海五洲,成为深圳速度的新载体。&深圳速度&,起于国贸大厦,无远弗届。重拾&国贸精神&擦亮&金字招牌&陈玉刚讲述国贸大厦变迁 口述陈玉刚(深物业集团董事长)1992年小平同志视察特区,在国贸大厦上说,深圳发展这么快,是靠实干干出来的,不是靠讲话讲出来的,不是靠写文章写出来的。深圳的重要经验就是敢闯。我们把小平同志说的敢闯、敢试概括为&国贸精神&,作为激励企业发展的精髓。从国贸大厦建成至今,已经接待了党和国家领导人、外国政要600多人次。国贸一直是特区发展历史上排名第一的地标建筑。不过,随着深圳城市重心的西移,以及人民南一带的基建施工,国贸大厦的商业经营没能更上一层楼。特别是2005年到2007年间,由于商业模式没能及时更新,加之决策失误,导致国贸2万多平方米的商业物业空置了3年,给企业造成巨大损失。回过头来看,深物业在发展道路上的&迷失&,关键在于没能传承好&国贸精神&,一度丢掉了国贸精神的精髓。2007年起,我们重拾国贸精神,大胆实施走出去战略,深物业从2008年开始业绩扭亏为盈,今年上半年已经实现净利润1.27亿元,历史遗留问题处理完毕,引进了天虹商场,盘活了商业资产。随着人民南片区的整体改造,国贸大厦的生意越来越好做,这个承载&深圳速度&的&金字招牌&也越擦越亮。&相关文章二手房 租房&&深圳国贸大厦见证的历史:“三天一层楼”的深圳速度(图)(2)-今日关注-齐鲁晚报网
深圳国贸大厦见证的历史:“三天一层楼”的深圳速度(图)(2)
核心提示:
深圳国贸大厦可以说是深圳的一个地理坐标,是中国建成最早的综合性超高层楼宇。尽管,国贸大厦楼高53层,但在高楼耸立的今天已不算是最高的一个。深圳国贸大厦从1982年10月至日共37个月即竣工。以三天一层楼的速度,见证了当时的“深圳速度”
国贸大厦位于嘉宾路与人民南路交汇处。1992年,邓小平同志视察深圳,在这里发表谈话(即&南方谈话&部分内容)。她是诞生&神话&的地方,她的&矗立&本身就是神话。说起最早的建筑工程招标,说起三天一层楼的&深圳速度&,说起那个春天声震天下的&南方谈话&,你总会说起她。她曾是中国第一高楼,如今她在高楼林立中仍是需要仰望的里程碑。
&中华第一高楼&
国贸大厦占地面积2万平方米,建筑面积10万平方米,是中国建成最早的综合性超高层楼宇,素有&中华第一高楼&的美称,是深圳接待国内外游客的重要景点,党和国家领导人邓小平、江泽民、李鹏等先后光临国贸大厦、国际政治要人尼克松、布什、海部俊树、李光耀、加利也行后到国贸访问过。国贸大厦是&深圳经济物区的窗口&也是&中国改革开放的象征&。
深圳速度编辑深圳国贸大厦(国际贸易中心大厦),以三天一层楼的速度建成,这在当时是绝无仅有,创造了建筑史上的新记录。国贸大厦高160米,共53层,由中建三局一公司负责施工,从1984年10月至日共37个月即竣工。
中建三局一公司运用自己独创的建筑新技术---滑模法,在随后的207天里,"滑"完了43层,平均4.8天一层,最快达到3天一个结构层。这一速度居世界领先地位,被特区人赞誉为"深圳速度"!日,国贸大厦竣工。1987年,该工程荣获首届鲁班金像奖,次年又获国家银质奖。而,"三天一层楼"成为享誉中外的"深圳速度"的象征,被常用来形容速度特别快,效率非常高。
【换个姿势看山东-天天豪礼有惊喜-全新界面国际范儿】
壹点在你身边,欢迎下载体验
责任编辑:白丽
扫描左侧二维码或直接加微信号“qiluwanbao002”关注齐鲁晚报官方微信公共平台。深圳国贸大厦三天盖一楼 述说“深圳速度”(图)
11:11 
   53层160米高的深圳国贸大厦,于1986年落成。当时著名的“深圳速度”,指的就是它三天一层楼的速度,这在当时绝无仅有,打破了当时建筑史上的纪录。它还是第一座由中国人自己设计、施工建成的综合性超高层建筑,有“中华第一高楼”的美称。  最为重要的是:它是中国改革开放的象征,是“神话”诞生的地方。1992年早春,邓小平登上了国贸大厦53楼的旋转餐厅,看着一座座高楼鳞次栉比,老宝安城变得巴掌大,湮没在高楼大厦之中,窗外日新月异的景象让老人家顿生感慨,强调判断姓“社”姓“资”的标准,主要是“三个有利于”,同时提出“基本路线要管一百年,动摇不得”。从此,东方风来满园春,经济特区乃至全国力辟冰谷,破浪前进,掀起一轮又一轮的发展高潮。而今,国贸和它代表的商圈,光芒虽已被后起之秀掩盖,但是引退与沉寂反而更印证了它当年的辉煌。似乎没有它,什么楼都不会有。有了它,才有如今红红火火的生活。
站内直通车
Copyright ©三天修一层楼的“深圳速度”怎么来的?
08:23:25 来源: (成都) 
  日,深圳国贸大厦主楼封顶,比预计的工期整整提前了一个月。工程师罗君东回忆,主楼开建后,先是7天建一层,后来速度提升到5天、4天一层。从第30层开始,持续以3天一层的速度盖楼,当时香港的最快速度是5天一层,美国的最高速度是4天一层。
深圳:“地王”的下一站?
“更快、更高”,不仅是人们在赛场上的期望,也被深圳人用于对摩天大楼不断提高中。
■本刊记者王刚
对于那些初来乍到的游客,地王大厦是深圳最不容忽略一个标志,它是曾经的亚洲最高,“深圳速度”的最佳代言者。
离地王大厦不远,是深圳另一个最不容忽视的景致——邓小平画像。
从邓小平画像到地王大厦,走路不过五分钟。画像前的那个十字路口,几乎是最具深圳特色的留影地点。每一个到过深圳的人,都试图在这里摆个姿势,第一张是邓公注视下的自己。然后一转身,再来一张以地王大厦为背景的“深圳速度”。
对于这个城市,如此安排意义鲜明,前者是它辉煌的过去,而后者,指向它的现在和未来。过了邓小平画像,地铁的报站,都颇显得悠扬而意味深长——“下一站,地王。”
速度之于深圳,从来都是一个极具诱惑的词语。从特区成立之初,每一个来到这里的人都试图把自己变成一个高速运转的永动机。他们最看不惯的就是上海人的谨小慎微和北京人的慢条斯理,用一句当时的经典话语来说,就是“空谈误国,实干兴邦”。
1992年,邓小平南巡离开深圳的时候,说的最后一句话,也是,“你们要搞快一点!”
不久,深圳掀起了第二次快速建设的高潮。四年后,地王大厦以“两天半建设一层”的速度成就了亚洲第一高楼,充分诠释了这个“快”字。
而此前这个最快速度的纪录保持者是深圳的国贸大厦——那是这个城市80年代的地标,它建成的时候,曾以每三天一层的建设速度,令国人乍舌。
如今,这个城市的年轻人已经很少记得当初国贸大厦的速度和高度了。而“下一站,地王”,已经喊了10多年了。他们盼着继续刷新这个高度。
在深圳,刘继红每天站在这个城市的任何角落都能看到地王大厦。她说,这个无处不在的形象,让她觉得希望时刻都在。
刘的工作是地王大厦观光层的解说员,每天她都要站在68层高的玻璃窗前,面对游客重复着相同的话,“你们眼皮子底下的那片空地,就是香港的新界。”
两年前,刘继红从河南驻马店来到深圳。对于她来说,两个城市间的差距,比它们之间的地理距离还要远。刘继红是在河南读的旅游专业,毕业后她像每一个小城市的年轻人一样,对大城市充满着各种想象。虽然最近十年来,这个城市是否将被抛弃的争论,一直持续。
而刘继红对于这一切,仿佛毫无察觉。两年来,她在深圳的工厂做过工,在餐厅当过招待,直至两个月前,她终于找到了一份与旅游有关的体面职业,在地王大厦观光层做一名导游。
但在地王大厦上班的第一天起,她就不得不接受一个事实,来这里观光的人远远没有她想像中多。自从2003年内地开通港澳自由行之后,对于内地游客,与其在这里远眺香港,倒不如签一个“自由行”直接过去。
她时常跟游客介绍香港的新界有多大以及中环的交通有多堵。而那些地方她至今也没去过,她的家乡,至今没有开通港澳自由行,去那里玩,手续比较麻烦。
如今来这里远眺香港的人,几乎都跟她一样,清一色来自小城市,不属于“自由行”惠及的人群。
刘继红不知道深圳此前的地标国贸大厦确切在什么位置。总之,她会指着一群灰头土脸的楼宇给你说,就在那一片。毕竟它太矮了,只有160米,还不及地王高度的一半,地王知道吗,有384米。
关于国贸大厦她所知不多,如今也很少时候被人问及。对于一个刚来这里两年的外地人,刘艳红更关心这个城市的现在和未来,而不是它的过去。
靠近地王大厦不远的一片空地,据称即将是深圳的下一个地标。那里就是她眼里这个城市的未来,她说,新地标今年就要开建,88层,比地王大厦高20层。
而事实上,这个城市自从地王大厦之后,下一站究竟在哪,连它自己都迷惑。因此,每一年都有新地标诞生的消息,而最终这个消息又都不了了之。
最初的速度
如果不是刘继红主动介绍,几乎没有人会把地王大厦的总体形状看作竖起的两支笔和一本立着的书。从地面任何一个角度看,它唯一给人的感觉就是,单薄。
她说,这代表着深圳即将书写新的篇章。
如果试图把深圳的建设当作一本书,1984年建成的国贸大厦,在开始的那几页上。
国贸大厦位于深圳人民南路与嘉宾路的交界处,紧邻国门,那里是当年深圳改革最早开发的前沿阵地,也是这个城市的第一个黄金十年的象征。
如今,这个黄金地段已显得杂乱,当年全国最高的国贸大厦在深圳已经排不到前十。
改革初期,对于把特区的金融中心放在哪里,起初存在着争议。当时的罗湖,还是两个山包,周围是洼地,年年发大水,汪洋一片。
如果把最初的金融中心建在这里,无疑将加大基础建设的投资。而另一面,罗湖是外商进入国门后的第一站,关系到深圳乃至中国的形象。于是,这个城市最终决定,先从装点门面做起。
而建设一幢足够高大的摩天大厦,无疑将令每一个走进国门的外商眼前一亮。
1982年,深圳市政府开始筹建国贸大厦,最初的目标就是,建一座在全国,乃至亚洲都数得上的标志性建筑。
当时,香港最高的建筑是合和大厦,建成于1980年,位于港仔著名的皇后大道东,楼高65层。在内地,南京金陵饭店正在试图成为当时的中华第一高楼,它计划建设37层。
为了和香港形成完美对接,深圳国贸大厦的设计一开始就向香港的这个“老大哥”看齐。规划建设53层,肯定是当时内地的第一高楼。
合和大厦顶部有个圆形的旋转餐厅,这在当时是一个风靡港岛的著名景点。国贸大厦的设计也特意加入了这个圆形的旋转餐厅,只不过,为了表现中国天圆地方的古典理念,把大楼的身子设计成了方形。
摩天大楼事实上是来自美国的特产。1851年,电梯的发明,直至19世纪末钢铁工业的发展,使得建筑向上走成为无限的可能。
整个20世纪,美国建筑向上走的趋势都是锐不可挡的。直到1973年西尔斯大厦建成之后,美国的建筑师终于开始思考,不断向上突破的成本是得不偿失的。
美国的摩天大楼热开始消退,建筑师们开始把更高、更快的理念输向亚洲,寸土寸金的港岛自然成了热土。
而之于深圳,改革初期这里并不缺乏土地,建设国贸大厦的一个意义是向全世界展示中国改革的决心。
当时,包括国内和国外的舆论,都对改革初期的深圳缺乏信心,国内有人把特区比作“租界”,而在国外也有人把这里大规模的建设称作“假大空”。
1982年的深圳是个大工地,也是建设者的淘金地。工程师罗君东作为建筑大军的一分子,就是在这一年来的深圳,当时他更多图的是,每月能够多拿6块钱的特区补助和买到便宜的香港货。
日,深圳国贸大厦主楼封顶,比预计的工期整整提前了一个月。工程师罗君东回忆,主楼开建后,先是7天建一层,后来速度提升到5天、4天一层。从第30层开始,持续以3天一层的速度盖楼,当时香港的最快速度是5天一层,美国的最高速度是4天一层。
“深圳速度”自此叫响,国贸也成了这个城市的第一个地标,当时有句话,不到国贸,不算来过深圳。
1984年,比“深圳速度”更快的是“蛇口速度”,他们的口号是“时间就是生命,效率就是金钱”。
如今回忆起来,罗君东也觉得所谓的“深圳速度”,精神意味大于实际。当时,深圳市政府给我们订的目标是276天封顶,起初他们也只是想放个卫星,表个改革的决心。合同书上倒是写着,提前一天完工,奖金5万,耽误一天,罚款5万。没想到我们最后不但完成了,还提前了一个月。
那一年,真正罕见的速度并非来自于国贸大厦,深圳市用7个月的时间,完成了深圳大学68000平方米的建设,让全国为之一震。而后来的事实却证明,文化的建设单靠速度是不行的。
1985年,就在特区沉浸于对“深圳速度”的不绝赞歌中的时候,这个城市的发展却遭遇了最强烈的诟病。一种说法是,特区的发展全靠内地,深圳赚的都是内地的钱。
自此,深圳迎来了一段低迷时期,中央首先拔掉了“输血的针头”,银行贷款大面积收缩,深圳的基础建设投资一下砍去了10个亿。建筑工人失业了,特区17万人的基建队伍,只留下了9万人,20幢18层以上的高楼停建了。
“深圳速度”的下一步
深圳再度引起人们注意,已经是1992年。
这一年之前,中国的改革一度陷入徘徊。在深圳,在此前的一年里,这个城市发生了几件大事:
刚刚开张的深交所,连续经历了10个月的大跌,一度面临崩盘的危险。这让初涉股票市场的深圳市政府显得手足无措,不得不筹集2亿元救市。
此前风光了十年的蛇口工业区开始走向步伐放缓。这个曾经的中国改革急先锋出现的问题,为深圳的前途也敲响了警钟。
关键时刻,邓小平的南巡,重新让这个城市看到了希望。他明确要求,深圳走得更快一点。
和之前的十年一样,这个城市的再度发展需要一个加速度。如果说,十年前的国贸是深圳第一轮改革的标杆,那么之后的地王大厦,就是深圳再度起跑的信号。
就在邓小平南巡讲话发表后不久,深圳市政府将蔡屋围的一块旺地推向市场,这块地总面积18734平方米,是当时内地首次实行国际招标出让的地块,吸引了近200家境内外公司竞标。最终,深业集团和熊谷组公司联合以1.42亿美元中标。
那一年,深圳确立了此后的两个城市地标性景观,一个是地王大厦的规划,另一个就是邓小平画像。画面右上角是邓小平南巡讲话中的一句:不坚持社会主义,不改革开放,不发展经济,不改善人民生活,只能死路一条。
这个城市试图通过这两个地标,强调深入改革不可动摇。四年后,画像进行了更新,口号变更为“坚持党的基本路线100年不动摇”。
之后,在地王大厦建设的数年里,深圳的经济都保持着高速发展的强劲势头。直至1996年,地王大厦竣工,成就了当时的亚洲第一、世界第四。它还刷新了一项纪录,那就是把国贸大厦当年三天一层的建设速度,提升到了两天半一层。
到了1997年,香港回归,尤其在亚洲金融危机之后,深圳面临着发展路径的重新选择。许多深圳人在那一年充满了担忧,觉得这个城市已经走到了它的最高点。此后,它的去向再没有那么多外力可以依靠。
更重要的是,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内地城市,开始以与深圳相当甚至更快的速度发展。“深圳速度”也就少有人提了。
(本文来源:国家历史
比盗金佛还要更离奇的,是下蒙汗药。湖南人邹永成的从日本回来,提供情报说他的婶子有很多值钱的首饰。这群为了伟大事
长期以来,袁世凯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一事,几乎众口一词,说是孙中山“让位”给袁世凯的。认为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的
据中国情报,日晨,美军16架P-38式战斗机击中山本五十六座机。
朱元璋当了皇帝便大杀功臣,惟独有个信国公汤和活了下来,其原因何在?
纳博科夫是典型的20世纪文学大师。但大师们及其文学会被新时代唾弃么?
我来评两句!
网易通行证:
网易新闻24小时点击排行
网易新闻24小时评论排行
网易新闻图片推荐
网易公司版权所有深圳国贸大厦 “深圳速度”从这里诞生
日 15:37:29
来源:南方日报
&&& 1992年1月,邓小平同志在深圳国贸大厦听取深圳市委负责同志汇报,并发表了深深影响改革开放进程的&南方讲话&。&
&&& ▲深圳国贸大厦近照。&
&&& ▲20世纪80年代的深圳罗湖地区,国贸大厦可谓一枝独秀。&
&&& 改革开放拉开帷幕后,来自全国各地的打工者涌入深圳,参加特区建设。图为一名在深圳国贸大厦附近劳动的工人。&
&&& 一座建筑见证了一个城市的发展与繁荣,一个城市浓缩了一个国家改革开放的奇迹。深圳国贸大厦便是如此,她的诞生,创下了中国的数个第一:我国最早实行招标的建筑工程,在国内率先大面积运用滑模施工,以及抒写&改革开放神话&&&&&三天一层楼&的&深圳速度&&&
&&& 意大利学者克罗齐说: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从新中国六十年的岁月中,抽离出深圳国贸大厦这一&标本&,我们可再次回味&深圳速度&的历史意义。速度意味着效率,效率背后则是创新。用创新赢得尊严,也正是深处金融危机中的广东乃至中国当下最需要的。
&&& 解密少赚几百万创了&深圳速度&
&&& 在彩色照片还很稀少的年代里,上世纪80年代,一张四顶&红帽子&的照片反复出现在各种报章上。照片中的四个人,在那时被称作&缔造深圳速度的四顶红帽子&:工地负责人王毓刚,工地党支部书记厉复兴,技术负责人俞飞熊,滑模小组组长罗君东。在国贸大厦的建设热潮中,这4个年轻人被推到了历史的前台。
&&& 不惜一切代价承建方&拿下&国贸
&&& 深圳国贸大厦高160米,53层,由中南建筑设计院设计、中建三局建造。它在建设过程中创下了3天1层楼的&深圳速度&,但承建方为此却付出因放弃另一大项目而少赚几百万港币的代价。
&&& 1983年,中建三局一公司刚接下金城大厦工程,该项目由6栋32层的大楼组成,港商给出的条件非常优厚。而几乎就在同一时刻,深圳市政府宣布投建一座50层的大楼&&&深圳国际贸易中心大厦。时任中建三局局长的张恩沛特地从武汉来到深圳参加投标,但深圳市政府要求:参加国贸大厦招标,就必须放弃金城大厦工程
&&& &国贸&只是一个有可能辉煌的希望,而&金城&却是唾手可得的经济利益,张恩沛反反复复拿不定主意,而投标的日期已经临近了。经过反复考虑,中建三局决定:国贸大厦是深圳特区的标志性建筑,是足以载入史册的工程,要不惜一切&拿下&它!
&&& 日,国贸大厦比计划提前1个月封顶。从那时起,&深圳速度&就在全国传开了。四顶&红帽子&之一的王毓刚说,中建三局建国贸大厦赚了1000多万元,但如果接金城大厦项目可多赚几百万港币。
&&& 贷款购买设备受到经济审查
&&& 中建三局是以&滑模施工&中标,但实际试验数次失败却差点压垮了他们。滑模工艺是指先用钢结构搭建模板,再往里浇灌水泥,等到水泥大体凝固,再往上提升模板。这种盖楼的方式虽然快,但是如此大面积的滑模施工国内尚无先例。
&&& 3次试验,3次失败!四顶&红帽子&连同1000多位工人被狠狠打击了一把。为了顺利实施关键的滑模施工技术,张恩沛在四顶&红帽子&面前做出了承诺&&&你们要什么设备,我给你提供什么!
&&& 等真正拿到设备清单一算账,张恩沛一筹莫展了:折合外汇一算,最起码没有八十万元是不行的。八十万元呐!怎么解决?按照国家当时的规定,购买价值在五万元人民币以上的设备,就必须向国家建设部递交书面报告,报告的审批少则几个月,多则一年。谁都猜得到,最终的结果很可能是未被批准。国贸大厦的工期一天天临近,再不开工,大厦将无法按期交付使用。
&&& 张恩沛干脆来了个&只斩不奏&,未经请示上级,张恩沛以个人名义做担保,用外汇券从香港采购了2个爬塔、3台混凝土输送泵和1台混凝土搅拌站。当晚11时,新设备刚到,他们就连夜进行滑模试验。&豁出去了,反正我不为自己,你法办我,我也心安理得。我觉得我没有做错什么,过去当兵,我牺牲都不怕,现在搞这个为了国家,我怕什么?&张恩沛并没有为当时的做法而后悔。
&&& 就因为在国贸施工期间的这个举措,张恩沛在1989年受到了有关部门的经济审查。审查的结果只有八个字:功大于过,下不为例。
&&& 过了这一关,国贸大厦工程建设就&雨过天晴&了,越干越顺,速度越来越快。第5至10楼,7天一层;第11至20楼,5天一层;第21至30楼,4天一层;到了30楼以上,进度达到了3天一层,其中最快是两天半一层!
&&& 观察速度成就改革先锋的高度
&&& 在深圳这片不长庄稼只&长&高楼大厦的土地上,耸立着一座享有殊荣的建筑&&&深圳国贸大厦。
&&& 如今,深圳国贸大厦在鳞次栉比的楼群里已显得有些陈旧,但二十多年前,它却是&深圳速度&的代名词。这座建成于1984年、高160米的中国建筑史上第一栋超高层建筑,是我国最早实行招标的建筑工程;她创造了&三天一层楼&的&深圳速度&,是深圳人用&敢闯、敢干、敢为天下先&的精神谱写的&改革开放的神话&。
&&& 速度之于深圳,从来都是一个极具诱惑的词语。&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当时的深圳,大街小巷都张扬着这个振聋发聩的口号,每一个来到这里的人都试图把自己变成一个高速运转的永动机。
&&& 那时国贸工地上共有60多对双职工,其中就有工程局副局长李传芳和在一公司技术科当主任的丈夫俞飞熊。这些天天见面的&牛郎织女&们,像单身职工一样,分住在大工棚集体宿舍里。而&深圳速度&就是这批最早来深的建设者们用辛勤的劳动创造出来的。
&&& 在中国女排拿了世界冠军后,国贸大厦工地上还挂出了一个大标语&&&&发扬中国女排的拼搏精神,优质高速完成国贸工程施工&。
&&& 改革创新也是提高效率的法宝。国贸大厦承建方&&&中建三局,彻底打破了大锅饭制度,实行计件工资。那时候流行一句话:奖金不封顶,大楼快封顶;奖金一封顶,大楼封不了顶。工人们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最高拿到的工资是六百多块。
&&& 深圳经济特区建立之初,基本的生活条件远不及现在。在国贸大厦建设工地,有记者采访工人,问他们这么辛苦最希望得到什么?工人们说,只希望能够在落成的国贸大厦面前合个影。
&&& 那时候,国贸以三天一层楼的速度往上长。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平均每周都会播发一条关于深圳的新闻报道。画面中最常出现的就是这座正在一天天长高的中国第一高楼。1984年春天,在国贸&爬升&到一半的时候,第一次南方视察的邓小平站在旁边的国商大厦楼顶,亲眼观看了国贸工地。
&&& 1984年&五一&劳动节前一天,国贸大厦主楼封顶,比预计的工期整整提前了一个月!
&&& 1992年春天,88岁的邓小平登上国贸大厦顶楼的旋转餐厅,在这里,他指出:1984年我来过广东,当时经济特区才刚起步。八年过去了,深圳和其他一些地方发展得这么快,我没有想到。改革开放胆子要大一些,看准了的,就大胆尝试,大胆地闯!这段话,后来被人们称为小平同志&南方讲话&;国贸大厦也成为&深圳速度&的代名词。
&&& 1992年小平南方视察离开深圳的时候,说的最后一句话是&&&&你们要搞快一点!&
&&& 深圳人没有辜负总设计师的嘱托。不久,这一片热土上掀起了第二次快速建设的高潮。四年后,地王大厦以&两天半建设一层&的速度成就了亚洲第一高楼。
&&& 15年过去了,又是翻天巨变。当年小平同志登临的深圳最高楼国贸大厦已淹没在鳞次栉比的楼群中,一栋栋更高的楼宇从旁边超越,直指云霄&&而这座城市的年轻人,盼望着继续刷新高度。
&&& 讲述&参加特区建设是一生最大荣耀&
&&& ■讲述人
&&& 李传芳,女,1983年任中国建筑第三工程局副局长兼任深圳国贸大厦工程现场总指挥。1984年6月任深圳市副市长,现已退休。
&&& 工地上夫妻成&牛郎织女&
&&& 1981年,梁湘、周鼎等同志来深圳接过吴南生等同志的班后,最早酝酿立项的就是国贸大厦。当时深圳的大型办公楼,在建的只有一座20层的国际商业大厦,初定建38层,后来讨论议定了53层,比改革开放后中国的最高建筑&&&南京金陵饭店高一层。53层放在现在当然不算什么,但当时属于中国内地之最。
&&& 深圳市政府规定,国贸大厦要通过招标来确定承建单位。共有7家省级以上建筑企业获准参与投标,最后由武汉的中建三局(中国建筑第三工程局)中标,当时我是副局长。三局在武汉和荆州地区挑选了1000多名精兵强将,意气风发地开赴深圳,充实到三局一公司。
&&& 工地上实行严格的军事化管理,工人们是夫妻也得分开住集体宿舍。我受三局委托任现场总指挥,我爱人俞飞熊是总工程师兼滑模施工副指挥,也都不住在一起。工棚是用油毛毡和竹竿、竹席、竹叶搭起来的,闷热又潮湿。但工人们一点也不觉得苦,他们认为能参加特区建设是一生中最大的荣耀。深圳高温酷热、又经常下雨。工地上实行12个小时轮班倒,人停机不停。工人们士气旺盛,不讲条件,拼命苦干,每天在烈日蒸烤下作业,大汗淋漓,衣服湿了又干,干了又湿。很多女钢筋工也像男工们一样,很粗的螺纹钢扛起来就走。
&&& 攻关4个月拿下&滑模&
&&& 国贸大厦能够高标准如期建成,关键是成功运用了滑模工艺。用今天话说,是拿下了建筑行业的&高科技&。传统施工用的是翻模工艺,是在大楼的外部密密麻麻搭建一圈脚手架,一直搭到最顶层,然后一层层地制模板、轧钢筋、浇水泥;搞好一层,把模板拆下,重新翻制,再轧钢筋、浇水泥&&一个1530平方米的层面,工期最少得15天;50层主楼,封顶要750天。
&&& 滑模的优点在于,不需要搭建脚手架,用模板做成板墙,然后将混凝土从墙心中间灌入,模板&滑&升,混凝土墙就立在那儿了。整个一个平台,可以一边轧钢筋、一边浇铸混凝土,一边外筒内筒及宽梁同时滑升,几道工序衔接紧凑,同时进行,因此效率成倍提高。但滑模工艺的难度太高,建筑行业并未广泛使用。中建三局要在深圳吃这&第一只螃蟹&,无疑要冒巨大的风险。
&&&&当时局长张恩沛说:&我们别无选择。只有通过滑模工艺才能创造效益,提升我们在建筑市场中的竞争实力和形象。&当时各种各样的风凉话都有,也有人好心地说,没有金刚钻,不揽瓷器活;按老办法搞吧,虽然慢,但保险。但压力再大,我们硬着头皮顶着。从1983年6月到10月,我们整整攻了4个月的关。
&&& 日,国贸大厦主体工程顺利完成。封顶仪式上,工人们买了一挂总长160米的鞭炮,从楼顶直挂下来,用钢丝绳拉着,足足燃放了二十多分钟。
&&& &三天一层楼&只是当时深圳数千个建设工地大干快上、热火朝天地创造各式各样奇迹的一个代表。当它作为&深圳速度&的象征时,人们强调的是它的速度。我认为,&三天一层楼&也可以说是&深圳效益&的象征。由国贸大厦联想到整个深圳特区的建设,也是一个速度与效益同步发展的历史。
&&& 延伸中国人的&高楼情结&
&&& 一位从事多年社会学研究的专家可谓一语中的:&中国人有一种很深厚的高楼情结。&
&&& 1985年,160米高的深圳国贸大厦以&三天一层楼&的深圳速度首开大陆超高层建筑先河;1990年,北京京广中心突破200米;1996年,深圳地王大厦以&九天四层楼&的新深圳速度将楼高拔高到384米;随后上海金茂大厦以420米的高度排名世界第三。
&&& 如今,有统计显示:在世界排名前十的摩天大楼中,中国(包括香港、台湾)就占了4个。
&&& 尽管世界各国纷纷对外声称要建&世界第一高楼&,但&第一高楼&仍只是相对高度。无论城市的&海拔&如何走高,深圳国贸大厦永远是国人心中一座不朽的里程碑。(本版图片均为资料图片 南方日报记者 洪奕宜)
责编:美丽
最新上线城市
速递 最新活动
专题 原创推荐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新世界国贸大厦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