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生活中实现个性自由个性签名

“我们倡导的自由,不是少数人的、形式上的、虚伪的自由,而是绝大多数人的、实质上的、真实的自由;不是凌驾于社会利益之上的、绝对的个人自由,而是受到法律和规范制约、
楼主正文显示宽度
跟帖显示为
本帖只代表的个人观点,不代表人民网观点。 如将本文用于其他媒体出版, 请与联系。举报
微信扫一扫分享本帖到朋友圈
微信扫一扫分享本帖到朋友圈
图文编辑模式
07:31:30&)
( 20:35:08)
( 15:07:50)
( 15:05:17)
( 10:29:37)
( 15:29:40)
( 10:26:14)
121字(69/0)
( 10:25:52)
( 10:25:30)
( 10:24:53)
79字(13/0)
( 10:20:20)
106字(25/0)
( 09:38:50)
( 09:14:00)
( 08:55:27)
( 21:43:31)
( 12:01:03)
323字(3/0)
( 16:21:02)
( 10:02:45)
88字(26/0)
( 09:52:40)
( 09:15:26)
( 20:54:45)
( 20:54:17)
( 20:53:47)
( 20:53:23)
( 20:53:09)
( 20:52:55)
( 20:27:44)
( 18:13:04)
( 16:41:54)
( 16:36:13)
( 15:58:58)
79字(12/0)
( 15:54:38)
29字(30/0)
( 15:54:21)
( 15:54:05)
97字(15/0)
( 15:53:02)
( 15:52:44)
( 17:37:59)
( 17:36:24)
( 17:35:03)
( 15:38:00)
( 14:56:33)
( 11:25:35)
( 11:14:12)
101字(11/0)
( 11:04:54)
( 10:11:12)
( 09:01:54)
( 19:31:26)
11字(11/0)
( 17:03:03)
( 12:14:08)
31字(32/0)
( 10:02:41)
( 23:59:56)
( 15:41:20)
( 15:49:22)
97字(18/0)
( 15:48:59)
69字(10/0)
( 15:48:41)
( 15:48:13)
56字(16/0)
( 14:59:32)
( 14:53:29)
59字(54/0)
( 10:39:07)
( 10:25:55)
( 10:16:00)
44字(27/0)
( 10:12:37)
59字(20/0)
( 09:37:00)
131字(35/0)
( 09:26:35)
17字(12/0)
( 16:32:30)
( 16:08:39)
( 13:39:51)
( 13:38:36)
( 17:40:43)
( 17:37:32)
( 17:19:13)
( 16:06:40)
12字(32/0)
( 16:04:25)
( 10:03:24)
40字(13/0)
( 23:47:18)
( 21:23:58)
82字(11/0)
( 21:17:02)
( 20:13:53)
( 20:05:00)
( 20:01:10)
45字(11/0)
( 19:46:58)
37字(13/0)
( 19:43:03)
( 19:36:52)
( 19:26:27)
( 18:36:37)
153字(12/0)
( 18:32:32)
23字(30/0)
( 17:38:37)
46字(10/0)
( 17:37:21)
96字(31/0)
( 17:35:55)
56字(21/0)
( 17:23:25)
69字(29/0)
( 17:21:38)
( 17:20:34)
( 17:19:28)
( 17:19:13)
57字(15/0)
( 17:16:35)
54字(21/0)
( 17:10:24)
72字(20/0)
( 17:09:28)
( 17:03:48)
19字(16/0)
( 17:00:51)
( 16:58:08)
78字(10/0)
请登录后继续操作....
强国社区-人民网张殊:实现人的全面自由发展
  &&中国发展道路的根本性转变
  中国是社会主义国家,我们也不时听到有人说起社会主义的优越性,至于什么是社会主义,究竟有哪些优越性?却语焉不详、不清。这对于实行了60年社会主义的国家(学习社会主义学说则近一个世纪),生活于其中的十几亿人民来说,确实是&最大的失误&。因为这关系到中国的前途和人民的命运,关系到国家大政方针的科学制定和发展方向的正确确立,是摆在中国人面前的头等大事。
  社会主义社会是一个相对平等、没有剥削与压迫的社会;是一个有着良好的社会保障与福利,&各尽所能,按劳分配&的社会;是一种优越于资本主义、可以避免资本主义弊端的崭新的社会制度。
  中国是个很有前途的国家,因为我们有这么多勤劳勇敢聪明的人民,改革开放使中国人开阔了视野,焕发了活力。这次国际金融危机告诉我们,今后中国的发展必需着眼于扩大内需--即国民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提高。现在世界各国发展瓶颈都在于消费,而不是生产,国民消费水平的提高决定着国家发展的前景与可持续性。因此,国民的物质文化需求及时得到满足,对于国家的发展和人的全面自由发展,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人的全面发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
  根据社会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马克思恩格斯在预见未来理想社会时指出:&在那里,每一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自由发展的条件&(《共产党宣言》),马克思明确指出,未来的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社会是&以每个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为基本原则的社会形式&(《资本论》)。马克思主义在一百多年来的人类社会实践中发挥了巨大的影响,马克思不仅在社会主义国家中,即使在当今的西方世界中,人们仍然把他当作是人类最伟大的思想家,绝不是偶然的,它的根据正是深植于此。
  据史料记载,恩格斯在逝世前一年,卡内帕请他给《新世纪》杂志题词,他考虑再三说我不题词了,就从马克思著作里面找出一句话,也是最欣赏的一句话
  --&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自由发展的条件&。恩格斯说,&除此之外,我再也找不出合适的了&。
  这说明,个人的自由发展是马克思主义的最高命题,是社会进步的重要尺度,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共产主义者奋斗与追求的最高目标。
  人的解放,建立自由人的联合体是马克思主义的核心。人是世间最宝贵的财富,任何其他价值都不能与人的价值相提并论;人类社会一切活动的目的,都是为了人本身,要关爱生命,减少人类的牺牲与痛苦。
  人的全面自由发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与要求。生产力的发展(GDP与财富增加)并不是社会主义的最终目的,其经济与社会发展的目的是为了满足人的需要、愿望和诉求,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人的全面自由发展主要包括:所有公民均拥有公平的发展机会;人的才能在社会助推力和个人努力中得到充分的发挥;各项权益与需求均得到社会应有的尊重;人们通过接受教育与工作实践,不断提高文明素质与专业技能,从事个人喜爱的事业。
  诺贝尔奖得主阿马蒂亚&森在其名著《以自由看待发展》一书中指出,发展是涉及经济、政治、社会、价值观念等众多方面的综合过程,意味着消除贫困、人身束缚、各种歧视压迫、缺乏法治权利和社会保障的状况,从而提高&人们按照自己的意愿生活的权利&的能力。
  当今世界社会发展的一个总趋势和总要求,就是逐步走向以人为本。这里的以人为本,就是使社会制度和体制尊重人的权利、个性和能力,并且更好地激励人、培育人和解放人。这是基于国际上曾一味追求经济增长,忽视社会发展,忽视人的需求和人的福祉增进,从而损害了社会进步和人的发展,导致&有增长而无发展&和发展的不可持续性现状而提出和强调的。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现代化除了在少数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取得进展外,在多数国家陷入了被称为&失去的十年&的停滞,有增长而无发展的状况导致了当时54个国家人均收入的下降和21个国家人类发展指标的下跌。这种严酷的事实,使联合国在1994年的《人类发展报告》中提出:&发展的目的就在于创造出一种环境,在这一环境中,所有的人都能施展他们的能力,不仅为这一代,而且也能为下一代提供发展的机会&。&一切人口与发展活动都应以人(human beings)而不是人的数量(human numbers)为中心,以人的全面发展为中心(human-centered development)。
  在当代社会发展中,综合国力的竞争日趋激烈,而所有的竞争,集中表现为人才的竞争。因此,解决社会发展问题,必须关注人的发展。发展是为了人,发展也需要人。要实现生产力的解放,就必须实现人的解放;要实现生产力的发展,就必须不断促进人的发展。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必须通过人的全面发展来实现。
  中国近年来针对发展中出现的问题和世界发展的趋势,提出并确立了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国家主席胡锦涛在讲话中曾多次引用《共产党宣言》中的同一句话:&每一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自由发展的条件&。把坚持以人为本作为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权益,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温家宝总理指出:&以人为本,就是要把人民的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不断满足人们的多方面需求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以人为本即人本主义,是源远流长的世界文明成果,是国家政治制度的核心价值,是中国和世界各国的共同话语;它意味着在当政者和社会群体之间存在着显性的(西方)或隐性的(中国)契约,执政者执政必须以人为本,一旦偏离人本,其执政合法性就会消失;是对物本位、官本位和片面发展、畸形发展的批判与否定,是物欲主义向人的全面发展的根本性转变。
  一位专家深有感触地说,&以人为本&是上世纪50年代以来唯一真正让我们激动的政治主张,也是我的生命中迄今为止唯一让我动感情的政治概念。因为,&以人为本&这四个汉字,带有中华民族的体温和血泪。因为历史上对&人&的感觉经验最不足的,的确是中华民族。直到今天,很多很多的老百姓,从没体会过&人&的感觉。几千年的封建专制制度,是中国人民的个性被不断扼杀,权利被不断剥夺的历史。中西差距的根源在于:西方人的文艺复兴运动全面解放了人的个性,而中国的历史从来不解放个人的个性。今天中国人与西方人最大的不同,依然是个性解放的程度不同。而作为社会的个人的个性能否充分发挥,是社会创造力的源泉。个体的活力,是社会活力的基石。没有个体的质量,集体的力量只能是巫术和谣言。中华民族近现代所吃的一切苦头,都在于我们这个民族从来压抑个性,特别是人民的个性。中国明天的前途怎么样,还是取决于对个性的态度。
  人的发展决定着国家的发展,人的现代化决定着国家的现代化,人的全面发展决定着社会的全面进步。中国的改革开放从某种程度上讲,就是对人的种种禁锢逐步解除,过去不允许国民做的事现在可以做了,人及生产力获得了一些解放,释放了中国人民勤劳创造的才能,从而促进了经济社会的发展。中国今后要实现又好又快的发展,就必须把人的解放和社会的开放放在首位,为人的全面而自由发展铺平道路。
  为人的全面自由发展提供有利条件
  人的全面自由发展是社会主义性质及其优越性的集中体现,是人民共和国平等、自由、民主之义的必然要求,促进人的全面自由发展是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方向。中国应该为人的全面自由发展作出制度安排,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提供较好的社会保障。
  审视当今中国人全面发展的现实环境,社会上出现的种种不公正现象,已经成为国民实现全面发展的&拦路虎&。比如,人的全面发展过程中起基础作用的教育,不公平、受教育成本过高的问题十分突出,不少人失去接受教育与培训提高的机会。政府应给所有公民提供平等的受教育机会。再如,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人的基本权益应受到保障,但是,现在社会上出现的许多人赖以生存发展的土地与房屋,被肆意低价征用与拆迁,人民生命财产受到有权有势者与黑社会恶势力侵占、伤害的现象经常发生,甚至有怨无处申,因言获罪,缺乏应有的尊严&&现实中存在的诸多问题都告诫我们,真正做到以人为本,实现人的全面自由发展,还有大量艰苦的工作要做。
  一、以&以人为本&取代&物本位&、&官本位&。从片面追求经济增长和GDP崇拜,尽快转移到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上来。物本位与官本位的价值观是影响人全面自由发展的巨大障碍,这种价值观只把人看作是依附于权力和金钱的手段(拜金主义、官商勾结、权钱交易是其突出表现),漠视人本身的价值,更不谈人的全面发展,应该尽快加以改变。围绕坚持以人为本这一核心,大力降低阻碍发展的制度成本,把人从权力的禁锢和金钱的奴役中解放出来,实现各种制度和运行机制的现代化,给&人&应有的位置,为人的发展开拓广阔的空间。社会主义现代化,既是生产力发展和社会财富增长的过程,也是解放人、实现人的全面自由发展、对人的动能与人力资源全面开发的过程。
  二、尽快提供人的全面发展所需的基本条件。现实中许多公民因教致贫,因病致贫,成为房奴,一些中产、白领地位下降,说明国家对于教育、医疗等公共品的提供--学有所教,病有所医,住有所居,业有所就,不仅是关系民生的大事,而且是关系人的全面发展的前提条件。国家有义务提供,公民有权利享受。作为社会主义国家,应该在公共服务和社会保障方面比资本主义国家做得好(医疗、教育、住房、养老四大福利制度,已成为世界公认的文明社会的基本底线,美国拿出财政收入的70%用于这四大福利制度。俄罗斯1990年代末在经济崩溃的情况下,都没有取消这四大福利制度)。要尽快解决教育不平等的问题,加大教育投入,实现免费的义务教育,保证低收入阶层子女能够接受高等教育。要将扩大就业作为重中之重,创造就业岗位的内容不仅包括为城镇居民创造就业岗位,也应当包括农村劳动力安置。
  三、充分尊重和保障&人权&。要改变强调公民义务、忽视公民权利的不良倾向,把体现人性、尊重人权作为重要的价值取向,防止并及时纠正各种侵犯公民权益的问题,对于实现人的全面自由发展至关重要。现在公民的权利缺乏保障,在征地、拆迁、国企改革等方面侵犯公民权利的事情时有发生,公民丧失了许多发展的机会和条件。只有其权利得到保障,才能有机会和条件来发展个人的需求、能力和个性。同时要建立覆盖全社会的安全网,为公民的全面发展提供一个安全的社会环境。中国的问题不仅在于失业率高和社会差距不断拉大,还在于缺乏一个覆盖全社会的安全网,现在的公共卫生、生产、交通安全等事故经常发生,危害严重,公民人身安全缺乏保障,又何谈得上今后的全面发展?
  四、赋予公民更多的权利与自由。重视人的价值,还权于民,为人的全面发展打开方便之门。为此要有一套制度设计,进行立足于解放人、有利于人发展的政治体制改革,解决束缚人发展的体制和权力滥用的问题,精兵简政,转变政府职能,构建服务型政府。&我国的经济活力主要来自百姓的活动自由度的增加。当然和发达国家比,自由度还不够。自由度越大,人才施展的机会越多,人才被埋没的机会越少。&(茅于轼:给你所爱的人以自由)。那些滥用权力的人很可能就是束缚人的体制的构建者和维护者。只有破除特权阶层和既得利益集团对政治、经济、社会与文化资源的垄断,对广大民众的禁锢与压制、侵犯与剥夺,降低制度成本(而不是劳动力成本),人及其生产力的解放才能实现,人的全面自由发展才能成为现实。现在一些仍然垄断的领域应尽快向社会开放,降低民间资本进入门槛,允许所有公民与组织自由参与,实行公平自由竞争。
  五、推进民主与法制化进程。民主所要求的公民积极自觉地参与社会管理和公共管理,自由地表达意见与诉求,有利于公民的个性得到发挥,同时也意味着要尊重公民的独立人格、基本需求和创造个性。推进法制化进程,意味着要从人治走向法治。法治表现为法理高于权力,制度高于人情,能力高于关系,独立高于依附,实力高于身份。这就把人的能力、实力和独立人格的尊重突出了出来,改变任人唯亲、任人唯钱的封建陋习,真正任人唯贤,各尽所能,人尽其才,尽其所愿,让所有人的才能都得以尽情发挥,全面而自由的发展。
  六、正确处理好国家与个人之间的关系。中国过去长期存在重视国家与集体而轻视个人的问题,致使公权极度扩张、私权过度萎缩而国强民弱、国富民穷。必须从法律和制度上对公权予以规范与限制,防止权力的腐败与滥用,以及对公民权利的随意剥夺与侵犯。国家应为个人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提供自由发展的机会,建立公正公平的竞争规则。个人的政治权利要受到法律的保护,个人在政治生活中的独立人格、主体性与民意要受到国家的尊重。另一方面,公民的个人政治行为理性自觉程度要提高,遵循法大于权、理大于情的原则,个人的发展与国家的发展较好地结合起来。
  中国已经到了实现发展道路根本性转变的时候了!通过促进人的全面自由发展,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实现中国又好又快的发展。中国人民要抓住这一难得的历史机遇,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让人民共和国平等、自由、民主之花尽情绽放,惠及子孙后代!
来源: 共识网
| 责任编辑:邵梓捷
【把文章分享到
数据统计中,请稍等!
------分隔线----------------------------
2012年4月中下旬杨帆就重估重庆模式问题接受英美日澳和香港诸多媒体采访,现综合发表...
政治制度不良和争战是饥荒的主要原因,它对饥荒的责任远远超过经济落后和粮食歉收。但...
之一:中国还有知识分子吗? 俄罗斯思想家尼别尔嘉耶夫为俄罗斯知识分子下了一个非常...
我们如何学习讨论之十一 理性让人们拥有现实感。什么是讨论中的现实呢?讨论靠什么来...
政治改革的政体问题四论之二 一个国家是否存在真正的公民文化,其先决条件是它的广大...
政治改革的政体问题四论之一 越来越多的人们正在越来越强烈地感觉到中国政治改革的迫...如何实现个性化教育
当前位置:
如何实现个性化教育
既然个性是内在的和理智的东西,而不是外在的和生理性的东西,教师就不应采取自由放任的政策,让儿童爱干什么就干什么。诚然,适量的人身自由和活动是需要的,这样,儿童们才能显示他们精神上的个性。但仅仅是表面的自由,不一定能保证大量的表现个性或是成就个性的机会;人身的自由,如果不受内在的和个人的纪律约束,就可能导致混乱的和没有规则的行动。教师必须考虑一个更重要的问题,就是如何为儿童提供机会“使他们自己思考,制定自己的计划,系统地阐述自己的问题,使他们的想法得以实现,并且检验他们的计划和想法,以确定其结果”。
杜威特别指出“为自己思考”这个概念的意义。他说:“如果不是为自己,就不成其为思维。要发展思维,我们必须尊重个人的因素,这是在脑力活动中不能被取代的独特因素。”教师应该认识到在物质和人之间有着极大的差异:前者可能是划一的、标准化的;但后者却没有这些特性。正因为如此,管理学校不能跟管理工厂一样,因为学校所做的,是关乎“精神、灵魂或是心灵的”,不能把它们看作是没有生命的事物。如果学校强求划一的标准,个性将无可避免地被降到一个机械化的较低水平上。
因此,在教育中强调个性,对发展健全的人格至为重要。不过,教师必须懂得培养儿童的个性,并不是要孤立他们,或是授之以与其他儿童不同的教学。实际情形刚好相反:表现民主主义社会成员特征的个性,是在社会环境中发展起来的,而不是在孤立环境中发展的。它是“通过某种社会性的权利和义务,彼此互相合作”才发展起来的。因此,在学校中帮助儿童发展个性的最佳途径,是设计出“一套社区计划,使每个人都能参加,并且计划实施柞出自己的贡献”。
杜威自己也承认,要把一般原则付诸实践是很困难的。但他尝试通过实验去找出一种方法来。在《学校与社会》一书中,杜威引述在芝加哥大学的初等学校所做的实验,选出例子和图解,具体地描述了他的发现。
他认为教室的布置影响着教师和学生的态度。在传统的教室里,同样大小的书桌,一行行拥挤地排列在一起,丝毫不能引发学生的积极态度,在这种情况下有的只是被动的态度。因为这样的教室,只是为学生吸收书本上的内容和听教师讲课而设的。杜威所要的,是儿童可以工作的地方;理想的课堂,应该是一个作坊,一个实验场,备有儿童用以构思、创造和积极探究的各种物品和工具。低年级的儿童应该学习烹饪、缝纫、编织、用黏土制造模型以及其他的手工作业,渐渐地,他们应接触一些简单的科学实验。而教育工作者所主要关心的,不应是物质制成品而是教育经验所带来的智力成果。
此外,传统教室是为容纳大量学生,为“应付尽量多的学生”而设计的,在这种环境里,儿童被消极地视作“一个集合体”来处理,个别儿童的原创能力最终就会下降,而发展个性也变得无望。新教育的价值即在于尊重每一个儿童,视之为一个独特的个体,为让他们为自己而去感受、思考以及行动提供机会。
很显然,要实现个性化教育,就得放弃千篇一律的课程和方法。在新教育中,重心不在外部,而是在儿童内部;但这并不意味着根据个性原则儿童就应当拥有绝对自由,不需要任何引导。正如前面所讨论的,杜威在谈及自由问题时,首先便强调思想自由以及精神上的态度和活动自由。本质上,自由是指思维在学习时所起的作用;“它意味着主动的思考,独立的观察,富有见识的发明,对结果的预测以及可以适应这些条件的灵活性。”个性并不只是一些感受、冲动或外在的行为,它依附于智慧。杜威批评卢梭所主张的关于个性的浪漫主义教条,是“感情用事地把儿童的不成熟加以理想化,非理性地否认成年人的知识和成熟的经验具有较高的价值;刻意地否认社会组织所体现的目的和工具的价值”。诚然,理智的自由如果要起作用,通常都要求好奇心的表现有一定的弹性,即使这些好奇心的表现不太成熟和过于空想。不过,理智自由仍需要接受指导才能有效地运作。通过指引和建议,儿童的自由活动便会以符合逻辑的方式达到有价值的结果,而不再是散漫的、单纯的冲动表现。
杜威指出,如能充分了解儿童的本性,就会知道他们与生俱来的冲动,就是发展个性的自然资源。在学校中最能加以利用的冲动可分为四类:交往、探究、建造和艺术表现。它们可称为儿童的“兴趣”。教育的作用,就是把这些天生的冲动或兴趣变成智力活动;而教育的责任,就是帮助学习者找到能够满足他那被刺激起来的好奇心的途径。当然,科学方法是最值得推荐的方法,它向学习者“确切而具体地展示出理智在最有利的条件下,如何最有效地运作”。
培养科学方法或理智的方法,应从直接经验开始。教师应该鼓励儿童积极地参与教育过程──为自己去亲自体验、思考并且采取行动。在实际经验中,总有一些问题可以激起儿童的好奇心,进而促使他们运用理智来探讨这些问题情境。毫无疑问,实际经验为锻炼人类理智、培养思维以及发展个性提供了上佳的机会。
因此,学校应该促进学生的个性。前面已指出,民主主义正努力为个人争取在社会中生长、发展和改变的自由。自由是个性发展的一个目标。根据杜威的观点,在学校中实行个性原则,将自动地使儿童了解民主主义的三大价值:平等、自由和博爱。
杜威认为平等是“一项道德上、政治上以及法律上的原则”,它并不表示天资的平等。实际上在人与人之间天资明显地不平等,同时;这些天赋差异往往导致那些天资较差的人受到压迫和剥削。为了捉进每个人的发展,在社会生活中建立法律上和政治上的平等是很重要的。在个性受到尊重的民主社会中,每个人都有同等的权利来发展自己的能力、表达个人的意见和做出决定。每个人作为一个个体,与任何其他人有着同等的价值。在学校里的所有儿童,无论他们的性别、种族、国籍或社会地位有什么差别,都应该有同等的机会以他们自己的独特方式发展自己的潜力、兴趣、才能以及独创性。在课堂上,应该让每个儿童都有平等的权利参与全部教学活动,当然,这并不是说要把所有学生都视作有同等潜力和能力的个体。而且,平等并不单是一个政治和法律上的问题,它亦是一项道德原则。要实践这一原则,就意味着要对普通人的能力充满信心,相信社会上的每一个人,都能为他们所生活的社会做出一些有价值的贡献。往期回顾 &
马克思政治哲学视野中的个人自由与共同体建设
&&&&余虹&&&&【摘要】马克思将个人自由的真谛与现实领域分为经济、政治、私域三个层面。更重要的是,在马克思看来,个人自由的全面发展离不开真正的共同体的建立,而真正的共同体与资本主义国家及其货币的虚幻性或抽象性是格格不入的,需要社会主义或共产主义体系下拥有个人选择及个性自由的个体之间的相互联合。&&&&【关键词】马克思 政治哲学 个人自由 共同体&&&&马克思政治哲学视野中的个人自由&&&&在马克思的政治哲学中,个人自由在纯理论层面是抽象概念,只有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才能成为现实。个人自由与自我意识二者密不可分,人类只有通过实践活动创造出人类之外的对象世界来够证明意识的存在,从而证明人是有意识的存在物。意识支配人的实践活动,人在实践活动中根据意识进行自由选择,即自由选择的前提是自我意识。因此,自由与意识密不可分,那些无知的不以意识的选择追求理性活动的人不具备真正的自由。对于拥有健全自我意识的人来说,个人自由主要体现在三个层面上,即经济、政治和私域。&&&&马克思指出,经济自由是指人在以依赖物质为基础的阶段仍具有个人独立性,并在市场经济领域享有自由。①在市场经济中,人拥有经济自由具有重要意义。经济自由有利于人们在市场规律引导下依法最大限度地寻求物质利益。这一过程刺激人们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去满足自身对物质的需求,使人们从听天由命、自我满足、停滞不前的状态中彻底解脱,在主动竞争中不断寻求冒险开辟新生活,从而促进生产力发展,推动社会进步。但以经济自由为基础的市场经济在具有进步意义的同时也存在负面影响。&&&&在马克思看来,资本主义社会中的市场经济模式滋生了人的拜金主义,使人的意识超出自身范围转移到自我的对立物上,导致人的意识被物质金钱所支配,使人类社会陷入对财富的贪婪追求中无法自拔。因此,马克思倡导共产主义经济模式,即人类联合进行社会生产,将生产出来的全部物质归属生产者共同所有,从而合理调配人类社会的物质交换。这样就避免了人类意识被物质所控制,也将人的生产消耗降至最低,实现最适合人类社会发展的公平物质分配交换方式。马克思认为,共产主义必然会实现,人类必须以共产主义为目标并为之努力才能实现自由.&&&&马克思认为,在资本主义工业文明中,人类自由的前提是政治自由。政治自由的关键在于尊重生命自由。即每个人都拥有生命,也拥有不被外部力量剥夺生命的权利。同时,人也拥有自由思想和探索自由的权利。由于人的思想和生命都需要吸收外界能量才得以持续,因此人都有权利寻求与自身需求相适应的经济、文化自由。这些权利是人类拥有的基本人权,不可被侵犯和剥夺。因此,一个国家的法律能够在多大程度上赋予国民经济自由、新闻自由、集会自由等决定了这个国家的政治自由度。马克思认为,政治自由对于个人而言主要在于处理好个人权利与国家法律、社会责任三者间的辩证关系。一个人的社会责任必须以其个人权利和自由为前提,人们只有在拥有意志自由的前提下去行动,才能对其自身行为完全负责。如果人丧失自由意志和个人基本权利,必然不产生行为责任。因此,完全拥有个人权利是人充分履行其社会责任的必要前提。以否定个人权利为前提的社会责任是外部社会的强加物,丧失了自由、个性和权利的人只能被称为僵死的木偶。②在资本主义社会,个人的权利与自由不能得到充分保障,只有在共产主义社会才能实现人向本真和社会复归,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政治自由。&&&&马克思提出,人的政治、经济自由都属于公共范畴的自由,都是在人与其他社会事物发生联系时产生的自由,是使人自觉遵循公共社会规则,保障自身和他人权益的自由。事实上,人除了公共自由外还有私域自由,这种自由仅存在于个人领域,与自身之外的事物毫无关联,不受好坏对错等一切社会经济、政治、道德和法制的约束。私域自由的出发点是人自身,而非外界事物。对于拥有自我意识的个体而言,面对的最直接问题是自我存在,如果连自我存在这一最基本的条件都无法满足,就绝对不存在其他领域的自由。抛弃自我存在的个体不过是行尸走肉,人类社会也就荡然无存。因此,私域自由完全由个人的不同经历和心境产生,除自身之外的任何人和物都无法真实体验,私域自由是人区别于其他个体的内在要求。然而,这种自由并非一成不变,而是随着个人的实践活动不断发展变化。③对私域自由的追求贯穿人的一生,只要个体生命存在,人就能无限突破自身局限性,追求更高层次的自由。&&&&马克思政治哲学视野中的共同体&&&&对于共同体的概念,马克思赋予其政治哲学意义上的理解,即将国家视为一种虚幻共同体。马克思对共同体的这种视距主要是基于以下两方面原因:&&&&一方面,国家与市民社会由于公共利益与特殊利益之间的对立而相互剥离。马克思在他的《论犹太人问题》中指出,国家与市民社会相互剥离让人无论在理想中还是在现实中都以双重身份生活着。一个是天国中的人,一个是尘世中的人。在天国的生活就是市民视自己为国家政治生活中的一员,将国家视为依托其普遍生活的本质。在尘世的生活就是市民视自己为社会中孤立的一员,虽然社会中每个人都不可避免要与其他人发生或这或那的联系,然而每个人的眼中只将他人视为一种工具,甚至将自己也视为工具。因此,特殊利益与公共利益、特殊性与普遍性在国家与市民社会的关系中是对立和相互剥离的。&&&&另一方面,市民社会本身也存在分裂的本性,所以它需要一个形式上的共同体来调节市民社会中众多利益间的矛盾冲突,而这个形式上的,或者可被称为“虚幻的”共同体即是国家。每一个人在市民社会中都有追逐自身利益的本能,而每一个人都会反对其他人为实现自己利益所做的努力,进而造成了所有人反对所有人的战争。尽管不同个人之间也存在一致共享的共同利益,但这种利益绝不会超越个人利益之上而存在。正是由于这种利益矛盾关系,普遍的、虚幻的利益才能以国家形式来干涉或约束现实。&&&&尽管利益的特殊性与普遍性存在关联,但它们在马克思变革了存在论之后分别具有了不同的理论基础。从理论上来说,国家原本要作为一种普遍存在成为现实个人实现的基础,但现实却是,国家与个人特殊利益对立而成为异己关系。由此下去,对于个人而言,国家的普遍性必然不是纯粹的,而只能是虚幻的。国家纯粹的普遍性在马克思眼中是个人的社会性,即以社会生活形式实现的个人。他指出,国家的作用只有以个人为途径才能发挥,但这种个人不是肉体意义上的个人,而是国家意义上的个人,即具有国家特质的个人。马克思视国家为个人内在特质的一部分,弥补了因国家与个人相互剥离造成的缺陷。他还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指出,应避免将社会抽象化,从而与现实个体对立,毕竟个体是社会必不可少的存在物。④所以,社会的生命力即便不是个人生命力的集合,但也一定是个人现实生活的确证与表现。换句话说,马克思的《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所谈的本质内容就是站在政治哲学的高度,肯定个人的普遍性。&&&&既然个人的普遍性是肯定的,那么国家的普遍性就是马克思所认为“虚幻”的。在他的《年经济学手稿》中,他将国家发行货币的职能与国家本身相联系,将国家形容为“抽象共同体”。货币是实现共同体的一个重要媒介,因为它是所有个人的共同产物,也是所有个人赖以生存的实体。马克思是从两个方面来论述货币的共同体职责的。一方面,在现实生活中,货币是人们依赖的一种共同体,它本身也是社会存在的体现。另一方面,货币是抽象的,对于个人而言它只是偶然的外在物,与个人是相互剥离的。只不过它是个人赖以生存的实体,所以它不像国家一样虚幻,也不具有国家的意识形态。它是社会产物,是人的实践创造。人类生产活动所创造出来的劳动产品具有相对固定使用价值,当它们被拿出来进行交换时,必然先要忽略使用价值的差异性。要做到这一点,必须以它们共同拥有的某种东西作为中介,而社会劳动时间即是最可取的一种中介。⑤货币是社会劳动时间的感性表现,正是由于货币的出现,使使用价值各不相同的商品只有量的差异,而不存在质的差异。商品以社会劳动时间为衡量尺度的同质性与量的差异性,让它们可以相互交换。而衡量社会劳动时间的货币就正好成为了交换的中介,将不同商品背后的社会个体联系起来而形成抽象的共同体。&&&&由上文可知,无论是虚幻的共同体还是抽象的共同体,它都天然具有狭隘性。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明确指出,古希腊、古罗马、古亚细亚的生产方式就是要将产品赋予商品色彩,人是从属于商品生产的,这种从属地位越强化,共同体就越是没落。因为产品商品化,实现的是多个不同共同体的交换,而不是共同体内部各个成员的交换。无论是国家还是货币,共同体形式的多样化呈现恰恰反而是在共同体衰落的情况下出现的。在马克思看来,已有的、真正的共同体是前资本主义社会,因为前资本主义社会有自然形成的共同体的基础。所谓自然形成的基础就是家庭与部落。马克思针对诸如亚细亚所有制形式的土地所有制指出,家庭与扩大了的家庭形式——部落是自然的共同体,他们的所有制形式是自然形成的,以共同的习惯、语言和血缘关系为基础。个人与部落是完全统一的。这种同一性使个人的高尚品性易于外化,但也对个人意识的发挥、发展限制颇多。虽然是真正的共同体,但它并非理想社会。而虚幻的共同体的缺陷在于,个人生活要通过中介实现,结果中介反而具有了超越个人的优越性。离开中介这个依赖,个人就不能成为现实中的人。因此,共同体变成了个人不可违背的“神”,这也是它的天然狭隘性。⑥马克思认为,要克服共同体的天然狭隘性,就要摈弃中介,使人通过实践成为直接的社会人,但这需要一个历史过程,其历史终结点在于社会实现了自由人的联合体。&&&&自由个人联合共同体与真正共同体下的全面自由&&&&马克思认为,处于资本主义社会阶段的人类所创造出来的物质财富不可能满足个人自由发展的需要,个人只能通过艰辛的努力为自己创造社会生活条件,而不能以现有条件去享受社会生活的自由。束缚个人自由的货币犹如幽灵一般地存在于个人之间,以中介的形式左右着个人之间的交往。个人不能预料或依靠对社会异己关系的控制,因为个人自由受到不以自身意志为转移的物的关系限制。资本主义社会作为一种全新的政治经济秩序,不断催生着偶然的变化,它将生产有序组织起来,排除了一切个体的独立人格,生产中的任何人都可以取代其他人。如此,每一个生产者对与自己相关的一切社会关系就失去了控制权。他们都在用偶然得到的生产资料为实现交换进行生产。但他们谁都不可能知道,他生产出来的商品在市场上的供求关系如何。&&&&马克思于是用“偶然的个人”来指称上述偶然状态下的个人。⑦他们在资本主义国家不可避免的偶然性生活中茫然而无助。尽管他们摆脱了氏族团体、血缘纽带等人身束缚,也拥有了进行选择的自由,但他们的人身要完全屈服于在物化社会关系之中,也彻底丧失了任何个人自由。个体之间的差异仅仅体现在商品交换过程中,或者是卖者、或者是买者。资本与货币在这种差异所创造的空间内肆意控制所有人的现实生活,使他们失去了生活世界中的所有感性内容。即便是拥有资本、甚至是货币发行权的人,他们也只不过是资本人格化的表现,脸上无时无刻不戴着虚假面具。马克思指出,个人以及个人自由的偶然性的根源是资本主义私有制,资产者作为私有制体系下控制资源与财富并获利的人,对其他大多数人的生死是可以全然不顾的。马克思进一步指出,偶然的个人源于一种普遍幻象,即资本主义国家与个人之间貌似是相互独立的。资产者将国家塑造成一个虚假的政治共同体,再以这个共同体的名义掌握资本,一方面让个人获得脱离地域限制的自由,另一方面又将个人于共同体下一起活动所创造的物转化为压抑个体的力量。这种自由状况要改变,只能让人摆脱物的奴役,并成为驾驭物的新力量,这需要建立社会主义或共产主义的共同体。&&&&社会主义或共产主义的共同体是马克思所认定的后资本主义时代真正的共同体。在这个共同体中,个人自由以个人联合的方式获得。个人联合显示的是个人的主体性,而个人的主体性是独立的、不具有阶级性的。⑧社会主义或共产主义的共同体不再是虚幻共同体,而是成为个人情感依靠、个人未来幸福和个人自由发展的保证,这也是它作为共同体的价值体现。在马克思政治哲学视野中,废除资本主义私有制后,生产资料由个人联合而成的共同体所拥有并有计划使用,避免以牺牲部分人的利益满足另一部分人的需要,将阶级对立彻底消灭,让所有人都有享受社会劳动成果的自由与权利,从而最终实现个人的全面发展,消除资本主义体系下个体与虚假共同体的对立。&&&&从马克思的论述可以看出,共同体的“真实”与“虚幻”之间之所以有本质区别,就在于它们是否以个人自由的全面发展作为其共同体身份存在的价值祈求。在《共产党宣言》中,马克思与恩格斯针对这一问题的结论是:会有这样一个联合体来替代资产阶级的旧社会,在这个联合体中,每一个个体的自由发展是其他所有人自由发展的前提条件。这种联合体是真正意义上的共同体,其中个人生产生活的偶然性由个人的联合来控制与支配,如果要有偶然性,那也只是社会分工的不同。社会主义或共产主义共同体中的偶然性只会是个人自由个性化实现的表象,而个人是有足够的自由空间来选择这种偶然性的。届时,社会生产由社会进行调节控制,整个社会需要由物质生产即可满足,个人完全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来选择社会分工中自己所处的位置,从而转变成拥有个性自由的个人。&&&&总之,在马克思政治哲学视野中,未来人类社会在消除资产阶级通过各种方式强加于社会的意识形态蒙蔽之后,特别是在铲除作为中介横亘于个人之间的货币之后,真正的社会共同体才能建立起来,才能让现实中的个人实现个性自由,而个人自由与共同体将在互利互惠中长期和谐地存在下去。⑨&&&&(作者为西昌学院思政部副教授)&&&&【注释】&&&&①陈学明:《永远的马克思》,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年,第7~9页。&&&&②白志刚:《利益公平与社会和谐》,北京: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年,第43~45页。&&&&③褚松燕:《个体与共同体》,北京: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第173~175页。&&&&④李淮春:《马克思主义哲学全书》,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第6~8页。&&&&⑤王伟光:《利益论》,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年,第21~23页。&&&&⑥[英]齐格蒙特·鲍曼:《共同体》,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7年,第42~43页。&&&&⑦[英]休漠:《人性论》,上海:商务印书馆,1980年,第5~27页。&&&&⑧[英]霍普:《个人主义时代之共同体重建》,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0年,第13~15页。&&&&⑨贾英健:《公共视域下马克思哲学的当代阐释》,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2~4页。
<INPUT type=checkbox value=0 name=titlecheckbox sourceid="SourcePh" style="display:none">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自由个性签名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