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八上初中地理地形图各种图 最好是一张综合的 有矿产、地形区之类的 发邮箱 好的加分

八年级上地理人教版期末复习资料 要全的 主要是期末 最好是带要记得图_百度知道
八年级上地理人教版期末复习资料 要全的 主要是期末 最好是带要记得图
最好是带要记得图
提问者采纳
八年级地理上册复习提纲(注意:请同学们务必结合书上的图一起复习)第一章:从世界看中国第一节:辽阔的疆域中国的疆域 从东西半球看,中国位于东半球;从南北半球来看,中国位于北半球。中国位于亚洲东部,太平洋西岸,是一个海陆兼备的国家。中国的陆地面积约960万平方千米,仅次于俄罗斯、加拿大,居第三位。领土的四端:最北端在黑龙江省漠河以北的黑龙江主航道中心线上。最南端在南海南沙群岛中的曾母暗沙。最东端在黑龙江与乌苏里江主航道中心线的相交处。最西端在新疆帕米尔高原。南北跨越纬度近50度,大部分在温带,小部分在热带,没有寒带。我国所濒临的海洋,从北到南,依次为渤海、黄海、东海和南海。台湾岛东岸直接濒临太平洋;西岸濒临台湾海峡。我国大陆海岸线长18000多千米,近海有台湾岛,海南岛等5000多个岛屿。渤海与琼州海峡是我国的内海。我国是一个海陆兼备的国家。我国陆上国界线长达2万多千米,陆地相邻的国家有14个。同我国隔海相望的有6个国家:东为韩国、日本;东南为菲律宾;南为马来西亚、文莱和印度尼西亚。中国的行政区划 中国的行政区划,基本分为省(自治区、直辖市)、县(自治县、市)、乡(镇)三级。共有34个省级行政单位(23个省,5个自治区,4个直辖市,2个特别行政区)各省级行政单位的名称、简称、行政中心和位置形状见第三册P9、10的表和图。                     第二节:众多的人口
我国的人口2000年,我国人口为12.95亿,约占世界人口总数的21%,中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我国的平均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千米135人,是世界人口密度的3倍。我国人口空间分布特征:东部人口密度大,西部人口密度小。重要的人口地理界线:黑河---腾冲。为了使人口增长与经济、社会、资源和环境的条件相适应,我国政府把计划生育作为一项基本国策。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是我国人口政策的基本内容。具体要求是:晚婚、晚育、少生、优生。第三节:多民族的大家庭
中国的民族 由56个民族组成。在各民族中,汉族人口最多,约占全国人口的92%,其他55个民族人口较少,统称为少数民族。我国少数民族中人口最多的是壮族。人口在400万以上的除了壮族外,还有满、回、苗、维吾尔、彝、土家、蒙古、藏等。汉族的分布遍及全国,主要集中在东部和中部,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西南、西北和东北等边疆地区。各民族大杂居、小聚居的分布特点。在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各民族有各自的风俗习惯和传统的节日,为维护民族团结,国家制定了一些民族政策。第二章:中国的自然环境  第一节:地势和地形
我国地势的特点:西高东低,大致呈三级阶梯。我国地形的特点:复杂多样,山区面积广大。第一、二阶梯的分界:西起昆仑山脉,经祁连山脉向东南到横断山脉东缘。第二、三阶梯的分界:由东北向西南依次为大兴安岭、太行山、巫山、雪峰山。我国地形复杂多样,山区面积广大。我国是一个多山的国家,山地面积约占全国面积的1/3。习惯上,把山地、丘陵,连同崎岖的高原统称为山区。全国山区面积约占全国面积的2/3,平原面积仅占1/10多一点。山区常见的自然灾害有崩塌、滑坡、泥石流等。
我国的山脉:东西走向的山脉:天山--阴山、昆仑山--秦岭、南岭、喜马拉雅山;东北--西南走向的山脉:大兴安岭--太行山--巫山--雪峰、长白山--武夷山、台湾山脉;南北走向的山脉:横断山脉、六盘山;西北--东南走向的山脉:祈连山、阿尔泰山  我国主要的地形区 四大高原:青藏高原是世界上海拔高度最高的大高原。高山上雪山连绵、冰川广布。“远看是山,近看成川”是青藏高原地表形态的写照。内蒙古高原 是我国的第二大高原。地面坦荡,很多地方是一望无际的原野。黄土高原 呈现千沟万壑、支离破碎的状态。云贵高原 喀斯特地形,地面崎岖,当地人称为“坝子”。
四大盆地:塔里木盆地和准噶尔盆地位于我国的西北部内陆,分居天山南北两侧,塔里木盆地是我国面积最大的盆地,盆地内部的塔克拉玛干沙漠,是我国面积最大的沙漠。柴达木盆地在青藏高原的东北部,是一个典型的内陆高原盆地,有“聚宝盆”之称。四川盆地位于四川省内。
三大平原:东北平原由北部的松嫩平原、南部的辽河平原和东北部的三江平原三部分组成。是我国面积最大的平原。华北平原 也称为黄淮海平原,黄河是塑造华北平原的主力。长江中下游平原,素有“水乡”之称。除了三大平原以外,还有一些小平原,如四川盆地中的成都平原,广东的珠江三角洲。
主要丘陵有辽东丘陵、山东丘陵、东南丘陵等。认识各山脉间的地形区:见书本27页活动3第二节:气候多样 季风显著我国1月气温的分布特点:南北气温差别大。我国7月气温的分布特点:除青藏高原等地区外,全国普遍高温。1月南北气温温差大的主要原因:冬季风带来的气流。0摄氏度等温线(经秦岭—淮河),此线以北河流冬季有结冰现象,以南没有。秦岭—淮河也是我国南北方的分界线。我国7月最热和1月最冷的两个地方分别是吐鲁番和漠河,我国的三大火炉分别是重庆、武汉和南京。认识我国的五个温度带:寒温带、中温带、暖温带、亚热带、热带,还有个高原气候区。我国降水量的时空分布是:自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递减。在我国年降水量的分布图上找出800mm、400mm等降水量线以及其经过的地区我国的四个干湿区:湿润区、半湿润区、干旱区和半干旱区,知道它们所在位置以及它们的界线,这些界线与各等降水量线之间的关系。我国降水最多和最少的两个地方分别是:台湾火烧寮和吐鲁番的托克逊。
我国气候特征 季风气候显著,雨热同期,是我国非常优越的气候资源,对农作物、森林、牧草的生长都十分有利。我国的气候复杂多样,世界上大多数的农作物和动植物都能在我国找到适合生长的地区,使我国的农作物及各种动植物资源极其丰富。
冬季风 夏季风源地
西伯利亚、蒙古一带
东部南部的海洋风向
西北、东北
东南、西南特点
暖热湿润首先影响
东南部沿海地区习惯上以大兴安岭-阴山-贺兰山(大约400毫米等降水量线)为界,把我国划分为季风区和非季风区。主要的气候灾害有:寒潮、台风、干旱、洪灾。第三节:河流与湖泊
我国的河流 最终流入海洋的河流叫外流河,最终没有流入海洋的河流叫内流河,外流区与内流区的界线:大兴安岭——阴山——贺兰山——祁连山——冈底斯山(400mm降水量线、季风区与非季风区界线)。河流
影响因素 外流河 较大
从北向南变长
(除黄河外)较小
秦岭淮河以北结冰
以降水为主
季风、植被生长较好 内流河
断流、为季节性河 冰雪融水
气温外流湖一般是淡水湖,如鄱阳湖、洞庭湖、太湖、洪泽湖、巢湖,集中在东部平原湖区。内流湖一般是咸水湖,如我国最大的湖泊青海湖。位于塔里木盆地北缘的塔里木河,是我国最大的内流河。最长的人工运河--京杭大运河,全长1800千米。它北起北京市,南至杭州。自北向南经过北京、天津、河北、山东、江苏、浙江六省。自北向南沟通了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五大水系。
黄河 发源于青藏高原上的巴颜喀拉山,经过青海、四川、甘肃、宁夏、内蒙古、山西、陕西、河南、山东9个省级行政区,青藏高原、内蒙古高原、黄土高原、华北平原4个地形区5500千米的路程,流入渤海,是我国的第二长河。黄河的主要支流有汾河、渭河等。划分黄河上中下游的是内蒙古的河口与河南的旧孟津。现在黄河面临的问题主要有地上河、断流、凌汛和水污染等。加强中游黄土高原地区的水土保持是治理黄河的根本。开展水土保持工作其途径是造林种草。黄河上三门峡工程与河南的小浪底水利枢纽工程等是黄河主要的水利工程。长江 发源于青藏高原上的唐古拉山脉,经青海、西藏、云南、四川、重庆、湖北、湖南、江西、安徽、江苏、上海11个省级行政区,青藏高原、云贵高原、四川盆地、长江中下游平原4个地形区注入东海。长江全长6300千米,是我国最长的河流,是世界大河中仅次于尼罗河、亚马孙河的第三大河。长江是我国长度最长、水量最多、流域面积最广的河流,所以长江是中国第一大河。长江有很多的支流,如雅砻江、岷江、嘉陵江、湘江、汉江、赣江等。划分长江中下游的是湖北的宜昌与江西的湖口。长江干流的水能资源主要集中在上游河段。三峡由瞿塘峡、巫峡、西陵峡组成。 有葛洲坝水利枢纽工程和长江三峡工程。长江有“水能宝库”和“黄金水道”之称。但现在面临的主要问题是上游的水土流失和中下游的洪涝灾害。                 第三章 中国的自然资源第一节 自然资源总量丰富,人均不足自然资源就是来自于自然界对人类有利用价值的物质。根据自然资源是否可以循环利用,我们把自然资源分为可再生资源和非可再生资源。地、阳光、气候等都是属于可再生资源,矿产等都是属于非可再生资源。我国自然资源的特点:总量丰富,人均不足。
      第二节
土地资源我国的土地资源 耕地、林地比重小,难利用的土地比重大,后备土地资源不足,是我国土地资源的现实状况,因此,把“珍惜和合理利用每一寸土地,切实保护耕地”作为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我国土地资源的分布 耕地主要分布在半湿润和湿润的平原,北方以旱地为主,南方以水田为主。草地主要分布在西部的干旱和半干旱地区。林地主要集中在东北、西南及东南部的山地。6月25日为全国土地日
     第三节
水资源水资源是有限的:水的主体是海洋水(97%),淡水资源只占(2.5%);淡水资源的主体是冰川水和深层地下水,可直接利用的淡水资源只占0.3%。我国水资源的时空分布特点:从时间分配看,夏秋多,东春少。我国降水集中,汛期河水暴涨,大量宝贵的淡水资源白白流入大海,并且还容易造成洪涝灾害;冬春季则降水少,河流进入枯水期,北方一些河流甚至干涸见底,造成严重的干旱缺水。
从空间分布看,我国水资源南丰北缺。南方水资源占全国的80%以上,北方仅占20%不到,特别是华北和西北地区,缺水最为严重。我国为解决水资源分布不均而建设的大型工程:解决时间分布不均:修建水利工程或水库(长江三峡水利工程),解决空间分布不均:跨流域调水(南水北调工程、引滦入津、引黄济青)
第四章 中国的经济发展第一节 逐步完善的交通运输网络交通是经济发展的“先行官”从运输价格上看,空运最高,陆运其次,水运最低。从速度来看,飞机最快,火车汽车次之,船舶最慢。从运量来看,火车,轮船最大,汽车次之,飞机最小。铁路已成为我国最重要的运输方式。运输线路:五纵三横(参考课本91页)、青藏铁路等。枢纽: 北京、郑州、徐州、株洲、兰州、成都
因地制宜发展农业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农业是指利用动物、植物等生物的生长发育规律,通过工人培育来获得产品的各部门,统称为农业。西部地区天然草场广布,以畜牧业为主,那里有我国四大牧区。因为降水稀少,种植业只分布在有灌溉水源的平原、河谷和绿洲。种植业、林业、渔业主要分布在我国东部。其中,东部半湿润的平原地区以种植业为主;林业集中分布在东北和西南的天然林区;东部沿海地区是我国海洋捕捞和海洋养殖的基地;长江中下游地区是我国淡水渔业最发达的地区。四大牧区:内蒙古牧区,优良畜种是三河马与三河牛;新疆牧区,优良畜种是新疆细毛羊;青海牧区,优良畜种是滩羊;西藏牧区,优良畜种是牦牛。(见课本100页图)主要农作物分布:东北:春小麦、大豆、甜菜、水稻,一年一熟华北:东小麦、花生、棉花长江流域:水稻、油菜、棉花东南丘陵:甘蔗、水稻棉花主要分布在新疆南部、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
        第三节
工业的分布与发展工业是国民经济的主导。我国工业的地理分布沿铁路线分布;京哈、京广、京沪等铁路沿线,形成了很多具有全国意义的工业基地。   沿江沿河分布;黄河流域是能源开发的重要工业带,长江沿线形成了以上海、南京、重庆等城市为中心的沿江经济发达地区。   沿海分布;沿海地区集中了长江三角洲、辽中南、京津唐、珠江三角洲地区,以及经济特区和沿海开放城市等工业最发达的经济核心区。四大工业基地:辽中南——以重工业为主,京津唐——北方最大的综合性工业基地,沪宁杭——我国最大的综合性工业基地,珠三角——以轻工业为主影响工业基地形成的条件:地形、交通、资源、科技与人才、劳动力、市场等。高新技术产业的布局一般依托于沿海发达地区或内陆的大城市,呈现出大分散、小集中的特征。
其他类似问题
为您推荐:
其他1条回答
1、中国大部分在温带,小部分在热带,没有寒带。
2、我国省级行政区是34个。
3、越南是我国陆上邻国,泰国不是。
4、我国少数民族人口最多的人口是广西,我国少数民族居住最多的省是云南省。
5、我国各民族分布的特点是小杂居、大聚居。
6、我国地势特点是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
7、太行山东侧的地形区是华北平原。
8、大兴安岭、横断山脉的土地利用类型是林地。
9、从天津到海南依次经过的海洋渤海、黄海、东海、南海。
10、我国气候是复杂多样的。
11、昆仑山脉是东西走向的。
12、长江黄河共同流经的地区是青藏高原。
13、长江黄河共同流经的省区是四川和青海。
14、古诗“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的海是渤海。
15、牦牛素有“高原之舟”。
16、阳光是自然资源。
17、某同学一下...
期末复习的相关知识
等待您来回答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刘桂平地理工作室
当前位置:&&
如何读图、析图
上传: 刘桂平 &&&&更新时间: 18:00:40
&如何读图、析图&研讨总结
会昌实验学校《初中地理以图导学研究》课题组
&&& 地图在地理学习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古人用&左书右图&来说明学习地理离不开地图。地图是地理知识的一种形象、直观、综合的表达,也是地理学科独有的一种语言。地图中包藏了众多的知识点,许多地理特点、规律都可通过观察、分析地图得出。新课程理念的目标取向是&使学生学习生活中有用的地理知识,并能在日常生活中应用所学的知识&,对初中学生而言,教会他们读图、用图,不仅能帮助学生理解、记忆地理知识,而且能帮助学生建立形象思维,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使教学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何培养学生的读图、析图能力,在教学中,我们进行了以下的探索:
&& &一、正确认识学生初步利用地图的困难性
&&& 地理对初一学生是一门新开设的课程,内容又是从整体开始,学生在学习时有很大的难度。地图对学生而言又是一个全新的事物,从认识、了解,到会看、会用需要师生付出艰辛的努力。
在开学初,我们就在教室后面悬挂了《世界地形图》和《世界政区图》,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认识了地图。在讲解《地图》一章时,意识到学生接受地图的难度,我放慢了讲课的速度,每一个知识点都落实到地图上,先指导学生看不同版本、不同图幅的《世界地形图》和《世界政区图》,再看各大洲图、地区图,城市图,通过反复地翻阅,比例尺、方向和图例这三大要素逐渐在同学们的脑海里清晰起来,同学们对地图也就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并结合《赣州旅游图》,引导学生找寻各个旅游景点的位置及周围的乘车路线,并找出最近的路线。把地图知识与实际应用联系起来,无形中拉近了书本与生活的距离。
&&& 二、努力培养学生观察地图的兴趣性
&&& 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是发展思维、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动力。老师要引导学生,促使他们喜爱地图,对地图产生兴趣。为此,我们适时提出一些能激发同学阅读地图兴趣的问题,如在绪言课上让同学看地图册找出,亚洲在东西半球中的哪个半球,中国在亚洲的哪一部分,中国的形状象什么,是否能够找出我们的家乡&&赣州。这些简单的查阅拉近了地理课堂与生活的距离,意在引起同学们阅读地图的兴趣。在学完&等高线地形图&一节后,我出示了一张等高线地形图,让学生通过所学知识在图中标出爬山的路线、攀岩的路线、野炊的地点和可能形成瀑布的地方,学生兴致高涨。
此外,鼓励学生利用节假日郊游,观察山川地貌取得感性认识,促使学生把地理事物和地图描述联系起来。使同学们感到地图对我们每个人都是很有用的,是我们认识世界的有利工具,也是学习地理知识的得力助手。把地理知识和地图结合起来,是学习地理的基本方法之一。兴趣的源泉在于知识的运用,在运用知识的过程中体验成功感。把所学知识成功的运用到实际生活中使学生对学习充满信心,兴趣十足。
&&& 三、注重训练学生对地理事物的综合认知能力
&& &光看不练,功夫不硬&。地图能力的培养必须&善用地图&,进行恰当、适度的填图训练,&一图多填&是不错的方法。比如,学习(复习)俄罗斯时,我们先在黑板上勾画出俄罗斯的空白图,从位置入手,在黑板上填注周围的洋、海和邻国,然后填写亚欧两洲的分界线,再填写地形区、河流、矿产地、工业区、城市、交通线、港口等。填注地图时也要注意方法,有规律地按照一定顺序填写,效果会最好。
&&& 这样只一张地图可以反复填写,一图多填,一方面提高了地图本身的使用效率;另一方面,增加了填图的乐趣,增强了记忆的效果;同时,因为各知识点之间所具有的关联性,还有利于我们培养发散性思维和聚合性思维,养成广角度、多层次、全方位、综合性处理地理信息的习惯,提高综合记忆、综合理解和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做到&既见树木,也见森林&。
&&&& 四、引导学生利用地图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提高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 地图是客观事物的反映,它表达了丰富的地理信息,引导学生思考各种信息的相互关系,以提高解决综合问题的能力。如在学习世界人口分布特点时可先观察《世界人口分布图》,同学们很易看出:亚洲东部、南部,欧洲,北美洲东部地区人口稠密。为什么这些地区人口稠密呢?这时先提出人的生活工作受哪些环境因素影响大?同学们各抒己见,但总结起来不外乎自然因素和社会因素。这时可让学生回顾五带分布图,得出人口稠密区大部分位于北温带,一部分位于热带。回顾地形图观察出大部分位于平原广阔的近海地区。也可与耕地分布图比较,得出人口稠密区也是耕地的主要分布区。各要素明了后再综合总结不难得出:人口稠密区是自然条件较好的温暖湿润的平原地区。适时引导学生得出,这些地区农业发达,工业、交通、城市进一步发展,就形成了人口稠密区。同时可利用魏格纳通过观察地图,发现各大洲形状特点从而得到启发,提出大陆漂移学说的例子,鼓励学生认真观察地图,深入思维,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激发学生为解决问题而努力学习。
&&& 五、通过地理教学培养学生正确读图与析图的一些具体方法
&& &1、明确要素,引导读图:一幅地图中所蕴含的地理信息是十分丰富的,因此,教学中,应根据教学目标,有目的、有计划地引导学生通过读图,感知所需要的信息。如:讲述&亚洲气候复杂多样的原因&时,可以通过两幅图&&亚洲气候图和亚洲地形图的展示,指导学生从纬度、海陆位置和地形三个方面去考虑。
&&& 2、形状观察法:就是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认真观察图形的轮廓、形状,看看是否有明显好记的特征,再根据观察出的形状特征把图形记住。如黄河的干流形状象几字、意大利的轮廓象长筒靴等,这些方法能帮学生轻松地判读出有关图形,从而为进一步解答有关问题奠定良好基础。
&&& 3、重点突破法:就是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读出图中的重点与关键点,并把它牢记,这些关键点,往往成为今后读图析图的切入点。例如&美洲的地形特点&时,将美洲地形图展示后,让学生观察其特点,从而归纳出北美&川&字形特征、南美&F&的地形特征。
&&& 4、点、线、面结合法:有些图必须从点(港口、矿产地、城市等)、线(山脉、河流、铁路线等)、面(国家、省区、自然带等)之间的相对位置来帮助记忆和判读。
&& &5、暗射地图填注法:让学生在暗射地图上填注城市、河流、山脉、矿产、铁路等名称,是提高学生读图、填图能力的良好方法,不仅可帮助学生记忆地理分布知识,而且还能帮助学生理解它们之单间的相互关系。
&& 6、简图绘制法:教师有目的、有计划地指导学生绘制有关简图,如世界海陆分布略图、山河分布示意图、地理成因图、中国政区图、统计图等。学生通过亲自动手绘制简图,能加深对所绘图中地理知识的理解,增强学生的兴趣。
&&& 教会学生读图、用图,学会分析地图中隐含的地理要素,是新课标&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的最直接反映,,它贯穿于整个初中地理教学。因此在教学中注重学生读图能力的培养,是每个地理教师都应重点研发的课题。
评论:(未激活和未注册用户评论需审核后才能显示!如需回复,请留下联系方式!)
文明上网,理智发言★★高中地理读图四环节_百度文库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评价文档:
★★高中地理读图四环节
阅读已结束,如果下载本文需要使用
想免费下载本文?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还剩1页未读,继续阅读
你可能喜欢八上地理复习提纲?八上的啊,要全点儿的_百度知道
八上地理复习提纲?八上的啊,要全点儿的
提问者采纳
1、我国的地理位置及其特点: ●纬度位置及优越性:我国领土南北跨纬度很广,大部分位于中纬度地区,属(北温)带,一小部分在 (热带) ,没有(寒带 ) 。气候差异大,为发展( 多种农业经济 )提供了有利条件。 ●海陆位置及优越性:(1)位于( 亚)洲的东部, (太平 )洋的西岸,使我国东部广大地区( 在夏季风湿润气流的影响下, 降水 ) 丰富,有利(农业)生产;(2)海陆兼备,东部地区有利与( 海外各国友好往来 ) ;西部地区(深入亚欧大陆内部 ) ,使我国陆上交通能与(中亚、西亚、欧洲)各国直接往来,便于对外( 交往和合作 ) (3)沿海有许多优良的港湾,便于发展(海洋事业) 。 ●我国领土面积(960万 )平方千米,仅次于(俄罗斯)、( 加拿大),居世界第三。陆上邻国14个。逆时针依次为朝鲜、( 俄罗斯)、( 蒙古 )、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阿富汗、巴基斯坦、(印度)、尼泊尔、不丹、(缅甸 )、(老挝 )、越南。陆上疆界2万多千米。隔海相望的国家6个:韩国、(日本 )、菲律宾、(马来西亚 )、文莱、(印度尼西亚 )。 2、我国的人口 ●人口总数:2000年( 12.95 )亿。 ●我国人口的突出特点:人口 基数大,人口增长快。 ●我国人口分布特点:人口分布(不均),以黑龙江黑河—云南腾冲一线为界,( 东部 )地区人口密度大,( 西部 )地区人口密度较小。(我国西部地区人口稀少,但资源丰富,在西部大开发时,应注意什么问题?西部地区具有资源优势,但自然环境相对脆弱。在目前人、地、水、土矛盾已相当尖锐的条件下,开发西部,一定要以保护环境为前提,不能先开发后再治理。) ●人口国 策: 实行计划生育。 ●内容: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 3、我国的民族 ●我国共有(56 )个民族,其中人口最多的是( 汉 )族,少数民族中人口最多的是( 壮 )族。 ●汉族分布特点:汉族的分布遍及全国各地,以 ( 中部 )和(东部)最为集中。 ●少数民族分布特点:主要集中在( 东北 )、( 西北 )、(西南 )。少数民族人口最多的是(壮 )族。民族分布特点:(大杂居、小聚居)。 ●少数民族风情: ( 蒙古 )族的那达慕大会 ( 傣族 )族的泼水节、孔雀舞, (藏族 )族的集体舞、藏历年, (朝鲜 )族的长鼓舞等。 4、我国的地形 ●我国地形的特点:(地形复杂多样,山区面积广大) ●山区在开发和保护方面应当注意哪些问题: (1)山区地面较为崎岖,(交通)不便,(基础设施)建设的难度较大。 (2)在开发利用山区时,要特别注意(生态环境建设),预防和避免山地灾害( 如崩塌、滑坡、泥石流)的发生。 ●我国地势特征:( 我国地势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 阶梯的分界线 海拔高度 主要地形类型 主要地形区 第一级阶梯 一、二级阶梯昆仑山脉-祁连山脉-横断山脉;二、三级阶梯是大兴安岭-太行山脉-巫山-雪峰山。 4000米以上 高原 青藏高原、柴达木盆地 第二级阶梯 米 高原、盆地 内蒙古高原、云贵高原、黄土高原、四川盆地、塔里木盆地、准噶尔盆地 第三级阶梯 500米以下 丘陵、山地、平原、盆地相间分布 东南丘陵、东北平原、华北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 ●我国地势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的特征对我国的气候、河流、交通产生的影响: (1)对气候的影响:我国地势西高东低向海洋倾斜,有利于海上的湿润气流向我国内陆推进,为我国广大地区带来丰沛的降水。 (2)对河流的影响:西高东低的地势,必然造成我国的大江大河自西向东奔流入海;河流在高一级阶梯向低一级阶梯流动时,落差大,产生巨大水能。 (3)对交通的影响:向东流淌的大河沟通了我国东西的交通,方便了沿海和内陆的联系;阶梯交界处的高大山脉成为我国东西交通上的巨大障碍。 山脉 两侧的地形区 西侧 东侧 ①大兴安岭 内蒙古高原 东北平原 ②太行山 黄土高原 华北平原 ③巫山 四川盆地 长江中下游平原 ④横断山脉 青藏高原 四川盆地或云贵高原 山脉 两侧的地形区 北侧 南侧 ⑤昆仑山脉 塔里木盆地 青藏高原 ⑥天山山脉 准噶尔盆地 塔里木盆地 ●山脉构成地形骨架 ●四大高原 (青藏高原)我国海拔最高、面积最大的高原 (内蒙古高原)地面坦荡、一望无际 (黄土高原)黄土广布、地表千沟万壑 (云贵高原 地表崎岖,喀斯特地貌显著 ●四大盆地 面积最大的盆地是( 塔里木盆地)盆地 海拔最高的盆地是( 柴达木 )盆地 纬度最高的盆地是(准噶尔)盆地 发展农业生产条件最优越的盆地是(四川)盆地 ●主要山脉走向:东-西走向:天山山脉――阴山山脉 昆仑山脉――秦岭 南岭 东北-西南走向:大兴安岭――太行山――巫山――雪峰山 长白山脉――-武夷山脉 台湾山脉 南-北走向:横断山脉 西北-东南走向:祁连山脉 弧形山脉:喜马拉雅山脉 5、我国的气候 ●根据活动积温,我国从北到南可以划分为5个温度带 . 寒温带、中温带、暖温带、亚热带、热带;此外还有一个地势较高的高原气候区. (1)热带 亚热带 暖温带 中温带 寒温带 高原气候区 (2)0 (3)暖温带 (4)琼 台 粤 桂 云或滇 (5)一 三 (6)②亚热带 ③暖温带 ●依据降水量和蒸发量的关系,我国可以划分 为4个干湿地区( 湿润)区、(半湿润)区、(半干旱)区、(干旱)区。 干湿区 湿润区 半湿润区、 半干旱区、 干旱区。 植被 森林 森林草原、 草原 、荒漠。 农业类型 种植业(水田农业) 种植业(旱地农业) 畜牧业 ●季风区与非季风区的分界线:(大兴安岭)、(阴山)、(贺兰山)、(巴颜喀拉山、(冈底斯山). ●说出下列地理现象存在差异的原因: 我国长江中下游地区形成特殊的“鱼米之乡”的景观得益于( 雨热同期的季风 )气候。 长江中下游地区与青藏高原处在大体相同的纬度上,但气候差别很大的原因是(地势(青藏高原海拔高 ))因素; 长江中下游地区与阿拉伯半岛大体相同的纬度上, 气候差别很大的原因是受(海陆位置 )和( 夏季风 )的影响。北京与乌鲁木齐纬度大致相当,但降水却有很大的差别。(海陆位置、夏季风) 在不同的温度带内生长不同的果树;不同的温度带内熟制也不同;南北传统民居的建筑结构也不同。原因是(纬度因素 ) 东西植被不同;东西农业类型不同,东部以耕作业为主,西部以畜牧业为主;东西部房屋屋顶的结构不同,东南部多钭顶房,西北部多平顶屋。(降水量不同) 使我国的农作物及各种动植物资源极其丰富。(气候复杂多样 ) ②形成不同自然资源和旅游资源(气候复杂多样 ) ③人们的饮食习惯也各有不同,如:四川、湖南等地冬季比较阴冷潮湿爱吃辣椒;南方人爱吃米饭,北方人爱吃面食。(气候复杂多样 ) ④人们的服饰也因为适应气候而多姿多彩(气候复杂多样 ) ,如:西藏的藏袍就是为了适应西藏日较差大的气候特征的(地形);⑤各地的建筑特点不同,北方的屋顶斜度较小,墙体较厚,南方的屋顶斜度较大(气温、降水);⑥对。…… (1)①7;②7、8;③4、5、6、7、8;④4、5、6、7、8、9 (2)夏秋多冬春少 (3)广州、哈尔滨;我国的雨带推移是自南向北推进。 (4)因为我国南方雨季开始早、结束迟、雨季长;我国北方雨季开始迟、结束早、雨季短 ●季风气候带来的灾害性天气( 寒潮 )、( 台风)、(水旱灾害 ) ●我国气候的主要特征 (1) 从图中读出我国的气候特点:气候特征(气候复杂多样)、( 季风 )气候显著。 (2)三明属于( 亚热带季风气候 )气候。 ●列表对比长江、黄河 项目 长江 黄河 发源地 青藏高原的唐古拉山 青藏高原的巴颜喀拉山 源头 沱沱河 约古宗列渠 流经省区 青、川 、藏、滇、渝、鄂、湘、赣、皖、苏、沪 青、川、甘、宁、内蒙古晋、陕、豫、鲁 流经主要地形区 青藏高原、云贵高原、四川盆地、长江中下游平原 青藏高原、黄土高原、华北平原 主要支流 嘉陵江、汉江、赣江等 洮河、湟水、渭河等 流域范围 位于秦岭与南岭之间 位于阴山与秦岭之间 开发 水能(上游)、航运 水能(上游) 治理 兴建中上游防护林 (略,见下表) ●黄河各河段产生灾害的原因,以及治理的基本方案。 河 段 上 游 中 游 下 游 产生的主要灾害 草地退化、荒漠化严重 水土流失 地上河 产生灾害的原因 气候趋于干旱 黄河中游流经黄土高原,支流较多。黄土高原的土层舒松,植被破坏严重,一遇暴雨,大量泥沙与雨水一起汇入黄河。 黄河进入下游平原,河道变宽,坡度变缓。河水流速减慢,携带的泥沙沉积下来,使河床逐渐抬高。 治 理 植树种草 开展水土保持综合治理。 加固黄河大堤 8、我国自然资源的特点:(资源总量丰富)、( 但人均不足。) 土地资源类型 季风区或非季风区 干湿地区 主要地形类型 耕地 季风区 湿润、半湿润区 东部的平原、低缓丘陵、盆地 森林 湿润区 山地 草地 非季风区 半干旱区 高原 未利用土地 半干旱区 西部的盆地、高原 ●我国土地的基本国策是“十分珍惜和合理利用没一寸土地,切实保护耕地。” ●我国水资源的时空分布特点及其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 ●目前人类利用的淡水资源,主要是主要是江河湖泊水和浅层地下水 ●我国水资源时间、空间分布特点:时间上:夏秋多,冬春少;空间上:南丰北缺。 ●解决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的办法:兴建水库可以有效调控径流和水量的季节变化。例如:三峡和小浪底水利枢纽。 ●解决水资源地区分布不均衡的有效办法之一:跨流域调水。例如:南水北调工程,引滦入津工程,引黄济青工程。 ●解决我国缺水问题的主要途径之一:节约用水、保护水资源 9、我国的交通 ●我国交通运输网络的大致分布格局:东密西疏 ●我国的主要铁路干线 ①兰新线 ②青藏线(未建成) ③包兰线 ④京九线 ⑤宝成线 ⑥成昆线 东西向:京包线(北京—包头)—包兰线(包头—兰州); 陇海(连云港—兰州)—兰新线(兰州—乌鲁木齐); 沪杭(上海-杭州)—浙赣(杭州—株洲)—湘黔(株洲—贵阳)—贵昆(贵阳—昆明)线 南北向:京哈线(北京—哈尔滨);京沪线(北京—上海); 京广线(北京—广州);京九线(北京—九龙) 焦柳线(焦作—柳州); 宝成线(宝鸡-成都)——成昆线(成都—昆明) 我国主要的交通枢纽及经过的铁路干线: 北京:(京哈线)、(京包线)、(京广线)、(京沪线 )、(京九线)。 徐州:(陇海线)、(京沪线)。 郑州:(陇海线)、(京广线)。 兰州:(陇海线)、(京包线)(包兰线)。 ●根据需要合理地选择交通运输方式(略) 9、我国的农业 ●农业的地区分布: 东、西部差异: 西部 400毫米等降水量线 东部 种植业 畜牧业 种植业 林业 渔业 有灌溉水源的平原、河谷和绿洲 内蒙古、新疆、青海、西藏四大牧区 东部半湿润和湿润的平原地区 东北、西南的天然林区,东南的人工林区 东部沿海和长江中下游地区南、北方种植业的差异: 地区 耕地类型 作物熟制(一年几熟) 主要作物 粮食作物 油料作物 糖料作物 秦岭-淮河以北 旱地 一年一熟、两年三熟、一年两熟 小麦 花生 甜菜 秦岭-淮河以南 水田 一年两熟、一年三熟 水稻 油菜 甘蔗 ●三大棉区: ●举例说明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的必要性:(P102图4.16填充图册P32五) 利用当地(自然条件)的优势,把要发展的农业生产部门或农作物,布局在适宜它本身发展、生长最有利的地区,是“因地制宜”的重要内容之一。 ●农业生产还受当地(社会经济条件)的制约,这也是发展农业需要充分考虑的因素。 10、我国的工业 ●工业分布特点:(沿海)、(沿河)、( 沿交通线) ●工业的空间分布: (1) 京广、京哈、京沪等铁路沿线的全国意义的工业基地。 (2) 黄河流域的(能源开发 )工业带。 (3) 长江沿线的以(上海)、(南京)、(武汉)、(重庆)为中心的沿江经济发达地带。 (4) 沿海地区的(长江三角洲)、(辽中南)、( 京津唐) 、( 珠江三角洲地区)等工业最发达的经济核心区。 ●发展高新技术产业: (1) 特征:从业的科技人员比重大;开发研究的费用比例大;产品更新快。 (2) 分布特点:大多依附大城市,有大分散、小集中的特点。 (3) 开发侧重点:沿海地区侧重(科技园区型) 高新技术产业;沿边地区侧重(贸易导向型)型产业;内陆地区侧重与(国防军事类)有密切关系的产业。 ●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依附于大城市,分布特点呈(大分散)、(、小集中) ●举例说明高新技术产业对生产、生活的影响: 上海:优化调整了工业的产业结构。(上海工业的变化) 北京:增长速度快,促进和推动了经济的发展。(中关村对北京经济发展的贡献) 互联网:互联网技术改变了人们的生活和生产方式。(网络购物、SOHO族、网络社区等)
提问者评价
其他类似问题
为您推荐:
其他4条回答
人教版八上地理全册知识点总结
1、我国位于亚欧大陆东部,东临太平洋,路上邻国14个,隔海相望的国家有6个。
2、渤海附近有我国最大的盐场——长芦盐场,东海有我国最大的渔场——舟山渔场。
3、我国共有34个省级行政单位,包括23个省、5个自治区、4个直辖市和2个特别行政区。
4、我国总人口为12.95亿(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占世界人口的五分之一以上,是世界人口最多的国家。
5、我国平均人口密度为135人/km2是世界平均人口密度(39人/km2)的3倍多。
6、我国以黑河—腾冲为界,东部人口分布密集,西部人口分布稀疏。
7、我国有55个少数民族,其中壮族人数最多。各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西南、西北和东北地区,云南省的少数民族数最多。各民族分布具有“大杂居,小聚居”的特点。
8、我国地势...
地形特征:复杂多样、山区面积广大。纵横交错的山脉和复杂多样的地形(33%山地、26%高原、19%盆地、12%平原、10%丘陵),为我们提供了丰富多彩的自然景观,又是祖国各地的生产活动和生活方式各有不同。山区:包括山地、崎岖的高原和丘陵,常见的自然灾害:崩塌、滑坡、泥石流。
四大高原:青藏高原:世界上最高的高原,被称为“世界屋脊”,高山终年积雪,冰川纵横;内蒙古高原:高原地势平坦开阔,西北部多荒漠、戈壁、东部和中部多肥美草原;黄土高原:世界上黄土分布面积最广的区域;云贵高原:高原大部分地区地形崎岖,石灰岩分布广泛。
四大盆地:塔里木盆地:我国最大的内陆盆地,内中有我国最大的沙漠——塔克拉玛干沙漠;准噶尔盆地:我国第二大盆地;柴达木盆地:被美誉为“聚宝盆”;四川盆地...
第一章、从世界看中国
一、辽阔的疆域
1、我国的地理位置:位于东半球、北半球,位于亚洲的东部,太平洋的西岸。我国地理位置的优越性:①从纬度位置看,南北跨纬度广,大部分位于中纬度地区,属北温带,南部有少数地区属热带,无寒带;②从海陆位置看,我国位于世界上最大的大陆----亚欧大陆的东部,西部与许多国家接壤。东部濒临世界上最大的大洋----太平洋,有众多的岛屿和港湾,是一个海陆兼备的国家。
2、国土辽阔:陆地领土面积960万平方千米,仅次于俄罗斯和加拿大,居世界第三位。①我国陆上国界线长达20000多千米,邻国15个(东朝鲜、北蒙古,东北、西北俄罗斯,西部哈、吉、塔、阿、巴,西南印度、尼、锡、不,南部缅、老、越。)
②我国领土四至:最北是黑龙江与乌苏里江主航道中心线...
八年级上学期期末复习知识要点
从世界看中国
辽阔的疆域
1.地理位置及优越性:
纬度位置——大部分位于中纬度地区,属北温带,少部分在热带,没有寒带。
海陆位置—— 亚欧大陆东部,东临太平洋;半球位置——位于北半球、东半球。
洲、洋位置——亚洲东部、太平洋西岸、是一个海陆兼备的国家
优越性:(1)领土南北跨度广,气候差异大,自然环境复杂多样,为发展农业和多种农业经济、旅游业等提供了有利条件;(2)东临太平洋,使我国东部广大地区雨量丰沛,有利农业发展。(3)沿海有很多优良的港湾,便于发展海洋事业(4)西部深入亚欧大陆内部,使我国陆上能与中亚、西亚和欧洲直接往来,便于对外交往和合作。
2.我国国土面积为960万平方千米,名列俄罗斯和加拿...
您可能关注的推广回答者:
等待您来回答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初中地理地形图 的文章

 

随机推荐